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文教学之我见(精选10篇)

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篇1

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一直以来,古诗文教学重“言”还是重“文”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困惑,很多人在质疑:我们学习古诗文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古诗文到底有什么用处?其实,古诗文的教学到底是重“文”还是重“言”,应视具体文章、具体情况而定,切不可千篇一律。对于语言优美、思想深邃的佳作,在课堂上我们重“文”轻“言”又何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实,老祖宗们的一些传统做法还是很值得我们今人的借鉴、学习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装上几百首经典美文在肚子里,我们才有了文质彬彬、锦心绣口的底气。那么,对于古诗文中“言”的成分相对浓重的,语言离我们现在较久远的文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巧借成语”应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成语是古代沿袭下来的、比较短小凝练的一种文言形式,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及语言运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生都比较重视成语的积累和运用。因此,教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知道,成语是从古文演变而来,在成语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文言知识点,让他们自觉地从学习和运用成语中掌握文言知识。总之,教学古诗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几种文法知识,掌握几种文法现象,而更应传授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技巧,激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也才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举一反三的奇效。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篇2

一.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

1、学生要先学。

学生先学, 才会知“愤”知“悱”, 产生学习的渴望, 从而自动自发, 积极探究。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 因存在古今社会的悬殊、人们生活的差异、语言的嬗变等因素, 学生的先学更为重要。

学生先学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想方设法来调动。教师可采取预习展示、问题征集等形式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学生先学, 不应止步于在预习时了解作者、解决字词疑难等, 还要能初步读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或疑问。学生的先学也不应仅停留在预习环节, 还应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先读、先思、先交流等都应是先学的表现形式。

2、学生要多学。

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内容如基本文言字词句的理解等, 教师不要包办替代。教师要通过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 让学生多学。学生的多学应从量和质两方面来衡量:多学要学得时长量大, 更要学得好。《小石潭记》教学“做客聊天室”这一环节中, 我从学生的学出发设计了“小石潭的景物美在哪里?”和“作者游览小石潭时的情感是怎样的?”两个话题, 留给学生充裕时间来讨论, 便是为了让学生学得多, 更能学得好。

3、学生要会学。

学生要能会学古诗文, 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教给学生古诗文译读 (如留、替、调、补、删的翻译方法) 、背诵 (如抓层次、抓句式、抓要点的背诵方法) 、品读 (如三问品读法: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阅读习惯。

二.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

1、教师要定教。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 选择教学策略。”由此来看, 教师的教要遵循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规律, 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 以学定教。教师的教若只考虑教学内容, 忽视或不考虑学生的需求, 其教学就有可能只是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教师只有按其规律, 学习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接受、吸收和消化。否则, 学生要么是绝食厌食, 要么是食而不化。

2、教师要后教。

教师的后教要把握时机。后教应在学生“将登太行雪满山”时, 后教应在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后教应在学生“小园香径独徘徊”时, 后教应在学生“欲穷千里目”时。后教为的是让学生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 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心, 有“更上一层楼”恒心, 有“一览众山小”的雄心。

3、教师要少教。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启示教师:教要少“分析”重“引导”。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习穿针引线, 铺路导航,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和体验, 去感悟和思考。《小石潭记》的教学“做客聊天室”环节中, 话题教学法的运用, 意欲如此。

三.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诵读

1、诵读应是古诗文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

诵读是包括古诗文在内的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余以为诵读还应是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诵读不应仅仅是能背下文章, 还应是学生在把握了作品内容、理解了作者的情怀、受到了艺术的熏陶、获得了美的享受后的一种声情并茂的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更应该是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的一种个性化审美活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向着这一最高境界而努力。

2、诵读教学不应仅是诵读技艺的指导。

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篇3

[关键词] 小学 古诗文 教学

[正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诗歌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我作为一名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让学生轻松,愉快,自然的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下面,我就小学的古诗文教学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故事激起学生兴趣

不管做事还是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上的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努力勤奋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是源源不断的助推剂,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内驱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在古诗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运用故事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较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詩文故事体验

