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公文写作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安机关公文写作(共8篇)

公安机关公文写作 篇1

(2016年3月制定)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公安厅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公文处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省委、省政府、公安部关于做好公文处理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安厅公文处理办法,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公文处理有关规定,并参照执行《公安部公文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有关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管理方面的公文种类,同时参照执行中央军委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机关公文处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公安厅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四条 公安厅公文处理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一)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一律不再制发文件;现行文件规定仍然适用的,不再重复发文;没有实质内容、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

(二)严格控制文件规格,能以信函格式印发的,不以文件形式印发;能通过本业务系统发文解决的事项,不得以公安厅党委或者公安厅办公室名义印发。

(三)切实减少发文数量,凡是能通过电话、传真、青海公安信息网解决问题的,不印发文件;已经公开发布的公文,不再发文转发。

(四)文风清新简练,反对空话套话,力戒形式主义,突出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五条 公安厅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适用于任免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警官、文职干部职务,授予、晋升或者取消公安民警及公安边防、消防、警卫部队警官警衔,奖励有关单位及人员。

(四)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发布部门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

(五)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六)公告。适用于向社会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七)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八)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九)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任免人员。

(十)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十一)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十二)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十三)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十四)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十五)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第三章 公文格式

第六条 公安厅公文格式类型主要有:

(一)中共青海省公安厅委员会文件。分为上行文格式和下行文格式。

上行文格式适用于:

公安厅党委向青海省委、公安部党委、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政法委员会、省委有关部门或者有关领导同志的报告;

公安厅党委向青海省委、公安部党委、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政法委员会、省委有关部门或者有关领导同志的请示;

公安厅党委向青海省委、公安部党委、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政法委员会、省委有关部门或者领导同志就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处理办法和意见建议。

下行文格式适用于:

公安厅党委向各州、市公安局党委下发的重要工作部署、决定、规定、意见等有关全局性文件;公安厅党委召开的重要会议文件;通知、通报、批复;公安厅党委与其他部门党委(党组)会签的重要文件。

(二)中共青海省公安厅委员会信函

适用于公安厅党委与其他部门党委(党组)或者地方党委商洽工作、询问或者答复问题,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部门请求批准事项;

适用于公安厅党委下发给各州、市公安局党委的阶段性工作部署;

适用于公安厅党委下发给各州、市公安局党委的决定、意见、通知、通报、批复;

适用于公安厅党委下发给厅属各单位党组织的通知、通报。

(三)青海省公安厅命令(四)青海省公安厅令

(五)青海省公安厅文件。分为上行文格式和下行文格式。

上行文格式适用于:

公安厅向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公安部、省军区、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政法委员会或者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及有关领导同志的报告;

公安厅向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公安部、省军区、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政法委员会或者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及有关领导同志的请示;

公安厅向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公安部、省军区、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政法委员会或者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以及

有关领导同志就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处理办法和意见建议。

下行文格式适用于:

公安厅下发的公安工作计划、重要工作部署、规定、决定、意见等有关全局性文件;省委、省政府、公安部领导同志在公安厅召开的会议上的讲话;全省公安会议、全省公安局长会议和全省公安局长座谈会文件;工作通知、通报、对下级公安机关请示问题的批复;公安厅与其他部门会签的重要文件。

(六)青海省公安厅任免通知

适用于公安厅党委或者公安厅决定的有关人员行政或者党内职务任免事项。

(七)公安厅信函

适用于公安厅与其他部门或者地方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商洽工作、询问或者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适用于公安厅下发给各州、市公安局的阶段性工作部署;

适用于公安厅下发给部分州、市公安局的通知、意见、通报;

适用于奖励、处罚有关单位及人员。(八)公安厅密码电报

适用于急需发出的秘密级以上公文。使用公安厅密码电报发出的公文,不得再印成文件下发。

(九)公安厅内部传真电报

适用于由公安网发布的涉及警务工作秘密的通知、通报等公文。使用内部传真电报发出的公文,不得再印成文件下发。

(十)公安厅办公室通报

适用于公安厅领导在除全省公安工作会议、全省公安局长会议、全省公安局长座谈会以外的其他会议上的讲话。

(十一)公安厅督办通报(通知、催办)

适用于省委、省政府、公安部督办事项及厅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的督促落实工作;厅领导重要批示、指示的督办落实工作;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的办理。

(十二)公安厅接待通报

适用于向厅党委成员和有关部门通报来青调研的公安部、全国公安厅(局)领导及有关地方公安机关接待工作事宜。

(十三)厅领导公务活动安排

适用于厅主要领导赴基层公安机关慰问、调研、检查等公务活动安排事宜。

第七条 公文一般由份号、密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志、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发文机关署名、成文日期、印章、附注、附件、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页码等组成。

(一)涉密公文应当标注份号。

(二)秘密公文应当根据涉密程度在公文眉首部分左上角分别标注“绝密”“机密”“秘密”和保密期限。

涉及警务工作秘密的内部公文应当在公文眉首部分左上角标注“内部”字样。

(三)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在公文眉首部分左上角标注“特急”“加急”,电报应当分别标注“特提”“特急”“加急”“平急”。

(四)发文机关标志应当使用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联合行文时,主办机关排列在前。

(五)发文字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发文顺序号组成。联合行文时,使用主办机关的发文字号。

(六)上行文应当标注签发人、已阅人姓名。(七)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公文标题中除法规、规章名称加书名号外,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八)公文的主送机关应当使用受理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九)公文如有附件,应当在正文之后注明附件顺序号和名称。

(十)公文应当署发文机关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十一)成文日期以会议通过或者发文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为准。联合行文时,署最后签发机关负责人签发的日期,电报以发出日期为准。

(十二)公文如有附注,应当标注在成文日期下一行位臵,主要用于标注印发传达范围、联系方式等需要说明的事项。

(十三)公文的抄送机关指除主送机关外需要执行或者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

第四章 行文规则

第八条 以公安厅党委或公安厅名义向上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原则上主送一个上级机关,根据需要同时抄送相关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不抄送下级机关。

(二)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不得在报告等非请示公文中夹带请示事项。

(三)除省委省政府、公安部领导同志直接交办事项或上级机关有明确要求外,不得以公安厅党委或公安厅名义向省委省政府、公安部领导同志报送公文,不得以公安厅领导名义向上级机关报送公文。

第九条 以公安厅党委或公安厅名义向下行文,应当遵循以下规则:

(一)主送受理机关,根据需要抄送相关机关或职能部门。

(二)涉及其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须协商一致后再向下行文。

第十条 公安厅内设机构除办公室和下列二款规定的情形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即不得向厅机关以外的其他机关(包括本系统)制发政策性和规范性文件,不得代公安厅审批下达应当由公安厅审批下达的事项。

边防总队、消防总队、警卫局在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边防总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消防总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警卫局”名义向有关职能主管部门(如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申请经费、装备、基建项目时,可以分别使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边防总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消防总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青海省警卫局”印章对外行文。

内设机构擅自对外的正式行文,公安厅或者公安厅办公室可以撤销。

第十一条 除办公室外,公安厅内设机构不得向各市、州公安局行文。

对与各市、州公安局工作上的联系,确需行文的,各单位可采用函的形式,一律用印有红色“青海省公安厅”字样的公函用纸印发,盖本单位印章,使用各单位发文字号。

对与省委、省政府机关各厅(委、局、办)的有关部门进行工作联系,确需行文的,厅属各单位可采用函的形式,一律用印有红色“青海省公安厅”字样的公函用纸印发,盖厅印章,使用本单位发文字号。

根据业务工作需要,厅属各单位可以本单位名义向与之业务相对应、有业务领导或者指导关系的上下级业务部门行文。行文时使用印有红色“青海省公安厅”字样的公函用纸印发,盖本单位印章,使用本单位发文字号。

厅机关各业务总队不得联名向下级业务部门行文。行文内容涉及两个以上业务总队的,应当商定一个业务总队主办,并在文中注明已经有关业务总队同意。

第五章 公文起草

第十二条 各业务总队对厅领导交办的公文应当认真收集资料,加强调查研究,主动与有关部门协商,使公文

符合起草要求;如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可列出各方理据报告厅领导。

第十三条 各业务总队在代厅起草有关公文时,内容涉及其他部门的,要主动先行协商。各单位在协商过程中所执意见应代表公安厅的意见,重要工作意见应当以公安厅或者公安厅办公室名义正式征求有关部门意见。

