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电网调研报告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河源电网调研报告(通用7篇)

河源电网调研报告 篇1

主要考察区域:源城区 源城区是中国广东省河源市的市辖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处在东江中上游,是河源市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源城区总面积为365平方千米,2012年人口29.74万人。

经济 2012年

2012年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增速平稳、物价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37.93亿元,增长11.6%;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1147亿元,增长15.9%。2013年,是河源市深入实施“四大战略”,打造“广东绿谷”,建设幸福河源、美丽河源的关键之年,我市将突出“园区提升年”“项目推进年”“民生建设年”三大主题,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考查街道:文明路,大同路,长安路,旺角女人街,商业步行街,大学城,文昌路,兴源路

文明路:东至大同路,西至河源大道,文明路共有3家发廊,此路小姐居住较多。大同路:大同路共有7家发廊,此路客流一般,吃饭较多。

长安路:长安路有5家发廊,此路面积较广,发廊较少,小区较多,附近酒店也较多,旺角女人街:此路属老城区,发廊数量不多,租金昂贵,商业步行街:此路属老城区,租金昂贵,不适宜

河源电网调研报告 篇2

随着河源经济的发展, 供电质量及可靠性要求也日益提高, 事故的处理必须又快又准, 因此对调度员日常的操作特别是事故处理能力要求很高。分析历年来的事故情况, 传统培养模式下的经验型调度员已难以适应现代大电网的飞速发展形势。由此, 2012年河源供电局及时引进了DTS, 其在调度员培训以及联合反事故演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 DTS系统简介

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 (Dispatcher Training Simulator, DTS) 为一个数字仿真系统, 它利用计算机建立与实际相符的电网数学模型, 将事故发生后的电网信息发送至调度中心, 为调度员提供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

DTS是在具统一支撑平台的能量管理系统的基础上, 形成的集电网监控、仿真、培训和分析研究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仿真培训系统。DTS由三大子系统组成, 即SCADA/EMS仿真系统、电网仿真子系统以及教员控制子系统。其中, SCADA/EMS仿真系统与调度值班的操作环境基本相同, 包括了各种图形和报表;电网仿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电网的各个物理过程进行模拟, 而教员控制子系统主要功能是组织教案, 并对学员的培训过程进行记录。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河源供电局DTS系统现状

河源供电局所配置的DF8003DTS系统, 其所有服务器和工作站支持目前流行的硬件平台和操作系统, 采用Unix或Windows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接口符合POSIX及OSF标准, 支持TCP/IP、网络通信协议。遵照南网总调对调度系统的安全要求, DTS系统运行于安全Ⅱ区, 单独组成网络, 通过防火墙与Ⅰ区相连。DTS系统功能如表1所示。

3 河源地调DTS在反事故演练中的应用

自河源地调DTS系统投入实用以来, 地调开展了多次联合反事故演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既检验了各单位是否落实

了反事故预案, 也提高了调度人员、运行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协调能力, 为顺利完成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保供电和迎峰度夏有序用电发挥了积极作用。

3.1 演练方案筹备阶段

河源电网有1座500kV变电站、7座220kV变电站以及多座110kV和35kV变电站, 电源点多, 电网接线非常复杂, 运行方式多种多样, 同时电网规模也在持续扩大, 电网结构变得愈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 对调度员反事故演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5年6—9月河源地调举行了两次联合反事故演练, 采用2015年夏季高峰典型负荷方式中的安全约束与重点薄弱环节, 在N-1模式故障中考察调度员应对重大事故的处理能力。结合运行中现场的设备和接线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故障或异常, 以期达到更好的反演效果。

在演练之前, 河源供电局调度班邀请了多方参演单位的代表对整个方案进行了讨论, 以使演练方案尽量完善。

3.2 事故处理阶段

整个演练真实模拟了故障和事故后的场景, 其中一个典型项目是模拟220kV河源站110kV母线发生永久性故障导致母差保护动作。继电保护动作导致该变电站110kV母线失压, 其中110kV河东线1152开关跳闸, 造成110kV东城站全站失压。另一个典型项目是模拟在220kV龙川变电站220kV1M母线停电检修的情况下, 220kV龙和线输电线路突然遭受外力破坏, 发生倒塔事件。同时, 220kV龙川站220kV 2M母线PT爆炸, 造成220kV母差保护动作, 最终导致220kV龙川站和220kV和平站全站失压, 两站所带的共20个110kV变电站失压。

事故发生后, 大量的开关动作及保护信息传到调度, 调度大屏上出现各种信息。系统报出故障后的声光告警信号, 同时电网电压以及潮流发生变化。河源调度班在演练过程中将桌面推演和实战模拟结合起来, 调度员按照实战标准, 根据现场值班人员汇报的情况对故障进行处理。在恢复送电过程中, 也根据潮流情况合理分配好负荷。这次反演表明, DTS系统强大的功能使得演习具有了较高的真实性和同步性。

3.3 演练总结点评阶段

演练结束后, 评审组可以整体回放演练过程, 对演练中的遗漏点进行多次查漏补缺, 以便做出全面细致的评价, 并对演练中存在的争议展开讨论, 经过专家组的辩论, 得出实现的最优方案。对于其中的经典案例, 可以保存到教案库中, 以待后用。

4 河源地调DTS系统应用展望

目前, 河源供电局地调在开展反事故演练时都采用DTS系统进行仿真, 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经实践检验, 河源地区一体化设计的DTS系统具有较高水平, 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还有较大的升级空间, 比如DTS需要地区性真正联网。目前, 广东省地调的DTS系统与省调尚未联网, 省网系统的变化在演练中动态模拟, 只能设定固定的等值外网, 使得该系统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省地联合反事故演练。从河源供电局的应用情况来看, 多极BZT模型未完善, DTS系统的BZT动作机理尚有偏差。实际BZT装置在失电保持15s后才整组复归, 而系统模型设置是在失电后瞬时判断备用线路是否带电, 不带电即复归。DTS系统的故障设置只是即时故障, 对于逐渐发展的故障也无法模拟, 如闸刀过热、开关漏油漏气而未达到闭锁或故障值等缺陷。DTS系统建模仅应用于地调, 无法与35kV及以下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在演练时仅由教员模拟地调、厂站值班员进行操作, 无法对调度员与值班员之间的协同效果进行考核, 使得反事故演练效果不够完美。

河源电网在使用DTS系统进行演练时, 需进一步实现协同操作, 使得电网的变化和演练过程一致。建立DTS和厂站OTS的信息交换, 让参加演练的调度员使用熟悉的操作系统, 使厂站的操作时间能够与真实情况最大程度地接近。

5 结语

目前, 河源电网的最高负荷超130.4万kW, 2014年供电量达73.83亿kW·h, 并且电网规模还在继续扩大。如果电网出现事故, 将造成大面积停电的情况, 这就对调度员的事故处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源供电局调度中心配置的DTS系统能够对河源电网进行准确的仿真计算, 应用反事故演练进行调度员培训, 更加贴近实战, 有利于更多更快地培养出优秀的电网调度和运行人员, 不断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从而为把河源电网建设成为现代化企业做出贡献。

摘要:河源地调担负着河源地区电网指挥、协调的重要职能, 因此历来注重培养调度员的业务技能, 2012年DTS投运以来, 河源供电局开展了多次反事故演练, 提高了调度员处理事故的能力, 达到了预期效果。现简要介绍河源电网配置的DTS系统, 并根据两个典型演习案例阐述该系统在河源电网反事故演练中的应用, 总结河源供电局DTS系统使用经验, 以期对今后电网调度组织反事故演练工作起到参考、促进的作用。

关键词:电网调度,DTS,EMS,反事故演练

参考文献

[1]骆国铭.一种新型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 (DTS) 研究[J].自动化应用, 2011 (12) .

[2]陈翔.大同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的实现及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 2013.

[3]李永波.安徽电网DTS省地一体化体系建设研究与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 2014.

