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世说新语二则(推荐8篇)
1、知识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词汇,掌握复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到“诚信”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意义,学习做一个守信的人。复习重点: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复习难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学准备:试卷。
复习方法:知识整理法、自由背诵法、提问法、联想记忆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复习过程:
(一)围绕目标自由复习,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或者以小组为单位提问。
(二)教师下发准备好的试卷让学生练习,然后适当指点、更正。
(三)教师资料的相关内容。
一、文学常识积累:
《世说新语》是古代 笔记小说 集,主要记述了 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 的言谈逸事。作者刘义庆是 南朝宋(朝代)文学家。
二、字词句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尊君在不(fǒu)
同“否”
(2)王欲舍所携人(xié)
携带 ..(3)歆辄难之(zhé)
当即
(4)遂携拯如初
(zhěng)
救助 ..
【 难之
难处
难度
nan
灾难
责难
遇难
nan 】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约定
今义:日期,期限 .(2)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古义:可以因为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能够 ..(4)后贼追至
古义:作乱的人
今义:有偷窃行为的人 .(5)本所以疑 古义:„„ 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之:下车引之
代词,他,代元方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结构助词,的 ..(2)以:宁可以急相弃邪
因为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根据、凭借 ..(3)难:俱乘船避难
灾难
歆辄难之
感到为难(阻难、拒绝)..(4)可:何为不可
肯、同意
宁可以急相弃邪
可以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相委而去
(丢下,抛弃)
(2)下车引之
(牵引、拉)..(3)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4)尊君在不
(古代尊称对方的父亲)...(5)待君久不至
(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6)君与家君期日中(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7)有一人欲依附
(搭船)
(8)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而,恰巧)...(9)王欲舍所携人
(扔掉,抛弃)
(10)本所以疑,正为此耳(罢了)..(11)既已纳其自托(接受、接纳)(请求)(12)宁可以急相弃邪(难道)(相当于“吗”)....
5、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一同出行,约定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后朋友才到。(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连头也不回。
(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就感到为难(不让他上船)。(5)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这样)啊。既然已经 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下他吗?
三、根据课文填空:(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中考链接
一、阅读《期行》,完成下列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与友期行(约定)
(2)去后乃至(离开)..(3)相委而去(丢下、抛弃)
(4)下车引之(拉)..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① 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②(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③(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中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就是无礼。
4、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因为陈太丘没有弄清事情原委,也许朋友有事耽误,或者发生了意外的事情。
(对,因为朋友失信在前。)
5、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他在元方的批评下,认识到自己既无信又无礼的错误。
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过分,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 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不过分,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
7、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请谈谈你对元方 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聪明机智的孩子。不失礼,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 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8、关于《期行》一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D)
A、从这则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C、“元方入门不顾”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D、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陈太丘。(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元方,而非陈太丘。)
9、《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做人要讲信用,有礼貌;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二、阅读《乘船》,完成下列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幸尚宽
(还)
(2)遂携拯如初
(救助)..
2、“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答:因为他不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3、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开始是答应救此人,后来想抛弃他,变化的原因是“后贼追至”
4、华歆、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答:华歆开始感到为难,后来坚持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后来想抛弃别人。华歆始终如一地救助别人,优;王朗临危抛弃别人,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劣。
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一个人不能轻诺寡信,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
(要临危不惧、救人到底、心地善良等。)
《世说新语》二则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积累:
《世说新语》是古代__________集,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 的言谈逸事。作者刘义庆是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二、字词句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
(2)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 ..(3)歆辄难之()__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___ ..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日期,期限 .(2)去后乃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到„„去 .(3)宁可以急相弃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能愿动词,表示可能、能够 ..(4)后贼追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有偷窃行为的人 .(5)本所以疑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
3、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
(1)以:宁可以急相弃邪
因为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根据、凭借 ..(2)难:俱乘船避难
________________
歆辄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何为不可
________________
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相委而去
()
(2)下车引之
()..(3)元方入门不顾
()
(4)尊君在不
()...(5)待君久不至()
(6)君与家君期日中()...(7)有一人欲依附
()
(8)幸尚宽,何为不可()...(9)王欲舍所携人
()
(10)本所以疑,正为此耳()..(11)既已纳其自托()()
(12)宁可以急相弃邪
()()....
