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精选8篇)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篇1

6、面向全校举办1~2次学术讲座。

7、在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至少一篇论文。

我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多年带高三毕业班,身兼数职,教育教学任务繁重,没有太多时间参加理论学习。

2、对新课改的研究不够,对新教材把握不够透彻,还需要不断地学习。

3、教育理论与学科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能力不高,需要不断加强。

4、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经验不足,水平不高。

5、对建立和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的做法思路还不够清晰,需要有更多的指导。

我希望培训专家小组或学校给予的帮助

1、希望培训专家及学校多组织到外参观学习,观摩更多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吸收优校的经验,与更多的名师交流,以学到更多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2、希望能和名师结为一对一,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

3、希望培训专家小组指导阶段性的总结撰写,对存在问题能帮助解决。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篇2

一、地理教学中语言幽默的特征

1.语言幽默要与教学的内容, 目的相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运用语言幽默时, 要紧扣教学的内容, 不能偏离教学目的, 合理利用时间, 不能东拉西扯, 将教学内容, 目的抛之脑后。教师要清楚, 语言幽默的运用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要与教学内容和目的做充分联系。

2.语言幽默的运用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实际的基础上。老师的授课对象是学生, 在将语言幽默带进课堂时, 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程度, 学习能力和接受水平, 设计相对应的教学幽默。对于初中学生的地理教学, 由于学生还不能够理解较深层次的教学幽默, 就要以学生的思维及他们的情感体验作为基础, 制定他们可以接受理解的教学计划, 若老师考虑不到这一点, 那么幽默教学的方法也会失去其意义和价值, 学生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运用幽默教学时, 还要坚持适度的严责原则。幽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有和谐的情感关系, 体现在融洽的课堂氛围, 若没有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和情调, 那么语言幽默教学也难以起到其该有的作用, 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注意分寸的把握, 适当修饰自己的语言, 坚持适度严责, 这样就不会脱离教学内容和目标, 使幽默教学的价值充分体现。

二、在地理教学中运用语言幽默教学的途径和意义

1.在对学生进行暗示时, 改变对提示语的暗示方向, 使学生原本的期望突然落空, 产生幽默效果。比如老师在讲授火山地震时, 可以引用“日本在地震的预报中耗时六七年, 耗费三十多亿, 最后得出结论, 准确的预报地震——”, 学生对结果充满好奇, “是不可能的”, 结果出人意料, 学生捧腹大笑, 达到了很好的幽默教学, 使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 同时也让学生很好的认识到了预报地震的难度。

2.故意错用字词, 成语。如在讲述地球半径时, 可以先对学生发问, “现在形容一个人狂妄自大常常怎么说?”“不知天高地厚”, 随后老师可以再讲述道, “大气层的厚度是两千到三千米, 地球半径为6371米, 现在我们就知道天高地厚啦”, 这样的语言运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知识点。

3.对学习情景进行巧妙的设计, 可以将之前的情景还原, 更加具有趣味性, 学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欲, 在讲述知识时, 适当举例, 比如人类大肆砍杀树木, 鸟类失去了栖息地, 设置这样的一个情景, 就容易让学生记住保护树木和森林的重要性。

4.对教材中的幽默因素进行充分挖掘。在地理教学中, 能够直接运用于幽默教学的素材并不多,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充分挖掘, 并对其进行构思。太平洋真的太平吗, 里海是个海吗, 多运用这种幽默的语言,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发扬趣味化的记忆, 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例如在讲解民工流动时, 就可以引用“农村包围城市”“孔雀东南飞”等名词并加以幽默的讲解, 就会使学生的情绪一下活跃起来, 在学生的心理, 思维活动上同样产生效应。

6.老师在语言上要巧妙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如拟人, 比喻, 反语等, 幽默的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生的学习疲劳, 增强记忆, 更容易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此外, 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上也要制造幽默, 若学生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 教师就可以引用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来比喻, 若是季风也这样迟到早退的话会怎么样呢?这样比直接批评学生产生的效果要好的多即对学生进行了应有的教育, 又使课堂秩序得到调整, 课堂氛围友善。

7.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意识, 提高教学机智。幽默教学具有突变性, 要求老师的头脑一定要敏锐, 不断创造灵感, 为课堂授课制造幽默, 长年累月, 便可运用自如。

