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故事文字稿本(精选6篇)
看着依旧风流倜傥的陈里,我的脑海中又升腾起了很多美好的过往。三年时间,我觉得我和他之间的记忆已经渐渐模糊,可一想起,竟然还清晰如昨。也真巧,他早不来晚不来,偏偏选择了我们结婚纪念日的当天。
我开的布衣店生意很好,无暇去招待他。而他竟然当起了临时的小工,帮着招揽生意。这一切都是他之前不屑干的,我有些许的恍惚。无心生意,于是早早关了门。
在上岛,我开门见山地问他,你有什么事吗?他讪讪地笑,没直接回应,而是用久违的深情直视着我,说,卢白,我又想起了我们以前的日子,很甜蜜。不知道为什么?他无奈地摇着头。其实,我知道他的潜台词。一个男人如果在前妻面前念叨曾经美好的回忆,这说明他不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他在恋旧。这一点,对于一个曾爱得死去活来而又婚姻失败的女人来说,我懂。
下一步他要说什么,我也一清二楚,毕竟我和他相恋三年,结婚四年,七年的交集让我很清楚他的习惯。果不其然,他开始痛陈自己过去的不是,而这种检讨越深刻就越说明他企图想要得到什么,也许更直接地说,他想回头。我看着他,笑意盈盈,仿佛在听一个与己无关的故事。也许他突然觉得冒昧,于是语言越发含蓄。
即使心跳加速,即使强装无谓,可我又怎能忘记三年前,他臂弯里巧兮嫣然的女子,还有他义无反顾,潇洒离去时留下的决绝背影。我曾经的噩梦,第三者的戏码整夜上演,重新站立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这,他不会懂。
我虽然努力忘记,但不可否认,直到现在,他依然有着迷惑我的潜能。可叙旧容易,回头太难,歌里不都是这样唱吗?
他喋喋不休地叙说着前尘往事,宛如我们中间经历的只是一场别离,而不是婚变。而这样的氛围,我心里竟然跟随着他的思想,有说不上来的酸甜苦辣。
还好,电话及时响了,是杨查打来的。我果断终止陈里的煽情,说,对不起,我有人约。
杨查打电话是问我夏季衬衣来货了没有?
杨查是我的一个大客户,按他的话说,从第一次走进我的店,他家里所有的布衣用品都是从我这里拿的。不管床上用的,还是身上穿的,有时我也很奇怪,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怎么会如此钟爱棉布,并且总是自己亲自选购。
后来,我才知道他也是离婚加单身,只是一星期一次的频繁光顾让我有些纳闷。再后来,我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些话,对于经历过感情的人来说,不言自明。只是我一直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不是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女人,更不会轻易地让自己刚抽身而出一个可怕的已知,又急不可待地跳进另一个未知。
我平静地说,货到了,你有时间来取吧。
第二天中午,杨查把一袋东西拎到了我面前。他说,前几天去了韩国,听别人说那里的包包很便宜,就给你带了两个。还没等我拒绝,他又急忙解释,我不知道真假,也许是A货,你也别等着还钱给我,我以后来你这里取东西不准备带钱了,我们以物易物,直到两两相低。看着他不自在的样子,我没再坚持,只是写了一张条子,让他签字。
为了表达谢意,我请他吃饭。他坚持吃大排挡,非要喝酒,而他喝酒又上脸,红红的一片。他说,卢白,我喜欢棉布,就感觉棉布特别踏实,就如你给我的感觉,是个居家的好女人。我想,那是杨查对我说过最直接的表白了。
我没接茬,只说,杨查,我前夫来找我了。也许他和那个女人分手了。浪子回头金不换,这句话说的也许有些道理,不是吗?杨查嘴里含混不清地嗯着,一连几声,然后闷头喝酒。我想,交一个朋友应该远比找一个伴侣要强,谁能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呢?
