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企业调研报告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机电专业企业调研报告(共8篇)

机电专业企业调研报告 篇1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调研总结报告

(2010级)

一、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职机电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步伐,把精品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办好,切实做好2010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贯彻执行学院《关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原则意见》的精神和要求,我们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通过市场调研、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对岗位群、岗位素质、岗位能力要求、人才培养规格、专业课程体系等提出符合市场需要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培养方案。按照学校的要求,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专业岗位需求、学生就业去向、职业技能要求、职业素质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专业发展建议等问题,组织各专业教研室骨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兄弟院校和毕业生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获取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提出专业改革和建设的思路。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进行充分讨论,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的就业领域、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要求,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素质和能力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进程安排、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选用等给出建议,制订出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按照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确实可行的专业培育方案和措施。我们机电专业教师在2010年上学期深入多家机电类企业,进行考察。

二、调研情况汇报

(一)院校: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二)院校专家

1.湖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何国旗教授,博士

2.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方忠民,博士,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3.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主任廖友军,副教授,省级专业带头人

4.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车辆工程系副主任王玉辉,副教授,省级专业带头人

5.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一体化专业带头人 张谦

调研时间:2010.04.1

2参与人员:周迎春、何瑛、陈雄辉、杨益梅

调研情况细述如下: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方忠民博士向我们介绍了该系情况:

机械工程系是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最多、招生专业是全院办学历史最长的系部。现有教学班级44个,学生1440余人,专任教师50人,其中高級职称20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35人。在专任教师中,担任湖南省高等教学会金属工艺学理事会副理事长1人、铁路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高职院校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带头人1人、湖南省电工维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株洲市职业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学科带头人1人、株洲市加工制造类学会副理事长1人。目前主持省级精品专业一个、省级精品课程一个、参与2007年省级重点科研课题一项、2007年省级一般课题两项、2008年参与省级课题3项、2009年主持省级课题4项。该系创建于1956年,办学历史悠久。尤其是机械制造与机电设备管理与维修专业的办学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实训设备齐全。50多年来,已经为铁路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3000余人;2004年学院移交地方以后,高度重视专业的改革和建设,坚持“立足株洲、服务长株潭两型社会;立足湖南,面向全国;立足现代,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机电工程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的研究和实践,构建了以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融合专业特点,制定并开始实施以工学结合为重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两个假期和第6学期在企业完成半年顶岗实训,同时把“双证书”要求纳入了专业教学计划、对毕业设计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毕业设计课题更多的是真题真做,强化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在保持专业特色的同时,我们紧贴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实现了“大专业、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改革,构建了模块式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并实践了讨论式、案例式、以工作任务、工程项目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改革成果显著。目前开设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两大专业,下设数控技术与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设备营销、工程机械、工业设计、焊接与自动化七个专门化方向;建有单片机原理、电工学电子技术、检测信号与信号处理、金属切削机床、控制技术、金属热处理、金相观察、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力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可编程控制器、内燃机、数控原理14个标准实验室;数控仿真加工、机械CAD、CAM、模具设计与加工专用机房;内燃机拆装、钳工、机加工、铸锻焊、机械设备大修、电工等实训室,并建有一个功能较全的数控演练基地,主要面向机械制造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加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技能的生产一线应用型技术

人材。该系始终把培养有专门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工学结合,在办学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在保证专业核心课程以外,还增加了用人单位的专业课程和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课程,不断优化人材培养方案,加强了人材培养的针对性。目前该系与长沙高压开关集团、株洲齿轮厂合办的“长高班”、“汽齿班”,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完专业知识后直接到企业顶岗实习,未出校门,先有岗位,学生在实习期间还可以获得生活补贴,减轻家庭负担,毕业后,经考核合格,直接到企业工作。2008年又与南昌铁路局、南宁铁路、昆明铁路局开设了2010届学生工程机械方向的订单培养班。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成在心态、赢在务实、胜在坚持”思想教育,并通过学生的顶岗实习去付之于具体的实践,使学生能在尽可短的时间融入社会大家庭。并且很多学生能很快从一线操作员成长为技术设计员。

他们所做的改革以及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三)企业专家

1.湖南汽车齿轮厂人事部部长罗总,叶总

2.湖南力达液压机械厂严总

调研时间:2010.04.10

参与人员:周迎春、何瑛、陈雄辉、杨益梅

调研情况细述如下:

机、电、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是这些产业的主要特点。被调查的单位都涉及到机电技术的应用,大部分岗位需求综合素质高,具备机、电技术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型人才。在分别与企业领导、人事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毕业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座谈后,充分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崛起,社会人才需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机电专业作为电气自动化、机械制造等专业的补充与延伸,机电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成为各企业争夺的对象。企、事业单位急需一线技能型操作人才,尤其是综合技术应用人才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毕业生姓名:机电1071、1072班学生

调研时间:2010.04.10

调研情况细述如下: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已面向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打破地区、行业限制,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其中许多毕业生要到南方沿海地区条件好的机电企业谋职,这势必也会加大人才的需求量。21世纪机电技术的新发展及随着我省西、北、东部崛起和

