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课教案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案(通用9篇)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案 篇1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请大家先观察下列生活中一些现象(多媒体演示),再回答问题:

(1)一位外地教师问小王裘村中学在什么位置?小王告诉他从裘村汽车站出发,往东走1000米,再往北走50米,就是裘村中学。

(2)张师傅来教室替女儿拿学习用品,邬老师告诉他:你女儿坐在第三列第五行。

3)一艘渔船在汪洋大海中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快艇立即在A处测出该渔船在北偏东45度,距A点27海里处。

(4)中央气象台报告:2003年5月29日8时,第4号热带风暴“莲花”的中心位置在北纬22.1度,东经125.8度。问题1:

这些现象有何共同特点? 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发现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三分钟,允许相互讨论)

2、合作研讨,探索新知 生1:这些现象都是讲“定位”。

生2:两个有序实数对可以确定一点的位置。生3:有多种确定位置的方法。

3、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师:好!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定位问题,需要用数学去解决。

我们知道确定直线上一点的位置的方法是建立适当的数轴(参照系),怎样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我们先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问题2:

现象(1)提供了“定位”的一种方法,能否将其数学化? 生4:以裘村汽车站为原点,以正东方向为正方向,以50米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数轴(x轴),再以x轴上表示20的点为原点,以正北方向为正方向,以50米长为一个单位长度建立数轴(y轴),则y轴上表示1的点就是表示裘村中学。生5:两条数轴的原点可以重合。

师:好!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组成的图形就是确定平面上一点位置的一种参照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揭示课题),此后教师结合图形介绍:坐标系、原点、坐标平面、象限等概念及点的坐标特征(突出“有序”)。

4、指导应用,深化认识

师:现在我们应用直角坐标系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1)已知点求坐标

问题3:

写出图中A、C、D、E、F、G各点的坐标(图略)。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略)(2)已知坐标描点

问题4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描出下列各点:

A、(4,3);

B、(2,-3); C、(0-4,-1);

D、(2,-2);

E、(2,0);

F、(0,-3); G、(1/2,-3/4);

O、(0,0);

先让学生个别学习(允许相互讨论),同时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再进行合作交流。(讨论结果略)

5、纵横拓展,鼓励创新

师:我们从上述两个问题中可以概括了这样一个结论:平面上的点与有序数对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现在请大家再思考两个问题:

问题5 观察直角坐标平面,回答下列问题? ①各个象限内的点的坐标有何特征?

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有特征:

③象限中角平分线上的点的坐标有何特征?

④横坐标或纵坐标相等的点有何特征?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讨论结果略)

问题6 请你举出尽可能多的生活中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例子? 生6: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记录一天中温度变化情况、生7: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记录一天中股票涨跌情况。生8:应用平面直角坐标系可以描述图像上某一点的位置。

6、归纳小结,反思提高(1)本课的全过程可以概括为:

具体问题(现象)抽象概括

图形化 解释应用 解决具体问题(现象)(2)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现实问题 数学化 数学问题 数学方法 数学问题的解 还原说明 现实问题的解。

(3)数学和自然和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碰到实际问题要善于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看到数学式子或图形要善于给它赋于不同的现实意义。(4)我们已经知道确定平面上一点的位置的方法有多种,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确定汪洋大海中发现求救信号的遇险船只。(供课外思考)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案 篇2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实施意义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的趣味性,初步利用数学知识来思考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体验和认识也在不断增加和提高。不仅学习了新的数学方法,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挖掘了学生的潜在能力。数学实践活动的实施主要就是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过程中,要不断创造新的引导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逐步感受数学、体验数学并且应用数学。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创新研究

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学改革中新设置的一个课程,因此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和弱点。为了加强小学数学的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特别是加强其教学模式和内容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丰富教学内容。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其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变的。所以,老师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不要受定式思维的影响,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提高其应用性。这样,能够更好地被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数学教材的进度,便于实践活动课的有效开展,也方便学生的操作。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价值,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对自行车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学习中,首先可以让学生总结自行车种类,然后提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如普通的自行车蹬一圈之后车轮走多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同学用试验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但是存在比较大的误差。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数学方法进行解答。由于车轮是圆形的,所以可以利用圆周长的计算方法,算出车轮的长度,然后根据车轮的长度来乘以车轮转动的圈数,得到问题的答案。为了进一步找到更加准确方便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在大齿轮转动的过程中后齿轮也在转动,可以考虑车轮的长度乘以前齿轮和后齿轮轮齿的个数的比例,这样就非常方便,而且具有一般性的意义,可以用来计算齿轮比不同的普通自行车的相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启发,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已经自觉应用到了所学的圆周长计算方法。这些,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了实践活动课的创新性,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2)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实践活动是一种研究式的教学和学习,其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中的设计,不断创设新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提出问题,然后经过学生探索研究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讨论,教师评论其讨论结果。在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老师进行正确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提出针对性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使学生摆脱学习中的依赖思想和单纯模仿,使数学实践活动课真正能够促进数学教学,使数学学习变得富有个性、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同时也体现出了创新性的特点。

