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发展趋势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换热器发展趋势(精选8篇)

换热器发展趋势 篇1

摘要:换热器是工业部门广泛使用的一种设备。为了适应所需,换热器的类型多而复杂,本文根据作用原理和传热方式主要分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和中间载热体式换热器进行了简要介绍。间壁式换热器仍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换热器,因此以其一列管式换热器为例概括了换热管的现状和相应的换热器的发展进展。

关键词:换热器;换热管;现状;发展

一、换热器介绍

换热器是一种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的设备,它在许多工业部门被广泛使用,包括化工、炼油、动力、食品、轻工、原子能、制药、机械等等。其主要功能有两点,一是使流体温度达到工艺流程规定的指标,以满足工艺流程上的需要;二是有效的回收利用预热、废热,特别是低位热能。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相当广泛,自然的,其类型也相当多,若按照作用原理和传热方式则分为直接接触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间壁式换热器和中间载热体式换热器。

1.1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称混合式换热器,是依靠冷、热流体直接接触而进行传热的,这种传热方式避免了传热间壁及其两侧的污垢热阻,只要流体间的接触情况良好,就有较大的传热速率。故凡允许流体相互混合的场合,都可以采用混合式热交换器,例如气体的洗涤与冷却、循环水的冷却、汽-水之间的混合加热、蒸汽的冷凝等等,具体应用有冷却塔、气压冷凝器、气体洗涤器等。

采用这种换热器,热量能有效地从一种流体传递到另一种流体,即传热效率高,单位传热面上能传递的热量多;其结构能适应所规定的工艺操作,运转安全可靠,密封性

好,清洗、检修方便,流体阻力小。同时价

格便宜,维护容易,可使用时间长。但明显的缺点就是应用范围小,仅适用于工艺上允许两种流体混合的场合。

1.2蓄热式换热器

图1-1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热式换热器与回热式换热器相对应,是一种应用历蓄史比较久远的换热装置,回热式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的换热是通过各个位置的固定边界进行的,在稳定运行时换热器的内的温度只与位置有关,而在蓄热式换热器热量的传递都是动态

[]的,同时依赖于位置和时间。1在蓄热式换热器中,冷、热流体交替地流过同一固体传热面及其所形成的通道,依靠构成传热面的物体的热容作用(吸热或放热),实现冷、热流体之问的热交换。蓄热式换热器有受热面回转式和风罩回转式两种:前者是由转子转动使烟气和空气交替冲刷蓄热元件;后者是由风罩转 使烟气和空气交替冲刷蓄热元件。该换热器适用于流量大的气一气热交换场合,如动力、硅酸盐及石油化工等工业 中的余热利用和废热回[]收等方面。2

蓄热式换热器的优点也很明显,首先是结构紧凑,其次它是由由固体填充物构成的蓄热体作为传热面的,交替地通过同一通道利用蓄热体来吸热和放热,其单位面积传热面大,适用于气-气热交换,如回转式空气预热器。但局限在于不允许两种流体混合。

图1-3 燃烧室

图1-2 蓄热式换热器

1.3 间壁式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又称为表面式换热器,利用间壁(固体壁面)进行热交换。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换热器,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列管换热器三类。相比而言,板式换热器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安装清洗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板翅式换热器制造工艺要求更为严格,且容易堵塞,不耐腐蚀,清洗检修困难,但其传热性能特别好;列管式换热器又称管壳式换热器,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换热设备,又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U形管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管壳 式换热器由一个壳体 和包 含许多 管子的管束所构成,冷、热流体之间通过管壁进行换热的换热器。它适应于冷却、冷凝、加热、蒸发和废热回收等各个方面。通常管壳式换热器的工作压力可达 4兆帕,工作作温度在 200 ℃ 以下。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达到更高的压力和温度。一般壳体直径在1800 ram 以下,管子长度在9m以下,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更大或更长的。其优于其他两种的特点是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广,故适应性强、操作弹性较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图1-4 管壳式换热器

间壁式换热器应用广泛,工作坏境多变 且较为恶劣,例如部分间壁式换热器操作压强高达2*105Kpa,温度-250到1500 ℃的范围内变化,某些流体的腐蚀性又特别严重等。每种类型的换热器都有优缺点,选择换热器类型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例如材料,压强,温度,温度差,压强降,结垢腐蚀情况,流动状态,传热效果,检修和操作等。对同一种换热器而言,某种情况下使用是好的,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却不能够令人满意,甚至根本不能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需对各种间壁式换热器的优缺点和操作方式了然于胸,最大发[3]挥其优势。

1.4 中间载热体式换热器

中间载热体式换热器是将两个间壁式换热器由在其中循环的载热体连接,载热体在高温流体换热器和低温流体换热器间循环,从高温流体换热器中吸收热量,向低温流体换热器中释放热量给低温流体。

图1-5

热管换热器

二、换热器的发展

换热器在国民经济和化工生产领域中对产品质量、能量利用率以及系统经济性、可靠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能源与材料费用的不断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对高效节能换: 热器的研究,作为一种节能设备,换热器不仅是保证加工过程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设备,而且就金属消耗、动力消耗和投资来说,其在整个工程中所占有比例很大。据统计,换热器的投资约占全部设备投资的40%。因此开发新型高效和结构紧凑的换热器是目前换热器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内部强化传热主要有两种途径:增大传热面积,但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大,否则投资费用会大大增加,并且随着工业化的进展,设备要紧凑化:提高传热系数,主要从管程和壳程传热强化系数的提高方面上考虑。