总之, 简单来说, 要想学生快乐的学习, 教师就必须要快乐的教学, 若教师将自己愉悦的情感带入课堂, 充分运用幽默的语言, 就能构建起一个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 让学生们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努力提升自身品味, 充分发挥语言幽默的强大效力。

摘要:目前, 我国正在对中小学生大力开展素质教育, 现代教学讲究的是让学生真正做到“会学”“乐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方法, 地理学科的知识广博,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将幽默带入地理学科的授课中, 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幽默诙谐的语言,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习兴趣, 并在其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的快乐。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语言;幽默风趣

一、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形象生动、有启发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这样既有趣味性,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如何使数学语言变得形象生动,教师不妨可以用拟人、比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同时,数学教学语言在形象生动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中,教师应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将单刀直入的提问方式转变为层层递进的启发指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思考来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探讨发现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例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是这样与学生谈话的:出示3个笔筒,里面分别插有2支、7支和3支铅笔

师:谁能把铅笔移一下,使每个笔筒里的铅笔一样多?(一位学生从第二个笔筒中拿出2支放入第一个笔筒中,又拿出1支放入第三个笔筒中)

师:现在第一个笔筒里有几支铅笔?第二个、第三个呢?谁看见刚才他是怎样移动的?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另一个学生上来把这三个笔筒的铅笔全拿在手里,又分别在每个笔筒里放上4支)

师:那么这几支铅笔是从哪里来的?你喜欢哪中方法?(学生讨论后明确了一般用第二种方法,对于数目较大的容易一些)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启发性的谈话,不仅渗透了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而且使学生明确了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

二、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应幽默、风趣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高效教学的作用,因此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机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会在师生之间筑起无法理解的高墙,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就像“味精”,能增强学生的食欲。例如,理解乘法中0的作用,为了强化记忆和正确运用,可用顺口溜:“0在乘中像炸弹,谁遇上它都完蛋。”又如“年、月、日”教学中“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师抓住“一般”指通常、大多数,那么有没有“二般”呢?激发学生去寻找特殊,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分析问题。

三、要在课堂教学中保持良好的情绪

在小学课堂中,教师的情绪往往会影响整个班级的情绪状态,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直保持微笑,说话亲切和蔼,与学生互动频繁,那么学生自然会受到教师的感染,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表现得积极主动,课堂氛围融洽和谐,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最好的思维状态;如果教师带着不好的情绪上课,面无表情,语气生硬,那么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惹教师发火,课堂氛围自然凝重,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四、形象、生动的比喻词

数学课不光是数字的拼合,更是思维、创造的延伸,讲课时,教师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词,把所讲的例题用故事的形式描述出来,可以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把应用题中有关的量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词或故事的形式描述后,再按要求去做,效果更佳。例如在讲“百分数的应用”中的“成活率”时,讲这样一个故事,“今年春天,我家的老黄鸡费了很大的劲才孵出了20只毛茸茸的小鸡,它们犹如一个个淡黄色的球,毫无顾及的在院子里滚动,还不时发出‘叽’‘叽’的‘响声’,看着这活蹦乱跳的小家伙,我的心里也似乎开了一朵朵淡黄色的花。然而,一天早上,不知从哪个黑暗的角落遛出一只可恶的大老鼠,把两只最可爱的小家伙咬死了,还有两只不知去向,面对这种情况,同学们猜猜,我想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生气之余,我想着这样一个问题,‘成活率’是多少呢?”这时教师板书课题,并出示这一类型的习题以及做题时用的公式,效果则更好。

五、结语

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自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向往,对这个世界的乐观的心态,对每一件事物的豁达。我们应该让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课堂上适时适当地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应当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课堂幽默,幽默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乱用。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和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郭卫锋.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J]. 山西教育:初中版,2010,(04).

2.王学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青年科学(上半月).2012,(10).

3.譚颖. 例谈教学方式的幽默对小学数学课堂的作用[J].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10,(06).

