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精选7篇)

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 篇1

近年来,我县围绕“强畜牧扩蔬菜、抓林果兴蚕桑”的基本思路,在“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多乡一业”上作大文章。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牧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积极调整农牧产业结构,大力进行农牧业项目建设,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我县农牧业平稳发展。为实现我县农牧业的转型跨越发展,结合本人调查了解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1.概况

沁水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衔接处,西临翼城县,东连高平市、泽州县,北和浮山、安泽、长子县接壤,南与垣曲、阳城县搭界,总面积2676.6平方公里。本县行政区划隶属晋城市,全县分设7个镇和7个乡,下辖251个行政村。地势西高东低,海拔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1838米。地形东西长,南北窄。东西长约15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阳翼高速、侯月铁路、S311省道东西贯穿。沁河、县河、端氏河等十大河流清澈见底,常年不断。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历山、鹿台山、大尖山等十大山脉森林茂密,风光秀丽,环境宜人。

2.农牧业发展现状

我县耕地面积480611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约达到

405127.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3%,粮食年产量10000万公斤。

2010年,县畜牧局紧紧围绕“争创一流业绩,建设畜牧强县”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重点发展规模健康养殖,强化养殖技能培训,开展技术服务“一帮一”活动,大力推进了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全县畜牧业呈现出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肉类总产量完成7070吨、蛋产量3510吨、奶产量410吨,较2009年分别增长8.3%、14.5%、30.2%。年末,生猪存栏47974头、出栏62047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2%、16.5%;牛存栏5035头、出栏2371头,较2009年分别增长11.1%、4.7% ;羊存栏209337只、出栏128941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3.8%、3.2%;鸡存栏463768只、出栏239190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5%、5.9%;兔存栏25580只、出栏48748只,较2009年分别增长149.8%、127.7%;蜂存栏17056箱,蜂蜜产量424吨,与2009年持平。

二、农牧业存在的问题 1.农业存在的问题

在中央和地方重视下,给予了农业充分的政策扶持和便利。退耕还林、移民并庄使得许多交通不便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农业设施在政府的扶持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更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还是有几方面需要加强改进才能让土地充分的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首先,土地流转的问题。我县的土地情况还是家家有地种、户户有田耕。土地流转仅限于山庄卧铺,而且流转后的土地大多数用于退耕还林,只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做了干果林。大面积的土地还在农民的手中,你一小条我一小块,农户个体手中的土地有限,所以在设施、机械上的投资就很有限;在生产作业中更是你种西瓜我种芝麻,一块土地上的农作物品种杂乱造成耕地、施肥、灌溉、收割等机械作业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耗时耗力成本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举例说明:一个村215户,775口人,350个劳动力,耕地1606亩,人均耕地2.07亩。目前的状况是平均两户一辆三轮车,五户一台手扶车,全村共有三轮车105辆,手扶车43台,大约需花费一百一十万。如果大面积的土地能流转到一两个个人或企业名下,就可以实行机械化作业,只需两台拖拉机再配套一些设备就能够胜任。如果能统一地耕作、施肥、灌溉、收割、产品储存、亩产量会进一步提升、投入降低、效益大大提高。同时还可以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比如蔬菜大棚、养殖业、加工业,农户的经济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其次,农业技术普及困难。科技普及应用难度大,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人数众多,科技普及应用众口难调,加之每户名下的土地有限,农户在技术应用上积极性不高。所以机械化、自动化、生态化农业技术滞留在推广阶段,以点带面的想法只是停留在点上。

第三,粮食的保存、加工和销售问题。我县秋季收获后的粮食不能集中晒干或烘干保存,更没有进行深加工。约95%以上农户储粮设施简陋或没有专门的储粮设施。储粮场所没有固定地点,随意性较强。储粮装具种类繁多,一般采用塑料编织袋、麻(布)袋包装堆码储存,也有用瓦缸、山木条围囤、塑料或钢网围囤散装散存的,部分地方还有在室内散堆散存和室外搭简易棚存放的。这些装具储粮性能很差,鼠害、虫害、霉变现象十分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平均达到5%以上。粮食的保存问题使得不少的农户在粮食还没晾干的时候就全部贱卖,造成二次损失。我县没有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粮食的大品牌,粮食的销售有数量但没质量。尽管有几家企业在做农产品开发,但大多数是把小杂粮做成精品、礼品从而追求更高的利润,对我县的粮食销售都是杯水车薪帮助甚少。

2.畜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我县的畜牧业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散养的家禽(1000只以下)、家畜(50头以下)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规模养殖场,总体的畜禽存栏量仍然有增无减。我县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鸡、猪、羊,但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畜禽养殖结构及饲料的问题。我县羊存栏50只以上的965户,存栏鸡2000只以上的46户,年出栏猪100头以上的36户,年出栏牛50头以上的4户,奶牛规模场1户,从

以上的数据来看,我县除了规模养殖除了羊以外,其它种类的规模户很少。因为气候的问题每年玉米收获的季节也正是多雨的时候,农户又没有晾晒玉米的习惯,大量的玉米发霉变质,玉米作为饲料的主要原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养殖业的发展。

其次,畜禽粪便的处理问题。我县还没有专业处理畜禽粪便的企业,规模养殖场对粪便的处理能力有限,基本都是没有经过发酵就拉倒田间地头,对土地造成了污染;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拉走的时候会便会在户外空地上囤积,更有的养殖户会把一条小山沟积满,给动物疫病的流行、下游的水源和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畜禽的粪便没有更好的利用,也是很大的一大经济损失。

第三,畜禽产品的销售问题。我县的规模养殖场数量不多而且地域比较分散,在集中销售上还存在问题。在我县没有畜禽、畜禽产品的交易市场,也没有畜禽产品的加工企业,鸡蛋基本自产自销,生猪基本都是外销,屠宰点都处于歇业状态,羊全靠外地的客商收购。除鸡蛋外其他畜禽产品的销售价格较周边地市偏低。

举例说明:规模鸡场的分布比较分散,一次淘汰鸡销售需要好几个乡镇的鸡场才能凑齐一辆车。2010年的一天,养鸡户淘汰鸡。从中村开始装车一路装到端氏装两天一夜才把拉鸡的车装满。

三、农牧业转型发展动态

今年以来,我县以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提升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实现标准化规模健康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跨越发展。

8月2日、12日,我县与山西大象集团就肉鸡产业化发展项目分别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合作协议书》,9月20日,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在郑村镇侯村举行了奠基仪式。

目前,大象农牧集团已组建工作组进驻我县,就肉鸡产业化项目的各项工作进行积极筹备。在加丰、郑村、胡底、固县四乡镇分别举办了沁水县肉鸡产业化项目推广培训班,300余农民通过培训对大象农牧集团在我县投资的肉鸡产业化项目有了全面的了解,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120名村干部、村官和部分农民前往大象集团总部参观学习。集团基地发展部已为郑村镇肖庄村史小党、下河村秦朝尼、半峪村段向军,嘉峰镇上坪村宋抗乱,胡底乡胡底村赵树强等农户,进行了规模肉鸡养殖场的场址选择、规划设计工作。