5、翻译下列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一同出行,约定时间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后朋友才到。(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是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这样)啊。既然已经
接受了他的请求,难道可以因为情况紧急就抛下他吗?
三、根据课文填空:(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中考链接
一、阅读《期行》,完成下列题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与友期行()
(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
2、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待君久不至,()已去。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觉得他做得对不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对,因为陈太丘没有弄清事情原委,也许朋友有事耽误,或者发生了意外的事情。
(对,因为朋友失信在前。)
5、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过分,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
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不过分,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
7、通过本文可知元方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请谈谈你对元方这一行为的看法。
答:聪明机智的孩子。不失礼,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
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8、关于《期行》一文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从这则故事主人公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B、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C、“元方入门不顾”是对友人不守信、说话不礼貌的行为表示抗议和蔑视。D、文章用语言和行为刻画主要人物陈太丘。
9、《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乘船》,完成下列题目: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幸尚宽
()
(2)遂携拯如初 ..
2、歆则难之”,歆为什么对这事感到为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华歆、王朗的做法有何不同?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优劣?
答:华歆开始感到为难,后来坚持当初的选择;王朗开始爽快地答应了别人的请求后来想抛弃别人。华歆始终如一地救助别人,优;王朗临危抛弃别人,轻诺寡信,只为自己,劣。
5、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咏雪》教学反思
《咏雪》是一篇小短文,内容极为简单,学生通过“读——再读——诵读”掌握了课文内容。于是我便讲古诗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练习补诗,将文中“白雪纷飞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三句看做是七绝的前三句,启发学生补出第四句,列在黑板上,学生开动脑筋写出了许多语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自然美景各相异”一句与前三句联在一起很顺口,而且还起到了总结全诗的作用,因而便选了这句构成了一首诗。
通过练习,学生学会了仿写古诗。迁移练习找出古诗中“咏雪”的名句,更让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了观察的好处。学生们还将这些咏雪的名句加以整理,摘抄到了本子上,做为一种积累。
不足之处在于:未找出咏雪方面其他体裁的文章,使学生失去了一次比较阅读的机会。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反思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篇很多人都熟悉的名篇。它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对话描写简洁明了。学生从语言表达上,思想上均会有较大的收获,该文的教学能启迪学生心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不失是一篇好文章。
我在设计本文时,重点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法,主要分成五板块进行:
一、动口朗读感知内容,通过朗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动心细读互说译文,要求学生在自读中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想一想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以句子为单位,小组内互译课文。老师抽查学习效果并作点拨。
三、动情精读,析说文句。要求学生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课文的轻重缓急,并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思考并互动交流发言。
四、动容品读,拓展延伸。要求再读课文,此时的朗读要求动容,要进入情景要读得有表情。老师点拨:陈元方七岁就能懂礼识义,读完这篇文章后,你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试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的感悟。(以下内容为课堂实录,部分有改动)
学生1:读了《陈太丘与友期行》,我感到最深的是学会了尊重别人。对别人不尊重,就是对自己不尊重。
学生2:学了这篇课文,我最深的感悟是:抛弃诚信的人,人们也会抛弃你。学生3:我认为陈太丘的朋友在七岁的孩子面前骂人,是对小孩子的不尊重。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中,也有些大人在小孩子面前肆意辱骂,认为是对的。这值得大人们深思啊!(全班热烈鼓掌)
学生4:墨子说过:“言必信,行必果”,古人尚且如此,我们今人更应该讲诚信,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朋友的尊重,更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诚信。
学生5:今天,我们有些同学犯些错误,答应要改正,过了一段时间却又犯了,这能说他诚信、守约吗?我们难道不也应该深思吗?
