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连除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回忆运算定律、减法的性质,然后做题(重点复习减法的简便运算)868-52-48=868(52+)1500-28-272=-(28 272)415-74-15=

二、讲授新课

出示:篮子里有16个苹果,平均分成2组,每组平均分成4份,每份平均几个?(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汇总结果)

思考:请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16÷2÷4 16÷(2×4)

=8÷4 先求每组几个 =16÷8 先求2组一共多少份 =2 再求每份几个 =2 再求每份多少个 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生: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师:既然结果一样,算式又会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从这个例题中再次寻找一下

师:在连除的算式中是否能这样的方法计算,我们来看例题3,看能否验证一下。

1、解决问题、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3:一共有25个小组,每个小组种了5棵树苗。购买树苗花了1250元,每棵树苗多少钱?

思考:请你们用一种或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思路。学生活动:列出算式后,反馈活动结果(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黑板上)方法一:1250÷25÷5 方法二:1250÷(25×5)引导学生说说解题思路,生:先求每个小组的树苗花了多少钱生:

再求一个小组中的每棵树苗多少钱? 方法二:1250÷(25×5)

生:先求25个小组一共种了多少树苗

再求每棵树苗多少钱?

师:同桌两个各选择一种方法计算一下结果是否相等。生:结果相等

2、唤起回忆,理解意义。

教师引导小结:在解决上面两个问题过程中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把两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

120÷4÷6 = 120÷(4×6)1250÷25÷5 = 1250÷(25×5)生借助情境看图理解。

生:先求每个小组的花多少钱再求每个小组的每棵树苗多少钱和先求25个小组一共栽了多少棵树,再算每棵树苗花多少钱,都能求出最终的问题,只是采用的方法不一样,所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除数的积

师:看来前面我们提出的算法是正确的 师:相比之下,这两种计算方法哪种简便? 板书课题:连除简便计算

3、引导总结,归纳规律。

师:你能用简短的语言来表达一下吗?或用一些算式、字母表示一下? 生: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除数的积 a÷b÷c=a÷(b×c)

三、运用规律,深化理解

第一层次练习:根据规律填空,使等式成立。1、2000÷125÷8=2000÷(○)2、500÷ ○ =500÷(25×4)3、840÷(21 ○)=840÷ ○ 4 第二层次练习: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90÷13÷3 4000÷25÷8 160÷5÷16 第三层次练习:解决问题 明明用3个星期写了420个毛笔字。他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连除的简便计算

120÷4÷6 = 120÷(4×6)1250÷25÷5 = 1250÷(25×5)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后两个除数的积。

郗丹丹

2014.4

《连除简便计算》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除数,可以用这个数去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的规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2、引导充分感知,自主总结归纳规律。

3、引导灵活运用规律,增强数感,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

连除的简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的一些简便运算。教材主要着眼于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写成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将简便运算的教学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这样既能使学生知道数学和生活的有机联系,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抓住“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这一个主题图,创设情境,以情导航,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质疑,议论,探究,比较,归纳,总结等教学活动。在学法指导上,我采取迁移、点拨、渗透、对比、反馈等多种指导方法,突出 “五让”的特色:

(1)让学生观察;(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与。

以上的“五让”,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特点。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部分:通过回忆前面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完成填空题,检查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探究部分:

1.分苹果,小组讨论利用学具完成任务,列式,分析思路,计算结果。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通过两种不同的列式方法,找出其中的联系,初步总结除法的性质。3.讲解例3.用例3来验证上面初步总结的性质是否正确。根据问题列式、解释、计算、比较。

4.通过两个算式的比较,发现结果相同。证明前面的除法的性质是正确的。

5.用公式表示性质。

(三)设计练习,巩固提高:

新课程指出“练习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环节,我设计的练习题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填空题、计算题和解决问题。填空题主要考察性质和公式的掌握情况;计算题主要考查性质和公式的运用;解决问题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灵活运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形成新的技能和技巧。

(四)课堂小结:

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你在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受?“的提问,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起到梳理概括,提炼升华的作用,以促进他们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郗丹丹 2014.4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除法运算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和减法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是教学的重点,而学习这个运算性质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更简便灵活地进行计算,因此我有意识地强化了“根据算式特点灵活运用除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在设计时作了这样的处理:

1、教学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因为有减法性质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应用类比迁移能够比较自然地想到除法的运算性质,个人以为,让学生理解“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虽然是重点,但不是难点。采用这种教学思路的更多意义在于渗透一种“学习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该是有帮助的。有句话说得好,“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也是我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想努力追求的。

2、在分层次的验证,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一是举具体算式验证,二是通过生活实例验证,一般而言,做为新课教学应该先借助实例进行算理理解再引导学生举例验证。但基于我对学生“类比迁移”的期望值比较高,所以让他们先举具体算式进行验证,这是属于模仿性层次的。然后通过具体实例验证,重点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算理,实现思维上的一个提升。

3、有意识地强化了“要根据算式特点合理选择方法灵活计算”这一数学思想,并将这个难点分散与各个环节。在巩固除法运算性质的同时,通过“哪种填法可以使计算更加方便?”让学生再次感受在“多样”的算法中,还要进行“优化”。4.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着实感受到,对孩子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果老师总是放不开,那么孩子永远不能独立思考完成任务,所以今后要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设计

1.解决问题引入, 初步感知规律。

谈话引入:同学们,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应用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呈现材料一:一共有4个小组, 每个小组种了2棵树苗。购买树苗共花了48元, 平均每棵树苗多少元?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试着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方法一:48÷4÷2=12÷2=6 (元) 或48÷2÷4=24÷4=6 (元) 。

方法二:48÷ (4×2) =48÷8=6 (元) 或48÷ (2×4) =48÷8=6 (元) 。

当学生说完两个算式的解题思路后, 师小结:同学们真厉害, 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一边用48连续除以两个数, 一边用48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结果都等于6。因为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所以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板书:48÷4÷2=48÷ (4×2) 或48÷2÷4=48÷ (2×4) 。

呈现材料二:小明爸爸花180元钱买了2盒礼酒, 每盒里面有3瓶。问平均每瓶礼酒多少元?

师:把算式列出来 (不必计算) 。

学生独立列式后, 反馈:

一是:180÷2÷3或180÷3÷2。

二是:180÷ (2×3) 或180÷ (3×2) 。

质疑引思:同学们列出的两个算式, 一个用180连续除以两个数, 一个用180除以这两个数的积。两个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说理 (一是从中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 二是从结果来判断。) 交流后, 老师适时板书:180÷2÷3=180÷ (2×3) 或180÷3÷2=180÷ (3×2) 。

设计说明:本节内容从教材编写来看是以解决问题为起点的, 这与教材的编写体系有关, 因为在三年级下册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连除解决问题, 此时用连除的实际问题引出显得较为自然。同时, 连除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比较多, 呈现连除的数学问题情境, 能为后面解释算理提供一定的背景, 便于学生以原有的经验来解释新问题。

2.研究算理展开, 深入理解规律。

(1) “从式到图”, 初步理解式的意义。

(1) 学生举例。

师:刚才我们从解决问题中发现,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是相等的。像这样的式子, 在一般的计算中会有吗?请你试着写出一个。

学生尝试写一组算式, 反馈两组, 并请学生说明为什么相等?其他同桌交流。

(2) 教师引疑。

师:那老师写一组算式, 它们相等吗?

教师板书:100÷4÷6与100÷ (4×6) 。

学生凭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得到了两个看似不一样的结果, 大多数学生会认为不相等。当需要研究两个算式到底相等还是不相等时, 学生会碰到困难, 于是教师引入图形进行分析。

师:假如老师用一个长方形来表示100, 你能表示出100除以4再除以6的过程吗?请你与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讨论后, 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过程, 老师用图演示过程。

师:同学们从演示图知道了100÷4÷6的意思, 那么100÷ (4×6) 表示什么呢?

指名回答, 老师用图配合演示。

师:现在你觉得这两个算式相等吗?为什么?

指名回答。

小结:两个算式都是把100平均分成24份, 求每份是多少?所以是相等的。

回到呈现材料一、二的例子中, 请学生想象思考:用图来表示48÷4÷2的过程是怎样的?用图来表示48÷ (4×2) 这个算式的意思呢?两个算式最终的意义一样吗?