2.1 常见换热管的研究现状

2.1.1 螺旋槽管

螺旋槽管是种管壁上具有外凸和内凸的异形管,管壁上的螺旋槽能在有相变和无相变的传热中明显提高管内外的传热系数,起到双边强化的作用。根据在光管表面加螺旋槽的类型,螺旋槽管有单头和多头之分,其主要结构参数有槽深e、槽距p和槽旋角β。,研究还表明单头螺旋槽管比多头螺旋槽管的性能好。目前,无论足从传热、流阻、结垢性能,还是从无相变对流换热和有相变凝结换热,对螺旋槽管的强化传热研究从理论到实际已达到较高水平。

2.1.2 横纹管

横纹管是一种普通圆管作毛胚,在管外壁经简单滚轧出与轴线垂直的凹槽,同时在管内形成一圈突起的环肋。其强化机理为:当管内流体经横向环肋时,管壁附近形成轴向漩涡,增加了边界层的扰动,有利于热量通过边界层的传递。当涡流即将消失时,流体又流经下一个横肋,不断产生轴向涡流,因而保持连续且稳定的强化作用。2.1.3 管内插入物

管内插入物的类型有很多,主要有:麻花铁、螺旋线圈、螺旋带、螺旋片、扭带和静态混合器等。各种插入物的强化传热机理一般可分为四种:形成旋转流;破坏边界层;中心流体与管壁流体产牛置换作用;产生二次流。管内插入物的优点是对旧的换热器设备进行改造,以提高其换热性能。在强化传热的同时,能达到清除污垢的目的。2.1.4 内翅片管

内翅片管是采用特殊的焊接工艺和设备加工而成,流体在管内的换热过程为单相强制对流换热。其丰要特点是通过在传热管管内扩大传热面积、强化管内传热的途径来提高换热器的传热性能。八十年代初,日立电缆有限公司研究表明,采用左右错式的螺旋内翅片管强

[4]化单相流体的传热可使管内给热系数提高到光管的2.8倍左右。2.1.5 波纹管

波纹管是将光管加工成波纹形状的翘片,其强化传热机理是:通过改变断面使弧形段内壁处发生两次反向扰动,增加对管内流体的扰动,扩大低热阻区域,以提高传热系数,增强传热效果。具有不易结垢,单位容积传热面积大,耐腐蚀性强,温差应力小等优点。2.1.6 缩放管

缩放管是由依次交替的收缩段和扩张段组成的波形管道,其强化传热的机理是:在扩张段流体速度降低,静压增大;在收缩段流体速度增加,静压减小;流体在方向反复改变的轴向压力梯度下流动。扩张段产生的漩涡在收缩段被有效地利用,冲刷了流体边界层,便边界层减落实现了强化传热。

2.2 换热器发展及进展

长期以来,列管式换热器面临着各种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且某些场合已被一些新型换热器所取代,但是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至今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例如在日本其产量占全部换热器的70%,产值占60%。由于受到挑战,反过来也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

[5]例如在高温、高压领域,已有用它取代蛇管、套骨式换热器的趋势。目前,对高效列管式换热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化管程和壳程两方面,根据以上换热管研究现状针对管程有如下改进。

2.2.1 螺纹管换热器

螺纹管是一种优良的高效异形强化传热管件,其结构如图2-1所示,由光滑管在车床上轧制而成,分单头和多头,其强化机理是:产生的边界层分离流使传热边界破坏。目前从传热、流阻、阻垢性能、无相变对流换热、有相变凝结换热等方面对螺纹管的强化传热研究从理论到实际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图2-1

螺纹管

2.2.2 横纹管换热器

横纹管主要用来强化管内单相流体的传热,在相同流速下,横纹管比单头螺旋槽管比较,流体阻力稍大但压降较小,传热性能好。我国华南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学院和辽宁冷热设备制造公司等单位对横纹管进行了研究和应用。如图2-2。

图2-2 横纹管

2.2.3 菱形翅片管换热器

菱形翅片管与螺纹管相比,翘片距更密,传热面积更大,当流体流经菱形翅片表面时,传热边界层在非连续翅片上因受到周期性破坏而减薄,从而提高了冷凝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的6倍。

2.2.4 波纹管换热器

波纹管是近10年出现的强化换热管,其结构如图2-3所示,我国第一台波纹管换热器由沈阳市广厦热力设备公司于 20世纪90年代初研制成功。

图2-3 波纹管

2.2.5 缩放管换热器

其结构如图2-4所示。华南理工大学研究认为,缩放管可强化管内外单相流体的传热,45在同等流阻损失下,Re=10-10 范围内,传热管比光管增加70%。缩放管换热器已在空气

[6]预热器、油冷却器、冷凝器、废热锅炉中广泛使用。

三、结论

图2-4

缩放管

换热器在近百年来在国民经济的很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源与材料费用的不断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对高效节能的换热器的研究。而今,换热器的类型已经很多,但缺陷却是大多数换热器所共有的,其内部强化传热途径也相似。对于未来的发展,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器械紧凑化;二是换热高效化——减少热量的散失;三是节能减排;四是理论系统化;五是技术模型化。

换热器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发展上虽然有瓶颈但仍然有很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rank W Schmidt, A John Willmott.Thermal energy storage and regeneration[Z].Washington:Hemisphere Pub.Corp,1981.

