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哲理性散文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尊严哲理性散文(推荐9篇)

尊严哲理性散文 篇1

尊严如此奇怪,它并不值钱,可是我们仅有。

《左传》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有个大大的花花公子叫齐庄公,齐国有个大大的.美女叫棠姜。有一天,齐庄公看到美得不可方物的棠姜,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终和她暗通款曲。可这件事被棠姜的老公崔杼察觉。那天他趁齐庄公与棠姜幽会时,安排武士们将其乱刀砍死。

崔杼是个猛人,也是齐国重臣。他对前来记载的史官说:你就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史官并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很生气,拔剑杀掉史官。史官死了,按照当时惯例由其弟继承职位。崔杼对新史官说:“你写齐庄公得疟疾死了。”新史官也不听从,在竹简上写“崔杼弑其君光”。崔杼又拔剑杀了新史官。然后更小的弟弟写下同样的话,同样被杀。最后是最小的弟弟。崔杼直视着他,问:“难道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年轻的史官继续写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愤怒地把竹简扔到地上,过了很久,叹了口气,放掉史官。

那个史官保住了性命,捡起竹简走了出来,遇上一位南史氏,就是南方记载历史的人。史官惊讶地问:“你怎么来啦?”南史氏说:“我听说你们兄弟几个都被杀死,担心被篡史,所以拿着竹简赶来记录了”。

尊严哲理性散文 篇2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我国的“师道尊严”不仅有师道庄重严肃、居高临下,而且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方面。(1)师德方面,《论语·宪问》曰:“受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要教育他人,令他人信服,必须具备各种良好的品质、修养,才能成为他人尊敬和效仿的榜样。教化才能得以进行。师尊方面,古代以来人们就强调尊师,将老师的地位看得比君王还重,甚至达到事关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程度。古人云:“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师职方面。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职业责任的高度概括。教师不仅需要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的思想、态度、观念——即儒家精神传授给学生,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使人之为人。

古代的师道尊严当然也有其时代滞后性与狭隘性。在封建统治下,教师的权威被无限放大,对学生主体性的压抑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和创造性的养成。然而现代强调的师道尊严是在摒除封建弊病的前提下,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提出的尊师重道。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对教师的尊重,是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对当前“师道中落”的反思

2.1 挑战师生关系的内在原因——对传统“师道尊严”与现代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

现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相比,两者似乎是处在势不两立的境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对立面即是专制、权威、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师道尊严”体现的师生关系似乎应证了其对立面。但若像抛弃旧东西一样抛弃“师道尊严”,就犯了轻视的错误。仔细分析“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在师主关系的取向上,认为两者对立的方法论错误有三:

一是对中国传统的否定及对“平等”概念的扭曲。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人伦关系”的社会,儒家所指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不像西方人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升到某个地位的平等。同时儒家传统强调的是调整和互补,信奉“中庸之道”,在某种程度上,事情不会走向极端。在此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师道尊严是执行孔子所说的“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师生互动和沟通。由此,教师作为既比学生年长、见识阅历在学生之上的人,列在被“尊”的行列也理所当然。

二是逻辑错误和因果倒置。“师道尊严”阐释的是教师客观存在的权威地位,民主平等阐释的是人际关系性质及其运作机制、方式的逻辑。批判者把“师道尊严”的人际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这应该是历史的责任)当作其内容本身加以批判,没有分清逻辑层次。同时师生在各自的角色岗位上不平等的事实,使“教师尊严”客观存在,批判者却把“师道尊严”当作是不平等的根源了。(2)

三是角色和职责分家。教师是“教”和“师”的统一体。“教”即教书,要把好质量关,治学须严谨,传授的知识可引导不可误导他人;“师”即育人,要“为人师表”,以“表”的形象获得为师尊严。这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矛盾。可统一于一个角色上。

2.2 挑战师生关系的外在原因

首先,信息时代来临,教师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教师作为“工具”的可利用价值正在退缩;同时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正确与否也很容易检验。教师不再是不可撼动的绝对权威,知识领域中教师的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其次,全球化、多元文化时代的来临,使得人们的价值选择标准、道德认同标准也日趋多样。社会中没有一整套自上而下、严格统一的伦理体系,教师所代表和传播的“道”不再被所有人接受和认同。学校中师生之间冲突不断,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教育理念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分歧,教师作为价值领域唯一典范的地位因此受到挑战。

最后,教育产业化、商业化,教师成为一种职业,个别教师不但缺乏对教书育人中育人责任的承担,甚至连最基本的师德——影响学生尊师的关键因素都丢弃了。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是人,所以应当得到理解、尊重、公正的待遇。

3 重塑“师道尊严”的措施

3.1 师生统一思想,更正观念,师生相互尊重

由于对“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认识的误区,使得教师人格和权利被打压,学生权利、学生自由的地位一路飙升,“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内涵被无限扩大和曲解,从法律政策、学校规章到教师本人都片面地执行着所谓的“民主、平等”。首先,师生关系从法律地位上不平等。在当前教育法制体系下,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从《教育法》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都一再强调学生享有的权利,强调教师尊重学生。然而学生尊敬老师只是道德的要求并非法律规定。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反而成了弱势群体。其次,学校、教师个人应摆正位置,不能一味采用鼓励教育、赏识教育,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学生作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难免会犯错误,有行为偏差,教师不仅要身正为范,更要指出其不足,帮助其改正,此时教师尊严无疑是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有效外在力量。如果教师得不到尊重,那么这种力量就会微乎其微。

