南京大屠杀发言稿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京大屠杀发言稿(精选6篇)

南京大屠杀发言稿 篇1

新安小学孙化化2011年12月20日

各位领导、老师:

晚上好,12月7日、8日,学校安排宋冬萍老师和我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观摩“情智教育”主张研讨会暨“苏派”名师大讲坛活动。虽然活动只安排了短短的两天,但让我们却开了眼界,满载而归。

今天先向大家汇报在北小学习的感受,再给大家简单地介绍听到的几节课。

(一)北小印象

谈谈对北小的印象吧。第一次听说北小,是07年和樊春梅主任“现代与经典”的名师课堂观摩,孙双金校长上的《思乡组诗》,北小的学生无论是古诗还是现代诗的朗读,入情入境,荡气回肠,朗读水平甚至要超过当时南师附小的学生。可能很多老师也听说过,无论在省城南京,还是在全省、全国,北京东路小学是一所老校、名校,2002年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视察学校后评价:“北京东路小学是全国最好的小学之一。”2004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学校后评价:“北京东路小学是全国素质教育的典范。”还有很多的光环、荣誉,也不需要我一一赘述。

听课之余在北小的校园走一走,感受名校的气息,也是一种感性的学习。北小的校园不算太大,但是安静、整洁,庭院式的校舍别具一格。五幢教学楼错落有致,由回廊联成一个整体。除了普通教室,多功能阶梯教室、风雨操场、多媒体计算机房、电视演播室、科学、音乐、舞蹈等专用教室一应俱全。我们一层楼一层楼地看,竟然发现他们有两个像样的科学教室,太奢侈了!下课时我和宋冬萍就纳闷:怎么下课了也没看见操场上热闹成什么样呀,原来每个年级只有6轨,一共才36个教学班,我们数了数,一年级也才四十几个学生,真是羡慕、妒嫉、恨。放学时间,没有我想象中的家长接小孩的人头攒动,原来学生是在校吃午饭的,所以早上安排四节课,下午不到四点就放学了。无论在走廊,还是在操场,碰到北小的学生,总是给你一个灿烂的笑容,甜甜的叫一声“老师好!”给人的感觉舒服、自然。走在北小校园,庭院深深,廊腰缦回,不时地,我们的目光被一块块铜牌、一幅幅照片牵引。内容很丰富,有学校获得的各项荣誉,有特级教师、名校长给学校的题词,还有全校所有教师给孩子们的寄语——每人一句话,还有孩子们的作品——书、画,我想,这就是北小为了让校园墙壁成为孩子们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奋发进取的重要信息源而精心设计营造的“壁间信息”吧。最吸引我眼球的是楼梯间斜着上去的墙面这么不起眼的地方,布臵的好书荐读,有绘本、有小说,大概分为“内容简介”、“推荐理由”,最后是推荐人及其家长的姓名,真是很用心。

虽然只待了两天,但我深深地感受到:做名校的校长和老师都很辛苦,你看这次的做课老师,语文上孙双金是校长,数学上陈静是书记,张齐华是副校长,看来他们是一天也没离开过课堂。比如写文章,他们开班子会议,要立教研“军令状”,孙校长先表态:我今年要在报刊发表文章20篇,接下来书记说:15篇,副校长、中层干部,一个个表态,然后记下来,年底对照考核,天哪,太吓人了。老师们也蛮苦,听讲座也有偷偷把教案带去写的,他们也是二次备课哦,还有把卷子带去改的,我偷看了一下,也是密密麻麻。在老师评述“我们眼中的孙双金校长”时,老师们纷纷“控诉”工作太忙,以致于学校专为老师设的健身房几乎闲臵。青年教师是怎么受“折磨”的呢?孙校长到你们听课听到一半,行,你下来,接下来的一半我来上,或者,听你上完了,我到隔壁班级同样的再上一节让你听。这就是磨课,这就是手把手地专业引领。不要以为老教师的日子能好到哪里去,他们学校曾搞过“老大上课,老二评课”,听这个名词根本听不懂,自创的,原来是每个备课组出一个人上课,谁上呢,按年龄排,老大上,老二评,老三老四做做课件,跑跑腿。我当时就想,怎么开展得了呢?果然,老教师跑到校长那儿请假了:孙校长,我身体不好。孙校长笑眯眯地回答:不要紧,今天身体不好明天上,这个月身体不好下个月上,反正这学期上完就行了。

