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第五课练习题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第五课练习题(精选8篇)

哲学第五课练习题 篇1

课题: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教学目标:

1.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2.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态度。3.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难点:

1.顺境、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2.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课堂讨论、谈话法等

教学时数:

理论学时2学时

教学过程: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1、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1)人生是不断变化的,人生一世,不可能一成不变。

(2)人生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就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求新、求变。

(3)变化时时存在,变化随处可见。

2、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发展是指事物自身性质的突破和飞跃,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前进、上升的运动。第一,必须紧紧把握发展的本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第二,必须学会正确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看到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必须看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这两种状态时相互联系和转化的。

3、积极进取,谋求人生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谋求自身的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

1、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波浪式的。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1)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与有利条件。

(2)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3)顺境与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在人生发展中顺境和逆境经常是互相贯通、互相转化的,顺境时要有忧患意识,在顺境中,安逸懈怠、骄奢放纵,顺境就会变成逆境;而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可以变为顺境。从现实来说中职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不善于创造机会,抓住机遇。运用具体事例的讲解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尤其是让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发展道路上出现的逆境和挫折,使逆境和挫折成为前进的动力。

(4)人生是一个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有顺境和逆境两种不同境遇。顺境和逆境都是对人生的考验。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坚强的意志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磨炼中增强的。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最可靠保证,正确认识挫折、困难与失败,勇敢地面对它们,学会用灵活的策略、理智的态度克服它们;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用勇气迎接困难,以意志应对挫折。尽管大多数同学都有着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然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困难,遭遇挫折,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我们应视之为进步的阶梯,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调动身心各方面的潜能,消除挫折的消极影响。

板书设计: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生过程 1.人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2.发展的实质和状态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顺境与逆境 1.人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2.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境遇

作业:

第五课理科练习2 篇2

一、选择题

1.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基层、转

作风、改文风”活动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下基层采访和有质量的稿件,更带来了思想上的净化和心灵上的震撼。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动漫不仅使电视荧屏更精彩,而且形成了动漫游戏出版物、音像制品、动漫游戏产品的动漫产业。这说明()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③把人民群众培养成为新闻创作的重要主体 ④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②④ 8.100年来,中华书局以出版古籍和经典为 特色。如今

他们把自身的定位从“传承者”扩展为“传播者”,既出版古籍学术著作,又出版面向大众的“解读经典”式图书,丰富了文化市场,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由此可见()

A.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发展要兼收并蓄 C文化融合离不开博采众长D文化繁荣要锐意创新 9.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 到的却是卡通

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 原味的生旦净末丑A.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

C.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D.文化创新的途径就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12年清明节,许

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了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革与创新

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既渗透着历史的积淀,又蕴涵着时代的理想;既延续着传统的特点,又创新着新颖的内容和形式。材料表明()

①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是以继承为基础的 ②只有不断创新,传统 文化才能历久弥新充满活力 ③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梁祝》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用西方的音乐形

式诠释了中华文化鲜明的风格和特点,是实现文化创新的艺术典范,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的原则是()

A.面向世界,博采众长B.交流、借鉴、融合C.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6.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 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2012年5月24日,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

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之际,首都文艺界纪念《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文艺界代表指出,要坚持“以生活为源泉,为人民而创造”。为此,文艺工作者进行艺术创作时要()

①把生活实践作为艺术创作的唯一途径 ②立足于人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地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个“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要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 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D.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0.澳门是一个国际型城市,其主要特点在于它具有中西

合璧的文化——教堂与牌坊、基督教与天地,使澳门呈现出非常独特的文化景象。澳门文化独具特色说明 A.只有保持文化的独立性才能保持本民族文化C.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B.文化创新离不开传统文化

D.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

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

11.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

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在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展演剧目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继承与创新并举,不但有以古鉴今的新编历史剧、继承传统精华的整理改编传统戏,还涌现出了众多现当代题材,特别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现代戏,体现了京剧艺术工作者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不懈追求,呈现出京剧剧目创作的大丰收。据此回答16~17题。

12.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离开了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 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群众文化,是全部文化的母体,是众多文化模式的根

