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内涵是什么(精选9篇)
企业文化是80年代初美国学者在比较日美成功企业的经验后,担出的经营管理新理论。其代表作是1982年由狄尔和肯尼迪合着的《企业文化》一书,该书作者研究了肋家公司后,得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的结论,成为最受重视、最流行的管理新观念,引起了世界管理学界、企业界有识之士的极大关注。
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新观念,是指企业等经济实体在生产经营中,伴随着自身的经济繁荣而逐步形成和确立并深深植根于企业每一个成员头脑中的独特的精神成果和思想观念,是企业的精神文化。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就其实质来看:
(1)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有企业的地地方就有企业文化的内涵,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是一种互相交融,互相制约,共同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
(2)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个体文化,是一种“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统一。“硬”表现为对规章制度的创建,对文化环境的创建,“软”表现在重视创造风气,树立企业精神,培育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加强成员间的感情投资,
(3)企业文化的内涵是观念与行为的统一,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是最深层次的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价值观念是较浅层的企业文化,人创造的事物,如企业的结构,是表层的企业文化。三个层次的和谐才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内涵。尤其是企业员工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积累才能形成。
(4)企业文化的内涵是组织成员相互沟通的机制。企业文化以人为管理主体,以企业精神的共识为核心,以群体的行为为基础,以形成最佳的管理机制为目的,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哲学。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同时反过来又促进沟通机制的完善。
企业文化的内涵功能主要表现在:
(1)教育功能。健康的组织风气,丰富的文化生活会使企业成员工产生团结、向上、进取的精神境界。
(2)凝聚功能。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载体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对企业员工起到很大的“黏合剂”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员工处于最佳位置,发挥最大潜能,最终达到整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
(3)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最终体现为员工的自我约束,一方面不会造成硬规定带来的逆反心理,另一方面,会使各项规定得到更为有效的落实。
(4)协调功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企业文化追求的目标,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协调功能的最终实现,而这种协调功能最终体现为企业员工自我协调和自觉协调意识与能力的增长。
一是群众性特色。民间特色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他们的参与完全出于自觉自愿。他们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并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积极参与, 出谋划策、登台竞艺、呐喊助威。总之, 他们热情高涨。例如在丹阳麦溪一带, 流传着农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文化习俗。
二是区域性特色。民间特色文化有它特有的区域性, 他们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 正如人们所说的“离家三里路, 又是一乡风”。浓厚的地域色彩, 显示出它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种地域性特色一旦形成, 就会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 溶于社会生活之中。丹阳市导墅镇里庄是闻名遐迩的“篮球之乡”, 该地方农民曾与共和国将军进行过篮球友谊赛, 篮球活动已成为当地农民不可或缺的体育文化活动。
三是特异性特色。这是民间特色文化最为显著的一个特色, 这个特色显示它与其它文化项目的质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是内容上的独领风骚, 它有浓厚的民间色彩, 是这个地区独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 是其它地区的空白;它影响深远广大, 它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是当地群众文化的精华, 在外地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知名度。
四是自娱自乐特色。人民群众在劳动之余不仅需要休息, 而且还需要娱乐。从某种意义上说, 娱乐是一种更为积极的休息, 它不仅能消除疲劳, 而且还能愉悦身心。因此, 民间特色文化普遍带有自娱自乐性质。例如, 我市皇塘镇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灯阵舞, 频频亮相于皇塘及周边地区, 这支由南建村村民自己组建的文艺团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他们的演出堪称“绝活”, 演职人员有80余人, 表演人物栩栩如生, 演出阵型复杂多变, 有梅花阵、荷花阵、双十字阵等8个阵式, 还穿插些舞蹈和民歌, 观赏性极强, 气氛十分热烈, 深受百姓喜爱。
