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习经验

2024-12-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一语文学习经验(精选11篇)

高一语文学习经验 篇1

1、高中的学习量加大,读写的要求明显提高。

高中教材选人的文言文,数量和篇幅都有较大增加,有长篇的人物传记、论说文等。现代文大多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思辨、哲理意味浓。

2、高考试题大部分是能力型的,需要同学们有灵活的思维迁移能力。

初中中考语文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只要记住是什么。而高考考查能力型,要你回答“为什么”“什么样”。

虽然同学们的中考分数较高,但科学的学习习惯未必养成。(读书、思考、积累、练笔、写好字、使用工具书……)同学们如果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的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为主(如考前才背书),则跟不上高中学习的快节奏。

鉴于此,高中语文在学习方法上需要做到:

首兴趣:知而好,好而乐。

知之、好之、乐之,此为语文学习第一要务,切记!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记忆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坚持写作,或坚持每周练笔,生活札记记录所见所思;或常写读书笔记,整理读书收获。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高一语文学习经验 篇2

关键词:引导,自主,计划,习惯

新的学期开始了, 新一届的学生走进高中的课堂, 需要应对许多新的问题, 所以我们需做以下引导。

一、初高中语法知识的衔接。

由于初中要求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初中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的内容, 在平时的教学中, 语法教学随意性大, 缺乏系统性;语法专项训练较少或根本没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课程目标 (阅读与鉴赏) ”中提出:“ (现代文)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 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同时, 也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语法知识标准上初中课标缺乏具体的铺垫, 高中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提高。我在所教的两个班级做了这方面掌握情况的调查, 结果十分不理想, 学生不知什么是单句, 什么是复句, 更有甚者不知什么是名词、副词, 该充当什么成分, 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对此内容做进一步地讲解。

二、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 学生除了五本必修课外, 还要接触到很多选修教材, 内容增加, 难度加深, 知识点增多,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很难扩大自身的阅读量;另一方面, 这些必修和选修课程难以实现它们自身的功用。自然, 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难以提高, 课改的目的也就难以实现。因此有必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法, 如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 怎样抓好基础知识, 怎样进行语段阅读, 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 老师可让学生自学, 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 勇于质疑问难, 然后抓住契机, 给以适当点拨。另外, 引导学生用好终身相伴的良师益友——字典和词典及现代化的学习工具——网络, 不必事事问老师, 积极主动地学习, 查询资料, 丰富自己的头脑。

三、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完备、周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走进高中, 学生接触到九门功课, 要处理很多的作业, 课业负担十分沉重, 所以学生应争分夺秒, 科学合理地利用课余时间。当然制订学习计划必须将学习与其他各项活动统筹安排, 除了学习、吃饭、睡觉等项内容不可或缺外, 也应该把娱乐和锻炼考虑在内。另外, 也要给自己留一些与家人、朋友聊天的时间。制订计划要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具有灵活性, 不能好高骛远, 平均用力, 也不能排得过满, 要留有余地, 以便应付突发情况。总之, 我们要劳逸结合, 要生活得健康、有规律。精力十足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以期取得优异的成绩,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养成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助人成功的基石, 所以, 走进高中, 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比如, 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人常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同学们在读书时, 遇上好的篇章、段落、句子乃至一个闪光的词语, 都要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长期如此, 语言会变得丰富, 文笔会更加声色, 语言运用能力大有提高。当然, 学习语文, 也要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人们常说开卷有益, 又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广泛地阅读, 博采众长, 既能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又能丰富知识, 武装头脑。

在此, 我还要郑重地提到希望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 是学生学习语文及其他课程, 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要写好字并不难, 希望同学们每天抽出五分钟时间临帖, 高中三年, 坚持不懈, 终能出手不凡。当然, 规范地书写, 整洁地书面, 赏心悦目, 考试也相应地容易出成绩, 即便成绩不能尽如人意, 但好得书写, 终身受用。

