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

2024-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推荐10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 篇1

阅读是通晓古今、陶冶情趣、增长辩才的有效渠道,更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圣贤们早已总结出来的语文学习之道。因此,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关系。”这也是在提醒我们,学生和老师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学习上的合作者,老师绝不是学生的主宰者,更不是知识的小贩。

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课上,教师要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将阅读与技能、积累、感受、创造在教学中渗透结合,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完美。

1、创新阅读方法,掌握语言技能。

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要“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我们如何选择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呢?阅读方法也要创新,在创新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技巧。阅读技巧分为三层次:速读——精读——美读。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中,速读是基础;精读是过程;美读是深化。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一文时,首先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读完课文,然后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问题: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思路是怎样的?接着,为达到深入阅读效果,要求学生精读有关段落,并且每人至少提出一个质疑,点名要求学生或老师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发现并提出了不少颇具水平的问题。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带着对课文的理解美读,读出感情,读出美感,不讲求速度,尤其一位学生选择了最后部分进行美读,用一个词形容——“激动”,在“激动”的表现上感情又是复杂的,有痛苦、热爱、激愤、坚定、意志„„ 最后这种训练,拓宽了知识领域,充实了教学内容,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大大压缩了授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速读、精读、美读仅仅只是众多阅读方法中的三种,阅读方法具备多样性特点,我们可以因文而异,合理选择。“一些书可以浅尝辄止,一些书可以狼吞虎咽,而有一些书则需要细嚼慢咽,好好消化”,“浏览、略读、泛读、速度”可以用来阅读课外长篇小说等,理解文意,浅尝辄止;“品读、美读、精读”可以用来读散文、诗歌,边读边品,边读边悟,细嚼慢咽,好好消化;“吟读、背读、唱读”可以用于读诗词曲等等,可以狼吞虎咽。

2、引导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更是加固和补充,然而没有了积累,课堂语文学习好比“空中楼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识多了,文章读得多了,自然会明白阅读文章的一些规律。教师在教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向学生推荐同类体裁的读物,让学生采众家之长,并且指导学生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厚积”,同时又提升了语言积累的功效。如学了余光中的《乡愁》、李清照的《武陵春》后,为了拓展知识面、提升阅读体验,于是就介绍他们搜集古现代写“愁”名句,自然而然,学生搜集的写“愁”的名句典型而全面,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等;学习《春》让学生搜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词,如“不知细叶水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乱花溅入迷人眼”等;学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后,学生对我国的历史遗产兴趣很浓,于是就介绍他们自己去查找相关的我国古代的建筑。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查找阅读能力,又增加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虽说是课外阅读,但也绝非让学生随意、盲目地进行阅读,它也需要必要的辅导。每周抽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一些好的文章、积累一些优秀的诗词散文,一起去欣赏与评析,适当的背诵一些好作品。并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正确阅读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鉴赏品评,培养语言感受。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在品评阅读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例如《黄河颂》一文的教学,这首诗歌热烈地歌颂了黄河的形象,教学中我首先用音乐和画面激发学生感受黄河的悠久与波澜形象,为了让学生能感受黄河所凝聚的伟大精神和体会诗人爱国情怀,我让学生选择句子品读,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诗中的,因为” 句式说话。学生经过一番品读,感悟颇深,想法纷纭:“我欣赏这首诗的语言,因为它采用生动的修辞,形象地勾画出了黄河的轮廓,多么的壮阔,多么的雄浑!”,“我欣赏这首诗的韵律,因为它的节奏明快、旋律奔放,引人高歌,催人奋进”,“我欣赏这首诗的结构,因为它句式错落,并反复以‘啊!黄河„„’的句式直抒胸臆,充满了雄浑豪迈之美”等等。学生对美的感受与发现真是个性独特、美不胜收。

教师在阅读鉴赏教学中如能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问题,并能在合理评价的同时尊重学生的审美感受,才能真正让学生做到“以主动的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唤起生命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的思考、感受和体验读物深处所隐藏的东西”。

4、置身悟读,进行语言创造。

我认为阅读教学中“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写做是语言的创造性活动,也可以说成是阅读的高级形式。语文课堂上,置身悟读,才是进行语言创造的最佳状态,在《秋天》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要悟出“秋味”,就必须调动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秋景图。于是将同学们的兴趣点引导到“我们秋天在哪里,在哪里?它在硕果累累的农家小院,它在„„”句式的仿写上,从课堂反馈看,“秋天”——“秋天在承载白霜的草地上”、“秋天在寥阔的天空中”、“秋天在充满思念的中秋之夜”、“秋天在满载红鲤的渔船之上”等填写的精彩的句子充分说明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一次语言的创造。然而这些语言的再创造离不开教