沁水县大象农牧集团肉鸡产业化项目,是省政府和新希望集团签订的战略发展框架协议在山西的第一个落地项目,是我县畜禽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项目总投资4.05亿元人民币,由种鸡场、孵化场、标准化肉鸡生产示范场、饲料加工厂、肉鸡屠宰厂五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种鸡场每年可提供可孵种蛋4200万枚、孵化厂每年为

基地农户提供商品雏鸡4000万只、饲料加工厂年产配合饲料20万吨、肉鸡屠宰厂年屠宰肉鸡4000--6000万只,向社会提供白条鸡62626吨,可提供3000个就业岗位,带动发展万只规模养殖场1000余个,带动1万余农民增收。该项目年可增加农业产值25亿元左右,促进农民增收3.44亿元。

四、农牧业发展的建议

1、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为我县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的饲料原料。

建议政府重点扶持一批粮食生产企业及种粮大户,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把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起来,进行连片作业,有利于提高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提高科技水平,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有利于粮食收获后的集中储存,避免粮食分散储存的损失从而保证商品粮食的质量;还能集中消化掉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再次降低粮食的生产成本。

2、扶持发展几个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为我县农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并为发展有机农业打好基础。

建议政府把预防养殖业污染放到重要位置,引进利用畜禽粪便加工肥料的企业,充分利用化学物质与粪便中的有机物进行化学反应、生物氧化、生物发酵处理等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这样既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料,又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增加养殖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

3、重点扶持养殖园区,确保我县养殖业的均衡发展。

散、乱、杂、小严重制约了我县养殖业健康发展,建议政府注重养殖业的规划,重点扶持养殖园区,将养殖户联合起来做强做大。这样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畜禽产品的售价也可以适当的提高,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4、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农业、畜牧业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档次,为我县畜禽产品打响牌子、拓宽路子。

沁水县农牧业发展调研 篇2

1 发展现状

1.1 畜牧业养殖

据统计, 全年生猪饲养量42.2万头, 同比增长5.2%;生猪出栏28.3万头, 同比增长5.7%;牛饲养量12.53万头, 同比增长0.9%;牛出栏量3.8万头, 同比增长5.3%;水禽饲养量1440万羽, 其中鸭1330万羽、鹅110万羽, 同比增长6.3%;家禽出笼1141万羽, 其中鸭1090万羽、鹅出笼51万羽, 同比增长8.3%。

1.2 特色产业

以水禽业发展作为全县畜牧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全年水禽养殖突破1400万羽, 成为吉水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1.3 畜产品深加工方面初见成效

以萧翔禽业的蛋产品和禽熟食加工和以八都板鸭集团为主的板鸭加工, 初见成效, 八都板鸭年加工超过200万羽。

1.4 体系建设

县、乡、村三级畜牧体系建设联动发展, 县级以县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为重点, 加强了动物疫病的监测, 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乡级以动物检疫为重点保证了畜产品安全;村级以防疫和诊疗为重点, 加强了村级防疫员和乡村兽医的管理, 确保了全年吉水县无重大动物疫情发生。

1.5 规范了兽药饲料经营秩序, 加强了养殖场的投入品检查

畜牧兽医局依法对全县所有的兽药、饲料经销店进行清查。按照各自《兽药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 规范其经营品种。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 深入各畜禽生产企业, 认真检查畜牧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安全。

1.6 积极推动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

“十一五”期间吉水县共成立了畜牧业专业合作社19个, 带动社员1000多户, 以八都富民养鸭合作社最为典型。

1.7 抓好了水南、白沙、盘谷、水田、冠山、乌江等地的牛改工作

水南镇兰德温牛的推广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牛改面达到了98%以上, 其它乡镇也在相应跟进。

1.8 免疫工作

在县、乡 (镇) 、村 (组) 和畜禽养殖场四级防疫队伍的共同努力下, 按照强制免疫要求, 确保了免疫密度100%, 耳标佩戴率100%, 抗体平均水平在85%以上。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2.1 积极扶持做大畜牧业龙头企业

吉水县把萧翔禽业、八都板鸭、文峰白鹅、尚贤万头猪场、水南金牛牧业五个项目列入全县十大农业产业重点项目, 分别由所在乡镇和农业局作为责任单位, 在资金、征地、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畜牧兽医局有4名专业技术干部挂点, 主要负责技术服务和项目申报,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如萧翔禽业有限公司今年增养良种蛋鸡3万羽, 新建场房1500平方米, 征用土地120亩, 熟食加工线已试运行, 农业部100万良繁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2.2 着力发展优势产业

(1) 吉水县把传统优势产业水禽的发展作为畜牧业工作的龙头来抓。“十一五”期间吉水县水禽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养殖数量由“十五”期间的年饲养量200万羽不到, 增至2010年的年饲养量1400多万羽, 把一个传统产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优势产业, 户均增收达50元以上。

(2) 把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拉长。在发展优势产业水禽业养殖的同时, 更注重把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拉长, 把养殖的优势转变成效益的优势。“十一五”期间吉水县加大板鸭加工企业的整合力度, 以谢冬根、王东根牵头把原来的昌知、昌盛、华昌、如意等6家板鸭加工厂整合成八都板鸭集团, 统一财务、统一品种、统一经营。现在八都板鸭集团年可加工板鸭250多万只, 成为了全省最大的板鸭加工企业, 年创利300多万元。

2.3 大力推进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 兽医实验室在全省第一个顺利通过验收, 乌江、金滩、双村等乡镇站新建项目基本完工。全县冷链体系建设按项目要求进展顺利。

2.4 县、乡兽医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今年以来进行了全县上岗人员的人员大培训, 人员大调动, 进一步做到了“学习、提高、发展、适用”四个到位。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基层站人员素质, 基础设施差

(1) 人员素质低。全县共有基层兽医站18个, 招聘干部50人, 协会人员249人, 除3人是正规中专毕业外, 其他大多数为子承父业和通过短期培训靠边实践边摸索开展工作, 未系统学习畜牧兽医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

(2) 基础设施差。全县只有金滩、双村、乌江三个乡镇有自己完整的办公场所, 其它乡镇办公场所非租即借。诊断设备更是严重缺乏, 不能有效准确地开展诊疗服务。

(3) 兽医协会改革面临较多困难。

3.2 认识不足

尽管畜牧业产值占到了吉水县农业产值的40%以上, 也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但在县乡两级政府中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没有认识到畜产品安全的重要地位, 有极个别领导甚至认为乡镇兽医站可有可无。

3.3 科技含量低、出栏率低、商品低

吉水县畜牧业生产技术支撑机构人员多。但由于乡镇站这一块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低, 年龄偏大, 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千家万户分散地饲养方式, 规模小, 品牌意识差, 技术含量不高, 生产水平低下, 导致出栏率、商品率低、生产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

