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精选11篇)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1

1.学生会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植树和一端植两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数学兴趣,体会数学价值。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马路一边栽了25棵梧桐树。如果每两棵梧桐树中间栽一棵银杏树,一共要栽多少棵?

1.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2.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是怎样想的。

二、自主探究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你都知道了。

2.你认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你会计算吗?试一试吧!

总结

植树问题

总长()=()

两 端 栽: 棵 数=()+

1一 端 栽: 棵 数=()

两端不栽: 棵 数=()-1

三、课堂达标

1.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2.一条走廊长32m,每隔4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2

一、开展探索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强探索性, 这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合理优化。教师需要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层次性体现出来, 还需要利用合理、科学的例题来辅助教学, 保证教学的生动性, 尽量选择学生熟悉的案例, 让学生可以有兴趣去进行探索。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探索数学知识, 就可以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 这也是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构成。

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小数除法》这一章节时, 向学生抛出问题“小华每天早晨在学校操场进行晨跑, 晨跑4周之后, 共跑了23千米, 那么, 小华每周具体跑了多少千米?”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讲不难理解, 也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就会觉得很有兴趣去对此问题进行探索。这时, 该教师在学生动手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经验与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不仅保证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问题中, 还能提高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该教师发现, 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 很快就得出了计算结果, 探索能力与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重视基础知识

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 学生若是基础知识不够牢固, 后续学习就会面临很多困难。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其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并且从基本的数学常识、数学规律入手展开教学, 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来对数学基本规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中, 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体现的基础性数学知识与教学相融合, 将生活性问题导入教学, 巩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得到提高, 数学综合素质自然会明显提高。

三、鼓励猜测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并不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猜测, 而是直接将理论、结论等告知学生, 让学生进行理解。小学五年级数学的基础性内容较多, 教材中也蕴含着很多可以猜想的教学内容, 教师若是能够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 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就会得到合理的形成与培养。

某教师在讲解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教材《最大公因数》这一章节时, 将家庭铺设地砖作为此章节的例题, 鼓励学生在思考中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测。学生在猜测问题的过程中, 想出了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如画图法、等比例铺设法等, 教师在听取了学生的不同解决方案之后, 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的鼓励, 并将学生方案中的规律内容提取出来, 在讲解之后, 将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应用等告知学生, 并讲解最大公因数在此例题中是如何得到应用的。这样, 学生通过大胆猜测, 可以对数学知识有较好的先期猜想,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还能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想象力, 这对于学生保持对数学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开展实践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若想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还需要利用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来亲自解决数学问题, 对数学知识有更为直观、清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况为学生创设实践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

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这一章节的时候, 就在班级内开展了实践教学。该教师发现, 若是直接将多边形的面积求法告知学生, 学生一时很难掌握, 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因此, 该教师先向学生进行提问, 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多边形, 并且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让不同的小组自己制作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并且自己探讨所制作的多边形的面积求法。当学生实践操作结束之后, 该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解法进行总结, 并告知学生正确的面积求法。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 对于多边形的面积有了深刻的理解, 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了切实提高。

五、结语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这也是其可塑性较强的地方。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认识到, 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固然重要, 但其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因此, 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等, 不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认知能力, 进而带动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让学生在综合素质得以提高的前提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艳红.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06) .

[2]高秋英.略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培养[J].学周刊, 2015 (25) .

[3]章平安.浅析优化与提高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的途径——以人教版五年级小学数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32) .

人教版五上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篇3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2.39个0.2组成的数是( )

A.3.9 B.39.2 C.7.8 D.78

3.100个0.01米是( )

A.100米 B.10米 C.1米

4.75×2.08的积有( )

A.没有小数 B.一位小数 C.两位小数

5.下面各式的结果大于18.4的算式是( )

A.18.4×0.99 B.18.4÷0.99 C.18.4÷1.99

6.0.35×0.17的积是( )位小数.