同理让学生同桌合作说说180÷2÷3与180÷ (2×3) 这两组算式的意义, 体会两个算式相等的本质。

(2) 总结规律, 构建模型。

师:看来这里好像有规律的, 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个规律吗?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等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师: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试试看?

学生自由表述完毕后, 教师指名回答, 板书:a÷b÷c=a÷ (b×c) 。

师:这个字母式的左边表示什么?右边表示什么?这里的a可以表示任何数, b可以表示任何数吗?c呢?

设计说明:通过几何直观手段, 引导学生从除法“平均分”的意义入手, 理解为什么“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 可以除以这两个数乘积”的道理, 为学生充分理解“连除性质”找到支点, 从而比较自然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运用规律, 深化理解。

(1) 智慧闯关第一关:比比谁的眼睛亮。

400÷10÷4, 下面哪几个算式与它相等?

(1) 400÷ (10×4) (2) 400÷4÷10 (3) 400÷ (10+4) (4) 400÷ (4×10)

媒体动态呈现各个算式, 每题3秒后隐去, 请学生记录序号即可。完成后先反馈结果, 然后请说明理由。

(2) 智慧闯关第二关:比比谁的算法巧。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交流。重点交流第二题, 将典型的几种方法呈现出来, 如336÷6÷4或336÷3÷8等。说明理由后稍作延伸, 是否可以变成336÷2÷3÷4呢?

请学生试着说明理由。

……

设计说明:以上两个练习, 一是体会连除性质的推广, 二是把“连除性质”的应用, 安排在“除法运算”背景中, 扩大了计算的背景, 打破了纯粹的技能训练, 把数学意识培养放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

二、两点思考

1.从意义理解入手, 探讨连除性质有其特殊的需要。

作为一节规律探究课的教学, 我们首先想到是否可以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的教学模式进行组织教学。然而经过思考我发现, 虽然作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方式, “猜想——验证”有着其重要的价值, 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本节内容的具体实践却存在着两大障碍:一是在学生举例验证过程中, 与加法、减法、乘法等不同的是, 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局限, 当出现不能整除时, 学生很难作出解释;二是即使学生对a÷b÷c=a÷ (b×c) 这一规律作出验证并认可, 但由于是通过不完全归纳验证得到的, 无法推广到对a÷b÷c=a÷c÷b的理解上。因此, 我认为“猜想——验证———归纳”作为探究“连除性质”的教学模式并不合适, 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学习方式, 才能达成相应的目标。

2.借助几何直观, 以图形分解来理解算式意义, 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性质的本质内涵。

对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3

一、运算律及口算与计算能力的综合应用

习题出现后,教师先要让学生利用凑整法,通过观察、讨论,看这道习题能否直接应用运算律。

1.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如54+87+46,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的4和6加起来得整数,就可以直接应用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先求出54与46的和是100,再用100+87=187;又如15×28×2,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是5的数在乘法中可直接与2、4、6、8进行凑整。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直接运用乘法交换律,求出15与2的积30,再用30×28=840。而有些特殊的例子,如在25×4×7、8×9×125中,教师要加以强调,并让学生能够记住和应用,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类似这样的习题,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正确合理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分配律的应用。学生在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对于明显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问题较为容易掌握,而在稍有变化的情况下,掌握解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如15×(8-5)、(25+15)÷5和(125-25)÷5,这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探究,总结并发现规律。其实这几种类型的习题,它们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变身,在实际的解答中,它们同样都是运用了分配律,如15×(8-5),学生探究讨论后发现它即等于15×8-15×5,同样,(25+15)÷5即等于25÷5+15÷5,(125-25)÷5即等于125÷5-25÷5。

二、根据习题中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合理的拆分与合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几种较为特殊的题型:如在加减法中的175+206、230-76-124;乘除法中的540÷36、630÷14÷5、45×16、25×32×125。学生对于这几种类型的习题的解答常常感觉头疼,错误率也较高。如何较好地传授并让学生接受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应引导让学生探究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拆分与合并的简便算法。