五、读背课文,教师小结。
完成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教学,反省自己的得失,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研究:
(一)古文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朗读。
只有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练习,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进而体会到文章的内容及蕴涵的道理,并通过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谈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也会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思维的启迪,从而享受审美是乐趣。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
(二)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对内容的把握和分析如此深刻,拓展训练时,学生还引经据典,这是我在准备这堂课时没有想到的,当时我还设想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过渡问题,在这里都没有用上,学生是表现应该说很精彩,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使我感到在今天的教学中要大胆放手学生去想去做。
(三)文言文教学,也要注意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由于本文浅显易懂,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较易把握,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
(四)自主合作探究是学习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有较大积极意义
一、双基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3)陈太丘与友期行.(4)太丘舍去.(5)去后乃至.(6)君与家君期日中..(7)相委而去.()()()(8)元方入门不顾.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女孩儿)..
B.尊君在不(通“否”).
C.俄而雪骤,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译文:
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陈太丘/与友期行
D.君与家君/期日中
5.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这两篇讲述的都是少年儿童聪敏机智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
6.默写。
(1)《陈太丘与友期》中陈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表明陈元方不愿意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2)“”“”,是《咏雪》中对“白雪纷纷何所似”所做的两种回答。
二、课内阅读
阅读《咏雪》,回答7~9题。
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
()()()(3)撒盐空中差可拟.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
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三、美文品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0.写出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译文:
12.文中袁公两次问陈元方,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写出来。
答:
13.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答:
答案解析
1.答案:(1)家庭聚会(2)大致、差不多(3)约定(4)离开(5)才(6)对人称自己的父亲(7)丢下、舍弃(8)回头看
2.【解析】选A。儿女:子侄辈,指年青的一代。
3.答案:(1)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丢下我走了。
(2)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您中午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4.【解析】选C。正确的停顿应为:陈太丘与友/期行。
5.答案:谢道韫 陈元方
6.答案:(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入门不顾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7.答案:(1)讲解(2)紧,急(3)相比
8.答案:(1)太傅高兴地说:“大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
(2)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9.答案: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10.答案:(1)称赞,赞许(2)效法
11.答案:对强者用恩德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12.答案: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问元方“我”和他父亲究竟是谁在效法谁。
13.答案: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附【译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教学重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3、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介绍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明确:
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6.默写课文。
四、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五、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2、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六、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明确:(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 4 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3)全班齐读、背诵。
七、把握写作特点,体味语言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八、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课后习题
作业:
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景色描写。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疏通文意,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学习对话和对比刻画人物的方法,熟读并背诵课文。
