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通用8篇)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
**是一个约有130万人口的县级市,农业人口约占总人数的90%,只有农民致富之时,才是全市小康之日。面对一个经济落后的传统农业市,面对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实际增效有限的现状,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有一点肤浅的认识。
发展乡
村旅游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的具体行动;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旅游业正确、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市的旅游资源大都位于贫困山村,所以,乡村旅游应是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市农村,特别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镇、乡,应优选投入少,回收率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乡村旅游业作为新的后续支柱产业。
“以一促三”“以三带一”
所谓“以一促三”,“以三带一”的产业模式,就是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此来促进乡村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带动高新农业更快地发展。两大产业互动并进,相得益彰。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市朱昌镇是全地区6个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精品乡镇之一,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建设“朱昌镇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现已引种荷花40亩;[本文转载自[-http:///找文章,到]吸引台商独资企业投资500余万元,在园区建设石蒜GAP示范种植基地;八仙洞“农家乐”寨子的群众积极参与“七进户”基础设施建设;庙山营重建云台寺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70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第一、二期工程已经结束,第三期工程———园田化建设开始启动。今年,朱昌镇将以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全新风貌,向游客提供“行、游、住、食、购、娱”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新的经济收入。
建好样板辐射全市
乡村旅游是新兴的旅游系列产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实施主导型战略,把乡村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结合本市乡村旅游资源条件,筛选出一定数量的、有潜力的、已具备一定条件的村寨群落作为优先发展的示范点。通过建立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不断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功能,引导世世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成为新时代奔小康的乡村旅游从业者。
**市梨树镇上小河村距**城区东面15公里,全村总面积4.6平方公里,有200余户、1000余人,白族占总人口的80.4%。是一个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省级文明卫生达标村寨。为了充分利用上小河的生态资源、白族文化资源,将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市把该村列为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建设。
自去年“五一”黄金周以来,上小河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引导游客前去了解和体验,乡村旅游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3家经营户在“五一”黄金周7天的旅游收入超过了半年的农业生产收入。“农家乐”经营户已达10余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成为**城区市民度假和休闲的好去处。其成功经验已逐步在市内外推广。
各方联动鼎立帮扶
要实行政府统一行动,部门各司其职,镇乡具体负责,各方联合行动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不断推出“农家乐”、“农家游”、“休闲农庄”、“生态农庄”等为一体的有滋有味的“农”字号特色旅游系列产品,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活力和后劲。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的同时,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
政府各部门要支持和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帮助解决“农家乐”经营户存在的诸如缺少发展资金、规模小、档次低、分布散、卫生条件差、服务项目单
一、缺乏特色文化、人均消费少等问题。
市旅游局、交通局、卫生局、农业局、林业局和农办等政府工作部门把业务工作与支持乡村旅游有机结合,从交通状况、安全管理、活动安排、接待设施、环境保护、卫生管理、接待服务、综合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扶持,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乡村旅游从顺应旅游市场的自发形成阶段,开始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保护为主科学开发
