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精选9篇)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1

对企业来说,薪酬是一把“双刃奖:使用得当能够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可以卓有成效地提高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使用不当则会给企业带来危机。毫无疑问,建立全面的、科学的薪酬管理系统,对于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培育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不断调整和完善薪酬制度,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与传统薪酬管理相比较,现代薪酬管理出现了以下发展的新趋势:

趋势一:全面薪酬

薪酬不仅仅是指纯粹货币形式的报酬,还包括非货币性的报酬,也就是在精神方面的激励,比如优越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氛围、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这些方面也应该很好地融入到薪酬体系中去。公司给受聘者支付的薪酬应包括内在薪酬和外在薪酬两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

外在薪酬,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励薪酬,退休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如住房津贴、俱乐部成员卡、公司配车等等。

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

如何科学地把握全面薪酬的两个方面,使它们有机统一起来,是企业经营者经济面临的一个难题。一般地来说,外在激励由于是可量化的,它们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平。关键是企业要能适时地了解和掌握市场上本行业内各种岗位的各种薪酬方式的平均水平,否则,把握和控制自己公司的薪酬待遇水平就失去了依据。薪酬高了则增加企业成本,低了又吸引不来人。内在的激励虽然是非货币化并难以量化的,但有一部分内容也反映在市场竞争之中,可以通过市场进行了解,如培训机会、公司名望等。还有一部分内容则完全要靠公司自身不断地培育和积累,如公司文化、工作环境、公司对个人的名誉表彰等等。

趋势二:“以人为本”的薪酬管理方案请输入关键词

传统的、以等价交易为核心的雇员薪酬管理方案,正在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以对雇员的参与和潜能开发为目标的管理方案所替代。这种薪酬管理方案的实质是将薪酬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个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激励的机制和手段,其基本思路是将企业的工资计划建立在四个原则的基础之上:薪酬、信任、缩减工资分类和基于业绩,目的是通过加大工资中的激励成分,换取雇员对企业的认同感和敬业精神。

与传统管理机制相比,基于人本思想的薪酬管理方案鼓励员工参与和积极贡献,强调劳资之间的利润分享。其主要的实现措施包括:

(1)把雇员作为企业经营的合作者,建立雇员与企业同荣俱损的工资管理方案;

(2)改变以工作量测定为基础的付酬机制为技能和业绩付酬机制;

(3)加大雇员薪酬方案中奖励和福利的比例,使之超出正常工资数额;

(4)使雇员的基础薪酬部分处于变动中,稳定收入比重缩小,不稳定收入加大。雇员工资的浮动部分视雇员对企业效益贡献而定;

(5)改变传统的工作时间计量和管理方法,以雇员自报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为报酬测量的依据,体现一种信任感等。

趋势三:宽带型薪酬结构

宽带型薪酬结构是对传统上那种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或替代。它是指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的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

薪酬等级的宽波段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趋势是一致的,其主要特征是:

(1)加大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领导者的工资线差距,即减少公司薪等(salaryrank)。传统的薪酬体系的等级一般都有10甚至20个薪酬等级,而宽带薪酬体系设计一般只有5或者7个薪等。特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也是我们在为广大企业客户提供薪酬咨询中广泛采用的宽带薪酬等级设计为5等,即a、b、c、d和e五等;

(2)工资标准在某一工资类别的不同等级中差距比较大,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间的差距更大,一般最高档与最低档相差一倍以上,即薪距(薪资全距,salaryrange)范围增大和薪级(调薪幅度,salarygrade)增多,让每个员工都有广泛的提薪空间;

(3)职务和工资等级主要取决于本人的专业水平,随技能水平上升,职位和工资上升,实际上是加大工资中知识技能的含量。

与传统薪酬结构设计相比,宽带薪酬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少了工作之间的等级差别,打破了传统薪酬结构所维护和强化的等级制。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以及创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同时助于企业保持自身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和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2)有利于增强雇员的创造性和全面发展,抑制一些雇员仅为获取高一等级的工资而努力工作的倾向,引导员工将注意力从职位晋升或薪酬等级的晋升转移到个人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宽带型薪酬结构中,一个薪酬宽带所提供的薪酬变动范围是相当大的,这样,员工就不需要为了薪酬的增长而不遗余力地“往上爬”,他们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于自身的技术和能力的提高。

(3)有利于推动良好的工作绩效。宽带型薪酬结构尽管存在着对员工的晋升激励有所下降的问题,但是它却能通过将薪酬与员工的能力和绩效表现紧密结合来更为灵活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使得上级对有稳定突出业绩表现的下级员工可以拥有较大的加薪影响力,从而给予绩效优秀者以较大的薪酬上升空间。

(4)有利于职位轮换,培育组织的跨职能成长和开发,

在传统的等级薪酬结构中,员工的薪酬水平是与其所担任的职位严格挂钩的。由于同一职位级别的变动并不能带来薪酬水平上的变化,且这种变动使得员工不得不学习新的东西,从而会造成工作的难度增加,因此员工在很大程度上不愿意接受职位的同级轮换。而在宽带薪酬下,由于薪酬的高低是由能力来决定而不是由职位来决定,员工乐意通过相关职能领域的职务轮换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以此获得更大的回报。

(5)尤其适用于一些非专业化的、无明显专业区域的工作岗位和组织,这些工作很难运用传统的工作评价和劳动测量计算雇员的工资量。宽带薪酬结构则比较灵活,它只是划分一个工资范围,具体工资收入根据雇员的业绩情况弹性处理。

趋势四:薪酬设计的差异化

薪酬设计的差异化首先是薪酬构成的差异化,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单一的、僵死的薪酬构成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多层次、灵活的新的薪酬构成。

其次是专门人员薪酬设计专门化。例如,营销人员在公司里作用巨大,专业人员的排他性比较强,临时工身份特殊,在设计这些人员的薪酬时不应该采取和其他部门人员相同的薪酬体系。咨询公司在为企业设计薪酬体系的过程中,除了设计统一的薪酬体系外,一般还要制定以下特定的薪酬制度:销售人员薪酬制度(包括销售人员提成办法)、技术人员薪酬制度、经理人员(包括高层管理者)薪酬制度(一般对于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和知型员工都要求实施年薪制度)等。

特别是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通常由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阶层负责企业经营,这可以使投资者的资本与经营者的才干融为一体,有可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实现高效运行,并最大限度地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公司制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也有自己的弱点:它采取所有者与经营者相分离的非所有权换位的产权重组。在企业运行模式中,所有者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经营者的目标是个人经营才干的效用最大化,两者的目标有差别。所有者承担的风险是资本亏损,而经营者承担的风险只是职位丧失和收益减少,两者的责任不对称,同时所有者无法精确衡量经营者工作的努力程度,以及这种努力可能带来的最大利润。为了避免由此造成企业效率损失,必须建立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其中一项重要方法,是通过改进经营者的年薪制,使其能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营者的行为。

此外,在一些指标的制定过程中,也应当差异化,尽量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例如,职务评价、绩效考评系统,不同职位层和不同性质岗位的考评应该分别制定标准。

