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功率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篇1

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W=Pt;W=UQ(Q是电量);

7.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kW),毫瓦(mW)

8.计算电功率公式:P=W/t=U.I(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9.利用P=W/t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串联电路

P(电功率)U(电压)I(电流)W(电功)R(电阻)t(时间)

电流处处相等 I1=I2=I总(电流处处相等且等于总电流)

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 U总=U1+U2(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R总=R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总=W1+W2.....+Wx

分压原理 U1:U2=R1:R2 =P1:P2

串联电路比例关系

W1:W2=R1:R2=U1:U2 =P1:P2=Q1:Q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总=P1+P2.....+Px 或U^2/R1+R2.....+Rx

电流与电功率和电压之间的关系:I=P/U

额定功率比实际功率等于额定电压比实际电压的平方 Pe/Ps=(Ue/Us)的平方

并联电路

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I总=I1+I2

各处电压相等 U1=U2=U总

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积 :各电阻之和 R总=(R1*R2)/(R1+R2)1/R=1/R1+1/R2

总电功等于各电功之和 W总=W1+W2+......+Wx

分流原理 I1:I2=R2:R1=W1:W2=P1:P2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总=P1+P2 或U^2/R总

并联电路比例关系

I1:I2=P1:P2=R2:R1

总功率等于各功率之和 P总=P1+P2 或U^2/R

总电流的求法:I=P/U

⑶同一用电器的电功率

W1:W2=R2:R1=I1:I2 =P1:P2=Q1:Q2

电压相同时,越串联总功率越小,越并联总功率越大

推导:①当电路中只有一个电阻时,总功率为 P总=U^2/R

②当电路中有两电阻并联或串联时,设电阻相等。则两电路总功率分别为

并联时 P总=U^2(R1+R2)/R1*R2

串联时 P总=U^2/R总(串联R总=各电阻阻值之和)

③当电路中电压相同时,因为 R1+R2(串联总电阻)>R(单个电阻)>R总(并联总电阻)

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篇2

1.1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是利用可燃的气体, 通过特殊的装置 (辐射采暖设备) 将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并将热能通过红外线辐射的方式进行供暖。

在整个红外线波段中, 波长0.76~40um的红外线的热特性最好, 能够产生辐射能的主要集中在2~12um之间;当红外线穿过空气层时, 并不为空气所吸收 (可以有效的控制大空间热分层问题) , 一般它能穿透空气层而被物体直接吸收并转变为热量, 不仅如此, 红外线还能穿过物体后人体表面层一定深度, 从而, 从内部对物体或人体进行加热。不过, 空气中的三原子气体能有选择的吸收某种波长的红外线, 所以, 实际上红外线穿过空气层时, 总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衰减, 因此在计算热负荷的时候, 应该考虑高度修正。

1.2 燃气

燃气的种类:天然气、人工燃气、液化石油气、沼气 (生物气) 1MJ=239Kcal。天然气是指在地下多孔地质构造中发现的自然形成的烃类气体和蒸气的混合气体, 有时也含有一些杂质, 常与石油伴生。主要组分是低分子烷烃。由于来源不同, 天然气的四种类型:从气田开采出来的气田气【川气】、随石油一起喷出的油田伴生气【大庆】、含有石油轻质馏分的凝析气田气【新疆】、从井下煤层抽出的矿井气【山西晋城】 (又称煤层气, 前景非常好, 热值很高可以和天然气混输) 。 (热值:40MJ/Nm3) 。人工燃气是指从固体或液体燃料加工所生产的可燃气体。根据制气原料和加工方法不同, 可生产多种类型的人工燃气:干馏煤气:煤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经加热干馏所得的燃气。高温干馏煤气的热值一般在18MJ/Nm3左右。气化煤气:煤在高温下与气化剂反应所生产的燃气。主要组分为H2和CO。热值一般在13MJ/Nm3以下。油制气:用石油系原料经热加工制成的燃气总称。热裂解气以甲烷、乙烯、丙烯为主, 热值约41-42MJ/Nm3。催化裂解气含氢较多, 也含有甲烷和CO。热值约17-21MJ/Nm3。高炉气:炼铁时产生的副产气, 主要组分是CO和N2, 热值只有4-4.2MJ/Nm3。液化石油气:从油气开采或石油加工过程中取得。目前国内主要是石油加工催化裂解获得。油田气或凝析气田气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烃类, 也可分离回收液化石油气。 (热值:100MJ/Nm3) 。生物气是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及适宜的温度、含水率和酸碱度条件, 受发酵生物作用而生成的气体, 总称为生物气, 其主要可燃组分为甲烷。古代最早在沼泽中发现, 所以也称沼气。一般生物气中含有CH4 55-65%, CO230-40%, 还有少量的H2、H2S、NH3, 热值约20-25MJ/Nm3。

