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保护管理

2024-1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筑物保护管理(推荐7篇)

建筑物保护管理 篇1

中铁龙袍生态智慧新城(南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管理办法

公司所属各部门、各参建单位:

为加强和规范公司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区域内及周边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保护,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施工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安稳运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请遵照执行。

中铁龙袍生态智慧新城(南京)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2021年XX月XX日

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管理办法

1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司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地下管线、周边建(构)筑物的保护,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监管,切实保障施工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安稳运行,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述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指中铁龙袍智慧新城项目施工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权属单位”指相关的产权、管理、使用等单位。

2第二章 工作目标

第三条 各参建单位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和安全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降低安全风险,有效防止发生破坏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以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深入细致地抓好保护工作,为建设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保障。

3第三章 工作原则

第四条 各参建单位要认真督促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履行监管职责,积极拓展安全监管手段,强化工作配合,把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工作的管理、监督、检查等各项安全防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4第四章 相关单位职责

第五条 建设单位主要职责

1.成立现场协调小组,组织各参建单位与相关权属单位建立沟通、协调、配合机制,召开启动配合会,研究确认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方案。

2.委托勘察单位做好施工及毗邻区域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勘查,将勘查成果及时移交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办理移交手续。

3.负责办理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等前期手续,审核设计、施工单位编制的保护方案(措施)。

4.督促监理、施工单位做好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保护工作,加强过程控制,及时开展专项检查。

第六条 施工单位主要职责

1.施工单位应结合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勘查成果,联系相关权属单位共同进行现场核查。地下管线无法确定准确位置的,必须进行人工探测,探明后设置走向标识,形成《地下管线核查报告》《建(构)筑物核查报告》,经监理单位审核签认后,报送项目公司建管部主管工程师备案。与原勘查成果出入较大时,及时书面告知勘察、设计和权属单位。

2.组织施工前,应根据现场核查的情况,会同相关权属单位制定详细的施工保护方案(措施),经监理、权属单位审批签认后,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书面交底和指认,履行签认手续,确保保护措施的各项要求传达至一线作业人员,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3.动土作业前,施工单位须填报《动土条件验收审批表》,经监理单位条件验收合格签认后方可施工。施工时,须安排专职人员全程盯控监护,同时书面告知相关权属单位。

4.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巡视和监控量测,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应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和报告。

5.编制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破坏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事故,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和相关权属单位,同时做好前期应急处置工作。在相关权属单位或应急救援队伍抢险抢修时,应积极做好配合协助工作。

第七条 监理单位主要职责

1.对施工单位的《地下管线核查报告》《建(构)筑物核查报告》和施工保护方案(措施)进行详细审查签认,对施工单位的动土作业条件进行验收和签认。

2.加强对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措施落实的过程控制,应当定时开展专项检查。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时,应当立即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及时报告建设单位和有关权属单位,坚决避免出现监理缺位现象。

3.在影响地下管线、周边建(构)筑物安全的风险区域施工时,应安排专职监理进行旁站。

第八条 设计单位主要职责

1.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相关文件,结合地下管线、周边建(构)筑物的勘查成果,编制保护措施设计文件。设计文件应当满足设备材料采购、非标准设备制作和施工的需要,严禁降低安全标准。

2.在工程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说明保护措施设计意图,解释设计文件,并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

3.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协助施工和权属单位调整保护措施。

第九条 勘察单位主要职

1.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需求,受业主委托完成地下管线、建周边(构)筑物的勘查,并形成正式的勘查报告。

2.结合施工单位现场核查报告,对新增管线或与调查成果有出入的管线、建(构)筑物进行确认,修改完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成果,完成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复测成果报告。

3.因设计方案调整,根据设计单位新的设计需求,对新增调查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建(构)筑物重新进行勘查,并完成管线补测、建构(筑)物补测成果。

4.在勘查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

5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条 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牵头与相关权属单位沟通实施工程有关情况,协调相关权属单位提交本工程范围内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现状资料,会同相关权属单位及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组织召开保护工作的专题会议,向施工和监理单位做好书面技术交底。

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根据勘查报告资料向权属单位、设计及监理单位的相关人员仔细咨询了解建(构)筑物现状和地下管线的种类、用途、数量、走向、埋置深度等,并请相关权属单位提供详细的图纸资料,以此作为制定施工保护方案(措施)的依据。

第十二条 施工前,施工单位须对地下管线、建(构)筑物进行详细的调查、物探、坑探,将现状管线的类型、位置、埋深等标识在地面上,并绘制详细的地下管线图,同时在本标段相关设计图纸上绘出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的位置。对与设计线路交叉的,进行平面位置和高程复核。如有冲突,应及时联系建设、设计和权属单位,制定详细的迁移方案,待建设和权属单位批准后实施。若不冲突,则编制详细的施工保护方案(措施)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权属单位审批签认。

第十三条 对原有地下管线情况不明或管线埋设位置难以判断的,施工单位可委托具备资格的第三方勘查单位对地下管线进展探测,并在施工过程中跟踪监测,一旦发现管线损坏事故,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向有关权属单位报告,配合权属单位做好抢险抢修工作,防止事故扩大。

第十四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权属单位做好日常的检查维修、专项检查等工作。

第十五条 在重要地下管线、建(构)筑物附近施工时,施工单位应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震动,缩短工期,以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平稳。

第十六条 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安全监管

1.严格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手续。针对需要办理行政许可审批手续的重要管线、建(构)筑物,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申请办理行政许可手续,建设单位配合协调。