在古诗文中采用听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它可以使孩子们更好更快的入情入境。在教学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时可讲故事: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庄,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这样教学学生会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与传统的释题,释词,释句模式比起来,效果可想而知。

(二)故事视觉欣赏

既然是看,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在渲染气愤,创设环境,再现情景等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它的内容都源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和平时的耳闻目睹,或展现优美的画面,或展现感人的瞬间,或展现活动的过程,这样极易唤醒学生的情感,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歌时,教师可运用电脑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当时的情景。一看画面上那鲜艳的色彩,那舞动的柳丝,那举杯话别的主人公,孩子们便对诗歌所描述的情景知之一二,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所看到的景,这样不光领会了诗意,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总之,抓住了孩子们的兴趣,才能真正使古诗文教学走出传统教学的困境,才能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我们也才有机会创新教学的策略,。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

二、生读师讲品味诗意

有了兴趣,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单有兴趣是不够的。配合兴趣的古诗教学,我倡导以读为主!

(一)慢读细品

上面讲到的看故事,听故事,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在前者的基础上熟读。什么是熟读?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

(二)泛讲想象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因此教学时,其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况且小学生刚刚接触古诗,由于阅历和生活积累的局限,不可能“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去精讲细究,咬文嚼字,必然使学生食而不化,泯灭了学习的兴趣,倒了学习的胃口。孩子们通过读,对诗文有了点朦朦胧胧的了解。这时,好胜的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想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又有点担心,怕说错。那么好,我们就来猜一猜。反正是猜,猜错了又有何妨?这一个“猜”字减轻了孩子们的心理负担。他们可以自由地诉说,甚至可以凭借自己已有的一点认识大胆地展开想象。

三、品味鉴赏渐入诗境

我们从小学教材古诗的分布可以看出,越是低年级,诗歌的数量安排越多,而古诗文的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意在提高文化底蕴,属于品味和鉴赏的高等级工作。那么要从那些方面来指导学生审美呢?

(一)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古诗的语言美,也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豪放,杜甫诗歌的现实,白居易诗歌的通俗等,显示出古代诗人语言的不同风格之美。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要的还是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要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帮助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的是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千门万户被旭日光辉普照着,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是一派喜迎新年,忙碌愉快的情景。教学时我启发学生联想自己过年时的心情,使他们脑子里呈现出喜悦的画面,再介绍一些旧俗,学生会展开想象从而感受到诗中的画面美。

(三)通过理解词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古诗的意境美,是诗人在创作中的刻意追求。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如《春夜喜雨》这是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名篇之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一、二两句,“ 知”字和“乃”字一呼一应,极为传神,喜雨心情跃然纸上。“ 潜”字和“ 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四)通过探求意蕴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古诗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绘之中,物质财富,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而创造的。教师在教古诗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又要理解诗中情理交融的哲理美。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生动描绘了丰收之年欢悦的气象和乡间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三、四行富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同时,理解古诗的哲理美。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4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本文作者认为古诗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对诗意情感艺术的理解: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强其文化底蕴.

作 者:冯家纯 作者单位:射洪县太乙镇光荣初级中学校,四川,射洪,629211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意境美 音乐美 语言美

有效教学之我见 篇5

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熟练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都离不开教师在各方面持之以恒的锻炼。要想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潜能为基础,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各方面不断提高自己,先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心得和自己努力的方向总结如下:

一、吃透教材,精心设计预案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现行教材采用的是模块教学法,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外延大,需要教师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预设,有备而来,有备无患,尽可能多的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预设到,以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及时调控,适当删减或调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课堂

大家知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

三、课后教学反思 ,提升教学智慧

由于课堂教学的许多临时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同实施之间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课后要及时反思,及时写下心得体会,总结“成功亮点”,考虑“失误不足”,思考“创意闪光点”,不仅要善待“生成的问题”,还要会鼓励、期待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问题,不要害怕自己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只要培养自己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就可能将这些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把原先可能成为难点的问题转化成教学的亮点。

