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通用9篇)
可持续发展的哲学理念,是当代人类对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人与自然的紧张对立、人与人的.冲突失调所引发的诸多全球性问题深刻反思的结果.它要求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超越原生平衡状态、紧张对立状态,向人工生态平衡阶段过渡,以此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超越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向类本位过渡,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在这两个超越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社会形态的超越,使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使人类社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作 者:韩秋红 张海鸥 作者单位:韩秋红(东北师范大学法学院,130024)
张海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00005)
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企业要发展、要提高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打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是企业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心理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需要与潜能是对等的。因此, 现代企业管理者在进行人本管理实践活动中, 必须树立“三种观念”:一是以组织成员为本。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尊重组织成员, 充分了解人性, 尽量满足组织成员的正常要求, 在尊重成员价值与尊严的基础上, 想方设法调动组织成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以服务群体为本。组织不仅要追求组织内部成员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且更应追求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和优质的服务;三是以整个人类为本。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 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 人的社会属性逐步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 更多地体现出具有世界历史性的人“类”属性, 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兼顾组织成员、服务群体和整个人类的利益。
2. 树立系统创新理念。
人类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文明史。所以, 企业要持续发展, 必须立足创新, 包括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实践证明,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市场经济的主体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企业竞争首先是产品适销对路, 质量要高, 成本要低, 服务要好。要达到这些要求, 就要在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组织等方面实现创新。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广大职工要全面提高素质, 包括思想观念、技术业务、道德素质等。
3. 树立科技领先理念。
科学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美国, 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高达85%;我国的经济发达省、市如广东省深圳市,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高达75%。要使科学技术成为主要推动力, 企业就需要在科技创新上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增加科技投入;二是要引聘、培养高科技人才;三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目标;四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五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
4. 树立人才强企理念。
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 高素质人才是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因此, 树立人才强企理念至关重要。一是牢固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二是牢固树立企业与员工协调发展的理念;三是牢固树立保障人才成长安全的理念。在人才选拔、使用、培养、评价、流动、教育、监督、管理等各个环节, 注重思想道德的作用, 特别是帮助领军人才树立正确的业绩观、价值观, 同时积极规避人才成长的风险, 避免人力资源非正常损失。要坚持靠事业凝聚人才、靠实践造就人才、靠机制激励人才, 把人才工作融入企业经营发展之中, 把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与企业经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科学的方法引进、使用、培养人才, 努力把企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队伍活力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
5. 树立质量品牌理念。
质量代表生命, 产品代表人品, 优秀的产品是靠优秀的人做出来的。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必须精益求精, 出类拔萃。精益求精、出类拔萃是企业所遵循和奉行的质量理念。精益求精, 即高标准, 严要求, 好上加好、一丝不苟地干好每一项工作;出类拔萃即追求卓越, 创造一流, 领先群伦。因此, 企业要在“高、严、精、优”上做好质量文章, 树好品牌形象。突出一个“高”字, 即必须坚持高标准、高质量, 追求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做好;把牢一个“严”字, 即必须严格要求, 严格运作, 追求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落实一个“精”字, 即必须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 追求“不干则已, 干则精品”;体现一个“优”字, 即优质生产, 优良品牌, 追求以信誉赢得尊重, 以品质求得发展。
6. 树立安全第一理念。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只有保护好生命, 身体更加健康, 才能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 安全不能脱离效益而存在, 效益不能没有安全作保障, 两者的目的和基础是统一的、不矛盾的;安全工作是企业一项多因素、多环节的系统工程, 每一个员工、每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都会给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因此, 一定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保障的安全系统, 促进企业安全工作的良性运转;一定要充分认清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 做到反复抓, 抓反复, 坚持念安全经、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常抓不懈, 常抓常新, 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从而为企业的安全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平台。
7. 树立资本经营理念。
