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方案(精选8篇)
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处理是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目前20世纪60年代建设的.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库处于整改阶段(退役、新建、改扩建).本文作者基于参与固体放射性废物库建设及退役工作体会,就城市固体放射性废物库设计和运行中的有关问题(设施配置、安全措施、废物库退役等)进行了探讨.
作 者:宁靖 王进学 汪霞 陈峰 作者单位:宁靖,王进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计算中心,北京,100083)
汪霞,陈峰(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石家庄,050021)
一、充分认识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重要意义
大宗固体废物产生量大、资源化利用前景好, 对环境影响广泛。实施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促进节能减排, 加快构建可持续的生产方式, 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时期, 在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下,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取得积极进展, 利用规模、水平均有较大提升。
(一) 有利于节约和替代原生资源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有利于减少原生资源消耗, 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我国煤矸石发电机组装机规模已达2 100万千瓦, 年可减少原煤开采4000万吨。天然石膏资源虽然丰富, 但品质较低且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 燃煤电厂排放的脱硫石膏、湿法磷酸中产生的磷石膏如全部得到利用, 年可节约天然石膏1亿吨。
(二) 有利于缓解突出环境问题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造成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粉煤灰排放量大、占地多, 如果得到合理利用将有效减少由于堆存造成对土壤、大气、水质等环境的影响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可以有效解决随意焚烧污染环境, 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物的综合利用将减轻“垃圾围城”问题。
(三) 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大宗固体废物既包括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 也包括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废物, 大力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将在电力、煤炭、矿产、冶炼、建筑、农业等多个行业探索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 延伸和拓宽生产链条, 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 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以提高综合利用率为核心, 以重点工程为着力点, 完善政策措施, 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推动大宗固体废物由“低效、分散利用”向“高效、规模利用”转变, 形成稳定的利废和资源再生能力, 发挥资源综合利用对于保障资源安全和防治环境污染的作用, 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原则。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使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成为企业降成本、提效益、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规模发展原则。鼓励大掺量、规模化利用, 扶持大型骨干企业, 积极拓展综合利用方式, 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利用, 力争做到“吃干榨尽”。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各地区、各行业资源禀赋和综合利用水平的差异, 采用切合实际的技术和模式, 分类、有序推进。
坚持技术促进原则。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的推广应用, 提高利用效率, 从源头减少废物产生, 防止二次污染。
(三) 总体目标
到2015年, 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 其中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2%, 通过实施本方案中的重点工程, 新增3亿吨的年利废能力。基本形成技术先进、集约高效、链条衔接、布局合理的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体系。
注:*指大中城市综合利用率
三、实施内容
(一) 尾矿
现状
尾矿是目前我国产生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主要包括黑色金属尾矿、有色金属尾矿、稀贵金属尾矿和非金属尾矿。2010年, 我国尾矿产生量约12.3亿吨, 其中主要为铁尾矿和铜尾矿, 分别占到40%和20%左右。2010年, 尾矿综合利用量为1.72亿吨, 利用率约14%, 利用途径主要有再选、生产建筑材料、回填、复垦等。受资源品位低、利用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利用技术缺乏等问题制约, 目前尾矿仍以堆存为主, 尾矿库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目标
到2015年, 尾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20%,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3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开展铁矿、铜矿、铝土矿、铅锌矿、钨矿、锡矿、锑矿等尾矿再选、生产建材等资源化利用, 重点推动有色金属尾矿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发展和工程示范。攻克铁尾矿伴生多金属及有色金属尾矿中残余有用组分的高效提取、非金属矿物高值利用、低成本高效胶结填充等一批尾矿综合利用重大共性关键技术, 开发成套装备。完善尾矿整体利用技术的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在资源枯竭矿区重点鼓励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重点工程
1.在重点地区建设10个技术成熟、工艺装备先进的尾矿提取有价元素示范基地;
2.建设若干尾矿整体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支持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及产业化推广。
(二) 煤矸石
现状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占当年煤炭产量的18%左右。2010年, 我国煤矸石产生量约5.94亿吨, 综合利用率约61.4%, 年利用煤矸石近3.65亿吨, 主要利用方式为煤矸石发电、生产建材产品、筑基铺路、土地复垦、塌陷区治理和井下充填换煤等, 煤矸石井下充填置换煤技术实现了矸石不升井、不占地。目前, 受运输、市场环境、发电装机容量限制等因素影响, 部分地区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仍不高, 相关优惠政策在个别地区难以得到落实。
目标
到2015年, 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5%,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9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在大中型矿区, 稳步推进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扩大煤矸石制砖、水泥等新型建材和筑基铺路的利用规模。探索煤矸石生产增白和超细高岭土、膨润土、聚合氧化铝、陶粒、无机复合肥、特种硅铝铁合金等高附加值利用途径。加大煤矸石用于采空区回填、土地复垦、沉陷区治理力度。鼓励引导大型矿业集团研发适合不同地质条件和矿井开拓方式的井下充填置换煤技术并推广应用。