3.4 生产结构不平衡

吉水县在水禽生产上有一定优势, 生猪生产和草食畜的生产确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制约了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4 发展趋势与对策

4.1“十二五”畜牧业发展总趋势

“十二五”期间吉水县畜牧业发展总体趋势为“一增一减”, 即养殖总量增加, 养殖户数减少。

4.2 肉牛产业发展亟待关注

“十二五”期间肉牛的生产值得进一步关注。由于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耕牛逐渐退出农耕市场, 对吉水县肉牛生产会产生一定的冲击。

4.3 2011年畜牧业发展思路

2011年发展目标:生猪出栏29万头以上;肉牛出栏4万头以上;家禽饲养量突破1600万羽;其中水禽1500万羽、鸭1380万羽、鹅120万羽、蛋鸡等100万羽。

4.4 主要做法

(1) 增加投入, 强化扶持。一是积极争取县 (乡) 两级财政在畜牧业的增长幅度, 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安排一定数额畜牧业专项资金, 用于优质生产基地的发展、畜牧龙头企业的扶持、畜禽品种改良体系的建设、动物防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二是加大小额信贷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三是鼓励民营资本参与畜牧业发展;四是争取项目资金, 做好标准化示范项目推进。

(2) 多措并举, 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及时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本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乡镇畜牧兽医站, 逐步改变基层站的专业文化知识结构;二是将现在招聘干部的防疫、检疫人员纳入正常人事管理, 健全人事工资档案, 严格实施考核奖惩办法;三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

(3) 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一是继续落实能繁母猪补贴和能繁母猪保险政策;二是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和良种推广, 鼓励和培育好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社, 引导资金投放, 积极推进各规模场户程序化、数字化、标准化管理模式, 不断扩大标准化养殖户 (小区) 政策补贴的规模和范围;三是尝试建立生猪出栏保护价制度。

(4) 加大肉牛生产的扶持力度。一是牛改面由现在的水南、乌江、冠山、白水、盘谷等5个乡镇扩展到全县, 资金也应由原来的每个冻改站点补助1万元, 适度增加;二是加大农田种草补助, 利用好冬闲田。

曲水县 林改牵动藏族农牧民的心 篇3

一、把林改政策讲透彻,打动农牧民的心

我县在林改前期准备工作中,将消除干部群众思想顾虑作为工作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林改宣传工作方案。采取以会代训、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使群众准确把握政策内容,做到家喻户晓,我们责成县编译局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辅导读本》翻译成藏文,发放到农牧民手中,做到每户一册。通过广泛的宣传,党的政策打动了农牧民的心,村组干部的思想开始转变,群众从不关心、观望,到积极参与,成了林改的主人。

二、把家庭承包落实好,稳定农牧民的心

我县集体林零星分散。作为试点的南木乡集体林地面积总共不到5000亩,就有449宗地。按林改政策分配到户,户均林地可能少至一分甚至只是几棵树,并且集体林地绝大部分是重点公益林,经济效益非常低,难以调动农牧民经营集体林地的积极性。如何让中央的政策深入民心,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支持,是摆在林改工作组面前的一个难题。通过广泛征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认真把握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最终确定了家庭承包经营、联户承包经营、确权到组集体均股均利经营和村集体统一经营四种林改模式。第一次勘界确权时,主要经营形式是均股均利,由村民小组集体经营。县林改工作组认真分析原因,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广大农牧民群众不太关心林改,存在着“分不分无所谓”的思想。为此,县、乡林改工作组从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发展林下养殖、种植经济林等方面帮农牧民分析,并以一个村民小组做示范,将林地分配到农牧民个人手中。通过宣传和示范的带动,农牧民群众的态度有了明显转变,纷纷要求将分配到组集体经营的林地进行再分配,家庭承包经营和联户承包经营的比例明显增加。通过家庭承包政策的落实,农牧民群众有了自己的林地,更加拥护林改,使得全县林改试点工作稳妥有序地进行。

三、让群众作主阳光操作,顺应农牧民的心

在实施改革之初,我县就提出改革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广大群众是否拥护、是否满意、是否赞同。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无论是改革方案的制订、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还是林地的经营模式,都要由村民小组会、党员会、“两委”班子会进行反复协商、征求意见,最后再由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咋改、咋分县乡工作组不干涉、不包办,切实体现民意、顺应民心。群众根据每宗林地不同坡向、树木大小、疏密程度和距离远近,摸索出了因地划分、因树作价、优劣搭配、数量平衡、随机抓阄等普遍认同并可操作的分配办法。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把权力交给农牧民,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避免在林改过程中引发矛盾和纠纷,给今后埋下隐患,我县在林改工作中始终严格按照政策和程序阳光操作。对林改的主要内容、范围对象、勘界登记、民主议定、公示发证、资料建档、质量检查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做出详尽规定,并严格遵照执行。在勘界过程中做到技术人员、林地所有者、林改工作组成员“三到场”,逐块调查登记,现场核实山林权属、面积和四至界线,逐户登记并绘制山林宗地示意图,保证达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的质量要求,并将四至界线和确权结果张榜公布,做到依法、规范、有序和公开、公平、公正。

四、林改取得显著成效,赢得农牧民的心

兴林富民,和谐发展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我县在林改过程中借鉴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创新造林机制,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基本解决了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挖掘了林业发展的潜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制定了《曲水县林业工作考评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出台了植树造林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群众造林、营林和护林的积极性,2009年我县造林面积28978亩,比上年增加了近2万亩,造林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二是促进了农牧民增收。通过林改,过去集体林地的经济收益由集体所有变为农户直接收益或每家每户平均分配,农牧民收入得到了增长。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金也从过去的少数管护人员所得变为了户户参与管护,补偿金平均分配,受益覆盖面更广。2009年全县重点公益林补偿资金178万元,人均收益59元。通过林改,阿南家承包了24亩林地。他说:“过去全家每年的收入只有六千多元,现在全家光育苗卖苗这一项,就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最关键的是,再也不用凌晨5点上山打柴了,现在在自己的林子中仅修枝打杈就可以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薪柴。”三是促进了林业产业发展。通过林改,从事育苗产业和经济林种植的农户有了明显增加,2009年全县新增农牧民育苗户近100户,新增苗圃面积200亩,新增经济林种植面积150亩。