(二)对这次活动的印象:不搞花架子,真实、上档次

活动安排表发下来一看,第一天除了孙双金一节课,其它都是沙龙、点评啥的,心里有些失望。以前出去学习,作为一线的老师,特别希望多听一些好课,一碰到讲座什么的,特别是理论性比较强的讲座,头就有点大,有想逃的感觉。但这次,上午的报告安排到12:05分,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们还是饶有兴趣地听到了最后。要知道,这次活动规模不大,但来的都是重量级的人物,许多人的名字只有在专业杂志上看见过——比如老一辈的周德藩、袁浩、朱家珑、成尚荣,还有中青代的苏州盛泽实验小学的薜法根校长等等。据我观察,几乎没有人像我这样捧着稿子读的,看着他们在台上引经据典,切中要害,侃侃而谈,赢得阵阵掌声,我觉得自己在一点一点地渺小下去。

给大家回放几个镜头吧:

1、现场感十足的沙龙活动:孙双金上完课后,安排了一个“孙双金和情智教育”的沙龙。参加沙龙活动的都是江苏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团队的成员。本来我想,这种活动差不多是宣传学校、提高知名度的开放活动,请来的客人谁不会锦上添花呢?谁知沙龙主持人的第一问题就火药味十足,让台上的几位特级教师不得不绷紧了神经。原来在他课上最后的展示环节,有个选上台来的小孩因为创作的诗还是原来诗句的仿写,而老师更希望展示给大家看的是学生短时间内精彩纷呈的其他诗作,就直接给撵下去了,问大家这个做法妥不妥?在我们看来有点吹毛求疵,但其实这个画面传递给我的信息是:我们在评课、教研时,即使是名师大家也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一味唱赞歌可能也谈不上什么实效性。说到实效性,我想起他们的副校长讲的一个教研活动的例子,大家在平时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发现这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特别是在小组讨论时,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几乎大包大揽,其他孩子没有什么收获,怎么解决,好,今天的教研活动就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有的说给每个小组里的成员编上号,在汇报的时候,就请每组的3号回答,有的说汇报时,可以就随机请一组,请每个成员说说自己的观点,有的说,小组讨论时,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只能听到一个人的声音……

2、“土八路”和“正规军”的交锋

第二天三节语文课上完,有一个专家评述活动。薜法根评《大江保卫战》,说教师好像没有关注到语言的表达形式,比如短句、排比句……执教的朱志林老师接过话茬儿说:“我知道,您也上过这课,完整的课堂实录我也认真看过,但我不想这样上,我还做我自己。”我想,他敢这样说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北小平时宽松、民主的教研氛围的熏陶。因为朱志林是几年前孙校长从外地引进的优秀人才,他上课常常率性而为,别出心裁,孙校长说他是野路子,不入格,但几年磨练,终于完成了从“土八路”和“正规军”的转变。话音未落,陈所长立即

提出异议,不要完全否定“土八路”,“土八路”有“土八路”的长处,要给“土八路”一段时间成长,孙校长立即回应——对,从出格到入格,再出格更好!

观摩这样的评课,真带劲!

(三)简单介绍孙双金和他的情智教育

说了半天好像还没进入主题,本次研讨的主题:研讨孙双金校长情智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展示苏派名师的教学主张与课堂风采。

孙双金,南京市人大代表。全国特级语文教师,情智语文创始人,教育部首批推出的基础教育界20位教育家之一。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小学语文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实验小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基础教育专家”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人物”光荣称号。他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颇有影响。

1、柳斌同志2001年为北小师生的题词是“含育人情感,有教育智慧”。柳斌同志题词高瞻远瞩,站在21世纪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适时地提出了“情感”和“智慧”两大教育的重大话题。我们从柳斌同志两句题词中各取一个关键字,提出“情智教育”,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

2、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一维是“知识和技能”;二维是“过程和方法”;三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我们以为,“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可以纳入“智慧教育”范畴,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纳入“情感教育”范畴,因此可以说“情智教育”与新课改理念不约而同,异曲同工。

3、“情智教育”着眼于教育的两大领域——情感领域和智慧领域,并且相互促进,和谐共生。人的发展要求情感和智慧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我们“情智教育”的最高理念就是“情智交融,和谐共生”。