第十四条 公文起草时应当做到:

(一)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同现行有关公文相衔接。

(二)全面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完整准确地体现发文机关的意图。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反映情况实事求是,所提政策措施和办法切实可行。

(四)使用公文种类正确,内容简洁、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表述准确,结构严谨、条理清楚、文字精炼、字词规范,标点符号正确,篇幅力求简短,普发类文件一般不超过3000字。

(五)人名、地名、数字、引文准确。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标题,后引发文字号。引用外文应当注明中文含义。日期应当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六)公文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

一、”,一般用黑体字;第二层为“

(一)”,一般用楷体字;第三层为“

1、”,第四层为“(1)”,用仿宋体字。

(七)公文格式规范。文件标题用二号小标宋简体字;上行文的主送机关用三号黑体字,下行文、平行文的主送机关用三号仿宋体字;正文用三号仿宋体字,每页22行,每行28个字,附件、附注和成文日期均用三号仿宋体字。

秘密等级和紧急程度用三号黑体字;发文字号用三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已阅人”用三号仿宋体字,签发人、已阅人姓名用三号楷体字标注。

“抄送”用四号仿宋体字,抄送机关用四号仿宋体字;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用四号仿宋体字。

第六章 公文审核

第十五条 厅属各单位综合室(秘书科)应当对本单位起草的公文严格审核把关,审核后送本单位领导审批。厅属各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起草的公文,审批同意后应当签署意见送有关部门审核。

厅属各单位代厅主办的,与省委、省政府机关其他厅(委、局、办)会签的公文,应当事先商会签单位同意后,再送办公室、法制总队、政治部及有关部门审核。

第十六条 公文审核的重点:

(一)是否需要行文,行文理由是否充分,行文依据是否准确。

(二)是否符合行文规则,涉及其他职能部门或者厅内其他单位职责的事项是否已经过充分协商并达成一致意见。

(三)是否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相符,是否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是否完整准确体现发文机关意图;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和办法是否切实可行。

(四)是否与现行公文相衔接,改变过去的规定或者提出新的要求是否已经协商一致。

(五)公文内容、文字表达、公文种类使用、发文形式是否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六)公文的签批和报送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七)其他内容是否符合公文起草的有关要求。 第十七条 凡第六条所列公文格式适用的各类公文,均应经有关单位按规定审核。审核单位应当有专人负责公文审核工作。

(一)第六条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第五项、第九项公文格式适用的公文,除厅领导有专门交代的以外,拟文单位都应先将文稿送办公室审核。其中,涉及法律、政策问题的规范性文件,应先送法制总队审核;涉及公安队伍建设和人事工作的政策性问题、现役部队警务管理工

作、表扬或者批评下级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内容的,应先送政治部审核;涉及公安经费、装备的政策性内容的,应先送警务保障部审核;涉及公安外事、国际合作内容的,应先送出入境管理局审核,然后送办公室审核。有关单位审核后应当在发文审批单上签名,提出审核意见。

(二)第六条第三项、第六项公文格式适用的公文由政治部审核。

(三)第六条第八项、第九项的密码电报、内部传真电报,应视其内容,按照本条一至四项规定程序送审,并执行本厅有关电报发文规定。

(四)第六条第十项、第十一项、第十二项、第十三项公文格式适用的公文由办公室审核。

(五)公文报审时,各单位应使用办公室统一印制的《青海省公安厅发文审批单》。

第十八条 办文单位应提前五个工作日将需审核公文送审核单位;加急件应提前三个工作日送达;特急件应提前一个工作日送达;特殊情况可商审核单位适当放宽期限。审核单位对公文应当及时审核,对加急件在一个工作日内、特急件在半个工作日内、一般件在三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长篇或者多篇公文一起送审的,审核时间不超过五个工作日。

第十九条 在审核工作中,对重要问题如有不同意见或者认为需要作较大修改、调整的,应当与公文起草单位协商;协商意见不一致的,应当注明分歧意见送厅领导审定。

第二十条 经审核不宜发文的公文文稿,应当退回起草单位并说明理由;未经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审核签字的,核文单位可不予审核,并退回补签;公文起草不认真、不负责,特别是出现错字别字,缺页断行等明显错误的,退回主办单位,重新办理;符合发文条件但内容需作进一步研究和修改的,由审核单位提出修改意见,起草单位修改后重新报送;因退件造成工作延误或其他后果的由主办单位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条 公文经有关单位审核后,依照《公安厅工作规则》中有关公文审批的规定,报送厅领导审批签发。

审核单位应制作公文审核办理登记册,对来文时间、主办单位和人员、审核情况、办理结果等进行详细登记,存档备查。公文审核分初审、复审两个环节,由审核单位指派专人进行。

严格履行公文报送程序,凡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应送审核而未送审核的,不得直接报送厅领导审批。

第七章 公文审批

第二十二条 以公安厅党委名义起草的公文,由办公室等单位审核呈报分管党委成员后,由党委书记或党委书记委托的副书记审批签发。其中,信函格式公文可由分管党委成员审批签发;公文内容涉及其他党委成员分管工作的,在呈报审批签发前,先由分管党委成员批送有关党委成员审阅。

第二十三条 下列以公安厅名义起草的公文,由办公室等单位审核呈报分管厅领导审核同意后,由厅长或受厅长委托的常务副厅长审批签发。公文内容涉及其他厅领导分管业务的,在报厅长或受厅长委托的副厅长审批签发前,先由分管厅领导批送有关厅领导审阅。

(一)《青海省公安厅文件》(上行文格式,文号为“青公报”、“青公请”)。

(二)《青海省公安厅文件》(下行文格式,文号为“青公发”)。

(三)《青海省公安厅命令》(由厅长或厅长委托的厅领导签发,盖厅长署名章)。

(四)《青海省公安厅令》(由厅长签发,盖厅长署名章)。

第二十四条 下列以公安厅名义起草的公文,由办公室等单位审核后呈报分管厅领导审批签发;需要送其他厅

领导审核的,由分管厅领导批送;需要送常务副厅长、厅长审批签发的,由分管厅领导批送。

(一)《青海省公安厅文件》(下行文格式,文号为“青公通”、“青公复”)。

(二)青海省公安厅信函。

(三)《青海省公安厅密码电报》。

(四)《青海省公安厅内部传真电报》。

第八章 公文制发

第二十五条 公文制发遵照“文责自负”原则,经厅领导审批签发的公文,由主办单位(拟文单位)负责办理公文编号、文件清样、校对终审、统一规范格式、使用印章、印送文件等事宜。

公安厅公文一般由办公室文印室印制。公安厅公文用纸采用国际标准A4型(210mm×297mm),版心尺寸为156 mm×225mm(不含页码),公文用纸天头(上白边)为37mm±1mm,公文用纸订口(左白边)为28 mm±1 mm,左侧装订。印制的公文,由拟文单位按有关手续发送并存档。

第二十六条 对不符合本《办法》审核要求的公文,办公室不予编号、用印,不予印制。

第二十七条

会议文件的办理及有关奖惩追责事项,按照《青海省公安厅机关办文办会规范管理办法》(青公发„2015‟2号)执行。

第九章 附 则

公安机关公文写作 篇2

以地级市公安局为例, 其所辖下级机关有若干个区公安分局、县级市公安局或县公安局, 因此其普发性下行文的主送机关一般应标注“各区公安分局、市 (县) 公安局”或“各 (城) 区公安分局、市、县公安局”等字样, 而由于在内部发行, 所以往往省略“公安”二字。又由于各地级市公安局均有自己的职能部门 (或直属部门) , 所以一般还要标出“市局各有关部门”等字样 (这一项还可再稍细化) 。这是公安机关普发性公文主送机关的主要类型和基本标注方法, 凡如此标注者, 均处于规范之列。

