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精选12篇)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1

1、谢家湾小学、石室小学办学理念有新意,定位准确,主题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方面。

2、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和学校实际,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突出了孩子就是学校的灵魂,做到了文雅、儒雅、高雅。

3、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流于形式。

4、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执行力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5、学校要有一定限度的办学自主权,才能真正落实校长的办学理念,让学校特色更突出。

6、学校办学理念的精准定位和诠释以及将办学理念潜移默化地整合在学校管理之中,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举措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7、棕北小学“四一一二”校本教研开展的好,有实效。

8、重庆谢家湾小学现代教育风格,经验价值高,做到了与时俱进,能够处处为学生着想。第二课堂能安排一下午来做。成都石室小学课程能够做到灵活调整每节课时间。

9、“新三教”—学校、家庭、自我三位一体的提法很新。改变了以往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提法。

10、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一个幸福指数问题。教师愿意上班,学生愿意来上学。

11、“减负”需要整合课程。

12、推进素质教育不是钱完全能解决的,没钱也一样能办好素质教育。

13、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活动空间和活动形式的设计上都非常注重细节,让校园内的每一处文化建设和每一个活动都贯彻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14、中国的大环境教育下,学校可以有所作为,校长可以有所作为,应该敢想敢试。

15、教育行政应该努力创造校长成长的环境,开阔校长视野,提升校长素质。培养一位好校长不容易,教育行政要努力创造环境培养校长。

16、我州朝鲜族小班化教育理念和做法比较超前的,这方面较考察的学校是先进的,汉族学校也要继续推广。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2

在座谈会开始时, 黄华华指出, 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确定把“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强大持久带动力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正是完成这个核心任务的关键。然而, 广东的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同比有所回落, 物价累计上涨5.2%, 创造近3年最高涨幅;企业综合成本持续上升, 盈利增长放缓;中小企业和不少产业仍缺乏自有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资金和电力供应紧缺;能源、土地、环境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 加之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广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面临严峻挑战。要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短期内主要靠宏观政策调控, 着力“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惠民生”, 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长远根本解决问题还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靠产业转型升级, 靠培育具有持续带动发展能力的主导产业, 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就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今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未来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为此, 黄华华强调, 第一,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广东的一大迫切要务, 成效初显。2010年, 是广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开篇布局之年。在国家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 广东超前谋划, 提早部署。一是着力健全规划政策。目前已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决定的意见》, 编制完成《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各专项规划也正在抓紧编制当中。出台了《广东省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方案 (2010-2012年) 》、《关于加快发展LED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等一批重要政策文件。二是明确重点产业积极突破。广东贯彻国家战略, 立足本省实际, 选择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新能源汽车、生物基因、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8大领域作为今后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 并突出将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和新能源汽车作为近期重点突破的三大产业。设立了百亿元省财政专项扶持资金, 其中60%重点投向三大产业。组织遴选了重点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100强项目, 项目总投资达2893亿元。通过全省上下努力,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2010年, 全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约为1.1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达5600亿元, 增长18%。

第二,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 任重而道远。当前广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支持体系有待健全, 产业链尚不完备, 部分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大, 产业配套能力不强, 尚未形成集聚发展的良性态势。相当部分产业缺乏自主核心技术, 关键零部件和主要装备依赖进口。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于产业发展, 现代产业的统计体系尚未建立健全等。这既是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又是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为此, 我们迫切需要借用“外脑”, 在以下方面为广东破题指向:一是如何突出重点, 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除广东已经确定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LED和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外, 还有哪些新兴产业可以作为广东的主攻产业。二是如何有效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制定可行的产业技术路线图,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行动指南。三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联盟, 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制高点。四是如何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系统和技术标准体系, 推进重点技术成果产业化等。诸如此类问题, 我们都需要与专家和企业家们进行头脑风暴、思维碰撞, 为广东提出更多的“金点子”和“锦囊妙计”, 使广东在上述问题的解决中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在会议历时一天听取了专家、企业家们的发言后, 黄华华说, 各位专家和企业家提出了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很强的建设性意见:第一, 广东加快培育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迫在眉睫, 选准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在新的发展阶段, 广东应瞄准技术密集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 重点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有升级潜力的既有产业集群实行转型和升级, 并大力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第二, 要加快实施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 推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确定好发展路径之后, 政策重心要由结构性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 要从加大支持和培育市场环境两方面入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加大对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支持企业“走出去”建立全球生产体系。第三, 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把广东打造为东亚乃至亚太服务外包中心。广东要把传统的由境外和国际资本主导的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低端外向型经济, 加快转变为由内源经济、本土资本主导的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高端的开放型经济。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时, 应把重点和眼光放在服务外包的发展上。第四, 发展轻资产型软产业, 打造智慧广东。广东要从“世界制造基地”定位成为“中国服务中心”, 就必须着力将以现代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ICT、工业设计、媒体广告、品牌营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咨询顾问、娱乐休闲等“轻资产型软产业”打造成为主导产业。第五,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抢占未来汽车产业发展制高点。政府在公务车的采购上应更多地考虑新能源车型, 尽快推出一套符合广东特点的, 行之有效的新能源车补贴计划, 确立一个科学、长远、满足各方利益的新能源汽车运营模式。第六, 积极应对低碳挑战,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要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 稳步发展核电产业链;研究清洁煤发电技术, 推动IGCC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海上风电, 培育海上风电产业;合理布局热电联产和分布式能源项目。

中国民俗钱币学会北京座谈会纪要 篇3

戴志强先生此前为中国民俗钱币学会的成立题写了贺词:“民俗钱币是中国钱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钱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两类。非正用品亦可统称之谓压胜钱,即今所言之民俗钱。民俗钱内涵丰富,其中官炉制作者尤应予以特别重视。它们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谨此祝贺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成立。”

戴志强先生从事钱币学、货币史研究30余年,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得多项中国钱币最高学术奖“金泉奖”,主持创建了中国钱币博物馆,在中国钱币学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

在座谈会上,戴志强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

钱币学不是货币学,货币学要研究的是货币理论、货币制度、货币政策、货币购买力等等与货币相关的经济问题。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钱币”,则是一个文化领域的名词,既包括正在流通使用的货币,也包括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货币,还包括因为货币和货币文化而产生的其他相关事物。说到底,钱币学要研究的是文化问题。

具体到压胜钱来说,以前统称厌胜钱或压胜钱,我还是认为这两个名称好。“花钱”这个名称出现较晚,有些叫法来自台湾等地,如叫玩钱等等,我感觉这样的叫法是把厌胜钱的品位降低了。中国民俗钱币学会成立,没有用花钱的名称。这样既体现了钱币蕴含的文化价值,又准确地涵盖了此类钱币包含的丰富门类。

压胜钱是正用钱(也叫行用钱)文化的衍生物,称之为“货币文化的衍生物”,非正用钱与正用钱之间的关系,就像纪念章和货币的关系。因此压胜钱又可以理解为各个历史时期、各种不同用途的“章”。品种相当多,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大部分是民间制作,但也不乏出自官炉的上乘之品。压胜钱的门类极其繁杂,从各个角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钱币文化、民俗风情,成为古钱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事实上,从有正用品时就有了钱币文化,也就有了非正用品。比如自货币产生之初就出现有以冥币陪葬的习俗,这种人死后在“阴间”使用的钱币就属于民俗钱币的一部分。再加上其自身包含的民俗文化的丰富,民俗钱币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钱币的半边天。