四、尊重文本,研读教材

文本是教学之本,是教学之源。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中有两个作用不可忽视:一是文本的感染作用;二是教师本身的感染作用。语文课堂应把文本渲染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尊重文本,就是要求教师要精读文本,深读文本,直到对文本的内容烂熟于心时再进行研读。研读要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不要急于看参考书,要弄清文章的篇章结构,读懂文章的主题内容,理解作者透过文章所生发的主体思维,然后再参阅有关文章及参考资料。对待这些东西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提升认识,对文本进行再思考,从“有趣、有用、有效”的角度去对课文进行再发现,架构文本教学的基本内容:一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何而写,呈怎样的结构,有何主旨,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层面;二是在课文教学的同时渗透知识教学,注重学生的“积累”;三是在课文教学中既教课文,又“用课文教”,以能力训练为抓手,在课文教学中既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又渗透一定的知识教学。至此,在已经成熟的个人主观体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借鉴吸取外在的材料,对文本的认识就全面深入了,讲课的切入点呼之欲出,讲什么,怎样讲,已心中有数。

五、多向设计,关注学得

文本设计的重点分两类:一是在课文要害处、重要处引导学生思考;二是在学习困难处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一篇课文中心唯一,但可以有不同的导入内容,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此外,课型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也不一样,我们应针对不同的课型特点,以学生为本,关注学得。课堂设计要先关注学,再考虑教。例如预习课,预习课的目的是为“文本展开、文本阅读”作铺垫,为有效开展“文本阅读”作必需的准备,预习课主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整合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集中体现,尤其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逐步提高,其自身已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预习课是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上“预习课”,师生首先要摆正预习的位置。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而是当前教学思路更新的具体体现。学生对每一堂课新知识学得好与差,与预习的优劣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对预习这一环节的认识,明确预习的重要性。具体来说,预习课的设计必须达成以下四级目标:一是搜集材料,获取信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解读作者,解读与文本相关的有效信息。有些文章时代背景比较复杂,为了便于学生在预习中能较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要提前为学生搜集有关信息。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在预习课文时就能更好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和信息,通过具体的活动,落实学生的表达和整合能力。二是阅读感知,落实字词积累。通读全文,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字词画出来,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并学会运用。教师要做好检查和督促工作,并能利用黑板做好重点字词的整理和讲解工作。三是直观感悟,交流感受心得。将对课文的理解或某些感受写在空白处,并做好眉批。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以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搜集信息,及时引导、点拨。上课时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去,特别是注意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他们在思考问题或做眉批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颇。教师应把学生的预习思路引到学习重点上来,同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下有关文本阅读的知识,告诉学生在阅读时应重点学习什么,从而教给他们阅读文本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预习时,切入点要小,挖掘要深,不可面面俱到,只要有收获即可。以文言文为例,重点应放在字词上,先由学生阅读感知,自己动手翻译,然后提出问题,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课堂上,并由教师总结规律性的字词。四是提出问题,确立下节课的文本教学目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并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提取共性的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预习感知趋于深入。为此,教师必须明确预习课不等于自学。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预习课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如果在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时,完全靠学生自学,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对抽象的哲学概念、观点等基本知识的。

六、强化实践,落实细节

新课标对语文课堂的要求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其根本的特点是工具性学科,因此,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应融于听、说、读、写中,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在教学设计中,应适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设计,在听、说、读、写中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例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不要片面强调它的信息功能,将语文课上成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专业课、知识课、信息课,谈美学理论,谈“虚实相生的艺术”,谈“残缺美”,谈得学生如坠五里云雾。备课时教师应从实践入手,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鉴赏国画艺术:水的浩渺无际、山的巍峨高耸等;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野渡无人舟自横”等;体味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通过这些具体的活动,使得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小组活动是语文课堂实践能力的主要形式,要明确活动的实质,避免活动被架空,把活动虚化、形式化。开展小组活动的目的有:一是交流思想,共享资源;二是答问释疑,深化理解;三是分工合作,提高效率。要从以上三点出发分别进行精心设计,活动的目的不同,开展的形式也应不同,具体的细节一定要落实,真正使小组活动有效化。