资本经营就是指把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本, 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变为可以流动、可以交易的价值资本, 通过重新优化配置进行有效运营,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本增值。所以, 企业除了管好用好自有资本, 还必须善于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或其他方式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 实现规模扩张。企业要不断进行资产优质化, 不断进行剥离和淘汰不良资产和注入优良资产, 加强劳动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坚持主营的基础上, 要拓宽投资渠道, 把资金投到那些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品领域, 积极开发高附加值和拥有独特技术的新产品。
8. 树立危机经营理念。
现代经济是有风险的市场经济。目前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危机远未消散, 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大量存在, 企业经营风险日益加大。因此, 企业必须推行“危机经营”管理, 其优点包括:一是有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忧患意识。俗话说,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企业在发展态势良好时无忧患意识, 就意味着困难和危机随时可能出现。所以, 一个企业不管发展多久、多强, 都应该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增强自身的独立生存和抵抗风险能力;二是减少危机形成的概率, 避免危机出现。企业树立危机经营理念, 能够使员工时刻感到危机的存在和威胁, 能促使企业抓住易发生风险的环节, 提高预警能力, 增强抗风险能力, 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甚至避免危机的出现。
9. 树立文化建设理念。
营造一种热烈、融洽、和谐、向上、健康, 对内充满活力、具有强大凝聚力, 对外深得客户信任、赢得八方支持的一种管理有序、商通人旺的优良环境和文化氛围。归根到底就是要树立“企业即人、企业靠人、企业为人、企业塑人”的先进文化建设新理念, 着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企业即人就是要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企业靠人就是要坚持依靠员工办企业;企业为人就是要始终维护员工的权力, 引导和满足员工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企业塑人就是要高度重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 企业要树立“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的新理念。对上以敬就是要尊重上级, 体谅上级的难处, 多站在全局利益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对下以慈就是要有民主作风, 关心爱护下属, 在工作中多指导、帮助员工, 尊重员工的个性、情感, 多给他们创造发展、成长的空间;对人以和就是要尊重同事, 宽厚待人, 和谐相处, 与人为善, 创造做事会众缘和合, 容易成功的氛围;对事以真就是要做事实实在在、从不虚假, 用真心把事情做好, 做得完美无缺。
1 0. 树立求实求新理念。
贝德凯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英文简称WBCSD)会长兼首席执行官
毋庸置疑,现在全球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环境形势。大家知道,中国的PM2.5问题引起了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的关注,我有限的生涯中第一次看到一个问题吸引了这么多群众和高层领导的注意。现实中,中国能源消耗的绝对量还在持续不断地增长,而且研究表明,中国单位GDP的能耗依然是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几倍。如果我们能够开启这个巨大节能潜力,每年节约能源可以达到16亿吨标准煤。中国面临巨大的机遇,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其中与绿色经济相关的产值全世界排名第一。
企业是绿色发展的主体,企业既是环境问题的制造者,也是环境问题的解决者。我们需要一个健全制度环境,来激发企业的绿色创造力。情况表明,1999年以来,虽然中国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日益提高,但整体情况依然堪忧。我们应该激励处于引领层次的企业,严格惩罚违背环境底线的企业,从而共同推动社会整体向绿色转型。
政府是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关键,政府有非常大的责任建立起一个平等、透明的机制,让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时,能够彼此自由竞争。
推动企业履行责任的理想途径是通过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体系,赋权多方利益相关者推动社会参与,加强社会合作。今年的4月24日,中国颁布了新的《环境保护法》,有非常多具有创造性的条款帮助我们规范环境治理,比如第一次提出处罚上不封顶,第一次提出建立绿色供应链网络,等等。“十二五”期间,中国很多地方建立了当地的节能中心,帮助企业加强自己的能源消耗管理,从而推动低碳和节能的发展。
我们要专注于创新,要建立一个创新型商业驱动模式,来营造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合作,没有一个公司能够大到可以独自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之间进行更多的沟通和共同的商讨,建立共同的意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好的行动方式。2013年6月17日是首个“全国低碳日”,“中国低碳联盟”成立,就是想通过团结更多企业加入到低碳事业当中来,一起推动中国绿色和低碳事业的发展。
能源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城市
周涛 伊顿(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城镇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2010年中国有6.5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2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10亿,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将达到220个。能源需求和城镇化紧密相关,中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2013年油耗增长占了世界油耗增长量的1/3,中国还是煤消耗第一大国,占到世界煤消耗量的一半,同时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
目前,在城市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数字化建设和普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化在给人们带来便捷和快速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挑战,美国研究机构就用户电脑耗能和服务器搜索进行过计算,形象地指出每谷歌一次耗能相当于烧开半壶开水。IT行业碳排放已经占全球超过2%。
在中国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现有能源的方式应该可以更加可持续,这样结合起来,就是开源节流。
在新能源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之时,尽可能提高现有能源效率,则是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政府把能源效率作为重点,在“十二五”规划中设定了2015年减少16%的能源消耗的目标。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无限的商机。中国始终是伊顿全球战略重要市场之一,我们来到中国市场已经21年,通过21年稳步发展,涉及四大业务领域,能源动力管理、电力、液压动力、车辆和宇航。在交通运输领域,中国已经有超过4000辆城市公交车使用了我们的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公交燃油成本和排放频率降低超过25%。从2008年至今,配备我们混合动力系统的公交车车队累计运行行时超过5亿公里,降低柴油消耗5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3万吨。