重点工程
1.在有条件的矿区建设4~5个煤矸石生产铝、硅系精细化工产品, 增白和超细高岭土、无机复合肥等示范基地;
2.建设15~20个煤矸石生产砖、砌块等新型建筑材料示范基地;
3.在稀缺煤种矿区及资源枯竭矿区, 扶持建设一批煤矸石井下充填绿色开采示范工程项目。
(三) 粉煤灰
现状
近年来, 随着我国燃煤电厂快速发展, 粉煤灰产生量逐年增加, 2010年产生量达到4.8亿吨, 利用量达到3.26亿吨, 综合利用率约68%, 主要利用方式有生产水泥、混凝土及其他建材产品和筑路回填、提取矿物高值化利用等, 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研发成功并逐步产业化, 涌现出一批专业化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 粉煤灰“以用为主”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从整体看, 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 中西部电力输出省份受市场和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限制, 粉煤灰综合利用水平偏低。
目标
到2015年, 粉煤灰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6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东部地区继续巩固现有成效, 中西部地区扩大利用规模和水平。
主要任务
鼓励电厂完善除灰系统, 基本实现粉煤灰干排。推广粉煤灰分选和粉磨等精细加工, 提高粉煤灰利用附加值, 开发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技术, 提升粉煤灰规模化利用能力。继续推进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及其制品、陶粒等利废建材生产应用, 大幅提高利用量和利用比例。有序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其配套项目建设。推动煤电基地将粉煤灰用于煤矿井下防治煤自燃、防治水患安全工程, 鼓励粉煤灰复垦、回填造地和生态利用。
重点工程
1.建设5~6个粉煤灰大掺量、高附加值综合利用基地, 形成若干煤-电-建材梯级利用产业集群;
2.支持技术先进、经济实力强的大中型企业, 建设一批利用粉煤灰生产加气混凝土制品、轻质墙板、陶粒等新型建材项目;
3.有序推进内蒙古、山西等地高铝粉煤灰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重点支持3~4条技术先进、副产物处理能力相配套的生产线;
4.扶持50家粉煤灰专业化综合利用骨干企业。
(四) 工业副产石膏
现状
工业副产石膏包括脱硫石膏、磷石膏、氟石膏、钛石膏、盐石膏等, 2010年产生量约1.37亿吨, 其中脱硫石膏5 200多万吨, 磷石膏约6 000万吨, 综合利用率分别为69%和20%左右, 主要利用途径是用作水泥缓凝剂和用于生产纸面石膏板、石膏砌块等石膏建材。随着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的逐年增加, 品质不稳定、标准体系不完善、关键技术缺乏、地区差异较大等因素成为影响其利用的主要障碍。
目标
到2015年, 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其中脱硫石膏、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80%和30%,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2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大力推进大掺量利用工业副产石膏技术产业化, 鼓励水泥企业改造现有给料系统, 推广脱硫石膏、磷石膏用作水泥缓凝剂以及生产纸面石膏板、石膏砌块、石膏商品砂浆等新型建筑材料。
利用工业副产石膏开发混凝土复合材料, 开展化学法处理磷石膏的技术攻关, 推进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磷石膏制硫铵、碳酸钙等先进技术产业化。推动工业副产石膏制备高强石膏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加快工业副产石膏及相关产品和应用标准的制修订。积极探索农业领域应用, 加快利用工业副产石膏改良盐碱地技术研究。
重点工程
1.在全国建设20~30个脱硫石膏、磷石膏替代天然石膏生产新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基地;
2.建设一批利用工业副产石膏直接用作水泥缓凝剂示范项目;
3.在贵州、云南、湖北、四川等磷石膏产生量集中地区建设4~5个磷石膏化学法综合利用基地。
4.在宁夏、甘肃、云南、吉林等地建设4~5个脱硫石膏、磷石膏改良土壤试点示范项目;
5.组织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示范,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
(五) 冶炼渣
现状
冶炼渣主要包括钢铁冶金渣和有色金属冶金渣两大类。2010年, 我国冶炼渣产生量约为3.15亿吨, 其中钢渣0.8亿吨、铁渣1.9亿吨、赤泥3 000万吨、铜渣850万吨、铅锌渣430万吨。
目前, 主要利用途径有再选回收有价元素、生产渣粉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建筑和道路材料等, 综合利用率约55%, 利用量约为1.74亿吨, 由于资金投入和技术装备滞后等问题, 利用率仍然偏低。
目标
到2015年, 冶炼渣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4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鼓励钢厂推广应用钢渣“零排放”技术。推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加大钢渣处理、渣钢提纯磁选等先进技术研发力度, 突破制约冶炼渣利用的技术瓶颈, 重点解决赤泥综合利用等技术难题。大力发展钢渣余热自解稳定化处理, 提高金属回收率, 推广生产钢铁渣复合粉作水泥和混凝土掺合料, 鼓励有色金属冶炼渣在生产建筑、道路材料方面的利用。加快制定冶炼渣综合利用的技术、产品和应用标准, 拓宽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重点工程
1.在重点地区建设10个冶炼渣提取有价元素联产新型建材示范基地;
2.建设一批钢渣预处理和“零排放”示范项目;
3.建设10个利用高炉渣、钢渣复合粉生产水泥和混凝土掺合料示范项目;
4.建设一批赤泥综合利用示范项目。
(六) 建筑废物
现状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城镇房屋年竣工面积约15亿平方米, 城镇改造扩建所产生的建筑废物数量巨大, 2010年, 建筑废物产生量约为8亿吨。由于技术装备研发推广缓慢、激励政策措施不配套、产品和应用标准缺失等原因, 导致资源化利用水平很低, 仅有少量用作生产再生建筑骨料制备建材等, 基本以填埋和堆放为主, 大量占用土地, 给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
目标
到2015年, 全国大中城市建筑废物利用率提高到30%,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新增4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推进建筑废物生产再生骨料并应用于道路基层、建筑基层, 生产路面透水砖、再生混凝土、市政设施制品等建材产品。鼓励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工程化应用, 重点研发再生骨料强化技术、再生骨料系列建材生产关键技术、再生细粉料活化技术、专用添加剂制备工艺技术等以及建筑废物破碎、分选、分类装备, 推动建筑废物收集、清运、分拣、利用、市场推广的回收利用一体化及规模化发展。完善建筑废物及其综合利用产品标准和应用技术规范, 扩大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规模。
重点工程
1.在全国大中城市建设5~10个百万吨以上的建筑废物生产再生骨料及资源化产品示范基地;
2.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5~10个建筑废物综合利用装备生产线示范项目。
(七) 农作物秸秆
现状
我国农作物秸秆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2010年秸秆可收集量约为7亿吨, 综合利用率70.6%, 其中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约为5亿吨, 约占全国总量的73%。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多元利用的格局, 相关利用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秸秆资源化程度低, 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 缺乏骨干企业带动, 产业化发展缓慢。
目标
到2015年, 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超过80%, 通过实施重点工程形成6 000万吨的年利用能力。
