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共12篇)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1

1、课件演示,分层体现加减混合的过程。

在教学例1时,我分层呈现主题图,通过让孩子回忆自己的乘车经历来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根据主题图直接说说图意,尝试让学生用车上原有……下来……又上来……的话来说说,车上原来有7个小朋友,到站后,下车2人,让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并列出相应的减法算式:7-2=5。然后又上来3个人,再让学生根据情境说一说,并列出加法算式:5+3=8。相机对孩子进行文明乘车的教育“先下后上”,并尝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从而引出加减混合运算,点明课题,并说说算式的结果(有的学生根据图意得出结果,还有的学生从左往右算出结果),把语言描述与算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具体意义,教学反思《“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在描述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的意义。

学生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观察想想做做的第1题第1幅图,说说图意,再出示第2幅图,说说图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两幅图连起来说图意,并列算式解答。最后回顾解答的过程,根据算式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把具体的画面与抽象的算式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的意义。

对于想想做做的第2题,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并独立列出加减混合的式子。同时进一步追问学生“5-2”求出来的什么?为什么要用减法?“3+3=6”求出来的又是什么?为什么用加法来计算呢?让学生通过初步的反思,初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3、随堂练习,总结算法,练习巩固。

巧做“加减法”,优化计算教学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加减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8-051

在很多数学课上,一些教师对计算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照本宣科,一些教师又过分重视,哗众取宠,如此种种,就造成了学生计算水平良莠不齐。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巧做“加减法”,该加的加,该减的减。

一、“加”一些铺垫,“减”一些情境

在计算课上,有些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常常采取情境引入的教学方法,殊不知,在情境创设因素的干扰下,很容易喧宾夺主,使学生忘了计算的初衷。因此,教师要根据计算教学的需要,减少一些情境的创设,加一些新旧知识之间的学习铺垫。

如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认知的起点出发,铺路搭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新知的学习上来。笔者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减去了情境的创设,先让学生回顾了一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并且列举了少量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在学生口述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再顺势引导:“如果是三位数、四位数……这种计算方法是否同样适用呢?请大家想一想、做一做,再把自己的算法与大家交流一下。”

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减少一些情境创设,加上一些课前铺垫。这样教学,既节省大量的时间,又使学生真正有了自主参与学习的机会。

二、“加”一些优化,“减”一些多样

算法多样化本是课程标准极力提倡的一种教学理念,但是,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多样化,在课堂上一直刨根问底地追问“还有吗?”“谁还有特别的算法?”等,使学生摸不准解题的方向。因此,教师要适当减少一些算法多样的追问,加一些算法优化的教学。

如教学“9加几”时,一些教师为了使学生养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的习惯,先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有学生说自己是用数一数的方法来做的;有学生说自己是用“凑十法“来做的。该问题的回答本应到此为止,可是有些教师还是不厌其烦地追问:“再想一想,还有其他算法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万般无奈,不得已又把9分成1和8、2和7、3和6……虽然算法多样化了,但是计算时更麻烦了。可见,只需要学生熟练掌握最常用的“凑十法”就行了,贪多只会嚼不烂。

从上述课例可以看出,虽然算法多样是值得提倡的,是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但是教师要注重度的把握,因需而用,适当减少一些多样化,增加一些算法优化的分量,如此一来,才可以使学生的计算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三、“加”一些思考,“减”一些重复

在计算课上,让学生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安排大量的机械重复的作业让学生去做,在这种题海战术中,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练习设计方面,教师不妨减去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多让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

如教学“运算律”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有位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时安排了大量的练习内容:(1)背诵运算律,会默写;(2)熟记11~19同一个数相乘时积的得数是多少;(3)关于乘法交换律、分配律的习题各20道。教师本以为,在这样全面练习的情况下,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得到全面提升,其实不然。因为在这茫茫题海中,学生完全是为完成任务而做作业,计算质量自然难以得到提升。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简便计算能力,教师要减少一些机械重复性的作业,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为主,尤其是当学生计算错误时,教师要鼓励学生静下心来反思计算过程,自己找出问题所在。长此以往,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由此可见,在计算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就要适当减少一些题海训练,只有学生思考多一点、深一点,学生的感受才会更深刻,学生才会对数学有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加减法的地方还有许多,教师要养成经常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不断对计算教学的过程进行优化,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3

《课标》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以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这主要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计算方法单一、过于注重技能、而忽视学生个性等问题而提出的,主要是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和尊重学生独立思考,与同学合作交流,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并对自己有利的方法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能力加强,充分理解了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运算方法去解决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的不是很熟练,教师应继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及时巩固,有利于知识的内化。新授完以后出示一组口算题,通过口算题的练习,使得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述算法,形成口算思路,为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作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应用能力。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学习不是一种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学习者实实在在的“体验”与“积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来出题,然后并自己完成,使学生在探究和交流过程中,品尝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本课的练习设计,我注意了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次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既强化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阶梯式的练习中,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了知识撞击的快乐,收获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小学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篇4