3.2 教师加强道德修养,赢得尊重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高度概括说“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效益的模范。而教师职业的表率作用要求教师这一社会群体比其他群体具有更高的道德修养。要求教师做到:首先,身体力行,做道德表率。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首先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提升自己,使自己处于一种榜样的位置。其次,教师不但要具备人之为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更要体现其特殊的职业特点。教师作用的对象是有感情、思想的人,所以要求教师的工作比一般的工作更要用心,这颗心不但迫切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知识的掌握以及能力的发展,更要关心学生的精神世界、内在心理,由内而外,教书育人。从而真正成为文化的化身,师与道德的统一体。

3.3 促进公民共识、发展社会力量,建构师生相互尊重体系

当然尊师仅靠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教师也是极不公平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并非万能的,社会才是各种思想、观念产生的根源。何为社会?它不存在于政府,不依靠权力,而存在于民间,依靠自愿。权力的力量虽然有效,但是有时并不能涉及方方面面;社会的力量依靠的是民间组织与集体舆论,起到的是对权力的补充作用。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其受社会的影响有时比在学校中教师的影响更大。家庭环境、家长的道德修养、社会中同伴及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件、外界媒体的影响,这些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看到挑战教师尊严的极端案例的发生是与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观追求,注重个人利益化及其有效规约力量的缺失有极大关系,也就是说社会系统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出了严重的毛病。在此情况下,唯社会建设是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促进公民共识、发展社会力量,建构师生相互尊重体系或许是我们走出这个困境的唯一路径。这就要求我们组织公民,发展社会的力量使尊师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学生处于这种共识社会环境之中,自然耳濡目染。教师处在这种共识社会环境之中,自然加强对自身的各方面修养。如此,便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和谐的师生关系油然而生。

摘要:在提倡和谐师生关系的今天,“师道尊严”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本文从“师道尊严”的涵义入手,对当前“师道中落”进行了反思,并提出重塑师道尊严的措施。以期将和谐、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道尊严,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林可.当代“师道尊严”的缺失、异化和重构[J].中国教师,2009.1.

散文教学内容的理性选择与确定 篇3

一、散文教学中的两个“注重”

(一)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点

散文是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比较散漫、自由的文体,是作者真实感情的自然流淌,和其它文体相比,散文的情感表达方式灵活而富有变化,它重在抒发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传达作者真实的个性与情感,不论是叙事、写景、抒情还是哲理散文,其实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情谊和志向。作为读者,我们品读散文的关键在于体会作者的独特感悟及情感的微妙变化。所以,对散文文本的解读必须和作者本人联系起来,通过作品感受作家,通过作家来鉴赏作品,如果忽视文本背后的相关内容,必然会影响到读者对文本的独特理解。王荣生教授曾说对文本的解读可以从体式入手,把分析视角逐层“下移”,从散文到某种类型的散文再到某个作家的某种类型的散文,在逐步下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文本中最值得教的地方,找到文本解读的关键点,这样解读散文文本,才能品读出作者独特的个性与情感。比如在解读朱自清的《绿》这篇文章时,通过采用“下移”的方法分析,可得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游记散文,同时也是一篇充满诗意的美文,在此基础上来选择教学内容时就不可忽视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对比的运用、想象与联想、人称的变化、动作的描写等多角度进行赏析。

(二)注重对散文语言的品读与体悟

王荣生教授说:“为了使散文的情感更能打动读者,作家一般要采用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通感、夸张、借代等等,来增强散文语体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散文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语言的品味与感悟过程。”[1]这是由散文的语体特征决定的,从文本的语言入手,引导学生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应是散文教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写作和国文教学中都提到要“不放松文字”,在他的《<文心>序》中讲到“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重新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放松了文字,不但不能丰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以学生原有的语汇来理解文本的主旨,也只是浮光掠影,因此散文教学必须对学生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能够沉入词语中,在“汉语中出生入死”。

比如《绿》这篇散文,作者最着意和用力的地方就一个字——绿,因此必须重点分析和“绿”相关的词句,如“油油的绿意”“闪闪的绿色”“醉人的绿”“满是奇异的绿”“女儿绿”,这些词语都是全文的关键词,需要仔细琢磨。比如,声调的选择,“油(顿)、油(拖长,扬)的绿(顿)意(顿)”“闪(顿)、闪(拖长,扬)的绿(顿)色(顿)”。又比如词语的搭配,用“醉人、奇异”和“绿”相连,引起我们的疑问与好奇,值得仔细推敲。

二、散文教学中的四个“关注”

(一)关注学情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技能、技巧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对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因文而异、因生而异,但无论教学内容如何精彩它都不能违背学生自身的学情,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教材本身而是一个个独具个性、活生生的学生,太容易、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内容不需要教,太难、教了学生也难以理解的内容不能教,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之前必须了解学生兴趣、疑点和难点,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看文本能够提供哪些教学内容,又要看学生能够接受哪些内容,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发现预设目标过高或过低,应依据现实学情及时调整,要把“学情”作为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前提。

(二)关注意旨

“散文是抒发个人情思的文类,是作者抒发自己对事物看法、态度、情感的文类。散文中会写到一些事实,即人、事、物、景,但写事实不是目的,通过它们表达出作者的态度、看法、情感,才是写作的意旨所在。”[2]因此,散文阅读与散文教学应关注人、事、物、景背后作者对它们的态度、看法、情感等,要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要和作者的心灵相互碰撞,触摸作者的心灵和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也就是深入领会作者创作的“意旨”所在。由此可见,“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是把重点放在散文所描写的对象上,而是放在通过对对象的描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上,通过作者的语言体察描写对象内在的倾诉、折射的理性、作者的情思、人格的魅力。”[3]把“意旨”,也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观点等作为确定散文教学内容的内核,同时也要处理好文本事实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例如:《绿》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只停留在对梅雨潭“绿”的美丽描写上,必须关注美丽背后作者对梅雨潭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对生活及生命的热爱之情,但也不能只关注情感,也要学习文本中多角度细致描绘景物的方法。