4、体会故事反映的道理,正确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诚信”是做人的准则,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崇尚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干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像“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小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古代有个曾子,为人老实。有一天,他妻子要上街买东西,孩子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妻子只好说:“你在家里玩,我回家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上街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连忙劝阻说:“我只是哄哄孩子,你不必当真。”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就把猪给杀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刘义庆(403—444),字令升,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袭封临川王,曾主管京城地方事务,任荆州刺史等职,有政绩。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文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期行》,“期行”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期”是约定的意思,行,出行。“期行”即约定日期出行。
3、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读“fǒu”)
4、古今异义:
去: 后乃至(去:离开。今常用于“到„„去”。)
三、分析课文
1、翻译课文。
2、故事的开端:交代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说明了不守信的事客人,而不是陈太丘。
故事的发展:交代元方的情况,因为“门外戏”,故与客相遇;写元方回答客人的问话,既彬彬有礼,又落落大方。刻画了一个既聪明伶俐又很懂礼貌的儿童形象。
故事达到高潮:写当客人大骂其父时,元方据理反驳。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但明白事理,机智聪颖。
故事的结局:写客人听了元方的话后感到惭愧,元方也不再理他。
四、合作探究:
1、《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明确: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尊君:古代称对方的父亲。
2、《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 明确:认为“对”的理由,友人失信在前,陈太丘不等友人无可厚非;认为“不对”的理由:元方没弄清事情原委,也许友人有事耽搁或许发生了意外事情等。如果我是陈太丘,我也会自己办自己的事去;或者耐心地等朋友;或去他家探询到底为什么。
3、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认为失礼:在友人表示惭愧的时候仍是“入门不顾”,显得不够礼貌;认为不失礼:当时陈家是江南有名望的家族,陈元方也知道维护家门的荣誉,友人骂自己的父亲,他自然不能原谅他。
4、文中哪两个词是全文的核心? 明确:无信、无礼
5、“方正”就是刚正不阿,为人正派的意思,“夙惠”专门记录聪明儿童的故事,《期行》被编入书中“方正”一门,为什么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明确:这一则故事虽然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明,但是主要是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两个词是全文的核心,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责备客人,从反面来说“信”和“礼”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列入“夙惠”一门。
6、《期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期行》告诉我们从小要做一个守信的人。
7、小结:《期行》通过讲述七岁儿童元方的故事,表现出元方年纪虽小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的优秀品质。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就会丧失朋友。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乘船》,“乘船”点明本文的主要事件,意在借事件讲明一个道理。
2、古今异义:
(1)、后贼.追至(贼:指作乱的人。现代汉语中指偷窃行为的人。)(2)、本所以..疑(所以:„„的原因。现代汉语中当因果连词用。)
3、翻译课文。
二、分析课文:
1、故事的开端:交代起因。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逃难,途中有一个人请求搭他们的船一起逃难,华歆感到为难。王朗认为船上还宽松,答应了这个人的请求。华歆慎重,王朗草率,形成鲜明对照。
故事的发展:王朗打算扔下搭船的那个人。先救人,后又害人,王朗出尔反尔。华歆不同意,认为既然答应别人,就不能因为有特殊情况而不履行承诺。由此可见华歆为人诚实,信守承诺,品格高尚。故事的高潮:华歆“遂携拯如初”与王朗“欲舍所携”形成鲜明对比,优劣自明。故事的结局:总结升华。世人就是根据这件事评定二人品行的高下。
三、合作探究:
1、华韵为什么开始时对接待逃难的人表现出难色?这表现出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因为他考虑到贼兵可能很快追到,那时三人一起逃生可能很困难,接纳他对大家都不利,所以面露难色,这表现出华韵是一个思虑周密的人。
2、王朗对此人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开始答应此人,后来想放弃他,原因是“贼追至“。
3、《乘船》中“本所以疑,正为此耳”一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明确:贼将至。
4、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如何评价其优劣。
明确:有人想搭船,王朗轻率答应,当贼人追来时,他又欲舍所携人,反映了王朗轻诺寡信,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华歆在那人想搭船时,有不纳之意,后在贼人追 至时却救人救到底,反映了华歆考虑问题全面,对自己说的话负责到底的精神,华优王劣。
5、《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6、小结:
【重点品析】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不顾”,这虽是天真率直的表现,但他还缺乏宽容大度的胸怀。
3.《乘船》结尾说:“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你是如何评价二人的优劣?
通过看二人的言行,华歆的品行优于王朗。
尽管开始他对别人的要求感到为难而犹豫不决,但这是他处事谨慎的表现。而一旦答应了别人,他就一诺千言,不因情势危急而弃人不顾,他是一个重诺重信之人。而王朗尽管开始有救人帮人之心,但一旦自身难保的时候,便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他是一个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轻诺寡信的人。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不:通“否”,译为“不在”。