4.周纯. 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析[J]. 成功(教育),2010,(07).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篇4

在思想政治课上, 教师如果巧妙地使用幽默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一、幽默性语言的主要作用

1. 幽默性语言可以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的过程, 而且还伴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幽默性语言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营造轻松愉快教学氛围的作用。

2. 幽默性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思想政治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 比较抽象, 平铺直叙地按教材内容讲解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产生厌倦感。幽默性语言可以起到保持学生大脑兴奋,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3. 幽默性语言具有诱导作用, 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思想政治课本中的概念、原理、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而学生的知识水平、抽象思维能力、社会生活阅历等又给他们带来理解上的困难, 幽默性语言能诱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本知识。

4. 幽默性语言具有陶冶作用,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幽默性语言含蓄委婉, 是一种艺术。它是高雅的, 不是嬉皮笑脸、轻薄逗乐, 也不是哗众取宠、低级趣味。它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善人格的外显, 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教学中运用幽默性语言的主要方法

1. 妙语开场法。

妙语开场法是指教师开始授课时, 用妙言隽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能有效地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集中注意力。

2. 诗词歌谣法。

诗词歌谣法是指运用诗词、歌谣、对联的风趣诙谐而取得幽默效果的一种方式。诗词、歌谣、对联的节律感强、语言凝炼、概括力强,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 如果教师把教学内容按这些方式改编, 读来上口, 听来悦耳, 学生就会感兴趣, 从而能提高教学效率。

3. 俚语典故法。

俚语典故法是指运用俚语、俗语、典故、歇后语等来说明事物的一种方法。虽然寥寥数语, 但好似画龙点睛, 胜过滔滔不绝。

4. 形象比喻法。

比喻法又叫打比方, 是运用某些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 使所说明的道理具有趣味性和说服力。

三、教学中对幽默性语言的基本要求

1. 教育性。

思想政治课堂上的幽默性语言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要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各种不同问题和学生在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思想变化。教师要抓住教育的最佳时机, 本着正面引导的原则, 用新颖的方法和令人信服的事实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2. 美感性。

幽默性语言在内容上要雅而不俗, 在讲述上要富有美感和趣味性。那种以制造“噱头”哗众取宠, 以挖苦打趣赚取笑声, 以及俏皮的浅薄语言只不过是一种庸俗趣味, 除博得人们的一笑外, 不能给人精神上美的享受。

3. 启迪性。

幽默是可笑的, 它能把沉闷的课堂变得活泼;幽默又是严肃的, 具有深刻的哲理, 能给人以启迪, 令人深思。启迪性是幽默性语言的目的所在, 即通过可笑的语言表现真理和智慧。

4. 适度性。

适度性要求幽默的运用要恰当, 要把握“度”的原则, 要以教学效果作为衡量幽默适度性的重要依据。从“质”上看, 幽默素材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教学内容, 切不可不加选择地滥用;从“量”上看, 歌颂和讽刺的比例要适当, 应以正面教育为主, 以歌颂性内容为主。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10-01

幽默是指一种用语言表达的动作和行为,能够引发喜悦,带来欢乐,或以愉快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将幽默引入数学课堂,运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讲解分析,巧妙穿插幽默故事、顺口溜、口诀等,课堂气氛会更愉悦,学生学得更轻松、更快乐。

一、用幽默营造氛围,愉悦情绪,激发热情

从现代心理学上看,轻松愉快、积极乐观的情绪,更能够激活创造性思维,让人释放出隐藏的潜能,事半功倍。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巧设幽默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愉悦的情绪,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首先,运用谜语、故事等幽默手段灵活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是较为抽象、复杂、枯燥的,若想要调动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内容,选取学生喜欢的故事、谜语等巧妙引入新知的教学中。

其次,运用幽默手段,启发学生思维。在知识教学中,幽默既是“兴奋剂”,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更积极地展开探究;也是“激发剂”,可以启发学思维,让学生迸发出灿烂的智慧火花。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运用幽默,让学生开心一笑的同时,也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创造力,运用思维的钥匙开启智慧大门,提高解题能力。如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笔者布置了“鸡兔同笼”的应用题:鸡与兔同笼,有45个头和116只脚,请问兔子与鸡各有多少只?有些学生开始抓头挠耳,陷入思维障碍中。此时,笔者幽默说道:所有兔子起立,抬起前面两只脚。于是,课堂一片笑声。此时,笔者继续诱导:看,现在鸡与兔子的脚的数量相同了,头45个,那么有多少只脚呢?于是学生快速说出答案:90只。师:少了几只脚呢?可以得出多少只兔子?致此,学生豁然开朗,愉快而兴奋地说出答案。

二、用幽默辅助教学,启迪思维,深化理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幽默的方式讲出抽象复杂的概念等知识比直截了当地分析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其感悟知识的真谛。