有的此类办毕公文存在标注失范的现象, 如《xx市公安局关于开展申报2012年度创先争优工作创新奖活动的通知》 (x公局[2012]317号) “各辖市局、分局、支队, 市局机关各处室”, 其中“辖”字可删, 因为作为下发式通知, 是内部行文, “辖”字不言自明, 此文过于详细而有繁琐之嫌。有的地级市公安局分别辖有城区公安分局和县级市公安局及县公安局, 则应分开来标注, 如扬州市公安局辖有“维扬区、广陵区、邗江区”三个区公安分局、“仪征市、江都市、高邮市”三个市公安局及宝应县公安局, 则应标注为“各 (区) 分局、市局、宝应县公安局、市局各有关部门”, 如果标成“各县 (市、区) 公安局、公安分局, 市局各有关单位”则有考虑不周之嫌, 因为两个机关以具体标出名称为好, 不宜使用“各”字统称。

弄清主送机关标注的主要类型与基本方法之后, 还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

一是主送机关的数量问题。究竟应该标注多少个下级机关或单位, 取决于该公文“主要受理机关”的多少。公安部关于印发《第一次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 (公发[1990]2号) 的主送机关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而公安部关于印发《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的通知》 (公通字[2005]84号) 的主送机关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 多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这里涉及普发性文件的发送范围究竟是所有的下级机关 (包括下级的下级机关) 还是直接的下级机关 (不越级至下级的下级机关) 的问题。老《办法》曾对上行文作过规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对下行文等一概未作规定。新《条例》第十四条明确规定:“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行文, 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的, 应当同时抄送被越过的机关。”对于“普发性公文”新《条例》中只提一句“有特定发文机关标志的普发性公文和电报可以不加盖印章”。意在盖印无意其他。有人认为“普发文件, 指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所发的意见、通知、通报等下行文”[1]9。“所属下级机关”概念外延较大, 可指全部下级机关, 也可只指直属下级机关, 是全部下级机关还是部分下级机关等, 并未点明。我们以为, 可以分为宽式普发性公文和严式普发性公文两种, 其中宽式普发性公文标注最主要的日常工作中的下级机关, 严式普发性公文则必须标注所有的直接下级机关, 上文前例为宽式标注法, 后例为严式标注法。

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地方性规定作佐证。如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普发性文件发放范围的通知》 (穗府办[1997]29号) 要求“市政府和市政府办公厅普发性文件发至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含副局待遇企事业单位) , 抄送有关单位”。在近年来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市政府普发性公文发放单位的通知》 (《广州政报》2009年第04期) 要求照文件标明的“主送”和“抄送”范围印发, 并特别说明“凡属挂靠单位、与市直有关部门合署办公单位及市属企业集团的下属或代管企业、副局级以下企业单位均不再纳入普发文发放范围”, 以达到“维护市政府文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政府”、“精简文件”的目的, 可以参考。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市政府及办公厅公文发送范围的通知》 (赣市府办字[2009]134号) 详细规定了市政府及办公厅的普发性文件发送范围 (主送+抄送) , 经考察, 与我们的意见基本一致。即所谓的普发指的是发文机关的全部直接下级机关 (属严式范畴) , 以此来看地级市公安局的普发性公文, 只需要标注直接的下级机关, 而不应发至“各科、所、队”或“各大队、股、室、所”等直接下级机关所属的下级单位。

二是主送机关的排列次序问题。国务院普发性下行文的主送机关一般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其中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次序是固定的, 不可随意更改。并非因发文机关的权威性而不能更改, 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规定, “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标注应该考虑法制化, 规范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规定“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 所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县”的次序应当成为规范性表达的依据。而县级市由于比县级别高, 所以排列在前当无可非议。xx市公安局普发性公文中的主送机关标为“各县 (市) 局、分局” (关于印发《xx市公安局“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举报奖励办法》的通知) (x公局[2011]436号) 次序不太妥当, 可考虑改为“各县 (市) 局、分局”。

联合行文的普发性公文, 主送机关应当与联合机关分别相应, 符合“列举分承”原则, 王希杰先生说, “所谓列举和分承, 就是在一般文章或一句话中, 前面先提起两件、三件或更多的事, 后面按照前面提起的次序, 分别说明。”[2]12而且“各个项目的次序应当一一对应, 不能错乱, 否则会引起误解”[3]224。列举分承说的写作或修辞方面的规律, 如果把联合行文的发文机关标注作为列举而把主送机关作为分承的话, 则应该按此规律标注。如连云港市公安局、连云港市文明办、连云港市教育局联合行文的《关于做好连云港市第二届少年儿童交通安全书法美术作品征集评选活动的通知》 (连公安[2009]104号) , 其主送机关为“各县 (区) 公安 (分) 局, 文明办, 教育局, 市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市教育局各直属学校”, 其中“各县 (区) 公安 (分) 局”对应“连云港市公安局”, “ (各县 (区) ) 文明办”对应“连云港市文明办”, “各县 (区) 教育局、市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市教育局各直属学校”对应“连云港市教育局” (由于“市开发区社会事业局”的级别高于“市教育局各直属学校”, 所以排在前面) 。

三是主送机关使用的全称、简称与统称问题。老《办法》) 第三章“公文格式”第十条第七款规定:“应当使用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统称”, 新《条例》修正为“应当使用机关全称、规范化简称或者同类型机关统称”。“同类型机关统称”只是“统称”的科学化说法, 基本思想未变。总之存在三种使用方式, 但在何种情况下使用这三种方式新《条例》并未作出说明。

全称比较适合只有一个主送机关或虽有几个主送机关, 但各主送机关名称之间没有共同的词语的情形。如果不是这两种情形, 则往往使用简称或统称。统称的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简称的如“各区公安分局、市 (县) 公安局”等。

使用简称或统称应符合经济易懂、表义明确的规则, 否则便可放入不规范之列。如xx市公安局关于印发《xx市公安局实施〈江苏省常住户口登记管理规定 (试行) 〉细则》的通知 (x公发[2010]214号) 等公文的主送机关为“各分、县局”, 显然不如标成“各区公安分局、县公安局”或“各分局、县局”顺畅、明确。一般地, 顿号前后的成分应为同一语义类型, 如“省、市领导”, “正、副局长”等等, 而“分”与“县”为不同语义类型, 共用一个“局”字比较勉强, 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苏州市公安局关于贯彻实施〈苏州市户籍准入登记暂行办法 (修订) 〉的通知》 (公户发[2007]21号) 便使用“各市局、各分局”为主送机关, 比较规范。如果有前文所说的“分别辖有城区公安分局和县级市公安局及县公安局”, 则应分别对待, 采用简称、全称相间的方式。

综上所述, 从表层上看, 公安机关普发性公文中“主送机关”的标注只是发给哪些机关就标注哪些机关的简单操作,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实际使用起来存在一些深层问题, 需要以规范的意识, 科学的态度, 实事求是的操作才能解决。公安机关普发性公文中“主送机关”的标注应找到可靠的依据, 以求统一、准确、合法、合理, 做到科学化、规范化。

摘要:着重讨论公安机关普发性公文中“主送机关”标注的主要类型与基本方法, 并讨论这类公文主送机关的数量、排列次序和使用的全称、简称与统称等三个问题, 以冀这类公文主送机关的标注能够统一、准确、合法、合理。

关键词:公安机关,普发性公文,主送机关,类型与方法,数量排列,次序,简称

参考文献

[1]张保忠.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释义与实务全书[M].人民出版社, 2012.

[2]王希杰.列举和分承[J].中国语文, 1960 (1) .