焉耆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篇4

农牧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们组成调研组,深入乡村,深入群众,深入企业,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活动,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全县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县域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发展态势。截止目前,全县建立了以26万亩工业番茄、色素辣椒、甜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基地、以10万亩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基地、以1.65万头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基地。先后培育发展了中粮屯河食品、中粮屯河番茄、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天湖鹅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亿元规模企业2家;州级重点龙头企业7家,区级4家;粮油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12家,特色林果业加工企业1家,棉花加工企业1家,畜产品加工企业4家,流通企业1家。2011年实现总产值7.8亿元,同比增长32.2%;实现销售收入8.5亿元,同比增长63.5 %;实现增加值2.1亿元,同比增长40%。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目前建成区面积达1.025平方公里,入住各类企业57家,企业用工9600人;2009年沙河工业园荣获自治区乡镇企业 创业园区称号。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注册资金达1.62万元,合作社成员1746人,带动农户9800户。初步形成了“园区聚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焉耆县始终坚持把农牧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予以保障。立足县情,科学布局,积极将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纳入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行领导责任制,强化效能建设,严格考核制度,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高度重视基地建设。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如何利用好农业优势资源,既是农民富裕的希望,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焉耆县坚持以现代工业理念经营农业,把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缝合工农“两张皮”的链接点来抓,在特色上下功夫,形成了工业与农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一是加大特色种植业基地建设。以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为平台,以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实现途径,整合土地等资源,大力实施特色优势作物集中连片种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全县建立以6万亩工业番茄、5万亩辣椒、4万亩甜菜、3万亩小茴香、3万亩打瓜、2万亩白葵等为主的26万亩特色种植业基地。二是举全县之力发展以酿酒葡萄为主的特色林果业。2008年以来,立足区位、气候、资源、政策和产业优势,焉耆县把葡萄产业作为强县突破口和自治县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工程,举全县之力发展。制定了《焉耆县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先后成立了发展葡萄产业领导小组,组建东、西戈壁葡萄基地管理委员会(后设 为葡萄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出台了《关于自治县葡萄基地开发建设的实施意见》,《自治县酿酒葡萄产业中、长期用工优惠办法》等优惠政策。投资542万元建成了集科技示范园区、苗圃区、品种区、种植示范区、生产区等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全国规模最大的800亩葡萄科技示范园,共引进21 个葡萄品种、35个品系进行品性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从中筛选出了赤霞珠、美乐等7个适宜优质品种。加强葡萄基地实地勘测、设计和“三通一平一完备”(通路、通电、通林带、平整土地、完备防洪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共完成葡萄基地平整土地7.7万亩、建设防护林1万亩、新建道路170公里,打井70眼。目前,共引进酿酒葡萄种植企业(大户)29家,累计投入葡萄基地建设资金2.8亿元,建成10万亩葡萄种植基地——泰华葡萄庄园,取得有机食品种植基地认证,并成功承办了2011年全国葡萄酒(果酒)行业年会暨焉耆县首届葡萄酒节。三是大力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全面落实鲜奶收购价外补贴、学生饮用奶计划、生鲜乳收购站规范化建设、奶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和奶业机械补贴等扶持措施,2011年,共拨付鲜奶收购补助款435.6万元。奶牛养殖业稳步发展,形成1.65万头奶牛养殖业基地,被确定为自治区两个之

一、自治州唯一的奶牛养殖基地县。大力发展家禽养殖。百万蛋鸡养殖小区建设进展顺利。全县形成30万羽蛋鸡养殖基地。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制定出台了《自治县招商引资优惠办法》,在土地划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户口办理、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企业极大优惠。通过农博会、西洽会、乌洽会等平台,大力实施内引外联战略,积极引进和发展壮大了中粮屯河食品、中粮 屯河番茄、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等19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有效地延长了农业产业链。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乡都酒业优化重组,提高生产能力,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我县葡萄种植、榨汁、酿酒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加快形成葡萄产业发展的强势集群。乡都酒业形成了年加工1万吨葡萄酒的生产规模,新疆海瑞盛生物公司葡萄酿酒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进展顺利,望中酒业2000吨葡萄酒堡开工建设。支持三宇乳业加快建设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大力发展以奶粉为主,脱脂奶粉、无水黄油、液态奶等系列奶制品为辅的乳品加工业,形成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支持红帆生物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加快番茄籽油、膳食纤维等番茄下游产品开发,逐步将红帆生物培育成国内保健品知名品牌,最大限度延伸番茄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小特优农副产品加工业,继续做好中粮糖业、晨曦椒业、君美辣椒、丁丁食品等企业服务协调工作。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帮助企业做好基地建设和原料订单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原料需求。2011年,主要农副产品订单面积达到26.44万亩,占全县总播面积的63%。积极做好企业项目对接和融资工作,2011年获得扶持资金702万元。

(四)大力加强流通体系建设。焉耆县立足县情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不断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建设步伐,于2002年投资3000万元建成了占地360亩,集粮油、农资、果蔬、牲畜、屠宰、建材、运力于一体的光明路七大区域性专业市场,现已成为巴州乃至全疆最大的农贸专业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004年10月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定点市场。目前,市场进驻经营业主5000多人,其中固定业主800余人。2011年实现交易额6.2亿元。其中,光明路农 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年上市交易量31.6万吨,交易额8442余万元,品种达到50多种。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专业流通中介组织,全县现有农产品专业流通中介组织25个,从事农副产品贩运的大户及经纪人200余名,专业化组织每年可带动1万余户农户参与市场流通。建立了及时、准确、系统的农业信息体系。依托巴州农村经济信息网,充分发挥“农信通”作用,积极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努力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近年来,焉耆县不断强化品牌意识,通过采取政府“搭台”,企业、经销组织“唱戏”的有效形式,积极参与展示会、经销会等活动,不断把优质农产品推向区内外市场。1999年焉耆红辣椒在昆明农博会上获得银奖;2001年焉耆县开都牌小茴香、开运牌红辣椒、开强牌大白菜、开成牌白瓜籽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取得农产品原产地证明商标和商品商标;焉耆红辣椒、焉耆小茴香、焉耆白瓜籽被评为新疆农业品牌产品;焉耆县还被国家农业部特色经济委员会评为“中国甘草之乡”、“中国工业番茄之乡”和“中国小茴香之乡”。目前,“乡都”、“红帆”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乡都”、“红帆”、“三宇”获得新疆著名商标和新疆名牌产品;7家企业获得HACCP认证,5家企业获得ISO9001认证,2家企业获得ISO14000认证。这些品牌的树立,为焉耆县特色优势农产品走出巴州,走出新疆,走向国内外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工业园区和基本建设项目情况