趋势五:雇员激励长期化、薪酬股权化

长期的员工激励计划日益受到关注。长期激励的薪酬计划是相对短期激励计划而言的,它是指企业通过一些政策和措施引导员工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自觉地关心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只关心一时一事。其目的是为了留住关键的人才和技术,稳定员工队伍。

其主要方式有:员工股票选择计划(esop)、资本积累项目(capitalaccumulationprograms)、股票增值权(stockappreciationrights)、限定股计划(restrictedstockplans)、虚拟股票计划(phantomstockplans)和股票转让价格(bookvalueplan)等。长期计划的实施对象主要有两类:一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因为对经营者的激励和行为约束更有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二是一些高科技企业,为了防止员工一旦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之后,脱离原有的企业,自立山头,对科技人员实施长期激励计划。其常用的作法是向有发明成果的科技人员转赠企业股权,对新技术带来的利益进行永久性分成。

趋势六:薪酬制度的透明化

关于薪酬的支付方式到底应该公开还是透明,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将激励作为薪资管理的目的,雇主就应该明智地征求雇员的意见,根据大多数员工的意愿来选择是否采取保密薪酬系统。

从最近的资料来看,支持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毕竟保密的薪酬制度使薪酬应有的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而且,实行保密薪酬制的企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强烈的好奇心理使得员工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同事的工资额,使得刚制定的保密薪酬很快就变成透明的了。既然保密薪酬起不到保密作用,那就不如直接使用透明薪酬。

实行薪酬透明化,实际上是向员工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公司的薪酬制度,没有必要隐瞒,薪酬高的人有其高的道理,低的人也自有其不足之处;欢迎所有员工监督其公正性,如果对自己的薪酬有不满意之处,可以提出意见或者申诉。透明化实际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基础上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做法:

(1)让员工参与薪酬的制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除各部门领导外,也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员工代表;

(2)职务评价时,尽量采用简单方法,使之容易理解;

(3)发布文件详细向员工说明工资的制定过程;

(4)评定后制定的工资制度,描述务必详细,尽可能不让员工产生误解;

(5)设立一个员工信箱,随时解答员工在薪酬方面的疑问,处理员工投诉。

趋势七:弹性福利制度

公司在福利方面的投入在总的成本里所占的比例是比较高的,但这一部分的支出往往被员工忽视,认为不如货币形式的薪酬实在,有一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而且,员工在福利方面的偏好也是因人而异的。要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选择性福利,即让员工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福利组合。

弹性福利制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固定式福利的新员工福利制度。弹性福利制又称为“自助餐式的福利”,即员工可以从企业所提供的一份列有各种福利项目的“菜单”中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福利。

弹性福利制强调是让员工依照自己的需求从企业所提供的福利项目中来选择组合属于自己的一套福利“套餐”。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专属的”福利组合。另外,弹性福利制强调“员工参与”的过程,希望从别人的角度来了解他人的需要。

趋势八:薪酬调查和薪酬信息的日益重视

近年来,薪酬调查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通过薪酬调查,企业可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状况,掌握各种类型人才的价格行情,从而制定正确的薪酬策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人力成本。

通过薪酬调查得到的薪酬信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外部信息:指相同地区和行业,相似性质、规模的企业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价值取向等。外部信息主要是通过薪酬调查获得的,它能够使企业在制定和调整薪酬方案时,有可以参考的Y料。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2

一、人性化管理发展趋势

企业是有全体员工共同经营的主体,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实施人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 人性化管理主要是以人文本, 把对人的研究当作是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把人看作是提高生产力的主要的源泉。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实施人性化管理, 首先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 很多的职工都具有很多的优势和才能。并且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创造力, 如果在企业中创造一个和谐、进取以及宽容的工作氛围, 并具有激励制度。这样可以很大的程度的发挥企业职工的潜在的创造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核心, 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及满足员工的需求、处理好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并不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 应该尊重员工的价值和能力、不断关系、帮助员工, 并通过不断的鼓励和激励员工, 从而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员工能够感受到温馨、和谐的团队, 这样才能使员工在团队中发挥个人的潜力、施展自己才能,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管理要想赢得市场, 必须认识到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性, 并重视人性化管理, 树立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从而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心本管理的发展趋势

心本管理是随着人本管理的不断升华, 心本管理的核心在于由心灵的感动转为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职工心灵内在的自觉。这种管理模式是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心”的管理。这种新的管理理念是在管理好自我的心灵和内心的基础上去管理别人。心本管理的理念是通过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沟通以及激励、教育触动职工的心灵, 让职工能够产生自觉的动力, 并建立起与企业相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职工能够自觉肩负起企业中责任, 从内心深处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价值。心本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 是我国精神文明和传统智慧的体现, 心本管理模式将成为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模式, 将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柔性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创造性的自主活动空间是柔性化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在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中, 柔性管理将是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和新方向。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充分相信职工, 保证职工在工作中具有自由的空间和自主权,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职工在工作中的压力, 提高职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企业还应该给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并建立职工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的管理机制, 帮助职工与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职工能够感受到归属感。并通过职工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能够使企业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从而使职工的自身价值和企业的价值相融合, 并满足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心理要求和心理期望。

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指对企业信息实施过程进行的管理。信息化管理主要包含企业的变更管理、企业的运行管理以及企业对信息设备、信息资源以及信息技术等过程的管理模式,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对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企业能否持续稳定的发展, 企业的服务和产品是否满足社会需求, 主要在于企业是否能够及时掌握准确、必要的信息, 是否能够正确处理信息。企业在信息时代下, 信息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资源, 只有掌握大量准确、可靠以及有效的信息, 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要求, 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管理模式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的法宝。

五、总结

企业现代管理理念主要是指在源于现代的管理实践活动并指导着企业现代管理实践的观念和行为, 代表了企业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 不断总结管理经验, 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是促进企业不断进步的重要的依据。现代管理理念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企业加强生产管理、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使企业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管理是企业实现目标的关键, 是企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 社会生产越来越复杂。社会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 企业能否制定的管理模式和直接音响着企业的发展, 关系到企业的成败。本文主要进行探讨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趋势和新方向。

关键词:现代管理,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应焕红;人性化管理:未来管理的创新趋势[J].社会科学;2001 (4) :37--40[1]应焕红;人性化管理:未来管理的创新趋势[J].社会科学;2001 (4) :37--40

[2]徐喆, 梅婕;浅谈心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商贸;2009 (15) :24--25[2]徐喆, 梅婕;浅谈心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商贸;2009 (15) :24--25

[3]王岚;心理契约管理:现代管理新趋势[J].中国石化;2011 (1) :42--43[3]王岚;心理契约管理:现代管理新趋势[J].中国石化;2011 (1) :42--43

[4]彭桂芳;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 (3) :21—22[4]彭桂芳;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 (学术版) ;2006 (3) :21—22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3

关键词: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C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91-02