对底蕴深厚的苗族文化、彝族文化等旅游资源,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进行科学的保护性开发。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经发掘、整理、保护、提炼提升和充分利用,转化成民族文化旅游晶牌优势,以展示地方民族文化的艺术价值,形成民族文化艺术向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变。
大屯彝族乡三官寨是全省重点保护与建设的20个民族村寨之一。全寨247户988人中,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1%,是省级一类贫困村寨。
由于是典型的边远、贫穷、落后的彝族村寨,这里的村民自然延续着传统的彝族文化和古朴的彝族风情,在历经几百年的彝汉文化交融后,其语言、服饰、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方面都独具浓厚的“水西文化”特色。
**市在开发建设三官寨时,充分利用三官寨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奢香墓、奢香博物馆等名胜古迹毗连的地理条件,科
学制定和严格实施《三官寨保护与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其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传统婚俗文化、葬俗文化、服饰文化、音乐舞蹈、民居建筑以及民间工艺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力求把该寨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成为我市乡村旅游独具特色的一个精品。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有亮点、热点、上档升级的乡村旅游产品,才能吸引游客的关注,才能打入省外和国际市场。我们注重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使之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让游客走进自然的同时,与多彩的民族风情对话,与灿烂的民族文化交融。
如燕子口大南山苗寨是我国西部方言苗语的标准音点。近几年,已有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菲律宾、芬兰、意大利等16个国家的游客多次旅游观光,一件手工制作的苗族服装售价高达几百元至上千元。
去年3月和6月,美国人、英国人组成的旅游团到燕子口镇大南山、朱昌镇花厂等地的苗寨旅游观光。外国游客十分喜爱古朴典雅的苗族文化,花1.4万余元人民币购买苗族手工制作的服饰和其他工艺品100多件。花厂一位苗族同胞一套服装售价达2200元,超过了他全年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达到了让游客吃喝在农家、购物在农家,最后是富了农家的目的。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动力分析
1. 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最早亦称农业旅游, 农业观光旅游, 这说明乡村旅游发源于农业旅游, 但随着产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成为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结合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近年来, 乡村旅游已经发展成为以农村民俗风情为资源, 融观赏、参与型休闲活动、饮食、购物等方式于一体的专项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 尤其是能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而受到各地政府的欢迎。
2. 基于供求理论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分析
要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 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探讨。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 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两个特色动机和一个常规动机, 特色动机:一是回归的需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久居喧嚣城市的人们产生了对田园风光和乡村宁静生活的回归需求;二是求知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 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 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常规动机是与常规观光度假旅游活动相近的审美动机, 这里就不再赘述。
从供给的角度看, 乡村旅游是农村村民利用富余精力或农闲时间依托自身优势生产要素开展的针对城市居民消费市场的休闲度假旅游。在农村, 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庄稼, 而庄稼的季节性使大多数农民的经济收入也集中在两个收获期, 平时没有“活钱”, 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大部分农民的闲暇时间较多, 在农村发展农民参与式乡村旅游, 可使农民充分利用农闲时间参与旅游接待, 并在闲暇时段也有所收益, 增加“活钱”, 从而延长了农民的收益期。