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子应该在“传统文化加民间优势”这一总体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文化内容。近几年, 丹阳市通过启动建设“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 来提高城市文化内涵。“一镇一品”即一个乡镇创建一个有地方特色的文艺品牌, 如皇塘镇的农民画、访仙镇的剪纸、吕城镇的戏剧表演、珥陵镇的花键、云阳镇的灯谜等等, 通过活动创建, 民间挖掘整理, 文化结对帮扶, 政府资金投入, 使各个乡镇都找到民间特色的文化项目, 以此为结合点, 大力推动了特色文化的创建, 培育了一批具有地方鲜明风格和个性特色的文化活动。目前, 全市累计创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2个;镇江市特色文化之乡5个, 丹阳市特色文化之乡9个。
丹阳市文化馆始终把繁荣文艺创作作为主要任务来加以落实, 群众文艺创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精品力作。由该馆民间采集、采风后创作的丹阳原生态民歌的无伴奏男声组唱《打麦号子》荣获了江苏省第九届“五星工程奖”音乐类金奖第一名, 并角逐全国第十六届群星奖。竹鼓笃啷当《老人与大树》根据丹阳民间特色艺术啷当调创作而成, 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啷当曲调获镇江市第三届群众文艺汇演金奖, 在第十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评比中获得银奖。这是该馆业务干部深入乡镇农村, 与当地群众一起发掘民间文化资源, 共同繁荣乡土特色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纵观诸多民间特色文化建设的实践, 笔者认为, 民间特色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认真抓好:
一是抓住领导这个关键, 从实际出发, 精心培植, 努力使本地的传统文化项目重新发出璀璨的光芒, 使民间特色文化更好地为当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了保护该市30个“非遗”项目, 使刻瓷、雕花天鹅绒、正则绣等优秀民间艺术, 丹阳市政府借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 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出资200万打造了一座“非遗楼”, 使之成为我市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的建成进一步丰富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
二是抓住各种喜庆节日, 见缝插针, 让民间特色文化不仅大有用武之地, 而且能大展其风采。我国历史悠久, 不仅有许多传统节日, 还约定俗成了一些新型节日, 如我市的黄酒节、眼镜文化节等。建设民间特色文化就是要善于抓住各种节日不放, 大做振兴民间特色文化的文章。在做这种文章的时候, 要特别注意一个“巧”字, 把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时代性巧妙地溶进传统文化项目中, 使传统文化项目不仅更具艺术魅力, 而且富有时代精神, 以便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 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三是抓住当地最具影响的文化活动“精雕细刻”, 使之特色更显著、影响更广泛。从总体上说, 群众文化活动的门类很多, 各种项目丰富多彩, 建设民间特色文化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强化强项, 使之成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拳头产品”。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注意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向“拳头产品”倾斜, 保证“拳头产品”的需要。在组织领导、设施建设、社会舆论等方面为“拳头产品”摇旗呐喊, 并努力把这些“拳头产品”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旅游文化结合起来齐抓共管, 形成声势, 成为人们公认的民间特色文化。
近年来, 我市文化部门围绕丹阳市委提出的“文化之城”建设战略目标, 集思广益, 勇于探索实践, 坚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有效切入点, 引领、滚动、发展全市的群众文化, 送文化、种文化、育文化, 服务基层、服务百姓, 用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构建起丹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把文化惠民工程落到了实处, 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市、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称号。
参考文献
[1]胡天君.区域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浅探[J].东岳论丛, 2011, (10) :118-120.
刚进门时,裴媛媛热情地用中文和我们打招呼。
摄影师小声嘀咕,不像个官员。
接下来的这个下午,证明了她不仅仅“不像个官员”这么简单,还有着令人着迷的个性。
工作,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平衡点
我小时候希望成为一个人类学家,大学时也辅修了这门课程。大学毕业后,我做过几种“奇怪”的工作。那个时候我不能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所以回到学校读研究生。后来,开始对旅行感兴趣,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可以到处行走的工作。2002年,我加入美国农业部海外服务局,一直在华盛顿特区工作到2007年。就在那个时候,我决定要到中国来。我开始学习中文。
2007年,我被派到北京工作。2010年,我加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农业贸易处工作。非常幸运我在北京的工作结束后转到成都,可以继续留在这个国家。中国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我希望能不断地去发现和了解。
我喜欢美食,每到一个地方,我都要去吃当地最有特色的食物,几乎没有不能接受的。我现在所从事的工作让我非常开心,可以结交很多的朋友,可以吃到各种美食。而推广美国的优质农产品,本身就是一项与美食直接相关的工作。
罗文林:美国农业贸易处的工作主要有哪些?