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篇3

摘 要 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是指由于社会治安管理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的报警求助一旦发生,公安机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弄清情况并出动警力进行妥善处置,或适情动员并协调社会有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的一整套运作制度。从目前长沙实践来看,公安机关存在着认识上有偏差、一线巡防力量投入不足、各警种协作能力不强、全社会支持不够等问题与困难。本文试从应急预案制定、设卡堵截与扁平化指挥、联防联动与信息化建设、实战训练与战勤保障的角度,从理论的层面,对建构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的基本模式与重点环节做一些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公安机关 快速反应机制 长沙

一、前言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踏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以来,我国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期(亦称社会转轨期),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社会等各个层面上,都出现了急剧的解构和重建现象。这既意味着我国全面转入现代化的进程,也伴随着诸多社会问题的凸现,因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迷乱所导致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犯罪浪潮的到来。

与此相比,我国公安机关的通讯能力、交通能力、实际应战能力,抗干扰能力还始终处于“老牛拉破车”的状况,执法实践中也经常有“眼睁睁看着犯罪分子逃脱”的尴尬局面。虽然场面轰轰烈烈,公安民警也倾力而为,但打击力度和实战效果往往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大打折扣,犯罪分子漏网比例越来越大,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居高不下,刑事犯罪上升势头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社会治安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发案反弹周期愈来愈短,“严打”效应的持续性也愈来愈弱。传统的人民战争打击型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摆脱被动局面,找出新的出路,我国公安机关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吸收、借鉴和推广始于20世纪30-60年代英美警务改革的快速反应机制。

二、概念、地位与问题

(一)概念与内涵

所谓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机制,是指由于社会治安管理本身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的报警求助一旦发生,公安机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弄清情况并出动警力进行妥善处置,或适情动员并协调社会有关部门进行紧急处置的一整套运作制度。其导向为实战警务,核心在于速度上争“快”,实质就是果断做出决策,协调各警种有序、高效地运转,动用各种资源,以期掌握处置警情的主动权,尽快控制危机的发展,恢复社会秩序。

(二)地位与作用

认清市场经济环境和城市治安动态形势对警务工作的新要求,从城市现代化和警务发展的战略层次,把快速反应作为警务发展战略来认识与实践,树立以维护治安与服务社会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发展观点,才能全面推进快速反应机制的良性循环。笔者认为,公安机关建立一个完备的快速反应机制应具有如下地位与作用:1.是现代警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2.是现代化条件衡量警务实力和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显示出公安机关对社会稳定的控制力度;3.是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需要,是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的必然选择;4.是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的需要,为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实现形式;5.是改革和加强公安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警务工作的新实践。

(三)长沙的问题与困难

近年以来,长沙经济建设迅猛发展,人、财、物出现大流动,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但随之长沙的社会治安也日益严峻,犯罪模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化,社会治安面临新的挑战。为此,长沙市公安机关开始着手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以期在打击、预防犯罪和服务群众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水平。而正当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如火如荼之时,2009年长沙于8月2日①、12月4日②分别发生了举城震惊的恶性案件,并迟迟没有侦破。就此目前状况来看,究其主、客观原因,长沙公安机关在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中尚存诸多问题与困难等待解决:1.对快速反应机制作用存在认识偏差。2.一线巡防力量投入不足。3.各警种协作能力欠强。4.全社会支持不够。

三、基本模式与重点环节

(一)应急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快速反应应急预案是公安机关在快速反应中管理、指挥协调相关应急资源和应急行动的整体计划和程序规范,制定好快速反应应急预案是科学、有效地处置各类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在预案的制定和修订过程中,要注意突出两个基本要求:

1.注重预案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系统性,就是以长沙为代表的各市级公安机关不仅要制定市级、县级总体应急预案,以及街道乡镇、城乡社区应急预案,做到“纵向到底”;还要制定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重点科所队单位应急预案,做到“横向到边”。而且相关预案之间要搞好衔接,特别是要与市级总体预案搞好衔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旦启动市级总体预案,就能做到全市上下左右一起联动。市级总体预案也要与省级总体预案搞好衔接。层次性就是要搞好预案的分级管理,按照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快速反应工作程序,分层次逐级制定和修订好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工作责任和工作要求要逐级细化和具体化,预案的层级越低就越要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作出明确的规定,避免预案上下一般粗。

2.注重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调查和研究,既要吸取以往在处置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事件中的教训,又要借鉴国内外类似事(案)件的经验;既要遵循突发性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报警求助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又要符合现实中人们面对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动方式的变化,针对快速反应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工作原则和措施,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是预案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各级各类预案都要对其所处的相应级别、相应环节的快速反应工作程序和要求、工作责任和任务,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做到职责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增强预案的可操作性。应急预案制定后还要加强管理,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检查应急处置工作的疏漏和问题,保证快速反应工作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二)设卡堵截与扁平化指挥

设卡堵截,是追捕作案后逃离现场的犯罪嫌疑人,将作案分子围堵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控制侦查范围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手段。设卡的关键是卡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严密,设卡速度快慢,设卡盘查工作是否认真、细致。要在实地勘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以公路沿线派出所、交警公路巡逻中队,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包括责任区刑警中队为依托,在辖区范围内由近及远设置若干层次卡点。第一层卡点要设在市、郊结合部交通要道上,第二层卡点要设在距离市区20—30公里左右的交通要道上,第三层卡点要设在市(县)际边沿结合部交通要道上。每个卡点都要明确警力数量,具体责任人,卡点响应时间、通信联络方式。一旦发生重大警情,指挥中心要根据发案时间、案(事)件性质、涉案人员、逃跑方向等迅速作出判断,以辖区内卡点为基础,以现场为中心,设定一至三层卡点,正确下达追击及上卡指令,一边追击,一边堵截,形成严密的网络,让犯罪嫌疑人插翅难逃。

扁平化指挥体系最早来源于美国军队,随着CI3系统③在美军中的广泛使用,减少中间环节,指挥幅度更宽、权力更加集中、调动范围更广已是快速反应机制下指挥军队的必然要求。因此美军在摒弃了传统的指挥梯阶长、指挥跨度小的“树状”指挥体系理论(见图1)后,取而代之地提出了层级简明、权责明确、机构精干、关系顺畅的“扁平化”指挥体系理论(见图2)。实战证明,这种指挥体系不但符合现代系统下的作战需要,而且行之有效。

对于公安机关而言,扁平化指挥体系是指由指挥中心直接下达指令,调度一线警力的“点对点”式的指挥结构。以市局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为主,以支队、科室和派出所指挥调度为辅,直接指挥最小作战单元和勤务岗位,实现对警情的快速反应、迅速处置,最终达到提高勤务指挥质效、增强整体防控效能的目的。以长沙公安为例,长沙市公安局已建成300平方米的公安指挥大厅,设有18个工作席位,配备GPS综合调度管理系统、数字录音系统、大屏幕显示及控制系统、图像传输系统、350兆无线调度系统。购置卫星通讯指挥车,实现处置现场语音、图像、数据的实时传输。实行“一级接警,三级处警”的指挥模式,110报警服务台统一接警,报警信息通过公安信息网直接传输到市局指挥中心和派出所。根据警情紧急程度分别由市公安局、区县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及派出所指挥室指挥处警。一旦发生街头“两抢”类重大警情,市公安局指挥中心通过电台群呼方式,将民警询问报警人的全过程向街面所有巡控力量通报,同时迅速组织相关警力开展围堵。对于涉案手机,立即向技术侦查部门通报手机号码,启动快速通道,实时追踪定位,为及时接警、快速处警提供技术支撑。

(三)联防联动与信息化建设

联防联动,是指人民群众与公安机关之间、公安机关内部之间整体协作、互相配合的预防、控制、打击违法犯罪的治安管理模式。联防联动是快速反应机制的早期雏形,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和推行为联防联动注入了新的内容,加强两者的配套建设,可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治安形势的相对变化,群众参与治安管理积极性的相对弱化,对原有的公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严峻地挑战。公安机关在建设快速反应机制的过程中既要坚持公安工作改革方向,又要继续发扬党的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实行社会治安联动管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鉴于犯罪嫌疑人一般在犯罪后都必然在城市或乡村道路上逃跑或实施其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公安机关要注意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围绕道路活动的各类人民群体。道路两侧的经营者、公交或出租车司机、环卫工人、保安人员、房屋出租户、公路收费站的职工、道路养护工人、木材检查站的林管人员、加油站职工等,都可以发展为公安机关的信息员,成为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

信息化建设,是公安机关依托计算机信息网络、即时数据通信等现代技术,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对现有的警务组织、警务模式、警务技术与装备、警员素质进行全面的升级与改良活动。信息化建设旨在从信息结构和信息过程两个角度,谋求在快速反应工作中取得信息优势和主导权,以全面提升公安机关信息化条件下处置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案)件或群众的报警求助事件的能力。信息化建设可以将蕴藏在诸警种和各技术装备系统中潜在能量转变为现实的强大战斗力,发挥警力倍增器、综合勤务增值器的作用,能够极大提高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笔者认为,从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要求出发,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亟需完成三个网络的建设:1.建立立足于“3S”系统(即RS遥感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实时指挥网络;2.建立基于城市图像监控系统的社会控制网络;3.建立基于移动警务信息系统的信息支撑网络。

注释:

①参见2009年8月3日潇湘晨报等其他媒体关于长沙望城县“8•2”戴志娥等六人被害一案及后续几天的报道.

