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

2024-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推荐6篇)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 篇1

双城市第二中学化学组

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题型灵活。在重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创设情景,面向全体学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和发展,使试题既重视知识与技能,又在活动与探究中体现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指导课堂教学。

一. 学生答题情况

选择题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整套试卷并不好得分。

(一)选择题只有几位同学得满分。错题多出现在3题,4题,15题。

3,4题考察很好,需要一定量的知识和仔细审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过关。而15题偏难失分多。

(二)填空题,没有得满分的。错题多出在题 基础性贴近教材,第四小题酸雨产生的有害气体只写一个,(2)题只答无水不

易生锈答不全而失分。

29题贴近生活出题很好,但氮肥硝酸铵写不上而失分很多

33题考察的很好,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到灵活应用考察学生的能力。此题失分率很高

34题理化结合题,是对教材中重点的实验的考查,也做了小的调整,很有新意,同时考查学生的审题和分析能力;答不全失分。

35题推断题是变化稍大的题,打破两圆相切或者相交,而用六边形表示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需要学生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此题考察了碳酸铜沉淀学生不知道是蓝色,感觉有点超纲。

37题计算题在计算上没有设置太大障碍,如果化学的知识可以理解,那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只是在理化试卷中答题争时间学生失分偏高。

教学反思与建议

从本次调研考试分析今后的教学多注视基础,感觉化学重在理科思维的训练。多看书,引导学生们更多的关注教材,不要陷入“题海”中。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 篇2

1. 切合学生实际,突出对化学学科主干内容的考查。

本次测试重点考查了中学化学主干知识,以教材重点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体现了阶段性检测和诊断的意图。

2. 立足教材,注重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常规应用能力的考查。

试题充分体现了以教材为本的思想,如7、8、11题源于教材中的习题,28题的(1) (2)来源于教材中铁的化合物知识的应用。

3. 大胆创新、打破常规,重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引导。

试题践行“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思想,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如6、7、8、9、13题选项中从不同的层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在变换思维的同时引导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归纳总结。

4. 体现新课改理念,注重对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

新课改强调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试题渗透了这一理念。如29题对Cl2制取和性质的探究,充分考查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既注重了双基知识(如化学原理的掌握实验现象的描述),又兼顾了思维的开放性(如气体的检验和干扰的排除。

二、试题考查的内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

1. 各题所考查的内容。

2.学生出现错误较多试题及原因。

三、对后阶段复习教学的建议

1. 回归课本,循序渐进,夯实基础。

“双基”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前提,是分析、判断、解答问题的依据,离开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任何提高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都是毫无意义的。专题复习后注重基础仍然要突出教材。

2. 加强自主学习,强调实验,培养能力。

高考是对高中三年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是一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因此在二轮复习阶段,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渗透到每堂课的“知识点”教学中。比如对学生自学能力和自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除了熟悉、理解教材内容外,还能解读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表、实验、教据、阅读资料等信息。

3.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分析方法的多样化。

评卷中发现,许多该得的分得不到手,不该错的地方错得五花八门,问题的本质与教师平时教学不注重教学规范,无视教学细节,缺乏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是分不开的。目前,课堂教学中不规范的“教”与不规范的“学”随处可见。化学的规范教学包括: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与叙述,实验现象、仪器操作、因果分析的规范解释与演示,解题格式的规范和计量单位使用规范等。

4.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注重高考信息的搜集。

土壤有效磷及其化学测试方法分析 篇3

1 土壤当中的有效磷

磷元素是土壤当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但并不是所有的磷元素都能够被植物吸收和利用, 有效磷是指植物能够有效利用的磷元素。有机态磷、水溶性磷以及吸附磷是土壤当中主要的有效磷。当土壤当中的磷或磷酸盐能够被相应的化学试剂所提取, 说明土壤磷素存在有效性。由于磷的活性的不断变化, 并处于动态平衡当中, 在进行有效磷的测定时存在不小的难度, 加上土壤当中磷的缺失, 很难精确的测试出土壤当中的有效磷。另外, 土壤当中的磷、活性磷以及非活性磷, 对于植物来说都有着一定的吸收效果, 只是存在迟效和缓效。掌握土壤磷素的转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为土壤有效磷的化学测试提供参考。