(2)词类活用
歆辄难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为难”。)
(3)特殊句式
何为不可?(宾语前置句,“何为”是“为何”的倒装)
【课外知识补充】
关于《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小说。《世说新语》就是这一时期志怪小说中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全书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书中记述了汉魏至晋宋间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轶事和言论,时间跨度在三百年左右,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以及习俗风尚等许多方面。因此它不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世说新语》中有一些记载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表现了比较进步的道德观。如荀巨伯笃于友谊、重义轻生的故事,管宁鄙视金钱富贵、严于择友的故事,陶侃注意节俭、物尽其用的故事,郗超不以个人好恶论人、肯定谢玄必能抗敌的故事,陶母教训儿子要公私分明的故事,周处勇于改过、为民除害的故事等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或方面,肯定了人物的某些长处或美好品质,至今仍能给人以启发和借鉴,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书中有许多成语,如“难兄难弟”“咄咄怪事”“拾人牙慧”“一往情深”等,至今还为人们所运用。
【同步达纲练习】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2)幸尚宽,何为不可()
(3)陈太丘与友期()
(4)太丘舍去()
(5)既已纳其自托()
(6)宁可以急相弃邪()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胡贼攻,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2)贼既至()
(3)遂班军而还()
(4)一郡并获全()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9.(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10.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11.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王徽之居山阴,夜大雪,眼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寺》。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王徽之因兴而行,又因兴而返,不为目的所羁绊,好似那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洒脱。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古人所说“不为外物所役”,王徽之做到了。目的是何物?是实质的,是人们所想达到的,可这个东西在王徽之眼里还不及那突发的诗兴来得重要。因兴而去,兴尽而归,这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这件事若是安排在赶了一夜路,已站在目的地门前的大前提下,这就让世俗里的人无法理解了。
古人尚不能解,那么放在现代呢?在“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里,整天忙着挣钱的人们是不会白费力气做这件毫无实质收获的事。制定一个目标,为达到目标而努力,不达目的善不罢休,这就是现今以物质至上的观点。但我们换个角度看,效率、结果固然重要,可我们真正获得的东西是从过程中得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欢笑,有哭泣,有感动,有无奈,也许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们乐在其中,品味了苦尽甘来,比起最后那个干巴巴的目的,这个过程真的是浪漫得多。
而相较于王徽之那个时代,现今社会要复杂得多。金钱、权利、地位、荣誉,人们追求地更多,同时所羁绊的东西也会更多。人们被这些东西绑起来了,只能缩手缩脚的活于世中。
再说说如我一样的学生吧,对一个穷书生,一个身无长物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该是一件单纯的事情,可有哪个学生会为了学习而学习呢?种种外界因素让我们的身心疲惫不堪,只为得到那一纸成绩单,可真正学到的又有多少东西呢?
学习变得不再单纯,强烈的目的性,它早已变得是面目全非了。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每个人都可以给它来上那么一下。
中国的高考制度,在家长,老师,学校“齐心协力”下,成功的把学习死死的绑在了那单调的阿拉伯数字上。学习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他变得似乎与每个人都有关联,老师、家长的期望,学校的升学率,这些都与我们的学习紧紧相连。在我们身上背负得越多,最后的目的也就越重要,这就像是层层的堡垒,我们被它困住了。
那么何时我们的心灵与肉体才能得到释放?其实答案可以是:随时。我们虽不能改变社会现状,但生活与学习的心境是由自己支配的。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自我解放,在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快乐,那么即使不能做到王徽之那么洒脱,也可以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
第一课时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资料链接】
《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给你的启示?
1、“王石争豪”
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互不示弱。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资助王恺。他曾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与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葳蕤,相映成趣,少有可与之媲比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自鸣得意,谁知石崇看后,就用铁如意敲它,应手而碎。王恺既惋惜,又觉得石崇在妒忌他,一时声色俱厉。
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叫下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尽数取出,不乏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且光彩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2、“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绰,为什么不呢?”
不一会儿,强盗尾随而至,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担虑这一点。现在已经答允了他,又怎可出尔反尔,抛下他置之不管呢?”
3、“郗太傅招婿”
郗太傅派遣门生给王丞相送去书信,打算在王家子弟当中挑一个做女婿。王丞相对信使说:“你到东厢房随便挑选吧!”