杜邦经验:创新加速绿色增长
吴坚 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
首先,我想用一组数据给大家介绍近年来杜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绩。2004年以来,作为一家公司,杜邦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25%,耗水总量减少12%,杜邦所有工厂都已经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认证。从2002年以来,杜邦已经投入近9亿美元研发减少对环境影响的产品,并且研发出超过1660种新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自2011年以来,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产品,为我们创造了20亿美元的收入;基于可再生资源的产品创造了118亿美元的收入。根据可持续发展的预测,到2025年,通过为客户提供高能效产品,高品质的环保型新产品,杜邦公司年收益将增加20亿美元;通过使用可再生资源所获得的收益也几乎将要翻一番,达到80亿美元左右。以上数据证明,可持续与发展并不矛盾,点“绿”也可以成金。这虽然需要成本投入,但是也可以转化为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杜邦公司有着212年发展历史,杜邦的历史也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史,杜邦的可持续发展历程可以大概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关注的是合规。第二阶段是削减风险,降低成本,增加效率。在这个阶段,公司意识到通过控制成本,能够帮助更好地在市场上竞争,提高持续运营的能力。第三个是创造营收阶段。杜邦通过可持续产品创新增加更多收入的渠道。目前,杜邦进入了与客户共享价值的阶段,更注重对社会价值的贡献,并通过持续关注新产品开发和提升服务,帮助我们的客户生产更清洁更环保的产品。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推动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杜邦认为,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属于企业道德和领导价值观的范畴,也不仅仅是对当地与民众健康和地方繁荣发展的承诺,更应该是企业核心业务中的价值驱动的理念。安全与健康,保护环境,遵循最高标准的职业操守,尊重他人和平等待人,是杜邦公司一直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nlc202309041425
杜邦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放在与生产、质量、成本以及其他业务指标同等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强有力的领导、清晰的组织机构以及多部门合作是分不开的,也只有这样,整个公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杜邦每个业务部门负责人都被邀请与首席运营官、可持续发展官进行年度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作为杜邦的核心价值,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已经深深融入到业务部门发展道路中,从而形成公司对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感。
杜邦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巨大的,不是一个企业,一个机构能够独自应对的。因此,杜邦2011年在全球提出了一个包容性创新理念,认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倡导各界协力,应对人类的挑战:在世界人口不断增长情况下,怎样应用科学来满足食物供应、能源消费、安全防护等领域不断增长的需求,以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
杜邦在中国,也和中国的企业展开了深入地合作。杜邦与中国的汽车行业合作,开发了更轻、燃油效率更高的汽车发动机,中国的汽车行业采用杜邦的高性能材料用于汽车零部件中,可以将零部件重量减少30%~40%,从而提高燃油经济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农业方面,杜邦在中国培育出优秀的玉米品种,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和本地制造商共同进行创新合作,推动了单粒播种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为中国农业种植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为中国粮食实现十年增产做出了贡献。今天,杜邦先锋通过与农户合作,在推动玉米收割的机械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推动的籽粒直收技术,减少了90%的人工。在过去的十年里,杜邦公司凭借先进技术和包容性创新,一直致力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全世界推行可持续发展
田林芝 上海新源启能风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国家和企业在进行规划的时候,也越来越认识到必须把可持续性作为重要的任务。企业现在取得新技术和新方法越来越方便,因为,我们这些公司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新技术和新方法。但是,与其他紧迫任务相比,仍然有很多国家没有给予可持续发展应有的重要性。我们所有的企业成员活跃在世界每一个舞台上,我们有足够的财力将可持续纳入到我们的发展议程当中,来推动其他国家和地区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我们在风电领域非常幸运,能够在技术和资金可行的情况下,直接推行可再生、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开发阿根廷的风电项目。进口燃油是阿根廷主要的发电来源,阿根廷又面临着债务金融危机,国内国外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在阿根廷投资可代替能源项目。习近平主席访问阿根廷之前,我们公司向中国可持续发展理事会提出,希望理事会能够支持将我们这些风电项目纳入到双方议程。经过努力,习主席和阿根廷总统会面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开发阿根廷的可再生能源,中阿两国也签署了水电大项目的政府协议,我们公司也签署了几百兆瓦的风电协议,这是一个三赢的安排。
我们企业能够实实在在地顺应潮流,推动亚洲、美洲等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国家性质的相关金融机构的支持。许多国家和多边金融机构很灵活,有意推动可持续发展,愿意支持本国的公司。比如美国,海外私有投资公司以低的利润为企业在全世界的项目提供债务融资,在中国发挥同样作用的机构是中国出口信贷保险公司。我们应该尽力发挥他们的作用,出口绿色技术,到那些缺乏意愿和相关资源的国家开展可持续项目。
变成本中心为赢利中心
黄晓军 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中国区副总裁
可持续发展可能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就是企业和组织发展与社会互动的关系层面上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或者说组织机构的社会责任。另外一块,就是企业或者组织本身自己发展的业务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个人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自己开始。我们有一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和政策的出台,可持续性不仅仅是企业发展而是企业生存必须解决的问题。搞环保确实非常花钱,给企业成本与赢利带来巨大的压力。但是,在可持续发展上,我们能不能依照现在的技术环境开拓新的商业模式,逐渐把大家认为是一个成本中心的环保变为正的现金流或者新的赢利中心?这也许是摆在所有企业面面前的一个课题。