师的阅读上的引导,更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积累和思维伴随的阅读,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日记、随笔、拓展作文、续写、改写等入手,进行语言的创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要严格要求,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方法的多样的,选择方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实用有效,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通过各种阅读能够走进文本、探索文本、发现文本、甚至创造文本。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析》、《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姓名:李俊

地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富源中学

邮编:256800

手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 篇2

浅纯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更是教师与学说是知识的接轨过程生心灵与心灵碰撞的, 过程更是师。在碰撞中生人格的升, 语华教学, 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这门艺术之苑中的, 一棵奇葩而语文阅读。文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选编的课文大多远离了政治, 色彩和说初中教材

阅方面面秦教色彩, 而是娴静雅致反映不同作者对, 自然脍炙、人生人口, 从、社方读会的领略和感悟, 往往集风景美、道德

美、人情美于一体。因此, 在阅读教学过

教程中,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一学生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让

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

成了书的一半, 读者完成了书的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这种外在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 再创造, 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阅读视野, 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 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 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 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这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老师在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景时, 自己要被感情所感, 然后再去感染学生, 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 背影中浓浓的舐犊之情, 曹操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的一缕缕悠悠的思乡之情, 再加上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 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 让学生打开心扉, 尽情感悟, 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要时刻保持一颗童心, 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 遨游太空, 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 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 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 追溯人类历史的源泉……在这种心灵相通, 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 其阅读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阅读教学形式要灵活多变

我们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事先设计好话题, 让课堂教学沿着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 这固然能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但有时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理解, 而今的阅读理解中出现的言之成理题便是据此而设计的。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并不过分强调固定模式, 而是往往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 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 鼓励学生即兴发挥, 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 即灵活多变地授课。有一次在讲《桃花源记》时, 我正忘情地礼赞陶渊明恬淡、自然、美轮美奂的想象力, 有一学生却说作者的虚构的有不尽合理的地方, 即桃花源人已在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了五百多年, 他们的衣着怎么会与外界人的一模一样呢?我一时语塞, 进而一想确实有道理, 于是打破原有的教学思路, 开始与学生交流、探讨、从而辩证的去看待陶渊明, 所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学生对这篇千古流传的名作也理解得更透彻了。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加深文学修养, 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

事实上, 教师要想灵活地驾驭课堂, 只会按部就班地讲解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首先, 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储备, 其内容要涵盖古今中外, 因为这是拓宽学生文学视野的前提。其次, 教师要具备广博人文思想的积累, 这是引领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关键。穿越古今中外的文学长廊, 体裁各异的文学作品可谓浩淼如烟, 而其思想内核却不外乎这样几种:温暖亲情, 呼唤友情, 讴歌爱情, 亲近自然, 渴求和平, 感悟人生, 体验生活, 呵护心灵, 凝练品质, 捕捉思路, 保护环境等等。教师如果积累了厚重的文学思想意蕴, 那么无论讲解任何一篇课文, 都会游刃有余地抓住它的钢骨。再次, 教师要通晓各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如历代文学大家在作品中常用的对比、反衬、侧面烘托、欲扬先抑、借景抒情、细节描摹、托物言志、以动写静等技巧, 这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时最基本的工具。记得讲授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这篇课文时, 便涉及到了侧面烘托龙舟竞渡这一盛事, 但学生一时无法理解, 更无法感受“侧面烘托”的文学感染力, 于是我随机举了一个例子:中央电视台直播春节晚会时, 我们观看赵本山的小品正极尽酣畅时, 摄影师突然把电视画面切入到观众席上, 霎时, 观众有捧腹大笑的, 有前仰后合的, 有低头抹泪的, 此时, 你即使不看小品, 也能感受到赵本山演技的精纯, 这便是侧面烘托。可见, 用别人的言行举止来间接反映所写对象, 往往比直观刻画更加有艺术穿透力!学生欣然理解并快乐地接受了, 随着对各种写作技巧的理解掌握, 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初中语文听力教学常用方法浅说 篇3

