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精选8篇)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篇1

文:人神共奋的李刚

多管理者的困境往往源于一个错误的出发点:如何说服对方?

提问题,少提意见。看起来很容易?但想要克制你“好为人师”的本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7个中的某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对话。

『多提问题,少提意见。』

从公司给你配了一个助理的那一天起,你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管理者,再也不能把你的助理当成一个普通的同事,你们的沟通也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沟通了。

但也许是你离上学的时间太近了,不自觉地把老师“诲人不倦”的那套模板搬到职场中来,而效果呢,就像下面的那张图:

加拿大沟通培训专家Michael Bungay Stanier在他的新作《The Coaching Habit》提出了一个主张:多提问题,少提意见。看起来很容易?但想要克制你“好为人师”的本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想想你以前的很多领导,他们习惯以“畅所欲言”开始对话,但谈着谈着就“图穷匕见”,进入“独唱团”的模式。

非不为也,思维习惯太顽固。

所以《The Coaching Habit》一书给出了七个简单的问题模板,通过这些具体的疑问句,引导对方不断接近问题的核心,而管理者则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抢别人的戏。

因为东西方语境的差异,很多话中国人说不出口,我也会给出一些中国职场语境下的问句。

『Question #1:What’s on your mind?』

直译是“你在想什么?”

【使用情境】

中国式谈话常常以“最近过得怎么样”开头,以减轻对下属造成的压迫感,但我们总需要一句话,结束闲聊,进入认真的对话状态。

【句式分析】

这句话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What’s on your mind?”是Facebook上提醒使用者分享想法的一句话——不是单向传递意见,而是鼓励对方说出想法;不是“我将向你提出一个严重的问题”,而是“你的想法是什么”?

虽然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但这句话仍然有一个锁定得很好的词:Mind(想法),我们仍然需要这个词,把谈话快速带进正式氛围。

【参考问题】

在缺乏Facebook文化的中国职场,可以通过以下的意思,鼓励对方说出此刻的感受。

“最近对工作有什么想法?……”

“我感到你还是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的,可以谈一谈吗……”

【注意点】

开放式问题通常很难得到积极的回应,对方很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怎么回答。管理者需要不断缩小范围,以提醒对方。

『Question #2:And what else?』

直译:别的呢?

【使用情境】

在对方回避真正的问题时。

【句式分析】作为下属,不会真的傻到把你当成“Facebook”,他一定会在脑子里不停地转,到底这家伙要干什么?所以,他们明明最想说:“请不要周末在微信群里跟我谈工作”,到了嘴里却变成“领导说话太温柔,下次请对我们狠一点”。

用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对方:“我是真的想听到你的想法。”

【注意点】请相信,此刻你想谈的问题,对方十有八九能猜到。如果对方避而不谈,就算你点破了,也还是没有用。如果你把提问题当成是“套话”的套路,那你最应该看的书是《FBI是如何审讯犯人的?》

『Question #3:What’s the real challenge here for you?』

直译:什么才是你真正的挑战?

【使用情境】这是一个从“寻找问题”到“聚焦问题”的转折句,无论是否找到你预设的谈话点,到了一定程度,你都应该用这句话,提醒对方:“下面,我们开始进入问题的核心”。

【句式分析】

这句话有三个关键词:“你”、“挑战”、“真正的”。

真正的:我们开始聚焦问题了。

挑战:“挑战”其实是“困难”更积极的表达方式,是在问对方遇到了什么困难。

你: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谈话的主角还是对方,管理者仍然不能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这个句式除了关心的味道之外,已经表达出一定的导向性,好像在说:“我们已经看到问题了,不管能不能解决,先正视它吧。”

【参考问题】

“在这些困难中,你觉得对自己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注意点】

这7个问题,有一些很不中国,有时候我们要按中国人的对话方式进行改造,但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借助西方坦率的表达方式,来冲破中国式职场文化的含糊。

『Question #4:What do you want?』

直译:你想要什么?

【句式分析】这句话唯一的关键词是“想要”。

Want不是need。need是必需品,是水、空气,不需要你提醒。Want是内心的欲望,是“更高的薪水”、“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他平时想过,但没有付诸实践、或者遇到困难的东西。

【使用情境】

和上一句的作用一样,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从“寻找问题”到“聚集问题”的转折句,不同的是,上一句是强调直面挑战(困难),这一句是强调工作动力(欲望)。如果你觉得对方是能力问题,上一句是重点;如果你觉得对方是态度问题,这一句是重点。

【参考问题】

“在这些想法中,你最看中的是什么?”

“如果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会选择哪个?”

【注意点】

这句话的引导意味就更强了,但即便如此,管理者仍然是一个引而不发的幕后角色。

『Question #5:How can I help?』

直译:我要怎么帮助你呢?