陈里开始有事没事就往我店里跑,时不时打个电话,甚至有一天竟送了一捧花。我没有丢掉,插在花瓶里,呆呆地看。这种浪漫的伎俩,算是重温,也是折磨,因为它总让想起那些甜蜜和伤感的过往。就如一个结痂的疤,被一只手挠得痒得舒服又疼得出血。
我等待着一场结局,也许主角并不是我。
没过几天,她还是来了。许莎,依然漂亮,可眼角掩饰不住的疲倦。春天刚过,她就穿起了薄薄的纱裙,把身体的曲线衬托得婀娜多姿。以前盛气凌人的她仿佛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她叫我姐。很亲,但我听得尤其别扭。她如陈里一样向我道歉,最后,竟泪眼婆娑地抽泣起来,说,姐,陈里现在开始对我冷淡了,总对我发脾气,提你的好。我知道,他最近来找过你。姐,我曾是你们之间的第三者,我本没脸来见你,更不应该来求你,可我真的爱他。我不想失去他。
我摆弄着眼前的那束花,花瓣的颜色已暗淡,周边有些泛黄。我想,是鲜花总要凋谢的。
说实话,我痛恨许莎,可看到她红肿的双眼,那些曾经在心里被我念叨过千万遍恶毒的语言,竟然一字都没吐出口。女人为了男人相互厮杀,战胜战败,到最后,又能如何?
劝慰的话我也说不出口,只是由她说。临走时,她说,也许陈里想要个孩子,但我一直没怀上,如果你们复合了,也只怪我自己造孽,肚子不争气吧。
只一瞬,我的心生生地疼了起来,看着许莎远去的背影,我弯下腰,泪不知何时滚落下来,左脸一行,右脸一行。
母亲节。我早早回家,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客厅里大包小包的东西,保姆陪着母亲,而陈里正在厨房忙活。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陈里出现在厨房里,他手忙脚乱地在杀一条鱼。年迈的母亲因为我的离婚和父亲的去世,变得有些痴呆,且时好时坏。她喜笑颜开地喊我,白啊,你看,陈里回来了。你们结婚那么多年了,也该想着要个孩子了。我附和着说是,泪在眼眶里打转,扭过身,最终没让它掉下来。
陈里做的鱼不错,想必是下了功夫的。这期间,他的电话响了三次,他摁断了三次,最后关机了事。
母亲第一次那么开心,在她的意识里,陈里只是出差,从未真正离开我。而陈里,更是一句一个妈的叫着,那么亲热。在我看来,这是那么真实,而又是那么不真实。如镜中花水中月,一碰触,就消失不见。
送陈里下楼时,他顺势抱着了我,可我还是挣脱了。
中午,杨查来拿衬衣。他憔悴了许多,没有如往常一样坐下聊会,就匆忙离开了。
下午客户不多,突如其来的,我在5楼的店里感受到地震来临前的恐惧,顾不得拿任何东西就随着人群往楼梯跑。跑到3楼,我就在人群里看到往上跑的杨查,他看到我,一把搂着我,用他宽大的身躯拥护着我往下跑。
跑到楼下,大街上已站满了人。我慌忙给家里打电话,信号不通。杨查借了一辆摩托车就带着我往家赶。还好,一切正常,这个城市,只是强烈的震感而已。可靠在杨查的肩膀上,我第一次感受到真切的踏实。
可杨查的老家,地震却成了残暴的现实。他第一时间赶了回去,在看不到他的几天里,我才感觉到内心的恐慌。尽管他说家里一切安好,可我还是惴惴不安。
等杨查千辛万苦回来时,我去接他,看到他邋遢的模样,我情不自禁地扑了过去。我告诉他,我愿意把自己的第二次婚姻献给他。前提是,他要接受一个被我隐藏很久的秘密。杨查听我说完,没有说话,只是疼惜地把我拥进怀里。