主要任务
进一步扩大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规模, 开展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型农业示范, 继续推广企业加农户的基料化利用经营模式。科学利用秸秆制桨造纸, 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木塑和制作工艺品等代木产品。积极发展秸秆沼气工程、有序发展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等能源化利用。开发适合农户应用的小型化、简单化装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龙头, 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 农户参与, 政府推动, 市场化运作, 多模式互为补充的秸秆收储运体系。
重点工程
1.在十三个粮食主产省建设千个年利用万吨以上的秸秆循环农业生态工程;
2.推进秸秆固化成型、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发展, 加快秸秆纤维乙醇关键技术研发;
3.建立若干木塑产业示范基地, 扶持4~5家秸秆人造板、木塑装备生产企业, 100~150家秸秆人造板、木塑生产企业;
4.在棉花主产区组织开展棉秆综合利用产业化试点建设;
5.依托现有造纸生产企业, 加快推进秸秆清洁制浆项目示范。
四、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宏观指导, 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 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
(一) 加强组织实施。
各地资源综合利用主管部门要按照《“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要求, 结合本实施方案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根据本地区资源禀赋和废物产生情况, 选择重点废物, 编制专项实施方案, 协调有关部门推动落实。
(二) 落实激励政策。
配合财税部门完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强化《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和《资源综合利用电厂认定暂行规定》执行, 加强认定管理, 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电厂电量上网等相关鼓励政策。鼓励将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三) 加大资金支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 结合实施方案, 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大对示范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 推动“十二五”期间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充分利用支持循环经济的投融资政策, 积极拓宽资源综合利用融资渠道, 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上市融资。
(四) 推动技术创新。
推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及相关产品, 煤矸石制取超细纤维, 尾矿、冶炼渣提取有价元素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对秸秆收储运装备、建筑废物综合利用设备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设备进行攻关,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重大装备的国产化水平。
(五) 完善管理体系。
2009年12月10日,由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与中国固废网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固废高级论坛”在北京开幕。此次论坛讨论的内容包括了固体废物的立法、管理、规划、技术、投融资和社会问题等诸多方面的热点问题。
立法坚持三化原则
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薛惠锋在会议发言时表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方面的法律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贯彻三化原则,重点突出减量化的原则,比如说要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造成的污染,最重要的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可以说减量化理念的贯彻程度直接决定着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成败。
薛惠锋还说,在固废污染防治方面,虽然现行的法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总体工作还需要加强。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治理形势仍然严峻,任重道远,不容乐观,特别是由于历史欠帐很多,基础设施薄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仍然十分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危险废物减量化的成效不显著,权威数据表明,中国危险废物年产生量长期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第二,危险废物非法转移现象大量存在,很多中央企业下属公司存在着将危险废物非法转移的情况;第三,多数危险废物的利用处置行为尚未纳入环保部门的监管之中,比如说70%的危险废物由产生单位自行利用处置,而未纳入环保部门的许可证的管理之中;第四,进口废物倒卖现象屡禁不止,全国有数千家的企业每年进口废物达几十万批,进口总量达到了四千多万吨,不少企业将废物进口后非法盗卖给未经许可的单位进行加工使用。
另外,在立法层面大概有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活垃圾缺乏收运处置系统,尤其在立法上要强化对垃圾的具体的分类管理,比如明确餐厨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分开、分类处理的规定。
第二,产生工业固体废物单位的环境责任制,还要进一步明确。因为大家都知道固体废物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管理专业性也比较强,而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普遍没有设置专业的固体废物管理人员,因而对固体废物处理能力薄弱,尤其是对危险废物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长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这一点都要在法律方面进一步完善。
第三,危险废物全过程的管理制度还存在漏洞,比如说源头环节、储存环节、利用处置环节、利用处置终止后的环节,这几个方面都需要在立法上不断进行完善、细化,使得法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第四,部分法律条款的规定还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这一块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
第五,与其他相关法律衔接的问题,比如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与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在法则和处治上面有一些规定不太统一。
薛惠锋还重点介绍了下一步立法中需要考虑修改的一些问题。在固废污染防治方面,是用单行法进行修订,或是通过环保法的系统研究,还是通过环境保护法律的编撰来进行不断的提升、規范,这个尚待研究和正在准备之中,还没有最后完全敲定。
第一是进一步贯彻三化的原则,重点突出减量化的原则。比如说要从源头上减少固体废物造成的污染,最重要的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要参照有关的法律在减量化上原则的规定,对已有法律制定进行更为科学的设定。
第二是关于危险废物的管理制度,在这方面要在法律中进一步细化,要制定危险废物申报的登记制度,并明确规定危险废物超过5000千克,或者自放时间超过90个工作日的必须依法申请危险废物储存许可证,明确要求从事危险废物储存活动的必须申请危险废物收集储存、处置综合许可证,建立环境污染评估制度和相关的污染治理和修复制度,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
