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精选14篇)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篇1

据说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在古代中国最早称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是开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称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历法上,专家们习惯称地球围绕太阳1周为1年。到解放后元旦节被政府定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还有假放,而在民间有的地方会举行“庙会”等欢庆活动,传承古代的民俗。

元旦的习俗种类很多,地方不同习俗也不同。存在着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的!但大多数还是一样的。

元旦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元旦起源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1月1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__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元旦一词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唐房玄龄等人写的《晋书》上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南朝梁人兰子云的《介雅》诗也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还有个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古代的元旦。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晋代诗人辛兰曾有《元正》诗:“元正启令节,嘉庆肇自兹。咸奏万年觞,小大同悦熙。”记述元旦庆贺情景。

在民国以后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承认,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与民间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解放后将1月1日岁首改称为“元旦”节后,政府仍按照几千年来使用的农历历法按农时节令,在立春前后冬闲时期的“春节”放假三天,民间办“庙会”等欢庆,传承百姓的心愿和千百年的民俗。

元旦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对联,又称春联,它的种类很多,但大致有对联和春条。每幅对联都有横披和一个「福」字,而春条则如「万事亨通」,则单贴在适当的地方,如门柱上等。其 实因春联(包括对联和春条)在古代都是专人挥毫(用毛笔)书写的,所以俗称「挥春」。而广东地区将春条称为挥春,有别于春联,实有以讹传讹之嫌。年廿九,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气象,以及增加过年的气氛。

放爆竹:

爆竹一响,表示旧年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传说「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过年放爆竹是为了吓走吃人的年兽,保护家人的安全而来的。这也是为元旦添加喜庆、热闹的气氛。

拜年:

年初一,家家户户到亲友家「拜年」,也就是走亲戚。大家见面互相恭贺,说:「恭喜发财!」,祝福对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篇2

四条什么?这本来不算个问题, 麻将牌里, 四条就是四条, 没有四条什么的说话。不过, 打完麻将, 他们一起去冲澡, 把衣服裤子一脱, 答案很快就出来了。输钱的那个人, 十分兴奋, 边冲水边欢呼, 我知道四条什么了, 我知道四条什么了!

后来, 这四个光棍为了纪念终于知道四条是什么, 特把这个设为光棍节。事有凑巧, 这天刚好是11月11日, 日历上, 刚刚好, 不多不少, 也就是四条……

奥运奖牌和会歌的由来 篇3

第2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时,竞赛规程规定要颁发“特别富有艺术意义”的奖品,结果给每位奥运会参加者发了一枚长方形的纪念章,图案是勇士手执橄榄枝。

随后几届奥运会上,奖章图案没有形成固定的形式。直到1928年,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奖章由意大利佛罗伦萨艺术家朱塞佩·卡西奥里教授设计,图案是象征友爱、和睦、团结的手抱橄榄枝的女塑像。自此以后,各届奥运会奖章正面的图案保持不变,只把举办地名与届数做相应变更。

1896年4月6日,一曲优美庄严的古典管弦乐曲响起在第1届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支乐曲就是由希腊人塞玛拉斯作曲、派勒玛作词,当时被人们称为“奥林匹克圣歌”的曲子。

1950年后,有人建议另作新曲,但几经尝试都不如原有的好。于是,1958年国际奥委会在东京召开会议时,确认这支曲子为永久的奥林匹克会歌。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文化介绍 篇4

元旦传说中的由来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

元旦的起源

在历法上,人们习惯称地球绕太阳转1周为1年。但是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转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所以一年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人为规定的,这就造成了各种历法的不一致。“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元旦节有什么风俗

元旦节的习俗有吃饺子,吃年糕,赏花灯和祭祖,还有就是放鞭炮,当然现在很多地区为了保护环境已经明文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重点是团圆。

元旦节的习俗还有南北的划分,北方人流行吃饺子,南方人流行吃年糕,每到元旦佳节,北方人都会吃饺子,元旦节吃饺子的习俗,兴盛于明清时期,《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元旦节吃饺子的花样多种多样,饺子的馅料有猪肉馅、鱼肉馅、三鲜馅、韭菜馅、牛肉馅、羊肉馅、香菇馅、番茄鸡蛋馅等,还有冠顶饺、蝴蝶饺、金鱼饺、花边饺等多种多样的形态。

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南方地区十分盛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中有记载,“夙兴盥激,吃枣糕,日年年糕”。

年糕和“年年高”谐音,有很好的寓意,也寄托着人们很好的希望,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年糕早期用来祭祀神灵及供奉祖先,之后渐渐的发展成家喻户晓的美味。

元旦祝福语

1、元旦到,祝福到,手机响了莫嫌吵,信息到了莫嫌闹。祝福跟着牵挂跑,关怀问候全送到。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口袋满满是钞票,生活无忧乐逍遥!