我打电话给陈里和许莎,我要结婚了。
陈里很吃惊,也很伤痛,而许莎感激地向我祝福。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我离婚后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因为伤心过度,也因为赌气,我去做掉了孩子。也因为那次手术,导致我再也不能生育。而这点,杨查知道。
也就在那天晚上,杨查和我决定去领养一个孩子,因为我们都明白,生命的可贵不在于伤痛,而在于危难之际的行动。
威尼斯一夜
虹影在公开场合说过,要感恩她的前夫、伦敦大学教授赵毅衡。在她的著作《好儿女花》一书中,她道出了一个秘密:赵毅衡在他们仍然是夫妻的时候,还和她最小的姐姐保持着情人关系。最终虹影与赵毅衡分手,结束了11年的婚姻。写完这本书,她便解脱了,她对他不再有恨,因为她觉得没有他就没有现在的虹影,没有错误的婚姻,就没有如今的幸福婚姻。
2004年,虹影在一个朋友聚会上认识了英国人韦蔼德,韦蔼德是怡和洋行的中国总代理,也是一位作家,还是家族中在中国工作和生活的第四代人,是个汉语流利的中国通。
当时,韦蔼德的第一本小说刚刚问世,有点飘飘然,朋友介绍说这是虹影,也是写小说的,他以前没听说过虹影,所以温文尔雅谦逊豁达的他,用了一个小时告诉她什么是代理人,该怎样写信给出版社。他不知道那个时候虹影已经写了30本小说,发行到25个国家,而他才写了第一本书。虹影却报以同样的雅致,很有耐心地听完了他的话。
那次见面,虹影的美丽优雅给韦蔼德留下深刻印象。2005年,韦蔼德的《乾隆的骨头》英文版在伦敦举行新书发布会,他以此为借口,邀请虹影参加,虹影真的来了,让他好生感动。
韦蔼德告诉虹影,他们家在意大利有座房子,冬天他喜欢去那里写作。巧的是,虹影也要到威尼斯去参加一家意大利出版社举办的女性作家演讲活动。于是,他们约好在威尼斯见面。结果,好事多磨,韦蔼德的汽车在途中爆胎,他找拖车拖走了坏车,自己搭乘出租车赶到了目的地。那一天,他们在海明威曾经去过的酒吧聊了许久,又相伴在威尼斯的街道上漫步。古老的建筑,幽静的湖面,高悬的明月,爱情在两个人之间迸发。
上一段婚姻的遭遇给虹影带来了心理阴影,她不敢再谈婚论嫁,直到与韦蔼德有了女儿西比尔。为了给女儿一个安定的家,女儿两岁时,虹影嫁给了韦蔼德。
婚礼在意大利城堡举行,身着白色婚纱的虹影,虽然不再年轻,却依旧洁净玲珑,她挽着英国爱人的臂膀,脸上写着少女的羞涩。身边还有一个两岁的花童,像极了幼年的她,那是女儿西比尔。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偶尔会有争吵,但他总会首先认错,他对她说:“你是世界上最贵的。”虹影也有让丈夫心理平衡的方法。每次吵架后,她的情感补偿就是绝不让丈夫进厨房,一连几天给他吃不同的菜、喝不同的汤。她用这样带着“烟火”气的爱,滋润着丈夫。
2008年5月11日,虹影带着老公和女儿在家乡重庆参加“德中同行·走进重庆”中德文化交流活动,韦蔼德这个儒雅、幽默、待人和善的老外得到了重庆读者的喜欢。第二天,虹影一家见证了重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很快,她知道这是一次震中在四川汶川、波及面广、震级奇高的特大地震。虹影哭着对韦蔼德说,一定要为家乡做点什么。接下来的日子,虹影捐出了那年收到的来自国内的稿费,并跟朋友们一起进行了募捐。
