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原文和译文(精选8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为了鹤(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因此变得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因为这(因此)我高兴极了(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沙砾看作山丘,把凹下的地方看作山谷,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庞大的东西)拔山倒树而来(拔倒山踩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童趣》逐句翻译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回忆起自己在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见到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像打雷一样,我心里把它们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成为了鹤;抬着头看它们,脖子因此变得僵硬了。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好像群鹤在云端飞鸣,因为这我高兴极了。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从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蚁看作野兽,把凸起的土块看作山丘,把凹下的地方看作山谷,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抓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有一天,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观察它们,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一个庞大的东西,拔倒山踩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都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看得出神,不禁一声惊叫起来。等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蛤蟆,抽了它数十下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课文补遗
1.关于课文、作者和《浮生六记》
《童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字三白,清代乾隆年间人,虽然出身于“衣冠之家”,读过几年书,却终生未进学中举,主要职业是习幕、经商。然而其人灵秀聪悟,于人于事皆重于感情。写作本文时作者已46岁。
《浮生六记》前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为沈复所作,没有争议;尚缺《中山(指琉球)记历》《养生记道》二卷,一般认为“笔墨滞重”,视为伪作。
从现存的四记和后二记的标题可知全书主要有两大内容:1.参与社会生活的艰辛,家庭生活,尤其是与妻子爱情生活的苦与乐。由于作者受封建礼教浸染不深,书中与妻陈芸相亲相爱的感情溢于言表。陈芸会刺绣,因而“渐通吟咏”,与丈夫趣味相投,夫唱妇随(如山水之游、书画之乐、用情伴趣等)。2.记叙了游赏天下名山秀水的感悟以及种种艺术生活的乐趣。作者生在山清水秀的苏州,家住沧浪亭附近,在吴文化的熏陶下,不仅爱读书,好书画,而且在盆景花木的侍弄、经营与鉴赏方面颇具造诣,常在旅游中,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评判名胜古迹,并将大自然的清新之气融入创作之中。总之,作者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关爱他人、体贴妻子,又能师法造化、享受山水的普通人。
2.关于本文体裁
《浮生六记》属明清小品一类,与李渔的《闲情偶记》、张潮的《幽梦影》、余怀的《板桥杂记》、冒襄的《影梅庵忆语》等,同被人们看重。实际上这类小品仍是散文小品,只不过情趣盎然、韵味隽永、文辞简约、篇幅短小罢了。“小品”一词来自佛语,含佛经节本之义,相对于先秦诸子、唐宋散文这些“大品”,这类文章只能叫“小品”。尽管它无法与先秦两汉唐宋散文在思想内涵和历史深度方面相比,但在反映时代思潮、探寻人生真谛方面,同样达到相当的高度,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
这类小品文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的重要一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许多作家,不仅欣赏明清小品,大力宣传,而且亲自实践,如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且一直影响至今。不仅如此,林语堂还在20世纪30年代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产生了连作者沈复本人也无法预料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蛙》 文学翻译 传神 情感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奖得主被公布后,莫言的名子就传遍了世界。实际上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前,他的许多作品就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并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查找了学者们从翻译角度对莫言作品的研究之后,笔者发现,也可能是因为《蛙》问世的时间还比较短,学者们对莫言作品外译本的研究,特别是英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红高粱》、《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和《生死疲劳》等上。作为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代表作,《蛙》理所当然也应成为学者们研究的对象。在拜读了《蛙》的中英文本之后,两种文本给笔者留下的语言风格的印象就是朴实、通顺、传神。故本文欲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蛙》的中英文本做一对比和分析。
“文学翻译最根本的问题是情感移植问题。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文学作品的定义,可以说:文学作品是‘情书。这里所说的‘情,是七情六欲的情。也可以说,文学是含情的文字,没有情,就没有文学。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是文学最重要的标志。文学翻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译‘情或者叫做‘情感移植,离开这一点,就根本谈不上文学翻译”。
情是文学作品的神,而神要寓于词句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神的传递就成了最难的问题。也正因为神传递之不易,所以译文才最考验译者的文学造诣及语言造诣。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来剖析英译本作者葛浩文是怎样在译文中传递原作的神。
姑姑手提药箱冲进艾莲居住的那两间厢房时,村里的“老婆娘”田桂花已经在那里了。这是个尖嘴缩腮的老女人,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现在早已化为泥土,阿弥陀佛!