(三)关注个性

在传统的散文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规律,而忽视了对文本的个性化追求,对所教的每一篇散文都把重点放在“神”上面,所谓的“神”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有怎样不同的见解,教师都会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所预设的主旨当中来。方智范先生曾说:“任何对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都是以牺牲文章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代价的。”在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念引领下,对同一作品的解读,不同时代的读者与同一时期的不同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篇文本的理解也会大不相同。我们之所以要学习一篇篇的文章,正是因为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独到之处和独特价值,因此散文教学不能“千篇一律”,只顾遵循所谓的“规律”,而不考虑文本特有的个性,将一篇散文教成一类散文甚至将所有的散文都教成一类散文,必须处理好文类共性与文本个性之间的关系。

(四)关注内外

“文本的‘内是指作者呈现给读者的客观存在的文本,以及这种文本的‘思想和艺术;文本的‘外是指离开这个客观存在的文本向前追溯(如作者的写作动机和写作背景等)与向后迁移(对作者思绪所作的引申延展等)”[4]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需要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写作目的及当时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要深入解读《绿》这篇散文,我们需要知道“朱自清曾把他的散文分成两类。一类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如《背影》和《给亡妇》;另一类却是废了力气磨成的,是一个有意的尝试,如《春》和《绿》。”[5]因此,面对这样一篇费了力气琢磨而成的、具备古典美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不可忽视对文本语言美的品味。但在散文教学过程中要分析主次,文本的“外”在理解文本过程中只起到辅助性作用,散文教学必须“让文本自己说话”。比如《绿》的解读,作者已经是第二次到梅雨潭了,为什么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作者到梅雨潭的时间——秋季,并且是个阴天,一般情况下到了秋季植物的叶子可能大都已经发黄,失去了初春的嫩绿、盛夏的翠绿,但梅雨潭却有着“醉人的”、“奇异的”、“碧玉般”的“女儿绿”,作者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这样一个季节,似乎又发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所以作者才会“惊诧”,也才会在下文把梅雨潭的“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

散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注重散文文本自身的特点及散文语言的品读和体悟,关注学情、作者的创作意旨、文本的独特性及读者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通过对作者独具质感的、精致语言的分析,深刻体悟作者独特的情感及文本意蕴。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4]李冲锋.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重构[J].中学语文,2013,(1):18.

[3]范维胜.摒弃初中散文教学的“去散文化”课堂[J].教学月刊,2013,(5):49.

[5]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建:海峡出版发行集团,2012:206.

当生命遇上了尊严散文 篇4

生命第一次出门远行,他要到远方寻找光明、温暖和希望。

正当生命行走在用时间铺成的道路上,轻浮忽然飘然而至。生命被轻浮那妖冶的服饰和艳丽的姿色所吸引。于是跟随着轻浮来到了她那华丽奢侈的宫殿里,与她笙歌夜夜,把酒言欢。她那曼妙的歌声在生命的耳际萦绕不散,她那浓艳的香水刺激着生命鼻腔里的每个嗅觉分子,她那丰盛的夜宴让他惊喜不已。啊!她是多么的慷慨无私,多么的美丽大方。这个令人心醉的女郎,哪怕在这世上再也难觅其一了,生命在心底里由衷地赞叹着轻浮。一曲优美的华尔兹尚未结束,生命发现轻浮嘴角扬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诡异笑容,她在喧闹声中地从舞池里退了下去。 于是生命悄悄跟在轻浮的背后,来到了走廊尽头一间不易被人察觉的厢房里。他倚在房门倾听房内的动静,却不由惊出了一身的冷汗,轻浮正与她名为“放纵”的伙伴,密谋着要毒害掉生命呢!透过细微的门缝里,生命看到轻浮卸去了脸上的浓妆,把挽着的云髻披落了下来。她竟是如此的狰狞,青丝变成白发,美好变得丑陋,真诚变得虚伪,原来一切都不过是陷阱。生命怵然一惊,眼里噙满了苦涩的泪水。他看到轻浮披着一件华美的貂皮长袍,上面爬满了弹跳的蚤,她正慵懒地躺在蟒蛇盘成的沙发上吞云吐雾,烟雾袅袅盘旋上升到布满蜘蛛网的天花板上,于是蜘蛛落荒而逃。于是生命也仓皇而逃,逃离了轻浮那被烟雾迷朦笼罩着的黑色城堡。

一辆马车从远方急速驶来,车上坐着的是冷酷。“嘿,朋友,是我。我是生命。”生命振臂高呼,象是找到了一条泅渡的稻草。冷酷却漠然地瞪了生命一眼,气势汹汹地拿起马鞭,在生命的脊背上抽出了一道长长的伤痕,生命感到自己的背部仿佛被烈火烤红的生铁烙了一般的生疼。他趔趄地倒在了地上,但很快就爬了起来,努力微笑着问冷酷要去何方。冷酷高傲地在马背上俯视着瘦弱的生命,他看到生命的阴影在地上拉成了长长的一条细线,忽然从鼻孔里冷冷地“哼”了一声,驾起马车准备离开。生命急得不知所措,终于鼓起勇气“噔”的一下跳上了冷酷的车里。冷酷阴沉地干咳了一声,便迅疾地向着太阳落下的地方奔驰去。半夜里,生命被刺骨的寒风吹醒了,他望着窗外黑沉沉的一片,听着呼呼的冷风从他的身边肆意地地流过,他本能地感觉到了这是一片异常荒芜的土地。沉思之际,生命忽然看到黑暗中闪烁着许多绿莹莹的光点。猛然间,生命仿佛想到了什么。哦!幽灵。冷酷去的地方是死亡的地狱。生命愈发的恐惧,他不敢再往下想了。纵身一跃,一连打了好几个跟斗,滚落到了路边的泥地里。

