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监管系统方案(精选8篇)
为规范项目公司对所属项目资产融资来的资金进行使用管理,确保出资方资金的正确使用和使用方及时用上所需资金,特制定本资金监管方案。
一、项目情况
项目于2017年6月取得了省市《项目建设特许经营协议》,并按要求成立了项目公司,对项目进行专业建设管理和生产营运。
根据特许经营协议内容,该项目建设期为两年,计划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所覆盖的区域为三县一区。根据市场的发展,最终产品将全部覆盖七县一区。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根据政府要求,将管理所有的经营业务。
由于建设项目投资很大,为尽快推进项目进程,项目公司根据已建成投产的项目作为融资资产,同市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真诚合作,于2017年底双方签订了相关投资合作协议,拟融资2亿元人民币用于新建项目。
二、资金使用计划
由项目公司用所属资产融来的资金作为公司资本金,经股东会决议后主要用于前期相关工作的支出、前期建设材料的采购。资金使用计划拟如下使用:
1.前期相关评价评估方案编制报审:工程规划、工程设计;项目用地招拍挂等费用 8000万元。2.前期建设材料采购:8000万元。
3.工程施工费:控制性项目施工费用(包括临时占地赔付)4000.00万元。
三、资金使用管理
为科学规范所用资金的管理,项目公司将健全相关资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按如下制度要求使用资金:
1、严格按财务监管要求使用资金。按项目建设所用资金为主线、以批准概算为底线,接受资金管理公司对项目建设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投资监管,有效保证建设资金合理、合法、正确使用。
2、建立科学的项目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进度,严格项目资金使用计划。由项目部严格把关上报的项目建设内容、资金额,经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对上报的具有必要性确定后,才可向公司决策层上报批准资金使用计划。
3、健全审批和支付管理制度。对公司决策层批准的资金严格按规范的审批程序后拨付。对建设安装工程、大宗物资、材料和设备等严格按规定采购和支付;直接补偿的青苗、占地、零工等资金,实行有效审批和监督进行支付,确保补偿和零工工资及时足额兑现。
4、健全账务报账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进行报账并实行专账核算,同时严格审核各种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对不符合规定的坚决不予报账或拨付资金,确保相关账簿、记账凭证、完税凭证及其他有关资料完整。
5、实行资金动态监管。建立大额资金支付动态跟踪制度,公司决策层加强对大额资金使用跟踪、监控,并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检查资金使用及管理情况。及时对重点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开展检查,对不合要求的要督促整改落实。
四、项目现状
按照《建设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对项目建设进度的相关条款,项目公司正积极开展项目相关前期工作,已完成项目立项、所用土地规划报批、建设的初步设计。
关键词:监狱,狱所,系统方案,智能管理
1 引言
监狱是对罪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 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监狱安全管理工作的任何疏忽, 都会给社会安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采用高科技手段有效管理和加强管控是当务之急。
2 功能特点
狱所防暴监管智能管理系统集高科技智能化一体, 可通过INTERNET网络远程遥控办公局域网。实现集中控制管理监狱内部:临近视频;语音传送;远红外预警;边界防范;红外识别 (掌纹、指纹等) ;人物识别等数据统计, 回放, 原音再现等功能。强化监狱内部管理体系, 实时监测管理人员出勤、出警动态。通过高级、中级、普通三种管理级别, 可实现总控、分控及特定区域的强制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可在监狱管理总局设立监控中心, 下面各监狱设立分控。每个分控点拥有一个独立的IP地址。通过系统软件支持, 在监控中心可全程监控所有辖区内监狱内部实时、再现图像及动态的管理数据 (狱政、财务、突发案件、视频会议、GSM、GPS等) 。
2.1 监狱内部图像语音监控采集
内部监控系统的应用, 大大的保障了安全性。监控系统实现监视、监听、对讲、门禁控制等, 提高了监管的可靠性, 减少了人员管理所带来疏漏。同时保存了所采集的数据, 为以后查找线索提供了依据。
2.2 监狱长分控
管理系统为监狱长设置分控点, 同时监视本辖区内所有监控视频并对监舍进行监听和广播。监狱长可对系统中每个前端设备进行远程控制, 实时监视, 并可查询任意时间的备份音视频档案。
2.3 红外报警功能
监控系统中如果只使用视频监控是不能达到要求的, 对其有效补充的是红外报警设备。监舍、围墙附近安装红外报警设备,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 红外报警与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联合作用。
2.4 人事档案、财务、办公自动化管理
包括狱警、犯人的资料档案, 财务电算化, 办公自动化, 为监狱的内部智能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2.5 门禁管理
通过掌纹、指纹识别系统可以有效的管理监区内门禁系统, 限制犯人的活动区域。并可完善狱警的考勤制度。
2.6 移动式设防管理系统
通过3G/GPRS、GPS等技术, 不但可以在监区内控制犯人, 而且可以在监区以外限制犯人的活动区域, 所有的资料可以立即传回监控中心。
3 方案的设计
3.1 设计原则
出于对安全性和高效率管理的综合考虑, 狱所防暴监管智能管理系统将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设计:技术先进, 结构合理, 按照监狱方所提具体要求设计施工;多路电压动态保护, 防止因电力系统问题而导致的系统中断;简化操作流程, 让使用者快速学习应用;性价比高, 同等投资下做最好的系统;门禁系统的高安全性, 高可靠性, 可杜非授权人员的随意进出;保证对授权人员的开放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便捷性, 各各巡更点均设置回复信息设备, 方便及时信息反馈。
3.2 设计方案
根据要求设计应用系统结构。系统结构选择客户终端/服务器模式, 客户终端/服务器模式以应用为基本依据, 可按需求选择应用程序运行在客户终端上。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 和数据库 (DB) 安装在专用数据库服务器上, 其它的应用则运行在客户端上, 数据单独处理, 与其它应用分开。
客户机可协同服务器处理信息资源, 客户机与服务器具有自治与共享的能力。需要处理的数据流不必在网络上多次地传输。网络上只传输客户机的请求命令、服务器的响应和返回数据, 基本上解决了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瓶颈。
之后确定整个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 网络系统拓扑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2种类型。集中式网络结构是在监狱管理总局设立一个管理中心, 安装多组服务器阵列, 狱所下级单位子网通过高速广域网线路与总局连接。集中式网络结构。其特点是数据的集中式管理, 数据处理相对简单, 安全性高。但是通过广域网传输数据会有延迟产生。如果计算机、电力等核心部分出现硬件故障便会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 甚至系统瘫痪。
分布式网络结构各子网拥有本身独立的服务器和局域网, 各子网的数据分布在各子网里进行处理, 各子网的本地数据处理不会出现延迟。一般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系统, 通过低速广域网链路连接, 由多个局域网连接成一个广域网并实现数据共享。由于各监狱拥有自己独立的服务器和局域网, 监狱管理总局计算机系统中心、电力系统中心出现故障时, 各监狱的网络系统仍然能够处理本地的数据。
由此可见, 分布式网络结构是最适合监狱管理总局网络系统。通过选用Windows2003网络操作平台, 并进行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用户管理。
本系统的网络中, 以快速以太网主干交换机作为网络核心交换机, 向下连接服务器和二级网络设备。中心服务器上的千兆网卡连接主干交换机。二级网络设备同样连接主干交换机, 二级网络设备以100M速率连接到桌面终端。
系统中心功能。 (1) 负责整个管理系统的调度、协调工作, 主要有以下功能:负责监控狱所的主要进出口和公共区域;负责巡更点的数据检查及信息查询;负责处理监狱各系统发出的警报; (2) 各终端功能:收集视频、音频、指纹、掌纹等数据, 通过网络传输到系统中心进行处理。接受系统中心处理的反馈信息进行显示或动作。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管理监狱将是集信息管理、计算机控制、视频监控技术于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不但规范了监狱管理正规性, 也极大提高了监狱的安全防范及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徐伟平, 赵庆双.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安全防范水平[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06) .