第三,完善生活垃圾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建议城乡统筹,明确农村固体废物防治的方针政策,强化政府的责任。
第四,进一步细化电子垃圾污染防治的规定,目前法律对电子垃圾污染防治规定过于原则,不具有可操作性,建议充分借鉴有关方面的一些法规和规章,尤其借鉴地方上的成功经验,对法律做进一步的完善。
当前的应对措施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院长徐文龙在论坛结束时概括了当前垃圾处理技术政策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固体废物管理工作在法律法规方面逐步完善,各种处理技术及污染控制技术不断进步,固体废物处理装备逐步实现国产化,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融资模式进一步多元化,我国固废处理行业正在稳步地、快速地发展。
徐文龙表示,目前我国与垃圾处理相关的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国产化技术装备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处理设施运营与监管需要加强。各种固体废物处理问题已经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社会热门话题。
首先,固体废物处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从源头避免垃圾产生,实现减量化。发达国家已经通过生产者责任制和分类回收政策,减少原材料采集过程中、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商品销售和流通过程中以及居民使用过程中的垃圾减量化。这些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固废管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次,从长远来看,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是目前世界各国公认的固体废物管理的政策方向之一。当前,我国已经尝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取得了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和处理。同时,垃圾分类处理需要选用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和装备,如餐厨垃圾和分类收集的有机垃圾适宜于采用厌氧消化等生物处理技术处理。
第三,尽管资源回收能显著减少需要最终处理的垃圾量,但是,破解我国许多城市当前正面临的垃圾围城问题,仍需要加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如卫生填埋场等,逐步消除垃圾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等处理方式。同时,在经济发达、土地资源紧张、填埋场选址困难的城市,面对垃圾产量日益增长的状况,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从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尽管分类回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垃圾无害化处理方面仍需要靠垃圾焚烧的方式来实现垃圾处理。事实上,在垃圾焚烧技术应用的一百多年历史里,垃圾焚烧技术一直不断完善和发展,特别是污染控制技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我国而言,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垃圾焚烧厂的建设程序,尤其是在选址程序中、在设施运营监管方面,需要更多的尊重民意和公众参与。
浅谈城市固体废物处理
摘要: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和城市固体废物产量的增加,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已成为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在此从城市固体废物的分类入手,分析了城市固体废物的危害,并对目前城市固体废物处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加快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建议.作 者:杨雪丽 王月红 YANG Xue-li WANG Yue-hong 作者单位:杭州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22 期 刊:环境科技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1(z2) 分类号:X7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物 危害 减量化 资源化 无害化染防治及综合利用
康娜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08资环天津)摘要: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这些固体废物如果处理不 当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本文在对城市固体废物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目前城市固体废物的特点及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内外对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及发展方向。简要分析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以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危害;污染防治;综合利用
城市固体废物又称城市垃圾,是指人类在从事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时,在提取目的组分后所弃去的固体和泥浆状物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逐步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固体废物以每年8%的速度递,1999年已达1.4亿吨,仅少数经过无害化处理,垃圾围城现象比较普遍,二次污染严重[1]。目前,大,中城市几乎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固体废物的干扰,解决城市固体废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的定义,特点以及现状
1.1定义
固体废物(solidwaste),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无法利用而被丢弃的污染环境的固体、半固体的废弃物,其中包括从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垃圾、炉渣、破损器皿、动物尸体、变质食品、污泥和人畜粪便等。除此以外,废酸、废碱、废油和废有机溶剂等液态物质也被很多国家列入固体废物之列。
1.2特点
城市生产、生活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城市固体废物具有以下特点: 产生量大; 组成复杂易变,有害污染物浓度高;有机物质含量高,易腐烂,具有不良外观和令人不愉快的臭气;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土壤和水体中,参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潜在的长期危害。
1.3现状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施行 年来,我国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不健全,运作体制不完善,市场融资不成熟,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固体废物处理缺口较大,固体废物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由于城市固体废物处置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胡乱堆放的现象仍比较普
遍,再者,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递增幅度较大,城市垃圾占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第二,在城市固体废物的填埋和堆放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理措施不当,含有大量
污染物质的渗滤液侵入外环境直接引 起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第三,城市垃圾的自然分解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和垃圾任意焚烧释放出的二恶