我们按照 “科学规划、分期实施、滚动发展”和“一区多园”的方针,综合考虑园区发展用地、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基础建设、路网布局、“三废”治理等因素,编制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原规划总面积51.99平方公里,分沙河工业园、乡都工业园和紫泥泉工业园三园。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我们对园区建设进行了重新定位和科学分析,目前正在对园区规划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不断丰富园区建设内涵,抓紧建设酿酒葡萄产业园、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新型能源产业园、石材加工产业园“一区四园”的特色工业强县支柱产业体系。2012年,我们将按照“做大一个园区,做强两大支柱,加速三化进程”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创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区。一是全力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加快乡都酒业三期扩建和上市步伐,力促望中酒业、海瑞盛公司建成达产,年内引进1-2家规模化的大企业及2-3家小型酒庄、酒堡入驻园区,力争全县葡萄酒加工能力达2万吨以上。二是大力发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建设农牧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基地、合作组织、营销网络和驰名品牌为重点,扎实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进和服务工作,拓宽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红帆生物新建一条10吨/年96%叶黄素萃取生产线、光明保鲜有限责任公司3万吨保鲜冷库、晨曦椒业年产40吨番茄红素生产线建设步伐,确保年内完工达产。启动实施晨曦椒业年产2万吨辣椒颗粒技改项目和红帆生物亚临界萃取叶黄素新建项目。年内引进4-5家企业入驻产业园;三是大力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新型绿色能源产业。力促河北新奥集团新能源公司、中节能公司、特变电工新能源公司、湖南长沙新日能公司光伏发电项目和河北新天能源公司、UPC亚洲风力公司风力发电项目落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石材加工产业。依托霍拉山脉优质花岗岩资源,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和详勘工作,加快以花岗岩为主的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确保年内引进3-5家企业入驻石材园区并力争试生产。五是认真做好自治区级工业园区申报工作,确保将酿酒葡萄产业园(原乡都工业园)、农牧产品精深加工业(原沙河工业园)申报成为自治区级特色工业园。以上涉及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基本建设项目有5个,所需资金32701万元,均通过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解决。

四、企业文化和民生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工共妇等群团组织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采取得力措施,狠抓落实和提高。县委于2010年8月组建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履行对全县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领导职能,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全县单独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14个,联合建立党支部的非公有制企业4个,行业统建4个,挂靠组建的企业109个,共有党员79人。在我县4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即乡都酒业、红帆科技、三宇乳业、晨曦椒业)中,健立党组织的有3个,建立工会组织的有4个,建立共青团组织的有3个,建立妇女组织的有3个。各企业党组织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和密切联系职工的作用,全面参与企业管理和品牌塑造,形成了极具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乡都酒业提出了“乡都,努力”的企业文化理念,红帆科技提出了“为人类更健康、更健美”的企业文化和“激活潜能、忠诚拚搏、创新高效、追求完美”的企业精神,晨曦椒业提出了“人与企业共发展”这一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大力加强企业民生建设,各龙头企业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工资福 利、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下功夫,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不断增长,失业、养老、医疗参保率达100%,企业带动特色种植业、特色林果业、特色畜牧业的发展效果明显,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民稳步增收。

五、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牧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模式较为粗放,高科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多数以农产品粗加工出售,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二是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还未真正形成。订单不规范、合同不履行、结款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企农双方信用建设力度均需进一步加大。

三是金融部门对发展农牧业产业化支持乏力。银行贷款门槛太高,限制太多,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牧民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本就贷不上款,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缺乏贷款支持。

四是农产品价格受市场影响波动较大,抗风险能力差。农产品市场起伏不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影响,常出现价格低迷,市场疲软,效益低下等现象,致使产业发展受阻。但在市场效益较好的情况下,群众积极性又普遍高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结果造成集中上市、销售难的问题,农民种植信心受挫,致使下年群众不愿扩大种植面积。

六、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坚定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不动摇。农牧业产业化是农 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根本途径。全县上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有机产业开发为主线条,科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水平,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现代企业集团,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

(三)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植协会的作用,规范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一村一品”和土地资源整合为切入点,实现“一村一品”向“一乡一业”的转变,实现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种植协会要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在发挥作用、示范带动、促进增收上下功夫,既可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又可代表农牧民对企业在原料收购、履行合同、兑现料款等方面实施监督,不断规范和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合力。农牧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协作,需与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建议区级主管部门应从资金、技术、项 目等方面加大对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范围应扩大到州级龙头企业、地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前景好的工业园区(如焉耆县酿酒葡萄产业园)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龙头企业生产水平和工业园区承载能力,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快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县农技部门要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方向,全面推广应用关键增产增效实用技术,创办科技示范基地,突出主导产业、高新技术、特色产品,全力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力。工商、税务、电力、土管、水利等部门要按照自治区关于农牧业产业化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在税费减免和用电、用地、用水等方面的优惠条款。金融部门要降低贷款门槛,积极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提供贷款支持。

乡镇畜牧业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篇5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我县牢牢把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群众路线贯穿于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做决策以群众意见为依据、谋发展以群众需求为根本、评政绩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实现了群众意愿基本满足、群众利益基本维护、群众评价基本满意。

一、我镇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一)畜牧业发展情况

我镇畜牧业主要以羊、牛、猪、鸡养殖为主。结合我镇特点,近几年来政府通过各项优惠政策,以促进我镇养殖业的发展,在新集川村建成了设施养殖圈舍共1座,养殖业已初具规模,主要养殖奶山羊、土猪。截至今年6月底,全镇奶山羊、肉牛、土猪、土鸡分别存栏为1910余只、2295余头、350余头、3500余只;奶山羊、肉牛、土猪、土鸡出栏分别为700余只、500余头、300余头、3000余只。养殖业已成为带动全镇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发展百只以上规模养殖场1个,散养50头以上养殖户10余户。

(二)近几年我镇畜牧生产形势分析。

1、奶山羊发展势头强劲,效益显著。近几年,奶山羊产业持续高速增长。随着社会的进步,养殖奶山羊已不需要放牧即可饲养,而且可以提高养殖数量和效益。羊肉也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替代弹性越来越大,奶山羊饲养量逐年扩大。

2、生猪发展趋于稳定,后劲较大。近几年,上级部门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能缓解生猪价格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几年生猪价格起伏较大,2011年后半年来价格持续上升,生猪最高价为18元/斤。生猪价格的浮动,以及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是制约生猪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能繁母猪补贴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的驱动下,我镇能繁母猪存栏数量未出现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就上述形势分析我镇养猪业后劲较大。

3、近几年蛋鸡养殖利润较高,存栏量有所上升。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零散养殖量不断上升。蛋鸡养殖户出现“丰产丰收”的现象,即承担育雏风险小,等到开产、上高峰时蛋价也较高。综合近年总体趋势看,蛋鸡养殖户的积极性逐年上升。

二、我镇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抓结构调整,提高畜牧业整体效益。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目的是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进行调整,我镇对此也是非常重视,针对畜牧业做出结构调整。一是在深入考察、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发展目标,定位畜牧业结构调整方向。二是政府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合理引导农户重点发展设施圈舍养殖,使我镇养殖产业稳步发展。

深加工增值环节。缺少良种繁育基地,自繁自养程度低,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动物疫病控制造成了困难。

(三)资金短缺。

目前,畜牧养殖仍处在自发的发展状态。政府虽有补贴,但额度有限。另加我镇为山区乡镇,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收入偏低,导致部分农户没有能力壮大养殖规模。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我镇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四、加快我镇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镇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村民的传统养殖观念。

一是举办专题讲座。剖析制约畜牧业发展的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二是张贴宣传标语。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致富。三是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不定期的召集养殖户观看相关畜牧养殖视频,通过党员示范户的带动,激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