4、当代教育呼唤两大精神:一是科学精神;二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问题,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问题。“情智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成为富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大写的人。

5、“情智教育”是中西方文化的高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治文化”,它强调的是个“情”字,“士为知己者死”是代表性名言。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法治文化”,它强调的是个“智”字,“知识就是力量”是代表性名言。“情智教育”是融中西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最终为我所用。

简介三节课(略)

《儿童诗》孙双金

《饮料课堂》朱萍

《哈利波特和我们》

南京大屠杀 篇2

13日晨,日军谷寿夫师团首先从中华门进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难民区,由此,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拉开了帷幕。次日,其他三个师团相继进入南京南北各市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南京这座历史名都陷入了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到处尸骸遍野,人血染地,南京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间地狱。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从军记者铃木二郎记述道:“我随同攻陷南京的日军一道进城,在城内待了四天,目击日军无数暴行。”“十二月十三日,在中山门附近城墙见到极其恐怖凄惨的大屠杀。俘虏们在二十五公尺宽的城墙上排成一列,许多日本兵端着插上刺刀的步枪,齐声大吼,冲向俘虏们的前胸或腹部刺去。一个接着一个被刺落到城外去了,只见飞溅的血雨喷向半空,阴森的气氛使人汗毛直竖,我站在那里,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可是,俘虏们有人脸上浮泛着冷笑,有人若无其事的大笑,等待着死亡。”《朝日新闻》从军记者今井正刚说:“我于十二月十五日夜间,在大方巷《朝日新闻》办事处前面马路上,看到数千人头攒动,一望无际的中国人群,被赶赴下关屠杀。在天色微明的扬子江畔,一片黑黝黝的尸体堆垒如山,在尸山里蠕动着人影,总有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以上,他们在日军刺刀的逼迫下转来转去拖曳着尸体,丢向江流里去。作业完毕,苦力们被排列在长江岸边,哒!哒!哒!一阵机关枪声,只见仰面朝天、翻身仆地、腾空跃起,——都跌落江中,被滚滚波涛卷走。”据在场作业的一个日本军官说:“这里被杀害的中国人大约是两万人。”

据统计,日军在南京集体屠杀28案,包括被集体枪杀与活埋的计19万余人;零散屠杀858案,仅被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具。日军在6周内共屠杀南京市民和放下了武器的中国官兵30余万人。曾在长江岸边参加毁尸灭迹的日军少佐太田寿供述,经他与安达少佐在南京下关码头处理的就有10万以上的尸体,其中掩埋、焚烧的约3万多具,其余投入长江去了。南京市崇善堂在难民区内组织了“崇字掩埋队”,世界红十字会南京分会从12月22日也开始收埋尸体,由于被杀害的人太多,他们的工作陆续做到第二年夏天还没有完结。

南京大屠杀发言稿 篇3

(2010年10月12日)

“公推直选”是指把党委直接提名和委任变为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党员个人的自我推荐、党员群众的联名推荐、党组织的推荐这三个环节产生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直接参与选举,产生党的组织领导班子。这一制度体现了党管干部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

选举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公推直选”是1999年—2009年党内“公推直选”党员大会建设中具有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之一,也是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一种新的选举民主模式。

2009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各级组织部门学会运用制度空间,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丰富实践探索。那么对于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公推直选”的新创举,实质上促进形成了农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的产生方式与村民自治相一致的民主机制,这有助于解决好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公推直选”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与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基层党内民主与村民自治的有机衔接与良性互动,发挥了基层民主的整体效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了十七大提出的“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选范围”,即“公推直选”将迎来新一轮的大范围运用。

我们钱仓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驱者,在大力发展集体

经济及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我们更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基层的党组织建设,要取信于民、信服于民,村两委要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清正廉洁、克己奉公,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在领导班子建设上做足功夫。“公推直选”给了我们以莫大的鼓舞,今年6月份我村积极相应组织的号召,在我村强力开展了“公推直选”活动,村全体党员及群众代表踊跃参加,选出了他们心中满意的领导干部。本次公推直选,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了人民的需求和夙愿,也充分感受到了将干部任用的权利交给人民以后的那种“众志成城,合力发展”的强劲动力。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民主权力和选举自由的有力体现,广大党员、群众之所以踊跃参加,是因为他们也希望将自己的家园建设的更美好,更富裕,那么这就要求人民群众心目中那支有素质、有文化、有理想的能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走上舵手的位置,为全村的发展领航。