一、读者服务工作的内涵

读者服务工作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图书馆管理者根据图书馆的方针、任务和目标,对图书馆的读者进行有目的的组织与整序,研究其阅读需要的规律,协同其与图书馆的关系,使文献流与读者流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读者的智力资源得以有效开发的过程。狭义的读者服务工作,是指向读者宣传、推荐、检索和提供文献等为读者服务的工作,它是开发文献资源的重要手段,是图书馆联系读者的桥梁和纽带。

二、读者服务工作的地位及作用

图书馆工作的中心是为读者创造条件,而图书馆的价值是通过服务于社会及读者实现的。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形式等一切的一切出发点都是读者。因此,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地位及作用不可小觑。

首先,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基础。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宗旨和中心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基本原则是:服务方式快捷有效;服务态度友好专业;服务内容可靠持续;服务面向所有人。图书馆并非长期以来大众心中的高高在上、知识分子可利用之地等观念,而是普通民众人人皆可利用之。失去大众读者的支撑,图书馆失去服务对象,图书馆存在的基础也将荡然无存。

其次,传统图书馆具有其不可磨灭的服务优势。虽然说无纸社会的预言已经出现,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体图书馆的存在十分必要,并将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传统图书馆主要提供印刷性文献,目前来看,读者仍然喜欢阅读印刷型图书及杂志,数十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不可能瞬间改变。因此,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优势仍然存在。

最后,信息化技术下图书馆的地位及作用凸显。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即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表面上看图书馆现代化进程是一个不断技术化的过程,而实质上图书馆的现代化进程是不断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服务,提高自身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信息化技术下,图书挂的地位及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三、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化

图书馆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图书馆,图书馆所扮演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也会发生微妙变化。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也应该随着信息技术的大流,其服务手段、服务形式、服务领域等都应该发生改变。

首先,服务方式由“以藏书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转变。传统图书馆会典藏大量书籍,而图书馆藏书的布局及规模会制约着读者服务的范围和水平。而现代信息化技术下,图书馆的外部环境及内部业务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实现了由“以藏书为中心”向“以读者为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了读者服务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静态走向动态。因此,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只有把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服务为宗旨,把读者服务工作列为重中之重,才能在信息化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服务对象由“区域化”向“社会化”延伸。传统图书馆受地域等因素限制,读者服务工作范围仅限在本馆。而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是一种依靠计算机和通讯网维系的集合体,每一个具体的图书馆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小小一份子,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信息网络的一个节点。而任何一个使用本馆文献资源的人都是读者,都是应该服务的对象,而不仅限于本馆内部人。同时,对于一个读者而言,她可以同时兼具好几个图书馆的读者角色。也就是说,信息化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应该实现从“区域化”向“社会化”延伸,这也反映了图书馆不断走向世界、走向开放的社会趋势。

再次,服务范围由“近程”向“远程”拓展。传统的图书馆以“典藏”为目的,服务范围也主要在特定的场所进行。通过固定和定向服务满足读者的需求。信息化时代注重的是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利用网络技术,图书馆实现了远程的全方位的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从而做到了由“近程”向“远程”拓展,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文献资源信息的广泛共享。

最后,服务手段由“手工型”向“智能型”发展。传统的图书馆采用的是落后的手工操作,诸如借借还还、看门守摊、取书归架等事务性的读者服务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焕然一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由手工操作向智能型服务的转变。

四、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图书馆的发展状况来看,读者服务工作总趋势可以概括如下几方面。

(一)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工作无论是在传统时期还是在现在网络环境下,都是图书馆沟通用户与信息源的一种有效形式。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不断处于变化之中。尤其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传统的参考咨询手段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快速的需求,加上互联网的开放兼容性及信息普及性的特点,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强有力的挑战。

20世纪中期,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出现了。数字化参考服务,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参考咨询服务。它主要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网络为信息手段,以数字化信息为基础,通过在线交谈等方式进行的的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能够借助相关资源,通过咨询馆员或特聘学科专家为读者提供不间断的服务。它代表着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较之传统参考咨询具有多样化、自动化、智能化、广泛化等优势。

(二)关注弱者。

这里说的弱者指的是文化水平低下、社会地位不高的群体;经济上处于弱势的群体;地理位置处于弱势的群体;少数民族;身体障碍者等。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想要真正的让读者满意,则必须确保那些由于某些客观原因而得不到主流服务的少数弱势群体也能够平等的享受到各种服务。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剧,“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的差距凸显。对于弱势群体,有人把公共图书馆的称为“信息时代信息穷人最后的避难所”。因此,如何更好的深化信息无障碍服务,是每个图书馆应该深思的问题。

构建无障碍的图书馆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无障碍的物质环境;二是无障碍的信息和交流。无障碍的物质环境只要指盲道、残疾人专用卫生间、专用电梯及方便按钮等。无障碍的信息交流只要指为弱势群体读者提供盲文读物、盲文计算机、影视字幕、手语、网络服务、送书上门等服务。这种新型的服务形式既造福了读者,有提升了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地位。

(三)远程教育。

社会赋予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教育职能。学校教育只能伴随人生的某个阶段,而图书馆提供可以是终身持续不断的教育,贯穿于人生的每一个驿站。在21世纪,终身教育及学习型社会这些口号越喊越响,而面临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必须大力兴办现代网络远程教育。

现代图书馆在远程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是信息的组织和整序。图书馆应该运用科学的技术及方法整合资源,快捷高速的搜索出对用户有用的信息,排除无效的知识,使其成为真正有价值的资源,充分为用户所用。此外,现代图书馆在远程教育中还可以提供信息服务、文献及信息的发送、创建本馆的主页进行服务,聘请专家进行讲座等等。

结语: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而为了更好满足读者需求,需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水平,更新服务理念。尤其是在网络环境的新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要有新突破,新思维,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孙薇.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6):132-133.

[2]程璇.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6(4):78-79.

[3]张小峰.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研究[J].学理论,2010(4):86-90.

[4]吴芳.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98-101.

[5]冀晓宏.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创新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4):101-106.

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新趋势论文 篇4

在社会整体发展期间,社会经济在其中具有的地位至关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可推动社会整体发展。但在社会经济发展期间,经济管理在其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因此,针对经济管理,需要给予有效研究,并准确把握它的现代化特点,对经济发展新趋势积极明确,最终在经济管理的作用下,使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推动作用。

一、针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分析其特点情况

(一)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其存在一定的专业化和民主化特点。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来说,为使其良好实现,它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为:使经济管理人员存在一定的管理技能和管理能力,这也是一个先决条件。在经济管理知识方面,有效实现其专业化可更加专业性的开展管理工作。此外,民主化也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一大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国民水平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需求更加民主化,同时能发挥经济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存在一定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特点。现阶段,我国正逐渐提高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在经济发展期间,可充分满足各方面要求,需要对各方面的发展积极提升。对于经济管理来说,正不断增强其能动性,且逐渐扩展其权限,使得在内部刺激和外部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均较显著。同时,对于经管发展现代化来讲,存在创造性创新性。先进特点主要表现在经济管理模式、经济管理理念及经济管理方法方面。针对现代经济管理,因其存在一定的创造性及能动性特点,且现代化特点也表现于经济管理模式中,使得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可以与其相适应,从而更好的发展经济管理。