[2]洪英, 李作主.局域网服务器的安全防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04) .
[3]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7.2-5.
摘要:基于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及监管现状,文章对行业的监管制度进行研究分析。文章首先借鉴国外实践,探讨了我国对融资租赁业实施监管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对监管目标、监管指标及监管手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鼓励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同时,应实现内外融资租赁公司的统一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引导行业回归融资租赁特色,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关键词:融资租赁;监管制度;监管手段;风险防范
一、 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与监管概述
1. 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概述。自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家融资租赁公司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最初,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引入外资的方式,在我国得以快速发展。然而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缺失、监管不到位以及经济环境等问题引发了租赁公司的大量坏账,导致整个行业迅速跌至谷底。随着我国加入WTO,融资租赁成为第一批对外资放开的领域并重新允许商业银行涉足融资租赁,使得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再次进入快速发展通道。截至2015年6月底,全国注册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已突破2 900家,其中金融租赁公司39家,内资试点租赁公司191家,外资租赁公司约2 700家。从机构数目看,与2014年底相比,新增了约1 000家,平均每天新增5家。从注册资本看,全国融资租赁公司注册资本已达9 600亿元人民币,与2014年底的5 800亿元相比,仅半年就增长了65%,远远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幅。
在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各地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据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的融资租赁企业大多数设立在沿海发达省份,排名前8位省份的融资租赁企业总数占全国的比重约90%;从全球来看,我国已经超越日本、德国,形成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融资租赁市场。但是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仅维持在3%的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经济15%~30%的平均水平,除去售后回租业务,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的实际仅为1%。可以看出,我国的融资租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2. 关于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的思考。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业存在两种监管体系,一个是金融租赁公司监管体系,主要负责对具有银行背景的金融租赁公司实施监管;另一个则是融资租赁公司监管体系(包含外资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其中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须经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审批。我国融资租赁业的总体特征是“一个市场、两套监管体系、三种企业准入”。
金融租赁公司主要由银监会按照金融机构的标准进行监管,其准入门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监管指标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有明确的要求。而对于商务部监管的内资、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而言,早期的监管制度在准入方面有硬性规定,缺乏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的手段,当时的监管指标仅有杠杆倍数。在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方面,其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较低的准入门槛以及事中、事后监管的缺失,造成了近年来外资租赁公司成立数目剧增,但实际开工率不足两成。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一些外资租赁公司利用外债额度,充当了“热钱”进入国内的通道,并未开展真实的融资租赁业务,也催生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壳资源被大量交易的乱象。
2013年,商务部正式出台了《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针对融资租赁公司有审批、无监管的现象进行了规范。一方面,针对我国外资融资租赁公司数目剧增的情况,《管理办法》对融资租赁公司境外投资者的资质进行了相关规定,对外资租赁公司作为境外资金的流入通道,形成一定的控制;另一方面,针对我国融资租赁公司以“售后回租”名义开展了大量“类信贷”业务的情况也进行了限制,《管理办法》强调融资租赁业务必须与租赁物相结合,并明确了标的物范围。这些措施均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监管部门对资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监督,体现出一定的租赁特色。
总体来说,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监管比较严格,但对于数目逾90%的融资租赁公司,尤其是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监管部门没有取得应有的监管效果。因此,本文对于融资租赁业监管制度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商务部审批的融资租赁公司,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对监管的必要性、监管原则、准入退出机制及监管指标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 关于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的必要性探讨
1. 国外融资租赁业监管的基本实践。在租赁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没有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机构实施专门监管。而在一些新兴的租赁市场中,监管与否及监管的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以印度为例,中央銀行将可以向公众吸收存款的融资租赁公司视为非银金融机构,并对这类租赁公司实施谨慎监管原则,相类似的还有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也是将融资租赁公司界定为非银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监管;在中国香港,出租人包括租赁公司或其他类型公司在内,不需要申请任何许可,就可从事融资租赁业务;在韩国,财政部负责对融资租赁公司实施监管,且较为严格。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对于本国的融资租赁业是否实施监管没有统一定论,既有实施监管的国家,也有不实施监管的国家。
对融资租赁业务实施监理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融资租赁是一种金融产品,且各种金融服务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第二,如果允许租赁公司通过对公众吸收存款的方式来获得资金时,保护公众存款人存款安全尤为重要。当一国实施外汇管制时,融资租赁公司只有得到许可,才能使用外汇资源。由于金融业对一国经济稳定与社会安全有着显著的影响,所以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机构的进行监管是必要的。同时,通过监管,可以提高租赁公司的信用程度,利于租赁公司以负债的形式进行资金筹集,便于公司业务的开展。
但是,实施监管通常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准入条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会进行一定的监督和干预,从而降低了那些达不到这一条件,或不想达到这一条件的投资人进入这一领域的可能性。这一方面,降低了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多样性,无法进一步地发挥融资租赁的多种特性;另一方面,较高的准入条件会导致租赁机构只倾向于做大单交易,无法实现运用融资租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目的。
2. 我国金融监管逻辑与融资租赁业监管的相关性。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和引导,主要是通过监管主体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来实现的,而这些金融机构也都是专营某个种类的金融产品和业务。
对于融资租赁这一金融产品而言,其一部分是由金融租赁公司来运营,另一部分则由属于金融机构之外的融资租赁公司来经营。在我国,金融租赁公司由银监会进行监管,根据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相互关系,这些融资租赁公司应该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管。根据当前的监管现状,商务部作为融资租赁公司的主管单位是有必要的。
3. 增设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积极意义。商务部作为融资租赁企业的主管部门,也便于协调融资租赁业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的冲突。例如,我国近年来的“营改增”问题,市场上95%的企业在“营改增”的过程中税收降低,但是融资租赁企业的实际的税负上升。另一个例子则出现在交通运输领域,从事运输物流业务的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引进车辆,但是由于设备产权归属的原因无法获取营运证。这些问题如果不能通过高级别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得以解决,对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因此增设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发展的意义重大。