1.3 红外线 (见图1)

红外线介绍:红外线是太阳光的一个组成部分, 也是电磁波段的一段, 具有一定的波长和频率, 并以极高的速度在空间传播, 它的速度约为30万公里/秒。通常我们用肉眼所能看到的光波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称为可见光, 其波长为0.4-0.76微米, 超过此波长范围的光波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称为不可见光。红外线是红光以外的不可见光波, 它的波长为0.76-1000微米, 占整个太阳光热能的61%, 因而又称“热线”。红外线分类:近红外0.76-3.0μm, 中红外3.0-6.0μm, 远红外6.0-15.0μm;超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

1.4 辐射采暖。

热量传递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它们可以单独存在, 但往往是以复合的传热方式出现。热传导:指物质直接接触, 热量从高温部分向低温部传递的过程。热对流:指温度不同的各部分流体之间发生宏观运动而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热辐射:指不需要中间介质的以电磁波方式传递热量的过程。热辐射具有一般电磁波的吸收、穿透、反射等特性。实际上宇宙中所有物质由于分子和原子振动的结果, 都会连续不断的向外发射电磁波。其电磁波的范围可以由波长达数百米的无线电波直至波长小于10-14米的宇宙射线。本篇只研究与热量有关的辐射, 这一辐射称之为热辐射, 它处于整个电磁波谱的中段。只要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 其内微观粒子 (原子外层电子) 就处于受激状态, 从而物体总是不断的向外发出红外辐射能。当辐射管表面温度低于500摄氏度时, 没有可见光出现, 因此看不到辐射管表面的变化, 当高于500摄氏度-1300摄氏度时, 辐射管表面依次从暗红——鲜红——橘黄——白炽。辐射采暖设备的综合效率与以下几个因数有关:a.燃烧器的热效率 (决定于设备自身燃烧工艺及尾气管线的长度) ;b.辐射管的发射率、温度、和总面积 (决定于辐射管的材质及外表面的涂层、辐射管的壁厚、辐射管的直径) ;c.反射板的反射率, 对流损失 (决定于反射板的材质和形状及反射板的绝热保温措施) ;d.辐射效率 (空气层的阻隔、物体的吸收能力等) ;e.地面的吸收率和模式效率 (决定于地面的粗糙程度和地面的材质和颜色) 。以上每个因素均可以影响到辐射采暖设备的供暖效果, 在这些方面的缺陷会导致空间供暖不好或为了达到所需的舒适性而耗费过多的燃料。

2 辐射采暖系统介绍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主要由红外线辐射系统、尾气排放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以及配套的燃气供应系统和燃气泄漏报警系统构成。a.红外线辐射系统:燃烧器、燃烧室、辐射管、反射板、辐射器吊架、反射板支架;b.尾气排放系统:气流调节器、尾气管线、连接软管、冷凝水收集器、冷凝水排放管、真空风机、真空风机支架、尾气风帽;c.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箱、配电管线、温感器;d.燃气供应系统:燃气管线、燃气球阀、调压箱、流量计、压力表、燃气软管、放空阀, 燃气过滤器;e.燃气泄漏报警系统:燃气报警探头、信号电缆、燃气报警控制箱、防爆电磁阀、配电管线。