裴媛媛:美国农业贸易处主要负责在中国市场推广美国农产品,包括各类食品和饮料。我们推广的方式有很多种,拿成都这个地方来举例,我们有对酒店和餐饮业的厨师培训,与贸易商和分销商合作拓展产品销售渠道,赞助食品安全和健康方面的培训会议,与本地媒体分享美国美食的产品信息,组织当地机构到美国进行产品采购与洽谈等活动。我相信美国农产品的高品质、安全和健康,确实能够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健康平衡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愉快的分享。我们也努力深入了解西南地区的整体农业状况(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和西藏),与农民朋友们沟通交流来加强我们对市场状况的了解。
罗文林:美国农业贸易处目前在哪些城市建立了机构,中国消费者可以获得哪些方面的服务?
裴媛媛:美国农业贸易处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和成都设有办公室,同时在北京大使馆还设有一个农业政策办公室。农业贸易处主要是支持美国对海外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但是我们也非常明白贸易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且有多种的合作方式。所以,我们帮助美国想要出口产品到中国市场的出口商,同时也帮助中国的贸易商在美国找到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我们可以提供关于美国农业产品的信息及其产品的季节性信息,帮助分销商和采购商找到彼此进行合作。当然,如果中国的消费者、零售商、酒店和餐饮业的采购经理们对美国农产品有任何问题和兴趣的话,我们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办公室随时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我们与当地的超市合作进行美国农产品的店内促销等活动。
罗文林: 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反式脂肪、疯牛病等比较关注,如何消除对于进口农产品的顾虑?美国农产品都有哪些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志呢?
裴媛媛:我相信不仅是美国和中国的消费者,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希望给他们的家庭朋友提供高质量、可靠、安全和健康的食物。所以美国农业部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和其他政府监管部门合作,共同保证美国出口到世界各地的美国农产品不仅有最高的产品质量,同时安全可靠。我们同时也跟中国的科研人员和政策法规的制定部门进行交流合作。
裴媛媛的家里有许多漂亮的小什物,
这些都是她多次旅行的“战利品”。
每次搬家她都会带着走,因为里面有很多“美好而温暖的回忆”。
旅行,收藏丰富而温暖的记忆
我喜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只有你一个人,一切都要重新开始。这非常有趣。
2004年,我去了长城。我很惊讶,现在还有这么古老的建筑留存,相较而言,美国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到北京之后,工作之余,我常去高碑店买老家具,壁挂式的屏风、古朴的柜子……现在,这些都被我搬到了成都的家里。
在这间房子里,每一件小什物,都装着我旅行和生活的一个个片段,会勾起无数美好的回忆。2005年,在越南,我用50美元买了街边艺术家的油画作品,还从老挝带回木雕艺术品。大学时我用过的椅子,现在也静静地在书房陪伴着我。客厅里有苏州的茶具,美国的手工艺品,手绘酒杯,非洲的扎染手工艺品,以及香格里拉的牦牛毯……每次朋友来到家里,都会感到很温暖。
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买一些当地的工艺品或只是日用的物件。这些东西我每次搬家时都会带着,因为太频繁居住在不同城市,每个地方只住3~4年,房子往往是租来的,无法按照自己喜欢的风格装修,但这些随身的家什会让我的家有自己熟悉的味道。这似乎有点矛盾,喜欢新鲜的东西,但喜欢熟悉的氛围。
如果我有一所房子,会想要一个很大很大的法式厨房,其他就是意大利南部风格,有点像地中海风格。等到我老的时候,我需要一所大房子来装我的各种纪念物,想想,那种感觉真的很好。
从长城开始,裴媛媛喜欢上北京,工作之余,她常去高碑店买老家具,有壁挂的屏风,有古朴的柜子。现在,这些东西都被她搬到了成都的家里。
罗文林:最近去过哪里?
裴媛媛:去过锦里、武侯祠、宽窄巷子、乐山。还想去峨眉山和三星堆。
罗文林:去乐山看大佛?
裴媛媛:是的。中秋节的时候,从北京来了两个朋友,一起去的。人很多,排了5个小时的队才进去。
罗文林:去过那么多国家和地方,最喜欢哪里?
裴媛媛:世界上有很多漂亮的、可爱的地方,很惊讶在中国可以找到很多有自己独特特点的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成都就完全不同。我最喜欢在旅行中收集很多小东西,一块地毯,一幅画,或者一些舒服的东西。
罗文林:最难忘的旅行是哪一次?
裴媛媛:2004年在非洲看到鸵鸟。我们都知道澳大利亚有鸵鸟,但是非洲也有,这太奇怪了!
