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1

怎样教学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时、分间的进率,能正确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难点: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种水果钟面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

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

2.主题图导入。

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再说一说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相机揭示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动态演示: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动态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座位的同学先讨论讨论,再打开课本第81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

媒体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启发提问:时针从1走到2时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3.认识分。

媒体演示:闪动分针,并且分针从12起走动1小格。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

时间是1分钟。

媒体演示分针从12走到1的过程,提问:分针从12走到1经过了几分钟,你是怎样想的?(12到1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钟,走5小格的时间就是5分钟。)

启发学生提问: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几分钟?你是怎样想的?分针从12走到4、9、11各是多少分钟?分针走一圈又是多少分钟?

小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钟,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钟。

4.感受一分钟。

电脑计时,学生分组活动。第一组:读课文;第二组:写字;第三组:口算;第四组:数数。

一分钟结束后,提问:A.一分钟读多少字?(统一读一篇课文)B.一分钟写多少字?(统一抄写字)C.一分钟做多少口算?(预先印好题)D.一分钟数多少个数?

每组推荐二人汇报。

5.读写时间。

媒体出示钟面,有时时针不是正好指着几时。比如,现在时针不是正好指着9,而是过了一些,所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认识时间那么,到底多多少呢?这就要看分针了:现在分针从12走到了1,分针走过了多少分呢?(5分钟。)

因此,现在的时间就是9时5分。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中文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第二种象电子表那样,就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字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钟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不满10分钟,我们就先写0再写5。(板书。)

出示第二个钟面,你能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

讨论好后,学生汇报。

师生共同总结读时间的方法:要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先看时针刚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这时钟面上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

6.时分关系。

媒体出示钟面,现在时针指向几,分针指向几,是几时?(分针和时针重合,都指向12,是12时。)

再仔细观察(媒体演示),分针和时针是怎样走动的?同桌讨论。(分针和时间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时针从12转到了12和1的正中间,时针转过了半大格。同时分针从12 转到了6,也就是分针转过的是整个钟面的一半。)

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12时半,12时30分。)媒体再演示,时针和分针现在又怎样走动了?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时针走到了数字1,分针走到了数字12,时针一共走了一大格,分针刚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2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认识时间》教学案例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2013审定)二年级数学上册第90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钟、课文、汉字、口算题等

教学设计思路:

“认识时间”是在一年级上学期认识钟表(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教学伊始,我利用猜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整时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猜时间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的工作。接着,通過让学生自己动手拨一拨,观察发现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再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得出1时=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然后选取三个典型的时间:6时25分,9时5分,11时55分让学生读写时间,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认时间的,在学生小组交流、说一说的过程中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读写时间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一、猜谜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一猜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2.质疑导入新课

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谁能说出钟面上的时间,(逐个出示6时,12时,3时)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看的?

出示8时20分,猜一猜钟表上表示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充分猜测、争论。)

师:这个时间到底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解决这类问题。(边说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首先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然后通过复习整时的时间,唤起学生的记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最后根据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猜测时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增强学生认识时间的兴趣。】

二、自主探索,认识几时几分

1.认识钟面(投影展示钟面)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钟面,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学生观察后汇报。(生:时针、分针、点、数字等)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什么叫大格?(学生回答后师课件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课件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师: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每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同桌先讨论,再打开课本第90页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填好后,多媒体核对答案。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针、分针的运行

师:请看大屏幕,看看谁是最会观察的孩子?

①课件演示时针的运行:大哥时针是怎样工作的?

②课件演示分针的运行:二哥分针呢?

③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使抽象的知识得以形象的体现,学生直观地观察分钟和时针的运行,进而能使学生体会、理解所学知识,为后面探究时针和分钟的关系做好铺垫。】

……

三、拓展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十五的第1题。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芳,我现在已经是小学生了,我要学会独立生活。自从我学会看钟以后,我的生活安排得有序多了,你能说出我什么时候干什么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看来大家都会读时间,你们会写时间吗?请同学们把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用两种方法写下来。(指三名学生上台写)

写好后,集体订正。

师: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希望同学们都能合理安排好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为线索,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应用时间的意识。

【反思】

一、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生长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因此,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生长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二、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

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小组活动:“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认识时间》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篇4

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对“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表示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对时间单位的进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进制感到不习惯,所以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课一开始利用作息时间表引入,让学生从表中找出学过的时间,从而复习看整时与半时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授部分我首先让学生认识钟面(有可以拨动时针分针的钟面配合教学),并通过观察、研究、对口令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钟面上各个数表示几分,为学习时间几时几分的教学,扫除了碍障。接着,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再通过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的过程,让学生得出一时等于六十分,通过本节课的重点,紧接着,我用课件出示上课时间9:40的钟面,让学生读时间,并请读对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大家如何看几时几分的时间,学生更是兴致盎然,学习兴致更浓了。

此时,又出现2:05的钟面,让学生用刚才新学的的方法读时间,再用课件同时出现9:40和2:05的钟面,教孩子们用电子的表达方式,表示这个时间,重点讲解五分是不满十分,要用零在冒号后第一位占一个位置,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最后通过“芳芳的作息时间”读写时间,并设计“帮小动物找家”、计算一节课是四十分钟还要过几分钟是一小时等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认识时间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良好习惯。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5

一 教学内容

认识时间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数学上册90页、91页及相关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会读、会写几时几分。初步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2.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初步建立时间概念。

3.懂得要珍惜时间,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和积极性。三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会用5分5分数的方法认识时间;直观理解1时=60分的含义。2.难点:让学生用所学习知识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走过数字几,表示的时间就是几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呢?在看分针指向数字几);让学生学会认识大格与分钟、大格与时的区别。四 教具准备

教具钟、教学课件、学习卡片(教师)

小闹钟、学习卡片、作业纸。(学生)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师:“孩子们,喜欢谜语吗?(喜欢)注意听好了,看谁最聪明?能把它猜出来。”

师:“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师:“这是什么?”(钟表、小闹钟)”

师:“钟表能告诉我们什么?(时间)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时间。”

出示教学课件:

师:“看这是什么地方?(银行)去银行取钱要知道什么?(时间)上班和下班的时间。

师:这是什么地方?去火车站要知道什么?(火车发车的时间)

师:看来呀,时间和我们密不可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时间。(说完板书)板书:认识时间

(二)观察钟面(出示对应课件)师:“咱们先观察一下钟面,(2—3分钟后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教师根据回答情况及时帮助、引导、更正。)(生:数字、时针、分针、大格、小格)

师:“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回答,教师验证。(媒体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一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仔细观察。”(媒体演示:5个)

师:“从12—1里面有5个小格,那么从1—2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看谁火眼金睛,用最快的速度数出来;那2—3呢?”