3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高大空间最经济最有效的采暖方式

高大空间建筑物的特点:落空高、跨度大、门窗面积大、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大。这就决定了该类型建筑冬季采暖热负荷高;建筑物内温度梯度大, 空气严重分层, 导致上热下冷, 从而致使屋顶散热量很大;由于落空高, 烟囱效应极为明显, 门、窗等缝隙的冷风渗透耗热量很大;有些建筑如生产厂房、娱乐场所等仅需定时供暖, 需要有灵活方便的控制等等。不言而喻, 大空间建筑在采暖方式上亦应具有特殊性。2000年后, 随着国家的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工业革命, 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设备在随着国家节能环保大趋势下, 从国外引进中国, 这种被成为“高大空间最经济最有效的采暖方式”, 在中国短短10年的发展工程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军事、交通、工业、农业、医药、体育等行业, 应用面积近900万m2, 在2003年出版了首个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应用的国家标准图集, 2004年国家正式修订暖通空调设计规范, 完善了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章节, 使得国家在此种设备的应用上有了应用标准和设计规范, 从它已被许多国家大量采用和国内项目使用的情况来看, 中国高大空间使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今天这样一个以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局部改变和逐步调整, 燃气工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 高大空间采暖工程量增大, 摆脱传统的陈旧的采暖方式, 选用燃气红外线辐射采暖系统, 不仅是建设单位寻求发展的内在需要, 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

[1]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2004.

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 篇3

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如,闪烁的恒星、轮廓模糊的星云、行星、卫星、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徽行等。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就形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级别:

由上图可知,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为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为地月系。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1光年即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约为94605亿千米。

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方向具有同向性、轨道面具有共面性、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结构特征:可从质量、体积、距日远近来描述行星的结构特征。

(3)距日由近到远歌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4)行星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

(1)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2)有液态水。

(3)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因而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②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③提供矿物燃料:煤、石油。

④太阳辐射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耀斑。

①黑子:发生在光球层,黑子的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发生在色球层,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等等。

三、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运动。

(2)地轴的方向: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4)自转的周期:1日: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

(5)自转角速度:除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相同,都约为15°/时。

(6)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7)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快;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公转速度较慢。

(8)公转周期:1年: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23°26′。

(4)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3.昼夜交替与时差

(1)晨昏线(圈):昼半球和也半球的分界线。

(2)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3)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4)国际日界线: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明天”的分界线。

(5)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120°E的地方时。

(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地方时。

3.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1)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2)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太阳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4)某地正午太阳高度=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

(5)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6)春分(秋分):

①侧视图:

②日期:春分在3月21日前后,秋分在9月23日前后。

③该日太阳直射赤道。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⑥全球昼夜等长。

⑦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7)夏至:

①侧视图:

②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⑤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8)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③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

④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及以内出现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⑤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

(10)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获得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获得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北温带许多国家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

(1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的特性: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①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上,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在地面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由岩石组成。

(4)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包含地壳。

(6)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2.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

(2)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知识梳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能是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将热量传递给大气。

2.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

3.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2.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单位距离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只要它存在于水平面上,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做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

3.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离的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4.理想状态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垂直等压线。高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平行等压线。近地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四、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纬度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2.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降低。在这一地区就形成了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3.上升气流在赤道地区上空聚集,气压升高,大气向南、北运动。在北半球,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在北纬30°附近上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气流不断堆积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南半球同样也形成了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4.在北半球,从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北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东北风,向北流动的气流偏转成西南风。

5.北极及附近地区,由于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北极大气向南流出,偏转形成东北风。它与较暖的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的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五、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低气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海洋相反,形成低压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东亚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差异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海陆的气温差异和季节变化比较明显。

六、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热带雨林气候是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气候形成与西风带有很大关系;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七、锋与天气

1.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2.锋面:当冷暖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3.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锋线,锋面自地面向高空向冷气团一侧倾斜。

4.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过境前,天气温暖晴朗;过境时,常有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5.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过境前,天气低温晴朗;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八、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和天气