1.1 磷的转化

在磷素转化的动态平衡当中, 主要包括沉淀-溶解、吸附-解吸以及矿化-固定等三个过程, 其一, 磷素的沉淀与溶解。磷素的沉淀与溶解往往受到土壤类型的影响, 磷素的转化也会受到相应的控制。在钙系土壤当中, 磷灰石当中的磷盐会转化为磷酸铁铝盐, 并根据土壤的风化程度, 风化程度越低, 会生成更多的磷酸钙盐, 并在沉淀作用下最终转化为磷酸八钙;在石灰性土壤当中, 由方解石吸着的磷生成磷酸二钙沉淀, 并逐渐转化为磷酸八钙。在Fe-Al土壤体系, 当中, 利用强酸性溶液溶解铁和铝, 并和磷生成磷酸铁铝沉淀, 并逐渐转化为磷铁矿和磷铝矿。

其二, 磷素的吸附与解吸。作为磷素转化最重要的过程, 磷渗入固相的吸附和吸收, 并经由解吸过程释入到土壤溶液当中, 酸性土壤当中, 以无机磷的形式吸着于铝化合物和铁化合物上。碱性土壤当中, 磷主要吸着于钙化合物上。受到p H值变化的影响, 大量负电荷聚集于氧化物表面, 减少了磷的吸附。

其三, 磷素的矿化与固定。利用磷酸酶加快有机磷的矿化速率, 与溶液中磷的浓度有关, 积累稳定的有机磷团聚体, 形成固定的形式, 与有机质转化、无机磷浓度以及植物对磷的吸收有着密切的联系。

1.2 土壤有效磷的化学测定

(1) 化学测定方法在土壤有效磷的测定当中, Olsen法、Morgan法、AB-DTPA法、Bray-1法以及Truog法都是常用的方法, 适用于多种元素的测定方法, 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当中, 可选择合适的化学测试方法。Morgan法、Bray-1法适用于酸性土壤当中, 而Olsen法适用于碱性土壤当中, 能够准确的测定土壤当中的有效磷值。另外, 水与稀盐土壤测试法同样也是有效的化学测定方法, 利用去离子水或Ca Cl2 (0.01M) 进行磷的提取, 但是其获得的磷素形态存在不稳定性, 提取量不高。

(2) 提取剂的应用采取有效的化学方法进行土壤有效磷测定的过程中, 提取剂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提取剂的选择和应用是十分关键的, 根据土壤和加入的磷之间的反应程度和类型、土壤磷的数量以及土壤溶液磷的浓度, 综合考虑强度和容量因子, 采取合适的作用模式, 使磷的化学测试结果更为理想。在化学方法测试当中, 根据酸的溶解、阴离子置换反应、阳离子键合磷的配位和水解, 有效进行土壤中各种磷的提取。利用酸的溶解反应, 采用酸性提取剂, 利用H+进行磷酸钙、铝磷化合物以及铁磷化合物的溶解, 其中铁磷化合物的溶解度最小;在Ca CO3和铁铝水合氧化物当中, 采用阴离子提取剂是利用醋酸根、硫酸根以及碳酸氢根等阴离子进行磷的置换, 由于氟离子能够与铝离子进行配位, 则可以在铝磷化合物当中有效的释放磷, 在氟离子的作用下, 能够使钙发生沉淀, 将土壤当中Ca HPO4当中的磷提取出来, 并由醋酸根、乳酸根等阴离子与铝离子进行配位;阳离子键合磷的水解则是利用氢氧根离子进行铁磷和铝磷的水解, 进而提取其中的磷。选择合适的提取剂, 有效的进行磷的提取, 进而对从土壤当中提取的磷进行测定, 进而获得准确的有效磷值。

2 结语

根据土壤当中磷素的转化规律, 检测土壤当中的有效磷, 获得准确的有效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土壤有效磷化学测试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进, 采取有效的化学测试方法进行土壤有效磷测定, 对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春雨, 韩俊杰, 高崇升.土壤有效磷及其化学测试方法研究进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10, 03:283-287.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 篇4

