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扶贫制度(共7篇)
乡镇扶贫工作总结(乡镇扶贫工作总结)
x 年,我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村工作和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扶贫工作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为核心,以“基础先行、产业支撑、民生为本、党建保障”为总体思路。积极制定发展规划,大力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健全扶贫机制,强化扶贫责任,全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五项工程,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现总结如下:
一、扶贫村基本情况
全乡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 737 户 1958 人,占总人口的%。共有石垭口村、蔡家坝村、丁家山村 3 个建档立卡村,三个贫困村均分布深丘,村级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信息闭塞,农业生产滞后,无主导产业,工业、矿业经济仍未起步,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李子、烟叶、花生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规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乡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我乡引导各扶贫村通过召开党员组长会议,民主产生了村理财小组,成立了村监督委员会,产生了纪检委员与村报帐员,重点项目的实施与招投标工作均通过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按阶段公布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
设。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乡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一是土地整治全覆盖。积极争取县国土资源局支持,投资 600 万元,硬化丁家山 1 组社道公路 3.5公里,4、5 组土地调形 300 亩,维修山坪塘 11 口,便民路5 公里,维修整治灌溉渠道 1000 米,目前该项目完成代理机构招标,正在施工队伍招标,预计今年年底入场施工。二是道路建设全覆盖。丁家山村泥结碎石路整治 6.5 公里,硬化石垭口村、周家河坝村社道 10.4 公里,此外丁家山于家弯至胡成兵门前2.5公里及5组1公里村社道路已完成招投标,正在公示。三是饮水工程全覆盖。积极争取县水务局支持,通过 x 年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在石垭口村龙王井建成 300m3水池 1 个,在丁家山村回头弯建成 310m3 水池 1 个,完成管网铺设 5.7 公里,解决了 180 户 610 余人安全饮水难题,目前,全乡安全饮水的全覆盖。四是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在蔡家坝村投资 200 余万实施农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了蔡家坝村的群众照明质量,直接受益群众达 198 户 486 人。五是修建
村级活动场所。在石垭口村投资 10 万元改建了村级活动中心,解决了该村办公面积小,无处办公、无地开会等问题。
(三)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三个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了青脆李种植基地1500 余亩、烟叶基地 1000 余亩,魔芋种植基地 500 余亩,为群众增收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上海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 10%的劳动力是雇佣本乡农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 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470 人,人均增收 267 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x 年我乡 7 个帮扶单位,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阵地建设、技术培训等各方面积极开展扶贫工作,为帮扶村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解决了修路的部分经费,组织技术人员修建水渠,累计投资达 30 余万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四)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一是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发放大米 1500 公斤、棉被 186 床、春节慰问金 1.23 万元、救灾救济金 10.3 万、门诊救助金 0.78 万元;新农合全年报销 24000 余人次,金额 482 余万元。低保进行动态管理,做到随进随出,重点清理了乡村组干部及其亲属享受低保情况,共清理取消不符合条件 67 人,重新申请评议批准低保户 121 人,申报待批低保户 52 人,解决五保户 30 人。残疾工作今上年做了大量的智慧量服录入工作,调查走访了解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办理重度残疾 22 人,办理二代残疾证 35人,送辅助器具轮椅 3 台。
首页 12 尾页
分页阅读第 1 页:乡镇扶贫工作总结第 2 页:主要做法
主要做法
(一)“四个到位”强推进。一是思想意识精准,认识到位。结合每周一开展的理论业务知识大讲堂,组织乡、村、组三级干部深入学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使其深刻认识扶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了思想早发动、行动早安排。二是贫困户确定精准,管理到位。整合乡纪委、乡农业服务中心等骨干力量组建 3 个工作小组,采取驻村巡查、逐户上门走访、召开院坝会等方式,调查复核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来源、住房条件、贫困类别、致贫原因等信息,实现了对全乡 737 户 1958 个贫困人口的精准管理。三是帮扶
措施精准,落实到位。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五三四五”工作法,即“五型”分类施策、“三方”整体联动、“四项”机制助力,“五大”全面覆盖,其做法被四川省扶贫网、四川党建之声等多家省市媒体转载。四是政策领悟精准,宣传到位。采取党委书记领学、县委宣传部理论骨干集中解惑等方式,认真学xxx省、市、县关于扶贫攻坚相关政策,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通过制作展板 16 块、标语 22 条、岩标 40 余条,印发《扶贫攻坚 30 问》400 余份、并撰写了《快板书:精准扶贫到咱村》,组织腰鼓队,于 9 月 29 日在沙坝村集中演出,真正让群众理解扶贫攻坚实质,得到群众广泛支持,在 x 年 10 月全县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测评中获得了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二)“三个关口”保实效。一是严把工作进度质量关。按照全县统一规定时限对工作任务进行倒排,严把时间和进度关,明确贫困户识别、制定贫困户帮扶措施、制定贫困村的帮扶计划、特色产业发展等每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和要达到的工作质量,确保扶贫各项工作任务按时按质完成。二是严把工作监督关。抽调乡纪委、乡党政综合办工作人员、部分村社干部成立扶贫工作督查小组,主动邀请村社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定期开展督查,全面了解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对重点任务落实情况加强督查和跟踪问效。进一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坚持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定
期公告公示制,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加大政务、财务公开力度,积极配合县审计局开展好资金和项目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三是严把动态管理关。按照“民主评困、三榜公示”的原则,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实行动态管理,对因灾、因病等返贫的农村居民及时认定为扶贫对象,对已脱贫的扶贫对象,及时取消享受的扶贫政策待遇,对复查中发现的不符合贫困条件的农户坚决予以退出,真正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
(三)四个机制”促落实。一是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乡扶贫工作方案》、《乡 x-2020 年扶贫工作计划》,《乡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做到了领导落实、人员落实、工作落实、职责落实。二是健全技术保障机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邀请县委宣传部、县农业局等单位专家到村开展培训活动 9 次,先后组织石垭口、丁家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 XX 县、XX 县学习考察青脆李和青皮梨产业发展,有效提高了产业发展能力和劳动技能水平。三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围绕贫困村脱贫规划确定的内容,积极与农业、扶贫等部门对接,主动争取基础设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项目资金 2580 万元,对主导