上下车问题是典型的加减混合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许根据这一问题创设情境作为新课导入并展开更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在出示课本的上下车的情景图后,让学生充分发现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让他们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并且让学生提出问题:车上原来有7人,到站后下车2人,又上来了3人。现在有多少人?接着提问:这道题该如何解答?让学生自己试着列式解答。

当学生完成后,便让学生讲讲自己是怎样做的,整个解题的过程我试着让学生们自己去讲,学生也理解了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且也加强了学生对图画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从开学至今,我在课堂上一直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对数学语言的培养,所以学生在对图意和算理的表述上都比较好.本节课我对想想做做的1、2两题也用了较多的时间,从动画演示到静态图,让学生说图意似乎比较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5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

今天,我讲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这节课,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应该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内容相对较为简单,好理解,易接受。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整个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对我说,好简单。从学生的反馈中,我清楚的知道,学生是彻底的明白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并为后面的简便运算打下了基础。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的,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的课,看似老师说的少,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很不错。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进(退)位加减法后的一个提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的加减法,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混合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以前学生就已经接触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了,现在再学习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本节知识时,我先以复习整数混合运算为铺垫,让学生在复习中奠定基础,同时也无形之中降低了新知的难度。再以书上图片资源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特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自己试着算一算,然后选择不同算法的算式,让他们说说理由及算理,让学生亲身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中享受参与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后的满足和喜悦,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潜能的发挥。

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并小结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运算顺序,再认真仔细的计算,在计算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法则都比较简单,所以教学时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能力。关于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也是水到渠成,课堂上注重了对学困生作个别指导。

通过练习的情况来看,本节知识点班上绝大多数学生都已掌握,但部分学生计算不够认真,没有养成检查的习惯,出错率仍然很高。还有待于课后多加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3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今天,带着孩子一起学习了《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因为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很自然的会将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去。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几道小数加减法口算,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回忆起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于是我整合了教材内容,做了大胆的取舍,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讲教材,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解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我放在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上,体验算法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在学生了解例题的信息后,我利用提问,明晰了这道题的来龙去脉,然后,让学生在回答我的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各种算法的不同点和相同点,最后观察三个算式后,得到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意识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已经开始形成,如果有适合学生自学的课程,那么,我以后会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可以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同时更多的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4

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程标准(20xx版)》指出:过去教育界说得比较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今年来增加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虑的。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别人提出的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创新往往始于问题。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发现信息、筛选有用信息

生1:这是在观看环城自行车赛

生2:比赛总共进行了5天,26日第1赛段,行程39.5千米,

生3:总里程是483.4千米

生4:已经进行了2天比赛

2、引导学生从信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生1: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运动员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生2:第二赛段比第一赛段多行多少千米?

(以上两个问题都是浅层的一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3:今天第2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课本中呈现的问题,两步小数加减问题)

生4:第3赛段结束,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在课本提问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提问)

方法一:165+80.7+99.4 (直接求出余下3天未完成的路程)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第二、三种方法是渗透转换思想,采取间接求:用总路程减去前两天行的路程,这种思想方法的培养,对今后解决求多边形阴影部分面积很有帮助)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渗透减法的性质

方法二:483.4 -(39.5+98.8)

方法三:483.4 -39.5-98.8

483.4 -(39.5+98.8)=483.4 -39.5-98.8 模型:a-(b+c)=a-b-c

对比方法二和方法三,可以看出这符合减法的性质,适时对知识进行正迁移,让学生发现整数的运算定律也可以扩展到小数计算中。

三.存在的问题

过于关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导致后面学生练习时间相对少了。所以在后面需安排一课时进行练习。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5

反思《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努力之处

1.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例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我觉得这点做得比较成功。

2.练习目标明确,方法指导到位。

学生已经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巩固练习环节安排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提高、拓展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提炼和总结了基本方法。在提高练习效率的同时,又促进学生的思考。练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单纯地授之以“鱼”,而是为了更好的授学生以“渔”。

二、改进之处

1.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讲课的重难点。

在备这堂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认为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2.个别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个别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3.计算正确率和熟练程度有待于提高,应通过不同的方式加强训练。

有人说:“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在教学中学会教师注重引导,学会放手,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

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依次出示练习题,指名学生说出结果。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5.2+2.8 3.63+6.37 0、72+0.28 3.4+2.6

提问: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关键是什么?

2.复习加法运算定律。

(1)口算2.2+3.3=? 3.3+2.2=?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2)卡片(2.6+3.9)+6.1=? 2.6+(3.9+6.1)=?

结果相等吗?运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板书)

追问:以前学习的这两个运算定律中,加数的范围是什么数?

3.做教材有关复习题。(卡片出示)

指名两人小黑板计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每一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卡片出示:加减混运算,没有括号的,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探究

1.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教学例6。

(1)说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相同。

(2)出示例6。

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老师在例题先算的一步下面画横线。按照刚才说的顺序,这两题能计算吗?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算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3.组织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评讲时提问:你能把做题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吗?。

(2)追问:谁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4.教学加法简便运算。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些必须的支出。老师家在八月份就有很多支出,我把它编成了一道应用题,请大家帮我算一算。

(2)出示题目:

老师家在八月份支出水费21.37元,电费75.6元,物业管理费78.63元,共支出多少元?(小黑板)

(3)学生读题后提问:你发现这些数字都是些什么数?