信使回去禀报郗太傅:“王家的小伙子都不错。只是一听说您来招女婿,就都拘谨起来,惟独有一个袒露肚皮躺在床上,没听到似的。”
郗太傅捋着胡须说:“这个人才是我的贤婿啊!”于是又派人去探访,得知是王羲之,遂将女儿许配给他。
4、“雪夜访戴”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一夜忽然下起大雪,他睡醒过来,踱步出屋,酌酒赏雪,情不自禁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
触景生情,他想起了住在百里之外的剡县的戴逵,于是当夜乘小船溯江而上,次日天亮才到了戴逵家门,但他并没进门,而是折船返回。
同行的人十分纳闷,就问他,王徽之坦然地说:“我原本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尽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自学检测
读文言文,学会断句,进行圈点勾画,学会积累。
1、写出自己找出的生词并注音
2、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写在下面。
3、疏通文意,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并想办法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4、读文后的感悟。
验收学习
用自己的语言把本文的小故事精彩扩写出来。写在下面。
71009《咏雪》学案
第二课时自学提纲
学习目标
1、辨析本文人物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并以此判断本文的主人公。
2、感受主人公的文学素养并学习。
自学检测
研读课文,学会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拓展思维,培养创新
④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验收学习
1、英语中有26个字母,请你从除下面例句以外的剩下的23个大写字母中任选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 :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2、背诵课文《咏雪》
一、预习课文:
1.学生课前诵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疏通文意。2.质疑问难。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课文: 1.导入设计:
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
同学们,其实像他们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2.作者、作品简介:
(1)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2)《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从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三、学习新课:
1.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2.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高兴)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5.五读课文能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讨论: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请欣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李白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
五、课堂总结: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不俗之才。
六、布置作业:
1.当咏出喻雪佳句后,谢太傅全家人的心情会有什么反应? 2.请你体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复习检查
背诵、翻译课文。
二、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蕴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强调不----通“否”。)
2.学生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3.齐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指名2个学生质疑字句,师生共同答疑。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乃:才)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④区分尊君(尊称)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
五、研读课文、讨论探究 1.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聪明 机智)
3.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六、拓展延伸
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 有用吗?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
(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补充中外名人讲诚信的名言: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波斯 昂苏尔·玛阿里)
七、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八、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的字词练习。2.完成基础训练作业。3.补充阅读: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九、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 白雪纷纷何所似
(考题)
兄子;撒盐空中(笑)欣赏赞扬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道蕴才气
补充评价:无弈之女,王凝之之妻 身份之贵(侧面衬托)
陈太丘与友期
交代 期行——不至——舍去——乃至 开端 父友:问
元方:答 针锋相对
高潮 父友:怒——非人哉 据理驳斥
元方:曰——无信无礼 正直不阿 尾声 父友:下车引之 聪慧明理
客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 聪明 机智 讲 信礼 “王石争豪”
石崇和王恺争比阔绰,互不示弱。晋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资助王恺。他曾把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送与王恺,这棵珊瑚树枝条葳蕤,相映成趣,少有可与之媲比的。王恺拿来给石崇看,自鸣得意,谁知石崇看后,就用铁如意敲它,应手而碎。王恺既惋惜,又觉得石崇在妒忌他,一时声色俱厉。
石崇说:“不值得遗憾,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叫下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尽数取出,不乏三尺、四尺高的,树干、枝条举世无双且光彩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惘然若失。
启示:目光短视、敝帚自珍者,必须打破。
“急不相弃”
华歆、王朗一同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马上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
王朗说:“好在船还宽绰,为什么不呢?”
不一会儿,强盗尾随而至,王朗就想甩掉那个搭船人。华歆说:“我当初犹豫,就是担虑这一点。现在已经答允了他,又怎可出尔反尔,抛下他置之不管呢?” 启示:不要轻易许诺;既已许诺,就要善始善终。
“郗太傅招婿”
郗太傅派遣门生给王丞相送去书信,打算在王家子弟当中挑一个做女婿。王丞相对信使说:“你到东厢房随便挑选吧!”
信使回去禀报郗太傅:“王家的小伙子都不错。只是一听说您来招女婿,就都拘谨起来,惟独有一个袒露肚皮躺在床上,没听到似的。”
郗太傅捋着胡须说:“这个人才是我的贤婿啊!”于是又派人去探访,得知是王羲之,遂将女儿许配给他。
启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保持自己本色的人往往更受欢迎。
“雪夜访戴”
王徽之居住在山阴。一夜忽然下起大雪,他睡醒过来,踱步出屋,酌酒赏雪,情不自禁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
触景生情,他想起了住在百里之外的剡县的戴逵,于是当夜乘小船溯江而上,次日天亮才到了戴逵家门,但他并没进门,而是折船返回。
同行的人十分纳闷,就问他,王徽之坦然地说:“我原本乘酒兴而来,现在酒兴尽了,何必一定要见到戴逵呢?”
【七上世说新语二则】推荐阅读:
世说新语二则说课稿05-24
8《世说新语》二则 教学反思10-19
世说新语《期行》、《乘船》11-05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06-11
世说新语导学案12-09
世说新语排调有感07-07
世说新语的翻译和原文10-18
世说新语读后感500字11-12
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含答案)07-28
读世说心语2有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