总结:也就是每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师:“从12—1里面有5 个小格,哪从12—2里面有多少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说“你真聪明,孩子们为他鼓鼓掌)”。

师:“从12—3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从12—4里面又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

师“从12—1里面有5 个小格,所以1对应的小格数是5个,从12—2里面有10个小格,所以2对应的小格数是10个,同样3对应的小格数是几?”

师:你知道钟面上每一个数对应的小格数吗?拿出你的作业纸找到第一题,在括号里填出对应的数,看谁的速度快。(验证答案后,让学生放好作业纸)

(三)观察时针(出示并演示对应课件)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接下来观察时针。时针从12—1,走了几个大格?”(1)

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这是我们上学期学习的内容。”

师:“时针又从1走到2,又走了几个大格?(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1个大格)是几时?

(四)观察分针(媒体演示各环节)

1.师:“:分针从12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分针走一大格经过的时间是多少分呢?””(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帮助、引导、更正。)“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一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走5个小格的时间是5分。” 2.师:“分针又从1走到2,又是几分?你是怎么想的?”。小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3.师:“分针从12走到2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4.师:“分针从12走到4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20分)师:“分针从12走到9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45分)师:“分针从12走到11呢?你是怎么想的呢?”(55分)师:“分针走一圈又是几分呢?你是怎么想的呢?”(60分)

小总结:“分针走1小格经过的时间是1分,走几小格经过的时间就是几分,分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60分。”

(五)认识时间

1.师:“咱们认识了时和分,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出示9时5分)

师:“你看仔细了,先看时针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时针走过了数字几?(9)表示的时间就是9时多,到底多了多少呢!再看分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5分),所以现在的时间是9时5分。”

师:“你们会说吗?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拉长音,让学生接问题)(出示媒体演示9时5分)(这时如果有学生说9点5分,要及时更正。)

师:“这是一种表示方法,是几时几分就写几时几分,还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像电子表那样,用两个小圆点把左边的时和右边的分隔开,有几时就写几再打两个小圆点写右边的分。所要注意的是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比如,9时5分,5分不满10分,我们就先写0再写5。”

2.师:“相信聪明的你们会用这种方法让出下面的时间”(媒体出示)9时30分、9时55分。“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师:“孩子们,你们累了吗?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儿歌,放松一下,这首儿歌还可以帮助大家快速认识时间。”(媒体演示,学生齐读)

儿歌

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时多。

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4.师:“拿出你的作业纸,第二题用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写出钟面上的时间。5.师:“你不仅会读时间,还会写时间,你会拨时间吗?拿出你的小闹钟,看谁的速度最快,老师说时间你们拨时间。11时15分、11时45分、12时。(教师提问并更正,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12时整时针和分针怎么样了?(媒体出示12时图)我们不仅会读时间,写时间,还会拨时间。把你的小闹钟放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

(六)时分关系(媒体演示1时=60分)1.师:“请男同学看时针,女同学看分针,看它们走了多少,看谁看的准。”(媒体演示完)“男生汇报,时针走了多少呢?”(一个大格)“时针走了一个大格是几时。”(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时)“女生汇报,分针走了多少呢?是多少分。”(一圈,也就是60分,教师板书60分)

2.师:“反过来,女生看时针,男生看分针,看它们走了多少,然后汇报。”

3.师:“男女同学同时看时针和分针。它们是否同一个方向、是否同时走、是否同时停?”(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

师:“这说明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和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怎么样?(学生回答,教师及时帮助、引导、更正,教师板书1时=60分)

板书 1时=60分

(七)巩固练习

1.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媒体演示)(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2).时针走一大格是()。

(3).分针走一小格是(),走一大格是()。

(4).时针走一大格是()时,分针正好走()圈,是()分。2.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方法看时间吗?这是小芳一天的作息时间表,你能说出小芳什么时间干什么吗?

3.师:“小熊知道咱们班的同学会认识时间,你们能帮它找到家吗?请你快速帮它找到家。”

人教版二年级上认识时间教案 篇6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钟面,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知道时与分的进率:1时=60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正确说出钟面上指示的时间,并能正确地书写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重点: 会读、写钟面时刻并掌握时间单位的进率。难点 :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1时=60分。

一、创设情境。1.师:上课„„

师:哪位同学说说,我们学校上早自习的时间是几时吗?(边问边出示课件,课件显示一个钟面,定格在8:00)2.复习旧知。

师:你怎么知道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8时的?(生:时针指着8,分针指着12,就是8时。)

对,这就是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学习的整时。

3.导入新课。(大约过了5分钟左右,屏幕上的钟面显示出8:05)师:同学们,你们又知道现在是几时吗?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继续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认识钟面

(1)师:出示钟面问:钟面上有些什么?(2)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补充。

(3)小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2.认识时间。(1)认识分。

引导学生观察分针。(用实物钟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体会1分钟的长度。(课件演示)1分钟有多长呢,我们来感受一下。边在课件中演示,边提问: ①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②分针指着2是几分?为什么?(2个大格有10小格,所以是10分。)③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7个大格有35小格,所以是35分。)师小结: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就是1分。(2)认识时分的关系。

观察整时(p90拨一拨第一个钟面)①教师拨钟,学生说时间。

②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12时)

③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也指向12。)(3)认识半时(p90拨一拨第二个钟面)

①学生拨一拨:把自己的小钟表先拨到12时,再往后拨30分钟。②学生汇报:你是怎么拨的?