A.两 B.三 C.四 D.一

7.下列各式中,结果是42.72的是( )

A.85×0.92 B.7.2×4.6 C.8.9×4.8

8.一个大于0的数乘0.98,乘得的积比这个数(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58-59页。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习了表面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住处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自己的劳动的价值。教材以征集重新粉刷校园围墙的方案为出发点,从明确工作、收集数据、分析数据、提出方案四个层次安排了整个实践活动。首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学校要征集粉刷围墙的工程,你们认为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会列出所要调查的数据(如粉刷面积、涂料的包装和价格等)以及调查方法(如实际测量、到商店询问、查找资料等)然后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开展调查。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讨论和调查活动,避免把这个活动处理成单纯的计算练习课。在这一问题中,学生首先要正确计算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再计算出所需要的涂料的量。在考虑如何购买不同规格的包装时,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合理搭配,通过比较,找到合理的购买方法。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比较了解,而且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收集、整理、处理、分析数学信息的能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很浓厚,问题意识和实践能力也较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对粉刷墙壁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引导学生准备测量、明确分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利用数学知识科学地指导生活,感受成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案。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以及统筹能力。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紧贴生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上课开始,教者就提出了“要粉刷围墙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这样以他们热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导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发思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多么息息相关。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测量活动,小组内分工明确,有测量的,有记录的,通过合作培养了他们互相协作的意识和精神。测量有关数据、计算粉刷面积、搭配购买油漆的活动,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实际调查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数学实践与综合运用知识中进行合作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一些经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善于实践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实践,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促进自身和谐、全面的发展。教学方法:

实地测量、调查访问、网上查询,室外教学与室内教学相结合,分组探究与集体展示相结合。

教学准备:

1.课前要做好相关数据搜集、整理的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分三个学习小组收集数据(第一学习小组:了解粉刷的面积;第二学习小组:调查围墙人工费;第三学习小组:查询涂料的信息)。

2.计算器,记录纸、表格等。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第十三届省运会将于2010年10月在荆门举行,这可是咱们荆门人的一件大事。为了迎接省运会,荆门开展了市容市貌大整治活动。(课件出示学校围墙的污点和裂逢)大家看到这些图片想说些什么?为了城市家园的美观,学校准备重新粉刷校园围墙。学校领导想在高年级同学中征集重新粉刷围墙的方案,选中的方案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大家有兴趣参与这个活动吗?

[设计意图:利用身边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眼光来发现数学总是解决数学问题。而且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参与了学校的大事,自己也在为学校决策了,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明确任务,收集信息

1.小组讨论,明确任务

师:作为粉刷围墙工作的小工程师,你认为我们要粉刷围墙,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估计学生所提到的有:粉刷墙要用涂料,要知道墙的面积有多大,要买多少涂料,买什么规格的涂料,还有找工人来粉刷需要付多少工钱等。)

2.小组合作,收集信息

根据所要调查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第一小组了解粉刷面积;第二小组调查人工费;第三小组调查涂料信息),选出小组长,分工协作,进行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制定粉刷围墙方案需要做的工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同时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要,自主确定需要调查的信息,并通过小组之间的分工合作,各有侧重去完成调查任务,使合作成为学生的自我需求,合作落到了实处。]

三.交流汇报,整理数据

师:课前各小组已经分头去调查了相关的粉刷住处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搜集到的信息,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互相补充。

1.分组汇报

(1)调查面积的小组汇报调查结果,明确围墙的长、高,并汇报计算实际粉刷面积的准确过程。

(通过汇报过程,教师和学生验证测量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2)调查人工费用的小组汇报人工费用调查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粉刷面积与人工费用的相关数据。

(3)调查涂料信息的小组汇报外墙涂料调查情况。

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调查的结果:不同的外墙涂料具有不同的型号、规格、价目、耐用期、以及可粉刷的面积。

汇报中注意引导学生汇报信息来源,并适时强调一些重要信息。

①引导学生对查询方式的汇报。(网络查询、电话查询、实地查询等查询方式相结合,多方查询,以防受骗)

②解释“耐用期”,让学生了解在粉刷过程中一般要刷两次。

2.整理数据,计算人工费用及涂料费用

(1)学生独立计算人工费以及一共需要的涂料费用。

(2)集体订正。(师对计算方法进行指导)

