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201(推荐9篇)
为规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保证投资效益,促进直属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2年2月29日由教育部以教发〔2012〕1号印发。《办法》分总则、校园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管理、投资计划编制、建设项目实施、建设资金管理、监督与评价、附则8章49条,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目录 教育部通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教育部通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展开
教育部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2012〕1号
部属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我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保证投资效益,促进直属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直属高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校园规划)的编制,新建、扩建、改建等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教育部是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编制校园规划、审批建设项目、申请国家投资和监督项目实施。
第四条 直属高校是基本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校园规划的编制及报审,建设项目的申请报批、资金筹措和组织实施。
第五条 直属高校基本建设决策应当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论证、后设计施工。
编辑本段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六条 校园规划是学校开展基本建设、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应当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变更。
第七条 编制校园规划(含新编和修订,下同)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做到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标准、勤俭办学,把握节奏、保证安全。
第八条 编制校园规划应当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新建、改扩建校园和既有校园的关系。校园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九条 直属高校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校园规划,进行政策、法律及技术咨询,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充分吸收师生员工和公众参与。有条件的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导则,设立校园规划委员会。
第十条 直属高校编制校园规划应当征求教育部意见,教育部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直属高校应当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校园规划。校园规划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报地方规划部门批准后送教育部备案。
第十一条 直属高校应当根据经批准的校园规划,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务能力,按照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周期,每5年编制一次基本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基建规划),确定5年内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和投资方案,并报教育部备案。未列入基建规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建设。编辑本段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十二条 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报送教育部或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获得相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三条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的建设项目,应当报教育部初审后,由教育部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第十四条 直属高校报教育部审批的建设项目,其审批环节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
第十五条 直属高校因规划设计、土地征用、争取投资等需要,报教育部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项目建议书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项目建议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建设依据和必要性、投资估算、效益分析;
(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的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编制单位资质文件;
(五)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
(六)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或土地使用权证;
(七)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
(八)有关单位出具的节能评估材料;
(九)资金筹措证明;
(十)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论;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三)场址选择;
(四)建筑方案选择;
(五)节能节水措施;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七)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八)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九)项目实施进度;
(十)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十一)招标方案及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十二)财务评价;
(十三)社会评价;
(十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要求,计划下一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于本5月底前一次性向教育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文件。经审查确认符合本办法相关要求的,于3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说明理由或提出修改意见,原则上本不再予受理。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审批前投资咨询评估制度,咨询评估工作应当按照投资咨询评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需要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的建设项目,其评估时间原则上为30个工作日,此时间不计入批复时限。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下达之日起5年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的建设项目,须重新审核报批。
第二十一条 直属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设项目设计质量,有效控制项目变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初步设计及概算。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严格依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所确定的内容编制。
第二十二条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初步设计及概算,主要包括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各专业计算书及设计图纸、工程概算书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四)其他相关材料。
编辑本段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二十三条 直属高校编制投资计划应当优先安排会影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项目,保障急需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支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四条 投资计划包括下一基本建设投资建议计划(以下简称建议计划)、本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以下简称年初计划)和本基本建设投资调整计划(以下简称调整计划)。
第二十五条 建议计划应当依据基建规划编制,并于本6月底前报教育部;教育部据此编制下一中央预算内投资申请方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确认后,于本年底前确认各直属高校建议计划。
编制建议计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投资计划总量应当根据学校资金财务能力和建设需要,综合平衡、统筹安排;
(二)投资计划应当首先保证用于续建项目,续建项目应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合理安排下一投资额度,对于收尾项目,应安排足额资金,确保项目及时竣工交付使用;
(三)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应当按计划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四)新建项目原则上应当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的建设项目;
(五)建设项目所需建设投资依据项目审批时确定的投资额度及筹资方案填报;
(六)中央预算内投资只安排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评估的建设项目。第二十六条 年初计划应当依据上一确认的建议计划,结合上一投资完成情况及财政部确认的当年预算进行编制,于本3月底前报教育部。
第二十七条 调整计划应当依据年初计划实际执行情况编制,于本11月底前报教育部。
编制调整计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和总投资原则上不得调整。如确须发生重大变化的,报教育部批准后方可调整;
(二)建设项目本年投资计划中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不得调整;
(三)原则上不得增列建设项目。
第二十八条 直属高校应当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按计划实施建设项目。编辑本段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二十九条 直属高校应当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实行法人责任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负领导责任,基建、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审计监督、廉政建设等工作。
