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精选8篇)
一、总则
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 范化,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本要点。
2.高职高专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 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3.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高等技术应用 性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
4.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 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师队伍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5.本要点供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 及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不含自学考试)参照实施。
二、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6.健全教学工作的领导制度。院(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分管教学的副院(校)长协助院(校)长主持教学日常工作。学校有关教学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长远规划、重大改革举措、重要政策措施等,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院(校)长会议或院(校)长办公会议讨论决定。要建立健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和各级领导定期听课、学习、调研的制度,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
7.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由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组成,在院(校)长领导下,研究和决定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8.建立院(校)、系两级教学管理机构。
(1)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在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作用,明确其职责范围,建立协调的工作关 系。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应健全机构,配备得力人员,以保证教学工作的稳定、有序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2)系级组织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的基本单位。系主任全面负责系教学管理工作,系可根据情况设教学秘书或教务员处理日常教学行政的具体工作。
9.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按教学计划规定实施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技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是否设置教研室由学校自主确定。不设教研室的,其教学工作可由系或其它组织形式实施。
10.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管理理论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内外教学管理人员的交流、考察活动,适应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需要。
三、教学计划管理
11.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学校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要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校自主制订。教学计划既要符合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格,有相对稳定性,又要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和修订。为突出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可聘请一些在本专业长期工作的企业人员、学校教
师和管理干部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必须认真组织实施。
1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用人部门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专业目标的确定应努力体现学校和专业特色。
13.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坚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贯彻产学结合思想;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原则。
14.教学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1)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修业年限;
(4)课程设置及时间分配;
(5)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6)必要的说明。
15.制订教学计划的一般程序是:学习理解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广泛开展社会人才市场需求调查;组织校内和社会用人单位专家论证培养目标、基本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教务处提出本校制定教学计划的实施意见和要求。由系主持制订教学计划方案。经学校教学工作(学术)委员会审议,主管校长审核签字后下发执行。
16.教学计划的实施
(1)教务处编制分学期的教学进程计划,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安排每学期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任务、教室和其他教学场所,确定考核方式;
(2)系根据教务处的总体安排,落实任课教师、编制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实施计划;
(3)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教学环节、学时、授课时间、考核方式、任课教师等均不得随意改动,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4)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学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完成教学任务、稳定教学秩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务处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中枢的职能作用,新学期的课程表应在上一学期结束前确定,经主管院(校)长审批后通知到各相关部门和教师,开学前一周,要检查教学准备情况。
四、教学运行管理
17.教学运行管理是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整个教学运行管理,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课堂教学(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的管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彻教学相长的原则;二是以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为主体的教学行政管理,应制订教学工作制度的规程,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教学环节提出要求,并认真组织实施。
18.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学校要重视教学大纲的制订工作。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是: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要按各自课程结构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各校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开发的任务较重。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订教学大纲,而后编写讲义或确定教材;
(3)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或某一时期的特定体例;
(4)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包括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学习要求以及必要说明等部分;
(5)教学大纲由系组织有关教师依据上述原则编写,经系校有关领导认定批准施行。每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19.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基本的管理活动。
(1)认真选聘有相应学术水平、有责任心、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任课,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要补好教育基本理论课,教师开设新课程要有严格的岗前培训制度,并要求课前试讲;
(2)组织任课教师认真研究和讨论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或选用与大纲相适应的教材或教学参考资料,依据大纲编写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和教案;
(3)有组织地进行教学方法研究,对积极钻研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良好学风、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贡献的教师,要给予奖励。
(4)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
20.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实践性教学内容要严格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教学。各院校要特别重视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改革,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加强现场模拟教学的组织和设计,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规范实践教学考核办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安排,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行选择。毕业设计(论文)要尽可能结合实际任务进行,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21.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考核。积极改革考核的内容和方法,着重检查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鼓励采用试题库或试卷库命题,实行教、考分离。要制定严格的考试制度,严肃考场纪律,精心安排考务工作,对考试作弊者,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试卷评阅要认真、公正、客观。教务处要组织对试卷的复核及抽检工作。
22.学校应重视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与管理,课外作业的份量要适当,安排辅导答疑要适当。安排非教学活动不得占用教学活动时间。