五、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学生走进高中, 新课程改革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习, 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很有必要。一节课、一单元学习结束, 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演绎, 思索知识点的必然联系, 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但在学生自行归纳、自行总结的过程中, 因其知识体系不完善, 甚至不具备, 我们老师要帮助学生, 给学生做示范, 培养学生对此的兴趣, 鼓励学生在暂时受挫时坚持下去, 并及时给以指导, 放手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尽可能地发挥。学生有自己思考的时间, 有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 有展示自我的平台, 他们自主交流、质疑问难, 进而就能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比如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式, 有哪几种类型, 有哪些标志性的字词, 给学生以示范, 以保证再遇到与此有相同标志的语句, 学生能真正掌握, 能用现代汉语很顺畅准确地翻译出来。

高一语文学习经验 篇3

【关键词】语文教育 学习习惯 朗读 书写

进入高三以来,考生对语文的关注会因其他学科复习的深入而越来越减弱,语文的地位也越来越尴尬(尤其是理科生),简直就是主科中的副科。他们能够用好课堂的时间就相当不错了,但复习的知识点多,提高课堂的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也要依赖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而习惯的培养得从高一入手开始抓,那么如何在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书写

每年的高考试卷中,都会有不少卷面因字迹潦草、涂改得难以辨认而影响阅卷老师的心情,尤其是作文,因此无形中就会被多扣几分。而书写规范、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的试卷则会让人眼睛一亮,即使你的表述稍微欠佳,也会因为阅卷老师惜才而给出比实际水平高的分值。我们知道规范的书写不是一两天就练出来的,而且也不可能在学习任务重的高三才开始练习。因此从高一开始,有意识地要求学生每天临摹一定数量的钢笔字,及时表扬写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通过强化练习,学生的整体书写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并且逐渐养成了认真书写、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二、朗读

作为文字学科,语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在高考的复习中,有些试题完全可以通过语感而解决。例如文言文的断句,语感好的同学通读过去就可以正确作答;修改病句也可以凭语感排除一些选项。而朗读的培养,得要心、眼、口并用。通过从高一开始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将所朗读的内容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三、积累

高三的复习中,有的同学由于高一、高二积累的知识太少,所以到高三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文言文的复习中,考纲要求的120个文言实词,很多考生不容易记住,即便记住了又容易遗忘。而文学常识、名句也更是如此。有的考生认为文学常识一共才6分,花的时间又多,但见效不明显,不如做对一个理综的选择题,因此他不想到高三才认真去记。还有的考生写作文时老是苦于没有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写作文就心烦。鉴于此,从高一就开始广泛、大量的积累方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尤其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要求学生动笔默写;教材中的多音字的读音、易错字的字形,要求多写。这样即使有遗忘的地方,高三复习时也容易记住。作文的素材更是要靠高一开始的点滴积累。

四、良好的听课习惯

高三复习时,对课堂的听课质量要求更高。考生要做到专注的同时记好笔记。但是高三复习中上课的专注程度会因压力、长期的“抗战”产生的疲劳而难免下降,而课外考生用于语文的时间是很少的。如何提高课堂的利用效率是当务之急。当然一方面有赖于教师的高效指导,另一方面也对考生的听课习惯有较高的要求。在高一时,培养学生上课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习惯,做到耳听、目视、心思相结合。同时认真记下相关的笔记,以便及时复习。

五、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中,不少的考生会出现非知识性失误,比如审题不准,把题干中的要求看错,以致本可以做对的题却不能得分或不能得满分,造成过失性丢分。如果把题干中的关键词句找出来,就可能避免这样的丢分。如果没能做好选项在原文的位置的勾画,很容易出现失误。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培养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就是必要的。我们知道读书的过程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处理信息、再造信息的过程。在读书时,应该在书上圈点勾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上问号,有同感的地方也可以写上几句。这样来读书,就能在长期坚持之后把书本知识和写作习惯逐渐吸收、转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

六、多练笔的习惯

作文一直是高考得分的“大户”,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叫高考的第七个学科,地位是如此重要。但作文水平不是通过一时半会的练习就可以提高,更得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练笔。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定时的、经常性的练习,这样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及时巩固、反思、搜集错题的习惯