压胜钱的源头现在看到汉是没有问题,那么再往上追溯,能到什么时候?有人讲,齐“六字刀”是纪念币的性质,如果这样,也就是说,战国就有了压胜钱。再往前追,我认为,从货币产生那天起,就有了压胜钱。因为古人去世后,要用一些货币随葬,那么这部分货币就没有了流通功能,它就是压胜的意义了。压胜钱到了今天还有没有衍生物?各种纪念币、纪念章是不是?纸币有没有压胜钱?民间印的用于葬仪的冥币应该就是。邮票是不是?各种有价证券应该都是纸币的衍生物,邮票也应该是纸币的衍生物,以前就在国家印钞厂的一个车间印制。

戴先生还回顾了他在主持《中国钱币》杂志期间的一些工作,他说,《中国钱币》一直希望能刊载一些压胜钱方面的文章,但实际发表压胜钱的文章很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受到稿子自身质量的局限,缺少有质量有深度的文章,研究的成果也相对少;二是压胜钱的断代是个难题,单凭拓片、图片等不好下结论,不像正用品有史书记载的参照,钱币本身也多有年号等信息。所以一直没有实现。现在你们成立了学会,相信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会得到加强,也会组织起民俗钱币的爱好者一起把这项工作做好。戴先生最后祝愿民俗钱币学会越办越好。

“天下花泉”网站站长、民俗钱币收藏家陆昕介绍说,正是由于民俗钱币具备许多钱币之外的文化内涵,因此该网站在致力于藏品分享、泉友交流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吸收民俗学方面的专家,并将此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网站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将民俗钱币蕴含的文化、知识、故事记录下来。”而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钱币收藏圈后浪汹涌,近年间成长起不少对民俗钱币有着深入研究和过硬眼力的年轻泉友。他们通过专业网站,与同好和许多专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关系,时常切磋、共勉,享受与人分享的快乐。

中国钱币学会理事、钱币收藏家刘春声呼吁,民俗钱币的收藏者一定要注重学术研究,不能只满足于当个保管员。他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东渐,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传统国学的修养越来越缺失。我们这一代人还读过一些古籍文典,下一代就很难说了。因此如何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下去,已是当务之急。弘扬民族文化是关乎一个民族的生存的大问题,绝非危言耸听。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通过传承来延续。所谓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就包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并继承精粹。因此,身为民俗钱币收藏者研究者,不仅要有保护意识,更应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历史责任感。

综合考察材料和座谈会格式 篇4

时间:2012年X月X日

地点:XX会议室

主持人:XXX

记录人:XXX

参会人:XXX、XXX、XXX、XXX、XXX

会议内容:关于XX、XX同志转正定级座谈会。

XXX:XX、XX同志于XX年X月起在XXXX工作,试用期一年。现请各位领导就两位同志在单位工作期间的表现作出评价。

XXX:XX、XX两位同志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坚定的政治方向。在单位组织的各项政治学习活动中能认真学习,认真分析总结自身情况,积极改进,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平时工作生活中,严格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和同事们以诚相待,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XXX:两位同志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学习能力强。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我单位主要职能和重点工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胜任自身的本职工作。

XXX:XX、XX两位同志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在各次业务培训中均能认真学习,总结经验。平时也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还能够协助其他同志开展各项工作。

XXX: 两位同志作风优良,廉洁自律。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始终坚持自警自励,坚持学习,为人民群众服务意识强。

XXX: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中,XX、XX两位同志认真履行工作中应尽的义务,圆满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任务,本单位认为 XX、XX两位同志已具备一名合格干部所应具备的主要条件,根据相关规定,单位同意其按期转正。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5

6月25日下午,在江苏集群信息产业集团绿地总部,贵州省六盘水市投资促进局上海招商分局副局长刘昆一行来宁,与江苏集群集团旗下的江苏集群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甜、江苏集群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事业五部副总经理吴杰、事业五部产品经理马鹏飞和事业五部项目经理张嘉山等领导,共同就智慧城市等事宜进行洽谈。

黄总等公司领导对来访的六盘水市领导表示欢迎,并代表江苏集群信息产业集团介绍了集团发展情况和“5+1”业务格局,并阐释了软件公司主营的智慧城市领域的方案构思、设计、项目案例等情况。他说,江苏集群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实力雄厚的“中国智慧城市价值网络服务商”,可为智慧城市打造各大平台体系,包括数据交换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快速整合平台、综合运行平台、城市仪表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应急指挥平台、社会管理平台及城市管理平台等。他还强调,江苏集群软件除BT、BOT、PPP模式外,如今还创立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合作智慧城市,以总包形式承建智慧城市,目前已经获得很多地方政府领导的认可和肯定。

刘昆局长一行对江苏集群的优秀业绩和发展规模颔首肯定,他们说,江苏集群是实力雄厚的IT企业,其在智慧城市的建设领域频频获奖,正是其实力的彰显。此次,能亲赴江苏集群总部考察洽谈非常高兴,希望有机会能与江苏集群这样实力强大的企业进行合作。

他们还向接待的集团领导介绍了六盘水市的相关情况。六盘水市,别称“中国凉都”,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早划定的特区。六盘水市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交通四通八达,是西南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还是是国家西电东送的主要城市,有中国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并先后获得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中国十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具竞争力城市等多项荣誉。

6月26日,软件公司事业五部副总经理吴杰陪同刘昆局长一行参观了集团雨花国际外包服务中心、滨江中信电产业园、中关村研发基地。当日下午又赶赴徐州参观了江苏集群集团位于徐州的云计算中心和江苏集群同徐州市政府共建的徐州产业园。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6

调研前,王利祥到哈尔滨市科技局进行了交流座谈。局长李凯英,副局长宋博岩及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待了王利祥一行。李凯英表示,哈尔滨市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发展六大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面临众多技术难题,希望能以“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的建设为载体、以“哈尔滨中心”为重要平台,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技术对接与合作,引进中科院的先进技术为哈尔滨市发展服务。王利祥表示,中科院将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动力,集聚更多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科技成果落户哈尔滨,为哈尔滨产业发展助力。

王利祥一行先后调研了哈量集团、北车、黑龙江新大族激光设备有限公司、哈电集团等不同领域的8家企业。调研组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并与技术人员交流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等,同时,针对合作意向进行了初步对接。

此次调研为推动中科院各研究所与哈尔滨相关企业的合作奠定了基础。长春分院将进一步针对地方需求,组织相关专题调研,加强平台项目建设,为哈尔滨市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7

在该这次谈会上, 广东省25家企业与广西有关企业和单位签订了2 5个合作项目, 签约资金高达29.05亿元。所签订的项目涉及种植、养殖、加工、贸易及农业观光旅游等领域。其中,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与广西南宁市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签订的合作意向书涉及金额达10亿元。

