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精选11篇)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篇1

一、坚持以人为本, 用科学发展观,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思路

1、党务政工工作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随着党在

各个时期的新任务, 社会的发展, 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其内容, 工作方式方法也需要不断调整, 党务政工工作要做到党性和政治思想性的统一;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统一;服务性和渗透性的统一;民主性和群众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研究、探讨、总结, 及时发现新情况, 积极应对新问题, 适应新形势。用科学理论武装人, 用正确舆论引导人, 用高尚精神鼓舞人, 用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培育人。

2、单纯的行政命令或纯粹的思想工作都不是企业员工管理的最佳模式, 思想工作、思想建设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成, 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员工综合素质的反映, 党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政治保障, 要积极实现行政制度与党务工作, 政治思想工作的最佳融合, 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党建工作、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思路。

二、坚持以人为本, 用群众第一的观点, 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党务政工干部要积极学会掌握和运用赢得职工的领导艺术、管理艺术, 才能把党的决定、企业的目标要求贯穿于所属工作范围之中, 落实到职工群众之中, 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样, 企业管理之道是职工, 安职工则安企业, 所以我们企业的各项实践工作中必须要有群众第一的观点, 国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 不论国家还是企业, 其最终目的都是以人为本, 都是为了人民群众, 为了企业职工, 企业要多为职工想, 多办些使职工受益的事, 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则要求我们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的组织和群团组织认真负责的检查、督促这个路线和观点的执行情况, 切实起到保障作用。

2、党务政工工作不应只是浮在会上的内容, 而要深入到职工中去, 把握住职工群众的思想动态, 及时发现萌生的问题和矛盾, 积极做事前和事中的思想工作, 尽力减少形成矛盾后的思想工作, 同时还要讲求思想工作的方法、质量和最终效果。党务政工工作要坚持面向广大党员和职工群众, 服务于职工群众, 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向广大职工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带动职工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 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正确意愿, 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多做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的工作, 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把职工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衡量我们各项工作的好坏。

3、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矛盾较为突出, 机制变化大, 利益矛盾多, 需要党务思想政治工作去, 疏通引导, 解惑释疑, 加油鼓劲, 在企业以生产经营工作为中心的同时, 职工群众问题易于忽略, 企业党务政治思想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要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 肩负起这应有的责任, 坚持为生产经营服务, 为职工群众服务, 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 团结群众, 依靠群众, 不处理好广大职工的利益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着企业的凝聚力, 不利于和谐企业的建立, 不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 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坚持以人为本, 实践三个代表, 政工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党务政工干部自身的政治素质, 是我们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打铁首先要自身过硬, 党务政工干部应做到清正廉洁, 坚持原则, 顾全大局, 对党和人民忠诚, 对工作勤奋踏实, 对同志胸襟开阔, 作风正派, 爱岗敬业, 不断加强学习和身我修养, 增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党性观念,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禁止别人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企业改革发展中, 要正确对待和处理好位子问题, 面子问题和票子问题, 遵纪守法, 积极培养和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不断增强对党、对企业、对广大职工的责任意识。

2、作为党务政工干部, 还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 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拓展知识面, 企业党的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围绕生产经营开展, 一是保证和维护企业经济工作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是保证和维护企业职工的利益和队伍的稳定, 所以, 我们党务政工干部要多了解企业的历史, 生产经营, 组织运作等情况, 遵循经济规律, 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

3、作为党务政工干部, 要坚定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信心, 不要受到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次要论, 不要论, 让步论”等言论的影响, 要在职工中起好带头和带动“双带”作用, 要保证、维护企业经济工作和职工队伍的稳定, 就要管好干部, 管住干部, 干部是什么不仅仅是在工人群众中去起好“双带”作用, 同时也要在广大干部中起好“双带”作用, 只有干部队伍健康和谐, 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4、政治思想工作者是党联系群众的结点, 要充分发挥每一个结点的作用, 一个结点联系一片职工群众, 结点的言行感染影响着周围的职工群众, 一个思想作风过硬的结点会带动一片职工群众积极向上, 党的方针政策能够顺利的贯彻实施, 党的凝聚力更强。