本与源头活水。“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是被文化发展证明了的一个基本规律。脱离了群众文化,专业文化势必曲高和寡、干涸枯竭,没有前途。这说明推动文化创新需要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发展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通俗文化和流行文化 ③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④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4..没有本民族的灵魂又何来创新?经典的文学作品被

改编成娱乐大片,除了名字与原著相同之外,其他都D.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改的面目全非了,这算是创新吗?当下,最重要的是21.“2011艺术长沙”展览于9月17日至10月16日在让中国人都热爱和熟悉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并非无厘湖南省博物馆举办,参展作品涵盖绘画、影像、雕塑头的创新。网友的观点表明()等中国当代艺术的多种创作样式,展览旨在逐步建立A.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让全社会对中B. 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和发展给予关注与支持,也为湖南C.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更为积极的推动作用。D.创新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15.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②成功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丰富的想像力 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③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④艺术展览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 态——网络文化。这说明()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2.立足社会的需求,现代中医药学在保持独特配方和精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16..潮汕抽纱曾经是潮汕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它是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传入的。它融合了潮汕织绣工艺,在潮汕人独特的审美观、精工细作和耐劳刻苦文化的滋养下,散发出沁人的艺术芳香。这说明潮汕抽纱的艺术创新()①立足于社会实践 ②继承传统文化③借鉴外来文化④体现时代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①④ 17.我国不仅有以京剧、昆曲等为代表的各种传统的戏曲、曲艺、民族音乐等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有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话剧等来自西洋的艺术,而且这些艺术品种都在中国扎根生长并已经形成了中国风格、中国流派。这启示我们()。A.实现文化创新,必须坚持以外来文化彻底改造民族文化B.各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文化交流的必然趋势 C.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D.文化交流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8.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随着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都与过去发生很大变化,对于中医药来说,照搬古代典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的很多问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此来促进祖国中医的大力发展。.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的变化推动中医药不断地与时俱进。这告诉我们()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19.“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看,强调了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正确处理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0.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列对文化发展认识正确的是()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能促进文化发展 选药材等前提下,吸收了西药的一些优点,采用先进工艺,制成了中成药。中成药的制成是对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这体现了 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传承需要固守传统,全方位继承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3.中国的传世古籍浩如烟海,中华文明绵延不绝,这同中华民族始终重视编纂、保存和整理古籍文献有着直接关系。今天我们仍然重视古籍文献的整理和保护工

作,依据在于()① 传统文化无不凝结于古籍文献中②文化的积累是文化传承的基础③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④文化的创新不能背离传统文化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4.2011年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文化创新()

①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③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5.打工文化是与打工潮相伴而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完全属于城市,是从打工者群体中自发生长出来的,它带着生活粗粝的质感,朴素、真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打工文化的兴起表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③人民大众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主体④文化

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6.《星光大道》作为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重点推出的一档娱乐类节目,本着“百姓舞台”的宗旨,不设门槛,突出大众参与性和娱乐性,自2004年闪亮登场至今,在艺术性、观赏性等方面,都成为了中国新型综艺节目的典范,更是平民百姓最能接受的综艺节目的领舞者和休闲文化大餐。可见()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

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③先进的文化应当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④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7.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我们要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的积极成分,但也绝不能失掉民族固有的文

化血脉,丧失自己的主体性。材料表明()中欧文化交流的观点中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①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②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③异域文化日渐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③要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④文化发展要反对“封闭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④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28.动漫产业的发展关键靠创意,动漫创作者要立足于我30.《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

国极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的生活实践,型恋爱交友节目,其互动形式完全突破传统的交友方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动漫作品。材料表明 式,体现新时代男女的恋爱观、婚姻观、金钱观等价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传统文化值取向。江苏卫视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要 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①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9.2011年2月23日,温家宝总理出席“中欧青年交流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

年”开幕式。他希望青年人秉持坦诚、包容、开放的化的发展④电视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精神,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借鉴和学习。下列关于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31.泰山是一座由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托举起来的名山,泰安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城市。然而,多少年