23.日常教学管理。学校要依据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学期的运行表、课表、考表,保证全校教学秩序稳定。对这三项重要表格文件的执行情况要有管理制度和检查办法,执行结果要记录在案。在实施过程中,要经常了解教学信息,严格控制对教学进度及课表变更的审批。及时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事故。
24.学籍管理。学籍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入学资格、在校学习情况及学籍变动、毕业资格的检查、考核与管理。学校应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制订本校的学籍管理办法,并建立学籍档案。
25.学生注册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学生注册是学籍管理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要维护学校注册制度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学期注册制度。在注册制度的基础上,探索学年制、学分制的改革。
26.教学资源管理。要搞好教室、实验室、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的合理配置与规划建设,充分加以利用,保证教学需要,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注意根据需要与可能,改进教室的功能,建设必要的多功能教室。
27.教学档案管理。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都要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的范围包括:
(1)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下达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及有关规定;
(2)教学基本建设的各种规划和计划;
(3)自编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实验指导书、习题集、试题库(试卷库)、试卷分析以及各种
声像资料等;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进程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授课计划、课程教学总结、实习总结等;
(5)课程设计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6)学生学业成绩、学籍变动情况、学生座谈会记录整理分析、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毕业资格审核等材料;
(7)教学改革进展情况、教学研究计划、总结,典型经验材料和教学研究刊物;
(8)教师业务档案、各种奖励及成果;
(9)教学工作评价材料、教学工作会议纪要等;
(10)其他有必要立档的教学文件和资料。
教学档案实行分级管理,编目造册。建立教学档案查阅制度,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应充分使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28.要充分发挥系和教研室在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职能。教研室应按学期初制订的“教研室工作计划”,组织集体备课、公开教学、政治与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定期组织检查和测评教师的教学进程和教学状况。系要定期召开教研室主任会议和任课教师会议,及时掌握教学过程状况总结和交流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及时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9.教务处应协助主管教学的校领导定期和不定期地召开系(部)主任教学工作例会或专题工作研究会,了解、协调和处理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五、教学质量管理与教学评估
30.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和全面的质量观,持严格的质量标准。要从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内外部各主要因素(教师、学生、管理、政策、体制等)入手,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1.认真抓好教学全过程的管理。
(1)把好招生质量关,做好招生宣传、招生录取、新生入学后的复审工作;
(2)抓好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要精心设计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精心组织计划的实施工作;
(3)把好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关;
(4)注重教学辅助过程的质量管理;
(5)实行科学化的考试管理,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严格考试过程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试卷和成绩分析,认真进行考试与课程教学工作总结;
(6)实行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制度。
32.建立教学质量检查考核制度,并制订科学的、可操作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全校的教学质量检查,学校可根据情况每学年或每学期进行一次,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33.实行教学工作督导制。选择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教育思想先进、有丰富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老教师(包括退休教师)和有专业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督导组织,进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督导,及时提供质量信息。
34.建立听课制度。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及教务处长、系主任、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都应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验、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教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应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
35.组织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教学评估是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应经常化、制度化。教学工作评估一般包括校、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估等。开展教学评估工作要与日常教学管理与
建设相结合,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
36.教学评估工作要和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教学评估的结果与教师职务的评聘和报酬挂钩。对在教学上取得优秀成绩者要给予奖励,对教学责任事故,要分析事故原因,吸取教训,并按章处理事故责任者。
37.建立教学信息的采集和统计制度。对新生入学基本情况、学生学习和考试情况、毕业生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主要教学信息应定期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不断改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六、师资队伍管理
38.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建立一支人员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学校要有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层层落实。要注意培养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并且要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学第一线。要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包括科技工作)和业务(包括教育科学知识)进修,大力培养并尽快形成一批既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专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也可从社会上聘用既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39.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校自身的教学工作总量和师生总体比例要求,确定学校的教师编制,制定教师工作量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完成情况与教学质量优劣应作为教师聘任、晋职和提级的依据。
40.学校要明确各级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和教学岗位职责分工。实行聘任制,建立教学岗位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对教师的政治表现、业务水平和工作成绩定期进行考核,一般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情况载入教师业务档案。
41.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新教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鼓励从事工程和职业教育的教师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培养具有“双师资格”的新型教师。学校应十分重视实验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人员的选配和培训。
42.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政策和措施,设立教师奖励基金,重点向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对于工作不负责任,教学态度不认真,不能为人师表,教学效果差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
七、教学基本建设管理
43.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社会的有效需求设置专业,要善于发现和预测新的社会需求,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新的专业。注意优化专业结构,保证基本办学条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
44.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校内系列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备条件。学校要依据所设专业的实际需要,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要突破只限于感性认识和动作技能训练的旧模式,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防止各专业自成体系。地处一个城市的同类学校也可共建实训基地,还可开展职业培训的有偿服务。
45.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
46.做好实训基地的实训管理。实训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设备管理、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建设,要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提高投资效益。
47.教材建设。教材建设和使用要有合理的规划和完善的制度。基础理论课教材的选用既要
注意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又要保持教材的相对稳定性,鼓励选用通用教材和国家优秀教材,特色课程或专业课程可依据教学大纲组织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的类型包括文字教材、实物教材和声像视听教材等,特别要鼓励教师使用声像视听教材。