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可运用幽默、新奇的教学语言,如风趣的比喻,幽默的反诘等;或借助夸张、丰富多样的动作或形象,将抽象、复杂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化、形象化、直观化。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如“解方程”与“方程的解”两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上述概念,笔者先布置习题,让学生解方程,求出未知数,再代入原方程检验,引出“方程的解”的概念,而称为“解方程”。而后笔者通过打比方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天平一端放一块石子(重5g),若要知道石子的重量,则需打开砝码盒,在天平的另外一端放上和石子等量的砝码,左右平衡才行。那5g砝码就是“方程的解”。

三、用幽默调节课堂,巧纠错误,加深印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知识本身的复杂、抽象性,学生能力、思维的不完善,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在指导学生纠错的时候,教师需要讲透解题的方法。如果直接指出,或者反复强调某一错误,学生此时明白了,过后或许还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如果教师能够来点幽默,借助幽默风趣的语言,既能营造轻松氛围,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找出错误的原因,深化记忆,有效克服或减少错误。

如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时,有些学生容易将试商的数直接当作除数展开计算,不管教师怎样反复强调,他们还是会出现同样的错误。因此,再次分析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布置习题192÷39让学生计算。在小结环节,笔者灵机一动,运用了小幽默:同学们,将39看作40,此处的40有什么作用呢?(试商)试商后,它也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是不是该“退休”回家了呢?听笔者如此一说,学生咧嘴大笑。此时笔者则因势利导,擦掉写在除数39边的40,引导学生注意“39”才是题中真正的除数,“40”只是帮忙试商的,可不要弄错主角哦。这样,通过幽默语言,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知识,减少计算错误。

幽默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角度。我们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中寻求教学契机,恰当运用好幽默艺术,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数学课堂教学更精彩!

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预设分析 篇6

一、引言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随着小品的兴起,对于小品的研究也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赵本山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四个小品——《卖拐》、《昨天,今天,明天》和《不差钱》进行转写,并对这三部作品中幽默语言背后的预设进行分析,考察语用预设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这四部作品都是受到大家喜欢的喜剧小品,语言特点突出,幽默效果明顯。

二、语用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前提”,“先设”,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德国著名逻辑学家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指的是发话者在说出某个特定的句子时所作的假设。预设,即“表达一个命题的句子或表达其否定命题的句子之得以成立的必要条件”。预设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其中较为突出则是否定下的稳定性(constancy under negation)和可取消性(defeasibility or cancellability)。否定下的稳定性指的是当句子结构或者某个词被否定的时候该句子的预设仍然不变。可取消性指的是当背景假设、会话含义和语篇语境发生改变时,话语原来的预设就会被取消。喜剧小品中,预设的这两大特点常常被用来制造幽默的效果。

三、预设与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产生

1.存在预设与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产生。存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对世界上的事物和人的存在的认识,这种预设的推知不需要语境。它由专有名词、名词性短语及名词所有格等确定性描述语触发。语言的经济原则时存在预设发挥作用的理论依据。语言的经济原则认为人们要尽量用少的语言表达多的意思。而存在预设就是指某事已经存在,给语言交际双方提供了充足的信息。那么,存在预设是怎样在喜剧小品中运用的呢?先来看看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的三个片段:

片段一

崔永元: 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

赵本山: 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片段二

宋丹丹: 他就是~~~ 主动和我接近,没事儿和我唠嗑,不是给我割草就是给我朗诵诗歌,还总找机会向我暗送秋波呢!

……

宋丹丹: 秋波就是秋天的菠菜

当观众们欣赏到这三处时都爆发出一阵阵笑声,原因就在“昨天,今天,明天”、“秋波”和“家用电器”含义的理解上。在片段一中,崔永元口中的“昨天,今天,明天”含义为“过去,现在,未来”,他是想让大爷和大妈回顾一下过去,评说现在,展望未来。但是大爷大妈却理解为“昨天,今天,明天”这三天做过,在做和将要做的具体的事情。这里医疗之外的答案造成了幽默的效果。在片段二中,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将“秋波”理解为“媚眼”,但意想不到的是,大妈将“秋天的菠菜”简称为“秋菠”,恰好与“秋波”同音。如此一来,又造成了理解上的偏差,跟人们的预想不一样,打破了常规,产生了幽默的效果。

2.事实预设与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产生。事实预设(factive presuppositions)是指交际双方在交流中预先肯定或否定的一些事实情况,他常常体现为一个或一组表征具体事实的经验命题,是一些本已就存在的事实,无需语境的加入。事实预设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认知或已知的实情触发的预设,另一类是由情感实情触发的(这类情感涉及到说话人对事实的情感态度)。下面我们结合小品《卖拐》和这两类事实预设来探讨一下小品中的人物是如何利用事实预设来制造幽默的。下面分别是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几句台词:

赵本山:就这病发现就是晚期。

范伟:大老板有骑这个出来的吗?