(3)重视教学中的实践性。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参与其全过程,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思考和发展。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其接触的和数学有关的范围非常广。老师要自觉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重视教学的实践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出人意料的情景,这些结果也许是不可预期, 使实践活动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再加上教学环境和老师的生活背景的不同,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很大的差异,同时这也能够体现出实践的创新性。如果教学内容和方式千篇一律,学生也不能产生学习兴趣。这种动态的实践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不断丰富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式。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动手实践课 篇3

一、跳出配套学具限制,讲究开放性 

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选择操作材料的主要标准,要看操作活动是否有利于促进抽象的认识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我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和接头,直接进行框架的搭接。我提供了一些有长有短的小棒,长度有5种之多,每组小棒的总数也远超12根,要求学生从这些小棒中挑选一些做出一个长方体。如果某种小棒不够,可以从老师这里再拿。在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发现,必须把4根相等的小棒作为一组对边,3组这样的小棒就可以搭成一个长方体;有些学生发现用8根同样长的小棒和另外4根同样才的小棒也能搭成一个长方体。但也有学生发现,老师给他们提供的材料中,没有办法搭成长方体。于是,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又到老师那里拿来小棒,成功的搭成了长方体。 

这个活动中,我向学生提供的操作材料是灵活的、开发的。学生不是简单的把材料“组装”起来,而是需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材料。选择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操作的思维含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和体验。 

二、深入探究问题本质,力求实质性 

“有深度的操作活动”是激发学生内在需求,使学生产生积极情感的活动。但是,教師对活动的设计往往不够深入,缺乏探索性;缺少了对学生内在需求的关注,缺少了对学生操作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的关注。学生没有积极情感投入的操作,很难引起内心共鸣,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历。 

如: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常常忽视实验需要圆柱圆锥等底等高的条件,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为避免这种情况,提高操作的有效性。我先准备了等底等高的、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让各小组学生自主操作活动。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论:有的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这种情况引发了争论,学生内心已产生了求证的需求。这时我从教具箱中随手取出一个空圆锥,一个空圆柱,并将空圆锥里装满沙子,倒入空圆柱里,两次正好装满,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学生议论纷纷。后来,我在学生的推荐下重新使用一个空圆柱继续实验,三次正好倒满。为了验证,让学生调换教具再操作。紧接着我问:“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多次的操作活动,学生完成了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对信息的批判,从中有所感悟并获得“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正确结论。真正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 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反思不同的操作结果,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不仅经历了观察、发现、合作、创新的过程,获得新知,又促进了他们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在有深度的操作活动中实现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时,要巧妙设计,不断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

三、有机整合操作过程,追求互动性 

在合作操作的过程中,组员对操作活动的认识往往由个人的活动经验所决定。由于个人在活动重担分工不一样,他们所获得的经验也各不相同,这种局部认识往往使一些组员忽视了对问题全面的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现成的答案。因此,对合作完成的操作活动进行整合是很有必要的。整合的第一个步骤是交流,不同的经验体会在互相碰撞的过程中才能得到深化,而且通过融合、弥补的过程,才能使学生形成对整个操作活动的认识。整合的第二个步骤是聚焦,在活动的后期可以把全组的目光从操作活动的过程转移到本次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并且进而展开更有深度的认识和思考。通过对操作活动的整合,不仅使学生分享了彼此的经验,而且也使每个组员都能积极主动的思考,得到最大的收获。 

对小组合作操作的整合汇报我认为不能总是满足于口头,进行书面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以“运用比的知识,求出大树有多高”这一小组操作活动为例,我班第二小组同学提交了如下的活动报告: 

书面表达除了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还可以采用小论文以及其他的方式。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要能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反映出在操作活动中的真实想法。如果不对操作活动进行整合,往往会使学生的认识停留在局部和表面。书面的表达会使学生的活动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保证了操作活动有效性的提高。 

小学数学微型课教案 篇4

微型课展示: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下P6-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实际的解决问题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的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丰富,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过渡语: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关于四则运算的知识,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来学习和研究四则运算。老师这里有一些算式,请你们先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 24-8+10

28+12×8

35+15-12

24÷8×7

14+35÷7

17-24÷6

20×9÷3

26×4-125÷5

你们能不能为这8道算式来分分类。行吗? 好的,行,你们就试试吧。

2.反馈:谁来把你的分类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来说。你是这样分类的。点击课件:

好的,根据你的分类,老师将算式进行整理。

【课件出示】你是将这4道算式分为一类,这4道算式分为另一类。

3.请你来说说,你是依据什么来分类的?