②参见2009年12月5日潇湘晨报等其他媒体关于长沙市天心区“12•4”郭朝云被枪杀一案及后续几天的报道.

③一种雷达监测网络.

参考文献:

[1]陈子敬.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机制择要.公安学刊.2005.1.

[2]励肇华.关于建设快速反应机制的系统思考.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

[3]张伟刚.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构建扁平化勤务指挥体系.公安研究.2007.8.

[4]李素娟.试析110报警的社会联动功能.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5]张俭,尹金初,孙赞峰.公安信息化战略问题研究.公安研究.2008.12.

[6]李颂文.关于强化快速反应领导素养的思考.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06.

公安机关鉴定规则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公安机关鉴定工作,保证鉴定质量,维护司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安机关实际,制定本规则,公安机关鉴定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的鉴定,是指为解决案(事)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公安机关鉴定机构及其鉴定人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成果,对人身、尸体、生物检材、痕迹、文件、电子数据、物品等进行检验、鉴别、判断,并出具鉴定意见的科学实证活动。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的鉴定机构,是指根据《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公安机关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鉴定机构资格证书》并开展鉴定工作的组织。

第四条本规则所称的鉴定人,是指根据《公安机关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经公安机关登记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取得《鉴定人资格证书》并从事鉴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五条公安机关应当保障所属鉴定机构开展鉴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人员、办公和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有关经费等。

第六条鉴定工作应当遵守合法、科学、公正、及时、独立、安全的原则。

第二章 鉴定人的权利与义务

第七条鉴定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了解与鉴定有关的情况,开展与鉴定有关的勘验、检查、调查、实验等;

(二)要求委托鉴定单位提供鉴定所需的检材、样本和其他材料;

(三)在鉴定业务范围内表达本人的意见;

(四)与其他鉴定人的鉴定意见不一致时,有权保留意见;

(五)对违反法律、法规,或者不具备鉴定条件、提供虚假鉴定材料的,有权拒绝鉴定;

(六)出庭作证时,对与鉴定无关或者涉密问题,有权拒绝回答;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八条鉴定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二)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

(三)遵守鉴定工作原则和检验鉴定技术规程;

(四)按规定妥善保管鉴定有关的检材、样本和物品;

(五)依法出庭作证;

(六)保守鉴定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鉴定材料《公安机关鉴定规则》。

第三章 鉴定人的回避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鉴定人应当自行回避;鉴定人没有回避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其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担任过本案证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的;

(四)担任过本案侦查人员的;

(五)重新鉴定时,是本鉴定事项原鉴定人的;

(六)其他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十条鉴定人自行提出回避申请或者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要求鉴定人回避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一条鉴定人具有应当回避情形,本人没有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没有申请回避的,由鉴定人所在鉴定机构负责人提出回避意见,报请同级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

第十二条公安机关作出驳回申请鉴定人回避决定的,应当制作《驳回申请鉴定回避决定书》,并及时送达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对驳回申请鉴定人回避的决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驳回申请鉴定回避决定书》后5日内向决定机关以书面形式申请复议一次。

决定机关收到申请复议后,应当在3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十三条在作出是否回避决定前或者复议期间,鉴定人不得继续进行与申请回避鉴定事项有关的检验鉴定工作。

第四章鉴定的委托

第十四条公安机关办理案(事)件需要进行鉴定的,除技术能力原因需要委托其他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应当及时委托公安机关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公安机关委托其他鉴定机构进行鉴定,由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或者地市级以上公安机关办案单位负责人批准。

第十五条公安系统内部委托的鉴定事项,同级鉴定机构有鉴定能力的,实行同级送检;超出基层鉴定机构鉴定项目范围的,实行逐级送检;特大案(事)件的鉴定或者鉴定难度大的,经拟委托的鉴定机构同意,可以在列入鉴定机构名册的鉴定机构中选择送检。

在诉讼中,对《公安机关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所列鉴定项目的鉴定事项需要重新鉴定的,应当委托列入鉴定机构名册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委托鉴定单位应当委派办理案(事)件的人员送检。

第十六条委托鉴定单位应当向鉴定机构提交:

(一)《鉴定委托书》;

(二)证明送检人身份的有效证件;

(三)委托鉴定的检材;

(四)鉴定所需的比对样本;

(五)鉴定所需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鉴定委托书》应当填写下列内容:

(一)委托鉴定单位全称;

(二)送检人姓名、职务、证件名称及号码、通讯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和邮政编码;

(三)委托鉴定机构全称;

(四)鉴定涉案(事)名称、案件编号和简要情况;

(五)原鉴定情况;

(六)送检的检材和样本名称、数量、性状、包装,检材的提取部位及提取方法等情况;

(七)具体明确的鉴定要求;

(八)其他必要的情况说明。

《鉴定委托书》应当加盖委托鉴定单位的印章。

第十八条委托鉴定单位提供的检材,应当是原物、原件。

无法提供原物、原件的,应当提供符合本专业鉴定要求的复制件。

公安机关悬赏公告 篇5

20xx年,我局在“清网行动”中一战成名,影响深远!“清网行动”以来,我局并没有停止或放慢追逃的脚步,而是将“清网”追逃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技战法固化下来,形成长效机制,运用于实战,保持了每年在追逃上省市领先的工作态势。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省公安厅部署开展为期半年的“利剑”行动,四轮齐驱,我局共抓获各类逃犯80名,总量位居省、市前列,平均两名民警能抓1名逃犯,平均两天就有1名逃犯落网,“利剑”追逃清网率达95%,为全省第一;其中抓获外省上网逃犯18名,也为全省第一。

5月26日晚上,局党委在总结行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横峰大追逃”的构想,连夜梳理存量逃犯名单,发现与横峰有关逃犯仅剩26人,13人为本地立案上网追逃人员,13人为外地立案上网横峰籍逃犯,决定将本地立案网上在逃13人作为首批公开悬赏追逃对象,力争早日将这批逃犯“清”干“网”净!于是,“2015年县公安局悬赏追逃首批名单”新鲜出炉!

根据横峰县公安局党委关于开展“横峰大追逃”行动的决策部署,为了固化“清网”追逃长效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安工作,积极举报相关线索,局“清网办”对各办案单位上报的亟需抓捕归案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梳理,汇总了历年逃犯中现存的13名本地立案网上在逃人员,作为今年第一批公开悬赏追逃对象(名单附后)。

一、悬赏金额。公开悬赏追逃期间,按照《横峰县公安局追逃工作实施办法》第十二条关于“命案逃犯奖励5000元;7类重点案件逃犯(包括抢劫、强奸、爆炸、放火、绑架、投放危险物质、故意伤害致死)奖励1000元;其他类逃犯奖励500元”之标准,对举报逃犯线索、协助我公安机关抓捕的人员予以奖励。

二、悬赏期限。从即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县公安局或上级公安机关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三、举报方法。24小时有奖举报专线:110,或周局长:150793099xx。

横峰县公安局

公安机关执法细则 篇6

电子证据检查

7-01.一般规定

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依照本章规定执行,本章没有规定的,依照本细则第六章规定执行。

7-02.勘验、检查的机构和人员

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应当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必要时,可以指派或者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参加。

7-03.电子证据的固定与封存

1.固定和封存的目的。固定和封存电子证据的目的是保护电子证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原始性。

作为证据使用的存储媒介、电子设备和电子数据应当在现场固定或封存。

2.封存的方法。封存电子设备和存储媒介的方法是:

(1)采用的封存方法应当保证在不解除封存状态的情况下,无法使用被封存的存储媒介和启动被封存电子设备。

(2)封存前后应当拍摄被封存电子设备和存储媒介的照片并制作《封存电子证据清单》,照片应当从各个角度反映设备封存前后的状况,清晰反映封口或张贴封条处的状况。

3.固定的方式。固定存储媒介和电子数据包括以下方式:

(1)完整性校验方式。是指计算电子数据和存储媒介的完整性校验值,并制作、填写《固定电子证据清单》;

(2)备份方式。是指复制、制作原始存储媒介的备份,并依照本条第2款规定的方法封存原始存储媒介;

(3)封存方式。对于无法计算存储媒介完整性校验值或制作备份的情形,应当依照本条第2款规定的方法封存原始存储媒介,并在《现场勘验检查笔录》上注明不计算完整性校验值或制作备份的理由。

7-04.现场勘验检查

1.现场勘验检查程序。现场勘验检查是指在犯罪现场实施勘验,以提取、固定现场存留的与犯罪有关的电子证据和其他相关证据。

现场勘验检查程序包括:

(1)保护现场;

(2)收集证据;

(3)提取、固定易丢失数据;

(4)在线分析;

(5)提取、固定证物。

2.录像。对现场状况以及提取数据、封存物品文件的过程,在线分析的关键步骤应当录像,录像带应当编号封存。

3.照相。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应当统一编号制作《勘验检查照片记录表》。

4.制作《固定电子证据清单》。在现场提取的易丢失数据以及现场在线分析时生成和提取

的电子数据,应当计算其完整性校验值并制作、填写《固定电子证据清单》,以保证其完整性和真实性。

5.在线分析。在线分析是指在现场不关闭电子设备的情况下直接分析和提取电子系统中的数据。除以下情形外,一般不得实施在线分析:

(1)案件情况紧急,在现场不实施在线分析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2)情况特殊,不允许关闭电子设备或扣押电子设备的;

(3)在线分析不会损害目标设备中重要电子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的。重要电子数据是指可能作为证据的电子数据。

6.易丢失数据提取和在线分析。易丢失数据提取和在线分析,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不得将生成、提取的数据存储在原始存储媒介中。

(2)不得在目标系统中安装新的应用程序。如果因为特殊原因,需要在目标系统中安装新的应用程序的,应当在《现场勘验检查笔录》中记录所安装的程序及其目的。

(3)应当在《现场勘验检查笔录》中详细、准确记录实施的操作以及对目标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7.制作《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现场勘验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制作《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现场勘验检查工作记录》由《现场勘验检查笔录》、《固定电子证据清单》、《封存电子证据清单》和《勘验检查照片记录表》等内容组成。

《现场勘验检查笔录》的内容一般包括:

(1)基本情况。包括勘验检查的地点,起止时间,指挥人员、勘查人员的姓名、职务,见证人的姓名、住址等;

(2)现场情形。包括现场的设备环境、网络结构、运行状态等;

(3)勘查过程。包括勘查的基本情况,易丢失证据提取的过程、产生的数据,在线勘验、检查过程中实施的操作、对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取的数据,封存物品、固定证据的有关情况等;

(4)勘查结果。包括提取物证的有关情况、勘查形成的结论以及发现的案件线索等。

《勘验检查照片记录表》应当记录该照片拍摄的内容、对象,并编号入卷。

拍摄的照片可以是数码照片或者光学照片。

7-05.远程勘验

1.远程勘验的目的。远程勘验的目的是通过网络对远程目标系统实施勘验,以提取、固定远程目标系统的状态和存留的电子数据。

2.远程勘验方法。远程勘验过程中提取的目标系统状态信息、目标网站内容以及勘验过程中生成的其他电子数据,应当计算其完整性校验值并制作《固定电子证据清单》。

3.记录关键步骤。应当采用录像、照相、截获计算机屏幕内容等方式记录远程勘验过程中提取、生成电子证据等关键步骤。

4.制作《远程勘验工作记录》。远程勘验结束后,应当及时制作《远程勘验工作记录》。《远程勘验工作记录》由《远程勘验笔录》、《固定电子证据清单》、《勘验检查照片记录表》以及截获的屏幕截图等内容组成。

《远程勘验笔录》的内容一般包括:

(1)基本情况。包括勘验的起止时间,指挥人员、勘验人员的姓名、职务,勘验的对象,勘验的目的等;

(2)勘验过程。包括勘验使用的工具,勘验的方法与步骤,提取和固定数据的方法等;

(3)勘验结果。包括通过勘验发现的案件线索,目标系统的状况,目标网站的内容等。

7-06.电子证据检查

1.电子证据检查的目的。电子证据检查的目的是检查已扣押、封存、固定的电子证据,以发现和提取与案件相关的线索和证据。

2.电子证据检查的方法。侦查人员将电子证据移交给检查人员时应同时提供《固定电子证据清单》和《封存电子证据清单》的复印件,检查人员应当依照以下原则检查电子证据的完整性:

(1)对于以完整性校验方式保护的电子数据,检查人员应当核对其完整性校验值是否正确;

(2)对于以封存方式保护的电子设备或存储媒介,检查人员应当比对封存的照片与当前封存的状态是否一致;

(3)存储媒介完整性校验值不正确、封存状态不一致或未封存的,检查人员应当在《电子证据检查笔录》中注明,并由送检人签名。

3.电子证据检查的内容。电子证据检查包括:

(1)检查、分析电子证据中包含的电子数据,提取与案件相关的电子证据;

(2)检查、分析电子证据中包含的电子数据,制作《电子证据检查笔录》描述检查结论。

从电子证据中提取电子数据,应当制作《提取电子数据清单》,记录该电子数据的来源和提取方法。

4.电子证据检查的对象。

(1)复制、制作原始存储媒介的备份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复制并重新封存原始存储媒介;

②对解除封存状态、开始复制、复制结束、重新封存等关键步骤应当录像记录检查人员实施的操作;

③复制完成后,应当依照本章第7-03条第2款规定重新封存原始存储媒介,并制作、填写《封存电子证据清单》。

(2)除下列情形外,不得直接检查原始存储媒介,应当制作、复制原始存储媒介的备份,并在备份存储媒介上实施检查:

①情况紧急的重大案件,不立即检查可能延误案件的侦查工作,导致严重后果的;

②已计算存储媒介的完整性校验值,检查过程能够保证不修改原始存储媒介所存储的数据的;

③因技术条件限制,无法复制原始存储媒介的。

(3)检查原始电子设备,或者因前项描述的原因,需要直接检查原始存储媒介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①对解除封存状态、检查过程的关键操作、重新封存等重要步骤应当录像;

②检查完毕后应当依照本章第7-03条第2款规定重新封存原始存储媒介和原始电子设备,并制作、填写《封存电子证据清单》;

③应当制作《原始证据使用记录》,记录直接检查原始证据的原因和目的、实施的操作、对原始存储媒介和原始电子设备中存储的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由两名检查人员签名。

5.制作《电子证据检查工作记录》。电子证据检查结束后,应当及时制作《电子证据检查工作记录》。《电子证据检查工作记录》由《电子证据检查笔录》、《提取电子数据清单》、《封存电子证据清单》和《原始证据使用记录》等内容构成。

《电子证据检查笔录》的内容一般包括:

(1)基本情况。包括检查的起止时间,指挥人员、勘验人员的姓名、职务,检查的对象,检查的目的等;

(2)检查过程。包括检查过程使用的工具,检查的方法与步骤,提取数据的方法等;

(3)检查结果。包括通过检查发现的案件线索,提取的信息内容等。

参考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1-103条、第106-108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195月14日公安部令第35号)第193-197条、第201-204条

《公安机关刑事案件现场勘验检查规则》(公安部 公通字〔2005〕54号)

《计算机犯罪现场勘验与电子证据检查规则》(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 公信安〔2005〕161号)

第八章 搜查

8-01.搜查的条件和范围

为了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可以对犯罪嫌疑人以及可能隐藏罪犯或者犯罪证据的人的身体、物品、住处和其他有关地方进行搜查。

8-02.批准搜查

1.呈批。搜查前,办案部门制作《呈请搜查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呈请搜查报告书》内容包括:简要案情,拟搜查的范围,搜查的目的,搜查的法律依据等。

2.批准。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办案部门制作《搜查证》,并准备好《搜查笔录》、《扣押物品、文件清单》等法律文书。