战略政策的实施,先进技术的利用规模将不断扩大,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机电技术专业人才。本专业就业形势较好,需要实践经验,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大实习实训的深度和广度,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具有长远而广阔的社会前景。

三、调研总结

调研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职毕业生需求是巨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此,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急需,我院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改革调整,该专业以社会发展对机电专业高职人才需求为着眼点,建立一个科学、完善、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体系。突出应用性、整合性、实践性、先进性、综合性的原则,使毕业生既能掌握机电设备的使用、制造、维修、检测、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进行机电产品的维修及数控机床的操作、编程及维护等实际技术。这一措施适应了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适应了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教改后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新途径,提高课程的整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知识的综合性,加强实践性,使该专业的毕业生明显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通过对企业、学院、专家的走访与调研,对机电类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培养模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认识,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专业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特别是湖南经济和制造业高速发展,为提高产品质量及加工效率,实施自动化生产,企业对高精度、高技术含量的的机电设备的需求已大势所趋,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已被各制造业部门引起足够的重视,业内已出现严重缺口,这给高职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及其教学改革提出了崭新的课题。

周迎春

机电专业企业调研报告 篇2

调研吴中区及周边机电类企业, 通过对企业的用人标准、用人层次、招聘途径、员工培训以等各个方面的调研, 分析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岗位要求、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探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关键问题和教学体系设计的思路, 调整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下一步建设和发展的方向, 为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 为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奠定基础。

二调研对象

调研对象为机电类国有、民营、外资等企业人事经理、部门经理、技术骨干、我校机电专业毕业生。具体企业有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苏州宝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

三调研方法

1. 典型调研

重点调查与我校机电专业长期紧密合作的企业。调研该企业的生产岗位, 岗位要求, 企业招聘要求, 员工的学历结构, 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文化生活等。采用企业参观、企业骨干访谈等形式。

2. 重点调研

重点调查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研毕业生所在的企业、工作岗位、岗位要求、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等。

3. 抽样调研

针对开办本专业来, 抽样采集优秀企业生的典型案例。调研优秀毕业生成长过程中, 基本素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要素与个人成才的关系。

四调研内容

1. 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是提高现代化制造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广泛, 在各行各业自动化生产、制造、运行与维修及其他环节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 而且新技术本身也要形成产业化。

2. 人才供需状况

调研苏州产业结构, 装备制造产业内的企业所占比重较高, 图1说明苏州产业结构中装备产业内的企业占到35%。

3. 岗位技能情况

本次主要调研17家企业, 了解企业的主要生产产品, 企业的基本性质, 企业的主要岗位, 以及主要岗位的基本要求等。表1为调研企业的主要信息。

本次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调查中,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进行汇总。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开设的岗位分布情况如下表2所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的岗位, 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生产管理工作。

在近两年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调查中, 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近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基本肯定, 各单位对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 见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专项能力表。

五调研分析

1. 从业人员分析

企业中, 目前招聘人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传统媒体广告招聘、校园招聘会、人才资源中介机构、内部员工推荐、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等形式。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以校园招聘会招聘为主。图2为企业员工招聘渠道与招聘数量比例图。

对于各个岗位人才层次需求, 不同类型的企业需求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总体趋势是:技术工人的人才层次集中在高职和中专学生, 现场管理人员集中在高职和本科学生;设计人员通常集中在本科生。其中调研的13家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基本素质好, 基本功扎实, 自我学习能力强, 业务能力提升快, 有团队合作精神, 也更便于管理, 而且到具体岗位后, 上手较快, 并能胜任多个岗位需求。图3为企业员工学历层次分布图。

对于现场管理人员来说, 企业偏向选择高职生和本科生, 这部分人员都需要从基层做起, 了解具体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 能在现场指导工人解决生产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选择高职还是本科生, 企业的使用部门更多的是要看其工作中的表现和适应能力, 并不是太注重其学历。图4为企业员工技能等级分布图。

2. 课程设置分析

根据调研, 明确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面向的职业与岗位, 掌握具体岗位主要业务工作。表4为机电一体化职业岗位分析表。

结合企业具体岗位要求, 将其细分于专业课程内, 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能力与课程相对应。

3. 招生就业分析

2013、2014年我校招收的590名五年一贯制学生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数稳定于13%。图5为2013、2014年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五年制专业招生比例。

近两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学生共190人, 就业率100%, 专业对率92%。在175名专业对口人名中, 按机电产品制造、机电产品维修、机电产品销售三个就业方向, 见图6: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就业方向比例图。

4. 同类院校分析

我校周边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学校有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苏州相城中等专业学校, 它们都是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院或办班点, 它们具有相同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校五年一贯制按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招生, 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框架内, 结合我校的特色, 制订出符合我区及苏州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而开发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开发的两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对比, 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中, 更具特色, 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更加细化。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上, 围绕机电产品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维护与维修、机械零部件生产、机电产品质量检验与管理、机电产品售后服务等核心岗位, 更加具体, 对职业能力要求与素质更加细化, 培养方向更加清晰。 (2) 职业能力结构更加真实。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职业能力培养细分为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三个维度, 并呈现出具体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更具可操作性。 (3) 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更具针对性。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包含的课程从课时分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教学实施建设、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描述, 为课程实施带来更大的便利。

