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习俗》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精选15篇)
一、主题的提出
连云港,有着悠长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的经济、文化及各个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作为连云港人,学生们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曾经有哪些历史故事、风光、风土人情及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等各个方面知之甚少,他们愿意走进家乡、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我们开展了“家乡文化大搜索”活动,在和学生们充分讨论之后,主题确定为“走近家乡——连云港”。
二、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三、活动目标
1、通过搜集资料、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人的品德,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4、通过活动使学生增强作为连云港人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家乡,时刻准备为自己的家乡再添光彩。
四、活动时间:二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阶段
1、小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
2、全班汇报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学生的意愿确定总的活动主题。
3、确定主题后,师生共同确定活动内容,学生将从家乡的历史、家乡的风光、家乡的物产及家乡的发展等方面了解家乡的秀美风光及改革开发三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4、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自由组成小组,全班为4个组,每小组由10—15人组成,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进行组内分工。
5、组员集思广益,根据所选内容共同商讨活动策略,制定活动计划。
6、教师分工,班主任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实施,4位任课教师兼任每个小组的指导教师,负责把握活动进程及活动指导。
(二)活动实施阶段
每小组根据所选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开展走访、社会调查等活动,从而深入了解家乡某一方面的特色。
1、搜集所选内容的相关资料;
2、在本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走访、社会调查、亲身体验等活动,深入了解家乡某一方面的特色;
3、小组内成员及时汇报交流,同时和指导教师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活动方向,下一步还要去哪里,了解哪方面的内容,应怎样活动等。(三)整理汇报阶段
1、各小组将获取的信息筛选后进行分类整理。
2、小组内交流,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在活动中的做法和收获,进一步完善展示内容。
3、每小组成员共同商讨怎样将整理好的资料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出来。
4、全班展示交流。各小组将自己在活动中对家乡的了解以自己最喜爱的的方式表达出来:会画的画一画、善写的写一些、能唱的唱一唱、爱读的读一读。师生共同体会参与合作学习后的收获和乐趣。
5、学生们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言行,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一、合作前异质分组, 合理分工
1.“异质”小组, 优势互补。俗话说“差异是最好的财富”。 所谓“异质”就是指小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能力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性别心理学研究表明,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视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在感知方面, 女生的听觉能力、声音辨析和声音定位能力明显优于男生;男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要优于女生。在观察能力方面, 女生在观察事物的细节方面优于男生, 而男生在对事物的整体及特点把握上要优于女生等。所以, 不同性别的搭配才能保证在合作中考虑问题的周全, 才能给小组带来生机和活力。小组成员性格的不同也有利于合作的分工, 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如外出采访, 开朗大方的学生适合当记者, 胆小内向的学生适合拿录音笔或是记录, 沉稳的学生承担拍照、摄像等任务。看来, 成功的合作小组分组并非 “强强联合”, 也就是说并不是最优秀人员的组合, 而应该是 “互补”的, 各小组成员在合作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2.人数合理, 分工明确。如《水芹的烹饪》子课题研究小组就是这样分工的:家里有电脑、打印机的学生负责查找资料, 家有厨师或是妈妈厨艺高超的负责烹饪水芹的常见做法与创新的菜肴烹饪方法, 有摄像机的负责现场摄像……小组成员各司其职, 合作无间, 开展了调查、请教、亲自动手烹饪等活动。在活动中, 组员们都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与活动的魅力所在。
3.动态机制, 锻炼能力。在一个阶段, 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务, 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为使每个成员在合作中都有不同的学习体验, 使其能换位思考, 可以实施动态机制。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 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明白各个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以此增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合作时:培养技能, 体验快乐
1.学会听、说, 充分沟通。在合作学习中, 需要每一个成员都要学会表达和倾听, 这是一种双向互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述自己的见解, 同时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吸取别人思考中有益的东西, 来修改和完善自己的理解。表述自己的意见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我是这样想的”、“我是这样理解的”。表述小组意见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这样的”。
2.指导方法, 实践高效。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原因, 在合作学习初期, 显得有些不适应, 常常在合作学习中收益不大, 从而不能使合作学习收到最佳效果。所以, 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让小学生快速掌握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 应当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合作技巧培训, 让学生掌握一些与人共处、与人共事的技巧, 并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技巧, 以使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角色。
3.多元评价, 互促互进。我校开发了记录学生活动轨迹的《我心飞扬》成长册, 根据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设计了一张有针对性的独特的实践活动评价表。评价的项目包括:搜集资料、勇于探究、成果反馈、自主管理、合作互助、团结守纪;评价者包括学生自己、合作小组成员、教师、家长。应该说这张评价表是对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的肯定, 相信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收获。合作学习的过程如何, 合作学习的结果如何, 参与合作的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因此在实践活动结束时, 我让各个合作小组针对自己的合作情况做一个描述性的小结评价。果然, 学生的评价是非常真实的、贴切的。当然, 不一定所有的合作学习都是成功的, 作为教师, 同样要鼓励学生正确面对失败, 分析原因, 从中找到有用的经验, 让学生认识到失败并不可怕。
三、合作后:成果展示, 总结反思
1.成果展示, 合作共赢。进行了一列系活动后,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成果, 老师要给他们一个展示成果的平台, 以小组为单位, 把自己小组调查了解的资料、制作的手抄报、制作的PPT、采访的视频、拍摄的照片、烹饪的菜肴等向同学们介绍, 谈谈自己活动的感受与收获等。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时, 学生也一样分工合作, 组长调配好小组成员成果介绍的顺序, 小组明确参加展示活动的注意事项等。成果展示活动, 让小组合作得到提升, 也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对学生所参与的活动给予了肯定, 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做得到的, 从而树立了自信, 更加热衷于参与活动。