听话能力是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在高交际化、高效率化、高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过去只能借助文字才能传达的信息现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录音、唱片、光盘、网络等现代化传播手段进行交流,口语交际的应用范畴愈来愈宽泛,完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长期以来,囿于种种社会历史因素,我们的语文教学中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已成为常态,久而久之,语文听力教学渐渐演变成可有可无的“软”任务。

语言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从听开始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居于首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将培养训练听话能力置于重要地位。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听话能力的训练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利用日常生活和学习点滴,随时随地训练听话能力。不过,这种随机训练易流于形式和内容的随意,而不够系统和有梯度,因此进行相应的听力专题训练也是十分必要的,两者优势互补、紧密配合,方能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全面提高。主要方法有:

一、听辨训练

听辨训练不仅要求听清楚有声语音,而且能够准确地辨识语音、词义和句意。在实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语音语调变化规律,积累同音词、近音词、多义词等特殊情况语词,具备扎实的语音知识,能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句意来辨音识义。

例如:让他去参加比赛。(语调平直,陈述事实。)让他去参加比赛?(语调曲折,表示怀疑)让他去参加比赛!(语调昂上,表示惊奇。)让他去参加比赛吧!(语调降下,表示请求。)

二、听记训练

与人交谈、听讲课程、听报告、听演讲、听故事等,不仅要听得清楚、明白,还要记得准确、牢固。对于中学生来说,听记是他们在知识殿堂中汲取知识、丰富内涵、提高素质的最重要的一种方式,因此,听记训练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常用训练方法有:

1.复述法: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取材料,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要基本符合原意。

2.速记法:限定语速,播放或诵读听力材料时,要求学生边听边记,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迅速接收信息的能力。

3.记要法:要求学生对听到的语音信息,理解、分析后、筛选出关键词语,并能重新整合,形成清晰简要的语句。

三、听解训练

听解训练要求训练学生理解语义的能力,依据已有的听力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训练时可采用问答法进行训练,要求学生依据听话内容,根据要求及时、准确、简要地应答问题。可以是常规教学中的师问生答、生问生答,还可以知识竞答、知识论辩的方式来进行,以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思维敏捷力、语言表述力。

如,《小橘灯》中有这样的话:“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如何理解两个“好”字的含义?联系上文,“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小姑娘打电话找大夫,不难看出第一个“好”指妈妈的病好了,心情也好了。联系下面“我”朋友对小姑娘爸爸的介绍、上文对小橘灯的描写以及小姑娘“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乐观态度,第二个“好”的深层含义应是指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

四、听评训练

听评训练要求学生能有的放矢地评价所听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阐述自己的见解。可以将教师的授课内容、同学的答问、演讲、辩论、时事、社会见闻、身边小事等作为听评内容,要求学生紧扣听话材料,做针对性地评论。不仅锻炼学生对语音信息的辨识力、记忆力和理解力,还可提升学生分析、综合、判断和评鉴能力。如,朗诵《天上的街市》,不仅要训练学生欣赏诗歌的优美诗歌,还要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憎恶黑暗的社会,追求光明、美好的理想社会的感情。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积极创设有利条件,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并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认知听力训练策略研究”相关论文,立项编号:JCJY130107063。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篇4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指导正确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的“渔”也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阅读方法。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包涵一定的能力层级,教师应避免教学中阅读指导的随意性和零散现象,力求有一定的指导体系,能系统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

①感受性阅读是阅读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读书、读书,关键要去“读”。“读”了人才知道课文中的人物事情理趣,“读”了才能感觉到文章作者那颗心为什么会如此歌唱,“读”了才能品尝到文章的深透与空灵,将文章读上两三遍,或快读全文,或细读有关段落,或跳读扫描,或吟诵你喜爱的句子„„总之,要用“心”钻进去,去感受文章的精华。

②理解性阅读是培养阅读良好品质、提高品位和阅读能力的必经途径。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联系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的时代前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及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文学性作品理解性阅读的方法之一。理解性阅读着力强调知识的迁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以致用的阅读途径。

③鉴赏性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高层次的阅读境界。要真正进人语文的天地,进人“语文”的胜境,需要鉴赏阅读。鉴赏优美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够借鉴作者观察社会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以及谋篇布局的思路,从而找到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的门径,形成自己的写作个性。正因为如此,就要求阅读者将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将“读”的思维与作者“写”的思维契合在一起,然后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诵读全文,声情并茂地美读一番,你定会顿觉热血沸腾起来,你的思维飘逸起来,你会感悟和深思。