1. 拆分。即把一个数拆开来,并应用合理的四则运算的方法分成两个数,再运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在上述列举的几道习题中,如175+206,学生通过探究观察讨论与分析,可以看出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206最接近200,而加上一个整百数计算起来较为简单。这样,就可以把206拆分成200+6,把175+206转化成175+200+6,学生计算起来就较为容易了。又如在45×16中,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点拔,根据乘法口诀运用凑整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把16拆分成2×8,就可以把45×16转化成45×2×8;25×32×125中,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4与8的积为32,即可转化为25×4×8×125;在540÷36中,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出,可以根据乘法口诀发现540与36中含有共同的因数9,这时,就可以把540÷36转化成540÷(9×4),脱去括号即等于540÷9÷4。像这样的两种类型的习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2.合并。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理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方法合并成一个数,应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如230-76-124,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可以看出76的个位上6和124的个位上4能够进行凑整,即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把76与124合并成一个整百数进行计算,这样,230-76-124就可以添上括号转化成230-(76+124);又如630÷14÷5,学生通过观察可以依据“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方法,运用乘法口诀把14与5合并成一个数,即运用合理的方法把630÷14÷5添上括号,转化成了630÷(14×5),像上述的两类习题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三、把接近整百数转换成整百数

1. 加上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减去增加数。如175+98,通过观察发现98最接近100,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加上整百数,再减去增加数,即把175+98转换为175+100-2。

2. 减去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加上多减数。如512-197,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97最接近200,减去200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减了3,就要加上3,即把512-197转换为512-200+3。对于这几种习题,学生就可以应用这种规律直接口算,真正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综合以上几种题型,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对运算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熟练地应用,在解答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快捷准确。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4

课题:简便运算的复习

厚禄乡中心小学 陈阳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能自主总结小学阶段的简便算法,进一步熟练掌握运算定律。

2、进一步理解算法多样化,形成较好的简算策略,并能够灵活应用简便算法计算。【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通过拆、分、移数据进行简便运算。【自主学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运用了什么定律。4×0.25+8×0.25 786÷12.5÷8

5.06-(3.06+1.3)25×

2.说说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用字母来表示下面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3)乘法交换律:(4)乘法结合律:

(5)乘法分配律:(6)除法的性质:

89××

2598(7)减法的性质: 【合作交流】

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任选4题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

59×101 2.8÷2.5÷0.4

12.5×8÷12.5×8

24×(【课堂总结】本堂课你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当堂检测】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任选4题)(1)×[

14(3)12.5×32×0.25(4)(***+6–)7.32 –(2.32+

234)

-(-

716141)](2)1.8×4+7.2×25%+0.25

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2、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简便算法的算理。

2、在简便算法中,把一个数改成两个合适的数的积或商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主题图

学生准备: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并记录下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质疑

(出示主题图及题目: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花了330元,还买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师:在昨天的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难题?

生1:“12×25”中,我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数进行改写。

生2:我想知道数的改写有什么好的方法?

……

师:同学们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是了不起!

二、解疑

师:计算“12×25”时,谁有妙招教给大家?谁能帮忙解决刚才同学们遇到的难题?

(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

小组1:我们组能帮忙解决第一个难题。只要记住以下几组常见凑整的数就容易了:5×2=10,25×4 =100,25×8=200,125×8=1000……

计算“12×25”时可以为25找朋友4凑整,就是把12改写成3×4,即:

12×25

=(3×4)×25

=3×(4×25)

=3×100

=300

师: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难题解决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

小组2:也可以把25改写成100÷4,就是:

12×25

=12×(100÷4)

=12×100÷4

=1200÷4

=300

师:这种方法也很巧妙!

小组3:我们组把12改写成60÷5:

12×25

=25×(60÷5)

=25×60÷5

=1500÷5

=300

师:你们的回答同样精彩!

小组4:我们组把25改写成5×5:

12×25

=12×(5×5)

=12×5×5

=60×5

=300

师:真不错!

小组5:我们组把25改写成50÷2:

12×25

=12×(50÷2)

=12×50÷2

=600÷2

=300

师:有自己的见解,很好!

小组6:我们组把12改写成2×6:

12×25

=(2×6)×25

=2×25×6

=50×6

=300

师:独具匠心,好!

小组7:我们组把12改写成6+6:

12×25

=(6+6)×25

=6×25+6×25

=150+150

=300

师:妙极了!