由此可见, 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起源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 其中, 需求方回归和求知的需要正是城市居民的普遍愿望, 而农村特有的生产经营方式与生产节律性正好迎合了这部分需求, 也确实有富余生产要素能够满足。这样, 供需两方面的互相耦合保证了我国正在兴起的乡村旅游持续的发展潜力。
3. 当前发展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主要为农户或农户合作开展的个体经营户, 其主要身份还是农民, 其次才是经营户, 这里要强调发展乡村旅游的两个不同于其它旅游产品形式的开发原则:一是不能因发展旅游而影响正常农业生产, 要注意合理调配富余劳动力、农闲时间、闲散生产生活实施, 避免旅游开发后因土地和资源被占而使农民返贫的现象;二是要坚持自身特色, 既要坚持乡村旅游的大区域特色, 也要坚持同一区域不同农家乐经营户的小个体差异, 服务不能一味追求“规范化”, 适当保持农家乐服务标准的柔性与弹性是对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判断一个产业能否形成产业集群的标准应该是: (1) 该产业是否具有在一定空间集聚的性质; (2) 该产业产品链是否足够长。
乡村旅游具备产业群集经营的条件。由于旅游活动具有地域性特征, 本文所讲的旅游产业集聚主要指在某一地域具有垄断性特征的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综合服务的旅游目的地。在以产业集群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时, 需要大量产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 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
1. 乡村旅游各产品形式可以在一定空间集聚。
由于乡村旅游相对传统旅游项目重活动参与而轻观光, 其旅游产品在一定的空间内容易集聚, 诸如农田、果园、菜园、垂钓、餐饮、住宿、射箭、赛马、荡秋千、踏青等各种关联度紧密的旅游产品均可实现专门经营, 且相互之间又成为产品要素。
2. 乡村旅游产品线长、拥有较长的产业链。
乡村旅游涉及吃、住、行、游、购、娱六大环节的各个方面, 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涉及一类产品, 而六大环节的活动又都集聚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村落环境中, 为旅游者选择商品提供了方便, 大大降低旅游产品交易成本。作为一种度假休闲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应该注重旅游产品的深层次的开发, 要挖掘民俗、参与性、趣味性等活动项目, 这需要延长产业链, 完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避免同质产品低水平的集聚。
乡村旅游与休闲活动的复合经营模式初探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以及人们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的不满, 户外运动旅游已经成为现代都市中青年人群一种较成熟的休闲旅游形式。
1. 乡村旅游与休闲运动的互动关系研究
从需求角度看, 借鉴已经成熟的研究资料, 户外休闲运动者的出游动机与乡村旅游者十分相似, 也是都市人群摆脱工作压力, 要求回归自然, 求新求知的需要。户外休闲运动者的另一个动机是挑战自我, 这已经体现在日益兴盛发展的传统和新型体育运动, 如远足、滑雪、脚斗 (斗鸡) 、器材拓展运动等活动形式中反映, 目前, 远足是以上所有户外运动形式中群众基础最广泛的, 也已经成为北方夏季休闲运动者与乡村旅游经营者联系的纽带。休闲运动与乡村旅游在需求层面的相似特征与紧密联系成为乡村旅游与户外休闲运动开展集群经营的基础。
从供给角度看, 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方式, 已经是一种以参与性为主要特点的旅游活动, 目前的主要产品是农家乐提供吃、住、农家生产和游戏项目等形式;休闲运动注重体验, 注重参与, 主要以个人自驾车或集体自发组织, 和传统旅行社产品组织形式有较大不同, 但这已经成为国外旅游者外出旅游的主要形式。我们可以发现, 只要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并具备自然环境优势, 就能够吸引休闲运动者前往开展远足、滑雪等活动, 从而给当地带来可观的效益。
2. 我国北方冬季乡村旅游与冰雪运动开展复合经营的实证分析
复合经营的概念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 最初指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因素, 将乔木和灌木有机栽种于同一农业生产系统中, 形成同时为社会生产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优势。本文所指复合经营, 是指将乡村旅游与各类休闲运动联动经营与发展, 形成在同一产业集群空间中的乡村旅游产品复合其它各类型休闲产品, 从而大大提高该旅游产业集群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1) 乡村旅游结合冰雪运动的复合产品具有极强吸引力
乡村旅游在冬季的基本立足点是吃、住两大劳务提供形式, 可以看出这只是提供了人们外出活动的保障因素, 欠缺相应的激励动机。作为一种休闲运动形式, 冰雪旅游涉及与滑雪有关的各类雪上运动与游乐形式, 尤其在我国北方, 冬季漫长寒冷, 城市居民休闲形式较单一, 目前主要集中在朋友聚餐, 比如新疆冬季就是餐饮业的旺季, 而在城市周边开展打雪仗、撬冰捕鱼、滑雪、雪上摩托等冰雪运动后, 到附近农家品尝家常菜将会是多么惬意而又健康的游乐活动。如果将乡村旅游与冰雪旅游联动经营, 使冰雪项目成为吸引物, 乡村旅游成为保障因素, 如此形成村庄之间的合作联盟, 在政府的引导下, 结合各个农户特点建成冰雪产业集群, 势必会对本地区城市居民形成强大吸引力。
据2010年4月10日中国证券报报道, 2010年1至3月, 中国汽车产销分别达455.45万辆和461.06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76.99%和71.78%。伴随我国城市私家车的逐步普及, 城市居民的出游形式由个人出游向家庭出游、集体出游转变, 出游形式的改变自然导致出游动机的改变。男性开车携家眷外出活动的目的地意向往往涉及安全、卫生、舒适、安静四个度假型因素, 这又从需求角度说明参加乡村旅游的群体会急剧增多, 我国冬季冰雪乡村游的黄金期已经到来。
