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通用16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

整体把握课文

上节课,我们读课文读了一节课,请同学们说说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些什么。

对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指导:

对能基本把握课文的主要意思的,进行鼓励;对表述不清的,指导把一个意思准确地说出来,要求说话通顺、完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板书关键词:一般情况——一次见闻——一点启发(或一幅图画)

〔“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学生提问:(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包蕴着什么哲理?(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3)为什么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不比游人慢?(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对第(5)个问题,让学生读书上的一个句子“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即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的过程中解决。

〔“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自己的问题,比老师提出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教学第一部分

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出挑山工登山的特点。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认真听,作恰当的评价。听完后,问这个学生:你知道了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吗?

指导朗读:学生读“沉甸甸”比较平淡,老师指出: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么读?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学生能把“多一倍”读得重一些,老师进行肯定。

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将学习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同学们刚才读书读得不错,奖励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的实况录像),看完后说说你看到什么。

回答:看到挑山工传着红背心;看到挑山工一直在登山;看到泰山非常陡;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形线路。

〔运用现代媒体,帮助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的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按常理,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应该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这样的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1、导语: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一次见闻”这部分内容呢?

2、学生讨论学习的方法:我们几个人一起研究;我们提出问题来学习;教师提示: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来深入学习。

〔阅读教学应该教给阅读的方法。五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讨论,既是对他们已经掌握了的读书方法的总结,又为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作方向性的提示。〕

学生自由组合(找你最愿意在一起读书交流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汇报学习成果。

读写挑山工的外貌的句子:我觉得挑山工非常健壮。

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挑山工总是笑眯眯的,有意思,很乐观。

写了四次相遇,按照不同地点来写的,条理清楚。

读写挑山工语言的句子:我说挑山工说话很风趣。

〔同一个内容,不同学生感兴趣的重点不同,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对象,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独特体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局面。〕

导语: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默读重点段落,画出重点词语,并让学生板书重点词语,尽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段话。

通过深入研究这段话,你知道这段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吗?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独特体会,板书重点词语:朴素的话——深刻的理。

〔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扎实的语文基本能力训练。〕

教学第三部分:

1、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怎样的画?(集体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展示图画。

2、谁能把画中的内容“读”出来?

(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得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其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3、范读,比赛读,推荐读。

4、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5、送画:老师把这幅画送给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拓展性阅读:

课外阅读《华山的路》,读后与老师、同学或家人共同探讨,交流心得。

〔指导学生阅读在内容上与《挑山工》有关联的文章,实现课内外的结合。〕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2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通过品读课文2-4自然段,认识鸟岛多彩的世界,体会群鸟快乐的生活,培养学生自觉爱鸟、护鸟的意识。

3学会生字“朋”“类”“筑”。

4了解因果关系句式不同的构句方式,指导学生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齐读课题)。鸟岛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鸟多,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来试试。(生再读)

2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些词语朋友还记得吗?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陆续闻名中外筑巢安家

热闹各种各样密密麻麻

(1)自由读。

(2)咱们祖国的语言可美了,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一首诗,想着画面再来读,老师相信,你们的感觉一定不一样。不信,你们试试。(生自由想象画面练读)谁再来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3)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知道了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一(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4)过渡:今天,让我们再次踏上鸟岛,好好欣赏那儿奇特的风光。

二、品读2-4自然段

(一)感悟春天鸟岛的奇特

1春天来了,鸟岛是什么样的呢?打开课本,自己好好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

2(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小朋友们,在春天的鸟岛,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先引领学生抓住“一群一群”“陆续”体会许多鸟儿先后赶到鸟岛这一奇特的景象,再播放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欣赏、感受。)

3一群一群的鸟陆陆续续地飞来,这景象多美呀!自己读读,感受感受。(生自由读后,指名读、评读,齐读)

4引读:是啊,它们都在这里——(生: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5知道鸟儿为什么选择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引领学生讨论鸟岛的气候、环境适合鸟类居住、生活问题)

6过渡:春天的鸟岛迎来了一群一群的鸟儿筑巢安家,那么六月的鸟岛又是什么样儿的?自由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好,放声读吧。

(二)品味六月鸟岛的热闹

1学生自由读文,感悟

2引导交流:六月的鸟岛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3小朋友们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鸟多、窝多、蛋多表现出来呢?好,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课件出示第3段文字)

4谁来试试?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相机分句指导。

(1)指导品读第1句(课件出示第l向)

①教师引导学生抓“最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体会鸟的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大小不一。其间,多媒体相机出示各种各样鸟的画面,使学生通过画面感受“热闹”“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

②这鸟岛不愧是鸟的世界,能把这美妙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导朗读)

(2)指导品读第2句(课件出示第2句)