2、元旦要吃蛋,吉利又平安。一枚双黄蛋,夫妻恩爱甜。一枚荷包蛋,红包送上前。一枚幸运蛋,好运到身边。一枚祝福蛋,幸福长久远。“圆蛋”快乐!

3、新年礼花绽放,温馨祝福悠长:笑容荡漾脸上,好运罩在身上;平安走在路上,幸福印在心上;事业握在手上,祝福连在线上;开心幸福至上,元旦快乐无上!

4、把财神请到你家,让你免受金银的困扰;把幸福紧握手中,莫要丢失快乐满足;把好运抱在怀中,与甜蜜携手共度。元旦将来临,愿你幸福久久!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篇5

在北方地区,凡是遇到下雪天,很多人都有赏雪、踏雪和堆雪人的习惯。

滑冰

滑冰就是榴冰,是冬季游戏之一,古时称为冰戏。

祭神节

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祭祀节日。此时正处于大雪时节。每年此日清晨,村寨中各家都准备好丰盛的早餐,最重要的是要煮一个猪心,作为在饭前特别祭献给“牧神”的心意。

大雪特点是什么

全国降温明显,南方干燥偶有降雪,南多雾午后温暖这三个大雪时节会出现的情况

24节气大雪有哪些意义

大雪时节雪量逐渐加大,下雪的天数也在增加,气温还在继续下降,地上已开始有积雪了。大雪三候。“初候鹖旦不鸣”,鹖旦是一种夜鸣求旦的鸟,这时这种鸟也敛气屏声,躲迸巢穴里不出来了。“二候虎始交”,这时老虎到了发情期,就要开始交配,繁殖后代。“三候荔挺出”,“荔”是一种细微的小草,这种小草在寒冷的冬季反而于向阳处挺出了嫩芽。大雪时节,除华南和云南南部无冬区外,我国辽阔的大地均已披上冬日盛装。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降至-10℃,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气温也稳定在0℃以下。在气候正常年份,黄河流域以及以北地区已有积雪出现,冬小麦已停止生长。大雪以后,江南进入隆冬时节,各地气温显著下降,常出现冰冻现象。

大雪关于咏雪的诗句

1、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吴均《咏雪》

2、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村夜》

3、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4、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杜甫《对雪》

5、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6、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洪升《雪望》

7、若天庭瑞,轻雪带风斜。——徐陵《咏雪》

清明节的由来和风俗 篇6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着其在春季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大节的地位。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这实际上不过是对民间长期延续的植树风俗的一个官方认定。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篇7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早年“十大才子书”的排序是:第一《三国演义》,元末罗贯中著,清初毛宗岗评点。第二《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侠义好逑传》,清初名教中人(又名华阳散人)编次,游方外客批阅。第三《玉娇梨》,又名《双美奇缘》,明末清初荑荻散人(又称荻岸山人、荻岸散人)编次,天花藏主人评点批注。第四《平山冷燕》,清初佚名氏著,荻岸山人编次,天花藏主人评点批注。第五《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著,金圣叹评点批注。第六《西厢记》,元代王实甫著,金圣叹评点批注。第七《琵琶记》,元代高明著,明末清初毛纶评点批注。第八《花笺记》,明末清初作,作者佚名,静净斋主人钟戴苍评点批注。第九《捉鬼传》,清初樵云山人编次。第十《驻春园》,又名《双美缘》,清中叶吴航野客编次,水箬散人评点批注。“十大才子书”的形成,在文学发展史上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十大才子书”中的一些作品不仅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这些作品,刻画了我国古代各种类型的人物和他们所处的生活场景,由三国时代的群雄竞起和纷争,到宋朝的农民起义及元明清各朝代种种纷繁曲折的故事。

那么“十大才子书”因何被人们淡忘了呢?由于文学艺术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提高了人们文学艺术的审美水准,“十大才子书”制定的序列在当时可能有其合理性,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艺术上必然也会出现更优秀的作品。在小说方面,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戏曲方面,有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人们此时再看“十大才子书”中一些作品,便觉得不足道了,“十大才子书”就逐渐被历史烟尘所淹没。另一个原因是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意识形态方面对人的要求和改造。20世纪后,关于文学的社会性、阶级性引起过多次争论,认为文学要为社会、为人生服务逐渐成为主流;发展到后来,更进一步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强调文学要为阶级斗争服务,那些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以及歌颂官老爷的公案小说,被摈除于文学主流之外,而《玉娇梨》等才子佳人小说,就更不足道了。