三、 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的目标
1. 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回归融资租赁本业。据商务部与银行业协会租赁委员会的资料显示,我国无论是受到严格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还是监管相对放松的融资租赁公司,其所开展的业务中售后回租的业务占比较高,达75%。售后回租业务是一种纯资金业务,其特点是承租人将自有设备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再从出租人处获取设备的出让资金,同时按期向融资租赁公司支付租金。这种交易模式并不涉及新设备的购买,与银行的抵押贷款具有更高的相似度,实质上仅是一种纯资金的业务,出租人难以控制资金的实际流向,使得整个行业的发展出现偏颇。此外,部分地区对于融资租赁企业的设立有各种补贴,大量空壳公司的出现导致了大量的政策和补贴套利,造成了国家资源的浪费。
因此,行业的主管部门一方面需要通过相关制度引导企业回归融资租赁的本业,以体现融资租赁的特色,并且有步骤地清退不合格企业;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应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体现融资租赁特色的制度环境、推进租赁物的登记制度、设置合理监管指标、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2. 充分发挥融资租赁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当前,我的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显著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增速放缓,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时代步入7.5%左右的中高速时代。经济增速的下滑,必然会引起实体经济中投资需求的下降,因此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如何运用好有限的投资需求来提振我国的实体经济则显得尤为重要。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可以引导金融资本精准进入实体经济,有效地把握住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得投资继续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融资租赁业务在我国仍然拥有巨大的发掘潜力,与国外的租赁发达市场渗透率动辄15%~30%相比,我国的这一数据仅维持在3%左右。可见,我国整个融资租赁行业仍有较大的业务增长空间。我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问题,中小企业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中处于融资弱势地位。此外,在传统的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融资租赁对中小企业投放的决策模型引入资产管理手段和企业的成长性空间,弥补了中小企业在传统征信指标的不足。这一新型的投资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另外,促进发展融资租赁,也是我国实体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替换的需求。融资租赁不仅可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降低设备的空置率,还可以促进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从而可以更好地支持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
3. 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根据国际上对于“影子银行”的定义,我国商务部审批设立的融资租赁企业均属于“影子银行”范畴。大量的纯资金业务游离于国家的金融监管之外,无疑会影响金融市场的调控效果。同时,由于租赁企业不具备与银行同等的资金业务运营的能力,势必会给出租人、承租人带来远大于银行的资金风险,从而给所涉及的行业造成经营风险。并且,由于我国租赁企业的资金来源单一,绝大多数来源于银行信贷,租赁公司的坏账增多势必也会传导至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根据国务院2013年107号文的精神,融资租赁公司等非金融机构要严格界定业务范围,融资租赁公司要依托适宜的租赁物开展业务,不得转借银行贷款和相应资产。因此,防范融资租赁可能引起的“影子银行”风险也是我国对该行业监管的目标。
四、 對我国融资租赁业监管制度的建议
1. 秉持适度监管原则。总体来说,我国对融资租赁业的监管程度,应符合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过于严格,则会制约该行业的正常发展,降低了融资租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更应当积极发挥融资租赁的逆周期作用;监管过于松弛,则会给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难以把控行业的发展方向,会给其他的金融行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最终可能会导致行业重蹈覆辙,再次陷入停滞。因此,适度监管原则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2. 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实行统一监管。虽然,短期内无法实现我国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统一监管,但是可以逐步推进商务部审批的内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外资融资租赁公司进行统一监管。目前,这两类企业在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上所从事的业务几乎没有差别,其经营范围、经营规则、风险杠杆指标均一致。但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明显高于外资公司,一方面,限制了大量的内资投资人进入我国的租赁市场,存在“歧视”内资的嫌疑;另一方面,也迫使大量的内资投资人以“假外资”的形式进入到国内的融资租赁市场,不仅增加了投资人的成本,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
本文建议降低内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门槛,使其与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一致。同时,根据我国的外汇管理规定,对于租赁企业外债额度的规定予以保留。这样既没有提高准入门槛,也没有与外汇管理规定冲突,并达到了统一监管的目的。
3. 建立健全准入退出制度。2013年以前,我国对于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除外)的监管主要采取的是前置监管,监管部门主要通过设置准入条件来达到筛选企业的目的,这在商务部早期发布的《关于从事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中得以体现。这两个监管制度均对企业的准入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监督不足,也没有明确企业的退出机制。这种监管模式造成了监管部门与企业互动不足、信息不对称,监管部门难以获得企业及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因此也难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为此,商务部2013年发布了《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将监管的重心从事前审批逐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移,在降低准入门槛的同时,加强了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督,提出了退出机制。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要求改革和放宽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融资租赁市场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必然呈现以下两个趋势:(1)放宽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审批;(2)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4. 合理设立监管指标,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当明确行业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条件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让监管部门真实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如此,退出机制才能真正起作用,对企业的经营行为才能形成真正的约束力。一方面,监管机构应提出有效的監管指标,另一方面,监管机构能够有效地收集指标数据。关于监管指标,笔者建议尽量采取可测算的指标,例如风险资产占比、资产负债率、售后回租业务占比、租赁资产中新设备的占比等业务指标。
另外,商务部推行的“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监管企业的重要抓手,建议进一步完善系统,增加数据间的逻辑校验功能,防止企业填表时的随意性而造成系统数据不可信;将系统中租赁物物权登记公示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完善数据库;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排查风险隐患、完善应急预案,防范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风险;分权限使用“全国融资租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区县商务部门、行业协会都能使用上系统;最后,应发挥辖区商务部门的属地优势,加强对融资租赁业务的事中事后监管。
参考文献:
[1] 路研.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缓慢的成因分析[J].管理世界,2002,(10):141-142.
[2] 吕振程.中国融资租赁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9):64-69.
[3] White Clark Group, Global Leasing Report 2015[R],2015.北京时代金融,2013,(9):196-296.
[4] 赵国庆,王利娜.我国融资租赁行业“营改增”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路径[J].财务与会计,2015,(2):56-66.