六调研结论

1. 人才培养定位准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等相关岗位的技术工作, 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定位清楚, 方向明确, 符合企业、学生、家长的要求。

2. 人才培养途径有效

我校在该专业的开办中, 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人才培养。

第一, 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在学校宏观调控下, 机电一体化专业团队紧抓各种机遇, 以专业建设为抓手, 全面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在专业建设中, 积极参与省市级各项评估, 反复锤炼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办学能力。近年来, 专业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不断充实,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 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学生就业形势更加喜人。2013年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为省品牌专业。

第二, 以课程改革促进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 在“工学六合一”教学模式下, 开展课程改革。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纲领, 开发专业课程标准, 以建设校级、区级、市级精品课程为抓手, 建设校本特色教材、课程资源库。

以校企联动、引入企业生产案例改革实训课程教学。建立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教学团队, 指导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训练。将企业生产案例引入校园, 转化为教学内容, 贯穿于实训教学中, 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通过第三方 (企业工程师、区技能鉴定员) 对技能训练进行考核, 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第三, 以技能竞赛提升实践能力。校技能节中车工、钳工、维修电工等项目的开设, 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技能的选择提供很大的平台。积极参与苏州市技能竞赛, 更大程度地提升师生技能的水平。

第四, 以“三创”基地引导创业意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在系部, 建立了学校“车娱水”洗车行、“衣香坊”洗衣房, 为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提供了创业平台。课余时间在“三创”基地工作, 提高学生创业意识, 增加了创业的机会, 提高服务能力。

3. 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推动教学工作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首先是建设好一支教师队伍。一方面以名师工作培养班、青年教师培养班的开设, 梳理我校教师教育教学理念, 增加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一些培训, 提高教师职业教育的各项能力。其次是大力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特点, 加强理实一体化、项目化教学, 转换教师角色, 实现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再次大力改革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 尝试学校考核转变为第三方考核, 从而实现学生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

4. 师资实力雄厚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着一支知识扎实、技能过硬、理念先进的教学团队, 能够胜任好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第一, 校内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现有24人, 师生比1∶16, 其中研究生学历 (硕士学位) 达到29%, 高级职称达到8.3%以上, 获得机电专业相关的技师资格达到100%。第二, 兼职教师团队。聘用苏州新火花机床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强等8名企业专家、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温×芳博士等4名高职校教授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外聘教师为该专业教育教学注入更多新鲜的元素, 为办出特色专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5. 实训 (实验) 条件优异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拥有14个实训 (实验) 室, 良好的实训 (实验) 环境为本专业开展实训、实验提供优异的条件。

摘要:通过对机电企业的走访、毕业生的调查, 对照苏州市机电类企业用工需求、兄弟学校人才培养要求, 系统分析与论证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特性, 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调研

参考文献

[1]季桂起.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 2009 (3) :62~64

[2]胡晓岳、冯宁.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32) :20~22

[3]俞云强.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 2012 (2) :109~110

[4]李宏.传统市场调研与网上市场调研的比较研究[J].企业经济, 2004 (5) :73~74

机电专业企业调研报告 篇3

摘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四个车间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培养模式、调研、教学改革

中国分类号:H319.1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着力探讨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如何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审视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等问题,是高职教育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

结合我院建设“2.5+0.5”项目体制,机电工程系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相关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对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四个车间进行了调研。对专业现状、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为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⒈ 就业调查情况:

(1) 企业人才分析

首先针对企业人才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和分析。装试厂的三个分厂分别为大修厂、试车厂和装配厂,其中装配厂由两个车间构成,相对来说装配厂规模大于其余两个厂。它们需要的主要的技术人员分为两类:工艺员和制造工程师,主要来源都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或者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进行技术工作,而聘用的高职生主要是在一线工作或在二线从事基层管理工作。

(2)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

根据三个分厂四个车间反馈的意见可以看出,对毕业生的评价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思想政治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12方面,从调研结果来看

一般企业认为毕业生在本专业知识方面知识基本恰当,能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是对发动机试车技术和大修技术来说,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有待加深加强的。另一方面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本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有一定的欠缺。此外,在创新能力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所以在校期间需要加强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

(3) 企业需求情况分析

① 毕业生主要从事岗位

在调查中,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毕业生就业在装配岗位的约占50%,大修岗位的20%,试车岗位的28%,其它工作岗位的2%。

②急需人才

目前企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是(按先后顺序):航空发动机部装人才,航空发动机总装人才,航空发动机试车人才,装配厂基层服务人员。调研的这个结果对于我们以后开展教研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指导学生就业都有了明确的导向。

③学生知识结构分析

一、知识结构分析及其重要性

目前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知识结构大致分为文化基础知识、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认为专业知识尤为重要,技术基础知识比较重要,文化基础知识也不可忽视。