2.建设、施工和监理单位应明确相关的沟通协调联系人和安全防护责任人,与权属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机制,在日常施工管理中发现异常时,应当及时通知相关权属单位。

3.开工前邀请权属单位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指认和交底,共同商定施工保护方案(措施),实施过程中进行指导检查,严格落实过程巡检、专人值守、监理旁站等相关要求。

4.严格落实动土条件验收审批制度。涉及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区域的施工,施工单位动土作业前必须完成相关资料移交、现状核查、施工保护方案(措施)论证及审批、交底签认、重要管线的现场标识、应急预案、专职人员值班安排等工作,填写《临近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动土条件验收审批表》报监理验收签认后,方可组织实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严禁动土施工。

附件:《临近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动土条件验收审批表》

附件:

临近地下管线、建(构)筑物动土条件验收审批表

工程名称

申请施工部位

施工单位

权属单位

现状描述

致(监理单位):

我单位已完成(核查)区域及周边一定范围内地下管线、建(构)筑物保护的各项工作,达到动土验收条件,请你单位审查,并准予下步施工。

附: 1资料移交 有口 无口

2现状核查和补充调查 有口 无口

3保护方案(措施)的论证、审批 有口 无口

4安全、技术交底签认 有口 无口

5保护制度措施的落实 有口 无口

6重要管线的现场标识 有口 无口

7应急预案 有口 无口

8专职人员值班表 有口 无口

施工单位(签章)

技术负责人: 项目经理:

年 月 日

监理验收结论:

总监理工程师(签章)

年 月 日

建筑物保护管理 篇2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1 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 富有东方美, 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 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上、中、下, 上是指屋顶部分, 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 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 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 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 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 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 不仅仅限于结构上, 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 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 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 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 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 柔性的, 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 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 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 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 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 要针对不同情况, 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 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 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 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和文物一样, 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 是不可再生的, 一旦毁坏, 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 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 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 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 保护经验较丰富, 手段较多, 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 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 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 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 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 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 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 即使需要重建, 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 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 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 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 有一个统一的特点, 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 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 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 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 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 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 根本上来说, 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 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 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修复方法, 在必要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 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 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 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 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 修复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 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 分清楚损坏的类型, 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 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 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 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 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 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 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 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 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 修复原则,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 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 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 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 并保留到档案里, 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 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 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 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 理念也更加的完善, 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 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 需要明确知道的是, 古建筑的保护, 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 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 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 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 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 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 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 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 甚至宗教信仰等, 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 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 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 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 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 是健康的状况, 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 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 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 可以先“保存现状”, 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 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 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 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 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 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 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 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 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 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 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 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 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 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 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 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 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 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 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 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 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 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 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 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 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 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 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 非常容易腐烂。

最后是要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 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 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修缮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原有的工艺, 这是文物修缮原则, 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根本保证。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 证明是有效的, 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 才可以使用。”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 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维修保护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是完全必要的, 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对古建筑的保护势必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 应勇于担负起这个历史赋予的重任, 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应从前期研究开始, 到制定保护方案并予以实施, 直至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使古建筑保护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在科学的古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89-200.

[2]王世仁.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J].北京规划建设, 2000, (6) .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M].载《首届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讲义》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109-116.

[4]余军.浅谈古建筑修缮[J].施工技术, 2004, (6) .

建筑物保护管理 篇3

摘要:在城市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隧道穿越建(构)筑物群基础的情况。本文简要地对隧道盾构法施工时穿越建(构)筑物所引起沉降的理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以科学的预测建筑物基础的受力情况并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对盾构法施工穿越建筑物时如何选择掘进参数及确定监测方案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隧道施工 盾构法 穿越建筑物 监测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41-02

随着地铁行业在城市建设中加速发展和盾构工法在地铁行业的广泛应用,人们关注其引起的沉降问题日益加强,如何对盾构施工所引起的沉降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成为盾构行业的重要课题。

在盾构隧道施工中,对建筑物基础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1)盾构掘进引起的地层损失造成的沉降,即按理论公式计算的沉降量;(2)盾构施工中引起地下水大量流失,从而导致地下水位降低。当建筑物基础下方存在孔隙率较大的地层时,基础会随地下水的流失造成地层的压缩沉降;(3)盾构施工过程中会存在地质资料、建筑物基础收集资料与事实不符而造成施工措施选择不当引起建筑物开裂。

1 地层损失造成建筑物沉降

1.1 对建筑(构)筑物是否需要加固的判断

在深埋隧道中,盾构施工会对土体产生一定的扰动,造成一定范围的土体成为松土。松动范围按太沙基公式计算,其中落入该范围内的桩身部分可假定将失去土体摩阻力,若桩底落入该范围或在竖直方向接近于该范围,理论上会完全或部分失去桩端承载力。对于摩擦桩与端承桩的影响各有不同,摩擦桩承载力主要依靠土体摩阻力提供,端承摩擦桩则依靠桩端承载力提供。

因此,计算桩基剩余承载力能否满足原设计所要求的承载力,可以作为判断建筑物是否需要加固的依据,具体计算方法为:计算出盾构引动松动土的高度,对于摩擦桩和端承摩擦桩,根据桩基规范中持力层选择的有关要求,桩底以下3倍直径不能存在溶洞或具震陷液化特点的地层,为确保建筑物安全,可假定松动土范围内的地层视作特殊土层,即桩底离隧道竖直距离小于3倍桩基直径且不小于2m的桩视为完全损失桩端承载力,即计算出地层松动高度+3倍桩径或2m(取大值)是否大于桩底至隧道的竖直距离即可判别建筑物是否需要加固;对于桩端落人岩石中、微风化的端承桩,盾构所引起的松动土高度很小(通常计算结果为零),这时,须计算隧道开挖面与桩底的岩体能否满足冲切要求,判断桩基应否加固。

