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作文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京故宫作文(精选10篇)

北京故宫作文 篇1

走进天安门,看自己脚下,你会发现有三条路,第一种,很宽,直着摆,那是皇上走路;第二种,很窄,也是直着摆,那是太监走路;第三种,也很宽,但是斜着摆,那是大臣走路。哇!这皇宫走路居然这么有规矩!我立刻踏上皇上走路,嗬!就是不一样!感觉我就向皇帝一样,江山就是我了,哈哈哈!返回现实,继续游。

再往前走,到了太和殿门口,由于大家都想进去看上朝时黄帝坐座位,搞太和殿水泄不通。每个大殿都不能进去,大家只能在外面张望。

每个大殿都是那么雄伟,那么壮丽。到了御花园,有花,有水有珍惜树,确实是个袖珍花园。

啊!故宫,你真让人流连忘返!

北京故宫作文 篇2

阅读下面材料, 按要求作文。 (60分)

老计一个人工作在大山深处, 负责巡视铁路, 防止落石、滑坡、倒树危及行车安全, 每天要独自行走二十多公里。每当列车经过, 老计都会庄重地向疾驰而过的列车举手敬礼。此时, 列车也鸣响汽笛, 汽笛声在深山中久久回响……

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 庄重的敬礼, 久久回响的汽笛……这一个个场景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 自定角度, 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 (诗歌除外) ,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题】

此材料作文题以我国最北“看山工”老计的故事为材料, 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并感悟平凡者的伟大。材料信息较丰富:一是老计工作的环境、任务及状态, 二是老计对所做工作、对工作服务对象所持的认识、理解及态度, 三是工作服务对象对老计所持的情感、态度及反应。考生在这三个方向及其关系上作文章均可。比如, 可据场景“大山深处的独自巡视”思考“社会列车的稳健前行能否离开老计们的辛勤坚守”等;可据场景“庄重的敬礼”思考“该不该看扁平凡工作”、“该不该对社会列车持有敬意”等;可据场景“久久回响的汽笛”思考“时代大列车该不该向默默奉献的小人物鸣笛致敬”等;可将存在着共同因素、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的某两个或三个场景组合起来谈“医患之间应像‘敬礼’与‘鸣笛’之间那样彼此尊重”、“只有社会列车肯为小人物鸣笛, 小人物才会反过来以更大热情向它敬礼并为它守护”、“之所以伟大的平凡者能坚守卑微岗位, 是因为他们从自我认同中获取了内在力量, 从他者认可、社会认可中获得了外力支撑”等。可见, 试题为考生展现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当然, 材料只是引子, 考生需由此及彼, 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就人就事来抒情、说理, 表达自己对生活中同类行为、品格、精神的看法和认识。

【范文】

只留笛声在耳边

1994年4月5日, 摇滚巨星柯特·科本在西雅图的一间木屋中饮弹自尽。我一直很欣赏科本的音乐才华, 但才华不等同于觉悟。外界分析, 导致科本自杀的根本原因是他感到深爱他的乐迷并不真正理解他——而正是这一点暴露出了他觉悟的不足:因为摇滚从来都是孤独的音乐。

摇滚乐与其他流行音乐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巨大的煽动力:“猫王”的腰肢轻轻一扭, “谁人”乐队奏起一个音符, “披头士”的一句吟唱, “滚石”乐队的一句嘶吼, 都能瞬间点燃少男少女们的荷尔蒙, 让人群爆炸。然而在歌迷山呼海啸的背后, 吉它英雄们却要承受无边的孤独:演出结束, 人潮散去, 乐迷们回到正常的生活秩序, 歌手回到住所;乐迷不是朋友, 音浪中的共鸣亦不是好友的陪伴。摇滚人所承受的孤独莫不像大山深处的老计:演出结束后, 摇滚乐手孤单落寞;列车走远, 老计继续独自巡视, 只留笛声在耳边。

最能将乐手的孤独传达得淋漓尽致的歌曲当属鲍勃·迪伦的《像一枚滚石》。上世纪60年代初的迪伦曾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音乐先锋:集会上总有他的身影, 游行中群众总会唱起他的歌曲, “迪伦热”一时无俩, 等待他的只有人潮和鲜花。然而当时间流逝, 迪伦歌曲中所反对的事物并没有消失: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还在继续, 古巴导弹危机带来的恐惧仍在人群中蔓延。迪伦开始怀疑音乐的力量, 并做出改变, 然而改变之后等待他的不再是鲜花与人潮, 而是指责与辱骂。或许是第一次, 少了人群的簇拥, 迪伦与他的吉它被暴露在不友善的空气之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迪伦唱起了摇滚乐手的孤独之歌:“你感觉如何?你感觉如何?你不为人所熟知, 像一枚滚石……”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民谣之父伍迪·格斯里生时风光无限, 死时床边竟无一人;约翰·列侬用音乐呼唤和平, 但竟被一名不满二十岁的乐迷枪杀;崔健用一首《一无所有》唱出人们的痛楚, 但离开舞台, 他在精神层面仍是一无所有。这些都是摇滚乐人的孤独。

然而, 那又如何?

孤独是摇滚乐人拿起吉它那一刻起便签下的契约。“孤单地为世界歌唱不求回报”正是摇滚精神众多精华之一。更何况当乐手在舞台上弹弦歌唱时, 他们的风光无人能及。

作文素材:“董小姐的北京饭局” 篇3

“我的自媒体从即刻开始上线,希望大家都能够在我们的线上,共同讨论和关心我们的国家大事。”简短的开场白上,董明珠说道。

宣布自己的自媒体上线仅仅是个开场,更重要的是,董明珠8号下午摆的这个“饭局”。作为一个话题女王、营销高手,如此高调请客吃饭,还不是在饭点,董姐的心思你别猜。

白色的小餐盘里,放着4勺白米饭,这就是她请的饭。没错,白米饭,没有菜。

饭也不是白吃的,董明珠要求现场的嘉宾和记者来给4种米饭盲测。它们是由包括格力大松在内的4种品牌的电饭煲烹饪。结果毫无悬念,大松高票胜出。

董明珠请客的目的也许就在这里:今后,在煮饭技术哪家强的问题上,大家都不用纠结了。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饭局。至少在董明珠看来,这个饭局早在一年前就该约定。