高三的学习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更应注重对当堂知识及时反思、巩固、以便及时弥补。而大量的练题更是需要不断反思,尽量避免错过的试题一错再错。对于典型的错误更要及时摘抄。而这些习惯也都得从高一培养。

总之,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坚持不懈中养成的,没有耐心和恒心就无法收获成果的。要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更是要注重从高一开始的习惯培养。

高一语文学习经验 篇4

1.语文在高考中地位重要。

我说:同学们,你看看自从有高考以来,没有那一年是不考语文的。学生们笑。我继续说,随着现在国人对国学的重视,语文在高考中肯定会越来越好。

2.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必不可少的工具。

有一个物理老师曾经说过,要学好物理必须学好两科:数学和语文,语文重要可见一斑。

3.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最重要的)

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其实一个人有三层化妆。第一层化妆,就是涂脂抹粉。第二层化妆,就是文化上的化妆。咱们重点说说这点,第三层是精神上的化妆,接下来咱再说。

对于中国文化,大的体系其实就是三方面:儒、道、佛。

展示背诵:

儒:《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道:《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佛:《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文化上的化妆,精神上的化妆更高级。我们应该能从语文中得到一些远去的精神。只有这样才是学到了语文的精髓。

《屈原》(节选)

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学语文不仅要有自己的人文修养,还会有很多人生趣味,看下面一首诗,你会读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反之,如果语文常识缺乏,会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新三国中有一些台词就是这样。

董卓:“洛阳就是豪华,在这里我都乐不思蜀了。”

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刘备:“袁绍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第一集:曹操的叔父对曹操说:说曹操,曹操就到。

第二集:王允对曹操说:董卓的野心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第三集:华雄对“上将潘凤”说:哈哈,联军是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了。

第十集:吕布对陈宫说:你总是事后诸葛亮。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篇5

这个习惯现在小学生还做得比较好,中学生就差多了,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习惯越差。高二、高三的学生你就很少听到他们自觉地放声朗读了。有早读课的地方,早读听到的基本是外语的朗读,而语文的朗读只在一种情况下出现,那就是有老师当面督促或是有课文背诵将要检查时,这种朗读带有明显的应付性。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以为考试不考有声朗读,不必费劲地发出声音。

其实朗读自有好处。古人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

即终身作外行也。”这里说的是文言文的学习,那么现代文呢?现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朗读可以“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他还说即使是自己写的作文,也要拿出来读,“才见出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流畅”。这就是说现代文的学习仍离不开朗读。

朗读与默看比,更容易让人身心俱入,专注集中。避开学习这个功利层面,朗读还能从美学的感受上产生心理的愉悦,体验出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质疑;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

首先做好课堂笔记,老师讲的要点,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

《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思考和说话的习惯

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农村中学的学生多不爱讲话,有的即使说话声音也小,语文课常处于沉闷状态,这是一定要改变的。

(六)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七)勤写勤练的习惯

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完成课内作业后,适当做点课外练习,对于提高自己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大有补益的。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

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九)总结得失的习惯

一篇课文教学结束后,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一个专项训练结束后,一次作文评讲后,一次考试后,都要总结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体会,这样可以巩固、强化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也可以借此来改正自己的错误,弥补其不足。

(十)书写清楚的习惯

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学习有方法 篇6

语文的知识点包括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使用修辞、文言文,以及文学常识和名篇名句等。这些知识点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马上掌握的,需要你化整为零,逐个去解决。

我们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或一些卡片,把不熟悉的字词记录下来;然后利用点滴的时间来记忆,比如饭后的五分钟,睡觉前十分钟等等。熟悉的东西一笔带过,不熟悉的东西要做详细的记录,对于易错的地方要用红色的笔做标记,这样在记忆时就会有强的针对性。需记忆的知识点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本。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语文学习的“宗”即为课本。一遍遍的课文看上去似乎没什么大作用,其实包含着字音字形、成语应用、写作方法方面我们学习的内容。此外,文言文的字词、句式的积累绝大部分也是从课本中来的。现代文主要看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书下注释,文言文则要记忆各个文言实、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且要善于联想,举一反三。