1.低气压: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高气压: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的大气水平涡旋。反气旋: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的大气水平涡旋。低压槽: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在北半球,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反气旋区域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相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合、高空辐散的环流系统。反气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一个由气流垂直运动连接而成的低空辐散、高空辐合的环流系统。

九、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2.近百年全球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

十、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气候变化的影响是长远而巨大的,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

(1)海平面上升。

(2)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3)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十一、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对策

1.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十二、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十三、世界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知识小结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类型,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在地球淡水中,冰川是主体。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大气降水、蒸发和蒸腾、水汽输送和下渗。

2.水循环的类型:(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最为重要——它使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

(2)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3)陆地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促进水体的更新。

(2)促进高低纬之间的热交换。

(3)通过径流促进物质的迁移。

(4)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又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三、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洋流的定义: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

3.洋流的分类:(1)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2)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

4.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

2.对气候的影响: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②南北半球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如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狭长的热带沙漠。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由于它们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

3.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寒暖流交汇处可形成渔场,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凌兰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弯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秘鲁渔场是由于离岸风引起上升流补偿流形成的。

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

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使污染范围扩大。

五、水资源的含义及分布

1.水资源的含义。广义:地球上水圈内的水量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水和陆地水)。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的分布。(1)世界水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因素:降水量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2)水资源的分布规律。① 从水循环角度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反之,水资源贫乏。② 从世界范围看:按大洲说,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州最少;按国家说,巴西最多,俄罗斯次之,我国居世界第六。(分析径流量时,不仅要看总量多少,还要看人均径流量)③从我国看:数量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空间分布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时间分布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六、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西部很少)。

2.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效益(如酒厂、饮料厂的分布)。

3.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七、合理利用水资源

1.水资源利用现状。(1) 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

(2) 浪费与水污染严重

2.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

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下图所示。

4.褶皱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5.断块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6.火山。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五、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影响。由于山岳地区相对高度大,地表崎岖,因此线路选择时应避开陡坡和沼泽地,而是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对交通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如在陡坡上往往是“之”字形弯曲。

六、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1.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七、河流堆积地貌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1.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颗粒由扇顶到扇缘越来越小。

2.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3.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八、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篇4

知识点

1、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图与测电阻的电路图一样。

2、进行测量时,一般要分别测量小灯泡过暗、正常发光、过亮时三次的电功率,但不能用求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电功率,只能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功率。

测量电功率的原理

方法1:P=w/t

从能量转化的观点w=Q,但电流通过灯丝放出的热量不易计算而且又没有电能表,因此,该方法不可行。

方法2:P=U/R

由于灯丝的电阻未知,所以此方法也不可行。

方法3:P=I2R

同理,灯丝的电阻未知,因此此方法也不可行。

方法4:P=UI

根据此方法,我们只要测出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就可以计算出灯泡的额定功率。

课后习题

1.下列关于电功和电功率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电器消耗的电能越多,电功率越大

B.功率是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c.单位时间内,电流做功越多,电功率越大

D.千瓦时是电功的单位,千瓦是电功率的单位

2.小刚利用电能表测某家用电器的电功率.当电路中只有这个用电器工作时,测得在15min内,消耗电能0.3kw•h,这个用电器可能是

A.空调器

B.电冰箱

c.电视机

D.白炽灯

3.一只“10V

5w”的甲灯和一只“6V1.8w”的乙灯串联后接入电路中,两灯均能发光,比较它们的实际功率,则

A.甲灯大些

B.乙灯大

c.两灯一样大

D.无法判断

4.把标有“12V,12w”的灯L1和“12V,6w”的灯L2串联起来接在电源电压为12V的电路中,正确的说法是

A.L1、L2两灯均能正常发光

B.L1、L2两灯均不能正常发光,但L2灯较亮

c.L1、L2两端均不能正常发光,但L1灯较亮

D.把电源电压提高到24V,L1、L2两灯都能正常发光

5.有三盏白炽灯,甲标有“PZ220-15”,乙标有“PZ220-40”,丙标有“PZ220-100”,将它们并联接在家庭电路中,则它们正常工作时的发光情况是

A.甲灯最亮

B.乙灯最亮

c.丙灯最亮

D.一样亮

答案:

1.A

2.A

3.c

4.B

电功率专题―题型总结要点 篇5

1、有一种电饭锅,标有220V.600W字样。工作2小时消耗多少电能?一度电可供40W 电灯工作多长时间?