(2)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分析
乡村旅游不是以景点观赏为主, 而是以乡村生活的体验为主, 并且可以形成与工业产业集群相同布局的服务性的产业集群, 这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乡村相当于一个企业, 若干的乡村相连, 就形成一种企业群体, 在这一群体之中, 都开展乡村旅游, 就形成了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但是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不能因循传统工业产业集群形式, 而是应该遵照农户自愿联合、注重经济效益的原则, 在政府的引导下逐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与, 最终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产品具备的产业集群, 形成冰雪运动、干农家活、吃农家菜、玩农家游戏、睡农家炕、购买农副特产的地方乡村旅游产业品牌, 而后逐步走向全国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水府庙;湿地乡村旅游;开发
一.湿地乡村旅游
(一).湿地乡村旅游的概念
湿地旅游在国外开展较早,一些著名的湿地景区已开发管理的相当成熟。我国湿地旅游从上世界9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目前已有一些对湿地旅游运作比较成功的湿地公园,如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相关理论也逐渐丰富。我国学者丁季华将湿地旅游定义为:将有观赏性和可访问性的湿地作为旅游的目的地,对湿地的景观,环境,历史和文化等进行了解或观察的旅游活动。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它具有乡土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高效益性、低风险性以及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需求性等特点。[2]
作为乡村旅游的一个分支湿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笔者将湿地乡村旅游看做湿地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综合,可将其定义为:以湿地环境为背景,根据当地乡村特有的旅游资源进行组合规划,集观赏、娱乐、购物、度假、学习、参与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活动。
(二).湿地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点。
湿地乡村旅游跟普通乡村旅游相比,具有其独特的特性:
1. 在旅游产品方面。(1)可以提高参与度,湿地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实践的机会更多,让游客可以进行水上活动,可开展如钓鱼,摸藕,泛舟等方式,加强游客对湿地乡村旅游的认识和体验;(2)可以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湿地的农业产品资源更为丰富,包括粮食,水果,蔬菜,鱼,蟹,草,花等,可以开发出更为丰富的旅游产品组合,更好的提升旅游感受,由此提升人们的旅游意向,进而吸引到更多的客流量,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在旅游景观方面。(1)水体方面,许多湿地都有开阔的水体,无论哪种类型的湿地,其包含的风格独特而充满灵动的水体对人们都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2)植物方面。湿地系统包含的植物种类繁多,且很多植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湿地区域内可以形成独特的植物景观,如水府庙湿地区域内就有大片的芦苇荡,视觉冲击力极强。(3)动物方面,湿地是一个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珍稀特有的物种, 尤其对于鸟类而言是生息繁衍的天堂,因此,可以在湿地区域看到万鸟齐飞的壮丽景象。
3.发展观。 基于湿地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与开发,必须将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放在首要,强调保护与开发的统一,这就要求在进行开发时采用与湿地生态体统自然特性不违背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开发,所有开发项目必须以长远效益及生态效益为基点进行。
二.娄底水府庙湿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水府庙湿地区域具有便利的交通区位,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旅游类型,且娄底市政府目前正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在水府庙湿地区域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水府庙区域已开通2条精品乡村旅游路线:花之缘、水之梦,修建了旅游主码头、白鹭岛、凤凰岛、恐怖城、斗牛场等一批初具规模的游览景点,累计接待中外游客60多万人次。
(一)水府庙湿地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1、水域景观类,以湿地腹地中的湿地及其水域风光为主,水府庙湿地公园内的河道纵横,沿岸植被茂密,水生植物种类丰富,风景优美,有大批白鹭聚集在此,各种元素共同构成风景独特的河道和水岸。主要有水府庙水库、小三峡、洋潭水库、侧水河、西阳河、孙水河。