你会列出算式吗?( 21.37+75.6+78.63 )

(4)学生独立试做,老师巡视,发现不同算法的学生请他板演。(可能)

A、21.37+75.6+78.63 B、21.37+75.6+78.63 =175.6(元)

C、21.37+75.6+78.63

=(21.37+78.63)+75.6

=100+75.6

=175.6(元)

(5)学生讨论:你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为什么? 应运了什么运算定律?

小组交流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 利用整数加减法中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第三种方法简便,可以直接口算。)

教师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当我们拿到一道题目时,首先要观察题目,看能不能利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然后再下笔做题。

(6)完成例7 请一名学生板演,评讲时突出:利用结合律先算的一定要加括号。

(7)完成做一做第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简便计算的。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些什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连加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1.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做在书上。口答计算结果,老师板书。

2.做练习四第4题前两题。

板演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分析练习四第5题。

读题。提问:这道题要分几步做?为什么要用两步解答?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4.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3题前两题,第4题后两题,第5题。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例3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 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学生叙述思考的过程不够清楚,心里明白但不能组织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不能只是老师在前面说,多给学生机会来表达。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7

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1、在进行小数混合运算时,能正确合理地进计算;2、注意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整类、归纳,逐步理解简单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己提供学习资料,合作交流等形式,充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4、注意学生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一节课下来我针对教学目标,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基本满意。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小结如下。

1、引入很有特色。上课伊始,师生经过了几句介绍性的谈话后问学生:“老师这个人像整数中的几,又像小数中的几?你最喜欢哪个整数,哪个小数?为什么?你能否用这几个数来编一道题.”来引入新课。这些问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第一任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掌握它,不觉得累,也不觉得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2、知识呈现的过程进行教学。先从整数、小数一步混合计算起步,让学生充整感知计算方法,然后再往后迁移到两步混合,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本节课整数小数混合计算方法的获得,是在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计算,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形式来观察、比较、整析、归纳得到的,而不是由教师直截了当抛给学生的。这充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8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

(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

(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我精心的设计教学,从过程到语言,从教法到学法,我力求让每个环节和细节都更完善,更科学!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两道复习题,一道小数加减法口算,一道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目的一是复习一下关于小数加减的知识,让孩子们对小数加减的方法掌握的更熟练,二是复习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混合运算做好准备,特别强调验算,以提高孩子的准确计算能力,给孩子养成细心检查的好习惯,这个环节我觉得设计比较好,效果不错,然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知。

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环城自行车越野赛》导入新课,语言上我力求更准确、更简练,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摒弃了以前为追求课堂的热闹和华丽而设计语言的错误做法,使自己的语言更有实用性。我说:“同学们,你们喜欢自行车比赛吗?这几天郑州正在举行自行车环城越野赛,想不想知道关于比赛的情况?”引起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我趁机出示了自行车越野赛资料一览表,接着问:“从表中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节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本来应该引导一下:“老师很想知道,运动员还剩多少里程没有走完?你会解决吗?”可是一慌张,我却说:“比赛已经进行了多少里程?该怎么解决?”接下来,当我把算式写到黑板上时,才发现算式是一步的,虽然经过引导目标也达成了,但无疑增加了难度,浪费了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我觉得很遗憾!由此我想到,上课前的精心备课和预设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教师的思维必须是清晰的,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这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误,而这个失误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我会努力备课,不断调整,力求使自己的课日趋完善,不断走向成熟。虽然有失误,但我觉得语言的组织上,进步还是挺大的!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孩子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既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这一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不够,因为时间紧了点,但课前还是有设计的,争取在第二课时补回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9

从整个单元的学习内容看,在学习例3之前,学生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算理和一般方法已经进行了学习,且已经能用语言总结一般算法。而例3与前两例不同之处就在于它解决的是两步为主的加减混合运算问题,因此我将掌握运算顺序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学生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熟练度。

设计教案时,我从旧知的复习导入,一是想了解学生前两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为学生学习混合运算做个预热。从授课过程中看来只有个别学生在整数减小数中,如:2-1.4的口算上出现障碍,从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来看,他们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掌握得较为扎实。

新课的学习则围绕教学目标1展开,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自主探索、总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体育赛事中的确常常出现与小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信息自主提出问题,是希望学生关注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生活存在;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混合运算式,是基于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过完整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将旧知直接迁移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当中来。从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看,学生是可以独立完成这样的混合运算的,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比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之间的联系(即运算顺序是相同的)。

进入练习部分,我选择围绕后两个目标进行,即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我放弃了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让学生之接练习的方式,尝试将练习中的情境与课后习题中的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情境中练习计算,本意是想减少枯燥味,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学生似乎也很受用,用计算解决问题环节完成的也算顺利。从课末总结看来,学生能关注和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似乎也呼应了我一开始对本课重点的设置,我想一课有一收获,也属不易了。