①指名读,要求其他小朋友注意听。

②评价:你感觉鸟窝多吗?哪里让你感觉鸟窝多?(密密麻麻)

引导学生理解“密密麻麻”。密密麻麻这个词让你想到什么了?(许多人聚在一起开会;热闹的大街上人头攒动;夜晚天空中繁星闪烁;许多蚂蚁聚在一起抬食物)

是啊,这里的鸟窝多得就像热闹的大街上攒动的人头,夜晚空中的繁星。聚在一起的蚂蚁。来,把你们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

(3)课文第3句告诉我们鸟蛋也很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好,自己读读。

①指名读

②是啊,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全是鸟窝,窝里是蛋,窝外也是蛋,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又多又美,好,让我们一起读这句,好好体会体会。

③齐读

5指导背诵

(1)读了这一段,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六月的鸟岛鸟多,窝多,蛋多,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要不要亲眼去看看?(课件按鸟多、窝多、蛋多的顺序出示相关的音像图片)

(2)看得出来,小朋友们都被眼前这奇特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想把这些深深地记在脑海里吗?其实啊,看着画面想课文内容就是一种很好的背诵方法。另外,还可以根据课文描写的顺序:鸟多、窝多、蛋多这三个要点去背诵,自己试试看。(学生各自练习背诵)

(3)抽查背诵情况。

(三)体会人鸟相处的和谐

1过渡:如此独特的景观,使青海湖鸟岛成了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出示第4段文字)。

2引读:这些游客们伸手——(生:就能拾到鸟蛋),随处——(生:都能捉到幼鸟)。捉到幼鸟,拾到鸟蛋是那么——(生:容易)。可是,却没有人——(生:去碰一下),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3通过引说强化因果关系句式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师:因为——生: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师:所以——生:没有人去碰一下)

4读了这段,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引导学生对游客说,对岛上的鸟说,对青海湖的人们说,对自己说,还可以对地球上所有的人说。)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青海湖海西皮小岛有了更深的了解:春天,群鸟归来景象奇特;夏天,岛上的鸟、窝、蛋多得密密麻麻;走进鸟岛,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人与鸟相处得是那么和谐。这儿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鸟岛。是名副其实的鸟的世界,鸟的天堂。

三、课堂练习

(一)因果关系旬式训练

1出示课后练习第4题的两个句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

没有人去碰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1)这两句有什么不一样?(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品读知道两个句子不同之处是一个前因后果,一个前果后因)

(2)小结:原来啊,因果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部分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表达的意思都一样,

2巩固练习。

(1)出示第二节第1句“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2)引导学生用因果关系的句式把句子换个说法。

(二)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生字,还有三个,咱们来读读(课件出示生字“朋”“类”“筑”,学生认读)

2仔细看看这三个生字,看谁能有好办法记住它们。(学生各自观察、识记)

3你想教大家学哪个字,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交流识记字形情况)

小珊迪(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篇4

2.复习巩固重点词语,借助重点句进行句子训练:

3.指导有感情朗读,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小珊迪的悲惨遭遇,感受他的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教具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幻灯片、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老师先检查字词,大家再读读记记课后第四题的词语。

2.师主持检测;

①听写:请示纠缠乞求断定目不转睛饱受饥寒

②让学生说出“饥”、“寒”各是什么意思,再说出“饱受饥寒”的意思。

3.师:“饱受饥寒”在文中哪句话出现?用横线划出来,轻声读几遍。(生划句、读句)

二、研读句子,辐射全文。

小黑板出示;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美好的晶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

1.请全班齐读,并思考这句话含有哪三个意思?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含有的三个意思,师用红笔划出:饱受饥寒、美好品质、打动人们的心。

3.师:上节课,我们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哪一段重点写小珊迪饱受饥寒,哪一段重点写小珊迪的美好晶质,哪一段写小珊迪的美好品质打动人们的心,指名回答。

4.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二段,探讨两个问题:①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珊迪饱受饥寒的?②小珊迪的哪些美好晶质打动人们的心?

三、学习第一段,体会小珊迪饱受饥寒。

1.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一段,读后用括号把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标出来。

3.师: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站在旅馆门前要“我”买他的火柴,他是怎么说的?请把他说的话找出来人轻声读一读。

4.幻灯出示小珊迪请求人家买火柴的话,师范读,然后提问;你觉得小珊迪四次请求先生买火柴,说话的口气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5.指导学生用一次比一次迫切的语气读小珊迪与先生的四次对话,体会小珊迪“饿极了”的悲惨处境。边读边评议再读。

6.练习分角色朗读。

8.比较句子:

①我想可能上当了,(后来)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②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四、学习第二段,感受小珊迪的美好品质。

1.生默读第二段,思考:小珊迪换好零钱往回跑,发生了什么事?