产业、社会事业等建设提供支持。四是完善考核评比机制。推行“周述职、月报告、季小结”考核评比制度,每周一工作例会前,各贫困村社干部、乡扶贫工作分管领导及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就上周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作一次述职;每月底村党委及驻村工作组向乡党委、政府上报本月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每季度组织乡干部、村社干部召开一次扶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广泛邀请县扶贫移民局、村社干部、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退休干部等,到贫困村座谈,全面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听取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动征求群众意见,寻求解决办法和推进措施,确保了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我乡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贫困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要全面脱贫,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形势依然严峻:一是扶贫项目多,且工程量大,项目资金总量大,各贫困村经济基础薄弱,启动资金不足,无资金周转能力。二是年初部分计划项目还未完成。年初计划实施的道路建设、产业项目等至今还未完工,欠任务较多。三是农民思想认识不高,主要表现在赶超求进思想不强,得过且过,缺乏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的思想认识,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等、依、靠思想严重,对参与式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存在抵触心理,配合程度不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扶贫开发进程。下
一步,我乡将继续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帮助贫困村以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巩固扶贫成果,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一是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宣传力度,进一步创新载体,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转变贫困户脱贫致富观念,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
二是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提高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加大与县扶贫移民局、县交运局等县级部门的协调力度,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加大在建项目推进力度,采取定期督查,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等方式,全面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加大已建成项目的后期管护,组建管护巡查队,对已完工的项目进行定期巡查,确保已建成的项目切实发挥实效。
三是紧紧围绕村集体增收和贫困户脱贫的中心任务,进一步加大到周边县市区的学习力度,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对我乡前期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炼,逐步探索建立增加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狠抓机制落实,稳步提高贫困户收入。
首页 12 尾页
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现有的主要政策依据是《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来说,其目标是解决转型过程中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毫无疑问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新时期扶贫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针对当前和长远的扶贫目标而言,有限的扶贫资源如何发挥最大效应,以及妥善处理扶贫资源利用中公平和效率的关系。解决上述问题,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法律制度供给。
1 扶贫资源需要整合
整合扶贫资源,是由于扶贫资源供给不能满足新时期扶贫开发任务的需求,现有扶贫资源的使用相对于扶贫开发的目标而言效率低下,扶贫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导致的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1.1 扶贫资源供给具有有限性
我国的扶贫开发是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步明确和强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在于实现城乡统筹,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新时期扶贫开发目标的实现,对扶贫资源的投入量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扶贫资源投入增长较慢,社会扶贫资源动员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需求。从总体上看,扶贫资源具有稀缺的特点。
1.2 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扶贫开发事业中,有专门扶贫、部门扶贫、定点扶贫、捐赠、财政扶贫等多种形式,虽然扶贫资源供给多元,但是多口资金缺乏统筹机制,不同的资源供给主体对扶贫资源的使用提出不同的要求,导致扶贫资源使用方向分散,难以发挥资源整体优势,难以满足由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劳动力素质等决定的扶贫对象需求。
扶贫资源利用效率低,还源于扶贫主体利益取向的复杂化。在扶贫开发事业中,扶贫工作涉及的利益主体包括扶贫资源的供给者、扶贫资源的管理者、扶贫资源的受益者。应该说,每个主体都有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主体之间由此形成利益冲突或失衡。这种冲突和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不同类型利益主体间存在利益失衡。如村级组织和村民之间,村级组织更加关注全村贫困状况的改善,而贫困农民则关注贫困资源是否落实到自己头上;再如贫困村庄和地方政府之间,二者都希望从外部获取更多的扶贫资源,但是地方政府更关注能给地方政府带来扶贫政绩的项目,由于贫困村庄不能很好体现地方政府的扶贫政绩,往往被排斥在项目之外。其次,同类利益主体间也存在利益失衡。如由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县级政府在资源供给能力上有差异,上级政府的财政扶贫投入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投入,而越是贫困地区财政配套能力越差,不配套又会失去扶贫项目并丧失发展机会。如此种种,不同利益主体制度需求各有不同,也导致了扶贫资源利用的低效率。
1.3 缺乏整合机制易导致扶贫资源流失
像其它任何经济要素一样,具有稀缺性的扶贫资源同样追求的是效率最大化,尽管这里的效率并不当然表现为经济意义上的回报。例如,在现有的扶贫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帮富不帮穷的现象,某一贫困地区的扶贫资源过于集中于一两个村。这种情形的出现,除却人际关系因素,是由于扶贫资源投入者追求扶贫资源的叠加效应,叠加之后的扶贫效果难以归因于特定的资源贡献,也便导致每个资源投入者可以将全部扶贫绩效关联于该部分资源的投入。但是,就扶贫制度本身而言,其目标是追求公平最大化,即实现各个贫困地区的共同富裕。所以,扶贫资源投入者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与扶贫制度安排的目标会产生偏离,扶贫资源投入者效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与扶贫追求的公平最大化的价值追求之间相悖,从而导致扶贫资源不当流失。
在扶贫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的扶贫资源使用叠加导致扶贫资源流失外,还存在着扶贫资源使用分散的现象。例如,有些地方贫困村在修建扶贫公路时,不同路段分别由不同部门投资,最后导致道路一段是水泥路面、一段是砖面,而且有的地方根本衔接不上。这种状况体现出当前多部门多层次管理扶贫资金,致使扶贫资金投入的方向明显带有不同部门和地方以及不同管理层面的利益目标,难以使扶贫资源形成合力,也使资源的跑冒滴漏现象有了机会。