48.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要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抓好教师严谨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师表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等方面的学习作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风。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特点,鼓励学生学习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证书,注意学生的创业精神。要特别重视考风考纪的教育,杜绝考试作弊行为。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49.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按照教育部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种制度,制定完备的教学基本文件,在教学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上下功夫。
八、教学管理与教育理论研究
50.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教学管理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是所有教学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共同任务。学校要把教学管理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管理的一些重点课题进行理论研究。
51.加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教学管理和横向联系与交流,合作开展教学管理课题的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共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九、非全日制及函授、广播电视教育的教学管理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30年有余,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 有助于我们总结过去, 把握现在, 更好地谋划未来。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 再到当今对高等教育的重新思考, 中国高校发展行进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 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高校, 乃至社会的头等大事。中国高等教育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经历了稳定秩序、调整结构、扩大规模等阶段, 不断加快着前进步伐。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 特别是进入WTO后, 包括教育、人才市场的国内外竞争加剧, 给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现在摆在各高校面前最急迫问题是:一, 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市场化及国际化, 必然导致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 一所高校的品牌、信誉越来越成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二, 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大众化必然导致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我国经济下滑阶段, 人才培养质量问题愈加凸现。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又成了决定学校品牌、信誉的大问题。总之, 在实现教育在数量方面的大发展后, 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努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果说那时候人们对“三个面向”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理念状态的话, 时至今日, 这一要求已经成了现实的迫切需要。在现实世界, 一切实力的竞争都成了人才的竞争, 人才竞争则主要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在全球金融危机阶段, 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面对社会的选择, 社会是否接纳我们的毕业生。无论社会给予他们的评价如何, 都要求对我们的教育质量, 特别是教学质量重新进行思考。本文仅就教学质量问题谈几点粗浅体会。
二、对教学质量的理解
谈到教学质量, 就必然涉及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解问题。我们认为教学质量不能被简单比喻为一般的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 否则会陷入认识的误区。
第一, 教学对象不是简单被加工原料, 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就没有教学质量可言, 而教学的结果又是极具个性的“产品”, 有如根雕艺术, 不能用一套僵化的标准去衡量其质量。特别是在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 学生入学时文化水平、年龄结构、社会背景参差不齐, 如果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成不变的尺度去衡量教学质量, 必然产生错误的结论。
第二, 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必须服从于学校教育类型和培养目标的定位。随着国内外教育的接轨和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 高等教育已经分化出学科基础型、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职业教育型和继续教育型等多种教育模式和少到2年多到8年甚至无时间限制的多种学制, 从而打破过去被普遍认同的单一教育模式。因此,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 过去那种普遍适用于一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观势必被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所取代。
第三, 人才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例如, 目前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知识外, 更注重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进步,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认识已经逐渐发生变化, 这就迫使高等学校为满足社会需要不断修正已不适应新形势的教学质量观和质量标准。
此外需要补充一点:社会上有将教育服务视为商品, 将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列入第三产业的看法, 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但仅从教学角度看, 教学对象不宜被简单理解为服务对象。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在一定的制度规范和教学计划指导下由教师主导进行。因此, 把学生简单理解为“顾客”, 进而遵循“顾客是上帝”的服务原则, 认为教学质量应以学生的满意程度为准的看法未必恰当。总之, 凡属教学问题, 包括教学质量问题, 切忌简单对待。在不断变化的办学条件下, 高等学校不能再等待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统一教学质量标准, 也不能照抄照搬名牌学校或国外的作法, 而应根据自身特点和服务对象, 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质量要求, 不断使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对等层次的需要。
三、关于对教学质量的管理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看, 要从宏观上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有一定的管理机制和措施, 建立起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其中可分为教学质量的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及行政奖罚措施等三部分。1教学质量的制度管理应包括:⑴培养计划、大纲审查和实施的管理;⑵教材选用及更新的管理;⑶教师聘用资格的管理;⑷教研活动的管理;⑸教师教学文件的管理 (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日历、学生成绩记录等) ;⑹教学常规检查 (包括开学、期中、考试及毕设检查) 上述管理应制订严格、可行的规章制度, 并要求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教师严格执行。2.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应包括:听课制度、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及教学信息反馈制度等。3.学校对教学质量的奖罚措施应与各类评比、竞赛、检查挂钩, 体现在教师工资、奖金的发放上。要设法纠正计算教师工作量时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的偏向, 使研究教学, 钻研教学, 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得到政策的支持, 扭转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倾向。
四、在教学质量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学质量管理应该是常规化、制度化、流程化管理。
作到各主管部门、教学单位和教师心中有数, 主动按有关文件和时间表办事, 体现“没有管理的管理”。要尽量减少长官意志式的突击检查, “轰炸式”听课, 防止对正常教学形成干扰。
2. 教学质量管理尽管需要一定的形式保证, 但并不是形式越多、内容越烦琐越好。
要充分发挥基层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能和教师自觉性, 注重实效, 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充好电、备好课, 积极投入教研活动, 改进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3. 在教学质量管理中, 要注意收集、处理来
自学生的信息, 与此同时, 也要注意尊重教师实施教学的自主权, 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行政管理部门最好不要在师生之间充当“第三者”的角色, 以免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并误导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到教师上, 而不是自身的学习上。
4. 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之下的一个子系统, 通过教育质量又与学校其它管理系统相关。
因此教学质量管理不能被理解为是教务部门一家的事, 应在各级领导的统一协调下, 由多个主管部门相互配合实施。在一个部门职能过度分割, 缺乏团队精神的学校里不可能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
最后, 提请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教学质量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 教学质量管理只能起到检查、促进作用, 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靠的是所有师生员工水滴石穿似的长期积累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秦萌青.搞好高等教学管理高质量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M].山东大学学报, 2002. (3) .
[2]陈万明, 钱德洲.创建激励导向为主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M].高等教育管理, 2002. (1) .