广东省农业厅厅长谢悦新在洽谈会上表示:目前, 广东省一些大宗的农产品自给率低, 5 0%以上的粮食要靠从省外调进或从国外进口, 4 0%以上的生猪要从省外调进, 同时广东省也还肩负着保障港澳农产品的稳定供给的责任。为此, 近年来广东省致力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充分发挥广东省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引导农业企业进行产业转移、产地转移, 以保障广东省的农产品供给。此外, “加强与兄弟省份的农业合作, 还有出于做大做强广东省农业企业的考虑”。据悉, 此次全面加强与广西的农业合作, 也是引导广东农业企业充分利用广西作为东盟桥头堡的作用, 积极开拓东盟市场。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8

王怀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今天把大家请过来,主要是听取在座各位对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活动的意见,请大家畅所欲言。首先请张丁先生介绍一下《收藏界》杂志社采访团一行来到景德镇的主要意图和想法。

张丁(收藏界杂志副总编辑):

瓷都景德镇在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是一座“圣城”,是艺术之都、陶瓷圣地,来到景德镇我们深感荣幸,也满怀激动。这次我们来到景德镇的主要任务有三点:第一,我们要实地探访中国瓷都,作为媒体人亲身感受瓷都魅力;第二,与在座的各位陶瓷界前辈、艺术家们面对面,听取各位大师、专家对我们活动和杂志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就是我们《收藏界》的第四期,也就是《工艺美术大师》杂志的第二期,要推出“景德镇专号”。要拿出60到80个页码,也就是刊物将近一半的页码做景德镇陶瓷,我们想通过独特的视角,从收藏这个角度,来给读者提供较为系统的景德镇的过去和现在的一些情况。

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去年3月在全国政协礼堂启动,两年一届。宗旨是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本行业内提名中青年工艺美术人才,主要目的是发现中青年人才,传承民族文化。口号是“有伯乐就有千里马!”把大师作为伯乐,让他们发现千里马。这次我们主要来征求大家的意见,在座的有的是提名大师,有的是参赛艺术家,有些条款不清楚的我们可以在这里做解释,如果解释不了,我们回到北京给组委会领导汇报,再答复。

阎正(收藏界杂志社名誉社长、《工艺美术大师》杂志主编):

工艺美术在民间文化里有着重要的篇章,它是既古老又现代的,既原生又创新的,既是传承的又是发展的,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源远流长。在世俗眼光里,工艺美术始终没有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被人忽略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当今比如说美术家,那就受人追捧,一些所谓的大画家啊,被人戴上很多桂冠,让人推崇备至。但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和工艺美术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国家体系当中远远达不到应有的位置。比如说齐白石。严格地说是工艺美术大师,但现在说他是美术大师。其实齐白石是木匠出身,他自己印章里面就有“木人”,“鲁班门下”,可是人们常常只知道他是个画画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人说齐白石是工艺美术大师,这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的一种观念。

我们现在做这个《工艺美术大师》杂志,就是希望理清工艺和艺术的来龙去脉,为工艺美术正名。严格地说,今天的工艺品就是明天的古董、文物。现在的工艺美术大师可谓群星灿烂,今天就来了这么多,这些大师现在在景德镇非常知名,还没能让更大范围、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想通过这个提名奖的活动,在我们的杂志增设“伯乐与千里马”栏目,就是让大师提携大师,让更多的大师走向市场,走向咱们国家更广阔的天地。工艺美术大师应该受到当代人们的尊重,爱戴,推崇,这是时代的必然。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让人们从狭隘的意识当中解放出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向拍卖,走向美术,最终到达工艺大一统的艺术殿堂。这也是我们创办《工艺美术大师》杂志的根本意义。这里面的栏目有“走近大师”、“大师赏读”、“收藏风向标”、“五星上将”等等,就是想通过这些栏目反应老中青三个部分的工艺美术大师。

郭文连(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对于推动工艺美术的发展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两年一届,从中可以发现很多中青年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你们这个杂志的活动是一种导向性的,对于整个市场的推动会起一个导向性的作用。

现在很多场合,都比较关注“工艺美术大师”这个名词,但是我又不是大师,所以要我出席这种会议、活动,感到很尴尬,因为我是学校的教师,属于教育系统,所以好多情况下都感到很尴尬。比如说这个《工艺美术大师》杂志,我就感觉名字有点尴尬,我能不能参加这个杂志?或者发表点东西,刊登作品?但是我不是大师。所以我们感到参加也不好,不参加也不好。

第二点意见,今天来这里的有百分之八十是工艺美术大师,工艺美术大师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水平,是有水平的,但是这个比例太大了。工艺美术大师好像还不能代表整个工艺美术界,还有好多是属于学院里面的,学院里的教授有没有资格参加这个活动?还有这个活动评委的组成,百分之八十是大师,我感觉这个比例有些不太妥当。提名奖要立足于创新,艺术也贵在于创造,没有创造不叫艺术,这样一大批好的东西,光靠大师绝对提不出来。学院里有很多陶瓷专业的学生或者老师,他们虽然说搞教学,他们一辈子也在从事实践工作,很多人误解教授,一直以为他们就是搞教学搞理论研究,不从事实践。也有人说,大师很少,教授太多了,这些看法都很外行,都是错误的。

第三,被提名的送来的作品,我不晓得其他地方怎么样,因为景德镇有很多陶瓷艺术家的工艺美术作品完完整整是从美术作品搬过来的,那么这种搬过来的作品是否可以提名,抄过来的,完全搬过来的也有,如果这种作品获奖,我觉得就是笑话。因为美术作品应该要有个性和风格的,没有个人风格的算什么美术作品?

第四,关于奖项的分类。比如陶瓷就包括好多门类,有陶瓷绘画、陶瓷艺术、设计陶艺等。“提名奖”这个“奖”一定要提得准确,面要广,比如设计类属于一种产业陶瓷,是陶瓷经济一个很大的部分,创造经济效益主要是产业陶瓷,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很多,真正搞陶瓷艺术的很少。

舒惠娟(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陶院有一大批老师和学生都是从事陶瓷艺术工作,而且是一辈子从事这项工作,从事这项教育,他们站的角度和一般的社会上从事工艺美术的角度不同,他们角度会更高一点,但是现在又把这些人排挤在外。老是觉得自己参加这个会议不伦不类一样,作为教师不会计较,关键是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官员们总是认为大师是至高无上的,所以说学校这些教师、教授们总是觉得处于这种场合里面很尴尬。

涂金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意义是应该肯定的,它能够把中青年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才能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来,从而推动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一点我觉得确确实实应该做。这一点也做得很好。

现在有几个事情商榷,“提名奖”的意思是不是会让人认为被提名的这些人就是准“国大师”了?有没有误导?第二个,评委范围应该扩大。因为现在他们是中青年的人才,我们的要求不是从民间艺人这个角度来评他们,如果多些知识界的,比如说国画界的或者教育界的,他们的水平、认识、观念,可能对这些被提名的人才要求就很高。因为像我们这一辈年纪大了,从知识面

也好,从创新也好,已经有一定的模式(指我个人来讲)。现在提名这些年轻人,要从各个知识面来提。如果从这一点来要求的话,以后不管你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好,叫别的什么也好,他们的水平档次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