但课堂往往就是这样的,当自己从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时,问题就呈现得清晰起来:这堂课情境、问题倒是生动,但计算量却略显少了,这样就容易衍生一些模糊的问题,这是一堂计算课还是解决问题的课?学生在不多的计算练习中,有多少计算中会出现的问题没来得及呈现?我是否放过了一些可能出现的计算问题?想来越发觉得,要在计算和问题解决中取得平衡,有几处细节是可以做更合理的安排的。

(1)让新课部分和复习部分有机结合。如:我让学生根据例3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课上学生提的都是一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这可以理解,因为前面都是在学习小数加、减(一步计算)。当时我并没有让学生去关注和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因为一步计算在复习题中练习过了,课后总感觉不妥,如果不解决问题,我还让学生提问做什么?单单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果下次再上类似的课,我会将复习题中的笔算部分与学生自主提问这两环节合并,用一步计算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复习了一步的小数加、减计算,这样既能两兼顾,又能省出一部分时间供后面计算练习使用。

(2)例3中的问题:“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我预设学生有三种解法,而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只呈现了两种,我当时是放过了学生,心想反正后面的练习还有类似的算式可供学习。课后很是后悔没抓住机会,如果我能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思考:“用连减的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聚焦点于“连减”,学生还能从连减的角度思考并得出算式483.4-39.5-98.8,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可有多种思路和途径,那孩子们的收获、体会又多了一点。

(3)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如练习中直接引导学生:“你能否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的自主提问题有一个更明确的方向。如:课本102页第8题、李强带了100元,要买一副乒乓球拍和两个乒乓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就可直接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利用(1)处统筹出的时间来进行问题的计算和解决。这样,计算量和问题解决相对平衡了,我想也就能够相得益彰了。

(4)减少多余的语言。作为老师,能和学生多交流、互动当然是很享受的,但基于数学学科特点的要求,精炼的语言无疑是数学老师要修炼的重要基本功。,我仍然能从自己的堂课中找到多余的语言,这课自然不例外。我想,这个很正常,毕竟习惯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我几乎天天都在提醒自己总结经验,勤加修炼,往往反思和发现自己的问题其实是最不易的,至少比发现别人的问题难,我能做的就是坚持修炼。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0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内容对孩子来说不是很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目标定为:(1)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针对题目选择合理正确的方法计算。(2)让学生体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应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3)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针对这些目标的完成,我认真进行课前准备,仔细研读教参,思考学生的回答,为了呈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还琢磨自己的语言,既能让学生听得懂又能简洁精炼。

课前的复习我准备了多道复习题,让学生充分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个环节设计比较好,效果很好,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知识。新知的引入我是利用教材上所给的情景进行导入,语言上我力求精准,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展示教材上的情境图时,第一时间不是看问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没想到在这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孩子们从表中发现了很多信息,但与本课关系不是很大。这时候,我就会引导他们,让他们的思路和本节课的内容有关系。在得到相应的信息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这时会得到两个算式。为了验证这两个算式是一样的,我让学生分成两个阵营,一个计算有括号的算式,一个计算没有括号的算式。同学汇报结果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两组算式是不是都对。这就是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一点上我觉得处理的还不错,问题出示以后,我没有急着去总结,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在观察之后,学生自己得出了结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以前学过的整数运算顺序是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总结,而我一直处于引导、合作的地位,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和主体性,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教师的主导性,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顺利的掌握了新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1

在本课时教学过程中,原计划观看环法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但是由于近两天学校电压不稳,电脑无法运用临时调整教学过程,由老师出示课间变成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然后根据学生所出的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开动脑筋,让这些一步算式合作变成加减混合试题,然后再让学生去解决。题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具体解决的过程中运算顺序自然运用得当,学习效果更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己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在自己交流中学会自己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同时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本节课学习了混合运算,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12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这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很自然的进行了知识迁移。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小数连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每步计算的意义。

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小数连加和加减混合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小数连加、连减计算的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教学前,我设计前置性任务:星期天,妈妈给小明买了一个书包38.5元,一双运动鞋27.5元,妈妈付了100元,应找回多少元?让学生自己试着解答,然后交流不同的算法,并汇报,然后总结算法。并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例3以练习的形式出示,学生列了三个算式,并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计算。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只是个别计算马虎,出现错误。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6

1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1 教学目标

① 知识目标:理解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量、氧气释放量、氧气生成量、二氧化碳生成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有机物生成量和有机物积累量等定义、区别和意义;②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务实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求学精神。

1.2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 重点:对光合作用总量、净光合作用量、氧气释放量、氧气生成量、二氧化碳生成量、二氧化碳释放量、有机物生成量和有机物积累量等定义的理解;② 难点: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的分析。

2 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策略是通过采用抢答游戏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主体潜能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学知识;采用多媒体手段,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在培养创新能力氛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在学习中学会竞争,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在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的同时,完成教师点评相结合的即时评价。

3 教学过程

3.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练习和印发课后练习。

学生准备:前后两张桌子的4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合作小组以及让学生熟悉课堂抢答游戏的游戏规则。抢答游戏规则如下:

① 前后两张桌子的四个学生为一个学习合作小组,并选出小组代表对教师出示的问题进行抢答。

② 小组代表在教师发出抢答信号后,才正式开始举手抢答。

③ 参与抢答的小组代表,在教师发出抢答信号后,先举手者先获得抢答权。

④ 获得抢答权的代表,若回答正确,给该代表所在的小组加10分,若回答错误,则倒扣5分,此时,可以由该代表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进行“抢答补救行动”,若抢答补救的学生回答正确,则给该成员所在小组加5分,所加分数和倒扣的分数应当相互抵消。若回答错误,则再倒扣5分,前后两次倒扣的分数应当相互累加,一个问题的抢答到此结束。教师适时点评和表扬,并开始下一个问题的抢答。

⑤ 课堂结束后,根据抢答得分的高低,评出本节课的“最佳抢答手”和“最佳抢答小组”。

3.2 创置抢答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

用课件逐一呈现下列抢答的问题,每道题目10分,让学生分别思考讨论后,让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抢答和辨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首先用课件呈现第一组问题:在黑暗条件、弱光条件和强光条件的三种情况下,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关系各是什么?请用线条连接起来。

黑暗条件 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弱光条件 只进行呼吸作用

强光条件 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并点评:黑暗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弱光条件下,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强光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就在学生热情洋溢,并理解第一组问题的基础上,我把握好时机,适时地展示图1,并呈现第二组抢答题,让学生分别根据图解思考讨论后让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抢答和辨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各字母分别代表的物质是什么?

(展示参考答案并点评:表示CO2的字母是A、D、E表示O2的字母是B、C、F。)

图解中箭头所表示的是什么过程?

(展示参考答案并点评:A、B分别表示强光条件下,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细胞外界的CO2量和释放O2量;C表示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时提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的O2量;D表示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中,提供给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CO2量;E表示在黑暗条件叶肉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时释放到外界的CO2量;F表示在黑暗条件下叶肉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时吸收外界的O22量。)

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和辨析,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出以上抢答题的正确答案,就在学生求知欲高涨的时候,我又及时地抓住时机,继续展示第三组抢答题。

请对表1填空(每个空格5分)。

3.3 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每空10分):

将一株植物置于密闭的容器中,用红外测量仪进行测量,测量的时间为1 h,测定的条件和结果如表2:(数据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得,单位:mL)

在25 ℃条件下,若这株植物在充分的光照下,1 h积累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则1 h积累的葡萄糖是_____g。

在25 ℃条件下,这株植物在充分光照下,1 h总共制造葡萄糖是_____g。

如果1 d有10 h充分光照,其余时间在黑暗下度过,若光照时的温度为25 ℃,黑暗时的温度为15 ℃,则一昼夜积累葡萄糖是_____g。

(展示答案:0.06 0.09 0.39)

教师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对本节课表现优秀的学生个人和抢答小组适时地进行表扬,并评出本节课“最佳抢答手”和“最佳抢答小组”,学生在一片欢乐声中结束了这节轻松愉快的生物课。

课后练习:

将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中。研究在10 ℃,20 ℃的温度下,分别置于5 000 lx、20 000 lx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结果如图2所示:

(1) 该叶片的呼吸速率在20 ℃下是10 ℃下的_____倍。

(2) 该叶片在10 ℃、5 000 lx的光照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_____mg。

(3) 该叶片在20 ℃、20 000 lx的光照下,如果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都是葡萄糖,每小时产生的葡萄糖为_____mg。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 3 (2) 4 (3) 7.03

4 教学反思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7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8

方法一:483.4-(39.3+98.8)

方法二:483.4-39.5-98.8

方法三:483.4-98.8-39.5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反思: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本以为这是一节很平常的计算课,应该很顺利地教学,但是却给我不小的启发。

一、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反思这节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

在备课时,我觉得重点是让学生明白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是同级运算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进行计算,但当开始引入课的时候问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你知道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已经回答出了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这时我就应该了解学生,看来小数加减的运算顺序不是他们的难点,但是在教学中仍按照原来的设计抓住运算顺序不放了,其实在习题的处理时应不要再让学生说说每道题运算顺序了,不如让学生亲自算一下,踏踏实实的做两道题,亲自体验,练习比说说更有效。

备课时教师应该首先备学生,应该明白学生哪里不会,要了解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新知识的学习哪里是他们不会的地方,上课时及时调整老师讲课的重难点。

二、体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

例题不同的思路展示得比较充分,一个是用全程减去第一和第二赛段的和,第二种是后三段的赛程相加,在教学中交流学生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一道题有不同解决办法,让学生说的时候重点说思路,学生说完各自的解题思路后,再比较这三种方法的思路的不同。

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9

【关键词】“加减艺术”;中职计算机;教学环节;合理性

“加减”艺术沿用于摄影。“摄影减法”,讲求从繁杂的客观世界中,“减”出拍摄者心中的独特风景,除了主体之外,汲取对主体起衬托作用或有关联的画面,而排除那些对主题起分散作用的东西。