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管理的直属高校应当依法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代建单位。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工程咨询及社会审计、代建单位等均应当依法实行招标。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建设监理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关文件及合同实施。
第三十二条 直属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批复文件实施建设项目,严禁擅自改变建设选址、建设用途、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和项目投资;从严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如有重大变化应当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十三条 直属高校应当对建设项目依法实行合同管理制,完善项目变更审批制度。
第三十四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法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建设项目的合理工期不得随意压缩或拖延。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应当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确保施工现场和校园安全。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移交等相关工作。
第三十七条 建设项目建成后应当及时办理固定资产交付。
编辑本段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资金应当多渠道筹集,严格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应当依据年初计划和调整计划,按照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未列入投资计划的一律不得拨付。
第三十九条 直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工程款支付管理办法和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分离,实行工程款支付“两支笔”会签制度。建设项目预算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资金拨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条 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严格按照调整计划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编制,并按规定于下一2月底前报教育部批复,由教育部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评审后,报教育部审核。
编辑本段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第四十二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照本办法和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决策、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和相关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把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直属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的规定。建设项目管理应当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
第四十四条 直属高校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项目未经审计不得结算。要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切实开展建设项目管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严格执行离任审计制度。
第四十五条 直属高校应当规范项目监督,加强对项目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项目责任人或代建机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应当在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公示;学校纪检、监察等监督职能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信箱,受理对项目建设中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
第四十六条 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要求,造成建设项目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的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资金拨付或者不予批准新的建设项目;对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行政或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编辑本段第八章 附 则
一、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背景
(一)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关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由高速转入中高速增长。 2014 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4.15%,比上年的4.16%降低了0.01 个百分点。 自从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实现4%以后, 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已由帮助教育呼吁增加投入, 转变为更关注教育经费的合法合规使用和其产出的效益。 2014 年,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钱花在建机制、增效益上;要管住权力、管好钱财;要用好2 万亿元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 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刘延东副总理强调:加大财政教育投入与加强经费使用管理同等重要。 教育部要配合财政部指导各地把教育经费使用好、 管理好、 监督好, 把党和国家关心支持教育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经费来源日趋多样, 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虽然高校经费总量增长速度下降,但总量仍再创新高。2014年经费最多的高校为清华大学, 总收入已达123.58 亿元。 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广泛,有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 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以及投资收益、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对于不同来源的经费,高校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 管理的复杂化不断加深。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其财务管理、监督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
(三)法律规章进一步完善, 管理要求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除了“八项规定”以外,最新出台的《 预算法 》 ( 修正)、 《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关于直属高校落实财务管理领导责任严肃财经纪律的若干意见》,以及修订的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 对高校财务、资产等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各类监督检查方式多样且力度加强。近年来,审计部门多次对高校进行预决算审计、 高校债务及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 2014 年以来,中央巡视组对中国人民大学、 复旦大学进行了巡视。 各省委巡视组也加大了对其所属高校的巡视。 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对高校的各类检查更加频繁;媒体频频曝光教育领域一些违法违纪腐败问题。网络举报、网上曝光已经成为当前反映腐败线索的重要渠道。
(五)高校经济案件频发, 负面影响严重。 高校陆续发生的各类经济案件,给高校经济带来损失的同时,高校的声誉也受到了严重影响。 高校作为社会道德标杆, 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主体,作为社会责任的重要捍卫者,对整个社会的行为和思想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高校在社会和民众心目中 “象牙塔” 的形象受到了负面冲击, 这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由此带来的人性、道德、信仰的危机更是难以估量。
目前, 高校财务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各级财务队伍结构、数量、年龄、待遇、专业化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目前政府、社会、高校领导、学校师生员工的需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 提高财务队伍服务素质和水平,加强监督、提高管理效益,已迫在眉睫,亟需解决。
二、加强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意义
(一)《意见 》出台的及时性。 随着4%目标的实现,高校经费总量快速增加,经费来源渠道日益广泛,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管理、监督任务越来越重,但是财务队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顺应形势的发展,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 《意见》的出台具有及时的指导意义。
(二)财务队伍建设的关键性。 教育经费从保障到监管, 制度是重点,人员是关键。 在整个教育经费的运转过程中,财务制度和财务人员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财务人员的素养水平、廉政情况、职业道德水准在高校的财经环境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财务人员的能力、水平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 所以财务队伍的制度建设是教育经费监督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意见》抓住了问题的核心,解决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财务队伍建设的历史高度性。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意见》要求:一方面,党委要重视财务队伍建设,另一方面,校长作为具体操作者,也必须亲自抓好财务队伍建设。 《意见》明确提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要强化主体责任、主体意识, 做到对重要财务工作亲自部署、重大财务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切实抓好班子、带好队伍、管好自己。 这样的要求在以往的文件中是没有的,这就把高校财务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地位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四)制度的可操作性。 《意见 》对总会计师和财务机构负责人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选聘任用条件、履职能力、年限以及考核评价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一般财务人员也进一步明确了上岗制度、回避制度、奖励制度等,高校在落实制度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三、加强财务队伍建设的补充建议