在裴媛媛看来,美食是融入一个地方生活最直接的方式。
因为最经典的地方美食一定蕴涵着丰富的当地文化内涵。
在裴媛媛看来,美食是融入一个地方生活最直接的方式。
因为最经典的地方美食一定蕴涵着丰富的当地文化内涵。
罗文林:你热爱所有地方的美食吗?
裴媛媛:我非常喜欢旅行,但是你不可能把旅行地的东西都体会到,除非你在那里生活。从当地的食物、朋友,去感受其中的魅力和文化,食物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不能说热爱所有的,但是会努力去适应。
罗文林:中国人爱说“食色,性也”。我们认为食物和女人的幸福有关系。
裴媛媛:是的,我也这么认为。在美国的时候,母亲每天晚上都会给大家做饭,一家人每天都围坐在一起吃饭,这就是幸福的含义。
罗文林:编撰食谱是你的主意吗?你认为美国食材和中国烹饪的结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裴媛媛:我们知道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美国的食材可以很好地融入本地餐饮,我希望借《美国美食菜谱》推荐的机会,跟大家分享这个信息。成都是个休闲的好城市,这里的民风非常温和放松,是个真正可以享受生活的地方。
罗文林:感觉你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
裴媛媛:我大学时的专业是国际关系,辅修了人类学。也学过比较宗教学,学过孔子的主要理论,学过“从艺术看中国”,在来北京前,在华盛顿学过中文。
裴媛媛的家中许多角落都摆放着她和家人、朋友的照片。
谈起她远在美国的父母和弟弟,她一脸的快乐和自豪。
健康,是一种生活方式
我每周都会和家人通一次电话,我有一个非常快乐的童年,我的妈妈现在是全职主妇,但她曾是当地第一个给男性做头发的女性发型师,她很喜欢摇滚。我的父亲是IT行业的政府顾问,他曾经希望我成为一个乡村歌手。小时候我和弟弟经常会参加各种演出,但是我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我们全家人都喜欢各种运动。我从中学起就喜欢跑步,现在我每周会跑4~5次,每次30分钟。我还喜欢打网球,大学时开始做瑜伽。这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我一直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这也是最好的美容方法。我每天早上花20~30分钟化妆,平常不去美容院,一周会自己在家做一次面膜。
罗文林:怎样的女性才算魅力女人?
裴媛媛:要很友好、容易接近,要对新的经历、经验有开放的思维,随时准备接受新事物。
罗文林:怎样的生活才是品质生活?
裴媛媛:平衡,开心是很重要的。开心对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我最开心的就是,有好朋友和家人支持我的决定和生活。
罗文林: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会是什么?
裴媛媛:忠诚、诚实、快乐。我觉得三个词是不够的。
罗文林:你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和目前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裴媛媛:我比自己想象中更有经验。我去过很多城市和国家,这在原来是没有想象过的。也没有想过会生活在中国,原来我没有这么大的梦想。
罗文林:作为女人,你害怕时光流逝,自己慢慢老去吗?