2.总结反思, 提高水平。如《水芹的种植情况》小组组长顾丁均就在反思自己当组长期间有些力不从心, 因为组员不配合、不主动, 他自己也缺乏较好地与人沟通的能力, 导致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完成的。经过老师的指导, 他觉得自己在说话技巧上有了进步, 以后再开展活动时就可以很好地沟通了。学生的总结反思、教师的全盘总结指导都在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不断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也逐渐普及,而做为电脑的标配----鼠标,在电脑的普及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鼠标做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非常容易损坏,是一种易耗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达到对鼠标的起源、种类、原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并通过学习鼠标的相关知识,能够对鼠标的进行简单的维护和维修,能够对鼠标的利弊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
二、活动具体目标
态度目标:
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会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知识目标: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获得亲身探究的体验。通过各种方式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鼠标的基本知识,并对鼠标进行全面的阐述,并能够对鼠标的利弊提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能力目标:
学会分析问题、探索研究的方法,树立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会网上搜索的基本方法,收集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学会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作品。
三、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
1.从初一各班选出对本活动感兴趣的同学组成活动小组。
2.对活动小组成员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初步分析活动实施方案。
3.学生自由分组并推出活动小组组长。制订本组活动计划,分配本组成员分工。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
1.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及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指导研究主题的活动。活动由主要负责教师统筹进行安排。
2.指导老师和学生积极探索,搜寻鼠标的相关资料,归纳准备研究的具体题目,形成基本的目标和思路。
3.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主题活动和指导老师。
4.研究的主题由各组自己定,各组根据本组的特点自定研究的计划、内容、方法、成果展示。
5.生代表将鼠标的相关知识制作成电子刊物,并能够进行讲解。
实施进度表:
四、研究活动建议
研究性课题活动程序:(各组根据情况选择活动的方式)
1.选择研究的主题。
2.以自愿的形式、按研究主题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推选活动组长,小组成员分工。
3.了解和分析研究主题内容,制定研究主题的计划。
4.上网调查收集、整理鼠标的资料,了解鼠标的重要性。
5.采用问卷、采访、参观等实地调查方式进行调查,调查采访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上的人,了解鼠标在电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填写调查表,统计分析研究主题的情况。
6.总结研究内容,了解研究的结果,讨论研究的对策,商量研究的方法,设计研究的方法或者研究的产品。
7.成果展示:学生的成果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成果展示。
五、活动要求
1.以小组集体活动为主,每组分工细致,每个学生都要有任务,并按照小组要求,按时、按质完成任务。
2.学生对调查的参考资料、书籍、网址等进行记录。
3.指导学生对研究的情况进行随笔记录,写出研究的感想、活动反思等,对研究活动进行过程性、总结性的小结。
4.开展以畅谈收获、体验、发现、思考、感悟等主题活动。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分别写出每次活动的收获和活动反思。
5.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研究主题的活动。
六、活动评价
1.对学生的评价
(1)以自我评价为主。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面对困难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与人交往的技巧、小组合作的团结、成果展示的创新等进行自我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方式对自己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2)注重过程性评价。活动不在乎学生结果的质量高低,而是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活动的实践中获得的种种体验,评价学生可以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行为、参与态度、努力程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2.对指导老师的评价
(1)对教师参与活动的态度,对学生的调控能力、师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2)对教师活动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指导、总结、活动后的认识与反思进行综合评价。
(3)由学生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采取口头表达与书面文字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4)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5)同行之间相互评价。
七、活动延续
注重活动的生成性,小组根据活动主题进行延伸,通过对于鼠标的研究学习,让学生对于目前的鼠标的利弊做一个分析,并对目前的情况,能够对鼠标生产厂家提一些建议。并且通过学习同学畅想一下未来鼠标是什么样的,或者设计一个鼠标。
一、准备阶段
(一)家乡特产大搜查
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和什么叫特产。
教学目标:让学生知道什么物产才算是特产,同学之间了解各个地方的特产有那些。
教具:视频、录象。教学过程:
1、内容导入:放映一些特产的录象(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提问:
(1)你喜欢哪那些特产,为什么?(个别提问)
部分学生讲完后,试问学生:你知道它们的产地在那里吗?(提问)
师讲: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产。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广西北海的珍珠,云南周城镇的扎染,吉林长白山的人参,福建武夷山的铁,观音茶,浙江金华的火腿等,都是我国各地著名的特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都有自己家乡的特产。
(2)老师提问:像很多地方都生产大米,为什么说我们家乡的海鲜是特产呢?(激发学生)
3、你想调查家乡的什么特产? 根据意愿学生自由分组并选出组长。
4、组长组织围绕本组要研究的特产确定本组要研究的子课题。
5、各小组汇报要研究的子课题,集体讨论。
6、根据子课题,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布置调查任务。
7、引导学生搜索家乡特产。
8、课堂小结。
二、实施阶段
(二)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学内容:了解家乡的特产。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家乡的特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或者经济发展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特产与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或者经济发展的直接联系。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在大连生活学习这么多年,你知道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吗?
2、现在哪位同学能够把你所了解的情况说给大家同学听呢?
3、同学自由发言。
4、家乡特产资料收集、汇总与整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5、老师总结:其实,特产出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特点或经济发展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6、布置实践要求:
(1)要求学生参观特产生产场地,或访问专业人士,了解家乡特产的生产和制作过程。并向大家介绍家乡特产的生产和制作流程,以及技巧。
(2)讲一段关于“大连”的由来。
(3)提问学生:同学们,你家乡的特产是不是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呢?搜索有关的故事传说与诗歌跟大家一起分享吧。
三、展示与总结阶段
(三)我为家乡特产作宣传 教学内容:为家乡特产作宣传;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怎样宣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我为家乡特产作宣传”,同学们,你们在调查中,你发现家乡的特产是不是有需要改进(改良)的地方?