虽然《意见》的出台对高校的财务队伍建设有着及时的指导意义, 但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谈及财务队伍建设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财务人员和财务岗位。离开了人员谈队伍缺少基础, 离开了队伍谈人员没有高度; 离开了岗位谈人员是片面的, 离开了人员谈岗位也是不切实际的。 人员和岗位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 其次,财政部正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改变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奇缺的现象,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这样的潮流中,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财务队伍建设的文件不能缺少这样的内容。 再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作为财务人员在当前的环境中承担着各种责任,承受着各类风险,履行着各级法律规范制度所强制的义务, 如果 《意见》不明确指导加以保护,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财务人员的流失也必将成为严重问题, 进而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财务队伍的人才梯队中有从事高级管理的人,也有从事基础工作的人。 有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级人才,也有实务工作者。财务队伍中的精英应该在行业会计准则制定和参与国际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承当起这样的责任,树立起这样的目标。
(一)人员与岗位。
1.人员。
(1)数量。 自教育部1979 年发布《部属高等学校<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实施细则》以来,再也没有文件规定财务人员的编制数量的比例要求。 1979年的文件规定财会人员占本校教职工人数的1%—1.5%, 显然不能适应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 综合各类研究,根据《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相互制衡的要求,笔者认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单位的规模、校区数量、资金总量、财务部门的职能等具体情况,按教职工人数3—5%的比例,配齐配足财会人员,有计划地补充力量充实财务队伍, 防止出现财务人员缺少、管理缺失、服务不到位以及人员断层现象。
(2)质量。 要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 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关键要把握好选聘、培养、退出环节。 《意见》中对选聘和培养都有所提及,唯独对财务人员的退出没有提及,为确保财务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以及退出的安全性, 必须建立财务人员的退出机制。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关键岗位人员退出机制,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 高校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人员离职前, 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规定进行工作交接或离任审计。 制度中应有掌握学校秘密或重要技术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 选聘、培养、退出三个环节不可缺少,同样重要,只有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把住财务人员的质量关。
(3) 梯队。 《 意见 》 中对从总会计师、财务机构负责人到一般财务人员都进行了明确要求,但是,对财务机构负责人副职(一般高校为副处长,以下简称副处长)和财务机构中二级部门负责人(一般高校为财务各科室科长,以下简称科长)没有提及。 副处长和科长均是财务队伍梯队中的重要对象,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 尤其财务部门的科长是整个财务队伍的中坚力量、骨干人员,不容忽视。 所以,《意见》中不可缺少对科长的指导要求, 确保财务梯队建设的完整性。笔者认为,科长除具备一般财务人员的基本条件以外,还应具备中级及以上职称和在下一级管理岗位3 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 具备相应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 高校要科学制定科长的培养培训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科长在不同岗位、不同科室之间轮岗交流,建设业务精湛、视野开阔、素质综合、能力过硬的教育财务科级管理干部队伍。
2.岗位。 关于财务岗位设置,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没有统一的设置标准。 尤其在国库支付、税收管理、信息网络(无现金支付、网上预约报销)在高校财务部门的陆续改革和应用,以及对财务监管要求不断加强的新形势下, 财务岗位设置更是没有标准可言。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设置财务岗位多样化,有重叠、交叉,也有缺失和不到位的情况。笔者认为,财务岗位设置应遵循科学、合理、规范、发展的原则,适应高校会计业务的需要,符合内部控制岗位牵制的需要, 既要有利于财务人员全面熟悉业务, 又要有利于建立岗位责任制。 《意见》应该提出一个标准规范的岗位配置和选择性的岗位配置。首先,科室设置按财务机构的功能划分相应的科室, 标准的科室设置应为:预算科(计划科)、会计科(核算科)、资金科(资金结算中心)、综合科(办公室);选择性设置的科室有:科研经费管理科、 一卡通中心(办公室)、后勤财务科、基建财务科、会计监督科等。保证高校在计划与预算、会计与核算、收入与分配、资金与调度、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财务管理需求。 其次,人员岗位标准配置应为:出纳岗、审核岗、复核岗、工资核算岗、收费岗、预算管理岗、 各科室科长岗、 副科长岗;选择性设置的人员岗位有:科研经费管理岗、一卡通管理岗、系统管理员岗、国库管理岗、税务专管岗、票据管理岗、会计监督岗等。
另外,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和相互制衡的要求, 高校应当制定关键财务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 形成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 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各高校可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财务人员轮岗范围、轮岗周期、轮岗方式等。对不具备轮岗条件的, 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替代轮岗制度, 确保财务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认真依法履行岗位职责。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高校在发挥财务会计在核算和管理过程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各高校应积极遵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置管理会计岗位、 培养管理会计人员,发挥管理会计在推动单位加强治理、激发管理活力、增强价值创造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和决算分析评价、促进管理效益发挥等方面的作用。 树立“ 向管理要效益” “ 向管理要资源” 的理念,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三)责任和权利。 《意见 》中强调财务人员应享受与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等待遇。之所以这样提,是因为在现实中财务人员的待遇经常得不到同等的对待。新的形势下,财务人员面临更高的要求, 面对更多的规范制度的约束,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担子重、责任重,风险大、压力大,不能只停留在同等待遇的层面。 结合财务人员职称考评的特殊性和财务人员待遇现状,笔者认为,在财务人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绩效工资等方面,同等的条件下财务人员应该优先, 并适当向财务人员倾斜。
(四)国内行业服务与国际化。 各类高校都具有各自行业的属性, 不少高校还下设多个二级单位, 包括资产经营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公司、附属医院等, 因而很需要懂市场的跨行业的财务人才。 尤其是高级财务管理人才和从事学术研究的专家级人才,在做好财务本职工作的同时应熟悉本行业的相关知识, 了解其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提升服务水平,在行业会计准则制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出国进修、交流访学,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 努力跻身国际舞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为提升我国财务人员的国际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务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对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各高校要重视财务队伍建设,从科学、规范、合理配置财务岗位和各级财务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财务人员待遇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管理水平、服务意识,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法制化、国际化、创新型的财务人员队伍,更好地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Z].2014.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1999.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直属单位财务队伍建设的意见[S].教人[2014]6号.
[5]乔春华.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乔春华.高校内部控制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
[7]王春晖.高校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指引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5,(5).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形象;大学排名;微信微博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1-0001-05
引言
腾讯2015年度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6.97亿,第一季度末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超800万个;教育新媒体也蓬勃发展,教育部新闻办发起的教育系统官方微博微信联盟,到2016年初已有成员865家。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在学校信息服务和分享、形象传播、提升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新媒体俨然成为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和声誉的利器。