英及其他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引发癌症、皮肤病等;
第四,难降解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盒和农膜造成“白色污染”,大煞景观并
且危害环境;
第五,城市垃圾中的玻璃、电池、废塑料等进入土壤之中,对农业生产安全带来
负面影响,并进一步对蔬菜、粮食造成污染,直接威胁人类的饮食安全;第六,电子废物污染问题已初现端倪。据预测,未来几年内我国将进入家用电子
产品报废高峰期,需要报废的计算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每年可达1400万台左右,这些废物中含有铜、汞等重金属,对环境是一大隐患。国家应尽早建立工业产品最终废弃物回收管理制度,加大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到未雨绸缪。固体废物对于环境的危害
2.1侵占土地
固体废弃物不加利用就需占地堆
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据估算,每堆积一万 t渣,约需占地一亩。截止 1993年,我国仅矿业固体废物历年累计存积量就达 56.8亿 t,侵占农田 0.33万 hm。城 市垃圾、矿业废料、工业废渣等侵占了越来越多的土地,从而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妨碍了城市环境卫生,而且埋掉了大批绿色植物,大面积的破坏了地球表面 的植被,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的优美景观,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2.2 污染土壤
固体废物露天堆存,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其含有的有毒有害成分也会渗入到土壤之中,使土壤碱化、酸化、毒化,破坏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条件,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工业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固体废物,经过风化、雨淋,产生高温、毒水或其
他反应,能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使土壤被污染。许多有毒有害成分还会经过动植物进入人的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20世纪 70年代,在美国的密苏里州,为了控制道路粉尘,曾把含有四绿二苯-对二噁英(2,3,7,8-TCDD)的淤泥当作沥青铺洒路面,造成多处污染,土壤中 TCDD浓度高达 0.3mg/L,污染深度达 60cm,致使大量牲畜死亡。
2.3 污染水体
大量固体废物排放到江河湖海会造成淤积,从而阻塞河道、侵蚀农田、危害水利工程,同时固体废物与雨水、地表水接触后,废物中的有毒有害成分必然被浸滤出来,从而使水体发生酸性、碱性、富营养化、矿化、悬浮物增加,甚至毒化等变化,危害近20km 范围内的水质遭受严重铬污染,致使 7个自然村 1800多眼水井的水不能饮用。美国胡克化学工业公司 1930—1935年间,在 LoveCanal河谷填埋了2800多吨的有害废物,到 1978年,大雨造成大量有害废物外溢,当地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超标 500多倍,测出有害物质 82种,致癌物质 11种,给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2.4 污染大气
固体废物的细粒、粉末被风吹起,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了大气的粉尘污染,如粉煤灰堆遇到四级以上风力,可被剥离 1~1.5cm,灰尘飞扬可高达
20~50m,并使平均视程降低 30%~ 70%。一些有机固体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被微生物分解,还能释放出有害气体、产生毒气或恶臭,造成地区性空气污染。采用焚烧法处理固体废物,已成为一些国家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据报
道,美国的几千座固体废物焚烧炉中,有 2/3由于缺乏空气净化装置而污染大气,有的露天焚烧炉排出的粉尘,在接近地面处的浓度竟达到 0.56g/m!除粉尘以外,焚烧固体废物还产生了 Cl2、HCl等有害气体,给酸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也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
3.1预处理技术
城市固体废物的种类复杂,大小、形状、状态、性质千差万别,需要进行预加工处理。常用的技术有三种:(1)压实。用物理的手段提高固体废物的聚集程度,减少其容积,以便于运输和后续处理,主要设备为压实机;
(2)破碎。用机械方法破坏固体废物内部的聚合力,减少颗粒尺寸,为后续处理提供合适的固相粒度。这种技术已相当成熟,应用也相当普及;
(3)分选。根据固体废物不同的物质性质,在进行最终处理之前,分离出有价值的和有害的成分,实现“废物利用”。分选是在废物有回收利用价值的继破碎以后的重要操作工序,其效率直接影响到回收物质的价格和市场销路。
3.2有机堆肥技术
堆肥法是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在适宜的水分、通气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自身繁殖,从而将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堆肥法的产物称为堆肥,是优质的土壤改良剂和农
肥[2]。随着垃圾填埋场的标准和焚烧处理的排放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加之垃圾分类收集的普遍推行为垃圾的再生利用和堆肥处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堆肥技术将日益受到青睐。
3.3卫生填埋技术
卫生填埋技术是在堆肥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于传统的填埋法,卫生填埋法采用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的整个填埋过程的污染和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在填埋场的设计、施工、运行时最关键的问题是控制含大量有机酸、氨氮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渗滤液随意地流出,做到统一收集后集中处理。今后,卫生填埋技术将会逐渐作为一种对经回收利用、堆肥和焚烧等方法处理后的城市垃圾残余物的最终处理手段,填埋后的土地恢复利用和生态工程技术的研究,无疑会更加拓展卫生填埋技术的应用空间。
3.4焚烧处理技术
焚烧是使固体废物中的可燃成分在焚烧炉内被充分氧化分解,从而变成无机残渣的技术。此过程不但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和无害化,而且回收的热量可用于发电,进而初步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然而,目前我国的垃圾焚烧(发电)产业却存在着基建投资大、污染因素多、废热回收不彻底等诸多问题,有鉴于此,今后焚烧技术必将日益注重降低设备的投资、运作成本,发展尾气净化技术和残渣处理技术并提高废热的回收利用率。
3.5热解技术
区别于焚烧,热解技术是在氧分压较低的条件下,利用热能将大分子量的有机物裂解为分子量相对较小的燃料气体、油和碳墨等有机物质,经简单加工后可作为燃料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日益紧张的世界性能源危机。用这种技术处理城市固体废物,产生量少,处理面广且重金属类不会溶出。因此热解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3.6固化技术
这种技术是应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将固体废物固定或包容起来,以防止有害成分的溶出。目前常用的固化技术主要有:水泥基固化法、石灰基固化法、热塑性材料固化法、高分子有机物聚合稳定法、玻璃基固化法[3]。其中以水泥固化和石灰固化技术较为经济有效。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4.1金属的回收
具备一定规模的冶炼厂通常只提取某一种目标金属,所以工业废渣中一般含有种类丰富的金属,比如在重金属熔渣中,可以提取金、银、锑、铊、铂、钛和钯等,钙镁磷肥生产的废渣中含有高品位的镍、铜、钴、锌,在煤炭、煤矸石中,可以提炼出钼、钪、锗、铀等金属,而城市垃圾中的金属则可以直接被回收利用。
4.2 生产建筑材料
冶炼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是用来生产砖、矿渣棉和其他建筑砌块的良好材料,这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更是工业废渣的妥善的去处。如高炉渣中含有 CaO、MgO、SiO2、Al2O3等成分,其中 CaO的含量高达 32%~37%,经过处理后可以生产各种水泥[3]。
4.3提取原料
废弃塑料加热加压成型后,不仅可以得到再生塑料,而且塑料经过粉碎、溶解、加热分解后,可以提取石油燃料;回收的废纸可以制作纸浆,从而成为再生资源。