要提高化学实验试题解题能力, 学生首先要学会分析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第一, 化学基础知识的变化特征。新课改的实施, 对化学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基础知识是化学实验的基础, 基本上, 高中化学所接触到的实验, 其原理都是课本上基础的知识点,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 这些反应虽然有很多种, 但是其实很多反应的本质是一样的, 学生如果可以掌握好这些知识, 在做题的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第二, 侧重实验的研究。新课改环境下提高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 实验的设计更加尊重课本, 高考中很多试题都是课本上实验的延伸, 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实验中, 掌握好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提升自身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在实验课程中, 除了要掌握好课本上现有的实验外, 还要善于去探究新的实验, 以现有的知识点与仪器为基础, 设计出综合性实验, 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利用,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的同时, 提升其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也是当前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考查的重点。第三, 试题情景更贴近现实。学生学习的知识, 是需要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的, 而且新课改的实施, 将高考与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 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反映出了化学原理, 因此, 高考试题并不是单一的化学反应, 会以生活情境的形式出现, 反映出多种化学反应, 学生需要条理清晰地对其进行分析。第四, 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高考中实验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多方面的, 一个试题中不可能只涉及某一个知识点, 而且很多化学反应之间本身就是有联系的。试题除了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外, 还会考查学生的推理与转化能力, 从整体上分析, 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是对学生综合实力的考查, 所以学生除了要掌握好基础的知识外, 还要善于自主思考, 发散思维, 提升自身化学实力。

二、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策略研究

第一, 加强对考试大纲的分析。不管是什么科目、什么题型, 高考前都会有个考试大纲供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参考。《考试大纲》中, 会将出题方向、形式与要求等列出来, 是教师与学生了解高考出题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此, 教师要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考试大纲, 然后在备考环节, 要主要以大纲为主, 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高考中出现的实验试题, 很多都是根据生活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实例改编而来的, 例如“喷泉原理”在多次高考中都有出现, 教师在复习阶段要总结出比较典型、在高考中“出镜率”比较高的题型, 在课堂上多加讲解, 提升学生对这些典型实验试题的熟悉与理解。第二, 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双基”教学一直是教学当中的重点, 高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都是其人生中非常关键的一步, 化学实验试题在高考化学中占有比较重的比重。很多理论知识也是需要实验支撑的, 教师在复习阶段要提醒学生保持平常心, 不管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夯实自身的化学基础。第三, 科学实施三轮复习。高三阶段的三轮复习是加强学生综合实力的关键时期, 在一轮复习中, 教师要回归课本。高考考查的是高中三年学的所有知识, 对于高一、高二的知识点, 很多学生都比较模糊甚至是遗忘, 因此, 教师要总结好三年的知识点, 为学生构建系统知识框架, 促进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回忆, 并且加强记忆, 掌握好基础知识是高考复习的第一步, 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二轮复习中, 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实际试题的分析能力, 做好知识点的分类与归纳, 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三轮复习注重查漏补缺, 学生要分析自身的学习状况, 研究错题本, 巩固好已经掌握的知识点, 提升综合能力。第四, 回归课本。高考化学实验考查的知识点都是来源于课本, 在高考前最后的复习阶段,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有计划地阅读课本, 回味每一个知识点, 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同时提升自信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实验试题是高考化学中重点考查的内容, 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要有计划带领学生复习, 认真分析考试题型,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训练, 合理地实施复习计划, 培养学生化学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小伟.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6 (6) .

[2]张世伟, 王海勋.新课程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特点分析与启示[J].教育革新, 2013 (6) .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 篇5

应用XRF方法测试古陶瓷原料的化学组成时,标准物的确定是测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基础。国内虽然有各种检测标准样品出售,但是至今没有权威的古陶瓷原料检测标准样品。应用XRF方法测试古陶瓷原料时,普遍采用的是标准粘土样品或者标准矿物样品作为测试标准。为提高测试的准确度和提升测试效率,通常会使用一组标准样品进行测试,然后制定标准曲线,用于古陶瓷原料的测试标准。

制定标准曲线的方法有很多,本工作采用一组标准粘土和标准矿物进行XRF测试分析,然后应用多项式回归分析算法,构建样品化学成分与XRF测试强度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以此模型来计算古陶瓷原料的化学成分。

1 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将购买的9个标准样品压制成片,制成压片标准样品。9个标准样品的生产厂家和标准组成见文献 [1]。

使用理学ZSX-PrimusⅡ型号的XRF仪器[2],选择定性测试方法,依据标准样品的化学组成选择的测试元素,对9个压片标准样品进行测试,每个压片标准样品重复测试五次。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测试数据的精确度分析

a) 计算样品测试强度值的算术平均值 :