这个女人的美丽再一次震撼了韦蔼德。而丈夫的支持与关怀又让虹影更加珍惜对方。
大隐隐于伦敦
伦敦是虹影的第二故乡,每年,虹影会抽出三个月的时间去伦敦居住。虹影夫妇住在郊外一个安静的小镇上,木头房子被一些高大的树木掩映。那里幽静的街道上,常常可以见到一家三口散步的身影。“我们是邻居中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我们家的中国菜已经远近有名。”两个人都在家的时候,晚餐会做得丰盛一些。有时为了准备一顿晚餐,他们会提前两周到好几个超市完成采购。开车的时候她喜欢听音乐、听新闻,小女儿和狗狗就在后座跟着音乐晃动尖叫。这些从前会被认为“麻烦”的事,此刻却让虹影感到惊喜和快乐。
韦蔼德也经常在家里工作,但二人互不打扰,各自看书写作,日子平静而有规律。“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收拾屋子和准备早餐,我要让我的家人在看不见一丝灰尘的屋子里享受阳光早餐。然后,再开始别的事情。”思考文学和哲学的脑袋,同样可以思考琐屑的家事。
装修英国的房子时,韦蔼德告诉虹影,英国人一般用淡粉色漆房子,但虹影却选择了特别鲜艳的蓝色油漆。很多路过的邻居都停下来看,觉得很奇怪,还有一个邻居说他们这是在犯罪!虹影和先生听了后,相视了很久,等这个邻居走了他俩哈哈大笑起来。韦蔼德在虹影耳边小声地说:“只有我的妻子敢如此大胆地使用惊人的色彩。”虹影回应他说,生活有时是一种冒险的艺术。
韦蔼德原本担心虹影在幽静的郊区生活会感到寂寞,然而,虹影却特别喜欢过这种朴素的隐居生活,在这儿,她读书、种花、养鱼、写作、做饭、发呆,感觉日子很不错。
在他们的大花园里,虹影有一个乐趣就是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有好几次,虹影发现她放在楼上的戒指等一些小东西不见了,觉得很奇怪,韦蔼德告诉虹影,一定是小鸟衔走了,它们会把戒指送给自己的情人!韦蔼德的乐观,感染与影响着虹影,她开始把不高兴的事写在纸条上,放在花园里。有一天,她看到一只红狐狸到她家院子里来找吃的,便告诉韦蔼德,她相信自己的不愉快已被狐狸消化掉了。此后,他有什么问题,虹影也以同样的方式帮助他。每当这时,他的眼神像初遇一位心仪的女人一样盯着她,流露着对妻子能将平常的日子过得不平常的赞叹。
虹影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即使是参加朋友的葬礼,也希望与众不同,带给朋友安慰。一次,他们去参加朋友玛拉的丈夫的葬礼。其他人送去的礼物都是死者生前喜欢的烟斗、威士忌等,虹影带去的是一对蝴蝶标本。过了一段时间,玛拉哭着来告诉虹影蝴蝶的翅膀掉了一块,虹影却微笑着告诉她,是她的丈夫回来看她了。听过虹影的一番解释,玛拉感动得流着泪笑了……
nlc202309042226
“烟火”生活
在虹影看来,厨房就好像是自己的闺房。一般情况下,她不喜欢别人进去,更不喜欢男人靠近。唯有她的爱人,偶尔会在她做饭的时候跑进来,手里拿着书,坐在板凳上,边看书边跟她说话。