强调:涂料要以桶为单位购买,计算桶数时要根据“进一法”取整。

师:买涂料时,不能买刚刚好,需要多买一些。因为在刷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浪费,因此,必须多买一些。

[设计意图:学生将各小组收集的数据信息在同伴中交流,能将自己在调查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以及遇到的困难或自己的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体会到收集数据手段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此活动中让学生将积累一些粉刷墙壁的生活经验,如在粉刷过程中一般要刷两遍,购买涂料需多买一些等,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是分不开的,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又把它运用到了生活中去。]

四.小组合作,设计方案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了不少信息和数据,为设计好粉刷围墙的方案做了充分的准备。下面我们就以组为单位来设计方案,同学们还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呢?

(学生可能会提到:选择涂料时要注意环保问题;要注意经济实惠、少花钱多办事;方案怎样写,都写哪些项目或内容等。)

师:好了,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设计方案吧!

(在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整理后得到的信息,并根据消费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确定涂料的型号,提出粉刷围墙的方案,并以文字或表格形式呈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五.展示交流,评价方案

师:各小组的方案都设计好了,请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前展示并讲解,重点陈述选择哪种涂料以及选择该涂料的理由。

(学生可能从价格最便宜、耐用期最长、颜色最艳丽等方面来选择涂料。)师:大家都参观了各个小组的方案,你认为哪个小组的方案设计得最有特色?有什么特色?请自由发言。

全班同学自由地对方案进行评价,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更合理。师;现在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组设计出的方案都发表了看法,各小组可以找个时间讨论别人提出的意见是否正确?要不要采纳?怎样修改方案?希望同学们尽快整理好方案,参与学校的竞标。

[设计意图: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这样的安排尊重了学生,体现了策略的多样化。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意识,让学生了解不同方案的优缺点,使学生在交流中接纳他人较好的方法,明确在选择涂料时要根据实际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受到成功的喜悦,达到一种美的升华。同时,将学生的活动向课外延伸,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劳动的价值。]

六.活动总结,感受成功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我校实际生活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在这节课解决“粉刷围墙”的实践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或者深刻的感受?和同学、老师说说。

大象版五上科学实验教案 篇5

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宇宙

1.制作宇宙模型

实验名称:构建太阳系模型

实验材料:卡纸、画纸、各种球。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步骤:

1.出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行星直径的对比数据表格。

2.分析表格,理解数据,明白行星体积的大小以及距离太阳的远近。

3.构建太阳系模型,注意一定要尽量体现出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体

积的大小以及与太阳的距离。

第二单元 时间的脚步

2.《钟摆的秘密》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材料:细线、钩码、铁架台、秒表。

实验过程:

实验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绳的长短不变}

1.先制作一个摆锤。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量三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3次}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了多少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得出结果。

实验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不变。}

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量三次}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出结果。

实验三: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

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量三次}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绳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4.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绳再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进行记录。{测量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小组讨论出结果。

实验结论:

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注意事项:每个实验步骤要反复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3.小水钟

实验名称:滴漏实验 设计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用流水计量时间的活动,理解滴漏计时的原理。

材料:铁架台、一次性杯子、量筒、时钟、烧杯(每组一套)、毛巾(每组一块)过程和方法:

1.按照教材图将铁架台、量筒、一次性杯子等装好 2.堵住杯子下面的小孔,向杯中倒水 3.松开小孔,同时计时

4.记录有10毫升和50毫升水滴光所需的时间 现象:滴漏的时间根据杯子孔的大小和杯子的高度而定,因此教师要统一学生的实验条件,并课前做好准备。

注意事项:松开小孔和计时要同步

特别说明:杯子下面的小孔不宜过大,为控制水流的速度要多试几次。

第三单元 热能考察之旅

1.寻找热能

实验名称:摩擦生热小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材料:木板

手钻

砂纸

铁条 火柴

方法一:

实验过程:

1.一名同学用双手将木板固定住。

2.另一名同学双手持手钻在木板上钻动。

3.一段时间后,用手摸钻头的温度。

实验现象: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方法二:

实验过程:两手互相摩擦,体会手的感觉

实验现象:两手互相摩擦会感觉到手很热。

方法三:

1.用砂纸包住铁条

2.反复快速摩擦一段时间

3.用手摸铁条

实验现象:用手触摸铁条,会感觉到铁条很热。

方法四:

实验过程: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实验分析:

摩擦所产生的热首先会使摩擦部位变得干燥,进一步会升高温度,随着摩擦的进一步加强,产生的热量会越多,会感觉到很热,当达到一定温度后,火柴就会燃烧起来。

2.体积变化之谜

气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气体和固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强调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

实验材料:口部套上气球的烧瓶(每组一个)、水槽(每组一个)、暖瓶(内装热水,每组一个)、固体热胀冷缩装置、酒精灯(每组一套)过程和方法:

1.在空烧瓶口上套上气球

2.把烧瓶放在热水中,观察现象 3.再把烧瓶放在冷水中,观察现象

1.把铜环穿过铜球停在上方

2.用酒精灯加热铜球,约5分钟左右

3.放下铜环,铜环被卡在铜球上,无法穿过 4.把铜球放在冷水中冷却

5.再把铜环放下,铜环可以穿过

现象:空烧瓶放在热水中,瓶口的气球会逐渐膨胀,放入冷水会迅速收缩。铜球被加热后,铜环无法穿过;冷却铜球后,铜环可以正常穿过。

注意事项:使用热水时注意不要烫伤,使用酒精灯注意安全,禁止触摸铜球和铜环。

特别说明:固体热胀冷缩装置分为固定和手持两种,使用手持装置时铜环在从下部去套铜球。

第五单元 地球在“变脸”

5.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

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制作步骤:

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温馨提示:

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

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 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

实验目的:

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实验步骤:

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实验结论:

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温馨提示:

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实验名称: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火山喷发的原理,养成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实验材料:烧瓶或集气瓶、铝箔、小苏打、白醋或食用醋、洗涤剂、烧杯、报纸

过程和方法:

1.将铝箔围绕烧瓶口搭成火山的形状

2.将烧瓶放在报纸上,避免溅到桌子上

3.向烧瓶中倒入一些小苏打

4.再向烧瓶中倒上一些洗涤剂

5.向装好的烧瓶中倒入醋,观察现象

6.观察冷却后的现象

实验现象:向烧瓶中倒入醋时,烧瓶中会立即喷出大量泡沫,冷却后在铝箔上留下一些坚硬的粉末状物质。

注意事项:注意演示时不宜让学生靠得太近,避免喷发物溅到学生身上。

特别说明:此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

第六单元 开心游乐场

2.蹦床里的学问 弹力大小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筋、直尺等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拉长1厘米、2厘米、3厘米等 实验结论: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变大小有关。在一定的限度内橡皮筋被拉得越长,产生的弹力越大。

3.滑梯里的奥秘 研究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实验器材:测力计、毛巾、玻璃、木块、等 实验步骤:

1、把测力计挂在木块上。

2、分别放在玻璃、毛巾、地面、桌面等面上,匀速拉动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通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在探究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的过程中,体验到“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并能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3、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得到提升。学习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习难点:确定公分母。学习过程:

课前练习: 1、6和8 的最小公倍数是(),8和9 的最小公倍数是(),9和27的最小公倍数是(),15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8和10的最小公倍数是()。

2、()()2610====。51020()()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通分第二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理解通分的意义,学会通分的方法。

2、会比较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

一、自主指导一:

认真看课本73页的内容,思考并说说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1、你怎样知道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2、如何比较73和的大小,并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1010五分钟后看哪位同学可以做类似的练习题

(二)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习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成果

投影练习:

243452 ○ ○ ○

779***12 ○

○ ○

118861917指学生回答

讨论交流并总结:

1、上面每组分数中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呢? 练:书第73面做一做。

二、自学指导二:

认真看课本74页的内容,并思考

1、比较21和的大小,你准备怎么比较?(写下来)

542、试着说说什么叫做通分?通分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学

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并对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学生尝试说出把

75和通分的过程。96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你认为通分分哪几步?