2、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准备展示。
3、我为家乡特产作宣传:
如果你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家乡的特产,你怎样为家乡特产作宣传?(讨论)
(1)、为家乡特产设计商标和广告语(2)、创作赞美家乡特产的文章和诗歌
(3)、制作并播发介绍家乡特产的小影片或广告片
4、老师总结:
(4)举行家乡特产展示会
(5)在学校或到社区宣传自己家乡的特产
5、全课总结:请和你的小组同学展示你的创意设计,并说说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安排: 准备阶段
科研知识的辅导,选题、方案制定,调查表的设计,查询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实施阶段
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实验、制作、小发明等。展示与总结阶段
1、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资料整理、研究报告、论文的撰写辅导等。
2、成果发布会,论文答辩会,资料展示,课程评价等。
校内 校外
《家乡土特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要求为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走入生活,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3、使学生通过活动,提高动手、动脑、动口能力,从而开发与创造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三、活动理念:
1、到自然中学自然: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只有学生走出教室,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快乐并健康成长。
2、到社会中学社会:社会是大舞台,只有把学生领入社会,才能真正学以致用,使知识与能力得到拓宽、发展与延展升华。
3、在实践中学实践:实践是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高效融合的关键,是课程成功实施的重心。
4、在生活中学生活:生活能力是生存之本,是学习之源,它直接关联学生的终身发展,因而意义深远。
5、在研究中学研究:研究是学习的最主要策略之一,因而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它直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不可忽视的发展目标。
四、内容规划:
主要围绕三条线索开展活动:
1、学生和自然的关系;
2、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学生和自我的关系。涉及范围包括:研究性学习;村里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五、实施策略:
1、宏扬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深度探究”因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内在生命充分发展的课程。所以整体活动应让学生作为主体全身心的参加活动完成学习对象于自我的双向建构进而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得满足,实现主动发展。
2、营造氛围:结合我校所处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创设良好的活动氛围,实现个人与他人、个人于社会的全息对话,让学生体验活动乐趣,实现自身价值,完善健康人格。
3、加强合作:认识和交往是共生的,学生的学习本质是一种社会性建构活动过程。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合作精神得到培养,参与合作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保障了所有学生都在自由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展。
4、努力创造:活动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的过程,因而,以活动为基础,构筑开放互动自主的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
六、实施原则:
1、实事求是原则:在整体实践活动中势必会遇到大量的实际难题和认知偏差,为此,我们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做好的充分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并发展理论,我们将坚持不懈,扎实进行。
3、主体性原则:
这里包括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还应包含教育本身的主体功能,以全方位保障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到师生相长。
4、可操作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亲历实践,因而我们将创造一切机会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使之不走形式,不摆花架子,进而让教育焕发活力,让学校充满生机。
七、操作程序:
(一)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
1、确立活动主题:本学期初步预定师生共同开展《家乡的蕨菜》、《大会河的食用菌》、《京东板栗》、《富士苹果》四个活动课题,教师要结合实际,指导、组织、协调、总结每一次活动。
2、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和学生一起议定每一个具体的活动方案、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条件及预期的活动成果等,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第二个阶段
实施阶段
1、组织开展活动,教师根据活动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给予学生最有效的帮助。教师应尤其注重引导学生的后继思想,体现活动的生成性。
2、活动总结: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做出合理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三阶段
总结和展示阶段
1、《家乡土特产》图片展。
2、《家乡土特产》介绍会
一、活动年级:六年级
二、活动课时:三课时
三、活动背景:
该活动为《新疆综合实践资源包》六年级下册中寻访传统文化中的一次主题活动“寻访家乡民族文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缩小范围到家乡哈密的民俗文化。让孩子们通过活动了解哈密的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哈密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结,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名胜古迹、地名由来、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活动重难点: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六、活动过程
(一)确定主题、制定计划(1课时)
1、确定活动次主题:家乡的历史、家乡的饮食、家乡的旅游景点、家乡传统民俗。
2、各组讨论确定选择一个活动的次主题,并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方案),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活动时间、小组分工、活动准备、注意事项、活动过程等内容。
(二)收集资料、调查采访(课后完成)
学生根据活动计划及分工利用课后时间,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查找课外书、采访询问相关人事收集资料。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是实物资料。
(三)小组合作、整理资料(1课时)
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老师组织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将各自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整理,如制作调查报告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也可制作电子幻灯片将文字和图片资料一并整理在一起。在课堂上可以完成调查报告的制作,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制作电子幻灯片。
(四)汇报交流、展示成果(1课时)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活动主题,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汇报交流,这个环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老师已不必再进行过多的参与,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七、活动反思
该活动在开展的各个环节中,老师并没过多的进行指导和参与,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完成的。学生的收获、活动的成功与否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就可看出。在活动中各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有图片、文字还有实物的如手饰、特产、服饰等。在展示交流的阶段各组都采用了不同的形式进行汇报,如“家乡旅游景点”组采用导游给带着大家在幻灯中景点图片的背景下,来到各个景点,介绍它的历史背景、传说故事、景点特色等等;“家乡饮食”组采用“有问必答”的形式通过考一考大家让大家知道很多家乡小吃的名称、做法、由来等等知识,对于答对的同学还用家乡特产(葡萄干、大枣等)作为奖品奖励给大家,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于的积极性;六(2)班“家乡历史”组的同学还排了情景剧,以老爷爷是剧中讲故事的形式,给大家讲解了家乡哈密的历史;还有些小组的同学拿来了实物如:民族手饰、服饰等进行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每个组的电脑小能手还都制作了电子幻灯片,幻灯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看到孩子们的汇报我的内心很激动,因为在我没在过多干预指导的情况下他们把活动都能开展的这么扎实、井井有条,特别是汇报时的表现、各组制作的幻灯。从这些成果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小学六年里综合实践的收获,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及他们美好的未来。