虹影天生会做菜,做菜时从不看菜谱。蒸个饭都跟别人不一样。她把西红柿的皮剥掉,再把西红柿一分为二,然后放在锅里,加上米、橄榄油和盐,蒸出来的米饭特别香,不硬也不黏,颜色还特别好看。一只茄子,也能被虹影做出许多花样。比如,把茄子煮上十分钟,撕成丝,放点醋、糖、香油、蒜、辣椒油、花椒油一拌,就可以吃了。如果讲究一点,就烤茄子,放到烤箱里烤得焦焦的,皮剥了,再撕,把煮好的龙虾头里的汁、西红柿汁放一起拌,浇到茄子上面,再把龙虾肉放在旁边,最后摆一根好看的香菜。
韦蔼德是一个不讲究吃的人,对虹影做的这些饭菜都没有感觉,但是如果他在外面吃了饭回来,他就会说:外面的饭菜真难吃。
韦蔼德见虹影喜欢做菜,就给她买了很多全世界最畅销的美食烹饪书送给她,她说:这些都没用,你要吃哪道菜,就把那页翻给我,我给你做就是。
邻居们偶尔会跑到虹影的家来点菜,说:我想吃你上次做的那一道××菜。虹影却说她都忘了,因为她做菜从不重复。
韦蔼德的祖辈从1880年开始便与中国结缘。当时,他的曾外祖父是位铁路工程师,还参与了北京至沈阳的铁路的修建。韦蔼德的母亲Anne是公认的美人,二战后是伦敦著名的时装模特。韦蔼德的父亲曾在一间远东贸易洋行供职,后来举家迁往香港,韦蔼德就出生在那儿。牛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后,他留在了中国工作。韦蔼德从小听老人讲中国故事,对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便萌生了写中国故事的想法。工作之余,他就待在家里写中国三部曲《乾隆的骨头》,第一部写义和团,第二部写军阀混战,第三部从新中国成立前期写到1990年。夫妻俩写作的方式完全不同,虹影写完了故事才会告诉人,而韦蔼德不是,他每写一章就要念给虹影听,好几次半夜把她推醒,给她念。
创作上,虹影给了韦蔼德很多启发。比如,韦蔼德的书中有这么一段:一对母女,女儿为了妈妈去做了间谍,多年后再次相逢,却不知从何说起。起初韦蔼德写了一大段对话,后来虹影让他安排进一个细节,母女俩不约而同地去拿桌子上的茶杯,两只手无意间触碰到一起,泪珠从她们的脸上慢慢落下。
虹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喜欢随着威尼斯的贡多拉(尖舟)在水面摇曳,伴着里面恋人的歌唱,穿过一个又一个桥洞;她也喜欢戴上各式漂亮的面具,穿上华丽的衣服去参加嘉年华。不过,这只是生活的一面,生活的另一面展现给我们的是:虽然家里请了钟点工,但做饭煲汤这类事情,她依然尽量亲力亲为;每天醒来亲手给女儿做早餐——面包、水果、鸡蛋、德国香肠——都是女儿爱吃的;送女儿上学,趁女儿不在家的时候抓紧时间写作,然后在下午4点多去接女儿放学;一边陪女儿玩,一边等待着她的韦蔼德……这就是著名女作家的一天:忙碌、平常而又充实。
这种药物的发明,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记者问他:“在808次实验中,哪一次实验使你最感到痛苦”
“当然是807次失败的那回!”科学家回答。
“那么,哪一次实验又使你最感到欢乐呢”记者又问。
“当然是第808次成功的那一回呀!”科学家笑着回答。
“请你再谈谈,在这项发明创造中,你体会最深的又是什么”记者再次追问。
“事实证明,”科学家无限深情地回顾,“在科学实验中,当我最痛苦的时候,也就临近了最欢乐的时候。这,就是我最深刻的体会!”