3.执行拘留、逮捕的时候,遇有下列紧急情况之一的,不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但应当在《搜查笔录》中注明:

(1)可能随身携带凶器的;

(2)可能隐藏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的;

(3)可能隐匿、毁弃、转移犯罪证据的;

(4)可能隐匿其他犯罪嫌疑人的;

(5)其他突然发生的紧急情况。

8-03.实施搜查

1.执行搜查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搜查妇女的身体,应当由女侦查人员进行。在搜查的时候,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2.进行搜查时,应当向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出示《搜查证》,并要求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在《搜查证》的附注部分注明向其宣布的时间并签名。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搜查证》上注明。对被搜查人或者其家属说明阻碍搜查、妨碍公务应负的法律责任。如果遇到阻碍,可以强制搜查。

3.在搜查过程中应当指派专人严密注视搜查现场的情况,并控制、监视被搜查人及其家属的动向,必要时可以对搜查现场进行警戒、封锁。

4.对室内进行搜查,应当从室内最可能发现目的物的部位或者地段开始,难以确定重点部位的,应当确定搜查方向。搜查时,要注意某个物体或者某个地段和部位原来状况发生某些变化的特征。需对室内建筑设施的各种器具进行破坏性搜查时,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

5.对室外搜查应当先了解地形,划定范围,并把人们较少接触的地点作为搜查重点。搜查时,应当注意新翻动的地面,新变动的堆物和新移动的物品。对范围较大的露天场所,可用杆、旗作为划分线条和引导搜索方向的标志,范围小的可用绳索或者利用自然标志作为区分和搜索的标志。

6.对于一些不易查找的隐蔽场所,必要时可以带犯罪嫌疑人或者有关人员到现场指认,也可带警犬协助搜查。

7.对人身进行搜查时,应当命令被搜查人举起双手,使其处于不能拿任何物品行凶和不能发生意外的位置,一人在其背后进行检查,其他人员在旁监视。按照由粗到细、由上到下、由表及里的顺序逐一进行搜查,特别对衣帽鞋袜的夹层、卷边补丁及人体的天然孔露、头发、贴附在身上的绷带、膏药进行重点检查。

8.对搜查中查获的犯罪证据及其放置地点,应当当场拍照后予以扣押,拍摄的照片应当加上文字说明附卷,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搜查的过程录像。

8-04.制作《搜查笔录》

搜查的情况应当制作《搜查笔录》。《搜查笔录》包括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

(1)首部。包括文书名称、搜查的起始时间、地点、对象,执行搜查的公安机关名称及侦查人员的姓名等;

(2)正文。记录搜查的简要情况,制作时应当根据搜查的顺序写明搜查范围,扣押赃物或者证据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位置等,搜查中有无损坏物品现象,被搜查人及其家属是否配合等。如在搜查中对查获的有关证据进行拍照或者录像,应当在笔录中注明。最后写明《扣押物品、文件清单》的交收情况;

(3)尾部。由侦查人员和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如果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在逃或者拒绝签名(盖章)或者捺指印,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侦查终结时,《搜查证》、《搜查笔录》、《扣押物品、文件清单》以及搜查中拍摄的照片、视听资料存入诉讼卷。

参考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规章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9-113条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1998年5月14日公安部令第35号)第205-209条

《刑警办案须知》(公安部刑侦局 公刑〔〕1114号)第318-330条

公安机关公文写作 篇7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检察院的法律地位。《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一《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为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制度提供了立法上的前提保证。根据《刑事诉讼法》制定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八十三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派员参加公安机关对于重大案件的讨论和其他侦查活动, 发现违法行为, 应当及时通知纠正。”这是对检察机关可以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活动, 对侦查活动行使侦查监督权的具体化规定, 是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应有之义。

二、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检察机关的具体实践情况看, 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案件范围主要有五类: (1) 重特大、疑难、复杂案件; (2) 社会影响大、群众反应强烈的热点案件; (3) 上级机关或领导交办、督办的案件; (4) 立案监督的案件; (5) 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指导的案件。

(一) 对于提前介入引导侦查的作法, 各地也不尽相同

1. 设立派出机构。

在公安机关内部设立检察指导侦查室, 由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部门和起诉部门派出主办、主诉检察官进驻, 常驻公安机关指导。主要职责就是从审查逮捕的条件和标准出发, 提出搜集、固定、完善证据, 查清基本事实, 并从适用法律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2. 召开联席会议。

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做好沟通和联系工作。主要研究解决办案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以及在工作中经常出现的普遍问题, 或当前侦查工作薄弱环节和漏洞, 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解决。通过联席会议, 统一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思想认识, 切实帮助公安机关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 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从而有利于减少或防止工作中扯皮、推诿情况的发生, 有利于提高案件的质量, 有利于推动执法水平的提高。

3. 个案引导侦查。

这种情况主要是对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或侦查机关内部对案件有分歧的案件, 往往都是侦查机关主动邀请检察机关参加案件的讨论, 向检察机关汇报案情, 检察机关通过引导, 帮助侦查机关制定侦查方向, 搜集、固定、完善证据, 以及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4. 补充侦查提纲、要求侦查机关提供材料。

侦查机关在侦查终结后, 提起公诉意见时, 检察机关对侦查机关提供的卷宗材料, 经审查不符合审查起诉条件, 有针对性提出补充侦查意见, 使之能够达到庭审的要求, 达到追诉犯罪的目的。在侦查机关提请批准逮捕和提请起诉时, 对应当随卷移送的证据、材料而未移送, 或应当收集、固定而未收集固定的证据, 要求侦查机关提供, 从而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 提前介入侦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以往的做法主要是针对个案而行, 即针对每个案件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侦查方向以提前介入侦查, 没有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 因此缺乏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总体的引导。

2. 现有框架下, 检察引导侦查具有被动性。对于应当引导的案件范围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两家仍然存在争议, 应当予以引导的案件范围规定过于笼统, 不具备操作性。并且能否对案件进行引导取决于公安机关是否将案件呈请引导, 因此导致公安不呈请, 检察机关就无法得知案件情况, 引导侦查也无从谈起。

3. 提供法庭所需证据意见书、补查提纲等文书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检察人员对案情、侦查方向、思路、证据收集、固定等方面发表的意见, 提出的建议, 对公安机关不具有强制的法律约束力, 公安机关享有取舍权。检察人员提出的建议经常对证据的补充没有起到实效, 对补查工作的监督有待加强。

三、完善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机制的建议

提前介入引导侦查作为一项提高司法效率、增强侦查监督力度的有力探索, 为确保其效用落到实处, 必须建立相关配套保障机制来推动其稳步向前发展。

(一) 明确提前介入的主体, 构建侦、捕、诉相衔接的制度

在控辩审的诉讼结构中, 侦查、批捕、起诉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控方存在的, 它面对的是以犯罪嫌疑人和辩护人组成的一个辩方整体。为了实现指控犯罪的目标, 保证作为控方的证据占主导优势, 一旦侦查部门提出要求提前介入, 检察机关经过程序性的审查, 认为应当介入的, 批捕、起诉两个部门应当同时介入, 会同侦查部门就提前介入的案件在证据获取、适用法律方面进行探讨, 提供参考性意见。提前介入就是为了保证办案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 让有罪的人接受处罚, 无罪的人不受牵连, 确保法律的正确实施。批捕、起诉同时介入有利于集思广益, 更多地从审判所需证据的角度进行引导取证。可以避免批捕部门单独介入, 只就批捕阶段的证据要求提出参考性意见, 案件批捕以后到起诉阶段出现因不符合起诉所需证据要求, 无法提起公诉的尴尬局面。因为在侦查机关看来, 无论批捕、起诉, 都是检察机关的职能部门, 应当口径一致, 若批捕和起诉的意见不一致, 会造成检察机关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印象, 不利于树立检察机关的权威。

(二) 规范提前介入的程序

为充分发挥提前介入收集证据、指控犯罪的优势, 同时协调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 必须规范提前介入程序, 建立一套与提前介入工作相适应的制度。