生命如此的落魄,他陷入了几近绝望的境地,在漫长的黑夜里寻不到一丝的光明。他的心中愈发的恐惧,甚至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了一样。“我没有被冷酷带入地狱,却在孤独中等待着死亡一步步逼近,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啊!”生命素面朝天地感叹着,泪水早已模糊了他的双眼。“嘿,兄弟,好久没见了,你还好吧。”一个温和亲切的声音在生命的背后响起。“怎么,不认得我了吗?我是尊严啊!”看着生命脸上疑惑的表情,尊严耐心地解释道。“一起走吧,我要去寻找光明,温暖和希望,他们还在等我呢!”生命惊喜不已。他伏在尊严的马背上酣然入睡,因为他知道尊严才是他真正的朋友。等他睁开惺忪的睡眼时,他看到一轮火红的太阳从天边的地平线上缓缓升起,缕缕阳光轻柔地温暖着生命的每一寸肌肤,天空一晴如洗,微风吹拂着绿色的大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可生命却独独不见尊严的踪影,他大声地呼喊着,感谢尊严让他看到了光明、温暖和希望。这时,生命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声音。那是尊严在对他说:“孩子,我一直都活在你的心里,因为我知道你需要我。”

尊严哲理性散文 篇5

我并没有让他把烟头放进裤子口袋,桌子上有烟灰缸,他也可以到门外把烟头扔掉,他甚至可以继续抽,但他自己选择放进裤子口袋里。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尊严,不要因为别人的脸色而自卑。记住,永远不要低三下四,你不比别人卑微,哪怕一点。

一天,父亲在办公室查帐本,看到一个地方有点小疑问,就喊了一个伙计的名字,让他进来。

这个伙计知道老板最讨厌别人抽烟,于是,他一边跑,一边把正在燃着的烟头塞进裤子口袋。

在办公室里,很快,伙计的裤子开始冒烟了。

父亲什么也没说,冷冷地看着伙计,既没有让伙计把烟头拿出来,也没有让伙计把火拍灭,直到伙计狼狈地离开。

儿子看到这一幕,气愤不已,他愤怒地对父亲大喊:“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别人!”

那是他第一次对父亲发火,从他记事起,父亲给他的印象就是不苟言笑,虽然很严肃,但心地很善良。

等儿子埋怨完后,父亲心平气和地说:“我并没有让他把烟头放进裤子口袋,桌子上有烟灰缸,他也可以到门外把烟头扔掉,他甚至可以继续抽,但他自己选择放进裤子口袋里。”

见儿子还不明白,父亲拉起儿子的手,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尊严,不要因为别人的脸色而自卑。记住,永远不要低三下四,你不比别人卑微,哪怕一点。”

多年以后,儿子长大成人。虽然他来自贫穷的非洲,通过努力,他却成为联合过第七任秘书长,执掌联合国达十年之久。他就是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谁都清楚,联合国秘书长这个位置并不好坐,尤其是来自小国的秘书长,很多人都可以对他指手画脚。在那些大国面前,安南的策略是,不管谁提意见,他都认真聆听,但是他只按照正确的,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思路做事。

在他的`领导下,联合国每天都有变化,连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在评价安南的人品时也赞不绝口。

哲理性散文 篇6

挫折原本是生命旅途中一道不可或缺的玻璃,它宛如天边突如其来的雨,来势凶猛,我们无法逃避,无法退却。

挫折又似连亘不断的山,赶也赶不跑,你只有跨越,只有征服。

再优秀的人都有一时的失利,遭受挫折的时候,挫折是成功的驿站,而承受就是走向下一站的脚步和力量。我们要视坎坷为考验,视不顺为动力,扬起自信与不倒的风帆,运行到人生的大洋之中,让生命之舟随之远航,永不倾覆,永不迷失方向。只要我们肯努力走下去,一定会阳光灿烂,因为乌云终究会被晴空驱散。

承受并非遥远的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即,它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我们既然生于世,就必须意识到人生道路的艰难。食人间烟火,尝酸甜苦辣,经喜怒哀乐,历荣辱兴衰,我们必须学会从从容容的承受。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贵在承受,承受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欲望来临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淡泊的宁静,惨遭不幸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自信与活力,受到打击时,承受使人坚持那份豁达与乐观。

没有人生来该为你做些什么,为你承担什么,因为你是你自己的,你应该对自己负责,承担应承担的后果。既然我们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既然我们选择了一条奋斗的路,我们就应该怀揣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就应该有勇气畅饮这如海般深的痛苦,承担起这如山般的艰难。即使前方的路坎坷崎岖,一片渺茫,待越过重山,度过苦海,脚下必是坦荡大路,心中必有幸福万千。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我们笑对挫折,因为成功真正来至于困难与挫折。

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留下得意的笑,失意的泪,才会有一条通往那个成功的路。

在布满荆棘的人生旅途中,让承担的种子在荆棘的丛林中生根发芽,结出成功的硕果,让我们的生命之树更美妙。

承受,使人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更加完美自我。

关于哲理性的优美散文 篇7

你得畏惧些东西,也总得不怕点什么。不去吓别人,也不被别人吓住自己。这差不多该是一个人胆量最合适的表达了。

胆量是与血性相关联的。胆小的人,往往都会有一些懦弱。人懦弱了,就会显得委顿和卑怯。一个人气场小了,格局就会局促。而当一个人懦弱得太久了,人生沦陷得自然就会多。

在一个薄情的世界里,你得学会绝情地活着。还是那句话,你不勇敢,没人替你勇敢,你不去坚强,软弱给谁看?