我从河源来 篇3

在七月的黄昏里我走上约古宗列山坡的黄河源头。我几乎是从山脚下一步一叩首走上去的。那个浑圆的山包卡在两列山脉中间,山包与山脉的褶皱处笑语喧哗一般淌下两股泉流,然后在山包正前方汇聚成一条小河朝东北方向流去。这就是藏胞所说的玛曲曲果(黄河源头)了。

两股泉流的交汇处是一小堆祭献着野牦牛头的嘛呢石。一些嘛呢石上刻了弯弯曲曲的藏文;一块大一些的石头像是栽在绿色草皮上,上面有用锐器刻下的几个歪歪扭扭的汉字“中华母亲河连青天”;还有一些石头上什么文字也没有,只是很随意地堆成塔的形状。藏族向导告诉我说,1952年12月,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途经这里开赴西藏,班禅大师的随员从荒野草地上拣来野牦牛头堆垒成塔,班禅大师就在这里祈祷,愿生活在黄河源头的各个部落幸福安康……从此,玛曲曲果成了广大藏胞心中的圣地。

从这个小的嘛呢堆一直到山包的顶端,沿着一条看不见的中轴线摆了一堆堆的嘛呢石。山包下面是一字排列的八座乳白色的佛塔,佛塔和嘛呢堆间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经幡。东列山脉的山坡上立着几座石碑。我循着一条涓涓细流爬了上去,最大的一座白色石碑上有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黄河源”三个大字,碑的背面是一大段说明文字,这座碑是1999年11月由黄委会、水利部和青海省合立的。一侧还有一座稍小一点的青色石碑,石碑正面有胡耀邦总书记题写的“黄河源头”四个字,这座碑是1986年8月胡耀邦视察青海时立的。附近还有几座石碑,最早的一座似乎是1952年新中国第一支黄河勘查队立的。

真正的黄河源头就在这些河源碑下面几米远的山坡上。源泉是一个脸盆大小的水坑,而水坑正中有一股牛眼大小的泉水咕突突往上冒。湿漉漉的山坡上是毛毯般的茸茸绿草。这个地方大约是在东经96°和北纬35°的交汇点上。然后流进像“炒青稞的锅”一样的约古宗列曲,流过广阔的玛涌滩和迷人的星宿海,全长95公里,流域面积约为2 400平方公里。再往东北流,先后有比玛曲流程稍短的扎日曲和比玛曲稍长的卡日曲汇入。卡日曲发源于各姿各雅山的东麓,顺山流出五股泉流,全长129公里,流域面积3 126平方公里。因其比玛曲的流程长流域广水域也大,故当地藏胞也有尊卡日曲为黄河正源的。70年代就黄河正源的归属问题学术界也爆发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究竟哪是黄河正源,只好继续留给专家和将来去评判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

一个人来到黄河源头,刻骨铭心的感受就是无路可走。因为在茫茫的山岭间你根本就看不到人走过的路。上个世纪上半叶,高原上有九个藏民部落为了躲避青海马家的血腥屠杀而逃进这人间绝境。马家那些匪徒自然是追不过来了,可众多的藏族同胞似乎永生永世也走不出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的冰峰雪岭了。

50年代初期中共曲麻莱工委进驻曲麻莱以后,河源藏胞似乎不再与世隔绝了,辽阔的草原上出现了一些交织凌乱的山野便道。工作队员们能寻着牧人留在山头崖口的嘛呢堆或野牦牛头骨塔前进,白天靠用手摸石头夜晚靠用眼看星星辨别方向,偶尔发现几滩牦牛遗下的粪便就赶紧过去分析判断一番:新鲜的粪便说明不远处有牧人的帐房,如果那粪便干成了片片空壳壳,就知道这地方已经好久没有人烟了。邮局的马班和运粮的驼队趁六、七、八月的暖季去一趟西宁,这一年里就很少有人冒险出去了。

据几个当年的工作队员说,一开始最大的困难并不是无路可走也不是高寒缺氧,而是藏族同胞对于共产党人的误解和很深的敌意。一开始,工作队带着粮食药品走访一些藏民部落常被拒之门外,有的工作队员甚至被头人家的大藏狗咬伤。工作队员们硬是靠着一颗赤诚的心融化了巴颜喀拉山上那千年的冰雪:终于,有人开始给他们引路了,有人开始把他们领进帐房了,有众多的藏胞把他们称作“向奇三化”(菩萨)了。

1976年曲麻莱到清水河的公路修通之前,工作人员们一直在这些野兽出没的山野便道上奔波着,有许多人已经永远地睡在巴颜喀拉山的峰峦之中了。可是他们用青春和生命修筑的山野便道却畅通着。我向玉树军分区张成军政委询问去河源的路时,张成军政委在他的办公室里摊开一张特大军用地图,我们两个人趴在图上看了好半天,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去黄河源头应该有路!可是当我来到河源的时候却找不到那条路。

纵然没有路我也走上了黄河源头。我想对后来的探险者说一说我的切身体验,只要大的方向没有错,只要不是因高原反应而倒在半路上,你就骑着马勇敢地走上去,穿过一道道峡谷越过一座座高山,从泥潭般的约古宗列曲一直走上玛曲曲果日!黄昏的落日里你会领略到天地之大美!

让我们回到童年

是谁把青藏高原比作人类童年的摇篮?这个比喻没有到过青藏高原的人绝对想象不出来。当我走到位于青藏高原中部的黄河源头地区,迎着山风久久伫立在雅拉达泽山那空气稀薄的山巅上时,顿时感到曾经长期萦绕在自己心头的那些名缰利锁万千烦恼全都烟消云散了,心变成了一块透明的水晶,生命仿佛灌注了新鲜的活力。我就这样回到了纯洁的童年。

藏族是个信仰藏传佛教、信守“五戒十善”的民族。五戒中的第一戒就是“戒杀生”。最早走进黄河源头的工作队员应当还记得,藏胞除了生活必需的牛羊肉以外,基本上不伤害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当时,山上的石鸡沙鸡藏羚石羊黄羊等成群结队地漫游,河里的裸鲤花鲤等一片片靠近岸边游弋,由于寺庙喇嘛经常投食饲哺,以至于山间的野羊河中的游鱼竟敢到人们手上吞食食物。由于藏胞死后有天葬的传统习俗,经常帮助吞食人类尸骨的秃鹫也就成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神鹰,工作队开饭时,成群的秃鹫时常围在帐房门口等待他们的施舍,有时甚至伸长脑袋到他们的手里抢夺食物,工作队员们也决不会打骂驱赶而只有设法躲避而已。

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共和国第一代志愿者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啊!工作队员的心目中只装着党的事业和人民的需要。只要能为藏胞解除苦痛,他们可以献出自己的热血(工作队员被当地藏胞誉为流动血库),可以献出自己的皮肤(有一个汉族医生为了拯救一名被烧伤的藏族女孩竟然从自己身上移植皮肤),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一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延续至今。我在路上听到一些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去黄河源头掘金的内地商贩悄悄议论,黄河源头的藏民“傻哈哈憨乎乎”的,黄河源头的领导干部怎么也“傻哈哈憨乎乎”的!

从何时起大群大群的野生动物消失了踪影?当地藏胞无不痛悔地告诉我说,60年代国家遭受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为了解除本地群众的饥饿并解决外地的急需,黄河源头组织了几十支有藏族民兵参加的专业狩猎队伍,走遍河源地区的山岭草地追捕各类野生动物。刺耳的枪声在静谧的高原响起来了,世代与人类友好相处的藏羚黄羊很快明白了自己所面临的厄运,它们一路往西狂奔而去,一直跑进冰天雪地人迹罕至的可可西里。然而在可可西里等待着它们的又何尝不是被屠杀被灭绝的命运呢?