范伟:大姐啊,那这咋早没发现呢?

在小品《卖拐》中,赵本山对着范伟说:“就这病发现就是晚期”。这句话的预设就是“范伟生病了。”范伟一听这话就急了:他本来认为自己是没有生病的,可是赵本山这么一说,自然将这句话的预设设定为“生病了”。发话者在这里仅仅利用了一个词就预设了听话者生病的“事实”,无论是真是假,言语交流的发展方向始终是按发话者的言语一如来进行的,才会产生幽默的卖拐的效果。

再来看看范伟的这句话“大老板有骑这个出来的吗”。“这个”指的是自行车。这句话的预设便是“大老板不会骑自行车出来”。这里的幽默效果在于:第一,通过反问句来否定赵本山的说法“你是做生意的大老板”。范伟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反问句,答案可想而知—因为“大老板不会骑自行车出来”,所以“我不是大老板”。说话人通过反问句预设了“大老板不会骑自行车出来”的“事实”,进而反驳了听话人的结论,让听话人自己推断出答案最后达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的效果,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高秀敏这句尽管也是疑问句,但触发幽默的机制却和范伟的不一样。

四、结语

在我国,语言类节目中的小品已经成为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必不可少的节目,由语言产生的幽默在小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介绍了预设的概念、预设的特性和种类。从存在预设和事实预设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在喜剧小品中,他们都是如何透过语言来引发幽默的。预设理论是语用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不论是在小品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语用理论的运用随处可见。探讨喜剧小品中幽默语言的预设,更深层次地了解幽默产生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运用预设来制造幽默。因此,在小品创作中适当地运用预设可以增强小品的喜剧效果。

参考文献:

《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研究 篇7

一、关联理论与幽默语言的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他们认为人们对话语的理解有两个过程,即明示和推理,进行这两个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交际。明示是指说话人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推理是指听话人经过推理来识别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关联理论认为,如果想要交际获得成功,听话者需要获得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指听话者不用耗费不必要的努力,却能得到足够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也是翻译工作者追求的效果,译者需要使译文成为“同原语释义相似的接受语语段”。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因为它发生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既然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那么它也遵循着交际的原则,也需要推理。不同的是,翻译这一交际不是简单地涉及说话者和听话者两方,而是牵扯到三方,即说话者,译者和听话者。此外,由于语言的不同往往就意味着文化的差异,导致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存在着差异。因此为了使听话者获得最佳关联,译者必须推理原文作者(说话者)想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并理解他的认知环境,同时他还必须了解译文读者(听话者)的认知环境,然后通过正确使用目的语来使译文读者(听话者)获得最佳关联。

二、《西游记》中幽默语言的英译

以下就运用关联理论来分析詹纳尔和余国潘《西游记》英译本中普遍幽默,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的翻译:

1. 普遍幽默的英译。普遍幽默是指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通过常识就能够体会的幽默。

例1《西游记》原文:“八戒道:‘行者的外公,教老猪驮将来了。’”

詹纳尔译文:“‘Brother Monkey’s grandpa,and I’ve had to carry him back.’said Pig.”

余国潘译文:“‘The grandpa of Pilgrim,’said Eight Rules,‘whom old Hog has brought back on his back.’”

这段话出现在38回,师徒四人搭救乌鸡国国王。

这句话的幽默来自于“行者的外公”。众所周知,孙悟空天生地长,无父无母,更别说外公了。然而,猪八戒因为受了孙悟空的气,便向唐僧揶揄或嘲笑孙悟空,捏造国王是孙悟空的外公,所以才非得让他背回来。

“外公”的所指也是所有读者都了然于心的,因此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也具有共有的认知语境。同样地,为了达到交际意图,詹纳尔和余国潘将“行者的外公”分别直接译为“Brother Monkey’s grandpa”和“The grandpa of Pilgrim”,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体会原文幽默的最佳关联,也使译文产生了嘲笑意味的幽默效果,让人忍俊不禁。

2. 语言幽默的英译。“语言幽默是语言要素的变异使用而产生的幽默”。语言要素有语音、词汇、语法等。

例2《西游记》原文:“行者啐了一口道:‘放放放!’八戒又笑道:‘放放放!我师父这一夜倒浪浪浪!’”