3.师:小利比到旅馆找“我”,只是为了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吗?他来干什么?谁叫他来?引导学生讨论,初步感受小珊迪诚实的品质。

5.师:课文是怎样描写当时的情景呢?师指名读相应的文章段落。

6.师:同学们觉得刚才读的这个片断,哪些词句最让人感动?(小珊迪临死前的话).

9.比较句子:

①珊迪听了,看着我。

②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体会第二个句子不仅描写了小珊迪的表情,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小珊迪对先生寄予无限的希望,心中对先生充满信任和感激,这更表现出了他的善良品质。

五、总结谈话,回应目标。

1.师:这节课,同学们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课文怎样具体描写小珊迪饱受饥寒?二是他的哪些美好品质打动人们的心?通过学习,大家明白了吗?学生说一说,老师再总结。

2.课堂填空练习。

①我们从小珊迪的________和他____________感受到小珊迪饱受饥寒。

②小珊迪受了重伤,自己不能去还零钱,还______,临死前他想的不是自己,而是_______,他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孩子。

3.师:小珊迪的悲惨遭遇令人同情,是什么原因导致小珊迪的遭遇如此悲惨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探讨。[教案述评]

福建省华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陈瑞林

李思蓉老师是福建省小学优秀青年教师,以上《小珊迪》第二课时教案是她1996年参加省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时的教案。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者从重点词句入手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就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和按照前课时已分好的段落顺序组织教学,授课结束时又回应了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

二、充分发挥朗读在情感型课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齐读、个别读、范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珊迪饱受饥寒的悲惨处境和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5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1)同桌分角色朗读。并想一想,他们对背了几次,每一次对背的诗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联系呢?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在月光下进行交谈,交谈了多长的时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结束的?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

小外甥

赏月

望月

颂月

聪明好学

交谈

论月

爱幻想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6

1、老师与同学一起听写(在家里已复习好的同学给大家读词)。课下请会默写的同学督促写错字的同学修改(个别字重点强调)。

2、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课文,说出不懂的地方。

二、学习文章,品评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你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 于海洋:“莲蓬”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后齐读。结合课文插图解释“莲蓬”意思--莲花开过后的花托,里面有莲子。王政勋:“翩翩起舞”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朗读后做动作理解。李泽齐:就是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你理解的不错。仅仅在空中跳起优美的舞蹈吗? 李晓然:在地面上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也可以。那么这两个同学的意思合起应该怎么说? 李西:就是跳起优美的舞蹈。

师:说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做做这个动作理解一下这个词。谁还有不懂的地方?(巡视后没有再举手的了。)你感到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师:你说得真好!可从你的语气中,你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没有?(没有。)你再试读一遍好不好?(练读,较有感情。)通过他刚才的阅读,你们被这美丽的荷花迷住了没有?(没有。)。嗯,请同学们闭上眼,边听老师朗读边想象画面。

生:老师读完后,睁开眼学着老师的语气练习朗读课文。

师:谁能告诉我,假如你是一只蜻蜓,清早看到这么美丽的荷花,会告诉它什么?如果你是一条小鱼,从这么美丽的荷花脚下游过时,会对荷花说些什么?(同学们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感情练读一下这一段。一会儿咱们要合上课本画一画这一段中荷叶、荷花的样子。(学生练读课文。)

生:开始画画。画完后根据课文内容排出顺序,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读出荷花充满活力的语气)。

徐海歌:这一池荷花长得很旺盛,有生命力,像一幅画。师:你理解的不错。还有吗?请同学们想想:荷花先从花骨朵,长成展开两三瓣花瓣的样子,最后再全都展开,并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这荷花的绽开过程也就是什么? 毕凯鹏:荷花绽开的过程就是它的成长过程。

师:说得真好!叶圣陶爷爷和某些同学一样,思想爱开小差。不过,个别同学在课堂上是胡思乱想,他是被眼前美丽的荷花陶醉了,所以,想做一朵荷花。下面请同学们再自由读一遍课文,仔细体会、想象一下荷花的美丽。生:自由朗读课文。(剩余几分钟时间背诵)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船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 镇定自若, 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 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 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咀嚼文字, 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认真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和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讨论学习、观看课件等方式, 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 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2.读中思考, 充分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 明白危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 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读中体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培养情绪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船长哈尔威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词句或其他词语进行表达。

2. 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 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让我们深深震撼, 今天, 我们再次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感人故事, 再次聆听来自船长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咀嚼语言, 感悟灵魂

1. 第一次命令。

(1) 课件出示:“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2) 读一读,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3) 出示第2自然段, 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大家为什么这样混乱?他们怎么想?

(4) 指导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在这艘船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此时此刻, 船长只能“大声吼道”, 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到, 都冷静下来。

(5) 船长为什么能够这样沉着镇定呢? (经验丰富、敬业精神、非常专业。) 如果你是一名船员, 你会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对这位船长, 你有什么看法?

