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精选9篇)
【篇一】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1.原子定义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4.原子的构成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5.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分子原子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6.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篇二】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1.原子的电子构型与周期的关系
(1)每周期第一种元素的最外层电子的排布式为ns1。每周期结尾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除
226He为1s外,其余为nsnp。He核外只有2个电子,只有1个s轨道,还未出现p轨道,所以第一周期结尾元素的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①分区
原子结构与性质
②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篇三】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一、硅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二、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是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三、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四、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常用硅酸盐产品:玻璃、陶瓷、水泥
五、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六、氯气
物理性质: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2Fe+3Cl2===(点燃)2FeCl3Cu+Cl2===(点燃)CuCl2
Cl2+H2===(点燃)2HCl现象: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篇四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bacl2+na2so4=baso4↓+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cacl2+na2co3=caco3↓+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2cuo+c高温2cu+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cuso4=feso4+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o2=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10、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g)=f3o4+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h2o=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关键词:化学知识,初高中衔接,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教学对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的持续学习尤为关键。其由启蒙阶段的初中学习迈入发展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高中阶段, 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及教与学的要求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学习需要迅速适应教学新要求和环境新变化。重视初高中知识衔接, 可在学生原有学习内容和后继学习内容之间建立“桥梁”, 发挥为学生学习提供“脚手架”和使学生适应过程“平易化”的作用;同时, 对学生合理建构知识具有方法论意义。本文从初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及分类视角来探讨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化学用语知识的衔接规范书写与固本强基
化学用语既是化学的语言符号系统, 也是重要的化学概念知识, 学生对此掌握程度将促进或限制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所以, 化学用语知识的衔接教学要强调科学、规范书写, 并进行适当强化跟进, 引导训练学生根据规律熟练书写各类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
1. 化学符号规范书写与拓展涵义。
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对化学符号总是从表面现象去认识, 缺乏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离子符号中离子带的正、负电荷数标得很随意, 不能习惯性地用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判断分子式中的原子个数并正确书写分子式。因此, 要强化规范书写。同时, 更应该加强对化学符号意义的拓展, 揭示化学符号的本质, 加强学生对微观、宏观、符号三个方面的沟通。比如, 对于化学元素周期表, 要加强学生从元素符号及其所在位置以及结构性质综合考虑问题。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化学式表达的意义, 强化学生对化学式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书写和表达化学符号, 练习中注重内容选择的变式和层次性。
2. 方程式书写与慎思细辩。
对于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 写完不配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能根据规律从已知的反应物写出生成物, 从而正确地完成化学方程式。加强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总结, 特别是对特殊反应。比如对置换反应总结:金属置换金属——也就是金属活泼性的具体利用;金属置换非金属——活泼金属与酸置换出氢气;非金属置换金属——C与CuO、C与Fe2O3的反应;非金属置换非金属——C与水蒸气反应。对于这种特殊的反应类型, 在框图题中经常出现, 它是突破框图题的关键环节。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对反应归纳总结, 慎思细辩, 寻找不同反应之间的差异与区别, 强化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配平的重要性。
3. 离子反应要溯本求源。
离子反应可以表示一类化学反应, 它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尽管选修专门讨论溶液中的离子问题, 但只学习必修的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宏观的层面, 而应深入到微观粒子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电解质溶液、离子反应问题上初高中教材衔接不足。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应适当加深。由于有了各类物质相互关系的基础, 学生接受这类内容就不会感到困难。在课堂教学中, 对化学方程式要求学生改写成离子方程式以此加深对离子反应的理解, 同时可以适当扩展离子反应的内容, 巩固离子反应的知识, 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以利于学生的后继学习。
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重视对比归纳形成网络
新疆内高班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衔接, 就会导致学生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庞杂, 条理不够清晰, 没有建立起自我的知识图式。因此, 感觉学习比较困难。
1. 自我建构, 归纳梳理。
对于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 应该对物质分类进行补充和梳理, 强化学生物质的分类意识。初中教学时, 在进行酸、碱、盐教学时, 特别注重让学生能区分常见的强酸 (初中要求掌握盐酸、硫酸、硝酸) 、弱酸 (强酸以外的酸特别是H2S) ;强碱 (初中要求掌握NaOH、KOH、Ba (OH) 2、弱碱 (强碱以外的碱, 其中如氨水) ;强酸盐 (盐中的阴离子为强酸根) 、弱酸盐 (盐中的酸根为弱酸根) ;强碱盐 (盐中的阳离子Na+、K+等强碱根) 、弱碱盐 (盐中的阳离子不是Na+、K+等强碱根) 和强酸强碱盐 (阳离子为强碱根、阴离子为强酸根的盐) 。在教学时, 应该引导学生回顾酸碱盐概念的形成过程, 对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有一定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区别概念之间的差别。