董明珠说,就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她被国人抢购日本马桶盖、电饭煲深深戳伤,“我特别生气,也很悲哀,中国没理由连个电饭煲都做不好。”

现在,董姐可以消气了。

【多维解读】

看到这样的素材首先让人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董明珠不愧为企业大咖,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制造”的价值与魅力,在崇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董明珠的成功更具有标本意义。

振兴中华,让我们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更需要有对自己清醒的认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多做加法,少做减法,成功将指日可待。

1. 重要的是行动。

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我们突然发现,原来遥不可及的地方似乎触手可及,各种社会资讯更在不停地“秒杀”人们的眼球:到日本买马桶盖和电饭煲,到韩国去买护肤品和整容,到新加坡买奢侈品……国人的脚步似乎遍及世界各地,所到之处,无不显示出人们对土豪的定义:有钱,任性。

于是,“爱国主义者”便破口大骂;“悲观主义者”摇头叹息……其实,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实干主义者”,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你不从自身找原因,还用狭隘的“爱国主义”给人贴标签,怎能让大众信服?

重要的是行動。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董明珠和她的格力集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2.自信的“底气”。

去年3月,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董明珠出席全国两会时被记者围追采访,被问及为啥中国人去日本抢购马桶盖和电饭锅时,董明珠的回答是:因为国人不自信。

董明珠的回答并不完整,中国人争着去日本买马桶盖、电饭锅等电器产品,固然有不自信的成分,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堪忧,我想,我们的同胞都不是呆子、傻子,如果我们的产品质量一流,谁还会兴师动众,跨洋过海去外国购买?何况还是国人并不待见的日本。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信,但自信需要“底气”,它来源于自身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否则只能是盲目自信。

从“好空调,格力造”到“让世界爱上中国造”,格力的大松电饭煲这一次的闪亮登场,再次让国人明白了这一颠扑不破的道理。

3.建设远比批评更有效。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不少愤愤不平之人,听到许多怨天尤人之语。高房价、高物价,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不起,就业难、用工难,读书无用论等等。

平心而论,有些牢骚确实是有感而发,目的是为了平抑心中的怒气或者是让相关领导知晓,未来能有所改变。

但有些牢骚则明显带有偏激色彩,比如国人到日本去狂购马桶盖和电饭煲,那就不能简单以“卖国贼”骂之,试问,中日邦交正常化几十年来,日本的家电、汽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你是否将购买者和使用者一概以“崇洋媚外”视之、斥之?

知耻近乎勇,我们首先要承认自己的不足,最起码我们国内生产马桶盖和电饭煲的企业要反思,然后找出我们和日本企业的差距,迎头赶上,而不是实施所谓的“道德绑架”。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建设远比批评或辱骂实在,也更有效。

4.“生气”利弊谈

“我们这么一个制造大国,怎么可能造不出让人心动的产品?我特别生气‘到国外买电饭煲’的事情,这个事真的刺痛了我的神经。我觉得很遗憾,同时也很悲哀,中国没理由连个电饭煲都做不好。”在发布会上,董明珠显得异常激动。

董小姐一生气,于是格力大松电饭煲横空出世。

但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董明珠和雷军也曾搞了个10亿的赌局,尽管只是个玩笑,但我们感觉“董小姐”生气了,生气的结果是格力也做起了手机,而且号称世界一流。

必须承认,董明珠和她的“格力”与雷军和他的“小米”分别是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典型代表,两者之间,应该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两人比了,某种意义上还带有“负气”的成分,尽管格力已经从一家专业空调企业发展成为一家专业化多品类综合制造企业,产品涵盖数控机床、高端模具、机器人、智能化设备等。但这一次,我们看到董小姐生气的“代价”,后果很严重。据齐鲁财富网报道,格力手机业务自推出以来,董小姐虽然一直在很卖力地宣传,甚至还用自己的照片做了格力手机的开机照片,但格力手机一直没有正式的在市场上发售,仅局限于内部购买。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有时,生气,是激发自己潜能的契机,有时,生气也是导致自己陷入万劫不复的开始。好在,是格力,是董明珠。

【适用主题】

说与做

自信

建设与批评

谈“生气”

坚持

北京故宫作文 篇4

今天我和妈妈还有姐姐去故宫玩,我问妈妈故宫在哪里?妈妈说:“故宫离天安门很近,我们坐地铁去。”

去了天安门,然后到了故宫的正门,我们进去后,看了很多很多的珠宝还有珍稀物品。我还看到世界上最大的钻石。还有很多很多用金子做的佛像。我们还看到了很多打仗的武器,还看到了秦桧的跪铜像。最近看了电视剧精忠岳飞中就有秦桧,看来是真实的人物。我问妈妈:“以前真的有古人岳飞吗?”妈妈说有,我们要像岳飞一样有爱国情操,有远大抱负。努力学习,才能为国家做贡献。”我暗暗下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北京故宫作文 篇5

故宫旧称紫荆城,是清明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故宫占地12万平方米,屋宇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为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绚丽的屹立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物气势雄伟,豪华壮丽,中国古当代艺术的精华,于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们来到故宫的正门,故宫的正门就是午门无门从正面看有三个门洞,可走近一看却成了五个门洞,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三明五暗”令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太和殿,太和殿事故共中最大的建筑物,他是皇帝每天上朝朝政的地方,他的屋顶脊上还有一个高3。36米的大吻,往下还有一个垂脊兽,在我国古代异兽越多代表殿里等级越高。殿里有龙椅、屏风,并立有六根金柱,每个布置都很有意义,看到这里,我感到好像看到朝中文武百官朝拜的情景。

游北京故宫作文 篇6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北京故宫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北京故宫作文1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京旅游。早上,我很早就醒了,便迫不及待地叫醒爸爸妈妈,收拾好东西我们出发。一路上我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兴奋不已。几个小时后,我不知不觉发现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故宫。