1.2 对建(构)筑物的加固方法

桩基末侵入隧道,但剩余桩基承载力不满足原设计要求,可通过预注浆以提高桩基承载力,同时,在盾构通过时在地面采用跟踪注浆,可确保既有建筑物的安全。

桩基已侵入隧道,需对桩基进行梁式托换或板基基础转换,必要时切断原桩。如在地铁某区间工程中,盾构需穿越一栋7层房屋,其基础为144根¢480锤击灌注桩的建筑物,通过以上理论计算,个别桩基不满足受力要求,在施工前须对14根桩基采用梁式托换,其余桩基不进行预处理。考虑到盾构通过房屋时,已托换柱与没有托换柱之间可能会发生较大的沉降差,因此,在托换梁设计时,允许托换梁在规范范围内出现一定的托换变形,最大挠度变形在5-8mm。在实际施工中,建筑物最大沉降值在18.1mm,最大不均匀沉降为5mm,均满足规范要求。

2 地下水流失造成建筑物沉降

在深埋隧道中,地层损失造成的建筑物的沉降主要影响的是端承桩,而地下水大量流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则主要影响的是浅基础和长度较短的摩擦桩,特别是基础以下存在间隙率较大的地层,如中、粗砂层所造成的沉降较大。

由于土压平衡式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拱顶同步注浆普遍存在不密实情况,导致拱顶处沿隧道方向存在水力连通,当盾构长时间停止掘进时,地下水容易从盾构机后方流至开挖面,引起地下水大量流失,当地层起伏较大或存在地质钻孔封孔质量不好时,容易与上部地层形成水力通道,直接贯通隔水层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另外在含水量较大的地层中停机也会造成开挖万方数据面较大的水量流失。

在某隧道施工工程盾构掘进时,也曾遇到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房屋沉降的实例。盾构机在地层起伏较大的位置更换刀具,机头位置处于花岗岩强、中风化地层,其中中风化地层裂隙发育。当盾构机完成换刀启动时,出现了大量喷涌现象,前方30m处的一幢5层独立基础房屋(持力层为粗砂层)次日累积沉降达28.2mm,且沉降速率不断增大,地下水位下降了2.2m,房屋过道已出现少量沉降裂缝,施工单位立即采用了注浆加固稳定了沉降速率,当累积沉降值为42.5 mm时开始收敛,盾构立即快速通过该房屋,当地下水位回复至稳定水位后,原沉降较大的柱子出现了10.8mm的正位移。

3 穿越建(构)筑物掘进参数的控制与施工监测

前面所论述盾构引起建筑物沉降是建立于盾构采用正确的掘进参数情况下的一种预测,对一些预测沉降量较大的建筑物采用提前加固的措施。在实际施工中,如何控制好掘进参数,是对建筑物保护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

3.1 盾构穿越房屋时掘进参数的选择

准确计算各种地层的理论松方出土量,施工中必须严格按计算结果控制好实际出土量。

采用土压平衡式掘进,合理地设定土压力值。

当穿越沉降敏感地层或大量地下水区域时,必须采用全土压掘进。

通过建(构)筑物时应保持连续掘进。

控制好盾构姿态,避免因纠偏而造成超挖。

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必须到位,确保管片与地层间隙密实。

采用耐磨性较高的刀具,减少换刀次数,制定合理的换刀计划,提前在建(构)筑物前做好换刀工作,避免盾构在建(构)筑物下停留。

控制衬砌拼装偏差,提高隧道质量,减少后期沉降。

另外,在掘进过程中,必须做好施工监测,及时地反馈给现场指挥,及时掌握地面沉降情况。

3.2 建(构)筑物、管线、地面的监测

3.2.1 监测方案

根据建(构)筑物的不同类型,按规范要求确定沉降允许值,并按允许值的60%~80%定出警戒值。

在盾构始发前进行一次全面建(构)筑测量,并每天进行监测,得出建筑确定原始值及原始沉降速率值。

根据监测对象情况,在每个建筑物周围布设不少于3个稳固的基准点。管线的观测点布置在管线边的土体中。

根据隧道通过的围岩条件和周围建(构)筑物情况布置观测点,沿隧道中线前进方向每隔5—8 m布设一个观测点,每隔5~10个观测点布设一个检测横断面。每个断面上布设4—8个观测点,对软弱土层、重要的建(构)筑物或埋深较浅的区域应适当加密监测断面和测点。

在硬化的地表上布设的测点要穿透硬化层,渗入地面1 m以下,防止下面虚空而没有及时发现。

盾构通过建(构)筑物时,每天监测次数不少于2次,当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加密监测次数。

本文通过理论知识和工程实例,指出隧道施工在穿越建筑物基础过程中,如何选择好掘进参数和施工监测方法。在确定盾构穿越建筑物对基础的影响程度的前提下如何采用相应的保护加固措施。文章所提供的方法简单、直观,较易掌握,通过多个隧道盾构工程的实践检验,具较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唐春安,郭陕云.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

[2] 陈小雄.现代隧道工程理论与隧道施工[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1).