金融泡沫的核心是政治泡沫 篇2

为什么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政府未能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为什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采取的应对措施非常迟缓无力?诺兰·麦卡蒂、基思·普尔和霍华德·罗森塔尔认为,关键在于金融泡沫背后的政治泡沫。政治泡沫是僵化的意识形态、反应迟钝且低效的政府机构和特殊利益的产物。当政治泡沫滋生之时,各种政治因素会使监管者对金融问题视而不见,让各种隐含着巨大道德风险的市场行为大行其道,从而为金融泡沫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政治泡沫》一书中,他们阐述了政治泡沫催生以房地产业泡沫为起点的金融泡沫,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的机制和过程;他们还指出,这种模式已经在美国历史上反复出现过了多次。

根据该书,政治泡沫是指一系列政策偏差,它们催生、培育并放大了那些导致金融危机的市场行为。政治泡沫是顺周期的,当市场上出现了追求风险的行为倾向时,政治泡沫不但不会反对之、抑制之,反而只会扶植之、教唆之。例如,在金融泡沫产生、发展时,本应加强监管,但是政治泡沫却放松监管;当投资者本应去杠杆化时,政治泡沫却鼓励他们继续举债;当货币政策本应收紧时,政治泡沫却促成了更宽松的信贷环境。

麦卡蒂、普尔和罗森塔尔对“政治泡沫”的生成机制的分析启人深思。他们提出了一个“三I一体”框架。第一个“I”是“意识形态”(Ideology)。意识形态就是某种“思想体系”,它通常与“某个阶层或群体采取的或想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因此往往被用来为特定的行为提供正当性理由”;而且这种“思想体系”是“不问原因毫无保留地被作为一个整体全盘地接受,并且被不顾事实真相、不顾事件的实际发展过程而顽固地坚持”的。第二个“I”是“制度”(Institution)。一方面,制度就是“游戏规则”,决定了对于社会行动来说至关重要的激励机制,而坏的激励机制会诱导破坏性的行为;另一方面,制度也型构着政治决策过程,例如,政治家支持什么政策,肯定会受到选举制度的影响;联邦政府的结构(两院制、总统否决权、国会内部的委员会制)也可能会阻碍政府灵活地做出政策反应。第三个“I”是“利益”(Interest)。自利和贪婪是政治泡沫的催化剂。

金融泡沫和政治泡沫密不可分。机会主义的金融家经常与机会主义的政治家及气味相投的意识形态死硬派结成同盟,利用一切可能的政治机会去谋取利益。(例如,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存在着一道“旋转门”,今天的监管者可能就是明天的企业家;反之亦然。)不难想象,政治泡沫甚至比金融泡沫更加顽固。意识形态的死硬派是不会修正自己的世界观的;在出现了危机的时候,他们只会想方设法地去找替罪羊,责怪它们偏离了正统,而不愿意承认需要责怪的或许正是原来的正统观念,这就使得政策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另外,由于意识形态刚性,决策过程将会被拖迟、被扭曲,当政策得以通过时,原先的逆周期政策可能已经变成顺周期的了,从而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种子。

自由市场保守主义并不是唯一促进政治泡沫发展的意识形态。作者们正确地指出,事实上,在一定意义上,正是那些位于政治光谱左翼、秉持以经济平等和种族平等为基石的再分配平等主义信念的政治家们,为加剧住房泡沫的政策提供了关键的支持;而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的高管们则巧妙地利用了他们的政治意愿。

作者们承认,如果说金融泡沫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流行症候的话,那么政治泡沫就可能是资本主义民主的一个永久性的特征。只要不愿意完全放弃资本主义可以带来的好处,那么这两个特征就都是无法彻底清除干净的。但是他们也坚信,某些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确实比其他政策更加可取。为此,他们的建议是推进“政治改革”,以便建立一些简单的、稳定的、直指问题核心的规则,预防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例如,他们强调,只有37页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1933年通过)就比3000多页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2010年通过)好得多。这不禁让人想起哈耶克对国会立法权的质疑。哈耶克认为国会应当只立法规定“游戏规则”,而不能试图去满足具体的社会目标。当今时代,美国的民主制度之所以显得“低效”,无疑与国会的绝大多数立法活动都涉及再分配有关。

上层建筑的核心 篇3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上层建筑是建立在务必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的创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命题,这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理论的胚芽。那里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现实的经济生活。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市民社会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已接近于“生产关系”概念。在1845~1846年他们合写的标志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明确指出: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这之后,马克思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分析了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获得的重大成果,并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具体化。他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作了精辟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务必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务必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 篇4