④比较性阅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作较为深人的带有创造性成分的阅读。即便是同类文章,其文体或构思或题材的差异依旧明显,从指导学生不

断地分析、咀嚼、鉴赏以文章中“求同存异”,在“异中求同”中归纳出某些共性,找出规律性的认识,使学生在辨识中学会整体性比较,形成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 篇5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点的核心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下面试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对艺术形象进行多元思考

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

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将《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父母分析成为了金钱而六亲不认的势利小人可能过于粗率。小说中的“我”不清世事的艰难,对有血缘维系的“叔叔于勒”怀有同情心固然可以理解,但“我”的父母一次次饱受于勒所带来的痛苦,对地避如瘟神是不是可以谅解呢?

又如对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贾雨村充发门子这一情节,我们通常的理解是贾雨村过河拆桥,阴险狠毒。但我们能否作这样的思考:门子锋芒毕露,过于精明,乱卖关子.且掌握内情,贾雨村充发门子是否也可以理解呢?门子实在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说贾雨村阴险狠毒是不是有点冤枉了他?

二、引导学生对文章亮点进行咀嚼品味

文章亮点就是文章中耐读的地方,不少亮点是显而易见的。如《范进中举》中对范进中学发疯的描写,僧提辖拳打镇关西冷对于“三拳”的描写,《背影》中对父亲瞩珊穿过铁道去买橘于时的背影的描写等等。这些精彩之处,我们应该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而有些亮点,粗看平淡无奇,细读则如饮甘醇。

如“我的故园是浙东南的鱼米之乡。50年代初,解放了的家乡天地明媚”(《我的长生果》)。对这两句话,学生读后并无疑处,这说明学生缺乏对语言的品味意识。教师若启发学生,有一词形象鲜明,别具韵味,结果会是无功而返。换言之,第二句话一般怎么说呢?学生会马上注意到“无地明媚”。

此处往往用“欢天喜地”等词语,“天地明媚”给人无限想象力,充满了新鲜味,与解放前“灾难深重”“水深火热”形成强烈对比,韵味无穷,别具一格。这一处点拨无疑是开拓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人们常说:显见之美,没有错过,只不过见得细心;内隐之美,如能发掘,则是创造。确实,善于发现是创造的前奏。能从平淡中见奇崛,于细微之处悟精神,不光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更是创造性思维的灵光闪现。

三、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

“空白”指的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学习好《孔乙己》中“中秋过后„„”这一小节,可要求学生根据文中有关描写,发挥想象,简要描述孔乙己是如何用手走来。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静潮处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此外,还可以对古典语句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描绘的意境作再造想象,使之具体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引导学生对文章微瑕进行大胆质凝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教材中的文章不乏典范性,但白壁微瑕也常有所见。如《听潮》中写道:“彦,这里会塌了!”“会”是指“可能、将要”,而“了”表示已经这样,一句话中用词前后矛盾,应将“了”改为“的”才使句子意思前后连贯。

又如《从宜宾到重庆》中第五自然段是这样写的:“1974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和洪县文化馆在这一带共同清理过10具悬棺,从悬棺中发现了两只青花瓷器,经鉴定是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的产品。由此推算,其中有些棺材已经在空中悬挂400多年了。”这个推算合理吗?其瓷器是嘉靖年间的,而瓷器就一定是在那个年间陪葬的吗?假如是死者的后代将别人或自家收藏数代的瓷器陪葬呢?

对学生来说,只要认真阅读,这些“微假”一般还是能发现的。但受习惯思维影响,学生唯书是从。为此,教师要认真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著名科学家波普尔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从各种问题开始的”,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唯上、不唯书”的科学精神,这些都可以说是创新的必备品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论文 篇6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教师深思并加以改正,努力探寻创新的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脱离实际

阅读文本中包含空间地理知识、人文思想文化素养、实际生活经历等多重内容,学生只有紧密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年代,才能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介绍人物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没有详细解释作者的写作风格,只是逐字逐句地分析课文内容,生硬地解释其所表达的含义,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语文成绩始终得不到提高。

2.教学方法不正确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而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在推荐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时,教师不能紧密联系课本教材,或只依据自己的喜好带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致使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降低学习动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 篇7

一、课堂教学的原点在“方法”两字

1.“结构”