教学环节设计的合理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如同摄影。面对同样的“知识技能风景”,每位老师的取点不一样,造就了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取点合理,主题突出,精心设计的课堂犹如一股清辙的泉水,潺潺流动,灌溉学生的心田。当一位老师面对诸多的教学元素,不懂取舍,往往引发重点不突出,课堂任务没落实的问题,为了更好促进课堂设计的合理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借助摄影中的“加减”艺术,浅谈在计算机教学环节应用中的几点思考,抛砖引玉,以供参考。

一、减多为一,直切主题

好的教学情境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内化知识,强化学生的认知行为,促使师生双方达到和谐统一。一堂课中创设太多的情境,让毫不相关的不同主题出现,势必相互干扰,相互牵制。

为了让课堂的支脉更为清晰,首先减掉与本堂课无关的主题,在中职计算机教师研修班中曾听一节《PPT动画》的课,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课的引入时播放一段魔方滚动的楠溪江风景动画。正当师生为情境的引入充满好奇,期待拉开新课序幕时,突然,峰回路转,转为“低碳环保主题”介绍,整堂课除了开始的2分钟,自始至终没涉及魔方动画的设计。因为魔方的动画,牵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在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前提下,又如何能使一堂课顺利的进行下去?即使不准备解决魔方动画问题,又不能为接下来的主题服务,不如直接砍掉魔方动画,减掉无关主题,才是硬道理。

其次,减多为一,尽量避免让两个主题齐驱并驾的局面。情境主题设多了与不设也是一个道理。记《excel排序、筛选和分类汇总》一课,开课老师以“‘学雷锋黑板报评比”为切入点,融合excel“排序”知识技能;同时又以“2012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榜单” 情境主题落实“筛选和分类汇总”知识技能。本一个主题就能扩充深入解决的知识技,却让两条主线并驱,使主题无法专题化,势必削弱对专题的探究学习,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此课“2012福布斯中国名人榜榜单”主题的数据量丰富,更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的挖掘,可以舍弃“黑板报评比”主题。把“排序”知识融合在“名人榜单”案例中,使主题专题化,更容易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引领课堂顺利前行。

一堂好课,并不是主题越多越好,只保留一个突出的主题,才能课堂画面精练,主题突出,让听课学习者能明白你要传达的意境,这样的课才算是一节成功的课。

二、减细枝末节,凸显教学重点

一堂课,“知识画面”松散,没有冲击力,往往是因为老师没捉住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透过教材的表面现象,脱去教材的漂亮外衣,解剖出教材中所蕴含的知识点,罗列梳理知识点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能力。

有些老师在对知识技能布局时,让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内容冲淡主干知识技能,喧宾夺主,让重点内容不突出。见2013年温州市中职计算优质课评比中的《7.2演示文稿修饰》一堂课,试解读一下该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重点定为:①幻灯片版式应用;②幻灯片母版的理解、幻灯片母版修改。过多的“繁枝杂叶”干扰,把学生的视线转移到重点之外,使重点知识技能含糊不清,这也是教学过程中“致命伤”。学生在无关的因素中耗费了太多时间,势必造成没有足够时间学习新知的负面影响,在仓促中结束一堂课,学生又怎能有愉悦的心境去欣赏和留恋眼前所谓的“知识技能美景”呢?在新知中隐含旧知,把那些与本堂课没多大牵连的,不必要的元素从课堂画面中减去,才能凸显重点,才能使课堂画面“蓬荜生辉”。

三、减笼统增细节,直视评价要点

新课程对评价非常重视,采用多种评价促教与学,目前尤其重视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相结合,来检查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但随着评价机制的推广,在没有静心思考评价给师生带来怎样的课堂效应时,评价就变得走形式化。

作品评价是中职计算机课堂中最典型的评价。在这个环节听到最多是“不错”“很好”“颜色有点偏暗”等一些无关痛痒、笼统、无针对性点评。“减笼统,增细节”,比如《演示文稿修饰》一课,评析学生作品时,主要针对学生对“版式、母版”综合运用能力。改“很好”点评为:“这幅作品最大的优点是借助母版的设计功能,使风格统一化,使画面个性化。但对图片和文字共存的幻灯片,类型采用‘文字和内容版式,会不会更合理……” 。在评价中只有直视所学的知识技能要点,才能让评价落到实处,让评价主题更鲜明,让课堂画面更生动。

四、减冗为简,营造舒缓意境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蕴涵着教师语言的重要性。

简单机械重复所讲内容,语言枯燥乏味,毫无新意,容易使课堂陷入毫无生机的局面。中职的计算机课堂中,教师们因担心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唯恐有听不懂之处,往往喋喋不休,想通不断的重复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然而效果适得其反。当过多的冗余语言冲击课堂时,学生将无暇提炼出老师所要表达的核心知识技能;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因过多的干扰而无法集中精力、潜心操作,静心思考,使学习效果大为折扣。

简洁是一种美的意境。运用简明扼要语言,切实把握教学对象特点和知识体系,精确表达计算机学科中的知识技能,学生才比较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在语言上减冗为简,给学生留有一片空白的余地,才能有无限遐想的空间,营造舒缓的教学意境,犹如在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在耳。

在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环节巧妙运用“加减”艺术,减要减的得当,加要加的精彩,合理运用,定会使课堂的内容更加饱满,主题更为突显,让课堂进行得更为流畅,给课堂赋予更多的生命力,顺风行船把课堂推向“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最高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郭艳民.摄影构图[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马兰.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阳.新课堂教学与语言艺术[电子书].三晋出版社,2009.