扶贫资源最终都是用来解决扶贫对象的贫困问题,但由于扶贫资源的类型多元化,有些扶贫资源侧重于解决整体贫困问题,如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扶贫资源侧重于解决个体贫困问题,如各种物资资源。如果对各种扶贫资源针对的对象瞄准不清容易导致扶贫资源使用低效率问题。在很长时间内我国都以县为基本扶贫资源分配单位,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际扶贫资源利用的稀释和遗漏效应。虽然现阶段强调整村推进和扶贫到户,但实际上扶贫资源无法完全实现直接针对贫困户的发放。以县为基础的资源分配机制使得财政扶贫资金只用于居住在重点贫困县的贫困人口,无法全面惠及居住在贫困县以外的贫困人口。
2 扶贫资源整合需要健全制度
扶贫资源整合,从根本上说需要依赖于健全的制度,而健全的制度,应当体现规范性、稳定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要求。
2.1 资源整合需要规范性制度
随着我国扶贫开发事业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新问题,给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扶贫资源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如何公平地配置扶贫资源和如何使扶贫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收益存在着诸多矛盾。在新形势下,单纯依赖政策或行政手段已经不可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规范性的制度手段,明确扶贫资源的动员和配置方式,明确不同部门和各级政府的责任,整合现有的扶贫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扶贫开发中的临时性和随意性,使扶贫工作体现出发展公平和以社会整体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
2.2 资源整合需要稳定性制度
由于已经脱贫和尚未脱贫的农户在动态的变化中,即便是不断增长的扶贫资金的投入,不同区域获取国家扶贫资源在数量上还是不稳定的。从社会扶贫层面上而言,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主体类型多样,资源供给渠道多,层次广,但由于不同主体在扶贫中的利益诉求不同,社会扶贫资源的供给途径和规模缺乏稳定性。
正是由于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数量上的不稳定,社会扶贫资源供给途径和规模的不稳定,加上其他社会主体在扶贫过程中参与的主动性不足,因此,整合扶贫资源应建立相应的稳定机制,保障扶贫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和渠道的畅通及供给的稳定。
2.3 资源整合需要可操作性制度
中国30年的扶贫开发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扶持力度,社会力量也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体上看,扶贫资源供应量在不断增加,但由于资源缺乏整合而带来的低效率问题日渐显现。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如何把这些分散的扶贫资源进一步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把社会资源转化为社会资本,盘活这些潜在的发展资本。减少扶贫资源在帮扶过程中被不同利益群体层层截留的可能,通过整合形成规模,集中力量解决更多发展中的问题。这些措施的实现,都有赖于建立相关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以明确财政扶贫资源的供给义务主体、社会扶贫资源获取的支持措施、扶贫资源使用过程的监管、资源使用对象的确认条件和程序、贫困人口在扶贫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参与权保障等内容。
2.4 资源整合需要权威性制度
我国现阶段对扶贫开发工作的规范主要体现在在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个别的地方立法中,缺乏统一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制度,法律责任不明确,政府提供的扶贫资源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挪用、挤占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资源的管理者转变成资源的窃取者。例如,某县检察院在办理某村会计韩某涉嫌贪污奶牛款的案件中,通过对扶贫户的实际走访、调查,发现该村村支部书记杨某、会计韩某伙同该村村民宋某等人,勾结县扶贫办委托的购牛经纪人吴某,在扶贫奶牛的发放过程中,采取虚列扶贫人员名单,私刻村民名章、伪造签名等手段大肆骗取扶贫奶牛补贴款,共骗取33头扶贫奶牛补贴款共计9万余元的犯罪事实。实践证明,需要建立权威性的制度来保障扶贫资源的正当使用。
3 现有制度供给不能满足整合扶贫资源的需要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中重要的一项即是:农民的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依赖政策,更需要依赖法律。只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才能够满足整合扶贫资源时规范、稳定、可操作和权威性的要求。
在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历史中,有关的法律制度促进和保障着该目标的实现。现行法律涉及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有:《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小企业促进法》、《乡镇企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等20多部。这些法律在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发展、在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在满足贫困地区社会保障需求、激励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方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实践看,诸多的与农村扶贫开发相关的法律,于其制度本身乃至整个体系上都有着不足之处,不仅使原本有限的扶贫资源不能实现利用效率最大化,从长远来看,也无法满足对资源整合的要求。
3.1 现有法律制度不能满足扶贫资源动员的需要
从总体上看,现有法律关于贫困地区扶持扶助的规定屈指可数,仅在少有的法律中有较为原则的规定。同时,现有的法律规范大多属于倡导性和指导性规定,且目标仅集中在政府扶贫工作的整体上,主要是明确财政资金直接投入职责,缺乏约束性。从现实的扶贫资源来源看,社会扶贫资源的比例在不断增高,但现行法律对组织和引导社会扶贫资源欠缺具体的操作性措施。例如,在激励企业参与扶贫方面,《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而实践中,许多责任型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捐赠数额已经远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抵扣比例,造成了捐赠主体税负的增加,特别是在发生重大捐赠事件的过程中,这一制度对于动员企业通过捐赠方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会有不利影响。
动员扶贫资源,需要通过法律制度明确动员主体、动员对象、动员机制等相关措施,但整体上看在这些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着法律缺位的现象。
3.2 现有法律制度缺乏扶贫资源供给、使用和监管的组织载体的规定
不论是扶贫资源的供给,还是资源的使用,以及对扶贫资源的监督管理,都需要明确组织载体,这是明确法律义务主体的基本要求。但是,从现行法的规定看,这些方面的法律制度缺失严重。在资源的供给方面,一是各级政府应当承担的扶贫资金、物资缺乏主体性规定,导致政府层级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源供给责任不清;二是关于社会扶贫资源的动员,依赖的是社会力量的自觉意愿,缺乏具体的组织载体,对社会扶贫参与者提供信息等服务的平台也难以形成。在扶贫资源使用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也都不能发挥整合扶贫开发资源的职能。
3.3 现有法律制度缺乏扶贫资源整合机制的规定
扶贫资源的稀缺性和易流失特性,决定了必须通过立法建立扶贫资源的整合机制,以使有限的扶贫资源管理最大限度契合扶贫目标。实践中,多元途径的扶贫资源获取途径导致了扶贫资源利用上的分散和低效,解决这一矛盾也必须从完善资源整合机制着手。但是,从现行法的规定看,号召、鼓励性的规定过多,对扶贫资源分散低效使用的现实缺乏制约,既没有资源整合主体的规定,也没有资源整合手段的规定,资源供给主体缺乏有关贫困主体和状况等扶贫资源需求信息,资源使用的叠加现象难以规制,资源供给、使用、监管或者评估缺乏衔接。
3.4 现有法律制度对扶贫资源整合缺乏刚性约束
基于扶贫资源获取途径的差异,在立法中应当区别对待,明确法定义务和倡导义务。对于国家设立的扶贫机构和参与扶贫的党政机关,以及公共扶贫资源管理机构和扶贫资源的使用者,应当明确其在扶贫开发中的法定义务;对于企业和个人志愿者参与扶贫,更多应为倡导性义务。但是从现行法的规定看,对于法定义务和倡导义务缺乏细分,对于相关主体应当履行的法定扶贫义务没有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缺乏明确的责任,对于因行为不当而导致扶贫资源流失或者低效的,也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追责机制严重缺位。
