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把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
高中英?Z教学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让高中生感受到高中英语课堂之美;德育教育工作把高中英语教学的语言美,能让高中生爱上英语课。把德育工作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中去,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之美,能让学生爱上语言美的英语课,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高中英语教学让学生耳濡目染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需要教师认真的研究修改,挖掘高中英语课本中的素材,这样不但可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一定的道理,又蕴含着无穷的美。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具备了各种语言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显露出语调之美、语法之美、词汇搭配之美、英文诗词之美、风俗习惯之美等等。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自身的语言风格和使用技巧,每每诵读的时候,都有一种莫名的美感,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美的存在。在使用英语的国家,有很多良好的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和日常行为约束思想,这些内容都在高中英语教材中有所体现。比如在接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要说声“Thank you ”;在做错事情之后要及时的说声“sorry ”;当听到别人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生病的时候,要说声“I’m so sorry to hear that”;在别人遇到麻烦或者苦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关心他人,送上安慰的话语“Can I help you ? ”等。这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恰恰学生不易说出口,而高中英语教学中,很多的课文都有这些词汇和短语,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学生一定会在耳濡目染中习得知识,并且提升自身的涵养和情操,做一个文明礼貌,举止得体的学生。
二、德育教育工作让高中生感受到高中英语课堂之美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就是课堂的全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根本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课堂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效果也不明显,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感受不到知识的存在和有用性,也体会不到课堂之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的条件不断优化,人们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也不断创新,一些新的教学媒介和教学模式脱颖而出,比如多媒体的应用为高中英语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通过声文图茂的形式直观的体现了知识,激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器官,让他们耳目一新,感受到了课堂之美和知识之美。例如在学习What can you see ? What can you hear? 等句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巧用多媒体,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比较轻松,知识比较好掌握。通过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声音,可以感受“鸟语花香,四季变化,领略五湖四海”,学生的情操就得到了熏陶,感受到了课堂和知识之美。通过这种“美”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教育工作把高中英语教学的语言美,能让高中生爱上英语课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否通过自身的语言组织,展示英语语言之美关系到学生的知识接受效果。其实,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语言是整个课堂的直接载体,是教师情感表达和学生情感熏陶的重要符号标志。教学实践证明,单一枯燥的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厌恶感,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如果再英语课堂教学中使用抑扬顿挫和丰富的语言情感表达就会大大的吸引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内容授课语言不仅要具有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形象性与确凿性,还应追求语言的音律性,幽默感。英语语言的艺术美极为丰富,体现的方面也较多。比如体现英语语言之美的幽默性、节奏性和创意性上等。就拿语言之美的幽默性来说,英文使用的过度,有着幽默风趣的习俗,如果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让学生领会到语言的幽默,不但可以实现轻松的课堂教学还能提升学习的效果。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再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能巧妙地在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授课变得风趣诙谐,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英语学习,爱上这门课程。比如在学习相关的文章时,牵扯到西方的一些文明礼仪,教师就可以举一些具有幽默性的例子来进行授课:假如一位国外友人到中国家庭去做客,由于外国人很有礼貌,看到主人的妻子就说“Your wife is very beautiful.”中国人听后也比较谦虚“一般一般,哪里哪里。”直译就是“Where,where!”外国人:“From the head to the foot.”高中生一听就知道存在一定的交际错误,但是会情不自禁的乐开花,也会及时的给与纠正,重温中西方的差异,领会西方的语言习俗,感受英语语言之美。在高中英语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独特优势,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认真的研究教材,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在耳濡目染之中开展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意义
(一)心理学与心理治疗
纵观国内外对艺术治疗的研究不难发现,艺术在其教育意义中除了对人形成一定心理审美结构,同时在其本质上还具有重要的心理治疗功效。艺术治疗具有两种取向,一种为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此模式中,艺术成为非语言的沟通媒介,配合当事人对其创作的一些联想和诠释来抒发负面情绪; 另一种取向则倾向于艺术本质。通过艺术创作,缓和情感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或达到净化情绪的效果。这两种取向,都是把艺术当作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 让当事人能透过创作释放不安情绪。音乐与美术学科作为综合艺术的两大主要学科,就其学科特点与课程特色,在其创作与学习过程中最有条件触动患者心灵,能够帮助患者将意念转化为具体形象,通过艺术体验传递个人的需求与情感,并由分享和讨论使其人格获得调整与完善。音乐在其心理治疗方面的意义早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已经得以证实,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和谐论来帮助人们认识艺术美的本质。根据毕达哥拉斯就音乐对于人心灵的净化作用的相关研究表明:用音乐,用某些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能力和谐。其和谐理论的提出并不仅仅意味着音乐能够使人的心灵达到平衡、和谐状态,这是在西方美学史上辩证思想的最早的萌芽,也是美学中"寓整齐于变化"原则的最早的萌芽。