站在气势恢宏的故宫门口,我看到了一扇巨大的门,它是橘黄色的,在它的两旁还立着两座石狮子。瞧,它们瞪大眼睛,张着大大的嘴巴,露出锋利的牙齿,威风极了。走进第一个大殿,我们就看见阶梯两边的柱子上缠着两条龙,它们昂首向上,仿佛随时都会飞走一般,柱子的后面就是金灿灿的龙椅,看着那空荡荡的龙椅。我想:从前,皇帝该是多么的威风啊。再往里走,我们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大殿,刚刚走进大殿,映入眼帘的就是很多的名人字画,其中有黄山的迎客松、有熊、有兔子、有东北虎,还有好多我不认识说不出名字的动物和植物,那些动物栩栩如生,植物逼真自然,看得我赞叹不已。最后,我们来到御花园,这里景色宜人,还有许多的走廊可以供人们休息和游戏,我们在那里休息了一会,便念念不舍地离开。

这次的故宫游真是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令我难忘呢!

游北京故宫作文2

人们都说:“故宫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善,历史最悠久,最宏伟的一座宫殿。”我们乘着列车来到天安门广场附近,来观赏雄伟的故宫。我看见过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游览过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却从没看见过雄伟壮丽的故宫。故宫的古建筑占地面积真大啊,大得让你辨别不出方向;故宫的古建筑真多啊,多得让你眼花缭乱;故宫的古建筑真宏伟啊,宏伟得令你瞠目结舌,不由地啧啧称赞。是在人群中穿梭,加上夏日的疲劳,那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千篇一律的宫殿,和身旁川流不息的游客,误以为自己还在原处。

我看见过现代豪华的设施,欣赏过四合院简朴的摆设,却从来没看见过故宫这样的摆设。故宫里的陈设真精致啊,那门、那屋檐、那龙椅、那……都被雕刻的美仑美奂,栩栩如生,让你对明朝木匠那巧夺天工的手艺惊叹不已。

这样雄伟的故宫,这样精致的陈设,虽然不能供应水、电、汽,但世人都为它别具一格的特色,而不远千里前来观赏,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似乎已经穿越时空,回到几千、几百年前,见到了古人,闻到了古人的气息。

游北京故宫作文3

到了舅舅家的第二天,我们就坐地铁去了故宫。

我们请了一个导游给我们讲解故宫的历史。我们穿过午门进到故宫,我就看到了大大小小的房子摆在了我的眼前,接着我们又往前走,钻过了几个门洞,导游就开始给我们讲解了。我们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养心殿,还有坤宁宫。我印象最深的是坤宁宫,那是皇后的寝宫。接下来我们又往前走,走了一会我看见了御花园,我高兴的大喊:“妈妈,那是御花园。”妈妈夸我真聪明。然后我又到了许愿池,我把一毛钱投入许愿池,我和弟弟都许了一个愿望,然后就接着往前走。接着我们又去了故宫里的珍宝馆,我在里面看到了很多古代的高档物品,在第三个珍宝馆里我看到了特别大的玉石,还看到了超过米高的玉山石。

最后,我们就从神武门出去了。

游北京故宫作文4

北京的故宫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建筑物,共有九千九百九十间半房间。你们看,厉害吧?

我们首先参观了皇帝上早朝的景点——太和殿。在太和殿正中间是九龙至尊的龙椅。里面的物品全部都是用金子做的,豪华极了。在修建太和殿时,没有用到一跟钉,一根矛。全部是用木头穿插搭起来的。你们看古人,厉害吧?

参观完太和殿后,我们去参观了皇帝的寝宫——乾清宫。

乾清宫建于1402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据说皇帝与皇后成亲的那天,是在乾清宫就寝的。在乾清宫的右边,摆着一张喜床。在喜床的周围贴满了“喜”字。说不定我们摸摸这个 “喜”字,可以沾一沾皇帝的福气呢!

我最喜欢的景点,要数皇帝的御花园了!为什么?因为皇的御花园里种满了许多美丽的花儿。有如霞似火的杜鹃花,娇媚迷人的红玫瑰,红艳艳的牡丹花,高洁淡雅的菊花,洁白如玉的玉兰花,清香四溢的茉莉花…清香四溢!在这美丽的花儿周围,种了许多树木。在花儿的衬托下,御花园增添了几分端庄和典雅。

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坤宁宫、养心殿等宫殿故宫的建筑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汗水的结晶!

在这金碧辉煌的故宫里,使我收益无穷。故宫啊!我一定会把你的辉煌告诉人们的!

游北京故宫作文5

暑假,我们一家人去了世界闻名的名胜古迹——北京故宫游玩。

北京故宫外墙是红色的,非常壮观。走到里面,我看到几个大柑子,外面都有刀痕,妈妈说,那是八国联军用刀刮的。

我走到里面的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口井,妈妈说:“以前,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故宫,皇上带着皇后乘船躲避八国联军。皇后十分讨厌一个妃子,便把她推了进了井里。”看来,这个故宫的一草一木都是有故事的。

经过小花园,到了九龙壁,我看见了九条龙。这九条龙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我看见其中一条龙的上半身是用玉做的,下半身也是用玉做的,可是它的肚子是用木头做的,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以前皇上想要一幅刻画,那些材料用着用着,玉没了,所以刻画的师傅就拿木头来伪装,经过风吹雨打,那块木头就现出原形了。

九龙壁的后面是以前皇后的卧室,那里十分温馨,又很气派。这时的我多想冲进去睡一觉再走哇!皇后的卧室真是美丽,当一回皇后是什么滋味呢?

不一会儿,北京故宫就游览完了,真想再游览一遍呀!如果还没有去过北京故宫的人,一定要去哟,那样绝美的建筑可是举世无双的!