③讨论交流:这时分针和时针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反馈结果:分针走30个小格,就是30分,时针走了半格,也就是半小时 ⑤小结: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4)认识时、分的关系。(p90拨一拨第三个钟面)

①学生拨一拨:看一看分针走一圈,时针走几大格,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②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课件: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一大格。(课件演示)③师: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1时)

④小结: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知道:1时=60分(板书)

三、拓展延伸

1.(1)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分。

(2)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圈,也就是()小格,也就是()分。(3)1时=()分 60分=()时

(4)在○里填上“=”,“>”或“<”。1时○100分 50分○1时 7时○70分

2认真观察钟面,回答问题。(1)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你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小结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7

课前

1. 教学前期分析

《认识时间》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认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上有60个小格, 分针走1小格是1分钟, 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并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以后学习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计算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有的学生大致会看时钟, 但准确度并不高, 也不怎么理解1小时为什么等于60分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时钟, 在转动分针的过程中观察时钟的变化, 明白如何正确读时间。我们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 观察钟面, 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 60个小格。 (2) 认识时间单位“分”, 通过转动分针一圈, 观察时针的变化, 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 (3) 在生活经验以及已学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尝试、交流、辨析, 正确读写几时几分和几时半。 (4) 进一步理解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培养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其中, 教学重点是正确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接近整点时刻 (如:8时55分) 的读法;二是时针和分针的区别。

2. 微课+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首先确定哪些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课, 我们选择的是那些概念型、约定型的知识点。

(1) 认识钟面:钟面上有12个大格, 60个小格。 (2) 时、分之间的关系: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1小时=60分钟。 (3) 需在课堂解决的重点或难点问题。 (4) 学习微课的时间 (要求学生在晚上8点准时学习微课, 画出结束时间的分针和时针并读出来) 。

自学报告单的设计原则与微课保持一致。结合微课对概念型、约定型知识的讲解, 以练习的形式落实知识。具体安排如下表。

3. 制作微课以及课中PPT

制作微课之前, 先制作PPT。教师只有对微课的设计有了清晰的整体思路, 才能在录制的过程中一气呵成。微课使用的PPT绝不能照搬以前上课的流程, 必须是教师对微课与课堂的整体性思考, 即哪些知识适合使用微课?如何设计与微课具有一致性的自学报告单?教师要学会取舍, 学会整合。

预设学生看完微课后可能的情况。用PPT展示学生可能没有说到的方法、学完微课后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练习题和拓展题。

4. 学生观看微课, 完成自学报告单

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上传至群共享, 由每位家长下载到电脑后让学生观看;二是在中国微课平台上直接观看。由于中国微课平台还在完善中, 目前较多采用第一种方式, 期待今后的自学报告单能够在网上完成, 以便教师能够及时看到反馈信息, 进而以学定教, 进行二次备课。

课中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 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 适当调整教学设计。

1. 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认识时间 (板书)

师:钟面上有60个小格, 你是一个个地数出来的吗?

师:为什么1小时等于60分?

生:时针走一大格就是1小时, 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一圈, 时针正好走了一大格, 所以1小时等于60分。

2. 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互相批改自学报告单第3题, 互相辨析有不同答案的题目。

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概念型、约定型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小组汇报落实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 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点拨读写时间的方法。

在学生学会了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后, 教师出示难题 (如图1) 让学生思考, 在选择、辨别和错误的分析过程中, 进一步巩固认识几时几分的方法。

4. 分层练习适度拓展

基础练习:做一做数学课本第91页的练习题。

提高练习:改错题 (小动物们也来认识时间, 如图2, 请帮它们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

拓展练习 (机动) : (1) 小芳的外公要来, 打电话说8:00到火车站接他, 可是小明8:00准时到了火车站出口处, 却没有接到外公, 这是为什么?

(2) 小芳晚上8:00把外公接回了家, 想给外公泡杯茶, 吃点儿水果。完成各事项所需的时间如下表, 小芳完成这些事情最快需要几分钟?外公可以在几时几分喝到茶, 吃到水果?

通过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练习、小组间的互批互改、教师的“一对一”辅导, 进一步巩固所学, 并适度拓展。

5. 小测验证达成目标

让学生做数学课本第93页第1题“小芳一天的安排”。通过测试, 了解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情况。

课后

数学离不开生活。本节课的内容更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除了在微课设计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中, 课堂中的拓展题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学会珍惜和合理地安排时间。所以, 课后让学生通过看“小芳一天的安排”, 设计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 体会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就是节约时间。

反思

课堂上, 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和自信, 学生对于微课中提到的问题做出了精彩的回答:“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有12个大格, 所以是12个5。12乘以5等于60。先算10个5等于50, 再加上2个5就等于60了。”虽然只学习了乘法口诀, 但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也能成功地计算出来。

第一次上课的时候, 我们把教学难点——接近整点时刻的读法放在微课中。在检查自学报告单时, 全班46人中有9人做错, 11人有擦过的痕迹, 在QQ群上与家长交流中也发现, 有家长忍不住提前教的情况发生。所以, 第二次上课, 我们在学生对几时几分有了清晰的认识后, 才出现教学难点, 并采用了学生先独立思考, 再对选择的序号用手势来表示, 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正反方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学, 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都被调动了起来。有个学生拿来一把尺子测量时针指的位置还没有到9;另一个学生迅速在带来的闹钟上拨出9:55, 将其与8:55的钟面做了一个对比, 而这也正是教师将在PPT中展现的内容, 进一步落实了认识时间的方法, 且在辨析另外两个答案时, 有预防再犯错的效果。

当然, 这次课的设计也有不足:首先, 微课的设计对教学重点——认识几时几分的操作性指引不够。微课中应该增加从8时开始拨动分针一小格就是8时1分 (8:01) , 拨动分针5小格就是8时5分 (8:05) , 以此类推, 并引导学生自己去拨动小闹钟读出时间, 一直到9时, 以增加学生对几时几分形成过程的充分体验, 从而降低学生读写几时几分的难度。其次, 练习的设计容量太大。学生的提高练习只完成了第一题, 拓展练习只完成了第一题。可以把基础练习由8道题精简为4道题。提高练习可以只设计第一题。拓展练习依课堂时间而定。再次, 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不够。尽管设计了小动物、小芳等角色, 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些在很多课上被多次使用, 不够有新意。如果翻转课堂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 那么教师要对每一节课堂的练习有深入的思考,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精心而巧妙的设计。

认识图形(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辨认、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

2. 体验“面在体上”,实现对平面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3.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拼组图形的动手操作活动,建立空间观念,树立美好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 、童话情境引入,激发求知的兴趣

童话中感受数学美。

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住着一对美人鱼公主,听说她们的家园可美了,大家一起去瞧瞧吧!(出示主题图)

师:在美人鱼的家园里,你看到了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各种建筑物和风景,感受图形的美。

【设计意图】对于本节课的知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美丽的童话世界。

二、自学新知,感知表象

1. 抛却图画中非本质属性,获取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都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在这幅美丽的图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呢?