作为全球500强企业,也是最大的全球的环保领导企业,有160多年历史的威立雅,最近正在以环境保护业务为基础,把自己逐渐打造成二次资源公司。威立雅通过新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在处理污水附加污泥中可以回收很多的能源以及新的材料,例如生物塑料。固废更是放在错误地方错误时间段的资源,可以从中提取出很多新的材料和能源。另外,在大气处理上,现在的技术可以捕捉大气排放的有机分子,用来作为一种新的材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转变一下思维,利用新的思路,新的商业模式,从而为社会发展带来更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四个原则
王相勤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济师
我想分享几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一,要安全发展。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石油的对外依赖度达到了57%,二者都还在不断快速增长。同时,青藏地区有2亿千瓦的可开发水电,中国的风能有2.5亿千瓦,怎么把这些能源利用起来,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非常重要,也是各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二,要环保节能,清洁发展。中国现在风电占发电装机量仅仅8%,德国已经到40%,我们环保发展、清洁发展任务非常重。
第三,要友好发展。具体到电网企业,就是要对所有用户无歧视地开放电网,尤其是对太阳能、风电等。
第四,要坚持不断地创新发展。要想可持续,就得不断创新。不然,今天的创新成功,也可能就是未来落后的起点。
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
刘艺 中电投远达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一个产业。一方面,电力工业要持续发展,国家一定是从能源安全角度,根据自然资源条件决定怎么去发展能源,中国恰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决定电力工业发展肯定以煤电为主。2013年装机容量达到12.47亿千瓦,火电达到8.47亿,人均还不到1000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另一方面,环境压力承受不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的20%都来源于火电厂。
nlc202309041425
怎么样实现可持续?国家环保局出台了很严厉的环保措施,火电厂排放标准一年变更了三次,粉尘标准每立方米从50毫克到30毫克到20毫克,非常严厉了!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每立方米从200毫克到100毫克,全世界最严格,超过了欧盟、美国。但就是这样的,环境容量还是承受不了。怎么办?必须要走创新的道路。现在提出了新的模式,就是超低排放。城市为什么要装燃机电厂,目的就是实现清洁排放,烧天然气的排放是每立方米5毫克的粉尘,35毫克的二氧化硫,100毫克的氮氧化物。现在燃煤电厂也能做到,国家能源局2013年已经出台了政策,要求全国的五大发电集团全部要开始做试点,使燃煤电厂排放标准达到燃机的标准。2013年,外高桥电厂率先实现超低排放,今年的舟山等电厂也实现了。在日本,建电厂必须要当地百姓举手表决才能决定,我们见到的电厂承诺零排放,两个100万千瓦的机组基本都是零排放,让我们很惊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我们要持续进行创新,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保护。
“绿”养殖:节能、环保、健康
鲍洪星 双胞胎集团董事长兼CEO
现在全球养殖的碳排放量占比非常非常大,另外,中国的养猪以及整个畜牧业污染也是越来越大。
双胞胎集团致力于节粮型、环保型养殖方面。中国养猪饲料普遍是三斤饲料长一斤生猪,我们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做到了2.4斤粗粮饲料长一斤生猪。在推动无公害养殖上,我们在高效节能的动物营养里,又做了低蛋白、氨基酸的平衡,可以减少20%的排放,甚至可以减少50%的粪便。在工业上,每单位饲料消耗的煤,从13个单位降到9个单位。在中国,存活率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小猪死亡率很高,造成的损失很大。我们特别重点提升了动物的营养水平,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节能、环保、健康,使得我们的企业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知识产权与可持续发展
郑自群 汇桔网董事、北京联瑞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执行主任
很多企业老总谈到创新,与创新对应的就是知识产权。我就谈谈知识产权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们发现,中国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传统企业受到很大的挑战,但重视创新、重视知识产权的绿色型企业却成为危机中的亮点。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保护水平是国家和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在世界范围来看,企业的平均寿命大概是12年,超过12年的企业所占比例只有20%左右,然而,很多跨国企业却是国际市场上的长青树。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在某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专利技术,或者享誉全球的商标和品牌。这些知识产权就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创造动力。
中国自2008年公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来,知识产权取得了迅猛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的商标注册量已经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专利申请已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国际上也已经产生华为、中兴等拥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企业不像原来那样,害怕外国政府和企业,利用知识产权把自己打得落花流水,中国的企业有了自己的发言权。
知识产权是可以进行交易的资产,很多企业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引进其他企业的技术,缩短研发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从而使自己企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
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战略,应该成为我们中国企业寻找长久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中国企业从世界加工工厂走向世界创造工厂的路上,知识产权应该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助力。
我们将坚持“培养人比发展生意更重要”的理念,象重视客户一样重视我们的员工,并致力于使所有员工具备规划其自我职业生涯的技能。我们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条件使员工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自我提升和发展,并推动员工实现职业生涯的自我选择和实现。
优识人才发展UTCS计划
优识公司设立了UTCS制度,帮助员工规划和持续发展。我们坚持以情商为先,着重培养员工三大方面的能力:主动性、领导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我们将针对个人提供一套基于职位能力发展模型的培训计划,已帮助我们的员工适应工作环境、掌握工作技能和业务知识。每年我们还会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和员工反馈调整和更新培训课程。
优识人才发展实践
我们的员工在加入优识开始其个人职业生涯的那一天起,人才发展就已启动。进入公司后,您将与您的直属经理一起制定个人目标,这个目标涵盖业务和个人两方面,并提出自己的培训发展需求。同时,您的直属经理将与人力资源部将为我们的员工提供相关的发展计划,包括项目分配、导师制度、轮岗机会、丰富的学习工具和完善的人才发展体系等,为您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同时,定期的评估考核制度帮助我们的员工追踪成果和发展状态,了解自身的强项和发展领域,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个人目标。
2、一个疏忽百人忙,人人细心更顺畅。
3、产品与产品的差异,在于细节。
4、自信沉着,勇者无畏,厚积薄发,笑看今朝!