裴媛媛:年龄越大会觉得自己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成熟,每天都担忧的话会长很多皱纹。最重要的是要吃得好,睡得好,要运动,要开怀大笑。每天都开怀大笑。
罗文林:你喜欢什么服装品牌呢?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创,始也”;新,与旧相对。创新一词出现很早,如《魏书》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和创新含义近同的词汇有维新、鼎新等,如“咸與惟新”、“革故鼎新”、“除旧布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创是始的意思,所以创造不是后造,而是始造。创造和仿造相对。通常说创造,含有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意味。说创新,大致有两种意味。一种意味是创造了新的东西,这和创造实际是同一个意思。另一种意味是本来存在一个事物,将它更新或者造出一个新事物来代替它。在这种意味下,创新中包含了创造。但创造不可能凭空而起,新的创造一般是建立在原有的事物或其转化的基础上,包含了对原有事物的创新,因而创造中又包含了创新。人类的创造创新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一是思考,想出新主意,一是行动,根据新主意做出新事物,一般是先有创造创新的主意,然后有创造创新的行动。创造和创新还有一种特定的含义,即创造创新学术界主流的术语定义,创造是指想新的,创新是指做新的。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就行替换;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
创新是企业家首次向经济中引入的新事物,这种事物以前没有从商业的意义上被引入经济之中。
19,约瑟夫•A•熊彼得(1883 – 1950)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创新者将资源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创造出新的价值。这种“新组合”往往是“不连续的”,也就是说,现行组织可能产生创新,然而,大部分创新产生在现行组织之外。因此,他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的概念。熊彼得界定了创新的五种形式:开发新产品;引进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发掘新的原材料来源;实现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彼得•F•德鲁克(1909 – 2005)提出,创新是组织的一项基本功能,是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此之前,“管理”被人们普遍认为就是将现有的业务梳理得井井有条,不断改进质量、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等。然而,德鲁克则将创新引入管理,明确提出是每一位管理者和知识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和基本责任。
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为客户创造出“新”的价值。把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转化为机会,并创造出新的客户满意。创新的目的不是利润最大化,创新的目的是创造客户。以牺牲客户价值为代价的“创造”不是创新,其结果只能是给企业,甚至是整个行业,造成灾难。因此,发明未必是创新,除非该发明能够被应用并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创业也未必是创新,只有其新的事业创造出了“新的客户满意”,否则,新创企业很可能对现有的产业造成破坏。
创新活动赋予资源一种新的能力,使它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客户价值。实际上,创新活动本身就创造了资源。因此,创新是一项有目的性的管理实践,遵循一系列经过验证的原则和条件。创新是一门学科可以传授和学习的。与在工商企业中一样,创新对非营利组织和公共机构同样重要。
在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有时也能够产生创新的成果,然而,更多的创新产生于对客户需求更深刻的发掘和认识,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业务”和客户价值,即所谓“颠覆式创新”。创新是有风险的,然而,“吃老本”或者“重复改进”比创造未来风险更大。创新的障碍并非企业的规模,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创新源自大企业;创新真正的障碍是现有的“成功模式”造成的“行为惯性”和“思维定式”。
创新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及其创造出来的市场价值推动了产业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有效地避免了经济的衰退和社会动荡。创新不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避免暴力革命对社会造成伤害的有效途径。
答: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思想的改革。因为教学思想对教学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以不同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学活动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数学教师确立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其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因为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其核心是:学习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根据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并重的要求安排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实现教育目标,达到全面发展。
对于启发式教学思想,我们强调如下几点: 第一,教与学关系的整体性、辩证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首先强调教师的教,认为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的活动领导学的活动。教的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从这一点出发,教师的教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方向、步骤和效果,制约着学生的学。但是,教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学,在于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所以教师的教又要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师的作用及其发挥的程度是以学生原有水平为基础的。
同时,启发式教学思想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主体角色可以相互转化,即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是媒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教师是媒体。学与教相辅相成,没有教就无所谓学,没有学也无所谓教,教与学因一定的条件而形成对立统一关系,共同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而努力。
第二,培养目标的全面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心理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学的着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双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他们的心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能力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同时,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德育,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也得到提高,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情感、意志等。智育中有德育,德育中有智育,第三,倡导教师主导下的有意义活动教学。
自信的表现
相信自己能学好,知道自己该怎么学好并能认真去做;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能够笑对人生,即使遇到困难和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者放弃;
相信自己的社交能力,能够和多数人融洽地相处,轻松自如地交往;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能处理好一切事情;
相信自己是很好的,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所以自信主要包含以下内涵:
1、自我认识。我们常说“知已知彼”。其中的“知已”,就要能够了解关于自己的整体的身心状况,包括认识自己的外表、气质,认识自己的个性及特征,认识自己的爱好和能力特长,认识自己的学习优势和方式,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而这些对自己的认识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夸大。
2、自我接受。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觉得自己基本没有什么特点和特长,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因此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实上,“世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在一张集体照中,一定可以找出你来,那难道不是一囊独特性吗?不同的优点和缺点的排列成为你的个性,不同的经历组合成为你的人生,这些都是个人的独特性。因此,我们需要接受看似普通,实则独一无二的自己。
3、自我价值,是指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确信经过积极的主观努力,终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多身残志坚的人,如海伦凯勒、张海迪等,他们本身的残疾对社会也许是一个负担,但他们过努力,最终为社会创造价值,成为一个榜样,这一切都因为他们坚信: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关键需要自己去寻找和创造。
将文化的三个方面在“建设”中相互割裂
文化虽然可分为三块内容, 但这三类的“文化”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渗透的。也就是说, 物质的文化可以延伸到行为和精神层面, 行为的文化可以有物质和精神层面, 而精神的文化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和行为的体现。比如, 谈到物质文化, 必然涉及使用这个物质所引发的行为以及相关的精神影响;再如, 文学、艺术都是人类的精神产品, 但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 (如书本、舞台等等) , 这些精神也难以传播。也就是说, 无论说到哪一类的文化, 都无法脱离与之相关的其它两类文化。因此, 文化建设的过程就需要思考, 如何将这三方面的内容相互融合?