余仰贤(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收藏界电好,新闻界也好,大家对中国的工艺美术给予很大的关注,都积极地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只有在盛世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这种情况。这些年来,我总的感觉就是,我们工艺美术行业目前在社会上的地位还不能够和美术界达到平起平坐的地步。到目前为止,中国美术家协会还没有把工艺美术行业拉到整个大范畴里,说明还是有歧视,那么通过各行各业,包括新闻媒体等大家共同努力,工艺美术在我们国家文化领域里面,应该占有它应有的一席之地了。提名奖这个活动充分肯定工艺美术行业,对于工艺美术界来讲,我们应该感谢《收藏界》杂志社,来关注和推动我们整个行业的发展。

这种提名的方式,我个人认为要做一些调整,比如叫“中国工艺美术新人成就提名奖”也可以,由工艺美术的专家来提名。专家范围就广了,不一定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大师了,包括学院的教授、专家。如果这样的话可能把活动搞得更深入、扎实,对我们整个工艺美术的发展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也会积极地参加这项活动。如果这个活动能够两年一届持续地办下去,那么对将来的工艺美术行业的发展一定会起到推动作用,把我们的这个事业更好地发展下去。

冯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我很赞同刚才几位老先生的意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个称呼本身就不大恰当。说你是大师你就变成了大师?真正能成为大师的有儿个人?所以,用这个名义,讲到底不外乎发现新人、鼓励新人,使工艺美术事业后继有人。其实有点头脑的人都可以推荐新人,更何况哪个工艺美术大师能看得准呢?活动是好活动,让年轻人走出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每个年长者都该做的事情。

现在的很多行当,都面临着很紧张、后继无人的境况。作为这些大师本人,搞艺术,是要学到老的。比如说,我来景德镇是当学生的,因为值得学的东西太多了,我们这辈子都学不完。甚至很多年轻人搞的东西,他们创新的这些东西,很值得我学习。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说更多的是做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名声呢别拨那么高,低调一些比较好。

在景德镇,当务之急是希望大家(现在是个好时机)将传统的如何继承下来,如何发扬新的东西,每个时代都要有自己特色的东西。现在景德镇这个风气很好,我觉得很多年轻人都在做很好的事情,而且都有自己的特点,我觉得确实需要把年轻人的优点发现出来,给他们进一步的激励,能够更好地、更多地让世人了解。

宁勤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景德镇从工艺美术角度来讲,应该是一个工艺美术和艺术之都。它不仅仅是工艺美术,陶瓷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当然完全用工艺两个字来肯定它的时候,它也能存在,说它是纯艺术,也完全能站住脚。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中陶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中国历史这么悠久的,除了陶瓷以外还有什么?它留下了什么?从彩陶来看,一直发展到今天,那么木雕、丝绸几百年之后全部烂掉了。玉也是靠石头本身的价值,它是用本身的材质来说话的东西。青铜从商周发展到今天,铜器已不能作为我们生活的主要艺术,你看不到商周鼎盛时期的青铜文化,现在人们也不崇尚那个,为什么?它消耗资源、会腐烂。那么只有陶瓷,尤其是景德镇陶瓷,发展一千多年,到今天还这么灿烂,可以和书画、油画其他东西媲美。

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画家艺术家到景德镇寻找他们的梦,也有很多画家在这里落户,生根,开花,结果。那么我们从伯乐提名这个角度来讲,工艺只是手段,创新才是目标,那么针对这些被提名的人就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有一定的贡献。不能一提名就得奖,奖项拿出来要有分量。

陆军(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陶瓷艺术历来都是归工艺美术的,今年的中国美展已经把陶瓷作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已经进入了纯艺术殿堂,形式上已经转变过来,但人们的观念还没有改变。

我们拿中国画和陶瓷作比较,因为我们的中华民族首先发明了陶瓷,这是毫无疑问的,从远古时期就产业了陶瓷文化,真正到纸张发明的时候,有人才开始画水墨画。从历史来讲,真正的中国绘画是在陶瓷上面,真正的中国画也就是陶瓷画,而不是水墨画。中国画真正命名的历史是非常短的,最开始在国际上展出的时候不知道以什么命名,那周总理就说叫做“中国画”吧,那么到现在为止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只能代表中国的一部分。

看全世界的各大障物馆,挂中国画的不多,但放陶瓷的很多,其影响力陶瓷足占首位的。陶瓷画是中国画的起源,是一个纯艺术表现范畴的东西,所以说为工艺美术正名是时候了,现在国家已经认识到我们陶瓷的重要性了,而且大中小学都开设陶艺课,重视陶瓷艺术了,真正的国粹被发扬起来了。所以我要说,在座的都是中国画家,不要老是讲工艺工艺的,中国画家就没有工艺么?毛笔、颜料,宣纸,这些能回避工艺么?所以说搞中国画的都来景德镇做陶艺了,画不下去,队伍太大了。

刘远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陶瓷在工艺美术里是个大行,这个行业从艺术上,从社会发展上,从劳动就业上,从整个经济领域,文化领域,都是很重要的一块,世界的博物馆里都有我们陶瓷。景德镇这么庞大的队伍,人数越来越多,而且在这各行业的人们水平越来越高,人才济济。特别是我们教授、大师级的艺术家要多参加国际上的艺术品展览,不仅展览,还要去说明。我们缺乏的是一些整体的活动,缺乏一些联合的行动,缺乏一些高层次的活动,特别是缺乏一些理论的宣传,只会做,不会说,只管手艺,不管理论。这就造成景德镇这种“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你看那些景德镇搞理论的都很穷,做作品的经济上都很好。

其实,景德镇有多少世界之最啊!可惜都没有宣传。景德镇的发展确实很快,无论从工艺还是高科技方面,但是也出现了一些粗工制滥造的东西,这些不好东西的影响超过那些好的东西。那些好多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工艺品没有申报,这个工作没有去做。手工劳动,景德镇的确是历史上、世界上最伟大的。大家如果都能对手工劳动重视,柑互鼓励,推波助澜,景德镇绝对不是今天这个样子。好多国礼是景德镇的,但是整体的宣传,整体的展示,我们做得太少,几乎没有。“手工劳动万岁!”我们要把景德镇变成一个世界之都。景德镇有这么多学院,研究所,大家能不能联起手,把景德镇的名气提一个高度。

提名奖活动,希望我们提的名也尽量能够准确,我呢也真正做个“伯乐”,把景德镇那些做了好作品,由于客观原因,没能获奖的人提名。

侯一波(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做这个活动,题目很大,光景德镇这一块就不得了,显然一年一次不可能,我认为4年一次都可以,工作量非常之大。像陶瓷来讲,把陶瓷寄到你们那里,好多人都不敢,因为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都在这件作品上,保管方面就得让我们放心,组织方面要考虑到这种具体情况。我建议能否在景德镇专门搞个点,负责接收作品,那么我们还是会积极配合你们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

胡景文(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非常感谢《收藏界》杂志,你们来到景德镇就是来弘扬、宣传景德镇的。你们是系统地理论性地介绍景德镇,给我们更增添了活力,我们是一利,共荣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最好为景德镇做一个全而的介绍,从景德镇的工艺、历史来了,解,包括很多方面,材料学、力学等等,争取做到区别于其他刊物的介绍,这样有可能把《收藏界》这本刊物做得更好。