[4]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高铁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韦月海.谈谈课堂艺术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运用[J].科学与财富,2011(7):245-246.

[7]周海华.浅谈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

[8]王丽娟.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之浅谈[J].教育管理与艺术,2014(2):156.

[9]裘素玲.浅谈计算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3(1):166.

《加减计算》教学反思 篇10

一、当堂汇报――让学生提出问题。

[片段一]

课前班级图书角的图书借阅情况,要求管理图书的学生作一些记录。

师:听说大家最近借了许多书,是吗?请我们班图书管理员给大家汇报一下昨天的图书借阅情况。

生:我们班图书角共有图书95本,昨天,上午借出20本,下午借出25本。

师:根据这些情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上午比下午多借出多少本?

生:下午比上午少借出多少本?

师:谁能解决这些问题?(生解答)

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还剩下多少本?

师:奥!前面几个问题我们以前曾经解决过,都学会了。这几个问题和茄子老师提的一样,真不简单。(点击出示问题)。

师:还剩下多少本,该怎样求呢?请大家试试看------

学生解答多种方法,老师结合引导学生说出先算出了什么,并进行了对比。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个片断利用学生熟悉的借书情境,让学生“当场汇报”借阅图书情况,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永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种呈现方式简单而朴实,从学生身边出发,从经历的事情出发,引出问题,显得自然而无做作之嫌。

二、当场设计――让学生经历过程。

[片段二]

师:今天,我把你们的好朋友带来了!(分别出示蓝猫、白雪公主、皮卡丘个卡通人员)

师:你们最喜欢哪一个?想一想,告诉小组内同学。

生:我喜欢蓝猫。

生:我喜欢皮卡丘……

师:这样吧,我们来统计一下。(出示下表,当场输入数据)

全班学生人数 喜欢蓝猫的人数 喜欢白雪公主人数 喜欢皮丘的人数

3685

师:(喜欢皮卡丘的同学较多)谁能帮老师把喜欢皮卡丘的人数计算出来?

生:我用全班人数分别减去喜欢蓝猫和白雪公主的人数就行了。

列式是:36 -8 -5 =23(人)

生:我想先求出喜欢蓝猫和白雪公主的共有多少人,再用全班的人数减去和就行了。

列式是:36 -(8 + 5)=23(人)。

师:真不简单,帮老师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再请喜欢皮卡丘的小朋友站起来,数数看是不是23人。

……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进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里教者采用了“当场统计”的方式,让学生选喜欢的卡通人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从而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巧妙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这样的呈现方式,发生在学生身边。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也不显得死套类型。

三.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交流。

[片段三]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购物场景:蓝猫和皮卡丘到商店买玩具,货架上有玩具机器人(30元)、玩具汽车(22元)、布娃娃(8元)、玩具狗(17元),先是蓝猫拿出50元钱要买一个机器人和一个玩具狗,售货员山羊阿姨问:我该找给它多少钱呢?

师:谁能帮山羊阿姨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算出机器人和布娃娃的和,再用50元减就行了。

算式是:50-(30+17)=3(元)

生:我可以用50元分别减去机器人和布娃娃的价钱就行了

算式是:50-30-17=3(元)

师:(点击皮卡丘)说出:只带30元想买两件不同的玩具。谁能帮皮卡丘选哪两件玩具,要说出理由哟。

生:我选布娃娃和小汽车。因为这两种价钱加起来正好30元,就不要再找钱了。

生:我想先布娃娃和玩具狗,因为这两种加起来比30元少,只要找5元钱。

师:真棒!是的,我们平常买东西时,一般先算出所买物品共用去多少钱。

[片段四]

多媒体出示一学生在操场活动的场景。

师:仔细看一看,操场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拍球,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跑步……

师:他们分别有多少人呢?(边数边点击出示:拍球的有10人,踢毽子有4人,跳绳的男生15人,女生10人)

师:那么跑步的有多少人呢?听听他们怎么说的?

(点击分别是分别三个学生说了三句话)

①. 跑马的比拍球和踢毽子的总数多6人。

②. 跑步的比跳绳的少3人。

③. 我们先来了28人,走了10人,又来了2人。

师:跑步的究竟有多少人呢?你能根据这些话,求出来吗?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

生:我根据第一个跑步小朋友的话算的,列式是:4+10+6=20(人)。

师:先算的是什么?这里的总数是什么意思?