《四大奇书第一种》又是怎么来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人把我国的“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混为一谈,其实不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是明代小说中最为出色的四部作品,这四部被称为“四大奇书”的作品现在已公认为中国文学史上之经典。

所谓“奇”者,不仅指它的内容或艺术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在清朝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前,有“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但在《红楼梦》成书后,一般以《红楼梦》取代《金瓶梅》的位置,改称“四大名著”。这就是《四大奇书第一种》的由来。

经查证,康熙4年(1665年)毛纶把自己评点的《琵琶记》列为第七才子书,又对《三国笺注》进行评点,其子毛宗岗在毛纶未完成的《三国笺注》评点的基础上,依照金圣叹评点《水浒》、《西厢》的方法,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进行了修改编汇,逐句逐段地评点批注,并请金圣叹为之作序。康熙18年刊行时,在《三国演义》前面加上了“圣叹外书”与“第一才子书”,于是《第一才子书》(三国演义)广为流传,淘汰了《三国演义》的其他版本。

古籍收藏历来有条不成文的共识,那就是不论何种古籍善本,讲究的是完整无缺(无缺卷、缺页),很少有人收藏残卷古旧书,他们认为藏书必须讲究书品,书内容再好,一见无头无尾的书,价格再低,也不理会。如果出现残损,其价值便大打折扣,甚至一文不值,无人问津。据说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古籍收藏刚兴起时,在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举办的书市上,就曾将许多明清失缺残缺古籍低价倾销。如今虽然这种现象已不再复见,但在各地的旧书市场上,残损古籍的价格仍还是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其实,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残损的古籍虽然给人们带来不少遗憾,但这些古代文明的碎片,亦能折射出中国悠久文化的丰富内涵。有的残本珍品价值并不亚于一般的足本古籍。古代许多著名藏书家都很重视残本古籍的收藏,一部书因有残缺,经多方努力用其他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称之为配本。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称之为三朝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就曾按册以页计价收购宋版残本;清代黄丕烈已藏有百部宋版,号称“百宋一廛”,独步天下,然百部宋版中,残本零卷超过半数;后有陆心源奋起直追,收宋版两百部,并将藏书楼命名为“百百宋斋”,而其中足本完帙亦不过十之二三;更有近代学者罗振玉从清宫大库废纸中沙里淘金捡拾宋版书残页汇集成《清宫大库宋版书页集珍》,成就了一段书坛佳话。著名的古籍收藏家韦力老师亦有不少宋元明清的残本,近年随着古籍藏家们收藏眼光的成熟和理性化,古籍残本的收藏开始受到藏家关注,一些珍稀古籍残本也频繁出现在拍卖场上,并有不俗的市场表现。笔者根据多年对古籍收藏市场走向的观察、了解,认为在目前至少有几类残损古籍值得藏家关注。康熙18年刊行的“圣叹外书四大奇书第一种”能流传至今尚属难得,尚待残本书以后还能够出现慢慢配齐。虽是残本亦有收藏价值。

关于古籍残本零册的收藏,笔者认为较有价值的古籍书应是下列六类:

一是明版书的残本零册。宋元版本作为古籍收藏中的顶尖门类,其价值早已为人们所共知,即使是残本零页,也早已被搜罗殆尽。其稍后的明版书,一则年代稍近,二则这一类书尚未经过大规模的开发,现今旧书市场上还时不时有明版零册残卷现身且索价不高,极富收藏投资价值。

二是清代的残本零册,特别是清三代早期的残本零册属正统的古籍善本。这类残本书一般古籍收藏者不喜欢,价格特别低,如康熙18年刊行的“圣叹外书四大奇书第一种”,每本仅花二三十元。

三是明清民国版画(刻本)的残本零册。版画类古籍作为古籍种类中一个特有品种,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明清版画集中体现了古代线描画和版刻艺术的完美结合,自古以来深受历代藏书者的喜爱,但由于存世量极少,加之经过多年来公、私藏家的倾力搜罗,明清版画(刻本)在旧书市场早已是芳踪难觅,早在二十世纪初其收藏价值就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文字类古籍。民国版画(刻本)在旧书市场时可见到,笔者就曾低价购过清末明初“清操軒画賸”,陈宝琛題词。