你的意思是:这组算式【课件出示】四则运算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这一组是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问: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想法吗? 好的。

4.过渡:像这样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的运算,其实是同级运算,[点击课件]我们一般是怎样计算的?

你说的很完整,像这样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算式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5.你能口算出这4道题的结果吗?

你们说的很正确。【课件出示】补上答案 : 26 38

6.那么这一组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的运算,其实是两级运算。[点击课件]你会算吗?怎么算?

好像同学们有困难,哦,你想说?

同学们,他认为也是从左往右计算。有同学马上有意见了,我们来听听。你认为肯定不对,比如17-24÷6这题,从左往右计算17-24也不够减呀。那怎么办呢? 请你来说。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你怎么知道的? 哦,书本上预习的。那么是不是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呢?

7.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这一类四则混合运算。【课件出示】四则混合运算

二、探究学习

【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图片

过渡语:我们再次来到冰雪天地,看看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课件出示】“冰雪天地”开业了,小王、小李、小陈3位叔叔相邀来玩,他们带了100元钱,还剩多少元?

出示条件:成人票:24元

儿童票:半价 2.谁来为大家读一读题。

3.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又是什么意思?

过渡语:你们条件看的很仔细,知道了成人票每张24元,在半价就是24元的一半12元。4.那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自练本上。

5.反馈:完成的同学请用你的坐姿暗示我。好的,同学们都完成了,谁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和大家展示一下。好,你来。

6.【课件出示】

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谁听懂他的意思了。你明白他的意思吗?要求出还剩多少元,需要先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就是用24×3=72元,再用100减去72,得到的28元就是还剩下的钱。你说的很完整,看样子你理解了他的意思。

老师也明白了大家的想法,先得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才能求出还剩多少元。那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他的计算过程,想一想他先算的是什么?他先算的是24×3。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同学们的回答再一次明确了:这道题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要先求出3位叔叔买门票一共花了多少钱,也就是要先算出3个24元是多少,然后再求还剩下多少钱?那么这道题就应该先算乘法。【课件出示】100-24×3 7.我们在来看看这个问题是什么?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元?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你试一试。

反馈: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同学的解答。【课件出示】

你能看出他们是怎么想的吗?这位同学是这样说的,要求出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元?就是要先求出一张儿童票需要的钱数。用24除以2等于12元,在加上24就是一共需要的钱数。

他们计算时都是先算什么?24÷2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为什么都得先算除法?

这位同学是这样想的,因为不求出一张儿童票的价钱就求不出一共的钱数。还有同学认为只有要先算出一张儿童票的价钱,在加上一张成人票的票价才能算出一共的钱数。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那么不管是除法在前,还是在后,都是先算出24÷2的商,然后再求和。【课件出示】24÷2+24

24+24÷2 8.我们在来看两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钱?请你列式计算。反馈:【课件出示】

请你仔细看一看他的算式,你明白他是怎么想的吗?

要求出玲玲的票价24÷2=12元,再把三个人的票价加起来。24+24+12=60(元)他列的算式对不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加法)老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他的算式不一样,你们想看吗?他是这样算的。【课件出示】

你看的懂吗?她是这样算的?

两张成人票的票价48元和一张儿童票的票价同时算出来,然后相加。质疑:他是两边同时算的,这样行吗?谁来谈谈?

哦,你认为行,他这样算,两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的价钱这两边互不干涉。不影响计算。还有谁想发表看法?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坚定,反正都要把两张成人票与一张儿童票算出来,倒不如一起算出来,这样还更简便,步骤少,而且既符合要求又不违反运算顺序。小结:的确如此,既符合了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的法的运算规则,而且不影响计算的结果,这样算还很简便。所以我们可以同时计算。【课件出示】24×2+24÷2 9.请你想一想,到底怎样的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 他认为两头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的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同意吗?我们以后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运算符号,也要注意它的运算顺序。

10.在“冰雪天地”里,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请你在小组内交流和解答。交流好了吗?计算正确的举举手。

11.引导观察:我们来仔细地看看这些计算过程,四则混合运算到底该怎样计算? 请你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12.谁愿意把交流的收获和大家来分享?