练:把下面每组中的分数通分。

7375111152和

和、和 2和3 212493851836

三、自学检测:

1、判断下列哪组分数的通分是对的?哪组不对?哪组不够简单?

2、比较大小。

34464911135○ ○

○ ○

112***3263、书第74面做一做。

四、思维训练:(1填一填:<5()(<)(1)< 4)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八 1、2、4、8、9 板书设计

通分 例三:例四:73 > 10102248115521== == > 554204452054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7

1、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为求一个数的因数、倍数打基础。

在数形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观察、比较、探究等活动,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理解、感悟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习二。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

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__________,怎样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l,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_________,40以内6的倍数有:_________

【评析】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__________,15的倍数有:__________。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3)l是l,2,3,4„„的因数。()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l,这个数的因数有l,5,25。()

4.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5.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8

第一课时 可能性(例1)

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预设)

1、知识与技能:⑴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⑵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理由。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2、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ppt课件等有关资料

主要教法选择 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3.出示谜语: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学生可能会说:铅笔。

师追问:确定吗?让学生肯定回答一定是铅笔或确定是铅笔。

4.出示奖品铅笔,并说明这是奖励表现最优秀的学生的,希望大家都能努力。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教学流程 个性化设计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9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数学第6页的例题5——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2).学会利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的方法,对乘法进行验算,以便提计算能力。(3).明确小数乘法积与因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并尝试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算”为主,分析新知识的规律,提高运变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例题中的展示图文,让学生观察,发挥想象,自编、自说,并做出手势(左手表示鸵鸟,右手表示非洲野狗)。编出非洲狗追及鸵鸟的故事。能使大部分的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编出相关的素材,积极地思考,少数的学生也会自觉地投入在情境学习中,只是文字表达上略有欠佳。这一情境地创设,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的特征,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新课改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后,来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法则,明确乘法中积与因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首先让学生表达图意,尽可能创设情境: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积的结果,列出一组简单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最后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算式对与错,发现规律,进行知识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运变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具:彩粉笔、计算器、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0.04×0.20.8×0.02.1×0.4 3.1×0.0.12×6

0.16×0.5 2.列竖式计算。7.3×4.2

1.28×0.4

56×0.3 提问:小数乘小数你是怎样算的? 【边问边找学生回答】

二、新授课

1、情境创设、发挥想象。

师:打开书本第6页例题5,观察图片,谁能编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呢?(提示:用左手表示鸵鸟,用右手表示非洲野狗。)

生1: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鸵鸟的速度比非洲野狗快些。【只说了一半,停一下来。】

生2:我的故事是:有一次,非洲野狗和鸵鸟吹牛,说:“我的速度最快,每小时行56千米,你怎么也追不上我,鸵鸟听了,很气愤。就跟非洲野狗说:“我们来比一下好吗?”于是两人就决定比赛,结果非洲野狗怎么也追赶不上鸵鸟。非洲野狗懊悔地说,不可能呀„„!鸵鸟很谦虚地对非洲野狗说:我的最高的速度是你的1.3倍,你是追不上我的。【哎呀,说得很棒!】

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的情况,板书出题目,同时,让学生看一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齐读题目,理解题意,边找条件与问题,师用不同颜色粉笔划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一说“1.3倍”的含义?

【让学生从具体事件领会到有时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师:谁能列出算式?为什么? 生:56×1.3 【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师:谁能算一算它的积是多少? 【找一个女生上板演算。】

师: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位同学做的对,还是不对? 生:算的是对的。

师:大家观察书中这位同学的算法对吗?为什么?

生1:把小数点点错了。因为这个算式的因数中,只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只有一位小数。【表扬学生的发现,进行鼓励。】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呢?

【让学生自主尝试,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创新意思。】

生2: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师:这是应用什么知识?(乘法的交换律)师:还有吗?