龙港白沙小学 刘林茶

为期一周的师德培训今天终于结束了,在这次师德培训中我收获多多,《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让我明白了老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创书;《班主任育人方略及带班艺术》让我领悟到与人交往是艺术的最高境界;但我体会受益最深的还是《努力做个好老师》这个主题讲座,从中我悟到了“师德的核心是爱生,师德的底线是责任”。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本质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而学生始终是处于主体作用的。教师热爱学生更能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情感对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感情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或者同人的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引起消极或不平衡的情绪体验。教育教学实践表明,那些在工作取得卓著成效,被学生尊敬爱戴的教师,都与学生有浓厚的感情和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热爱学生,也能获得良好的爱本身的“反馈”作用,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作用。学生是有情感的人,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给予的温暖时,往往会反过来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尊敬和爱戴,这种爱的作用,就会使教师感到学生理解自己,需要自己,最终在教师的内心萌发自信、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

教师热爱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百倍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心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需要别人尊重、理解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一个经常被教师讥笑、责备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会感到自己“无能”、“没脸见人”,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改正缺点的自信心,产生自卑感、或自负抗拒的心态,严重的还会自暴自弃,直至堕落。而自尊心受到教师尊重的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的期待,产生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可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显得多么的重要!我热爱学生,尊重他们,融洽的师生关系征服了无数学生的心;正是有了敬业精神,对教育工作的满腔热忱,对钻研业务的精益求精,对学生无限热爱,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了教育事业这座百花园中、倾注在无数的孩子身上。

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人民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是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全面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有关要求,按照教育规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这是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一个教师的成就,不仅取决于他的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育事业的忠诚态度。作为教师,如果不热爱自己的工作,身在教育岗位而心不在焉,是不会产生好的教育效果的,更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教师的光荣使命。自古以来,所有的教育家和有成就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教育事业充满了爱。

热爱学校,关心集体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教师热爱学校,关心集体,就会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集体与个人的事业都能协调地共同发展。这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假如一个学校里有这样的教师集体,在这样集体中的每个教师看来,全校的成功占第一位,而他班上的成功占第二位,至于教师个人的成功则只放在第三位,那么,在这样的集体里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工作。”

“师德的核心是爱生、师德的底线是责任”。这个责任就体现在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校。我深刻领略到师德中爱的内涵,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师德中爱的力量,是使教师安教乐教,学生专心乐学的必要条件。

十几年的教育生涯,我深深地认识到:热爱教育工作就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勇于拼搏、乐于奉献。在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力求勤奋求实、兢兢业业。对领导安排的工作,都是认认真真地、努力去完成,并且都是完成地比较出色。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赏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 篇5

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尊重,而不能把家庭和单位里积累的怨气发泄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毫无反抗能力,对孩子发泄最安全。其结果可想而知,教育难以公正。把孩子当作上帝,尊重孩子的人格。当你为孩子的生命感到自豪时,你的怨气就无从产生了。对于此我深有同感,我的孩子才刚过一岁,正在蹒跚学步,咿呀学语,每一天你都会从她身上找到闪光点,会爬了、会站了、会扶着东西走了、会放手走了、会叫妈妈了、会叫爸爸了、会听音乐扭了等等,每次都会笑着惊喜地跑过去,抱起她亲一口。此时是多么自豪啊!创造了这么一个可子的“小精灵”。

同样的也应用赏识的目光看待所教的学生,因为他们同样也是自己的孩子。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多是要花费精力,找到他们的优点,不断给予肯定。正所谓“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四(5)赵志文同学,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还闹课堂。为了保证其他孩子能正常学习知识不受其影响,找他谈心。每次都避开其他孩子与他单独谈话,这首先给他留了面子,谈起来十分顺畅,用婉转的语言指出他的不足,希望他尽早改正。在发现他的优点时,在全班中进行表扬。后来逐渐改掉了坏毛病,对计算机的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我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可子的一面,只是你是用哪一只眼去看。

用赏识教育让孩子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孩子可以快乐地成长。每个家长都是天生的教育家,每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能。或许你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

牢牢记住赏识教育的原则吧!