二、目前急需掌握那些知识

我们从管理层、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中调查,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得出,目前急需要掌握材料学知识、航空发动机基础知识、试车基础知识及装配的基础知识。

三、教师授课

传统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已经不能满足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学生的需要,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例如讲练结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

2.结论与建议

(1)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传授的文化素质基础课程和技术基础课程,已基本满足毕业生在设计工作中的需要。但是在专业课结构(尤其是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上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2)无论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还是课程内容的更新等等,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应先行一步。因为缺乏将发动机知识有机结合的教师,缺乏对发动机装配实际操作等深入了解的师资队伍,而要求学生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特长,都是空谈而已。因此,各学校应有计划、有目的让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创造对外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讲授多门课程,并积极参与科研和课题研究,这样才能造就一支真正适合专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3)突破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摒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樹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过程中要实现教学角色的四个转换:即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由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媒体、实验设备从演示工具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和训练工具;教学过程由传统的分析讲授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4)如何解决教学时数少,内容多,要求高的矛盾,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原来课堂上教师力图用板书、语言、图形来描述的专业知识,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上实训教室的实际训练,达到教学计划提出的培养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按照以上的思路,提出教改措施:

(1) 制定科学的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教学计划

对本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和合理分解,确定专业能力规格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关键,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应以实现能力培养规格要求为目地,全理的安排各教学环节,构建新的以理论、实践教学互为补充,以培养专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结合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使学生通过劳动部和国家相应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岗位证书和等级证书,达到培养目标。

(2)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原则,利用现代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即恰当地创设课题,归纳要点,科学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解决时间与内容间的矛盾,进一步开发教师想象和创造力,形成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大大缩短教学时间,为实现学分制,弹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3) 建立教师培训网络

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培训目前已成为困扰各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大问题。大面积开展教师培训,迅速提高教师的思想专业素质、水平,为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教师专业素质培训包括两方面:一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跟上专业发展步伐,及时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二是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培训,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现代化教育理论等。

(4)尽快组织编写出适合新形势发展的教学计划,开发符合新教学模式的各类精品教材。

参考文献:

机电专业实习报告 篇4

年级:2010级专业 :模具设计与制造

学号:xxxxx实践单位:xxxxxx

二〇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

学生毕业实践报告

前言

毕业实习是我们在完成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之后,综合运用知识的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机电专业必修的实践课程,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毕业实习使自己在实践中验证、巩固和深化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知识的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加强对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习单位的各项业务进行初步分析,善于观察和分析对比,找到其合理和不足之处。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发现并提炼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7月我进入广东省中山市国通五金制品厂实践,了解该公司的生产车间的生产路线、工艺流程、主要单元操作过程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和车间现代化生产组织与管理体制、安全生产规程、环保和节能措施及其它主要规章制度。这是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开始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每天在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上班期间要认真准时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能草率敷衍了事。我们的肩上开始扛着民事责任,凡事得谨慎小心,否则随时可能要为一个小小的错误承担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再也不是一句对不起和一纸道歉书所能解决。

一、实习单位的概述

公司简介

广东省中山市国通五金制品厂位于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广东省中山市东凤镇。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烤炉配件的厂家。

我们拥有专业的研发人员、工程师、技术、模具、质检等专业人员30多人,员工近百人的强势团队。我厂设备齐全,拥有大、中、小电脑系统控制线切割机多台、大型M7163、M7340挂北磨床多台及商精密数显铣床、弯管机、车床等几十台加工精密设备,拥有冲床、切管机、钻床、攻牙机、氩气焊、二氧化碳焊等上百台设备。

广东省中山市国通五金制品厂主要生产各种类型的家用、商用烤炉配件,基中家用烤炉配件有:a、环保耐高温保护用隔热垫片;b、燃气引射管及炉头系列产品;商用烤炉配件有:a、各种炉头系列;b、各种机加工煎盘系列品。

二、实习内容

实习工作岗位:冲模工

产流程简介

我所实践的单位给我安排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是生产线上的一名冲模工人,主要工作内容是将所需要的板料放在拉深模床上利用拉深模拉深成形为水槽。上班时间是从早上七点半到下午的五点半中午休息两个半小时。工厂的车间是以多工序完成产品的生产;水槽是由两部分组成。

首先是槽体的制作先是下料,通过下料设备对不锈钢板料进行下料出所需的形状和尺寸。然后进行修边,用相应的液压机床和模具进行拉深,第一次拉深到所需尺寸要求的2/3,进行退火处理后再拉深直到符合标准,完成拉深后再进行切边处理,这样就完成了水槽的槽体的工序。

接着是水槽边沿的制作:同样首先下料,得到所需的板材然后进行修边,之后通过相应的模具和液压机床进行成型、冲孔、折弯等处理完成水槽边沿的制

作。将之前的槽体与边沿通过对其进行滚焊和氩弧焊进行焊接,再将焊接好的水槽在打磨机上进行多道工序的打磨、抛光,再将工件按顺序放入药水池、温水池、清水池将各种油渍、污渍清洗干净,然后喷漆、压平、压条,最后包装。工厂领导让在每个岗位都做了下体验工作,这样才能了解生产全过程。