4.4改良土壤
一些无毒无害的工业废渣可以直接用于改良土壤,而且废渣中的一些微量元素还是农业上不可缺少的肥料。只要处理得当,这些曾经的废物还会在人类的生活中大显身手。事实上,废与不废是相对的,这与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在一个地方被看做废物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原料或资源,过去被认为是废物的东西,随着技术的发展,可能已经不再是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废物只是放错了时空和地点的原料,这也为人们在固体废物的充分利用方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固体废物处理中,最为重要的是分类,其次是回收利用成本[4]。我们每个居民应尽到义务,政府更应严格、高速、尽职督办这一严重问题。至于成本,公民应予支持;国家应从高处着眼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
5结束语
通过上述对城市固体废物综合处理 一方面改变了城市 由于日益巨增垃圾给其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的状况。另一方而在改善城市环境同时城市固体废物的再生资源化及综合处理,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带来潜在的巨大经济效益,城市固体废物处理仍急须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不远的将来 伴随城市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城市垃圾的综合处理将成为现实 那时一个优美 舒适的现代名城环境将给市民带来美好的生活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
【2】周群英、高廷耀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高等教育出版2000,26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各类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处理和处置的管理,防止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焦油、塔低物、废干粉、废胶块等化学废渣和废滤布、不合格品及不能送往生活垃圾场进行处理的其他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危险废物”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第四条 各单位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能回收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必须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要转移给具有合法资质的用户进行处置。
第二章 责任与监督
第五条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必须保证本单位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符合公司《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负责。
第六条 安全环保部具体负责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必须落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七条 工业固体废物要按其来源、种类、数量、去向等内容进行统计,并建立台帐,定期上报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八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所属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或处置设 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严禁擅自停用或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确有必要停用或拆除的,必须上报安全环保部批准,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九条 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章 工业固体废物
第十条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必须在安全环保部的统一组织下,定期向公司安全环保部申报登记。
第十一条 各单位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应首先采取措施在厂内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或无害化,然后考虑贮存、处理、处置等措施。
第十二条 工业固体废物在厂内临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并根据需要在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储存点设置识别标志。
第十三条 各单位在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时,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它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对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十四条 需要向厂区内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储存场所排放固体废物时必须向安全环保部申报。工业固体废物执行分类搜集、存放,严禁乱排乱放,禁止向生活垃圾场或其它非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倾倒工业固体废物。
第十五条 需要将工业固体废物送至厂区外处置的单位,必须报厂安全环保部审批备案后,方可进行出厂转移处置。
第十六条 工业固体废物必须经过包装、固化或采取其它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后,方可分类转移到处置地。
第四章 危险废物
第十七条 危险废物要严格执行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由安全环保部向公司安全环保部或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第十八条 危险废物产生、处置单位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十九条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危险废物接收单位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报告、工商注册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资料进行初审,并上报公司安全环保部审核备案。
第二十条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于每季度末25天前向厂安全环保部报送下一个季度危险废物转移计划。转移计划的内容包括危险废物的种类、编号、产生量、转移去向和数量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安全环保部接到各单位的转移计划后,编制危险废物转移建议计划,并于每季度末20天前上报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二条 危险废物处置部门必须按照安全环保部批复的转移计划进行危险废物的出厂转移,并建立危险废物出厂转移台帐,每季度末上报厂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危险废物处置部门必须要求运输单位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运输工具应符合危险废物运输技术规范要求和设有明显的警告标识,并配备必要的应急防护设备。装运危险废物时,应检查其包装及所附标签、标识,并按照危险废物装运的技术规范要求装载。
第二十四条 危险废物处置部门配合安全环保部审查危险废物接收单位和运输单位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和防范措施,并跟踪监督危险废物接收单位和运输单位对危险废物的运输、处理和处置情况,防止发生二次环境 污染。