新课程强调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 而影响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最重要因素是认知结构, 即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地学习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而成的, 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中。

2.“方法”

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为标准, 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 以教师是否能够站在知识的逻辑体系上, 教给学生真正的有用的策略性知识, 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 让学生在“会学”的同时“愿学”、“乐学”。

3.“变式”

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 学会方法、探究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标, 培养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哲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 师生之间以“教材知识”为例子, 可以开展真实有效的对话, 围绕“方法”的掌握和认知结构的不断丰富, 学生的学习始终处在能动的状态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趋向合理, 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这样的课堂, 其价值指向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素养, 让学生不仅不怕“应试”, 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两类结构”教学法的主要环节

1. 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的目标

对于物理教学可以直接呈示出学习目标, 或者是借助于物理学科知识树将学习目标引出, 又或者是由教师设置情境引发学生质疑来生成学习目标。例:重力教学的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提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 如:河水为什么总向低处流?跳伞的人为什么会落回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原因§8.2重力。多媒体呈现教学目标和学习“力”的方法知识树。设计说明: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 直接引入课题发挥目标和知识树的导学、导教、导测的功能明确目标。

2. 例举知识树, 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必须要有例子来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以典型知识为例子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有利于引导其探寻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例:功率的教学中采用“自学指导, 整体感知”阅读课本P17第1、2小节内容, 根据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归纳出比较做功快慢的两种方法。回忆学习物理量的方法程序来学习功率, 掌握其概念、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计算、测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对于实验课, 我经常设计与课堂内容相近的难度较小探究小实验, 让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去尝试探究, 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尝试再次成功”的喜悦, 从而让学生感到对课本上难度较大的“探究实验”, 只要敢于去尝试, 也一定会成功。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营造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人人参与, 个个尝试的欲望。在学生疑惑之际, 要给学生必要的点拨, 帮助学生的思维提升到对应的层次。

3. 变式训练, 感悟方法

在课内第一次尝试练习的基础上, 学生或教师作精要点评, 在疑惑处, 堵塞处巧作点拨, 并设置2~3道有一定梯度的变式题。让在层层尝试中得到的方法、规律和结论再次在探究性的变式训练中加以运用。这次训练不求全班学生都能掌握,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尊重差异, 要求分层掌握。

4. 当堂检测, 独立验证

教师可以设计难度较小的基础习题, 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结论运用到实践之中, 让大部分学生感到“尝试能成功”。学生在以上基础上, 通过自评、互评, 学生自己总结得与失, 如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困难和未解决的问题。教师再次给以精要的点拨引导, 努力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方法、规律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学情, 对课前准备好的当堂训练题进行分层调整, 力求中下等学生合格达标, 优等生吃饱。当堂训练以书面训练为主, 时间为10分钟左右, 要求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同时要做到当堂反馈, 及时订正, 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5. 纲要小结, 拓展提高

利用知识树引导学生作好课堂小结。可以把学到内容移位到更大的“知识树”上, 使学生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所学的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说 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分类梳理 标注重难点 纵横链接

“心智文化概念”的创作人,英国著名的学者东尼·博赞(Tony Buzan)创建了思维导图,从此深远影响世界,在中国流传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思维导图的本质就是将思维条理化、系统化、形象化,把混沌的思维、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提炼、归类、图式化。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思维的抽象能力较弱,为了提高预习效率,我们不妨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形象化的优势。

预习是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之前的必要准备。而语文的预习并不是简单的读读书,勾画几个字词而已,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学生必须全面感知文本,发现疑难,寻找语文知识和技能形成点,准备与同伴交流或者寻求帮助。根据思维导图的特点,我们不妨这样指导学生:

一、 语文知识的分类梳理

一般而言,初中文本所涵盖的语文知识包括词汇、文化常识、作者及作品、文本欣赏技法及术语。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了解这些常识,熟练掌握常用的3500个字。但是,这些知识分布在不同的文本之中,需要学习者识别、分类、积累。与此同时,这些内容也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教师的指导即体现在思维导图的编制上。请看下表:

此表格提炼出有关本文需要掌握、积累的基础知识和一般常识。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完全有能力自主掌握,学生经过整理,将此表转化为图谱的形式,就可以达到了归类积累的目标,还奠定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减少了课堂学习的环节,教师只要督查、构建一个交流平台即可。