你来说,好的。在【课件出示】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两头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的算式可以两边同时计算。

三、巩固提高

1.过渡语:知道了这类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那么这几道题,你们见过吗?你们记性真好,就是原先分类时剩下的4道题。没有具体的情境,你知道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请你算一算。

课件反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算的。

问:他们计算正确吗?课件打上 “ √”

这道题你看是怎么计算的。26×4-125÷5

同时计算的乘除法。这样就更加简便。2.我们再来看下一道题。

6名学生参加卡通画展览,共付门票30元,每人乘车用2元。平均每人花了多少钱? 反馈:【课件出示】

30÷6表示什么?你说的对,是表示每张门票的价钱。2表示什么?(每人乘车的价钱)计算正确吗?

课件“ √”,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一共需要多少钱?怎么计算?

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完成的?好的。

课件“ √”。

3.老师这里还有一道重量级的习题,你们想不想挑战?

四年级师生148人去公园划船,4人座每条船租金25元,6人座每条船租金是30元。怎样租船最合理,最少要花多少元?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很多同学好了,谁愿意来为展示你的解答过程?

他的结果是坐24条6人座的船,剩下4人坐1条4人座的船至少要花745元。你和他一样吗?结果一样,我们在来看看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

148÷6表示需要租24条,还余下4人就租一条4人座的船什么?你说的很对,就是148里有几个6,就是需要租几条6人座的船,通过计算需要租24×30表示什么?租24条6人座的船需要的钱数,再加上租1条4人座的船的价钱,就是最少要花的钱。这位同学完成的非常好,说的也很有条理、很清楚。课件“ √”。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有什么要和同学们说的?

像这样,要求出至少花的钱数,要尽可能选择坐的人多,价格相对便宜的船,如果有剩余的人再选择另外的方法,就能找到最便宜的方式了。

四、课堂总结

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很会总结,那么能不能也为你今天这节课取得的收获做一个总结。有的同学说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在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你有什么新收获?

小学数学练习课教案设计 篇5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吨。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质量简单的化聚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进一步建立吨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提问:我们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

板书:吨、千克、克

(1)谁能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说说?

(2)这三个单位从小到大的进率分别是怎样的?从大到小相邻间的进率是多少?

(3)练习p91 t22、举例:说说1克、1吨、1千克的重量相当于哪些物体的重量?

3、在下面的()里天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1)一支牙膏重200()一提桶水重10()

一支钢笔重150()一艘轮船重50()

一袋水泥重50()一台拖拉机重2()

(2)练习书p91 t34、重量单位间的化聚。

练一练,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6500千克=()吨()千克,3吨45千克=()千克

3000千克=()吨,7千克430克=()克

7500克=()千克()克,2吨=()千

二、综合练习

1、判断题

(1)一瓶墨水重150克。()

(2)一扇门高2米。()

(3)数学课本重18千克()

(4)一桶水重10厘米。()

(5)杭州到北京长1360米。()

(6)一架飞机重15吨。()

2、单位间的化聚。

7060千克=()吨()千克,1吨340千克=()千克

2395米=()千米()米,6千克254克=()克

8040千克=()吨()千克,5千米60米=()米

3、下面的○里填上〈、〉或=

980千克○1吨 3千克120克○3120克

7吨○6980千克 4千米50米○4500米

6300米○6千米90米 3米5厘米○350厘米

4、应用题

(1)一个煤矿去年日产煤782吨,今年的日产量是去年的4倍。今年每日产煤多少吨?

(2)西瓜专业有8个暖棚,收西瓜7吨600千克。平均每个暖棚收西瓜多少千克?

三、提高练习

有一个台秤,只能称40千克以上的质量。甲、乙、丙三个小朋友的体重都在20—39千克之间。你能用这台秤称出他们各自的体重吗?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复习课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6

万以内加减法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万以内的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整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

难点:系统地整理出万以内的加减法竖式计算该注意的地方;熟练地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和连续退位的减法;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具体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展示:

师:时间过的真快,我们已经把这本厚厚的数学书快学完了。同学们还记得你自己都学了些什么吗?

生根据课本目录会回答不同的内容。

师:学了那么多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第二单元的知识。是什么呢? 生:万以内的加、减法

师:老师这里有几道题要来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呢? ⑴ 出示例题1题目:用竖式计算计算下列各题

175+162=

310-207=

259+148=

985-423=

325+464=

806-774= 师:老师先请同学来说说如果让你来完成你会怎么做? 多种回答:①口算

②竖式计算(引导竖式计算的注意点并及时板书)

师:三(1)班有三位同学已经把前面的三题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做的怎么样?