四是具有“艺术代表性”著名版本的残本零册。在中国印刷史中,除了普通雕版印本这一主流品种外,还曾出现过像活字印刷、套色印刷等多种形式的古籍印刷品。这些古籍相对于传统的雕版印本而言,具有稀见、形式特异的特点,有着普通雕版印本所不具备的“工艺代表性”,在古籍收藏中自成体系。因此,这类古籍中的稀见品种如铜、泥活字本、乾隆朝武英殿聚珍本、多色套印本、磁版、铜版刻本等都具有远高于一般古籍的收藏价值,它们的残本零册都值得收藏。

五是历史上各种禁毁书的残本零册。

六是古籍的卷首(第一册)。在古籍残本的收藏中,要特别重视卷首(第一册)的收藏。因为古籍的第一册上往往有书版、序跋、全书回目、版画集锦、历史上重要藏家的印鉴,汇聚了这部古籍最核心、最主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全书的灵魂、精髓之所在,其文化价值远比其后的册、卷要高。特别是一些善本古籍的第一册,往往可以反映出这部古籍的版本渊源,极具收藏价值,切不可因其有始无终而不予重视。

元宵节的由来和风俗 篇8

正月十五吃元宵。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

虽然食品不同,但是寓意都是一样的。天上月圆,人间团圆。

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比团圆更重要的事了。

万家灯火,月色婵娟。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圆滚滚的元宵(汤圆)。

祝愿一年团团圆圆,和谐美满。

02闹花灯

元宵节又叫灯节。 在这天家家户户、街头巷尾都要挂上彩灯。

灯,和佛家有关。传说佛祖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显出神通,降伏神魔。

人们张灯供佛祖,愿新的一年,点亮彩灯,祛除黑暗,点亮心灯,驱除烦恼。

03猜灯谜

除了放花灯,还有猜灯谜。人们把写好的谜题贴在彩灯上,供人猜谜。

既可以启迪智慧,又迎合了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愿新的一年智慧与勤劳并存,生活美好,未来可期!

04舞狮子

舞狮习俗源于三国,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元宵节和除夕不同,除夕安静守岁,元宵则突出一个“闹”字。

在过去,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在这天,人们不用顾忌,在户外扎堆狂欢。

第二天之后,一切又归于平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人性需要平淡,也需要紧张,适度的狂欢也不是什么坏事。

希望新的一年,该闹的时候狂欢,该静的时候沉思,一张一弛,长长久久!

05逐鼠

逐鼠是正月十五的传统民俗。

古代人家家户户养蚕,老鼠经常在夜里把蚕吃掉。于是人们在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这样它们一年都不会吃蚕了。

逐鼠如今已经演变为祭祀,寄托的是人们丰收的希望。

愿新的一年事业顺利,家庭幸福,工作爱情双丰收!

06送孩儿灯

送孩儿灯也叫“送灯”。

在过去农耕社会中,多子才能多福。因为“灯”与“丁”相近。

所以人们在正月十五这天,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子送灯,希望女儿可以早生贵子。

在农业社会中,花灯历来是中国人求子的吉祥物。

希望今年天降麟儿,多子多福!

关于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这有一个传说,话还得从汉朝说起……

汉武帝有一个宠臣,名叫东方朔。有一天,东方朔闲来无事,去了后花园赏景。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宫女准备投井自尽。东方朔慌忙拦住了这个宫女,并且问她为什么投井自尽。宫女说:“我叫元宵,从小当了宫女,没有见过父母和妹妹几面。每当春节,看到别人高高兴兴的,我心里就更加难受。所以就……。”东方朔想了想胸有成竹的说:“你不要沮丧了,我保证一定在这个月十五就让你见到你的父母和妹妹。”东方朔第二天化妆成一个算卦的,在长安街头为人算命。每个人抽到的都是“正月十六必自焚”。众人忙求问怎么解决,东方朔说:“在正月十五火神君会派来一位赤衣女神,她就是奉命来烧长安的使者。只要我们求她就可能躲过这一劫。但你们要让皇上知道这件事,不然就会有灭顶之灾降临在我们头上。”说完扬长而去。