河源电网调研报告 篇4

举办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学院团总支 团队队长: 团队成员: 指导老师:

活动地点: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田心中学

二〇一〇年九月

目录

一、调研活动概况................................................二、调研地基本现状..............................................三、调研方式....................................................四、调研内容及结果..............................................一、调研活动概况

虽然我国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多年,但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屡屡见诸报端。例如,在一篇名为《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建议》的报道中就曾写道“辍学现象严重,农村义务教育形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时刻牵动着每一颗关心农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心。作为当代的责任青年,我们渴望自己能对农村教育尽绵薄之力,同时使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锻炼提升。“关注农村青少年教育”是我们本次调研活动的主题。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我们亲身的调查了解当地青少年教育受关注的程度,甚至全国农村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虽然类似的调查也有不少。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令当地的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同时更加清楚的父母对他们期望,从而减轻当地农村学生辍学的现象。

我们的调查对象是河源市龙川县田心镇中学生及其家长,以及田心镇各个村落的村民。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结果的普遍性和广泛性,我们的调研活动不仅对在校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配对调查,而且结合深入当地村民群众中广泛调查的形式多方面开展。我们整个“爱夏乡”队伍分成两个小组分不同方向前往龙川县田心镇的不同村庄发放问卷调查。接受我们调查的有当地村长、教师、商人、工人、农民等,不同知识层面的调查对象使我们本次调研更具普遍性及代表性。

二、调研地基本现状

在龙川县田心镇只有两所初中,学校教学、生活条件简陋,教学班人数过多的现象在当地广泛存在。以田心中学为例,由于地处农村地区、教育经费有限等原因,学校教学设备相当简单以致很多正常的教学内容无法正常开展。于此同时,一个面积不大的宿舍往往住了四

1、学生对于周围同学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情况的调查,图表1是我们对收回的学生问卷进行统计的结果:

关于周围同学辍学情况的选择***0人数百分比选择很少3234.04%选择不多3840.43%选择很多2425.53%45.00%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人数百分比人数

图表1 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认为身边辍学的同学很少或不多的同学有70人(占总有效问卷的74.47%),但仍有25.53%的学生认为其周围同学的辍学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由于时值暑假等原因我们无法通过学校入学、转学情况等的一些记录了解学生辍学的具体情况。这也是我们比较遗憾的地方。

从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各方面条件的不足,在农村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的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

2、本题主要调查的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对上题的补充和分析。学生对此题的选择情况如图表2-a所示。

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心情况9080706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经常关心有时关心很少关心不关心人数百分比人数50403020100

3-a

学生认为父母对其学习的关心情况***00人数百分比很关心7478.72%不明确1718.09%不关心33.19%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人数百分比人数

3-b 从图表3-a中可以看出表示对子女学习关心(包括经常关心和有时关心)的父母达到115人(占总访问父母人数的97.46%),同样,在3-b图中可以看出在认为其父母对其学习关心的学生也占到总受访学生数的78.72%。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能感受到家长在学习上对他

从图表4-a、4-b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占受访家长的78.81%)对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还是比较乐观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在农村地区家庭对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同样,学生认为父母会支持其完成高等教育的学生占的百分比与家长的非常接近,占到了受访学生人数的75.51%。

在本次实践调查的问卷中我们设置这部分学生关于自己希望接受的教育程度的问题,主要是希望通过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好好的思考自己的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此外,我们还利用家长篇与学生篇问卷的关系对父母对子女完成的预期教育与其子女认为父母会支持其完成教育阶段的答案是否一致进行比较,结果如下:

父母与子女在其教育方面***00人数百分比相同6878.16%不相同1921.84%90.00%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人数百分比人数

由图可以看出,占到有效配对问卷78.16%的受访对象父母与子女在子女教育上的预期是一致的。

另外,在预期相同的68组有效配对中有48组(占70.59%)其预期是接受大学或以上阶段的教育。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待学生接受教育的态度还是比较乐观的,并且希望通过教育还改善家庭环境。

总的来说,我们本次调研活动进行得还是比较顺利的,调研结果也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五、调研总结

从我们的调研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学生教育还是很重视的,同时他们对待教育也是很乐观的:大部分学生也能感受到家长在学习上对他们的关心。

但同时,我们发现义务教育在我国农村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农村学生的辍学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好而厌学和受当前经济利益影响所致。其次,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生活设施亟待改善。第三,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亟需补充人员和提高质量。最后,农村中小学教育需要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六、对策及建议

首先,家长需要增强和学生的沟通,让他们多了解自己在学习上对他们的关心。

其次,学校应该多宣传学生接受教育的一些好处,多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以免学生和家长收到当前经济利益的蒙蔽。

第三,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关注程度,增加投入,以使农村中小学能够配备一些基本的教学设备。

第四,政府一方面应当改善农村教师的待遇,增强农村中小学年轻教师队伍;另一方面应当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中小学,补充农村中小学年轻师资力量。

智能电网调研论文 篇5

中干调研论文 题目:深化科学发展观 推动 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单位:

职务:

姓名:

时间:2011年10月30第1 页日

深化科学发展观,推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

1.论文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10年,全国能源生产总量接近30亿吨标煤,消费量超过32亿吨标煤,中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十一五”期间,能源生产以年均约6.5%的增幅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1.2%的增长,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9.1%,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能源消费还会不断增长,能源保障存在巨大压力,同时提高能源转化和使用效率任重道远。电网是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电网代表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微网系统和大容量储能等领域新技术不断涌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电网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现代电网体系建设,依托信息、控制和储能等先进技术,推进智能电网建设。

据悉,未来5年内,国家电网将全面加快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计划投资2500亿美元,建设连接我国大型能源基地和主要用电负荷中心的“三纵三横”结构的特高压骨干网架,新建电动汽车充换电站2950多座和充电桩54万个,安装智能电表2.3亿只。到2015年基本实现9000万千瓦风电和8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的接入和消纳,保障80万辆电动汽车的应用,基本建成坚强智能电网。

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开展落实国家电网打造坚强智能电网的计划,促进地区经济稳定快速的发展,本文将结合所在基层单位实际,就供电局电网实际情况,展开“深化科学发展观,推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论述。

2.局智能电网建设现状

供电局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作为电业局的下属供电企业,担负着县城区和所辖区57个乡镇的供电任务,供电总面积达3204平方千米,覆盖总人口67万人。供电覆盖区域为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东邻苍溪县、元坝区,西界绵阳市的梓潼县、江油市,南连南充市的阆中市、南部县,北接青川县、利州区。

目前供电局所辖基层变电站16个,输电线路电压等级为110KV、35KV和10KV共三个,线路较长,且多翻越高山峡谷,道路崎岖,地质灾害频发,日常线路巡视和维护检修压力比较大。由于地理交通的限制,所辖区内工业欠发达,工业电力用户不多,售电量难以有较大幅度增长,再加上供电局人员配备紧张,总体上智能电网整体建设面临极大考验。

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动地区智能电网建设

电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安全稳定的运行和发展直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供电局作为 地区建设发展的基础,其自身建设的强化,“坚强智能电网”的推进,将对地区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准则,是指导企业壮大发展的依据。因此,遵照国家智能化电网建设的整体规划,供电局的智能电网建设科可依据科学发展观,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开展: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发展的重要性,要将发展放在地区智能电网建设的首位。

局的智能电网的规划要以县的地区发展规划相一致,要满足城区及其57个乡镇经济发展的需要,智能电网的构建要留有余地,具有超前意识。一方面指我们在规划智能电网建设的时候,要以发展的观念总揽全局,要将发展观落展的具体工作中,调整网架结构,适应地区电网建设,建设坚强地区电网。另一方面指我们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宗旨,不断调整、优化电网,且电网的发展要注意与临近的利州区、青川县、苍溪县和绵阳市县电网规划相衔接;要注意智能电网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有机衔接,线路路径要尽可能沿路、沿河,充分利用河流、道路两侧的隔离带空间,要尽可能少占用土地。发展电网,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增容、升压、换代、优化通道”的思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在不增加甚至减少占用土地的情况下,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即发展电网要运用发展意识,要有超前意识,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其次,要将以人为本作为地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依据,智能电网建设要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电网运行要实现人性化。