出示错题:175+62=795 310-207=113 259+148=

5

1 0

9

+ 6 2

□ 7

+ 1 4 □

0 7

4 1

0 3 1 ②

科技书 故事书 连环画 原有 674 907 715 借出 253 416 378 还回 137 245 169 现有

要求独立思考后完成在课本上。题②理解借出又还回。

(二).有余数的除法的复习展示

师:刚才大家一起回忆了加减法题,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口算题。⑷ 出示口算题 25+10= 36+ 21= 50+50= 69-48= 86-54= 46-20= 6×7= 60×7= 80×3= 54÷9= 36÷6= 38÷8= 师: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上面的口算题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行是加法题,第二行是减法题,第三行是乘法题,第四行是除法题。师:原来这里的口算加减乘除都有了。口算题老师相信肯定难不倒大家的,不过现在老师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来解决。假如老师要请一个同学做2题,那老师需要请几位同学来做啊?

生:一共有12题口算,每人做2题,12÷2=6(人)所以需要6人来做。开小火车的形式每个同学做两题,检查是不是需要6人。

师:看来这个问题也难不倒大家,确实是需要6人来完成。他是用什么方法把问题解决的? 生:除法。

师:上面的口算第四行中,大家找一下哪题挺特殊的? 生:38÷8=4……6,因为它有余数。

师:对,现在我们不光会表内除法还会做有余数的除法了。那你们对有余数的除法还知道些什么?

生:在竖式计算时商要写在被除数的个位上。

余数一定比除数小。⑸ 出示例题3 26÷3=□……□ 35除以4,商,余。

要求独立完成。

⑹ 解决具体问题(区分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出示例题4:妈妈买了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可以钉几件?还剩几个纽扣留作备用?

要求:先与同桌讨论,然后独立完成。

师组织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生:有38个纽扣,每件衣服钉5个,38里有7个5还多3,所以38÷5=7(件)……3(个).就是说可以钉7件衣服还有3个纽扣留作备用。重点讲解商的单位是“件”,余数的单位是“个”。⑺ 练习

练习二十六第3、4题。

要求独立思考后认真完成,两位同学板演。

(三)、课时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回忆了加减法和有余数的除法,大家还会把它们给忘了吗?

四、板书设计

总复习(1)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 竖式计算时商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写 从个位算起

余数﹤除数 满十进一(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验算

五、作业设计

1.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10-52= 545+98= △387+143= △900-389= 48÷8= 67÷9= 2.估一估,连一连

289+90 682-79 420-308 624+128

603 802 379 112 3.三(2)班一共有50本课外书,把这些书平均分给8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本?还剩几本?如果要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最少需要增加几本?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验分类总结、归纳整理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爱心小屋”展示图、汇报表。教学设计:

一、分类整理

1、学生自由出题。请全班同学每人出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题,分排(或分组)全写在黑板上。[说明:每一位孩子都要出题、做题,突出了“面向全体”参与性强。]

2、计算。算出每题结果并板书。可由第二排学生做第一排学生出的题,其他依次

类推。

3、分类。师:黑板上这么多题,咱们把它分分类,整理一下,好吗?可以先在小组内商量商量。[说明:让学生在自己分类的过程中学习归纳、整理,同时也锻炼孩子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4、小组汇报分类结果,并简要说明为什么这样分类。可能的分类有:

①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估算)

笔算(不进位;进位;有0的乘法)

②多位数乘一位数: 口算、估算、笔算

5、总结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在做这些题目时,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吗?

[说明:引导学生总结注意事项,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醒自己,比单纯的总结归纳效果要好。]

可能会这样提醒:我想提醒大家,做估算时要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把三位数看成整百数来计算。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是:在做“末尾有零”的乘法时,可以用简便算法来计算。[说明:使学生体会到,只需要知道大略结果的可选择估算;能够口算的尽量用口算,只有自己不会口算,又需要知道准确结果的才用笔算。]

二、发展练习

1、用投影仪出示,书第89页上的三道题及小精灵的提问:“你会选择合适的算法吗?”

2、组织学生讨论:各题应选择什么样的算法?并说明选择理由。

3、学生汇报并解答。

4、师小结:学习知识很重要,可学会运用知识更重要。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吗?