詹纳尔译文:“‘We’ve got to make her let him go,’said Monkey,spitting.‘Let him go,let him go,’mocked Pig.‘I bet our master spent last night having a go.’”

余国潘译文:“Pilgrim spat at him and said,‘Go!Go!Go!’Eight Rules laughed again and replied,‘Go!Go!Go!But it was Master last night who went wild!Wild!Wild!’”

这一回讲的是唐僧师徒五人来到西梁女国,唐僧遭色邪淫戏,孙悟空心急如焚,猪八戒却一副不紧不慢样子,还不正经地调侃起了自己的师父。

这段对话的幽默产生于“放放放!我师父这一夜倒浪浪浪!”这句话。原文的“放放放”和“浪浪浪”不仅做到了押韵,而且其内涵也符合人物所处的语境。在汉语里,“放”就是指放手、放开、舍弃等意思;“浪”本有“放纵”之意。猪八戒利用押韵的方法将“放”和“浪”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得原文的“浪”在当时的语境下变异为“放纵”的意思,这是语音和词汇上的变异。原文读者需要结合语境对“浪”进行推理才能体会其中的幽默。为了使译文和原文产生最佳关联,詹纳尔对原文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后,将“放放放”和“浪浪浪”这两个词分别翻译成“Let him go,let him go”和“have a go”来向译文读者明示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同样,译文读者并不能直接从“have a go”体会幽默,而是要进行一番推理。因此,詹纳尔为译文读者创造了一个与原文接近的认知语境,实现了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从而使译文产生了调侃的幽默效果,让人会心一笑。但是,余国潘将这两个词分别翻译成“Go!Go!Go!”和“wild!Wild!Wild!”,虽然明示了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但是译文读者并不需要对“wild”进行任何推理,因为“wild”本身就有“放荡的”的意思,并且也没有发生语音上的变异来做到和前文“Go!Go!Go!”来押韵,因此,译文没有实现与原文的最佳关联,原文的幽默的效果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3. 文化幽默的英译。文化幽默是指由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产生的幽默。

例3《西游记》原文:“那三藏也只是如痴如蠢,默默无言。”

詹纳尔译文:“Sanzang sat there silent,as if he were an imbecile.”

余国潘译文:“Like a mute and stupid person,Tripitaka refused to utter a word.”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讲得是观音等神仙扮作一家姓莫的富贵人家,来试探唐僧师徒五人取经的决心和意志。

“如痴如蠢”是汉语成语“如痴如醉”的变体。汉语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醉”换成“蠢”,形象地体现了平时一本正经,满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唐僧面对财富既有些陶醉憧憬又装傻拒绝的心理,读罢,让人会心一笑。

然而,詹纳尔和余国潘将“如痴如蠢”分别译为“as if he were an imbecile”和“Tripitaka refused to utter a word.”他们都只传递了原文的意思,而译文读者并不觉得这两句译文有什么幽默可言,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没有为译文读者创造幽默(“如痴如蠢”的运用)产生的认知语境(“如痴如蠢”的来源“如痴如醉”)。也就是说,译文读者并不知道“如痴如醉”这一汉语成语,而译者也没有在译文中解释说明这句话中这一汉语成语的存在,导致读者不能从译文中获得体会幽默的最佳关联。因此,这两个译文都没有产生原文有的文化幽默。

三、结论

通过运用关联理论分析两个《西游记》的英译版本发现,在一定程度上,除了能够直译出来的普遍幽默,两个英译版本都没有很好地保留《西游记》原著的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希望后来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改进,以便更好地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林克难.关联理论翻译简介[J].中国翻译,1994(4):8.

[2]吴承恩.西游记[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12.

[3]W.J.F.Jenner.Journey to the West.Volume II,III,IV[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2015.