一、大学形象与排名
大学形象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社会公众对大学的整体感受和综合评价,是学校社会知名度、公众美誉度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各种大学排名逐渐成为衡量大学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手段,受到社会舆论广泛关注。中国大学排行榜一般由非官方机构发布,主要有武书连版、中国校友会网版、上海交通大学版、武汉大学版及中国人民大学版等。因人大版排名只发布了国内50强、上海交大版为全球排名,故排除这两个榜单,选择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以武书连《2015中国大学评价》、中国校友会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和武大2015年大学排名的均值作为大学平均排名,以平均排名的四分位数为界,划分为前25%、26%到50%、51%到75%和后25%的4组,具体名单如表1所示。
随着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网络空间的话语权愈加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建设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抢占网络空间阵地。
二、高校新媒体建设概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纸媒等传统媒体而言,由媒介载体的不断发展创新而产生的新传播工具。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类媒体的蓬勃发展构成了当前新媒体微传播时代的新格局,大学为了其大学形象的宣传传播,就需要顺应时势。
教育部直属75所高校均拥有官方微信公众号,除中国矿业大学、西南大学为服务号,其余大部分为订阅号,利于消息和资讯的推送;12所高校推出了面向校内师生使用的微信企业号,校内师生通过身份验证关注企业号从而获取信息服务;21所高校提供有专门的移动信息门户APP;73所高校开通了官方新浪微博;55所开通了腾讯微博。
三、微信公众号建设情况
1.指标选取
微信传播指数(WCI)衡量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传播度、覆盖度及公众号的成熟度和影响力,反映公众号整体热度。WCI计算方式和4月份月度数据来自新媒体指数平台(www.gsdata.cn)。
微信公众号可以添加底部导航一级菜单、二级菜单,按使用功能分类有:宣传类,主要展示学校形象,包括简介、官网、校史校庆、人物等;资讯类,提供各类学校动态,包括通知新闻公告、活动讲座、招生就业等;互动类,着重与用户沟通交流,包括社区、投票、问答等环节;教学应用类,提供与学习相关的各类查询,如课表、成绩、自习室、图书馆等应用;服务应用类,涵盖校园生活服务的多方面,如后勤一卡通、校车校历、地图、校内电话、邮箱网络等应用;综合平台,集成多个应用而非单一功能,实现综合查询。
2.数据分析
除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山东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5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只作消息推送外,其余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均设置有一级菜单提供多个查询或应用,部分教学和服务应用需绑定校内身份账号才能使用。对高校微信号(订阅号)计算各栏目占总栏目数的比例,将比例最高的栏目类视为微信公众号的主要功能。
从主要功能看,高校微信公众号大都以宣传、资讯、服务应用为主,且多为单一或部分功能,侧重大学形象宣传和针对校内外人员的基本应用查询,少数高校提供了微信综合办事平台,实现校内师生的业务查询和办理;从查询方式看,北京中医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海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在实现部分查询时采用输入关键字查询指定内容的方式,其余高校则提供导航菜单;从信息推送形式看,所有学校的大多数消息都选择了采用图文消息形式,少数消息也采用语音推送,方式更加灵活。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宣传类栏目最多,而综合平台栏目的比例最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组别的高校间只有WCI指数和资讯类栏目比例两个指标有显著差异,表明高排名组的高校有更高的WCI,其微信热度普遍高于低排名组高校,而低排名组的高校微信公众号相对有更多的资讯类内容。
少数高校拥有微信服务号和企业号,仅从地域看此类高校较多位于北京上海,是否有服务号和企业号与高校排名并无直接关系。而服务号、企业号的存在致使一所高校有较多的微信公众号,且服务号推送消息频率低,相对只有一个公众号的高校来说其订阅号的微信热度WCI值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官方微博建设情况
1.指标选取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没有开通新浪高校官方微博,共73所高校进入样本,选择指标为微博粉丝数、微博数和日均微博数,其中粉丝数一定程度反映了微博的影响力,微博数和日均微博数与账号开设时间长短有关,反映了微博内容的更新快慢。日均微博由微博风云(www.tfengyun.com)获得,2016年4月28日完成数据收集。
2.数据分析
开放官方微博的73所高校平均日均微博数为2.7,其中北京大学平均每天更博11次,是所有高校中最频繁的,而有16所高校每天更博不到1次,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的更博频率最低。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显示,不同组别的高校的微博粉丝数、微博数及日均微博数3个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较高排名的高校其微博的3个指标均相对高于低排名组高校。微博粉丝数最多的是复旦大学,拥有超过65万的粉丝,最少则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只有5400人,粉丝数指标的标准差高达145536人,不同高校间差异巨大。从更博的积极程度看,前19位的高校平均每天发微博近4条,后17位的高校日均微博数不到2条,内容更新速度相对较慢。
五、微信微博建设与大学排名分析
考察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的建设投入是否影响该校的大学排名,建立线性模型分析高校微信微博相关指标与大学排名之间的关系。
在微信建设上,微信公众号的导航菜单结构与微信传播指数WCI并无显著关系,而WCI与大学排名密切相关。WCI指数高、微信宣传类栏目数较多的高校排名较靠前,故高校在管理微信公众号时应注重内容质量,吸引更多的阅读和点赞,使受众了解学校、关注学校,从而提高社会上美誉度。
在微博建设上,微博粉丝数和微博数对高校排名显著。排名越靠前的高校有更大的社会关注度,微博粉丝数也相对较多,受众不仅有在校生、毕业生、教职工,还有许多非本校生、学生家长,更博也更为积极。
六、结论与建议
一般来说,越知名的高校其微信热度越高,微博粉丝、发布的微博数量也越多。不同高校间微信微博的建设程度不一,如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只有官方主页链接、山东大学只作消息推送,而有些高校加入了天气、公交等生活实用查询,还有些设置了微信办事大厅。微信和微博在高校对外宣传自我形象塑造上有巨大前景,但作为社交类自媒体,微博、微信有其各自的传播特点,有必要进行差别化对待,发挥不同平台的效果。在内容上要以公众兴趣作为重要出发点,保持与大学形象战略一致;在信息发布上要及时,有的高校微博长期没有更新,不仅违背了开设官微的初衷,还会影响到大学形象。
现有的高校排名指标体系构成中,高校排名与科研实力、教学质量、学科建设等紧密相关,而较少涉及新媒体的传播与影响。中国校友会网在2015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中增设了“新媒体影响力”指标,高校应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的对外宣传功能,提高发文频率和质量,发掘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价值,打造大学形象窗口,从而提升高校的传媒综合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张加春.全球传播时代大学形象的构建与传播路径[J].北京教育,2015(110).
[2]郭丛斌.世界大学排名体系对中国高校管理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5(2).
[3]吴思.微博和微信的信息组织方式比较研究[J].情报探索,2015(8).
[4]黄朝峰,石周燕,邱佳铃.高校官方微信的研究现状、运营特征和管理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
[5]张敏,霍朝光,吴郁松.基于SE-DEA的高校官方微博运营绩效评估与分析[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6(1).
[6]范哲,周计刚.高校微博信息发布研究[J].现代情报,2013(4).
[7]甘月童.对“985 工程”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研究[J].青年记者,2016(3).
辽源市教育局
辽教字[2009 ]
号
签发人:
关于印发《辽源市教育局直属学校 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程序及办法》通知
各大(中)专院校、局直各学校:
为了加强局直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使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达到规范化、科学化,保证校舍建设质量和校舍使用安全,市教育局制定了《局直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程序及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十五日
局直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程序及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局直学校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确保校舍建设工程质量和校舍使用安全;促进校舍建设和管理工作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序进行,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为学校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制定本程序及办法。
第二条
本程序及办法适用于市大(中)专院校、局直中学、幼儿园等院校,局直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三条
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总体上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局计财科监督把关,基建办业务指导及服务的原则。
第二章 校园校舍建设
第四条
校园校舍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执行国家相关“四制”规定,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
第五条 学校新(扩)建校舍或异地建设分校应符合学校发展建设规划,实行报建审批制,基建办审核规划方案及选址意见,上报局领导办公会审批。第六条 学校新(扩)建校舍或异地建设分校应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文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完成后,基建办较核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评估论证审查。
第七条 项目建议书是建设某一具体项目的建议文件,是基本建设程序中最初阶段的工作,是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和初步说明,论述建设必要性、条件的可行性和获益(利)的可能性。
第八条 项目建议书(有时由可行性研究报告代)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编制。项目建议书经批复后,建设单位上报有关部门申请立项。
第九条
建设项目批准立项后,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研究、咨询中介机构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应附规划选址意见书、环评以及项目用地预审等审批材料)。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后,学校上报主管部门申请批复。