1. 建立提前介入联系制度。

检察公安要加强相互的信息交流, 检察机关应及时掌握公安机关的立案破案情况, 以便对符合提前介入的案件及时介入。提前介入的应当保证有必要的时间补充采集证据, 凡是遇到特别重大案件, 公安机关应及时告知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门, 审查批捕部门应当及时派人参加公安机关的现场勘查和其他侦查活动, 提出合理的建议, 帮助侦查机关确定正确的侦查方向。

2. 确定提前介入的范围。

提前介入制度宜限定为下列五类案件: (1) 重特大犯罪案件, 如具有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行为的案件; (2) 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案件; (3) 对定性存在分歧, 性质难以确定的案件; (4) 新型犯罪案件; (5) 检察机关认为有必要提前介入的其他犯罪案件。因为上述案件案情复杂, 社会影响较大, 对侦查活动的干扰也比较大, 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可以更好地保证侦查人员依法、及时、全面地收集和固定证据, 抵制各种干扰因素。

3. 确定提前介入的方式。

刑诉法对参加“重大案件的讨论”增加了参与“其他侦查活动”的内容。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目的是为控告犯罪收集证据提供意见, 可以参与现场勘查、侦查实验以及尸体检验、复检, 参与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证人的询问、参加案件的讨论、查阅案卷、分析证据等, 但不能指挥取证, 更不能代替调查。

4. 完善提前介入意见反馈制度。

人民检察院就提前介入的案件提供参考性意见后, 公安机关如认为不符合提请批捕、起诉条件需撤案处理的, 应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提前介入的检察部门;建议公安补充证据的, 公安机关应在提请批捕、起诉前就不同阶段所要求的证据材料补充侦查完毕, 并将补充侦查情况报告提前介入的检察部门。侦监、起诉部门在认真分析移送的证据后, 将对证据的分析意见告知公安机关, 并作出批捕与否、起诉与否的决定。

(三) 正确处理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后与公安机关的关系

《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 应当分工负责, 互相配合, 互相制约, 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提前介入是为收集证据提供意见, 以实现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可一旦提前介入演变成全面介入, 公安机关和检察院两家的职责会混淆不清, 还会造成公安对检察的过分依赖心理。因此, 必须摆正检察机关在提前介入中的位置, 严格遵循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的原则, 保持正常的检警之间的适当分离, 形成必要的张力, 把握好“参与而不干预、参谋而不代替、指导而不包办”的尺度, 仅仅对案件的证明力进行分析, 对证据的补充和完善提出建议, 对公安机关的取证程序作出要求, 对案件的法律适用发表意见。在提前介入中,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部门不仅要对公安报捕的案件进行提前了解情况, 积极配合公安开展侦查工作, 还要对公安报捕前的立案侦查预审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真正做到配合到位、监督到位, 与公安机关建立配合与制约的关系, 确保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

摘要: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是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公安机关侦查活动, 同时对侦查活动进行法律监督, 从而保证刑事诉讼程序的合法、公正、高效的一个重要机制, 这一机制在我国的司法实务中被广泛运用, 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我们在肯定成效的同时, 也应看到这一机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首先对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机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完善该机制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公安机关公文写作 篇8

关键词: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法律监督

一、刑事拘留概述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法定的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方法。刑事诉讼法第80条规定了可以适用刑事拘留的7种法定情形,第89条规定了常态的刑事拘留期限及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的严格条件。从这一立法内容可以看出,刑事拘留作为一种仅在紧急情况下适用的临时性强制措施,应急性、必要性、例外性、短暂性是其主要特点,在立法定位及其要求的执法适用中的谦抑性,即大部分案件的侦查阶段不存在对犯罪嫌疑人拘留的必要。

刑事拘留的必要性是指只有对那些符合法定刑事拘留理由的犯罪嫌疑人确实需要以羁押的方式进行管理时才能采取刑事拘留。刑事拘留的必要性和例外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即应尽可能少地适用刑事拘留,必要性强调刑事拘留的理由应当严格和谨慎,例外性强调刑事拘留的适用率应当是低而不是高的,刑事拘留应当是少数而不是具有普遍性。刑事拘留的适用应属必要和例外是无罪推定原则的要求,也是限制国家权力、保护公民自由的需要。

刑事强制措施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排除“因行为人所引起的阻碍”,保全被追诉者,另一方面在于排除“因犯罪事实所引起的阻碍”,保全犯罪证据,从而达到保障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最终目的。因此,刑事拘留的必要性在于其为紧急情况下保全犯罪嫌疑人和犯罪证据所必需,即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所必需。如果情况不紧急,采取取保候审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则无适用刑事拘留的必要。至于采取取保候审是否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有无羁押的必要,则需要侦查人员依据“特定的事实”,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来判断。特定的事实包括犯罪嫌疑人的主体情况、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主观恶性、认罪态度、监护帮教条件、对诉讼的影响等方面。侦查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则表现为依据特定的事实对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进行评估,“羁押的必要性”则为侦查人员行驶自由裁量权的指导准则和重要限制。

一、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存在的问题

1.任意扩大刑事拘留的对象较常见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拘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二是具有正在预备犯罪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并未严格遵守拘留的法定条件,任意扩大拘留对象,在诸如轻微伤害、轻微盗窃等不具有构成犯罪的治安案件和一些自诉案件中违法适用刑事拘留的强制措施。例如,我院办理的公安机关提请批捕犯罪嫌疑人李某等人非法经营一案中,经审查后发现涉案人员黄某等七人在非法经营中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却被公安机关以涉嫌非法经营罪刑事拘留三十日,严重侵犯了上述人员的人身自由权。

2.随意延长刑事拘留期限现象较严重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在实际办案过程中,公安机关的有些办案部门随意延长拘留期限.对不该延长的案件违法延长刑事拘留期限,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流窜作案,是指跨市、县管辖范围连续作案,或者在居住地作案后逃跑到外市、县继续作案。但在实践中,凡在非户籍所在地作案,公安机关往往视为流窜作案,对外地来本地打工、上学、探亲访友期间涉嫌犯罪的,也按流窜作案对待,擅自延长拘留期限。②结伙作案,是指二人以上共同作案。但在实践中,公安机关却将一些未实施共同犯罪的案件作为结伙作案处理而延长拘留期限。

三、构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法律监督机制

针对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检察机关应从现有的法律框架和制度结构出发,构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监督机制,规范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措施的适用,达到兼顾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目的。

1.各地检察机关的实践经验和有益探索

为了切实解决刑事拘留存在的上述问题,浙江瑞安、四川南充、山东宁津等地的检察机关在辖区内开展了监督公安机关适用刑事拘留的试点工作。各地检察机关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监督力量,做了许多有价值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以浙江省瑞安市检察院的做法为例:首先,制定方案,监督有理有据:该院与市公安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开展刑事拘留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监督方法。其次,明确工作重点,监督有的放矢:该院将刑事拘留是否超范围,是否违法延长刑事拘留期限,是否超期刑事拘留,刑事拘留案件处理是否合法等监督工作重点。再次,完善监督程序,破解监督难题:即在畅通检察机关知情渠道、完善驻看守所检察听取刑事拘留入所人员意见制度、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规范监督程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构建刑事拘留监督机制的具体举措

(1)建立信息共享和信息备案审查机制。公安机关每周将上周刑事拘留后撤销、变更强制措施案件和未报捕而转行政处罚的数据和基本案情报送检察机关备案。检察机关可以查询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措施的案件情况和数据。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每月将监督的案件简况和数据后反馈给公安机关。

(2)健全监督备案衔接机制,形成刑事监督合力。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应与公诉、监所等部门之间及时互通信息,互相配合,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措施适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侦查监督部门要将逮捕、变更强制措施、撤销案件等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告知监所及公诉部门,以对公安机关采取刑事拘留的后续处理进行监督。各监督部门对于在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不同阶段发现的公安机关不当或者违法适用刑事拘留措施的情况进行记录备案,及时送达其他相关部门,使公安机关不当或者违法适用刑事拘留行为能够及时进入相应的调查程序。

参考文献:

[1]张超.公安机关实施刑事拘留期限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6):1-12.

[2]韩殿云,李国超.浅谈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的检察监督[J].中国检察官,2013(9):26-28.

上一篇:2024-2025合唱工作总结下一篇:股份代持协议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