Medical kit in hand,Gugu burst into Ailians room,only to find that the old midwife Tian Guihua was already attending to her.The old woman,with her pointed mouth and sunken cheeks,was in her sixties by now,thankfully,this torchbearer for the obstructionists is feeding worms.
从用词上来看,原文的“冲”字体现出姑姑为了急人所急,救人于危难的果断的行动和急切心情;“老婆娘”体现出作者及姑姑对那种不顾产妇及婴儿死活的接生婆的厌恶;“尖嘴缩腮”刻画出接生婆田桂花那张贪婪,奸诈,不负责任和斤斤计较的丑恶嘴脸。“早已化为泥土,阿弥陀佛”传递出田桂花之死给作者带来的愉悦:因为她死了,再也不能残害产妇了。从句式上看,原文多用短句,这不仅是汉语的优势,而且也能使行文流畅,易于理解。现在来看译文是怎样传递原作的神的。原文的“冲”字译者用了“burst”来翻译,“burst”有突然爆发之意,似乎让英文读者看到了姑姑箭步前冲的样子;“only to find”这个短语刻画出这样一个场景:姑姑急匆匆地赶到艾莲的房间,结果没想到也不想看到的却是,田桂花这个杀人恶魔已经在那里了。这就为姑姑后面一下就把田桂花抓仍在地的举动做好背景铺垫。“pointed mouth and sunken cheeks”正好把“尖嘴缩腮”的相貌传递的十全十美。“thankfully,this torchbearer for the obstructionists is feeding worms.”更是把原文的情感传递的滴水不漏。“thankfully”表示的是“谢天谢地”,刚好把田桂花之死给作者带来的宽慰与解脱传递了出来;“torchbearer”一词的使用更使让人忍俊不禁。因为“torchbearer”的基本意思是“先驱、火炬传递者,知识传递者”,在这里译者反语的讽刺用法把原作者对那种杀人恶魔般的接生婆的痛恨圆满地传递了出来,这与原文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目的。“feeding worms”把原作者对田桂花式接生婆的痛恨发挥的淋漓尽致,因为那种图人钱财、把生命当作儿戏的人,死了之后,也只能配去喂蛆虫。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译文的句式,长句是英语的优势,但在这里,译者并没有用英语中的长句。因为这里短句的应用一方面能塑造出姑姑急匆匆赶来救人的情景,一方面也是译文易于理解,把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和感情直接就传递到目的语读者的头脑中。
万医生没错,对这种拿着人命开玩笑的巫婆,就该严加惩治! 田桂花,别耍死狗了,打你算轻的,应该送你进班房!从今后,家里有生孩子的,都去找万医生!田桂花,你要再敢给人接生,就把你的狗爪子剁了去。
Doctor wand did nothing wrong.Old witches who play games with peoples lives deserve to be severely punished.Tian Guihua,stop the phoney act.You got off lightly with only being struck.You ought to be sent to prison! From now on,Doctor Wan is to be called when any woman is about to have a child.Tian Guihua,if you ever again show up to do what you do,Ill rip those dog fingers right off your hands.