2. 源于教材, 深化拓宽。
在进行酸、碱、盐的教学时, 应特别注重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然而, 绝大多数初三教师关注的是产物的条件, 而忽略了对反应物条件的重视, 从而很容易让学生误认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只与产物有关, 而与反应物无关。很多教师在总结复分解反应产物的条件时, 将产物说成气体、沉淀、水, 如果从初中教学的角度来看, 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但是, 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十分不利, 学生很容易在以后的学习中将难电离的物质忽略, 而以为只有水是难电离的物质;而酸与盐的反应, 其反应物的条件是强酸与弱酸的盐反应, 而弱酸不能与强酸盐反应, 其次才是产物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在教学中, 高一教师要纠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初中接受概念的局限性。
3. 运用规律, 指导学习。
对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 要加强元素周期律指导其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这样既有利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同时可强化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比如, 对于第一主族元素的学习, 如果对其电子层、金属性、化合价单质的还原性分析, 让学生理解变化规律, 有利于对卤族元素知识的系统掌握。对元素的周期性规律进行分析, 可预测未知元素化合物用途和化学性质。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意识, 善于通过具体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推断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和递变性规律。
三、化学基本概念的衔接注重内涵和逻辑推理
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的学习非常重要, 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后续学习, 因为概念是学生认识问题的基础。在高一化学概念衔接教学时, 加强对概念的拓展和分析。
1. 化学基本概念的深化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化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化合价变化、电子得失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用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方法。对以后遇到的氧化还原反应, 都要从化合价的变化, 电子转移分析。对于氧化还原反应, 在教学中必须先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 再进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概念总结, 然后从化合价的升降去分析, 进一步加深到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或偏移) , 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 学生对于各种元素和离子团的常见化合价并不熟悉, 应先行对初三化学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通过知识的同化为学生建立新概念创造平台。
2. 化学基本概念的衔接拓展。
在初中讲授化合价概念时, 应该适当引伸, 关键要明白共价和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含义。当然, 由于初三化学教材中已经将共价键的意义删除, 所以教师觉得没必要再进行深化, 其实现在的初三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普高的生源, 在高中的学习中不会有专门章节进行化合价的学习, 如果在此时只用少量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个并非很难懂的问题讲解清楚的话, 对于学生在高一年级的学习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有教师认为, 要初三学生识别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认为太为难学生。其实我们, 只要学生能从物质的组成的角度来区分二者就行了——中学阶段所谓的离子化合物, 主要是指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其中铵根[NH4+]离子作金属离子处理) ;而共价化合物主要是指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其中铵盐例外) 。如此一来, 离子和共价化合物就不算是什么难点。所以在教学中, 有些化学概念需要适当拓展和延伸,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能够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
3.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
新课程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进一步使化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调查中发现, 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注重对书本知识的学习, 对自己的生活世界关注得太少, 不能很好地区分化学概念和生活概念。学生对生活中的盐和碱以及化学中的盐和碱的概念模糊不清, 不能很好地区分生活中的纯净物和化学中纯净物的具体含义, 误认为纯净的矿泉水为纯净物。有学生认为既然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 那么, 母亲生小孩也是化学变化, 这就是学生对化学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楚造成的, 因此, 教师在概念讲解时不仅要清楚概念本身的含义, 还要理解化学概念使用的场域。
四、化学计算知识的衔接重视解题思路与技能训练
通过访谈和调查分析, 刚上高一的学生对计算问题很茫然, 不知从何下手, 缺乏思路和解题方法, 好多学生把化学计算等同于数学问题去思考, 没有建立化学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1. 分析现状, 寻找根源。
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对化学计算问题缺乏理性思考。表现在简单的有关溶解度计算, 化学反应中有关物质质量的计算, 为数不少的学生连最简单的化学思维方法、计算格式都未掌握。学生学习化学就应该学会化学思维和计算的方法, 掌握解决化学中较为复杂的计算问题比数学方法要快捷得多。通过对化学一线教师的访谈, 总体感觉必修1、必修2大大降低了化学计算的要求, 包括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溶液浓度等基本计算。对选修文科学生没影响, 但导致高二选修理科的学生其计算能力的培养产生脱节, 而计算能力的提高又必须循序渐进。
2. 渗透方法, 规范解题。
高一年级着重进行基本计算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 重点抓三个方面:第一, 解决计算问题的基本思路。教会学生对计算如何分析, 培养学生从化学角度思考问题。第二, 常规的化学计算方法。加强对基本化学计算方法的训练, 特别是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等。第三, 解题规范化。内容可设定为: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 (包括气体, 溶液浓度)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离子反应计算, 氧化还原的计算, 多步反应计算) ;简单有关过量计算等来训练解题的规范化。
3. 扎实练习, 提高能力。
化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整个高中阶段要贯穿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编写计算题, 每节课后的课外作业都要求学生进行1~2题规范化的解题, 通过长期练习来提高基本计算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化学计算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思路。学会用化学思想解决化学计算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新疆内高班高一学生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教学问题是非常值得进行深入探讨的话题, 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缺乏更多实践知识的支撑, 有必要进一步寻找和挖掘素材对问题进行论证。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汪东辉.浅析新课标下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J].化学教育, 2007, (7) .