2、生物景观类,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地区湿润季风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府庙区域为针阔叶树混交林,园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很多观赏性植物,虽然林栖鸟兽较难观看到, 但可看到观赏性极强的白鹭种群。
3、古迹与建筑经管类,洛阳湾古建筑群、永济桥、天籁岩、大雄宝殿、水府庙、仙女寨山界古长墙、朱氏宗祠、观音阁等。
4、名人故里景观类,水府庙地区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拥有不少的名人故里景观。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希濂故居——持世堂; 蔡和森纪念馆等。
5 、诗词、碑文景观类。水府庙区域内有诸多文人墨客留有的胜迹。如:曾国藩曾在仙女寨上题“天籁岩”。
6、文化名俗类,娄底是梅山文化、湘军血性文化的发源地,拥有诸多独特民俗文化、特色饮食。
(二)娄底市水府庙湿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特点
1、旅游市场的特点。水府庙湿地旅游区目前是我省的B级旅游资源,在其各种旅游项目和资源中,游客主要集中于几下几项:(1)水府庙库区垂钓和游轮观光;(2)蔡和森纪念地瞻仰;(3)寺庙朝拜;(4)古迹观光,如富厚堂水府。近两年来游客量逐渐提升,每年游客量在10W以上。在既有游客的构成中,主要是本地游客,另有小部分游客来自长沙、湘潭、邵阳。由于旅游开发程度不够,配套设施及旅游产品未跟上,目前人均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质量不高。根据调查显示,本地区旅游需求已成为水府庙湿地旅游区开发的主要依据,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
2、旅游产品特点。(1)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如白鹭山庄等(2)传统文化旅游产品,如农耕文化,湘军文化等;(3)体验型旅游产品,如钓鱼、泛舟等。(4)自然资源观光旅游产品,如仙女峰、湿地观光等;(5)人文历史景观旅游产品,如曾国藩故居、蔡和森纪念馆等。
(三)水府庙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景观质量下降、风景改善工程巨大。由于近年来水府庙湿地的保护不到位,当地的自然景观资源、民俗传统文化资源等遭到了破坏,正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且由于胡乱开发,区域内的部分项目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地不良影响,如水质恶化、动植物种类减少、民基民宅占到建设等,这对改善旅游大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更多的成本,加大了管理的难度。
nlc202309020423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湿地内交通、水利、环保等基础条件差、道路及桥梁损毁严重,环湿地道路基本未建设,部分入库河流崩塌,沿着水库而建的乡镇没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这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大。很长时间以来,水府庙湿地区域内的居民直接将没有经过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垃圾等排入河中,而且涟水上游的蓝田镇和娄底市城区中的一些沿河企业也将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涟水。由近年的水质监测结果得出结论,涟水上游的水流中,石油污染类中化学需氧量,悬浮物,生化需氧量,挥发酚,亚硝酸盐氮,非离子氨等都超出了既定标准,局部水体污染较严重,目前已下降为三类地表水。
4、产业单一。因水库修建时就近移民造成人口稠密,农林业生产条件受限,居民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旅游产品单一。
5、现在尚未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水府庙湿地区域内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但还未根据这种稀有性的旅游资源产生出相应的旅游产品,特别是对现有民间的地方特产、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等,还缺乏宣传和推广。
三.娄底水府庙湿地乡村旅游开发
(一)水府庙湿地乡村旅游开发原则
1.坚持保护与开发统一的可持续性原则。湿地乡村旅游的一大特点是生态性,因此在开发时,要坚持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性长远发展。
2.坚持合理调控原则。水府庙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比较突出的特性,是湿地生态体系与渔耕、农耕文化相互交融演变的结果,因此在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中应当尊重湿地自然生态的演变替换过程,讲究发展与保护的协调统一,互相促进。以与现有的景观与功能设施有机结合,合理组织旅游路线、旅游项目及旅游服务,在保护旅游设施的同时保护湿地环境,在方便休闲旅游的同时又不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
3.坚持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原则。水府庙湿地区域文化底蕴相当丰富,具有丰厚的宗教文化,民俗地域文化、农牧鱼耕文化等资源,如许多美丽的寺庙,房屋,桥梁,以及许多诗碑刻遗迹等,而且是湘军的发祥地。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最强生命力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应坚持保护原则,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继承,古迹在开发中应坚持原址恢复、修新如旧。