(二)美学与审美品位能力塑造
音乐与美术教育作为艺术学科的两大门类有着各自的审美趣味和品位内涵,但其审美意蕴却在本质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历史中就有对于音乐审美意趣的记载,在 《庄子》的《人世间》谈到的“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于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于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其中所描述的音乐审美感悟以理性的思升华到感性的悟,强调乐音动心,超越理性, 达到物,忘的无意识状态。这种“坐忘”的审美境界将人与乐融合,人与天地融合,与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体验”十分相似,体现了在音乐欣赏过程中,以乐感怀、以情感人的审美心理。音乐以其对主体知、情、意的全面影响传达其审美教育与品位价值理念的精神,音乐教育对于构建人的真、善、美的心灵,提升审美修养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作用。在视觉文化影响之下,美术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国文人对于美术的审美愉悦性由衷地发出了“畅神”“美备欢乐”的感叹。 “畅神”说是我国魏晋南北长时期宗炳就美术所具有的审美精神享受所提出来的。"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即是提出了美术潜藏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从学科领域看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可分为两部分的学习侧重点,一方面,侧重于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侧重于学生的自主表现能力。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课程学会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经历多种艺术体验从而表达个体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从造型能力培养方面来讲,音乐融入美术教育教学对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意义在于学生通过音乐的试听感受体验加深形、色、肌理、空间以及明暗等美术造型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深化“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学生造型知识学习的深刻性与直观性;从学生自主表现能力的培养方面来讲,音乐的融入使美术教育教学更具想象力与新鲜感,学生不仅在美术教育中获取了对美术媒材、表现手法多角度尝试的乐趣,同时,通过音乐对于艺术情境的渲染与艺术情感的熏陶学生能够更加鲜活生动地将个体对于艺术观念、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进行表达与诠释。在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观察、认识与理解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并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探索、实验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敢于创新与表现,培养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在“设计•应用”学习领域中,学习目标侧重于对学生创造意识、设计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引导与培养,在现代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与机制下“设计•应用”领域在美术教育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想象力与创造性的培养与树立是构建创造意识的关键。《义务教育美术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研究与设计,引导学生“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树立美化环境、改造生活空间的意识。
(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关键词:国有企业 教育实践 群众路线
一、群众路线是人性化管理的传承
众所周知,所有的企业发展都植根于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而另辟蹊径。脱离社会环境而谋求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会走向灭亡。而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有相当的敏感度,并且以此为指导来加强企业的管理,延续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而“以人为本”,坚持群众路线既是中国几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中国当前主流文化的继承和探索,值得各企业借鉴和引用。
群众路线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创新发展中。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模式主要走苏联模式,经历一次次的失败与探索之后最终成型于1960年的《鞍钢宪法》。《鞍钢宪法》是对以前经验的概括,在此基础上构成科学的群众发展路线。具体如下:第一、企业群众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管理,从企业管理者到企业普工都是企业的主人,是平等的,共同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第二、重视企业领导层的建设和教育,杜绝旧社会一些不良的管理风气;第三、重视工人在企业的当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参与到企业管理当中,不断扩大和发展企业职工应有的权利,保障其权利的有效履行。
群众路线是中国企业管理的传承和发展,在企业发展的新时期,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褪色。相反,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路线将会迸发出新的活力,指引中国国有企业管理的新发展[1]。
二、 国有企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民经济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国有企业。虽然国有企业正在经历找市场化改革,但是其在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依然是无可替代。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发展,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在企业中的重大作用,显得更加迫切。
首先,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比起来,有明显的政治优势,所以管理者要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引导企业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坚决贯彻群众路线,促进国企管理得到有效的改善。加之,国有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能疏忽政治的管理和相关人员政治觉悟的进步,经由群众路线的贯彻,保证国企管理队伍的纯洁性,以为人民谋求利益为宗旨,增进国企的健康发展[2]。
其次,国企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所有企业都不能脱离人而独立生存于社会中。因此,必须关心群众的疾苦,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当前遇到的问题和最需要企业帮助解决的问题,及切实保障企业群众得到收益。同时,国有企业应该克服企业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失调,避免将责任归于群众,担当起企业应尽的职责,营造有效的内部成长平台。
再次,由于现阶段企业管理人员轻视人民群众的力量,身上还保留着官僚习气,喜欢高高在上,不了解普通群众的心声,导致企业群众缺乏对企业管理人员的信任,无法和企业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而牺牲群众利益,导致管理人员与群众关系的恶化。检查群众路线,有利于群众参与到监督管理中去,对于遏制企业的恶性发展,促使其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有积极的作用。