[5] 崔佳宁.关于中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方向的严肃探讨[J].理论观察,2014,(2):92-93.
[6] 张涛.影子银行的发展和现状[J].知识经济,2015,(4):78-85.
作者简介:史燕平(1959-),女,汉族,北京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融资租赁;周凯(1986-),男,汉族,江苏省扬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融资租赁;李虹含(1986-),男,汉族,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华夏银行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金融学、互联网金融。
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协议(文本)
(适用静态质押)
甲方(质权人): 地址:
乙方(出质人): 地址:
丙方(监管人): 地址:
鉴于: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 签署了《商品融资质押监管合作》协议,且甲方与乙方签署了或即将签署一个或多个《商品融资合同》(以下简称“融资合同”),为保障融资合同的履行,乙方同意将其享有所有权的货物为质物质押给甲方,甲方和乙方均同意将质物交由丙方存储监管,丙方同意接受甲方的委托并按照甲方的指示监管质物。为明确三方权利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经三方友好协商,本着诚实信用、互利互惠的原则达成本协议。
第一条
法律关系
在监管期间,甲方为质权人,乙方为出质人,丙方为甲方的代理人,代理甲方监管质物。本协议项下所称的监管是指丙方代理甲方占有质物并根据本协议的约定履行保管、监控质物的责任。
第二条
质物
第2.1条 质物即为质押标的,是甲方和乙方所签融资合同中约定的由乙方向甲方提供质押担保并交由丙方存储监管的货物,质物的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产地)、数量、重量、存储地点等以丙方根据本协议第四条规定向甲方出具的《动产质押专用仓单》的记载为准。
第2.2条 乙方保证质物的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厂家(产地)、数量、质量、包装、件数和标记等与其和甲方的约定以及向丙方申报和交付的一致,并对上述全部事实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
第2.3条 乙方保证向甲方和丙方提交的与质物有关的所有单证都是真实和有效的。乙方保证享有质物的所有权和完全的处分权,并向甲方和丙方提交相关的权属和品质证明文件(包括但不限于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报关单、货运单、质量合格证书、商检证明等)。
第2.4条 乙方保证所提供质物,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瑕疵,包括但不限于无税务、海关、工商、商检以及环保等方面的法律瑕疵。若质物出现上述法律上的瑕疵,甲方有权立即停止乙方融资额度的使用,并要求乙方以及担保人(如有第三方担保)立即偿还已使用的融资额度。
第2.5条 质物在转移过程中,甲乙双方根据融资合同的约定,向丙方出具《出质通知书》(见附件),丙方按照通知书列明的内容核查乙方交付的货物及现有的库存。如经核对,乙方交予的货物或实际库存与《出质通知书》记载相符,丙方应当及时向甲方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及《出质通知书(回执)》(见附件);如乙方交予的货物或实际库存与《出质通知书》记载不符,丙方应及时向甲方签发《出质通知书(回执)》说明情况。丙方事前已为乙方保管该批货物的,应收回乙方原存货凭证(如有)和其他单据(如有),并注销作废。
第2.6条 三方若无其他书面约定,丙方核查乙方交付的货物及现有的库存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主要依据表面审查、外观检查和单据审查的方法。对于由外包装的质物,如丙方承担从厂商发货至监管仓库的运输,甲方可要求丙方对质物进行开包抽检,抽检率——%。
第2.7条 丙方同意且有能力为甲方提供如下服务(可选项): 2.7.1 根据甲方要求,向甲方定期提供质物的市场价格; 2.7.2 根据甲方要求,向甲方提供质物的实质性检验。第三条 监管期间
第3.1条 监管期间为丙方根据本协议代理甲方控制质物并对甲方承担质物监管责任的时间区段
第3.2条 丙方根据本协议第2.5条的规定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时,即质物转移占有完成时,动产质押专用仓单项下的质物的监管期开始。
第3.3条 丙方收到甲方出具的《提货通知书(适用解除全部质押监管)》(见附件)后,其监管责任解除。
第3.4条 质物根据协议被全部提取后,丙方不再承担相应职务的监管责任。第四条 动产质押专用仓单
第4.1条 本协议项下甲方出具的《动产质押专用仓单》是依附于本协议,由丙方根据质物实际情况出具的,表明质物已由丙方代表甲方实际占有和控制的凭证。《动产质押专用仓单》不得转让。
第4.2条 丙方在签发《动产质押专用道仓单》前应对质物的情况进行查核,并根据结果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丙方保证《动产质押专用仓单》的记载与质物相符以及《动产质押专用仓单》的真实性和唯一性。
第4.3条 如果丙方事前已为乙方保管该批货物的,乙方应向交还原存货凭证(如有)和其他单据(如有)并注销作废后,丙方方可向甲方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第4.4条 如果《动产质押专用仓单》遗失或毁损,甲方应向丙方出具书面说明,丙方可据此重新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原《动产质押专用仓单》自动注销。第4.5条 甲方应在相应《动产质押专用仓单》项下质物全部被提取后向丙方归还该《动产质押专用仓单》正本。第五条 质物监管
第5.1条 监管期间,丙方应按照合同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妥善、谨慎处理监管的质物。丙方应当根据甲方和乙方的要求,结合质物的属性和特点,选择适宜的保管场所,提供适宜的保管条件,妥善、谨慎的保管质物,保证质物的安全,防止质物毁损或灭失。
第5.2条 如果对质物的保管有特殊的要求,以方应当提前书面告知丙方。第5.3条 监管期间,因各种原因质物发生短少、损毁、变质、灭失、等可能影响甲方权益的情形,丙方应当在24小时内通知甲方和乙方,并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第5.4条 监管期间,国家有权机关要求丙方协助冻结、查封或处臵质物或解除本协议三方任何他人就质物主张任何权利的,丙方应当当即通知甲方。
第5.5条 监管期间,丙方应当接受甲方对质物及相关单证的查询,接受甲方对质物的检查。
第5.6条 监管期间,丙方应当建立职务等级统计制度,定期对质物进行查验、核对种类、庆典数目、检查包装和标识,对职务的出入库的时间,数量、去向以及质物的现状进行记录。
第5.7条 丙方应当在甲方享有职权的质物上明显表示甲方的标签或指示(见附件)。如甲乙双方协议增加质物的,丙方应保证增加的质物与同一融资合同项下的原质物同存一处。
第5.8条 丙方保证,其对存放监管质物的场地或者仓库拥有完全的,排他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瑕疵。若由于存放监管质物的场地或者仓库的权属存在法律上瑕疵影响丙方监管责任的履行,丙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第六条 查询查验
第6.1条 甲方有权就《动产质押专用仓单》以及《动产质押专用仓单》记载事项的真实性向丙方进行查询,丙方应当及时查核并于3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第6.2条 甲、丙双方中任何一方在质物转移占有前可以要求有自制的检验机构对质物进行检验,检验费等合理费用由乙方承担。第6.3条 乙方应当积极协助甲方或丙方查验质物
第6.4条 监管期间,丙方应当定期向甲方提交质物状况报告,提交频率为每————次。
第6.5条 监管期间,甲方有权查询质物,接到甲方的书面查询后,丙方应当就甲方的查询事项进行核实,并在3个工作日之内书面如实恢复查询。
第6.6条 监管期间,甲方有权查验质物,丙方应当给予甲方必要的协助,但丙方由此产生的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第七条 提取质物
第7.1条 监管期间,乙方向甲方申请签发《提货通知书》(见附件)时,必须事先在甲方存入等臵于提货价值的保证金或提前归还相应融资或追加提货价值相当的商品作为新的质物,并提交《提货申请书》(见附件),经甲方审核同意后,乙方指定的提货任凭甲方签发的《提货通知书》原件到丙方办理提货。
第7.2条 丙方收到乙方提交的《提货通知书》原件后,传真至甲方,经甲方审核确认并在传真件上再次加盖预留印章后传真回复丙方(双方必须使用指定传真机,传真号码见附件),丙方方可放货。在乙方实际向丙方提取货物时,丙方应向乙方交付解除质押的货物。其余由丙方占有、监管的为解除质押货物,丙方不得向乙方交付。第7.3条 《提货通知书》是提取质物的唯一有效凭证。未有甲方签发的《提货通知书》,丙方无权将质物放予任何他人。《提货通知书》未加盖甲方居留的印章且经甲方指定人员亲笔签字(见附件),并经本协议第7.1和7.2条规定的审核确认程序,质物不得提取。丙方必须按照《提货通知书》上注明的各项要素办理提货。第7.4条 植物提取后,病房向甲方签发相应的《提货通知书(回执)》(见附件)。第八条 追加质物
第8.1条 监管期间,根据融资合同的约定,乙方经甲方同意或应甲方要求追加质物的,甲、乙双方应联合向丙方发出《出质通知书》。追加植物转移占有的方式和相关程序按照本协议第2.5条和本协议其他条款的相关规定办理。对于追加的职务,应与原质物存放于一处,并由丙方另行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第九条 质权行使
第9.1条 甲方根据融资合同行使质权时,丙方应当给予甲方必要的配合和协助。第9.2条 丙方协助甲方行使职权无需事先通知或征询乙方的同意,甲方部队乙方承担任何责任。第十条 特别声明
第10.1条 乙方、丙方同意:丙方占有质物的行为均视为代表职权人甲方行使,自丙方向甲方出具《动产质押专用仓单》之日起,质物即完成交付,甲方在乙方财产之上设定的质权即生效,乙方、丙方不得采取或试图采取任何措施主张该交付的瑕疵,亦不得对该质权的效力提出任何抗辩。第十一条 费用及支付方式
第11.1条 甲、乙、丙三方一致同意本协议向下对质物的监管费、仓储费、运杂费、装卸费、印花税等因质物监管产生的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
第11.2条 丙方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即视为甲、乙、丙三方对记载于相应出质通知书的费用及支付方式达成一致。
第11.3条 乙方如未按照本协议约定支付相关费用,丙方应立即书面通知甲、乙双方。
第11.4条 对于乙方应付丙方的全部费用,并放在甲方行使质权受偿时享有优先受偿权
第十二条 留臵权
第12.1条 丙方未足额收取本协议第十条规定的相关费用前,享有对未收取费用相对等额度质物的留臵权,并进有权再次额度内拒绝办理质物的提货手续 第十三条 保险
第13.1条 若甲方要求,乙方应当就质物向甲方认可的保险人购臵保险,投保的险种、金额、期限应符合甲方要求,乙方应制定第一受益人为甲方,保单正本交由甲方保管。
第13.2条 保险事故发生时,乙方合并方应当协助保险公司办理事故审查及理赔事宜。
第十四条 特别约定
第14.1条 甲、乙、丙三方中的任何两方不得一起双方之间的任何约定对抗本协议项下应履行的义务。
第14.2条 三方约定的其他事项(本宽的约定于本协议其他条款抵触时,本款无效)。——————————————————————————————————————————————————————————————————————————————————————————————————————————————————————————— 第十五条 通信和联络