过度重视精神和物质形象层面, 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制度和行为层面
这个问题其实是上述问题的延伸。很多企业的所谓文化建设, 就是提炼总结一些理念, 然后去“宣”和“贯”, 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员工记住、执行;此外, 很多企业也做了形象设计和实施;再就是员工的关怀, 过过生日、发点儿咸带鱼什么的。所以, 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 只是关注了精神层面和物质形象层面, 对于行为与制度层面关注不多, 或者压根儿认为这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事儿。同时, 即便在精神层面的“建设活动”, 也仅仅流于宣传教育的形式。
说到企业文化的建设, 我经常打一个比方, 一个人有病了, 你是仅仅从精神上鼓励他、替他遮盖病容?还是督促他赶紧去医院救治?我们都知道, 重要的是后者。企业文化也一样。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毛病, 就是败坏文化的重要根源, 企业有毛病时, 仅仅教育和遮盖是没用的, 必须从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去发现病情、分析原因, 找出治病救人的办法。同样, 一种新文化的产生, 也是一个从实践中“做”出来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喊”出来的, 无论是从上到下, 还是从下到上都是如此。
所以, 只重视所谓思想教育、物质形象和简单的生活关怀, 是我们许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的误区。长此以往, 一些从业者认为, 这些活动就是企业文化的常规活动, 但做来做去还是无法产生良好的“文化建设”效果, 弄得自己不满意, 员工觉得你虚虚呼呼、可有可无, 领导也很不高兴。
因此, 如果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目标转移到制度和行为上来, 如果不能将理念的宣导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管理活动链接起来, 如果不能将理念延伸到管理实践中作为实践的指导, 所谓文化建设将一直无法突破老框框, 很难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业绩。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研究热影响了全部的社会科学研究,文学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文化研究大致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英国,随后流传并影响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1963年理查德·霍加特创建了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旨在研究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机构及其与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关系。80年代后英国的这种文化研究思路和方法传到了美国,并在美国被进一步扩展和丰富,随后对西方国家产生了极为广泛而深远的影响。90年代后文化研究经过澳洲,再经过台湾、香港传入中国内地,很快在中国也形成了一场声势浩荡的文化研究热。总之,“文化成了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大事”。
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有着极为复杂的词义演变史。英国当代著名理论家雷蒙·威廉斯指出:“最接近的词源是拉丁文cultura,可追溯的最早词源为拉丁文colere。Colere具有一系列的意涵:居住(inhabit)、栽种(cultivate)、保护(protect)、朝拜(honour with worship)。” “英文中‘culture’这个词的一个原始意义就是‘耕作’(husbandry),或者对自然生长实施管理……‘coulter’与‘culture’是同源词,意为犁锋(刀)。”另一位英国理论家特瑞·伊格尔顿则认为,“如果文化的原始意义是耕作,那么它既暗示着规范,又暗示着自然生长。文化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东西,但是被改变的材料拥有其自己独立的存在,这又给予了它类似于自然之反面的东西。”“人的本性与一片甜菜根不尽相同,但是它像田地一样需要耕作——以至于当‘文化’这个字眼将我们从自然转向精神的时候,它也暗示了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密切联系。”“‘文明’减少了民族差异,而‘文化’却使得它们更为突出。”
“文化”作为学术用语,最早见于英国人泰勒1867年所著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六年之后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系统的阐释: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稍后,克拉伯与克拉拉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分析了160多个有关文化的定义,最后他们的结论是:
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体系一方面可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能力之创造。文化是一种过程或者是一种作为过程结果的状态:人类从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转变的标志。文化只属于人类,不属于个人。”当代文化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一书中则这样解释文化:“文化是一幅地图、一张滤网和一个矩阵。”他同意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人是悬挂在由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因此,他说:“文化乃是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多年来学者专家有关文化的定义更是数以百计,但有一个定义引得了更多人的认同,即“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总和”。文化既包括人类动态的创造过程,也包括人类积累下来的有形的成果。“文化不是附加在已经完成进化或最后完成进化的动物身上,而是这种动物自身产生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且是中心的组成部分。这个缓慢的、持续的、几乎像冰河流动一样的、经过冰川时期的文化发展过程,以在其进化过程中发挥主要的指导性作用的方式改变了进化中的人类所承受的选择性压力的均衡。”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由众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子系统,按一定的方式结构而成。文化至少应当具有三层意义:思想、精神与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关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关于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后者通常是现在最普遍的用法:“culture”是指音乐、文学、绘画与雕刻、戏剧与电影。
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文与化并联使用,则最早见于《周易·贲卦》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由仪》称:“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云:“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主要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当然,“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很流行,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则据说源于日本。
中国近代,最早谈及文化的是谁,尚不清楚。严复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讲义》中论及文明,但未提及文化:
既言文明,须考吾国所转译之文字,西文当何字,并当详其本义所从,始知西国所谓文明,究是何等境界。今问在坐诸公,有知文明在西文中为何字者乎?文明者,西人谓之civilization。更问有知其字之原者乎?案其字乃与city市府或城邑之字,同源于拉丁之cititas,所谓一邑之众是已。可知西人所谓文明,无异言其群之有法度,已成国家,为有官团体之众。其人之动作云为必与如是之团体社会相宜,怀刑畏法,有敬重国家、抚翼同类之德心,必如此,而后乃称文明人也。