第二十五条 禁止将危险废物转移或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合法环保手续的单位进行处置。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安全环保部负责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凡违反本规定的,安全环保部有权纠正并要求限期整改,对由于转移或处置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可以视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规章不一致时,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规章。
镍是具有延展性、铁磁性、硬度高的1 种银白色金属, 它能够高度磨光和抗腐蚀, 主要用于生产合金和催化剂, 在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世界上可开采的镍矿资源有2 类, 分别为硫化镍矿及氧化镍矿。硫化镍矿普遍含铜, 常称硫化铜镍矿。氧化镍矿为硫化镍矿岩体风化- 淋滤- 沉积而形成的地表风化壳性矿床, 由于铁的氧化, 矿石呈红色, 所以又称为红土镍矿。
全世界镍储量较为集中, 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俄罗斯、古巴和巴西的镍储量占全世界的58%。硫化镍矿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中国、南非等国家。氧化镍矿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古巴、新喀里多尼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哥伦比亚和多米尼加等国。
我国镍矿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云南、吉林、湖北、四川、陕西和青海等8 个省。我国的硫化镍矿主要是硫化铜镍矿, 占全国储量的86%, 其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价值高;在我国, 镍矿的开发利用主要以硫化铜镍矿为主, 红土镍矿的开采规模较小。
我国镍矿储量分布于19 个省区, 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云南、吉林、湖北、四川、陕西和青海等8 个省区, 其甘肃省中占全国镍总储量的62.2%。
我国的硫化铜镍矿, 占全国储量的86%, 其伴生矿产多、综合利用价值高;我国的红土镍矿极少, 典型的红土镍矿有云南省元江- 墨江红土镍 (钴) 矿。
2 镍采选生产工艺
2.1镍采矿生产工艺
镍矿采选采矿工艺主要包括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
80 年代末, 我国硫化铜镍矿的露天开采相继结束, 转入地下开采。开采方法为空场采矿法、崩落采矿法、充填采矿法。
红土镍矿埋藏较浅, 适于大规模露天开采。云南元江、墨江红土镍矿开发后由于品位低而停止开采, 目前又继续开发利用, 其开采工艺为露天开采。
2.2镍选矿生产工艺
硫化铜镍矿及红土镍矿的选矿方法完全不同。
硫化铜镍矿石主要采用浮选, 而磁选和重选通常为辅助选矿方法。浮选硫化铜镍矿石时, 常采用浮选硫化铜矿物的捕收剂和起泡剂。
2.2.1混合浮选流程
用于选别含铜低于镍的矿石。
2.2.2混合- 优选浮选流程
从矿石中混合浮选铜镍, 再从混合精矿中分选出含低镍的铜精矿和含铜的镍精矿。
2.2.3混合- 优先浮选并从混合浮选尾矿中再回收部分镍
当矿石中各种镍矿物的可浮性有很大差异时, 铜镍混合浮选后, 再从其尾矿中进一步回收可浮性差得含镍矿物。
红土镍矿目前多采用破碎、筛分等工序预先除去风化程度低、含镍低的大块基岩。氧化镍矿一般不能用机械选矿方法予以富集, 只能直接冶炼 (分为火法和湿法两大类) 。
3 镍采选行业工业固体废物的特点及危害
镍矿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主要有废石及尾矿。镍矿采矿过程中产生废石的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可随雨水的淋溶、浸泡、冲刷而进入地下水和地表水, 释放到环境中。镍矿选矿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受雨水的浸泡, 其中的重金属等有害成分会溶出, 少部分渗漏进入地下水, 也有一部分溢流水进入地表水, 释放到环境中。释放到环境中的重金属随着地表水及地下水迁移至土壤或生物体内, 从而进入食物链, 造成环境污染, 危及人类健康安全。
根据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新疆喀拉通克矿业公司、新疆亚克斯有限责任公司等四家镍矿采选企业的废石及尾矿毒性浸出实验, 镍采选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中主要的主要有害物质为镍、铜、砷和镉等重金属。
4 我国镍采选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工业固体废物按其污染特性可分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又分为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我国的镍采选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和尾矿按照第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和处置的。
4.1安全堆存技术
安全堆存是目前我国镍采选行业最常见的废石及尾矿的处置方式。镍采选行业采矿废石的产生量较大, 集中运输至专业设计的废石场进行堆存;镍采选行业选矿产生的尾矿数量大, 颗粒细, 尾矿废水中含有多种浮选药剂, 通过管道排放至专业设计尾矿库中进行堆存。
废石场及尾矿库占地面积大, 对周边生态影响较大, 同时废石场和尾矿库是一个人造的具有高势能, 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源, 一旦失事, 将给工农业生产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灾害和损失。
经过专业选址、设计的废石场和尾矿库适用于各种镍采选行业企业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处置。
4.2工业固体废物充填采空区技术
将镍采选行业产生的废石及尾矿充填到井下采空区、露天矿坑或地表塌陷区等废弃的采空空间。该技术可有效利用采空区, 减少了废石、尾矿的堆放空间, 消除或减少废石、尾矿对水和大气环境的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适用于有地下采空区、露天矿坑或地表塌陷区等废弃空间稳定的矿山。
4.3生产建筑材料技术
利用镍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废石或尾矿, 经过预处理和多元化复合, 使镍矿废石在物理化学性能上获得改进, 并具备硅酸盐矿物中的水化活性和物理化学调节功能的建材产品, 如空心砖, 路面砖、饰面砖、免蒸砌块, 代替黄砂做混凝土骨料等。用镍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和尾矿生产的建筑材料, 显示出更稳定、质量更加优越、相容性、互补性、杂质调节性, 最终改善生产的建筑材料质量的可靠性、耐久性及施工方面的可操作性。
其特点是:经过不同的预处理和改性后的镍矿废石, 可作为优质、廉价的建筑材料, 应用面广, 其成本、质量、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使镍矿废石变废为宝, 防止其污染环境。
5 展望
5.1建议制定
镍采选行业的重金属监管方法和措施, 加强镍采选行业工艺、设备及重金属的监管力度, 提升镍采选行业重金属的监管能力。
5.2镍采选行
业以源头控制、过程控制、末端防控、环境影响评价及法律法规为主线, 以镍采选行业产生的重金属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镍采选行业的污染特点、环境污染特征, 结合我国“十一五”和“十二五”立项的关于采选行业的工业固体废物研究相关课题中取得成果, 健全我国镍采选行业的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综合防治政策、标准体系。
5.3现行的固
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不适用硫化物等不稳定污染物, 而镍采选行业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中的重金属等有害成分多为硫化物。目前还没有适用于此类固废的鉴别方法, 应出台相适应的固体废物鉴别标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改革开放30年[M].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
[2]张国华.哈密黄山东铜镍矿12、7号矿区开发方案优化[J].新疆有色金, 2010 (增刊) .
[3]王晓, 杨进贵.亚克斯铜镍矿工艺技术改造的生产实践[J].新疆有色金属, 2010 (2) .
[4]阿孜古丽.喀拉通克铜镍矿优先选铜—铜镍混选工艺研究[J].新疆有色金属, 2000 (2) .
[5]华金仓.浅论喀拉通克铜镍矿选矿工艺特点[J].四川有色金属, 2006 (4) .
[6]王利民.对太原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现状的研究[J].太原科技, 2006 (12) .
[7]孙汉文, 安建华, 梁淑轩, 康林.固体废物污染状况分析与废物资源化的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5) .