换热器发展趋势 篇2

一、换热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各型换热器的强化换热技术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换热器内流体流态变化以及对各部件的参数优化研究两方面, 而对换热器部件参数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换热管 (板) 排列方式 (顺排或叉排) 、换热管 (板) 排数、换管 (板) 间距大小、肋片布置问距、肋片形状等。国内对于换热器肋片换热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经验比较少, 多借鉴于国外, 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还需进一步深入, 技术创新还不够, 但是对各因素对换热器性能影响的研究也比较全面。总的来说, 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 换热器换热的理论研究不够完善, 可供对肋片实际应用优化设计的理论依据太少, 对于换热公式推导出的解析解较少, 目前大多是通过试验、数据分析拟和而成的经验公式; (2) 换热的理论体系缺乏系统性, 不够完善; (3) 因为试验环境、材料、仪器的精度以及试验方法不同, 在同一个研究方向的某些问题的研究结论存在的分歧较多, 很难形成统一的意见, 暂不能形成对实践的可靠指导; (4) 目前对换热器的研究大多基于一维、二维的换热, 国内对于三维的换热模型的研究过少, 同时, 对于一维和二维传热模型的前提假设条件很苛刻, 得出的结论适用性不强; (5) 结合试验建立的部分换热理论还缺乏严谨性和局限性。

二、换热器国外研究现状

各国对强化技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见表1。气—液换热器中, 液体侧的传热系数大大高于气体强制对流值, 即在某些气一气换热器中, 传热面两侧的传热系数也存在差别, 此时, 强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 强化技术的主要工作也是针对气体传热工况的。

三、管壳式换热器

长期以来, 管壳式换热器面临着各种新型换热器的挑战, 且某些场合已被一些新型换热器所取代, 但是由于它的高度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 至今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例如在日本其产量占全部换热器的70%, 产值占60%。由于受到挑战, 反过来 也促进了它自身的发展。例如在高温、高压领域, 已有用它取代蛇管、套骨式换热器的趋势。其发展的主要动向是: (1) 大型化。目前, 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参数已分别达到下列数值:管体直径4650mm, 管束长60m, 换热面积12000m2, 管子数16900根, 处理量15000t/h; (2) 研制新的强化传热管。如各种形状的内、外翅片管, 螺旋槽管, 表面多孔管, 内插件等; (3) 壳程传热及流动研究, 强化传热机理研究等; (4) 耐腐蚀性的研究, 如塑料喷涂、管束浸渍石墨等。

四、板壳式换热器

板壳式换热器高效紧凑, 换热效率高、端部温差小、压降低、节省占地面积、节约工程及设备安装费用、节省装置操作费, 适合炼油、化工等领域大型化生产装置的使用要求。板壳式换热器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高效、节能型换热设备。板壳式换热器采用波纹板片做为传热元件, 板束板片间采用先进的专用程控自动氩弧焊焊机进行焊接, 全焊接式板束装在压力壳内。波纹板片具有“静搅拌”作用, 能在很低的雷诺数下形成湍流, 传热效率是管壳式换热器的2~3倍。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结垢, 从而使设备的维护和清扫非常方便。板壳式换热器可实现真正的“纯逆流”换热, 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 冷端及热端温差小, 可以多回收热量, 从而可大大节约装置的操作费用。板壳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 还具有结构紧凑的优点, 因此, 在完成同样换热任务的情况下, 板壳式换热器的体积小、重量轻, 从而可大大节约用户的设备安装空间及安装成本。板壳式换热器板束装在压力壳内, 提高了安全可靠性, 与管壳式换热器一样, 除了受压力容器设计级别限制外, 板壳式换热器的使用压力没有绝对的限制。因此, 板壳式换热器既具有传热效率高、结构紧凑、重量轻的优点, 同时又继承了管壳式换热器承高压及耐高温, 密封性能好, 安全可靠等优点。与管壳式换热器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结构特点。

五、结语

随着强化传热技术的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发展, 各种换热设备也趋向于高性能、高效率、低能耗、紧凑型的设计方向。我国在新型换熟器的研发应用方面与国外尚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在生产中仍以各种管壳式换热器为主, 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国外换热器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拓宽思路, 发展适应本国生产需要的各类高效传热设备。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换热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析了板壳式换热器与管壳式换热器之不同。

关键词:换热器,研究现状,板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

参考文献

[1].管壳式换热器[M].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151-1999, 1999

[2].曹纬.国外新型换热器介绍[J].化学工程, 2000, 28 (6) :50~52

[3].邓颂九.提高管壳式换热器传热性能的途径[J].化学工程, 1992, 20 (2) :30~36

[4].钟理, 谭盈科.国外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化工进展, 1993, 4:1~5

[5].董玉军, 包涛, 胡跃明等.板式蒸发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1:数学模型[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 2004, 25 (4) :10~13

浅谈换热器研究应用的发展前景 篇3

关键词:换热器 现状 研究应用 前景

1.换热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换热器按其功能分为:如冷凝器、蒸发器、再热器、过热器等,按换热部件的特点可分为:管壳式换热器、翅片管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包括板片式换热器和板翅式换热器)。对于各型换热器的强化换热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换热器内流体流态变化以及对各部件的参数优化研究两方面,而对换热器部件参数的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换热管(板)排列方式(顺排或叉排)、换热管(板)排数、换热管(板)间距大小、肋片布置间距、肋片形状等。通常的研究方法包括:数值模拟计算、实验方法研究、理论研究三类。

2.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高温热管换热器在传热方面还面临两大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过渡段的衔接不合理, 导致部分热管处于不工作和非正常工作状态。

2.2. 结构庞大, 成本昂贵, 极大地阻碍了高温热管换热器工业化应用进程。

3.要解决好上述问题的关键

3.1. 优化高温热管换热器结构有两个途径: 一是对单根热管进行传热强化研究; 二是合理预测壳程的流场与温度场的分布, 二者的优化组合研究是今后热管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发展的方向。