关键词:“改革试点”项目;卓越工程师;CDIO
作者简介:郭晓丽(1971-),女,辽宁朝阳人,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通 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38-02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推动高等院校专业改革与发展。笔者所在电气工程学院以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文件要求为依据,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的基础上,开展面向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教学管理是专业发展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队伍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的完善等。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良师资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在进一步提高团队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的同时,关注团队队伍的人员结构,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有标志性研究成果的领军人才,培养和引进在教育界有影响、教学水平在本专业处于拔尖地位、有标志性教研成果的教学名师,培养和引进在工业界有影响、技术水平在本行业处于引领地位、有标志性应用成果的工程精英。
在引进领军人才、教学名师、工程精英的同时要注重提升教师自身工程素质,调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制订教师获取行业资质证书任务要求。
制订《专业教师学历、学位进修管理方法》,学院制订教师学历、学位、职称三年规划,有指向性、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学团队的学科结构和职称结构。
针对中青年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历较少,特别是缺乏企业生产的经验的状况制订《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训练实施方法》,对已经实施、富有成效的做法,如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青年教师工作站工作1至2年,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对其在站内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明确新上岗硕士、博士年轻教师必须参与实验室管理与基础实验课程教学等凝练为规章制度。[1]
针对教学团队中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对较少的情况,大胆引进外援。让企业工程人员参与教学、担任指导教师、参与实验管理,通过不同教学、管理理念的撞击,让思维的火花转化为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改进教学手段的催化剂。
强化优良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形成结构更合理、学术氛围更浓、协作精神更佳、创新精神更强、培养人才有手段、科学研究有水平、服务地方有特色的知名教学团队。
二、强化制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制度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科学合理的制度对师生具有一定的动力和约束力。
制订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的主体为学生”,因此要围绕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制订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其宗旨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度要详细明确,既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真诚关怀又要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对那些自觉性差、自制力弱的学生起到约束教育作用。
制订《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围绕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组织制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规范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其内容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實、教学改革方案的组织实施等、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制订与执行、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督导等。
制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加强课程建设对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学院的专业发展,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制度建设、教学文件档案建设、课程教学条件建设、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等。
制订《双语化教学实施办法》。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人才,双语教学工作势在必行。内容包括:教师选聘、教材选用、教案准备、课堂实施、教学考核等环节。
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实施办法》,内容包括:管理与实施、选题、项目申报及活动开展、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研究成果、经费管理、奖励办法、时间安排、经费来源等10个方面。全面落实学院出台的《教学事故认定办法》、《教师年度考核评优细则》,以维护正常教学秩序。
三、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目标,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创新教育与科学研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主线,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2,3]
形成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做”一体的CDIO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要与工程界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了与工程实践的距离。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际工程项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企业技术创新和实际的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中,让学生“真枪真刀”地学习、实训。为进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导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促进学生学业规划、工程项目研究、企业实践的顺利开展,从而帮助学生尽早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4,5]制订《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双导师制管理及考核办法》。
四、加强档案建设,规范管理程序
档案建设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反映教学工作及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档案”不仅是检查学生培养质量的依据,也是教师考核以及上级对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凭证。要制订《教师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包括电子文档及纸质文档,内容包括档案的更新、档案核实、档案的借阅等。这样不仅规范了管理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制订《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办法》包括归档内容、要求、履行情况评定等。全面落实学院已出台的《教学资料袋归档、毕业设计归档细则》。
五、结语
众所周知,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成果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学院以电气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为内容,打造以“学习能力为综合能力生成的基础、工程能力为综合能力发展的手段、创新能力为综合能力提高的核心、创业能力为综合能力形成的标志”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十二五”期间“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不仅包括教学管理改革,还包括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每个环节都必须深思熟虑,层层布置与落实,这样才能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起到引领的作用,才能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的卓越工程师和工程管理者。
参考文献:
[1]齐平.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现实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
(9):169-171.
[2][美]克劳雷.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秦旻,郭小宏,李红镝.工程管理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1(5):104-107.
[4]黎荷芳.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11,(3):50-51.
[5]龚克.转变观念大胆试验建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10-12.