显然,在这里文明与文化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稍后,中国学者对文化进行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和阐释。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一切内容。”梁漱溟说:“文化是生活的样法。”“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胡适说:“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的方式。”陈友仁说:“文化有物质的精神的两方面之表现。”这大概是我国较早提及的有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区分。1940年费孝通翻译了英国学者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该书的许多内容已先期在天津的《益世报》上发表过。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含有两大主要成分——物质的和精神的,即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周作人说:“盖精神为物,不可自见,必有所附丽而后见。凡诸文化,无不然矣,而在文章为特著。”鲁迅在1907年作《文化偏至论》时,对文化一词并无界定,但其用意大体已与近代相同:“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文明亦不能无偏至。”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近代文化与文明常常在一起混用。杨东莼索性说:“文化就是生活。”“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叫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生产出来的精神的生活方式,即由社会的 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做精神文化。要这样解释文化这个名词,才能获得这个名词的真义。”
解放后30年,我国有关文化的研究非常薄弱,几乎是空白。这时期有关文化的定义也一直沿用解放前的所谓广义与狭义之分。据1979年版的《辞海》载:“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翻开英文词典,“culture”一词有下列四种意思:(1)文化;精神文明。(2)教养;陶冶;修养。(3)栽培;养殖;养育(培养)。(4)耕作。再翻开汉英字典,“文化”可以译为“civilization; culture; education”。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具有如下三种主要意思:(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等。可见,英文的“culture”与汉语的“文化”并不对等,其中的差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加以辨析。
几十年来,“两弹一星”精神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请分析“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年轻人,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30分)
参考答案1:
“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
50多年前,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培育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成功发射“两弹一星”的科技奇迹。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敢闯敢干、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创造无愧于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最高追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钱学森的“我活着的目的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民服务”,郭永怀的“我们要成为祖国力学事业的铺路石子”,王淦昌的“我愿以身许国”,生动诠释了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正是带着这种精神投入研发工作中,创造了中国科技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50多年前,广大科研工作者之所以能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培育和发扬了“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因为他们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追求,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实际行动之中。
“计利当计天下利。”爱国主义既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是一种具体的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真正的爱国者,就是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总是以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证明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强国行的。“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专心、守职、尽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新突破,争创新优势,不断创造出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新业绩。
参考答案2:
“两弹一星”,它主要指的是人造卫星、导弹及原子弹。“两弹一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最为杰出的业绩,它承载着几代华人的梦想。
“两弹一星”精神是广大研制工作者在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培育和发扬的崇高革命精神。主要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1999年9月18日,江泽民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大会上,阐述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
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者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许多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到祖国。许多人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默默奉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
2、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两弹一星”的研制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运用有限的科研和试验手段,依靠科学,顽强拼搏,发愤图强,锐意创新,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他们所具有的惊人毅力和勇气,显示了中华民族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决心和能力。