随着地震后,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对用电的需求会逐渐增加,电网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高潮,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需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运用现代新科技设备,要推广变电站远程集控,实现无人值守,缓解人员紧张压力。

(2)、要加强企业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开展“以老带新、以师带徒、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3)、要加快发展电网调控一体化,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和故障应急处置速度,减少电网故障审报批复环节,缩短电网事故和故障的抢修时间。

(4)、完善电网内外部的安全操作监督,建立完整的应急调控预案。

(5)、建设坚强的配网和调度,以应对智能化电网发展的需要。

(6)、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中心镇电网建设,提高配网自动化环网化程度;普及用户负荷监察控制系统、居民智能化电表和集抄系统的应用,以满足智能化电网建设对信息化的需求。

(7)、加大调控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人才素质,以应对电网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再次,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基本要求,智能电网建设要综合考虑各社会经济因素,协调各方平衡。

坚强的智能电网具有“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高度统一”的特征,它是一个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现代电网。建设智能电网,必须全面协调各项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要全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电网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实现电力远距离、大规模输送,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2)、要全面协调智能电网建设对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可再生能源集约化开发、大规模、远距离输送和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要全面协调发用电多样化的发展要求。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类集中/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及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和全社会的能源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

(4)、要全面协调多元化用电服务需求。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电网与用户双向互动能力和用电增值服务水平。

最后,要以“统筹兼顾”作为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保证,智能电网建设要统筹城乡,协调地区工业与居民用电,优化资源配置。

(1)、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应当注重整体,不可厚此薄彼。智能电网是一个包含发、输、配、售等多个环节的整体系统,其“智能”应当体现在电网的每一个环节上。发、输、配、售每个环节都很重要,如若出现了厚此薄彼而使得某一部分有所偏废,那便会形成一种瓶颈,其后果则可能是“智能电网”的“智能”无法完全显现。

(2)、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应与电力市场化改革相配合。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是建立一个智能平台,在这一智能平台上,电厂可以发布自己的能量价格和质量信息,用户发布自己的用电需求。如同互联网的交流功能,提供用户、电网设备、发电设备间的交互,实现能量生产、销售和消费顺畅进行。电网企业将用户对能量的要求与发电厂发布的能量信息进行撮合、经营和维护。尤其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平台上,相关部门可以收集能量信息,对电力市场进行调控、指导和帮助。通过智能化网络、智能计量、用电设备间的交互,科学调度,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一项关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筹,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能有效提高企业安全供电水平的,保证供电可靠性。

美国电网现状概况报告 篇6

目录

第一章美国电力工业概况............................................1 1.1 电力发展背景...............................................................................................1

1.1.1 经济发展情况...................................................................................1 1.1.2 电力消费情况...................................................................................2 1.1.3 电源分布概况...................................................................................5 1.2 电网概况.......................................................................................................7

1.2.1 电网现状...........................................................................................7 1.2.2 电压等级与规模...............................................................................9 1.2.3 跨区输电.........................................................................................11 1.3 电力运行机制.............................................................................................13 1.3.1 电力资产拥有者构成.....................................................................13 1.3.2 电网运营机制.................................................................................15 1.3.3 电力监管机制.................................................................................16 1.4 电力市场发展.............................................................................................18 第二章美国电网技术性评价...............................................................................20 2.1 可靠性方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 美国电网可靠性标准层级.............................................................20 2.1.2 ERC可靠性标准简介.......................................................................22 2.1.3 NERC正在公示的可靠性标准简介................................................23 2.1.4 地区电力可靠性协会标准.............................................................23 2.1.5 美国独立电网可靠性标准.............................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美国电网经济性评价.........................................26 3.1 资产管理与评价.........................................................................................26 3.1.1 资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26 3.1.2 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27 3.2 业绩评价.....................................................................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 成本水平(建设投资成本+日常运维成本)错误!未定义书签。3.2.2 经营效益(分析财务报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评价美国电网社会性.........................................30 4.1 需求侧响应的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4.2 节能减排的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31 第一章 美国电力工业概况

1.1 基本情况 1.1.1经济社会概况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波多黎各自由邦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其主体部分位于北美洲中部。美国中央情报局《世界概况》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国总面积列明 9,372,610 km²,1997年修正为963万平方公里(加上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人口3.1亿,通用英语,是一个移民国家。

美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中北部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

作为全球唯一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一。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146578亿美元,占全球20%以上;人口约3.1亿,人均GDP为4.7万美元。美国人口占世界的5%,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23%。

自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至今已有30年。美国的后工业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突出地表现为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8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 加快,制造业重心逐步向高级技术工业转移。

根据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划分,全美可分为八个经济区域中。其中,新英格兰、中东部部区和大湖地区共同构成了美国的制造业带,是美国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大部分的制造业、商业活动等都集中在这一地区,西部和南部则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区。

二战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平衡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西部和南部地区抓住美国大量军事工业转为民用的契机,在联邦政府的扶持下迅速发展了宇航、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加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等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生产基地,并同时带动了区域内金融、地产、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1965年以来相对落后的美国西部和南部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拉近了与东北部发达地区的距离。以大湖地区和西南地区为例,西南地区GDP总量从60年代不足大湖地区总量的1/3已经增长到86%。

1.1.2电力消费情况

(1)电力消费总量与结构

2009年,美国净发电量39500亿千瓦时,净用电量37240亿千瓦时。2010年,初步核定的净发电量为41200亿千瓦时,净用电量38840亿千瓦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用电结构变化较大。工业用电比重不断下降,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上升,见下表。

(2)人均电力消费

美国的人均GDP水平居世界前列,人均电力消费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80年代末人均用电量已经超过1万千瓦时。我国当前人均电力消费3132千瓦时,仅相当于美国50年代水平。

从时间上看,美国人均用电从3000-5000千瓦时,花了10年时间(1956-1965年);从人均5000-8000千瓦时,花了9年时间(1966-1974年);从人均8000-10000千瓦时,花了12年时间(1975-1986年)。

从各区域来看,美国人均电力消费存在很大差距。人均用电量最少的三个区域分别是新英格兰、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均在10000千瓦时/人以下,这三个区域也是平均电价水平最高的地区。人均用电量最高的是东南部地区,超过15000千瓦时/人,由于这一地区是美国人口最聚集的区域,因此拉高了美国的整体人均用电量。(3)电力消费弹性

从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看,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电力弹性系数远大于1,其中50-60年代高达2.38。尽管这一时期美国已经实现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地位,第三产业占比57.6%,第二产业占比35.6%,但建筑、汽车、石油、钢铁等高耗能工业快速发展拉动了电力消费的快速增长。

直到80年代,美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才低于1,为0.95,此时 美国国民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进入后工业化时期。90年代以后,由于制造业继续向海外转移,工业用电比重不断下降,2000-2009年电力弹性系数只有0.29。

电力弹性系数的下降一方面是由于美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附加值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另一方面,美国的电气化水平已经很高,生产生活中电器已经大量普及,随着技术的进步,高耗能、高耗电产品逐渐退出市场,更减缓了电力消费的增长。

1.1.3发电情况

2009年,美国发电装机容量10.276亿千瓦,人均发电装机容量3.3千瓦。自1950年以来,美国装机容量增速逐步增长,近年来维持在1%年增长左右。自2003年以来,美国人均发电装机容量始终保持在3.3千瓦左右。

随着美国发电装机容量增长,火电装机持续增长。其中煤电装机规模自1989年以来保持平稳,在3亿千瓦左右;油电装机规模有所下降,目前不足0.6亿千瓦;天然气发电装机规模在2002年前后出现大幅攀升,目前超过4亿千瓦。

2010年美国装机结构见下图,可见,天燃气装机容量比例达37.24%,已经超越煤电。

美国电源装机结构分布比例

美国的电源分布与其人口分布格局相似,在东部、五大湖区、西南和西部沿海人口稠密地区,电源分布相对密集,体现出了“就地平衡”的布局特点。由于各区域能源资源禀赋和资源价格不同,造成了电源结构的差异。