【使用情境】

从这一句开始,管理者将从一个“好奇的倾听者”的角色,进入一个更主动的帮助者的角色。

何时适合提出这个问题呢?一种情况,对方在前面第三、四个问题中,已经涉及你今天的谈话目的。

另一种情况,如果对方明显在回避你的目标,我觉得你应该主动改变谈话的主题,回到对方最关心的问题上,毕竟,这次沟通是要解决他的问题,而不是你的问题。

【句式分析】

How can I help?不是Can I help you?它表达一个强烈的意思:也许你需要帮助,也许你还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帮助,重要的是,今天的谈话,我会毫无保留地提供帮助。

但请注意,这仍然是一个邀请句式,而不是直接说“你的问题就是BalalBala”。它的表达重点不在于“提供帮助”,而是暗示对方:“这仍然是你的问题,你需要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我可以提供帮助。”

【参考问题】

“你觉得,在哪一个问题上,我可以提供帮助?”

【注意点】

当然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不容回避,下一个问题就能派上用场了。

『Question #6:If you’re saying Yes to this,what are you saying No to?』

直译:如果你坚持这么做,那么你想放弃什么?

【句式分析】

这句话不好理解,但在这7个句式中,这又是最关键的一句。

凡事皆有利弊,对一个方案say Yes,意味着对另一个方案say No,这就是决策,管理者永远在做选择,做多了,就形成了战略思考能力。

而普遍员工往往是流程中的一个环节(打个比方,一个广告设计师),不要求对最终结果负责(从不关心广告对商品销售的影响),缺少决策压力(无法想像客户在广告预算上的权衡),这使得他们更喜欢从外部寻找原因(甲方不懂广告),而很少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整体评估,从而导致:

第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在哪儿?

第二、即使意识到了,也缺乏动力去改变。

通过这个问题,管理者希望和对方一起直面“问题引发的麻烦”,或者改变自我,或者承担责任。

【使用情境】

这个问题最主要的功能是化解对话过程中的僵局。当你觉得到了该点破“你的问题就是BalalBala”的时候,可以使用这个问题做为“触发器”。

【参考问题】

“你觉得这么做,会有哪些风险?”

“这么想也没有错,但你考虑过问题会出在哪儿吗?”

“你有想过,如果这么做,你会放弃掉哪些机会?”

“如果我们不这么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注意点】虽然这一步,你需要尝试剖析对方的问题,它仍然强调“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Question #7:What was most useful for you?』

直译:你觉得什么对你最有用?

【使用情境】

无论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效果,你都可以用这个问题帮助对方回顾这次谈话最核心的东西。

【句式分析】

和通常中国式领导结束谈话时的“我来简单讲三点”不同,最后的总结仍然是让对方说话。

【参考问题】

“你觉得,今天的谈话,对你而言有意义吗?”

“你能总结一下今天的谈话中,最有用的东西吗?”

【注意点】

特别指出一点,关键词是“对你有用”,而不是“表决心”。

『回顾』

最后回顾一下这7个问题的核心:

第一、基本原则:多提问题,少提意见,让对方说得越多,才越容易接近问题核心;不要轻易(甚至完全不要)说出“我觉得”这三个字。

第二、基本逻辑:发散讨论(问题一、二)——聚集问题(问题三、四)——引发反思(问题五、六)——回顾(问题七);

第三、基本方法:不是按顺序问完这7个问题,而是根据不同情境,选择某一个关键问题推动对话。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篇2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在突出主导地位的同时, 并没有否认个体活动的价值,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 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 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但是, 这一切成立的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动脑筋, 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 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 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 遇到问题, 往往不知从何想起, 更不知从何说起, 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 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 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 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具有“独立的人格, 独特的个性, 独创的精神”等基本素质。如教师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 进行讲故事、即兴演讲、诗歌朗诵等, 每次确定一个内容, 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 这种形势下, 学生必定要独立进行思考, 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语言表达是与他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 合作学习仅仅会听是不够的, 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表达自己的见解, 就是“说”, 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 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 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进行“课前三分钟”说话活动, 每个人都要敢说、想说、善说, 通过语言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习伙伴, 双方才能互相了解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用语言、文字和图来描述事物的形态特征、观点、结论。特别要调动发言机会少的学生的参与欲望, 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 使他们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三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组学习的意义在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取长补短。然而, 有些学生不会倾听, 各行其是, 或任意插嘴。这种现象, 说明学生还没有理解“倾听”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 需要养成倾听别人发言的美德和习惯。