二、试卷讲义。考试时自己读错的字、写错的词、不理解的成语都是必须摘录记忆的内容,除了这些实在的基础知识,从试卷中我们还可以获取解题技巧。例如诗歌赏析,从练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诸如常用写作手法、常用抒情方式以及常用意象表达的特殊感情等。

高一学生应该怎样学习数学 篇7

一、预习

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广度、深度和难度大大增加, 再加上安排的课时相对较少, 必然造成教学进度偏快, 留给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相对较少, 因此, 要想在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维, 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做好预习呢?在课前, 首先要认真阅读下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对重要的概念、公式、定理和例题要反复阅读、体会、思考, 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要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做好标记, 以便上课时能带着问题去听课, 最后要尽可能完成书后的练习题.通过课前预习, 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课堂上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去听那些预习没有搞懂的问题, 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 从而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和效率, 掌握学习主动权.

二、听课

接受新知识、培养数学能力的主要战场是在课堂上, 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要紧跟老师的思路, 积极配合, 注意知识的来龙去脉, 注重知识的应用, 领会老师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并留心老师抽象概括或引申出来的一些较为重要的结论性东西或一般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

具体地说, 听课中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主要是听老师的讲解与释疑.在听的过程中要听好每节课的学习要求, 听好知识引入及知识形成过程, 弄懂重点、难点剖析, 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 听好例题解法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听好课堂小结.

“思”是指思考, 通过思考可以获得深层次的知识.上课时, 学生一方面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多思、善思, 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测、归纳, 树立批判意识;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 善于大胆地提出问题;除此以外还要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和关键, “思”是“听”的深化, 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

“记”是指学生的课堂笔记, 一些学生不会记笔记, 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就抄什么, 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 但收效甚微, 因此, 学生必须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记笔记服从听讲, 要掌握记录时机.具体地说数学学习笔记应该重点记以下内容:

(1) 重要概念.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 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数学法则的逻辑基础, 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 是数学学科的灵魂和精髓.因此在课堂上要把一些重要的概念, 比如函数的概念等, 要记下来慢慢地体会, 同时也要把老师给出的解释和说明记下来, 帮助理解概念.

(2) 典型例题.课堂上老师除了讲解教材上的例题外, 通常还要补充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 这些例题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有助于培养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 对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3) 归纳总结.有些内容学完后, 老师经常会作一些总结, 以便把零散的知识、方法系统起来, 利于学生记忆与应用.

(4) 错误反思.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记下自己所犯的错误, 并用红笔标注以示警示, 同时牢记错误的原因, 以供时常反思.

课堂上掌握好“听”“思”“记”的关系, 就能使课堂学习效果达到较完善的境界.

三、课后作业

多数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作业, 忽视必要的巩固、理解, 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 造成为作业而做作业, 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 学生做作业前先阅读教材, 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 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 同时记忆公式、定理, 然后独立地完成作业.对于有些题目一时思路不清难以解出, 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它所涉及的知识点并回忆老师的解题思路, 如若自己实在无法解决就及时地问同学或老师, 要做到不留疑点, 不然的话, 就成了“会的永远会, 不会的永远不会”.

其次还要做到书写格式规范, 条理清楚, 要学会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开始可以模仿老师的书写, 逐步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也都十分重要.

四、循序渐进,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

高一学生刚开始接触高中数学, 难免有点不知所措, 心里多少会有压力, 这样就容易产生急躁情绪, 不利于正常的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所以在学习中要循序渐进, 积累经验, 厚积而薄发.

(1) 要养成重视基础的好习惯.课本里的定义、定理、公式等一定要牢记, 要理解.其实很多题目利用基础知识就能解决;另外只有基础扎实了, 才可能形成技能技巧.