七、重视反思,二次备课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作文辅导讲稿)

虎林市业余体校唐金秋

学生写作能力没有很快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重视作文修改,不重视学生自己修改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作文教学之不足,大多数的学生作文写完,一遍不看,也不改,得意洋洋一交了之;多数教师则呕心沥血,精细批改,其改后,作文一发到学生手中,学生知识粗略一看,不留印象。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不屑于修改作文,这怎么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叶老师尖锐的指出:“语文老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有的学生根本不明白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有的学生根本不认真看,真叫劳而无功,至多也是老而少功„„”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改文章,怎么修改,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学会了自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

为让学生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我在教学中总结运用八种方法,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高学生对修改作文的认识

学生写作文不能绝对无毛病。丢标点、用错标点、丢字、错字、笔误之类,往往就造成了病句,是语言不通——这是最容易出现的错误。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一丝不苟的精神,既不认真推敲,又不认真修改的结果。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修改作文的好处,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其一是向学生讲明修改作文的过 1

程,对作文来说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自己来说,是通过验收作品来锻炼提高作文水平的过程。修改是整个作文过程中完成的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写文章以外的附加成分。既然是这样,作文训练中,修改这一环节的训练则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其二是修改作文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措施。“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多半是反复修改,认真修改“改”出来的。如,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修改过七遍,杨朔的《雪浪花》仅三千字左右,就改二百多处,这说明修改是避免差错,提高作文质量的保证。尤其是不太成熟的学生,更应从思想上重视作文修改,争取在修改这一环节中,消灭差错,提高作文水平。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学生作文要达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修改的境界,就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作文修改的方法。

1、咬文嚼字法

学生对写完的作文要慢慢的斟酌、认真的推敲、细细的咀嚼、反复的体会,才会发现和改正毛病。起草时提倡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即使出了毛病,还有修改跟着呢。修改时也就这样急速,就会给文章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疏漏。

2、坐标记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己朗读,在作文红作标记,作为改正的目标,标记符号我事先向学生作了统一的规定,用起来方便,看起来一目了然。有了统一的符号,在作文修改中,加快了速度,又能使学生

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3、学生互改法

写生写完草稿后,先有自己修改,然后,再由大家交换,互相修改,这种方法是作文修改中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互改是一个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取得效果更好。

4、一文同改法

学生写完草稿后,先自行修改,再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学生共改一文,取得借鉴后,再修改自己的文章。从草稿倒定稿,教师的主要力量是用在指导作文的修改上。在指导时,尽量采取口头交换意见、讨论的方式,做到单位“教练”,有的放矢。在修改时,教师先选出一篇带有普遍的意义的习作,印发给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修改。学生在读、审、评、改的过程中学习了修改该知识,取得了借鉴。这样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5、一文多改法

采取一文多改的办法,可以把口头修改和文字修改结合起来,在草稿、定稿几个环节反复进行。对少数草率、敷衍了事的学生,则严格要求他一改再改,直到基本合格为止。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体会到,作文训练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是不能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生作文上百次,竟一篇得意之作都没有,也从来未尝到写出的甘苦。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

生作文要保证质量,来求写作水平的提高,反复修改是保证质量的重要途径,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还能养成勤于思考反复提炼自己思想的好习惯。

6、教师批、学生改

教师下批语,提倡或建议学生改。要求学生修改时做到:一是朗读一遍自己的作文;二是细心看老师的批改要求及建议;三是具体分析一下自己文章的优缺点,写出“文评”;四是根据老师的建议和自己已经认识的毛病,修改或重写一遍,这样做不仅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而对于提高作文水平大有帮助。