二、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

语文阅读活动重要的内容就是读懂文本,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理清条理,透视文本结构。学生如果仅仅停留在用眼读的层次,则很难将自己的理解外化,不利于学生本身精细的感知文本,教师和同伴也很难快速地了解其理解的状态和水平,自然也不利于课堂研讨活动的展开。而将所读以图谱的形式表达出来,则能清晰展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并且能够发现诸多知识点、能力点、质疑点,当然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请看下面的图示:

这个图示包括了多方面的信息,指向文本解读最基本的要素,学生按照这样的要求绘制解读图谱,则能够帮助他们做好进入课堂,参与研讨活动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图谱,笔者常常让他们展示在教室各个区域的黑板上,学生们一目了然,很快就可以展开评价、交流了。

三、重点难点的提示标注

学生预习存在着泛泛而为的可能,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把握住学习的重难点,定点开掘,形成独我的体认,便于课堂的交流。除了在导学案或者预习提纲中明确提出重难点之外,我们还应该推动学生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形成结果,提示他们根据各种学习资源深入研读这些重难点,做到举一反三,以确保在进入课堂活动之前能够推出自己的研究结果。我们由此可以给出可资借鉴的方式方法,即重难点提示标注。比如:

此表将重点写法以例说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一方面掌握了写作技能,一方面又能够推进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经历从例子到技能,从技能到例子的思维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最终形成语文读写的实际技能。

思维导图实际绘制起来并不困难,我们不必像思维导图有关软件那样要求学生做到完美无缺,只需要将上述表格内容,按照关键——次关键的逻辑关系,手工绘制即可。实践证明,坚持这样做,学生自会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严谨的阅读思维,从而大大增强自读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9

曾金球 2014年6月

初中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要想使这几种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需要一个持久的培养过程。能否把其中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从而带动其它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呢?笔者一直在思考、在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探索中我终于悟到:自己之所以一如既往地热爱语文,喜欢写作,不正是得益于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阅读的好习惯吗?于是,我毅然选择了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上独占鳌头,以阅读教学为突破口,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

思的情况下,我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一、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30分钟)。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

然会提出很多问题。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得以锻炼。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

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三、赏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每人都能读有所获。《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 ;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作为老师,切记:不论哪个层面的学生,教师都应对他们的个性化阅读给以充分的理解和赏识,让他们体会丰收的喜悦。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们要

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总之,我力求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喜欢阅读,尤其应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我着重从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培养写读书笔记和心得的习惯入手。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因大量的阅读,学生自然见多识广,再加上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因而上课的效果相当不错。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课本上文章的精讲精读,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狭窄,对阅读失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篇10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直接影响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而设计又包括陈述、确定与呈现。然而,反观目前的初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还存在着很多误区。本文主要通过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找到了解决措施。

一、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功能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就是“为什么要教”、“希望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什么”,它是在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指导下,对师生通过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的一种预期。这种预期主要是对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后行为和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所做出的一种预设,这种预设存在于教师的观念中,并非己经存在的事实,也不一定能实现。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是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积极影响,表现为其对语文教师阅读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双重作用,包括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三个重要内容。

(一)导向功能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有导向的功能,意思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既引导教师的教学,又引导学生的学习,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因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而展开。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引导教师的阅读教学,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在一定意义上对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确定阅读教学内容、实施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

(二)激励功能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具有激励的功能,意思是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既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师生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激发教师的教学动力,是指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一旦确立,便对语文教师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激励功能,它激发了教师想要达成目标的愿望,因此可以促使语文教师朝着预设的语文阅读教学结果的方向努力。

(三)评价功能

语文教师可以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标准,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的反馈自动控制教学过程,从而及时采取矫正性措施,实施补偿性教学,纠正教学过程中的不当,或对不足之处进行弥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是指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呈现的阅读语文教学目标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测评,并根据测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为之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准备。总之,有了明确的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便可以有效地对自己的阅读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从而清楚地知道是否达成了预设的目标,为今后的阅读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在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目标定位不准

一节课怎么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在本质上,课堂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是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时不时会遭遇价值定位的困扰。很多语文教学目标不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陈述而是从教师施教的角度来陈述的,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写作兴趣”等,这些措辞都是对“教”的规定,反映教师“教”的主观愿望和结果,是用来引导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的。这种目标定位,不仅导致陈述的教学目标与自身的本质相背离,而且易于使人产生模糊的认识。