第十条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指项目投资决策前分析研究项目在工程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是否可行的科学分析报告。它是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重要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编制的依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项目建设名称、内容、规模、选址和环境分析、投资测算、资金来源、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实施方案、其他配套条件等。
第十一条
建设单位要按照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省、市发改委的立项批复)的建设内容、规模、总投资进行规划、勘察、设计、招投标和施工。凡变更建设地址、内容、规模及投资额的,需重新报批。
第十二条
工程立项经发改委批复后,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进行项目的初步设计,必要情况可采取设计竞赛(或招标)方式选择最佳方案。初步设计是工程的建设依据,包括设计文件、概算和图纸。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是指导施工图设计、控制工程造价、进行工程审计、组织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初步设计完成后,基建办审核后报主管部门申请审查。
第十三条
项目(包括续建项目)投资计划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教育局平衡汇总,明确资金来源后下达。
第十四条
项目投资计划(或立项)申请的主要内容有:项目名称、建设规模、总投资、资金来源及证明、本投资计划安排、项目选址、开竣工时间、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十五条
项目投资计划(或立项)一经确定,项目的名称、用途、规模、总投资等没有特殊原因不得变更,不得超计划,如果确需变更(或超计划),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经基建办审核,上报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六条
项目具备投资计划(或立项)和初步设计审查批复(规划及建设方案已获批准)的条件下,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同投资计划的建设规模误差应控制在5%以内。
第十七条
校舍建设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建设单位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发布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在基建办指导下,委托(或招标选定)具备资质的建设工程招标公司进行招标代理,严格按相关法律法规履行招投标程序。
第十八条
建设单位必须委托(或招标选定)符合资质条件的监理单位实行项目监理。监理单位必须配备稳定的、足够的、合格的监理人员。监理人员要按合同约定,按作业程序即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履行相应职责。
第十九条
校舍建设工程实行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是工程建设责任人之一,对工程项目的组织建设承担法定责任。实行工程建设合同制,不论是勘察、设计、监理及施工(含分包)等合同,都应明确双方责、权、利等有关事宜,并且进行公证。
第二十条
建设单位持相关文件和资料到市规划处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的土地使用手续,施工图设计文件经过审查完成后方可进行公开招投标。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需到建设管理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方可开工建设。施工过程中,严格履行合同约定,严格执行国家施工验收规范和施工图要求,凡工程项目设计变更、经济签证及增项等,必须报基建办审核,局计财科审定。
第二十二条
工程竣工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邀请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参加,拿出综合评定意见,相继申请消防部门专项验收后向市建设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工程竣工决算由建设单位初审后,报基建办复审,最后由市财政预决算审查处审定。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和《吉林省建设项目档案移交办法》及建设厅关于工程技术档案资料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整理项目建设全过程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除移交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外,须报基建办一份,并妥善保管、留存备查。
第二十五条
凡是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包括省预算内、省、市、县专项补助、中央补助、国债、学校自筹(含校园、校舍置换资金)、捐赠、国内外贷款等均受有关部门监督。
第二十六条
建设单位应设有专门的基建财务(账户和账本)。建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严格按工程进度、按合同拨款,不得提前(或超额)拨付工程款。
第二十七条
根据审计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项目要进行开工前资金来源审计、在建项目审计、竣工决算审计,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
第二十八条
建设单位要有专人负责基本建设统计工作。及时准确填报基建统计年报和有关部门基建报表,主管领导应审核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第二十九条
建设单位应有稳定的基本建设管理机构,负责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工作,必要情况下可以吸收或聘请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基建负责人应熟悉基本建设管理,掌握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基本建设实践经验,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和协调能力强。
第三十条
局计财科应切实加强对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领导,多渠道筹措资金,争取政策上的倾斜,在抓好队伍建设的同时,协调好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确保基建项目保质、按时并顺利地完成。
第三章 校园校舍管理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有校园总体发展规划。学校应按照批准的事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有关校园校舍建设标准及城市规划,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或设计单位进行编制或修订。
第三十二条
校园总体规划方案需经基建办审核,教育局审定,并报市建设局规划处批准备案。
第三十三条
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应按校园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调整(动迁或征地等)应按规定程序审批。
第三十四条
学校必须持有(或办理)校园土地使用证,并不得擅自出让、出租校园,依靠《吉林省校园校舍保护管理条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五条
学校必须持有(或办理)校舍房屋产权证或使用证,并不得擅自出卖、兑换和出租校舍。
第三十六条
校舍建筑属于公共建筑,学校又是人流密集的场所,应建立校舍查勘鉴定制度,确保校舍安全使用。
(一)随时查勘制度。负责校舍管理的学校领导和有关人员应随时注意对校舍进行查勘(包括消防设备设施配备等)。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危处理。
(二)定期查勘制度。基建办应对局直单位校舍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查勘,学校应在寒暑假前、入冬前、大地解冻前各进行一次查勘。
(三)重点查勘鉴定。基建办应建立健全校舍查勘鉴定档案,并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已掌握的主体结构或结构构件有隐患的校舍和构件进行查勘鉴定(重点是危房)。
(四)特殊查勘鉴定。在遇到地震、大风、大雨、大雪等自然灾害时,学校应立即组织人员对校舍进行全面查勘鉴定,必要时邀请基建行业专家到场查勘鉴定。
(五)查勘鉴定报告。每次查勘鉴定都应有记录,主要内容(包括消防安全问题)应记入《校舍管理档案》中,重要问题应申请有关部门进行安全鉴定,需向上级报告的,应及时报告。
(六)校舍若出现安全质量事故,必须立即逐级报告,并启动应急措施。
第三十七条
学校应建立校舍修缮管理制度,具体应包括:
(一)根据查勘鉴定报告、记录及有关资料,按轻重缓急确定校舍修缮种类,编制校舍修缮规划或计划。
(二)制定校舍修缮方案。确定修缮范围、部位、工期、质量、标准,拿出修缮费用预算,提出修缮申请,上报相关部门。
(三)修缮申请(修缮工程报审表)经过基建办、局计财科论证审批后,列入修缮计划。
(四)修缮工程应有设计图纸,基建办制定招标文件,在局纪委监督下,履行招标程序选择施工队伍,并签订施工合同,抓好质量监督,严格竣工验收(修缮工程报验单)。
(五)收集并积累修缮工程技术档案资料,尤其是招投标过程性材料(含合同),及时归档并上报基建办备案。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程序办法是依照《吉林省普通中小学校园校舍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制定的,二县三区中小学校可参照执行。
第三十九条
本程序办法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修订。如有未尽事宜,按国家和省有关文件执行。
第四十条
吴付来同志任中共中国人民大学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耀敏同志任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常委,吴晓球同志任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委员、常委;免去刘向兵同志的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常委、委员职务。任命贺耀敏、吴晓球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免去刘向兵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职务。
任命陈翔、郭学益、黄健陵为中南大学副校长;免去田红旗、张灼华的中南大学副校长职务。
教育部首次公布直属高校新闻发言人电话
昨天,教育部首次集中公布了32个省级教育部门和75所直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和办公电话。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教育系统新闻信息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政务、校务公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在32个省级教育部门发言人中,大部分是副职,由副厅长、副巡视员、副书记、办公室副主任担任,个别是总督学担任。江苏省教育厅、河南省教育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贵州省教育厅、陕西省教育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分别公布了两位新闻发言人的联系电话及传真。北京市教委新闻发言人由市教委专职委员李奕担任。在75所直属高校新闻发言人名单中,大部分由宣传部长担任新闻发言人,还有的.大学由学校党委副书记担任。教育部同时公布了各地的新闻发布工作机构办公电话及传真。昨天,记者致电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新闻机构电话,电话有人接听;另有多所大学公布的新闻机构电话也有人接听。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直属海事系统船舶建设管理工作和廉政建设,保障国有资金使用安全、提高使用效益,规范船舶建设工作程序,保证船舶建造质量,根据国家和交通运输部颁发的船舶建设相关规定、文件,结合海事系统船舶建设工作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部或部分利用国家预算内资金、专项资金以及其它财政性资金投资的直属海事系统船舶建设管理。