众人联奏送到皇上,皇上猛的一惊。连忙叫来东方朔来商议此事,东方朔假装思考了一下,说:“到了十五,命全城人燃放烟花爆竹,挂上灯笼,让城外所有人进城赏灯。这样,把长安城里闹得热热闹闹,火神君就以为长安城里起了大火。”皇上连夸:“此计甚妙,此计甚妙。”到了十五元宵的父母和妹妹来到了长安城里,看到了灯笼上写着“元宵”。元宵的妹妹大声叫着:“元宵!元宵!”元宵听见了,和父母妹妹见了面,高兴地不得了。

复活节的由来和风俗 篇9

相传耶稣被钉十字架受死后,第三日复活,人们为了纪念耶稣的复活,便设立了复活节,这是一个宗教色彩深厚的节日;

复活节的节日象征包括了复活节彩蛋和复活节兔子,在复活节期间,人们会按照传统习俗将鸡蛋煮熟后涂上红色,代表天鹅泣血,同时也表示生命女神降生后的快乐,人们聚集在一起用彩蛋作游戏,把彩蛋放在地上滚来滚去,谁的彩蛋最后破裂就代表获得了胜利,作为奖励,胜利者可以得到所有游戏参与者的彩蛋;

人们相信,彩蛋在地上滚来滚去,可以使恶魔不断惊颤、倍受煎熬,滚彩蛋的风俗历史悠久,人们把彩蛋作为复活节的象征,因为它预示着新生命的降临,人们坚信新的生命一定会从中冲脱出世;

兔子也是复活节的象征,作为一种繁殖能力超强的物种,人们认为它是新生命的创造者,在西方国家,大人也会告诉小朋友们,复活节彩蛋会孵化出可爱的小兔子。

复活节是什么

是西方一个重要的宗教传统节日,流行于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圣诞节和感恩节,一般有法定的假日,周五就开始放假,高校的休息时间更长,有的会从四月初停课到四月底。由于算法比较复杂,所以每年的日期都不固定,安排在春分月圆过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可对照具体年份和日历来查询。

节日风俗盘点

滚彩蛋:在美国的白宫通常都会举行这项活动,还会进行实况转播。民间也会在自家的院子里或土坡上玩这项游戏,无论大人或小孩都聚在一起,让彩蛋来回滚动,最后蛋碎裂的那个人获胜,将得到所有的彩蛋。

找彩蛋:有些人家会在一大早开始准备,把煮熟的鸡蛋藏在屋内、草坪或树洞里,然后邀请小孩子前来,让他们去寻找,最先拿到的那个会得到全家人的祝福。

周星驰和现代作家改名的由来 篇10

鲁迅(周树人),“树人”两个字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后来还引申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成语。

张恨水(张心远),“恨水”的笔名是他17岁第一次投稿时用的,从南唐后主李煜的“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中截取出来。张恨水自幼酷爱诗词文章,读了这首词,想到人生有限,不能让光阴如流水一样白白流逝,就起了这个笔名。

戴望舒(戴朝宗),“望舒”两个字来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是说屈原孜孜不倦地求索,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后代称“月亮”。月光的朦胧与戴望舒的诗歌相合。

朱自清(朱自华),1917年,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激励自己不随波逐流,改名自清”。“自清”两字出自屈原的《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清白自尊的人。

冰心(谢婉莹),她从小就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对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特别欣赏,对其中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尤为喜爱,于是起了“冰心”作笔名。

刘白羽(刘玉瓒),“白羽”出自唐代卢纶的《寒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白羽,杆上带有白色羽毛的箭,这里是指能射穿青石的利箭,表现出强劲的力量。

琼瑶(陈喆),“琼瑶”出自《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是一首甜美的爱情诗,笔名正是琼瑶言情作家身份的绝好体现。

另外,有人曾大胆猜测周星驰的名字出自《滕王阁序》:“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周后来承认,“母亲告诉我是出自《滕王阁序》”。

2022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篇11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便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自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和民间风俗介绍 篇12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曳,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赤脚,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挖悼其眼睛,一只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皇醒后,疟疾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并把船建造成龙形、画上龙纹,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元旦的由来和风俗 篇13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伍子胥是被夫差赐属镂之剑自杀后,用鸱夷之器(一种革制酒器)裹了躯体投入江中,这与粽子的形象特别符合。伍子胥在吴越也被视为涛神。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通常来说都和龙有关(见闻一多《神话与诗》的《端午考》),也可能是迎涛神祭图腾的习俗。

相关诸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纪念介子推等。在历史发展演变中,传统节日大多数被附会上某些传说作为“起源”。

元旦的由来和故事参考 篇14

节日元旦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发掘大汶口文化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元旦的故事

上一篇:行政助理试用期的工作总结下一篇:期中考前如何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