(二)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科技养殖能力。

组织有经验的养殖大户到一起,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向从事养殖业的村民们传授养殖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与畜牧局等部门联系,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就科学饲养等内容,举办短期培训班,面对面的为村民指导繁育、养殖、防疫等各项技术,在我镇羊场推广青贮玉米秸秆技术,利用废弃秸秆,不仅减少污染还能节约养殖成本,实现种养业的有机结合,增强村民的科技畜养能力。引导村民建立养殖专业协会,解决信息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提高村民抗御风险能力。

(三)开辟养殖小区,全力发展规模养殖。

进行规模化小区养殖,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防疫。选址建立养殖小区,在水电路配套建设方面予以支持,将养殖户集中到一起,发展规模养殖,有力地促进全镇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加快全镇畜牧业的发展步伐。不仅可提升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收益,更利于环境保护。

柏村镇畜牧业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篇6

一、基本概况

我镇全镇共4000户左右14000左右人口。我镇畜牧业主要以传统养殖为主,饲养种类有猪牛羊家禽。2012年我镇牲畜存栏:猪3198头(其中母猪361头),牛2458头(其中母牛1656头),羊2061只(其中母羊1190只),家禽6763羽;二级繁育场一个,存栏羊283只(其中母羊187只);发展一个养牛公司(务川自治县仡佬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饲养务川能繁黑母牛978头(其中公司加农户模式投放给农户769头能繁基础黑牛)。

二、近两年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抓结构调整,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

1、依托政府政策,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养羊。自2007年来,我镇大力发展科技养羊项目,发展项目户300户,投放能翻母羊,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万元,2010年我镇整合资金新建二级繁育场,投放能翻母羊205只;发展一个养牛公司(务川自治县仡佬牧业发展有限公司),饲养务川能繁黑母牛978头(其中公司加农户模式投放给农户769头能繁基础黑牛)。

2、对我镇散户主要做好春秋两防,对规模户重点做好春秋两防及平时加强常规免疫和严格消毒等相关工作。

3、对散户做好了疾病的流行和传播,保证了畜禽健康;对规模户做到了无重特大疾病发生,保证了规模养殖的经济效益,降低了一些-1-

不必要的费用。

(二)抓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

一是科学筹建。坚持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二是政策帮建。从资金扶持、环境优化入手,加大养殖场建设力度。三是龙头带建。充分发挥养殖示范小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我乡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抓养殖培训,全面提升养殖技术。

我镇每年都会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饲养技术,疫病房子,畜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动物防疫的防控知识等。

三、我乡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意识薄弱。

虽然我镇群众有着畜牧养殖传统,但是饲养量少,规模小,管理比较粗放。大多数养殖户依赖于传统养殖经验,对发展现代养殖业认识不高,依附心理严重,怕担风险,不敢决策,畜牧养殖的专业化、科学化、组织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还处在传统的饲养模式上。

(二)技术落后。

一是我镇群众文化素质较低,饲养、防疫等技术较差,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二是规模化养殖能力不足,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缺少畜禽良种繁育基地,自繁自养程度低,种畜和仔禽的大量调入,增加了养殖成本,也给动物疫病控制造成了困难。

(三)防疫工作难度大。

一是我镇农户整体素质较低,对防疫工作的接受程度不高,导致我镇的防疫工作开展难度大;二是我镇6个行政村10个防疫员,年龄趋于老龄化(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不愿意开展防疫工作);三是防疫员的工资报酬不高,全年才3000-4000元左右,不能有效进行常年免疫工作。四是防疫员期望得到政府的相关待遇,如解决社会养老保险等,这样才能保证防疫员能长期有效的从事防疫工作。

(四)资金短缺。

目前,畜牧养殖仍处在自发的发展状态。政府虽有补贴,但额度有限。我镇经济基础薄弱,群众收入偏低,导致大部分农户没有能力壮大养殖规模。当前,资金短缺是制约我镇畜牧业发展的瓶颈。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渴求解决的相关问题。

针对目前我乡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在认真分析畜牧业发展形势、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现代养殖科技为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进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村民的传统养殖观念。

一是举办专题讲座,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二是张贴宣传标语,引导农民进行科学养殖致富。三是充分发挥党员远程教育平台的作用,不定期的召集养殖户观看相关畜牧养殖视频,通过党员示范户的带动,激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

(三)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科技养殖能力。

组织有经验的养殖大户到一起,通过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向从事养殖业的村民们传授养殖经验。另一方面积极与县畜牧中心等部门联系,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就科学饲养等内容,举办短期培训班,面对面的为村民指导繁育、养殖、防疫等各项技术,增强村民的科技畜养能力。引导村民建立养殖专业协会,解决信息缺乏、技术不足等问题,提高村民抗御风险能力。

(四)开辟养殖小区,全力发展规模养殖。

进行规模化小区养殖,有利于统一管理、统一防疫。选址建立养殖小区,在水电路配套建设方面予以支持,将养殖户集中到一起,发展规模养殖,有力地促进全乡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加快全乡畜牧业的发展步伐。不仅可提升养殖水平,提高养殖收益,更利于环境保护。

(五)大力发展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

柏村镇人民政府 柏村镇畜牧兽医站

蒙城县畜牧业发展情况调研 篇7

蒙城县地处安徽北部, 2014年全县生猪饲养量180.3万头, 能繁殖母猪存栏6.1万头, 2014年底全县规模养殖场发展4 764家, 规模养殖比重达到78%, 畜禽产品产量达到12万t。2007年以来蒙城县连续8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2010年以来连续5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良种补贴县, 养猪业历史悠久, 是典型的养猪大县。

1 政府兽医服务情况

1.1 机构设置

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省、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 蒙城县积极推进基层兽医体制改革, 2006年4月, 县编委撤销原畜牧管理局、黄牛开发中心、黄牛开发办公室, 成立畜牧兽医行政管理 (畜牧兽医局) 、技术支持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加挂畜牧技术推广中心牌子) 、执法监督 (动物卫生监督所) 三大服务支撑体系, 其中畜牧兽医局编制15人,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编制30人, 动物卫生监督所编制20人, 乡镇设19个畜牧兽医站, 每站编制1人。

1.2 人员情况

1.2.1 畜牧兽医局

现有职工63人, 其中兽医及相关专业47人;大专以上学历39人,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5人;高级职称人员8人, 其中包括1名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 中级职称22人。2010年以来, 先后有2位同志通过考试、考核取得执业兽医师资格, 4位同志取得助理执业兽医师资格;50岁以上10人, 36~49岁人员43人, 35岁以下人员10人。蒙城县畜牧兽医局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1.2.2 乡镇畜牧兽医站

为加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2007年3月份, 根据省、市政府办公室文件精神, 县政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录用221名村级动物防疫员, 建立一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动物防疫员同时为畜牧技术推广员、产地检疫协检员、动物疫情观察员、畜牧信息统计员、防疫政策宣传员, 成为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的重要支柱力量。