建筑物保护管理 篇4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行为,维护腾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腾迁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按照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实施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并需要对被腾迁人进行补偿安置的,适用本办法。

腾迁人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被腾迁人给予补偿安置;被腾迁人应当在腾迁期限内完成腾迁。

本办法所称腾迁人是指市政府授权并取得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的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以下简称整理机构)。

被腾迁人是指承租公有历史风貌建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或者私有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

第三条

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合法和有利保护的原则。

第四条

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对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风貌办)是编制并组织实施保护腾迁计划、受理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和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裁决的办事机构。

区、县房地产管理局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负责协助做好本辖区内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工作。

第二章 编制计划

第五条

根据历史风貌建筑、历史风貌建筑区保护规划,结合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实际,市风貌办编制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计划草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风貌办应当对历史风貌建筑保护腾迁项目的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户数、所有权人、使用单位,以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数量等情况进行调查,为制定保护腾迁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第七条

保护腾迁计划应当包括拟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幢数、户数等基本情况及因周边环境建设需要拆除的房屋的幢数、建筑面积、占地面积、产别的基本情况,以及腾迁责任单位、完成时间等内容。

第八条

历史风貌建筑的所有权人、承租人、经营管理人应当按照保护腾迁计划的要求,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扰保护腾迁计划的实施。

第三章 腾迁许可

第九条

整理机构按照保护腾迁计划对执行政府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腾迁的,应当取得市国土房管局颁发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后,方可实施腾迁。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由市国土房管局统一印制。

第十条

申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应当到市风貌办办理具体手续,填写《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申请书》,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保护腾迁计划 ;

(二)腾迁安置方案,包括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居民户数或者单位数量、产别、现状平面图、腾迁期限、腾迁资金落实情况、货币安置计划补偿标准、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房屋情况;

(三)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现状照片。

历史风貌建筑评估报告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十一条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齐全的,当场受理申请,并向申请人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受理通知书》。

申请人提交申请要件不齐全的,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并出具加盖专用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补正事项告知单》。

第十二条

受理申请后,市风貌办对提交的要件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内容是否齐全、规范进行审查,同时派专人到现场进行核查。

第十三条

符合条件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颁发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不符合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不予许可决定书》,并说明理由,同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十四条

市国土房管局自颁发《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其载明的整理机构、腾迁的历史风貌建筑坐落、建筑面积、占地面积、腾迁期限等事项,以公告形式通知当事人。

第十五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取得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将腾迁方式、安置方案等事项,书面通知历史风貌建筑的承租人。

第四章 腾迁安置

第十六条

腾迁安置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安置,也可以实行房屋安置。被腾迁人可以自行选择其中一种。

第十七条

整理机构应当在腾迁历史风貌建筑前,对被腾迁房屋进行房屋市场评估。

第十八条

整理机构应当进行腾迁动员,向被腾迁人宣传腾迁政策、解释安置方案,并与被腾迁人协商腾迁安置方式。实行货币安置的,应当告知安置补偿费用;实行房屋安置的,应当说明安置房屋基本情况。

第十九条

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整理机构对承租人实行货币安置的,安置补偿费应当高于被腾迁房屋的市场评估价格;实行异地房屋安置的,安置标准应当高于原居住水平。

执行市场租金标准的历史风貌建筑,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出租人与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后,整理机构应当与出租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整理机构对私有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腾迁的,应当与所有权人通过协商方式签订腾迁安置协议。

第二十条

实行房屋安置的,新安置房屋所处地级低于承租人原处地级的,其级别每降低一级,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的计租面积增加5%,最高累计不超过20%,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所处的地级高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所处地级的,新安置房屋的计租面积比被腾迁人原房屋计租面积增加2 %,最低增加面积不得低于1平方米。

新安置房屋的共住户数应当少于或等于被腾迁人原房屋共住户数。新安置房屋的燃气、暖气、自来水等配套设施标准不得低于被腾迁人原房屋配套设施标准。

第二十一条

提供的安置房屋带产权且被腾迁人购买房屋产权的,应当按照公房出售标准出售。

第二十二条

整理机构应当与被腾迁人订立腾迁安置协议。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被腾迁房屋的建筑面积;

(二)补偿安置方式;

(三)货币补偿金额或安置房屋的情况;

(四)腾迁期限;

(五)违约责任;

(六)争议解决的方式;

(七)当事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三条

腾迁安置协议订立后,历史风貌建筑被腾迁人在腾迁期限内拒绝腾迁的,整理机构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诉讼期间,整理机构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先予执行。

第五章 腾迁裁决

第二十四条

整理机构与执行政府规定租金标准的公有历史风貌建筑承租人对腾迁安置达不成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向市国土房管局申请裁决。

第二十五条

申请裁决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人是发生腾迁纠纷的当事人;

(二)有明确的被申请人;

(三)有具体的裁决请求和事实依据。

第二十六条

整理机构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场评估价格报告;

(五)货币安置或房屋安置方案;

(六)当事人双方的协商记录;

(七)《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

(八)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四)、(七)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其中申请书应当按照被申请人数提交副本。

第二十七条

承租人申请裁决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

(二)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三)《房屋租赁合同》或者其他能够证明被申请人合法使用房屋的凭证;

(四)市国土房管局认为应当提供的与裁决有关的材料。

以上第(二)、(三)项要件需核对原件后留存复印件,并在留存的复印件空白处加盖核对无误专用章。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裁决申请:

(一)对《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许可证》合法性提出裁决的;

(二)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腾迁当事人的;

(三)腾迁当事人达成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协议后发生合同纠纷,或者裁决做出后,当事人就同一事由再次申请裁决的;

(四)人民法院已受理或已做出判决、裁定的;