不必去仰慕胆大的人。天生胆大,也会天生两个结果:为此成了事的人不少,为此败掉的人生也很多。

在生活的层面上,太胆大与太胆小差不多都算性格上的贬义词。事实上,性格上的任何缺陷,都会在命运的暗道里形成一个缺口。

这个世界,有劝不下的胆大,也有拯救不了的胆小。前者养成狂妄,后者溺于惊惧,他们各自走向了极端。

当然了,阅历会是最好的调教师。狂妄自大的人吃亏的那一天,会收敛许多;惊惧自卑的人陷于绝境的那一刻,向死而生,就会放得开来。生活的版图上,没有谁会被永远固定在某一个位置。

光阴,有时候是一根棒子,有时候又是一副拐杖,你变形还是现形,它自会拿捏到位。

我欣赏的胆量是,行动上敢于勇往直前,思想深处又凡事满含敬畏。这是一种理性的沉勇,以及有分寸感的激进。其实,最好的胆量就两个特点:一是让人尊重,二是叫人放心。

一个胆小的人,希望别人也胆小,这是他的孤单;希望别人不胆小,这是他的悲悯。悲悯说明了他的善良,孤单又印证着他的胆小。

这个世界上,活得善良的人,更容易有各种害怕。恶人无所畏惧,他们存在,只是让善良的人多了害怕。恶人是这个世界必然的一部分,消灭恶人是不现实的,于是,强大自我成了生活的必修课。

你可以不去欺负谁,但你必须具备不被谁欺负的血性和胆量。也就是说,你可以不去扎人,但是身上必须带刺。

当人治大于法治,当个人命运被权力左右,屁民如鼠,必有钱权当道。这时候,即使不被他人吓坏,也会被这样的世道吓傻。

余秋雨哲理性散文(范文) 篇8

泥步修行

什么叫修行?

下定义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很多人一上来就走偏了。

怎么走偏?那就是一说修行,就忙着找书籍,找导师,找讲座,找寺院,找“仁波切”。

本来找找也可以,但我要立即做一个提醒: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吸取,而在于排除;不在于追随,而在于看破。

排除什么?排除大大小小的“惑”。

看破什么?看破大大小小的“惑”。

先说“小惑”。那就是我们平常不断遇到的疑惑、困惑。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一段段实际的障碍,等待我们一一解答,一一通过。

再说“大惑”。那像是一种看不到、指不出的诡异云气,天天笼罩于头顶,盘缠于心间。简单来说,“大惑”,是指对人生的误解,对世界的错觉。

修行,就是排除这些误解,看破这些错觉,建立正见、正觉。

这有点累。那么请问,人生在世,能不能不修行,不排除,不看破?

当然也能。但是,世间之“惑”,相互勾连。一“惑”存心,迟早会频频受到外来的迷惑、诱惑、蛊惑。自己受到了,又会影响别人。如此环环相扣,波波相逐,结果必然造成世事的颠倒,生命的恐惧。

夜航船

余秋雨

我的书架上有一部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这是一部许多学人查访终身而不得的书,新近根据宁波天一阁所藏抄本印出。书很厚,书脊显豁,插在书架上十 分醒目。文学界的朋友来寒舍时,常常误认为是一部新出的长篇小说。这部明代小百科的书名确实太有意思了,连我自己巡睃书架时也常常会让目光在那里顿一顿,耳边响起欸乃的橹声。

夜航船,历来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 象征。我的家乡山岭丛集,十分闭塞,却有一条河流悄然穿入。每天深夜,总能听到笃笃笃的声音从河畔传来,这是夜航船来了,船夫看到岸边屋舍,就用木棍敲着 船帮,召唤着准备远行的客人。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习以为常,但终于,也许是身边的日子实在混不下去了,也许是憨拙的头脑中突然卷起了幻想的波澜,这 笃笃笃的声音产生了莫大的诱惑。不知是哪一天,他们吃过一顿稍稍丰盛的晚餐,早早地收拾好简薄的行囊,与妻儿们一起坐在闪烁的油灯下等候这笃笃声。

当敲击船帮的声音终于响起时,年幼的儿子们早已歪歪扭扭地睡熟,山民粗粗糙糙地挨个儿摸了一下他们的头,随即用拳头擦了擦眼角,快步走出屋外。蓬头散发的妻子提着包袱跟在后面,没有一句话。

外出的山民很少有回来的。有的妻子,实在无以为生了,就在丈夫上船的河滩上,抱着儿子投了水。这种事一般发生在黑夜,惨淡的月光照了一下河中的涟漪,很快什么也没有了。过不了多久,夜航船又来了,依然是笃笃笃、笃笃笃,慢慢驶过。

偶尔也有些叫人羡慕的信息传来。乡间竟出现了远途而来的老邮差,手中拿着一封夹着汇票的信。于是,这家人家的木门槛在几天内就会跨进无数双泥脚。夜间,夜航船的敲击声更其响亮了,许多山民开始失眠。