5、杜绝不良思想,发扬优质精神。
6、播下春的希望,收获秋的喜悦。
7、专业配件赢信赖,真诚真心迎未来。
8、以科技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
9、技精于专,做于细;业成于勤,守于挚。
10、小配件,大作为,技艺精湛,收获金秋。
11、需要无限,资源有限,善用有限,发展无限。
12、细节决定成败,选择成就未来。
13、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14、辛辛苦苦工作,踏踏实实赚钱。
1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求创新。
16、艰苦创业、拼搏奉献、务实创新、发展气化。
17、任何时候,当务之急就是顾客服务更上一层楼。
18、热爱创造奇迹,努力铸造成功。
19、人人参与创新,时时关心创新,事事服务创新。
学校的发展, 需要全方位的经营;学校的管理, 主要是教育教学的管理。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以及人类社会固有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 它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所谓管理, 就是管理者运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 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指引个体和组织适应组织目标的过程。学校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手段, 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处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关系, 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要想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抓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这个核心, 立足于学校实际, 借助经营的理念, 达到有效管理的目的。
一、文化观念的经营
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特殊场所, 办学理念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追求, 而办好学校最根本的是要在学校中树立合乎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我校立足地处农村、生源较差的实际, 确立了“自强不息, 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提出了“知识改变命运, 习惯成就人生”的办学口号, 并遵循“以人为本, 多元评价”的价值评判, 力求用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特色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墙、校雕等一系列学校文化要素, 使全体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成长, 使学校在文化的引领下深层次发展。
二、行动策略的经营
校长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校长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可以说, 校长就是凝聚师生力量, 为师生成长和学校发展谋划未来、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的人。鉴于此, 校长要善于行动, 靠前指挥, 引导领导班子的每一个成员, 积极主动实行走动式管理。如, 我校建立领导班子量化考核制度, 明确班子成员听课、谈心、讲座、包年级和包学科组等责任清单, 始终让学校领导班子走在管理的前面, 走在管理的一线。
三、工作方式的经营
首先, 要采用务虚与务实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学校工作要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要抓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 树立教师的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怀;另一方面要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从细节抓起、从小事抓起, 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看似“务虚”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 结出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果实。其次, 要采用宏观处理和微观处理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学校工作, 事无巨细, 却千丝万缕, 不论大小, 至关重要。因此, 在处理学校事务的过程中, 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要做好顶层设计, 把师生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放在宏观的层面进行战略性考虑, 把对师生的习惯和素养放在微观的层面来战术性考虑,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校长权威的经营
职权是指因职务和职位所具有的权力或影响力, 其影响力具有组织性、强制性, 受规范、责任和义务支持的特点。影响职权效果的因素有职位的高低、职责的多少、职权的具体内容、奖惩的力度及范围、组织规范等。威信是指使他人产生自觉追随和服从的能力, 它属于个人, 由个人的某些特质决定, 不具有强制性。构成威信的主要因素有人格魅力、才能学识、情感以及领袖魅力, 个人素质与职位的匹配状况也是影响威信大小的重要因素。20 世纪80 年代, 有人曾做过一次有关领袖魅力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具有领袖魅力的人特点如下:诚实、有远见、懂得如何鼓舞人心、能力卓越、心胸开阔等。美国管理学大师罗宾斯认为, 有领袖魅力的人应该是具有远见、能够清楚表达目标、信念坚定、不循规蹈矩、喜欢变革、对环境变化敏感的人。因此, 作为一名校长, 必须学会经营自己的权威, 树立自己的威信,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 引领学校更好发展。
五、高效课堂的经营
千万别误解,哈特所说的“资本主义”,并不是我们习惯的政治术语,而是指承载着资本的企业。为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着力点必须放到在全球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和频繁角色的企业上,因为“纵观全球各种实体,唯有企业能同时具备技术、资源、生产能力以及将这几大要素延伸至全球各地的能力。”传统的可持续发展,从忍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代价”,到牺牲财务业绩承担社会义务的“命令与控制”,再到对设计源头改革的“绿色革命”,实际上都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破坏,而只是放慢了破坏的速度。
因此,基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哈特抛开了“全球企业”与“可持续发展”不可兼得的陈见,对“十字路口的资本主义”仍然信心十足,并以美国庄臣公司、孟加拉国尤努斯教授所创办的格莱珉银行、杜邦、惠普、宝洁等众多跨国公司的实际案例为实证,强调自下而上的创新,提出了真正同时破解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路径。在《十字路口的资本主义》中,哈特分了“战略纵览”、“超越绿色”、“本土化进程”三个部分来论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努力方向。