说起这棵大榆树,村里许多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多年以前的那一幕幕。
那是1946年春的一天,天刚蒙蒙亮,寂静了一夜的山村又开始忙碌了起来。村后山岗由于土地贫瘠,一大早来这儿干活的人并不多。可那天,却早已有个人影在闪动l了。谁会到这儿呢?又为了什么?还真让人猜不透。
此人原来是村里的凤儿姑娘,22岁,端庄秀丽,机灵勤快,是村子里人见人爱的好女孩。同村有个叫虎哥的小伙对凤儿更是心慕不已,风儿呢,其实对他颇有好感,只是彼此都没有表露而已。就这样直到这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把他们俩挤到了同一棵树下,这对有情人终于有了机会互表心迹。
第二年,简单的仪式之后,小两口子也终于过上了恩爱的日子。
或许他们因树而缘吧,婚后不久,他们都萌生了一个共同的心愿:种一棵榆树苗。理由也很简单——为迎接孩子,也为彼此的这份情感;希望孩子能和这小树苗一样健康、茁壮成长,也希望爱情能和树一样能经受得住风吹雨打。可世事难料。第二天,外出挖树苗的虎哥一直到中午还没回来,风儿找了一个下午,一点踪影也没有,只找到山角边丢下的一棵小榆树苗。虎哥会到哪儿去了呢?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凤儿便起了身,匆忙赶往山上,把树苗种下后,便四处打听虎哥的下落,可依旧音讯全无。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凤儿的肚子渐渐隆高,虎哥始终没有半点儿消息。可有关他的猜测也渐渐多了,有的说挖了树神的儿子被树精吃了;有人猜他被抓去做壮丁,早已死在战场上了;也有的说被抓后又随蒋介石部队去了台湾......
这11月,孩子降临了,凤儿给他取名叫“树娃”。
风越吹越冷,年关迫近,虎哥也该回来了家人还等着你团圆呢。几个月来,凤儿无时无刻不惦念着虎哥,感情这东西,一到心里便如刀刻,怎能令她忘怀得了?然而,她也没有忘记自己亲手种下的那颗小树苗,毕竟,这也是虎哥的一个心愿呀。想到这儿,她觉得应该去一趟山岗,上山的路虽艰难,但她还是决意抱着孩子去看看,这样她才觉得心安。
山岗上,劲风怒号,小树苗在寒风中萧瑟地震颤着,令人心忧,但它的绿意却分明显示着它的顽强与生命力。凤儿在旁伫立着,嘴角翕动,声音低微,让人难以听辨,但风中分明传来“小树苗呀,你快快长大吧,虎哥是带着你的希望离开的,只要你坚强地活着,虎哥一定会回来的,你和树娃都是我们的期待......”
又过了一年.......
十年过去了......
有一个十年......
............
,凤儿家,村主任带来个中年男子进来。这时的凤儿,半躺在床上,鬓发全白,一幅老态龙钟的模样,全然不是当年的那个明秀的风儿了。
一番话语后,才明白站在面前的陌生人是虎哥在台湾的儿子,他说,父亲当年被强行充军,后来又随蒋介石部队去台湾,被抓当年,他装死过,逃跑过,申请过,一心就想回家,可都没有成功,即使在台定居的头几年,他也没放弃过这个念头。后来,万般无奈下,在离开凤儿的第十个年头,父亲又成家了。60年了,父亲老了。行动也不便了,许多往事也已淡忘,但凤儿的名字和没有完成的一桩心愿——种一棵树苗,却牢记于心。
如今,两岸的政策宽松了,来大陆经商的台胞也渐多了。这次中年男子来大陆,除了谈生意便是寻找凤儿,了却父亲愿望。说着,便硬生生地跪到了风儿的面前,眼泪汪汪,早已泣不成声了。
许久,他从怀中摸出一张照片,递给了凤儿,那是虎哥年轻时在部队留下的。
再次面对这张熟悉的又陌生的面孔,凤儿再也不能自己了。多年的思念、心酸、痛苦......全迸发出来了。
“虎哥,当年的那颗幼苗,凤儿给你种下了。它顽强地活着,它等着你回来,虎哥,你也坚强地活着,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在等着你,别忘了,早点回家!”
“孩子,这是我半个月前在树下摘下的两片树叶,我恐怕以后再也不能到山上去了,这一片就捎给虎哥吧。告诉他,树叶也不管飘落何方,这片土地永远都是他的家!“
如今,山村的一切都变了。然而,这棵大树却依然矗立在那条山岗上,历经60年的风霜血雨而更显挺拔、茂盛。
风吹过,枝叶沙沙,似乎在诉说,诉说着这里的沧桑巨变。
原来这里有一只熊猫,把大家吓坏了!