杨冰(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

我很赞成他们的观点。作为我个人来讲的话,现在主要是两个任务:一个是传承与创新,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二是做好自己的作品,把优秀的作品拿出来,这是最重要的。

程永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今天听到这些意见我受益很深,这么多的大师、艺术家确确实实在为景德镇,在为陶瓷事业的发展,为了引导年轻人把路子走得更直而呕心沥血。包括你们《收藏界》杂志,也都在为景德镇的发展铺路,非常感谢。

胡光震(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我想谈一下现在的社会现象,现在大师多、评奖多、展览多,铺天盖地,这些展览大都出于商业目的,有的开始宣传得很好,到后面就变了样。因为商业目的制约了它的公平公正。我们的评比真正要做到严谨、公正、公平,真正地把我们这些年轻的艺术精英们推出来,同时发现真正的“伯乐”。

余水贵(高级工艺美术师):

为了我们的工艺美术事业,为推动我们景德镇陶瓷事业的大发展,在这方面做这么多扎实的工作,我个人表示感谢!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9

九江县商务局 户佐成

2011年5月4日

尊敬的王局长、瑞昌市商务局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 “五四”运动92周年。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地迎来瑞昌市商务局一行来我局指导工作,在此,我谨代表商务局党支部及全局干部对各位领导和同志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欢迎!瑞昌市是我们的友邻,近年来,不管是在工业经济,还是在开放型经济都处在全市第一方阵,一直以来,是我们追赶的目标,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来我们也是有计划想到瑞昌、湖口、开发区、永修等地去学习,今天,我们正好借此机会,互相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下面,我简要向各位介绍一下我县一季度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市决战工作6000亿、我县决战工业400亿的起步之年。我们紧紧围绕县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的“对接主城区、融入大九江、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发展思路和目标,不断创新思路,改进招商方式,拓展招商领域,提升招商质量和水平,狠抓责任落实,强力推进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新签约项目情况

1—3月份,我县新签约3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合同资金69.55亿元,已开工项目9个。其中:2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项目2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已开工3个;1-5亿元项目6个,已开工2个;5000万元-亿元项目5个,已开工2个;3000万元-5000万元项目3个,已开工2个。尤为可喜的是引进了投资22亿元精制皮革产业基地项目1个,投资10亿元(湖南资兴展泰银制品加工、杭州永盛纺织织布及聚脂切片)项目2个,投资5亿元(宝利源农产品、中盛钢构、城西汽车大市场)项目3个。

(二)开放型经济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1、利用省外、市外资金完成情况

1—3月,市里认定我县内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7个,实际进资7.18亿元,同比增长40.23%,占年目标任务25.35%,总量列全市第九位,增幅列全市第三位。其中:认定市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实际进资6.98亿元,占年目标任务27.92%;认定省际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2个(江西恒瑞工量具有限公司、江西赛湖机车科技有限公司),占年目标任务9个的22.2%。

2、实际利用外资完成情况

1—3月,我县新批注册外资项目2个,合同资金2980 万美元(九江佰丽盾箱柜有限公司注册1000万美元、九江博信汽车有限公司注册198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9万美元,占年目标任务的25.94%,总量列全市第七位,同比增长469.2 %,增幅列全市第一,其中现汇532万美元,去年同期为0,现汇总量列全市第五,增幅列全市第七。

3、外贸出口完成情况

1—3月,外贸出口创汇2260万美元,同比增长7.1%,占年目标任务20.5%,总量列全市第十,完成任务比列全市第七。

二、1-3月份开放型经济工作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招商质量日渐提升。一季度,我县通过领导带头招商、部门乡镇组团招商、小分队驻点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招商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招商效率进一步提高。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对招商工作高度重视,并亲自安排部署,亲自接待重要客商,亲自洽谈、调度、跟踪重大项目,亲自督促解决项目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县主要领导的率先垂范和高位推动下,一方面,坚定了投资者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我县引进重大项目的成功率。二是整合力量,组团出击,招商态势进一步凸现。年初,我县整合招商力量,继续实行乡镇、部门、园区组团招商,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量化到16支乡镇招商团、16支部门招商团和4支园区招商团,各招商团团长不但 拿出主要精力抓招商,还坚持亲自外出招商,亲自对接、洽谈、跟踪项目,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抓招商的良好局面。三是主动对接,延伸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一季度,我县继续实行县领导挂点服务制度,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服务力度,要求挂点干部主动对接,深入企业“一对一”服务,并在企业技改扩能、企业技改贴息、企业税收上台阶等给予重点奖励,扶持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目前,华林特钢、江南生物能源等一批老项目都将增资扩股新上生产线;宇仁新材料、金巢彩涂钢板依托自身产业链,主动对接,跟踪洽谈引进与之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项目。

(二)园区建设力度空前。一是投入资金空前。全年融资7亿元投入园区建设,其中6亿元打造赤湖工业园,较上年增长了392.3 %。二是园区整体规划空前。赤湖工业园规划面积由原来的12.86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沙城工业园一次性完善了沿福银高速以东区域规划。三是园区基础建设空前。今年赤湖工业园要完成万亩土地平整、7.2公里圩堤除险加固、三河六路建设、电网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沙城工业园要完成660亩征地,371亩土地平整及相关路网和配套设施建设任务。目前,赤湖工业园万亩土地平整和7.2公里赤湖联圩综合治理工程的施工现场吊车林立、机声隆隆,在短短两个月时间,万亩土地平整完成了总工程量的25%;在短短四个月时间,赤湖联圩综合治理工程完成 了总工程量的52%。同时,沙城工业园371亩土地平整已全部完成,两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速度快、势头强劲,成效明显。

(三)项目建设势头强劲。按照“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工作要求,今年我县对于在手项目,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全力抓好“三个一批”,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着力引进一批,确保一批意向性项目签约落户。1-3月份,我县新签约杭州永盛纺纱织布、浙江强煌电动车等6个大项目落户;二是尽快开工一批大项目,确保一批已签约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目前,温州皮革产业基地、宝利源粮油、中盛钢构等已签约项目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进度明显加快,并计划5月10日举行中盛钢构、宝利源粮油、赛湖电动车3个项目集中开工仪式,6月10日举行投资22亿元温州皮革产业园项目开工仪式;三是尽快建成一批大项目,确保一批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目前,汇泉酒精项目主体已竣工,乾元纺织东正木业、邦利益康等在建重大项目正在进行试生产。

(四)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继续落实“六个一”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二是完善了推进重大工业项目服务机制,在县直相关职能部门抽调30名干部,成立重大工业项目推进服务领导小组,实行驻点办公、集中调度、跟踪问效制度,着力服务项目推进;三是建立了“申报立项、部门会 审、抄告相关、限时办结、责任追究”机制,切实解决工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四是完善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解决吃拿卡要、“中梗阻”等问题,为客商打造高效、快捷的投资环境。

这次瑞昌市商务局一行来我局视察指导,是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鞭策。我们真诚地欢迎各位领导多来九江县走走、看看,对我们的工作多加指导,多提宝贵意见。

座谈会会议纪要 篇10

保安部2011年8月16日

会议时间:年月日

会议地点:

参加人员:

会议主持:

会议记录:会议内容:

一、经理提出:

针对7月份座谈会内容,除车辆问题未能解决,其他由保安队员提出的问题均得到解决,为保安队伍解决了一定的困难,由此看来,每月开好座谈会尤为重要。请队员提出对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和意见。

二、各队队员提出意见汇总:

问题一:一中队队员提出一中队宿舍较小,夏天空气流通缓慢,保安部中队人员有所增加,宿舍可利用空间小,呼吸较为困难,没有培训及开例会的空间。

问题二:巡逻队提出形象岗岗台遮阳伞较小,天气炎热,阳光足,遮阳伞起不到这样作用。

问题三:二中队队员提出因为现在公司要求所有人员均到食堂吃饭,禁止打饭,但目前保安部在岗人员不是很充足,如保证均到食堂吃饭,需分三批,但队员反映,第三批队员到食堂吃饭时食堂已没有饭菜。问题四:保安部全体队员提出,更改夜宵方便面质量,提高方便面档

次,队员提出如提高方便面档次资金不够,可用鸡蛋更换。

问题五:因五号岗距离食堂较远,中午及晚餐吃饭均存在困难,希望领导能够解决。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11

在古田会议旧址后面山坡上,“古田会议永放光芒”8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1929年12月28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这次会议认真地总结了红军创建以来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着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通过参观考察,大家深刻认识到,古田是我们党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是我军政治工作奠基的地方,是新型人民军队定型的地方,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古田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对以后不断加强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古田接见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代表,参观古田会议会址和纪念馆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是要我们紧紧围绕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从严治党,从严治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在福建,大家还参观考察了享有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客家首府”之称的长汀古城。在这里,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瞿秋白烈士纪念碑、杨成武将军纪念馆等,给大家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刘以顺)

考察洽谈会会议纪要 篇12

一、最深刻的印象

赵国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校长)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在北京十一学校的劳技教室, 听介绍说有不少非常优秀的学生通过劳技突破, 后来进了清华和其他大学。在十一学校, 学生想做什么, 老师就允许和支持, 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而不是分数高一点, 就觉得去做劳技或者不考复旦就浪费了。那位劳技老师是从部队复员转业的, 不是科班出身, 但他一个人管理好多先进设备, 样样精通。其实国外很多学校的教师, 包括我们引进的外教, 大都比较“全能”, 至少文史哲、数理化一个大类是通的。而我们上海的师资, 大多从师范院校到教师岗位, 视野很窄。比如曾听一位校长介绍一个教改“亮点”, 学校开设了3D打印课, 有4个老师同时进课堂上课, 有劳技老师、计算机老师、艺术老师……其实这正说明每位老师掌握的教学技能太过单一。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语文老师黄娟。与她交谈过两次, 给我的感觉是她找到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生命的价值。包括王春易、闫存林、魏勇等一拨人, 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并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可能除了王春易老师, 其他人原来的表现或得到的评价也是比较一般的, 并非十分优秀, 但是他们在这次改革中获得了新生。可能还有较多的老师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和位置, 但能够出来这么几位就不容易。这也就是李希贵校长说的:在改革中要“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我们现在什么事情都要去追第一, 讲教师专业发展就希望每一位老师都成为名师, 实际上是不允许落后。师生各方面的表现是一个正态分布, 不一定每个人都做红花, 也得有人做绿叶。这里面非常有艺术, 有智慧。

刘爱武 (洛川学校校长) :印象最深的场景是十一学校的学科教室。去之前知道十一学校在改革, 但不清楚改到什么程度。第一次去时, 看得最多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学科教室。十一学校实行分层分类的选修课程和走班教学以后, 原来的行政班教室没有了, 基本上所有教室都建成了学科教室和专用教室, 一般是三位老师共用一个学科教室, 办公桌就在教室里。学科教室集中体现了教师对这门学科的理解, 教师要依据学科的特点来考虑学科的外在表现, 场景的布置、图书的选择、器材的安放、学生的座位安排等, 都要突出学科特点。比如大家看到的黄娟老师的鲁迅专题教室、王春易老师的生物教室等, 都倾注了教师们的心血。这个改革的力度很大。第一次回来跟全校老师汇报体会时, 也集中在这一点上。

“鼓励先进, 允许落后”这句话使我领悟, 作为校长, 要走在教师队伍的中间, 让有能力的老师冲在前面。很多情况下, 校长会去做引领者, 要老师们跟着他走, 跟得快一点、紧一点。但李校长非常重视有能力的专家型的教师的引领作用。李校长常说, 这个问题你不要问我, 去问学科主任, 他们是这方面的专家。另一方面, 校长又要及时对有困难的教师提供帮助。我曾问过十一学校的几位老师:你能见到李校长的频率是多少?他们回答: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再问:在哪里见到?回答说:一般是在学校的公共区域。———我感觉到, 在老师需要他的时候, 他就会出现。哪些地方可能出问题, 哪些地方老师可能需要帮助, 他都会出现。这很不容易。

张玲玲 (古美学校书记) :这次去十一学校时也见到了黄娟老师, 她谈到当时在江苏做老师时的迷茫、逼仄, 选择读博士、博士后, 到十一学校才找到了自我。感到无论在高校、研究所, 还是中小学校, 都可以成就自己。我听了很感动, 就跟她说上海的市三女中也在做“教育剧场”,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对“生命教育”也有系统研究。她听到后就很兴奋, 有一种呼之欲出的对教育的情怀。我们做校长的一直在想教师队伍的建设, 感到有这样的老师真幸福。我问黄老师希望有什么样的领导, 她说:支持 (包括物质) 、信任、包容。想到一句话:人是要一点的精神的。听上去很虚幻, 但在十一学校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

季洪旭 (奉贤中学校长) :去了十一学校四次, 李希贵校长来我们学校一次。我们15个学员, 每次去一周。前三次分别讲了课程与教学、学校文化与组织变革、创新管理, 第四次是我们根据各自需求去选择某一板块深度了解。印象深刻的事情很多了。在第二次去时, 和第一期课程开发的侯敏华等几位负责人聊, 他们谈到最近这几年是没有完整的寒暑假的, 大部分时间是被关起来搞课程改革。当时听了很感动, 心想老师们的动力源在哪里?后来又听说, 在高三考试后, 李校长把老师们带到国家博物馆, 观看中国梦展演, 颁发“十一学校功勋奖”, 请白岩松颁奖、讲话。也就是说, 十一学校想方设法, 通过各种途径去激励老师。物质奖励不能满足, 就从精神层面激励教师;同时利用各种资源, 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如孩子上学、家人生病等问题。一方面激励, 一方面帮助。

沈兰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人员) :这次看到一位初中老师讲小组合作时应该如何排位。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是怎么排位置的, 六个比较差的学生怎样排在离老师比较近的位置, 旁边搭配一位什么学生;好的学生要独立学习, 应该安排在哪个角落等。还有上课时会分哪三个环节, 会走到哪里;先走到哪里, 再走到哪里。我听了特别感动, 从这件小事上, 可以看出十一学校的老师是如何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这个细节可能是我们很多学校可以学习的, 特别是在很多小班化的小学里面, 或者准备小组合作的班级里面可以做的。