(五)依法不予受理的其他情形。

对裁决申请不予受理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不予受理通知书》。

第二十九条

经审核,材料有效、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受理通知书》。

申请裁决材料不齐全、需要补充材料的,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补正,并出具《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补正事项告知单》。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齐材料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

裁决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向被申请人送达《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申请书》(副本)及《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调解通知书》,并告知被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被申请人在调解时应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被申请人不提交答辩书和有关证据、材料的,不影响调解的进行和纠纷的裁决。

(二)审核相关材料、程序的合法性。

(三)核实货币安置或者房屋安置标准。

(四)当事人对房屋评估价格有异议的,以天津市房地产专家评估委员会的鉴定结果作为裁决依据。鉴定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一条

事实不清,需要调查取证的,市风貌办应当组织调查取证。调查采取询问当事人、核实证据、对争议房屋勘察等方式。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被申请人与被申请裁决房屋的关系;

(二)腾迁当事人达不成腾迁补偿安置协议的主要原因;

(三)核实货币安置补偿费或房屋安置标准是否合法。

现场勘察应通知当事人到场,市风貌办应当派2人以上勘察,做好记录并签字。

第三十二条

裁决工作人员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或者可能影响公正裁决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三条

市风貌办应当就当事人申请的事项组织相关单位进行调解,并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通知当事人到指定地点;

(二)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三)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进行复核;

(四)告知当事人调查结果,听取当事人意见;

(五)当事人在调解记录上签字。

第三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裁决:

(一)发现新的需要查证的事实;

(二)裁决需要以相关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果为依据的,而相关案件未结案的;

(三)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要中止的。

中止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中止行政裁决通知书》。中止裁决的情况消除后,恢复裁决。中止时间不计入裁决时限。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终结裁决:

(一)受理裁决申请后,当事人经调解或自行达成协议的;

(二)发现申请人或者被申请人不是裁决当事人的;

(三)申请人撤回裁决申请的。

终结裁决应当出具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印章的《历史风貌建筑腾迁终结行政裁决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

经调解,腾迁当事人双方仍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一方拒绝调解的,市国土房管局 依法作出裁决决定。

裁决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30日内依法做出裁决。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不得少于15日。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包括:

(一)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争议的主要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的依据、理由;

(四)裁决决定;

(五)告知当事人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权利;

(六)裁决日期并加盖市国土房管局公章。

《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应当根据裁决当事人数量确定,每人一份,市风貌办存档一份。

第三十七条

市风貌办应当在《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作出后3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当事人应当在送达回证上签名。

当事人不在或拒绝接收裁决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送达:

(一)委托其同居的成年家属或所在单位送达;

(二)当事人拒绝接收的,送达人应当张贴《历史风貌建筑腾迁行政裁决书》并照相留存,即视为留置送达;

(三)用挂号信邮寄当事人。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对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三十九条

承租人在裁决规定的腾迁期限内拒不腾迁、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的,市国土房管局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按照保护腾迁计划需要拆除历史风貌建筑占地范围以外房屋的,执行本市房屋拆迁有关规定。

第四十一条

古建筑开发与保护 篇5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还对我国的国民素养起着积极地教育作用。然而,我国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古建筑在旅游业中的现状

古建筑在旅游活动中日益凸显的焦点地位。目前,很多古建筑已经成为了旅游的热卖点,例如:北京故宫、龙门石窟、秦始皇陵„„这些景点不仅平日里门庭若市,到了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例如:2010年的“十一”黄金周,北京故宫一天的客流量就达到了12万人次,直接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而每年近700万人到访,令这座入住过24位中国帝王的宫殿,承受着沉重压力。

古建筑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能力出游的“闲人”越来越多,不在乎“票面压力”的人也越来越多。游人的增多带给古建筑的不仅是噪声污染、光污染、环境污染„„更多的是古建筑的磨损。例如:北京故宫的地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陷,而在英国公布的一批全球面临破坏的旅游目的地中,北京故宫“榜上有名”。

古建筑维护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的古建筑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状况,一是因为旅游景点自身的维护经费不足,另外就是国家对古建筑维护经费拨款的不足。这不仅使我国的古建筑的维护面临危机,更使其保存面对巨大的挑战。

古建筑的再建与新建困难重重。很多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已对部分古建筑采取了再建和新建工程。从国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条例来说,这项举措是值得提倡的;但就目前我国古建筑的再建和新建工程来看,这些工程虽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建筑的风貌,但却不能恢复其原有的历史价值。此外,已建好的古建筑不是特色太少,就是商业化气息太重,还有个别的古建筑根本就是移花接木,不仅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不符,而且建造风格也是乱七八糟。

二、古建筑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古建筑的价值在旅游活动中得不到体现。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体,其所固有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在旅游活动中都得不到深刻的体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旅游的游览层次大部分还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次。

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层次不深,资源利用过度。古建筑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文明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的旅游活动中也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景点,然而就是这种层次的开发也为其带来了过度饱和的忧患。

古建筑的监护存在纰漏。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都对古建筑采取一种开发、修缮为主,监管为辅的政策。例如:我国的古建筑大部分上面都有乱涂乱画的痕迹,垃圾更是遍地可寻。

三、古建筑在旅游中的不利对策

加强政府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对于古建筑保护经费方面的劣势已不是一时能扭转的了。因此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古建筑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封闭重点古建筑、制定古建筑保护的条例、对于有损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行为加以处罚„„