[3]陈新.论课程改革中的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J].化学教育, 2006, (10) .
①自身可形成一个良性生态系统;
②时间利用效率高;
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
2、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东亚、南亚、东南亚),以种植水稻为主,基本特征:
①属于劳力密集型农业;
②以小农经营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较低;
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日本除外);
⑤水利工程量大(需要政府投资,治理水旱灾害)。
3、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均以家庭经营为主),另外中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也有分布(以国营为主)。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要种植作物、典型的商品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生产规模大;
②机械化水平高,
(1)将物理量区分为矢量和标量体现了用分类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矢量和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不同的运算法则:标量用代数法;矢量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同一直线上矢量的合成可转为代数法,即规定某一方向为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号代人,相反的用负号代人,然后求代数和,最后结果的正、负体现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虽也有正负之分,运算法则也一样,但不能认为是矢量,最后结果的正负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势能、电势能、电势等.
2、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
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上,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于同一点,这几个力叫共点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 和 在同一条直线上
a.同向:合力 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与、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则。
1.精选最全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2.精选5篇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
3.2020精选高一英语知识点总结5篇
4.2020最新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实验原理:
1、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等,测光合作用强度可以通过测氧气生成速率来进行间接的测量。
2、利用真空渗入法排出叶片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并使其沉入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产生氧气的多少与光合作用强度密切相关,由于氧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因此氧气会在细胞间隙中积累,从而使下沉的叶片上浮。依据叶片上浮的情况可推知叶片光合作用强度,可以用叶片上浮所需的平均时间或者一定时间内上浮的叶片数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大小。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一、实验原理:用琼脂块模拟细胞。琼脂块中含有酚酞,与NaOH相遇,呈紫红色,可显示物质(NaOH)在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方法:用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2、现象:NaOH和酚酞相遇呈紫红色。
二、结论: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NaOH扩散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实验方法总结
1、模型方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等。⑴以事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t。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⑴样方法,适用于植物。①取样的原则:随机取样。②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③计算方法: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⑵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另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可用样方法;土壤小动物可用捕捉器取样法;趋光性昆虫可用灯光诱捕法。
⑶抽样检测法,适用于微生物(如酵母菌)。
3、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此方法用于:⑴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外。⑵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⑶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⑷DNA半保留复制实验。