1.3 服务设施情况

2007年以来蒙城县先后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动物检疫设施建设项目、基层动物防疫设施 (实验室) 建设项目, 动物防疫冷链设施进一步完善, 实现县有冷库、乡镇有冰箱和冰柜、防疫员有冷藏包的疫苗冷链体系。动物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建设完善, 2010年12月通过省专家组考核验收, 成为全省第一批通过省级验收的县级兽医实验室之一, 取得《兽医实验室合格证书》, 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为及时掌握动物疫情信息, 畜牧局在全县设立了60个疫情测报网点, 完善了疫情测报网络, 为每个养殖户都制作了“动物防疫责任牌”, 标明了防疫员和畜牧局技术服务部门电话号码, 养殖户遇到难题可以及时向技术人员咨询。

2 养殖场主防疫意识情况

为提高养殖场主防疫意识和水平, 2007年以来, 蒙城县畜牧兽医局高度重视养殖场主培训工作, 每年组织中等以上规模养殖场主参加不少于3天的集中培训, 并结合实际安排养殖场主外出到本地及周边市县大型畜牧企业进行考察、观摩、交流学习, 培训内容包括疫情形势分析、生产管理技术、防疫操作技能、疫病防治技术等, 2007~2014年, 先后培训各种类型养殖场主35 400人 (次) 。通过集中培训和观摩交流, 进一步提升了养殖场主防疫意识和水平。蒙城县2007年以来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控制在5%和2%以内, 相对于2007年之前分别下降2%和1.5%。规模猪场母猪受胎率达到95%以上, 流产率0.2%、窝产仔数12头、死胎数0.3头、弱仔数0.5头, 仔猪哺乳期成活率96%, 保育期成活率98%, 仔猪平均发病率3%左右, 死亡率0.6%, 淘汰率0.4%;种猪平均发病率0.4%左右, 死亡率0.2%, 淘汰率0.5%;育肥猪平均发病率1.2%左右, 死亡率0.2%, 淘汰率0.1%。育肥猪185天出栏体重108kg, 猪场出栏率156%。

受养殖规模影响, 个别中小规模养殖场主 (母猪存栏10头以下、母羊存栏10只以下, 家禽养殖500只以下) 防疫意识依然不强, 除国家强制免疫疫苗外, 基本上不自行免疫其他常规疫病疫苗, 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

3 养殖场设施建设情况

近几年, 通过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菜篮子建设项目、环保治理项目等项目建设引领, 畜牧局加强《动物防疫合格证》条件评审拉动, 蒙城县规模养殖场逐步完善养殖设施和设备, 中等以上规模养殖场 (母猪存栏30头以上、母羊存栏50只以上、黄牛存栏50只以上、家禽存栏1 000只以上) 基本具备完善的养殖设施和设备, 场区布局合理, 分设生活区、生产区和粪污处理区。管理区设有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室、办公室、饲料库等;生产区畜禽舍有风机、湿帘、自动饮水系统, 蛋禽场全部采取自动清粪系统, 个别蛋禽场设有自动供料系统;粪污处理区大部分建有堆粪场、污水储存池, 部分养殖场建设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沼气池。

4 养殖业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4年三季度, 蒙城县生猪存栏486 900头, 同比下降0.2%;能繁母猪存栏60 000头, 同比下降1.96%;生猪出栏763 000头, 同比下降1.66%;黄牛存栏28 700头, 同比下降1.38%;奶牛存栏131头, 同比增长274%;黄牛出栏28700头, 同比下降3.73%;山羊存栏224 300只, 同比增长11.5%, 山羊出栏380 000只, 同比增长31%;家禽存栏229万只, 同比下降5%, 家禽出栏320万只, 同比下降0.3%;肉类总产74 297t, 同比增长6%, 蛋类总产12 110t, 同比增加10.1%。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 2014年以来, 生猪生产基本稳定, 受市场价格影响略有下降;黄牛生产受养殖方式和市场价格影响稳中有降;山羊生产近几年逐渐呈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存出栏量均有较大提升;家禽生产近2年来受H7N9流感舆论影响, 肉禽存栏量略有下降, 蛋禽生产基本稳定, 畜牧业连续多年成为该县农民增收主导产业之一。

5 养殖场规模变化情况

近几年, 蒙城县规模养殖发展较快。2011~2014年, 规模养殖场 (户) 从3 021户发展到4 764家, 规模养殖比重从52%提升到75%。2007年以来蒙城县连续7年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每年奖励300万元以上, 助推生猪养殖上水平。2011年以来被列为全省生猪良种补贴县, 每年补贴资金160万元, 以京徽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供精基地开展良种补贴供应, 推动全县生猪良种化进程。京徽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于2011年荣获农业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称号。春鑫生猪养殖场、许疃养殖小区、双春山羊养殖场、宏利来家庭农场荣获省级示范场称号。2012以来全县26家规模养殖场获亳州市畜牧养殖示范场称号, 在全县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规模养殖取得较快发展, 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5.1 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在畜牧部门的协调下, 邮政储蓄对养殖业贷款给予倾斜, 解决了养殖户资金难问题;畜牧局和国土资源局联合下发文件, 将养殖业用地纳入农业用地管理, 规范用地审批程序, 解决了养殖业用地难问题。

5.2 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 畜牧局不断完善为农服务机制, 对大型养殖企业从项目引进、初步设计、相关证件办理及生产服务做到全程服务, 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对中小型养殖场建设项目, 从场址选择、用地审批、场区规划、生产指导、技术培训等做好全程服务, 针对养殖业规模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 力求成本最低、效益更好。对养殖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畜牧局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到场进行调查、分析, 帮助养殖场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案。对较为复杂的问题, 由畜牧局牵头从华中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科院等单位请专家到场进行综合分析, 切实做到服务、指导到位。

5.3 畜禽养殖模式有创新

一是规模猪场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养殖业为基础, 养殖业产生的粪污等经过无害处理形成再生资源, 用于畜牧业和种植业, 实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 实现经济、生态效益最大化。二是生态养殖模式。主要推广“发酵床”生猪生态养殖模式, 以锯末、稻壳为基本料, 形成“发酵床”的垫料, 达到了无污染、零排放养殖。三是林下养殖模式。利用树林间的闲置土地养殖家禽, 节约养殖用地, 减少租地费用, 节约养殖成本。四是节能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和推行牧草种植发展草食动物养殖, 开展种草养畜模式、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养畜模式等。

5.4 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

东升食品、雨润宏健均为安徽省名牌产品, 是蒙城县重要的畜产品加工企业, 品牌效应明显。2013年9月1日, 山东邦基饲料在蒙城投资建设年产20万t的安徽邦基饲料有限公司, 2014年4月份投产, 填补了全县饲料加工企业的空白, 进一步延伸了畜牧业产业链条, 二期工程即将上马, 有望实现年产全价颗粒饲料40万t。