提高景点的保护力度。出于对古建筑的现状保护,限制古建筑的游客量已是势在必行的了。热门的景点不仅可以像布达拉宫一样限制每日游客量,也可以采取节假日票面大幅上涨来限制游客量,此外景点还可以在售票处收取古建筑保护费。对于景点内的古建筑保护,不仅要派专人监督、督促游客提高公德心,还应设立一定的罚款机制,使古建筑的保护有所保障。

地方政府应加强其宣传、教育作用。古建筑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摇钱树,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让人民真正了解了古建筑的价值,才会让人民意识到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保护与宣传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旅游发展应重视分流。北京故宫之所以客流量可以创新高,一是因为其限制门票的手段不够强硬,另外就是其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缺少恰当的分流手段。游客分流在平日的游览中并不重要,但在旅游高峰期却尤其重要。分流不仅可以减少游客量,还可以缓和景点压力,、间接减少景点的损坏。

有层次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基于我国国民目前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烈,可将我国的古建筑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可采取重点保护不开发原则,或开发成专项旅游。

建筑物保护管理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浇板,钢筋保护层,施工质量管理

在当前的工程建筑中, 现浇结构是一种常用的工程结构, 而现浇板结构中钢筋保护层施工是否符合要求对结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此外, 还有因钢筋保护层施工问题而出现的质量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建筑安全结构出现问题。 所以, 完善现浇板钢筋保护层施工管理方案十分重要。

1 钢筋保护层的主要作用

单从材料的物理学性能方面来讲, 钢筋的抗拉能力必须强, 因为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很强, 只有当两者的弹性相互接近时, 他们之间的黏接力才会更好。 钢筋与混凝土的相互结合优势很大, 不仅可以协调工作, 还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受力特点, 一起承担起结构构件所受到的外部压力。在工程结构寿命周期的设计方面, 最重要的一个参考因素是钢筋保护层, 而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就是必须保证钢筋使用的寿命长[1]。同时, 必须要控制好钢筋保护层符合要求, 否则将会造成结构耐久性与混凝土、钢筋之间因为黏接力不稳定而出现问题。 因此, 必须要树立钢筋保护层控制的意识。

影响钢筋与混凝土共同作用能力以及构件承担程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钢筋的保护层, 若是钢筋的保护层较小, 会使得箍筋距混凝土表面近, 从而直接破坏混凝土对钢筋的握裹力, 会出现一些混凝土脱落或是两者之间出现裂缝等问题, 影响钢筋表面的钝化保护膜, 降低了结构构件和建筑物的使用时间, 同时, 也间接降低了构件的承载力和钢筋的抗压能力; 若是保护层偏大, 势必会影响到构件设计的有效高度载面, 减弱结构承载能力。 另外, 就是受到混凝土的抗压强弱和收缩特性, 这就会造成受力筋裂缝出现倾斜现象。 这三点都是影响建筑物寿命周期的重要因素。 由此可见, 混凝土构件是否与混凝土保护层相适应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相当重要。

2 增强工程现浇板钢筋保护层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现在的浇板结构中, 经常在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钢筋保护成厚度不合格, 由于在建筑混凝土浇筑后, 会适当的隐蔽掉这个问题, 后期的施工过程中也会忽略, 再加上合适的钢筋现浇板可以使得工程建筑结构构件截面的高度得到控制, 同时缩小后期工程的维护成本, 实现工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利益最大化。 在工程施工中, 对现浇钢筋保护层的施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得, 一些工程项目主体原位的钢筋保护成的合格率是非常低的, 同时建筑的主体钢筋保护层也不合格。 但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促进工程的全方位发展, 必须要确保钢筋工程的质量。 因此, 需要加大对现浇板钢筋保护层的管理力度, 不断地来提高现浇板钢筋保护层的质量。

3 某工程钢筋现浇板工程实际测量

钢筋工程施工难点是现浇板钢筋保护层的施工质量, 对过去相关工程进行研究会发现大部分施工项目主体钢筋保护层不符合要求, 一部分建筑主体钢筋保护层合格率不达标。 但是, 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管理, 提高钢筋工程的质量, 通常会加深对当前现浇板钢筋保护层的质量管理过程的研究内容, 选择一些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提高当前工程现浇板钢筋保护层质量。 表1 是某企业对职员的建设工程调查数据。

从研究上表的数据可得, 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是目前现浇板钢筋保护层的施工重点。

4 因素分析和具体控制实施措施

4.1 钢筋现浇板施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结构工程的具体调查研究报告可得, 在应对钢筋保护层超标的工程问题时, 需要重点从设备、材料以及人力方面来重点分析排查, 并根据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 对影响钢筋保护层施工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可知, 首先是因为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技术经验不足, 操作人员的素质较低所造成;其次是工程设备不过关, 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 在工程中使用的马凳质量较差, 垫块的数量和垫板间距明显不合格;三是措施协调性不好, 比如, 工程现场使用的混凝土, 在混凝土、钢筋等的配置过程中, 因为没有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一些成型钢筋经常被操作人员随意践踏, 在钢筋验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没有防护措施对通道板铺进行设保护, 而这些问题正是影响现浇板钢筋保护层质量的主要原因。

4.2 钢筋现浇板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应对措施

根据对上述工程现浇板钢筋保护层问题的分析, 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 选用一些质量较好的条形钢筋马凳来对保护层上部网片进行保护, 并且适当减小马凳之间的距离, 将其牢牢的绑固在一起。在具体操作中, 先是明确了解现浇板上部网片保护层的实际厚度, 然后对技术人员进行较为详细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 最后使用钢筋来控制马凳之间的实际距离, 这样可以提高上部钢筋保护层的质量和钢筋现浇板的施工质量[2]。