7、学生分组互批,再自我修改

学生修改的作文,不能算是完美无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时也可以组织全班同学互相批改。评价一篇文章,通常几个人凑到一起展开讨论,求的比较正确,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思路也随之开阔起来,评析时不会再无话可说了。具体要求:一是批改组要把批语或建议写在被评改者的作文后面;二是被评者要重读作文,认真琢磨批改组的建议,然后为自己的作文写小结,再行修改。然而这种做法,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对小组的批改应进行检查,对合适的地方,要及时订正。学生对这样的修改法很有兴趣,平时不太喜欢作文的同学,做的也很在认真,他们提出的意见诚恳、评语一丝不苟。这样做学生不仅站在一个“听着”的角度去评论,还能站在一个“读者”的角度去鉴赏,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皮大有好处,有仅可以看别人之长,也能体会自己之短,既是学习过程,也是经验积累,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篇7

一.课前预习, 熟读成诵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透过题目, 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 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 即景生情, 兴之所至写下来的。这样教学, 学生既培养了搜集信息的能力, 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 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2.知人。一要了解作者, 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 如图书馆、网络等, 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 以此来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 “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里的君就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

3.熟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读的过程中, 遇到不会读的生字, 拼一拼, 再多读几遍, 争取熟读成诵, 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4.质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习古诗也是如此。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 要根据自身情况, 进行圈圈点点。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 学生可以通过查工具书、参考资料等加以解决;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 可以加以整理, 课堂上与同学讨论, 或向老师请教。

这样的学习过程, 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 又更好地提高了听课效率。

二.品词析句, 体味诗情

1.抓重点词语。新课标指出, 古诗的学习, 重点在于考查“是否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 一味追求标准答案, 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 把握中心, 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 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 你又能感受到什么?透过“悲”字,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 卧在床上, 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 告诉儿子, 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等到收复失地了, 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这是多么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善用想象。古诗是用凝练的词句创造意境、勾画形象。在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及勾勒的形象去想象, 这样才能融入诗境, 才能品悟诗情。比如在学习古诗《春日偶成》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春游时看到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诗, 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 诗人闲来无事, 于中午前后出去春游。一路上, 只见鲜花翠柳, 河水长流, 心旷神怡。这样一来, 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自己也成了诗人, 这时教师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朗读诗句, 就更能感受诗人那种愉悦的心情。

三.以一带多, 拓展延伸

1.以诗带诗。如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 再把张志和的《渔歌子》与之比较阅读。两首同样是写渔者的诗, 可通过让学生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 之处, 了解两位文人的不同心境, 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以诗作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 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 往往会让学生用画笔画下诗歌的画面。如在学习《小儿垂钓》后, 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利用想象把小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古诗和诗人情感的理解, 文本也因此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篇8

小学古诗的教学不要逐句串讲,关键在于朗读。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全过程。如果总是形式单一的朗读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因此,在教学生朗读古诗时,不同年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我首先会很有感情地范读一遍,再一句一句地领读,同时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有停顿,有节奏,读出感情。因为低年级学生最善于模仿。在巩固练习朗诵时,我除了让学生分组读、比赛读之外,还会让学生通过拍节奏的方式朗诵古诗,让学生边拍边读,摇头晃脑读,也可一组拍节奏另一组按此节奏朗读,这样使学生掌握了古诗的节奏,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在学生比较熟悉古诗之后,则让学生表演背诵,学生通过表演提高了学习兴趣,还会通过一些动作或表情的辅助让学生很容易记住古诗内容。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诗意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则要让学生更好地读出古诗的韵味和情感。比如,通过配上古典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读,读出古诗的古典韵味。让学生模仿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的吟诗,学生们都是非常有兴趣的。

二、 吟唱古诗,体会意境

古诗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给古诗配上音乐来演唱,其乐无穷。像《静夜思》、《清平乐 村居》这些古诗,可以让学生自己随便地吟唱古诗,学生语调不同,节奏不同,但对学习古诗却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唱得是不亦乐乎。而学生更感兴趣的则是给古诗配上自己熟悉又喜欢的旋律来演唱。记得在教学《江南春》这首古诗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吟唱,有一位学生配上《南泥湾》这首歌的旋律,效果非常好,无论是乐曲还是节奏都配得很协调,全班同学都非常喜欢。