我们在感叹钱仓飞速发展的同时,忘不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对照“公推直选”履职承诺,多为民办实事,急民之所急,供民之所需。坚持群众公认、党管干部、同等机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体现选举人的意志。目前我们已经逐步实施以下惠民工作:1.陈钟公路管薛段道路亮化工程(已投入使用);2庙西刘至吴窑灰色化道路建设(正在建设之中);

3、改造部分生产组硬质渠道(与有关部门正在对接);

4、改建横塘中心排灌站(秋收结束后即实施);

5、宁启铁路复线工程拆迁安置房建设(正在建设之中);

6、建设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正设计规划之中);

7、以区政府对北部乡镇改水为契机接通

二水厂自来水,进一步改善民生(正在实施之中);

8、红星路亮化工程(正在筹备中);

9、借助首创集团的力量,因地制宜,在立王、新桥、桥南、祝东四个生产自然组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

尽管我们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的成绩,但是我们还是认为做的不够好,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我们还任重道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从自身入手,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以“创新争优”为契机,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抓宣传、促学习、提素质;

第二,推承诺、明监督、强管理;

第三,发挥特色工业优势,打造系统产业链;

第四,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促民生;

第五,勤总结、力开拓、勇进取。

影评南京大屠杀 篇4

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才会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体会过民族危亡的切肤之痛,就会深刻理解国家强大对于普通百姓的重要意义。1937年寒冬,曾经繁华优雅的六朝古都南京满目疮痍,30万生灵毁灭于侵略者的屠刀之下。惨无人道的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难以愈合的伤疤,让世人彻底认清了日本法西斯的残暴面目;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屈辱,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却激发起四万万同胞与侵略者决一死战的决心。

在一个纪念胜利的年代反思苦难,警示如此深刻。南京之殇,殇自国力衰微,殇自一盘散沙。南京之祭,既为生命之消逝举国致哀,也为人类和平警钟长鸣。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铸就夺取胜利的中流砥柱;亿万中华儿女血液中流淌的家国情怀,化作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构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无论是穷兵黩武的侵略者归于末路,还是曾经任人欺凌的弱国走上复兴之路,都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千古铁律。

即将走过2015的中国,对70年前那场热血浇灌的胜利有着更深的感怀。九三胜利日高亢嘹亮的阅兵号角,开启时间的闸门,激荡13亿人民深藏于心的中国梦;总书记“以史为鉴,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的庄严宣示,回响着一个历经苦难的国家对所有遇难同胞的深情告慰;《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承载着全人类对这段历史的深刻共识……贯穿一年的纪念活动,再一次展现中华民族以不屈抗争赢得尊重、从衰落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更加坚定了中国人民将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决不容许历史悲剧重演的决心。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临终遗言,何尝不是中华民族智慧与胸襟的真实写照。“一时强弱在于力,千古胜负在于理。”中国对和平的追求,源于对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选择,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远谋划,熔炼成“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义利观,贯穿于各方协作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国际社会对战争的集体反思中,“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的中国理念凝聚广泛共识,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跨越山海阻隔,超越文明差异,架起沟通之桥,扬起合作之帆。

哲学家康德曾经预言,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别无他选。从南京到奥斯维辛,从中国到世界,战争浩劫让人类付出了太多代价。烽烟尽处,一束象征和平的紫金花,凝聚着对遇难同胞的深切缅怀;和平年代,中国人民将与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捍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果实,携手开创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美好时代。