“熊猫?哪来的熊猫?”书店经理匆匆赶到。
“我是来看书的。”熊猫委屈地说。
“啊……”“哇……”又是一阵惊叫。
熊猫说话!熊猫怎么会讲话啊?不过这次人们更多的是好奇,大家想要弄个究竟,聚到这里的人越来越多。孩子们也群情振奋,有的甚至吹起了口哨。他们觉得太精彩了,简直比安徒生童话、比动漫故事还要精彩过瘾!
书城经理赶快打动物园的电话,可是本市的动物园根本就没有熊猫。他接着又拨通了110:“警察同志,你们快来呀,我们这儿有一只怪熊 猫……是挺怪的……会说话的熊猫……”
一会儿,警察“噔噔”地冲上了六楼,把熊猫带到了警察局。
“我叫马小包,在市第五小学四年级二班念书。”熊猫说。
警察们面面相觑(qù),有一个想打学校的电话;另一个说,别忙,还是先问清楚吧。于是警察问:“你为什么变成这样子,还跑到书城去吓人?”
“不是啊,是到书城以后才变成这样子的。”“啊,到底怎么回事?”
“我和妈妈到书城去。后来,我一个人走到童话书柜,看着一本书,慢慢就觉得自己变模样了。”
“你是在编童话故事吗?”
“不,确实是这样。”
“往下说!”
“往下,往下……就到你们这里来啦。”
警察们又大眼瞪小眼,没辙(zhé)!怎么问下去呀?一个警察耐着性子问:“说吧,为什么会变成熊猫?”
“疲劳过度。”
“嗯?”
“每天早上,我六点半就起床。七点半以前赶到学校,下午六点才放学。吃过晚饭就要做作业,有时候十一二点才做完。星期六下午要去学画画,星期日全天学英语。都说童年无忧(yōu)无虑(lǜ),我连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哪里有快乐呢?”
警察一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但这也不算是他变样子的原因呀!
“刚才我看童话书,里面讲到一个和我一样的孩子,也是被爸爸妈妈强迫去学这学那,功课太多太辛苦变成了熊猫。我联想自己和他同样的命运,想着想着,就……”
这根本没听说过,太离谱(pǔ)太离奇。
“要不要我们跟你的爸妈谈一谈?”
“别,别!我妈要是见我招来了警察,还不把我的耳朵拧(nǐnɡ)掉呀。”
“那——你这样子也回不了家,上不了学啊?”
“有办法。书上说,我只要把自己的烦恼全说出来,有人听有人理解,就会变回人的样子。”“快说快说,我们理解。”
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可以全文检索的E书籍,原本都是刻版印刷或楷书誊录的(如《四库全书》)。自宋代刻本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后,它和上古的简牍书籍容易散乱、错置、遗失不同,刻本书籍虽然也会出现缺页、破损、手民讹误、版本差异,但和此前处于流动状态中的抄本相比,总是相对稳定些,因此使得传世文本更加稳定化。
但是,刻本书籍的稳定性却蕴含着一定的排他性。譬如,在清人编印的明末清初学者傅山(一六○七至一六八五)的著作中, 通常都只收一种傅山为悼念儿子傅眉所作的《哭子诗》,但是,存世的傅山手迹告诉我们,傅山曾多次改过这组诗。刻本通常只会选编者手边所有的那个版本,所选也并不见得是时间序列上最后的那个版本。这说明刻本书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古代文人常会不断修改自己的诗文,这种不稳定性和传抄他人文本中出现的变动并不同,前者是自觉的改动,后者则多为无意识的讹误。不过,古代有些稿本文献却十分稳定。我在从事明清艺术史研究时,经常会接触稿本日记、信札、题跋。时代越晚,未出版的稿本越多。日记虽然也有日后涂改的例子,但数量极少,这类文本总的来说很稳定。我们有时会在不同的书画、碑帖、善本书上见到有微小差异的题跋,这可能是作者在表述相同的观念时,略作修改,或是记忆上的误差所致。但总的来说,题跋文本也相当稳定。至于信札,某年某月某日写给某个特定人士的信札通常具有唯一性,作者一般不会,也很难会追回修改。这通信札如果留存下来了,就成了这个文本唯一的稿本。古人也有誊录自己的信札留底,如果收入文集刻版印刷,通常会加以修改,掐头去尾,删去收信人的姓名、称谓和写信人的自称及日期,许多信息也就丢失了。但是,大量存世的明清书札并未曾刻版印刷。所以,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古人尺牍,虽为稿本,却非常稳定,这是和诗文墨迹的不同之处。