三、个人心得

时光如梭!这期间使我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一个飞跃,这次暑期实习,使我深刻地理解了实践的重要性,理论无论多么熟悉,但是缺乏了实践的理论是行不通的,现在终于明白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的含义。本次暑期实习的目的是使我们对磨具机器、生产过程及注意事项有一定的实践基础,了解一些初步的生产原理以及对图纸的认识、生产过程、设备的维护和简单维修的方法;对磨具制造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初步的理解;培养和锻炼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地结合,作到不仅具有专业知识,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校我们学到的很多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从考试到学习,都是围绕书本的理论知识展开的,而很少会关心我们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这一次的实习,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想问题,去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去亲手操作,实践,这个过程使得我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我更加明白了,其实我的学习路还是很漫长的,还有着很多很多的东西我没有接触过,一山还有一山高的道理,现在才真切的体会到。

实习的时候的确觉得很累,而且从理论到实践的这个过程并不想想象的那样简单,从开始就不断地遇到问题和困难,但是这样更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如何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许多事情经过了自己去想,有思考,有实践,就会有收获;这两个月的暑期实习,我个人收获颇丰,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学到的.四、总结

短短的实习工作结束了,留给我的则是在漫长的人生路上用之不尽的财富,感谢车间领导和老师给我许多难得而宝贵的学习机会。现在回头看走过的路,这似乎也是漫长的近半年的时间里却也留下我终身难忘的点滴,在这里我跌倒过,被人嘲笑过,但我最终是成功的,我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得到了同事的认可,也得到了他们或许是有些羡慕的眼光,因为我向他们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的。虽然目前对于我来说,经验并不是很多,也没有好的技巧。但是我自己看到了属于我自己的闪光点,学会了怎样和别人沟通,也学会了体贴和团结同事,正是在这样的工作中我才真正说是提升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当然经历了这么多的可以说是坎坷和辛酸之后,我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懂得要用一颗平等心、平常心去对待别人和事情,也了解和切身体会到团队的重要,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集体中1+1>2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并懂得了体谅人、爱护人、尊重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实际意义。在实习工作的待人接物中处处也体现着我们的文明度,有些虽说是小节,但若没有真正意识并做到是很难取得别人信任的,当然那样的话,也成就不了什么事了。我现在对自己的这份工作特别的满意,我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公司更多的人认可我,我不会让曾经教会我工作的老师们失望,更不会让自己失去信心。

通过实际的工作,切身接触社会才懂得生活的艰辛,更懂得珍惜的重要,一分一里都来之不易,最重要的还是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邓小平同志就说过:“活到老,学到老”,我们即将踏入社会的新青年、新的祖国的知识分子更要通过这次难得的实习机会,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与社会的差距,努力缩小这种差距,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真正做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2010级机电工程系---------xxxx

机电专业-金工实习报告 篇5

在两个星期的实习过程中,让我掌握了车工、铣工和刨工的一些基本操作,还初步了解了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操作方法。

2007年3月26日是我们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车床车间进行实习,首先是负责老师为我们讲述此次实习的内容和要求,还有实习安全知识。接下来便是正式的实习了。我们两个人一台机,十八个人一组由一个老师辅导。我们的老师先为我们讲解车床的命名和型号,再教我们车工的第一步:装刀和进给装置的操纵。装刀是一项要求比较准确的内容:要让刀刃对准工件的中心轴线,偏差不能超过0.2mm,还要使刀具伸出的长度在刀具厚度的1.5到2倍。操作进给装置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再加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损坏工件甚至断刀。所以老师对我们要求也比较严格,他总是要在旁边指点我们。我们按照老师的要求安装了三把刀(粗车刀、精车刀、切断刀),体会了进给的控制。之后老师开始教我们加工简单的工件,在车床里加工的工件主要是轴承类的,加工过程分为粗加工和精加工两类。车削加工时,工件的旋转运动为主运动,车刀的纵向走刀运动和横向吃刀运动为进给运动。加工工件前要分析机件图,知道加工要求。加工的时候我们先把要加工的工件固定在夹盘上,再用粗车刀车平工件端面,就可以正式加工了,加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测量。首先是粗加工,要求是快速的把机件的形状加工出来,所以转速和进给都会比较快(要在安全操作的范围内),加工出来的工件是比较粗糙的,一般的工件都还需要进一步精加工,因此粗加工的时候要留足余量一般要比准确值大0.2mm以上(视具体的情况而定);精加工要求的是准确的把机件加工完毕,准确度高,转速和进给要低一些,这样加工出来的工件才比较光滑;精加工完了以后要检查工件,确定无误后就可以切断了,需要注意的是切断的时候要分段进刀,即进一点停一下再进,以免把刀卡住了,特别是到了最后的时候一定要慢。另外切断的时候也要留余量,因为切断的面是不平的,还要进行车端面的加工。

车床是目前机械制造业里比较常用的加工工艺方法,刚刚来这里实习的时候,觉得一切都很奥妙,不敢随便动手,但又想学懂它。现在经老师的指导,已经不再害怕了,能够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简单的机件加工了。我想我们正在向机电人靠近了。