在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图画中的平面图形,配合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平面图形,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这五种图形。学生也许不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称,但只要是能用自己的语言指出来,就行了。让学生带上数学的眼睛,切入本節课的学习主题,为实效性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2. 融入数学思想,为后继学习作铺垫。

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不错,可是这些图形摆放得好乱啊,没关系,老师有办法将它们整齐有序地放置。

课件展示:

师:这样放置之后,你们觉得有什么好处?(整齐,看得更清楚)

【设计意图】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师将杂乱的图形进行整理、归类,同时渗透分类的思想。

3. 引导自学,提高学习能力。

师:这些图形在同学们的心中,有着各种各样的名字。例如,圆圈、三角尖等。你们知道吗?这些图形在数学上都有一个自己专属的名称,请大家翻开数学书,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准确认识这些图形的名称。

师:大家都来说一说,你们对这些图形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从书中你们还知道这些图形是怎么画下来的吗?

学生充分表述自己对各种平面图形的直观感知,然后通过观察书中画面,汇报:是用各种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把物体压在白纸上,用笔沿着物体的轮廓描下来的;也可以用印泥来得到这些图形。

【设计意图】书永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要引导学生看书进行自学,从学习的效果来看,别人告诉的,远没有自己的主观获取来得印象深刻。

4.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前准备的学具,小组分工合作,每位同学不重复地各画出其中的一个图形,然后探讨出每种图形的特征。(发给小组操作单)

要求:1. 请各小组分工明晰。

2. 填好操作表。

3. 小组各成员轮流发言,并选出中心发言人为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提升一个团队的力量,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给他们一个规范的合作学习形式,不要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利用立体图形来画出平面图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从“体”中抽象出“面”,领会几何中面构成体的关系。

师:大家来汇报各种图形有什么特征?

不要求学生能说得非常完整,只要能初步地认识这些图形,达到辨认、区分的水平就可以了。

5. 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

建议学生从身边的实物中去寻找,然后再回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从直观的感知,到动手创造出平面图形,这时候,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是有提升的。作为教师,教学中给学生发一张走向分数的通行证的同时,一定要记得给学生发一张走向生活的通行证,只有将知识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知识的运用才是有生命的,有价值的,通过对身边物体表面特征的辨认,也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特征的掌握。

三、图形组合,展示数学的美

师:同学们今天认识了这些新图形,也发现了它们的特征,现在你们能利用学具,自己组合出一个美丽的图案吗?

(提供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平面图形,让他们小组合作,拼出美丽的图案)

师:同学们能展示一下你们的作品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拼出来的,并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图的意思。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图形的特征与生活的实例相联系,亲手拼组漂亮的图案。但这只完成技能操作的层面,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就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其中学习的情感是最应该调动的。

师:各个小组的同学们都拼出了美丽的图案,也在汇报中表达了图的意思,很有创意!你们知道吗?如果将你们组的图案拼组起来,就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小故事!来,老师边讲故事,你们边将故事的主人公请过来,贴到黑板上,行吗?

配合教师讲童话故事,各个小组将自己手中的图案配合故事的情节,组成一个完整的挂图。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将各个独立的图形拼组出一个身边熟知的图形,再将各小组的成果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挂图。一是为了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二是在拼组中,感受图形与图形之间的组合美;三是在运用中,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在大脑中完善关于图形的知识。一幅完整的童话故事挂图,具有让人欣赏的功能,可以让学生爱数学,喜欢上数学课。

四、梳理总结,内化新知

1. 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

2. 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掌握了它们的特征?

3. 在这节课中,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的总结,是在帮助学生梳理、内化本节课的知识,让点状的知识成为线状知识联系起来,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6107页练习二十第511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运算顺序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48+4(2)48+36-66(3)55-75

(4)(84-36)8(5)48(8-2)(6)59+6

2、学生小结混合运算

算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三、计算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5题。

独立完成比较异同之处。

问:为什么题目中的`数字相同,但结果不同?

指出: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弄清运算顺序。

2、完成练习二十第7、8题。

3、小结: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一步一步算,等式计算要注意格式。

四、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第9、11题,分别说出解题思路。

2、小结:解答连续两位应用题所求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五、课堂作业。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10

创作者:卢香玲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二册的一个内容,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钟表及时间的一些知识,如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有12个大格;并已经掌握了如何看整时和半时。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使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这样的教材安排,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既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符合平时人们看表读时间的经验与习惯。

1、教学重点

重点:学生能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几时几分)。正确认读几时几分,需要弄清以下几点:①时针,②分针,③大格数,④小格数,⑤时针从12起走过几大格,是几时多,⑥分针从12起走过几小格,是几分。

2、教学难点

难点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读接近整时的时间(如10:55)。

3、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能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1时和1分的时间观念。

⑵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应用、抽象概括能力。

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⑷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设计理念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还包括背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知识,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或信息。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构认知。教学设计中体现在①动画片引入,②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2、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习活动,是一种手脑并重的操作。在概括认读方法后,课堂并没有机械的叫学生认读一个个钟面,而是进行了一次组内拨钟练习。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操作,进一步认识了几时几分。

3、应用意识的培养。

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本课练习,判断谁迟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一般方法是通过认读钟表。更使学生体验到认读时间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法

1、图示法

2、引导法

四、说学法

1、小组合作

2、抽象概括

3、动手操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播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在我的课前调查中,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看动画片和吃零食,特别是大风车等,是孩子们的节目,播放时间是他们很关注的。本课撷取学生感兴趣之最——看动画片,与看时间巧妙结合,创设了以上这一情境,勾起学生无限兴趣。

2、师:什么时间播放?(出示钟面)会认读吗?