[4]Anthony C.Yu.The Journey to the West,Revised Edition,Volume II,III,IV[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

教学中还要做到语言幽默 篇8

【关键词】关联—顺应;选择过程;幽默小说;交际意图

一、关联—顺应模式简介

关联理论(RT)与顺应理论(AT)都是近三十年来关于语用学的新研究,都从认知的角度对人类交际和语言的使用做出了全面的解释。杨平博士在2001年发表的《关联—顺应模式》[1]中详细分析了两个理论的优缺点,组成了一个新模式,即关联—顺应模式。由于关联理论对其理论本身解释系统,但具体到语言使用规律上就不能言尽其祥了。顺应论对语境和具体使用规则的叙述十分充分,这一点恰好弥补了关联理论的不足。因此,关联—顺应模式旨在将二者联系起来,取长补短,另辟蹊径,该模式的产生为语用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新的角度。

关联—顺应模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针对这个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也涉及各个领域。在理论上的研究主要有陈春华[2]和冉永平[3]等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陈春华对比了关联理论和顺应论,与杨平博士一样,他也发现两个理论的理论框架相似,区别就在关联理论不易于实际运用,而顺应论则正好相反。冉永平通过研究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得出了不同的模式应用过程。后来的研究尤其是硕士毕业论文主要是将这一模式应用到分析语篇、分析不同语体的实践中去,如对委婉语的解读(陈敏[4]),在翻译方面的应用(林丽云[5]),对法庭提问用语的分析(刘岚[6]),对幽默语言及隐喻的研究(申佃美[7],李成华[8])等。

二、关联—顺应模式再分析

综观前辈的理论与分析,笔者尝试进一步对关联—顺应模式进行分析,发掘关联与顺应的深层关系,以期对其应用产生更好的指导作用。关联理论将关联性定义为新信息和已有信息间的关系[9],其中新信息必定能产生语境效果,已有信息就指现有语境假设。因此,关联性实际上就是语境效果的体现,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新的语境假设、加强现有语境假设、或者排除现有语境假设。但是,不管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还是排除现有语境假设都会产生新的语境含义,也就是说新的语境暗含产生的方式就是加强或者排除现有语境假设。在关联性定义的基础上,关联理论又具体区分了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的关系,指出最佳关联是人类交际的关键。

Verschueren的顺应论对语境与选择的描述与关联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认为交际双方要作出相应语言的选择必定会导致出新的场合出现(如产生出会话含意)或者使原先的语言选择失效[10]。这其实可以与关联性的特征相对应,即选择顺应的结果加强语境假设从而产生新的语境含义,或者与语境假设相反从而否定或减弱原来的语境假设。

以上分析表明顺应性和关联性的结果都是产生语境含义,只是这个含义有时是对原有语境假设的肯定或者加强,有时是对原有语境假设的否定或减弱。在宏观方面,关联性主要说明新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系,顺应性更具微观特色,侧重从心理、社交、客观世界等方面着手分析。关联性是总体观点,而顺应性则是方法论。因此,在交际者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以关联为总的指导思想,把选择与顺应应用到具体的分析中去。从动态顺应的过程可以看到,语言的选择就是交际双方顺应语境所进行的心理活动。结合关联理论,顺应是选择的过程,也就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过程。语境的选择是从无限的可能性中做出的,但同时又受到关联性的制约,即所选择的语境必须是以关联为取向的。选择的过程就是寻找关联性,顺应的结果是找到最佳关联,因此,顺应并不是结果,而是属于选择的过程。关联性以加强或减弱语境假设来衡量,顺应性则要解决交际信息是从哪些方面来加强或减弱语境假设的。以上分析使得关联与顺应的关系更加明确,这个新模式以关联为目的,以选择顺应为手段,围绕语境假设展开分析,使得交际能够顺利地进行,从而达到交际者的最终目的。

三、关联—顺应模式在幽默小说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在幽默小说语言的产生与理解过程中,交际的发起者就是小说的作者,交际接收者是读者。交际双方没有互动,只有作者一方以书面语言形式向所有潜在的读者讲述故事,读者接收这些信息并在大脑中形成某些理解。作者写幽默小说的过程就是作者如何选择语言策略,怎样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达到幽默的效果;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作者语言和理解作者幽默意图的过程。因此,不论是交际的哪一方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思维和解析。下面通过两个例子来简要论述关联—顺应模式是如何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起作用的。

A dead leaf fell in Soapys lap.That was Jack Frosts card.Jack is kind to the regular denizens of Madison Square...