最后,随着社会文化的逐渐健全,民主的思想已经完全深入人心,迫切需要在企业管理和工作中得到体现,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履行。加之,信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企业信息的公开化和民主化,人民能够更加便捷的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形成良性的监督和管理参与机制,营造出科学民主管理文化氛围,促进国有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3]。
三、 国有企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须妥善处理好的关系
(一)调整好当下和长远的关系
近期要着重处理好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贪污腐败、错误决策、假公济私、肆意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需用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整治损人利已、假公济私;针对错误决策,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要自我反省,主动承担应有的责任,同时应该以实际行动将决策错误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实施透明化管理,让普通群众融入到管理当中来;针对一些损害集体利益的现象,要畅通群众反应渠道,实现全民监督,遏制腐败现象的恶化。
从远期上来说,要实现权利约束,做到权为民用,完善权力监督体系。(1)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切依法办理,实现法治而不是人治,以法来制约权的发展;(2)完善权利协调体系。要避免权利集中于同一个人或者同一个机构,将权利分散,互相牵制,共同协作,沟通良性的权利制约体系,使有限的权利有序的进行运转,最大限度的取得经济效益,实现政治的平衡;(3)保证权利监督能够发挥实效,避免一些表面现象。表面上存在,实际却没有发挥其特有的监督体系,形同虚设。
(二)处理好领导和群众的关系
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一定要注意区分好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避免混淆主次。在这过程当中,人民群众必然不是主体。如果对主体认识的错误必然会导致活动的形式化,没有实际的内容。为避免这种现象,要求领导要放下官架子,走入群众,与群众融为一体,虚心的接受群众的意见,正视自己出现的问题,根据群众建议及时进行更正。同时要善于调动群众,防止脱离群众的活动。要充分发掘群众参与的热情,以领导的热情和魅力感染群众,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同时要认真维护好企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让群众能够多方面的了解企业,强化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四、总结
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我国企业历史管理的传承与时代的主题——以人为本也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更是提高黨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冰.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J].管理观察.2014(03):163-163
[2]王红梅 .国有企业有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探索[J].活力.2014(03):121-121.
[3]梅黎明.关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3(04):9-13.
天竺山小学
曹鹏飞
自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七大又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可见,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活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
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最终目标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四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要深入领会十七大报告中这些精准的阐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和“基本要求”部分,用这些思想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要让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走上人力资源强国之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二、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
让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根本要求,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一般说来说,知识、能力都属于智育范畴,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但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限于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心
理素质、身体素质的成长),就不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也不会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各类人才。
同时,要处理好学生短期发展、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面对现实,现在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作为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要为学生传授知识,并帮助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迈向人生的又一驿站,这可以说是学生的短期发展目标,教育者有责任带领学生实现这一目标。但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不可只注重学生短期发展目标的实现,也要为学生一生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位专家说过:现在许多学校向社会疏送的不是有用之才,而大部分是知识和人格不健全的无用之才。这句话很令人深思,我们教育工作者,万不可以只照着教材教教材,围着题目解题目,还要加强学生的品德、恒心、毅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
三、面向全体教育对象,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因材施教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潜能和特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目光和精力仅仅集中到部分优等生的身上,我们要面向全体教育对象,做到以学生为本,统筹兼顾,因材施教,让每位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潜力和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的有用人才。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校存在的前提和理由。说实话,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都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扩大了老师的主导作用,甚至是用“主导”代替了“主体”。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地位,不能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统筹兼顾,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性格等方都存在着差异。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要实行分层教学,让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合理,做到因材施教,统筹兼顾,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的、科学的发展。