张肇丰 (《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 :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进学校先看视频短片《我们的一天》。这个短片以三个高一学生为主角和视角, 描述了他们一天的学习生活, 平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形式。短片中没有李校长的镜头, 只出现了李亮、魏勇等几位任课教师。短片的镜头、旁白和剪辑都很精致, 看得出是用了心思的, 但又一点也不张扬, 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十一学校的教改理念和行事风格。以往学校短片看得多了, 有不少是那种华而不实、虚张声势的套路;而《我们的一天》给人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 觉得这里是一个认真做事情的地方。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李希贵校长报告结束时所说的, 他当时似乎是很随意地说:“我们十一学校的老师很辛苦, 其实老师们也没有特别好的待遇, 怎么办呢?只能多讲我们共同的教育理想, 陪小心, 说好话……”这样的“软话”, 可能是许多信奉强势管理的领导们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但是李希贵校长却由此赢得了老师们的尊重, 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就像他讲过的一个小故事:一名在戏剧课上担任导演的学生说, 她现在真正明白什么叫领导力了, “领导力就是你尽心尽力为每一个演职人员服务, 不遗余力地为剧组的每一个部门提供帮助———当他们认同你的服务与帮助, 全部死心塌地跟你合作的时候, 你才真正拥有了领导力”。

二、印象背后的思考

赵国弟:没去之前, 知道李希贵的经历, 也听过他的几次报告, 觉得他是一个很理性的人, 思考问题很全面。但真正到学校看了之后, 才感到这样一个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 单抓一个点是没办法做好的。就像我们好多学校, 单从课堂一个点来改是不行的;必须全盘考虑, 才能改革成功。李校长说过一句话:学校改革、课程改革、教学改革, 一个地方是没办法做的。他有一个解决问题的三部曲:结构解决———制度解决———文化解决。十一学校改革的最大系统是课程的系统, 这个系统思考不是一般人所能想的。李校长讲得很客气, 老师们有很多智慧, 实际上很多智慧是校长的。当然校长的智慧还在于抓住老师们闪出的智慧火花, 并把这些个体的智慧串联起来, 这才是他成功的秘诀。所以说, 十一学校课程改革的成功在于系统性。

季洪旭:改革是个系统。第一次去, 看到学校的课程手册出来了, 各个学科各个板块是分层 (理科) 分类 (文科) 的一整套的课程体系。光有课程手册难以支撑, 下面还有课程的双向细目表, 有单元课程教学计划。以单元 (而不是课时) 导学方式为主,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包括学习的时间空间、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方面的系统安排;还有大量的校本教材。这所学校的老师这么神奇, 一年的时间把这些全都弄出来了。

第二次去, 看到《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出来了。用老师们的话来说, 李校长刚到十一学校的前几年, 表面上看没做多少事, 其实他一直观察和思考, 在酝酿“行动纲要”。李校长梳理了以往的成功经验, 并思考在新的办学愿景下的成功要素。现在很多老师言必称“《行动纲要》怎么说”“希贵校长怎么说”, 这说明学校的愿景、校长的办学理念, 已经通过《纲要》深入人心, 形成了支撑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这次去印象较深的还有, “能够通过结构改变的, 不要通过制度去改变”。本来是班主任制度, 后来先与导师制度混合, 再逐渐走向咨询师、教育顾问制度。

第三次去, 看到学校的管理方式正从规范管理走向智慧领导, 十一学校推进的管理改革, 主要是实行扁平化、分布式的管理架构, 并以项目制的形式来解决改革中预设的问题、所要探索的问题。学校向各个项目团队充分授权, 让项目的负责人拥有这个领域的决策权和管理权。反过来讲, 课程教学改革是表象, 背后是管理系统和学校文化的变革, 是师生们对学校愿景和办学理念的认同。

刘爱武:项目带头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项目制的领衔人有的是校级或中层干部, 有的就是普通教师, 各自带领一个团队, 通过项目制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专长, 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先进”, 就是有想法、肯做, 就给你舞台。看得出他们非常尽心, 也非常艰辛, 压力很大。他们并不知道以后会做成什么样, 结果是否理想, 只能边摸索, 边实践。第三次去十一学校时, 一位英语教研组长提到心里很焦虑, 因为经过两年课改试点, 高三学生今年要见成效。如果一炮打响, 那就成功了;如果经不住升学的考验, 他们压力就很大。我们上海几位校长联系到自己学校, 感触很深的一点是:现在的中层干部如何培养?在上海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 不少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很快, 但是有些学校的中层干部的成长相对滞后。我们在反思, 如何带动、培养自己学校的中层干部。看十一学校培养出来的这些老师, 如果到其他学校, 至少能做一个中层干部, 做到校级也不意外。十一学校的管理机制, 的确能够调动和提升一批老师。

祝郁 (迎园中学校长) :在考察过程中我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李校长说过一句话:让机制去撬动学校的核心价值, 机制必须拉动人的内心深层次的欲望。去了四次, 我对十一学校的体会越来越深。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怀疑:十一学校有很好的资源, 不改革也是很好的学校, 又有很多的政策倾斜 (如不按统一规定参加学业水平考等) , 改革的条件也是一般学校所不能比的。但在深层次的接触后, 越来越感觉到:学校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的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直到自在自为。

全国各地的名校都会拉来各种各样的名师, 但我注意到十一的“名师”, 无论魏勇、黄娟、闫存林,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为了一个梦想。我问他们:去年十一学校的高考成绩很好, 语文也考得特别好, 这个过程是不是很辛苦?他们说:必须这么辛苦, 我们在实现一个梦想, 我们从全国各地来这里, 就是为了不要让孩子成为刷题的机器, 而是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课程本来不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负担, 但我们在做, 做的过程中我们要走许多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螃蟹。即便这样, 我们一定要成功, 成功的结果之一是高考的成功。姚源源老师曾在十一学校教过一个孩子叫孙婧妍, 是2013年北京高考的语文状元, 148分 (总分150分) 。她写过一篇文章叫《语文于我》, 其中提到“消息传开后, 被学弟学妹、亲戚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既不是‘你是不是很爱读书’, 也不是‘你是不是很爱写作’, 竟然是‘你是不是做了很多的题’。……要感谢我在十一学校就读的六年中教过我的四位语文老师。遇到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位都是我的幸运。这几位老师的共同点, 就是他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素养, 而不是仅冲着分数去”。这就是闫存林等讲到的“梦想”, 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

我还要讲到的一个人是在 (华东师大)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的同桌, 她叫韩雪梅, 原大连育文学校的校长。我第一次去十一学校, 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叫我, 一看是她。“你怎么在这儿?”我问。她说, “我投奔李校长了, 现在做十一学校一个分校的校长。我本来是不想来的, 十一学校负责人事的一位老师看中了我, 就请我来北京看看, 我跟我老公说我肯定不会去的, 就去看看。”后来, 她在十一学校待了一个星期, 就义无反顾地一定要来, 而且把儿子也带来了。我想说:这个学校的确是聚集了这么多怀揣梦想的人, 想去打破一些什么的人。田俊副校长讲到, 李校长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愿景引领, 将这个愿景变成全体“十一”人共同认可的愿景。李校长说过一句话令人印象特别深刻, “来北京十一学校就是来改变中国的, 改变中国就要从教育开始”。就是用这样一个愿景来激励所有有才能、有抱负、有梦想的人, 把他们聚集在一起。