哈特提出,企业应将可持续发展义务变为寻找机遇,由此将企业面临的挑战转变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方略,他由此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价值组合中提出了“伟大的向下跳跃”的重要命题:未来企业应从致力于服务全球经济金字塔顶部的那1亿左右的客户,转向去发掘被长期忽视的金字塔底层的那40亿人口需求的机遇和挑战。哈特强调,金字塔底层市场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哈特把传统的“绿色战略”看成是一种渐进的持续改善的过程,所以本质上仍是一种利益相关者满意度和实现企业价值之间“非此即彼”的套路。他举出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米塞尔技术中心致力于二氧化碳再利用的案例,清晰地介绍了没有任何污染的洁净技术的战略框架,提出对现有产业结构破坏性、颠覆性、跨越式创新的“超越绿色”战略,认为企业应突破边际分析的思维,寻找新的系统性方案,在那些能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新兴的技术、市场和全球合作伙伴上率先投资,他认定这是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手段。
哈特批判了强调全球效率、国家影响、全球化知识这些现有的“发展”和“现代化”模式,坚持商业模式应与目标市场联系更加紧密的立场,要求企业必须掌握目标市场的历史、复杂性和资源情况,拓展其宽度并扩大自身对全球经济的认识,尤其对藏匿于正式经济形式外的其他经济形式同样应给予高度重视,如非正规经济、易货贸易、家庭经济等,如果企业能改变原有的运作体系,开展深度对话、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由小处着眼、建立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实实在在地为那些当地的合作伙伴发展的生态系统,就能更好地融入本土环境中,并由此培养出企业的本土化能力。而学会做一个本土化企业,这就可能大大超越以往那些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哈特的心目中,可持续发展已由“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模糊定义,变成了一个清晰的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商业模式:当前的困境是货币经济、传统经济和自然经济三种经济形式相互作用的结果,必须通过“颠覆式的剧变”来“避免灾难”,通过“伟大的向下跳跃”、“超越绿色”、“本土化进程”三位一体相互促进,这种经济模式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多种方式的支撑,同时,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方式能保证尊重各地域特有的文化、宗教以及种族差异。
在强调“企业是真正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催化劑”的同时,哈特也强调,政府部门、市民社会、NGO、NPO等人类的各种实体都对可持续发展负有责任。在这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各类实体都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将创新型的技术和办法用于解决全球的社会与环境问题,从而赢得无限机遇。
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提出,也将随着人类的进一步演进而不断深化并增添新的内容。哈特提出的方案,在不少方面看似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完美方案,但实现起来却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超越绿色”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实际上,人类社会今天的困境,不仅承载资本的企业出现了结构性问题,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制度结构也出现了结构性问题,每一个实体都过分强调了内部性,而整个世界却不得不承担其外部性,为其内部性追求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所以,真正寻求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还需要超越哈特,需要超越的“资本主义”。
对正在追求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企业国际化进程、建设“美丽中国”的我们来说,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哈特的思考与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
“建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的五大发展理念。
从大局而言,创新在改革发展中带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近30年的高速发展,可持续协调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理论,永续发展不但需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开放借鉴包容成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理念,共享发展成果成为和谐社会最强音。这一切的一切,都有着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和探索中得出的答案。
从局部而言,创新让我们开阔视野,敢为人先在县、市内率先实行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由银行代扣代缴。协调让我们改善了办公条件、规范了业务档案管理,不断推进医保经办持续健康发展。绿色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地球只有一个,守护者青山绿水才能守护我们可爱的家园。开放,带来了发展的大舞台、大机遇,利用外资加快了国内基本建设突飞猛进,国防高端科技研发持续发力,全方位发展赢得全球共识,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共享发展成果,让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理念拓展空间有更强更多的获得感、归宿感、荣誉感。
关键词:创新培训电力教育持续发展
0引言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但是,正如国网公司有关人士指出的——“公司现有人才队伍的整体状况,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管理工作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实现‘两个转变,归根结底要靠提高企业素质队伍素质。……我们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公司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继续实施全员教育培训,大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然而,在培训实践中,送培生产单位对职工培训提出了不少意见和要求,例如:培训教学不少方面与生产实际脱节,实际现场存在与生产施工现场不同步现象;有的教师授课不能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生动性差,教学乏味,质量不高;培训的方式模式有待创新,“走出去”现场培训不够,交流互动式培训差,等等。同时,我们从调查中也发现、看到一些问题,如:对培训的认识不高和重视不够的现象仍然存在,培训理念存在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员培训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有的是包着完成任务的应付态度参加培训学习;有的基层单位以工作忙,经费紧张为由,被动地对待培训,缺乏主动送培的积极性。上述问题究其实质,有的涉及到培训的理念、观念和意识问题,有的涉及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培训的方式、模式问题,有的涉及到培训即时效应和长远目标关系的认识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影响到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为此,笔者认为:要实现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创新培训理念,破解发展课题,处理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的几个重点关系问题。
1处理好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关系,破解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的课题,解决优化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