上面这段话是村支书袁脸对田桂花的训斥。因为是口头训斥,所以用语形象辛辣,句式简短有力。译者抓住这个特点,巧妙地用英语的短句来复制再造原文的氛围和神韵。纵观整段译文,几乎没有一个长句,没有一个难词。用词全部都是最简单日常词汇,最长的一句话“From now on,Doctor Wan is to be called when any woman is about to have a child.”也只不过就18个单词,且中间还有逗号停顿一下。所以译文读起来真是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并且还令人解气,解恨。从用词上来看,译文和原文可以说是达到了功能和效果的对等。“拿着人命开玩笑”被译为“play games with peoples lives”,“play games” 与“lives” 之间的鲜明对比把田桂花杀人恶魔的嘴脸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 “巫婆” 被译为“Old witches” “witch” 在英文中特指又丑又老,老干坏事,令人生厌的女人。这和巫婆在中国读者头脑中的形象是一模一样的;“ 该严加惩治!” 被译为“deserve to be severely punished”,“severely punished” 传达了原作的“严加惩治”;“耍死狗” 被译为“phoney act”; “phoney”一词把田桂花装腔作势、无理还要强占三分的无赖形象一语道破。“打你算轻的,应该送你进班房!”被译为“You got off lightly with only being struck.You ought to be sent to prison!”,“ got off lightly”与“be sent to prison” 的对比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出在村支书看来,田桂花是死不足惜; “把你的狗爪子剁了去” 被译为“rip those dog fingers right off your hands.”,“rip”,“dog fingers”,“right off”不仅传递出了人们对田桂花的憎恨,而且让人们体会出如果田桂花再敢残害产妇和婴儿的话,那她真的就是猪狗不如,该遭严惩了。
通过上面两段原文和译文的分析和对比,笔者认为原作和译作在语言风格上都做到了朴实、通顺、传神。原作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译作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翻译作品。原作用朴实、通顺的语言风格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的人物,展示了一幅幅饱含情感的画面;译作也同样用朴实、通顺的语言风格再造了一个个形象的人物,再现了一幅幅饱含情感的画面。
参考文献:
[1]傅敏.傅雷谈翻译[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
[2]莫言.蛙[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林战第四十三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候之地,遇大林,与敌人分林相拒。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使吾三军,分为冲阵。便兵所处,弓弩为表,戟楯为里。斩除草木,极广吾道,以便战所。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林战。
林战之法,率吾矛戟,相与为伍。林间木疏,以骑为辅,战车居前,见便则战,不见便则止。林多险阻,必置冲阵,以备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走。更战更息,各按其部。是为林战之纪。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深入到敌对诸侯国的境内,遇上大片森林,敌我双方在森林两边驻军对峙。我想进行防御就能稳固阵脚,实施进攻就能胜利,这该怎么办?”
大公回答说:“把我军部署为四武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弓弩布设在外层,戟盾布设在里层。砍去草木,辟宽道路,以便我军行动。旌旗高挂,严格约束三军,使敌人无从知晓我军军情,这就是林地作战。
林地作战的方法,应将我军使用矛戟的士兵编为混合小分队。在林间树木稀疏的地方,就动用骑兵辅助作战,战车在前,一旦方便攻击就参战,没有有利战机就停止。如果森林中有许多险阻的地形,就必须设置四武冲阵,以防敌军前后偷袭。务必使我军英勇迅速作战,敌人即使数量众多,也能将他们打败。要注意轮番作战、轮番休息,各按编组行动,这就是林地作战的一般原则。”
突战第四十四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人民系累,为敌所虏。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突兵,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暴击而前。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虏。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敌人长驱直入,侵占我国土地,掠夺我国牛马;他们全军大举而至,兵临城下。我军士兵十分惊恐;老百姓被敌军俘虏。在这种情况下我想防御时坚固难攻,出击时又能取胜,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像这一类敌军,可叫做善于突袭作战的敌军。这样的部队必然是牛马缺乏饲料,士兵缺乏粮食,所以一味凶猛地向我进攻。这时,应该命令我远方部队,挑选精锐士兵,迅速袭击敌军后方。要仔细计算会攻时间,务必使城中守军与援军在没有月亮的晦日晚上会合。全军此时迅猛地发起攻击,敌人即使人数众多,也难免会成为我们的俘虏。”
原文:
武王曰:敌人分为三四,或战而侵掠我地,或止而收我牛马。其大军未尽至,而使寇薄我城下,致吾三军恐惧,为之奈何?