3、揭题。师:要准时地守候在电视机前,我们必须要学会看——(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设计意图】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动画片时,教师顺势而下,追问播放时间,直奔主题。继而出示此动画片播放时间的钟面,让学生尝试认读,既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又引入了新课。最后,在教师鼓舞与号召下,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进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认识钟面

1、回顾旧知、观察钟面。

①针:时针、分针。②数:12个数。③格:大格、小格。

2、探究大格与小格的对应关系。

①填图。填从,12到各个数字之间的小格数。(生自行对照、修正)【设计意图】学生利用5个、5个加的方法,很快得出结果。接着教师直接让学生自行对答案、修改。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使学生产生浓厚的主人翁意识。

②说说对应关系。大格数有对应的小格数。师生对口令。同桌对口令。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看时间,往往只看钟面上的数与格,很难把注意力投注到大格数所对应的小格数上。因此,让学生来参与游戏性的对口令,熟识对应关系,对他们正确认读时间是很有好处的。而学生一纸在手,上面的大格数与小格数写得清清楚楚,老师又同意没记住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有了这样的凭借和支撑,学生参与兴趣浓,效果甚佳。

3、揭示: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4、体验1分钟。(听古人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的故事。)

【设计意图】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是一个历史,也是一个看时间的好办法。在本课1分钟的故事里,学生既了解了古人的模糊记时方法,及记时工具,又随着音乐体验了1分钟到底有多长。可谓一举两得。

(三)在生活情境中认读时间

1、回顾旧知。

①整时怎样认读?(图片:早读课,钟面:8时)②几时半怎样认读?(图片:老师上班,钟面:7时半)

《认识时间》课件制作综述 篇11

时间的认识包括认识钟表, 时、分、秒以及年、月、日等, 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 这些内容既是循序渐进的, 又有其相对独立性。课件《认识时间》以课程标准为指南, 以服务教学为宗旨, 依据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至三年级上册中“认识钟表”、“时、分、秒”、“年、月、日”等内容制作, 旨在服务于这些知识的教与学。

●课件思路及内容结构

1.认识时钟

此板块主要用于教学生认识钟面, 学会看时钟。其中“钟面的认识”用来帮助学生认识钟面, 课件将与钟面有关的知识全部设计在一个界面中, 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需要只呈现相关内容;“时分秒进率”主要通过动画演示, 让学生了解时针与分针、分针与秒针之间的关系, 既可自动演示也可手动演示;“经历与体验”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 感受24小时的变化;“教你认时钟”设计为一个可以随意拨针又可准确报时的时钟, 用以教学生认时钟。

2.读写时间

此板块主要设计有“随机时间”和“调节时间”两部分, 供学生进行练习, 让学生学会读、写时间 (包括24时计时法) 。其中“随机时间”又设计有整时、整分、整时/半时、近似时间等练习, 这样设计便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习题供学生学习和练习;“调节时间”, 主要为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随即出示习题而设计。

3.玩玩做做

此板块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学生认识时间和读写时间的知识。设计有4个与认识时间有关且十分有趣的小游戏, 包括:营救喜羊羊 (初级型适用于一年级学生, 挑战型适用于二年级学生) , 射气球 (适用于三年级学生) , 闯三关 (第一关为一年级学生设计, 第二、三关为二、三年级学生设计) 、勇攀高峰 (为二、三年级学生设计) 。

4.年、月、日

此板块用以认识年、月、日, 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课件设计有一个“百年日历”和可直接输入的几个表格, 供学生“探索发现”平年闰年的规律, 揭示“二月的秘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同时, 还设计有一些相关演示与巩固练习题。

5.知识延伸

此板块包括有钟表博览、古人记时和惜时名言等内容, 用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件中预设有5个动物头像做成的卡通钟面, 点击课件界面左边中间的小三角形呈现出来以供教师选用, 建议多课时使用时适当更换钟面, 这样会让学生每次学习都有新鲜感。

●课件主要特点

1.智能性好

课件中大部分练习和所有小游戏都是随机出题并能及时正确、灵活地评价或给出答案。以“玩玩做做”中“勇攀高峰”为例。进入该页面时, 有一快速运行的数字表 (如下页图1) , 点击停止后出现一个随机时间, 这时, 要求学生将时钟拨到与数字表上的时间相同, 正确时, 课件会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攀登者便可向上攀登一程……攀登到顶峰时, 还会再给出总评。课件的评价也有很强的灵活性, 如“读写时间”中“随机时间”里的几组题, 不仅全部为随机出题, 且无论学生用“普通计时法”还是用“24时计时法”答题, 课件均可灵活正确地做出判断。

课件中的主要学具“时钟”和“百年日历”不仅功能全且智能性好。“时钟”除前面介绍的可以随意拨针, 按键可调节时间, 它还有智能化的语音报时功能, 当操作者进入“认识时钟”中的“教你认时间”界面以后, 点击“开始”按钮, 便可以任意拨分针, 拨针停止后, 点击时钟上的“语音报时”, 时钟会准确告诉你所拨的当前时间。“百年日历”中的时间与计算机时间同步, 年、月可以灵活地选择 (点击显示年月旁边的小三角) , 可呈现两百年的日历, 供学生学习“看日历”、探索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规律, 揭示“二月的秘密” (课件设计有供学生探索规律、揭示秘密所需用的表) 。