小组8:我们组把12改写成4+8:

12×25

=(4+8)×25

=4×25+8×25

=100+200

=300

师:真是绝了!

小组9:我们组把25改写成20+5:

12×25

=12×(20+5)

=12×20+12×5

=240+60

=300

师:真行啊!

小组10:我们组把12改写成10+2: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

师:了不起!

小组1:我们组还有一种方法,把12改写成4+4+4:

12×25

=(4+4+4)×25

=4×25+4×25+4×25

=100+100+100

=300

师: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们真行!

小组3:我们组也还有一种方法,把25改写成5+5+5+5+5:

12×25

=12×(5+5+5+5+5)

=12×5+12×5+12×5+12×5+12×5

=60+60+60+60+60

=300

师:你们组的想法很独特,老师佩服你们!

……

师: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同学们小组合作,集思广益,打倒了学习上的“拦路虎”,个个都是好样的!

三、拓展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生1: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生2:买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

(同桌合作讨论、交流,汇报列式。)

第一个问题:330÷5÷2

第二个问题:32×25

师:光学不练假把式!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计算这两道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点评。)

四、总结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6

一、学会寻找题目的特点。

(1)看到数字5、25、125想到数字2、4、8。将他们相乘,凑成整数。

例如:25、36,把36写成4×9。变成25×4×9,使计算简便。

(2)把接近整数的写成整数和一个一位数相加减。

例如:202×32,把202写成200+2,变成200×32+2×32,使计算简便。

(3)寻找能凑成整数的数,把它们相加减。

例如:126×5+5×74,发现126+74=200,就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5×200,使计算简便。

例如:357-64-57,发现357和57,都有一个57,相减正好是整数,可以运用数字搬家的方法:357-57-64,使计算简便。

二、巧妙运用简便计算。

简便方法的目的是通过用整数来参与计算,达到使计算化难为易的目的。题目的简便计算是千变万化的,主要是要让学生看懂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用简便计算。

例如:28×25的计算方法可以是(A)(20+8)×25=20×25+8×25(B)(7×4)×25=7×(4×25)(C)28×(100÷4)=28×100÷4

三、注重题目的对比。

有些学生对于简便计算,你出10题,他做下来可能是题题错。学生很难掌握简便计算的一个原因就是将题目混淆,故就不知道该题该用哪种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加强类似题目间的对比。

例如:(25×20)×4与(25+20)×4的比较,前者是运用乘法结合律,后者是运用乘法分配律

例如:125×88和88×102的比较,前者是拆88,把88拆成8×11或88拆成80+8,后者是拆102,把 102拆成100+2。

如何提高简便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篇7

一、提高简便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

教育方式较先进的发达国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注重使用简便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简便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拓展思维去灵活解题.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只注重书本教学, 教师将书本中的定义、解题方法、例题传授给学生, 在做题的过程中, 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但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进行学习, 也限制了学生思路.简便教学能够使学生在解题时, 运用相关算式的特点, 结合有关的定义或公式来解题, 通过灵活的运算过程, 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二、提高简便计算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一) 提高学生的数感, 使学生理解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

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会自主地利用思维去解题,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学生会利用已经学过的计算方法和规律来解题, 他们能将解题方法灵活运用.而对于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 只能运用传统的解题思路来进行计算, 这就极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想提高简便计算教学, 就需要学生增强自身的数感,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效率.在增强学生数感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解题方式之间的联系, 例如, 在数字运算过程中, 让学生了解49可以写成49=40+9, 也可以写成49=7×7, 或者49=50-1, 这样就能使拆分和运算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可以通过记忆数字间的规律来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 4×25=100, 8×125=1000, 了解4, 8, 100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运用运算规律来进行简便计算.