西方的手稿可以手书,也可以打字,打字的手稿,相当于楷书。在中国,一直到电脑普遍使用之前,文稿、书信通常都是手写的。存世的古代稿本或抄本,如果是工楷,能够用辨识率好的机器,将其转换为可检索的文本。但是,日记、信札、题跋类的稿本文献大都是行草书,偶尔也有篆隶。要把这些文献变成大多数人可以阅读的文献,第一步就是提供可靠的释文,这就要求对古代稿本进行释读,而这并非易事。数年前,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一批徐悲鸿的信札,没有提供释文。究其原因,应是编辑者担心释文有错被人指摘。释文错误固然因此而避免了,但这批文献的利用,却受到了限制。其实,徐悲鸿的字多为行书,释读并不太困难,这样的稿本都不做释文,那些难度更大的稿本又将如何处理呢?
无论是在公家还是私人收藏中,都还有大量未经整理的信札、日记、金石书画和善本题跋。近年来,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的许多日记和信札,或是已经制成缩微胶卷、或是已经扫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四万多通信札,也已扫描,并计划在两年内上传完毕。今后学者们利用这些文献将会越来越方便。即便如此,对有意使用这些资料的学者来说,依然存在着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释读。
二○○一年,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智超先生编著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上中下三册。这部著作无疑是释读和研究古代尺牍的一部典范之作,我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做过推荐。陈智超先生是陈垣先生的嫡孙,考证功夫有家传。即便如此,释文中依然有少数错误。由此可见,释读草书有多难。陈先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避免自己的少数失误误导读者,以讹传讹,他在下册中影印了所有的信札,以便研究者可以把释文和原信对照校读。这种方法,颇似可以全文检索的《方志库》,左侧附上原书扫描版,可以核对。陈先生的初衷固然很好,但是那些能够发现陈先生释文错误的人,必须在释读草书方面的能力接近或超过陈先生,这类学者真是少之又少。由于毛笔已经不再是我们的日常书写工具,学界在释读稿本方面出现了世代断层,高校的古典文献专业亟须培养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技能。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秦明,多年来潜心研究乾嘉时期的金石学名家黄易(一七四四至一八○二),并注重黄易文献的整理。由于黄易是著名书法家,秦明于去年编辑了《故宫藏黄易尺牍研究·手迹》。此次整理出版的黄易尺牍释文编,邀请专家学者参与整理,倾听多方意见,释文几经校核,并句读标点,为今后可能使用这些资料的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已经有了楷书释文,这些经过整理的文献今后就有可能进入大型资料库,成为可以全文检索的文献。此书付梓之际,鉴于近年来研究上古和中古文化的中外学者颇有抄本和刻本差异的讨论,我援引明清稿本为例,略述鄙见,以期同道们对这部分文献予以重视。
【爱情故事文字稿本】推荐阅读:
历史故事文字稿本02-24
英语童话故事表演文字稿本07-03
格林童话讲故事文字稿本03-17
文字里的爱情07-23
儿童睡前故事文字故事02-16
经典儿童故事文字04-06
睡前故事国语文字内容11-09
鬼故事短篇超吓人文字03-05
超伤感爱情小故事-超感人的爱情小故事9个04-05
最新爱情故事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