(2) 要养成持之以恒, 坚持做题的好习惯.俗话说“拳不离手, 曲不离口”.学习数学更是如此, 每天要有选择地做一些题目是必须的.练习的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做后一定要及时总结, 比如题中都用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有审题一定要清楚, 遇到难题时可多读几遍题目, 每次都会有不同感受, 切不可还没有做题思路就下笔.

(3) 要养成及时订正作业、做好错题集的好习惯.吃一堑, 长一智, 对做错的题目要及时订正.其次要搞个错题集, 把做错两次以上的题目整理在一个笔记本上, 解答的过程一定要写详细, 自己先前的想法、做错的原因、悟出的心得等都可以在旁边注释.这样考前复习就有了针对性, 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4) 要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及时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环节.要想使得所学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 就要不断地及时地复习知识, 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 进行分析比较, 这样才能使得学习的知识更深入, 做题时才能举一反三.

“自主学习,从高一抓起” 篇8

1.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需要

高中英语新课改提出“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我们的任务应是"teach students how to learn English"而不仅是"teach students English",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一种终身学习的习惯。

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我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校践行“生命教育——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生命课堂”,让每堂课都充满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教师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逐步脱离对外在因素的依赖,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内驱动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受益终身的自我发展能力。

3.“五严”规定的出台,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迅速推到教改实践的中心

“规定”第二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并严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文化补习或考试。这让学生很“开心”,让老师却不甚“闹心”。在高考政策不变、考试内容不删减、难度不降低的背景下,如何在课时与作业量大大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进度,不搞加班加点,“减负”的同时又要求“增效”?做法无非两个: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增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和安排好学生的课余时间,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节假日,或者说如何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自主学习需从高一起始阶段抓起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1. 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是有效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要使学法指导有效进行,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给予指导: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预习是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预习抓得好,学生就学得主动,课上就目标明确,充满自信,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听课”不只意味着在课堂上守纪律、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而是要求学生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在课前自学中弄不懂的词语和问题,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认真听课,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3)培养及时复习的习惯。课后复习是进一步消化理解、巩固记忆,把所学内容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是搞好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4)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在发现和形成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照此方式方法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研究、交流、质疑、辩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最后使问题得以解决。自主合作探究是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和重要阶段。

5)培养及时反思和自我评价的习惯。反思是一条教育法则,有效的学习离不开反思。自我评价又是自主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通过对自身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等进行综合而全面的评价,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 高一起始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推荐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处于个体经过青少年时期进入成人时期的发展阶段,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认知、个性、社会性都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发展。个体人格渐趋成熟,自主性明显增强,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自我命令等自我意识日趋发展。有鉴于此,教师应努力强化高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科学引导,为他们创造更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三、高一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几个有效的具体措施

1.生词的自主学习

用颜色笔将该单元Wordlist中的所有单词对应页码在书中划出。表面看起来很机械的操作,却是为了让学生自发、有意识地在之后的课文朗读或分析中对生词的拼写和在语篇中的运用加以留意并加深印象,一举多得。

参照音标,正确发音,根据发音规律掌握拼写规则。包括Wordlist 3 (人名、地名)的朗读。让学生代表上台,当起“小先生”,带领台下学生齐读,并指导他们多、快、好、省地记忆单词,教师适时地做出评价和点拨。

借助字典研究词性的变化和学习派生词。如:contribute (v.)→contribution (n.); convenient(adj.) →convenience( n.); fog (n.) →foggy(adj.); gradually(adv.) →gradual(adj.)

strength (n.) →strengthen(v.) 等等。

2.课文Reading的自主学习

主要借助学案实现课堂的自主互动。教师把学案分成3块,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这部分把要求学生做的事情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如:设置10个词汇填空练习;在Reading中划出指定的部分短语和句型,翻译中文并尝试分析句型结构,找出重点和难点;篇章理解则设置5个问题或True Or False 等形式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此外,上课过程中的重难点和老师的教学思路也在学案上都有体现,这使学生能够通过预读学案把握老师的思路,在第二天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避免了过往上课埋头记笔记而忽视师生间互动的现象。有了学案,学生能对老师可能的课堂活动做好提前思考和准备,如Group work/ Discussion环节,不至于出现匆忙慌乱或不知道如何应对而浪费了授课时间。