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过,办好一个学校,最重要的是校长和教师。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质量,就是培训的质量。而长期以来,职工培训中心正是在专业技能培训教师不足和不强的问题上苦恼和困惑。专职教师普遍生产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缺乏,难以适应技能培训教学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所悉,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关系电力教育培训发展的一个带“共性”的问题。大量的培训实践证明,建立兼职教师制度,实行专、兼职教师相结合,是解决培训师资力量“不足”与“不强”问题的根本途径。兼职培训师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过硬突出的技术技能,将来自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培训,无疑会有效促进培训实效的提高。这种源自生产一线的经验、知识、技能,也增强了教学的鲜活性、生动性,无疑会受到学员的欢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时巨涛教授也充分肯定了这一制度,他指出,“安排企业专家、技术技能人才到企业培训中心从事兼职培训师工作,是国际大企业集团的通行做法”,“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实践中形成的专业知识、工作流程、管理规范、企业文化等显性化知识,以及专家掌握的工作经验、技艺等隐性化知识,通过培训广泛地传授给公司系统员工,是公司发展的需要,也是技能人才锻炼成长的需要”。兼职培训教师授课的突出成功之处,是实现了培训教学与企业生产现场的完全趋同,使学员学到了鲜活的紧贴电力生产经营实际的知识与技能,使培训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处理好培训近期效应和适应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需要的关系,破解企业培训本质需求的课题,解决加快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
“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诚然是培训的基本原则。然而,不少企业员工对“缺什么补什么”的理解,仅限于自己眼前工作应急之所需,而对于自己的基本素质“缺什么”,并不考虑:至于,对企业长远发展人才之所需,就更谈不上关注。基于这种认识的局限,这些人自然缺少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部分员工对“缺什么补什么”这一问题的不够全面的理解,反映出在对待培训根本意义和培训理念认识上的某种误区。其一,应引导员工树立“终身学习”的培训理念。在不少工业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全民的终身学习制度。如在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已是“陪伴终身”的制度。从幼儿园、小学到高等专科学校,都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技能素质成为全民的基本素质。德国实行“双元制”的培训模式。学生在初中毕业后,通过劳动部门介绍,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再到职业学校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取得了“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资料。在国网电力企业,不少优秀的企业已不断革新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机制,把员工培训导入“终身素质教育”。西北电网有限公司坚持“培训一体化”原则,以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致力于员工的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设计,开展全员素质提升培训,实现公司人才资源的升级和转型。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树立职工培训是一种最有效投资的理念,职工培训已成为连续的、全员的、超前的终身培训,促进了培训的跨越式发展。有关学者认为为,电力企业许多领导的管理理念和观念很有前瞻性,但在员工培训方面的认识与实践,还与现代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树立正确的培训理念与观念,是对当前电力企业管理者的必然要求。其二,以长远的战略发展眼光看待培训,建立培训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智力的坚强支撑。而人才的培养,开发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的战略工程。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进步和发展,也带来知识于技术的快速更新。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证明,人的专业知识的老化速度日趋加快,已到了惊人的程度。有关专家测试发现,1976年毕业的大学生工作到1980年,不到4年的时间,当初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以老化50%,而到1986年,仅过了十年,当初所学的专业知识已基本老化。由此推断,当今人才知识的老化速度,已明显显现出加快趋势。当今时代,是知识与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知识也将随之加快老化与更新。因此,企业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企业前进与发展的速度。我们的职工培训必须定格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必须有前瞻性、超前性、连续性和不断渐进性。员工素质的提高不可能“毕其功一役”,决不能一次培训完成。企业职工“终身学习”所决定的“终身培训”,是职工不断“充电”、不断自我完善和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唯有如此,职工培训才能真正服务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加快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实现。其三,突破“传统的”培训内容,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培训,以提高员工操作技能为主,而现代培训已在朝着多元化、多层面化发展,着眼于员工全面素质的提高为目的。培训内容,已涵盖
员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有关专家认为,职业教育培训应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应围绕学员的“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创意水平、创造思维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并认为,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对教育培训者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其教育培训对象形成完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国网公司高级培训中心主任李援朝指出,要把企业发展思路、管理理念、企业精神体现在培训项目策划和课程设计之中。据此,我们要深化对培训需求“缺什么补什么”的全面理解,创新培训理念,着眼于公司的战略发展需要,着力于全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不断创新培训内容,推动培训实践创新,促进职工培训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发展。
3处理好实训基地培训与“开门”现场培训的关系,破解“体验式”、“同步式”与“同体式”培训的课题。解决好培训模式创新问题