2) 给工程提供大量的塑料定型垫板, 并且减小垫板与垫板之间的距离, 经过对垫板距离的控制, 来降低保护层施工荷载对下部钢筋的影响程度, 使之更为坚固。对一些工程进行具体的试验可知, 一些常规设计中, 钢筋底部网片使用的是双向φ10mm, 之间的距离则是控制为@150mm, 所以对具体保护层的布置方案是:垫块与垫块之间的距离是@450mm, 而底部钢筋则是选用 φ5~8mm, 布置的形状是梅花形;在保护底层设计中, 垫块和垫块之间的距离也是@450mm, 钢筋使用规格是 φ10~12mm, 同样也是使用梅花形状布置, 在具体布置之前, 需要在垫块上完成具体规程和间距的设计, 这样可以确保钢筋保护层的控制力度。

3) 提高对整个工程的监管力度, 不允许工程施工人员随意践踏成型钢筋, 工程施工通道板一般是采用多层板下部顶上3 排木墩进行设计, 保证整个通道板的材质轻巧、便于搬运, 整体感觉好, 高度相对来讲比较合适, 不高也不低[3]。施工操作人员可以在通道板上行走自如, 对通道板重新设计之后, 必须要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制定一些安全防范措施, 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 并且解决了操作人员对成型赶紧随意踩踏的情况。

4) 主次梁节点钢筋保护层控制。由于梁柱节点钢筋密集, 角柱和中柱节点钢筋相互交错, 增加了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难度, 出现了保护层厚度过大或者露筋的情况。此时, 需要对梁节点钢筋的排布进行优化。在绑扎单项板肋梁楼盖的主次梁节点钢筋时, 为了防止保护层厚度过大, 可以使用2 根φ6mm或者2 根 φ8mm垫筋布置在主梁上。如图1 所示。

5 工程效果监测及其效果

采用上述的措施对后期工程中的现浇板钢筋保护进行检测工作, 需要进行检测的有180 处, 具体位置如表2 所示。对现浇板结构原位检测之后, 与之前钢筋混凝土结构板保护层厚度合格率进行比较可得, 现如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板厚度合格率提高了将近23%。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 不仅混凝土结构板保护层厚度合格率得到了提高, 该分项目内外的质量也得到了改善。除此之外, 需要对工程项目部的进场材料进行审核、检查, 保证不会出现一些因材料不合格而导致的问题。整个工程措施的改进和工艺技术的提高, 不但为缩短工程工期, 还锻炼了工程操作人员, 使得整个工程都受到了监理部门、业主等很多方面的鼓励, 提高了建筑企业的信誉。

6 结论

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 现浇板钢筋保护层施工虽然只是施工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施工质量对建筑的整体质量却有比较大的影响, 如果不做好施工质量管理, 很容易造成非常大的危害, 导致建筑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要充分掌握好钢筋和混凝土的受力机制, 认识到钢筋混凝土对工程结构的影响, 从细节入手, 切实提高工程质量管理, 创建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孙兴全.不同保护层厚度情况下的钢筋混凝土单向板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8.

[2]林向武.标准化钢筋间隔件在混凝土保护层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7.

对殖民建筑保护的思考 篇7

关键词:殖民建筑;民族性;万国建筑博览;美与善;中国元素;文化保护

一、缘起

黄河清在建筑一讲中提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并主要对受其影响下的中国当代建筑中无装饰、缺乏民族性、风格怪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无疑对我启发很大。在此提示下,我本能地念起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天津,对她那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空间景观从若干年前的熟视无睹到游走各地后的可亲可感,总有一番情愫,恰好藉此抒发。最后,回归理性思考,为与本人的研究方向“公共艺术”有所关联与重叠,选择建筑为研究对象也不失为公共视角的重要关注点和切入点之一。

本文选题从最初的中国当代建筑中的自我殖民现象,而最终确定为对中国殖民建筑保护的思考,更具现实性与迫切性,从而体现了更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即以天津为例对此命题加以简要论述。

二、天津殖民建筑的历史由来

一般认为,天津城始筑于明永乐二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虽然这与中国其他历史城市相比还算年轻,但其最初的建筑与传统中国城市却也并无大异。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我们的国门,作为中国重要门户的天津也自然沦为一座“特殊”的城市。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直至1902年,天津先后设立了九国租界,彻底改变了天津城市的发展轨迹。老城一再衰落,而租界的繁荣却与日俱增,以至于“小洋楼”成为了日后天津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并因此形成了后来被称作“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城市风貌。

三、对殖民建筑保护过程中遭遇若干问题的提示

受个人水平及时间所限,对于在殖民建筑的保护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仅做一般性提示,未展开并深入讨论。以下即从学理与实践两方面进行简要梳理与说明。

(一)关于学理

1.善与美

在经典的美学著作中,通常认为善与美是统一的。如中国古代,“美”与“善”同义;西方也并无二致,如苏格拉底就认为,美就是善。

对于天津的“小洋楼”,我们从其历史源起即可见,并不“善”,梁思成先生就曾指出,“这一百零九年可耻的时代,赤裸裸地在建筑上表现了出来”。然而与此同时,就这些建筑本身而言,有多少人能说她是不“美”的呢?作为曾经的居住者,至少就我本人的经验和对周遭的见闻,似乎无人视其为丑。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说法似乎也在此失效了,“殖民历史”这一“意味”已被抽离,只剩下“建筑之美”这一形式。