其中x为XRF测试的强度值。

b) 计算样品测试强度值的均方误差即标准误差σ :

x为XRF测试的强度值。

c) 最大可能误差 :为三倍的均方误差即3σ,验证各测定值的误差δ不大于最大可能误差,确定所有测试数据都是可靠的 :

对样品测试强度值数据精确度分析结果表明,实验数据全部是可靠的。

2.2 多项式回归分析

以标准样品给定的化学成分标准值作为应变量,以XRF测试样品的强度值的平均值作为自变量,假设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多项式来表示 :

其中x为XRF测试的强度值,y为标准样品的化学成分标准值,a0、a1、a2、a3为回归系数。

以各个标准样品化学成分给定值和测试样品的强度值带入以上多项式,应用多项式回归分析算法,求得a0、a1、a2、a3的值。将a0、a1、a2、a3的值带入以上多项式,得到样品化学成分与测试强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模型。此关系模型可用以计算基于XRF测量古陶瓷原料化学成分的拟合值。

3 结果与讨论

3.1 测试数据精确度分析结果

根据对样品测试强度值数据精确度计算,所有残差最大值均小于最大可能误差,说明测试数据都是有效的。如果出现某个测试值的残差值大于最大可能误差,则需要剔除该次测试值,重新进行数据精确度分析计算。样品测试强度值算术平均值和均方误差如表1和表2所示。可见,其主要元素的最大可能误差都小于3倍均方误差,表明测试数据是可靠的。

3.2 多项式回归分析

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的样品化学成分计算值与XRF测量强度值之间的关系模型见表3。通过寻求标准样品的化学成分与XRF测试强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古陶瓷原料样品的化学成分与XRF测试值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之后的XRF测试分析中,我们可以直接将古陶瓷原料XRF测试强度值代入这个数学模型,计算出古陶瓷原料样品的化学成分的拟合值。

3.3 拟合多项式模型用于预报

应用多项式拟合并建立了样品化学成分与XRF测量强度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为了评估该数学模型的准确度,我们使用该数学模型对本工作测试的数据进行了预报,即将XRF测试强度值带入多项式回归模型 :

得到化学成分的计算值,同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相对误差 :

其中εy是计算值的相对误差,为标准样品化学成分计算值,Y为标准样品化学成分的给定值。相对误差计算结果参见表4。表中样品的化学成分计算值存在负数,是因为标准样品中该项成分含量为0,导致对测试和计算的干扰。

从表4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氧化硅预报值的相对误差在5% 以内,氧化铝预报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6%,氧化铁和氧化钾的预报值相对误差小于10%,这些氧化物的多项式回归模型预报结果比较理想。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的预报值相对误差在25% 以内,这些氧化物的多项式回归模型预报结果可以作为参考。氧化钠、硫、磷、氧化锰和氯的预报数据,由于标准氧化物中化学成分含量较低,且化学成分数据分布狭窄,导致多项式回归模型不堪应用。

4 小结

对标准粘土和标准矿物样品的XRF定性测试分析,使用测试强度数据进行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到古陶瓷原料化学成分的回归模型,对于主量化学成分进行预报可以得到较理想的结果,对微量化学成分的预报仅供参考,对痕量化学成分的预报有待进一步完善。

摘要:为了建立古陶瓷原料化学成分X荧光光谱分析(以下简称“XRF”)测试的标准,本工作采用了一组标准粘土和标准矿物作为测试样品,使用XRF的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测试。然后应用多项式回归分析算法,构建了古陶瓷原料化学成分与XRF测试强度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以此回归模型,可以对古陶瓷原料的化学成分进行较准确的测试分析。

化学调研测试题之量分析 篇6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进行户外交往、休闲、聚会、娱乐等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作为城市功能划分的一个主要承担者, 它起着城市名片的作用, 被比喻为城市的“起居室”。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无论对于城市品质的提升, 还是公众生活质量的改善, 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不仅要依据“美学标准”和空间组织等抽象概念, 而且更注重体现“人性化”设计, 即满足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文化情感等需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生理需求是人的最基本需求, 因此, 如何创造生理方面的舒适感就成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考虑的首要因素。一个舒适性的城市公共空间, 既要满足使用者在该空间的行为要求, 还要提供满足行为要求所需要的热舒适性“微气候”环境。行为要求指在该空间进行的步行、驻足、停坐、观看、聆听、交谈等;“微气候”环境指城市公共空间要素, 如:植被、水体、铺地等元素组成的不同热感觉环境。然而现实中, 由于忽视了使用者的行为与热舒适感觉, 一些城市公共空间出现了无人问津的现象。