综上所述,尽管伴随着我国扶贫开发实践的深化,相关的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并对扶贫工作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扶贫目标从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逐步向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的转变,随着新时期扶贫工作中扶贫资源类型的多元化、资源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扶贫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着对扶贫资源进行整合的必要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论是具体制度可操作性的程度,还是制度体系的完整性,都有着诸多缺陷,并且由于其政策性多于法定性,主观人为性多于客观程序性,同时又因为没有制度保障造成的随意性,导致了扶贫投入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最终造成了扶贫资源的浪费。所以说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对资源整合的要求,进而无法实现对扶贫资源效率最大化的利用。鉴于此,为适应新时期扶贫要求,有必要通过立法进行制度完善。
4 制度完善的建议
对扶贫资源使用而言,要强调公平与实质平等,法律制度安排也应围绕这个目标。同时,扶贫立法也应树立资源意识,即须以扶贫目标的实现作为衡量各类扶贫资源配置有效性的尺度。资源投入使用更有效地贴合扶贫目标是对公平、平等的具体体现。通过对扶贫开发相关制度的梳理,可以发现我国现行有关扶贫的制度供给是不充实的,法律位阶过低,规定过于分散,欠缺一个系统的法律制度对扶贫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所以本文拟从筹集、分配、使用、监管等角度给扶贫资源整合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以立法的方式弥补现有制度供给的缺失。
4.1 扶贫资源筹集
如此所述,现行法中国家扶贫制度建设的层次性定位不规范,导致对扶贫开发的各个实施主体强制约束力不足,不能有效解决扶贫资源供给不足,缺乏连贯性,区域不平衡,覆盖面有限,组织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从政府职能来讲,国家应当通过立法方式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扶贫制度,由政府或其部门依法实施相关的扶贫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应当是统筹和安排相应的扶贫资源,建立资源传递的途径并进行监管。
扶贫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以国家扶贫为主的扶贫制度体系中,社会扶贫在彻底消除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也具有客观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在现有扶贫工作实践中,一些地方政府在扶贫决策上,在扶贫资源的分配上,扶贫资金的额度及流向上,扶贫项目的种类、大小以及是否可获批准上随意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力量难以介入,参与扶贫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所以,应当在通过立法规范政府扶贫工作的同时,明确措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为其建立畅通的参与渠道,并不断培育公民及其他社会主体志愿精神,提高扶贫参与意识,扩大社会扶贫资源来源渠道。
4.2 扶贫资源分配
在扶贫立法过程中,应当坚持资源分配公开、透明的原则,保障农民和扶贫对象能够及时了解国家扶贫政策、扶贫措施以及扶贫区域内部的项目安排和实施情况。同时,也使扶贫政策决策者和管理部门能及时掌握扶贫对象的扶贫状况、脱贫需求和扶贫项目效果等信息。通过包括扶贫开发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在内等渠道推动扶贫信息的对称性,进而提高扶贫项目的针对性并调动贫困农民对扶贫政策实施的积极性。
资金投入是扶贫的主要方式。对于扶贫资金投入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扶贫资金偏离或截留,以及扶贫资金的到位率低与扶贫资金管理松懈,必须通过强化扶贫资金的透明管理予以解决。加强对扶贫资金的透明管理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严格厘清各扶贫资金管理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管理的范围和投放的领域与形式。无论是一个还是多个部门掌握扶贫资金,对其职责范围和使用权限都必须加以明确。第二,压缩扶贫资金审批与投放的层次。扶贫资金的审批权应落实到县,贫困农民或贫困村直接向掌握扶贫资金的部门申请资金。第三,对扶贫资金的发放和使用进行严格监督。第四,严格执行扶贫开发工作信息公开、公示制度。县乡各级政府及村委会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将与扶贫相关的各种信息、扶贫政策落实的细节、评定标准、扶贫项目进展等农民及扶贫对象关注的问题进行公示,让扶贫资源管理和使用的过程接受社会监督。
4.3 扶贫资源使用
扶贫资源的使用应当坚持公平性的原则。一方面,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偏离,往往导致处于弱势地位的穷人无法机会平等地分享扶贫资源和减贫过程中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种种不公平的制度障碍将阻扰贫困人口平等参与扶贫资源和发展机会的分配,再加上落后的农村地区多为地理偏僻、道路和通信落后,这些地方既无法直接融入到正常的商业活动之中,也难以平等地得到就业和商业机会;另一方面,扶贫资源的使用也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与效率密切相关,整村推进过程中扶贫效率与公平的兼顾直接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再次,公平性的问题不仅体现在不同的区域中、也体现在同一区域不同的贫困对象间,扶贫立法需要周全安排不同层次的公平问题。
4.4 扶贫资源监管
对扶贫资源的监管主要是对扶贫资金、物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扶贫资源监管,需要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着手。具体来说,完善的扶贫资源监管制度应当涵盖:第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主管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明确扶贫开发资金和物资的分配使用,及时纠正违规行为;第二,扶贫开发资金应当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第三,设立严格的审计、监察监督制度,定期对扶贫开发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第四,各级人民政府及扶贫开发主管机构应当依法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本级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扶贫开发资金的管理、使用和分配,项目申报、立项、审批等方面的信息;第五,贫困地区的村民及其推选的代表有权对本村扶贫开发资金、物资等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结语
为切实贯彻落实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关于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要把这种做法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的要求,萍乡市委为使定点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作为锻炼培养干部、支持贫困村建设、改变贫困村面貌的重要举措,决定从市、县直机关组成58个定点扶贫工作组进驻58个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加上省派的9个工作组,全市67个重点村都有一个工作组帮扶,在帮助重点村通水、通电、通路、助学、助医、助业和发展经济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成效
四年来,在定点扶贫工作组的指导支持帮扶下,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是村级规划项目完成良好,全市67个重点村2006年规划项目469个,到2008年底已累计完工项目308个,占“十一五”期间规划项目的66%。2009年在建项目101个今年底可全部完工。
二是村级班子建设明显加强。一类村级班子由2006年的14个增加到2008年的58个,其中获“红旗村党支部”称号的占到28个。
三是贫困状况进一步缓解。67个重点村三年贫困人口下降了40%,贫困人口从2006年的16891人下降到2008年的14030人,低收入人口从2006年的30595人下降到2004年的20864人,重点村年人平纯收入从2006年的786元,增加到2008年的1427元。
四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修建公路228公里,修建桥梁83处1608米,修堤坝、水渠、水圳共69890米,除险加固小水库16座,修建小水电站1座1000千瓦,解决无电自然村252个、农户3906户,新建排灌站2座,修建饮水工程174处,铺设饮水管道38264米,51个村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16484人饮水困难,架设输变电线路27700米,解决了近8万人的行路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近2万亩,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两个100%和96%。