几张汇票使得乡间有了私塾。一些幸运的孩子开始跟着一位外乡来的冬烘先生大声念书。进私塾的孩子有时也会被笃笃声惊醒,翻了一个身,侧耳静听。这声音,与山腰破庙里的木鱼声太像了,那是祖母们向往的声音。

一个坐夜航船到上海去谋生的人突然成了暴发户。他回乡重修宅院,为了防范匪盗,在宅院四周挖了河,筑一座小桥开通门户。宅院东侧的河边,专修一个船码 头,夜航船每晚要在那里停靠,他们家的人员货物往来多得很。夜航船专为他们辟了一个精雅小舱,经常有人从平展展的青石阶梯上下来,几个佣人挑着足够半月之 用的食物上船。有时,佣人手上还会提着一捆书,这在乡间是稀罕之物。山民们傻想着小舱内酒足饭饱、展卷卧读的神仙日子。

船老大也渐渐气派起 来。我家邻村就有一个开夜航船的船老大,早已成为全村艳羡的角色。过去,坐他船的大多是私盐贩子,因此航船经常要在沿途受到缉查。缉查到了,私盐贩子总被 捆绑起来,去承受一种叫做“趱杠”的酷刑。这种酷刑常常使私盐贩子一命呜呼。船老大也会被看成是同伙,虽不做“趱杠”,却要吊打。现在,缉查人员拦住夜航 船,见到的常常是神态高傲的殷富文士,只好点头哈腰连忙放行。船老大也就以利言相讥,出一口积压多年的鸟气。

每次船老大回村,总是背着那支大 橹。航船的橹背走了,别人也就无法偷走那条船。这支橹,就像现今小汽车上的钥匙。船老大再劳累,背橹进村时总把腰挺得直直的,摆足了一副凯旋的架势。放下 橹,草草洗过脸,就开始喝酒。灯光亮堂,并不关门,让亮光照彻全村。从别的码头顺带捎来的下酒菜,每每引得乡人垂涎欲滴。连灌数盅后他开始讲话,内容不离 这次航行的船客,谈他们的风雅和富有。

好多年前,我是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惊醒的孩子中的一个。如果是夏夜,我会起身,攀着窗沿去看河中那艘扁黑 的船,它走得很慢,却总是在走,听大人说,明天傍晚就可走到县城。县城准是大地方,河更宽了,船更多了,一条条晶亮晶亮的水路,再也没有泥淖和杂藻,再也 没有土岸和残埠,直直地通向天际。

第二天醒来,急急赶到船老大家,去抚摩那支大橹。大橹上过桐油,天天被水冲洗,非常干净。当时私塾已变成小学,学校的老师都是坐着航船来的,学生读完书也要坐着航船出去。整个学校,就像一个船码头。

橹声欸乃,日日夜夜,山村流动起来了。

夜航船,山村孩子心中的船,破残的农村求援的船,青年冒险家下赌注的船,文化细流浚通的船。

船头画着两只大大的虎眼,犁破狭小的河道,溅起泼刺刺的水声。

这下可以回过头来说说张岱的《夜航船》了。

这位大学者显然是夜航船中的常客。他如此博学多才,不可能长踞一隅。在明代,他广泛的游历和交往,不能不经常依靠夜航船。次数一多,他开始对夜航船中的小世界品味起来。

船客都是萍水相逢,无法作切己的深谈。可是船中的时日缓慢又无聊,只能以闲谈消遣。当时远非信息社会,没有多少轰动一时的新闻可以随意评说,谈来谈去,以历史文化知识最为相宜。中国历史漫长,文物典章繁复,谈资甚多。稍稍有点文化的人,正可借此比赛和炫示学问。一来二去,获得一点暂时的满足。

张岱是绍兴人,当时绍兴府管辖八县,我的家乡余姚正属其中。照张岱说法,绍兴八县中数余姚文化气息最浓,后生小子都得读书,结果那里各行各业的人对于历 史文物典章,知之甚多,一旦聚在夜航船中,谈起来机锋颇健,十分热闹。因此,这一带的夜航船,一下去就像进入一个文化赛场。

他在《夜航船序》里记下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举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日:“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 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你看,知识的优势转眼 间就成了占据铺位的优势。这个士子也实在是丢了吾乡的脸,不知道“澹台”是复姓倒也罢了,把尧、舜说成一个人是不可原谅的。让他缩头缩脚地蜷曲着睡,正是 活该。但是,夜航船中也有不少真正的难题目,很难全然对答如流而不被人掩口耻笑。所以连张岱都说:“天下学问,唯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于是,他决心编一部初级小百科,列述一般中国文化常识,使士子们不要在类似于夜航船这样的场合频频露丑。他把这部小百科名之曰《夜航船》,当然只是一个潇洒幽默的举动,此书的实际效用远在闲谈场合之上。

但是,张岱的劳作,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有趣的“夜航船文化”。这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可感叹之处。

在缓慢的航行进程中,细细品尝着已逝的陈迹,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不惜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争得脸红耳赤,反正有的是时间。中国文化的进程,正像这艘夜航船。

船头的浪,设不进来;船外的风,吹不进来;航行的路程,早已预定。谈知识,无关眼下;谈历史,拒绝反思。十年寒窗,竟在谈笑争胜间消耗。把船橹托付给老 大,士子的天地只在船舱。一番讥刺,一番炫耀,一番假惺惺的钦佩,一番自命不凡的陶醉,到头来,争得稍大一点的一个铺位,倒头便睡,换得个梦中微笑。

第二天,依然是这般喧闹,依然是这般无聊。船一程程行去,岁月一片片消逝,永远是喧闹的无聊,无聊的喧闹。

我一次次抚摩过的船橹,竟是划出了这样一条水路?我梦中的亮晶晶的水路,竟会这般黯然?