一、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风俗、物产、社会生活等知识。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筛选、归纳和利用资料的能力。
(2)让学生走向社会,亲近自然,去寻找美、发现美,捕捉美。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风光美、人文美和时代美,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为振兴家乡而勤奋学习的远大目标。
二、活动准备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
2、收集、绘画、拍摄表现家乡自然风光、风俗、物产的资料、图片、照片。
三、活动时间安排:
本活动共用时三周,约计三课时。第一阶段(一周):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第二阶段(二周):走进家乡、开展活动、整理资料。第三阶段(三周):展示成果、交流收获。
四、实施过程及指导策略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制定方案
该阶段以欣赏《谁不说俺家乡好》音乐视频开幕,教师结合视频内容与学生互动聊天促成活动主题的产生,依照孩子们谈到的话题分组讨论提炼出感兴趣的子课题。如: 家乡的自然风光﹑家乡的历史古迹﹑ 家乡的物产风情﹑家乡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由编组,老师根据学生特长适当调整,通过小组讨论的办法确定自己喜欢的组名,并推荐出组长、记录员、问话员、摄影摄像师等。全班共有 人,分为:家乡的自然风光写真组﹑家乡的历史古迹探寻组﹑ 家乡的物产风情收集组﹑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组四个小组。
(放课件:个性组名、分组名单表)分好组后,各组根据实际情况,在组长的带领下,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人员分工上虽然由学生自主决定,但我都给予适当点拨和指导,要求组长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进行恰当地安排。各组初步拟定活动方案后,我又指导各小组相互交流,相互补充,使活动方案更完善、更合理。在审定活动方案时对涉及的安全问题也一一作了提醒。
(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生活经验及对问题的处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常出现不能紧扣主题的情况,意见不统一,因此教师适时点拨起到导向的作用,而且使学生的思维紧跟主题,层层深入,兴趣不减,为以后的实践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走进家乡、开展活动、整理资料。
方案确定后,我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走进家乡去实践,完成各自的任务,通过这一环节,提高学生对农村物产风情﹑发展变化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家乡的自然风光写真组(展示图片)。孩子们正在拍摄的情景。2、家乡的历史古迹探寻组(图片展示)。孩子正在聆听了风景名胜中流传的动人故事
3、家乡的物产﹑风情收集组(图片展示)。孩子与乡邻们亲切交谈。4﹑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组(图片展示)。孩子们采访村支书等。
(感悟:这样的指导使我认清了自己的身份,一个很好的促进者、一个友善的帮助者,也使学生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欣赏,学会倾听,学会争先创优,这无论对我还是学生来说都是最好的收获。)
第三阶段:整理资料,形成成果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展示出来,介绍对家乡的认识,介绍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号召人们关注家乡。
每个小组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展示汇报。
“家乡的自然风光写真组”:以图片和绘画的形式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放课件:乡下人家)
“家乡的历史古迹探寻组”:以影集的形式展示家乡的历史古迹,同学还可以设计了后柳水乡游导游词。(放课件:后柳水乡一日游)“家乡的物产﹑风情收集组”:以图片和手抄报的方式展示了家乡的物产﹑风情。
“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组”:(放课件:图片新闻)以昨天、今天、未来”三个版块为展板形式,介绍家乡新农村的发展变化。
孩子们搜集了一大堆的资料,如“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组”在讨论如何汇报成果时争论不休,他们想以大量的图片来展示家乡的变化,但却找不到比较点。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昨天、今天、未来”三个版块作为成果展示方案。
(设计意图:在展示阶段里,学生为了更好地汇报本组收获,小组成员团结协作,运用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个性特长,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合作性。整理资料,形成成果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学生遇到了难题,我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了学生一块垫脚石,学生站在上面还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各组展示成果后,以民主评议的方式评出了最佳摄影师、最佳小记者、最佳小编辑、最佳小导游。为了把活动推向新的高潮,全班举行了一次“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演讲活动,号召大家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的理想。(放课件:主题演讲会)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探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为了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而制定的书面计划。一般来讲完整的小学实践方案必须要包含活动的主题、活动的目标、活动的适用对象以及活动的设计和指导者等, 通过这些要素能够明确活动的具体方案, 使得学生对活动的认识能够更加的深刻。
因此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是实施活动之前的必要准备, 能够对活动进行有效的预设, 从而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制定的策略探讨
1. 选择要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 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传统的小学教学把学生封闭在了课堂之内, 使得学习和现实生活不断远离, 这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实践活动是为学生开辟了一条和现实生活相互联系并且能够持续发展的渠道, 所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中, 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得学生能够可以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另外在进行选材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阶段特征, 选取一些相对有趣并且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的活动, 比如参观博物馆、观摩民俗表演, 走访孤寡老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吸引力, 所以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
2. 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
活动目标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核心, 这直接关系到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定位以及情感发展和价值观等重要问题, 所以在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 目标要清晰准确, 要和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相符合, 不能远离教学目标, 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不能方案制定后却无法实施。另一方面, 方案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度”, 让学生获取新经验新知识的同时不能盲目的扩撒, 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3. 要做好时间的分配, 对活动要考虑周全。
一般来讲,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交流归纳、合作探究、实践操作以及展示评价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当然这些环节并非一成不变, 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细分, 比如在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可以再分为模仿演示和交流汇报等环节。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要仅仅的围绕教学的目标, 突出重点, 在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的考虑好时间的分配, 一般在教师导入的环节可以占到课堂时间的10%, 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可以占到80%, 讲评的环节占到10%, 这样就能够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上来, 以真正的实现动脑和实践充分的结合, 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4. 活动要进行细致精心的准备, 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依赖于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这是老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综合实践课程的前提条件, 是学生们从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的重要保障。活动的准备工作主要包含了老师的备课, 同时也包含了学生在活动之前的预备活动。老师在上课之前要对学生做好指导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只给学生进行简单的方法介绍, 而是应当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以及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去发现问题, 拟定解决问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详细计划, 这样才可以为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确保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获得有效的提升。