美国是最早发展分布式发电的国家之一,在1978 年颁布公共事业管理政策法后,正式开始推广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美国的分布式能源在2004年的装机为957万千瓦,到2007年已经增长超过1倍,达到2099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2.11%。由于天然气价格上涨,美国工业用大容量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机组(容量为2万千瓦以上)被限制发展,商业、社区和居民用的天然气分布式能源成为发展重点。美国政府计划到2020年,有一半以上的新建办公或商用建筑采用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产;同时15%的现有建筑改用热电冷三联产。

在美国,分布式发电站被定义为从几千瓦到3万千瓦之间的发电装置。大于2万千瓦的分布式发电站通常在当地安装,利用燃气轮机的热电联产装置,同时供电供热。2万千瓦或更大的电站经常与电网 连接,并与现行的电力系统和本地电网同步运行。

目前,美国的分布式发电装置以天然气利用为主,风电正从分散式发展向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过渡。现有120 多个风电管理机构相互间配合来平衡不同地区的风电发展、输送、运行等问题。为此,美国鼓励风电场在地理分布上更为分散,期望能够借助更大的电网规模获得更多的其他发电资源,以平滑风电出力不稳定问题。

1.2 电网概况 1.2.1 电网现状

美国电网在早期是由私有和公有公司根据各自的负荷和电源条件组成的一个个孤立电网。随后在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或联合经营等方式相互联网,同步运行,逐步形成了目前美国的三大联合电网,即东部、西部和得克萨斯联合电网,3个区域电网主要通过直流背靠背联系,运行频率均为60HZ。东部电网和西部电分别与加拿大电网并网运行,西部的加利福利亚电网和南部得克萨斯电网与墨西哥电网连接。如下图所示。

东西部电网以洛基山脉为界。西部电网包括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爱达荷州、蒙大拿州、内华达州、俄勒冈州、犹他州、华盛顿州、怀俄明州和加拿大的阿尔伯特省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

西部电网从加拿大西部经美国西部延伸到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亚州,电网供电区域较广,除了城市电网,其他区域电网比较松散,运行方面的最大挑战是长距离输电下的如何保持电网的稳定。西部电网2007年,西部电网230kV以上线路9.5万公里,覆盖美国6150万人口,年消费电量5852亿千瓦时。

东部电网覆盖美国东北大部,除东部各州及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的其他州外,还包括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明尼托巴省、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是美国规模最大而且联系最紧密的电网,运行方面的最大挑战是线路的功率越限。东部电网通过6条直流联络线与西部电网相联,通过2条直流联络线与德州电网相联,通过四条联络线和一套变频变压器与魁北克电网相连。2007年,东部电网230千伏以上线 路15.5万公里,覆盖美国21595万人口,年消费电量29410亿千瓦时。

德州电网覆盖德州大部,电网频率为60赫兹。德州电网与西部电网通过直流背靠背工程联网;与东部电网通过两条直流联络线互联;与墨西哥电网(非北美联合电网)通过一条直流线路和一套变频变压器互联。2007年,德州电网230千伏以上线路1.4万公里,覆盖2384万人口,年消费电量约2750亿千瓦时。

加拿大魁北克电网覆盖魁北克大部,与东部电网通过四条直流联络线和一套变频变压器互联。目前魁北克电网通过直流线路、直流背靠背站和765kV超高压线路向美国境内的新英格兰控制区和纽约控制区输电。

1.2.2 电压等级与规模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电力消费年均增速达到8.6%。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带动发电机制造技术向大型、特大型机组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大容量和特大容量电厂,由于供电范围扩大,越来越向远离负荷中心的一次能源地区发展。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需求,使电网电压等级迅速向超高压345、500、765kV发展。

1908年,美国建成第一条110kV输电线路;经过15年,于1923年建成投运第一条230kV线路;1954年,美国建成第一条345 kV线路;1964年,建成第一条500kV线路;1969年,建成765 kV线路。由于美国电网情况较复杂,又以私营为主,因而电压等级从 110 kV 到 765 kV 多达 8 级。交流输电最高电压为 765 kV。美国在超高压输电方面,主要发展345,500kV和765kV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美国的配电电压与输电电压一样趋向高压化。代替以往的4kV 系统,现在以12 kV和13 kV系统为主体,另外还有采用33kV、34.5 kV和69kV电压等级的。家用配电方式一般采用一相三线的120/240 V供电方式。

1995年以来,美国主要输电区域的230千伏及以上电网规模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从1995年24.15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26.38万公里,增长9%,年均增长0.74%。美国23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结构,见下表。

美国电网主要联络线以345kV和500kV电压等级为主,2007年美国电网最大负荷7.8亿千瓦。1990年以来最大负荷变化见下图。1990年,电网最大负荷5.5亿千瓦,2000-2004年维持在7亿千瓦左右,2005年以后超过7.5亿千瓦。美国1990年以来年负荷率处于56%-62%区间。不同年份之间有所波动,2006年年负荷率56.6%。根据EIA公布数据计算,美国2009年负荷率约为56.2%。由于负荷需求波动性较大,调峰发电能力要求较高。

美国线路平均输电能力目前暂无数据。以太平洋联络线为例,原双回线全长1520公里,中间分九段,初期输送能力为180万千瓦(单回线为90万千瓦)。为提高输送能力,在全线各线段采用串补(串补度70%),建设了与此并联的400千伏直流联络线,并利用直流调制提高交流线路输送能力,以及采用电气制动措施,最终使这双回500千伏联络线的输送能力提高到280万千瓦(单回线为140万千瓦)。

1.2.3 跨区输电

美国由于能源资源分布较为均衡,因此区域间电力输送规模较小,电力生产保持就地平衡。见下表。其中,八大经济区域基本保持区域内部电力生产与消费平衡,西南地区和落基山区有少量电力流向西部地区,主要是加利福尼亚州。

美国各州用电基本自平衡,发电比较多的州同时也是用电比较多的州。下表中显示了美国发电量前十位的州,这十个州的发电量占全美发电量的46.3%。相应的,这十个州的零售电量占全美国零售电量的46.1%,发电量与售电量分布基本一致。

2010年,美国跨区交易电量不足1%。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资源分布相对均衡,电源装机比较均匀。同时负荷相对集中、密度较大,也有助于就地平衡。但由于美国不同区域之间电力价格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形成了一个自北向南的电力流向。由于西北地区和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的水电价格很低,造成了电力从西北流向加利福尼亚、从加拿大东部流向美国东北部。

同时,美国中部煤电西送的规模也日益扩大。2009年加利福尼亚输入600亿千瓦时电力主要来自于落基山区,其中约50%来自于怀俄明州。美国目前计划建立1300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使怀俄明州和其他落基山区州外送到加利福尼亚的输电规模达到1200万千瓦。

加利福尼亚是美国最大的电力输入区域,电力来源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占加州供电总量的四分之一。此外,中西部地区通常对大西洋中部(Mid-Atlantic)地区有一个用电高峰时期的低成本煤电流入,但非高峰时期,芝加哥及周边核电的反向流入,已经抵消并逆转了这一电力流。整体上,美国目前跨区电力交易量较小。但随着每年超过千万千瓦的新增风电装机增长,美国需要将西部的风力资源长距离输送到人口密集的东部地区,大规模的输电线路和电力流向正在规划中。

1.3 行业环境

1.3.1 电力资产拥有者构成

美国电力系统是世界上最零散的电力系统,全美共有有3100家 电力公司,有多种所有制,包含了私营电力公司、地方州/市公营电力部门、农电合作社、联邦政府经营的电力部门、私人发电公司等。这些公司的组成形式多样,既有发输配售一体的,也有分别从事单一或几项业务的公司。