(二)目标设置笼统

从课堂教学活动来看,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的规定,是对活动内容和形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应该明确规定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使师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活动。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有些语文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要求规定得十分空洞、笼统。

(三)目标片面单一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情境化,它既应该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适应教材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并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目标设计上缺乏全面性。或者就是凭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设计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师往往不顾学生实际,不管教材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偏执一端,死钻牛角尖。

(四)目标设置虚化

我们发现,不少教师把教学目标设置得过高、过多,课堂上得不到落实。其结果是多目标往往成为无目标,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或难以实现,或被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有些教师对要不要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到底哪些是有用的知识、用何种方式传授知识等问题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三个维度的目标,能实的不实,该定的未定,加上无法写实的,这就出现了虚化的教学目标,结果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虚化。

三、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就是进行择优组合,从教学目标体系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精心选择,力求明确、具体、扎实。为了能够实现目标的优化设计,必须要遵循下面的几个原则:

(一)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文道统一

语文教师设计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是微观的、能达到的和可测量的,且从“文”和“道两个维度进行考虑设置。“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道”体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过程和方法,既不需要也无法将其设置为显性的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单课时的目标将文道结合在一起就足够了。“文”与“道”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紧密相连的,且“道”不能脱离语文教学,更不能穿靴戴帽。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以国文为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还有,朱自清也说过:“只注重思想而忽视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可见,“文”与“道”的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从文、道两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既考虑到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学习,同时又兼顾到了学生人格发展和素质发展,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结合在了一起。所以,目标的优化设计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就是文道统一。

(二)阅读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语文特点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中,工具性是语文的最主要特征。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学会运用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汉语知识、逻辑知识、文章知识等,他们也都拥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汉语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汉语知识,分别体现在现代文阅读教学和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文与文言文不同的写作结构、语言特色、表现手法。逻辑知识指的是语词逻辑、语句逻辑和篇章逻辑。语词逻辑主要涉及的是词语释义的逻辑关系。语句逻辑主要说明语句与命题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提供表达方式与句式转变的依据。篇章逻辑方面论述了结构、语言的逻辑关系以及主题和材料间的逻辑关系。逻辑知识在教学目标中的体现,主要是学生对文章词语、语句、篇章的理解。语文的文章知识不同于其它知识,它首先要掌握文章的结构要素:层次、段落、开头、结尾、主题。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理清文章层次,划分文章段落。

(三)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设计出适合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能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在各个年龄段以及相同年龄段的不同方面,人类的认知认知发展有不同的特点,要合理地制定阅读教学目标,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

四、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具体措施

(一)落实阅读的“知识与能力”

我们只有深入钻研新课标,了解新课标中的知识能力要求与旧大纲比较有什么变化,才能正确把握新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如,阅读教学,旧大纲要求“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有一定的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新课标则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此外,还有阅读量阅读速度方法以及强调积累与语感的培养,这是旧大纲所没有的。如何完成新课标中这些新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阅读知识的储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体验更多的美与智慧的精彩和丰富。这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的

建立知识意义表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认识力和理解力。因而语文作业要减少抄写,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第二,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二)关注阅读的“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关于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朗读,背诵精彩段落和文章,以培养语感。另外,有的同学在阅读时出声读或者回读等,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阅读速度和对文章的理解。所以要使学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阅读速度才能加快,理解的准确率才能提高。除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外,也要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其次,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思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必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师要形成自己正确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的根本目的与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能正确地理解课文思路并形成良好的阅读思路。最后,巧妙设计提问,促进师生互动。我们每个老师不难发现,进入初中学段,很多学生都害怕被老师在课堂上提问,一听到老师要提问检查,大多精神就紧张起来。殊不知,学生在这时的思考速度也会加快,效率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几次提问,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三)凸显阅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辅加任务,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又如何把握和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首先,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创设情境是课堂美育的基本步骤。心理学研究表明,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强烈的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的课文,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的心理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时机。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导入、激趣导入、故事导入、情境导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其次,感悟情境,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不同方式,最大限度地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阅读实践结合起来,寓情感体验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才能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就是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能力,并且有机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通过想像和联想出文本所描述的意境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经验使自己如同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人物、事物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受到文本情境的感染在头脑中再现和创造性呈现情景角色之中,同作品中的而产生深切独特的体验。

上一篇:给护士表扬信推荐下一篇:四年级上语文古诗及名人名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