(三)关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其存在一定的艺术性特点。经济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联,经济管理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在物质层面,经济所产生的艺术和作用能够产生等同于精神方面的价值,但在形式方面具有差异。此外,艺术元素能够通过经济管理方式表现出来。

(四)经济管理现代的科学化及自动化论述。科学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在其影响作用下,对于经济管理现代化来说,其自动化和科学化特点逐渐表现出来。在科学化管理的作用下,能够减少复杂的繁杂环节,明显提升管理有效性。在管理方法方面,其自动化特点对经济管理能实现及时指挥和调控,并有效提升管理过程的有效性。

二、有效分析经济的发展趋势

在社会环境发展的大形势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可以有效满足社会环境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期间,政府通过积极改革及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探索新型发展动力,使得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将新的趋势体现出来。根据现阶段实际状况,有效分析发展的新趋势。

(一)针对经济发展,其网络化趋势表现出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居民购物消费的网络化不断实现的情况称之为网络化趋势。在不断发展的信息科技的影响作用下,逐渐兴起了电子商务,并改变了传统消费方式和观念,同时普遍形成了网络购物,此消费方式有效适应于现阶段的生活方式,因此在现代社会上得到很快的发展。这种情况的改变使经济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网络,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

(二)针对经济发展,其高端化趋势表现出来。近年来,低端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这主要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技术达不到高水准,很多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发展期间,对于中国出口品来说,逐渐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有效提升了产品科技水平,并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它能够有效促进其竞争力增强。在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作用下,迅速发展了诸多企业,且成就显著。受此背景的影响,低端化趋势逐渐摆脱,并向高端化方向转变。

(三)经济管理发展的方向包括个体参与。对于传统经济管理来说,决策者意见十分关键。少数人掌握着企业相关事宜及其发展动向,对个体意见多不参考。虽然在企业决策执行力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感管理层。而对于现代管理来说,对个体意见善于倾听,或让他们积极参与其中。对于个体员工来说,他们的意向调查会在决策执期间进行,支持率有效获得后,再将执行环节有效开展。因管理层次有效提高了其自身素质,同时出现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因此,在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其中的一大趋势为向个体参与方向发展。

三、结语

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发展期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是一项关键内容,并且能够保证良好发展各个方面,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具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经管高层人员来说,需要有效的认识和了解现代经济和管理的艺术,对其特点有效掌握,并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新趋势,使得社会发展需求与经济管理过程有效符合,从而有效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6):186-188.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5

【摘要】当前,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管理需要尽快实现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和管理文化的现代化,同时这也是经济管理发展的新的趋势,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才能够促进经理管理的发展。本文主要就经济管理现代化以及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进行简要分析,旨在通过笔者努力,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相关对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经济管理 现代化 新趋势

当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改革正在有序进行着,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可以说,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经济管理现代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所以,要求国内经济应该抓住机遇,立足于发展的实际,积极使用现代化的设施,以保证带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经济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和发展趋势

(一)管理思想的柔性化

在以往的管理思想中,刚性管理思想受到了更多人的推崇,这样就导致了被管理者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虽然这种管理思想能够是企业的纪律得到强化,可以达到令行禁止,但是这样刚性的管理思想可能会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收到重挫,缺少创新型工作的想法,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应该给予员工一定的空间,让其能够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应该破除旧有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使用现金的经营理念进行企业管理,让员工能够在这种柔性的管理中拥有更多创造的灵感,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让员工能够为企业更加用心用力地工作,提高企业效益。

(二)管理思想的和谐化

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利润给予支撑,但是企业同时应该注重企业管理思想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一个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发展,首先就应该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用和谐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看重价值和利润的同时,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定程度上来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和谐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企业只有注重管理思想的和谐,才能够使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强。这就要求企业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沟通机制,使员工的想法能够得到公司的重视,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真诚相待,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使企业更加具有团队精神。

二、经济管理的组织现代化和发展趋势

(一)管理组织结构的直达化

在传统的企业中,企业的结构都是金字塔式的,这就会出现一些问题,高层的决策需要进行层层的传达才能够到达基层,最后的效果就有可能大打折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很大的制约,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直达化的组织结构能够使高层的决策更加快速到达基层,同时能够使员工能够在其中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和主动性,也能够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执行效果更加明显。这就对处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细化功能,对每一个部门都应该有科学的个性化管理方法,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二)管理组织方式的民主化

在传统的经济管理体系中,很难体现民主化,企业使用更多的就是一言堂的管理方式。这样就会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采用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能够有效避免这一弊端。通过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有利于企业内部稳定,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公司领导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到更多的发展以及能够使集体的的智慧得到更好的发挥。这就要求公司领导应该注重与下属进行沟通,注重公司的凝聚力,让员工愿意为企业奉献,从而使企业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三、经济管理的文化现代化和发展趋势

(一)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文化

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是企业能够发展的重要基石。其主要内容就是开展一种围绕人的生活和工作的习惯进行研究,让管理能够更加贴近人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工作的合理性,能够使员工的潜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提高工作的效率。人性化的管理能够使员工的企业归属感更强,员工愿意去为企业奉献,员工愿意把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系在一起,使企业的发展成为所有人的共同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支持员工,让员工有机会为企业奉献。同时应该尊重每一位员工,让员工的潜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实现公司更好的发展。

(二)开展个性化的管理文化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企业只有注重创新,才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从而更好地在市场中生存。这就要求企业应该注重打造企业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让企业具有独特的文化气质。同时,应该树立一种与企业相符的个性化知识价值观念,企业应该把创新当成是知识价值的核心部分,让员工内心能够树立只是对于企业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起知识。企业个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创新工作,也只有注重个性化文化管理,才能够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会得到更加明显的体现。所以我们应该仅仅抓住机会,能够促进经济管理有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应该能够认识到,经济管理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只要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把握住经济发展的趋势,能够有效了解到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样才能够使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趋势能够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现代薪酬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6