信任孩子——学会崇拜,学会自豪 尊重孩子——学会倾听,学会请教 理解孩子——学会感激,学会陪伴 激励孩子——学会发掘,学会分享

宽容孩子——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提醒孩子——学会批评,学会分担

文章转自:中国文秘之家http://,转载请保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让家长和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更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孩子天天快乐、家长和教师日日赞叹的教育。

您正浏览的文章《赏识教育心得体会》由范文中国()整理,访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篇6

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简单地说就是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下,国家对关键的经济领域起着直接作用,国有部门承担着国家的很多功能,包括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随时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平衡市场的力量等。西方经济模式就不是这样。西方是全部的私有化,因此垄断组织垄断社会生产,操纵和独占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并不是从全面的国有化转型到全面的私有化。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即由共产党领导,以国有经济为基础,联合各种私有经济而组成的经济,与西方的经济模式是有本质区别的。为了实现这一经济体制,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国家的统一布署,在财政、金融、外贸、投资体制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机遇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变通意识大大增强了。这些改革促进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格局的形成。这样,中国的各种经济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也日趋活跃。

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全方位地推进对外开放。扩大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外向型经济是建设现代化开放城市的本质特征,实践证明,哪里早开放,哪里早受益;哪里大开放,哪里大发展,上海、广州、深圳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有计划的,它的计划性机构就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国务院,负责确定和协调经济、税收等政策及有关规章制度,制定各项改革计划,确定所有的国家战略重点,批准每一项重大计划并确定发展速度。有了这个委员会,就能确保国家决策得到良好执行,确保国家的政治目标得以胜利实现,这也是中国模式的一个特点。

中国经济成功的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有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虽然也有腐败分子,但它的整体确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者,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了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这一规划作出以后,全党和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地执行。而不像欧美,当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如克林顿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欧美的每个政党执政只有四年或八年,因此,他们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四年或八年以后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迅速作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如中国为迎接奥运会建造的三号航站楼三年完成,这在西方连审批程序需要的时间都不够。2008年发生汶川地震灾害,中国高度有效的动员能力震撼全球。2009年海地发生地震,第一个到达灾区的竟是万里之遥的中国,比海地的邻国美国提前了两个小时。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民利益的党,与西方的政党完全不同。在西方的多党制下,每个政党代表的利益群体是不同的,或代表大众,或代表财团,他们上台之后,施政只能偏向支持自己群体。造成多党制无法代表全民的另一个原因是选举,一个群体的利益要想得到保护和重视,就要想方设法甚至舞弊来选出代表自己的人上台。中国则不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政策总体来看没有特别地倾向任何一个利益群体。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农村最早受益。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出现了下岗群体,国家又开始建立保障体系,到现在更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又废除农业税,建立农村医疗新农合,试点农村退休保障。这一切在任何所谓的民主国家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个代表”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人材特别是高端政治精英必须有足够的基层历练,并且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遴选、任命制度。再看看西方社会,他们选拔人材是靠选举,表面看来很民主,其实不然。在所谓的民主社会中,影响选举的因素很多,如宗教信仰、性别、种族、形象、做秀和演讲才能、金钱支持和政治裙带,而最重要的能力和德行却被边缘化。另外,由于这些国家有不同政党存在,因而这些国家的政治人材被分割成几个集团,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即使原来的政务再有能力,也统统大换血,这一方面造成了人才的短缺,另一方面又造成了人才的浪费,更严重的是造成党派之间的恶斗。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起飞期和社会转型期,腐败现象影响了党的威望。但中国共产党是属于“三个代表”性质的党,因此,对腐败官员能够进行严厉的打击,实名举报制度、官员公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遏制腐败是有作用的,这些制度在所谓的民主国家是没有的。在中国,任何形式的权钱交易、色情业、赌博业都是非法的,都要被取缔并受到打击。但在西方国家却有可能是合法的。这实际上是权钱交易、色情交易在起作用。在西方,实际是金钱决定一切,因此,政党要想方设法拉拢财团。西方的民主,必须有选举,而选举必须有钱,要有钱就必须拉拢财团,政治人物接受了财团的支持,获胜后,必然要给予回报,这就是西方民主的实质。这在中国是绝对违法的。

营销的核心是产品 篇7

在营销方面,看不到太多的进步。

刘维东

历属大型国际车展,对于汽车爱好者来说,绝对是一场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而对于参展的汽车企业来说,如何在车展中脱颖而出,让每一个现场观展的消费者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则是对车企的一种考验,也是车企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

因此,俊男美女的车模组合、身价千万的豪车以及名目繁多的精美礼品,已经成为了常规武器。2010年第十一届北京车展也不例外,在经济危机后,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也因此更加受到世界各汽车厂商的重视。

各展台前所请车模的名气越来越高,车模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且车模的服装都由原来的租赁,变成为车模量身定做。而豪车的数量也超越历届车展,最抢眼的当属是超级跑车布加迪,此次它带来的威航16.4 Grand Sport售价达到4DOO余万元人民币,展出当天就被选购。