5.5 强化科技创新, 提升服务能力

近几年蒙城县畜牧局不断强化科技创新, 在省疫控中心、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先后开展多项技术研究与推广, 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安徽省科技奖、亳州市科技奖, 全面提升了该县畜牧业科技含量, 推动现代畜牧业发展进程。

5.6 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一是政府和各部门高度重视。为实现“两个确保”目标, 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及时部署, 要求各乡镇按时、按质、按量做好每年春秋两集中免疫工作。二是强化责任落实。推行“政府领导、兽医部门指导、养殖企业为主体、防疫员和执业兽医为依托”的免疫工作机制, 层层落实人员责任。集中免疫期间, 畜牧局实行免疫技术包保责任制, 及时发现和解决集中免疫期间出现的问题。三是防控经费到位。县财政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拨付检测经费、防疫工作经费, 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四是督查检查到位。县防指办每年都组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专项督查, 及时发现和解决防疫中出现的问题。五是免疫效果检测到位。县动物疫控中心及时对免疫后畜禽进行现场采样, 全面开展猪瘟、禽流感、口蹄疫及蓝耳病抗体监测。对抗体水平不合格的责令有关乡镇及时补免, 消除疫情隐患。六是动物防疫员管理及培训到位。为做好防疫员考核, 县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蒙城县村级动物防疫员绩效考核办法》, 由畜牧局和乡镇政府在每年7月份和12月份分两次对防疫员半年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劳务补助。为进一步提高防疫员业务水平, 畜牧局每年对防疫员进行不少于2次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知识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 为全面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打下基础。

5.7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明确官方兽医职责。蒙城县现有官方兽医25人, 2人在东升食品公司进行驻厂检疫, 2人负责人员及票证管理, 21人按照确定的乡镇责任到人, 负责各项检疫工作开展。二积极应对缓征检疫费后工作压力。2013年8月, 安徽省政府安排缓征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费后, 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畜牧局积极向县政府争取到工作经费60万元, 用于协检员工作补贴, 确保了缓征检疫费后工作正常运行。三是着力抓好产地检疫工作。在全县设置了57个报检点, 充分发挥以检促防的作用。四是严格屠宰检疫工作。对定点屠宰场严格按照检疫操作规程进行检疫, 对进场生猪按规定比例实施“瘦肉精”检测, 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五是加强流通环节监管。要求现场检疫、出证, 检疫不合格的按有关规定处理, 严格执行农业部“六条禁令”。六是认真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首先与养殖场、屠宰场签订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书, 强调畜主为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然后与国元保险公司联合, 对全县死亡的参保母猪和育肥猪按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七是严格动物防疫重点场所相关制度落实。畜牧局与规模养殖场签定《动物检疫目标责任书》、《动物防疫目标责任书》、《畜产品安全承诺书》和《兽药使用规范》, 并严格落实。

6 养殖结构变化情况

6.1 人员结构

2014年, 蒙城县规模养殖企业负责人 (按4 764家统计) 一般年龄在25~68岁, 其中年龄40岁以下的共有2 451人, 占51.4%;女性负责人650人, 占13.6%。初中以上学历3 980人, 占总人数的83.5%, 其中高中以上学历121人, 占总人数的2.5%, 大专以上学历28人, 占总人数的0.6%。从事畜牧养殖3年以上的4 214人, 占总人数的88.5%。规模养殖企业负责人全部参加2次以上各级畜牧部门举办的专业技术培训, 为扩大养殖规模和做强产业化经营打下基础。

6.2 畜禽结构

2014年蒙城县规模养殖企业 (按4 764家统计) 从事黄牛养殖336家 (年出栏黄牛10头以上) , 从事奶牛养殖1家 (存栏奶牛98头) , 从事生猪养殖1 143家 (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 , 从事山羊养殖1 324家 (年出栏山羊50只以上) , 从事蛋禽养殖573家 (存栏蛋禽500只以上) 从事肉禽养殖1 387家 (年出栏肉禽500只以上) 。近几年畜禽市场价格不断出现波动, 部分中小养殖户逐渐退出养殖行业, 目前养殖户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6.3 品种结构

蒙城县黄牛品种基本为西门塔尔、夏洛来杂交牛;奶牛为荷斯坦奶牛;母猪主要品种是长大和大长二元母猪, 种公猪主要是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 近几年部分养殖户开始养殖定远黑猪, 母猪数量600头左右;山羊品种主要是本地黄淮白山羊, 2000年以来引进波尔山羊对本地品种进行改良, 目前杂交利用率70%左右, 2010年以来部分养殖户引进湖羊开始在蒙城饲养, 目前存栏数量6 000只左右;肉鸡品种主要是AA肉鸡和青脚麻;蛋鸡品种主要品种是海蓝、罗曼和京红;肉鸭和蛋鸭主要品种是樱桃谷;肉鹅主要是匈牙利白鹅、皖西白鹅、扬州鹅等。不同畜禽品种随着市场需求正在不断进行优化, 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7 存在问题

7.1 中小规模养殖场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

部分中小规模养殖户防疫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加上对于个别动物而言, 目前国家的强制免疫副反应和扑杀补偿标准较低, 给免疫和疫情处置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存在一定的疫情隐患。

7.2 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助偏低

蒙城县村级动物防疫员自2007年公开招考以来, 中央、省、县财政按照每人每年3 600元标准拨付防疫员劳务补助。但随着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扬, 个别防疫员必须从事其他工作, 受时间和精力限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去。

7.3 规模养殖水平总体偏低

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下, 蒙城县规模养殖取得较大发展, 但总量依然偏低, 大部分规模养殖处于中小型养殖标准, 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强。

7.4 基层兽医服务人员偏少

由于近几年国家关于基层兽医人员的培训、考核、认证等方面关注不多, 从事畜禽诊疗、品种改良、技术推广的人员偏少, 村级动物防疫员成为畜牧兽医工作的重要支撑, 人员数量和技术力量不能满足规模养殖发展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畜牧业发展步伐。

8 建议

8.1 加强法律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多渠道、有针对性加强宣传《动物防疫法》, 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和从业者的动物防疫意识和法制观念, 在全社会形成以防为主和源头管理的工作理念。

8.2 强化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

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工作的领导, 落实人员职责, 不断完善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增收和畜产品安全。

8.3 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畜牧兽医部门队伍建设,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逐步解决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人员年龄老化、村防疫员待遇过低等问题。

8.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动物防疫工作和规模养殖项目投入力度, 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 提升规模养殖水平, 以适应动物防疫、畜产品安全监管新形势的需要。

8.5 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补助机制, 妥善解决防疫工作中出现的强制免疫注射死亡、强制扑杀等补偿过低问题, 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反应和扑灭机制以及动物防疫工作长效机制。

8.6 严格监督执法

上一篇: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下一篇:旅游项目建议书格式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