三、小结
随着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重视,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也更加广泛的被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比较好的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是指导课程顺利进行的保障, 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方案的制定或者是方案的制定不够细化。那么, 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混乱, 使得综合实践活动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当科学合理的制定活动方案, 使得方案能够对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剑峰.小学体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尝试[J].魅力中国.2010 (08) .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文秘品味端午习俗弘扬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县(区)教育局、中煤三建公司教育处、各有关学校: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立爱国爱家情怀,市教育局决定在端午节期间开展品味端午习俗弘扬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月日至月日
二、活动内容.开展迎端午思善贤主题教育。
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浏览等形式了解端午节的民俗起源,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条件的学校可围绕主题开展专题讲座、文化展览、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开展话端午传美德主题实践活动。
举办经典诵读活动。
各中小学校以端午民俗诗歌、屈原诗辞、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文为主要内容开展诵读活动。
组织节日小报创编活动。
各中小学校要在帮助学生理解端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制作节日小报,选择优秀作品展出。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端午节期间,各中小学校要动员教师志愿者、学生志愿者以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为对象,组织开展献爱心活动。
.开展品民俗爱家乡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端午民俗寻访、体验活动。
各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寻访、体验淮北端午民俗,开展包粽子、制香囊、画彩蛋、插艾草等民俗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品味、传承民俗。
组织学生通过微博、微信、报刊等媒体发布影像、文字作品,展示家乡美景,宣传家乡民俗,为家乡淮北代言。
三、活动要求各单位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端午节系列活动方案,利用校园媒体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各单位要积极做好活动信息上报工作,活动开展情况以文字信息、图片报道、视频资料等形式于月日前上传到市教育局团委邮箱及群。
(2010.8)徐文本
一、活动背景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从遥远的太空看,蔚蓝色的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古往今来,她沥尽沧桑,孕育了万物,养育了无数的儿女。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她的表面布满了广袤的平原、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蔚蓝的海洋,奔腾的河流;她的内部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藏。但是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使得环境逐渐恶化,资源越来越少,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母亲的现状已经不容乐观,甚至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地球爱护环境,做地球村合格的公民。
二、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以《我们的地球》为活动课题,联系人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地球母亲及其现状的认识和了解。采用查资料、小探究、小调查等活动形式,掌握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了解地球的现状,做到怎样保护好地球母亲。
1、到学校图书室或微机室查阅有关地球的知识,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确定出活动主题。
2、分组探索研究“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类生存”
?把探究过程和成果展示出来。
3、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地球的现状,怎样保护好地球母亲。
4、展示“我们的地球”活动成果。总结与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关注并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访问时要掌握交谈技巧,有礼貌地倾听被访者谈话并注意做好记录。
2、过程与方法:在班级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在家庭或社会访问以本人、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法、研究法、调查访问法、实践法等开展各项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有关地球知识的了解和地球现状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做地球村合格的小公民。
四、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地球知识。
2、进行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了解地球的现状,增强关心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难点:
1、查阅、摘抄有关地球的资料后,进行归类汇集整理。
2、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1----4周。第二阶段:根据活动主题,实施开展活动。5----8周。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总结评价。9----12周
六、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 活动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对地球母亲你了解多少?
1、指导学生观看“神六”拍摄的地球照片。
2、出示地球仪,提出有关地球的问题。
3、让学生站在太空的角度,体会地球外表。
4、围绕“地球”的话题,提出有关地球的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
1、根据有关地球的问题,找出感兴趣的方面,确定活动主题。
2、主题选定后,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
3、指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
4、与同学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依据感兴趣的问题定出自己的活动主题。
5、根据主题,作一个活动计划。
6、与同一活动主题的同学结成一组,选出组长。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主题,实施开展活动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主题,实施开展活动 活动内容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查资料,探寻地球的秘密。
根据本组制定的活动主题查阅资料,小组可分一下工,分别查阅摘抄,最后汇集在一起,在小组内或小组间相互交流。
1、在小组开展查阅资料的活动,在本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
2、把查到的资料进行记录和整理。分组探究“地球为什么适合人类生存?”
指导学生分组做实验:
1、假如没有太阳,地球会怎样?
2、假如地球离太阳太近或太远,又会怎样?地球与太阳之间是什么关系?
1、分组做实验。
2、得出实验结果,解释“地球为什么适合人类生存”的问题。调查、考察地球的现状。
1、学生自己或分组进行调查访问爷爷奶奶等前辈,对家乡环境的变化有哪些看法。
2、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实地考察所在社区和环境污染情况。
1、指导学生作调查访问的方法和技巧。做好记录。
2、组织学生考察前,向学生提出纪律、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把实地看到的情况用文字写出来或以其它形式记下来。
1、准备好一个调查访问的提纲,掌握方法、技巧,做好记录。
2、带好记录本或照相机,把实地情况写下来、画下来、照下来。
3、写一个调查报告。做地球村的合格小公民
通过调查、实地考察:地球母亲的现状不容乐观。同学们怎样才能做地球村的合格小公民呢?