(6) 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船长的话。 (相机板书:镇定果断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船上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各种表现, 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与文本对话的逐步深入, 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 第二次命令。

(1) 过渡:这是在整个抢险过程中, 船长下达的第一次命令, 后来船长又发出了怎样的命令?找一找。

(2)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指导学生读一读, 揣摩船长的想法, 说说你的感受。) 师加以引导:作为船长, 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 而此时, 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

(3) 出示第5自然段, 边读边悟。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一窝蜂。)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 (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 乱得不可开交。) (情况紧急, 可能船毁人亡, 千钧一发。)

(4) 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提醒学生快读, 急促而有力, 争分夺秒。) 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 (相机板书:果敢机智关心妇女)

(5) 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思考: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议答。课文中哪个成语可看出? (井然有序。) 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6) 船长的第二次命令起作用了吗?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 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 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课件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 逐渐高大起来。看图片, 听教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 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与果断。通过朗读和讨论, 让学生在语言的诵读和思维的撞击中, 对课文内容深刻领悟,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 第三次命令。

(1) 过渡:还找出船长的其他命令了吗?课件出示:“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 (板书:关爱孩子)

(2) 小结:在整个自救过程中, 哈尔威船长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他临危不惧, 镇定果断。

三、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1. 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 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 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2. 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 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 可回头望去…… (生有感情地读。)

3. 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 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 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 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再读。)

4. 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 在船长的关爱下, 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指名学生再读, 反复体会船长的伟大人格。)

5. 出示哈尔威船长图, 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 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9自然段。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 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样的疑问呢? (就船长为何不自救进行小型辩论。)

6.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 多么伟大, 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生齐读。) (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同学们, 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 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学生根据课件提示, 以不同身份和角度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 (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 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延伸, 提升境界

1. 师总结:面对生死的考验, 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和惊慌, 这是正常的表现。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却是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 这就是英雄本色。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 课件出示“9.1 1”美国世贸中心被轰炸的相关图片和一篇华人亲历者所撰写的关于当时人们有秩序地逃离现场的描述。

3.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难来临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4. 布置作业。

(1) 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 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 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评:

《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 (板书课题)——水,今天,我们跟随作者马朝虎到缺水严重的村子里看一看。齐读第1自然段。

2. 你从一系列的数字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苦)

3. 默读课文的第二、三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呢?(雨天洗澡的痛快,一勺水解暑的快乐。板书——乐)

4. 针对板书,自由质疑。在这样严重缺水的村子,人们生活是多么的艰苦,而文章花大量的笔墨写了有水之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为什么这样写呢?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创设矛盾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 关注过程,解决问题

1. 默读课文2~6自然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对你触动最深的语句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一两句内心感受。(学生自主阅读并批注)

2. 体会缺水之苦

(1) 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2) 那把钥匙象征着权威、幸福……

(3) 风干的感觉、晒干的狗尾巴草。

(4) 在这种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怪不得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饿”的仅仅是弟兄四人吗? 从这些语句中体会缺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指导感情朗读。

3. 体会有水之乐

(1) 雨天洗澡乐

① (出示:“只有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仔细读读这段文字,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 所以作者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③ 同学们,多少双期盼的眼睛,多少个期盼的日子,人们凝望天空,祈求天公作美,普降甘霖,可是多少次,让我们失望难过。终于,一声炸雷,雨哗哗而下,我们都——(学生想象) 因为,“只有在下雨……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④ 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痛快洗澡的行列中去吧!(出示第2自然段:先是……然后……)你觉得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你认为,这时大家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

⑤ 教师小结:久旱逢甘霖,真是酣畅淋漓。我们生活中平平常常的水,却成了村里人幸福的源泉。(读第2自然段,感受下雨天洗澡的痛快)

(2) 感受夏天一勺水之乐

① 一勺水的快乐就从“母亲轻轻一笑,从……打开了水窖”开始。

② (出示第4自然段:一缕……“啊啊”大叫起来。)读文,如果你就是四兄弟中的一员,你从这一句话中,体会到的幸福是什么?

③ 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来慢慢分享这一勺水带来的快乐。(课件分行映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滑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配乐朗诵小诗。你认为这里的幸福是什么?

④ 连读3~5自然段,还感受到了什么?

4. 有苦有乐——明写乐,实则以乐衬苦

(1) 雨天洗澡多么舒服痛快!这可是一等再等,难得倾泻的雨啊。这段文字把雨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幸福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而这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前,是什么?在这短暂的快乐之后,又是什么?得水之乐,更衬出了缺水之苦。怪不得文中会说:“水,成了村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是村里人最期盼的日子。”母亲会说:“你们真是饿坏了。”

(2) 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可幸福不减,怪不得母亲说……一勺水,四个人,人多水少,幸福的短暂,不正告诉我们等待的苦吗?