三、“用数学”小组活动

1、谈话明确任务要求:新的一年快要到了,希望小学准备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购买一些礼物。敬老院里有9位老人,分别住在3个房间里。几位老师到“爱心小屋”去选礼物,不知道买什么好。你愿意帮助他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出示“爱心小屋”展示图。“都有哪些物品?价钱是多少?”“你准备为住在3个房间里的9位老人们买些什么?你能不能根据你买的东西提一个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数学问题?”(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的提问:买三台VCD需要用多少钱?买9束鲜花大约需要多少钱?…… 根据同学们提问题的情况,适当给予评价。然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说明: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要求:

a、四人商量,选定1—2人问题,由小组长执笔进行记录。b、讨论解决这一问题用哪种算法最合适。c、列式解答。推出一名发言人准备向大家汇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可能汇报的情况有:我们想为老人们每人买一把舒服的椅子。我们提的问题是:买9把椅子大约需要多少钱?算式是……

我们想为老人们买3台电暖器,分别放在3个房间里。问题是:买3台电暖器需要多少钱?带1000元钱够不够?算式是„„

4、检查黑板上提出的问题是否都解决完了,如果没有解决的,再集体讨论解决。

5、由学生评选出最佳小组,发小红旗。[说明:关注学生情感,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师小结:

1、今天的活动你喜欢吗?

2、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收获:如果希望小学准备用2000元左右的资金来办这件事,怎样做更合适?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四边形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1-122页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会判断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初步的运用。

3、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激发他们对后继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

一、引入:省公务员考试题引入,公务员招考这么火爆,而最后录取得人又那么少,考试题目一定很难吧,其实不然,我也摘了一题目,是让我们按规律填图,我发现我们同学真还可能会做

二、展开:(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图形的知识,刚才这些图形,全部分解后,出示上题中所有的图形,)分类板书(引导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三、回顾、整理:

1、我们学习过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四条边、四个角)

2、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和四个角有什么异同点(板书)根据边和角的特点,小结三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举例说明)

3、画一画

根据上面说的特点,在点子图中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说一说

出示点子图中画的平行四边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像这样的长方形、正方形在我们教室里很多,平形四边形较少,但他在生活利用它的特性,用处很大,在哪里用到?长方形和正方形还能知道它们的什么?

5、什么是周长,(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6、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点子图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样吗?(2)要算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标出各边的长)(3)学生口算算周长的算式

7、根据这个方法求出刚才画在点子图上的两个图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四、实践提炼

1、求老师长方形手机的周长:

(1)出示老师的手机,估计长方形的周长,怎么估计的,(引导先估计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要准确求应怎么办,师量出长和宽的厘米数,学生计算

(3)把这个手机翻开求周长(有什么方法)

2、出示一长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生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长A4纸的长和宽

3、剩下长方形的周长

4、求剩下的长方形中还可能剪几个最大的正方形,(引导学生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解答)

五、小结

第四课时

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的整理和复习

教学目标:建立时、分、秒时间观念,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的长度观念,吨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它们的进率,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和估计。教学过程:

一、重建知识结构

出示一系列不完整的动物知识,让学生感受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导入:同学们都喜欢动物吗?动物世界有许许多多很奇妙的东西,请看!①驼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它不能飞,但奔跑迅速,一步可迈出8()。②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体重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光它的一条舌头就重约3()。

③刺猬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30()的时间再捞上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

2、看完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你们有什么想法?(补充完整)。

3、小结并揭题:所有的量都可以用一定的单位来计量,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和复习已经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

二、突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本节课复习的概念多、涉及的面广,给知识的系统整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1、整理:①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分别有哪些?

②怎样整理?

③对刚才的内容,有什么想法吗?

2、感受大小

①这些时间单位哪个最大,哪个最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呢?说说什么时候用时间单位?什么时候用长度单位?什么时候用质量单位? ②分别感受1个单位的大小。

③找一找,生活中1个单位大小的实例。④强化:(估计、估测)

1小时、1分钟、1秒钟你能分别做些什么?

什么东西的长度约是1千米、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 什么东西的重量约是1吨、1千克、1克?

3、进率 ①填写: 时—→分—→秒

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吨—→千克—→克

②强化记忆:如妙用左手五个手指“直观法”巧记长度单位间的进率。③单位换算

3千米=()米

2分米=()厘米

8000m=()千米

40毫米=()厘米

5000千克=()吨

2小时=()分

4吨=()千克

7分=()秒

4、应用

①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或数。

我的身高是15(),体重是15()茶杯的高是10(),书本的厚约()厘米 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70()

大象的体重约()吨,小明大约每天睡10()

②计算:3千米-200米=()米

7000千克+5000千克=()吨

2分-20秒=()秒

③书本作业

④选几个单位名称,让学生写数学短文。

三、探究生活问题

1、目测指定实物的长度、重量?