三、以画配诗,诗画交融

古诗韵味深长,我们都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导学生根据对古诗的字面理解,把文字转化为具體的画面,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更何况古诗中有很多题画诗。如《咏柳》,这首诗就是依画面内容而写的,再比如像《村居》、等古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生动鲜明的图画。这样让学生以画配诗,不仅使学生想象力得到了发展,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进一步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因为只有学生充分理解了古诗,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才能画出与古诗相匹配的画来。

四、书法古诗,培养情趣

我们说古诗和书法都是中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给古诗教学起到很好的效果,也使课堂气氛增色不少。如,在教学古诗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古诗的不同书法作品,如楷书、隶书、行书等。当这些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还可直接展示教师的书法作品,这样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去欣赏古诗,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对书法产生了兴趣。课后,可以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喜欢的字体书写所学的这首古诗,让学生在练习书法的同时加深了对古诗的印象,默写古诗也就不再困难了。

五、拓展古诗,丰富知识

小学课本里的古诗也就那么几十首,仅仅这样一个阅读量太少了,要更深入地了解古诗就必须在课后大量阅读其他古诗,收集一些名篇名句,记一记,背一背。诗歌会的内容、形式要多样,且有趣味性。可设计以下一些活动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

2出示诗句,让学生猜诗名、作者等;

3按要求说诗句,如思乡类、写景类、送别类等;

4说出相同题目的不同内容的古诗;

5续编古诗,把古诗改写成故事等。

当然,形式还应更多样化一些,这样的课后延伸,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到了不少古诗和千古名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9

广西省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塘蓬希望小学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造成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就会想写,“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决的突破口。

关键词: 小学想写会写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具有多种交际功能:概括事物意义,与人交流感情,影响教育他人,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创造新经验等。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引用学生的话就是“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这两点正是作文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想写、会写作文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根治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碍的良方。从小学的启蒙作文抓起培养其写作兴趣。众所周知,作文的启蒙教学犹如幼儿学步,第一步迈稳当了,幼小的心灵里就会滋生出强烈的学步愿望,跌倒了,爬起来乐哈哈地又蹒跚地走;要是第一步跌怕了,就不肯迈第二步。因此,作文启蒙教学就应该迈稳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培养兴趣。而兴趣的培养又在于教师架好由句到段成篇的桥梁,铺好平整的路面,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从此岸走向彼岸。因此,在三年级第一期里,可根据各类课文中的典型句段。以读导写,采取填空、仿写、续写、扩写等形式,进行场面,景物、人物外貌、对话等练习,学会写总分段、重点段„„掌握排比、比喻等几种简单的修辞手法。为使学生有话可写,还须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写作表象。或把学生带入美好的大自然中去,有目的地观察动物、植物、山川河流及风、云、雨等自然现象;或组织学生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各种比赛、制作模型、标本,激励学生发明创造、动手动脑,真正感受生活中的乐趣。在情浓意真之时,句段引路,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

想写。譬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稻谷的劳动,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为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对“日忆”的要求即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在脑海里演一遍电影——这是会想,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这是记得。为了带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日忆,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是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总是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怎样写成作文。他们听了,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聚首,争相发言。也有的学生觉得事情不少,可惜没有意义,不能写成作文。因为他对“有意义”理解很狭隘,以为只有好人好事才算有意义。其实不然,凡是对自己或他人具有教育作用,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所提高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零碎片断,老师可以定期针对零碎片断让学生作一个汇报。让学生对其他同学的零碎片断作出评价,并加以修改,教师再作分析、讲解,使学生觉得这些毫不起眼的东西这样写挺有意义的,学生兴趣盎然。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有意义起来,这就为作文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宝库,不再为无事可写发愁了。