4、孟德尔的实验方法(成功原因):⑴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⑵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⑷假说—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
5、类比推理法。萨顿根据类比推理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6、排除法。达尔文运用排除法研究植物表现向光性的原因。
1.表示函数关系可以用公式,也可以用图像。图像也是描述物理规律的重要方法,不仅在力学中,在电磁学中、热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图像的优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函数关系。
2.位移和速度都是时间的函数,因此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常用位移一时间图像(s—t 图)和速度一时间图像(v 一 t 图)。
3. 对于图像要注意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即对图像的纵、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物理量,图线的斜率、截距代表什么意义都要搞清楚。形状完全相同的图线,在不同的图像(坐标轴的物理量不同)中意义会完全不同。
地球内部的结构的研究:由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就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科学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质,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地球内部的结构。
(2)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速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3)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是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是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
(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面,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所以地球的内部圈层是依据地震波传播的突然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来划分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各外部圈层的概况比较
1)“AaBbCc…”的相对分子质量=(A的相对原子质量×a)+(B的相对原子质量×b)+(C的相对原子质量×c)+……
2) 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元素周期表中读出,计算时一般取整(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2、化学式的读法
1) 单质
a)气体:元素名称+气
例:He(氦气)、N2(氮气)、O2(氧气)、Cl2(氯气)
b)非气体:元素名称
例:Ca(钙)、C(碳)、S(硫)、P(磷)
c)特殊读法:O3(臭氧)、C60(碳60)
2) 化合物(总原则:倒着读)
a)形如“AxBy”的化合物读作:“B化A”,是否读出数字,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NaCl(氯化钠)、MgO(氧化镁)、CO(一氧化碳)、Fe3O4(四氧化三铁)、Fe2O3(三氧化二铁)
b)形如“AOH”的化合物读作:“氢氧化A”,一般不读数字
例: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
c)形如“NH4A”的化合物读作:“某化铵”,一般不读数字
例:NH4Cl(氯化铵)
d)形如“ABOx”的化合物读作:“B酸A”,一般不读数字
例:Na2SO4(硫酸钠)、Ca(NO3)2(硝酸钙)、(NH4)2SO4(硫酸铵)
e)特殊读法:NH3(氨气)、H2O(水)、有机物【CH4(甲烷)、乙醇(C2H5OH)等】
3、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1) 单质
a)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稀有气体、金属、固态非金属):元素符号例:He、Ne、Ar、Fe、Mg、C、S、P等
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气态非金属、液态非金属):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数字通常是“2”)例:H2、O2、O3、Br2等
2) 化合物(总原则:正前负后)
a)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金左非右氧最后
例:NaCl、MgO、CO2等
b)两种非金属(或原子团)组成的化合物:正前负后
例:H2S、NaOH、NH4NO3、
c)特殊写法:氨气(NH3)、有机物【甲烷(CH4)、乙醇(C2H5OH)等】
4、化学式的意义(本模块重点!!!)
1) 宏观意义
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2) 微观意义
a)表示一个分子
b)表示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3) 如果化学式前面有数字,则只能表示几个分子(只有微观意义)
初三化学基础知识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注:本文中加减均为上标)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第一个2表示两个镁离子
第二个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请注意上下标)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⑴宏观上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⑵微观上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第一片:连续反应情况