(二) 巩固和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公式

要想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就需要学生灵活掌握运算定律和公式, 例如, 加减法性质、乘法交换率、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率、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率等.让学生了解到为什么要用简便计算方式, 使用简便计算有什么好处, 这样就能让学生对简便计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交换率和结合律等运算方法来进行简便计算, 也要帮助学生了解简便计算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定义和公式来拓展自己的思路, 选择既简单又适合的方式来解题.例如, 在练习的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定律和公式, 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 14×5+2×5+6×5=5× (14+2+6) =5×22;或者14×5+2×5+6×5=14×5+6×5+2×5=5× (14+6) +10=5×20+10.在简便计算教学实践过程中, 应该注意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 拉近学生和数学知识间的距离,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增加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 加强练习, 合理选择简便计算方法

知识的学习有记忆周期, 所以在学习知识以后要利用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在做题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认真观察习题中的数字、运算符号, 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运算符号来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题目的过程中, 也会自觉地观察这些问题, 从而更好地分析应该选用的简便计算方法.教师可以用各种题型搭配的方式对练习题进行设计, 通过适当地做练习题, 可以使学生巩固简便计算方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简便算法计算4.4×2.5的结果时可以利用以下几种计算方法.例如, 4.4×2.5=0.4×2.5×11=1×11=11;4.4×2.5=4.4×10÷4=44÷4=11;4.4×2.5= (4+0.4) ×2.5=1.1×10=11.这几种简便计算方法运用了已经学过的定义或规律来计算, 使运算更为简便.

(四) 培养学生的解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加强易错题训练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更好地利用简便计算方法, 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提高, 也能使学生对运算规律和公式定义的记忆更加扎实.同时还要加强易错题的训练, 例如, 在算式587- (187-87) 的运算中, 学生很容易将算式拆分成587-187-87, 这时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错误理解和正确答案进行比较, 让学生探讨拆开括号后到底是“加”还是“减”, 最终找出正确的方法587- (187-87) =587-187+87.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往往是混淆了分配率和结合律等基本定律, 所以在利用简便计算方法进行运算时, 学生只有选择正确的运算定律才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我国数学教学方式的分析, 了解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简便计算教学的重要性, 寻找提高简便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并根据具体的数学实例进行说明.提高了简便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不仅能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也能使学生的计算速度提高,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简便计算教学适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推广.

摘要: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 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方法的培养, 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使学生对数学的运用方式更加灵活, 并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简便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提高,简便计算,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易玲, 刘维城.对简便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 2012 (7) .

[2]顾家才.简便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科学大众, 2009 (9) .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8

分类(讨论)思想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简便算法教学中有重要应用。简便算法贯穿在整个高年级数学教学之中,这部分内容较复杂,是计算重、难点之一,难在学生常常不能理解运算定律、性质的本质,作业中张冠李戴的现象非常普遍。怎样帮助学生加深对运算定律、性质的理解,理清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逻辑联系,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提高简便计算的技能技巧呢?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完课本例题之后,我引导学生自主编题,分类讨论各种题型的简便计算方法,研究如何灵活应用运算定律、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分类梳理运算定律、性质,建构认知系统

教学时,引导学生分类梳理定律、性质,巩固归纳知识,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可以做如下整理:

二、分类梳理各类题型,形成技能技巧

鼓励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运算定律、性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依据不同的简便计算思路对问题及算式分类整理,以实现灵活应用定律、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简便计算能力的目的。

1.直接用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解决的问题。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都只涉及同级运算,其形式相同,运算符号不同。计算时,一般先算相加、相乘能“凑整”的数据。为了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计算前可以先记住一些相加、相乘为整十、整百的特殊数(比如:2、4、6、8乘25,2、4、6、8乘125等)。

例:(1)书店里有2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放38本书,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38×4×25=38×(4×25)=3800(本)

(2)书店里有38本《自然探秘》,49本《童话故事》,62本《世界博览》,三种书一共有多少本?

38+49+62=38+62+49=149(本)

2.需要分解某项才能用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解决的问题。

例:(1)书店里有2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6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2)书店里有2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放9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又如,算式:36×25=9×(4×25)=900(本)

32×25×125=(4×25)×(8×125)=100000

99+357=100+357-1=456

3.直接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问题。乘法分配律涉及两级运算,计算时公因子提到括号外面相乘。

例:(1)一件衣服125元,一条裤子62元,买8套这样的衣服一共多少钱?

(125+62)×8=125×8+62×8=1000+496=1496(元)

(2)一件衣服135元,一条裤子65元,买8套这样的衣服一共多少钱?