3、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在研制“两弹一星”的过程中,全国有关地区、部门、科研机构、院校和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求真务实,大胆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使中国科研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用自己的业绩,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书写下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新时代青年如何发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国家情、民族情,让老一辈科学家们坚守事业,甘之如饴。而今天的航天人也有着共同的精神血脉,正在传承着老一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他们为了让中国航天领跑世界,正在脚踏实地地勇敢前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争做“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传人,爱国奉献,砥砺奋斗,瞄准关键领域,潜心钻研,协同创新,聚力攻关,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化“两弹一星”精神为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1、真正意义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充实自己。
2、激发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兴趣。
3、摆脱浮躁的心情,刻苦学习,有上进精神。
参考答案3:
“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爱国主义、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科学求是、努力攀登。
新时代青年如何发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第一,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两弹一星”的伟大实践,自始至终高扬着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贯穿着祖国至上的伟大精神。特别是老一辈科学家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新中国的诞生,激励和召唤着海外莘莘学子,他们心甘情愿地放弃国外较完备的科研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待遇,纷纷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他们之中的许多人,成为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今天,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自觉地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第二,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的自力更生精神。
自力更生精神,在“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技术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尤其在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下,这一事业一开始就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苏联的限制。因此,我们党强调:搞尖端武器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要卧薪尝胆,发奋图强,打掉一切依赖思想,下最大的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突破国防尖端技术。即使和苏联关系比较好时,也是只争取外援,不搞合作、不搞共有,不受制于人。尤其应该说明的是,“两弹”研制时期,正值我国三年困难时期。尽管生活困难,大家却团结一心,勒紧裤带,坚持把“两弹”搞出来,把卫星送上天。实践证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们在政治上、军事上不受制于人的重要法宝,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强自立、进步发展的根本。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我军进行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跟上世界军事变革和发展的潮流,积极借鉴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真正做到独立自主而不闭关自守,自力更生而不盲目排外,外开放而不失中国特色。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品质,再加上现在各方面日益改善的条件,我们的事业就能经得起任何风浪的考验,在严峻的挑战面前无往而不胜。
第三,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的大力协同精神。
国防科技尖端项目涉及到许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领域和工业经济部门,在“两弹一星”各种型号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的科学家和所有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发扬“同行相亲”的新一代作风,并在实践中升华为人员之间、系统之间、军地之间大力协同、集智攻关的精神,保证了“两弹一星”的顺利问世。大力协同,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突出体现,它既是“两弹一星”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更是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大力提倡和发扬的伟大民族精神。只有各行各业相互合作、大力协同、密切配合、互通有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事半功倍,国家才能集中攻关,突破资金和技术的制约,搞出惊动世界的事业。
第四,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的科学求是精神。
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起步于“大跃进”时期,高指标,浮夸风,也刮进了这一领域,干扰了正常科研工作的进行,有人甚至提出“三年打到太平洋,五年放个小月亮”的不切实际的口号。然而我们的科学家冲破了“左”的影响,扎扎实实地进行理论研究,先从原理上寻求突破,然后再转入实际研制,再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忠实地遵循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同时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这种科学求是的态度大大加快了研制的进程,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才做成的事情,我们几年就做成了。在整个“两弹一星”的研制、生产过程中贯穿的这种科学求是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倍加珍惜和发扬。
社会主义的事业是讲求科学的事业,盲目和蛮干都只会导致可悲的后果,历史已经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更要求我们注意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以科学的精神探求和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本质规律,我们才会少走弯路,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第五,继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的努力攀登精神。“两弹一星”的创业者们所走过的光辉历程,是不畏劳苦、不断攀登,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就的历程。
今天,我们面临高新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面貌,并必然导致重大理论突破,形成了以高技术质量建设为标志的竞争新态势,这是对我们的严峻挑战。
【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推荐阅读:
“和”的文化内涵10-27
雷锋精神内涵是什么06-15
麒麟文化的精神内涵解释10-16
谈医院文化的内涵论文07-09
传统孝道文化的由来及内涵10-14
汉语生肖成语的文化内涵探讨07-27
深层文化内涵07-27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文化内涵07-15
海尔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的内涵07-24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阅读答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