本文对西安市兴庆宫遗址公园为测试研究对象, 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者行为与“微气候”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使设计师更多关注气候环境与地理环境, 尊重使用者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满足使用者舒适感需求。

1 西安市兴庆宫遗址公园热舒适调研与测试方法

测试地点 (兴庆宫遗址公园) :该公园是我国古老的遗址公园, 现位于西安市东郊行政、文化片区内, 总占地面积约734亩, 公园中兴庆湖面积约为150亩。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与实地测试。通过调研, 从兴庆宫遗址公园各个“微气候”使用率高低 (包括环境使用人数的多少与使用者在该空间停留时间的长短两个参数) 来判断该空间环境设计的舒适感。

测试时间:2007年7月9日~12日。

测试数据:黑球温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数据包括:不同下垫面材质 (0高度) 热环境参数比较;不同遮阳形式的热环境参数比较。

2 西安市兴庆宫遗址公园热舒适调研与测试

2.1 问卷调研结果

通过调研观察发现, 公众在该公园里基本上处于两种行为状态。一种是处于行走状态、一种是处于休息状态。

夏季晴天里, 在行走状态下, 公众喜欢选择在大树荫遮挡下的道路行走, 同时该路边需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一定的休息座椅, 以供行人休息;公众不喜欢毫无遮挡的石材路或者小广场。因此, 公众满意度高的道路是道路上景观丰富, 有落叶的高大行道树, 并且行道树之间距离适中恰好能形成连续的阴影;适中位置还设置有休息设施[1]。

在静止休憩的状态下, 公众喜欢河边、绿地边等上部有遮挡、前方有景观的空间进行休息交流, 如:大树荫下、亭子或廊子下。公众不喜欢在毫无遮挡, 随意摆设在路边、广场上的座椅休息, 因为那里没有“安全感”。所以, 空间的边缘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 例如树林的边缘, 河流的边缘, 并且上部有遮阳挡雨的设施, 前方有人们可观赏的景观, 有良好的视野, 身后安全的遮蔽屏障, 提供了防护, 该空间是人们喜欢逗留的场所。

2.2 热环境测试结果

主要包括:不同下垫面材质 (0高度) 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比较;不同遮阳形式的热环境分析。

2.2.1 不同下垫面 (0高度) 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比较

测试一:以兴庆宫遗址公园 (7月) 五种不同下垫面材料 (石材、草地、水面、大树荫下土地面和大树荫下草地) 0高度的测点为例, 分析不同下垫面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特点[1]。如图1~2, 表1所示。

从图1~2和表1分析得出:

1) 在0高度处, 下垫面不同, 空气温度有很大的差异。在整个测试阶段, 石材铺地的表面空气温度最高, 平均空气温度为36.7℃;其次是草地上, 为31.9℃;再次是水面旁边为29.1℃;大树荫下土地面的温度最低, 为27.4℃。这说明大面积水域和大树荫对于降低温度有明显作用, 并且大树荫的降温能力更优于水面。

2) 在0高度处, 不同的下垫面材料对于相对湿度也有很大的影响。水面旁边、大树荫下的土地面的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6.5%和64.5%, 无遮挡广场上的石材铺地表面相对湿度仅为29.5%, 这说明大面积水域和大树荫对增加环境相对湿度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3) 在0高度处, 对于不同的绿化形式相对应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也有一定的差异。其中, 无遮挡草地上的平均空气温度最大, 为31.9℃, 其次为大树荫下草地, 为27.8℃, 最小为大树荫下土地面, 为27.5℃。大树荫下草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大, 为80.7%, 其次为无遮挡的草地, 为70.3%, 最小出现在大树荫下, 为66.3%。

结论:由于大面积水域和大树荫对于降温增湿有明显作用, 并且大树荫的降温增湿能力更优于水面。因此, 在同一空间内, 石材铺地的表面空气温度最高, 其次是草地, 再次是水面旁边, 大树荫下土地面的最低;水面旁边和大树荫下的平均相对湿度远高于无遮挡广场上的石材铺地。

2.2.2 不同遮阳形式的夏季热环境数据与分析

夏季, 强烈的太阳辐射是热环境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 选取有效的遮阳方式成为改善热环境的重要手段。对无遮挡的广场与绿化遮阳 (大、小树荫和人工遮阳凉亭) 进行比较, 分析其热环境各参数的特点, 为热环境设计提供参考。如表2所示。