二、多读多诵、让学生言之有物爱写

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这是因为他们涉猎的知识不多,家庭、学校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平常。那么,要想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文情并茂,关键在于从内容入手,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因而提倡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如语言积累,它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诵。鲁迅先生在《给赖少奇》的信中说:“文章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的。”“看”即“阅读”,“练”即“写”,可见多读多写是培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一门学问,当代人董味甘著有《阅读学》一书,曾祥芹、韩雪屏两位教授主编的《阅读学丛书》有五册,共200万字,因目的不同,每个人读什么书,怎样读,各有差异。所以学生阅读也要讲究方法。欲从阅读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广泛阅读。

学期初,老师带头(自费)多订几本有关作文方面的报纸杂志,诸如《小学生阅读》、《作文》、《教育信息》等等。供学生阅读,让学生看看别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在充实自己,增长知识的同时,久而久之在自己的头脑仓库里自会增多词汇及语言方式。

写文章,就是用书面语言记叙、议论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应尽可能地写得生动活泼,让人喜欢读,有好效果。文章写作时作者的语言、观察、思维、想象以及知识、思想等多种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运用,而以运用语言为基本要素,所以高尔基在《和青年作家谈话》中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可见掌握足够词语的重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看报刊、读小说或其他什么读物时,就要求他们不放过每一字、词、句。把好的字、词、句用摘抄、剪报、记卡片的形式把它积累下来。这样,阅读后随批、随记、随收集,不但可以积累语言,也可以积累材料,积累“思想”,为今后的写作增添了源泉。

在学生积累的同时,老师也把积累的材料,收集来的美文、佳作,不断读给同学们听,课前五分钟读,早自习读,作文提示时读„„,读来读去,同学们不但不烦,反而眉飞色舞,跃跃欲试起来。同学们也分班编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展示亲手收藏的“珍宝”,每天读、听两、三篇,一学期下来就有三位数字了。

(二)有重点地选取文章细心地阅读

学生写作文大都从“模仿”开始。在每写一篇或一类作文之前,让学生从作文杂志上选取类似题材的文章认真细读一遍后,“多读”还是个准备阶段,关键还在于“多练”上。俗语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好多同学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于随时记下来,这样就会使得到的材料付之东去,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会白白浪费掉。

“只读不写尤如纸上谈兵”,只有“多写”才能理论联系实际,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反复摸索,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谋篇,尽管老师说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可照样有同学写读后感,除了复述之外,“议论”“联系”寥寥无几。写记叙文如记流水账,干巴巴,老生常谈,让人不堪入目„„纸上谈兵不行,必须带他们下水,老师多做示范,定目标,定形式,让他们多练。

首先进行小练笔,鼓励学生们记日记,建立日记检查制度,把观察到的情况天天都记上一笔两笔,注意挖掘日常生活中的焦点问题,让学生学会关注现实、立足现实思考问题。这样老师可以经常出一些关于生活琐事方面的题目,逼同学去写,如《课间十分钟》、《热闹的菜场》、《去学校的路上》、《早饭后》、《家庭趣事》、《乡里人》等等,即使学生写得不成功,也入了“观察”的道。在练笔的同时,学会了观察,不怕得不到应得的东西。

其次进行针对性练笔。

词汇掌握不足,我们就多练习解词、造句、收集比喻句、歇后语、收集成语典故。“引用”有增添文章色彩的作用,我们就让学生比赛收集名言警句,组织格言摘登活动,每天由两位同学在黑板两端书写格言、名人名言,装饰花边,既展示了同学们的能力,又学习了知识,还美化了学习环境。

作教学之我见 篇10

习作,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仅耗时多,而且收效低,学生对习作没有兴趣,缺乏情感,形式雷同,言之无物,词不达意,成了通病。给习作教学戴上神秘的面纱,雾里看花。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也同样面临这个难题,看了好多习作例文,课例,听了许多名师讲座,我结合实际,汲取其他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在教学中做了大胆的尝试。我认为:习作教学是有规律可循,那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孩子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勤练笔,找准积累与运用的结合点,来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一.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