也许正如托尔斯泰所言,“认为美就是善,这完全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先秦时期,古人在认同善与美都是好的意思外,就开始赋予二者更加丰富的含义,善常用来指事物内在、本质的好,而美则用来指事物外在、形式的好。价值不是客体固有的,而是评价客体价值的人提供的。因此,善恶、美丑具有主观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妄做绝对论断。

2.对史的态度

上文对善与美的思考,自然引向更深入的对历史的态度这一命题。

这些所谓的殖民建筑之于居住者,是真切而实在的居所和栖息地,这样的视觉经验和个人情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记忆和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反倒是传说中“白墙灰瓦”的“中国元素”成了我们的异质文化。

从共时性讲,历史的记忆是集体的、大众的,但同时也是个人的、小众的,这里决不能因“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简单、粗暴地无视后者。从历时性讲,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会使用不同的尺度对这些历史建筑进行丈量。基于这些复杂而矛盾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殖民建筑保护的实施更应慎之又慎。

(二)关于实践

1.为何保护

(1)文化角度

一方面,殖民统治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耻辱,殖民建筑又承载着一段抹不掉的历史记忆,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无疑有益于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另一方面,以史为鉴,并非只让我们记住仇恨、冤冤相报,而是以发展的眼光向前看,实现和谐共处。2006年意大利驻华大使保罗·布鲁尼就曾表示:“天津能够把曾与意大利交往的历史遗迹完美地保存下来,展现给来自世界的观光者,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表现出了天津推动两国的友谊与合作的强烈愿望,我十分钦佩这种高瞻远瞩的见识和胸怀。”

(2)经济角度

中国目前处于一个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课题,城市的迅速扩张与建设,使得旧城区的保护改造与新城区的建设发展不仅成为社会各界的焦点,更关系到其中居民的切身利益。

在此契机下,天津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意识到“小洋楼”的经济及文化价值,相应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随后远赴意大利等国进行招商,至今包括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在内的历史遗留建筑已成为天津的重点旅游景区,经济效益极其可观。

2.如何保护

(1)极端的民族主义

近年来民族主义盛行中国,在殖民建筑保护这一问题上,类似的声音也不绝如缕。如若干年前上海外滩“申遗”曾为一些人所诟病,简单地因其殖民身份而认为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能把艺术与政治、历史割裂开来,来反对外滩申遗。

然而毕竟不能总停留在历史的阴影中,怀揣侵略目的而来的西方殖民者,在客观上也使欧洲风貌的建筑与城市设施融入我们的社会,并逐渐积淀为一宗文化财富。“就像罗马人在征服欧洲许多国家而留下的那些遗址,早已成为今天那些国家珍贵的古物和用之不竭的旅游胜地。” 翻开历史,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等,都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无一不承载着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而今人则要毫无保留地对其加以最严格的保护。否则不难想见,人类将罕有遗产值得留存。

(2)媚俗的后殖民主义

然而也并不是说,所有历史留下来的东西就都应该原封不动地保存下去的,如果这样,人类文化就不会有今天和明天;但同时也不能矫枉过正,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升级为盲目的不加判断的自我殖民,并借此做起急功近利的商业买卖。如将殖民建筑开发成高级时尚休闲消费区的主张、仅留存达官名流的单体旧居而拆毁平头百姓的建筑群、对包括梁启超故居饮冰室在内的建筑原貌的过度粉饰以致“修旧如新”等欠考虑行为,实为败笔。

(3)寻求平衡

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这些传统的破坏,进步也是不可能的。困难——这是个极严重的困难——在于如何在稳定与求变之间取得平衡。以此作为保护殖民建筑的原则和出发点,再适合不过。

3.保护不当的后果

(1)建筑文物实体的破坏

目前有些地方在进行惨不忍睹的拆古、仿古活动,人为制造假古董,“创造性破坏”的产物充斥于城市视觉空间,甚至构成了对城市记忆与国家文化形象的贬损,而实施者还以此为美、乐在其中。

实际上,历史建筑的破败并不能构成其被拆除或修建的理由,包括古罗马圆形竞技场、柏林因战争仅存残躯的哥特式“纪念教堂”在内的许多残损建筑,都未经粗暴修复被“还原”,而是利用或无为或艺术的手段使其成为永久性文物。保护历史建筑,并非仅为保留躯壳,更是让我们平添一份对历史的敬畏、感动与思考。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的改造设计师理查德·哈格就一再表明:“与其想不切实际地改变历史,不如记住历史的教训。”

(2)国民常识与历史记忆的丧失

倘若一个曾经写满帝国主义侵略符号的历史空间,经历100年的社会历史与文化变迁后,或被拆得七零八落,或经“去殖民化”后完全被改写为促进国际贸易以及城市旅游、休闲消费的城市景观——可以置换那句关于巴黎的名言,“天津已不是天津人的天津”——那么市民对城市的真切情感何在?其正确的历史观又何以树立?

四、结语

无需赘言,对任何问题我们都不能够做非此即彼的简单思考和判断,本文所讨论的问题亦如此。殖民建筑的保护问题极其复杂与矛盾,不是简单的拆或存,而是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建筑、美学等学术专业,以及实际操作中的诸多不可预见性因素。苏格拉底说“人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鉴于问题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尤其在没有明确判断前,我们毋宁保持原状,莫轻易对历史动土。美国诗人爱默生说过:“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若承载记忆的建筑实体因我们不成熟的行为而遭改动,甚至消失,则仅余追悔莫及,且侈谈对建筑的保护及对历史的知晓与尊重。

参考文献:

[1]郭长久.意式风情街[M].天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上一篇:七夕-随笔写作下一篇:行政人事推广助理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