2.实用性强

(1) 既是课件, 也是学件

作为课件, 它有课堂问题思考、有教学演示动画、有与之相应的练习等。以“认识时钟”中“时分秒进率”为例, 进入该界面后, 点击时钟下方, 会出现认识钟面所需思考的问题, 鼠标按住分针提按时针旋转, 可以演示时针与分针的关系, 也可直接点击“演示”按钮, 课件自动演示时针与分针的关系, 当学生通过观察思考, 完成时钟下方的问题思考后, 课件能准确做出评价。在教学中, 教师可选择“经历与体验”中的“体验1分钟”, 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长短, 教学完成后教师又可选择“读写时间”中的相关习题供学习进行练习, 也可选择“玩玩做做”中相关的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巩固所学知识。如果课堂上学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教师可借助“读写时间”中的“调节时间”有针对性地出题练习, 因此说, 它很适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作为学件, 它有知识的传授, 如前面介绍的“教你认时钟”;有可供学生学习探究的学具, 如前面已作介绍的“时钟”和“百年日历”, 又有大量的分类型、分层次的练习和游戏, 再加上学件具有及时评价功能。这样, 即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 学生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可见, 它也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可称为学件。

(2) 操作方式简便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有限, 设计时尽量让操作方式简便。运用该课件练习时, 学生只需会点击鼠标、输入数字、按方向键等简单的操作即可, 少数需要输入文字的地方, 备有文字的选项, 十分方便学生学习与练习。

3.寓教于乐

该课件设计的练习以游戏为主, 练习的形式是游戏, 但游戏的目的又是教学, 如“玩玩做做”中的“营救喜羊羊”。喜羊羊被灰太狼锁进大牢了 (如图2) , 想营救喜羊羊, 就得找到与时钟相同时间的钥匙打开锁……把锁全部打开, 喜羊羊才能获救。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 他们通过游戏在玩中学, 学中乐, 最终达成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此外, 课件的评价大多以动画形式呈现, 这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交互性好

该课件借助Flash强大的交互功能, 经过精心的安排、合理的布局, 将三个年级众多的学习内容集合在一起, 仍然做到了操作简便、切换快捷, 教师 (或学生) 可以灵活自如地进行交互控制, 随意跳转到教学所需要的界面。另外, 课件中所有的习题都可以直接在其上答题, 并且在完成后, 能对练习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 实现了人机互动, 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学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

●评价与反思

该课件在实际教学中, 受到了使用者的好评。丰富的资源满足了教与学各方面的要求,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回顾课件制作经历, 我有两点特别深的体会。

1.课件制作要讲究创意

本人曾四次参加全国性的课件制作大赛 (其中两度在NOC活动中获一等奖) , 我觉得自己的作品每件都有一定的创意, 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就《认识时间》而言, 有两方面的创意:一是该课件包含了小学阶段与时间认识有关的全部内容, 可供多课使用;二是练习的形式以游戏为主, 且都是随机出题, 及时评价, 这种形式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2.课件制作应关注细节

该课件从结构布局、色彩的配搭到动画制作、音效的设置等都经过了反复的掂量与斟酌。例如, 为了确保年、月、日中动画演示的科学性, 我曾就地球旋转的方向、倾斜度等细节请教过教高中地理的网友, 也曾当面求教过本地的高中地理教师, 将自己做的效果演示给他们看, 根据他们提出的建议修改再演示, 反反复复经过多次的制作最终才确定了下来。课件试用期间, 也采纳了执教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在颁奖活动现场

评委印象

这个作品非常精致, 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发现有部分内容使用了破解素材, 导致不敢确定原创程度有多大, 本作品应该是获得恩欧希创新大奖的。此作品是整合类作品的典型, 可以说几乎覆盖了全部有关“认识时间”的相关知识点。这样的课件为不同的课堂生成提供了非常大的创作空间。它不仅是一个课时的内容, 而是只要牵扯到时间学习, 就可以用它。

课件的亮点非常多, 如有趣的练习及其评价奖励、适合学生的操作方式、丰富的帮助与拓展内容, 如果非要提出一点建议的话, 我觉得这么多内容可以组织得更清楚一些。或者以更好的方式引发学生自学兴趣, 如用一个问题引入或者用一条线贯穿整个内容。

杨老师是一个孤独的探究者, 我不由得把他与东营代表队一组作品做比较, 如果杨老师有一个团队, 或者在一个团队中做首领, 或许杨老师就能把精力解放出来, 不去使用一些破解素材, 使得自己作品的原创成分增加, 给评委们以信心了。这里一定要向杨老师解释一下, 因为恩欧希大奖要接受社会的检验与点评, 所以当评委不能确定作品原创成分占据作品主流的时候, 通常不敢冒险评为大奖。这不仅是对NOC负责, 也是对自己和其他参赛选手负责, 希望杨老师能理解。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12

甘肃省临泽县西头号小学 张晓梅

一、引入:

师:同学们好!生(齐):老师好!

师:今天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声音大一点儿,给老师点信心,好吗? 生:好!(齐)高兴!

师:同学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 生:喜欢!

师:你们知道大风车节目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吗?(是上午?还是下午?)

生:是每天下午播出的。

师:是几时几分播出的呢?(学生同桌交流,说说具体时间。)生1:4点15分。生2:5点20分。……

师:同学们都说的不太准确,老师告诉大家,请你记住这个时间,准时收看大风车节目,这个节目可好看!(板书:6时10分,6:10。)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认识时间的有关知识,同学们用的还不是太好,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巩固认识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生(齐):好!

二、基础知识回顾

师:请看屏幕,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老朋友,是谁呢?(出示课件一。)

生:钟表。

师: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后老师让学生边指边说。)

生: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还有12个数字……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指得非常正确!又矮又胖的最短的针是时针,最长的这根针是秒针,另外这根是分针。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观察电视机中的老师是怎样给大家介绍的(教师出示课件二。)

师:电视机中的老师给我们做了介绍,谁知道时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指名回答。)

生:一小时。师:非常正确。

师:分针走一大格表示多长时间? 生:5分钟。

师:正确!你真棒,观察得很仔细。那分针走一小格呢? 生:一分钟。非常好!

师:(课件返回)谁观察得仔细,1小时等于多少分呢? 生:1小时等于60分。

师:非常正确,掌声送给他!(教师同时板书:1时=60分)

三、重点练习

师:同学们记住了大风车节目播出的时间,现在老师请你记住爸爸看《新闻联播》节目的时间,把这个时间写在本本上。不要忘了提醒你爸爸。(生写时间,老师巡视。)

师:写上了吗? 生:写上了。

师:写对了没有呢?请同学们对照老师的写法检查。(板书:7:00,7时。)

师:写法和7:00不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吗?