3.2. 过渡段的强化传热对优化高温热管换热器结构、安全衔接各区域热管换热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研究应用的发展前景

4.1.换热器研究的发展前景

换热器肋片换热的研究应该注重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创新,寻求建立能支撑肋片设计选型的系统化的理论,同时要结合实验研究,寻求实际应用中最节能的肋片参数值。换热器制造商和设计人员对于换热器肋片外型、布置仍然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传统的肋片布置方式在换热效率上不如换热管表面设置的针状或圆台状肋。

换热的散布规律仍然还不明晰,理论研究非常薄弱;对替代传统的平板和环状肋片的高效换热肋片研究甚少。新型换热管的形状研究过少,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传统的圆形或矩形换热管上,对更高效的换热管型的探索研究比较缺乏。对换热管排数和排列方式对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没形成,目前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多以实验研究为主,然后从实验中提取经验公式,关于管排数的纯理论的换热理论还没有得到建立。作为衡量换热器性能时的换热效率,已不能作为换热器设计选型的标准,换热效率高并不意味着制造成本的节省以及换热效果最佳化;传热因子和摩擦因子是比较合适的衡量换热器整体性能的指标,但是需要综合考虑此两种因素后建立换热器最优化换热的统一理论,单一的考虑换热因子或者摩擦因子的大小对于衡量换热器换热性能没有任何意义。

近几年来, 随着高温热管技术研究的不断成熟和深入, 高温热管换热器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和国防等各个领域。在冶金、化学、陶瓷、建材及轻工等工业生产中, 常需要500℃以上的清洁空气以满足助燃、干燥和供氧等需要, 采用高温热管空气加热器可以轻易地达到这一要求, 并且从根本上解决常规空气加热器所无法解决的传热难题。

4.2.换热器技术的发展前景

4.2.1.整体装置设计的数据库技术传统的整体装置设计任务是由各个部门的工作小组分别对其中的某一项进行设计, 并通过设计说明书相互联系来完成的, 而最近发展起来用于整体装置设计的数据库技术, 可以使这种繁重的任务变得简单起来。通过数据库系统, 不同类型的设计应用软件可以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 设计者只需通过数据库操作系统向应用软件中输入相关参数, 便可得到更多的关于设计任务的数据, 并且这些数据可以反馈到数据库中。随着CAD 软件包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用于整体装置设计的数据库技术必定会代替手工计算设计方法。

4.2.2.计算流体力学( CFD) 和模型化设计的应用在换热器的热流分析中, 引入计算机技术, 对换热器中介质的复杂流动过程进行定量的模拟仿真。目前,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热流分析已经用于自然对流、剥离流、振动流和湍流热传导等的直接模拟仿真, 以及对辐射传热、多相流和稠液流的机理仿真模拟等方面。在此基础上, 在换热器的模型设计和设计开发中, 利用CFD 的分析结果和相对应的模型实验数据, 使用计算机对换热器进行更为精确和细致的

4.2.3.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的发展以采用强化传热元件和改进换热器结构为主的强化传热技术是一种能显著改善换热器传热性能的节能技术。根据传热物流条件的不同情况, 壳程传热强化的研究必然与强化传热管的优化组合相联系,这是今后换热器强化传热技术发展的方向。

4.3.换热器应用的发展前景

高温热管技术在喷雾干燥中的应用取得成功, 并已收到了令人满意的实际效果。根据现场测试的参数表明, 高温热管换热器达到的某些性能指标, 是其他类型热风发生器所达不到的, 因而在某些特定工况条件下的应用也是无法取代的:

4.3.1. 向各类干燥设备( 喷雾于燥、沸腾干燥、气流干燥、隧道干燥及链板式干燥等) 提供清洁的高温热风。

4.3.2. 向气流焙炉提供800 ℃ 以上的高温热风,对物料直接进行气流焙烧。

4.3.3. 向各类燃烧器提供助燃热风, 改善燃烧状况, 提高燃烧效率, 节约燃料。据资料介绍, 用普通换热器将助燃风加热到300~ 400 可节约燃料15% ~ 25%, 用高温换热器可节约燃料40% 以上。

4.3.4. 高温预热煤气( 或助燃气) , 使冶金工厂大量的低热值高炉煤气( 其热值约为4 187J)资源在加热炉上的利用成为可能。

4.3.5. 回收利用六大耗能工业( 冶金、化工、炼油、玻璃、水泥及陶瓷) 的高温余热, 使这些领域的能源利用率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以上可以预见, 高温热管热风发生器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对工业生产和节能技术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5.结束语

建设和谐社会,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要战略的举措,高效节能换热器的研究应用已成为当今换热领域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孙世梅,张红.《高温热管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2]汪波,茅靳丰,耿世彬,韩旭,魏鹏.《国内换热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1.解放军理工大学 南京 210007;2.西安陆军学院 西安 710108)第24 卷第5 期 2010 年10 月

发展趋势 篇4

2、餐饮管理过程:客源组织、食品原材料采购、厨房生产加工、餐厅销售服务的系统管理过程

3、餐饮管理的目标基础:餐厅上座率、接待人次、人均消费

4、六大技能:托盘、摆台、斟酒、上菜、分菜、餐巾折花

5、餐饮管理的特点:生产过程短,随产随销花色品种多,技术要求高经营方式灵活,收入弹性大④成本构成复杂,不易控制

6、餐饮管理的任务:吸引客源创新菜品加强管理④保持服务质量⑤控制成本

7、职能机构:餐厅:满足客人饮食需要的场所厨房:餐饮管理的中心环节宴会部:创声誉,创效益④管事部:后勤保障部门⑤采购部:物质供应部门

8、岗位职责:餐饮部经理:全面负责,制定计划,人员选用,主持会议餐厅主管:考勤记录,检查仪表,了解用餐情况,处理投诉餐厅领班:检查仪表,检查物品,亲自服务,督导服务员