尽管绝大多数电力资产由投资者拥有,但在电力市场运行的地区,输电网公司拥有电网,区域输电组织(RTO)或独立系统运行机构(ISO)负责电网调度运行、市场运行以及电网规划,同时受到联邦、州和当地政府的监管。下图是美国电力系统拥有者构成图,其中7%(213个)投资者拥有的电力公司(IOU)给73%的用户供电;63%(2000个)公有的电力公司(POU)给15%的用户供电,其中3个由联邦拥有:TVA(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BPA(Bonneville Power Authority),WAPA(Western Area Power Authority);30%(930个)合作拥有的电力公司(Co-Ops)(主要在农村地区)给12%的用户供电。1.3.2 电网运营框架

美国电网由很多不同的公司和组织,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运营。但它们都必须在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deral Energy RegulatoryCommission,FERC)1996年通过的Order 888,和2007修正的Order 890的电网开放接入机制下运营。

从电网运营管理层级来看,美国电网运营管理可分为四个层级,分别如下:

第一级是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North American Energy Reliability Council,NERC)协调全美电网的联网运行,NERC受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和加拿大政府监督机构的监督,包括制定和强制实施可靠性标准、进行可靠性评估和季节性预测、监测北美联合电网的运行等。

第二级是8个区域电力可靠性协会:TRE(得克萨斯电力可靠性协会,原ERCOT),FRCC(佛罗里达可靠性协调协会),MRO(中西部可靠性协调组织),NPCC(东北区电力协调协会),RFC(第一可靠性合作组织),SERC(东南区电力可靠性协会),SPP(西南联合电力系统),WECC(西部电力系统协调协会),负责各自区域内的可靠性标准以及监控所属区域内的电网可靠性。

第三级是地区独立电网运营组织(Independent System Operator,ISO)或区域输电组织(regional transmission organization,RTO),负责本地区的可靠性、经济性评估,并审批其监管的电力公司的建设计划。第四级是地区电力公司,主要上报电网建设计划供大区可靠性监管机构审批,并开展电网建设工作。

各层级机构及所承担责任如下图所示。

目前,大多数的投资者拥有的和公共拥有的电力公司只拥有电网,而运营由跨区域RTO/ISO公司负责。只有少部分投资者拥有的和公共拥有的电力公司既拥有电网,也运营电网。在日常调度中,美国没有全国性的电力调度机构,全国电网的安全稳定问题由北美电力可靠性协会(NERC)统一协调。据NERC统计,全美电网共有约140个控制中心进行输配电的管理。

1.3.3 电力监管机制

美国在联邦和州分别设置了电力管制机构,在联邦一级成立了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是隶属于美国能源部的一个独立机构。美国各州还成立了公用事业监管机构,负责各州的电力监管,各州的电力监管机构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美国进行电力监管最主要的权力和手段是市场准入监管和价格监管。在美国联邦和各州的电力及能源法中,对电力市场的准入作了详细规定:除非得到监管机构的许可,任何个人或机构都不得建设新的电站或扩建老电站,不得新建、扩建、改造电网项目,或者中止现有电网的运行。调度交易机构的设立和收费标准,电力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证券发行,发电厂与公用电力公司签订的长期购电合同,从事相关电力交易的资格等,都要得到监管机构的审查批准。

核定电价是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和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管理公共电力公司的另一个主要手段。凡是跨州的输电业务和电力批发业务,其电价核定由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负责,凡是提供配电及州内电力零售业务,其电价核定由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负责。

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和各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对电力市场的监管主要是通过受理业务申请和处理举报投诉两种形式实现的。委员会拥有强大的执法队伍和行政处罚权力。根据 2005 年新颁布的《能源政策法》,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可以对每件市场违规案件处以每天 100 万美元的罚款,对恶意操纵市场的企业负责人处以 5 年的监禁。

以俄亥俄州为例,美国的电力联邦监管机制和州监管体系如下图所示。

1.4 电力市场发展历程

美国电力市场的发展,以1978年为分水岭。之前,为传统电力管制架构,是发输配售一体的。1978年之后,联邦政府陆续通过修法和立法,解除法令设限造成的市场进入障碍,采用多项市场促进和激化措施。

美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是循着“开放发电竞争,开放输电使用”这两大主线进行的。在初始阶段,由各州独立进行各自电力市场设计和建设,从而造成其各地市场模式各不相同,市场之间无法有效配合,市场经验无法互相交流,导致每个电力市场的重复研究和研究水平受 限,造成资源浪费,并且部分地区出现严重的电力危机。

与其他国家的电力市场相比,美国电力市场的显著特点是发电权和输电网所有权的分散化。美国最大的发电商控制的装机不到4%,前20家全美最大的发电公司也总共只拥有45%左右的发电装机;在其他国家,输电网通常被有限的几家公司所控制,但美国电网公司的数量超过500 家。发电所有权的分散化促进了美国电力市场的竞争性,但输电所有权的过于分散增加了电网规划、运营、投资、成本分配等的难度。

在此背景下,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ERC)总结了现有电力市场发展和运行经验,于2002年7月发布了标准电力市场设计(Standard Market Design,SMD)法案,旨在为美国各州提供相对标准化的市场规则,指导美国电力市场的建设和发展,确保电力市场的竞争力和高效性,并维持市场条件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激励投资。

该机制的主要设计思想如下:

(1)输电服务必须由独立输电服务商(Independent Transmission Provider, ITP)提供。ITP是一个拥有、控制或者管理输电设备的公共事业公司,它为市场成员提供输电服务,负责组织、管理电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的交易,并对双边交易进行安全校核。同时,ITP还要履行市场监管、减小市场力、评估系统内电力资源的长期充裕度(Long—term Resource Adequacy)、区域输电网络的规划和建设。

(2)ITP要为每个输电服务用户提供平等、标准的输电服务。这种新的输电服务形式被称为网络接入服务(Network Access Service),网 络接入服务允许符合条件的供电组织(Load-Serving Entity,LSE)与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发电商进行交易,或者从邻近的系统中购买电能。ITP需要根据用户的要求,安排所需的输电及相关服务。发电商和场商(Marketer)可以利用这种服务进行电能的转售,类似于点对点输电服务,在不同枢纽点之间(hub-to-hub)进行电能交易。在提供以上的所有输电服务时,都必须考虑网络和机组安全约束。

(3)ITP根据日前(Day-ahead)市场、实时市场以及双边交易计划,在日前市场中制定输电服务计划,并在实时市场对输电服务进行适当调整。输电服务计划与电量交易计划同时制定。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输电服务用户是否持有输电权,输电服务用户是否愿意支付阻塞费用等因素。如果用户的实时交易与日前市场的计划不同,用户有责任根据实时市场的交易结果,支付实时调整的费用。

由上述概况可知,美国的国土面积及电力需求总量与我国近似,未来也将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及远距离送电需求。因此选择美国作为“世界一流电网”标杆,将有助于提升对我国电网整体发展方向的宏观认识。

第二章 美国电网可靠性标准与评价

目前,美国对电力行业实行联邦和州两级监管体制。在联邦一级负责电力可靠性监管的机构主要是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简称FERC),各州负责电力监管的机构主要是州公用事业监管委员会(简称PUC)。发输和配电环节可靠性实行分开管理。

发输电系统,由北美电力可靠性公司(NERC)负责可靠性管理。该公司主要负责制定发输电系统可靠性标准,并监督相关企业执行,还负责发输电系统的可靠性评估工作。NERC每年夏季和冬季分别发布可靠性评估报告,并每年发布一份未来10年的可靠性评估报告,报告针对负荷预测和电网规划提出可靠性提升措施。

而美国配电系统可靠性,主要由各州的公共事业委员会负责。各州的PUC相对独立,可靠性管理模式也不完全相同,各自负责统计所辖区域内的可靠性数据,并制定相应措施以提高辖区内的配电网可靠性水平。