太公曰:谨候敌人,未尽至则设备而待之。去城四里而为垒,金鼓旌旗,皆列而张。别队为伏兵。令我垒上,多精强弩。百步一突门,门有行马。车骑居外,勇力锐士,隐而处。敌人若至,使我轻卒合战而佯走;令我城上立旌旆,击鼙鼓,完为守备。敌人以我为守城,必薄我城下。发吾伏兵以充其内,或击其外。三军疾战,或击其前,或击其后。勇者不得斗,轻者不及走,名曰突战。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如果敌军分为几个部分,有的向我进攻,侵占我们的领土,有的驻扎下来抢掠我们的牛马。他们的大军还没有全部到来,而让部分兵力进逼我方城下,导致我军大为惊恐。这该如何是好呢?”
太公回答说:“这时就应该仔细观察情况,在他们尚未全部来到之前,就应完成战备,严阵以待。在距城四里之处营建壁垒,金鼓旌旗,一应俱全。另外派出一支**作为伏兵隐藏起来。壁垒上应大量预备强弓劲弩。每百步设置一个临时出入的突门,门外安设拒马等障碍物。战车、骑兵配置导营垒外面,勇猛精锐的士兵隐蔽埋伏在营垒里,伺机而动。敌军如果到了,就让我军轻装部队和敌人交战后佯装败退;此时令我军在城上竖起旌旗,击响鼙鼓,作好防守准备。敌人以为我们在全力守城,一定会进逼到我城下。这时可命令伏兵发起冲锋,或攻击敌人中枢,或攻击敌人外围。全军上下迅猛出击,既攻击敌人正面,又攻击敌人后方。这样,使敌军勇敢的无法抵抗,步履轻快的将士也来不及逃跑。这就是突战。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即使人数再多,也一定会被我们打败。”
武王说:“讲得真好!”
敌强第四十五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冲军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敌人夜来,或攻吾左,或攻吾右,三军震动。吾欲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震寇。利以出战,不可以守。选吾材士强弩车骑为左右,疾击其前,急攻其后;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其卒必乱,其将必骇。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深入到敌国领地,和敌人的突击部队正面接触。在兵力敌众我寡;敌人力量强大,我军实力弱小。敌军夜间来袭击我军,或攻击我左翼,或攻击我右翼,全军上下震惊。我想战则能胜,守则坚固,这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这样的敌人叫做震寇。对付这种敌人,我军以主动出战为好,不宜采取守势。应该挑选出勇士和强弩手,以战车骑兵作为左右两翼,在敌人前方或后方展开迅猛攻击,既攻击敌人的外围,又攻击敌人中坚。这样,敌军士兵必然混乱,敌人将帅也必须惊骇惧怕被打败。”
原文:
武王曰:敌人远遮我前,急攻我后,断我锐兵,绝我材士。吾内外不得相闻,三军扰乱,皆败而走。士卒无斗志,将吏无守心,为之奈何?
太公曰:明哉王之问也。当明号审令,出我勇锐冒将之士,人操炬火,二人同鼓。必知敌人所在,或击其表,或击其里。微号相知,令之灭火,鼓音皆止。中外相应,期约皆当。三军疾战,敌必败云。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说:“敌人在远处阻截我的前方,又急速攻击我的`后方,截断我军的精锐救兵,阻绝我方材士前赴增援。我军内外失去联系,全军上下阵脚大乱,将士纷纷逃散。士兵没有了斗志,将吏没有了坚守之心,面临这种情形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大王的提问很高明啊。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明审号令,在将士中选出勇武精锐,让每个人手持火炬,两人同击一面鼓,以造声势。这样就必然能探知敌人的准确位置,准备从内外不同的方位展开进攻。部队都约好暗号,一下命令,就将火把齐灭,鼓声齐止。然后内外策应,全军上下按事先约好的暗号准确执行。全军迅猛作战,敌人必然败亡。”
武王说:“好啊!”