第15.1条 本协议项下的往来通知、确认及其他相关文件均应以原件形式送达直接受方(本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15.2条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当事方同意,可以选择发送电子数据单证。第15.3条 甲、乙、丙三方拘留印鉴及签字样式(见附件)。第十六条 违约责任
第16.1条 并放音一下情思那个给甲乙双方造成损失的,承担货物损失的赔偿责任,但甲方就其实际损失享有优先受偿权:
(1)在监管期间,除不可抗力的事件外,植物毁损灭失或由于丙方未尽到保管责任倒臵植物变质毁损灭失或由于丙方未尽到监管责任倒臵植物变质、短少、受污染的;
(2)丙方未按照本协议的约定办理防火的;
(3)因丙方原因,存放仓储植物的仓库受到司法机关或任何管辖机构的限制或禁止的;
(4)因丙方违反本协议第5.3条规定,未即时通知甲方和乙方或未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的;
(5)因丙方违反本协议给甲方造成的损失的其他情况。
第16.2条 乙方因以下情形对甲方合并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全额赔偿责任:(1)质物进仓混有易燃、易爆、易渗漏、有毒及易腐等特殊货物,造成仓储物或仓库损坏,人员伤亡的;(2)因未能及时投保,在监管期间出现不可抗力原因造成质物毁损灭失、变质、短少、受污染等的
(3)未按照国家或专业标准规定要求对质物进行必要的包装的;
(4)因乙方原因,质物本身受到司法机关或政府或任何管辖机构的限制或禁止的;(5)因以方违反本协议给甲方合并方造成损失的其他情况。
第16.3条 甲方因违反本协议对乙、丙方造成损失的,承担乙、丙方实际损失的赔行责任。
第十七条 协议效力
地17.1条 无论本协议是否已经终止或失效,一旦丙方根据本协议第2.5条签发《动产质押专用仓单》,该《动产质押专用仓单》项下植物的监管继续使用本协议。第17.2条 如果甲方与乙方所签署的融资合同以及其他相关性指的正是合同或附属文件全部或部分被司法机关认定无效,不影响本协议的有效性。
第17.3条 如果本协议项下人以条款被司法机伏案认定无效,该无效条款不影响其它条款以及整个协议的有效性。第十八条 争议解决
第18.1条 本协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第18.2条 本协议项下争议以下列第——种解决方式。争议期间,各方仍应继续履行威慑争议的条款。
(1)向甲方所在地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关于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 风险监管政策有关问题的说明
根据2012年2月20日、21日在深圳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会议”精神,现将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政策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政策不变、深化整改、审慎退出、重在增信”。
“政策不变”是指自2009年融资平台贷款清理规范工作开始以来的所有政策都不变。“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的十六字方针不变;“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的风险定性四分类方法不变;“降旧控新”的总体目标不变;融资平台按仍按平台管理类和退出类划分的要求不变,其中凡称融资平台的包括仍为平台和退出的平台两类,仍为平台的亦称监管类平台,退出的平台也称监测类平台。
“深化整改”是指着力抓好三项整改工作:一是深化名单制管理。要求各银行把融资平台名单在原有风险定性四分类的基础上,将融资平台再按“支持类”、“维持类”和“压 缩类”三种情形进行管理,并以此作为信贷审批的依据,分类结果由银行自主决定。二是细化信贷条件。进一步细化融资平台贷款的信贷条件,对新增贷款的投向与条件提出更加具体要求。三是强化退后管理。将退出类平台纳入信贷分类,并加强退后监测。
“审慎退出”是指要求银行严格落实融资平台退出的有关条件和程序,加强对退出后融资平台的持续管理,责成不符合审慎退出条件的融资平台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坚决杜绝随意退出、盲目退出、为增贷而退出的现象。
“重在增信”是指融资平台要通过增加资本、增加抵质押、置换无效担保、签订补差协议、将政府承诺还款的部分债务纳入当期财政预算等方式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增强自身的还款能力。
二、工作目标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工作目标是缓释风险。一是控制总量风险。各银行原则上在今年信贷计划中不得安排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二是缓释存量风险。各银行要分类处置存量贷款。三是消除到期风险。各银行要加强对今年到期贷款风险的监控,防止到期违约风险事件的发生。四是防止断链风险。各银行要重点避免出现在建工程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三、工作任务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工作任务是降旧控新。一是总量减少。各银行原则上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重点是控制监管类平台的贷款总量,确保其贷款余额不上升;对于按照商业化运作的监测类平台,要跟踪监测其贷款总量变化和使用情况;对于保障性住房等公益性项目,允许新增贷款,但是必须纳入监管类管理。二是存量下降。今年仍按平台类管理的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原则上只降不升。三是有保有压。各银行要根据信贷三分类结果,将从“压缩类”平台中减少的贷款额度用于投向“支持类”平台,以在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不增的情况下实现贷款结构调整。
四、工作路径
(一)控新。一是各银行在今年的信贷计划中,原则上不得安排融资平台贷款增量。二是各地区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当地政府可承受债务规模上限。三是所有“维持类”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年初水平。对于维持类平台,各银行可以新发放贷款,允许收回再贷,但是贷款余额不得增加。四是不得向“压缩类”融资平台发放任何形式的贷款。各银行对于“压缩类”平台要做到“只收不贷”。
(二)降旧。按照五种情形分类缓释融资平台的存量贷款风险,其中退出类融资平台仅适用前三种情形,仍按平台管理的适用五种情形。一是及时收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经完工达产且已经形成现金流收入的融资平台,要封 闭现金流,对回笼款进行专户管理,按照原来的约定及时清收贷款。二是收回再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建成但还没有产生足够现金流偿还贷款本息(没有经济建成)的融资平台,可以在原有贷款额度内进行再融资。再融资具体包括发行股票、债券、短融、中融、中票、引资、贷款等方式。对于以贷款形式实施再融资的,贷款总量不得超过原有贷款额度。三是据实定贷。对于现金流全覆盖、项目已经确定工期但因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导致不能如期完工,但贷款已经到期的融资平台,要一次性修改贷款合同,根据实际工期重新确定贷款期限。四是引资还贷。对于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项目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平台,在现有贷款余额不增加的前提下,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入新投资者、项目出售等方式,引进资金用于还贷。五是只收不贷。对于现金流不能够全覆盖,工程项目不宜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的平台,银行只能只收不贷,并要求地方政府将贷款纳入预算。
五、工作方法
(一)信贷分类管理。各银行结合自身信贷经营的实际情况,按照“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分类标准,自主决定所有融资平台客户的信贷分类结果。其中,“支持类”是指符合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条件和银行的信贷政策及风险偏好,可以增加贷款的平台;“维持类”指不完全满足融资平台的新增贷款条件,但未超越银行风险容忍度,可以为保 项目完工进行再融资但贷款余额不超过年初水平的平台;“压缩类”指既不符合融资平台新增贷款条件和银行信贷政策,又超越银行风险容忍度,贷款余额不得增加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新发放贷款的平台。
(二)到期贷款风险监控。到期贷款主要是指今年到期的贷款。各银行要按月把全年融资平台到期贷款建台帐、做统计,逐户调查今年到期贷款的还款来源,并与平台共同制定还款方案,还款方案于2012年4月末前报送各银监局。各银监局负责监督和信息汇总,按季将还款方案的落实情况报告银监会。
(三)补充押品。各银行要持续提升抵质押品质量,及时置换财政担保和公益性资产等不合规抵质押品,积极防范因资产价格下跌而导致的融资平台贷款抵质押品质价下行风险。
六、工作要求
(一)严格信贷管理。一是明确贷款投向。仍按平台管理类新增贷款的投向为:符合《公路法》的收费公路;经国务院审批或核准的且资本金已到位的项目;土地储备和保障性住房;农发行支持且符合中央政策要求的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进度达到60%以上且现金流达到全覆盖的在建项目。二是严格新增条件。仍按平台管理类的新增贷款必须满足五个前提条件:公司治理完善;现金流全覆盖;抵押担保符合现 行规定且存量贷款已在抵押担保、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整改合格;借款人资产负债率低于80%;平台存量贷款中需要财政偿还的部分已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并已落实预算资金来源。仍按平台管理类平台的任何一笔新增贷款必须同时符合有关投向和条件的规定,两者缺一不可。
对于以下情形,各银行不得新发放融资平台贷款:一是信贷分类结果为“压缩类”的;二是借款人为异地平台的;三是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达到或超出限额的;四是地方政府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提供担保承诺的;五是以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抵质押品的;六是以无合法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预期出让收入承诺作为质押的;七是存量贷款担保抵押、贷款合同等方面整改不到位的;八是资产负债率和现金流覆盖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
(二)规范平台退出。一是规范退出程序。融资平台退出必须严格遵循“牵头行发起—贷款行(总行)审批—三方签字—退出承诺—监管(局)备案”五项程序。银监局只负责退出平台备案登记,不负责退出平台审批。二是规范退出条件。退出必须同时符合公司治理健全、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现金流100%覆盖贷款本息、存量贷款已整改合格、无违约记录等五项条件。三是加强退后管理。五项条件之一低于监管要求和违背退出承诺的要重新纳入平台管理;平台退出后不再享受平台管理类贷款的相关优惠信贷政策,新增贷 款必须符合产业政策、信贷政策和一般公司贷款条件,实行“谁贷款,谁承担风险”的责任追究机制;各银行对退出类平台不得再发放保障性住房和其他公益性项目的贷款。