所有这一切都是历届车展不可缺少的,也是每个参展车商常用的营销手段。但是每届车展你都会发现一些进步。大到车展周围环境,小到一个展台的变化。

从国际品牌来说,在合资品牌中,本次车展营销做的较好的应该是大众,其把全系列的产品,不同的品牌都放在一个馆里面。同时展示一些最新的产品,包括他们最新的发动机技术,最新的车型,以及未来发展中在中国能够展示的投放的力度,产品的丰富性方面。以及一系列产品从上到下整体的覆盖。

作为经济危机后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国际车展,不仅国际汽车品牌很看重,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很看重,每家企业都使出浑身的解数,希望能赢得观众的目光。但是在营销创新进步上,从自主品牌从总体来讲,没有看到明显的突破。

营销的核心还是在产品,营销的手段只是辅助,锦上添花的,关键是做好优质的产品,客户认可的产品,而这里面自主品牌的产品,在研发阶段其实并投有了解市场的需求,或者自己内部平台的一些定义,都是按照自己的战略考虑,没有结合市场,这样就会出现品牌之间的定义不清,一个品牌还没有建立好,接着另外一个品牌就出来,这种交差,相互之间的影响,变成内部的一种竞争,对产品定义不清,就变成对细分市场拥有多款产品,另外就是对产品的卖点,客户不清楚的情况下也不能带来很好的销量,在产品研发阶段不够清楚,后面营销的难度也加大,营销的效果也不是很好。

以新能源车为例,在本次车展上几乎每一个展台前停放一款新能源车,但是实质上以后真正能够投入市场的笔者感觉就没有,而展出来的还是一些概念性的东西,从电动车本身来讲很多的技术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包括充电后持续里程、速度、舒适性的、速度转化中动力的转移、充电问题、电池的维护更新等一系列问题。产品本身还不成熟,就算再好的营销也起不了作用。

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篇8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3点):

1.为人民服务的原则(社会主义的一切经济活动、职业活动的宗旨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职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2.集体主义原则(因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三者的关系,离开了集体主义,这三之间的矛盾,是无法协调的);

3.主人翁的劳动态度原则(在我国的社会主义里,所有劳动者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充分认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篇9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组织的细胞,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没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谈到党的建设,党的领导也就成了空中楼阁。那么,作为基建单位的基层党组织,应如何加强党的建设,如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促进项目工期、安全、质量快速、有序全面发展呢?笔者以为,要抓好单位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应把握“四个强化”,发挥“四个作用”。

一、强化班子建设,发挥“龙头”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社会价值取向。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班子团结,作用发挥好,那么各方面的工作都能有序健康地发展;若班子不和,搞内耗,那么各项工作必不能顺利进展。要发挥好班子的“龙头”作用,加强班子建设,一是要加强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状况,事关企业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全体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应该全面贯彻落实“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的思想,把握好维护企业利益和维护好职工群众利益的关系,在两个维护中找好“切入点”,做到企业和职工群众利益的“双赢”,既使企业的利益得到圆满的维护,又能切实维护好职工群众

1的利益,将党“执政为民”的伟大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党内工作制度,确保领导班子成员有“制”可依、有“制”必依、执“制”必严、违“制”必究,从而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加强领导班子之间的团结。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相互之间的谈心通气制度,大事共商量,小事多通气,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补台。要利用党内民主生活会等渠道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特别要做好批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促进工作的目的。四是加强领导班子成员个人素质的提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是:思想政治素质好,认真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经营管理能力强,熟悉本行业务,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具有金融、科技和法律等方面基本知识,善于根据市场变化作出科学决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求真务实,联系群众”(摘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报告)。这对我们的基层管理者提出了严格的高水平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管理者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路,不断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谋求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强化队伍建设,发挥基础作用。

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组成党组织的个体,是党组织的最基本的要素。如何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对党的发展壮

大具有深刻的意义。笔者以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党员标准,切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一是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工作。二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的公示。三是严格履行党章规定的入党手续。四是加强对预备党员的培养与考察。五是除“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外,还必须改善党员结构。

2、加强教育和管理,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自身素质。党的组织是由一个个党员个体组成的,党组织的水平如何,是由一个个党员的素质所决定的。作为基建单位的党员,流动性大,施工环境艰苦,这就要求党的组织不断加强对他们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以及形势任务教育,让他们时刻感受到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党的组织也要充分关心党员的疾苦,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让广大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新形势下的党员队伍建设。