五是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三年来在重点村改造小学危房13所12438m2,新建村级卫生所12个,新建农民科技文化活动楼40栋23800m2,架设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线路17000米,建移动电话基站5个,重点村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0.54%,缺医少药状况有所缓解,100%的行政村能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群众的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努力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制度化
萍乡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来抓,精心组织,推进了定点扶贫制度化。一是建立定点扶贫工作的检查表彰督查激励机制。我市每年对定点扶贫工作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结果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文进行通报。二是建立定点扶贫走访、座谈会机制。2006年以来,市扶贫办走访市、县工作组3次,市政府召开中央、省直机关驻萍定点扶贫工作组座谈会一次,莲花、上栗、芦溪县扶贫办召开驻本县定点扶贫工作组座谈会2次。三是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对省直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组每季度进行一次联系沟通,互通情况,争取他们的更大支持和帮助。2007年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10个中央、省直机关驻萍定点扶贫工作组单位发汇报函1次,反映很好。四是建立扶贫档案制度。每个定点扶贫工作都建立一份扶贫工作档案,记录定点扶贫工作组的工作历程,通过工作成绩看变化,提升定点扶贫工作质量。五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求每个工作组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达到建设一个战斗力、凝聚力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六是建立干部培训机制。从2006年到现在,共举办了3期定点扶贫工作组长,重点乡镇、村书记或乡镇长、村主任培训班,培训干部300多人,通过学习提高了工作能力。七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每年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部署工作,分配和明确任务。
(二)工作到村,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
各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深入重点村,工作在重点村,因地制宜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为重点村办了大量的实事、好事,有力地推进了定点扶贫工作,受到重点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1重调研,把工作做到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带头挂村扶贫,经常深入重点村开展调查研究,召开联席会。指导制定发展规划,为重点村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市四套班子领导每季1次到自己挂点的重点村开展调研,召开联系会或座谈会,与工作组、村干部一起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强班子,加强村级组织建设。针对重点村“两委”班子成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观念落后的状况,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把村级班子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经常组织村干部学习中央、省、市委文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村干部的理论政策水平,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村民办好事的思想觉悟。帮助村“两委”完善各种制度,建立村务公开、项目资金公示和议事、决策、用制度管人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
3扶资金,加快规划项目建设。为解决规划项目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挂村领导和定点扶贫工作组想基层之所想,采取“单位拿一点,干部职工捐一点,挂点领导解决一点”的办法,共无偿扶持和引进无偿资金达4846多万元,投入规划项目建设,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
4帮技术,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三年帮助重点村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62期,培训农民1.9万人次,出资支持贫困劳力转移培训2千人次,扶助种养大户近1000户,协助重点村输出劳动力每年都在3000人次以上,各工作组通过发挥部门行业优势,帮助重点村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开辟了最有效途径。
5优环境,推动“三清三改”工作。各工作组把“三清三改”列入重点工作,发动农民积极参与,指导村干部抓好落实,共清理垃圾6000余吨,清污沟460处,清路障304处,改水174处,新建阴沟10000多米,改路168公里,改厕1006个,美化了环境,改善了生存条件,得到了重点村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
6帮贫困,关键时刻见真情。一是2008年萍乡发生百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各工作组积极行动,筹集100多万元资金物资奔赴受灾第一线,与村干部群众一起抗冻救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重点村干部群众深受感动。二是每逢春节,挂村领导和工作组都要带着资金物资走访慰问特困户。据统计,三年共走访慰问贫困户800余户,走访资金物资60多万元,使贫困户都能过上一个好年。三是社会扶贫帮扶力度大。全市开展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近万户,帮扶资金共计768万元,贫困户基本上都达到了脱贫致富目标。
三、主要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定点扶贫工作的关键
2007年6月,为使定点扶贫工作落在实处,萍乡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安排40位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挂点联系40个重点村,任务重的县委书记、县长和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挂点联系18个重点村,一挂四年不变。实行领导挂点联系重点村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深入到自己挂点联系的重点村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指导制定扶贫规划,帮助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落实“十个一”,是推动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重点村有市领导挂点联系后,许多以前工作组成员单位无法协商解决的问题迎仞而解,召集工作组开会,研究解决问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权威性、指导性。工作组成员单位既有动力也有压力,“逼”得他们把这一工作做好。特别是工作组成员单位感到自己做的工作,不但为群众所欢迎,而且也能直接得到领导的了解和认可。
(三)发挥优势是部门提高帮扶力度的重要途径
为搞好定点扶贫工作,激发部门活力,各工作组成员单位之间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引进项目,为改善重点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做了大量的工作,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在市领导亲自挂点联系下,为重点村想方设法引进项目争取资金,效果十分明显,特别在发展“一村一品”上,许多重点村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作者简介]欧阳成奖,男,江西省萍乡市扶贫办副主任;曾祥科,男,萍乡市扶贫办干部。
叙永县召开了县委十二届十次全委扩大会,制定了《关于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形成了“十大扶贫攻坚行动”方案。组织开展了“贫困精准识别、贫困户住房、贫困村交通状况”全覆盖专项摸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贫困底情实情。着力强化扶贫攻坚组织领导,落实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扶贫开发攻坚领导组双组长制,在领导组下专门设立推进办,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效监办、府办、财政、扶贫局主要负责人任副主任,在乡镇、部门抽调4名干部负责推进办日常工作,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的领导机构建设。