第三条 船舶建设管理是指从船舶可行性研究开始到后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分为前期工作管理、招标与采购管理、建造管理、后评价管理。
船舶建设项目分为建造项目和购置项目两类。建造项目是指根据业务需求专门设计建造的船舶,包括新型船建造和定型船建造两类;船舶购置项目是指从市场直接采购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成熟船舶产品。
第四条 直属海事系统船舶建设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以下简称“部局”)负责直属海事系统船舶建设的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支持系统船舶购置 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编制上报本系统船舶发展五年规划和船舶购置建议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监督检查系统内各单位计划的执行;负责组织系统内新型船舶的研发以及投资总概算超过1000万元的船舶建设项目的集中管理工作。
各直属海事局(以下简称各局)负责本单位船舶建设的管理工作,编制上报船舶发展五年规划和计划,组织本单位船舶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
第二章 规划及计划管理
第五条 直属海事系统船舶发展五年规划和计划,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编制原则。
第六条 各局应根据中国海事工作发展纲要和直属海事系统总体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本局船舶发展五年规划并上报,部局据此综合平衡并编制直属海事系统的船舶发展五年规划。规划一经确定,各局不得随意调整项目,若有应急项目或确需调整的项目应报部局审批。
第七条 船舶发展五年规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本单位上一规划期的执行情况、本规划期内船舶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船型、建设数量和资金框算等。
第八条 各局计划应根据直属海事系统船舶发展五年规划、在建项目实施情况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编制,按照部局规定的编报格式于每年六月底前将下一年计划报 部局。部局根据资金落实情况,分轻重缓急安排计划。
第九条 列入部局计划的条件是:
(一)列入船舶发展五年规划中的船舶;
(二)船舶建设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其中新型船舶已经完成方案设计审查。
第十条 部局船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是计划安排的基础数据,在建、新建、报废、调出(入)等船舶信息应及时在部局计划基建管理信息系统上更新。
第三章 前期工作管理
第十一条 新型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分为可行性研究、方案设计和技术设计三个阶段;定型船建造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可直接进行设计图纸复核和建造的相关工作;船舶购置项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可进行采购。
第十二条 各局应对船舶建造(购置)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技术设计进行内部审查,根据内审意见修改后上报部局。由部局按照审批权限负责组织审查和审批。
可研报告是项目立项的送审文件,可研报告的批复文件是开展方案设计和申请计划的依据。
方案设计是项目实施的送审文件,方案设计的批复文件是安排计划以及建设资金拨付的依据。方案设计不得随意变更工可批复的内容。技术设计是船舶建造的依据。技术设计依据可研报告的批复文件和方案设计审查批复文件进行设计,不得随意变更批复的内容。
第十三条 船舶发展五年规划确定的船舶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由各局应根据发展需求逐年开展,可研报告应按照《交通支持系统船舶建造(购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编制,在计划的上一年四月底前上报部局。
定型船建设应以复用图纸为主,原则上不得做重大修改,修改设计原则上仍委托原设计单位。若需进行重大修改,如对标准船型主尺度、作业能力、航速调整超过3%,或船舶功能、作业方式、推进方式、线型、总布置等发生变化的,应按照新船型建造要求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四条 新型船舶的可研报告批复后,由建设单位按照相关规定选定船舶设计单位,签订船舶设计合同,并开展方案设计。设计合同参照《海事系统船舶设计合同样本》(见附件一—)编制。
第四章 招标与采购管理
第十五条 船舶建设过程中,在工可编制、设计、建造、设备采购、服务等环节应按照国家和交通运输部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规定进行招标和采购。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干涉招标投标活动的正常进行。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各 方应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
第十六条 船舶建设项目达到下列标准之一的,应采用招标方式:
(一)单船预估价格达到2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
(二)重要设备估算价在1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
(三)设计费或服务费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的;
(四)国家或交通运输部另有规定的。
单船预估价格在2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鼓励将若干艘同型船联合打包招标。
第十七条 海事系统船舶建设招标投标实行报备、报审制度。招标方案、招标文件、评标报告应按照有关要求报部局审核、备案。
第十八条 海事系统船舶建设招标由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招标代理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建设单位指定招标代理机构。
第十九条 船舶建造招标的招标文件由建设单位组织招标代理机构和设计单位编制,并将编制完成的招标文件报部局审查。建设单位根据审查意见组织修改完善后,招标文件上报部局备案,并由招标代理机构按照规定发布招标公告,组织进行开标、评标等工作。第二十条 在进行船舶建设招标投标活动时,招标人应按照《关于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行廉政合同的通知》(交监察发(2000)516号)精神,对通知要求的《廉政合同样本》事先明示,与招标文件一起提供给潜在的投标人,并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有关要求。
第二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在完成评标工作15工作日内将评标报告和投资总概算报部局备案和审批。
第二十二条 船舶建设项目投资总概算批复后,招标代理机构应及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第五章 建造管理
第二十三条 船舶建造管理是指从签订船舶建造合同开始到档案归档的管理过程,包括合同签订、监造、检验与试验验收、完工交船、固定资产入账、档案归档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建设单位应根据概算批复、中标通知书、招投标文件的要求,与中标人进行商务谈判,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与中标人签订船舶建造合同。船舶建造合同一般应为固定价格合同,船舶建造合同签订后15个工作日内报部局备案。船舶建造合同以《交通部直属航运支持保障系统非经营性资金船舶建造合同样本》为参考样本。
第二十五条 对于可能影响船舶建造周期的进口设备,工可报告批复后,在设备技术条件确定的前提下,可按照规定进 行招标采购,签订采购合同,并在合同签订后15个工作日内报部局备案。
第二十六条 船舶开工后,建设单位应适时派遣监造组驻厂监造,指定首席代表,对建造质量、进度、合同执行等方面进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船舶建造应按图施工,不得随意变更设计。如确有必要,凡涉及到影响船舶结构、性能的变更项目,需经过设计单位、船舶检验部门、建设单位的认可;凡涉及到对造价产生影响的变更项目,经建设单位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二十八条 船舶及设备的试验验收是船舶建造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建设单位要按照相关技术要求严格监督把关。
第二十九条 船舶建造完工,经各项试验验收合格,取得检验机构颁发的相关证书后,建设单位方可与承建单位签署船舶交接文件,完成船舶交接工作。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应在船舶交接后2个月内与承建单位完成结算工作,无特殊原因不得突破项目总概算。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在船舶交接后6个月内完成决算审计和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在其后1个月内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完成船舶建设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 船舶建设项目的验收由建设单位组织,验收完成后将船舶建设项目验收备案表(见附件二)报部局备案,并完成档案归档。
第六章 后评价管理
第三十三条 新型船舶在建造完成后应进行后评价工作。船舶后评价工作是新型船舶定型的主要依据,完成首制船的后评价后,方可进行批量建造。
第三十四条 船舶后评价工作应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船舶建设决策、实施过程、技术性能、使用效果以及目标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评价,为后续船舶定型和同类型船舶建造的决策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第三十五条 首制船自交船之日起,整船经6个月以上使用或主机运行300小时以上即可进行后评价;后评价工作应自首制船交船之日起1年内完成。
第三十六条 船舶后评价审查由船舶工可批复单位组织进行。船舶建设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收集资料,做好后评价的准备工作,并委托第三方独立机构按照有关要求开展后评价报告编制工作,后评价报告内审后报部局。
第三十七条 首制船经后评价后,进行定型建造的,应按照审查部门印发的后评价会议纪要要求,完成定型修改。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船舶建设工作的监督管理,实行各负其责、同级监督和分级监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第三十九条 各级财务、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有权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对船舶建设项目及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各单位、各级主管部门及个人应当主动接受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积极支持与配合,不得拒绝或者阻碍监督检查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四十一条 部局将不定期组织在建项目执行情况的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前期工作程序、招投标及政府采购程序、廉政合同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合同执行情况、船舶建造质量、档案资料等方面。
第四十二条 为加强船舶建设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船舶建设项目实行年报和重要节点报告制度。年报根据统计部门的要求填报。船舶建造过程中开工、大合拢、下水、试航、交船和验收等重要节点都要及时上报。