敌武第四十六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猝遇敌人,甚众且武。武车骁骑,绕我左右。吾三军皆震,走不可止。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谓之败兵。善者以胜,不善者以亡。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深入到敌国境内,突然遭遇敌军,敌人人数众多而且勇猛凶狠。敌军用武冲大战车和骁勇的骑兵对我实行左右包围。我全军都大为震惊,纷纷逃走,不可阻止。这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处于这种境地的部队被称为败兵。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因此而取胜;不善于用兵的人,也可能因此而败亡。”
原文:
武王曰:为之奈何?
太公曰:伏我材士强弩,武车骁骑,为之左右,常去前后三里。敌人逐我,发我车骑,冲其左右。如此,则敌人扰乱,吾走者自止。
译文:
武王问:那该如何做呢?”
太公回答说:“应当埋伏我方的材士强弩,左右配备战车骑兵以作掩护,伏击地点安排在离我军三里左右的距离。敌人一旦追击而来,就出动我们的战车骑兵,冲击敌人的左右两翼。这样一来,敌军就会陷入混乱,我军奔逃的局面就会稳定下来。”
原文:
武王曰:敌人与我车骑相当,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其来整治精锐,吾阵不敢当。为之奈何?
太公曰:选我材士强弩,伏于左右,车骑坚阵而处。敌人过我伏兵,积弩射其左右;车骑锐兵,疾击其军,或击其前,或击其后。敌人虽众,其将必走。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说:“敌我双方的战车和骑兵相遇,敌军人数多,我军人数少;敌军力量强大,我军力量弱小。敌人派出的行列整齐、勇武精锐的部队向我进攻,我军难以抵抗。面临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置呢?”
太公回答说:“在这种情况下,军中挑选训练有素的士兵和强***,埋伏在左右两侧,把战车骑兵集结起来,摆成坚固的阵势进行防守。敌人通过我埋伏圈时,万箭齐发,射击敌军左右;于此同时,我战车骑兵和精锐部队迅速猛烈地向敌军发起冲击,一部分攻击敌人的正面,一部分攻击敌人的侧后。敌人数量虽多,其结果也必定是为我军所败。”
武王说:“好啊!”
鸟云山兵第四十七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遇高山盘石,其上亭亭,无有草木,四面受敌。吾三军恐惧,士卒迷惑。吾欲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凡三军处山之高,则为敌所栖,处山之下,则为敌所囚。既以被山而处,必为鸟云之陈。鸟云之陈,陰陽皆备。或屯其陰,或屯其陽。处山之陽,备山之陰。处山之陰,备山之陽。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衢道通谷,绝以武车。高置旌旗;谨敕三军,无使敌人知吾之情,是谓山城。
行列已定,士卒已阵,法令已行,奇正已设,各置冲阵于山之表,便兵所处。乃分车骑为鸟云之阵。三军疾战,敌人虽众,其将可擒。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深入敌国境内,碰到高山巨石,山顶高耸,没有杂草树木,队伍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地。我军因而产生恐惧,士兵迷惑不知所措。我想防守就能稳固,进攻就能取胜,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凡是我军处于山顶的位置,就容易被敌军所孤立;凡是我军处于山麓的位置,就容易被敌军所困。既然我军在山地作战,那就容易布成鸟云之阵。鸟云之阵,首先要注意阴阳动静的兼顾问题,要对山南山北各个方面均进行戒备。**占据山南,要注意戒备山背后;占据了山北,要注意戒备山南。占据左侧要戒备右侧,占据右侧要戒备左侧。山地作战,凡是敌人可能攀登并从而威胁到我军的山头,都应派兵戒备把守;交通大道和可行军的山谷,要用战车加以阻塞。战旗要挂在高处以便联络,严格周密地敕令全军,千万不能让敌人了解我军的兵力布置情况,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山城阵。
部队的行列已经排定了,士兵已进了阵地,法令已经颁行,大政方略和奇谋妙计都已配设停当,然后命令高地的将士,一律按较为机动的冲阵进行编排;在便于展开兵力的开阔地带,把战车和骑兵分编为若干机动部队,分布成鸟云之阵。这样,最后,全军上下一齐行动,迅猛出击。即使敌军再多,其主将也一定会败走。”
鸟云泽兵第四十八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临水相拒。敌富而众;我贫而寡。踰水击之,则不能前。欲久其日,则粮食少。吾居斥卤之地,四旁无邑,又无草木。三军无所掠取,牛马无所刍牧。为之奈何?