4.坚持以人为本、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原则。要协调好湿地区域的旅游发展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开发时必须注意保护好当地村民的利益,要协调湿地区域和娄底的整体规划,使其与周边地区的行业发展规划相协调,调整地方产业结构,提高当地就业率,帮助当地居民提升收入水平。 (二)水府庙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建议
1.湿地农业观光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目前库区内产业单一,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与旅游结合,注重农业观光园的开发,提供品鉴、水果采摘、耕作及经济林观光等乡村旅游项目。如观光果园可在现有果园的基础上进行品种改良,除保持原有的柑桔优势外,加大新的品种如桃、杨梅、枇杷、板栗、柚子等的引进改良工作,成规模发展,让果园在不同的季节给人不同的景色。
2.湿地民俗文化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水府庙区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开发规划时应充分利用水府庙的这一特点。应在水府庙区域内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田野调查,收集各种宗教文化、传统独特民俗民风、神话传说等,结合古建筑遗址综合开发具有独特文化的综合文化旅游系列产品,如建立民俗村等。同时应加强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耕、捕鱼场景的重现及游客参与等。除了结合传统的文化外,还要有机结合现代文明,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旅游项目,以体现水府庙湿地的文化多样性。
3.湿地休闲度假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水府庙湿地区域风景秀丽,资源繁多,具备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一是可以在此建立高、中档旅游休闲度假村,同时可配套建设百鸟园、观日亭、听潮居、水上乐园等。二是设计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风味饮食,规划建设购物街和小吃街等,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还可带动当地农民就业。
4.湿地科普科考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水府庙湿地区域动植物种类繁多,可为动植物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料,在湿地中还含有化石、遗迹等,这对古地理和古生物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科学科普展览的建设,各种主题研讨会的举办,可以吸引科研工作者和相关爱好者,开发出相应的科普教育旅游系列产品。
5.湿地保护开发类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娄底水府庙湿地区域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学习国内和国外成功的经验,申报设立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坚持适度发展的原则,综合环境、社会、经济方面的效益共同协调发展。(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冰梅,尹德涛等,辽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湿地旅游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2]邹再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调研世界》-2006-12-10
[3]水府庙总体规划
[4]段娅雯,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湿地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山东省滕州市红荷湿地为例
世界比较普遍的乡村旅游已经有50余年历史。中国的乡村旅游也已经有20余年历史,经历了从对资源的简单利用到综合利用再到深入挖掘的三个阶段;乡村旅游项目也实现了产业升级、休闲方式升级、景观升级、全时升级等的不断提升。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和超过50%。据《光明日报》2012年7月26日报道,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家乐数量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超过2万家,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已超过1500亿元,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
一、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从经营内容来看,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田园农业游和田园观光游等。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和民族文化游等。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主要类型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等。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等。
(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的森林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等。
二、“百尺竿头,以何为进?”