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由于高等学校钢琴教师仍是稀缺人才,主要资源是音乐院校的毕业生,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在教学方面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实际教学中效仿他们所接受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全新素质教学体系。
(二)教学忽视学生学习和实际的结合。高等学校的钢琴教学仍然注重的是学生弹奏技能的培训,学生只会重视节奏,音高的准确,忽视了对乐曲的表现风格和音乐内涵的理解。有很多学生的弹奏技艺很高超,但是他们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施展自己的才华。
(三)基本功不扎实,学习方法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钢琴教育方面逐步得到了普及,随之产生不利因素是高起点,难度大,往往忽视了对基本功的巩固,导致了实际水平达不到演奏的程度。学习方法过于单一,高等学校钢琴教育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集体授课,单纯的练习教材上固定的乐曲技巧,缺乏实践性。
二、高等学校钢琴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改变传统落后教学理念,丰富授课内容。随着教育事业局面的不断更新,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全面提升教师的素质,钢琴教学是一门集聚艺术的课程,因此要寻求一些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的精英来帮助提升整个教师团队的素质。丰富教师授课的内容,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对钢琴的学习产生了事半功效的效果,从而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质。
(二)科学的钢琴实践教学。我国高等学校的钢琴教育应该把钢琴技能的培养进行合理的理论实践指导,实践教学是钢琴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多为学生提供欣赏名曲的机会,调节课堂气氛的同时增加学生学习的活力。钢琴的基本技能的练习要和钢琴的伴奏独奏能力共同培养。为了避免枯燥的练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经典乐章等。
(三)拓宽学习渠道,注重多元化教育。科技和网络的迅猛发展为钢琴的学习增加了许多途径,教学可以充分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等媒体的信息,不但能为钢琴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与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找出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的.方法。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知名的钢琴网站,及时有效的关注网站有关钢琴信息的最新动态,和其他钢琴学者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其次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的钢琴比赛,在比赛中增强自身实践技能,同时还能接受新鲜事物,一举多得。注重多元化教育,高等学校的钢琴教育还应该增加文化素养的培训,学生具有很强的文化感知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除了学习本土文化,还应多引入外国的钢琴作品,让学生开阔钢琴文化视野的同时提升多元的文化教养,提高高等学校钢琴教育水准和学习质量。
三、总结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学校财产安全,根据消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以下简称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适用本规定。
驻校内其他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按照本规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学校在消防安全工作中,应当遵守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第四条 学校应当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级、各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五条 学校应当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加强消防演练,提高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逃生技能。
第六条 学校各单位和师生员工应当依法履行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和扑救初起火灾等维护消防安全的义务。
第七条 教育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对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管理职责,检查、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开展消防安全工作,督促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并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依法履行对高等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职责,加强消防监督检查,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八条 学校法定代表人是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消防安全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贯彻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和规章,批准实施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批准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年度经费预算,定期召开学校消防安全工作会议;
(三)提供消防安全经费保障和组织保障;
(四)督促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
(五)依法建立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开展群众性自防自救工作;
(六)与学校二级单位负责人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
(七)组织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八)促进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九条 分管学校消防安全的校领导是学校消防安全管理人,协助学校法定代表人负责消防安全工作,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组织制定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和协调校内各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二)组织制定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
(三)审核消防安全工作年度经费预算;
(四)组织实施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
(五)督促落实消防设施、器材的维护、维修及检测,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六)组织管理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
(七)组织开展师生员工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协助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做好其他消防安全工作。
其他校领导在分管工作范围内对消防工作负有领导、监督、检查、教育和管理职责。
第十条 学校必须设立或者明确负责日常消防安全工作的机构(以下简称学校消防机构),配备专职消防管理人员,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拟订学校消防安全年度工作计划、年度经费预算,拟订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等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报学校消防安全责任人批准后实施;
(二)监督检查校内各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情况;
(三)监督检查消防设施、设备、器材的使用与管理、以及消防基础设施的运转,定期组织检验、检测和维修;
(四)确定学校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部位)并监督指导其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五)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做好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的储存、使用和管理工作,审批校内各单位动用明火作业;
(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组织消防演练,普及消防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扑救初起火灾和自救逃生技能;
(七)定期对志愿消防队等消防组织进行消防知识和灭火技能培训;
(八)推进消防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做好技术防范人员上岗培训工作;
(九)受理驻校内其他单位在校内和学校、校内各单位新建、扩建、改建及装饰装修工程和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行政许可或者备案手续的校内备案审查工作,督促其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申报,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或者备案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工作;
(十)建立健全学校消防工作档案及消防安全隐患台账;
(十一)按照工作要求上报有关信息数据;
(十二)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处理火灾事故,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火灾事故处理及善后工作。
第十一条 学校二级单位和其他驻校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学校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并落实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
(二)建立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三)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及演练;
(四)定期进行防火检查,做好检查记录,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五)按规定配置消防设施、器材并确保其完好有效;
(六)按规定设置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并保证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
(七)消防控制室配备消防值班人员,制定值班岗位职责,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八)新建、扩建、改建及装饰装修工程报学校消防机构备案;
(九)按照规定的程序与措施处置火灾事故;
(十)学校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校内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驻校内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是该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三条 除本规定第十一条外,学生宿舍管理部门还应当履行下列安全管理职责:
(一)建立由学生参加的志愿消防组织,定期进行消防演练;
(二)加强学生宿舍用火、用电安全教育与检查;
一、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开办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应该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是随着今年本科教育的具体实施,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当前,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质量建设,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本科院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员队伍 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必须把加强中青年教员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员,特别是要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员。要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基础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高等学校要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的工作。鼓励各
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教学合作和有序的人才流动,鼓励派出优秀骨干教员到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学习。
三、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优良校风、学风对学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针对新形势下学员的思想实际,加大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要吸收学员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员,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学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建立科学的高校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学校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绝大部分学科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
六、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创造条件使学员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学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师范类专业,教学技能
教学实践是师范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是师范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师范生巩固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影响着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发展, 还影响着基础教育的质量。教育部2016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指出, 要通过教育实践促进师范类学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 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 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专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1]当前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管理仍比较薄弱, 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的形式与内容
教学实践是学校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规律,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就师范类专业来讲, 教学实践是师范生巩固教学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 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师范生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掌握教师育人方法的重要平台。
师范类专业教学实践的形式多样, 根据实践时间的不同, 可以分为课内教学实践和课外教学实践。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 可以分为教学专项技能实践与综合技能实践。根据空间的不同, 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其中校内实践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实践与校内教学实训;校外实践又可以分为校外实训、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顶岗实习等等, 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这种划分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通过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教学法等课程的课堂展开训练, 如情景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训练等。这类实践能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校内实训一般是在学校的实训室进行的, 这种实训可以对师范生专业基础能力与教学技能展开训练, 如微格教学实训等, 有效地提高了师范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校外实训与校内实训类似, 只是校外实训基地是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成的, 一般是在中小学、幼儿园的用于在校师范生实训的场所。这种实训模拟真实的教学环境与过程, 力求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教师职业的真实情况。
教育见习不同于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 一般是依据教学计划的安排, 从师范生入学起到毕业班集中实习前, 由教师带队到中小学、幼儿园进行观摩学习的一种实践形式。教育见习一般是穿插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 具有时间性短, 对见习基地校干扰小的特点, 易于提高师范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较好。
教育实习是指师范类学生在学校安排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计划安排, 到中小学或幼儿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一种形式。它包含学科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及教育研习等内容, 是师范教育实践的必要环节。通过教育实习, 学生可以更好地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认识教师岗位。
顶岗实习是指师范类学生按照既定教学计划, 到基层学校去进行一段时间 (一般是一个学期) 的顶岗任课, 进行教学实践的活动。这种全职顶替在岗教师的实践方式, 可让师范生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整体验教师职业生涯。[2]
二、教学实践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教学实践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积累不少宝贵的经验, 但教学实践依然是师范生培养的薄弱环节, 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
目前师范生教学实践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一)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不足
目前, 我国许多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合理, 实践性强的课程偏少, 很多学校没有或缺少针对师范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教材、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有的学校的很多课程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体现的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兼备, 实际上课时却没有安排实践课时和实践环节。在教学内容上, 许多课程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结合教学岗位职业意识与教师技能的内容偏少。例如, 一些综合性大学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学与心理学课程, 重理论、轻实践, 师生互动少, 内容陈旧空洞、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
(二) 实践指导师资力量薄弱, 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师范类专业中, 无论是校内实践还是校外实践, 均存在实践指导老师力量薄弱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 目前高校教师大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被高校聘用的, 师范专业普遍缺乏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即既有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工作经验, 又能指导实践性教学的教师。目前很多所谓“双师”型教师, 实际上仅是多考取了一本证书的“双证”教师而已。这种教师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较强, 但缺乏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实践工作经历, 教学上容易“纸上谈兵”。
其次, 中小学或幼儿园这些实践单位的指导老师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很多老师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对教学实践规律研究不深, 无法给师范生很好的指导。还有一些指导老师忙于完成中小学或幼儿园的本校教学工作, 无暇指导见实习学生。
总体上看, 目前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指导师资力量仍较薄弱, 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三) 教学实践时间不足, 实践时间与就业时间相冲突
目前, 我国许多院校的师范类专业见实习时间短, 很多学校教学实习时间只有八至十周, 有的甚至只有六周。教学实践时间不足, 使很多实践单位的实习指导老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 许多指导老师因时间问题顾虑重重不敢放手, 许多实习生还来不及进入准教师的角色, 实习期就已经结束了, 这严重影响了实习的预期效果。