(三)规范报表统计。一是平台风险分类统计。各银监局应继续做好协调工作,确保每个融资平台只有一个定性结果(“全覆盖、基本覆盖、半覆盖、无覆盖”),并根据既定要求按季报送。二是平台信贷分类统计。各银行应对融资平台按“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进行信贷分类,并于2012年4月将分类结果上报银监会。三是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偿还及违约情况统计。各银行、各银监局应建立融资平台今年贷款到期情况的台账统计制度,按月统计融资平台贷款的到期时间、金额、偿债资金来源等情况,并按季报送银监会。
(四)规范数据填报流程。融资平台报表数据填报要遵循以下五项程序:第一步,各银监局、分局负责填报融资平台基本信息,包括资产负债、风险定性、退出情况等,并报送银监会统计部;第二步,银监会统计部将融资平台基本信息表发给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由各银行据表填报贷款数据,并报送各银行法人机构主监管员审查;第三步,在主监管员明确审查无误后,银监会统计部对所有融资平台贷款数据进行汇总;第四步,银监会统计部将汇总完毕的数据反馈给相关银监局。
2006年5月起,中国证监会根据新修订的《公司法》、《 证券法》,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对IPO、再融资的发行条件、程序和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修订,新股发行及再融资相继重新启动,新的发行制度在上市公司融资政策方面做了一些重大改革,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融资条件拓宽
以往规定,公司发行股票,必须前三年盈利,若配股,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6%以上,若增发和发行可转债,净资产收益率须达到10%。而新的融资政策规定“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对于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甚至没有盈利要求。
(二) 融资效率提高
以往规定,发行新股公司需经一年的辅导期,从股份公司成立之日起要求有三年持续经营记录,企业上报配股申报材料需间隔12个月,增发需间隔一个会计年度,企业从申报材料到发行所需时间较长且不确定,发行效率不高。新发行政策规定,发行人获得发行核准后,可在6个月内自行选择发行时机;对两次融资的时间间隔不再限制,可以更多地由股东大会决定;不再适用流通股股东分类表决程序,发行证券议案经出席股东大会股东所持表决权2/3以上通过即可生效。公司拥有更多的发行自主权,发行程序简化,大大提高了发行效率。
(三) 融资手段增加
以往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只有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三种方式。新融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也可以采用非公开发行方式,发行的品种除股票外,还包括认股权证、期权、可转换债券等。
(四)发行价格市场约束增强
以往规定,上市公司配股或增发时可采用折价发行方式。新融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增发时将采用平价或溢价增发的市场化定价原则,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募集股份时,发行价格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二十个交易日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转股价格不低于市价,有利于保护现有股东利益。另外,增发将引入承销商代销方式和发行失败机制,发行难度增大,市场约束增强。
二、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特点
进入后股权分置时期,随着融资政策的变化,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定向增发行为增加
由于我国新融资政策对非公开发行公司是否盈利没有要求,且非公开发行时战略投资者可以用资产或股权作价来购买增发的股票,因此,定向增发有利于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注入新的优质资产、换股认购、收购兼并等活动,已受到越来越多上市公司的青睐。据统计,截至2006年7 月31 日,沪深市场共有114家公司公布定向增发计划,总增发股份为280.6104 亿股,预计募集资金总规模为1420.83648 亿元。
(二)发行证券目的多元化
原来企业发行证券的目的多数是直接用于本企业生产经营需要。随着支付手段的增加,全流通后,用于直接收购、间接收购、反收购等目的的证券发行会日益增多。一是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除了要考虑融资成本外,还要防范被恶意收购。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对大股东定向增发增加其持股比例,以维持现有大股东的控股地位。二是上市公司通过对大股东的定向增发,可使得上市公司获取大股东优质资产,提高盈利水平,增强公司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公司股价上升,进一步提高市场恶意收购的成本。三是上市公司可以定向增发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消除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实现内部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重组,减少集团内企业因相互竞争而带来的内耗,实现企业集约化。此外,定向增发还有利于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切实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
(三)可选择发行品种增加
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逐步增强,股权融资成本在逐步加大,债务融资与股权融资的成本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优序融资理论的基础在逐步回归,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将有所改变,债权融资方式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企业可选择的融资品种将丰富多彩。特别是附认股权债券,兼具债券和权证特点,既能取得固定收益,又有极强的投机性,既适合稳健的投资者,也适合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必然会受到绩优蓝筹公司的广泛青睐。另外,权证市场在后股权分置时期会进一步扩大,尤其对于产品创新类公司,在融资前引入权证制度,不仅可以延缓市场的融资压力,投资者还可能因权证的上涨而盈利。
(四)注重对机构投资者沟通
随着发行门槛的降低,定向增发的增加,及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投资者在辨别公司投资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大,对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影响也日益加强,上市公司越来越注重与机构投资者的沟通。上市公司与机构投资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利益同盟。
(五)注重发行时间、地点及中介机构选择
股权分置改革后,由于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导致可能存在发行不成功的现象,投资者从原来脱离公司基本面的投机,变为不仅注重企业基本面,关注企业历史盈利和预期盈利,还关注公司盈利增长的真实性、股息率、现金流、财务结构等。市场将会存在“新股上市以后,不一定要上涨”的观念,发行失败的可能性增加,上市公司询价、定价、上市时机、地点的选择变得非常重要。拟发行公司或上市公司会更注意在主承销商、保荐人、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声誉、水平与发行成本之间的平衡,中介机构行为将受到市场的约束,越来越多的优质上市资源将利用国内资本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实现融资。
三、后股权分置时期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监管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融资政策下,配股、全面增发等传统的融资方式逐步受到市场的冷落。相应的,定向增发、发行权证、可转换债券、附认股权债券等将纷纷进入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视野。由此,上市公司在关联交易、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方面都将产生一系列新问题,在以下方面对监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一)通过融资行为向关联方输送利益
上市公司向关联方,特别是控股股东增发股份,并用以收购关联方的资产,实质上是一种双重关联交易,可能在股票发行的“买与卖”两笔交易中,对中小股东造成双重侵害,也可能成为个别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或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新方式。上市公司的关联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通过认购股份,进而实现资产 的动机无疑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寻租,向非控股关联股东或潜在股东,如机构投资者输送利益也将防不胜防。
(二)回避融资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义务
一是认购定向增发股票的股东回避披露详细情况。目前,定向增发政策与《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在披露股东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冲突。根据新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上市公司在发生并购行为时,要详细披露收购方的股权结构、资产规模、资金实力等相关信息,而现行的《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对定向增发的条件规定较宽松,无需详细披露增发对象的有关情况。这就会造成一些公司利用定向增发大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而回避披露相关情况,中小投资者难以辨别特定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二是权证持有人回避披露潜在持股比例。由于权证持有者行权与放弃行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且现行的信息披露规则未要求公司披露权证持有者潜在的持股比例,权证持有者在未行权时无信息披露义务,造成权证持有者一旦行权实际持股比例可能远远超过5%。
(三)回避要约收购义务
《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规定,若上市公司向某一对象定向增发,导致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超过30%,其承诺3年内不减持股份,经股东大会非关联股东表决通过,可免除其要约收购的义务。因此,上市公司可通过定向增发绕过要约收购及其相关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权证持有人因无及时披露可行权或拟行权股份的义务,也可能造成其行使持有的上市公司权证时,连同其原来持有的股票,合并持股比例可能超过要约收购要求。