游北京故宫作文6

暑假,我们去了北京,游玩了故宫。

到了北京故宫,看到来游玩的人山人海。我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便迫不及待地走进那厚重的红漆大门——天安门,来到了故宫的第二道门——端门。进了端门,我看到了很多富有北京特色的四宅院。

出了端门,然后又进了午门。这故宫可真大啊!大的你一天都逛不完。连皇帝的婚房也特别大。皇帝的婚房名字叫乾清宫,它不仅房子大,设计也很特别很讲究。房子里有皇帝专用的床,这床又瘦又长,我感到很奇怪,于是我就去问导游,导游说,这寓意着皇帝长寿。我这才恍然大悟。

我们一直往前走,走到了御花园,它特别大,里面的树也特别老。到处都是古木参天,绿树成荫。很多奇花异树都叫不出名字来。里面还有一个人工瀑布,给人一种古雅幽静的感觉。这里是给皇帝和他的妃子休息,游赏的地方。

去故宫之前我有很多的想象,到了故宫我发现比我想象的要大的多,也精美的多。每一栋建筑都是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我来到故宫以后,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古代人们的智慧。

游北京故宫作文7

老妈带我去过首都北京。在北京我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紫禁城,现在人们把它叫做故宫。这里可谓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无比豪华而壮丽。

站在午门前的广场上,你会觉得一切都变小了;走进五光十色的珍宝馆,你会觉得世间的珍宝也不过如此;逐一参观三宫六院,你更会因为那处处闪烁的金光、银光刺得眼睛都倦怠了,而懒得细细观赏那些平常以为很高贵而又精巧的工艺品。

我还来到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听老妈说:“长城初为秦始皇下令修筑,前后共抓了几十万民工,用了九年才完工。长城的修建,有利于抵御北方匈奴的骚扰,因而保证了一方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对中原一带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站在长城上,我心潮起伏,不仅赞叹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啊,长城,你是千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凝结而成的,你是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迹!”

游北京故宫作文8

北京故宫是我国五千年的君主制的象征,它的规模非常的宏伟。我去过北京故宫,我想大家一定也都去过吧!北京故宫里面有999个半的房间,导游说这是因为有一个皇帝的父亲有1000个房间,为了尊敬父亲,他就把最后的一个房间拆掉半个,所以就有了今天999个半房间的.故宫。据说一个刚生出来的婴儿,在故宫的每一个房间都睡一晚,这个婴儿就已经会讲话了。

在故宫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是有着“正大光明”四个字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有所有皇帝用过的玉玺。这些玉玺被藏在好几个大袋子里面,虽然我看不到它们,但我仍能想象得出它们的样子,因为我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我还去过故宫里皇帝的后花园,在后花园里有一棵很古老的树,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清王朝的风风雨雨。游览故宫,我感触很多。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国一直是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但是到清朝,因为鸦片,因为外国入侵,清王朝瞬间风雨飘摇。所以今天的中国如果要强盛,必须得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全民教育,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加强锻炼,为祖国的明天时刻做好准备。

游北京故宫作文9

今天我们去故宫游玩,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经居住过24位皇帝。相传一共有9999间半房子,实际有8707间,如果每天住一间,住到25岁才能住完。这么大的宮殿,我一定要好好参观一下。

从午门进去,首先看到内金水桥,桥柱是用汉白玉做成的,上面雕刻了龙的图案。过了桥再穿过太和门就到了三大殿,最前面是太和殿,它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宮殿,里面有许多柱子,我和哥哥两个人才能抱住,太和殿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中和殿是三大殿里最小的一个,它是皇帝暂时休息的地方。保和殿也较大,殿试就在这里举行。

过了三大殿就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乾清宫,上面有一个匾,写着‘正大光明’,殿中间有一个宝座,我真想进去坐在宝座上当一回皇帝。后面就是交泰殿,再后面就是坤宁宮,它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最后是御花园,那里面有许多古树,东西两侧还有许多宮殿,但是我们只去了一小部分,就到了故宫关门的时间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故宫。

游北京故宫作文10

欢迎大家来到北京的故宫,我是你们的导游莹莹,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北京故宫。

我先介绍一下故宫的概况。

故宫建于北京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真是城城包围!

历史上,故宫因火灾或者其它原因,曾多次的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两侧分列的东西六宫,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

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在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内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梧扇,生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

北京故宫作文 篇7

高考结束之后,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晓明教授撰文指出, 现在高考题目有一个明显的误区, 不知道作文到底要考什么。从今年的情况来看, 应试教育的趋势有增无减, 有不少作文考题反映出不重视高考作文的人文情怀, 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挥。高考作文考试考的应该是学生的语文修养、阅读面、人文情趣、语言个性。令人惊异的是, 作文考试总不能与思想品德的考核区别开来。大部分的作文题目, 其主题题意落在社会的大是大非问题上, 或者是社会常识。但高考作文如果主题偏向这些方面的话, 那对考生就是一个严重的限制, 因为这些大道理不知有多少人已说过多少遍, 中学生怎么可能说出什么惊人之论?高考作文着眼点, 一定要定在能与中学生的切身体验、个人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主题, 但又不落入流行俗套。比如湖北的作文题《旧书》, 就很好。孩子们都有此类经验, 读到高中, 总有几本旧书;怀旧的情感也是古往今来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 文学性也很强。高考作文是检验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试金石, 它应该对中学里讲授的古今中外名著负责, 这是留给中国中学生少之又少的人文教育的一点地盘, 它应该在人文的、文学的、美学情趣的框架里来命题, 在合乎少年孩子健康自然成长天性的前提下来命题, 让他们能写出少年独有的心理、独有的经验、独有的记忆、独有的爱与恨、独有的语言、独有的文章。这就是少年中国的文章, 就是中国文化有真的现实、有真的未来的文章。

北京故宫作文 篇8

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撼人胸腑”,令人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成了一种象征。

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从老腔的魅力说开去,不要局限于陈忠实散文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北京一考生

猴年的春晚,我听到一声之前从没有听过的曲子——“老腔”——那黄土地黑皮肤锣鼓喧天吼声震颤八百里山川河岳的歌!

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

“老腔”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它不适合浅吟低唱。很简单,在大西北粗粝的风沙中,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浅吟低唱传不到远处,它吼出的是底层草根心里的呐喊,它体现的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

“老腔”牵系着那么多,承载着那么多——俗称之为民俗,雅称之为文化!它有令人震撼的力量,因为它的真实,它的本色,它的温情,也因为它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的执着——它荣,他们荣;它辱,他们辱;它兴,他们兴;它衰,他们衰!