(3) 缺水给村里带来了苦,文中生动描述了有水之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快乐,就愈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洗浴之乐,愈能反衬出无水补充时身体缺水时的苦。在乐中包含着缺水的苦涩,更让人体会到水的珍贵。

5. 看似苦,实则乐,这是一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1) 本文以孩子的口吻记述,通篇洋溢着快乐的氛围。

(2) 村里人长期生活在这里,已经习惯了缺水的生活,一场雨、一勺水给大家带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3) 点拨: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能如此快乐地生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在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要像村里人一样,乐观积极地面对。)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阅读后产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学中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答案是开放的,从不统一的答案中最后也形成了一些看法,文章中既体会到了苦,也享受到了乐,更多的是洋溢着的在艰苦环境中快乐生活的乐观精神,这不正是一种人生观的体现吗?

三、 适度拓展,总结提升

1. (出示课件——图片及资料:全国共有669个城市,400个城市缺水,110个严重缺水。特别是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他们在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唤水。孩子们上不起学,为了水,从小就加入了取水的行列。为了水,有多少人仍在艰难地跋涉。可喜的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在2000年正式启动,解决了数以万计的灾民饮水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2. 读了课文,看了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想法呢?

【设计意图】拓展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与当今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生活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下游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严重缺水的地方很多,绝不仅仅是课文中的这一个村子。从课文延伸到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会关心生活,提高节水意识。

四、 强化意识,有效练习

1. 你能为节约用水设计精彩的广告语吗?(发小纸条)

广而告之:

2. 小组合作制作一份关于水资源的小报,报头自拟,内容自由选择:可以介绍水资源的现状;也可以谈谈如何节水;形式多样:可以剪报,也可以摘抄,更鼓励原创文章;体裁鼓励多样,除说明性文字外还可以有诗歌、散文、读后感等。一周后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迁移运用,练习表达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设计公益广告强化节水意识,练习表达。小组合作制作小报,引导学生去搜集、阅讀更多的水资源资料,围绕节水主题,课内延伸课外,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阅读实践中合作探究,迁移运用,促进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二)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重点朗读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二)学习第一大段。

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在店家喝酒时与店家的对话,主要谈了几方面的内容?

这段主要谈了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关于酒的,这部分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另一方面是关于虎的,这部分也要抓住人物的语言。

2.精读课文,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写酒,主要是想表现武松性格的豪放。写虎,是突出武松倔强无畏的性格。

3.作者在刻画人物性格时作了哪些细致的描写?请你们用笔画出有关词句。

这道题是想让学生找出描写人物神态动作的词,从而体会武松的性格。

4.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要点具体描述的。

(三)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默读这一段,画出描写武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地方看出武松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在这一大段当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抓武松的三次思想活动。第一次:想转身回去又怕人耻笑,决定不回去。第二次:怕什么,只管上去。第三次:哪儿有大虫,是人自己害怕。这些心理活动突出表现了武松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2.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自学课文第三大段。

1.提示学生运用前面的学习方法,理清层次,抓住要点。

这段是写武松打虎的过程,武松先是躲过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接着用哨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打死老虎。

2.勾画出表现老虎凶猛及表现武松打虎时勇敢、机智的有关动词,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写虎是为了突出人物的特点,用虎的“猛”衬托了人的“勇”。

3.交流自学情况,概括本段的内容。

(五)读最后一段,想一想“第二段”和“第四段”可否不写为什么?

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这两段写了上冈和下冈,这是武松打虎这件事的起因和结果,不能不写。而且第二段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反映了人物倔强、无畏的性格。结果的心理活动:如再来一只大虫,怎么斗?让人觉得“下冈”合情合理。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第2题。

(1)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

这件事的原因是喝了三碗酒就醉了,有三碗不过冈之说,所以店家只给武松筛三碗酒,结果武松喝了十八碗。

(2)武松不听劝告上景阳冈。

这是因为官家有榜文,店家劝武松不要上冈,而武松不听,走上景阳冈,果真遇上了吊睛白额大虫。

(3)武松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

因为武松打虎使尽了气力,提不动那只被他打死的老虎,只好一步步换下冈来。

(六)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七)有感情地朗读武松打虎这一部分。

提供者:卞磊

主页:www.blweb.go.nease.net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0

《观潮》这篇课文选自省编教材六年制第七册第10课。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举世文明的钱塘江大潮,结构清楚,层次分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设计意图: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三、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大家打算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自然段呢?(指名学生说说方法,如果学生不会说,就用提建议的方式提出要求,如果学生能说,就引导到用“读”的方法)我有一个建议,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两个自然段,然后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3、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春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播放多媒体课件:伴随着《喜洋洋》的音乐,向学生展示一副副内容多样的春联)随着热闹的乐曲,我们感觉农历新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大红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春联,去领略它的无穷魅力吧!