将“叙永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单位,增加3名事业编制,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中选拔25名工作负责、能力强、有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扶贫移民局,按每乡镇1名安排到乡镇专抓扶贫工作。
在县级涉农部门和相关综合部门完善扶贫内设机构设置,确定专人专职负责行业扶贫工作。各乡镇设扶贫开发办公室,确定1名专职人员,重点乡镇确定2名以上专职人员,采取县聘乡用的办法,充实乡镇扶贫干部队伍。强化扶贫综合目标考核,加大对乡镇、部门和帮扶单位的督导力度,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
2015年,镇扶贫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扶贫办有力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之北,丰乐河南岸,206国道穿境达8.5公里,351省道穿境过6公里,辖13个村(街),人口2.9万人,是典型的圩畈区。我镇建档立卡扶贫户453户732人,四圩、枣林两村是全镇重点贫困村,并下派两名扶贫工作队员,一名来自县招投标局,一名来自市中医院。
二、扶贫整村推进主要工作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镇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调整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党委书记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同时,同时,各扶贫村也成立了由组织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民群众参与扶贫开发、资金监督和项目实施。突出抓好了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了村支两委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公信力,为扶贫村脱贫致富、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健全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三会一课”等制度。为保证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从规范管理与民主理财角度出发,发挥村监督委员会作用,保证了扶贫资金使用公开、公正、透明。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狠抓扶贫项目建设。
年初,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让农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思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镇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村实际情况和村民愿望,突出抓好了重点项目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增加贫困村经济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困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四圩村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建立钢构厂房出租,年租金4.5万元;枣林村因地制宜,通过入股方式,把资金投入XX县久富田公司,年利不少于3万元。
3、群策群力,发挥特色,拓宽增收渠道。
一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贫困户根据本村特点,利用小额扶贫信贷,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已有河东村河坝组万家勤、街道安二组郭万定等,利用原村民组的塘,结合水利局挖当家塘机遇,进行承包养鱼。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县工业园、广州等地进厂务工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镇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荐有劳动力的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2015年我镇共转移贫困劳动力126人,人均增收950元。三是加强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系,多方争取资金,加快脱贫步伐。2015年我镇枣林村在帮扶单位市中医院的大力支持下,为帮扶村修了通组水泥路4.5公里,累计投资达34万余元,促进了扶贫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4、以人为本,协调推进,突出民生保障。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过程中,我镇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因为多数贫困户是低保户、五保户和因病导致贫困户,对这些户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帮扶和救助,五保户尽量动员他们入住敬老院;低保户列为全镇重点救助对象;因病致贫户,在城乡医疗救助、大病保险上给予倾斜,让这些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有保障,子女上学不愁,患病治疗能就治。今年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关心、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落实劳动保障各项政策。同时积极做好再就业服务和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续保工作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续保工作,充分发挥劳动保障职能作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镇劳动保障的各项工作。
一、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
今年,我镇继续在便民服务大厅安排专人为失业、无业、新毕业高校毕业未就业人员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和受理创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
1、今年办理城镇户籍人员就业失业登记证1685人,失业登记1742人,就业登记1393人,就业困难对象认定1509人;
2、受理部分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1000余人(此工作2016年3月底结束,目前还在受理中),3、申报公益性岗位人员(劳动保障、治安协管、交通协管、残疾专职、网格员)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841297元
4、受理小额担保贷款申请80人,经调查、审核,符合条件人员69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金额586万元;
5、指导高校毕业生14人申报了创业补贴,6、组织城乡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参加就业创业培训3期,共261人。
7、农村劳动力实名制更新2834人(新增2416人,指标变更35人,超龄删除383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二、社会保险工作扎实有效
1、今年,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参保、续保2.7万余人,全面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6198人(其中新参保544人,续保10136人,待遇领取人员5518人),对2011--2014年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10419名缴费人员进行了银行代扣账户录入,办理因参加失地农民社保、死亡、户口迁出等退保147人;
萨尔托海乡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乡,目前仍有贫困户491户,共2662人,其中人均67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为164户,808人,人均670元至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为327户,1854人。由于萨尔托海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耕地少、草场贫瘠,地处偏远、信息闭塞,农牧民文化素质低,各项经济建设发展缓慢,xxxx年人均收入仅达2477元,是青河县最为贫困的一个乡。为此我乡紧紧抓住扶贫重点乡的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开创了萨尔托海乡扶贫工作的新局面。
一、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各级扶贫组织管理。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要加强领导,建立一个完善的领导机构和组织网络,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从乡镇——农牧业村——贫困户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乡及时成立了乡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办公室,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亲自抓扶贫工作,同时由一名副书记、一名副乡长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实施,并在各重点村也相应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资金管理小组、项目监督小组等各项组织,每个重点村由一名副科级领导干部任组长,长期负责该村的扶贫工作,同时聘请了村里有威望的老党员、宗教人士,有文化的年青人、妇女干部,以及关心公益事业的农牧民群众等作为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扶贫工作,监督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实施。