3. 写作的自主学习

可以利用教材现成的Reading文章,要求学生续写文章结尾、补写故事情节,为学生创设一个思维想象驰骋的广阔空间。如教Module2 Unit 1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时我要求学生思考“What do you think might have happened to Justin? Was he in danger? If he were taken away by aliens, how do you think they would treat him?”,然后将想法在课后写成文,补充故事情节。

命题作文的布置。如“通知”、“辩论”、“人物传记”、“谈对某社会现象的看法”、“写回信”、“图表类”等各种作文题型。每两周写一次。

学生在高一阶段刚学英语写作,每学新内容后,要放手让他们写。完成后,我初选出好、中、下数篇文章,印发给学生,然后组织全班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按照评分等级进行对比、鉴别,评出优秀作文,较差作文,并说明理由,提出修改建议。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参加全班性讨论,这样做,学生参与率高,避免了教师单向灌输。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特别是通过典型文章的批改,大部分学生不但知道了如何写作文,而且还掌握了批改作文的方法。此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批改:同桌互改--促进双方交流;小组轮改--取长补短;自改--提高认识。并要求学生誊抄后再修改(自改为主),然后由教师最终给学生打上修改分。鲁迅先生曾说过:“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我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总之,高一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训练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就要严格要求,并以一贯之,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006年12月(实验)

[2]《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 郑玉琼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7

高一语文的学习技巧方法 篇9

高一语文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进学解》)。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杂说》)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一位高考状元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

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二是考点积累法,三是易混点积累法。

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上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时拥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

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二)积累文言实词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

3.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4、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5、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

(三)积累古诗文名篇。

(四)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高一语文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多读。一要挑选《语文读本》是的一些篇目来读;二是读一点名著,一个高中生至少也得读20部以上的名著,这个数字对于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大。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

高一语文写作的习惯

1、积累素材。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2.要注意文体的选择。现在高考作文在文体上几乎对考生没有限制,但文体影响着评卷老师对一篇文章优劣的认定,所以考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3.要注意材料的运用。引用材料宜概括,不要原文照抄。

4.要注意文章的模仿。

5.要注意文章的主题不要偏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6.要注意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强化文句表达训练。

学习高一语文学法指导 篇10

总体原则: 目标明确 信心十足 思路清晰 过程细致 基础扎实 素养提高 方法得当 步步为营 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查·艾霍尔)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学生的头脑这部机器就会持久的运转起来,就像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高考状元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

(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

(二)积累名言、警句、典故、精彩篇段。

二、阅读的习惯。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 读什么?精读教材,细读读本,好读名著,嗜读杂书。

三、写作的习惯 抄写范文,勤于练笔,反复修改。

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一天一句或几句。

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

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

细节决定成败。 如何重视学习细节?

一、重视书写 书写是自己一生的名片。

二、放声早读 放声朗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语感。

三、巧做笔记 一本好的笔记比教科书更有价值。多色彩,多符号。

四、大胆发言锻炼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展示自我,成就自我。

五、激烈讨论互助、合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六、落实作业实践出真知,

具体措施:

早读:

一、大声用心地朗读,按照顺序完成诵读的任务。

二、边读边记边写,避免“一背就会,下笔就错”的情况。

三、小组之间相互抽查,自行制定背诵计划,相互督促完成。 注:读背诵的篇目;读美文;读高考满分作文等。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课堂:

一、预备铃响后,立刻安静下来,准备好语文课上所要用的文具和资料,预习课 文。

二、笔不离手,手不离本,边听边记,眼、耳、口、手、脑并用。

三、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表述要清晰。

四、做好课堂笔记,课后及时整理笔记并复习。

五、笔记按照课题记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好学习的重难点。

作文:

一、认真审题,考虑要全面,不要急于下笔。

二、找准切入点,明确中心,理清思路,先列提纲然后再写作文。

三、重视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结构要严谨。

四、书写要工整,不能随意涂抹。

五、注重作文的修改,好作文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自己勤练笔练出来的。

注:随身备好一个小笔记本,写生活随笔。随笔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是属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要养成时时动手写点东西的好习惯。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使你的谈吐更优雅,帮助你养成良好的笔力文风。

阅读:

一、精读。精读每一篇课文和课下的注释。

二、泛读。多读好书,利用好语文读本、老师平时介绍的好书、时政评论、时文美 文等。

三、会读。不动笔墨不读书。勾画优美的句子段落,标记重点字词句。 注:

(1)由浅入深从不同层面接触语文,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读书要有计划,一学期安排利用周末和假期阅读2-3本名著,积水成渊,积少成多,两三年累积下来就有十本之多。

(3)根据个人喜好有选择的阅读,扩展知识面,增长见识。

温馨提示: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领悟,所以我们平时还要重视摘抄和感悟。

(1)每个学生准备积累本和札记本。 a.积累本是用来记录语文基础知识的,也可用于课堂记录和知识点整理。 b.札记本的内容可以丰富多彩,从妙辞佳句到精美文章、从历史掌故到民间俚语都可大量的摘抄。 c.记录你的生活所感、作读书笔记等。阅读摘抄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储存丰富的素材才能对写作有帮助。

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11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 赊账(shē)桑梓(zǐ)

愧怍(zuò)豁然开朗(huò)

B. 给予(jǐ)绛紫(jiàng)

赡养(shàn)弃甲曳兵(yè)

C. 无垠(yín)瞭望(liáo)

干瘪(biě)义愤填膺(yīng)

D. 吮血(shǔn)恻隐(cè)

虫豸(zhì)不屑一顾(xiè)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天宝小姐酒醒,很觉得过意不去。后来彼此熟了,见瞿太太常常如此,也就安之若素了。

B.这是一起耸人听闻的惨剧,市交警支队要很好分析,进一步采取措施,严禁违法超速行车。

C.风雨之后,无所谓拥有,萍水相逢,你却给我那么多,你挡住寒冬,温暖留给我。

D.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

3. 根据下面的材料,请分别给“被就业”和“被增长”下定义。(4分)

网络新词是层出不穷,最近又有精彩的。听过“被就业”吧,这个词起源一些大学为了完成解决毕业生就业的指标任务,搞出的就业率统计数字造假。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已经声明,如果高校在就业率上有造假行为,教育部在审核评估高校工作的时候,将实行一票否决。

不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日前又出现了“被增长”这个新词,矛盾所向直指国家统计局。根据国家统计局27号公布,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而农村居民增长是8.1%。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在上半年都超过了GDP的增幅。《新京报》发表文章对此提出了质疑,文章写到,每一次公布收入全民都是增长,今年的收入数据更神奇,增幅竟然超过了GDP。文章说,与“被就业”相比,“被增长”操作更为简单,从基层开始大家就在造数字,数字对数字谁能搞得清?然而对于公众来说,判断倒也很简单。如果有一大群人都在喊自己的收入没有增长,那就只能说明我们可能是“被增长”了。

答:

4. 《红楼梦》中有一群非常具有文学气质的女子,其中被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学诗的是谁?请简要描述。(5分)

答: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又如赴敌之兵兵:军队

B.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天空

C.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内心

D.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灵:有灵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悚然而听之草拂之而色变

B. 悚然而听之 盖夫秋之为状也

C. 初淅沥以萧飒常以肃杀而为心

D. 其色惨淡忧其智之所不能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声音的出现是以动破静,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倾听它,同时,也就惹动了文思。这样由伏到起,在动静的对比中,文势便蓄成了,有了这种文势,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泻。

B. 第二段是对秋声的描绘和对秋气的议论。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抓住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 第三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 第四段是全篇的结束,作者从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过来,重新面对静夜,只有秋虫和鸣,衬托着作者悲凉的心境。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8.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分)