[8]霍冀川, 卢忠远, 吕淑珍等.工业废渣代替粘土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 2001 (05) .
[9]倪彬.提高金川二矿区胶结充填体稳定性的试验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关键词 固体废物 污染 措施 处理
这几年来,随着国家城市的飞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升高,前卫的生活引领着时代的进步,随之而来的就是固体废物污染的不断加重,固体废物留下的环境治理问题是当今世界环保工作的难点。自从1996年颁布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其目的就是为贯彻落实国家环保政策而确立的。所以,本文就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意义及措施为题材,望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是在我国“非典”过后一年内修订颁布,它体现国家对固体污染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视,对人民群众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发布可以推进固体废物污染的监督与治理,推动了日常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对提升中国人民环境保护的意识,起到一个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几年来,我国固体废物治理工作颇有成效,但是因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方法不够完善,为国家的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部分发达国家的固体废物处理还出现捉襟见肘的现象。在我国治理的固体废物统计中,旧家电高达两千万台以上,手机有2.5亿台之多,其中产生的固体垃圾就同比往年增长三倍以上,占日常生活垃圾生成量的百分之一。
据我国的环保局总负责人表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固体废物产生量持续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每年增长7%,城市生活垃圾每年增长4%;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垃圾围城状况;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不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仅达到20%左右,垃圾围城的状况十分严重。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大部分危险废物处于低水平综合利用或简单贮存状态,不符合安全处置标准,1996年到2002年危险废物累计贮存量达到2633.9万吨。老的固体废物造成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新问题接踵而来:农村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畜禽养殖业污染严重,大多数农村生活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置;废弃电器产品等新型废物不断增长,造成新的污染。”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对其固体废物污染承当一定的防治责任。在中国环境资源立法中“维护生态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环保的核心。因此,国家应该以促进循环型经济发展为原则,倡导绿色化学、固体废品污染科学治理,且农村固体废品防预措施也应该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的范畴之一,这样可以起到一个保护农村资源环境的作用。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治理,其意义在于可维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
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措施
就环境状况分析,我国的环境物资总量虽然很多但人口密度较大;经济社会生产的技术水平综合性不强,导致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量较为严重;全国乡镇私企居多,部分企业“三废”的日排量几乎超标,环保工作不仅加重,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上见效速度较慢。因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最终目的,生产出来的日常用品,应该以可回收、可利用、可再生为前提,同时在变为废品之后易于处理、降解。以下是结合笔者多年的环保工作经验而提出的几点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措施:
(一)电子类固体废品处理。
我国电子化的社会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意味着电子类固体废品的数量会日益剧增,而经济的发展又离不开电子产品的辅助,而且国家每年只能回收到总电子产量的10~20%电子废品。面对这样的尴尬局面,不禁让我们考虑电子废品的处理措施该如何实施。
从废品回收上考虑,全部依赖废品回收市场是治标不治本的,很多回收站都不回收电子废品,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收购这些废品的机构。不仅如此,我国在相关的电子回收行业和治理措施上凸显落后。因此,国家应该规划一个大的电子回收综合机构或法律规定。例如,欧盟实施了电子废品回收律令,让电子产品的生产者来负责就电子产品的回收工作。还有,美国的立法机构颁布一项提案:要求顾客在购买电子产品的时候,应多付10美元/件的垃圾回收费用,以便协助处理电子垃圾遗留下的环境问题。
(二)发展废物设计的加工工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思想上都有“先污染破坏,后治理恢复”或者是“边污染,边治理”。因此,我们要采取正面的环保宣传,让人们了解到环保的实质意义,在日常行为上养成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为了提升人们的环保自觉性,我们可以推出固体废物设计、加工的场所或行业,让人们被动的环境治理转换成为一种主动预防环境污染的社会氛围,从根源上解决固体废物污染问题。
(三)增大整体监管力度优化环保工作。
社会上大部分人放映“环保法较软,环境执法难”的问题。笔者认为,环境执法应该要具有打击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要让罚款大于守法的利益,给违法者做一个“警钟”。例如,我国的江苏省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坚决贯彻“环保一票否决制”,多份上亿的投资项目,因为涉及环境污染问题被一致否决了。
三、固体废物处理与绿色化学理念的必然联系
现在,绿色产品已经深得人心,随之而来的就是绿色化学的科学导向问题。在固体废品处理上,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个绿色化学概念,它是最有益的固体废品处置手段;在科学上,绿色化学是消除废品与避免使用有毒物质,还有危险溶剂的有力方式,在生产上它推重使用可再生材料;在经济发展上,绿色化学合理地利用了生活中的资源,大大减低生产成本,完全切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可以在根本上切断固体废物的污染源。
在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化学和固体废物治理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思想理念。固体废物治理是针对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实施某些手段治理其污染问题;而绿色化学是从污染的源头上预防污染物质的生成。所以,只有通过对绿色化学研究与发展,才能做到和谐、科学和有效的解决固体污染问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的根本目标。
固体废物是一个环保难点,回收、利用固体废物资源,既可以舒缓环境污染的迫切性,也可以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固体废品的处置是环保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没有一个切实解决方案之前,政府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以便环境资源不会遭不法之徒的破坏。
参考文献:
[1]常纪文.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
[2]王韧.全国环保情报网固体废物专业组第二次情报及学术交流会在蓬莱召开[J].重庆环境科学,1984,(6).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方案】推荐阅读:
固体废物处理及资源化02-20
企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07-23
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制度02-08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责任制度04-08
新法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11-09
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03-07
东阳科技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利用02-01
固体矿产勘查技术复习思考题09-27
固体制剂研发流程10-14
固体物理选择题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