“体验式”教育培训,是国际通用的职业教育教学训练体系、培训模式。“体验式”教育培训模式的根本特点,突出体现了学员是训练主体。学员在亲身实践、全身心投入之中,亲身感悟体验到培训的意义、意图和培训效果,从而以最佳效果完美实现培训的目标。如“拓展训练”,就是“体验式”培训的典型范例。破译“拓展训练”,其实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惊险刺激的“游戏”项目,让参训学员的心理、意志、毅力、品格、潜能等基本素质得到极大锻炼,把团队精神演绎到了极致。例如组建团队的开篇训练“破冰之旅”,通过队员共命队名、共制队训、共编队歌等形式,使全体队员深刻领悟体验、并共同演绎了团队意识,实现了全体队员信任、信念、智慧、价值取向的交融聚合。又如“超越自我”训练中近似“空中飞人”的惊险动作,是对心理极限的挑战。队员从中深切体验到,只有挑战自我,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依存共,”,通过两人相互支撑“共渡天堑”、空中走钢丝,使队员深切体验到,只有相互支持,才能相互依存,克服困难艰险,组成坚不可摧的团队,如此等等……从中我们不难想到,这种学员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特殊训练所获取的精神成果、掌握的技术技能,会使学员铭记终身,这是其他培训模式难以企及的。体验式“拓展训练”培训,以其独特形式和显著的实践效果,成为锻造团队“虎的精神”、打造“狼的团队”的生动课堂。模拟“同步式”培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同步式”培训,以“模拟、同步”为其突出特点。简而言之,“同步式”培训是用近乎“搬家”的办法,模拟复制还原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现场,而达到培训现场与生产经营现场“同步”的一种培训模式。在实训基地按营销服务窗口的原模原样设置电力营销服务大厅,让学员“身临其境”地在模拟营销服务“窗口”实践和体验营销服务的整个流程,培养其营销服务的技术与技能。近年来,我职工培训中心实现了模拟“同步式”培训的突破。在全省建立起第一个地市变电运行仿真培训系统,并在全省地市率先开展了变电运行仿真培训。培训中,通过电脑软件,将变电运行生产实践中的各类事故、故障发生及处置措施与方法,变成学员在电脑上与运行现场咫尺之间的依次模仿操作演练。模拟“同步式”培训,实现了培训现场与生产现场“同步”,其效果是毋庸置疑的,用“最优”、“最佳”来评价,都毫不为过。培训与生产“同体式”培训模式,特别受到企业关注和欢迎。“同体式”培训,顾名思义,就是培训与生产现场“同为一体”,把技能培训放到生产施工现场去进行,让学员“真刀真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进行“实践”操作演练,如供电企业广为采用的“现场培训”,就是这种模式。现场培训被县市公司、基层生产班组广泛采用,而省或市培训中心开展“同体式”培训,却有着特殊意义。因为,它有别于基层现场培训之处是“同体式”培训实质上是“同步式”培训向生产岗位空间的延伸,它不仅做到了培训与生产的“同体”,还做到了生产现场操作与培训教学的“同体”,它的起点和要求更高,实现了更高层次的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对增强学员技能、提高员工素质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电网企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力教育培训方式模式的改革创新必将带来培训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有力促进培训绩效的突破和创新。
4处理好培训即时教学反应评估与后续跟踪生产应用评估的关系,破解创新培训评估机制的课题,解决培训绩效评估问题
培训评估机制,是建立整个科学的培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评估,是检验培训效果,改进培训工作的必要、也是必须的手段、方法和途经。国网公司有关领导指出,企业培训工作不能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的目标必须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要加强培训前期需求和培训后的应用效果调研。这里强调了对培训“应用效果”的评估。可是,长期以来培训评估普遍的只限于对“教”的评估,即对培训教学反应的即时评估,以“教得怎么样”作为衡量培训得失、评价培训质量效果的依据,而对“学得怎么样”却未被重视,对“用得怎么样”更未纳入评估内容。当前,这种培训效果的评估办法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这种评估的局限,是源自思维的局限,是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是以评“教”为目的,还是以评“学”、评“用”为目的,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培训理念。不容置疑,培训的目的是源自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那么,评估培训效果当然应当以学员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为标准。不以应用效果为依据,就无法真正评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偏离应用效果的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脱离了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简单的、粗放的、表浅的评估。这种脱离企业生产应用实际的表浅评估导致的结果,是不能正确检验培训的绩效,也可以说,由此也不能真正真实了解培训的需求,也就不能真正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这也是长期以来,职工培训效果难以突破、培训工作迈步不快、送培单位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业内行家、专家提出,要加强培训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转化和运用,提高培训效率。根据西北电网公司的经验:“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应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主要依据。”当然评价员工培训后素质的提高,也应以其工作业绩为依据。有业内行家认为:当前的电力教育培训,缺乏健全的培训评估机制。许多电力企业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仅局限于培训过程,没有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造成了培训与实际工作脱节。这与外国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很大距离。有关媒体报道,外国职业教育已确立“实用的职业资格认定体系”;检验职业教育质量,“以实际工作结果为证明”。在对受训者的考试考核中,也由“工作地现场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应考者的工作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可见,现代外国职业教育把工作实际结果——“应用成果”作为检验质量的标准。所以,评估培训效果,应以工作应用成果为依据。这,应是当前改革、创新培训评估体系的方向。权重于生产应用实际的培训后续延伸评估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紧密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将培训评估延伸到生产一线,延伸到生产班组,延伸到学员生产实际个人。唯有如此,才能深入而客观准确地评估培训得失,评价培训绩效,为我们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制订更加科学的培训计划、进行长远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电力教育培训更好地服务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理念论文】推荐阅读:
成本的理念论文07-16
新课程理念论文09-12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06-28
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论文09-20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07-05
低碳理念的城市设计思考论文11-06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育理念研究论文10-24
生本理念下初中数学前置作业设计分析论文09-17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体育有效教学探讨论文10-04
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