9、餐饮管理人员编制的影响因素:餐厅档次和座位数量市场状况和座位利用率员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厨房生产能力④餐饮经营的季节波动程度⑤班次安排和出勤率

10、餐饮市场营销计划内容:产品销售计划食品原材料计划产品生产计划④餐饮服务计划

11、餐饮经营利润计划内容:营业收入计划营业成本计划营业费用计划④营业利润计划

12、餐饮经营计划编制方法:确定餐厅上座率和接待人次确定餐厅人均消费编制营业收入计划方案

13、菜单的作用:产品信息的传递工具是餐饮经营过程中计划与控制的工具是企业的推销工具,又是精美的宣传品和艺术品

14、菜单的种类:时间:早中晚通用性:零点专用性:推荐、宴席、套餐

15、一份完整菜单的内容:菜品的品名和价格菜品的介绍告示性信息④机构性信息⑤特色菜推介

16、菜单定价策略:以成本为中心(系数定价法)以需求为中心以竞争为中心(随行就市法)

17、食品原材料计划:采购成本、库房储备、资金周转、期初库存、期末库存

18、厨房适应的生产原料的特殊性:季节性、不稳定性、技术性

19、最佳采购量:消耗的原料存量重新达到理想储存量限度,使采购原料的费用保持在最低水平

20、酒品分类:酿造酒:葡萄酒、啤酒、日本清酒、中国黄酒蒸馏酒:白兰地(葡萄)威士忌(谷物、大麦、小麦、玉米)伏特加(土豆、谷物)朗姆酒(蔗糖)配制酒:琴酒、利口酒、苦酒

我国酒店发展趋势 篇5

三、结构性不平衡或在奥运后显现

北京现有的853家星级酒店中五星56家,四星133家,三星265家,二星340家,一星59家。现有的56家五星级酒店中23家属于新建酒店,新建酒店的增长速度达到41%;四星级酒店新建16家,增长11%;新增三星级酒店数增长1.3%。由此可见,五星级酒店市场的增量远超过酒店市场的平均增量,可以预计的是,随着奥运会后国际游客的减少,五星级酒店市场的竞争程度将进一步加剧,受此影响包括四星在内的高星级酒店市场的宽幅格局调整在所难免。

我们的观点:

一、部分一线城市的酒店业发展接近或超过了发展高峰期自2000年开始,酒店业的景气周期已经持续7年,在此期间高星级酒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仅2007年,在年底前开工全国待评、在建、待建四、五星级饭店就达到1107家,其中相当于五星级的554家,是2007年全国五星级饭店总量的1.9倍。根据浩华数据分析过去五年,中国5星级酒店市场的房价增长速度快于4星和3星。2002年至2006年期间,5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的年增长率为6%,同比4星和3星酒店分别为5%和4%,因此5星与其他星级酒店的房价差距进一步拉大。

光伏发展趋势 篇6

2011/8/1/10:40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员,太阳能产业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目标已经明晰。记者日前从权威渠道获悉,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在此期间,光伏发电也将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光伏发电向商业化又迈进一步。

业内人士表示,在“十二五”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迅猛扩张的同时,对太阳能产业的投资预计将达数千亿元,光伏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扩大十倍

记者日前获悉,“十二五”期间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目标已经达成共识: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据了解,目前我国在建100万千瓦,要实现上述目标,就意味着未来5年,每年将以100万-200万千瓦的速度增加装机,到“十二五”末,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扩大十倍。

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透露,国家能源局目前已经确定在“十二五”期间使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的目标,其中包括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

而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董秀芬稍早在该局与亚洲开发银行联合举办的太阳能发电规模化发展研讨会上也曾表示,正在制定的“十二五”新能源专项规划确定的“十二五”末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董秀芬指出,上述1000万千瓦装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其中在青海、新疆、甘肃等省区启动太阳能发电基地,在内蒙古、宁夏、山西、西藏等推动重点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这些大型太阳能电站约占650万千瓦。

此外,约300万千瓦为分布式光伏项目,主要以中东部用能集中地区为主,按照用电量指标安排项目,鼓励自发自用;剩下的约50万千瓦左右主要是离网太阳能系统,为边远无电、缺电地区应用。

权威人士还透露,随着太阳能系统成本的下降而不断提高,实际的装机量将大大提高,到2020年,这一目标将达到4000万千瓦以上。

光伏发电“平价上网”时间表明确

尽管我国光伏发电前景向好,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光伏发电难以平价上网是制约光伏发电市场大规模商业化的关键。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以及扶持政策的出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路线图也逐渐清晰:2015年,光伏发电有望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到2020年,将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据了解,光伏“平价上网”因为并网方式的不同而分为两个层面:用户侧并网即光伏发电系统自发自用,多余电量出售给电网,按照“净电表”方式运行,相当于电力公司按照销售电价购买光伏电量;这种发电方式多存在城市、乡镇,其竞争对手是当地的销售电价。另一方面,发电侧并网是发电站的并网形式,适用于大型荒漠光伏电站,其竞争对手是常规电力的上网电价。

按照王斯成提供的发展思路,2009年,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基准价1.5元/千瓦时。

如果中国光伏发电其电价将以每年8%的速度下降,到2015年,光伏电价可以降到1元/千瓦时,到2020年则可以达到0.6-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电价降到每千瓦时1元以下时就不需要补贴了,将完全实现„平价上网‟。”