生:我写一个7再写一个时。(生说老师板书:7时。)师:这个写法也对,时间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可以用两个小圆点儿把时和分隔开,也就是电子表的形式:7:00,另一种方法是用文字写时分:7时。

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片,但老师在这里提醒你每天晚上八点半应该准备休息,请你把这个时间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在本本上,好吗?(强调用两种方法写。学生写时间,教师将9:20拔在课件钟面上。)

师:写对了吗?请你对照老师的写法来检查一下。(学生自己检查后同桌交流。)师:谁像老师一样用两种方法写的,请把小手举起来,哦!这么多同学都能用两种方法写出来,真不错!谁的写法不一样呢?

生1:我是这样写的:8:半。生2:我是这样写的:8点半。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写法吗? 生:不同意。师:为什么? ……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刚才我说八点半,同学们都会明白老师的意思,8点半是我们的习惯用语,8时30分是书面用语。你妈妈提醒你上学会这样说:“孩子两点半了,快去上学。”不会说:“孩子2时30分了,快去上学。”这样说听起来有点别扭,两点半是习惯用语,2时30分是书面用语,同学们都会听,会看吗?你能读出钟面上这个时间吗?

生:9时20分。

师:非常正确!掌声送给他!

师:同学们,这就是上第一节课的时间,你能很快的用两种方法写出这个时间吗?(学生写时间。)

师:同桌交流,看你们组里谁写得既正确,又好看!请小组长负责评一评。

师:第一小组组长说说选的是……

师: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用你喜欢的方法夸夸你们组里写的好的同学,好吗?

……

(写后让学生欣赏歌曲。)

四、动手操作

师:同学们读的准,写的好,你能很快的在钟面上拔出一个具体时间吗?

要求学生在钟面上拔出相应的时间:2时7分、4时36分、11时50分……

五、感受一分钟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趣的活动,给大家1分钟的活动时间,看一看这1分时间内你都能做些什么事情,(规则:大家可以写字、画画、拍球等。但是要求听到提示的时候,必须停止所有的活动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师:大家准备好了吗?好!开始。

师:好,时间到了。(请同学说说在1分时间内做了些什么。)师:你们都尝试了在1分时间内里做了一些事情,那么你感觉1分钟时间和一节课时间相比怎样? 师:是呀,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想清楚该干些什么时间就到了,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谈谈你们的感想吧。

六、本课小结、师:大家说得都很好,我和大家一样都有同感。时间过得飞快,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回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小主人。实践反思:

1.本节课能够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教师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运用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型,使原来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007-06-07 人教网

二年级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篇13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99-100页。

三、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对元、角、分的认识,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能正确读写时间,建立学生的时间观念。

四、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读写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人民币的计算。

五、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读写时间,进行一些简单的人民币计算。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复习口算,我们现在来做几道口算题,听老师念题,然后写在作业本上。

(二)整理复习

1、今天我们来复习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1)老师说人民币的数,学生拿;老师出示人民币,学生认,组内同学一人拿,其它同学认。

(2)让学生说出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复习人民币简单的换算和计算。

1元=( )角    10分=( )角    10角=( )元

1元=( )分    300分=( )元   100元=( )元

(2)人民币的简单换算,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元=( )角    25角=( )元    50角=( )元

20分=( )角   3角=( )分     65分=( )角

多让学生讨论,然后计算,让学生自己举例计算。

3、几时几分?

请同学翻到书P100页,第9题,请大家看看会不会读钟面上的时间?把读出来的结果写到书上。

(三)教学效果测评

让学生做P103页第9、10题,P105页第15题,

教师引导,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

十、课后小结:

一、课题:位置与图形、统计的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科书P100-101页。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重点:条形统计图数据的分析,图形的拼组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等。

七、教具:小黑板、挂图等。

八、教学课时: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复习了时间,下面大家来读下面几个钟面,认一认大约是几时。(见P.100页例9)

(二)复习整理

1、我们今天先复习位置,请大家看挂图。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2、我们下面再来做做听反话的游戏好吗?(游戏在课本9页上)。

3、刚才我们做了游戏,下面我们来数数图形,请大家打开书100页,请把11题数到书上。

4、星期日,同学们喜欢做很多的事,下面请大家看书上二(1)班小朋友们画的他们喜欢做的事的统计表。

请小组讨论表下面的问题,并看我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最后集体评讲)。

小结:今天我们这节课复习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能够通过操作活动,拼组图形数出图形个数。我们还进一步复习认识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对TIA症状和持续时间的再认识 篇14

1 资料与方法

60例诊断为TIA患者, 男36例, 女24例;年龄35岁~83岁;前循环39例, 后循环21例;症状持续1 h内完全恢复者8例, 症状持续6 h~8 h经治疗症状缓解遗留部分症状者19例, 症状持续24 h以上无CT/MRI影像学改变完全恢复者1例;发生脑梗死者4例, 症状频繁发作转出者3例, 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者19例, 症状缓解但遗留部分症状者34例。60例患者中CT/MRI有陈旧性腔梗病灶者49例, 有责任腔梗病灶者11例。对所有TIA患者入院后均查血脂、血糖、凝血系列,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心电图, 除血小板低于50×109/L者均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qd抗血小板聚集, 尼莫地平20 mg, Tid预防脑血管痉挛, 静滴血栓通改善微循环, 胞二磷胆碱营养脑神经, 血脂、血糖、血压高者积极控制, 颈部血管有不稳定斑块者口服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 对频繁发作者静滴奥扎格雷钠加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建议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或介入治疗。