幸好,夜航船终于慢吞吞地走到了现代。吾乡的水路有了一点好的征兆:几位大师上船了。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柏,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 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这是鲁迅在船上。

夜间睡在舱中,听水声橹声,来往船只的招呼声,以及乡间的犬吠鸡鸣,也都很有意思。雇一只船到乡下去看庙戏,可以了解中国旧戏的真趣味,而且在船上行动自如,要看就看,要睡就睡,要喝酒就喝酒,我觉得也可以算是理想的行乐法。

——这是周作人在船上。他不会再要高谈阔论的旅伴,只求个人的清静自由。

早春晚秋,船价很便宜,学生的经济力也颇能胜任。每逢星期日,出三四毛钱雇一只船,载着二三同学,数册书,一壶茶,几包花生米,与几个馒头,便可优游湖中,尽一日之长。……随时随地可以吟诗作画。“野航恰受两三人。”“恰受”两字的状态,在这种船上最充分地表出着。

——这是丰子恺在船上。他的船又热闹了,但全是同学少年,优游于艺术境界。

这些现代中国的航船虽然还是比较平缓、狭小,却终于有了明代所不可能有的色泽和气氛。

仍然想起张岱。他的惊人的博学使他以一人之力编出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夜航船》,在他死后24年,远在千里之外的法国诞生了狄德罗,另一部百科全书将在 这个人手上编成。这部百科全书,不是谈资的聚合,而是一种启蒙和挺进。从此,法国精神文化的航船最终摆脱了封建社会的黑夜,进入了一条新的河道。张岱做不 到这地步,过错不在他。

说到底,他的书名还是准确的:《夜航船》。

我,难道真的被夜航船的笃笃声敲醒过吗?它的声响有多大呢?我疑惑了。

记得有一天深夜,幼小的我与祖母争执过:我说这笃笃声是航船,她说这笃笃声是木鱼。究竟是什么呢?都是?都不是?抑或两者本是同一件事?

祖母早已亡故。也许,我将以一辈子,索解这个谜。

生命,是一树花开

余秋雨

红尘路漫漫,能有几回欢?

凝望岁月,剪一段记忆,与你共享生命的欢喜与温暖。此生,有你足够,时时刻刻一树花开。我知道花开花谢本是自然规律,自然的起始都深含美丽的意义。

冬去春来,二月天里的春姑娘吹尽冬留下的小寒冷,绿意开始萌发,一切生机盎然,充满希望。

爱是最美好的人间四月天,生命便是爱。春风吹着一树花开,生命就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就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就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静静走过一段颓废的岁月,感受着心灵的暖风。难能平静的总是我的思绪,那留下的与离去的,究竟演绎了与懂得了什么样的生命意义?

一树花开总是美丽,人生的美丽包括起始也包括这之间的过程。能像一树花儿绚丽绽放坦然离去,不管这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挣扎怎样的抗争,能懂得顺应自然就是美丽。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

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一树花开花谢的笑容飘荡在心里面,给予的不仅仅是美丽。含笑的起始,含笑的过程,那才是它真的意义。

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红尘一笑,静放那一处清浅的安然。时光,如白驹过隙,弹指过往,酸甜苦辣;苍茫尽处,云卷云舒。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热烈或寂寞。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总想寻一处山林,安静生活浅写岁月;总想借一些日子,播种向日葵的温暖,栽种阳光的花瓣。

春花秋月,夏萤冬雪,怀一心宁淡,安然度日。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

在花开的日子,曾从百花丛中走过,看尽缤纷花朵娇艳盛开;叶落的时候,曾踩着红黄斑驳的记忆,找寻逝去的时光。年华流转,转身,原来从不曾丢了自己,只是让时光变得更加安静,对待过往,也不再追问。记得往年桃花开时,总在不经意间就绽满了眼帘。

有种浅浅的惊喜漾了满怀,眼里和梦里都落下了旧时月色那种沉静的美。如同逝去的时光,沉在某个断层里,只需轻轻一勾,那些封存许久许久的心情,如水般缓缓流淌着,如清酒的温润。小小一杯,滋味萦心。

生命,原本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璀璨。习惯了在记忆深处,捡拾大大小小似曾相识的过往,那些哭过的,笑过的,都于不经意间渗入骨髓。

生命是一树花开。

那些滴着露珠的花瓣,沾满了阳光的体温,在蔚蓝的眼色里流淌着生生不息的水声。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也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生命就是一树一树的花开,轮回转世里,我仍然要固执的守护,那一方清幽;仍愿做那个柔情的处子,打坐莲花,不唱岁月的挽歌,只留着清亮的眼眸,去赴玫瑰清露的邀约。

谁说蝴蝶飞不过沧海?只要心中有一份期待,只要辛勤日积月累,沿着阳光雨露不懈地飞,彼岸一定会春暖花开。

记忆的风,是一滴晶莹剔透薄如蝉翼的泪,轻轻一碰,便会渗入如兰的情怀。

记忆的风,是一树花开,那些花开雨落的日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的一段时光,镌刻在心的扉页,不曾忘怀。