每个学生要学会倾听、学会有礼貌。合作小组成员倾听时要专心, 不能走神, 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 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 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 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言。一个成员发言时, 其他成员要注意倾听, 他人讲话时不要随意打断, 也就是说要有耐心, 听完别人的话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要虚心, 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思时, 要虚心接受。要用心, 听取别人意见时不能盲从, 要有选择的接受。小组合作时不仅要让学生肯听, 更要让学生学会听, 要细心才能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的意见, 达到优势互补, 共同提高。倾听, 也是一种学习, 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 萌发灵感, 触类旁通, 还能使我们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四培养辨别、评价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上课时, 有的学生发言是“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 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 而有的同学一头雾水, 这说明学生辨别、评价的能力有差距。同一问题,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何择其善者而从之, 即养成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 是人的一项基本素质。提高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力的诀窍是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这项能力弱或课堂离开这一环, 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会出现互动交流、思维碰撞的精彩。学会了“归纳总结”, 也就学会了“高效学习”的方法, 高度重视这项能力的养成, 是同学们通往胜利彼岸的捷径。对辨别、评价、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笔者认为, 每节课要留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些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学生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通过自我教育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印象深、记忆牢固, 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他们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他们的辨别、评价、归纳总结能力。

总之, 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实践的目标之一。精心营造的合作性学习能让学生在认知上、生理上、感情上和心理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并且这也是改变许多课堂中的被动学习现状的重要步骤。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要通过不断的指导, 长期的熏陶, 通过相互探讨, 不断反思、校正, 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易亮、曲敏、黄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行为训练法[J].价值工程, 2012 (13)

如何运用史料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篇3

【关键词】史料教学;史料运用;史料失真;史料补充

在“五严”背景之下,如何减负增效,提高教学效果已成为教者们共同关注、探讨的话题,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更是要关注提高教学的达成率。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要重视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为最终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打下基础,以便开发学生终身的发展潜力和不断完善的人格修养。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就要注重史料的运用,通过恰当的史料运用可以便于学生通过史实更直观的了解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与探索众多历史现象背后复杂的因果关系,对历史现象复杂关系的分析,最终形成学习者对历史的认识结论。纵观这几年的历史高考,史料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

史料教学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史料运用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出现有效性偏低甚至无效的现象。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1、史料运用只是招牌,学生未能从中获取任何史学方法和历史学科能力;2、史料堆砌,与主要历史知识关联不紧密;3、史料有误,给予学生错误信息,构建了错误的历史情景。细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史料运用不充分

在学习中,“论从史出”大致有以下步骤: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论从史出。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也应遵循这几步进行,某一步不到位即会导致史料运用不充分。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为:引导学生研读不到位,导致学生对史料理解不透,也就谈不上辨析史料的可信度,更谈不上提取有效信息,史论或问题的结论也只能由教师得出,这样的情况致使史料运用成了招牌,走形式而已,学生无法从中获取《课标》中所要求的“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历史学科能力。

2.史料失真失准

史料从内容上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大类,从表现形式上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因为史学研究是依据史料进行的,因而史料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史学研究首选的是直接史料,间接史料运用则要多方印证。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引用电影和电视剧片断的现象,常常有失妥当。我们的学生很多会以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目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很多,走“戏说”路线的绝不能成为历史课堂的教学资料,即使非“戏说”类也很难成为真实可信的史料,所以给予电影图片不如给予文字史料让学生自己建构历史情景更为妥当。电影和电视剧,只有在将来研究传媒史或生活文化史时才能成为可信的真实史料。

在这些原因中一线教师也是有苦衷的,目前一线教师所能运用的资料是有限的,比如书籍,历史文献,历史期刊,历史书籍少之又少,这一点学校应给予大力支持,引进一些供老师们参阅;其次是电脑应该是很好的收集资料的工具,但是网路上真正能使用到的资料却在大的网站里像维普资讯网,教育机构应为我们一线教师想想办法成为会员便于查询资料。

二、在已有的条件下如何提高史料运用的有效性

1.合理选用史料

(1)充分合理使用教科书上的史料。新编历史教材更重视史料,且以直接史料为多,间接史料也多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可信度较高。史料的种类也很多: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图表史料等等,非常丰富。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情景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细致地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必然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更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历史知识的真实感。

(2)适当补充史料。教材中的史料受篇幅的限制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补充课外史料。补充的史料应遵循几个原则:一、史料应确保真实可信;二、史料与教学重点难点应紧密关联;三、史料的长短应适宜;四、史料的难易度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

选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史料。一些史料文献往往给学生的感觉史晦涩难懂,为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对历史教学中引入的古代史文献不妨译成现代的白话文,虽然经过处理的原始资料很有可能失去原有的韵味,但是在不知所云与了解梗概;不知韵味和有所体味之间权衡得失,那么史料的简易化和现代汉语化还是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研读史料的兴趣的。

2.加强对运用学生史料的指导

首先,加强研读,加深辨析理解。无论是教材史料还是补充史料,无论是文字史料或是图片史料等,教师都应在备课时读透读懂,并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透读懂,特别是教材中的重要史料,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对一些冷僻字的读音、字义或难懂的典故,教师要给予讲解,确保学生读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史料所蕴涵的意思,指导学生辨析其中哪些内容可信度较高,哪些内容不太可信,使学生掌握一般的研读和辨析史料的方法。