在车床车间里我们共学习了六天,我们还在铣刨床车间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铣削工件和刨削工件的实习。第一个下午是由两个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解铣床和刨床的基本知识。刨床是一种用来刨削平面的机械,使用刨床需要注意地方有:

1、改变行程时要先把刀走到最前面,否则就不能准确的调节刨刀的行程,刨刀的行程要比被加工的工件的长度多30到100mm;

2、改变刨削速度时要先停止运动,以免损坏机器;

3、刨削的进刀量不能过深,要小于2mm,以免崩刀;

3、进给量要控制在1到2mm,这样才能使刨削的平面比较光滑,确保安全。铣床则可以铣削平面和铣槽等工艺的加工,操作铣床是比较简单的,主要就是要注意安全。由于铣刨床车间里可用设备比较少,所以我们都是几个人合作加工以两个机件的。因为在车床里实习后已经有了一定的操作经验,所以我们都能掌握基本的操作。在现代的机械加工工艺中,运用到铣削和刨削时,大都是使用大型的综合机床进行加工。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些是刨铣工艺的入门技术,它将会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机械化大生产中去。

实习的时间过得是飞快的,结束了普通的车工、铣工和刨工的实习,我们就

开始学习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是在普通的车床和铣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在工作原理上是一样的。只是,数控主要是电子信息控制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而普通的则要靠人工操作,加工出来的工件精密度比较低,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数控加工更适合高速的、标准的、批量的大生产。

在数控车床车间里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对刀,对刀的步骤是:先对第一把刀——用第一把刀车端面,车完后沿x方向退刀,在程序里录入G0 Z0-输入-“自动循环”,再车外圆-沿Z方向退刀,录入G0X值-“自动循环”;然后就可以对其他的刀了,对其他的刀的时候只要把刀碰到了就可以了,此时停车-分别在对应的刀补里录入坐标值即可,对刀完后还要检测是否正确。接着就可以录入程序或调用程序进行加工了,因为这次实习的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并没有很深入的学习程序的各种代码,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一些基本的代码的意义。在数控铣床车间里我们也要学习对刀,不同的是铣床的坐标是三维的。其实如果明白了对刀的原理,无论怎么变化都是比较简单的,关键的是要明白相对坐标的意义。就如:当知道旧坐标原点的位置时,算出新的原点与它的偏差,相应的移动到该位置,重新定为原点便可。数控铣床的老师还要求我们每个人要尽量自己设计一个程序加工出模型来,我觉得这是很有味道的事情,很多同学都设计出了很漂亮的图形,我设计的是一个奖杯,但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没有加工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独立思考和动手对数控铣床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这样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动手能力,这是这次实习教学的一大亮点,应该在其他的车间里推广。

十天的金工实习很快就结束了,通过这次的学习使我们对现代的机械制造工业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机械加工的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熟悉了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在主要的机械加工方法上有了初步的独立操作能力;在实习的过程中,培养、提高和加强了我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了遵守纪律,遵守安全规则的意识,提高了整体的综合素质;老师对我们的严格要求,让我们体会到作为机电人的不易,培养了我们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我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在实中心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让我很敬佩。我们的老师总是耐心地给我们演示操作过程直到我们都懂了为止,我们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指导,每一个小错误他都会揪出来,为我们讲解清楚并阐述错误所带来的危害;当我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只要提出来了就一定会帮我们解决;在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那边实习的时候老师也是一样,他们总是能不耐其烦地给我们检查程序,因为数控的程序语言要求比较高,有一点小毛病都不行,但老师一定会给我们检查出来。老师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我觉得金工实习对我自己来说非常有意义,非常实在.它给我的大学生活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它让我更贴近技术工人的生活,让我增长了更多的专业知识,让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我们学校的实习教学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以培养同学们自主动手能力为主,理论以实践相结合,还让同学们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提升了同学们在大学生中的竞争力,更容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住脚跟,适应了现代工业生产的潮流。

机电专业顶岗实习报告 篇6

20xx年11月,咸宁的天气开始变得阴冷,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下个不停,像极了我们这群10级即将离校实习学子的心情,本来冬天过后便会是春天,但是当自己第一次把脚迈进社会时,不免还是感到丝丝害怕,特别是像我这样没有选择和大部分同学一起实习的“落单者”,更是不敢去面对。可该面对的总要面对,于是揣着一颗忐忑的心来到了联系到的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进行实习。

厦门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是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在厦门设立的一家独资企业。公司成立于1993年10月,总投资额4300万美元,注册资本1450万美元。公司位于厦门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生产经营数码相机、音响、映像产品和相关产品及其零部件,公司的生产线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二、实习过程

来到公司的第一天,并不是下第一线学习,而是将我和最近一批新员工进行集体培训。一个讲师,一张ppt放映大屏,像极了学校的一切,只是自己的身份已从学生变成了实习员工。讲师动情的讲了企业的企业文化,大概状况,提及最多的便是注重安全防范,当然,生命无价,这是我学到的第一课。