第四十三条 建设单位应按照交通部《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强廉政建设的若干意见(试行)》以及《关于基础设施建设中推行廉政合同的通知》要求,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订《廉政合同》,并加强对合同履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四条 各局应根据财务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船舶建设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利用其他资金或单位自筹资金的建设项目参照本办法执行。利用部局投资的地方海事局建设项目亦参照本办法执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19个学院丨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人工
智能学院成立
此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共有18个学院。11月2日下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第19个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正式揭牌成立。该学院系教育部直属高校首个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创新成果研发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实体性学院。成立仪式在南校区办公楼602报告厅举行。党委书记、校长郑晓静院士出席成立仪式并发表讲话,与副校长郝跃院士共同为人工智能学院揭牌。党委副书记龙建成宣读了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的决定。空军军医大学罗二平少将代表来宾致辞,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校长助理高新波介绍了人工智能学院的筹备情况、建设基础和发展规划。成立仪式由副校长杨银堂主持。郑晓静: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迈向一流建设的“西电道路”郑晓静在讲话中表示,十八大以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新成立了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校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学科布局不断拓展,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契合程度更高,服务关键需求的能力更强,逐渐摸索和展现出一流建设的西电特色。学校取得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和发展成绩表明,抢抓机遇、彰显特色、拓展领域、亮旗争先,对西电迈向一流至关重要。郑晓静指出,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长期的、相对雄厚的积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迄今为止全国唯一的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取得了一些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为国家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西电应有的贡献。郑晓静强调,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响应人工智能发展需求,对标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努力为支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输送骨干人才,提供核心技术,这是学校对党的十九大积极回应的举措之一,也是学校为国家服务、人才培养做出贡献的最为庄严的承诺。郑晓静对人工智能学院提三点要求和希望: 一是要勇担历史使命,找准方面,趁势而为。希望学院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认真研究国家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领域、文件和报告精神,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和国家、区域、行业领域发展的趋势,顺势有为,乘势而上,在人工智能未来发展大局中找准方向、做好规划、谋定而动,奋力构筑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的培训基地、创新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的平台。要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在适应国家需求、服务国家需求的过程当中,探索和引领一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新道路。二是要整合资源、同心同德,共同奋进。人工智能学院承担着统筹组织实现相关领域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希望学院积极稳妥地做好教学科研机构的组建,面向海内外凝聚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同时要特别注重和完善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贯彻落实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为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为引进人才把好入口观夯实组织保障,做好导向引领。希望学院以学校发展大局出发,以促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为着力点,迈好学院发展的第一步。也希望学校相关部门和其他学院继续着眼大局、鼎力配合、全力支持,为人工智能学院的顺利运行创造条件。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瞄准一流,引领发展。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希望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在“新”字上下工夫、做文章,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谋划新思路、探索新体制、提高新举措、取得新成就。希望学院解放思想,开阔眼界,瞄准新的研究方向,形成西电的新优势,发挥出高校引领科学进步和技术发展的作用。同时要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以前沿技术变革为引领,争取产出不可替代的成果,为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提供新动能,贡献新力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构筑先发优势 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贡献“西电智慧”成立仪式上,罗二平发表致辞。他表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成立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件大喜事,对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希望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加强合作交流,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据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定位为研究型学院。学院将紧跟世界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紧扣国家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依托学校电子信息特色与优势,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彰显学科交叉融合与军民深度融合的“双融合”特色,着眼和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研发、师资队伍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国家安全。按照建设发展规划,学院未来将依托现有学科科研基础和人才资源储备,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成果研发中心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在全国高校范围内构筑先发优势,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学院试点示范单位,实现引领发展,为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发展贡献西电智慧。据介绍,在人才培养方面,西电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将以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为主体进行培养,未来还将成立“图灵实验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科学研究方面,依托学校“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智能感知与图像理解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能感知与计算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研究平台,以及在感知认知、机器学习、自然计算与计算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基础,西电人工智能学院将面向复杂影像感知与人工智能、类脑智能与深度学习、视频感知与光电智能系统、数据科学与大数据关键技术、智能控制与机器人系统和高性能智能计算等开展科学研究。副校长蒋舜浩,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任应坤,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西北大学、空军工程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高校嘉宾,陕西国博政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蒜泥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黄河集团设计研究所、陕西北斗金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和研究机构嘉宾,以及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人工智能学院筹备组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同参加了成立仪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科技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晚报等14余家媒体记者对成立仪式进行了关注和报道。记者:陈圆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全局工作安排,今天下午我们召开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动员大会,刚才为王从 同志传达了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同时,表彰了~年先进处室和先进个人、优秀党员,我向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祝贺!借这个机会,我想就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开展加强作风行风建设、提升机关良好形象的主题教育,谈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充分肯定机关、直属事业单位的工作,进一步增强提升机关良好形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回顾过去的一年,在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建设方面,我感到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能目标明确,信心增强,大家投身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精神状态好,可以说是人心思教、人心思上
二是能勤奋进取,埋头实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推进教育发展、改革和稳定,可以说各项工作都有新起色