其次,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教师应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寻找史料中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再次,分析归纳,强化史由证来。在前两步工作的基础上,教师应点拨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归纳、概括从史料中获得的认识,最后,结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整个过程体现的方法就是史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给予学生的是“历史”和“证据”不可分的概念,强化了“史由证来”的意识。

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无穷魅力也在于它包含着大量丰富的史料和内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运用史料,发挥史料教学的最大效益,还需不断努力探索。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篇4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多向交往,除了师生交流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更多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

小学英语

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英语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新的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这种学习方式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方式,它改变了以往简单、机械的问答式教学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兴趣盎然,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有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缺陷,我们作为普通的教师,虽然无力扭转这种现状,但也要做必要的尝试。下面就来简单谈谈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合理设置英语教学中的学习环境

首先,教师必须创设英语环境,必须处理好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和集体学习的关系,在适当的时机运用适当的学习方式。在备课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均要估测一下:哪些问题多数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发挥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是否进行小组讨论,需要讨论的就要讨论,无需讨论的问题则一带而过。

其次,应精心巧妙的编排学生座位。我根据学生的人数情况,采取了多种座位的排列方法。有扇形排列法、双马蹄形排列法、“T”型排列法、田字格排列法等等。同时,我力求使每个学习小组的水平(智力基础、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保持相对均衡,亦即每个小组都有一定数量的学优生与待优生,男女生数量相对平衡。这样建组的好处是每个小组都能讨论起来,小组里学生间能相互帮助和深入交往,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利于小组之间在同等条件下展开公平竞争和相互帮助。这样做的好处是能更充分地调动每个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当然,学习小组组建后,并非一成不变。通常我会在一学期内变动二至三次,及时从人员结构上解决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展开。

二、培养学生在小组里进行英语学习的合作技巧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开展多维评价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教师要采取正面激励性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活动。定期评价小组共同学习的情况,检查小组功能发挥的程度,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小组的学习成果,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合作学习的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程度、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价各组学习行为和效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成员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参与才是合作学习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引导、调控和组织能力,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保证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团队合作,提高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一定的社交能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同时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价也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我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上。教学中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评价。表扬那些在探索过程中专心致志、乐此不疲的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婉转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保

护他们的学习热情。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小组内学生相互讲述对某一任务的理解或心得体会,并相互辩论、纠正,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活动较长时间处于高涨、积极的状态中。同时,小组活动中学生间互帮互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同学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同学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同学有更多理解材料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英语语言学习本身,这将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进行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相信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会随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而不断发展完善,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保证最大限度的发展,将是我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久成,《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中小学教育》[J] 2004第1期(总第119期)

【2】沈常青,《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及基本对策》[M]

团队沟通如何遵循“七心法则”? 篇5

第一个70%是指,企业的管理者实际上70%的时间都用在沟通上。开会、谈话、做报告是最常见的沟通形式,撰写报告实际上是一种书面的沟通方式,各种拜访、约见也都是沟通的表现形式,所以说管理者70%的时间花在沟通上。

第二个70%是指,工作中70%的问题是由沟通障碍引起的。比如常见的效率低下,实际上常常是有了问题、出了事情后,大家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或不懂得如何去沟通而造成的。另外,企业里面执行能力差、领导力不高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沟通能力的欠缺有关。比如说店长们在绩效管理的问题上,对于下属,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想法,觉得年初设立的目标员工们没有达到,工作中对他们的一些期望也没有做到。

为什么这种下属达不到目标的情况会经常出现呢?经过大量调研发现,下属对管理者的目的或者说期望事先并不清楚。这无论是管理者的表达有问题,还是员工倾听领会的能力有限,归根结底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

任一团队,只有开展全方位沟通,建立融洽的团队关系,团队只靠冷冰制度是发挥不了管理功效的,有效的沟通能增强团队的聚合力。团队沟通要遵循“七心法则”: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利乐的心、忍耐的心和分享的心,领导垂范“七心法则”。

笔者认为,对管理者来说,与员工进行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管理者要做出决策就必须从下属那里得到相关的信息,而信息只能通过与下属之间的沟通才能获得;同时,决策要付诸实施,又要与员工进行相应的沟通。再优秀的想法,再有创意的建议,再完善的计划,离开了与员工的沟通都是无法实现的,就像虚幻的空中楼阁,可见沟通在管理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团队建设是从团队沟通开始的,而沟通是让人讲话开始的。你首先要营造一种让人愿意讲话的氛围,尤其是团队初建,作为主管要先努力从横向沟通开始,让团队里的成员开始说话是沟通的开始。团队成员愿不愿意讲话,是人受到外部状态产生的一种反应。

愿意讲话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如果觉得讲话是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就愿意讲话,否则就不愿讲话;另一种是出于一种集体主义的责任心表现,明知道讲话对自己不利,但为了团队利益就是要讲,这就是难能可贵。作为团队领导都期望团队成员如此,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是,只有实现了第一种,才会发展到第二种,我们就必须从第一种做起。