135×8+65×8=(135+65)×8=1600(元)

4.需要分解某项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问题。

例:(1)书店里有25个书架,每个书架有102本书,一共有多少本书?

25×102=25×(100+2)=25×100+25×2=2550(本)

(2)书店里有25个书架,每个书架能放99本书,一共能放多少本书?

25×99=25×(100-1)=2475(本)

5.需要添一项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的问题。

例:(1)一本《英汉辞典》36元,书店采购员先购买99本,又购买了1本,一共要付多少钱?

99×36+36=36×99+36×1=(99+1)×36=3600(元)

(2)一本《英汉辞典》29元,书店采购员先购买101本,又退回去1本,采购员买书要花多少钱?

29×101-29=29×101-29×1=29×(101-1)=2900(元)

6.用减法的性质与除法的性质解决的问题。减法的性质与除法的性质形式相同,算理相近,运算符号不同。减法的性质是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把后两个数合并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合并得的数;除法的性质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

例:(1)书店里有271本《儿童漫画》,9月份卖出126本,10月份卖出74本,还剩多少本?

271-126-74=271-(126+74)=71(本)

(2)书店里有271本《儿童漫画》,9月份卖出126本,10月份卖出71本,还剩多少本?

271-126-71=271-71-126=74(本)

(3)鞋店里有600双鞋,有25个鞋架,每个鞋架有4层,每层放几双鞋?

600÷25÷4=600÷(25×4)=6(双)或600÷25÷4=600÷4÷25=6(双)

不难看出,几乎每一类题型的简便计算都围绕着“凑整”思路展开,一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时要正用,有时又需逆用,具体如何运用要结合算式实际灵活处理。计算时,应认真分析题目的类型及数据的特点,利用恰当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简便计算优秀教学反思 篇9

成功之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不足之处:

六下数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0

【内容简析】

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奠基,所以计算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简便运算,是小学数学计算题中很常见的一种。从学生一开始接触计算就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渗透了简便运算的思想。简便运算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到充分锻炼,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在简便运算中渗透变换、转化、优化思想,“变整化”“凑整化”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计算“125×16”时,都是通过把16经过变换,转化成8和2的积,再把125与8相乘结合凑整,从而达到优化的数学思想。

【学情简析】

对于简便计算,六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且掌握,也不排除一些学生有例外。这里的例外是指一些学生学习掌握的特别好;一些学生学得特别差。但随着学生学习内容的增加、深入和计算能力的增强,上面的简便计算的学习情况将可能发生变化。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复习中要强调运算顺序,针对错误,针对学生容易上当的、容易混淆的计算题,让学生明确数学计算中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要求,学会正确的利用数和运算符号的特征合理灵活进行简算,逐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从而真正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地位。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学习,并且尽可能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真正参与教学活动。为此设计时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用复习提纲指引学生自主整理复习,以学生的整理成果带动课堂教学,从而初步实现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因此,基于上面的想法,我预设的复习是一个动态的复习课。动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前置复习。我用复习提纲指引学生自主整理复习。

2、复习反馈。在课堂上以学生的整理成果带动课堂教学。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也适当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反馈,一方面实现学生复习信息的交流,巩固掌握的基础知识和解决疑难。另一方面便于老师掌握简便计算现在的学习情况和有针对性地引导下面复习活动的进行。

3、巩固简便计算练习,夯实复习成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系统掌握运算定律,进一步理解运算定律、性质的含义,能按题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方法,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经历复习的全过程,学会复习的方法;在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体验学习的价值,并养成自觉简算的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享受复习成功的喜悦,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课前完成《复习指导提纲》:

1、自主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性质,要举例;

2、搜集一些典型的简便运算式题;

3、自编特色简便运算式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小组组织交流《复习指导提纲》1(约10分钟)

1、学生交流。教师巡视,选择全班交流的素材。

2、全班交流。

(概念梳理: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a×b)×c= a ×(b×c)

5、乘法分配律:(a+b)×c= a×c+b×c

6、连减的性质: a-b-c=a-(b+c)

7、除法的性质:a÷b÷c= a÷c÷b,a÷b÷c= a÷(b×c),a÷(b×c)= a÷b÷c)

3、随堂练习1:(在自备本上完成)

4、你想说点什么?