二、 精读感悟

1 打开书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找找这一段写了哪几副春联。

2. 交流找到的春联。(映示四副春联)

3. 今年春节,老师准备在大门上贴一副春联,想在这四副中选一副,可到底该选哪一副好呢?你们能不能给我推荐一副呢?你们可要有充分的理由说服我啊!

同桌两人讨论准备,随机推荐春联: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1) 你为什么要推荐这副春联呢? (描绘美丽的春光)

(2) 读这副春联,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3) 听了你的描绘,老师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春光,你能把这副春联读好吗?边读边想象春天那美好的景象。

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4) 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展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5) 用这副春联来形容我们园区这几年的变化再合适不过了!你能联系实际来谈谈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6) 看,(映示图片)这就是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园区。生活在这里,你有什么感觉?读出自豪、高兴的语气。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7) 你推荐这副春联的理由呢? (歌颂人民幸福生活)

(8) 你们一定能把这副春联读好,谁来试试?指导读。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9) 你说说推荐的原因。(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

(10) 你想祝愿老师什么?

(11) 收到你们的祝福,老师真是开心极了,可我更希望你能通过朗读来传递美好的祝福,谁愿意?练习朗读。

(12) 听了大家的推荐,我发现春联的内容真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相机板书)每一幅春联都那么有意思,让我爱不释手,干脆我全要了,每个门上贴一副。

4. 你们刚才浏览着、诵读着这一副副春联,你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浏览诵读)

(1) “我们浏览着各种各样的春联,就像是漫游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中”。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出喜悦之情)

(2) “诵读这些春联,你会感到生活中充满了幸福和希望”。(指名读、齐读)

5. 老师从同学们的读、讲中感受到你们真的喜欢春联了,让我们再次来读读这四副春联,结合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春联除了内容丰富以外,你们还有什么新发现? (映示四副春联,交流)

春联讲究对仗。

(1)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请学生说说它对仗的特点。(板书:讲究对仗)

(2) 你能细心揣摩一下四副春联是怎样对仗的吗?你想说哪一副就说哪一副?(板书:揣摩)

(3) 小结:春联有五个字的,也有七个字的,还有其他字数的。但不管有几个字,它上、下联总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的。我们只要细心揣摩体会,就能从中学到运用文字的技巧。

(4) 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5) 这儿有一些春联写好后,被风给吹乱了!你能根据春联的内容和要求对仗的特点,帮我对一对吗?

(媒体映示)载歌载舞庆新春 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 祖国无处不春风

山美人美风光美 绿水跃白鲢

神州有天皆丽日 同心同德干四化

春联声律美

(6) 你们读得可真不错,抑扬顿挫,给人以和谐动听的美感,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声律美”。(板书:声律美)请你再读读书上这五副春联,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学生练读)谁来跟我对对子?(师生对对子;男生读上联,女生读下联)

(7) 如果我们下功夫背诵这些春联,也能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声律美,同学们试试看。(生练习背诵春联)

(8) 老师这儿还有副春联,上联是(映示)“风拂千条柳”,下联是“雨( )万朵花”,

因为破损,第二个字看不清了。请你根据春联讲究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帮老师把这个字补上,并说说你的理由,行吗?(同桌两人商量,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指导朗读。三、 拓展延伸

1. 同学们课前搜集了一些春联,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的时候要先把春联读好,读出它的声律美来。(学生交流)

你想把这副春联送给谁呢?想对他说些什么?

2.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實同学们去搜集春联,读读春联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

(1) 你知道“卷”指什么吗? (大自然、社会、书……)

(2) 那在课文中“卷”又指什么呢?(春联)

3. 最后,老师有一副春联想送给大家(教师贴春联):“读春联生活处处皆学问,求新知祖国岁岁添良才。”(齐读)

四、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课余时间看看各家贴在门上的春联,增长知识。

3. 制作一张春联贺卡,把你最喜欢的一副春联写在上面,送给你的亲朋或好友。

《赶海》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2

关键词:《赶海》,乐趣,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认识叹词,体会所表达的情趣;2.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运用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朗读感悟,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小作者去,齐读课题——《赶海》。

2.同学们,听(播放大海声音),大海退潮了,这时海滩上的海货可多了,(点击)遇上这些“战利品”,站在大海边,你想填上什么词。出示:

填空:____螃蟹____海鱼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也许没去过大海,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3.让我们加大难度,再填一组“战利品”。出示:____海星____大虾____海螺____龙虾(要求填写的词语不重复)

4.(多找几人回答)这时,海滩边的人可多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5.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赶海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呀?