在实践时间上, 目前大多数师范专业的集中实习时间都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 顶岗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年的下学期。但一般这个学年学生即要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又要准备教师招考、考公务员、准备继续升学考试或者寻找工作, 这些时间与参加教学实践的时间相冲突, 严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实习中去, 影响了学生实践的效果。
(四) 校内外实践基地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实践的要求
目前, 由于前期设计不合理及近年来师范类专业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等原因, 我国许多高校的微格教室、师范生教学技能实训室等校内实践基地存在布局不合理、设备不完善、仿真度低、数量不够、投入经费不足、管理与维护跟不上等问题。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类专业甚至还没有专门的师范类实训室, 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校外实践基地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 教育实践基地存在不规范不固定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很多高校与师范实践基地校之间的合作不稳定, 对实际基地校不敢提要求, 很多见实习基地缺乏规范性, 见实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有校外实践基地有名无实, 仅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或挂了一个实践基地的牌子, 没有给师范生见实习的场所甚至没有接收见实习学生。
第二, 愿意接收见实习师范生且优质的实践基地数不多, 可接收的学生数有限。特别是一些重点实践基地校, 经常会出现来自不同高校的师范实习生同时来校参加教学实践的情况。对于这些实践基地校来说, 要做好那么多实习生的指导工作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第三, 由于见实习人数多, 接受学生见实习的基地比较分散, 各个基地校的校情又各有区别, 很难对见实习工作做统一的部署和指导。
第四, 由于担心教学的质量, 很多见实习基地校不愿让学生上岗进行教学锻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见实习的积极性和见实习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实践管理的措施
(一) 优化实践课程设置, 更新教学观念, 加强教学实践
近年来, 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文件要求加强师范专业的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因此, 师范类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 一定要充分认识师范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性;要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更新教学观念, 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实践课程计划, 优化课程设置, 循序渐进地做好教学实践工作。在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要保证教学实践的课时量, 又要结合中小学或幼儿园的教学岗位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实践的内容与方式方法, 让师范生在学习中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 提高校内外教学实践的效果。
(二) 加强师资力量, 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要培养符合中小学或幼儿园实际需求、教学技能过硬的师范生, 必须要建设一支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首先, 要建立针对现有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的考核机制, 加强现有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既要将指导教学实践列为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 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现有教师到中小学或幼儿园挂职锻炼或兼课等, 使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小学或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情况, 更好地对师范生实践技能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其次, 要把好“选人”关, 在招聘新教师时, 既要关注学习经历和理论水平, 也要关注实践经历与行业经验。在招聘条件上, 除了招聘高学历、高职称或高理论水平的优秀人才外, 也可以从中小学或幼儿园引进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
第三, 要优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建立健全兼职指导教师激励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要求, 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将作为中小学教师评奖评优和职务 (职称) 晋升的重要依据。为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 高校可以优化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一批富有责任心、经验丰富、教育教学技能过硬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担任师范生的实践指导老师, 也可以邀请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优秀教师和专家为师范生开设讲座。
(三) 加大教学实践经费投入,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师范类专业实践性强,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掌握班级管理、教学设计等教育教学能力与技巧。师范类院校要建立有关教学实践经费保障的机制, 加大对实践教育的经费投入,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为师范生打造逼真的实训环境, 让师范生通过模拟实践训练, 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提高教学技能。
(四) 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师范类院校必须积极主动地与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沟通, 遴选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指导教师资源且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的见实习基地校, 争取在学生教学实践、教师进修、师资培训、实践基地校发展、教学科研等方面展开长期合作, 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为教学实践提供有力保障。
(五) 加强教学实践管理, 努力提高教学实践质量
要提高教学实践质量, 加强教学实践管理, 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实践管理体系, 须有计划、分阶段地将教学实践贯穿于师范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其次, 建立健全教学实践管理制度, 以制度促进教学规范, 使教学实践的发展有章可循, 使负责教学实践的有关部门及人员明确职责, 各司其职, 保证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
第三, 要加强对教学实践管理过程的监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践前有科学计划, 实践中有严格管理, 实践后有考核评价。
第四, 要深化教学实践的模式与内容, 以课堂教学模拟、校内实训、见习观摩、集中实习与顶岗实习等形式, 丰富学生的教学技能实践体验, 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Z].教师[2016]2号, 2016-03-21.
[2]程睿菁.谈如何借力顶岗实习提高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27) :131-132.
[3]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Z].教师[2007]4号, 2007-07-05.
[4]许广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78-80.
[5]吕岩, 郗丽清.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 :162-163.
[6]顾力平.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11) :68.
[7]倪娟.对金工实习的几点思考[J].教研教改, 2009 (2) .
【关键词】高等学校 知识经济 知识管理
【中途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11-0-02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这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知识的方式,而传统管理知识的方式不能很好的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于是一种新的对知识的管理方式——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应运而生。而知识管理在高等学校的知识生产和创新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背景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对策思考。
1 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最初源于工商企业,但企业并不是知识管理的唯一主体。应该说,任何以知识为加工对象的机构或单位,都具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共享、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的管理职能。[2]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内涵也众说纷纭。我们认为,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就是指通过对高等学校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应用、测评、传递和创造,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流通共享,以提高其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组织绩效,最终以有效的实现其职能和提高自身的价值过程。
2 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的背景
当今时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与经济密不可分,全球知识经济也初见端倪。高等学校作为知识生产和创新的主要基地,实施知识管理有其必然性。
2.1 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我国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说过“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进入经济运行过程,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可见,高等学校对于社会经济的作用是社会的其他主体无法比拟。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水平的人才和原创性的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一切,都离不开高等学校这个“知识工厂”。