1、“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等等。
2、以少先队小队为单位,到所在社区拾捡白色垃圾,宣传爱护环境。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活动内容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举办“我们的地球”研究成果展。
2、把个人或小组“我们的地球”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
3、准备好研究成果参加展示。
4、举办“只有一个地球”主题演讲比赛。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演讲比赛。最后评出优秀演讲者。
6、提出演讲比赛的要求、规则。
7、选出代表小组的演讲人,参加班级“只有一个地球”演讲比赛。自我总结评价本次活动情况:
1、你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怎么样?把你的收获、优势、不足和进步进行评价。
选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活动的方向,并决定了预期活动的成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理论成果和现实实践,笔者主要从选题的原则、课题的来源和选题的策略三方面提供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 选题的原则
1.适应性与可行性
选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背景[1]。优先选择那些课程成本低、而且可能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选题时,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考虑有无解决的可能性,保证活动主题、内容均衡性。要做到可行,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制宜。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
2.趣味性与生活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新奇性和趣味性,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才会高。杜威认为,儿童有四类兴趣:第一类是“社交本能”(the social instinct),是指儿童在谈话、交际和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二类是“建造本能”(the instinct of making),是指儿童在游戏、运动、制作材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第三类是“探究本能”(the instinct of investigation),是指儿童探究或发现事物的兴趣;第四类是“艺术本能”(the art instinct),是指儿童艺术表现性活动的兴趣。这四类兴趣是儿童的自然资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选题应建立在这四类兴趣及相应经验的基础之上。[2]另外,学生往往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中提出活动课题,同样,教师提出主题,也应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
“选题源于学生生活,指的是学生经历过的、感兴趣的生活,不同于学生不易感知的成人的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就有事可做,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就高。”[3]
3.科学性与创造性
科学性是选题的基本原则,课题要以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作为根据。重视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能够有效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创造性是课题的本质。课题要体现研究者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要熟悉别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的研究,避免作重复的工作。
4.增益性与广泛性
活动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内涵,不能过于简单,缺乏探究的深度。增益性综合实践活动应使学生有所收益,课题或具有实用性,或富有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科技,来于社会发展的种种信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主题广泛的来源,决定了选题的广泛性,因此,选题不能拘泥于一点、一线或一个方向。
5.特色性与整合性[3]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地方管理、校本实施的一门必修课程。每个学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不相同,城市和农村不一样,大城市和小城市不一样,山区和平原不一样,沿海和内陆不一样。因此,选题要依据本地生产生活实际,突出地方特色。
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学科教学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知识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挖掘了生活的源泉。综合实践活动既是学科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展,也影响着学科教学向生活化、活动化方向发展。
二、 课题的来源
1.从学生的生活中生发
学生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生活、各种环境又可包含很丰富的内容。只要关心社会,深入调查研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周围的实际生活中充满着大量可提供选择的探究性课题。在选题时教师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小题大做,从实际生活中获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能力的探究题目。[5]
2.从文本的学习中生成
文本永远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所带来的信息给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户,文本中有许多学生愿意认识、急于了解、乐于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拓展,是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主要来源。
3.从独特的社区资源中获得
学生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地域——社区中,每一个社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历史变迁等,这些资源由于和学生时刻相伴,且具有地域的排他性,因此,对学生有极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能够引发生成出许多活动主题。
4.围绕社会人文视角选择
围绕人类的基本活动或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围绕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围绕社区群众共同关心的话题,围绕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等都可以选择活动主题。
三、 选题的策略
1.在情境中确立课题
第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选题。教师从问题入手,提供相关信息,将学生引入问题情境;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惊奇、疑惑、好奇、震动,从而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提炼出活动课题。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科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
第二,学生经历真实情境,自主选择课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从中发现并确立较好的课题。另外,还可以开展调查活动,在实践的情境中选择主题。[6]
2.通过思维训练确立课题[4]
选题的过程是创造的过程,首先要训练学生动脑的能力、发散思维功能。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将学到的知识技能技巧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应用,突破传统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并在情况变化时,迅速放弃旧的想法和设计分析出新的方法,并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智力激励法
智力激励法是美国的奥斯本首先提出的。运用智力激励法可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课堂上,选出一名主持人,提出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相互启发,填补知识空隙,综合集体的创造力,提出不同的设想,通过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设想。
头脑风暴法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让学生提出任何与该问题有关的想法并记录下来。接下来可引导学生从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鲜活的活动主题。
联想法
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从一种现象想到另一种现象,从一个概念想到另一个概念,从一种方法想到另一种方法的思维方法,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3.通过现行文本确立课题
教师可以利用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文本”中的典型案例、活动资源以及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获得启发,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并发现事物的关联。
4.通过表达交流确立课题
学生选题初期,教师引入话题,让学生围绕着背景资料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发言等形式,让学生相互启发,引起联想,以便全体学生从各自的独特发现中获益。
在学生选题后,组织学生将各自的课题进行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取长补短,发掘有价值的课题。
最后,应注意的是主题的确定要有层次性,并不能一蹴而就。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分层次的,确定了大主题后,还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将范围缩小,逐步确定具体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可桢.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8-39.
[2] 文可义.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主要因素[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1):10-13.
[3] 张忠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原则[J].教学与管理,2006(8):34-36.
[4] 游建波.“综合实践活动”主题选择指导方法[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4):17-19.
[5] 洪发林.刍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3):4-6.
[6] 姜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62.