太公曰:三军无备,士卒无粮,牛马无食。如此者,索便诈敌而亟去之,设伏兵于后。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深入到敌国境内,隔着河与敌人对峙。敌人物资充足,人数众多;我军物资贫乏,人数较少。我想渡河进攻,但无力前进。我想拖延时日,又缺乏粮食。我军还处于荒芜贫瘠的地区,附近没有城邑,也没有草木。**没有地方去掠取物资,又没有放牧牛马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没有准备,士卒没有粮食,牛马没有草料。在这种情况下,倒不如索性寻找机会欺骗敌人迅速向别处转移。撤退时后面要设置埋伏,以防敌军追击。”
原文:
武王曰:敌不可得而诈,吾士卒迷惑,敌人越我前后,吾三军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
译文:
武王说:“如果敌人不受我诈骗,我军将士迷惑惊恐,敌军开进到我军前后,我军溃散败退,这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这时寻求出路的办法,主要是用金玉货财暴露于敌人,引诱其来掠夺,同时要贿赂敌方的使者。此事要安排得微妙细致,不能让敌人觉察到。”
原文:
武王曰;敌人知我伏兵,大军不肯济,别将分队,以逾于水。吾三军大恐。为之奈何?
太公曰:如此者,分为冲阵,便兵所处。须其毕出,发我伏兵,疾击其后。强弩两旁,射其左右。车骑分为鸟云之阵,备其前后,三军疾战。敌人见我战合,其大军必济水而来。发我伏兵,疾击其后;车骑冲其左右。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凡用兵之大要,当敌临战,必置冲阵,便兵所处。然后以车骑分为鸟云之阵,此用兵之奇也。所谓鸟云者,鸟散而云合,变化无穷者也。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敌人已经知道我有伏兵,大军不肯渡河,另外派小部队渡河来攻我,我军非常惶恐,对此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应设置四武冲阵,部署在便于作战的地方,等敌人全部渡过河后,出动我方伏兵,猛烈攻击敌军侧后。两旁布强弓硬弩,射击敌人左右。把战车、骑兵分布为鸟云之阵,戒备前后,迅速发动攻击。敌人看见我军与其小部队交战,必然发大军渡水而来。这时,派遣伏兵,迅速袭击敌军大军后方;战车、骑兵冲击敌人左右两翼。这时,敌人即使人数再多,也会被我们打败。
大凡用兵打仗的主要原则是,当正对敌人面临战斗时,必须设置四武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方。然后使用战车、骑兵分布成鸟云之阵,这就是出奇制胜的方法。所谓鸟云,就是部队的分合像鸟散云合一样,机动灵活,变化无穷。”
武王说:“好啊!”
少众第四十九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为之奈何?
太公曰:以少击众者,必以日之暮,伏于深草,要之隘路;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我像以少击众,以弱击强,该怎么做?”
太公回答说:“以少击众,就必须利用日暮昏暗,把部队埋伏在杂草丛生地带,在隘路口截击敌人。而要以弱击强,必须有大国的协助,邻国的支援。”
原文:
武王曰:我无深草,又无隘路;敌人已至,不适日暮;我无大国之与,又无邻国之助。为之奈何?
太公曰:“妄张诈诱,以荧惑其将,迂其途,令过深草,远其路,令会日暮。前行未渡水,后行未及舍,发我伏兵,疾击其左右,车骑扰乱其前后。敌人虽众,其将可走。
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说:“我方没有深草地带可设伏,又没有隘路险阻可利用;敌人到达的时间正好又不是日暮;我方没有大国的协助,也没邻国的支援。应该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用虚张声势,引诱诈骗手段,迷惑敌将,诱使敌人迂回行进,使其通过深草地带;诱使敌人多绕远路延误时间,使其正好在日暮时分与我交战。乘敌人先头部队还没有完全渡水,后续部队还来不及宿营的有利时机,出动我伏击部队猛烈袭击敌人两翼,用战车和骑兵扰乱敌人的前后。敌军虽多,也会被打败。
要恭敬事奉大国君王,礼遇恩交邻国贤士,多送金钱,言辞谦卑。这样,就能与大国结盟,得到邻国的援助了。”
武王说:“太好了!”