一,重在过程
我们人最大的烦恼以及无用功就是沉湎与昨天,沉醉于明天。永远不正眼看待今天。昨天已是过去已成定局,明天还未到来,决定明天的是今天,今天是链接昨天跟明天的唯一你看得见能把控的住的。对未来最大的恩赐就是把所有给予今天。
我们一出生就已是倒计时,每个人最终归宿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要把过程活的精彩无悔,有的人太过注重于结果,所以导致他的烦恼没完没了。因为总有你得不到的结果,总有成败。以一种过程之心去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才会让你保有平常心,因为这些东西你生命的一个过程而已。
对于心态好的人来说踢场球就过瘾,输了那也没啥,得了只是锦上添花。如果有这样的“闻过即喜”的心态,做任何事都无所谓成败,只享受这参与的过程,那就是很高级的境界了。有这种心态其实结果好也是水到渠成的嘛。
二,不执着输赢
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输赢,也没有百分百的得到。因为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有显性也会有隐形,此一时彼一时,世界总是不断因时而变的。所以我们坏也不要看的太坏,好也不要看的太好。如果我们把输赢成败看的太重,有太强的得失心你就会把人生活成杯具,过自己过不去。就像一场球赛,输了无非就是再来一场嘛。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清理的能力,能定期清理归零。过去的已经过去,再希望那也已经无法改变。
三,要以爱好为前提
当你喜欢一件事你就会全身心的投入,无论成败你都会很开心。你会很开心,会坚持到底,会专心致志。那怎么不会有好的结果。
我们看看自己小时候还有身边的小孩子,无论做啥都很开心,就是因为他们是建立在自我开心的基础上,没有任何功利性,也不追求结果。
有以上这四点你就具备了“玩乐心态”,就会自我开心也会得到一个很好的结果。
长葛市第一小学 王菊芬
终生学习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学而不厌、习而不倦”也就成了很多教师的优秀品质。新课改以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变化,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让更多的教师有了更多的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们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便捷。学习机会的增多,学习方式的变化,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调动了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很多教师为了深入了解专家们讲的教育理论,不仅认真做了笔记,还从网络上观看有关专家的讲座视频和理论著作。特别是最近几年,一些专家自创的高效课堂模式在全国轮回讲座,很多教师开始纷纷效仿。各地教育、教研部门也鼓励教师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刚引进,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又要全面普及,如今创新课堂、翻转课堂、群文阅读等一些新课堂模式犹如春笋般快速萌发起来。面对空前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在开心的同时也有了很多新的困惑。是不是每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适用于每个地域、每个学校、每个教师、每个学科、每个学段呢?有的老师听听这个专家讲着有道理,那个专家讲的也不错,不知道到底该按照谁讲的去做?还有的老师随着学习的机会增多,倒不是越来越会驾驭课堂,相反越来越不知道课堂怎么上了?尤其是我们的语文课堂,课堂上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份量如何把握,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陷于混沌状态之中。如何把专家理论合理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以此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呢?
一、结合实际,勿要专家理论的“神化” 老师们对每一次学习机会都非常珍惜,对每位专家都抱着敬畏的态度去学习。于是就出现了专家的每句话都是圣旨,都是金玉妙言。为了达到专家所谓的教学境界,很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花费大量心思分解专家倡导的课堂模式,甚至出台一些固定的教学模式让老师们套用,并以此作为考核老师们教学工作的标准。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提倡“学案导学”。为了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去操作,一些三四千名的大学校每上一节课最少要用去几千张纸去打印学案内容,一月下来要用去四十多万张纸,这对于经费本来就比较紧张的学校来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创造了洋思中学神化的蔡林森校长加入我们河南永威中学以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又迅速在我们中原教育的沃土上扎根发芽。为了落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倡的“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很多老师开始挤占学生活动时间,牺牲自己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达标测试,教师的课堂过关,似乎有些大运动的感觉。永威是一所私立学校,教师为了“天天清”、“周周清”可以延迟学生的放学和离校时间,可是我们公办学校能这样做吗?另外为了“堂堂清”而去挤占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做有利学生全面发展吗?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道理我们都懂,面对专家的理论讲座,我们应该作为一个有头脑的老师,不能“神化”专家的理论,更不能全盘拿来效仿。专家们自身的教育智慧是长久的积淀,专家们提倡的教学模式是结合自身的素质,结合学校的校情,结合学生的学情摸索出来。犹如橘生淮南一样,专家提倡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在某种环境下对提高课堂教学确实很有效很高效。如果效仿专家的我们没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学校没有良好的科研氛围,教师之间没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恐怕只能起到东施效颦的结果。这就要求我们教研部门,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不要盲目追风,我们每位教师在进行课堂变革的时候不要忙于跟风。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神化专家的理论,都要在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去汲取专家理论的“精华”。
二、善于取舍,汲取专家理论的“精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专家们的教育观点和好的做法,会让我们少走弯路,会给我们指引迷津,会让我们茅塞顿开,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影响。不管做什么事,我们都要提倡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注重效果和结果,教学研究也不例外。如何发挥教育专家引领作用的最大化呢?那就是我们在学习专家理论的时候,要善于取舍,汲取专家的理论 “精华”。虽然专家们都著有大量的理论著作,但每个专家的理论支撑点却只有一个核心内容。很多时候,专家们的理论核心支撑点甚至是相同的,只是在研究的时候侧重点不一样,呈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前面我们说的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其实这两种课堂教学模式,依托的核心教育理论就是“注重学生的学”,这里面的精华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至于每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我们未必完全效仿,也未必都很科学合理,更不可能完全适合自己。