2、说说时间单位的应用?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并熟记了它们之间的进率。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五课时: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较熟练地比较几分之一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2、能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复习梳理

1、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学期我们学会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课件展示: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读、写分数 比较大小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2、这些知识中哪些你有点忘记或者还有问题的?

二、基本练习

1、看图说一说能否用分数表示,能的说出分数。

2、抽取其中一个分数说一说各部分名称。

3、比较大小

问:你能比较题1中哪两个分数的大小?(生自由比较)问:你是怎样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的? 练习:从小到大排一排

①2/10 8/10 6/10 ②1/5 1/10 1/7 ③1/8 3/8 1/16

4、加减法

1/4+2/4= 8/10-1/10= 2/5+3/5= 1-8/10= 1/8+3/8+2/8= 8/9-2/9-5/9= 说一说:计算这些分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练一练:数学书126页第9题、第10题。

5、解决问题

①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做幸运星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②小明倒了一杯水,第一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二,第二次喝了这杯水的十分之五,还剩这杯水的几分之几没喝?

三、拓展练习

1、完成123页第12、11题

指导第11题

先问:你觉得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数? 练习并校对

可能有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8分之4,教师可问: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

2、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①(见课件)

②完成123页动脑筋

3、爬山坡比赛

丁丁用了八分之一小时,东东用了八分之二小时,明明用了二分之一小时,谁跑得最快? 作业:

板书设计:

10

浅谈怎样上好小学数学实践课 篇7

一、教师要科学设计实践活动内容

1.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现行的小学数学各册教材中, 都安排了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这些内容都注意贯彻提高学生素质, 能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 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 使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合作交流来进行自主学习。

新的教学理念指出, 重视教学过程比重视教学结果更为重要, 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必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突破。我自教授一年级学生认识了人民币后, 在随后的练习中, 一些学生还经常出错。于是, 我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 先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 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 让他们自己制作简单的价签, 贴在准备的物品上, 然后再带进课堂中, 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 并让他们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 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 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 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 “推销”自己的“商品”, 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 有的学生还不时地进行讨价还价。这时的学生, 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 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 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 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更可贵的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 让他们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数学实践活动。教材所提供的实践活动内容, 只是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和信息, 所以组织实践活动不要仅限于教材提供的形式和内容, 还可以结合当时当地实际, 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 注重结合素质的培养, 选择适当的实践内容和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数学实践活动。

3.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渗透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挖掘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实践活动因素, 尽可能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各一个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白纸, 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和直尺量出自己手中的白纸有多少平方分米或平方厘米? 操作时, 可以先要求学生讨论怎样量最方便? 然后再让学生动手量。这样经过实践操作, 探索得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完全来原于学生的实践。这时,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更有价值, 更有意义。

二、教师要在实践活动后注重组织交流评价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在一项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完成以后, 要安排适当时间, 在小组或全班范围内交流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相互评价, 座谈收获。如学习完表面积的概念后, 让同学们回家, 选择自己喜欢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把它们的表面积或用料算出来, 并记录出自己得出结果的整个结果, 到校后交流。

小学数学实践课教案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课是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一大亮点,教学环境更加开放、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学质量因而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将构建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供广大数学教师参考和借鉴。

一、合作教学模式

由于小学生长期受到家长的溺爱,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逐渐形成了傲慢、自大的心理,不能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数学教学工作很难顺利开展。合作教学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数学问题,比学生独立学习更有效率。同时,合作教学还营造了和谐的班级氛围,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美好品德,学生也会主动要求进步,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陋习,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比如说学习“观察物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以桌子为中心,分别坐在不同的位置,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图片、玩具、模型放在中间,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看到的画面;然后互相交换位置,再描述一下此时物体的样子。学生会发现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会得出不同的结果,通过这样的训练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很多学生会存在疑惑,观察物体和数学有什么联系呢?这是因为很多数学计算都存在规律,比如说125+241+275+359求和,如果依次相加计算量较大,很容易算错,可是通过观察会发现125和275相加是400,241和359相加是600,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最终结果是1000,所以说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生活化教学模式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数学源于生活,很多数学定理都是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学习数学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经常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但是我们已经对其智力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以学生所处年龄段的兴趣、爱好以及认知能力,在不对知识科学性学习造成影响的基础上,巧妙借助生活化的语言对其思维进行引导,让其在童趣化的语言中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科学的学习。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并不要急于教学,而是询问学生最细化哪个数字?为什么会细化这个数字?有的学生说喜欢4,因为家里有4口人,有的学生说喜欢7,因为我们是7班,更有甚者说喜欢1,因为他有一个梦想:期末考试要考第1名。和此相类似的回答有很多,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学生结合学习、家庭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效降低了学习十以内数字的难度,构建了高效的课堂,促进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三、游戏教学模式