(四)引发会计信息失真
上市公司发行权证时,由于权证作为可上市流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其市价呈现非常强的波动性,若将这种波动无限制地直接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会引起权证发行人财务报表数据的频繁变化。
另外,上市公司在进行换股认购时,由于目前会计核算上更多的是采用权益结合法,从而给利润操纵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在权益结合法下, 如果企业合并发生在年中或年末, 就会立刻增加合并当年的利润, 掩盖实施合并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 粉饰其经营业绩。而且由于无需对合并另一方的净资产重新计价, 合并后, 通过出售另一方已增值但却未在账面上体现的资产, 即可瞬间实现收益, 从而夸大合并效益。在市场处于弱有效性的情况下, 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很难辨别不同的合并方法所产生的会计差异, 资金会流向这些有着较高会计收益的企业, 从而对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负面影响。
(五)通过操纵股价影响发行价格
在定向增发过程中,由于发行价格以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股价为依据,由此,可能使上市公司在定向增发前,以刻意隐藏利润、释放利空信息、联手庄家砸盘等手段打压股价,以便大幅度降低大股东持股成本,达到以低价格向关联股东定向发行股份目的。
此外,在权证发行及创设过程中,发行人或创设人也有可能单独或联手利用市场手段来操控权证的价格,以达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六)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
一是募集资金额不确定造成变相使用资金。新的发行政策规定,企业发行融资在发审委审核半年内可自行选择发行上市时间,由此可能造成发行价格的不确定。另外,企业可根据股票认购情况决定是否启动“绿鞋”发行,造成发行数量的不确定。两种因素都会影响企业募集资金具体数量,造成企业在招股说明书中有关募集资金使用项目可能并不具体、详细,部分公司可能采用大项目“打包”的方式回避披露具体使用用途,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变相改变募集资金用途,不利于监督。
二是募集资金去向及管理情况缺乏透明度。如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或反过来,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实现整体上市的过程中,存在筹集资金的去向和管理缺乏透明性的问题。
三是资产评估监管不严造成资金用途变相改变。部分公司利用募集资金收购相关资产时,由于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来评估相关资产价值,可能造成上市公司高价购买低价或劣质资产,给交易蒙上不公允的色彩,募集资金被变相改变用途。
四、有关监管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管理
一是采用行业成本加成法,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定价制度。通过市场调研,针对不同行业的关联方交易,确定关联方交易价格的波动范围,限制关联方交易定价的自由度。二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的内容、定价方式以及关联交易对公司的影响作出真实、准确、完整的披露,充分发挥广大投资者与媒体的外部监督。三是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的内部决策制度,分类审批关联交易。为了有效地防范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可借鉴香港联交所的做法,按照交易总额和占上市公司有形资产净值的比率,将关联方交易分为三部分:对公司经营活动影响很小的关联方交易,豁免批准;对公司经营活动影响较大的关联方交易,由董事会批准;对公司经营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关联方交易,则必须由股东大会批准。监管部门在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审查时,主要审查关联方交易的价格是否合理,公告、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及时,重大事项是否经过股东大会批准等。四是逐步引入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受益方担保制度等,进一步强化控股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的义务与责任。
(二)进一步加强募集资金使用管理
一是要求上市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详细披露各募集资金使用用途,包括各子项目构成,并规定子项目使用金额变动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视同募集资金用途改变情况。二是公司要与银行、保荐机构签定募集资金三方监管协议,为募集资金设立存储专户,定期披露本次募集资金使用效果,严格按照审批程序使用募集资金,对募集资金用途的变更,必须经股东大会表决通过并公开披露。同时,保荐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对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管理的定期检查,督促公司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防范投资风险的制衡机制,提高独立决策能力,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完善上市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的论证分析。
(三)加强对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动监管
关键词:在途货物,质押,物联网,监管
一、引言
近年来, 金融物流业务的快速发展, 解决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有效地化解了我国信贷的“两个矛盾, 一个不匹配”问题。然而, 目前金融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动产质押和应收账款这两大类上。其中, 仓单质押业务更是占据着极高的比重。由于传统的仓单质押针对的是陆地仓库中的动产, 对于企业来说, 其产品或者生产原料有时并不会入库。同时基于JIT管理理念在企业中的不断推广, 企业自身的仓库库存量将会越来越低, 其大量的原材料会以在途的形式存在, 即所谓的“将库存至于车轮之上”。在一条供应链中, 对于经销商来说, 他们的市场在库量基本保持不变, 而在途货物的总量远远大于在库总量。据统计, 在整个采购和销售周期中, 大约有80%的时间货物处于运输状态之中。另外, 近来发展迅速的供应链“N+1”融资项目, 以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对链上的N个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需要贷款企业要涉及到上下游的很多环节。而现阶段的金融物流无法将质押范围覆盖到不断改变空间位置的货物, 导致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
二、在途货物质押融资
(一) 质押融资现状
由于质押物可以为动产和权利两种形式。银行在开展质押融资业务时也相应出现了两类形式:动产质押和应收账款质押。
1. 动产质押融资
动产质押是指贷款企业以动产作为质押物, 向银行申请贷款。由于在实际操作中, 银行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对质押物进行监管, 贷款方凭借物流企业提供的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 所以银行开展的动产融资业务都可视为仓单质押融资。对于仓单质押业务的研究, 学者们主要研究其风险并从管理角度提出风险调控手段。如张凯、董千里就提出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事中控制, 通过流程改造控制业务风险。
2.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
应收账款是指权利人因提供一定的货物、服务或设施而获得的要求义务人付款的权利, 包括现有的和未来的金钱债权及其产生的收益。应收账款质押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这些权利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学者们集中研究其模式及产生的风险和控制方法。如王东等提出采取信用增级、账户监管、双额度控制、合同文本管理、在线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风险。
(二) 在途货物质押融资
物流一体化的内容包括订单管理、库存、运输、仓储管理、物料处理以及包装管理。而现阶段的动产质押融资的范围并没有覆盖企业所有的物流环节。特别是对于运输过程, 一方面它是企业物流环节中最关键的一环;另一方面, 由于运输过程存在很大的风险, 银行并没有针对在途货物专门设置质押融资的业务。学者们对在途货物融资的研究也比较少, 只有罗娟娟曾通过阐述海陆仓模式, 提出要对在途货物进行监管。没有学者提出专门针对在途货物进行融资的业务模式。然而, 通过上文的分析, 开展在途货物质押融资不仅可以扩大银行的质押业务范围, 也符合企业迫切的需求。
在途货物质押融资是指企业将处于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作为质押物, 向银行申请贷款。首先企业需要提交在途货物质押申请, 并提供相关材料, 包括在途货物价值情况、目的地等。银行在收到企业的申请后, 对情况进行核实, 根据市场情况, 货物价值及风险程度制定合适的质押率。随后, 银行派专人进行提货并安排运输。在整个运输过程中, 银行需要全程监管, 在货物到达目的地后, 贷款融资业务结束, 企业归还贷款;或者将货物储存在银行指定仓库, 转入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如果货物以赊账的形式成功销售则可以转入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三、在途货物质押融资的风险
银行开展在途货物融资的风险可以大致分为人的风险和物的风险。具体来说, 人的风险分为资信风险和人员操作风险。资信风险又分为两部分, 一是企业的信用状况, 还款履行能力以及其他各种欺诈行为;二是委托的第三方运输企业, 由于银行不可能每次都派专人进行货物的审查和追踪, 有时需要运输企业对货物的价值进行评定, 在这种情况下, 运输企业的资信情况尤为重要。而人员操作风险主要为货物价值评估失误, 高估质押物价值;运输过程中由于人员失误造成货物的损失。
物的风险主要是指质押物面临减值的风险, 包括意外情况造成质押物本身的损失带来价值的减少和因市场波动带来整批质押物价值的下降。所以, 银行在开展在途业务融资将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特别是对于货物在途中的运输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实时了解货物情况, 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如何采取安全, 便捷的监管方式, 来保证在途融资的顺利进行?