答:

(2)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答:

(3)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3分)

答:

三、 诗歌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1) “槛菊愁烟兰泣露”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其中的“愁”与“泣”有何作用?(4分)

答:

(2) 写“燕子双飞”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3) “昨夜西风凋碧树”内涵颇丰,试作分析。(4分)

答:

四、 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2) 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3)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 ,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5)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

(7) 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五、 文学作品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神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喂,小子!”一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吗?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要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可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自雨果《一滴泪换一滴水》)

11. 小说中对众人围攻咒骂这一场面的描写有何用意?(5分)

答:

12.文中说伽西莫多看到爱斯梅拉达走来,“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为什么说他“相信”她是来“报复”的?(6分)

答:

13.爱斯梅拉达送水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4. 爱斯梅拉达的举动使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生平第一次流出眼泪”),同时也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

答:

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示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像孩子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诸如科学、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5.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

B. 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C. 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的情感。

D. 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16.作者认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从文章哪些方面可以看出?(6分)

答:

17. 结合全文,请分条概括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主要不同之处。(6分)

答:

七、 写作(70分)

18. 请以“清醒”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1. C (瞭liào望)

2. B (A.安之若素:对于困境或异常情况一如平常,泰然处之。B.耸人听闻:夸大事实,博取注意,有吹牛的意思,带有贬义。骇人听闻:使人听了感到恐惧、害怕,一般用于描述恐怖的事件造成的影响。C.萍水相逢:像浮萍随水漂泊,偶尔碰在一起。比喻不相识者偶然相遇。D.语焉不详:说得不详细)

3. “被就业”是指某些高校为完成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指标任务,采用造假的手段,称一些未就业的毕业生已就业的做法。“被增长”是指国家统计局公布信息称居民收入增长,而居民实际收入并未增长的现象。

4. 香菱。其一是黛玉让其细细品味王维诗,其二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于是香菱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渐渐悟出了一些道理,后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5. B (天:自然)

6. D (A.分别为表修饰关系与因果关系;B.分别为代词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分别为承接连词与介词;D.均为代词)

7. C (作者由叹自然而感慨人生,流露了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之情)

8. (1)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2)我写这篇书序,既是沉痛悼念牺牲了的烈士,又(希望)用(它来)作为凡是能够阅读这部书的国民们的(一种)勉励。(3)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9.(1)拟人。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将主观情感移于客观景物,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哀愁。(2)写燕子双飞是为了更好地反衬词人的孤单寂寞。(3)这不仅是诗人的登楼即目所见,也包含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飘落树叶的回忆。其中的“凋”字既是写景,也是主人公空虚怅惘的情感的注脚。

10. (1)相逢何必曾相识 (2)哀民生之多艰 (3)落霞与孤鹜齐飞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5)无边落木萧萧下 (6)到黄昏点点滴滴 (7)杨柳岸晓风残月

11. ①表现了众人对伽西莫多劫持爱斯梅拉达这一行为的愤怒。②同时也表现众人的冷酷、无聊、刻薄。③反衬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纯洁,有爱心。④为伽西莫多感激爱斯梅拉达作铺垫。

12. ①伽西莫多很少得到别人的同情,在爱斯梅拉达到来之前,在场的很多人骂他、打他。②伽西莫多曾为副主教克洛德抢过爱斯梅拉达,有理由觉得爱斯梅拉达是来报复的。

13. ①与众人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使情节更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她的善行感化了伽西莫多和众人,塑造了爱斯梅拉达这一善与美化身的形象。

14. ①爱斯梅拉达的微笑唤醒了伽西莫多,也唤醒了观众,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这既是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②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出笑与泪的细微之处,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优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15. B (应为“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

16. ①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②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③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④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

17. ①中国人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而现代欧洲人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②中国人缺乏精确的习惯,对自然科学以及纯粹抽象科学不感兴趣,而西方人对自然科学以及纯粹抽象科学比较感兴趣。

上一篇:踢毽跳绳心得下一篇:楼盘抖音大赛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