2.1 美国电网可靠性标准层级

美国电网可靠性标准从上到下可以分为四层,分别是:NERC标准、可靠性区域标准、ISO标准、PTO数据需求。其中,NERC标准规定了对于覆盖美国、加拿大和部分墨西哥地区的电网可靠性的要求,属于国家性质的强制性要求;可靠性区域标准主要由区域电力可靠性协会制定,是对NERC标准的进一步细化,增加了对于区域电网的特点和要求;ISO标准主要由各ISO或RTO机构制定,此类标准是对上一级标准的进一步细化,也有的ISO未制定明确标准,仅执行上级标准;PTO需求是由具体的电力公司结合自身业务提出的规划需求,须 满足ISO标准。

2.2 NERC可靠性标准简介

NERC可靠性标准已经细化为14个分类标准,如下表所示。

在这些标准中,最核心的内容是输电规划标准(TPL)中的附表,“NERC输电系统标准-正常和事故条件”(Table 1,Transmission System Standards — Normal and Emergency Conditions)。2.3 NERC正在公示的可靠性标准简介

当前,NERC正在其网站上公示最新的可靠性标准TPL-001-2《Transmission System Planning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计划替代当前的可靠性标准,相较现有的可靠性事故要求表,该标准对系统可靠性要求有所提高,并且更加详细具体。

2.4 可靠性区域标准

美国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也提出了各自的可靠性指标。各州主要使用的指标包括用户平均停电时间(SAIDI)、用户平均停电次数(SAIFI)、停电用户平均停电时间(CAIDI)等。在美国,这些主要指标被分为不含重大事件影响的指标和包含重大事件影响的指标这两大口径进行公布。在很多情况下,州与州之间所使用的电力可靠性指标都不相同,对于同一指标,其具体定义的量化区间也有所不同。

主要可靠性指标在美国各州的使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对“重大事件”的定义不同如下图所示。

对“持续断电”的定义不同如下图所示。

美国电力公司与机构较早地将标杆管理的理念引入供电可靠性领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可靠性标杆管理体系。目前,美国大部分州的PUC都采用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公布的标准对其配电系统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并通过电气工程协会配电网可靠性工作组组织的标杆管理与其他电力公司进行对标,找出短板,以此进行改进。第三章需求侧响应的实施情况

需求侧响应(Demand-Side Response,DR)的概念是美国在进行了电力市场化改革以后,针对需求侧管理如何在竞争市场中充分发挥作用,以维持电力系统可靠性和提高市场运行效率而提出的。从用户的响应动机的角度,需求侧响应项目可划分为以下两类:基于价格的需求侧响应(Price-based Demand-Side Response)和基于激励的需求侧响应(Incentive-based Demand-Side Response)。图3-1是美国需求侧响应的信息流图。

图3-1 电力批发市场的需求侧响应信息流

作为2005年能源法案的一部分,美国国会要求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对全美的DR资源和先进测量情况进行全国性的评估。为了完成评估任务,联邦能源监管委在2006年和2008年面向全美50个州电力行业各个领域总共约3300家企业、机构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显示,提供DR项目的机构在2006-2008年从126家增长到了274家,增长 了117%,在电力零售商提供动态电价机制的机构也增加了约10%,DR资源能够带来的潜在削峰量占全国峰荷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5.0%上升到2008年的5.8%。

尽管调查显示有更多的机构提供基于价格的DR项目,但是目前基于实时价格的DR资源在总DR资源中的比例却比较小。在2008年,通过基于激励的DR项目参与需求侧管理的用户,最多能够提供38000MW的削峰量,而通过基于价格的DR项目参与需求侧管理的用户,只能够提供2700MW,即有93%的DR资源是通过各种不同基于激励的DR项目来提供的。

第四章 美国电网资产管理与电网建设研究

4.1 资产管理与评价 4.1.1 资产数据分析决策支持

美国的电网设施陈旧老化问题突出,停电事故频发,安全隐患问题备受关注,客户对可靠性的要求却日益提高。美国政府还希望通过智能电网拉动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占领技术制高点。因此,美国政府重视对现有电网基础设施的改造,加强电网互联,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虽然输配电基础设施亟待升级已无可争议,但是资本密集型的升级改造项目给电网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电网企业面临严重的财务压力,很难筹措到足够资金来购买新的输配电设备,从而导致现有资产的持续运转和日常维护 困难重重。

过去十年中,美国的电网企业在推进智能电网的进程中大力加强资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支持,推动了电网的健康运行和可靠收益。

4.1.2全寿命周期资产管理

1996年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了国际标准(IEC60300-3-3),并于2004年7月又发布了修订版。1999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政府命令,各州政府所需的装备及工程项目,要求必须有LCC报告,没有LCC估算、评价,一律不准签约。此外,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也在2004年提出要用全寿命周期成本来进行设备管理,鼓励制造厂商提供产品的LCC报告。国外电力公司也非常重视LCC管理,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制定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策略。

美国将全寿命成本管理管理的方法首先应用于核电站,因为核电站建设是以可靠作为优先考虑因素,因而在可靠性的基础进行全寿命成本管理,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再将该项技术推向了发电机、大型变压器、励磁机、低压输配电系统、仪用空气系统。上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25%的燃煤机组和50%的燃油机组平均寿命超过了30年,高昂的维修费用驱使美国成为最早开展电力设备寿命评估工作的国家。美国电力研究院(EPRI)总结出“三级评估法”并制订了较完整的“综合寿命管理程序”作为美国电力企业设备寿命管理工作的通用导则,该评估法以经济——技术综合分析为基础,以“寿命优化”代替“延长寿命”做全面、长远考虑,其关键理念是“最长 的寿命不一定是最优的寿命”。

4.2 电网建设研究

根据所掌握的资料,以美国中西部独立电网运营商(Midwest ISO,MISO)为案例对美国电网建设规划的理念与流程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4.2.1 MISO电网规划目标与准则

MISO电网规划的目标是得出一个彻底研究的发展计划,该计划不仅要满足可靠性要求,还要满足经济性要求。规划研究要发现未来电网中预期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包括对电网的建设费用和调整运行方式(电源侧调整或其他操作方式)费用的比较评估。MISO规划导向准则共有5条,分别如下: 导向准则1:通过提供最低电能成本,使消费者能够得到一个有效的且经济高效的能源市场的利益。导向准则2:提供输电基础设施,确保地方和区域的可靠性,并支持大范围互连的可靠性。导向准则3:通过规划优化能源组合(例如风电、生物发电、需求侧管理),支持州和联邦的能源政策。导向准则4:提供适当的成本机制,确保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的利益与分配的成本相对应。导向准则5:发展输电系统场景模型,并使这些模型能够用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能源政策制定者,为政策制定者在考虑潜在的政策选择时,能够提供相应的背景和信 息。

4.2.2 电网规划流程

MISO每一轮规划历时约1年,期间主要分为模型建立(与成员公司交换数据模型)、成员提出要求、系统接入(电源、负荷接入)规划、多重研究(互联研究、重点研究等)、电网规划(长期、短期规划)四个阶段。

4.2.3 电网规划方法

MISO认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体系中比例不断扩大,以及实时能源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MISO必须提高传统的规划方法,采用分析更加详细,集成度更高的规划方法,以为成员带来更大的短期和长期利益。MISO采用了一种基于价值的规划方法(value-based planning process),该方法主要分为7步实施。(1)步骤1:多场景发电电源组合预测和评估(2)步骤2:将预测的电源组合纳入规划模型

(3)步骤3:如果需要,为每种可能的未来场景设计初步的输电规划方案

(4)测试输电规划方案的鲁棒性(5)确定规划方案并排序(6)对规划方案的可靠性进行评估(7)成本分配

第五章美国电网节能减排研究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其在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上往往采用的是市场经济手段,主要有:以权利金为核心的资源税政策,包括矿产地租金、权利金、耗竭补贴政策等;排污权交易政策,由泡泡政策、补偿政策、排污量存储政策等构成;可再生能源配额政策;合同能源管理政策;循环性消费政策等。