专家们的理论精华也不是拈来就可以用的,因为这些理论精华其实我们也都知道,只是我们平时太善于忽视,不善于关注。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就是他们把我们常常忽略的教育现象和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了的研究和总结。我们语文教师都知道,现在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不喜欢作文课。很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加大写作的强度,加强指导的力度,然而苦口毒婆心,学生对习作的厌倦情绪不升反降,学生的习作内容依旧东拼西凑,毫无新意。江苏无锡市的教育专家张赛琴老师,就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入手,课堂上创设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进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她创设的系列课堂习作模式,无一不是从兴趣入手,无一不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我们学习张赛琴老师不是她设计的写作活动内容,而是她习作的教育理念精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不仅把张赛琴老师的理论精华运用到我们的习作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到其他教学中去。
三、勤于反思,加强专家理论的“内化”。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澳柯玛电器的广告语,这句广告语现在又被转化为一句教育名言“教育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不满足的追求过程,教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探索者。专家们创设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即使很实效、高效,仍算不上教育的最高境界,更谈不上教育的更好境界。他们的研究也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再改进和再改善,我们也应该抱着不满足眼前的心理学习他们研究的成果。借助专家的研究成果,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但是要站到巨人的肩膀上从塔尖上去看到的广袤、壮美的风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勤于反思,把教育专家的理论“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
人们常说“内化于心强理论”,我们在汲取专家思想 “精华”的同时,要围绕理论“精华”,激发智慧的光芒,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其理论精华就是关注学生的学,如何做才是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呢?永威中学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课堂上把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但是教师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学,怎么让学生学得有法、学得有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是我们永远研究的教学课题。永威中学强调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都必须在课堂内完成,课前不让学生预习。“凡事预则立”,预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学,而且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凡是参观过永威中学的老师应该有这样的感受:虽然课堂上老师把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但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感觉非常地压抑。学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长远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评价的多元化,同样是关注学生的学。一个“学”字包含着太多的教育话题,把“学”内化为我们教育理念,引导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不求把“学”研究得最好,只求做得更好。
四、敢于进取,落实专家理论的“外化”
我们把专家的理论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思想,还要“外化”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被繁琐的教学工作所缠绕,懒于尝试;或者被一些教育传统所束缚,不思进取。很多教师学习现场激动万分,学习回来信心十足,学习过后原地不动。也有些教师总感觉自己就是一名普通教师,和专家的差距太大,专家们提出的理论自己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懒的借口,更是为自己不思进取找的幌子。专家们也是从一线教师中走出来的,他们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也是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明白知行合一的道理,更应该懂得行知教育的内涵。我们只有把学到的专家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才能发现自身不足,才能检验自己内化的对与错,才能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才能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因为地域的差异,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外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挫折。教师要敢于面对、乐于接受,积极应对挫折,战胜挫折。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我们要明白“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的道理,在挫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学校曾经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整齐划一的学习,连学习方法也是整齐划一。这种整齐划
一、片面追求分数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我们没有怀疑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也没有因此中断对该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学习。通过反思与研究,我们把课堂中的“先学”拓展到课前的预习学习,课后的延续学习,把“当堂训练”变为“交流质疑”,把教师的检测分解给学生自己、小组、家长,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意识,就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 而是依赖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科技发明、专利成果等资源, 采取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办公司、创办企业等形式开创自己的事业[1]。从某种意义上说, 大学生的创业就是一种就业, 而且是就业的高级形式。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起到动力作用的个性倾向,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意志等心理成分, 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能动性[2]。同时, 创业意识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必然性
1.1 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据统计我国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达到700万左右, 相比2012年大学毕业总人数增加了20万左右。而2003年全国高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仅为212万人。由此可见, 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但近几年就业率却不断下降, 同时社会的有效需求在短期内增加有限。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必须在择业观上不断地更新观念, 将困境转化为机遇, 从而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就业机遇。