所以多留些空间给大家讲,纵然你心里是很着急的。笔者在团队建设中就会抽空组织大家聊天,不管聊什么只要讲话就行。要让大家有愿意讲话的习惯,先是开启那些爱说话的人,然后是那些不爱说,

这里需要很多会议和集体活动去完成。

当然,沟通不一定是为了交流信息,作为管理者应该利用沟通来传递思想,传递思想就是从“我说”变成“他说”,与其它的沟通形式不同的是,它是“让对方讲出来你想要说的话”为目的。对方讲的和你有着天壤之别,如果是去执行的话,结果是可想而之。

一般来说能够让对方讲出来,顺利执行的可能性就提高了一倍。借助于传递思想的过程引导和提问,在交流中不断渗透自己的思想,如同讨论一样,其目的是让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多提一些具体问题,当然数量不宜过多,只是对关键问题进行提问,为了完成思想的传递,在必要时也可以把答案隐藏在问题之中。

从让人愿意说话到愿意说真话,从横向交流到纵向交流,循序渐进地让我们的团队学会沟通,让团队充分互动起来。团队建设中不怕遇到各类问题,最怕的就是不愿沟通,不会沟通!只有充份沟通才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只有沟通才能让个人变成群体,让群体变成真正的团队!

沟通的主题要明确。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内容大致包含国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总部动态、当地市场的实际现况,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团队成员的士气,以及其他一些值得沟通和探讨的东西。团队负责人应该确保每次沟通都有一个能引起团队成员兴趣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关于团队沟通形成的制度要含考核细则,尤其是对沟通的内容、效果必须细化、量化,要有总结报告,实行直接领导责任制。“员工不会做领导想做的事情,而是做领导要考核的事情”,这就是制度的好处,也是团队进行有效沟通的必要保障。

有效的沟通能够消除各种人际冲突,实现成员间的交流行为,使成员在情感上相互依靠,在价值观念高度统一,在事实问题上清晰明朗,达到信息畅通无阻,改变成员之间的信息阻隔现象,激励士气,减轻恐惧和忧虑,增强团队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防患于未然,为团队建设打下良好的人际基础,同时提高营销工作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如果在沟通过程中,有人提出令组织者难堪的问题,或者是争议性颇大的问题,组织者就要以诚相待,让大家将各自不同的观点摆出来,并让每个人都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通过整个团队共同协商确定最终解决办法。确有当场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组织者可以坦告大家,等沟通完后底下再确定,保证给大家一个圆满的答案。这时,几乎每个成员都会接受这种答复的。

让员工自我总结,最终得到一个赞美或表态式的结论。每个人都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找到做事情的成就感,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在别人的指引下做事。所以,组织者一定要在沟通过程中引导对方,让对方自己做出结论,而这个结论事实上就是组织者希望通过沟通得到的结论。由于这是对方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团队领导强令他们做的事情,团队中的成员一定会非常投入。

赞美对方。在沟通过程中,鼓励成员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对成员的讲话表示赞同,甚至直接表扬,配合其他非语言提示,比如,使用目光接触,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让成员感觉自己得到尊重,从而真正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而赞美或表态式的结论,使得团队中的成员对自己的“成就”非常满足,自尊心和自豪感都得到极大的加强,这不仅有利于后期的团队沟通工作,更对凝聚整个团队士气、取胜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沟通的结论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把握好沟通结尾的时间,我们很可能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团队组织者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篇6

学号:W0849116姓名:葛佳飞

一、顺畅的沟通是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沟通,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行为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相互认识、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实现情感交流和行为协调的活动。这里所指的沟通主要是行政沟通,是行政体系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体系内部各部门之间、层次之间、人员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和通道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交流信息,以期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谋取行政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行为或过程。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和韦里克提出,沟通是一种改变行为、实现变革、使信息发挥积极作用和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沟通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管理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与沟通密不可分。据现代行政管理研究专家调查表明,行政管理70%左右的时间是花在沟通上的。

在21世纪的今天,行政沟通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从提高行政效率角度来看,随着行政活动的日益复杂和行政信息的日益增加,行政人员尤其是行政领导要想掌握第一手资料,就得调节行政机构的各种人际和组织的关系。这一切只有通过完善的行政沟通机制才能实现;第二,从提高行政决策水平来看,现代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导致了信息量剧增,造成了信息沟通渠道的多元化和网络化,行政组织的决策量随之剧增,要达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做好沟通工作是关键;第三,从改善行政作风来看,官僚主义历来是行政机构和行政活动中存在的一大弊端,如互相推诿、不负责任、好讲空话等等,与缺乏有效的行政沟通机制有关。可以说,沟通工作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部门行政效率的高低。只有建立起畅通、高效的沟通渠道,才能有效传递工作要求、掌握工作进度和实现工作目标,提升行政管理效率。