6.小结板书:趣。

(二)感受乐趣

1.都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赶紧读读文章的第三小节。出示: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同桌交流你画这里的原因。

2.汇报学习成果。

A生:“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师:说说看,你为什么画这句呀?师:你可真会读书啊!能把这句再读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们,让我们像他一样,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吧!齐读!

B生: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也三个字概括一下。(板书:抓螃蟹)(2)你们想来表演一下抓螃蟹吗?(3)表演前,谁有什么建议吗?比如两人角色怎么分?一个装螃蟹,一个当小朋友。(教师指导)(4)想演好这只螃蟹可不容易,这是只怎样的螃蟹呢?(东逃西窜的螃蟹)(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知道“擒”的意思吗?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选择哪种?演时得跑得快一些,横着跑呀!

C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说说看吧!生谈体会: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发出了疑问“咦”是怎么回事?那“哦”呢?生: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情趣。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2)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_________?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抓重点字词的重音朗读,理解文本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学习结尾部分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4)(音乐)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一路上,海风吹拂着,舒服极了,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课件《大海啊故乡》)

【设计意图:抒情的歌曲为学生创设了心灵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赶海的乐,也享受到了赶海的趣。】

(四)想象画面,拓展练说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赶海,领略了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其实赶海的乐趣又何止这些?(板书:……)咱们还可以在沙滩上(播放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学着课文这个片段的写法回家后写一写赶海的趣事!也可以写写生活中你们经历过的趣事。

赶海时_______可有趣了!_________

【板书设计】

11、赶海

追浪花

摸海星

趣捉螃蟹

捏大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3

2、认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5、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小黑板、灯片、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带。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落;学习课文1一2自然段。

一、导入。

2、学生质疑:可围绕文后的“思考练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3、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①学习课文3一5自然段,理解重点词句;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小节;

二、学文a、学习3、4自然段。

1、整体感知

②自由朗读。

③讨论、感知、(板书:声音、样子、情绪;解决a、b)

④欣赏钱塘江潮录相。(解决c)

2、细读理解。

①默读3、4自然段,用[]标出表示声音的词、用()标出表示样子的词,用“△△”标出人们情绪变化的词。

③重点解决开课时先提出的有针对性的问题。·释“水天相接”·第3自然段中,讲到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为什么会沸膝?·体会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

3、细品背诵

②小黑板出示背诵线索。b、学习5自然段

1、过渡:钱塘江大潮的“奇”,不单单表现在潮来前平静而又略显几分神秘,也不单单表现在潮来时非凡的气势。潮来后的情景,我们也能品味出它的“奇”。

2、指名读。

3、同桌互说:潮来后是一番什么景象?你能说说它的“奇”吗?·抓“余波涌”--持续时间长,神奇。·抓“江水涨”--上涨两丈、水量大、雄伟壮观。

三、深化总结。

1、回题读12节,体会“天下奇观”。

2、师:潮来前,江面依然平静,给人以宁静而带有几分神秘的感觉,你说奇不奇?潮来时,声音大,气势壮,奇不奇?潮来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江水上涨两丈来高,你说奇不奇?

3、齐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在下面的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天下奇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水天相接、沸腾、横卧、横贯

2、写出带点字词的意思。观潮()观天下奇观()

3、读课文四小节最末句话后填空。

(学校第17届教研会研究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师述:悄悄的,前天花儿开了又落了,昨天柳儿绿了更绿了,今天虫儿叫得更欢了,蛙儿唱得更乐了,萤火虫也上班了„„夏天来了!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二、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你认为这个老师读得怎么样?(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弟子们听懂要求了吗?

过渡: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

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他们可能会说)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多媒体显示内容。

轻声读课文,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谁来读一读?(评读,体会其语重心长)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他可真是一位——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多媒体显示内容,指读。

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些什么送给刚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学生写。

大组交流。

机动: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燕子专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等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 学习、体验识字、理解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 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都知道了什么?

2.明确本课探究的重点。

二、精读理解, 体会感悟

1.自由读文, 勾划重点词句, 体会感悟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2.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说理解, 谈感悟, 并相机指导朗读。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 读出体验, 读出感悟。)

交流的要点:

(1) 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1) 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燕子专列”及“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句话, 体会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坐上了专列。引导学生体会政府决定的难能可贵。2)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车正准备起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A.引导学生抓住“漂亮舒适”“空调车”“站满”“送行”等词, 体会政府的重视, 对燕子的高级待遇, 从而感受政府对燕子的关爱。B.相机指导学生朗读。3)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寻找燕子, 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引导学生透过政府的做法体会政府的关爱之情。

(2) 人们对燕子的关爱。1) 课件出示:“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料峭的春寒, 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A.引导学生抓住“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 体会人们了解燕子的危险境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 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教师相机渗透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B.练读, 指读, 齐读。2)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A.引导学生抓住“通红”“僵硬”“一点也不在乎”等词, 体会小姑娘对燕子的博爱之心, 并相机指导朗读, 加深理解, 体会情感。B.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透过当时的环境及贝蒂的姿势、动作、神态, 体会小姑娘的关爱之心。 (课件出示插图) C.由贝蒂拓展到更多人, 进一步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爱心。D.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小姑娘关爱燕子之情。3)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引导学生抓住“站满”“送行”这些词, 体会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对待, 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化的客人, 更深一层地体会人与动物是朋友, 应该和谐相处。

3.自由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出来的?