第二天,在了解我的相关情况后,将我分到了品质管理部,这个部门主要是在生产线的相关环节,使用一些测量工具对线上产品进行品质的检测,以使产品达到标准要求。班长将我们一起分到这个部门的几个人带到了工厂的`车间转了一圈,大致给我们讲了我们将会在工厂的某个岗位。我以为这样就该上岗了,没想到进入车间后,还是学习,各个部门的班长以及专门负责培训的讲师又给我们培训了一个星期左右,才将我分到一条流水上。在正式上流水线操作时,有一个做了几年的老员工作为我的“师傅”指导我,这位“师傅”是中专毕业,广西人。在那条线上的检测岗位,工序都比较简单,主要是拿高压电极,气压测试来检测产品的负荷能力以及承压能力,还有便是用游标卡尺测试产品规格等等工作,加之师傅的热情,所以很快上手。流水线的工作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偶尔也会换班到其他岗位,但工作内容都大同小异。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不去认真思考,你的所有一切都会在这种每天重复几千遍的动作中被磨平,所以我认真的想了想我来企业的目的,主要是将自己的理论知识用实践充实,将自己的见识扩展,顺便将自己的意志磨砺一番。所以在这千篇 一律的日子里,我将我思维的点放在了那条永远不停的流水线上,结合自己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我选择了探讨“自动化生产线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这个问题,而经过一番探讨后发现,自动化生产线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情况实际上取决于自动化产品在生产线的装配。实习探讨方向及认知

通过阅读一些参考资料,我得知,所谓自动化生产线,是产品生产过程所经过的路线,即从原材料进入生产现场开始,经过加工、运送、装配、检验等一些列生产生产线活动所构成的路线。

狭义的生产线是按照对象原则组织起来,完成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即按照产品专业化原则,配备生产某种产品(零、部件)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各工种的工人,负责完成某种产品(零、部件)的全部制造工作,对相同的劳动对象进行不同工艺的加工。

机电专业企业调研报告 篇7

深入企业顶岗实践, 使我们的专业教师接受了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浓厚的企业文化的洗礼, 使我们的专业教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得到了升华, 使我们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解决职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实现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1. 教育教学理念的突破

“这次实践活动, 让我们这些站惯了讲台的专业课教师从课堂走进了企业生产一线, 使我们把握了现代企业中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 提高了专业技能, 体会了企业的真实需求。‘学徒’生活虽然非常辛苦, 但收获颇丰。下企业实践, 像企业人员一样上下班, 从事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 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普遍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差距, 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到企业实践。我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得到了训练和提升, 通过与企业人员的交流, 明确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2. 教师实践能力的突破

教师到企业实践, 了解了企业的生产实际, 也带着问题, 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 提高了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掌握了相关生产工艺和新的技术信息, 同时对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有了较充分的认识, 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 也对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切实的了解。带着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 数控技术专业教师从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重返学校。这样利用寒暑假进企业、访公司、下车间开展实践活动, 已经成为我校教师苦练内功、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职业学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建立一支既有现代教育理论水平, 又有现代教育实践能力;既有较高文化素质、业务技能素质, 又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关键。就将暑假作为老师的“第三个学期”, 要求每一位专业教师都要下企业学本领、练技能。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后, 和企业职工同工作、共学习, 共同接受企业的管理和考核。在活动期间, 专业教师按学校下发的要求认真实践,

3. 教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的突破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 不仅使教师体验了企业工作的艰辛, 更重要的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 发现了教学内容和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 了解了职业岗位 (工种) 对岗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高职职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重构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高职教育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注重教学内容和行业挂钩, 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训和服务技能的提高, 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掌握过硬的服务技能。体验专业生活, 感知岗位需求, 更新专业知识, 强化技能水平, 提升专业素养, 为教学提供素材;教师接受双重管理, 学校跟踪调查, 企业也会针对老师的工作情况给出鉴定。

4. 教师职业素养的突破

我们体验了员工们的真正生活, 欣赏了员工们的精神风貌, 他们的细心、耐心、恒心和良好的忍耐力、精力, 都是我们要在以后工作中学习的。比如他们那些接待我们的人都是在我们之前出现, 接待我们的同时他们原来的一份工作在晚上加班完成, 并且每个员工的服务态度都很好, 随便问那一个他们都会很耐心的回答你, 不管有多累他们的精神风貌都很好, 没有半句怨言, 时刻保持微笑, 这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要学习和做到的。

总之, 扎实推进专业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紧跟生产服务一线技术的新发展, 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这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也是确保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短暂的实习给了我们很多教育和启示。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 努力做好每一个教育环节来回报学校对我们的期望。为学校今后教学工作中的专业和课程标准化、工作计划的表格化、教学与日常工作过程的精细化、教学与教研的职业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杨振升.谈双师型高职教师的内涵及培养.教育与职业.2005, (17)

机电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篇8

【关键词】机电专业;课程整合;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的一个大的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对于机电专业等综合性以及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专业,这就要求要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整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注重于学生与环境的互动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因此,本文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对机电专业课程改革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课程整合的内涵与外延