美国最著名的能源之星(Energystar)项目,通过能源之星标识来向用户表明该产品的能耗性能指标获得了美国能源部(DOE)与环保署(E队)的认可,同时,用户购买部分获得能源之星标识的产品将可以获得节能公益基金给予的资金返还。2009年2月17日,美国经济振兴方案正式生效,其中,800亿美元(以直接支出、贷款担保和税收刺激的方式实施)用于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发展低能耗汽车和发展清洁煤,有利于减少美国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性。

在财税激励措施方面,有现金补贴、税收减免等。(l)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用于节能和新能源的投资预算大幅增加,为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减税额度,同时提供50亿美元补助,对交通运输、建筑、钢铁等部门每年提供10亿美元鼓励研发。2009年美国的经济复苏和投资法案包括了700亿美元对清洁能源和能效项目的投资。(2)对具有节能减排功能的产品给予部分税收的减免。对研究污染控制和生产 污染替代品的企业予以减免所得税,对购买循环利用设备免征销售税。为私人住宅更新家庭大型耗能设施提供税收减免,购买太阳能设施30%的费用可用来抵税。(3)为再生能源和工业联合发电提供税收优惠。

在金融政策方面,建立节能基金、提供低息贷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领域。美国有21个州设有节能公益基金,通过提高2%一3%的电价来筹集资金。大部分州对工业企业购买节能设备提供低息贷款。美国一些官方和商业贷款机构对节能型产品还提供抵押贷款服务,通过对此类产品提供优惠的低息贷款来鼓励节能产品的开发。

参考文献

万绿河源,山清水秀 篇7

行走在河源,映入眼帘的是那漫山的郁郁葱葱,处处绿意盎然。山绕着水,水映着山,碧波荡漾中,几只小木船悠闲的在水面上飘荡,别有一番风情。稻田里,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送来缕缕清香;山坡上,累累硕果挂满果树枝头,引得人们食指大动;养殖场内,场区干净整洁,肥肥的猪满圈满舍;园区内,敞亮的车间忙碌有序。处处彰显着一派欣荣向上的气息……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在河源这个古邑大地,展示着“比翼双飞”的态势。

生态林业:筑起坚固的绿色屏障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有着“青山绿湖碧水城”美誉的河源,目前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位居全省第一。

为了保护这些繁盛的森林树木,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河源市在全省林业实现了“四个率先”,即:率先出台《河源市创建林业生态市的决定》、率先完成林业体制改革、率先启动全面封山育林、率先实施森林防火问责制。据统计,通过这一系列的封山育林工作,河源市森林覆盖率由此前的70.8%增至目前的71.2%,无林地减少了17.55%,林业生态得到了明显修复。

许多人都知道,目前省内许多地方大量种植速生桉树,漫山遍野的桉树林已随处可见。然而,在河源我们发现,这里的山,只偶尔会出现一小块桉树林,整齐划一,但是却难以成林。大部分的林木都是高低错落多种多样,杂乱无序中彰显着一种自然的美感。原来,河源也曾有过种植速生桉树的历史,但是当看到种植桉树带来的纵火烧山、频繁盗砍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安全问题,而且还出现了各地荒山面积递增的不良现象,河源市在2008年的时候就毅然绝然的停止了桉树的种植。河源对于生态问题的谨慎态度,由此可见一斑。我们且不论桉树种植的错与对,但是看到漫山遍野单调划一的桉树林,再看看河源多姿多彩的原始林,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保持多样性的生物或许才是自然界最靓丽的风景线。

河源市矿产资源丰富,曾经的无序开发,为河源生态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毁灭。为此,河源市多年来频频打出重拳,对矿山的开发进行全面整顿。2011年,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河源调研时就表示,“河源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力度很大,并在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性成果,难能可贵。”整顿的同时,河源市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及时采取措施落实生态环境复绿工程,要求所有的矿山、采石场采取边开采变复绿的方式进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今年5月,河源环保局带头组织开展了全市环境安全百日大检查活动,集中力量对矿山环保问题进行检查,重点排除了矿山尾矿等的环境安全隐患。另外,根据重金属污染防治要求,环保局还每月对矿山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每两个月对矿山进行一次检测。随着这一系列矿山环境整治措施的落实,河源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有力保障并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

生态农业:打造无污染养殖

今天的河源,现代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港澳和珠三角地区绿色农副产品主要生产基地之一。难能可贵的是,河源始终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妥善的解决了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关系。

“宽阔明亮的猪舍,整洁干净的地面,空气中没有浓烈刺鼻的臭味,也没有见到蚊蝇乱舞的场面,所有的猪都肥肥壮壮干干净净的。”这是近日作者在河源市东源县一规模化养猪场看到的一幕。仔细观察,所有的猪圈都铺了一层厚厚的垫料,猪的粪尿直接排在上面,然后慢慢的渗透到垫料里,不断的发生着发酵碳化的变化。经过垫料的充分吸收,猪舍里粪尿的味道大大减少。而且生猪出栏之后,把垫料铲出来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变成有机肥料,原来的污染物一下子变成了“宝贝”。这就是河源市养猪业推行发酵床模式之后所带来的效益,这种模式不单减少了污染,消除了养猪场的气味,而且还变废为宝,带来了经济效益。

“猪——沼——果(菜、林、茶、鱼)”则是河源市大力推广的另一种养殖模式,该模式将养猪、种树、种菜、养鱼等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该模式在猪场旁边配套建造沼气池,猪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作为发酵原料。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燃料进行发电,或者供应家庭日常使用。沼渣及沼液可以用作果园及菜园的肥料,减少农药的使用。沼液还可以用于培养浮萍,浮萍用作鱼饲料,沼渣也可以用于养鱼,可谓是一物多用。通过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场产生的污染物得到了极大的利用与控制,大大减少了排放,为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河源市还不断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监管力度。一年来,通过全市范围内开展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共拆除猪舍53012平方米,清理养殖户101个,迁移生猪17233头。于此同时,河源还确立了“以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确定养殖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的发展思路,推动畜禽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污染防治:污水、垃圾各得其所

“若问人间多少绿,万绿湖上十万色。”到过万绿湖者,无不为这里的好山好水所深深震撼。

漫步万绿湖畔,放眼望去,湖水清澈明亮、洁净不染,连对生存环境、特别是水质有极高要求的“水上大熊猫”——桃花水母,都将这里作为栖息之地。它们的存在,更为碧波万顷的万绿湖,增添了一份流动的光彩。在这优质的水质背后,蕴含着的是众多河源环保人的辛勤守护与创新管理。

2010年11月,离万绿湖不远处的新港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通水,这是河源首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也是万绿湖东方国际酒店的配套工程。该厂全面解决了万绿湖风景区包括万绿湖东方国际酒店和新港镇人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确保一滴污水都不流进万绿湖。只有先建成污水处理厂,才允许酒店试业,在万绿湖边,环境保护总是走在经济发展前面。曾经,为了发展旅游经济,许多人提出要在万绿湖边上建设环湖公路,但是考虑到公路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破坏之后,这诱人的提议最终不了了之,万绿湖依然保持着它一贯的端庄典雅与自然风情。

“在我们村,小孩子在路上摔了一跤爬起来,衣服都不会脏。”与优良的水质相辉映,河源市东源县优美的城乡环境,令居住在此的居民倍感自豪。东源县自去年实施“城乡清洁工程”以来,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使全县的圩镇与农村环境卫生实现“三更加二明显”(即街道环卫工作机制和队伍更加完善、卫生保洁制度更加健全、卫生设施与设备更加齐全,群众卫生意识明显增强、街道卫生保洁水平明显提高)与“三普遍二提高”(即广大农村普遍建立起环卫队伍,并有经费保障;普遍配备环卫运输车辆,配齐清运工具;普遍设置了垃圾收集池,实行垃圾集中处理。村民卫生意识有较大提高、农村卫生保洁水平有较大提高)目标,切切实实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

上一篇:调解工作方案下一篇:公司2010年工作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