从表2分析得出:

1) 大树荫下和凉亭内的温度和广场上的差别很大, 其平均差值达到7.5℃。

2) 大树荫下和凉亭内的空气温度明显低于小树荫下和无遮阳广场上的, 尤其在太阳强烈的正午。

3) 对于相对湿度, 大树荫下的相对湿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一直较高, 其平均相对湿度为54.2%。小树荫下和喷泉广场上的相对湿度几乎相同, 其均值为分别为41.4%和40.7%, 凉亭相对湿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变化较小, 值相对较低, 均值为43.5%。

结论:不同遮阳方式对于局部热环境有很大影响。大树荫有很好地遮阳降温增湿作用, 其次为小树荫, 因其有效遮阳面积有限, 降温作用不明显, 应通过合理的密植和不同树种的搭配来增加有效遮阳的能力。但凉亭内相对湿度较大树荫下低, 在设计过程中, 可以通过凉亭顶部绿化、铺设透水性设施等措施来改善相对湿度低的状况。

3 设计策略

通过以上测试与调研, 测试数据与调研结果基本相吻合。使用者总是喜欢选择较为舒适的空间环境, 因此, 创造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 应在科学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充分倡导人性化设计, 认真研究使用者在该空间的行为特点和不同设计元素给人的热舒适感受, 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手段, 营造舒适感觉的“微气候”环境, 不但要注重美观, 更要使环境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舒适性。通过植被、水体和铺地等元素相组合, 创造出真正舒适的空间“场所”。

设计师在今后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 所遵循的基本程序是:

1) 研究当地居民的行为特点, 关注使用者喜欢的行为与不喜欢的行为, 从中把握他们的生活规律、活动趋势及活动人群, 从而得出居民需要什么样的空间, 如:交流、休憩、运动空间等等。

2) 基于人的行为习惯, 考虑提高空间的利用率。扬·盖尔以驻足休憩空间为例, 指出设计该空间需要把握三个“效应”: (1) “边缘效应”:指人们喜欢逗留的区域是空间边缘, 如:树林的边缘, 河流的边缘等等, 这样的空间使得人们可以驻足休息, 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中, 既提供了防护, 还有良好的视野; (2) “壁龛效应”:即人们出于安全和隐私考虑, 喜欢那些“凹”形空间, 同时一棵树、一个亭子等等也有这种效果; (3) “界面效应”:由于人们总是对丰富的画面感兴趣, 因此, 具有亲和力的空间总是界面丰富[3]。

3) 基于热舒适环境考虑, 考虑提高空间的利用率。首先, 认真分析当地的气候特点, 如以西安市为例:属中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 最热月平均温度26.6℃, 极端最高气温40.3℃。因此, 夏季降温增湿、防雨、增大风速成为改善西安市局部热环境要素;其次, 分析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元素。如:植物、水体、铺地、小品等, 以及它们共同组成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气候”热环境。发挥各个元素的物理特性, 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创造一个较为热舒适的空间环境。以道路为例:设计公众行走路径时, 一定注重道路边的行道树设计, 尽量选择冠状大叶茂盛的落叶树, 夏季可以起到遮阳降温增湿效果;冬季可以减少叶子对太阳的遮挡, 提高路面温度。使用者行走的路径可以结合水边、草地、绿篱边布置, 这样既可以综合起到降温增湿效果, 又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景观作用, 为公众提供一个边走边看的环境。行走路面应尽量避免大面积混凝土路面, 多采用透水性好的透水砖, 减少了材料热辐射性, 又增加了趣味性, 给人一种舒适感。

4 结束语

设计师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 人性化已经成为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劣评判的准则, 一个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 首先看它是否为使用者提供了满足最基本生理要求的舒适空间环境, 而空间环境是否舒适, 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使用者的行为要求, 是否提供满足行为要求所需要热舒适性“微气候”环境, 是否最大限度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感。

参考文献

[1]宋海静.城市公共空间热环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8.

[2]杨树红.基于人体热舒适的北京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 2010.

[3]赵春丽.扬·盖尔——以人为本——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4]黄恩晶.基于行为学的寒地城市内河空间规划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 2011.

上一篇:市林业局局长**述职报告下一篇:浅析企业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