持续六周的南京大屠杀使数十万鲜活的生命旦夕之间化为乌有,这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绝人寰的一页。因此,反省历史,谴责战争,呼唤和平,都应该成为南京大屠杀七十年纪念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反思的角度,似乎集中于民族主义的单一视角,而反思的声音中,民族主义的呼声也最为强烈。“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对待近代百年耻辱史最为标准的态度和口号。然而,这在某种程度上既无助于我们对历史的真正认识和反思,也无助于今日中日两国人民的和解。我们似乎应该重新反思曾经的历史和屠杀。首先,从国家层面或者说从政治层面来讲,为什么会发生南京大屠杀?当时的政府为什么没能有效抵抗日本入侵并保护自己的国民?应该说,这个层面的反思是我们做的最多的,但却不见得做得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曾经的最为正统的答案,但问题是为什么会落后?这仅仅是军事落后的问题吗?政治上的专制在多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和崛起?国内的分裂和派系斗争又在多大程度上妨碍了中国的抗战和民族力量的团结?这是政治层面所应做的最根本的反思。否则,再次发生战争,我们仍会一败涂地。其二,民族性的层面。我是不愿意强调这个层面的,这往往有居高临下的道德指教之嫌,而且当处于与他们相似的境遇中时,我们本身也未必能做的更好,更何况原子化的个人不可能对抗装备有现代化武器的军队,但是历史逼迫我们必须面对,那就是面对日军的屠杀,为什么没有反抗?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性层面的反思。为什么人性会扭曲并残忍到这种地步?面对手无寸铁的妇女老人和儿童何以痛下杀手?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扭曲激发了这种疯狂并使人类兽性的一面毫无保留地释放出来?战争?制度?还是洗脑?怎么才能防止这种兽性的再次爆发?如果我们处于这种状况中,面对良心和命令只能二者择一的情形,我们会如何选择?或者我们是否还能意识到自己的良心?日本军人的凶残屠杀不仅仅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我们的耻辱,更是作为人类一员的我们的耻辱。需要反思的,还有我们的“反思”自身。长期以来,中国以外的世界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知之甚少,远没有形成对纳粹似的全球检讨和反省。二战以后,以色列政府和犹太民间团体与学者密切配合,从人道主义视角出发对纳粹罪行进行不断地揭露和控诉,并对逃脱的纳粹罪犯进行全力追捕以期绳之以法。但是两岸政权却相继放弃了对日本的索赔,对抗战史的研究甚至一度成为学术禁区,即使有所研究也多是强调民族感情和意识形态,而不关注于遭受不幸的鲜活的个体,这也导致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争论只是中日两国政治对抗的需要。最终竟然是依靠一个柔弱而坚韧的女性以生命的代价写成的《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才引起世界对这段黑暗历史的普遍关注和承认。这本身难道不值得反思? 七十年后当我们再次祭奠数十万无辜的冤魂时,我们不应记忆仇恨,而应该记取教训。日军屠城期间,无私救助中国平民的德国义士约翰·拉贝曾说过:“我们可以宽恕,但我们不可以忘却。”是的,我们宽恕是为了放弃仇恨,我们记忆是为了防止悲剧的重演

一段历史,悲壮苍凉,刻骨铭心。一种精神,不屈不饶辉映未来。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及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

6月6日上午我来到美丽的六朝古都——南京采风,第一站参观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车辆在南京城道路两旁特有的法国梧桐树的光影里穿梭,不到10点钟,庄严、肃穆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我们的车子转了好几圈才勉强停好。当看到灰白色调方正建筑的纪念馆外墙时,心情顿时沉重起来,目光触及到纪念馆前一位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望苍天,欲哭无泪,表情无助的雕塑一霎那,一种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在内心彭拜,我能感觉到紧紧攥着拳头的关节声和手心渗出的汗水。雕塑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再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进入悼念广场,迎面映入眼帘的是一块高大突兀的石壁,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着“遇难者”醒目的大字,刺痛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

史料陈列馆一半处于地下,外表看着不高,里面很大,是在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上修建的。走进这黑压压的天地里,似乎听见了遇难者与日军残酷暴行作抗争歇斯底里的呐喊;又似乎听见了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对恶魔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兽行声嘶力歇的诅咒……在“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中,用影视、图片、图书、报刊、雕塑、沙盘、场景复原等多种形式分别展现了当年南京沦陷时日军在南京的焚烧破坏、奸淫掠夺和大屠杀、毁尸灭迹等罪行。展厅中有三面高耸的墙,特别引人注目:一面是遇难者名单墙,一面是幸存者照片墙,一面是档案墙。均密密麻麻、高不见端,让人感觉沉重压抑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日军大屠杀的暴行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直到1938年2月。在持续6周的大屠杀中有中国平民和战俘被日军杀害,约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这个庞大数字代表了每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江东门建立了这座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揭示了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杀、烧、淫、掠种种惨无人道的十恶不赦罪行。2014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77周年之际,国家又把这一天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首次举行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