为了确保扶贫领导机构切实能从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组织实施扶贫工作,我乡还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约束领导者的行为,如《扶贫资金管理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监督制度》等,还明确规定了各类领导小组、办事人员的工作职责,以完备的制度管理扶贫工作,做到从乡到村各级扶贫组织健全,人员落实、管理严格,加快了我乡扶贫工作的进度。
二、明确重点、理清思路,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工作。
扶贫项目的确定不但与贫困户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乡的经济发展,为此我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全考虑。一是广泛征求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意见,让农牧民群众提出本村经济发展的出路,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二是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确定我乡的发展思路为 “发展三项产业、搞好四项建设”,即:全力发展养殖业、积极调整种植业、大力建设林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牧民定居建设,促成牲畜良种基地建设,并紧密围绕这个思路,确定我乡的扶贫项目;三是与每年的工作计划相结合。我乡在确定扶贫项目时,首先把当年的工作重点列入规划之中,如棚圈建设、饲草料地开发等,利用扶贫项目资金,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四是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在选定项目时,优先考虑农牧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与农牧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哈拉乔拉卫生室建设、别斯铁列克村吊桥建设等,都是农牧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乡及时把它列入XX年扶贫项目中,进行申报。通过科学论证、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建议,我乡正确把握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服务、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结合实际,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的申报,为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富余劳动力。xxxx我乡根据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增收。首先组织富余劳动力前往石河子拾棉花,外出务工等,增加收入;其次要求在本乡实施的扶贫开发、水利建设等项目,必须有10%的劳动力是雇用本乡农牧民,通过参加工程建设,增加收入。xxxx年我乡共转移富余劳动力270人,人均增收67元。
内控制度是单位内部为提高财政管理工作效率, 防范和化解财政管理风险, 确保财政资金保管安全、规范运行, 以及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而制定的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制度、措施和程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不断增强, 在政府体制改革特别是财政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背景下, 乡镇财政管理模式也应随着公共服务型财政模式的建立而逐渐转变。内控制度作为防范和化解财政管理风险的重要手段, 是乡镇财政改革的必然选择。建立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具有重要意义:1.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完善有助于提高财政管理效率, 保证财政资产的管理安全和有效执行, 规避和化解财政管理风险, 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和资料的完整真实。2.乡镇财政能够为政府履行经济管理职能提供资金保障。完善内控制度有助于保证财政资金流通中的安全和有效执行。作为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方面, 乡镇财政管理的完善有助于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维护基层政权的稳定, 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3.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加强有助于保证财政资金的稳定与安全, 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受损害, 对于促进乡镇在遵循国家制度的前提下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强化有助于提高风险意识和加强监督管理, 能够有效的防范和避免财政风险、杜绝腐败, 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二、乡镇财政管理各环节的内控制度
建立健全乡镇财政内控制度, 需要明确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 建立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要坚持一下几个原则:全面性原则, 为防止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片面性, 需要确保内控制度贯穿于乡镇财政管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整个过程;制衡性原则, 内控制度的目的是形成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 因此内控制度要坚持专人专岗、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以及设置授权审批权限等方面;合理性原则, 内控制度要坚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的设置内控程序和规则, 以达到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建立健全乡镇财政内控制度, 需要分析乡镇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 针对不同的环节, 建立内控制度, 从而在整体上形成相互制衡的内控制度体系。具体来说, 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 管理环节的内控制度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设依赖于管理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在管理环节上, 主要内控制度可以分为:1.完善会计核算, 会计是乡镇财政内控的基础, 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 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2.明确岗位职责, 科学设置不同工作岗位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与权限, 要求不相容职务相分离;3.授权审批权限设置, 审批权限设置不合理会造成审批权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因此, 要明确授权审批的范围、权限、责任等;4.信息传递控制, 要确保各方面信息传递的及时性、有效性, 反映资金使用进度等情况。
(二) 业务内容环节的内控制度
乡镇财政的覆盖范围广, 内容多, 需要针对不同业务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1.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编制、执行管理以及效果评估, 根据差异, 及时调整预算;2.收支管理, 强化资金收支管理, 严格资金拨付审批授权的程序和职责, 保证资金有效使用;3.专项资金管理, 由于专项资金一般是财政涉农资金, 更需要加强此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确保安全存管;4.会计管理, 要对会计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管理, 确保财会报告准确真实并规范票据使用行为。
(三) 监督过程的内控制度
要发挥财政监督的作用, 规范财政监督的程序, 提高财政监督的质量。通过在日常监督检查过程中能够掌握内控制度运行的效率;监督部门平时在与工作人员的沟通能够获得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的信息。此外, 监督部门能够通过针对某个内控环节进行监督检查能够掌握内控制度设置的不足并及时改正。