陈道明曾在一次电视节目上发飙,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满堂喝彩,却被几位评委贬得一无是处。陈道明怒斥:“你们对传统文化毫无理解,居然就直接否定了这个节目。你们可能读过不少书,有很高的知识水平,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却知之甚少,理解不了……”

震撼,真的不在于文化程度有多高,无所谓见识有多广,而在于能不能放弃那种矫揉造作的势态,以赤子之心感受到一种发自心底的冲动与虔诚。老腔、秦腔、花鼓的传承者们,骨子里就是一种这样动人的虔诚。只是我们误解了这种虔诚,甚至蔑视地称它为“愚昧”。

于是我们看到令人落泪的一幕——

义务宣发方负责人方励现身某直播平台用下跪、磕头的极端方式,恳求全国院线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百鸟朝凤》仅仅是吹唢呐吗?错,它坚守的是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中,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它表达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对现实中普通人的细致关怀……

中华大地,沉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它的激情,只为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人而奔泻,而我们的文化便被这种奔泻所裹卷,吞吐千年,涵纳古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期待如“老腔”般的传统艺术能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红腔!

这是一篇考场佳作。因立论深刻、流畅自然、层层深入而被评为2016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具体特点如下。

[一针见血,直击要害]

本文开门见山,一语破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因为“老腔”“接地气”。回答得直接而痛快,如阳光直射大地,没有故弄玄虚的迂回,没有捉迷藏式的遮掩与躲避。

这“地气”是大西北粗犷的热土及西北农民粗犷的个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是发自心底最深处的冲动与虔诚。

[文思泉涌,立意高卓]

这篇文章一气呵成:“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在于“它”接地气;这“地气”是生民发展的原生态艰难岁月;因为“真实、本色、温情、执着”,“老腔”独自绽放着,也坚守着。娓娓论述,没有突兀,也没有卡壳,如行云流水般地水到渠成。

本文立意的高卓主要体现在:作者的笔触并不停滞于对“老腔”的感悟上;还写到了“老腔们”即“秦腔、花鼓”等接地气的艺术形式,“老腔们”无论是在诞生的过程中还是在传承的过程中,都不曾注入太多的功利、粉刷时俗的造作和老谋深算的虚假,因而,“老腔们”能长久闪耀真善美的光辉,令人震撼。

正因为令人震撼,作者才对“老腔们”所遭遇的逼仄与尴尬处境给予揭示与评价;对“老腔们”的历史文化价值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忧思和赞美。因此本文显得境界高远、立意深刻。

[层层深入,引人思考]

全文层层深入,如剥笋脱壳,由果到因,由表及里,逐渐揭露出事情的原因、真相和本质,读来显得顺理成章,引人入胜;同时,激情磅礴,在感人肺腑的同时,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在艺术的舞台上,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我们更应该宽容齐放的百花。然而,“高台花鼓”被诟病,《百鸟朝凤》命运多舛,还是向我们亮出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对于类似“老腔”的传统文化,我们该如何守护、如何传承?

整篇文章写得理性,分析深刻,思想的高度与思维的深度让文章纯粹而厚重,显示出了作者大我的悲悯情怀与文化守护者的责任感。

[语言生动,表达精彩]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表达准确精彩。如“阳春白雪扎不下根来……”以形象化的语言揭示出“老腔”适合粗犷地“嘶吼”、原汁原味地“呐喊”;如“中华大地,沉默无言,山重水复,莽莽苍苍……”准确地传达出“老腔们”的被坚守、被传承需要一批懂得它们的人。另外,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很老到,再加上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厚的语言功底,这篇议论文不失为一篇美文。

[开门见山,落笔入题] [1]

文章开篇的方式多种多样: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诗文引入,顺畅自然;倒叙开篇,引起回忆;以议开头,促人深思;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打动人心……在写作的时候,根据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可灵活选择。

本文采用的是“开门见山,落笔入题”法,这种大众化的经典开篇入题方式,可谓直截了当,既能直指文题,引人入胜;同时又能总领全文,显得纲举目张。“我愿意把它令人震撼的力量归结为一个词——接地气!”这样的开篇方式,直视文题,显得掷地有声。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

文章要写得从容、深邃,我们一定要“入乎其内”而又能“出乎其外”。表面上看,文题只要求你回答“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但实际上你如果只分析“老腔令人震撼的原因”的话,就会显得单薄,显得表面化。

本文作者先告诉我们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是因为老腔接地气、老腔离大西北粗犷的热土最近;然后,作者深挖“老腔”以及“老腔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最后,作者提出要让“老腔们”更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老腔”变成“红腔”。可以说本文根植于文本,又不囿于文本;放得开,又收得回。入乎文本,故得其意;出乎文本,故有高致。

[格局大气、立意高卓] [3]

想让文章出彩,必须“站得高,看得远”,而袒露“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则是一条重要途径。当我们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津津乐道于小我的小情调。“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当我们站在历史车轮的前沿,我们肯定会关注车轮的速度与方向。

“老腔”与我有关,“老腔们”也与我有关;“老腔”的传承与我有关,“老腔们”的传承也与我有关。呵护传统文化,舍我其谁?有了这样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大气、立意自然高卓。

北京故宫游记作文 篇9

故宫又称紫禁城,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宫殿,面积约七十二万平方米,是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我和妈妈进入故宫,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乾清宫。

乾清宫是古代皇帝开会的地方。宫殿的布置紧密,几乎每一处都有东西。皇帝的宝座就在中间,皇坐每一处都让人感觉到一丝皇帝和大殿的威严。大殿上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大字,更让人感觉到这个宫殿的威严气势。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了故宫“三大殿”之首的太和殿。太和殿是古代皇帝举行巨大盛典的地方。大厅金碧辉煌,无论皇帝的座位,座位后面巨大的彩色屏风,还是旁边大臣的座位和其他东西,都五彩缤纷,充满了节日的气息。

