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1.2导学案(精选4篇)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班级姓名日期月日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特点。(重点、考点)
2、理解科学的人口观和我国的人口政策(重点、考点)
3、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重点、考点)
自学检测一
我国人口增长的规律是:慢-------------
自学检测二
1、我国人口基数。
2、人口过渡增长对我国的带来巨大的压力。
3、课文中科学人口观的内容是
4、根据科学人口观,我国政府把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自学检测三
1.我国人口密度是人/平方千米,世界平均人口密度是人/平方千米。
2.我国人口密度以黑龙江省的到云南省的一线为界限,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人口占%;东部地区面积占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度。
节节清
1.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达到()
A.12.95亿B11.95亿
C.10.95亿D.13.95亿
2.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D.西北多、东南少
3.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中,人口数量居前三位的是()
A.豫、鲁、川B.京、津、沪
C.青、藏、宁D.苏、皖、湘
4、人口数量的增长,要同____发展和____条件相适应。
5、我国政府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______。
6、河南省的面积是16.7万平方千米,人口是9700万人,人口密度是。
7、我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是从______到______。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重点文言实词,特别是古今异义词。
2.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一、自主预习
1.组内核对校正字音。
豁( )然开朗 俨( )然 诣( )太守 垂髫( ) 刘子骥( ) 阡( )陌交通 便要( )还家 邑人( ) 诣( ) 问津( )
2.文学常识 :
本文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世称 先生。浔阳 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朝代)著名田园诗人。
【小支架】: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 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 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无法改变现状,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序言,后来被作为独立的文章流传。
二、初读感知
(一).听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
要求:1、边听边注意正音。
2、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二).初读课文
要求:1、结合课下注释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三).朗读练习:
第1步:自读( 读熟练之后课进行下一步)
第2步:对读( 小组内两人对读,也可结对子师徒互读,朗读的过程中相互纠错)
第3步:多人读(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指导:
1、正确 2、流利 3、有感情
① 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
a应读的略平缓,b、c应读的略有起伏;a后停顿略久些,b、c连接要紧凑。
组长组织朗读(形式组长依情况可齐读可轮流读)。
朗读时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朗读展示,小组展示朗读成果。
(五)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章。有困难小组解决,小组不能解决,全班师生解决。
三 合作探究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2.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
3.桃花源美在何处?
4.桃源中的人为何“皆叹惋”,故事的结局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三、自我检测
1、给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huò( )然开朗 俨然( )
阡陌( ) 邑人( )
黄发垂髫( ) 诣太守( ) 刘子骥( )
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
A便得一山(得到) 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 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 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渔人甚异之
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 D.闻之,欣然规往
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③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6、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修辞方法是( ) A 比喻 B夸张
C 借代 D 对比
7、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四.自助迁移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
【注释】
① 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
② 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 ③ 乡:同“向”,从前。
④ 寤:同“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 傍有积薪
⑵ 客谓主人更为曲突
⑶ 俄而家果失火
⑷ 不者,且有火患
2.下列句子的意思不合原意的一项是:( )
A、幸而得息:很侥幸把火熄灭了。
B、余各以功次坐:我们各人论功劳摆座位。
C、乡使所客之言:从前假使听了那个客人的话。
D、焦头烂额为上客邪?那些头部烧焦、额头灼伤的人反而成了上客吗?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迁移参考答案】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柴草⑵改⑶不久⑷将要
2.B
3.要防患于未然,不要等到灾祸临头才去抢救。(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然将有祸患发生。)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导学案]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的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预习导学
一、基础积累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 )俨然( )阡陌( )诣( )垂髫( )
2.解词。
为业: 缘: 夹岸:
杂: 鲜美: 异之:
欲穷: 舍船: 豁然:
开朗: 平旷: 属:
悉: 怡然自乐: 所从来:
咸: 问讯: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复出焉:
焉: 间隔: 皆:
叹惋: 延: 语云:
不足: 既: 志:
诣: 如此: 遣:
欣然: 落英: 缤纷:
才: 俨然: 绝境:
无论: 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规: 未果: 寻病终:
问津:
3.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 今义:
交通 古义: 今义:
妻子 古义: 今义:
绝境 古义: 今义:
无论 古义: 今义 :
不足 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舍: 便舍船( ) 屋舍俨然 ( )
寻: 寻向所志( ) 寻病终 ( )
志: 处处志之( ) 寻向所志( )
5.通假字:
便要还家:
6.找出文中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7.翻译:
1)林尽水源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便扶向路
9)寻向所志
二、课文解读:
1.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请以此为线索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2)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3)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象的?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5)由“豁然开朗”我们能联想到陆游的诗句:
6)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什么?
7)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是什么?)
8)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生活宁静的句子是什么?
9)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什么?(第二段中最能表达作者理想的句子是什么?)
10)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什么?
11)桃花源中人“与外人间隔”的原因是什么?
12)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哪些?
3、探究问题:
1)课文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3)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 (用四个字)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6)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7)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课堂导学: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朗读停顿。继而熟读课文。
2、学生谈论交流预习导学。将疑难问题画出来等集体讨论。
3、集体交流疑难问题中的基础积累。
4、再读课文来交流讨论课文解读部分的疑难问题。
5、小结本课的知识点。
6、学生背诵课文。
何雁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1.2导学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导学案10-25
《穷人》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01-25
千米的认识导学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09-07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工业02-01
台阶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0-17
黄河颂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02-08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02-2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7-0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范文09-1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考点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