2.2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选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而高等学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学者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可以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等。知识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高等学校已经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主力军。
2.3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到来,高等学校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的高等学校若想走在世界的前列,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包括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等)。而国际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根本的来源是知识。[3]即知识的创造、应用和共享等能力。为此,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知识的创造、应用和共享能力。而知识管理使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战略[4],与此同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2.4 自身的知识高度密集型组织性质使然
高等学校被誉为“知识工厂”。高等学校由于师资力量雄厚、科技创新能力强、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等,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经济的增长源和文化知识的传播源。知识密集型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是组织运作的核心资源,同时也是组织创造价值的核心资产,而相应的,组织应将对知识的管理作为其管理活动的焦点。[5]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保存、传播、整理和创造的主要场所,其管理工作就必须围绕知识来展开。知识管理应该在高等学校管理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3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问题分析
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之于国家,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大批原创性的成果;之于自身,可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更好的履行大学的功能和提高自身的价值。但是,事实上,就目前的我国高等学校而言,实施知识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3.1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集权现象比较严重,高等学校缺少必要的自主权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我国高校管理的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政府对于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集权,致使高校不能很好的根据市场的发展而进行变革,因而不能对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有时甚至有点无动于衷。这样就使得知识的应用和共享受到阻碍。从学校层次而言,目前,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学校对于院系也同样存在着相当的集权。我国的高等学校大多都实行校——院——专业(系)的管理形式,这样的管理结构往往是学校一级的权力过大,而院系级的权力太小,这样不利于知识的分化与综合。
3.2 知识管理缺乏统一的组织制度保障
管理组织是管理思想的载体,也是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得以巩固和提高的依托。而笔者查阅发现,我国的相当一部分高等学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知识管理中心”之类的组织。从管理学来看,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管理的外显性就不够,就不能很好的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我国的高等学校目前的对知识管理的机构多半是集中在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处等机构,这些机构多半是各自为政,各自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活动。这样下来,一来会造成知识管理的费用加大,另外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播、交流和共享。
3.3 知识管理平台不健全
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平台是学校内部从事知识的获取、清点、学习、整合、流通、共享、创新、监督、规划、保护等活动的设施和管理操作系统,它是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工具,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性工程。[6]高校管理知识平台往往包括通讯网络系统、校园网系统、知识库系统、多库协调系统、智慧集成系统等等。而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系统可能建设得还可以,由于没有一个多库协调系统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就降低了知识管理的效率,从而也就增加了知识管理的成本。
3.4 高等学校间的知识共享不够,存在重复建设的现象
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即似乎我国的高等学校都想建成综合型大学。诚然,综合型大学有一定的优势,国外的高校有不少是综合型大学,如哈佛、牛津、东京大学等,但是也有一些很有特色的单科型学校,如加州理工学院、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等。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我国目前的“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如果高等学校都贪大求全不进行资源共享的话,就会造成我们本来不是很充足的教育经费的极大浪费和更加短缺,而且从另外意义上说,去办本来实力不是很强的学科专业也会降低本校的整体实力。以华东为例,华东的高校很多,研究型的大学占很大的比例,而他们的专业设置的重复率却是非常高。
4 我国高等学校实施知识管理的对策思考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的实际,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深化“院为实体”[7]改革
国家应该制定一些高等教育政策,进一步优化结构,使高校能够依法治校,实实在在的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近年来,国家对一些高校管理权有所下放,如允许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自主划定研究生录取分数线等,应该说,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国的高校普遍认为办学自主权还不够大。同时,在学校内部,深化“院为实体”的改革,下放学校的权力,使学院(系)拥有实权,推动科层制管理向扁平化管理发展,实现管理的民主化、知识化,更有效的保障知识的应用、传播和创新。
(2)设置知识管理机构,推进组织结构创新
高等学校可以借鉴企业知识管理和国外著名高等学校知识管理经验,设置知识管理中心,切实加强知识管理。国外的一些著名高等学校也建立了知识管理实验室或中心.在设置知识管理中心时,可设置知识主管(CKO)来进行知识管理。“那种认为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训练有素的丰富、支配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中心的观点未免要求过高。”[8]
(3)健全知识管理平台,重点搞好多库协调系统和智慧集成系统建设
在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校园高速、安全的有线和无线网络建设,形成“校园网高速公路”,促进知识的交流、传播和共享。同时,继续建设好学生、教师信息管理系统等。知识库的建设也是任何知识管理的组织机构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传播和共享知识的空间。多库协调系统(一种各库协调工具)和智慧集成系统(一种将资料、信息转化为知识的交互操作系统)在知识管理平台的各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只有建设好这两种系统,知识间的交流才能更加顺畅、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知识管理。
(4)加强高等学校间的合作,促进知识间的互动、整合与共享
知识管理不仅专注于营造组织内部,更重要的是要整合组织与外部环境及社会群体互动而形成“知识联盟”。[9]虽然各个学校由于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但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仍然十分重要。哈佛和MIT的例子就能很好的说明此问题。众所周知,MIT的工学院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哈佛大学考虑开办工学院时,他们就认为,MIT已经有了,而且办得很好,我们就不用办了,即使办也不会超过MIT,如果办的话,也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还会把哈佛大学整体水平给拖下去。于是,哈佛和MIT建立了很密切的关系,哈佛和MIT的学生可以互相选对方的课程,互相承认学分,同时他们也联合举办学术活动等等。所以,高等学校的知识管理要致力于加强校际合作,促进知识的互动、整合和共享,这样才能优化自身的知识传播和有的放矢的进行知识创新。
参考文献
[1] 张振刚.中国研究型大学知识创新的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
[2][3]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管理改革的新范式[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8)
[4] 王彦,刘晶.知识管理与高校核心竞争力[J].沈阳大学学报,2004(10).
[5] 郁义鸿.知识组织与传统组织的知识化[J].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
[6] 蒋云尔.论高等学校中的知识管理[J].江苏高教,2002(4).
[7] 高磊,赵文华.深化“院为实体”改革 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2003(5).
[8] 陈建斌.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点和策略[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2(1).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推荐阅读: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11-06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0-06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11-30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09-29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07-24
上海市民办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10-07
高等学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论文11-30
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候选人个人资料09-30
高等学校自主招生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