我们还去了许多大殿,如要举行大典时,大臣们休息的“三大殿”第二的中和殿,还有皇帝举行大宴的“三大殿”之末的保和殿。由于游览的太多,就只记得这些了。

下午,我们去看了九龙壁,九条生龙活虎的中国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姿态,就是画龙点睛之笔,加上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创造了这一个中国的象征。我急着要看珍妃井,可妈妈非要看珍宝馆。珍宝馆是收藏中国的奇珍异宝的地方,我本来不想看,可一见那么多漂亮的宝贝:绚丽的王冠,各种各样漂亮的宝石,还有贵重的玉带……看得我眼花缭乱,都忘记照相了。

终于等到看珍妃井了,可是情况却令我大失所望:珍妃井就是一口小井,当年慈禧太后让珍妃投井后,人们就把井封了,现在的井只移到了一个小角落,井口只有拳头那么大。

北京故宫作文 篇10

一考生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们,常常坐在秋千架上,用一口稚嫩的童音背诵那怎么也背不完的《弟子规》,争抢着在老师面前看谁背得又快又好。那“首孝悌,次谨信”的“圣人训”,至今也深深印在脑海中。

从“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的敬老,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自律,再到“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的厚道,一条条老规矩犹如一个慈祥却又严厉的老人,谆谆教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北京人。

长大后的我们纷纷走下秋千,步入社会。然而我却时时讶异于熟读《弟子规》的我们,正在渐渐淡忘那些老规矩。“跟长辈打招呼”变成了在餐桌上都会紧盯手机、冷落老人;“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变成了郭美美式的铜臭漫天与纸醉金迷。老规矩甚至需要靠“贴到网上”才能被“关注”,以致我们部分人犹如那疏远的猎奇的游客,走马观花地“欣赏”与自己无关的商品。

我不禁要问,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若要问老规矩的内容,有些人一定会滔滔不绝头头是道,丝毫不是那种“健忘”的人。那么,与其说我们忘记了老规矩,倒不如说我们忘记了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忘记了对长辈的敬,忘记了对自己的谨,也忘记了对世人的真。

昨天有媒体爆料,岳飞后人甚众,他们始终遵守“不与秦氏通婚”的“规矩”。然而这个“老规矩”到了近些年,却被“逐渐打破”了。何以哉?岳飞此规矩,其本意并不是死板地憎恨普天下秦氏之人,而是告诫后人勿与恶人为伍。而岳家后人一度如此注重表面功夫,可谓理解出现了偏差。由此可见,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所以,老规矩便成为一纸纸空文,被我们惧怕,被我们回避,直至被我们遗忘,甚至“贴到网上”成为“引起关注”的噱头。

重拾老规矩,何不先去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稳固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让我们对老人的一个电话,成为当今的“跟长辈打招呼”;让我们的微笑与暖语,成为新时代的“笑不露齿,话不高声”。孟子说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有了高尚美德的“矩”,那么,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

我想,总有那么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那谆谆教诲“老规矩”的老人也会笑而不语的。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

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

[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从小孩子诵读《弟子规》写起,通过小时候的“知”与日后的“行”的巨大差异,提出了“难道被我们淡忘的,仅仅是那些‘老规矩吗”的诘问。主体部分逐层深入地探寻人们忘怀老规矩的原因,突出应“明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并稳固它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时事材料岳秦两家不通婚的援引,用例典型,使文意趋于深入。文末发出呼吁,振聋发聩地指出“因为心有传统的我们,早已自成一方规矩”、“传统在心,我们不惧规矩方圆”,诚可谓收束有力。整篇文章列举现象、剖析原因、提出建议,条分缕析,不蔓不枝,语言流畅,如风行水上。尤其“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老规矩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多强调的只是表面化的教条”、“心中有了传统文化的‘规,有了高尚美德的‘矩,那么,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便自成最美的方圆”、“总有那么一天,《弟子规》可以成为‘弟子魂”等文句,切中要害,深具内蕴,读来启人深思。

规矩不老,北京味道

一考生

偷了个清闲的周末,漫步于附近某条叫不上名字的胡同。

巷子里远远地传来卖豆汁的吆喝声,脚下的石板被鞋底敲得踏踏作响。

一片片青瓦、一垛垛老墙,每个凹凸刻痕都好像在讲述一段古老的故事。

有句老话:一城北平,半城胡同。时光仿佛凝固在了胡同里一个个古朴的小院中,那些北京的老规矩,好像还在那道狭长的天空中回响……

“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父亲曾说,这些都是他们的父辈从小就要求他们遵守的准则。然而如今,教导的人依然在诉说,而倾听的我们却像是在听一个个过去的故事。

是的,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这些“老得掉渣儿”、晦涩而苛刻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不合时宜”。

于是,人们开始构建他们心目中的首都蓝图——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四通八达,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仅在侵蚀着古老独特的建筑,更是在抹杀着那小小胡同里的市井人情。

马路上、地铁里多了些埋头于手机、沉溺于虚拟世界的人,他们哪需抬头呢?即使看到彼此,又哪里知道谁是谁的邻居;高端住宅中多了些空巢老人,没有儿女的陪伴,也没有从前小院里的熟络家常,留给他们的,只是那大大的空房;酒店宾馆里多了些挥金如土、烂醉如泥的“土豪”,用他们自以为来路干净、用之不竭的钱换来各种物质和服务,肆无忌惮地挥霍着自家财富,践踏着百姓的血汗!还有,那一群群衣着像模像样却言行恶劣的青年,那一个个被父母溺爱得不成样子、稍不顺意就对长辈拳脚相向的孩子,那不管红灯绿灯、凑齐一拨人就过的“中国式过马路”……

脚下的步伐依旧有条不紊地踏着,轻轻地抚过老院墙上的一抹青灰——是呢,纵使岁月沧桑,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老。

就像某个小院里,依旧会飘出长辈的谆谆教导。

洪亮的吆喝声再次划过不远处的天空——嗯,老北京的豆汁儿啊,虽然初次品尝时难以下咽,却是越尝越有味,就这样留传了几百年。味道满满,情意浓浓,我亲爱的家乡,我心中的老规矩,就是这个味儿。