这段文字节选自欧·亨利著名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开篇部分,作者运用了拟人与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冬季到来之前的天气变化。如果不熟悉英语的人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把枯叶比作杰克·弗洛斯特的名片,因为弗洛斯特(frost)这个姓在英语中是霜的含义,它既代表了寒冷又不乏诙谐的含义,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定下了轻松幽默的基调,所以作者选择这样的用语实在是一举两得。作者写作时用的英语,目标读者也是懂英语的人群,因此,他正是结合了自己的目的和对读者的认知语境的预测进行了这样的语言选择。作者要想使小说与幽默关联,就不能用直白的语言直接陈述事实,他一定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从读者方面来分析,当看到语言表述枯叶与杰克·弗洛斯特这个名字时,读者并不觉得两者有什么相关的地方,但是由于阅读之前的关联假设,即假设所有小说中的文字都是值得阅读的并且是作者所能想到的最佳表述,读者会继续努力寻找其中的关联,那么这种努力就延伸至认知语境中去,从读者所拥有的百科知识中去选择,最后选定这里的关联性只有放在天气变冷这个条件下才产生语境含义,因此,读者就选择将枯叶掉落与霜降联系起来,明白作者表达的是冬天来临的含义,但是读者在所有语境假设中去选择与顺应的结果不仅是为了理解作者的字面意义,还有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也就是营造氛围,传递幽默。

下面请看这篇名著中的另外一个例子:

As Caesar had his Brutus,every bed of charity must have its toll of a bath,every loaf of bread its compensation of a private and personal inquisition.

这个句子中的两个人物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前半句只是点到了凯撒和布鲁图,后半句的话题随即转到慈善机构和一份面包上来,前后看似不相关的人物和事物却包含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如果中国读者不了解古罗马的历史,根据句子的后半部分就只能推测出凯撒和布鲁图的关系不好,要想完全理解这里的含义必然要熟悉这两个历史人物。凯撒大帝是古罗马的最高统帅和独裁者,他造就了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最后他被国内的共和派贵族刺杀。布鲁图是古罗马的贵族派政治家,起初得到凯撒的提携与照顾,是凯撒的好友,然而,由于后来意见不一,他成了刺杀凯撒的主谋。作者把凯撒和布鲁图之间的敌友关系与索比和慈善机构的关系相比较,借用历史人物的矛盾关系指出慈善机构虽好,但是也有不利的方面,正因为这样,索比才不能去寻求帮助。作者在写作时不能直接明说看起来有利的事情却也会导致悲剧的结局,那样就不能突出索比看似不合逻辑的选择其实是充满了无奈与辛酸。作者写作时预见到读者的历史知识和理解过程,于是将历史人物拿来比较,将重要严肃的历史典故与不值一提的流浪汉生活相对比,产生巨大的反差,使得读者在理解索比的同时能够更进一步,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即通过幽默对比,讽刺当时社会的慈善制度,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与悲凉。

从关联—顺应的角度来分析,理解句子的关键就在于两个历史人物和索比去慈善机构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这是毫不相关的,但是既然作者这样安排句子结构,那么关联性就必然存在,读者寻找关联性时付出的努力越多,得到的语境效果就越丰富。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相关认知语境去选择顺应这里的人物关系,在严肃的历史事件和流浪汉的选择之间进行比较,得出凡事有利必有弊的结论,同时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即作者幽默和讽刺的目的。

四、结语

关联—顺应模式以关联为目的,以选择顺应为手段,围绕语境假设展开分析,它也为小说语言的理解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从这个新模式的视角观察小说作者和读者构思和分析语言的过程,作者写幽默小说就是在选择语言策略,怎样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达到幽默的效果;读者阅读小说就是在运用关联—顺应模式解释作者语言和理解作者幽默意图。所以,不论是交际的哪一方都需要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思维和解析,这个模式对语言的表述和理解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平.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2001,(6),21-28.

[2]陈春华.顺应论和关联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19(2),93-97.

[3]冉永平.言语交际的顺应—关联性分析[J].外语学刊,2004,(2),22-33.

[4]陈敏.关联—顺应视角下的委婉语[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5),98-100.

[5]林丽云.关联—顺应模式下的商务英语翻译[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刘岚.法庭提问中预设的顺应—关联理论分析[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申佃美.幽默话语的关联—顺应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1,(4),32-33.

[8]李成华.论隐喻的关联性和顺应性[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9]Sperber&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5,86-89.

[10]Verschueren.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Amold,1999,148-149.

上一篇: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下一篇:《手工做条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