三、强化作风建设,发挥保证作用。

党的作风建设即端正党组织和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树立与党的性质和宗旨相适应的良好风尚的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抓好党员干部的思

想建设。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党风廉政教育。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党的反腐倡廉方面的法律法规,可以是典型的案例。特别是应着重抓好对《两个条例》的学习。二是在实际工作中抓好领导班子成员和各业务部门人员的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班子整体合力和各业务部门的职能作用,更加有效地促进项目建设快速、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三是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和对违纪人员的处理,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的规定严肃处理,对超出权限范围不能处理的及时上报上级组织进行处理。

四、强化党内活动,发挥模范作用。

党内活动是党组织各项工作的载体,开展好党内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何开展好党内活动,促进项目建设的快速健康有序进行呢?

一是基层党组织要选好“题目”。要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的实际,选好时机、选好题目。如果时机把握不好、题目没有选准,活动的开展势必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到效力,活动的开展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应该在施工的关键时刻,施工的关键工序,有创意地提出响亮的口号,响亮的题目,大张旗鼓地、引人注目地开展好活动。

二是善于发动。题目选定后,基层党组织要利用各种形势搞好活动的发动、宣传工作。利用职工大会、班组会、党小组会、党员大会等方式,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形式在广大参战干部群众中大力宣传活动的背景、活动的目的、活

动的方式,形成一种大战的氛围,激发广大参战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之中。

三是合理组织。基层党组织在党内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组织员”作用,及时对活动进行引导,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如龙力水泥公司项目各支部为了切实开展好“攻坚克难、立功建业”劳动竞赛活动,成立了以中层党员领导干部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将活动细化为“三个阶段、四大战役”。即宣传发动阶段、活动实施阶段和考核评比阶段;十一冶赶工期战役、矿山整合迂回战役、设备摧货攻坚战役和皮带廊贯通攻坚战役。并成立了厂区生料磨土建滑膜攻关、石膏破碎攻坚三支青年突击队;组成了百米窑尾塔架吊装、生产用水井快速掘进、百米直径石灰石预均化库库顶安装、原料调配库快速施工等四个科技攻关小组,保证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安全是我们的核心理念 篇10

安全的核心价值观

杜邦原先是制造火药的企业。早期曾发生过许多安全事故,也有人员伤亡。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安全成为公司的核心理念。因为注意安全对员工有好处,对公司的业务增长有裨益。安全与员工是业务发展的两个关键要素,哪一方面都不能忽视。杜邦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安全与健康、职业道德操守、尊重他人和公平待人、保护环境。这些理念对全球工业企业的影响广泛而持久。

杜邦在安全生产上有四项具体要求:第一,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要预防、消除潜在隐患;第二,企业的各级领导都要把安全作为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员工做出表率;第三,要以团队纪律的概念来约束全体员工,不得突破和违反与安全相关的规章和条例;第四,不断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更新安全防护设备。

领导人的责任

杜邦的安全责任一向由最高领导人来承担。这种理念是在200年前形成的。杜邦创始入伊雷内·杜邦从法国来到美国生产火药时,就把家安在工厂里,以表明自己对安全所承担的责任。现在的领导人虽然不住在工厂里,但这个理念一直被继承下来,最高领导人要对企业的安全负全责,不能下放给手下的管理人员。

在预防和处理事故上,杜邦公司在事故发生后都要进行安全调查,调查组的成员要包括事故当事人。调查后要提出两个建议:—是同样事故在今后如何避免,二是如何处理责任人。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和违规程度,责任人可受到从“谈话”到被解雇的不同处罚。对事故负有重大责任的管理者每年都要被高层进行安全评估,评估结果与工资、奖金挂钩。

与中方的合作

马维诺表示,我们在2006年9月 19日与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由该院和杜邦公司的代表及相关企业代表成立工业安全事务咨询委员会。杜邦将在这个备忘录的框架下,帮助中国工业企业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除了改进、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和相关程序,还将参与一些标准的制定,进行安全现状评估,开展安全培训,提供改善安全状况的专业咨询、设备和产品。如提供应急所需的消防和警务等方面的防护品,建立相关的产业和制造业,并为之服务等。杜邦安全咨询业务在全球范围开展得十分广泛,在中国目前主要关注两大产业,即石化业与矿业,这两个产业的安全业绩都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去年杜邦在全球发起了世界安全创意活动,承诺把安全作为一种关键理念,共同为全世界的安全做出努力。