[点评]这篇议论性散文用北京特色食品“豆汁儿”来比喻传统老规矩,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读来贴切、新颖。作者紧扣主题,着力展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之后的严重后果(包括市井人情的淡化、道德底线的失守、国民形象的恶化等诸多方面),在现状与心愿的对比、反差中,突出了“纵使岁月沧桑”,老规矩永远不该老的主题,于娓娓叙谈中使我们明确了坚守老规矩的意义与价值。全文用词生动,文笔流畅,意境清逸淡雅,有种老北京胡同悠闲安逸的情味。首尾呼应,结尾处点出“味道满满,情意浓浓”,给人以希望和想象的空间。endprint

旧时光的味道

一考生

“糖葫芦儿,喂——”

“磨剪子嘞戗菜刀——”

“油饼儿老豆腐嘞——”

这些都是老北京胡同里最熟悉的声音,是马车流转的旧时光的味道。带着几丝玩世不恭的笑意,这座千年古都慵懒而惬意地伸了个懒腰,看似随性而为,却绝对合乎规矩。这便是北京,真正的皇城,所有的漫不经心都有着自己的恪守——老规矩,不能破。

而今,日新月异,北京已不仅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符号。它代表着国家的门面。中关村的产品,每十天更新一代;CBD的高楼随着脚下的车水马龙暗了又亮,亮了又暗;天安门前,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涌动;首都机场每分钟数十架飞机的起落,连接着北京和大洋彼岸……北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在高级写字楼中,随处可见满身香奈儿阿玛尼、浑身散发着迪奥高级香水味儿的社会精英。他们神色肃然,他们步履匆忙,他们的关系是一张张被金钱利益维系起来的网,他们脑子里的项目和报表堆积如山。他们受过最高等的教育,他们深谙与人交往的处世之道,他们周旋于觥筹交错的社会……只是这样的他们,反而使北京染上市侩的味道——北京的老规矩,破坏了。

什么是老规矩?老规矩就是一代一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是家族传承的法则,或许冗长,或许繁复,却弥漫着祠堂里古檀的庄严,胡同里桂花的甜香。这是老规矩的味道,也是旧时光的味道。老规矩要求做生意厚道本分,可如今有多少黑心商家被曝光?北京每天有多少家公司成立,就有多少家公司倒闭。老规矩要求敬老爱幼,可如今有多少儿媳妇对婆婆恶语相向?民政局前有多少人登记结婚,就有多少人办手续离婚……

和这些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相比,却总有一些人坚守着老规矩。全聚德的烤鸭,坚持将鸭胸脯上最好的两块肉献给座上最年长的人;内联升的布鞋,所纳的底子九十多道工序一道未省;瑞蚨祥的旗袍,全手工刺绣一针一线皆是真功夫。和这些百年老店相比,许多企业全无规矩,无怪乎它们会昙花一现。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北京城的老规矩正在老一辈北京人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中展现。青石板的老路上,每个人行得稳当,街市中一片繁华景象却忙而不乱。这里充盈着旧时光的味道,这里是北京,老规矩影响之下,四平八稳的四九城。

[点评]本文以富于老北京特色的一连串吆喝开头,带给读者亲切感。第四段的“老规矩,不能破”与中间的“北京的老规矩,破坏了”形成比照,体现出对当今时代某些人抛弃老规矩的担忧,彰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直接揭示“老规矩”的内涵之后,文章继续运用对比手法,通过赞美百年老店坚守老规矩,让黑心商家、违背人伦者的行为更显其丑陋与恶劣。作者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行文用语也很出彩,比如对千年古都的拟人化描述,如“他们神色肃然,他们步履匆忙……”这一系列铺排,以及“老规矩就是一代一代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却弥漫着祠堂里古檀的庄严,胡同里桂花的甜香”等诗意化表达,都令人赞叹。

曲终人不散

一考生

近日,有网友将一些“老规矩”整理后发到网上,由此触发了人们对于在文化长河中逐渐消逝的一些国粹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儿时就观看过的《牡丹亭》。

“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是《牡丹亭》第一出中的唱词。第一次听《牡丹亭》,是和外婆一起去戏园。外婆那天上街并不是去看戏,而是有别的事。而我听到戏园里有“咿咿呀呀”的唱腔传来,又看到戏园门前的海报上舞台人物穿戴着古装,显得非常漂亮,于是硬要外婆带我进去看看。当时,只见台上演员水袖翻飞,曲声婉转,后来才知道唱的是昆曲。回到家,便央求奶奶寻来戏词,一遍又一遍地念给我听;又找来录音,自己默默背下里面的一些唱段,再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

时光荏苒,儿时的许多记忆早已淡忘,唯独那《牡丹亭》,深深植根在了我的心里,存在于记忆之中。当年痴迷的《牡丹亭》早已读过十遍以上,虽谈不上精通,但好歹是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忆起其他往事,我只是淡淡一笑,便过去了;但那《牡丹亭》却忍不住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以至于成为我的习惯。每当周末或节假日,班里同学会相约去游乐园,去郊游,但我只想去戏园。可是没有同学愿意陪我去,也约过几次,但都被他们骂了句“一个未老先衰的老古董”。无奈,我只能让外婆陪着我——幸好,外婆也是喜欢戏曲的。因为这个原因,当同学们聚在一起谈论《来自星星的你》中的都教授时,我很想有人与我谈谈杜丽娘与柳梦梅,谈谈生旦净末丑,谈谈戏曲舞台上的悲欢离合……

我不再奢求有同学与我一起去看《牡丹亭》,但我期待,一如他们希望别人理解他们活在“都教授”的灵魂里一样,有人能理解我活在杜丽娘的情感里,抑或崔莺莺,抑或杜十娘。不知道是我的感觉有问题,还是演员的因素,近年来总觉得舞台上那缠绵咿呀的唱腔也带了几分敷衍,少了几分真情,少了那绕梁不绝的余音。

曲未终,我便出了戏园。回到家里,发现电视中正在播放《霸王别姬》,看着程蝶衣在日本军官面前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眼眶不禁湿润起来。

我相信,那些深入人心的戏词总会流传,一代又一代。纵使时过境迁,戏中故事,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会伴着那咿咿呀呀的唱腔,曲终而人不散。