来,这里的旅游业一直都处于留不住人的尴尬状态。如今,两个融会了高科技的文化娱乐项目——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和泰山方特欢乐世界,让来到泰安的游客真正“一览众山小”,泰山的“半日游”也发展为“两日游”。白天,游客可以到亚洲规模最大的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游玩。金字塔、玛雅文化、阿戴尔小镇(展现美国西部风情)、长城、故宫„„世界著名景观一览无余。与美国的迪士尼乐园不同,方特欢乐世界拥有更多中国元素,更多室内的高科技呈现和更多知识的普及,总经理梁俊才介绍,公园开业一年多,已接待游客60万人,营业收入过亿元。

入夜,游客还可以领略到以泰山天然山川为背景、以泰山历史文化为核心的视听盛宴。每年3月至10月,《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每天奉献一场,为山东省打造“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开辟了新产品。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泰山方特欢乐世界高科技文化主题公园的设计,简要说明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32.国家京剧院作为戏曲界中唯一的国家剧团,应承担起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真正地发挥起引领和辐射全国戏曲剧

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其中,在剧目建设上,要着力提高艺术创作生产力,激活艺术思维创新力,凝聚高尚艺术追求向心力,打造艺术形象品牌竞争力。在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前提下,高度重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这要求:重视京剧艺术特别是流派的继承和发展;重视优秀保留剧目的复排,建立和完善优秀保留剧目上演制度;重视新创剧目的精心策划与创新,在继承传统和复排保留剧目的基础上,大力创作符合艺术本质特征,适应时代精神要求和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剧目,打开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创新力,为京剧艺术添加更多的优秀剧目。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实现京剧艺术的发展。

第五课文化创新参考答案

1—5 BCBAA6—10 CCDDC11—15 DBCCB16—20 CBDBD21—25 CBDBB26—30 ABCBA31、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通过创新形式,更加积极主动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在保持文化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2、(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京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继承前辈艺术家的艺术遗产,又要下启后学接班人的艺术研习,全方位地继承流派艺术的精华,使京剧流派与时代同行。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京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京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3)京剧艺术的发展既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京剧艺术的发展既要重视京剧艺术特别是流派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优秀剧目的复排,又要重视新剧目的精心策划与创排体现了这一点。(4)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京剧艺术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种戏曲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发展,同时也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有利于永葆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和提升京剧艺术的竞争力。

(5)京剧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京剧的策划与创排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作为京剧工作者应从广大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打开艺术视野,提高艺术创新力,为京剧艺术添加更多的优秀剧目。

第五课文化创新参考答案

1—5 BCBAA6—10 CCDDC11—15 DBCCB16—20 CBDBD21—25 CBDBB26—30 ABCBA31、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②通过创新形式,更加积极主动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③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在保持文化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32、(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京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继承前辈艺术家的艺术遗产,又要下启后学接班人的艺术研习,全方位地继承流派艺术的精华,使京剧流派与时代同行。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京剧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京剧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3)京剧艺术的发展既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京剧艺术的发展既要重视京剧艺术特别是流派的继承和发展,保留优秀剧目的复排,又要重视新剧目的精心策划与创排体现了这一点。(4)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京剧艺术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种戏曲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发展,同时也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有利于永葆京剧艺术的生命力和提升京剧艺术的竞争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预习习题 篇3

北京喜获2008奥运主办权(节选)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中国国务院副李岚清在投票前各申奥代表团作陈述报告时,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他说,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北京在首轮投票中获得了44票,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大阪各得20、17、15和6票。大阪第一轮被淘汰。

今天共有11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有14名申办城市委员和萨马兰奇不参加投票,这样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102张。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9.李岚清副要表明的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报道两轮投票情况,运用大量确凿数据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你对句中“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最大的特殊钢基地再迈新步

太钢两项重点工程建成

(本报太原8月6日电)记者王艾生报道:在太原钢铁(集团)公司建厂60周年之际,总投资为28亿元的太钢尖山铁矿和太钢热连轧厂工程相继建成,标志着这个我国最大的特殊钢基地将迈开新的步伐。