一、经济管理现代化概述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也不断进步,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是企业发展必须要经历的,经济管理现代化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也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使企业的资金运转率得到提升,实现更多的经济效益。所谓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为了能够使社会经济建设实现更好的发展,因此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并不断促进经济管理方式以及模式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变化发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实际需要,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经济管理也逐步朝着现代化、网络化以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体系是其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要素,经济管理与现代化之间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管理现代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经济管理思想和企业组织现代化。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组织。当前的经济管理思想认识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一的管理思想,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经济管理思想,兼顾企业生产发展的目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开始认识到企业的经济管理需要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相适应,并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管理活动需要与企业的管理理念、方法等相适应,并不断完善管理组织。2.管理方式以及手段的现代化。企业开展管理工作主要是为了促进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使经济指标能够归入到经济发展规律的活动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也使得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方式逐渐得到更新,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能够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应高效实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通信设备等,科学、技术的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指挥与控制,使经济管理的时效性得到提升。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与这些内容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全面认识、综合管理,才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3.经济管理专业化、民主化。企业效益的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发挥到何种程度其实是受到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民主化决策影响的,企业的民主化管理决策能够促进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能够对企业的各种意见、决策支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国家民主政策作为依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中作为重要的就是实现人员的专业化管理。明确经济管理的相关理论、法律知识等,促进企业实现积极的发展与进步。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因此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但是目前一些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将企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放在重要位置,忽视经济管理的作用以及影响,这种做法的危害是极为严重的,如果发生经济危机,企业的利润就会出现严重的下滑,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亏损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企业的经济管理方式还存在着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也就是通过增加投资等方式创造经济效益,忽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长时间使用这种经济管理方式,企业无法与现代化的经济环境相融合,经济管理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使得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无法占据优势地位,最终被淹没在其中。与此同时,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的组织方式也比较落后,这是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着交叉、重叠的问题,信息沟通不畅,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缺乏科学的依据,使得企业发展没有科学的决策作为支撑。同时,管理模式单一,企业的经济管理不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与完善,对产品、市场以及工艺等重视不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此外,经济管理制度的形式化比较严重,企业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管理组织缺乏较强的适应性。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也是影响经济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的管理与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努力与贡献,当前,人才是企业发展和竞争的核心内容,企业如果没有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是很难实现持续的发展与进步。优秀的企业中都是要有大量高素质人才作为支撑的,但是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企业在经历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后,员工出现疲惫,出现了不思进取,工作缺乏积极性的现象,这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以及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加强关注和重视。

三、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

要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需要遵照中国的实际国情,满足中国特色的发展需要,二就是要积极借鉴和参考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顺利实现。1.满足中国国情,凸显中国特色。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十分明显的特点,不同地区间的生产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也就使得经济管理水平也存在不定差异,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到我国各种条件因素等的限制,经济发展以及管理效果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时,就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当前发展的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满足我国国情,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2.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长期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我国也积累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经验与方法,但是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不断地借鉴和学习。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与实践经验密切结合,不能全部否定前人的经验,在学习和借鉴本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也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济管理经验和方式,实现本国与外国的有机结合,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和吸收,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顺利、高效实现。

四、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管理理念发生变化。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渐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也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落后的管理理念逐步被淘汰,新的管理认识正在出现与发展。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的变化是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于经济管理理念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被放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提高了对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中,使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的显现。2.人性化的管理思维。企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管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科学、高效的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过分注重速度和经济效益,忽视人作为企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企业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维,在生产工作过程中注重对员工的心理、生理的把握,并全面分析和研究,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多元化的沟通方式以及民主化管理方式,管理者需要掌握沟通技巧,在与员工的沟通过程中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保证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决策中。民主化的管理使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更加明确,对传统经济发展中的缺陷进行弥补,使工作人员更好的投入到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3.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建设中,需要认识到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并以此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建设。企业需要对经济管理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明确在新形势下,怎样明确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结构的优化,使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体系真正发挥出作用和效果。在企业的现代化经济管理体系建设中,不仅要尊重政府部门的规定,还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找到二者的切合点,从而促进企业现代化经济管理水平以及效果的顺利实现。4.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呈现金字塔形状的,自上而下传达命令,管理职能作为权威的基础,管理原则也是保证权威的手段,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是明确的,是管理与服从的关系,个人需要服从集体,下级要服从上级,这种组织结构中严重制约了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在企业管理中应注重员工的参与,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员工自我管理的网络组织,也就是要努力激发员工中能够自我控制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构上分散但是由于技术以及信息的原因又密切联系,反应速度能力快,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比较强的组织形式,由于管理层次的减少,这种组织形式呈现出扁平状。5.注重团队协作。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团队协作是必不可少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团队协作意识和精神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在现代化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团队协作所创造出的价值永远是巨大的,因此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鼓励和支持团队协作,充分发挥管理者和实施者的优势作用,促进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发展目标。利用任务将团队凝聚在一起,并保证团队人员之间的平等,使每一位成员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任务中,贡献自己的知识与价值,使企业的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企业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满足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需要,并能够促进其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6.将客户作为管理的核心。以往的经济管理中,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技术和生产者。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竞争的不断强化,经济管理应朝着客户为核心的形式转变。市场的激烈竞争使得消费者的需要成为市场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形成以消费者为主导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的形成需要企业组织努力创造价值,最终实现其发展目的。在此过程中,企业以及组织之间会出现激烈的竞争,当前社会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竞争性增强,很难再有企业长生不衰的现象,这就使得消费者成为企业组织的核心内容,以消费者为导向,实现价值的创造。

五、结语

现阶段,经济管理现代化是社会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应努力提高对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认识和重视,明确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际情况,改掉存在的问题,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积极、科学的手段和措施促进经济管理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充分发挥经济管理职能,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巨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袁杰.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06:186-188.

[2]汤巧丽.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03:23.

[3]吕茜文,李永戈,周润青.基于经济管理现代化及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6:101.

[4]袁立蓉.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5,15:196.

[5]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6]杨志学.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32-33.

[7]秦东,刘富荣,王柳.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04:26+59.

[8]王力伟.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10:59-60.

论教育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篇7

教育管理, 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 有其不同性质。世界各国在这方面都不是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作为一种中介管理, 一定阶段的教育目标, 特定时代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特别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等因素都会左右教育管理体制。它是随着本国发展的目标取向变化而变化的。

一、教育管理新观念

1. 知识经济与教育管理

1990年, 联合国研究机构首次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1996年联合国经合组织发表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专辑报告, 明确界定了“知识经济”的含义并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指标体系和测度。知识经济是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 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的新型经济, 包含了下述与高等教育有关的几个重要思想。第一, 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 核心因素在于知识的掌握、创造、传输和应用。第二, 知识阶层越来越成为起引导作用的社会集团。这里的知识阶层主要不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政治家和企业家集团, 而是那些专门从事知识生产、加工、传播和应用的知识分子集团。第三, 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扩大高等教育机会, 使尽可能多的人受到尽可能多的教育, 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民主化。第四, 高等教育系统成为社会的轴心组织, 大学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这在美国已成为现实, 美国高等学校现有在读学生1 400余万人, 是美国规模最大的行业集团;美国基础研究的50%以上由高等学校承担;美国高等学校各学科流派纷呈, 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和工程技术科学各领域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它确实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一种核心机构。

教育管理要研究知识经济, 还应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 使知识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从而导致高等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以知识分类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对高等教育推动表现在:一是教育面对知识数量的增加;二是教育技术手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进步与专业化分工的相互推动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解释变量。

2. 教育与公平

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 人们对社会贡献的追求都是一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普遍出现了高等教育民主化的浪潮,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成为西方各国政府推行的方针。人们不再把接受高等教育看做是贵族阶层和智力精英的特权, 而是看做每个公民都应当享有的权利, 并希望通过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来实现社会的公平。许多国家还把这种思想写进立法, 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所谓非传统的学生, 如少数民族子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青年、妇女, 以及25岁以上的大龄青年进入高等学校。