刘厚萍 (古美学校校长) :李希贵校长是一位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可以自由呼吸的空气, 尽可能地解放人, 给人以自由选择的可能, 这是令人羡慕的教育的理想状态。同时也要正视现实中的问题。这次碰到一位央视的跟拍记者, 也听他讲了很多采访经历, 谈到李校长用三年的时间解决了很多让老师“定心”的工作, 包括构思学校的系统思维和行动策略。这点非常重要。

祝郁:学校的改革有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氛围。这次我们有机会听到各部门的述职, 我觉得闫老师的述职特别好。他讲李校长也不是像你们想象的一直那么和蔼可亲, 也会逼人的。语文组是最后一个拿出课程架构的, 因为文人相轻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 每个人的主张都特别大。最后李校长拍了桌子说搞也得搞, 不搞也得搞, 这个月必须拿出方案。最终才拿出来。

十一学校的可贵之处, 还在于有不断学习、自我更新、着眼长远的意识。第一、第二次去, 听讲走班、课程、自编教材时, 我们感觉做得很好了, 已经很难学了, 是不是该到头了。但这次我们去, 又学习了一个专题“学校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其中一位朱老师讲到他们的反思, 比如“优秀教师很有可能让学生迷失自我”;“我们现在有265门学业课程, 可是我们真的知道这些课程都是适合学生的么?”他们达到这个高度以后, 还在不断地追问, 不断地反思, 不断地调整完善, 包括注意学习上海教改的一些新的理念和做法等, 真正让我体会这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

徐红 (原金山区教育局局长) :李校长让各个团队的负责人来讲课, 每个主讲者需要把一个个改革块面的思路和实践都梳理出来, 其实就把对我们的培训过程变成他们团队成长的过程。上海从2012年9月开始在十一学校办班学习, 是希望十一学校的改革成为我们这些校长发展的一个起点。这几年来我们见证了一所真实的有灵魂的学校, 见证了真诚的有血肉的学校团队, 见证了一位有心向有魅力的校长。为什么上海没有李希贵?最大障碍可能还是我们自己。按照李希贵校长的讲法, 他不需要追随者, 而希望有更多的同道者。我们的一些校长缺少这样的大心向、大格局, 只想着管好自己的学校, 耕好自己门前的地。而李希贵校长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写过一个随笔, 想要成为一位像杜威那样的校长, 想着要建设一所伟大的学校。

三、思考之后的行动

徐红:要从我们自己做起, 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大有大的做法, 小有小的做法;盯牢一点, 去做成一件事。一旦我们的心向变了, 过程和结果也会变, 要有“还上海教育一个奇迹”的气度。如果我们起步了, 就都在改革的路上。

刘爱武:从十一学校回来, 我们就尝试做学科教室。我们学校面积很小, 教室少, 做功能教室先从美术室做起。原来美术老师办公室在四楼, 美术教室在一楼, 跑上跑下很烦, 就搬下去了。准备在美术教室里办学生的作品展览, 没有十一学校做得那么好, 但可以先做一个样本, 这样至少把学科的教学氛围营造起来了, 教室内部功能开始转变了。这么一做, 音乐老师也有想法了, 也想着手功能教室。音乐教室没法布置作品, 那就添设备, 用场景给学生一种感染。

赵国弟:走班教学, 我们做教育这么多年, 一直都有这样的想法。但一直有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教室。十一学校的教室有70~80m2, 我们的通用教室是47m2, 最大的是52m2。学科教室毕竟需要搬很多东西进去。如果我们每班学生20多人, 也是可以做的。现在我们大部分学校的实验室存在浪费现象, 包括很多“创新实验室”也往往空搁着, 专用教室跟学生的交融还是很不够的。搞学科专业教室可以有所突破, 归纳一下, 难做的事情中, 这还是最容易做的。所以虽然有客观条件的限制, 但主观上也是一种推托。以前跟教委张主任也说起过这事, 张主任说:那你可以先做一个年级、一个班级, 或一个学科。

课程的系统思考和改革, 这确实不是一般学校能做的。即使能把十一学校的课程搬过来, 还需要让每个老师去理解, 才能把自己所教的课程转化为学校整体目标的一部分。当前教师队伍最大的问题, 还是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要看现在师资队伍的本科率比20年前高了很多, 但学科素养是否高了, 难说。现在我们上海的高端师资很少, 原来东昌中学的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的教研组长分别是北大、清华、交大、上外出身的, 都很牛的。第一轮课改时搞课程标准解读, 都靠这批人撑着。现在要搞个教学标准, 往往就弄不下来。

前段时间有人在质疑十一学校, 认为不具备复制的条件。他提出的一些表象的东西似乎有道理, 但忽视了一点:李希贵去之前, 这个学校的条件本来就是这样的。当初, 李金初校长做得也不错。一个学校无论资源丰富还是资源贫乏, 这都是现实条件。一个校长只要能够根据现实条件做点事情的, 那这个校长就是不错的。我们还有很多学校有条件, 但没做的还大有人在。反过来讲, 这些责备让人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冯明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人员) :十一学校是一所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学校的学校。中国正在慢慢变成为一个富裕的社会, 变富裕有两条道路:一是成为“土豪”;一是成为“贵族”。我们看到的十一学校是非常富裕的, 师资、课程、校舍等, 但他探索的是一条“由富及贵”的道路, “贵”是在追求具有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的教育, 这种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批精致的奴才和利己主义者, 而是真正培养未来可能改变社会、改造中国的人。这其实也是杜威学校和进步主义教育所走的道路, 通过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想这是李希贵和十一学校做这个事情最核心的价值。

张肇丰:关于富裕的问题, 十一学校已经受到不少质疑和抨击, 批评的焦点集中在十一学校集聚了过多的资源。我想, 如果简单地把十一学校与办学条件比较一般的学校包括杜郎口、洋思等教改典型相比, 可能并不合适。可以比较的, 应该是遍布全国各地的许多重点校、示范校、名校牛校、高星级高等第学校。对这些学校来说, 北京十一学校作了一个“示范”, 说明有了人、有了钱、有了政策支持以后应该怎么办。李希贵曾说过, “人们一般只知道从薄弱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差距, 却并不清楚从所谓的优质学校到理想学校的距离”。最后, 我推荐大家去看看崔永元写的《我为什么推荐北京十一学校》, 文章结尾这样说, “其实, 中国的城市中很多学校都可以办成这样, 之所以十一学校凤毛麟角, 一是不知道怎么办, 二是不想这么办。这就是我今天隆重推荐北京十一学校的原因”。

摘要:上海部分校长和科研人员考察北京十一学校后, 在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进行座谈。与会者表示, 十一学校的选修课程和走班教学令人印象深刻, 十一学校的项目制等管理机制激励了教师的热情, 发掘了他们的潜能, 整个学校教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李希贵校长通过愿景引领把有才能、有抱负、有梦想的人聚集在一起, 勾画了“理想学校”的图景。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材料下一篇: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及报废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