国家重点工程尖山铁矿是一座大型露天铁矿,位于太原市娄烦县境内,已探明储量为1.58亿吨,设计年产铁矿石400万吨,铁精矿161万吨。施工队伍克服种种困难,仅用3年时间建成,创造了我国建矿史上的新纪录。尖山铁矿有全长104公里的精矿粉输送系统。它的建成,将大大改变太钢精矿粉吃“百家饭”局面。

太钢热轧厂提前8个月建成,送电、初轧、精轧、卷取区设备等12项生产程序,一次试车成功。热连轧厂的建成,使太钢可生产目前市场紧缺的汽车用钢板。它标志着太钢已具备年产300万吨钢的设备能力。

13.这篇报道是____________(A. 新闻 B. 通讯 C. 广播稿)

14.这篇报道的引题是____________,正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15.画线部分在报道中叫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16.导语部分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第五课练习题 篇4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1.(1分)如果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ab,(a

2.(2分)12和16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3.(2分)如果,那么

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_______,最小公倍数是_______.

4.(2分)20以内2和3的公倍数有_______个,其中最小的是_______。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2分)两个数的乘积一定大于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6.(2分)两个不同的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小。

7.(2分)两个数的积一定比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大。

8.(2分)如果m÷n=2(n不为0),那么m和n的公因数有2。(判断对错)

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2分)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最小两位数是()

A

.6

B

.12

C

.24

D

.96

10.(2分)假如A=B+1,(A、B为非零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最大公因数的多少倍?()

A

.A

B

.B

C

.A×B

D

.无法确定

11.(2分)某砖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用这样的砖堆成一个正方体用砖的块数可以为()

A

.40

B

.120

C

.1200

D

.2400

12.(2分)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A

.1

B

.甲数

C

.乙数

D

.甲数×乙数

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13.(5分)有两根钢管,一根长28dm,另一根长84dm。把它们锯成同样长的小段,没有剩余,每段最长多少分米?一共可以锯成几段?

14.(5分)有一张长方形纸,长是18cm,宽是12cm。如果剪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没有剩余,剪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

15.(5分)同学们参加体操表演,人数在140~150之间,如果分成3人一组,4人一组或6人一组,都恰好分完,参加体操表演的有多少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4题;共7分)

1-1、2-1、3-1、4-1、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5-1、6-1、7-1、8-1、三、选择题。

(共4题;共8分)

9-1、10-1、11-1、12-1、四、解答题。

(共3题;共15分)

第五课 进入历史 篇5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五课 进入历史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plume_zls.blog.163.com

本博客高中美术教案目录:http://blog.163.com/plume_zls/blog/static/***5971/

回复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版本一:

美术鉴赏《进入历史》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内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图片或影视图像。

学生:教材。

教学程序

一、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

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

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三、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

解。

四、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版本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

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1、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

2、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

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2、难点则是在认识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绘画题材中发现不同的艺术美的能

力。

教学理念:

对艺术品内容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构成了欣赏活动的前提,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本课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但历史故事或图像容固然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欣赏活动的全部,画面形式和表现手法仍然是第一位的,艺术家针对特定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才识关注的重点。

教具与学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小平台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展示:电影版的《荆轲刺秦王》的刺秦片段

问:这是一件历史事件,谁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出示:《荆轲刺秦王》字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统一其它六国的形势已定。而燕国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燕王为了搞好和秦国的关系,曾将王子交给秦国当人质,王子在公元前232年携赢政的女人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王子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消灭秦国。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以后,秦国以此为借口从而挑起战争。在公元前222年消灭

了燕国。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很长远,当时的场景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们的作家、导演却都可以让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那我们的美术家能不能再现历史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图片,让我们来

看看美术家是怎么去表现历史的。

出示课题:美术与历史

出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问: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文字,能否把当时的场景用画面描绘出来呢?

(出示: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看无路可逃,就围着大殿铜柱子躲避。荆轲把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却因心慌力猛,匕首刺歪了,飞到后面的柱子上直碰火星。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翻倒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土似已冲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

逐步展示:《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

提问:大家是否发现这张作品和我们平常看的画是不一样的,那它是什么美术形式呢?