分险第五十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引兵深入诸侯之地,与敌人相遇于险阨之中。吾左山而右水;敌右山而左水,与我分险相拒。吾欲与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为之奈何?
太公曰;处山之左,急备山之右;处山之右,急备山之左。险有大水,无舟楫者,以天潢济吾三军。已济者,亟广吾道,以便战所。以武冲为前后,列其强弩,令行阵皆固。衢道谷口,以武冲绝之。高置旌旗,是为车城。
凡险战之法,以武冲为前,大橹为卫;材士强驽,翼吾左右。三千人为一屯,必置冲阵,便兵所处。左军以左,右军以右,中军以中,并攻而前。已战者,还归屯所,更战更息,必胜乃已。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率领**深入敌国境内,和敌人相遇在险厄隘塞的地域。我军左方是山右方是水;敌军右方是山左方是水,各据险要,相互对峙。我想要守则坚固,战则能胜,我们该怎么办?”
太公回答说:“我军占领山的左侧时,应该迅速戒备山的右侧;占领山的右侧时,应该迅速戒备山的左侧。地形险要,遇大河无船渡过,就搭浮桥让部队过去。已经渡过的,应迅速开辟前进道路,扩大战场,抢占便于作战的地形以利主力进入战场。要用武冲战车作为前锋后卫,布设强弩,使我军行列阵行坚固。凡交通要道和山谷的入口处,要用武冲战车作为前锋后卫,布设强弩,使我军行列阵行坚固。凡交通要道和山谷的入口处,要用武冲战车封锁,战旗挂在高处,这就构成了一座车城。
凡在险要地带作战的方法,一般应以武冲战车居前,以大盾牌为防护;把强壮的精兵和***安置在左右两翼作为护卫。使三千人为一屯,编成四武冲阵,配置在便于作战的地形上。左军用在左侧,右军用在右侧,中军负责中央,三军并肩作战,奋力向前。轮番作战,轮番休息;作战下来的回到驻地休息,未参加战斗的依次参战,直到取得胜利。”
蛇衔草
原文
昔有田父耕地,值见伤蛇在焉。有一蛇,衔草著疮上,经日伤蛇走。田父取其草余叶以治疮,皆验。本不知草名,因以“蛇衔”为名。《抱朴子》云,“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是也。
【阅读训练】
1、 解释:(1)昔:;(2)值:;(3)焉:;(4)著:;(5)以: (6)验:
2、 翻译:(1)经日伤蛇走:
(2)蛇衔(指蛇衔草)能续己断之指如故:
【参考答案】
1、 解释:(1)从前;(2)正巧;(3)那里;(4)放在;(5)来;(6)应验
2、 翻译:
(1)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2)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先一样。
译文
过去有一位老农耕地,恰巧遇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这时)另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康复后)跑了。老农拾取那棵草其余的叶子治疗创伤,全都治愈了。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就用“蛇衔草”当草名了。《抱朴子》说:“蛇衔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起来,接得和原先一样。”说的就是这回事。
注释:
昔:从前
著:放
验:灵验
值:正巧
以:用
《抱朴子》:东晋道家理论著作。东晋道家理论著作
疮:伤口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解】
《寄人》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依依:恋恋不舍。
谢家:指女方家中。 唐人常用谢娘、萧娘称所爱之人。女方不一定姓谢,不过是假托。
回合:四面环绕。
春庭月:指春夜照在庭院中的月色。
离人:诗人自指。
【韵译】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散译】
离别之后在梦中又依依来到谢家,
小廊曲折回环,栏杆横斜。
只有庭前的春月最多情,
还为离别的人照着落花。
【赏析】
寄 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诗人简介】
房兵曹胡马①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②,锋棱瘦骨成③。
竹批双耳峻④,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此生⑤。
骁腾有如此⑥,万里可横行。
注释:
兵曹:兵曹参军的省称,是唐代州府中掌官军防、驿传等事的小官。房兵曹不详为何人。
胡:此指西域。
大宛(wǎn):汉代西域国名,其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盛产良马。
大宛名:大宛国的好马。
锋棱:锋利的.棱角。形容马的神骏健悍之状。
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双耳峻:马双耳直梭梭,十分的精神。
峻:尖锐。这是良马的特征之一。
堪:可以,能够。
托死生:马值得信赖,对人的生命有保障。
骁(xiāo)腾:健步奔驰。
译文: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莫能就一宇 就:完成
B.家不居砻斫之器 居:存放
C.盈尺而曲尽其制:制:规模
D.举而加焉 举:推举
答案:制:制样,样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B.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人的姓名,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通过对梓人的歌颂,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答案:D. “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处
不妥。
7.结合文意,请分条概括出宰相的为官之道。(3分)
掌握全局;目光长远;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信任下属;赏罚分明。
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对3点即可。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3分)
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评分建议:无能:没有技术(才能);货:财物;句意通顺。