典型病例:患者, 女, 76岁, 于2012年9月20日以“发现意识不清5 h”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5 h被家人发现躺在地上, 意识不清, 呼之不应, 推之不动, 掐之不醒, 身边无呕吐物, 无大小便失禁, 无四肢僵硬及抽搐, 呼吸平稳。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史;本次发病前无发热、头痛、腹痛、腹泻。3年来共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3次, 前2次每次持续时间均在2 d以上, 每次清醒后语言、肢体功能均正常, 对病前情况无记忆。入院时体温 (T) 36.5℃, 脉搏 (P) 64次/min, 血压 (BP) 100/60 mm Hg, 呈中度昏迷状, 双侧角膜反射消失, 双侧瞳孔直径2 mm, 对光反射迟钝。颈软, 心肺部听诊无异常, 四肢肌张力低, 腱反射 (+~++) , 双侧病理反射 (±) , 双侧克氏征、布氏征均 (-) 。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梗;心电图:窦性心律, 电轴左偏, 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顺钟向转位;随机血糖7.1 mmol/L。诊断: (1) 意识不清待查:脑干梗死。 (2)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入院后给予吸氧、心电监护, 静滴血栓通改善微循环, 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聚集, 醒脑静促醒, 西米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 头孢唑啉预防感染等治疗。查肝、肾功正常, 凝血系列正常, 血脂系列:甘油三酯 (TG) 1.65 mmol/L, 胆固醇 (Ch) 5.80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1.11 mmol/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4.27 mmol/L。入院后至第2天患者一直呈中度昏迷状态, 血压、呼吸、心率均平稳。入院第3天患者开始出现肢体不自主活动, 大声呼叫及痛刺激有反应, 逐渐清醒, 后完全清醒, 语言、肢体功能完全正常, 但对发病前情况无记忆。又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尼莫地平预防脑血管痉挛等治疗, 后又查颈椎片、胸部X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提示:颈椎病、双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包少量积液, 各心腔大小及结构正常, 左室舒张期顺应性减低, 收缩功能正常;头颅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腔梗;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侧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形成, 右侧椎动脉内径变细, 血流量减低。患者为老年女性, 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3年, 复发5 h, 每次昏迷2 d以上, 醒后语言、肢体功能均正常。病前无发热、头痛、精神症状, 可排除病毒性脑炎;无高血压、冠心病史, 心源性晕厥可排除;无糖尿病史, 随机血糖正常, 可排除低血糖昏迷;也可排除药物、食物、一氧化碳 (CO) 中毒及脑出血等。患者入院时意识障碍、双侧角膜反射消失, 双侧瞳孔缩小, 对光反射迟钝。分析:意识障碍为脑干网状结构缺血所致;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弧中枢均在脑干。定位:脑干。定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脑干梗死。昏迷时间虽超过24 h, 但按脑干梗死治疗, 清醒后症状完全消失, 头颅MRI脑干无梗死病灶。最后确诊:后循环TIA, 住院12 d痊愈出院。

2 讨论

TIA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 是指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相应脑供血区神经功能缺损。传统的TIA概念为突然出现的局灶性或全脑性神经功能障碍, 大多数发作在5 min~10 min内, 通常持续不到1 h且无任何残存症状, 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 且排除非血管源性病因。一旦症状超过24 h或症状虽然缓解但遗留部分症状均不能诊断为TIA。1975年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脑血管病分类修订版中正式采用了24 h定义。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 TIA症状持续时间的概念逐渐被淡化, 2009年6月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提出了新的TIA定义: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伴发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取消了对症状持续时间的限制, 提出TIA与脑梗死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脑组织梗死。研究表明:在持续时间小于24 h的TIA中, 60%持续时间小于1 h, 然而没有一个单纯的时间阈值与脑梗死风险增高相对应, 1 h时间点不能可靠地区分患者是否会出现脑梗死, 其他任何小于24 h的时间点也不能达到该目的。在持续时间小于1 h的TIA患者中, 约30%在弥散加权成像 (DWI) 中脑损伤的证据;在持续时间为6 h~24 h的缺血事件中, 不足60%的患者DWI存在脑梗死证据。因此, 1 h时间定义并不能区分有无脑组织梗死, 6 h~24 h也不能区分有无脑组织梗死。而影像学评价是判断有无脑组织梗死的重要手段, 如DWI在区分脑梗死中的作用得到不断深入研究和重视, 约40%的TIA患者可见DWI损害, 尽管DWI信号异常的脑组织往往会进展为脑梗死, 但也有可能恢复正常, 提示DWI异常信号并不代表永久性受损的脑组织。根据病理生理特点, TIA专家共识将TIA分为血流动力学障碍型、微栓塞型、脑血管痉挛型和腔梗型四种类型[1], 即TIA症状缓解后可以遗留部分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也可以超过24 h, 这对TIA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若把TIA缓解后遗留的部分症状当做脑梗死来处理, 即使影像学有部分小的病灶形成, 但遗留症状要比TIA发作时症状轻, 如果病因没有去除, TIA仍会反复发作, 严重者将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 预后会更差。TIA治疗的目的在于尽最大可能预防缺血部位脑组织发生脑梗死, 一旦演变为脑梗死神经功能将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而TIA正是介于脑梗死和非脑梗死之间, 若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介入治疗等, 就可避免脑组织梗死而发生神经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尽管TIA症状缓解后可以遗留部分症状, 症状也可以持续超过24 h, 此时即使有CT/MRI影像学改变, 仍应按TIA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 就有可能避免更大梗死病灶的形成, 甚至挽救患者的生命。

摘要:目的 重新认识、理解和掌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新概念, 领会其实质和内涵, 提高TIA的诊治水平。方法对诊断为TIA的60例患者就入院时症状、持续时间、治疗后症状缓解时间及症状是否完全消失等进行为期1年的观察。结果 症状持续1 h内完全恢复者8例;症状持续6 h8 h, 经治疗症状缓解遗留部分症状者19例;症状持续24 h以上, 无CT/MRI影像学改变完全恢复者1例;发生脑梗死者4例, 症状频繁发作转出者3例, 治疗后症状完全恢复者19例, 症状缓解但遗留部分症状者34例。结论 掌握TIA的新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争取治疗效益最大化, 避免由TIA演变为脑梗死而造成神经功能不可逆性的损害。

关键词:TIA,症状,持续时间,再认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学生的工厂实习报告下一篇:聘用协议书范本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