二、学习小组组织交流《复习指导提纲》2(约10分钟)

1、学生交流。教师巡视,选择全班交流的素材。

2、全班交流。

3、随堂练习2:(在课作本上完成)

4、你想说点什么?

三、学习小组组织交流《复习指导提纲》3(约10分钟)

1、学生交流。教师巡视,选择全班交流的素材。

2、全班交流。

3、随堂练习3:自己创编简便运算式题4道。(在自备本上完成)

4、你想说点什么?

三、课堂总结(约2分钟)

通过刚才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四、提升拓展(约8分钟)

1、易错题练习点评 7.4-5.4÷0.9= 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

2、定义新运算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下册P81例1及相关的运算定律和性质 教学目标:

一、口算训练,引入探究

2.5×4 12.5×8 57×16+43×16 11.5-8.7-1.3 3/7+1.25+4/7+0.75 2×7.3×0.5 1300÷1.25÷8 1 六年级数学讲义

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学衔接

二、教学内容

(一)概念梳理:

1、加法交换律: a+b=b+a。

2、加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交换律: a×b=b×a

4、乘法结合律:(a×b)×c= a ×(b×c)

5、乘法分配律:(a+b)×c= a×c+b×c

6、连减的性质: a-b-c=a-(b+c)

7、除法的性质:a÷b÷c= a÷c÷b,a÷b÷c= a÷(b×c),a÷(b×c)= a÷b÷c(1)一个数同时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和。用字母表示:

(2)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同时加上一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另外两个数的差。用字母表示:a-b+c=a-(b-c)

7、除法的性质: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除以第二个除数,再除以第一个除数。用字母表示:

(2)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除数的积。用字母表示:

8、积不变的性质:在一个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同样的倍数,他们的积不变。

(二)例题讲解: 例1:直接运用公式法

25×65+75×65 167×69-67×69 99×7.8+7.8 36×78+39×78+25×78 25.28×73+73×78-3.28×73

例2:含有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题

例3:运用积不变的性质的题

175×0.55+42.5×5.5+4×55

连除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简便计算;数学教学;现状;策略

数学这一学科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学生所要接触的重点学科,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考查有增无减,小学四年级处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阶段,能否学好数学,对于学生日后的数学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简便计算是一种常用的计算方法,教师如何能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这一方法对于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一、简便计算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简便计算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应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由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置较为单一,对于简便计算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重视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用繁琐的计算题目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学生对于运算性质和规律的理解,比如,在一个算式中,减去两数等于减去两数之和。由于教师的反复强调,学生对这一算法充分运用,在面对数学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想到这种算法,比如8.65-4.73-2.65这样的情况,学生会首先想到=8.65-(4.73+2.65),而不是经过简便计算,将算式转化为=8.65-2.65-4.73。另外,教师不能够引导学生在计算时合理地将简便计算和运算规律或性质相结合,对于相关训练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简便计算应用能力差,意识淡薄。

二、简便计算在四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1.实践经验与积累是基础

简便计算来自于实际运算中的经验积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简便计算的方法。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现实情境,比如,在讲乘法的分配律时,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月月去笔店买笔,一支铅笔0.8元,一支油笔1.2元,各买10支,共多少錢?这样的充满生活味道的情境设置,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2.在学习中亲自进行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教授的算法一般都是单一的,经过优化的,但是,考虑到学生个人能力的不同,教师提供的方法并不一定是适合于每个学生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自进行体验,经过对题目的学习,让学生自己找到最为适合的解题办法,小学生对于探索和发现都具有十足的热情,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自身的体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颇有成效。

3.树立辩证思考的教学观

四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树立起辩证思考的教学观,充分对教材进行理解,挖掘教材潜在的知识,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可以做到活学活用,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简便计算的奥妙之处,提升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

简便计算在解决数学运算问题中十分适用,不仅可以增加解题的准确性,同时可以减少解题时间的浪费,四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最终掌握数学知识蕴含的诀窍,为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詹雯.关于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的策略谈[J].新课程:小学,2014(04):92.

[2]白先玲.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策略探讨[J].成功:教育,2013(23):70.

上一篇:对话日记教学初探下一篇:关于国际残疾人日活动策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