提问:

1、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

2、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

3、艺术家为什么排除秦始皇其他事迹不用,而专门选择遭到刺杀仓皇逃窜的场面呢?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是一本“历史著作”,只是,这本著作不是由文字写成,而是由生动的视觉形象组

成,向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瞬间。

二:新课教学:

1、艺术与重大历史事件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历史的呢?

有很多美术作品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人们认识某些特定年代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物,提供了文字无法提供的难得的形象史料。

A、展示:《步辇图》(唐)阎立本 提问:画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学生阅读P70第2段文字。(记录1300年前汉藏民族亲密交往情况的绢本

历史画卷。)

学生回答: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吐蕃使者前来迎娶一事。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一件有关历史重要事件的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又更多

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师:介绍画面内容,右边唐太宗坐在辇上(介绍什么是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活王室坐的车子。)神态自若,王者风范,身边簇拥着9个宫女,左边分别是礼官、使者、翻译官。

提问:如何在作品里表现大唐泱泱大国的气势和唐太宗大国皇帝的气魄呢?画家为什么不去画婚礼的大场面,而是选取唐太宗接见使者的一个小片段呢?

答: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

提问:

1、仔细观察唐太宗和身边的宫女在人体比例上有何区别?

2、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

3、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

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B、展示:开国大典(照片)

提问:同样是纪念性的时刻,知道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什么吗?

提问:那如果让我们根据照片去画,大家会怎么去画呢?是如实去根据照片还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呢?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这位画家是怎么去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吧?看看我们同学中是不是和他的想法是一

致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

提问:仔细观察两个画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呢?

提问:各是什么角度呢?

(主要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去比较。画和照片对比的意义主要是要表现出画家是怎么根据实际表现历史;画家是怎么把自己想法融入画面的。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材质中比较人物的神态、位置安排等方面来分析画面。通过照片与油画的对比,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新中国的人民与

领袖的关系。)

2、美术作品与权利:

A、展示:《拿破仑加冕》(法国 达唯特)

提问:我们在前面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和现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了,那我们看看外国的。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 提问:那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拿破仑的事呢? 提问:那看看我这张画面是记录拿破仑的什么事呢?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所以拿破仑在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很欣赏画家达唯特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从此,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加冕》正是这个时期奉

命而作的一幅巨制。

《拿破仑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

B、展示:《瑞鹤图》赵佶(宋)C、展示:清历代帝王画像

3、艺术与一般历史事件

看了前面几幅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后,也让我们来欣赏欣赏那同样是反映历史的一般事件。我们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看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A、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作品背景分析: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九月二十五日,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位热血男儿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主力部队转移方向,掩护主力部队和两万多名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而五位英雄临危不惧,以一当百英勇阻击2500多名日寇的轮番进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万丈悬崖。葛振林、宋学文被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一老百姓发现救回;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以身殉国。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狼牙山战斗。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後,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著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提问:看了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分析一下我们的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五壮士的?

五位英雄的排列象一座巍峨的山峰,狼牙山5位英雄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艺术中的历史有些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B、《梅杜萨之筏》(法国 籍里柯)

提问:这一绘画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样的表情?

作品介绍: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13天,共死掉140多人。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籍里柯凭着这条新闻,绘成了这幅大画(491厘米×716厘米)。为了这幅画,籍里柯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腐烂的情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病人做模特儿,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他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对生还显出了绝望。木筏边缘净是漂浮的尸体,可还有人对生还存有一点希望,力图站起来呼救。图中左上方的一组,在议论着远处的船尖,相信一定是来救援的。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美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

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

问题:做P73页的思考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让学生去观察画面,能够发现很多的细节,再总结

C、展出:《加莱义民》罗丹(青铜)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

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提问:能否看出每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总结:要把作品分开来讲,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面部表情,要去

引导学生去发现。)

布置作业: 书上三幅关于大卫的雕像,请在课余时间找出他们的时代和不同之处,画家又是怎么去处理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艺术和历史的关系,也让我们了解了画家是怎么去再现历史的;我们从两大部分来讲,并借鉴了中外的一些巨作,使我们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相信大家再在课余时间更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怎么去分析历史画面,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

第五课 三大改造 篇6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二、学习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学习过程:

㈠ 自主学习导学

1、首先阅读课文标题及两个大标题,明确对哪三大产业进行改造?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原因、方式及结果。

3、阅读第三、四段找出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形式政策及实行这种政策意义。

4、阅读理解三大改造意义,找出完成时间及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二)、合作交流

对以上问题小组之间进行探讨并互相帮助对方不会问题小组选派代表收集共性问题交给老师,最后巩固记忆。我的问题。2我们的问题。3老师的问题:

①你认为三大改造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

③理解什么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

三、拓展延伸

如何评价三大改造?