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模大,效果显著,其网络化、漫点式的发展过程,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到现在,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单体规模小,对应市场难;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少;卫生条件差,产品供应不足;经营单一,同质化强;恶性竞争,质量不高等。从乡村旅游开发的角度,则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是乡村旅游存在旅游资源相似,产品同质化的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然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就自然资源而言,主要是强调有山有水,风景美丽、气候宜人。而现在国内各地的山水资源从本质上说区别不大,只是南方的山秀丽一点,北方的山雄伟一些。其次是以人文资源为主的乡村旅游。把乡村生活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并且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本来是很不错的事情,但其中也存在差异不显著,产品雷同的问题。许多地方在没去之前很向往、很憧憬,去过之后却感觉很普通,这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乡村旅游现在大多还只局限于农家乐这一基本的产品模式。一方面是产品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各地的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本身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传承等方面基本相似,由此形成了严重的近距离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中国新时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诉求
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对乡村旅游的要求要更高、更多。我们希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既能促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又能增加农业功能,还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就业渠道,形成系列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推动农民观念转化,培育农村市场机制。这是一种对乡村旅游综合作用的要求,是对其城乡统筹、品质升级的诉求。
四、“四新”“五化”创乡村旅游开发新路径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创新
①培育新型旅游资源,强化主题景观打造。推进创意农业,整合其他产业资源、建设人工景观、策划旅游节庆等。通过产业融合,借助科技手段,人工创意并营造能够体现乡村特质的旅游景观与活动。北京郊区在创意农业发展上已取得明显进展。
以自然风光和浓郁欧洲情调为复合载体,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与园林风格作为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糅合了中式园林的形态特征与设计理念,通过“漫天花雨,开心田园”的定位,打造了“北京最美丽的香草花海”——北京怀柔香草庄园。在产品上,提出了开心农庄的方案,主要就是通过人们加入农庄会员籍,认养一块土地,收取费用,人们可以当农夫、做地主,空余时间来田里劳作、采摘、收获,打绿色食品牌。而我们构想的开心农庄,是在此基础上,和网络结合得更紧密,更贴近京城白领的网络和实际生活模式。建立“怀柔开心农庄”网站,网站与“开心农庄”景区即时互动,并通过增值服务获取收益。
②创新资源依托,寻找村庄灵魂,运用国际化理念设计。创新资源依托,主要是指挖掘传统“三农”旅游资源。包括传统农耕文化、乡土传统知识、民族文化遗产等。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目前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对餐饮、娱乐重视有加,而对乡村文化的挖掘利用不足,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而涌现出的众多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充分利用起来。
没有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没有保存完整的村落古迹风貌、没有特色突出的民风民俗。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沁水营,只是一个京郊的普通村落,如何在资源现状特色不突出的基础上策划好沁水营,这是本案最大的难点。如何摆脱传统上一村一品策划就资源论资源的局限性,突破京郊乡村开发血拼资源的怪圈,为北京京郊乡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规划者提出了“京晋文化博物苑,乡村记忆第一村”的发展主题,抓住沁水营村京晋文化和村庄记忆两大特色,从“抓住京晋文化,塑造村庄发展灵魂;突破资源局限性,打造特色“沁水生活”;抓住先发机遇,聚合七十二连营精华资源;依托村志,关注昨天、立足今天、畅想明天;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关注村民人文精神,再现村庄记忆”六个方面切入策划,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
③泛农产业复合展示,推进“三生”(生态、生产、生活)立体休闲。创新“三农”旅游资源包括发展特色种养、推进创意农业等。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合理调整其产业结构,第四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强调建设农业与旅游、商务、教育、科研、科技多元产业复合的综合型、多元化、现代型的农业园,形成“泛农产业复合”的展示空间。
以《湖北宜昌“夷陵农谷”概念规划》为例,该规划将其整体功能布局为“一园二区”,其中一园为科技农业示范园,二区分别为休闲游乐区和田园度假区。科技农业示范园以高科技农业为主题,集代表多种农业前沿科技的种植园、农业科研、商务、培训等多元功能于一体,同时也是夷陵区乃至宜昌及华中农业提档升级和区域联动的引擎性板块;休闲游乐区以农业主题休闲、游乐为特色,包括“美丽乡村”风情园以及乡村迪士尼等主题园区;田园度假区规划乡村田园风格的主题商务及度假区域,是低碳、环保社区的典范性区域。
④产业融合促城乡一体,规划先行助力“城镇上山”。小城镇处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城乡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依托,对广大农村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依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的生产力布局,通过对1700多个乡村的统一规划,优化调整了其空间布局,明确了其建设用地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了城镇建设和产业向山地的聚集,助推云南“城镇上山”战略的实施。山地城镇将成为云南今后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发展模式。
(2)乡村旅游升级的“五化”发展