4.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

A.既写了政府的呼吁, 又写了居民们是怎样做的, 在概括地写了居民们的做法之后, 又具体地写了一位小姑娘是怎样做的。B.先写了人们到车站送燕子专列, 然后才叙述事件的经过, 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C.采用了衬托的方法。描写了恶劣气候与环境, 实际是反衬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心。D.用词准确。引导学生结合“温暖舒适”“站满”“送行”“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具体讲一讲表达效果。

5.指名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想对贝蒂说的话写下来。

《池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1.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再细细地读读这些诗句,就会走进古诗描绘的画面之中。(师配乐读)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 刚才,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想到了许多有趣的画面:有的描绘的是荷塘美丽的景色,有的描绘了小娃的偷采乐,还有的描绘了采莲归、浮萍开等许多有趣的画面。

3. 如果再读一读古诗,放飞想象,我们还能把这些画面读活呢。

4. 交流。(结合学生的发言,出示相关的图片,创设情境)

预设一:

(1) 夏日里,清风徐徐,你看到了怎样的荷塘?

(2) 师相机点拨:你看到了荷花怎样的姿态?

预设二:

(1) 这时,谁来了?(小娃)看着眼前的荷塘,猜猜小娃在想什么呢?(这里的景色真美啊!莲蓬一定很好吃,我要采几个回去尝一尝。……)

(2) 小娃想偷采白莲,(板书:偷采)你觉得这里的“偷采”,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偷盗”的“偷”,是一个意思吗?(瞒着大人,悄悄地)透过这个“偷”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可爱、调皮、淘气……)

预设三:

(1) 调皮的小娃开始采白莲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景带到我们眼前?

(2) 猜想一下,小娃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想象小娃的动作、神情,再说一说。

预设四:

(1) 小娃采了这些莲蓬,撑着小船高兴而归了。此时,小娃的心情怎么样?他在想什么?(有莲蓬吃了;赶快回家,千万别被人发现……)

(2) 你们说,小娃会被发现吗?为什么?(“浮萍开”)

(3) 小娃知道不知道,这一道水路已经暴露了他的行踪呢?从哪个词读出来的?(板书:不解)透过这个“不解”,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娃?(板书:天真无邪)

5. 你们有没有瞒着大人,偷偷地做过什么好玩的事情?

6. 在你们的故事中,老师也看到了你们天真可爱的样子。带着你们的感受,再读一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聚焦一处细节、咀嚼一个词语……想象诗中小娃偷采白莲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活化了小娃天真、可爱的形象。学生入情入境,与诗中的小娃产生了心理共鸣,不仅体会到了古诗的内涵,还领悟了诗人遣词造句的高妙。

二、 知诗人,学吟诵

1. 小娃偷采了这些白莲,以为没人发现,自个儿偷偷乐呢!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在一边乐呢,他是谁?

2. 白居易为什么也这么乐呢?你能体会白居易当时的情感吗?(白居易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3. 关于诗人白居易,你了解多少呢?(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又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创作了三千多首诗歌,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4. 白居易的诗十分通俗,连不识字的老婆婆都能听得懂。他经常把自己写好的诗,吟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想知道他是怎样吟诵的吗?(出示)标好“平长仄短”的《池上》,指导吟诵。(配乐吟诵)

【设计意图】由古诗到写古诗的人,这样的设计自然而然。有趣的吟诵,让学生再次享受古诗的魅力,在平仄长短之间,把诗歌内容的感情和感受传达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三、 留作业,巧练笔

1. 这节课,我们在《池上》这首小诗里,与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娃相遇了,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美好。同学们,珍惜你们的童年时光,让它们更加多姿多彩吧。

2. 布置作业:小练笔(选做一项)

① 把诗中描写的画面写具体,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完整的小文章。

② 写一写自己瞒着大人,偷偷做过的一件事,注意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

【设计意图】课堂上,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和说话,对“偷”和“不解”背后藏着的童真、童趣,有了很好的认识和表达,课后进行相关的练笔,不仅体现了语用原则,也是阅读学习结出的甜美果实。

上一篇:前后鼻音绕口令下一篇:温暖的春天小学生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