四、系统总结

学生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内容用框架形式总结本节问题

原因:形式:结果:

资本主义工商业 形式:意义 政策:结果:

五.当堂检测选择题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志是()A新中国成立B三大改造完成C土地改革完成D人民公社成立

2、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属于伟大创举事件是()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

3、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A 1956年B 1954年

C 1955年D 1956 年

4、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

A.1952年底B.1954年初 C.1955年底D.1956年底

5、“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

A、公私合营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D、全行业公私合营

6、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9、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理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10、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工商业公私合营

11、解放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A、市场需求增大了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D、实行了公私合营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上海 篇7

1、使学生从上海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初步了解大城市人们生活的特点。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上海的交通,工业,商业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3、使学生知道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上海以及长江流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上海的重要地位,浦东新区开发的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上海在全国的工、商业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到江南去看了看,今天我们去上海游一游。

二、新授

1、出示投影。上海位置

生观察说出上海的位置。

2、出示讨论提纲:

小组协作:

(1)上海人民是怎样生活的,与你所在地区人们生活有什么区别。

(2)从哪些方面能够说明上海是我国的经济重心,并举例。

3、全班汇报交流。

出示各种图片。

三、小结:

师根据板书总结。

四、作业:

收集有关资料学生间宣传。

五、板书:

上海

一、 繁荣的大城市

熙攘的早市

白天 健身

工人上班

灯火通明

夜晚

业余生活丰富

第五课 陶罐和铁罐 篇8

陶罐和铁罐

汉语备课

参与教师:艾芸

沙白拉

时间:2011年

星期

年级:七年级汉语(上)

审定人:

备课教师:艾芸 第五课

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的词语学习提示中的生字、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和睦、羞耻、氧化、渣滓、傲慢、遗落、碰撞、碎片、倒塌、恼怒、荒凉、骄傲、看不起、谦虚、懦弱、轻蔑、奚落、相提并论、覆灭、翻来覆去、朴素、美观、争辩、无影无踪、流逝”等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2、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总分复句:一只┈一只┈”“说到┈┈”“何必┈┈呢”“┈东西!”等特殊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过程与方法:

1、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阅读课文,能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寓言蕴含的道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与价值观:

5、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能用自己的话叙述。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陶罐和铁罐》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

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2、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国王御橱里的两只罐子,你们仔细看看,哪只是陶罐,哪只是铁罐,你上怎么看出来的?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谈话:下面我们就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去读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继续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4、认读生字词语。出示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请已经有把握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巩固,教师随时纠正读音,点评。

开火车反复进行。

三、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四、检查步骤

1、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互帮互助学生字词。

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2、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本课的生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用13个重点词语造句。积累优美的字词句。板书

陶罐和铁罐

和睦、羞耻、氧化、渣滓、傲慢、遗落、碰撞、碎片、倒塌、恼怒、荒凉、骄傲、看不起、谦虚、懦弱、轻蔑、奚落、相提并论、覆灭、翻来覆去、朴素、美观、争辩、无影无踪、流逝 课后反思:

一、词语积累

1.奚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2.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3.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如:性格懦弱。

4.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5.恼怒:气恼,发怒。如:十分恼怒。

6.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

7.和睦相处:相处得好,不争吵。

8.羞耻:不光彩,不体面。如:不知羞耻。

9.理会:理睬。如:谁也没理会他。

10.流逝:像流水一样迅速消逝。如:岁月流逝。

11.覆灭:全部被消灭。如:全军覆灭。

12.覆盖:遮盖。如:覆盖上积雪。

13.渣滓: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翻来覆去:本课指多次重复地。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骄傲--高傲 谦虚--谦逊 懦弱--软弱