三、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于乡镇财政内控方面专业人员缺乏, 素质较低, 导致乡镇内控制度建设不规范, 这个问题既不利于乡镇财政管理效率的提升, 也会对乡镇经济发展速度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找出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存在的缺陷, 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 内控制度认识不深入
由于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各种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 大部分乡镇财政负责人内控意识薄弱, 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入, 导致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滞后。由于乡镇财政管理者对内控制度不重视, 使用财政资金不经必须的途径;而财会人员岗位职责不强, 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 部分财会人员缺乏必要的财会知识, 导致会计工作质量下降, 原始会计凭证以及各种票据等管理混乱。
(二) 内控制度不完善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涵盖财政的各个环节, 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不利于内控制度的执行, 内控制不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滞后。由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经济制度相对落后, 使得制定的内控制度的内容、范围与实际财政管理需要不匹配, 造成内控制度适用性降低。2、内控制度注重形式。部分乡镇财政虽然建立了内控制度, 但建立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管理, 防范风险, 而是为了满足上级部门的监督检查要求, 因而执行的很少, 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3、内控制度配套措施缺失。部分乡镇即使建立了内控制度, 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降低了内控制度建立的初衷。
(三) 内控制度约束不明确
完善的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要求专人专岗、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分工不清晰, 导致岗位设置不科学, 关键岗位人员兼任现象严重。除此之外, 单一领导掌握审批权由于约束不到位, 可能造成审批授权的滥用, 导致财政资金流失现象严重。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相配合, 只有加强监督管理, 内控制度才能得到全面实施。由于内控制度约束不明确, 导致内控制度执行效果不理想。
四、加强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议
(一) 提高对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
乡镇财政负责人对财政内控制度的认识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控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执行。为提高乡镇财政负责人内控制度的意识, 需要对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 使他们认识到内控制度对乡镇财政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内控制度对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全资产、防范资金流失的重要性, 从观念上改变负责人的态度。只有强化负责人的意识, 才能确保财政内控制度的全面建设。
(二) 要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体系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包含内容广泛, 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主要从预算、人员、监督和政策等方面。首先要完善乡镇财政内控制度, 建立能够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 将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全过程纳入监控的范围之内, 保证财政资金收支的安全和有效运行。其次要建立并完善人员管理的内控制度。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和所需的人员, 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建立岗位工作责任制, 形成专人专岗, 关键职位不相容的制度, 确保岗位分工明确, 职责清晰;针对不同岗位职员定期组织培训, 保证工作人员接受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人员素质;提高奖惩的激励约束制度, 根据岗位职责考核不同结果进行奖励和和适当的惩罚, 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三) 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薄弱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缺乏专业的财会人员。乡镇财政现有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容易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失误, 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执行。提高财会人员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按照财务管理法规的规定招聘相应的财会人员。适当提高财会人员待遇, 吸引并保留优秀的专业人才。2.对现有的财会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和专业知识培训, 使他们掌握新知识, 提高财会管理知识和技能。3.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要根据财会人员的绩效给予适当的奖惩, 以激励财会人员在工作中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内控制制度。
(四) 提高监督的强度和质量
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设和有效执行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建立相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 对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实时监控。监督部门不仅能够通过观察日常业务活动从侧面了解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也能够在从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中掌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根据监督调查结果, 对内控制制度进行不断调整和改善, 有助于推进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保证财政资金有效运行。
摘要: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对提高财政管理效率、保证资金管理安全与有效执行、防范于化解财政风险、确保基层政权的稳定以及促进财政管理规范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及乡镇财政各环节采取的内控制度。在此基础上, 为加强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建设, 探讨了乡镇财政内控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缺陷, 并针对不同的缺陷, 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财政,内控制度,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缺陷
参考文献
[1]李建华.强化乡镇财政监督管理的六项措施[J].财政监督, 2005;2
[2]陈梅青.浅谈乡镇财政内控制度的建设[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11
[3]张莹莹.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科技信息, 2011;29
【乡镇扶贫制度】推荐阅读:
乡镇扶贫存在问题11-26
乡镇扶贫攻坚工作汇报06-15
乡镇扶贫站工作总结11-12
乡镇年度建设扶贫工作总结09-20
2020年乡镇扶贫工作汇报12-07
乡镇扶贫个人工作总结1500字07-22
乡镇开展扶贫日工作情况汇报11-24
2020年乡镇扶贫专干脱贫攻坚事迹材料06-09
乡镇2024年扶贫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05-31
乡镇扶贫办主任脱贫攻坚先进事迹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