电能表:

2、有一电能表的表盘上标有3000r/kw.h字样将一个用电器单独接入电路中,正常1min 表盘转了15转。求这个用电器的额定功率?

3.某家用电能表上标有“220V 5A 3000R /kW h”的字样,当家中用电器全部工作时,电能表1min 内转了45转.由此可估算出该家所有用电器的总功率为__________W;若该家全部用电器工作时的总电流不超过电能表的额定电流,还可以再增加________W以下的用电器.

关于公式P=UI=U 2/R=I 2R

4、一盏标有“6V 3w”的小灯,接在6V 电压下工作,通过灯丝的电流多大?灯丝的电阻多大?把该灯直接接在4V 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是多大?

5、有一电炉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为P,当把电炉丝用拉线机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后,再接入原来的电路中,电炉的功率为()

A .等于P /4 B .等于2P C .等于P /2 D .等于P 6.将标有“3V 1.5W ”字样的小灯泡L 1与额定电压为6V 的小灯泡L 2并联接在电源上, L1正常发光, L2较暗, 此时干路中的总电流为1.1A、则L 1正常发光时通过的电流为___________A;L2的电阻值为________Ω。若将L

1、L 2串联到另一可调的电源上, L2的最大功率为_________W

7、为了使电炉消耗的电功率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应该采用的措施是[ ]

A .使电流减半. B .使电压减半. C .使电炉的电阻减半. D .使电压和电炉的电阻各减一半

关于公式P =U 2/R和P =I 2R 的选择

8、问答题:电灯灯丝断了以后将电灯取下,摇晃几把灯丝搭接上后,接入原来的中发现灯变得更亮,解释这一现象。

9、为什么电炉丝热的发红,而与它相连的导线却不热? *关于比例问题

10、电阻R1和R2的阻值之比为2:3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通电10s,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通过的电流之比为 电功率之比为 消耗电能之比为 放出热量之比。若把它们并联在电路中通电10s,则它们两端的电压之比为 通过的电流之比为 电功率之比为 消耗电能之比为 放出热量之比。

11、甲灯标有“220V 60W”、乙灯标有“220V 100W ”字样,如果两灯泡钨丝长短一样,则钨丝较粗的是 灯,如果 将两灯串联在220V 的电源上,使用相同时间,甲、乙两灯消耗的电能之比是。

12.标有“6V 6W ”和“6V 3W ”的灯泡L 1和L 2串联接在6V 电源上,设灯丝电阻不变,则(A .灯L

1、L 2通过的电流之比为2:1 B .灯L

1、L 2的实际功率之比为2:1 C .电源电压为12V 时,L

1、L 2均正常发光 D .电源电压为9V 时,L 2正常发光

亮度问题 13、220V 40W、110V 40W、36V 40W 三盏电灯都正常发光,它们的亮度情况是亮;若三灯并联则 最亮。

14、把标有“6v 6W”的L 1灯和标有“6V 3W”的L 2灯串联,接在6V 的电源上,则()

A、两灯一样亮 B、L 1比L 2亮 C、11比L 2暗 D、两灯都能正常发光

15、两灯额定电压相同,串联后甲灯比乙灯亮。则 *关于最大电压或电流

16、“6V 3W ”和“9V 3W ”两灯串联接入电路中,则这个串联电路两端的最大电压为

若将两灯并联接入电路中,干路最大电流为。

17、将标有“6V 3W”和“6V 9W”的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并使其中一盏灯正常发光,则加在电路两端电压是;此时两灯的实际功率各为 W 和 W .

*分压电阻问题

18、有一个标有“8V,2W ”的小灯泡,如果接到12V 的电源上必须如何联接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这个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关于电热: 纯电阻电路:

19、把一根阻值为484Ω的电炉丝接到照明电路上, 通电时间240S , 则它放出 J 的热, 若将此电炉丝截去一半长度, 将剩余部分再接入该照明电路上要它放出同样多的热量, 通电时间为 S .