早在1973年, 美国学者马丁克罗就曾经把西方工业化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各发展阶段除了在质的方面存在差异外, 他认为在量的方面, 一国的高等学校能够容纳适龄人口大约15%以内的为英才教育阶段, 能容纳适龄人口大约15%~50%的为大众教育阶段, 能够容纳适龄人口大约占50%以上的为普及教育阶段。现代社会高等教育已成为调节公平的一种有效手段, 这必然使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

3. 高等教育普及化

以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构、规模来看, 一般都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现在世界上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 大多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如日本大学生在校率就已达到46%, 美国大学生在校率已达到50%以上, 算是普及阶段或者说是准普及阶段。我国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些基本条件, 但1999年在校率已达到8%。国家规划, 到2010年, 大学生在校率将达到15%, 这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更是社会发展, 特别是知识经济的需要。

二、教育管理新趋向

1. 教育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

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酝酿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高等教育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成、传递、加工、生产和创新的知识信息密集产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等教育信息化, 将成为世界各国信息工业建设的首选战略。

高等教育管理要现代化, 即应由办公自动化阶段向管理信息系统阶段过渡, 再向信息网络集成和在线决策支持阶段发展, 使决策更准确、更及时, 在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管理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育管理向直接化方向发展, 教育组织结构将更趋扁平化, 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变为分散的网络型, 管理控制功能将进一步削弱, 权力进一步下放, 管理信息沟通, 支持与协调作用将增强。管理的技术化与信息化呼唤新的管理模式和领导方式。管理将不再是文山会海式的工作, 也不再是人际关系的协调, 而是一种围绕工作目标进行的信息交流。这种交流活动使管理系统与技术系统真正的合二为一, 这必将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同时将带动管理人员的结构发生变化。

2. 教育管理创新

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 将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决定性因素之一。如美国的教育自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以来, 特别注重个人兴趣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塑造。美国大学生从小学开始, 就训练独立写研究报告, 独立探讨、解答自然和社会问题。美国大学各门课程的教学, 普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变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开放观念,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把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带入新的世纪。我国现行的教育管理方式主要是靠行政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来实现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对教育的管理, 其目标应从全面管理向有选择的管理转化, 从以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 从过程管理为主转向目标管理, 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

探析现代企业管理变革及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企业管理;变革创新;发展趋势

一、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内容

(1)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新形势下,企业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相应的变革和调整,这一变革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管理方式在传统方式上过于注重企业物资购买、规章制度和办公室管理等行政管理。而现在企业管理由原来单一的管理方式向多样化管理方式变革。时代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很多企业受到国内外先进企业管理的启发和影响,企业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断整合和总结中制定了一套适合企业全面发展的管理方式。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不但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促进企业稳中有速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2)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我国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中有今天的成就,与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地提高有密切联系,企业管理的理念是企业管理实施的重要依据。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使管理理念要具有与时 俱进的精神。因为管理理念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管理部门的实施力度,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当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的思想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企业管理者在吸取国内成功企业案例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的精华,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发展情况,总结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道路的企业管理理念。传统的旧观念虽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但其中不少的精髓是前辈们通过时间和实践得出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吸纳当代管理理念的同时,对传统观念中的精髓加以利用和创新,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地总结和归纳,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加规范和完整。

(3)企业管理组织的变革

在新时期下,企业管理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企业管理在顺应时代的变化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得到了不断地加强和提高,这就要求企业管理组织也要进一步地变革。管理组织变革的第一步首先是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组织变革要求对企业的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制度建设等,都要进行一个综合变革。在企业组织变革前首先要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规模、工作环境、生命周期、产品等诸多因素,把企业管理的权利进行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在控制管理权利的同时提高其管理的效能,使企业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具有灵活性,以利于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能。企业管理的职位也有明确的划分,使企业管理的职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而企业管理组织变革的形式实际上是指组织模式的转变,企业内部机制的转变。企业组织的变革需要领导力进行推动,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合理发展。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发展趋势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企业不仅面临着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要实现全球化发展,只重视产品的生产和质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的文化建设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思想,企业文化不能仅限于公司建设,一些基本的企业思想和发展理论,还应该向国际化企业文化发展,使员工在掌握企业文化内涵的同时,还要具备国际化发展的企业思想和文化,有助于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为企业面向国际化经济市场做充分的准备。当前的企业文化在传统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在加强国内企业文化同时融入国际企业文化的思想,使企业文化在时代发展中游刃有余。

(2)企业管理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在新时期下,企业处在一个随时变化和改变的动态环境中,企业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生存并发展,这就需要企业的应变能力快速提升,企业管理的应变能力也随之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全球很多的制造企业产品生产过剩,在市场经济中供过于求,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更加重视精神需求。因此,人们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促使经济市场的变化也更加复杂,加上知识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不断涌入,产品生产的时间和生命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造成现代企业管理越加艰难,企业管理只有不断提高应变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

(3)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和改革

企业要提高应变能力,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时刻保持在企业竞争的制高点,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随机应对。企业管理的创新主要表现的几个方面是:首先,企業要有专业的团队对市场进行调查,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来实现创新的价值;其次,集成旧观念的优势和新观念的借鉴相结合进行创新;再次,企业要以人为本,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办公环境和管理机制,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最后,企业管理的创新要注意协调和配套,实施合作创新的制度。企业管理方式只有不断地创新和管理,管理制度更加规范,企业发展的道路才会更加顺利。

(4)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多元化管理

信息化的发展,在企业的生产、开发和经营方面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是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通过增强企业的生产效率水平以及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当前,具有先进科技和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已经越来越难找,专业的管理人才己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优势,因此,企业应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管理知识素养的人才,实现企业管理的多元化发展。

(5)实现全面的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组织目标而执行的绩效体系。在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的绩效考核单一,在企业管理制度不断的变更过程中,考核的内容和方式也向多样化、全面化发展。业绩考核从各部门到个人的绩效考核,从岗位绩效、部门绩效、组织绩效、流程绩效做了全面的考核制度,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nlc202309020217

(6)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企业要发展,在做好内部管理和提高生产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倡导绿色环保,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消费者的利益融入企业活动巾,促进企业与社会、自然地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探析企业管理改革创新未来发展趋势

(1)企业管理未来的管理职能

从当前与企业管理的职能来看,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更加快速化、信息化和分散化。未来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该是以柔性和学习型组织作为应对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在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发展下,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将在监控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更多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将不断的到开发和实施。未来的管理计划将会更加丰富,并且有多变性来应对突发情况的出现,在动态的形式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企业未来的管理职能将会越来越完善和全面,其职能也将会得到更大的发挥和体现。

(2)企业管理未来的管理模式未来的管理模式将是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

突破了现有的管理层次组织,在经济处于非常复杂的动态变化 形势下,未来的企业管理在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管理模式做出不断的适应性调整。打破常规的探索性实验,通過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企业发展的战略不断的学习和调整来制定适合未来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当的复杂,具有强大的刚性,组织结构在人员的调动和职位的调整上都存在着临时性或者长期性,因此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在通过灵活性的调整和组织的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未来的管理模式应变力将更加强大快速,通过柔性化来实现企业组织的目标。

(3)企业管理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核心,人才资源一直是企业之间竞争亘古不变的话题。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从重视学历转变为更加重视其工作的能力,从被动开发人力资源转变为主动开发,对人才的开发更加重视其潜能而不是显能,从单一的开发转变为复合型人才的开发。未来的人力资源将不是阶段性的开发,而是进行终生性的开发。 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在企业管理中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将从事后管理转变为事前管理,而人力资源企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也将得到重视,其激励机制也将更加全面。企业管理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由内部管理向外部管理的模式发展,人才资源是实现动态创新和快速反应的基本条件,而未来的员工也将用自己的头脑和科技软件来实现企业组织的共同目标。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知识科技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下,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的需求,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变旧观念,对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东鑫.企业管理变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2]坚喜斌.论后现代管理的"得"与"失" [D].中国人民大,2013.