二、沟通在地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通过加强沟通,有助于改进和提高地税机关领导决策能力。地税系统内部的有效沟通能为各个部门和人员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增强判断力。从税收政策的制定执行,到日常税收征管的开展和干部队伍的管理,都面临着许多决策。任何税收工作的决策都会涉及到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每当遇到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就需要领导从广泛的内部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以迅速解决问题。征管一线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与上级领导的主动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决策时参考。

(二)通过加强沟通,能促使地税系统协调有效开展工作。在地税系统中,征收、管理和稽查等各个机构和职务是相互依存的。依存性越大,对沟通的需要越高。通过加强沟通,使各部门之间目标一致,紧密配合,就能使地税各项工作任务得到圆满地完成。

(三)通过加强沟通,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整体凝聚力。良好的内部氛围和强有力的团队精神,是构建和谐地税的重要内容。全体干部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与沟通有着紧密的联系。沟通可以使上级了解下级的需要,关心基层干部的疾苦,在决策中就会考虑如何减轻基层税务机关的负担,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地税系统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更离不开

沟通。思想上和感情上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消除误解、隔阂和猜忌,使全系统处在和谐的组织氛围中,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四)通过加强沟通,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征纳关系。通过地税部门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使地税部门了解纳税人需求,有的放矢做好地税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可以使纳税人掌握税收政策,增进对地税部门征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提高纳税遵从度,从而有效促进征纳双方关系的和谐。

(五)通过加强沟通,有利于形成部门工作合力。地税部门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最主要的职责是执行税收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但地税部门由其工作职能决定了工作的局限性和服务经济发展的片面性。要使地税部门真正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脉搏,将地税部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就必须加强与地方党政领导和工商、国税、房管、建设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通过加强与政府及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沟通,可以获得全社会对地税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形成“政府引税、部门协税、群众护税、专业治税”的全方位社会税源监控体系。

三、沟通不畅可能会导致地税部门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情况分析

一是沟通不畅会导致信息传递受阻,不便于局领导全面准确掌握情况,可能会导致工作布置不够科学;二是沟通不畅不利于培养干部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使命感,从而影响干部工作责任心,造成令不行、禁不止,增加工作难度;三是沟通不畅会阻碍征纳双方信息交流,加大征纳双方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氛围;四是沟通不畅会影响地税服务的针对性,降低地税部门服务纳税人的质量;五是沟通不畅会使地税部门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得不到政府部门的支持,以致难以形成部门合力;六是沟通不畅会使地税部门难以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搏,不能为地方经济提供应有支持。

四、加强沟通,推动地税行政管理提速的建议

(一)强化沟通理念,营造沟通氛围。

1、要在地税系统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局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全面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使工作决策做到科学合理,使存在问题能够妥善处理;要开展地税文化健身,使每个干部都对地税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和认识;要开展合理化建议征集活动,给每个干部提供表达思想和建议的机会,树立干部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通过加强沟通,保持地税系统内部各部门的互相支持配合,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扯皮和麻烦。

2、要在地税系统外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一是要在征纳双方中建立起诚信沟通的良好氛围。作为地税部门来说,要求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首先就要自身做到依法诚信征税。地税干部要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经常深入到纳税人中去,倾听纳税人呼声。对纳税人提出的合理要求,要予以满足;对纳税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收集;对群众的举报信访和反映的各类涉税问题,要认真对待,能答复的要立即答复,该办理的要及时办理,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以扎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服务于民,取信于民。要经常开展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急纳税人所急,想纳税人所想”。二是要与地方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要积极主动地向地方党政领导汇报地税工作成绩、反映征管工作困难,取得党政领导对地税工作的最大支持。要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及时沟通信息,互通有无,多方获取涉税信息数据,形成工作合力,服务地税工作。三是要与社会各界加强联系沟通。要加强与企业商会、居委

会、村委会等民间组织和社团组织的联系沟通,营造全社会协税护税的良好氛围。要建立青少年税法教育基地,加强对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的税法宣传教育,使他们知道“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理,从小养成守法诚信的良好意识。

(二)健全沟通制度,完善沟通体系。

1、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者间的沟通。一是完善会议制度。要建立《党组议事规则》、《局长每周例会制度》,明确会议职责,规范会议程式。二是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分清重大问题和日常工作的界限,重大问题由党组集体研究决定,日常工作由党组成员按分工去办。三是落实分工负责制。实行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凡党组集体决定的事情,都必须按分工、责任到人,认真落实。四是健全监督制度。以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为重点,形成“人人监督人、人人受监督”的局面,保证民主集中制落到实处。

2、要完善督查督办制度,推进地税系统内部纵向沟通。对上级、本级机关的重大工作决策、重要工作布置进行督查;对上级、本级机关领导同志及上级领导机关批示、交办的事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对纳税人来信来访的办理情况进行督查。同时,对积极开展工作的部门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部门给予批评指正,促使工作效率提高。