只有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才能为写好文章找到的素材。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就是说美是用眼睛观察到的.同样的道理,生活是实习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总觉得无话可写,一方面学生不会观察,不善于捕捉生活事例,另一方面,学生活动太少,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就向生活开放,让学生从“生活”融入“生活”,走进家庭,走进社会,走进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生活,提高对生活理解,即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能力,又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曾买了几只小蝌蚪放在班级让学生喂养,观察。学生兴趣非常浓,下课就围满了人,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他们,准备写作。几天后,早晨到校,学生发现“小蝌蚪”离家出走了。全班学生找遍教室的每个角落,可它太小,最后,在教室门后找到他的尸体,它被踩死了。学生都很难过。我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继续了小蝌蚪的**,学生迅速习作,情感真实.这样的习作无需讲解,水到渠成.

二.多积累,是写作的前提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一方面可以借鉴一些优秀文章的语言技巧。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籍。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等。随着阅读量的增多,接触到大量优美的语句,能够让学生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真实的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龛张,都说明积累语言的重要性,学生习作也是如此,只有积累大量的词汇,大量的句式,又美句段等,才有话可写.有情可舒,有意可表.因此,平时我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鼓励学生读好文章,读好书读整本书,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班级设立图书角,晨读,午读,还有阅读课,学生有足够的读书时间.为了丰富学生读书生活,我经常开展以下几种活动:

1.设立信息角。具体做法是:在黑板的一角,每天由一个四人组负责,对各组交流后递交上来的信息进行筛选,辨别信息的真伪,从中选取有关最实的信息抄在信息角,并注明作者出处,以激发学生积累的热情。

2.举办名句欣赏活动。具体做法:先小组交流,指定一人做好记录,然后由该同学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以准确,数量来评定优胜,举办"举办名句欣赏活动是读书活动巩固,名句恰当的应用,能为语言增添兴趣,还可以运用真理名言的效果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也是举办名句欣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开展课首三分钟活动。利用课首三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信息发布会。让学生自由谈论新闻,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搜集的新素材。鼓励学生说“校园的事,家庭的事,身边的事,自己的事,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信息的交流,又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习作水平。

4.开展佳作欣赏。主要针对学生日记中涌现出来优秀习作,开展一系列活动。具体做法是:每周从日记中,挑选优秀习作,让写的好的学生以小作家的身份走上讲台,读自己习

作精彩片段,并交流读后感受,然后张贴校报栏.最后将优秀作文编辑成册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三.勤练笔是写好作文的保证

自由作文,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自主权,日记,小作文,随文练笔是最好的练笔方式,我安排学生每天写日记,每周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感情真实,内容具体,题材不受限制,师生共同遵守三条,天天练,不缺篇,天天改,不拖延,天天读,不间断,由于日记的内容广,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学生选材自由,凡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他们觉得有意思的就记下来。一两句行,一小段也行,几百字也可以。在训练中可以“由扶到放”,逐步过渡到学生自主作文。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就会逐步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

四、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发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此对学生的文章评价时始终本着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对学生的文章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评语。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能让后进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增强他们作文的自信心。

充分肯定,拿起表扬的武器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上进心强,非凡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表扬。由于学生喜欢了作文,作文能力提高的也很快,我就鼓励他们经常写日记,写读后感、观后感。我认为练习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不要求格式,不规定字数,只要求学生写“亲眼看到的、亲身经历的,亲耳听到的真实的记录下来。学生的每一篇日记我都认真阅读,有时我的评语比学生的日记内容还多。记得有一位同学他在日记中写到:“„„老师我错了,我今后再也不打乒乓球了,您看我的表现吧!我要和我心爱的球拍彻底的决裂„„”“。原来是这样的,在前一天的下午第一节语文课,铃声已经打了近五分钟了,他和另外一名同学还没来,我很着急,不时的在看表,这时有一位同学忍不住了,告诉我他

上一篇:2022销售工作总结经典下一篇:个人简历自我评价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