[3]卫春增.企业管理变革与信息化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篇9

教学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了更好地进行学习和教学,就产生了对教学进行设计的需求。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教学开发(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和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这些术语的定义一直缺乏惟一性,这三个术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有时还互换使用。通常认为,教学设计就是用系统方法对有效的教学进行计划、设计、创建、执行和评价,这是一个比较通用的说法,而具体的教学设计模型则各不相同。可以说,进行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支撑学习过程。

西方的教学设计研究可以说从1950年代起步,在196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当时主要的进展是对教学系统各成分及其系统特性的明确认识。最早对系统进行探讨的人中就有格拉泽(Robert Glaser)和加涅(Robert Gagne)。1962年,格拉泽使用了教学系统一词,并分析了其中的成分。当时,他很清楚地描述了对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心理学研究与教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的裂痕。1965年,加涅出版了《学习的条件(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1l该书对学习目标进行了细致分析,并设计了为符合教学设计而制定的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堪称里程碑式的著作。教学设计逐渐成为专门领域,当时其主要的根源是: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理论,后者为编制教学过程提供了一系列的规则,但历史地看,前者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预期目标服务。

在1970年代,加涅提出了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假设:[,)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教学设计是分阶段的,阶段有即时的也有长期的;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基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在随后的20年中,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模式得到了检验和优化。这个时期,教学设计领域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主题的描述。是以“教学程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原则、梅里尔(M.Merrill)的成分显示理论(Component Display Theory)、赖格卢斯(C.Reigeluth)的精制化理论(Elaboration Theory)以及斯堪杜拉(J.Seandura)的结构学习理论(Structural Learning Theory)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成果。此间发生在教学设计领域里的诸多变化,暗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隐喻的萌生——“计算机即人脑”,该隐喻同以加涅教学设计理论模型为代表的“人脑即计算机”的教学设计隐喻恰好相反。在1980年代接近尾声的时候,该隐喻开始凸显,教学设计进入转型期。例如,在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大约5年的时间里,在北美及欧洲诞生了大量的按照人脑思维加工模式设计的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系统,大大提升了复杂技能的培训效能。如肖特(Franz Schott)的“基于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模型(PLANA—Planning lnstruction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subject matter analysis)”、坦尼森的“教学系统开发的系统动力法(System Dynamics Approach to 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以及麦里恩博尔(van Merrienboer)的“四要素设计模型(Four—Component lnstructional Design)”等等,都是这一转型期设计范式的代表。

1990年代,国际教学设计领域有两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其一是认识论、学习心理学和教学设计的整合;其二是由于所有类型信息的数字化,凭借互联网的远程指导以及计算机运算速度的提高和存储容量的增加使得技术有可能以新的方法应用于教育。

根据上面的回顾,我们知道教学设计的正式提出是在美国,与教育技术学密切相关,当时人们把工业制造和系统工程学引入了教育。教学设计几十年来在许多其他国家也被认识到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学科,而且其知识体的总量仍在不断增长。人类长期以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努力正在整合成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教学设计领域的兴起,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冲动和力求维护复杂世界的外在效力的努力之间出现了争论。例如,在1990年代的前半期,许多专业会议包括建构主义思想的提倡者与被称为教学设计者的科学家之间进行辩论的研讨会,他们的分歧明显在于后者使用结构化教学方法,而前者则探讨如何通过非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来改进学习。教学设计领域的另一个持续的争论是,有人提倡媒体在促进学习中的作用,而有人则质疑媒体对学习的效果和影响。1990年代以来,对教学设计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范畴的分科探究。这些范畴是(a)哲学,关于某一现象的逻辑信仰系统和一般性陈述;(b)理论,对某一理论中定义的自变量预期结果的严格陈述;(c)研究,用于通过假设检验来证明理论的实验过程;(d)模型,对藉由研究发现而精制化的某一理论的表征;(e)应用,在真实世界的共同体中,传播、散布和运用研究成果的过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当前教学设计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下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应用

教育学的研究越来越出现跨学科的趋势,教学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知识共同体中进行。这个共同体中至少包括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一级学科,还时常会接触到语言学、人类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真实等)、脑神经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在具体研究中,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科学哲学、知识社会学、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以及认识论研究、本体论研究等都是很有可能涉及的领域。正是这些领域新研究、新技术的出现才使得教学设计的思想有了验证和实现的可能,并出现了一些公认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目前的关注点可能在于,当代的学习理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完全不同于梅里尔等人的传统教学设计的客观主义基础。在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基于问题的、基于项目的、探究式的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还有认知学徒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基于目标的情境、抛锚教学等等。在教学设计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试图给教育技术增加一些人性的和美学的成分,这种设想在后工业的信息时代终于可能成为现实。因为与工业社会相比,后工业强调自我定向的和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文化多元主义和科层制的减少(扁平管理)。

近十多年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逐渐兴起。以建构主义为设计理念的教学设计模式大都十分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比较成功的案例主要有香克(R.Schank)的基于目标的剧情设计(Goal—based Scenarios)、布兰斯福德(John Bransford)的抛锚教学设计(Anchored lnstructional Design)和麦里恩伯尔(Jeroen J.G. van Merri nboer)的四要素教学设计、戴克斯特拉(Sanne Dijkstra)的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Problem—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等。尽管,建构主义并没有颠覆认知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客观影响,但是它对一代教学设计者的影响确实是值得瞩目的,而且,它和其他有关学习的创新思想一起还必然对该领域在新千年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另外,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应用不是教育领域的专利,教学设计是一种有效设计和制造学习环境的方法。为了加强学习环境的形成,教学设计应该运用当代学习、测量、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理论来改进学习状况。教学设计从1960年代早期就开始作为一种科学的应用领域,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政府部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以及商业课件开发。这种持续发展是教学设计领域内外一系列推动和发展的结果。