1.2 创业意识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 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 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 强调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由此可见创业是解决就业压力的有效形式, 更是将社会创新思想快速转化为经济动力的现实生产力。
2 大学生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成效主要取决于高校创业教育水平的高低。目前, 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其中创业意识是整个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主要是让大学生学会主动的思考和行动, 是任何有作为创业行动的先导[3]。强烈的创业意识是创业活动产生的源泉和动力, 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主力军, 也是社会新鲜事物的接受者和倡导者, 因此,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思想和意识的培养。没有坚定的创业信念就不可能将创业梦想变为现实, 创业成功属于有创业意识的人。大学生只有具备坚定不移的创业信念, 才有可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优良的创业品质、丰富的创业知识和较强的创业能力也是创业成功的必然要素。
3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现状
(1)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还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 比如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中, 创业意识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了解创业意识的概念及重要性, 但是在为什么大学生应该具备创业意识及如何利用正确的创业意识有效地指导自身就业等问题没有深入的剖析。 (2) 就业和创业的概念区分过于清晰, 致使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只知就业而不懂创业。在对安徽省某高职院校的调查中, 笔者针对同一专业的大一学生进行调查, 在接受调查的200名学生中, 60%的学生表示就业就是在完成学业后找份适合本专业的工作, 34%的学生想在毕业后尝试创业———自己当老板, 6%的学生只是觉得有必要有上大学的经历, 并没有考虑就业。在对198名大二学生调查得知, 45%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创业课程没有兴趣;在问到专业与职业的关系时, 55%的学生认为专业就是职业, 35%的同学对创业政策一无所知, 21%的同学打算毕业后尝试创业。可见大学生在面对创业与就业的关系时将二者区分的很明确, 没有将创业看作是就业的有效路径。随着年纪和年级的增长, 大学生对于创业的认识也越来越现实和悲观, 选择创业的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减少, 就更谈不上大学生对创业意识的重视。
4 改进和提升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的方法
4.1 以实践教学为主, 将大学生创业意识深入人心
目前在就业指导的理论课程中, 通常将就业和创业的概念分开讲解, 使学生从概念上将就业意识与创业意识区分明确。高校应在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将创业意识融入到就业指导教育中, 在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学及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各种实践机会,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模拟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于创业的兴趣, 使其对创业抱有积极的态度。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对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以演讲的形式表现出来, 将理论提前转化为现实。在无领导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创业者的心理变化及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压力和挑战。高校应该鼓励就业教育工作者参加创业模拟实训师的培训, 系统学习市场营销、采购、存货管理、成本核算、记帐系统、人与生产力、企业计划 (盈利模式) 等创业理论课程内容, 掌握创业模拟实训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和授课技巧, 熟练运用模拟实训系统中的创业能力测评、模拟公司注册、确定经营项目、模拟交易、投资收益分析等。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模拟实训班, 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创业模拟实训过程中了解到创业的具体过程,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4]。
4.2 社会及家庭对创业意识教育的重视及认同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直鼓励倡导“创新型人才”, 并在创业政策上为大学生大开方便之门, 针对应届大学生创业在财政政策上, 例如政府税收、银行贷款、企业融资等多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5]。同时, 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建立企业孵化基地, 为刚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资金及技术服务等, 提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企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认同是大学生坚定创业意识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积极配合政府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 调查显示成功的企业及享有较好企业文化的企业, 是大学生学习向往的创业雏形, 也是大学生创业的巨大动力, 因此, 企业应该向大学生提供技术及经验介绍等支持, 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的不同及家长自身的就业经历, 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方向标, 家庭成员在对子女进行就业指导时会将自身的就业意识有意无意地投射到学生的身上, 因此, 对于创业意识的培养不是在大学里独自完成, 而是要在长时间的家庭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谷成久.大学生学习与就业指导课程[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265-268.
[2]徐建伟, 唐建荣.大学生创业行为触发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4, 31 (20) :141-144.
[3]张文强.大学生创业障碍与对策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39 (4) :260-262.
[4]刘云龙, 张同远.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1) :70-72.
【浅析如何把德育教育工作融入到高中英语教学】推荐阅读:
浅析如何突破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07-03
浅析如何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09-28
浅析如何加强作风建设06-28
浅析党校图书馆如何有效发挥作用06-14
浅析如何做好城镇燃气工程施工管理06-15
茶文化素养如何融入思政教育论文07-05
浅析地方领导如何加强班子建设与执政能力09-16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方法09-13
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浅析07-14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论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