**非纯电阻电路:

20、有一台电动自行车,电动机上标有36V,24W 字样线圈的电阻为3Ω则正常工作10min 求:1)电动机消耗的电能;2)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泪盈眶3)这个电动机的效率。4)若电动机由于故障“抱死”不转了,电动机就很容易烧坏,则“抱死”不转是通电10min 产生了多少热?

21、输电线的电阻共1.0Ω,输送的电功率是100kW .用400V 的低电压送电,输电线上发热损失的功率是多少?改用10000V 高压送电,又是多少?

**关于加热保温档

22、如图是一个电饭锅的电路图,这种电饭锅有加热保温两个档位。分别为220V2000W 和220V200W(功率都是电路的总功率)则当开关闭合时是 档。求R1、R2的阻值。

23、右图是一种恒温式电烙铁的电路图,在不用电烙铁焊按时,断开开关S,使它处于保温

状态;需要焊接时,闭合开关S 就能很快达到焊接温度.若电烙铁的规格是“220V 40W ”,且R ′=R .则保温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A .20W B .40W C .60W D .80W **开关通断导致电路结构发生变化 24.如图所示,当开关1S 闭合时,电流表○

A 的示数为A I 11=;开关1S、2S 同时闭合时,电流表○

A 的示数为A I 5.12=。已知电阻Ω=121R,求:(1电源的电压;(2电阻2R 的大小;(3电阻2R 的电功率。

25.如图所示电路中,小灯泡L 标有“6 V 6 W”字样,R2=3Ω,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

数为1.2 A,这时小灯泡L 正常发光,求:(1电源电压U ;(2电阻R 1的阻值;

(3当S

1、S 2都断开时,小灯泡L 消耗的功率.

26、如图电路中,已知R 1的阻值是12Ω,当闭合S 2,断开S 1和S 3时,电流表示数是0.5A,灯L 的实际功率是其额定功率的4 1。当断开S 2,闭合S

1、S 3时,灯L 刚好能正常发光。求灯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灯的电阻值保持不变)

**滑动变阻器导致电路结构发生变化

27、将“PZ220-100”的灯泡与总电阻是121Ω的滑动变阻器串联起来,接到220V 的电源上,如图

所示,调整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时,可使电灯的功率在多大范围内变化?

28、在图所示电路中,灯泡L 标有“6V 3W ”字样,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R 1=12Ω,先

闭合S 1,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 滑至左端,此时灯泡L 正常发光.问:(1)电源电压是多大?灯泡L 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大?

(2)再闭合S 2,电流表示数为0.8A,此时R 2的电功率是多大?(3)断开S 2,当滑片P 滑至右端时,灯泡L 的实际功率是多大?

29、如图所示电路,滑动变阻器R 2的阻值范围为0~15Ω。当滑片P 分别移动到a、b 两端时,R 1消耗的功率之比为9:4,滑片P 移动到a 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

①R 1的阻值;②滑片P 移动到b 端时电压表的示数。**电功率实验问题:

30.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所用灯泡的额定电压U 0=3.8V:(1)王强小组采用图18所示的方案,这种测量方法叫做_________;测量时发现闭合开关后,无论怎样移动滑片

P,灯都不亮,电流表示数始终为0,电压表示数约为6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排除故

障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直到电压表的示数为3.8V,此时电流表示数如图19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_______W;

(2姚远小组设计了另一种实验方案(其中电源电压未知,电阻R 的阻值已知 : 实验步骤:

①电路如图所示,请你按电路图在图21中用笔画线连好电路; ②开关S 拨到位置1,移动滑片P 至任一位置,读出电流表示数I 1;

③开关S 拨到位置2,滑片P 位置不动,读出电流表示数I 2。数据处理:

先算出了灯泡的电阻R L =________(请你用所测的物理量表示),再根据L R U P 200,计算出灯的额定功率。他们按此方案测量,发现实验结果与真实值相差较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仔细分析后,他们认为要准确测出灯泡的额定功率,只需将上述步骤2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在用电压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灯泡上标有“2.5V ”的字样。

(1 小红根据电路图连接了如图11所示的实验电路,小刚检查后发现有一根导线连接有错误。请你在这根导线上打

“×”,并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的连线。

(2)电路改正后,小红闭合开关,发现灯泡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而电压表示数接近3V,取下灯泡,两表的示数仍

不变。出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3)故障排除后,开始进行实验,小刚根据测出的数据,在图12中画出了小灯泡电流电压变化的关系图像。由图可

以判断,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4)根据图12还可以判断,小灯泡灯丝的电阻随电压的增大逐渐,原因是。2 b 能力提高

1.一个标有“6V 6W”的灯泡与一个9欧的电阻串联后接入电压恒定的电路,灯泡正常发光,求电源电压。

2.有一个标有“8V,2W ”的小灯泡,如果接到12V 的电源上必须如何联接一个阻值多大的电阻?才能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这个电阻上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3.一用电器上标有2V,0.5W ;现在手边只有电压为6V 的电源,若要把用电器接在该电源上,并使它能正常工作,需要

一个多大阻值的电阻与用电器串联?该电阻消耗的电功率是多少?

4.现有两个小灯泡,上面分别标有“6V 1.2W”和“12V 6W”字样,如果把这两个灯泡串联起来,为了使其中一个灯泡持

续正常发光,那么加在串联电路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5.有一只小灯泡,将它与2Ω的电阻串联后,接入8V 的电源上,小灯泡恰能正常发光,这时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是8W,求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6.把标有“6V,3W ”和“8V,2W ”的两用电器,串联后接入某电路中,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个用电器能正常工作,该电

路两端的电压应是多少?

7.一只标有“PZ220-40”和一只标有“PZ220-100”的灯泡,若:(1把它们并联在220V 的电源上,问哪盏灯亮些?(2 把它们串联在220V 的电源上,哪盏灯亮些?

8.要将一保“220V,15W 的灯泡接在380V 的电路上,为使灯泡还能安全发全,可采用的方法是如果是:()

临汾LTE切换成功率提升总结 篇6

提交人:董鹏康 提交日期:2014-3-17 1 问题现象

临汾市在2月27号左右切换成功率开始下降,最低时降至12%左右,影响非常大,由于当时没有添加X2链路,导致所有的LTE小区之间的切换均走S1切换,但是由于部分小区数据存在异常,导致切换成功率非常低,TOP非常严重。经过一系列切换成功率提升措施,截止3月17号为止,临汾市切换成功率基本维持98.5%左右 问题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切换成功率较低主要集中在TOP小区上,发现有的是邻区漏配的,有的是外部邻小区数据错误的,有的是邻区中存在同PCI的等等,导致整网的切换成功率非常低;具体情况如下:

 五交化站点出现大量S1切换失败,提取CDL发现切换失败都发生在五交化和南堡之间,如下图。

查看南堡的邻区配置,发现南堡未配置五交化的邻区。与工程人员确认南堡站点为新开站,因此未配邻区,将双向邻区都添加后问题解决。

 翼城焉里站点出现大量X2切换失败,提取CDL发现失败都指向同一个站点,观察源侧CDL发现SN状态转移和重配置消息已发,同时切换前目标站的RSRP为-93。

提取目标站CDL发现收到了源侧的SN状态转移,但是未收到终端上报的重配置完成,推断问题出现在空口,如下图。

但是由于切换前目标小区的RSRP较高,应该不属于覆盖问题,观察两个切换小区的PCI,发现存在模三干扰,判断问题为模三干扰导致空口消息丢失,提交优化人员处理。

 蒲县分公司站点向影院营业厅站点全部切换失败,提取CDL发现,源侧发起切换请求后目标侧回复准备失败,失败原因为:未定义的,如下图。

据此推断对端站点有问题,查看小区状态都正常,核查小区参数时,发现蒲县影院营业厅的小区参数配置中,本地小区ID为1,但是下面的“小区ID”却配置为2,导致小区指向错误,无法切换,如下图位置:

将小区ID修改为1后,双向切换都恢复正常。

 3月7日中午开始,全网陆续出现大量切换失败,提取TOP站点进行分析,发现现象相同,都是源站切换准备完成,目标站向核心网发起链路倒换请求,但是核心网无响应,在3S后定时器超时,目标站向核心网发起了UE上下文释放请求,切换失败,如下图。

提取了站点CDL和日志与核心网联合定位,确认是核心网误操作导致。

 师大12号楼D频段站点向师大12号楼F频段站点出现大量切换失败,提取CDL分析,发现源侧向目标测发出了SN状态转移,且向终端下发了重配置消息,但依旧切换失败,查看终端上报测量RSRP为-110,怀疑是空口环境较差导致。提取目标站CDL核对,发现未收到终端上报重配置消息,可以确认消息丢在空口。但是师大12号楼D频段站点只有一个小区PCI297经常切换失败,其他两个小区都正常。查看问题小区CRS功率,发现设置为5,其他小区都设置为15,将其修改为15后恢复正常,如下图。

 大南庄站点向大李2站切换都失败,提取CDL分析,发现源侧向目标测发出了SN状态转移,且向终端下发了重配置消息,但依旧切换失败,查看终端上报测量RSRP为-120,怀疑是空口环境较差导致。提取目标站CDL核对,发现未收到终端上报重配置消息,可以确认消息丢在空口。查看了MAPINFO,发现这两个站点相距3.5公里,此问题应为前期邻区规划错误导致,将邻区删除后问题解决。

 临汾网通大楼向临汾市二院切换大量失败,提取CDL分析,发现源侧向目标测发出了SN状态转移,且向终端下发了重配置消息,但依旧切换失败。查看终端上报测量RSRP为-90,信道质量没问题,后提取对端站告警日志发现此站点多次退服以及小区降质,如下图,属于站点故障导致切换失败,提交给工程人员排障处理。问题总结

对于LTE切换成功率快速提升,针对临汾项目来说,前期主要是由于没有添加X2链路导致所以得切换均走S1切换,再加上外部邻区无法批量修改,导致切换成功率非常低;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提升LTE切换成功率:

 核查外部邻区正确性;

 核查邻区合理性与完整性,避免漏配邻区或者超远邻区;  尽快处理故障小区,避免出现严重TOP小区;

电功率知识点总结 篇7

一、政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通过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二、政府确定发展战略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发展战略有:科学发展观, 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贯彻的战略方针;创新驱动战略, 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引进来”和“走出”相结合战略, 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三、政府坚持和完善制度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制度有:基本经济制度,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而, 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 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分配制度, 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 这样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同时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社会充满活力;劳动合同制度, 明确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保护双方的合法权益;《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能够保持社会安定, 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 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

四、政府制定政策

在《经济生活》中涉及到的政策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过影响需求来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产业政策, 鼓励和支持新型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对外开放政策, 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 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实行对外开放。保护环境的政策, 绿色消费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必须贯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

在《政治生活》中, 涉及到政府的有关知识: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自觉履行好政府职能, 政府权力运行必须依法行政, 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要科学民主决策和自觉接受监督、审慎用权, 树立政府威信, 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要维护公民合法权利, 政府通过四个政治制度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政府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以增强综合国力, 要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履行基本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

在《文化生活》中, 政府要重视文化建设, 政府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发挥文化的社会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 增强文化软实力, 提升综合国力, 加强文化交流与传播,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吸收与借鉴外国优秀文化, 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与引导,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在《哲学与生活》中, 政府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 政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坚持辩证法, 用联系, 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创新社会管理, 坚持改革, 调动社会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经过上面的总结和归纳, 不论从哪一个模块围绕政府去出题, 我们都会得心应手, 从而提高了做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雷桂平.教育协调发展:政府可调控的路径与范式[J].当代教育论坛, 2005, (21) .

[2]刘伟.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互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 2007.

上一篇: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下一篇:《传染病预防》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