2005年9月20日,杜邦与英特尔、英国石油、通用电气、雀巢等34家公司签署了《世界安全宣言》,承诺为改善世界各地企业内部的安全状况而共同努力。并以最大能力影响世界的安全状况,提高工作场所和家居安全,减少伤亡事故。

创新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 篇11

什么是教育?如何认识教育活动?如何理解教育本质?这些问题是亘古以来一直困扰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实践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决定和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 需要人们从深层次上反思和探讨。

教育就其本义上讲是一种规范性的人类知识传承活动, 它具有双重功能:一是通过传承使新生代或后来者能进入现生体, 融入社会共同体之中;二是教育实现了个体的人的主体性和社会化。在教育活动中凸显了长者或先知者对于幼者或后知者的权威, 在集权统治社会里这种权威体现为一种教化的权力, 按照社会的固定模式培养新生一代。从这一点看, 教育的本质本身并不内含着创新的因素。然而, 在今天民主化、自由化、多元化的时代里提教育创新, 教育的主体必须有一种超越的意识和精神, 要用突破性的思维去进行教育改革。要突破传统教育的规范性和保守性, 教师必须站在学科的前沿不断自我更新和超越, 并把研究引入教学,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什么是创新教育?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 对创新能力有不同的解释, 一般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创新概念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 广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人们在各自领域, 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 产生新东西 (包括新思想、新观念) 的活动方式。

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 又有创新能力, 体魄健美, 品德高尚, 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 即能够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如美国人提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 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日本人也提出, 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 “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价格品味,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谋划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如今世界的信息化、一体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使得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部分———创新正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全面铺开。创新能力的开发已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实力。各国对创新能力的开发越来越关注。美国总统提醒人们:“我们正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亟须一种创造精神的时代”。日本人也提出:“独创是国家兴亡的关键”。由此可见, 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提出的要求, 也是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

当代大学实施教育创新, 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中,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

二关于教育现实困境的透视

当今大学教育已沦为职业培训, 因而提出了“中国有没有大学”的疑问。今天的大学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职业培训的色彩越来越浓, 导致学生只关心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现实利益。而面对理想主义的流失、专业知识的肤浅化和平面化, 现实的教育似乎无能为力。

还有教育的“可教”性与“不可教”性问题, 认为学科教育特别是人文学科教育, 存在着教育的极限区或盲点。因为教育的知识传递性决定了教育要把传统人文学科中的情感、形象、生命、思想、智慧等转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形式、规则存在。为了这一“可教”的目的, 就把真正的人文学科的“人文性”给抽象掉了, 使之变成了没有生命体验、精神价值的知识和学问, 人文学科的作用沦为了社会的工具。但实际上, 那些“真谛”性的人文精神是不可教的。因为, 文学不等于文学学, 智慧不等于哲学, 教育不等于教育学等。为了解决这个教育本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大学应当大力开展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 将文史哲等学科打通, 借鉴艺术教育的方法, 营造一种“文学”生活, 创设一种环境, 让学生去思考、体验和领悟, 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一种优雅的趣味、深邃的思想、美妙的文笔和超越的境界。然而经济杠杆和市场规律日趋商业化, 使得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显得更加空泛和不切实际, 大学校园变得浮躁、迷茫、甚至追名逐利。

三关于大学精神的解读

从近现代大学的发展历史看, 大学精神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一是以纽曼 (John H.Newman) 为代表的传统大学精神, 推崇“教学型大学”;二是以洪堡和弗莱克斯纳 (Abrahaln Flexner) 为代表的现代大学精神, 推崇“研究型大学”;三是以克拉克·科尔 (Clark Ker) 为代表的当代大学精神, 推崇“多元化巨型大学”。[1]

1852年, 英国牛津大学毕业的红衣主教纽曼所著的《大学精神》, 表明了那个时代关于大学精神的典型认识:“大学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 并表明……在那里对任何一边既不侵犯也不屈服。”[2]他认为“从最普遍意义而言, 大学应当教授普遍知识”[3]纽曼的传统大学精神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 其魅力就在于他认为“大学犹如真理的仲裁者”。洪堡则把科研定为大学的本质属性之一。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建立时, 洪堡系统地阐释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大学精神。

1963年, 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科尔提出了“多元化巨型大学”的理念。至此, 又将美国大学的实用主义推向了一个高潮。他主张现代大学应该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多重教育目的、多个社群构成, 与外界广泛合作的社会轴心机构。要求高等教育履行多种复杂的功能, 更直接地为社会提供广泛服务。