[点评]“老规矩”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因此,由“‘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联想到昆曲这一文化瑰宝的现状,本属题中之义(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从文章内容看,该考生俨然是个小戏迷;落笔经典曲目《牡丹亭》,从选材上讲就与众不同、高人一筹。试想,如果没有对戏曲艺术的谙熟与深切感悟,能写出这样别致的佳作来吗?作者描写与外婆一起看戏的场景,描写自己“献宝似的学给家里人听”,喜爱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又将班里同学迷恋《来自星星的你》与自身爱好作对比式描写,有效丰富了作文的内涵,进一步突出了主题。endprint

没有“老规矩”的日子

一考生

人类已进入22世纪,科技飞速发展。清晨,我起床后看了看日历,发现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无“老规矩”日。作为科学界的权威,我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像往常一样,我决定出去吃完早餐开始工作。

可今天好像有点不寻常,每天吃早点排队,有条不紊。而今天却乱糟糟的,我被挤来挤去,好不容易捱到前面,刚要说话,就被不知从哪儿窜出来的几个头发染得红红绿绿的小伙子挤到了一边。我很是生气,想要发作,可一看到他们白色体恤上那几个醒目的大字——“今天丢掉老规矩,彻彻底底”,正在愣神之际,又有几个人挤到前边,我只好怅然离开。

饥肠辘辘,我返回家中,想让机器人给我做些吃的。“我是狂风,自由地吹,不问东西南北”,在家门口,我忽然听到鬼哭一样的歌声从家中传出,不禁大吃一惊。“走时,明明关好了门窗,怎么……”一种不祥的预感袭来。我赶紧推开门,没想到看到了令我吃惊的一幕:屋内一片狼藉,一个人正坐在沙发上,遥控着我的电脑。而那个人居然是平时对我毕恭毕敬的小吴,我的学生。更令我想不到的是,小吴看我进来,并不惭愧,反而漫不经心地说:“找你,你不在,觉得在屋里等比较舒服,就用你告诉的程序打开了门;无聊时玩了会儿电脑,翻翻你有什么好东西……”

“你,你……”我气得说不上话来。小吴则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态,继续他的“探索之旅”。“你不知道不能乱动别人的东西吗?没规矩!”

“规矩?”小吴大笑不止,“这些老规矩,太烦人,今天它们统统进了垃圾箱。”

我闻言怒目而视,却又不知所措。突然,我的手表电脑响起刺耳的警报:“邪恶之神被克隆复活,正在大肆破坏地球,警告警告!”“什么?怎么会这样?”我看小吴挥动着遥控器,瞬间明白了一切。“邪恶之神已到达附近区域,他准备毁掉操控它的程序。”当手表电脑的警报再次响起时,小吴也露出了恐慌的表情。也许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但为时已晚,门外一个巨大的怪物,邪恶地大笑着,已把手伸进屋内,并迅速抓起我和小吴,狠狠地摔了出去……

一声惨叫,我睁开了眼,看到清冷的月光铺了一床。原来是一场噩梦。我久久地回味着那个梦境,心想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了“老规矩”,那么,我们的世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

这时,我想起了那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点评]该考生能从反面入手做文章,颇见运思之机智。他(或者是她)精心虚构的“一场噩梦”,承载着一个“不能没有老规矩”的沉重话题。作品巧妙地以老教授的视角,向人们展示出缺了“老规矩”的日子,是何等不堪甚至危险。最后以“梦醒”作结,回到现实,强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读来发人深省。全文描述生动,点题灵活,是一篇想象力丰富、耐人寻味的考场佳作。

永恒的教养

一考生

6月到来的时候,距爷爷的永远离开,已经有两年整了。

对我来说,关于爷爷最深刻的记忆,是每一个除夕夜里那庄重而严肃的“课堂”。我从那“课堂”里走来,成长为今天的样子;带着遗传于爷爷的那股读书人的迂气和固执,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万般困惑。

记忆中,在每年除夕的团圆筵席结束后,爷爷便将自己的几个男孙留下,围坐在火炉旁,讲家庭伦理、孝悌信义。而那个因为要帮着母亲姑婶收拾碗筷、会错过小半节“课”的我,同样会认真而专注地听着爷爷所讲的一切。火炉中橘红色的火光映着爷爷那张日渐苍老却很威严的脸……而新年的每一个清晨,当孩子们都在鞭炮的噼啪声中忘情地玩耍时,爷爷正进行着他的第二堂课,“学生”则换成了我的父母叔婶们。

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每年一度的“两堂课”有着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愫。当网络一步步进入我的世界,我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中爷爷温厚有力的声音,像是缥缈在一个遥远的时空里,仿佛远去,却又不曾消失。从互联网的窗口看向世界,爷爷一定想不到,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热闹:生活在马不停蹄地往前走,人们纵情追逐着生活中新鲜的一切;却又不时怀念过往,或是重提历史沉沙中的传统文化,或是重温某段逝去的岁月,或是重谈渐渐被人遗忘的“老规矩”。当传统与当下相遇,激起人们热议,也激起我信念深处的波澜之时,我无意间读到了顾准的一句话:“地上不可能建立天国,天国是彻底的幻想,矛盾永远存在。”

所以爷爷,当我读到顾准的文字时,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疑惑开始一点点被解开。我开始相信,原来这世间是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传统中的一些碎片将永远消失在时间长河中,而世界正以越来越快的节奏前进着、更新着,那些人们不断回望和默默坚守的,或许是人类生命中最永恒的一部分——它既不单单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未来,它是人类漫漫旅程中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准则。

[点评]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位考生融情入文,以饱含真挚情感的文字回忆了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对儿孙们的谆谆教诲。然而时代变迁,“当网络一步步进入我的世界”,作者不由陷入“老规矩”与新生活冲撞出的漩涡之中;于是他带着读者走进冷静的思索空间,共同探讨什么是永恒,什么该坚守。文末以“它既不单单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未来,它是人类漫漫旅程中的根本,也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准则”点睛,读来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上一篇:高中历史远程教育学习总结下一篇:公共卫生间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