三是能加强学习,团结协作,进一步端正服务态度,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可以说人文氛围不断增强
四是能依法治教、廉洁从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可以说风气有明显好转
当然,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大力弘扬务真求实精神的新要求,对照实现全市“两个率先”的任务,对照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对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市级机关作风建设的文件精神,市教育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在作风行风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思想还要进一步解放,观念需要不断更新;二是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还要进一步增强;三是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还不够牢固和强烈;四是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五是教育的热点问题还需要花大力气来解决,社会满意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与不足,尽管只表现在少数同志身上,但它的影响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这些问题与不足之所以能够存在,我觉得主要责任在局党委,主要责任在我,如果说我们对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的同志教育和提醒工作不到位的话,首先是我的工作不够主动,不够到位。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做好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对于教育的作风和行风建设工作,大家要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评价,在上年度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公开评议市级机关活动中,市教育局的位次有所提升,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这是全市教育系统八万名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包括直属事业单位全体同志团结协作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样的评议结果并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不能有任何的满足和骄傲。必须在保持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扎扎实实地把教育机关的作风建设和教育系统的行风评议工作做好、做实,进一步提升教育部门和教育局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干部的良好形象。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两个务必”要求的迫切需要;
二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是切实提高机关行政效能、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
三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是努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机关,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目标的前提保证;
四是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是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干部自身建设、提高个人综合素养的内在要求;
三、坚持标准,讲求实效,认真做好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的各项工作
关于这次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主要方法和措施,以及时间步骤,在市委、市政府的动员大会和印发给大家的活动方案中,都进行了明确安排。我想就开展加强作风行风建设,提升教育良好形象的主题教育,提几点意见:
1、要把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与加强学习结合起来
在学习中,要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和学有所成的要求。要认真组织学习《宪法》、《行政许可法》、《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李岚清同志的《教育访谈录》和~-~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所谓“学有所得”,就是要通过真心实意的埋头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超前性。
所谓“学有所思”,就是要结合读书学习,思考和分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推进教育发展、改革、创新中的突出问题,深入调研和切实理清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谓“学有所成”,就是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上,通过学习,解决当前教育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一些重点问题、难点问题、热点问题和盲点问题。
2、要把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与卓有成效地做好各项工作结合起来
总的要求是:一般工作抓提高,重点工作抓突破,各项工作抓亮点。要用80%的精力抓20%的重点工作,用抓20%的重点工作收到80%以上的工作效果。教育工作主要是做好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关于教育的改革,今年教育改革的重点,在年初已作了明确,也就是要大力推进教育的五大改革创新,即:大力推进发展思路的改革与创新,在推进教育均衡和可持续发展上有新的作为;大力推进办学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激发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上有新的作为;大力推进人才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新的作为;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实施素质教育上有新的作为;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在提高办学水平上有新的作为。
关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提出,要注意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的关系;二是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提高的关系;三是正确处理好学校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稳定的关系;五是正确处理好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于教育的稳定,这是推进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只要有教学行为存在、有学校存在、有教育存在,安全与稳定就必须放在突出的位置,一时一刻都不能忽视、不能放松。
这些都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同志、各个处室来认真研究措施,加以落实。
3、要把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与解决好教育敏感问题结合起来
教育上当前主要要解决好五个方面的敏感问题:
(1)招生问题
(2)治理教育乱收费问题
(3)高度关注农村教育问题
(4)学校改制问题
(5)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问题
4、要把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与建章立制、加强规范化管理结合起来
5、要把加强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与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结合起来
重点是要改进会风、改进文风,开短会、写短文章,提倡领导同志亲自调查、亲自写调研报告,亲自抓落实。
四、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把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要把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市级机关作风行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认真落实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要落实到位。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局机关相应地成立了机关作风行风建设领导小组,局领导班子全体同志和各处室主要负责同志为领导小组的成员,由我担任领导小组的组长,为王从 同志、爱华同志和清钅监 同志担任副组长,机关党总支、纪检监察室负责有关的具体工作,各处室协调配合,共同把机关作风行风建设工作搞好。
二是宣传沟通要落实到位。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作风行风建设中,要敞开大门,广开言路,广泛听取基层学校、广大教师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作风和教育行风的批评建议,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真正把不同方面的意见搜集上来,把影响教育形象和声誉的问题排查出来,把教育应的的形象和品位提升起来。
三是计划措施要落实到位。无论是学习动员、排查整改,还是建章立制、督查评估,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省略,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必须严密慎重、严格规范,做到不护短、不遮丑,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纠缠于细微末节,绝不能搞人人过关,绝不能搞打击报复,绝不能流于形式,绝不能走过场。
四是督查指导要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管机关必须管作风”、“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教育行风评议中出现的问题,虽然现象出现在下面,但根子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所以,我们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作风建设上,切实解决工作中存在的服务意识淡薄、工作效率不够高的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问题,绝不能不顾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教育局机关还肩负着对教育行风建设的垂范和指导职能,各处室必须通力协作,继续聚精会神、集中精力抓好教育行风建设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教育行风评议的成果。
【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201】推荐阅读: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09-08
2024年玉林市教育局直属学校招聘教师12-10
山东省威海教育局直属学校公开招聘教师简章06-13
人文教育渗透进高校学生管理研究12-16
高校贫困生教育管理创新思路论文09-07
继续教育中心20109-19
教育部高校试点课程10-12
高校美育教育06-21
高校党史教育07-2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20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