1.1课程整合的内涵

课程整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经验的整合。在经验中,学习者可以形成信念,可以形成一定的价值观,进而获取有关自己与客观世界的有关概念。同时,通过反省学习,学习者可以获得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整合的学习一方面会将新经验整合于学习者的意识框架中,另一方面,学习者则可以通过过去经验的整合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经验的整合旨在组织课程经验,旨在组织知识,从而使得学习者的学习更容易,使学习者形成相关的意识框架。

其次,知识的整合。课程整合应该说明知识组织的原理,应该说明知识运用的原理。在实际遇到问题的时候,通常会超越学科的界限来寻求适当地知识以解决问题 ,而不是只是想到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所以说,知识的整合是将知识置于对学习者有意义的环境中以与其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孤立零散的学科知识相比,这种知识的整合更易于学习者进行学习,并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好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获得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1.2课程整合的外延

首先,课程组织原则。垂直组织原则和水平组织原则是课程组织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指的是对课程内容学习先后顺序的安排;而后者则是指跨越学科领域的整合,强调的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的形成。

其次,组织要素与组织中心。组织要素可以是一项技能,同时,其也可以是一种价值,指的是课程教师选择下一个主体的基本要素,或者是课程教师选择下一个单元教学的基本要素。而组织中心则是由在考虑某种组织要素后所安排的某项联系来构成的,是由在考虑某种组织要素后所设计的某项实验来构成的。

最后,组织中心的整合方式。第一,以交通、度量衡等各学科内已有的论题作为组织中心;第二,以冲突、环境等社会问题作为组织中心;第三,以系统、变迁等过程取向的概念作为组织中心;第四,以学校生活、与同学相处等学生关注或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作为组织中心;第五,以能够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吸引人的论题作为组织中心。

2.课程整合的策略

2.1课程整合的组织形态

如何切割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设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保证这些被切割的问题维持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而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妥善安排这些被切割的内容,从而使得他们之间的密切的关联得以维持。其中,相关课程、综合课程、衍生课程、多科整合课程、科际整合课程以及跨科整合课程是课程组合的主要的组织形态。如何切割教学内容,并保证这些被切割内容间维持密切联系的问题。而课程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将这些彼此分割的教学内容加以妥善地安排,以取得更密切的关联。

2.2课程整合模式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课程整合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第一,Jacobs的科际整合单元模式,其所注重的是一个主题的探讨,注重的是一个问题的探讨,其目的则是对众学科的观点的结合;第二,Clark的整合教育模式 ,其目的是开发感觉、思考、直觉和感情等人的心智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有助于产生整合有用的学习经验;第三, Palmer的课程联系模式 ,该模式则是针对课程专门化的弊端,通过设计环形图来使各科目之间得以联系,从而达到课程整合;第四,Miller的全方位模式 ,该模式的发展是基于联系和互信的概念,避免课程分立,使不同学科之间得以密切联系;第五,Fogarty的十种整合方式 ,该模式的划分是按照整合的程度来进行的,单一学科寻求联系、跨学科寻求联系、学习者之间的整合以及跨越学习者的网络模式是该模式的三种主要形式。

2.3课程整合的要求

首先,学科知识间建立相互联系。课程指的是学习的经历,课程整合指的则是学习者在经历中对不同学科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的领略,从而完成一个综合的任务,或者是得到一幅知识的全景,或者是得到一个世界观。

其次,个人学习经验和经历的整合 。作为一种历程,整合指的是持续的调试,理解的调试,互动的调试,强调的则是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原始角色。所以,课程整合要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从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组织学习和经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关联学习和经验,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统和学习和经验。

3.课程整合的实施

首先,确定与范围课程整合的幅度。

课程整合的幅度指的是课程实施的效能和针对对象,而课程整合内容的广狭则是课程整合范围的内容。对于很多课程整合,其实施的幅度是有一定限制的,其实施的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课程整合得以全面实施的实例比较少。如果要全面实施课程整合,那么,全体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而如果所要实施的是局部课程整合,那么,不需要全体的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其中,可以是由某些特定的学生和相应的某些特定的教师参与其中。

其次,确定课程整合的合理模式以及主题。

在确定课程整合的模式时可以参考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然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则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进行修正。作为教师,在课程整合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自己学科的观点来确定课程整合的模式、主题以及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还应该容许将其他学科纳入到课程实际中,此外,作为教师,还应该要敢于科目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确定课程整合的合理模式和主题。

最后,撰写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活动并进行课程评价。

在撰写详细的单元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要结合课程整合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应该要从广泛的层面来考虑。在教学活动实施后,则应该相应地进行课程评价,从而了解课程目标所达成的程度情况。

【参考文献】

[1]黄忠国.加强专业调整改造与学科建设增强高校自主发展能力─对我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1994(S1).

[2]赵江铭,杨杰伟,白国长.《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1(25).

[3]文振华,尹欣,孙新.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1(05).

[4]赵淑,陈匡正,赵儒.对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的探析[J].才智,2008(20).

[5]于复生,张芃,范文利.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01).

上一篇:钢厂实习心得下一篇:楹联与楹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