数学知识的灵活性高,趣味性强,教师可以用其他的教学形式来替代枯燥单调的书本知识,将学生从固定思维中解放出来,使其逐渐发掘数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并且学会用不同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独特的数学思维。游戏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有趣的游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能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比如说以《田忌赛马》为例设计游戏,让学生抽取标有数字的卡片比大小,每个人抽三张,采取三局两胜制。第一个学生抽到了8、4、1,第二个学生抽到了9、5、3,当所有学生都认为第一个学生输定了的时候,教师要让其思考胜利的方法,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应从旁指导,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恍然大悟之感,并學会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类似问题,在游戏中逐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为数学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转变了僵化、呆板的教学模式,营造了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能够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参与到数学问题的研究中,对数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透彻。教师应加强启发和引导,并经常使用鼓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夏大胜.小学综合实践课的难点和策略浅析[J].新课程(小学),2015(4).

[2]毕迎春,李雪梅.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现状及教学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6).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游戏》_2 篇9

太仓市实验小学 计雪亚

学习阶段:水平一(二年级)

学习目标:1.正确掌握游戏的方法与规则,在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培养团队意识。

2.通过游戏,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激起对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向往。

渗透目标:能在活动中体会到爱护绿化的重要性,从小养成环保的意识 学习内容:游戏

教学重点:充分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激起对运动的兴趣 教学难点:遵守游戏规则,明确游戏要点 教学进程:

一、准备充分,创造情境

1.课堂常规:体育委员整队 师生问好 宣布课务 队列练习

2.情境导入:“今天天气这么好,正适合我们一起出去郊游,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想”)“好!我们一起出发吧!”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图形跑: 螺旋形——“绕过小山坡” 蛇形——“穿过小树林” 直线——“走进了一块大草地”

圆形——“到达了目的地”(用垫子围成的圆形)

二、游戏时间,体会乐趣 1.登山

“哇!这座山好高啊,山顶都插入云霄了,老师真想爬上去看一看,不知道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跟老师一起并肩作战翻过它?”(“愿意”)

(1)教师讲解登山要求、示范登山动作(2)教师创造情境,师生共同登山

(3)原地休息,教师点评

(“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2.大家一起来种树

“你们看,这里的树木都被砍伐了,绿色没有了,小鸟的歌声也听不见了,老师真伤心。”“我们应该爱护绿化,给大自然多一点绿色是不是?”(“是”)“有谁知道植树的过程?”

(1)请学生讲解植树的步骤

(2)教师与一名学生配合示范植树的过程

(3)大家一起动手来植树(强调一定要细心呵护小树苗)

3.穿过小树林

“我们植了这么多的小树苗,再给那里的小树施点化肥好吗?” 把垫子变成四排四列

“刚才我们做的都是些有意义的事情,你们有没有成就感啊?”(“有”)“那我们一起绕着自己植的小树苗进行接力跑游戏好不好?”

(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饶着“小树苗”做“S”形跑,强调不能撞到小树苗(2)学生齐心合力进行游戏,争取第一(3)改变游戏规则,再进行一次比试(4)教师总结,加强环保教育

“可小朋友们平时是怎么做的?有没有细心呵护每一片绿色呢?”(学生沉默)

“让我们从现在起,爱护身边的每一片绿色,让校园更美,让大自然更绿,让小鸟能在我们身边欢歌,好不好?”

4.踏石过河

“我们走啊走啊,来到了一条小溪边,我们踩着石头一起过去好吗?”

(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的方法与规则,每两人自由结合一起过河,强调不能踩在“石头”的外面(2)学生相互帮助完成游戏

(3)教师点评(“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三、郊游结束,一同回家

(1)说一说:“今天出来郊游你有哪些收获?”

生:“只要同心协力我们就能战胜自己都想不到的困难”、“参加集体项目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不能只顾自己”、“我们要爱护绿化,细心呵护每一片绿色,让大自然更美丽”

(2)学生整理器材

(3)排着整齐的队形(长龙),一同回家

上一篇:十二岁生日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变色龙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