3、要规范税收服务制度,促进征纳双方的沟通。要加强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将执法依据、执法主体、执法责任和各项服务方式、服务措施向社会公开,明确税务机关的责任和义务,公布受理纳税人投诉的部门和监督举报电话,公布纳税定额情况、减免税情况和欠税情况,真正实行“阳光办税”。要加强办税服务厅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假日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制”等各项服务制度,满足纳税人日益增长的税收服务需求。在纳税服务制度的建设上,还要突出纳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方法的艺术性,努力满足纳税人个性化服务需求,实现“办税服务零距离、办税质量零差错、服务对象零投诉、办税程序零障碍”。

4、要健全部门协作会议制度,强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健全工商、国地税协作会议制度,共享登记信息,共享涉税资料,比对涉税数据,减少税款流失。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使税务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最新的资金状况,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征收入库。要加强与国土、房管、建设规划等部门的沟通,掌握土地交易情况,了解房产资料数据,控制建筑项目进展情况,避免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所得税等税款和有关基金的流失。要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全面了解外籍个人情况,共同打击涉税犯罪行为。

(三)创新沟通方式,提升沟通效果。

1、利用科技手段,搭建高效沟通平台。(1)要搭建视频通讯平台,实现内部高效沟通。视频会议系统提供的远程会议和业务讨论功能不仅能够实现及时沟通、提高决策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有助于地税部门树立高效、廉洁的良好形象。要运用现代化的基础网络设施,进行各级地税部门之间视频会议信息的传输和承载。同时通过先进的设计架构、高效的媒体处理与丰富的业务功能,保证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应用效果。(2)要搭建沟通网络平台,实现零距离互动沟通。建立地税内部网上论坛,积极引导和鼓励地税干部通过内部虚拟网络平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建议,共同为地税事业出谋划策。完善地税外网建设,鼓励纳税人通过网络的形式向税务部门提出咨询、建议、举报、信访。同时,还可以以领导个人名义或者地税部门名义建立网上博客,发表地税工作信息,听取纳税人的评论和意见,从而有效增强地税工作透明度,推进地税部门与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良好沟通。(3)要打造12366服务平台,实现纳税服务品牌沟通。要树立12366纳税人服务中心品牌,以电话、传

真、WEB、短消息等方式作为沟通渠道,依靠自动语音、人工座席、语音信箱、电子邮件等功能,提供7×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受理纳税人或社会公众关于办税程序、税务公告、机构设置、税收政策、疑难问题等方面的咨询,受理涉税违法案件举报、行风廉政投诉以及对税务机关的意见、建议等,更快、更好地满足纳税人的需求。

2、深化政务公开,实现透明阳光沟通。(1)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对各类涉税事项,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充分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2)通过推行政务公开,实现地税工作的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和科学决策,不断增强地税干部的效率意识和法治观念。

(3)通过推行政务公开,解决纳税人与地税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进纳税人对地税机关的了解和互动,加强税企联系,从而构建起良好的征纳关系。(4)将各项纳税制度、办税程序、个体定额情况和减免税情况进行公开,自觉接受广大纳税人和全社会的监督,从而提高办税透明度,切实杜绝“暗箱操作”,充分展示诚信地税形象,营造“阳光办税”的良好氛围。

3、加强非正式沟通,实现全方位沟通。管理学专家认为:“在工作场所以外的其他地方进行,以日常生活化的非正式接触方式进行沟通,是启发思维的最佳方式。”因此,要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通过开展党务创建工作、组建地税文体俱乐部、建立地税志愿者服务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沟通提供非正式的、愉悦的沟通氛围。要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地税系统内部和地税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内之间经常不断的信息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不拘形式的、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篇7

一师生角色

1. 教学实例

笔者曾亲历过这样一节英语教学课堂:老师拿着课本走进教室, 无任何寒暄之话, 直接开始讲课。他一味地讲, 与学生没有任何互动。该师先把课后单词读一遍, 不做任何讲解, 接着就开始读课文, 配着简单的课文直译, 整篇课文也就讲解完毕。紧接着, 是课后习题讲解, 十分省力地将正确答案带进原句子里整体读出来, 无任何实质性的重难点讲解。试问, 这样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效率如何保证?

英语学科的独特性在于, 语言既是工具也是教学内容, 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的独特性。高中这一特殊阶段, 教师和学生很容易就滑入“填鸭式”教学, 但新时代对人才的高要求及个人长远发展的需要, 高中英语教学必须走上素质教育之路才能保证教学效率。

2. 建构主义

第一, 建构主义的内容。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学习是学生主动且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需结合新旧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 不断调整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老师则引导学生去自我构建知识结构。

第二, 建构主义下的师生角色。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教师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角色, 最主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课堂教学的媒介, 通过互动了解学生情况、分析其需求, 为学生提供更多积极融入课堂的机会。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 高中教学是为大学教育作铺垫, 老师应着眼于长远发展, 放松对学生的“控制”, 让其有自主决定权和独立思考能力。师生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平等的, 这能让师生双方接受彼此的建议。