———走进中国美食文化
活动主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数千年来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美食文化。随着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国的美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大放异彩,一直享有盛誉,这是值得千百万炎黄子孙引为骄傲的。但当今的小学生对于这些头脑中积累甚少,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美食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我们五年级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们的兴趣确定了以“走进中国美食文化,让世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美食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活动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美食的特点、种类、历史渊源等。
2、了解我国美食文化形成的原因以及蕴含的人文、地理背景。
3、为我国美食文化发展献计献策。
能力目标:
1、培养孩子们收集、整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孩子们从生活实际入手,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孩子们学会分享共同的劳动成果,培养他们的探究、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中华文明。
2、增强孩子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识。
活动方式:
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活动方案。
3、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美食的资料。
4、收集图片和装饰品。
5、亲身体验,形成文册,总结交流。
实践阶段:
第一步::.筛选及确定活动主题
依据学生的兴趣,尽量选取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活动主题,只有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活动地顺利进行才有保障。
第二步:活动主题的细化及分组
分组注意事项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教师没必要强拉硬拽为学生分派,只需通过平常的观察首选几位组长即可(这些组长不仅要有领导才能、协调能力、群众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有较强的沟通能力)。
预设子课题:
1、八大菜系
2、中国茶文化
3、中国酒文化
4、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
5、人生仪礼食俗
6、中国饮食礼仪
7、历史名人与饮食
注:以上七个子课题所包含的内容很广,如果将它们作为各小组研究的子课题的话,很可能会出现研究过于肤浅的现象,因此经商议决定将以上七个子课题作为整体不同时期的子课题,然后各小组从中选择其感兴趣的子子课题作为研究对象。
第三步:小组活动方案制定课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制定出本组的活动方案,并进行修订完善,力求具体实效,能直接指导实践活动。
第四步:活动实施
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饮食文化,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可对各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进行一次有效的阶段性评价。通过评比,督促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参与性,为以后的活动顺利完成作保证。
第五步:活动展示阶段
推出美食宣传栏、办手抄报、活动故事等形式进行展示。
五、主题与课时安排
① 八大菜系三课时
一、主题的确立
中华民族历来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学生尊重老师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可是如今的学生是家中的天使、家中的“太阳”,因此在学校缺乏尊重老师,团结同学的举止行为。鉴于此,我决定把“感恩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调整教育的重心,尝试让爱的教育从身边做起,从尊重父母、教师做起!于是就有了《感恩老师,体验真情》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一)、认识目标:
1.通过模拟、体验、搜集、采访、观察、记录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贴和呵护,理解老师对自己的爱,对老师产生感恩之情、常怀感恩之心。
2.学会大胆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爱,学会对老师说“谢谢”,学会与老师沟通、换位思考,学会感恩老师,以实际行动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存储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探究、写作、朗诵、演讲、会话、设计制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意识。
3.使学生学会尊重老师,感恩老师,进而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三、活动年级:九年级
四、时间安排:六周第一阶段:了解老师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视频:“5.12”四川汶县大地震中,一个让所有人为之感动的关于师爱的故事。
2.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感恩老师,感恩教育》 教师提问:看完了视频,你有什么感悟?(学生思考后回答
二、问题探究,确立课题
问题一:从我们开始入学到如今,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哪些? 问题二:你都为老师做了些什么?
问题三:在生活中,你与老师的关系如何?
问题四:谈一谈你在老师面前有哪些做得不到的地方?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节马上就到了,我们就以《感恩老师,体验真情》为活动主题,实施我们的感恩活动。
三、感受关爱,学会感动。
1.教师下发“感恩调查问卷”,学生填写。
具体内容见调查表
2.学生回答问卷上的问题。
3.通过答卷,学生认识到,他们对老师的了解真是太少了,几乎没做什么。
由此引出下一阶段研究课题——走进老师(调查研究)。
第二课时:走进老师
活动安排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研究讨论,自由组合,分为6个调研小组,并制定了研究任务及方案方法。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通过观察、了解、记录的方法,调查老师一周的工作、校务分担等情况。
第二组统计全班同学为老师所做的,做好数据收集。
第三组角色转变——亲身体验当老师的感受,体会老师工作生活的辛苦。利用课改的时机,当一回老师,写出一天的收获和感想。
2.按照以上的分组,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收集数据、材料。
3.教师督促、检查各小组活动的汇报材料、各项数据。各小组确定汇报人员。
第三课时:谈古说今话感恩
活动过程:
1.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经研究讨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分为6个小组,并制定了活动任务及方案方法。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三组“感恩诗文”朗诵组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整理、摘抄以及以师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名言警句(诗文朗诵)第二、四组“感恩师恩”故事组搜集、整理中国古今传统感恩故事。(讲故事)
第三、六组“真情回报”演讲组准备“感恩老师”内容的演讲材料。(演讲)
2.利用一周的时间,开展实践活动,收集整理材料,做好才艺表演的准备。
第四课时:深深师恩悠悠生情
活动过程:
1.布置学生与家长进行书信交流。学生以“老师,我想对你说”为题,充分利用书面语言表达从容而情感饱满的特点,仍学生把内心想对老师说的话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
2.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计划自己对老师表达热爱之情的方式。第五课时:成果汇报
活动过程:
一、教师总结前四阶段活动情况
二、学生代表发言谈收获
1.知识方面、能力方面
2.自己的变化
三、齐唱《感恩的心》
教师:人的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尊重生命,尊重教师,不虚度年华,认真过好每一天。让我们一起唱响《感恩的心》。
第六课时:尊师之风延续
活动过程:
我们本次的《感恩老师,体验真情》主题实践活动即将结束,单靠几节课的活动远远不能表达我们对老师的爱,那么,就让我们把爱延续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每周为老师做一件事,用我们的行动来延续我们对老师的感恩之心吧!