生3:直接从56×1.3中可以看出,因为第二个因数1.3大于1,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56。而7.28<56,书中的积7.28是错的。【说得很棒,大家鼓掌。】 师:还有别的方法来检验吗? 生4:用计算器来验算。

【质疑问题,灵活地掌握方法。】

师强调:不管用哪一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会一种就可以了。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

2、观察分析,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1.出示一幅学生步行展示图,让学生来观察,并计算相关的题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师:每步平均走多少?1分钟走了多步? 生:每步是0.45米:走了60步。师:能计算出他走了多远?

【学生积极抢答,再次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生:用0.45×60。

【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师:刚才0.45×60的积是算一分钟走的米数。要求出0.5分钟走的米数,怎么求?0.75分钟? 【知识引申,沟通之间的联系,培养准确地计算能力。】 板书:

1、求0.5分钟所走的米数算式是:0.45×60×0.5=

2、再求0.75分钟所走的米数算式是:0.45×60×0.75=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10题.

(1)比较左右两组的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积比第一个因数小

(2)观察:为什么左边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右边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小? 发现:左边的第二个因数都比1大,所乘出的积就比第一个因数大。

右边的第二个因数都比1小,所乘出的积就比第二个因数小。

小结: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要求学生说出积与因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三、作业。

1、课内作业:做练习一中的第11、13、14题。

2、作业优化设计:

(1).不用计算,在○内填上“>”或“<”。

3.4×1.04○3.4

0.98×46○0.98

0.8×5.3○5.3

0.94×1○0.94

(2).列竖式计算。

3.25×15

2.8×0.95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必须先通分的道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意识。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通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高兴趣。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 出示有关生活垃圾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了解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我国今年环境日的主题“改善环境质量 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情景图片的设置,唤起学生保护环境意识。并表示自己也能为环保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爱护环境,从我做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叫做生活垃圾,下面的扇形统计图记录了各类垃圾所占的比例;

师:大家能说说扇形图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一:食品残渣和纸张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学生列式计算

33+ 1010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注意: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

[习题贴近生活,导入自然。培养了学生发现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复习了旧知,为本节课的计算打基础。]

2、你能正确计算吗?

123215 + + +

557799411175 — — —

7715151212[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认识,为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做了铺垫。] 问题二:废金属和纸张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共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出算式:

+ 104认识:分母不同,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不了。是异分母的分数。怎么办呢?

3、小组合作探究要求:

(1)、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能不能直加减,为什么?(2)、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

(3)、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与同分母分数相加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4)、尝试计算出结果。

31656511 +=+==

20104202020讨论交流结果,探究出不同的方法,比如:先化成小数再计算,最后再化成分数,因为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还比如:用作图的方法来做,因为分母不同,所以这种方法更麻烦。通过对比发现,通分的方法最切实可行。

强调计算转化方法和计算结果准确性。注意:

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化异为同--------通分

、通分时,为了简便,应选择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

[这一环节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自主交流中发现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弄清了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问题三:危险垃圾多还是食品残渣多?多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比较计算33和的大小。(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201033-

1020学生拿出草稿本计算,指名上黑板演示(师巡视指导)

集体订正(师继续板书计算方法:先通分,把它们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再按同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验算算法(用差加上减数看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计算结果,检验结果的正确性,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4、总结归纳: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化成相同 的(同分母的分数),再加减。

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相同。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解题步骤: 一看:看清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 二通:异分母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数。三算: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四约: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五化: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加深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认识,掌握计算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巩固应用,内化新知。

1、判一判

242347-=()+=()39957127341313-=()+=()10552714[通过计算或检验,使学生对经常出现的问题引起重视。比如: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

2、算一算并验算:

1151+ =-=

258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学习习惯。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做到快速、准确无误]

3、解一解: +x= X-X+ 71 = 10511= 42[即检查了解方程的旧知识,又加强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一举两得。]

四、课堂总结,反思提升。

师: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收获,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认识。同时对经常出现的错误提了个醒。除了学习知识,还会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保护环境,爱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五、布置作业,提高认识。练习二十四的1--5题。

[通过学生作业情况,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数学人教版五上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上一篇:经济生活第二课练习题下一篇:供配电专业考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