当美国的大学在为构建实用性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时候,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在不时地提倡要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的时候, 欧洲的一些大学则主张坚守传统精神。“1988年9月18日, 在意大利波伦亚大学900年校庆之际, 欧洲近400所高校的校长共同签署了《欧洲大学宪章》 (The Magna Charta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 , 不仅重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原则, 更重申大学的崇高使命———维护人类精神和文化价值”。[4]

回顾之后不难看出:大学以传授知识、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得以生存发展。多年来的教育实践, 使大学的“传授知识”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加强。因为传授知识是人才培养的第一要义, 而人才培养又是以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为最终导向和目标, 这样的教育思想似乎是勿庸置疑的。然而, 问题的症结却在于:大学在“适应”社会的同时忘掉了自己,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失落了精神, 教育者忽略的恰恰是教育对象的“人”的本质。

尽管受到来自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冲击, 大学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一直没有人忘记, 一部分仍然坚持人类永恒价值的学人总在给予这种盲目服从时代要求的理念以回击和重申。也许, 这些人的努力和当下社会中不断强调甚至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的人比起来, 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 但是, 只要还有人在呼唤真理, 追求真知, 这种“星火”般的努力一定会燃成一片燎原之火。人, 需要一种精神, 大学同样需要一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无形的, 却是巨大的:它滋养着人的人格、理想, 孕育着超越的精神文化, 以此为社会设立一个精神价值尺度, 成为一代学子的精神家园, 并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

四关于教育实践创新

大学之于大学生的意义, 就在于大学在有限的时空内, 为大学生展示了一个无限的未知世界和无穷的发展机会, 并使其在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上下求索, 完成使命。真正的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 不是“制器”, 而是人的全面素质的养育所, 是“育人”。如果大学生仅仅把学习的目标定位于职业和谋生, 就不可能摆脱大学生活中暂时的、个人的、利益的局限和束缚, 就不能体会到大学的博大、知识的无限、探索的兴奋和生命的可贵。这只会造成大学和大学人共同的悲哀。因此, 作为大学人, 大学生应当勇于创新, 光大人生意义, 让自由的、开放的、广博的大学成为丰富和发展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

从中世纪大学诞生之日起, 无论是西方的近现代大学还是中国的现代大学, 以及中国古代的“私学”“书院”, 它们的社会职能都在不断的复杂化。从西方来看, 其职能演变过程是教学———教学、科研———教学、科研、服务相统一;从中国古代来看, 则主要是传道授业解惑, 以及为政府培养官吏, 甚至自由议论朝政, 其教学和为当朝政府服务的功能比较突出, 尽管时而也会有言论自由的年代, 比如, 春秋战国时期, 宋代书院时期, 但是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这种努力只是一种力量微薄的挣扎, 直到洋务运动以及后来的五四运动才使中国揭开了现代大学的帷幕, 随之引进来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 使国人思想得到了极大的解放。那是一个文化繁荣、学术争鸣的时代, 就在那时成就了让我们国人至今引以为豪的著名学府和众多大师:蔡元培、蒋梦麟之于北京大学, 梅贻琦、潘光旦之于清华大学, 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 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 罗家伦、吴有训之于中央大学……究其原因, 仍然是他们的治学方式和治学理念。发展到今天,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要想将大学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个性化教育”的思想精髓应始终贯穿其中, 必须对当今大学功能进行重新认识, 合理取舍;对大学制度进行改进和创新;而这一切的背后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理念来规约它们, 这就应该是大学精神的本性:“追求真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寻求风格和特色, 需要深入地挖掘大学自身的资源、内涵, 在更新教育思想、确立人才目标、培养模式上下功夫, 在不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之道路。在这种模式的寻求过程中, 如此才能科学地确定人才目标, 使之强调合格而不求全优, 强调特色而不求全才, 这样就使学子个体同学校整体本身在达到高教层次最低限度要求的基础上, 去想方设法挖掘自身潜能, 主动扩展个性优势, 使其创造性完全迸发出来。大学的使命神圣而崇高, 大学的精神悠远而深邃, 无论社会怎么发展, 时代如何进步, 创新始终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4]苗文利.新形势下重新构建我国大学精神的理性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4) :10-13.

[2]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陈学飞等译, 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上一篇:诗歌鉴赏语言风格教案下一篇:哥哥的梦想作文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