提出倡议——“让尊师之风一直延续下去”
1.“感恩老师四个一”:从最基本的做起,做到“每天向老师问一声好”,“认真遵守课堂纪律”,“为老师发放作业”,“为老师擦一次黑板”。每个学生认真实施“四个一”,班主任及时了解学生落实情况,鼓励学生把四个一行动持之以恒地做好。
【摘 要】为加快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紧密融合,推进育人模式转变,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发微课资源,各地教育技术部门、教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响应和高度重视这项活动,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微课资源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科覆盖面也越来越广。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指导力微课程 开发
微课是一种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全新资源形态和建设模式,具有传统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特点。浙江省高度重视微课资源的开发。自2013年以来,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完成浙江微课网平台搭建,并联合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共同组织开发微课资源,截至目前,浙江微课网资源总量已达7700余个。这些微课资源短小精悍,趣味性强,形式灵活,有学科指导类微课(以突破学科学习重难点、辅助学科教学为目标的)、兴趣拓展类微课(以满足学生知识拓展、兴趣培养、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和教师培训类微课(以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路、提升技能等为主题)。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给广大师生带来了灵感和帮助,很好地满足了师生灵活自主、泛在化学习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边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是应用于教师培训或者研修的项目微课程,是基于微课技术运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资源的开发。因此,要如何利用微课程的资源优势说明和传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的理念和策略是设计的难点和重点。
一、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增设,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教师需要在课程指导中,突出课程独体价值和功能,并且通过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课程指导中教师要面对一些常见问题、典型案例和指导策略,需要进行不断的实践反思,形成相应的课程指导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起点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学生从自身经验中产生、形成问题,从经验中去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不像其他学科课程内容那样界限分明和系统化,而是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逻辑体系。教师如何通过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的设计重点与难点。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需要确定教师培训的内容和结构,基于课程指导需要领会课程含义、指导学生活动、设计和提升学生课程指导能力重点,开展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此,通过常见问题和难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来提升课程指导能力,同时要针对微课的特点,需要精致和细化案例素材和解析重点。教师培训只是一种培训情境和场域的形成,开放的资源建设理念是必要的。因此,开放的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理念是其中需要形成的概念。
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开发过程
为规范微课程开发,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和浙江省教育在教研室制定了《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建设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浙江省基础教育微课程评价指标》。《规范》要求,开发的每一门微课程应包括微课程基本信息一套、知识结构图一套、知识点清单一份、阶段性测试卷两套、按要求编制的若干知识点学习资源及其他相关资源。其中,每个知识点学习资源含微视频、三个微练习及相关答案、一份学习任务单及其他。为确保微课程建设质量,本微课程开发严格遵照《规范》要求,以团队组建、整体规划、分组建设、汇总审核的步骤有序开展。
(一)团队组建
单一的课程研究骨干和单一的技术精英是不能完成这项融合性微课程的项目开发,团队的组建需要有教师培训、技术运用和课程研究三者的融合。
团队最后由7位成员组成,其中教研员4名、骨干教师2名和信息技术专业人员1名。具体如表1:
(二)整体规划
1.微课程的主旨
确定本微课程的主旨为提升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研或高级研修,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案例分析教师指导的问题和指向,学习和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独特课程价值与意义,对相关理论要素进行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结合相关的课程实践案例認识与思考,开发和指导相关的主题活动,理解学校传统文化活动与德育活动走向课程化的方式与路径,初步形成课程研究的意识和课程指导能力。
2.微课程知识结构图
“知识结构图”又称“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知识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本微课程通过常见问题解说了解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的区别,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学校节日等活动的指导目标,能正确进行相关的活动指导;最后通过难点问题解惑,进一步提升指导能力,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评价设计,见图1。
图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力微课程知识结构总图
知识结构图能帮助学习者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快速而有效地建立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微课程内在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每门微课程制作一套统一的知识结构图,即每个知识点有一个知识结构图。如校园活动指导案例解析这个点的知识结构图,见图2。
3.设定微课程模板
本次开发的微课程定义为:针对某一知识或主题,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具有相对完整知识结构的微型课程资源。区别于单一的微视频,在微课程中微视频只是单个知识点的其中一个要素,且各个知识点之间在内容上是有机整合的,在形式上要有统一的风格。因此,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设定了统一的模板,模板对课件首页和尾页的格式、页面的主色调以及标准志性元素都做了统一规范和要求。
(三)微课制作
根据整体规划要求,将微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开发任务分解给项目组各成员。下面以《探究活动案例解析——小组循环调查模式》为例,介绍单个知识点的具体开发过程。
微视频是每个知识点的主体。微视频制作可以采用视频拍摄、屏幕录制、多媒体软件合成或综合运用以上多种方式进行。本次微视频制作采用的是先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2010录屏,然后用camtasia studio7合成优化的方式完成。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教师培训类微课程是2015年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新增加的类别,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力微课程只是以此为契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大,教育技术和教研部门应加强合作,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王同聚.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微课”的制作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06):107—110.
调查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行专项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查报告。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具体变化,了解人们对这些变化的看法。
2.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产生变化的历史原因、条件,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体会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
3.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尝试写出社会调查的分析报告。
三、活动步骤
1.调查准备
①组织准备:可自由结合3-5人的调查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②制定调查计划:
第一、确定调查主题:以家乡的某一方面的具体变化为选题,如:房屋、建筑、交通、旅游、教育、街巷、广播电视、衣食穿着、经济发展、精神面貌、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变化,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展开调查。
第二、调查内容设计:调查应包括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部分,还可以了解未来发展规划等。编制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列出具体内容和资料采集等。
第三、确定调查形式:包括人物访谈、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搜集文字、图片等。
第四、确定调查对象:包括家中长辈、邻居、老师、游客、顾客、职能部门、居委会、派出所、学校、商业文化部门{档案馆、文化馆}
1.调查实施:
第一、调查访谈中要尊重受访者,举止大方、有礼貌。
第二、要提前将调查提纲交给调查对象,使受访者有所准备。小组成员可分工提问,避免跑题。
第三、调查中要认真记录,搜集图片、文字、数字等资料。要事先征得受访者同意。
2.撰写调查报告:
【《家乡的春节习俗》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写家乡的春节习俗作文07-05
欢乐家乡的春节作文06-04
热闹的家乡春节作文07-18
家乡的春节的初二作文09-18
家乡的春节优秀作文09-20
家乡的风俗——春节作文500字06-06
描写家乡的春节的优秀作文06-03
家乡的春节六年级600字作文11-03
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06-18
家乡春节风俗小学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