12月13日,有多少人记得这是一个什么日子?又有多少人记得这个日子曾经赋予我们的民族怎样深重的耻辱? 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著有《拉贝日记》的德国翔实证据人约翰拉贝曾经说过:“可以宽恕,但不能够忘却”。所以今天我们来到这里,一同跨越时光长河,重温那段惨痛的历史。日本和德国都是二战中法西斯的罪魁祸首,但战后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罪态度。德国人洗心革面真心忏悔,以赔礼道歉、精神抚慰和物质赔偿等方式向被侵略蹂躏过的国家谢罪悔罪;而日本却以篡改教科书、损毁证据、否定慰安妇等一切愚昧的丑态行为欲盖弥彰。特别是在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发表一系列不实言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不能忘记历史,忘记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和平从来都是需要强有力的国力和国防科技作保证的,多年来我们的宽恕并没有换来日本的忏悔,反之一部分日本右翼分子企图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篡改历史以漂白自己的罪行,大有军国主义抬头复辟之势。安倍政府的修改和平宪法、否定“村山谈话”、追加军费投入、搅局东海及南海局势等一系列危险信号,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因为日本就是一个恃强凌弱的民族,遇到强手时,就显露出一幅十足的奴才相,美国当年的一个原子弹至今还威慑着他们不敢妄为,处处像一只摇着尾巴的哈巴狗讨好着美国佬;而遇到弱者,就显现出凶残的本性一面,中国及朝鲜、韩国的仁慈和宽容,不但没能唤起他们反省的良知,反而在日本人眼里成了软弱、好欺负的软柿子,所有他们就一再挑衅我们的底线。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这样的一段题词:“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反映了中国人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

中国人有句老话,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一个人来说,无论身体上曾经遭遇过怎样刻骨铭心的伤痛,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伤痛的感觉终将会慢慢平复,成为短暂一生里一段可以忽略不计的插曲。然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选择对过往的伤痛——历史上的灾难采用一种一笑而过的态度,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感到费解的。毕竟人们也曾经不止一次的听到过这句话: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

南京大屠杀诗歌 篇5

泣鬼惊神,金陵馆,冤魂长啸。

曾向晚、彩云追日,血红残照。

三十万灯弹指灭,一群狼子听尖叫。

八年里、多少睡狮醒,枪林笑。

罹者去,凭者悼。

家国债,何时讨?

驾飞碟航母,踏平倭岛。

漫漫樱花飞洒泪,巍巍富士跪摘帽。

只征服、不必再屠城,重归好

注释:

(1)南塘——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抗倭名将。曾自为诗云:“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祭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篇6

世界似乎已经和平,人们开始了复兴祖国的事业。但是,那一场惨绝人寰仍然深深地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忘记历史,就会让历史重演;忘记屠杀,就会带来第二次屠杀。70多年前,日军侵占了南京城。随即,一场浩劫降临到南京城内的父老乡亲身上。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残忍地虐待、屠杀被俘虏的中国军民。强奸妇女、烧毁村庄、抢夺财物、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经过了长达40多天的血雨腥风,六朝古都、昔日繁城转眼间化为灰烬。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南京城俨然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这就像是一场噩梦,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在这里祭奠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中不幸遇难的同胞不是为了说侵华日军怎么怎么不好,而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牢记那一段历史;不是纠结于那一段惨痛的历史,而是为了能够让我们居安思危,不要让那段历史重演。

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举世震惊,现如今,日本军国主义却企图否认那一段众人皆知的历史。要是在九泉之下的那些亡魂看到这一幕该会有多么痛心。作为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更要与那些企图否认历史的人斗争到底。因为,真理掌握在我们手中,真理是无法被那些所谓的荒诞解释而磨灭的!

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仇恨可以化解,伤口终将愈合。但是,日军在南京大屠杀这一事件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举世公认、铁证如山,容不得丝毫歪曲。我衷心地希望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邻邦能够承认罪行,进行反思,坚决不让历史重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魂不会断,心不会散。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接过上一代手中的接力棒,燃起希望之火,将中华的中国梦实现的!

指导老师:李梦思

上一篇:校长军训开营讲话下一篇:四年级下学期语文句子复习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