这一发展思路从国家能源局有关官员的表态中也得到验证。今年6月份,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在出席一次讨论会时就曾表示,能源局初步考虑,到2015年我国太阳能发电实现用户侧“平价上网”,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的价格与传统化石能源基本持平。

业内人士透露,今后国家将建立适应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发电的电网运行和管理机制,完善光伏上网电价形成机制。

光伏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在装机容量高速增长的背后,千亿光伏市场正在孕育。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日前表示,我国光电产能每年翻一番,成本在下降。原来1千瓦光电发电成本约为4万元人民币,目前已降到2万元以下。

分析人士指出,若按照当前每千瓦2万元的造价来看,未来5年,投资在太阳能上的资金将达到2000亿元。

缠绕管换热器结构发展及展望 篇7

1 缠绕管换热器的结构发展

传统缠绕管换热器大体有3种结构:一是单股流缠绕管换热器,二是带有若干小管板结构的多股流缠绕管换热器,三是整体管板式多股流缠绕管换热器。随着强化传热理论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缠绕管换热器结构呈现多样化,国内厂家开发出了浮头式、半浮头式结构、新型多股流结构、真空保温结构、无管板结构和带竖直隔板结构等类型[4,5]。

1.1 浮头式双管程结构及半浮头式结构

缠绕管浮头式双管程换热器[6]如图1所示,换热器壳体两端通过法兰分别连接左、右封头,左封头内装1个浮头,浮头通过法兰与左管板连接,构成换热器的左管箱,并把管程与壳程流体分开,且浮头可在左侧壳体内滑动;右封头通过法兰夹持住右管板,与壳体固定在一起,并在管箱中设置一分程隔板,将管程分为双程,在该封头上隔板两侧分别焊接管程进、出口接管。

该结构形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该换热管束及浮头可从壳体右端抽出,以便进行管外清洗;换热器浮头可在壳体内自由滑动,从而避免管束及壳体内产生较大的热应力;换热器采用双管程结构,可有效提高管内流体流速,从而提高管内对流换热系数;换热管常用螺旋缠绕式结构,可增强换热管内流体流动的湍流度,提高对流换热系数,并增强换热器工作时的稳定性。

许倍强等[7]提出一种螺旋缠绕管半浮头式换热器,其主体结构与上述浮头式换热器类似,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半浮头式换热器为单管程结构,管程进出口接管安装在两侧封头上;二是半浮头式换热器的两侧封头都是固定式,但左侧封头直径小于筒体直径;三是左侧管板直径小于筒体内径,可在筒体内滑动;四是左侧封头通过管箱法兰、筒体内法兰采用沉头螺栓与左侧管板连接,如图2所示。半浮头式换热器较浮头式换热器减少了一个左侧封头及右侧的管箱隔板,使换热器的结构简化,也降低了制造难度和制造成本。

1.2 新型多股流结构

多股流结构不仅可以满足多种流体之间的同时换热,还能适应不同的工艺流程中复杂的换热工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8]。目前针对天然气液化和低温液氮等领域,已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工艺流程的新型多股流缠绕管换热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大类结构:单芯体结构、多芯体结构。

1.2.1 单芯体结构。

目前,大型天然气液化系统大多数采用整体换热方式,造成换热器的体积庞大,制造、安装及运输麻烦,且不易检测,维护困难。张周卫等[9]提出了一种LNG低温液化一级制冷四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如图3(a)所示。该结构的主要特征是:中心筒两端分别用支撑圈固定于筒体的上部和下部,在上支撑圈与下支撑圈之间布置螺旋缠绕管束;筒体上部左侧安装流体A出口接管,右侧安装天然气出口接管;筒体最上边的2根接管分别是节流后的流体B和流体C的进口接管;筒体中间的2根接管分别是流体B和流体C的出口接管;筒体下部左侧是流体A进口接管,右侧是天然气进口接管;筒体下部中间左侧安装流体B进口接管,下部中间右侧安装流体C进口接管;耳座安装在筒体的中部。

这种结构根据LNG一级低温液化的特征,可以通过使用3台螺旋缠绕管换热器分别应对天然气液化时的三段制冷工况。该四股流螺旋缠绕管换热器,通过控制相变制冷流程,进而控制天然气预冷温度及压力,提高换热效率,成功解决了天然气一级的冷却问题,且具有体积较小、换热效率高、伸缩调整功能等优点。

类似的结构还有一种LNG低温液化二级制冷三股流螺旋缠绕管换热器[10]。该三股流结构与上述四股流结构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四股流结构在壳体的上、下端位置均连接有两股缠绕管;而三股流结构是在换热器壳体的上、下端位置仅连接有一股缠绕管接管。

张周卫等[11]提出了一种六股流四管束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该多股流缠绕管换热器以串联的形式将换热器内多股缠绕管管束绕在同一芯体上,如图3(b)所示。该结构的主要特征为:该结构分为上下两部分,且上下结构不对称,下部筒体比上部筒体直径较大;换热器上下部分共用一个芯体,下部设有四股管束接口,在换热器的中部设有一出口接管,一股流体经此流出,剩余三股沿芯筒绕至末端由上端接口分别引出。

该结构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效率高、换热温差大、自紧收缩调整等功能,能够克服低温液氮二级制冷技术难题,提高低温液氮工艺系统的低温回热换热效率,解决高压氮气二级低温回热及净化气预冷问题,为合成氨低温液氮三级制冷装置提供预冷条件。