那份暖任凭雨打风吹,仍挺拔在阴晴圆缺的时光背后,绚烂出一层记忆的花瓣,唱尽扑朔迷离的幸福笙歌,在流年里含泪微笑。

一树一树的花开,风走过时,细碎的花瓣堆叠在我的脚边,不动声色。我想,再美的生命凋落,只如此耳。一树树花开,紫色的苜蓿,五彩的石竹,绚丽的景色美在路边,兀自静寂的开放。它们偶然抬起头,一朵两朵的白云轻飘飘的移过来,为它们遮上一把大大的太阳伞。

哲理散文阅读 篇9

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鉴赏技巧,品悟效果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仙人掌花

看见别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了我养花的兴致。我从花草市场陆续买了一些回家种养,海棠、月季、杜鹃、米兰、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施肥,但终究是很难坚持,结果一盆盆花草都枝枯叶落。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只是闲情逸致,那完全是精明勤快人的事儿,与我这个愚汉、懒汉无缘。

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

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那么娇弱,而不美的却总是那么倔犟呢?要是海棠、月季、杜鹃、米兰也这样易于生存该有多好啊。对于仙人掌的存在,我也不再关心。

许久后的一个黄昏,我倚着阳台观望,无意中又瞥见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不是么,且不说它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皱皱巴巴,细纹密布,活像一张老人的脸。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都困难。这可怕的东西!

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奇迹竟发生了。一个雨后的清晨,我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发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大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映的太阳吗?我定睛一看,什么?竟然是花。

是的,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异常漂亮的花。12个金黄色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此刻,仙人掌正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朵,能不倾注全部心血吗?

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正是有了这冷峻和坚强,在沙漠吞噬掉无数娇美的花之后,我们还能欣赏到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它绝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肃然起敬。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探究练习

1.通读全文,请找出文中揭示主旨的句子。

2.第二段中“例外的是,只有一盆仙人掌活了下来”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三段中说“它总是绿色挺拔,每一根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中的“啄食”一词形象生动,请写出你的赏析。

4、第十三段中的“不甘泯灭的美”的含义是什么?

5.本文对比巧妙鲜明,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的。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菜 花(孙梨)

每年春天,去年冬季贮存下来的大白菜,都近于干枯了,做饭时,常常只用上面的一些嫩叶,根部一大块就放置在那里。一过清明节,有些菜头就会鼓胀起来,俗话叫做“菜怀胎”。

慢慢把菜帮剥掉,里面就露出一株连在菜根上的嫩黄菜花,顶上已经布满像一堆小米粒的花蕊。把根部铲平,放在水盆里,安置在书案上,是我书房中的一种开春景观。

菜花,亭亭玉立,明丽自然,淡雅清净。它没有香味,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异味。色彩单调,因此也就没有斑驳。平常得很,就是这种黄色。但普天之下,除去菜花,再也见不到这种黄色了。

今年春天,因为忙于搬家,整理书籍,没有闲情栽种一株白菜花。去年冬季,小外孙给我抱来了一个大旱萝卜,家乡叫做灯笼红。鲜红可爱,本来想把它雕刻成花篮,撒上小麦种,贮水倒挂,像童年时常做的那样。也因为杂事缠身,胡乱把它埋在一个花盆里了。可是一开春,它竟一枝独秀,拔出很高的茎子,开了很多的花,还招来不少蜜蜂儿。这也是一种菜花。它的花,白中略带一点紫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它的根茎俱在,营养不缺,适于放在院中。正当花开得繁盛之时,被邻家的小孩,揪得七零八落。花的神韵,人的欣赏之情,差不多完全丧失了。

今年春天风大,清明前后,接连几天,刮得天昏地暗,厨房里的光线,尤其不好。有一天,天晴朗了,我发现桌案下面,堆放着蔬菜的地方,有一株白菜花。它不是从菜心那里长出,而是从横放的菜根部长出,像一根老木头长出的直立的新枝。有些花蕾已经开放,耀眼地光明。我高兴极了,把菜帮菜根修了修,放在水盂里。

我的案头,又有一株菜花了。这是天赐之物。家乡有句歌谣:十里菜花香。在童年,我见到的菜花,不是一株两株,也不是一亩二亩,是一望无边的。春阳照拂,春风吹动,蜂群轰鸣,一片金黄。那不是白菜花,是油菜花。花色同白菜花是一样的。

一九四六年春天,我从延安回到家乡。经过八年抗日战争,父亲已经很见衰老。见我回来了,他当然很高兴,但也很少和我交谈。有一天,他从地里回来,忽然给我说了一句待对的联语: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他说完了,也没有叫我去对,只是笑了笑。父亲做了一辈子生意,晚年退休在家,战事期间,照顾一家大小,艰险备尝。对于自己一生挣来的家产,爱护备至,一点也不愿意耗损。那天,是看见地里的油菜长得好,心里高兴,才对我讲起对联的。我没有想到这些,对这幅对联,如何对法,也没有兴趣,就只是听着,没有说什么。当时是应该趁老人高兴,和他多谈几句的。没等油菜结籽,父亲就因为劳动后受寒,得病逝世了。临终,告诉我,把一处闲宅院卖给叔父家,好办理丧事。

现在,我已衰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很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像案头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

23、文章描写了三种菜花,其中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什么?(不超过25字)作者赋予菜花的美是什么样的美?(不超过4个字)(2分)答:白菜花的外在特点是。作者赋予菜花 的美。

24、文中划线处作者把人生比作一篇文章,想一想,你还可以把它比作什么?仿照前文在下面横线处填上你的理解。(3分)

25、文章为什么要插叙有关父亲的往事?(2分)

26、文章最后一句话富有象征意义,指出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2分)

27、作者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菜花的,试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3分)

上一篇:描写生活烦恼的句子语录下一篇:党工委基层党建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