生:这里总数就是踢毽子与拍球的人数和,与跳绳的人数无关。我只要先把踢毽子和拍球的人数加起来,再加上6就是跑步的人数。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列式:28-10+2=20(人)

生:我根据第三个小朋友还可以这样列式:28+2-10=20(人)。

……

师:真不简单!能根据这几句话,选用一些条件,都能算出了跑步的`人数。小朋友真会观察,真会思考!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改变传统封闭、单纯的接受学习的方式,实施开发性、多元性的探究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以上两个片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加工与整合,创设了两个不同情境,却解决几个不同问题。第一个购物场景,不仅巩固前面知识,而且解决了购物时,一般要先算出“所买物品一共多少元”这个问题。显得独巨匠心。而对于“比总数多”“比总数少”“上下车”等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教者集中放在一个较大的运动场景之中,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轻松的解决了问题,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抓糖果――让学生把实际问题“演”出来。

[片段五]

师:(出示一块糖和一盒糖)这是什么?猜这个盒里有多少块糖?

生:有30块。

生:有50块。

老师出示糖果盒背面“50块”字样。并抓糖果,让学生说老师的动作。

生:老师从50块糖里先抓出13块,又放进去20块。

师:现在盒里有多少块糖。会列出算式吗?

生:50-13+20=57(块)

师:你们能仿照老师刚才的动作,在小组内做一下。把抓的过程说出来 ,并列出算式。

(每个小组桌上有一些糖。让学生小组合作,抓糖果。说出过程,列算式。气氛热烈。)

生:我是先从30块糖里抓出8块,再抓出9块,还剩13块。

列式是:30-8-9=13(块)

生:我是先抓11块糖,放进了装有50块糖的盒子里,再抓走9块,现在盒里是52块。

列式是:11+50-9=52(块)

……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和工具。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而“抓糖果”是学生经常经历的事情,在数学课堂中呈现出来,却“演”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通过充分的说“演”的过程、说算式,感受了两步加减实际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课堂显得和谐,而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数学教学是一个互动的,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活动过程。因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在参与中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无穷魅力。

5

O

“加减混合计算”的教学反思 篇11

一、形式呆板无趣,更容易使他们跑神儿、厌烦,而游戏恰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比如:我采用的小组口算(由易到难)比赛夺红旗、抢答口算题、擂台赛、限时计算等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计算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案+反思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教具、学具准备:图片、课件。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铺垫导入

师:同学们,小明和同学约好一起去动物园玩,但是公交车堵在石坝路口的前一站,你们可以帮他帮帮他吗呢?

师:看,同学们如果能快速地算出下列问题,公交车马上就可以到达石坝路口站。

1+2+3 = 3+2+2 =

4-1-2 = 5-2-1 =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学习先加后减 出示公交车上下客图。

师:同学们真厉害,帮小明解决了问题,看,公交车来了。(分别出示公交车上客和下客两幅图,然后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师:你能根据提示用一句话把这两幅图的变化情况说一说吗?(分别请几个学生根据提示语看图说话,然后学生一齐说)师:谁能看图列出一个算式? 师板书算式:5+2-3,并读算式。生齐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说一说这两幅图的变化情况,对照图画来说一说5+2-3所表示的意义。

指名学生说,再多请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说一说。

师:那么5+2-3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2)学习先减后加

师:小明他们到达动物园后,最先看到了美丽的白天鹅。在美丽的湖面上有4只白天鹅正在游玩,快看,湖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PPT出示飞走了2只天鹅)

师:再看,湖面上又发生了什么变化?(PPT出示又飞来了3只天鹅)

师:你能用一句话把湖面上的两次变化情况说一说吗?可以提个什么数学问题?

生讨论后汇报。(看图说话练习)湖面上还剩几只天鹅?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生汇报,师板书:4-2+3 师:这个算式按什么顺序计算?生:从左到右 板书:从左到右

小结:计算以上两个算式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和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一样。第一步计算的得数要记在脑中,作为第二步计算的被减数。

3、设置情境,巩固练习

情境一:

师:看,小明他们来到了熊猫馆,看到了打熊猫。饲养员正在给熊猫喂食,从笼子里出来了2只熊猫,接着又出来了2只。过来一会,熊猫们吃饱了,回去了3只。问现在还剩多少只?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本子上。情境二:

师:小明他们看完熊猫,来到猴山看猴子。快看,有只调皮的猴子看到小明他们,过来讨东西吃了。小明给了猴子一个桃,小明看到猴子喜欢吃,又给了猴子2颗桃。这时候,饲养员看到了,怕猴子吃3个桃会撑爆肚皮,拿走了一个桃。问猴子吃了几个桃?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情景三:

师:同学们想知道,小明他们最后看到了什么动物吗?(想)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

(猜谜底游戏:每张数字卡片后都有一道加减混合题,算对了后就可以把卡片揭开,看到小明最后到达的地方)

练一练:完成教科书第67页“做一做”。

4、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是怎样的?

反思:

本节课是一年级数学上册中的内容,是在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和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根据题意列简单的加减混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我设计了贴近孩子生活实际的在去动物园的路上公车上下客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以参观动物园的进程中遇到的各种动物为背景,抽象“先加后减”“先减后加”等数学问题来让学生解决,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要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熏陶。最后以“猜谜底”的游戏,使孩子们在“玩”中进一步理解,掌握新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找出数学信息,动手摆动物卡片,水果卡片等,提出数学问题并列示解决问。使学生在看、想、说中得到能力的锻炼,注重对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让他们加深理解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

上一篇:城市管理网格化实施办法下一篇:中国石油公司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