四、在途货物质押融资的监管方式
(一) 从管理角度入手, 完善监管机制
首先, 银行需要对企业建立客户信用档案, 根据其营业能力, 偿债能力等进行评级, 避免因客户的资信问题带来巨大的损失。对于委托的第三方运输企业, 要选择那些信用良好, 运输实力强, 车辆安全隐患小的企业。对于其作业人员, 需要进行严格审查, 以减少在途过程中欺诈行为的发生。同时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 避免对动产价值的评估造成差错等其他人为操作带来的损失。对质押物的选择要根据其市场价值波动性, 质量稳定性等进行合理判断。同时, 建立评估模型, 例如采用神经网络的物流金融风险评估模型, 设立预警线。一旦质押物的价值跌损超过预警线的值, 采取追加保证金等相关措施。
(二)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 实现在途货物的可视化和可追溯
银行从提货开始, 便将RFID标签置于单位货物之中, 标签包含驾驶员的信息及联系方式, 质押物的初始信息, 包括始发地、目的地、货物价值等。并在运输载体上配备RFID阅读器和传感器和GPS定位系统。
当货物在途运输时, RFID阅读器每隔一段固定时间对标签进行扫描, 读取标签上的信息并将GPS接收到的定位信息, 传感器探测到的物体信息一同由无线通讯网络传入在途货物监管平台。平台数据库以GIS为基础, 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匹配, 包括质押物情况, 行驶线路情况等。如果发现异常现象, 系统及时预警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如果一切正常, 系统自动将信息进行储存, 以作货物追踪之用。同时, 在途货物监管系统与市场相连接, 及时了解市场上质押物的价值变动情况, 一旦出现质押物减值过大, 系统生成预警信息, 提出银行做出相应措施, 包括补交保证金, 降低质押率等。详细流程见图1所示:
由于RFID标签可以重复使用, 再加上RFID阅读器, GPS定位系统和传感器都是移动装置, 也可以重复使用, 所以一旦建立了这套监管系统, 相比于委托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 在安全性和成本节约性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五、展望
随着智慧地球, 智慧城市概念的不断提出, 物联网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更多的是集中于理论层面, 实际应用并不多见。而传统金融物流只针对陆地上仓库中的货物提供融资服务, 急需开拓业务, 但同时却面临着监管风险。在途货物质押融资业务可以有效开拓银行的金融物流业务, 而且一旦监管中心建立, 同样适用于动产质押融资业务的监管。同时, 这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将加快物联网各项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 张韶华, 金剑锋.中国动产担保创新经典案例[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0
[2]唐纳德J.鲍尔索克斯, 戴维J.克劳斯, M.比克斯比.库珀.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3]罗娟娟.新型物流金融模式—海陆仓模式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 (15)
[4]余利娥, 邓旭东.RFID与3G技术在货物运输防盗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7 (10)
[5]张凯, 董千里.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操作方案与风险控制研究[J].物流科技.2008 (5)
供应链融资挑战基于单一偿债主体进行信用评级的模式
贸易融资一般是指围绕贸易结算的各个环节发生的资金和信用融通。根据贸易融资的信用风险特性,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银行承担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企业为了进出口贸易的需要,以货权、应收账款、动产或出口退税账户作为质押获得融资,银行提供融资即承担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第二类,由融资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承担企业信用风险。银行虽然已为企业进行以贸易为目的的融资,但由于其他金融机构在融资环节的介入,如有其他银行提供信用证承兑,有信用保险(放心保)公司承保或保理商参与等,使信用风险承担主体由融资银行变为融资银行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第三类,向企业提供贸易融资的银行承担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混合的信用风险,其实是上述前两类信用风险的混合。银行基于核心企业信用提供的供应链融资可以归属为第三类。
“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动力还是藩篱?
内部评级法下,根据融资企业的资产额或销售额、银行对融资企业的风险暴露总额及其他判断要求,融资企业在内部评级法下可能归入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一般公司风险暴露,零售中小企业风险暴露,专项贷款中的项目融资、物品融资和商品融资。归入不同的风险暴露意味着可能使用不同的风险权重曲线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鉴于缺乏全球银行业在贸易融资业务中违约与损失情况的实证数据,巴塞尔委员会对贸易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持审慎态度。此前,国际商会(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Commerce)对9家银行在2005~2008年520万笔贸易融资交易和18家银行2008~2010年1140万笔交易的研究表明,贸易融资平均期限1477天,表外贸易融资平均期限80天,520万笔交易中只有947笔违约,违约率和损失率都非常低。
除了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以外,内部评级法下影响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结果的另外一个重要参数是有效期限。“巴塞尔协议Ⅱ”规定初级内部评级法下有效期限最低是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巴塞尔资本框架下贸易融资的处理》也明确规定,高级内部评级法下对某些贸易融资工具可以不适用1年的底限,而采用银行对有效期限的计算结果。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与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保持一致,允许短期风险暴露的有效期限为内部估计的有效期限,与一天中的较大值,其中短期风险暴露就包括原始期限在一年以内自我清偿性的贸易融资。
根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规则,通过测算可以看出“巴塞尔协议Ⅱ”和“巴塞尔协议Ⅲ”规则中隐含着的监管风险导向。
此外,“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杠杆率计算问题对贸易融资业务也有不利的影响。在计算杠杆率的规则中,除了对于无条件可以取消的承诺适用10%的信用转换系数外,产生于货物进出口,具有短期自偿性质的信用证适用的信用转换系数仍为20%,其他的表外业务均使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这些规定比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适用的规则更为严格。全球范围内已有银行表示担心,部分银行为满足杠杆率要求而放弃部分贸易融资业务,甚至导致企业转向寻求风险相对更高的表内融资形式,对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
内部评级法下应收账款融资的资本消耗
内部评级法规定,应收账款融资分为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暴露和零售应收账款风险暴露。对于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允许银行采取两种方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一是自下而上法,即银行区分出单个应收账款的债务人逐笔计算;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法,即银行无法逐笔计算,只能在池层面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
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是银行持有企业应收账款主要面临的风险,两类风险都有资本要求。实践中银行往往无法估计出应收账款池的违约风险,这种情况下巴塞尔委员会要求银行必须估计预计长期的平均每年的损失率。预计长期的平均每年的损失率必须按照监管规则分解为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需要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如果无法分解,巴塞尔委员会认可的保守做法是违约概率等于预计长期的平均每年的损失率,违约损失率设定为100%,违约暴露等于每个池的应收账款余额减去风险缓释前稀释风险的资本要求,期限采用监管标准2.5年。
无论是在单笔应收账款层面还是池层面考虑稀释风险,巴塞尔委员会也要求银行必须估计稀释风险的预计长期平均每年的损失率,这个值以每个池应收账款数额的百分比体现。银行对稀释风险进行的监控和管理在获得认可的前提下,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时最低的有效期限可以设定为1年。
银行对应收账款融资需要计算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对应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假如银行购入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10亿元,按照上表测算结果,该企业违约概率在0.5%情况下,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两项合计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达到10.4亿元。在最保守情况下,两项合计的信用风险加权资产达到30.9亿元,相当于风险权重309%。同理,根据授信对象是否符合零售中小企业暴露的条件,银行为零售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融资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可以适用零售暴露的风险加权资产公式。防堵贸易融资业务中资本套利的可能
新的资本监管规则将深刻影响银行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决策,在决策过程中监管机构还要防止银行在同一暴露下或不同暴露之间进行监管套利。
对同一企业不同产品的监管套利模式。初级内部评级法下,对同一企业违约概率相同,影响风险权重的主要取决于有效违约损失率(effective LGD),有效违约损失率根据抵押品种类和覆盖范围差别而有所不同。应收账款融资在权重法下适用的风险权重最高为100%,而内部评级法下违约风险和稀释风险双重计算可能导致风险权重超过100%。因此,应坚决禁止对同一企业贷款实施内部评级法,对应收账款融资实施权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