轻蔑--轻视 确实--实在争辩--分辩

恼怒--发怒羞耻--差辱 理会--理睬

流逝--消逝 覆灭--消灭 倒塌--坍塌

惊讶--惊异 朴素--质朴 兴奋--激动

反义词:骄傲--谦虚 懦弱--坚强 羞耻--光彩

傲慢--谦恭 朴素--奢华兴奋--镇静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二课时

课文学习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课文1—9自然段,在语境中进一步理解“奚落、轻蔑”等词语的意思,体会铁罐的骄傲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2、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9自然段,学会从不同的语言体会不同角色的人物情感。初步感悟文章寓意,知道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去比。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2、感悟文章寓意:本文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并将所感悟的寓意融入到“对文章的补白”以及各种特点的陶罐与铁罐的对话中。课时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课时难点: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①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说说他们什么特点。

②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板书课题

二、感知大意。

1、小声读全文: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只要搞清楚写的是件什么事,那末对分段就有所启示。并且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指名汇报。

本文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3、分段。

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经常奚落陶罐?哪部分是写两个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呢?

4、请给课文分成两段。

(1)学生默读分段。(2)汇报分段情况。明确:全文有十七个自然段。

第一至九自然段:讲铁罐奚落陶罐,陶罐据理力争。

第十至十七自然段:讲许多年代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不复存在了。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

三、细读课文。学习1——9自然段了解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9)。思考以下问题:

1、铁罐的傲慢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2、哪几个方面反映了陶罐的美好品德?

2、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板书:奚落

3、哪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奚落”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4、这几个自然段也就是常讲铁罐常常用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

5、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思考:

① 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 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数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③ 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就边把有关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6、生回答老师的问题

7、小黑板出示对话,体会各自态度。

①“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傲慢>。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②请同学们自学后面的句子,看看这些句子体现了陶罐和铁罐怎样的态度?铁罐:傲慢、狂妄 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③请同学们看书页的插图,看一看,哪个罐子是陶罐,哪个是铁罐,为什么呢?

8、指导朗读1——9自然段。

①通过1——9片段段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的傲慢、狂妄,陶罐的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我们就来分角色把1——9自然段读一读。

②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读出陶罐的谦虚。

③分角色朗读:男生读铁罐说的话,女生读陶罐说的话。叙述的语句就由老师朗读。本课是阅读课文,内容容易理解,要让学生自己去悟,只要读出了语气,说明就已经读懂了。

④请两位同学把刚才读的内容演一演。

四、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9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板书

陶罐和铁罐

陶罐

易碎

忍让 ↑↓

奚落

铁罐

坚硬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

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

1、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任何事物都有和。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比,更不能因此而。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课时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课时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过程:

一、导入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随着时间的变化,故事又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看看发生了什么样的戏剧性变化。

二、学习课文10---17自然段。

1、请大家快速的默读10——17自然段。

2、想一想: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发生什么变化?

3、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陶罐依旧和以前一样,光亮朴素、美观。)(铁罐被氧化消失的无影无踪。)

4、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高兴、惊讶)(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的保存下来,(板书:永久)。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被氧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板书:氧化)。

5、当初铁罐有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易氧化的短处;同样陶罐也只看到自己易碎的一面,而没有正视自己易保存的一面。)

6、小黑板出示陶罐的话,体会陶罐的优秀品质。

出示句子:“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从这句话看出什么?

明确: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

三、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两种罐的不同语气。

四、讨论寓意。

1.自己默读全文,想想寓意。

2.小组讨论寓意,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指名汇报。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对方特长、和睦共事。

五、学习了这课你有什么体会。

可以结合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谈体会。

六、总结课文

完成小黑板上的练习

这则寓言采用了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六、作业:

1、把故事讲给弟弟妹妹听,告诉他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用自己的和别人的短处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2、课后练习第三、第四题。

板书设计:

陶罐

易碎 ——→ 永久

忍让 ↑↓

奚落

铁罐

上一篇:前台接待来访客人礼仪下一篇:小学观察日记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