1.2.2 多芯体结构。

在合成氨及低温液氮等领域,由于工艺复杂、设备庞大,张周卫等[12,13]还提出了多芯体多股流结构的缠绕管换热器。如图4(a)所示:一种具有双芯体结构的未变换气冷却器用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该结构主要特征是:换热器分为上下两个换热单元,两单元间的缠绕管部分互相独立;下部的换热单元是一单股流螺旋缠绕管换热器,上部的换热单元是一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上下两单元共用一个筒体,且上部筒体直径比下部大;两换热单元的独立芯体上分别由支撑圈固定;上部双股流缠绕管换热器封头处连接壳程进口,下部单股流缠绕管换热器的下方连接壳程出口;换热器的下封头处连接耳座。

该结构用1台缠绕管换热器就可满足传统未变换气冷却器的生产工艺,减少了换热器的台数,且结构紧凑,增大了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另外,采用双股流缠绕管式未变换气冷却器替代传统的单股流列管式换热器,换热管热膨胀可自行补偿,换热器易实现大型化。

图4(b)所示为一种三芯体结构——LNG低温液化混合制液体多股流螺旋缠绕管换热器。与双芯体结构类似,该结构主要特征是:换热器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别作为独立的换热区间;换热器上段的壳体直径较小,中、下段壳体直径较大;每段对应各自独立的芯体和缠绕管;该结构上部是一个双股流缠绕管换热器,中部是一个三股流绕管换热器,下部是一个四股流绕管换热器;壳程进口位于上端左侧,壳程出口位于下端封头处;在筒体直径渐变段及中下两段之间都设置有壳程进口。

1.3 真空保温结构的双股流结构

张周卫等[14]提出了一种带真空绝热层的双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该结构主要包括:两股螺旋缠绕管束和真空壳体,其结构形式如图5所示,主要特征为:壳体分为内压壳体和外压壳体,上下内封头与管板采用焊接链接,两壳体之间为真空结构,且填充有珠光砂;在上管板处设有一排气管,下管板处设有一排液管;外压壳体底部设有一真空接管;隔板将上下封头分为左右4个管箱,对应不同的接管。该形式将整体式真空结构应用于双股流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先制造芯体等内部构件,再组装内壳并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制造并安装真空外壳,实现换热器的整体真空绝热过程。

真空低温绝热技术[15],是当前低温换热技术中控制环境热量对内传热的最佳手段,能够显著改善环境热源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等途径对换热器内部的传热过程,与传统的用毛细材料绝热的方法相比,性能可以提高一个数量级,克服了真空绝热技术不能与大型缠绕管式换热器相结合等缺点,且保温效果较好。

汪雅红等[16]提出了一种带真空绝热层的单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该形式类似与张周卫提出的带真空绝热层双股流低温螺旋缠绕管式换热器,主要包括螺旋缠绕管束和真空壳体,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提出的是两股螺旋缠绕管束,而后者提出的是单股螺旋缠绕管束。

1.4 无管板式结构

传统的缠绕管换热器采用焊接方式连接管板与换热管,这种方式可以消除换热管对管箱封头与壳体封头之间的应力,但是该设计复杂,制造成本高。市场上普通缠绕管式换热器只针对单一流体进行换热,不能满足多种流体同时换热需求。为解决传统缠绕管浮头式换热器管板与封头连接设计复杂、制造成本高、换热流体单一的问题,梁淑帼等[17]发明了一种不带浮头管板、多种流体同时换热的缠绕管换热器。该新型缠绕管换热器结构如图6所示,主要包括筒体、上下封头和换热元件。该结构的特征为:上下两封头均设有一流体口,形成流体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流体壳程;换热元件包括至少一组螺旋缠绕管;换热管的两端与流体进出口管焊接,且通过支撑结构固定在筒体内;为了使得工艺气和流体在壳程内同时换热,该结构上下封头分别设有一工艺气口。

该结构形式的优势在于:换热管两端分别与流体进出口管固定连接,省去了浮头管板结构,大大降低了制造的难度;管箱筒体上设有工艺气进出口管,可以进行液-液、气-液等不同物态换热,且简单高效;流体进出口管可设置多组,可同时通入不同流体进入管程换热以满足不同工艺条件的需求。

1.5 带竖直隔板结构

陈杰等[18]提出了一种腔体内设置竖直隔板的缠绕管换热器,主要包括壳体、中心筒和换热管。如图7所示,中心筒设置于所述壳体的腔体内,形成环腔,环腔内缠绕换热管。该结构的主要特征是:环腔内设有若干个以竖直的方式布置的金属孔板,换热管穿过金属孔板上的通孔缠绕在中心筒上,层与层之间用垫条隔开;金属孔板的一端焊接在壳体的内壁,另一端焊接在中心筒的外壁,且孔板围绕中心筒呈周向对称布置;金属孔板上方的腔体内有一气液均布器。

这种换热器主要应用于海上天然气浮式平台,与现有的缠绕管式换热器相比,该结构通过在腔体内部竖直设置金属孔板,将完整的一个腔体分隔成若干个独立腔体,而各独立腔体内部的液体不会流入其他腔体中,能够保证该腔体的壳侧液体与该腔体的管内液体换热充分,不会因为换热器的倾斜导致原腔体内部换热失效。在海上晃荡工况下,金属隔板的布置能将壳体液膜区的覆盖率提高20%以上,整体换热性能也因此提高1/5。此外,该结构中所有的绕管均需穿过金属孔板固定,金属孔板与中心筒和壳体焊接在一起,能够承受的强度应力较高,满足于海上特殊的工况。