二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措施

1.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第一, 老师要有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 且最好有相关工作经验, 这样才能保证所授的并非是纯理论知识。并且, 有工作经验的老师会兼顾知识的实用性, 有了实践理念的指导, 英语教学才有价值, 教学效率也会于无形中提高。

第二, 老师要进行“实地考察”, 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于高中英语教学, 老师要帮助学生在东西方思维中自如转变, 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 或灵活采取情境教学法、任务法等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参与度。

第三, 老师要从实际运用出发, 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学习是个长期过程, 看重学生的长远发展。老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自主、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第一, 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高效率的学习, 因此学生要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的习惯。

第二, 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爱好。英语主要是交流的工具, 因高考关注的主要是固定词汇语法, 而实用性会使英语学习富有活力, 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针对该案例的改进措施

在该案例中, 为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老师应先从自身找原因, 分析该班学生特点因地制宜, 主动关心学生, 积极互动, 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知识的传授要采取因势利导和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 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和老师沟通, 要有批判性的眼光, 同时也要积极学习, 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结束语

建构主义对新型师生角色的建立有重大指导意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只有保证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才能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和学之中。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是高效率的保证, 师生只有共同配合, 效率才能得以保证。对于师生的任何一方处于绝对强势、弱势的课堂教学, 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正和弥补方能保证效率。

摘要:高中阶段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核心阶段, 要想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就应从其现状和特点来具体分析。建构主义倡导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鼓励他们积极学习,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英语教学,效率,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曹正善.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71~77

[2]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编委会.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王金云.论建构主义的师生角色观[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版) , 2004 (1) :186

[4]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如何运用沟通提高团队效率? 篇8

关键词:激励手段;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激励手段不仅仅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有效措施,同样也是现代教育中常用的手段。通过合理的激励手段,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配合教学工作,进而提高数学的效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已经开始运用激励手段进行教学提效,但目前取得的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理想的地步。因此,如何提高激励手段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众多中学数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的主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并促进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正面积极的教学评价

从激励手段的角度而言,正面积极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激励手段,通过正面积极的教学评价,教师能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数学学习。

针对部分数学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教师就可以使用激励的教学评价,如:“做得好,你还可以想想其他的解题方法!”这一类的教学评价。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但肯定了学生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激励了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数学进行探究与摸索,引导优生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

针对部分数学后进生,教师也可以利用激励的教学评价来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如:“加油,你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很优秀,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学好数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教师表达了自己对学生的认可,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

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运用期待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激励,不但减少了数学后进生心中的挫败感,还直接增强了其信心,激励其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努力。

二、树立学习的榜样与模范

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与模范是中学数学教师常用的激励手段之一。教师通常对个别学生进行全班性的表扬与赞赏,在对个别学生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学生,引导其他学生向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也就间接地达到了激励的目的。

但是,教师必须注意在树立学习榜样与模范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以数学成绩为标准。如果只以数学成绩为标准,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会挫伤部分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

这部分学生会感到无力,甚至从主观上认为教师对自己存在歧视心理。因此,这部分学生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或厌倦情绪,进而降低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应该进行更合理的榜样和模范塑造,可以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为标准,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进步和日常表现。这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定标准才能符合整体学生,才能够对班级所有的学生进行激励。

三、一定的奖励

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有效的激励制度离不开一定的奖励。现代企业往往对成绩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包括晋升、直接的物质奖励以及精神奖励等等。

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以一定的奖励制度对学生进行激励。首先,教师可以以班干部的评选资格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例如,在选择数学课代表或学习委员时,教师就应该以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具体表现作为重要的选拔标准。

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就会得到一定的激励,进而在数学学习中更加努力,以此获得评选时的加分。

其次,教师也可以授予学生一定的精神嘉奖,例如,给学生颁发数学学习标兵、数学优秀学生等奖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赞赏与表扬,进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最后,教师也可以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激励手段在当前中学教学中已经较为常见,教师可以在重大的考试中对数学成绩进步较大、名列前茅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这种奖学金性质的奖励形式能够起到最直接的激励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努力和积极,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通过家长进行的激励

家长始终是与学生最亲密的对象,学生更希望得到家长的肯定与赞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家长对学生进行激励。

进一步说,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取得联系,以电话或家访等形式与家长进行交流,并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肯定与赞赏。

此时,家长了解到学生的进步,也就会对学生进行表扬与赞赏。

学生得到了家长的肯定也就更能受到激励,能够为了再一次获得家长的赞赏而更努力地学习。

总的来说,有效的激励手段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有力手段。通过适当的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最大化的激发,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学生具体的心理特性来制订激励手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完善,以此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雪松.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J].教书育人,2009(S5).

[2]杨敏.如何运用激励手段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效率[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2).

作者简介:李玲,女,29岁,本科,就职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姜州中学。

上一篇: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8年述职述德述廉报告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