趋势之二,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大量应用首先出现在军事领域中。从1980年代开始,在教学设计中使用计算机成为许多研究的重要内容。人们对这项重要技术对教学开发的意义并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有些人认为这样的高科技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辅助手段,是一个研究人类学习的理想工具。而其他人则试图把整个教学开发领域彻底转向创建计算机化的教学。但不管怎样,计算机所带来的全新的可能性很显然促使着教学开发领域进一步应用认知心理学和知识工程学策略,拓展了理论和分析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变化来自于技术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影响。但没有一定程度的教学设计,技术不会在本质上自动改进教育。一些最有魅力的技术应用拓展了可以呈现的问题的本质和可以被评估的知识和认知进程。通过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和对刺激呈现(stimulusdisplay)的控制而丰富任务环境,对认知能力进行大范围研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切实可行。技术提供的新能力包括了直接跟踪和支撑问题解决技能、把学习者解决难题的行动过程可视化、建模和模拟复杂推理任务等。技术也使得对概念组织(conceptorganization)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其他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以及他们参与讨论和小组项目的表征成为可能。

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超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人们对与工业化时代相关的传统的学习观点与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所存在的问题的认真反思,以及力图通过技术的支撑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创造适合于知识时代的新的学习方式以及相应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培训形式的努力。1990年代,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实作绩效的实际需求还共同促进了对电子绩效支持系统(EPSS)以及快速原型教学开发技术(rapid prototyping instruction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的兴趣。关注人的绩效的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教学设计人员的角色,并由此铺设了通往教学领导者立场的道路。教学领导者出场的直接结果就是以达到组织进步为宗旨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出现以及相应的高级职位如首席学习官CLO(Chief Learning officer)的应运而生。

技术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设计能够解释复杂的基于课堂的形成性评价的系统。基于技术的系统被设计出来,通过记录学习者响应的关键特征、分析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迅速的信息反馈等办法,来支持个别化教学。

趋势之三,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各种因素整合下的学习环境的建构

人类通过个人、公共群体和组织(如家庭、学校、企业和国家),向下一代传递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开发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知识和技能制造出的产品。这些事情部分地是通过“老手”和“新手”之间的交流来实现的,交流内容中包括了组织和群体所包含的文化。新手不得不掌握(通常也希望掌握)知识、技能,和那些被认为与理解有关的态度以及组织内的功能。而学习是这种获得过程(acquisition process)的标志。知识和技能通常是在个体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境脉(context)”中获得的,这是一个与环境有关的问题。环境的发展与个体作为组织中的成员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在特定群体中所能支配的知识和技能的总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通常不可能在使用专业技术的特殊环境中进行个体到个体的传授。而且可以使用知识和技能的环境可能很复杂、很遥远或是很危险,以至于必须创设一个为学习而设的特殊环境来代替“真实”的情况。今天的学习和教学正在发生重要的变化。不仅是术语“学习环境(1earninl~environment)”经常代替“教学手段”,而且自主学习和“学习如何学习”作为教育和训练的中心目标而产生。学习如何学习包括了态度、理解和技能的持续发展,使人发展成为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有效的、灵活的和自我管理的学习者。在它的最高境界,包括了元认知,即关于学习时自身信息处理、问题解决、感知和行动的知识。这意味着假设学生和受训者知道自主处理对强化任务执行的潜在作用。

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技术已成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在增加知识的获取渠道和促进学习的手段方面大有前途。技术在创建有效学习环境方面有五种迎接挑战的途径:

1.通过使用录像、演示、模拟和与具体的数据、实践科学家进行因特网连接,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人课堂。

2.提供“脚手架”支持,以扩大学生者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思考理解的路径。支架允许学习者参与复杂的认知活动,例如科学直观性学习和基于模型的学习。如果没有技术支持,这是很难或者是不可能做到的。

3.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来自软件导师、教师和同伴的反馈;反思他们自己学习过程;接受循序渐进式的指导,提高其学习和推理水平。

4.创建本地的和全球的包括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其他有兴趣的学习者在内的共同体。

5.扩大教师学习的机会。

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代教学设计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1990年代认识论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创新性的和令人激动的学习环境。例如,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新兴趣,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无数灵活的、强有力的选择方法。这样的环境,或默会地或明确地表明了建构主义认识论的主张。它们被设计出来,支持个人在真实活动中进行意义协商。以学生为中心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环境,提供了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能满足个人独特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在不同复杂程度下学习,加深理解。趋势之四,教学设计越来越注重新的评估理念和方法

教学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将课程、教学、实施和评估进行总体规划的趋势。”,需求分析、信息和方法的结构分析、个体差异的分析、社会文化差异的分析成为评估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成为评估的主要工具。认知(cognition)、观察(observation)和解释(interpretation),这三个元素必须清晰地联系在一起并被设计成一个相关的整体。否则,评估的效果就会降低。

当前的学习理论强调知识在智力中表征、组织和处理的方法。学习的社会维度也得到了强调,其中包括了支持意会和理解的社会的和参与的实践。因此,评估需要超越对局部技能和离散知识点的关注,而要把推动学生进步的更复杂的方面包含进来,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元认知的评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并通过同样的途径提升能力。认知的最重要方面之一是元认知(metacognition)——对人自己的思维的反思和导向过程。元认知对有效的思维和问题解决十分重要,是特殊知识与技能领域中专家的特点之一。专家利用元认知策略监控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理解并执行自我更正。这样,评估应该力求判明个体是否具有好的元认知技能。

(2)对实践和反馈的评估实践和反馈是技能和专家级知识发展的重要方面。评估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提供给学生及时和信息量丰富的反馈,这样,他们对一项技能的练习和随后的掌握将有效和高效。

(3)对境脉与迁移的评估知识及其意义有着赖以生存的境脉,正是由于境脉的存在,使得知识的生产、应用和发展有着相对刚性的方式,也使得知识的迁移并不总是有效。迁移依靠的是发展出对何时运用所学知识的清晰的理解。学术成就的评估需要认真思考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对理解和回答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疑难是必需的;要思考知识和技能所呈现的境脉,一项评估任务或评估情形是否起到了测试近迁移、远迁移或零迁移的作用。

(4)对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评估社会是最大的境脉。人类所学习到的东西,其大部分都是借助同语言和其他人的互动得来的。因而,知识经常置根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境脉中,其中也有课堂境脉,它包含着对某种特定练习意义的理解,如提问和回答。评估需要检验学生交往(交流)练习中的参与方式是否适合于相应的知识技能领域,他们从练习中理解到了什么,他们如何使用适合于该领域的工具。

我们知道,从教学设计在美国的正式提出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学设计的发展也体现在世界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正是在这样一个国际背景下,我国的广大研究者有可能浸润在一个超越时空的、内容丰富并不断更新、充实的信息世界中。正如高文教授所言,在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时,专业路线如果过于狭窄会导致思想的僵化,同样,过于宽泛的路线则会由于精力的分散而丧失关注的中心。我们希望教学设计与技术领域能够在根植于核心思想和寻求保持一种共同身份的同时,将自身建设成为以高新技术支撑的、促进人的学习、发掘人的潜力、支持社会协商与合作的、鼓励实践参与和创新的、开放的、包容的、具有反思精神与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不断发展的创新系统。

任友群

上一篇: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特点下一篇:绿色食品生产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