生成的产物可与过量的物质继续反应的离子反应
1.CO2、SO2、H2S等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⑴气体少量:生成CO32-、SO32-、S2-(若是氢氧化钡或澄清石灰水,生成对应沉淀)
⑵气体过量:生成HCO3-、HSO3-、HS-
2.Na2CO3、Na2SO3、Na2S等和盐酸的反应(NaH2PO4和Na3PO4类似,不常考)
⑴盐酸少量:生成HCO3-、HSO3-、HS-
⑵盐酸过量:放出CO2、SO2、H2S气体
3.AlCl3和NaOH的反应,
⑴加入少量NaOH溶液:Al3++3OH-==Al(OH)3↓
⑵加入过量NaOH溶液: Al3++4OH-==AlO2-+2H2O
(通入氨气或滴加氨水,只生成Al(OH)3沉淀),
4.NaAlO2盐酸的反应
⑴加入少量的盐酸:AlO2-+H++H2O==Al(OH)3↓
⑵加入过量的盐酸:AlO2-+4H+==Al3++2H2O
(NaAlO2溶液中通入少量CO2气体,2AlO2-+CO2+3H2O==2Al(OH)3↓+CO32-,通入过量CO2气体,AlO2-+CO2+2H2O==Al(OH)3↓+HCO3-,漂白粉溶液中通入CO2气体类似,但是,若通入SO2就是氧化了,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总是生成HCO3-)。
5.硝酸银溶液和氨水的反应
⑴少量氨水:Ag++NH3·H2O=AgOH↓+NH4+
⑵过量氨水:Ag++2NH3·H2O=Ag(NH3 )2++2H2O
6.Fe和稀硝酸的反应,
⑴少量Fe:Fe+NO3-+4H+=Fe3++NO↑+2H2O
⑵过量Fe:3Fe+2NO3-+8H+=3Fe2++2NO↑+4H2O
⑶Fe过量部分,生成_ Fe3+mol的和Ymol的Fe2+
3(_+Y)Fe+(3_+2Y)NO3-+4(3_+2Y)H+=3_Fe3++3YFe2++(3_+2Y)NO↑+2(3_+2Y)H2O
(前面五种情况的部分过量,参照该反应,进行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即可)
7.⑴NaHCO3溶液和澄清石灰水、⑵Ca(HCO3)2和NaOH、
⑶Ca(HCO3)2和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这几个反应,都是先写少量的反应物,设其为1mol,在离子方程式中反应各离子的系数比,一定等于其原来组成的计量比。
①澄清石灰水少量:Ca2++2OH-+HCO3-=CaCO3↓+CO32-+2H2O
②NaHCO3少量:HCO3-+OH-+Ca2+= CaCO3↓+ H2O
(第三组巧合,无论谁少量都是Ca2++OH-+HCO3-=CaCO3↓+H2O)
第二片:先后反应的情况
即:几种离子均和同种微粒反应,但有先后情况,结合能力最强的最先反应;前面反应进行完毕后,后面的反应才能进行。(同样可先设少量反应物为1mol,认清反应顺序)。
1.Mg(HCO3)2和NaOH的反应(澄清石灰水、Ba(OH)2反应相似)
⑴少量NaOH溶液:
⑵过量NaOH溶液:
2.NH4HCO3和NaOH的浓或加热反应(稀溶液、不加热写成NH3·H2O形式)
⑴少量NaOH溶液:
⑵过量NaOH溶液:
3.FeI2溶液中通入Cl2或滴加氯水( 注意还原性:I->Fe2+>Br-)
⑴少量Cl2:2I-+ Cl2=I2+2Cl-
⑵过量Cl2:2Fe2++4I-+ 3Cl2=2Fe3+2I2+6Cl-
⑶FeI2溶液和Cl2以3:4反应,首先判断3mol的.FeI2完全氧化失9mol的电子,4mol的Cl2全部还原得8mol电子,9>8说明氯气是部分过量的少量,氯气全部被还原,有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是:4 Cl2+6I-+2Fe2+=2Fe3++3I2+8Cl-(若是FeBr2溶液,离子方程式为:8Cl2+6Fe2++10 Br-=6Fe3++5Br2+16Cl-).
第三片:互不干涉的独立反应
(这类反应的书写原则和第一类的第7种情况相同)
1.NaHSO4和Ba(OH)2的反应,
⑴NaHSO4少量(只说将NaHSO4滴加到Ba(OH)2溶液中、将NaHSO4滴加到Ba(OH)2溶液中至沉淀完全、将Ba(OH)2滴加到NaHSO4溶液中至沉淀完全):
H++SO42-+OH-+Ba2+=BaSO4↓+H2O
⑵Ba(OH)2少量(只说将Ba(OH)2滴加到NaHSO4溶液中、将Ba(OH)2滴加到NaHSO4溶液中至溶液呈中性、将NaHSO4滴加到Ba(OH)2溶液中至溶液呈中性):Ba2++2OH-+SO42-+2 H+=BaSO4↓+2H2O
⑶沉淀完全后继续滴加:H++OH-= +H2O,溶液呈中性后继续滴加:SO42-+ Ba2+=BaSO4
2.明矾和Ba(OH)2的反应
⑴向明矾溶液中逐渐滴入Ba(OH)2溶液使SO42-恰好完全沉淀(沉淀的质量最大、只有一种沉淀、氢氧化铝全部溶解,1:2这几种说法都是该种情况):
Al3++2SO42-+2Ba2++4OH-==2BaSO4↓+AlO2-+2H2O
⑵向明矾溶液中逐渐滴入Ba(OH)2溶液使Al3+恰好完全沉淀(沉淀的物质的量最大,2:3):2Al3++3SO42-+3Ba2++6OH-==3BaSO4↓+2Al(OH)3↓
⑶明矾和Ba(OH)2以5:9反应,此时,Al(OH)3部分溶解,而BaSO4没有沉淀完全:5Al3++9SO42-+9Ba2++18OH-==9BaSO4↓+2Al(OH)3↓+3AlO2-+6H2O
(注意:配平时,先配电荷守恒,再配质量守恒)
第四片:原理不同,产物不同
1.铜和浓硝酸的反应
⑴少量的Cu:Cu+4H++2NO3_=Cu2++2NO2↑+2H2O
⑵过量的Cu(此时变为稀硝酸)3Cu+8H++2NO3_=3Cu2++2NO↑+4H2O
(锌和浓硫酸反应,少量Zn放SO2、过量Zn放H2,原因一样)
2.FeCl3和Na2S的反应
⑴FeCl3溶液过量:2Fe3++S2-=2Fe2++S↓
⑵FeCl3溶液少量:2Fe3++3S2-=S↓+2FeS↓
⑶FeCl3溶液极少量:Fe3++3S2-+3H2O=Fe(OH)3+3HS-
【高一化学必考知识点整理】推荐阅读: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
高一化学第一章知识点05-23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10-28
高一数学必考知识点06-07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考知识点11-14
高一化学化学式必修一10-30
高一化学必修一05-27
高一化学试题06-05
高一化学教案07-25
化学高一怎么学好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