2 缠绕管式换热器的发展趋势

本文综述了缠绕管换热器的一些新型结构,如浮头式、半浮头式结构、多股流结构、真空保温结构、无管板结构和带竖直隔板结构及串联多股流结构等,着重描述了不同结构的特点、优势及主要适用的工况。

智能手机发展趋势 篇8

指纹识别

具备指纹识别功能的手机其实在智能手机还未普及的时候就已经有了。2011年,摩托罗拉推出的MB860是我们熟知的第一款具备指纹识别模块的智能手机。

不过其指纹识别功能由于体验差,成功率低,还有应用范围窄等因素,没有火起来。2013年,苹果公司的指纹识别传感器Touch ID诞生,Touch ID最初仅限于iPhone 5s手机的解锁以及苹果商店的应用购买,并没有开发给第三方,作用并不明显。不过随着iPhone 6及iPhone 6 Plus的发布,Touch ID+NFC的Apple Pay支付方案诞生,Touch ID的作用迎来了大爆发。

目前多款安卓系统的旗舰手机也都配备了指纹识别模块,并且都支持第三方的支付功能。PayPal(贝宝)总裁戴维·马库斯预测,在未来两年内,绝大多数的高端智能手机都将具有生物识别技术功能,而且基本上都附有指纹登录功能。这对于手机支付而言将是重要入口。随着手机支付成为更多人的习惯,我们有理由相信内置指纹识别模块的手机将会在未来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流。

蓝宝石屏幕

苹果公司总是有引领潮流的能力,虽然iPhone 6并未如愿采用全新的蓝宝石屏幕,但实际上苹果手机已经使用过蓝宝石这种材料。保护着iPhone 5和iPhone 5s镜头的正是蓝宝石,iPhone 5s的Touch ID也是由蓝宝石所覆盖。

硬度高是蓝宝石的主要特点,蓝宝石在莫氏硬度的评级高达9级。生活中能给蓝宝石屏幕造成划伤的物体几乎没有,但是蓝宝石屏幕也有短板,那就是抗压能力差。相对于康宁公司生产的大猩猩玻璃屏,蓝宝石屏幕的韧性较差,不能经受强力的撞击,碎屏的概率也许会比大猩猩玻璃屏要大。而且,蓝宝石的成本比大猩猩玻璃的成本高。所以,就目前而言,蓝宝石屏幕还不是玻璃屏完美的替代品。

不过,有了苹果的引领和安卓手机厂商的介入,蓝宝石屏幕也许能慢慢爬升成为移动终端屏幕主流技术。

曲面屏幕

除了蓝宝石屏幕,曲面屏幕也是未来手机屏幕可能发展的一个方向。曲面屏幕,顾名思义,就是手机屏幕不再是一个水平的平面,而是带有一定的弧度。

相对于直面屏幕,曲面屏幕有很多优点。比如,曲面屏幕的弧度可以保证眼睛的距离均等,从而带来更好的感官体验;曲面屏幕具备更好的立体显示效果;曲面屏幕采用特殊的塑料制作,非刚性的玻璃作为基底,弹性更好,不易破碎等等。有研究指出,微妙的曲线可以让手机持有者拥有更好的信息私密性,比如坐在旁边的人无法看到手机屏幕上显示的内容。另外,曲面屏幕还能减少环境光的一些反射。

201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开展前一天,三星正式发布了拥有双侧曲面屏的手机Galaxy S6 Edge。采用双侧曲面屏不仅是为了提高美观度,而是有一些基于曲面屏所设计的独特功能。双侧曲面屏可以显示出特定的颜色,让用户通过不同颜色轻松识别出来电的联系人;用户还可以根据喜好个性化定制信息,包括时间、天气、新闻、社交网络消息提示等。在手机严重同质化的今天,Galaxy S6 Edge起到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希望三星和其他手机厂商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给消费者带来价格更便宜、技术更成熟的曲面屏幕手机。

双摄像头

如今,拍照已经成为手机必备的功能。不断提升拍照的性能,也成了手机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双摄像头就是一个丰富了手机拍照玩法的全新设计。

双摄像头并不是两个摄像头的简单叠加。通常,它是由一个主摄像头和一个副摄像头构成,主摄像头负责拍摄,副摄像头则主要负责测算景深范围和空间信息。所以,双摄像头的第一个好处就是支持景深拍照,实现背景虚化,突出拍照对象。双摄像头的第二个好处是在低光环境下有更好的表现。双摄像头可以分析哪个像素对现场的还原度比较高,这可以帮助手机有效抑制噪点,从而使得画面拥有更佳的画质还原。所以,双摄像头可以真正地提高智能手机拍照效果。

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厂商推出双摄像头手机。

除了可以依靠屏幕、摄像头直观提升用户的体验之外,你也许并不知晓很多隐性功能的实现跟日益完善的传感器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基于健康方面的一些应用。通过传感器,我们的手机就能够全天候的监测我们每天行走的步数、睡眠质量、消耗的卡路里甚至脉搏、心率等信息。

从Galaxy S5起,三星就为其旗舰手机增加了心率传感器,可以利用其配合自带的健康软件S Health实现很多健康方面的功能。

健康追踪对谷歌产品来说也不是新功能,Nexus 5手机就支持两种复合传感器:加速度计和计步器。用户可以通过谷歌面板查看每日运动情况。

当多种传感器整合到监测系统中,追踪运动不再是线性的单一过程,存储交换信息的过程也从“GPS到云端”变成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健康网络”。

【换热器发展趋势】推荐阅读:

换热器原理介绍09-09

换热器安装施工方案06-22

换热器泄漏原因分析01-21

上一篇:土石方工程安全技术下一篇:必修三语文《非攻》教案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