(2)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4分)
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
己决定怎么干。
评分建议:斫:砍,色:脸色,俟:等待,断:决定,句意通顺。
(3)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3分)
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评分建议:主谓倒装1分,通,懂得,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翡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和,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被官府供养,我得到的奉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半。”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却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
后来,京兆伊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仗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道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子锯!”那拿锯的就跑道左边去锯。不一会,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
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人出力劳动,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满可以作为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的呀!事情没有比这再相近似的了。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大小的国事,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像梓人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材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
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啊!”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时事迹:“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啊!”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薄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官吏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这就象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一样。这不也是错误的吗?
有人说:“如果房子的主人,依凭他的知识,而干涉木匠师傅的规划,不采用师傅世代相传的悠久经验,导致房子垮了,难道是木匠师傅的过错吗?哪是因为主人不信任木工师傅的才造成的呀!”
我说:“不是这样!因为绳子、墨汁、圆规和尺的测量都很明确,高的地方不能随意变低,狭小的不能随意扩大。如果按照我的计画,房子就很坚固,反之不按照我的设计图,房子就会倾倒。如果主人甘于房舍不坚而易坍塌,木匠师傅只好带着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欣然离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妥协,才是真正的好木匠师傅呀!反之,如果贪图钱财,容忍主人的干涉,不愿意离去,不坚持房子的建筑原则,有一天,栋住或横梁歪了,房子倾倒了,木匠师傅就推卸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可以这样吗?可以这样吗?”
我认为:因为木匠师傅之道与宰相之道很类似,所以特别写下来,然后收藏起来。在古代,木匠师傅又称呼为:“审曲面势”的人,在今天,则被称为:“监督建筑之人”。我所遇到的这位木匠师傅,他姓名是杨潜。
主要思想
好的管理者应该使用他的思想智慧,细致掌握全局要领、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信任下属,且不干涉下属人员的工作。
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以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为要,干涉下属的工作,侵夺下属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夸耀自己,没有全局观,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不懂得管理道理的人干的事情,是不会收到好的管理效果的。
本篇鉴赏
【《秋水》原文】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3),终始无故(4)。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9),故生而不说(10),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秋水》译文】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 《秋水》教案设计一例
★ 秋水检讨书台词
★ 暮色。秋水作文
★ 秋水现代文阅读答案
★ 庄子《秋水》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童趣》原文和译文】推荐阅读:
大学的原文和译文11-14
陶庵梦忆原文和译文07-23
《花木》原文及译文05-25
《氓》原文及译文10-11
《咏雪》原文及译文11-18
《山市》原文及译文11-21
《纳凉》原文及译文12-10
《庄子》故事原文译文02-08
《渡汉江》原文及译文06-30
苏武传原文及译文07-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