①产品差异化。应充分利用丰富的乡村景观、生态、文化、民俗等资源,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升。推广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等八种全新旅游业态,引导乡村旅游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②营销品牌化。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文化、建筑、民俗等条件,创建并打响自身的特色化乡村旅游品牌。也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创建、树立区域性品牌,以品牌促营销,以营销促发展。
③管理组织化。乡村旅游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目前,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必须向管理的组织化、协会化提升。随着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基础的完善,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通过组建规范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如“农家乐”协会、“农家乐”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公司等),提高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自我管理和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能够有效地推动、提高乡村旅游的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综合竞争力。组建“协会”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组织,最关键的在于发挥三个核心作用:“保证质量,维护声誉,促进发展。”
④理念时代化。倡导新乡村主义。城里人是用一种浪漫来想象村庄,是专家所言的“民俗风、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歌、生活曲、梦幻情”的综合体验,是“自然自然大自然,生态生态深生态,文化文化活文化,生活生活真生活”的品质要求。
培育庄园文化。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培育一种庄园文化。这种庄园文化是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达到的一种极致,一种高端的境界。在欧洲,这样的庄园文化是非常普遍的。因为欧洲在历史上就形成了领主经济,每一个领主都有自己的一个庄园,所以培育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文化。庄园文化在中国还没有培育出来,所以进一步要培育一套新型的乡村旅游的庄园文化。这套庄园文化培育出来,就会达到一种极致。现在欧美各国,包括其它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概念,叫乡村俱乐部。乡村俱乐部也是在展示一种极致,但是它和庄园不同。乡村俱乐部一般来说,没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不是家族传承,而是一种现代会员制的方式,但培育的也是高端的文化。
摘要:如何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和旅游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关键词:乡村旅游 民族地区 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
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五、结论
以旅游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是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的特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引导他们做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好载体、结构调整的好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途径、农民增收的好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民族地区要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案例分析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成立于2014年,时至今日,平台已汇聚众多关注美丽乡村建设价值链上各方面专家与专业服务人员。
■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 关注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城市农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分享古村古镇,农业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
■“筑梦乡村”公众平台包括美丽乡村、产业园区、商业地产、养生养老、建筑设计五个板块,并且在公众平台上已搭建互动交流的微社区,及时为关注者提供美丽乡村建设全过程资源整合服务。
欧美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方式是度假。乡村度假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特别是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度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一、国外农业观光发展历程
观光农业从明芽发展到成熟阶段,国外己先后出现了农业观光园区、度假农场、家庭农园、农业公园、乡村民俗博物馆、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多种类型。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根据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游客的旅游动机来划分,国外乡村旅游可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观光型乡村旅游、休闲型乡村旅游、乡村文化游。
三、国外乡村旅游度假发展模式
四、著名乡村度假国家及代表案例
德国的“度假农庄”、意大利的“绿色度假”、日本的“度假农业园”、法国的“乡村度假庄园”、澳大利亚的“休闲牧场”、波兰乡村生态旅游度假、匈牙利乡村文化旅游度假等,都是乡村度假发展的典范。
1、日本——度假农业园:城乡互动的“食”与“绿”的结合日本的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可分为自然景观、高品质农产品和体验型农业三种基本形态,有市民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渔业、自然休养村、观光牧场、森林公园、自助菜园、农业公园等多种类型。
<特点>
以城郊互动型的都市农业著称; 一日游类型的观光农业居多; 过半数的农业休闲观光景点由政府机关或当地集体组织开发经营; 重视当地的特色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开发模式>
•森林资源开发与利用型。代表案例:茨城县那珂郡美和村。•景区边缘与都市郊区型。代表案例:和歌山县白滨町。•闲置农地开发利用型。代表案例:饭田市。
2、法国——专业农场型度假庄园:非政府组织引导型的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庄主要有九种: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
<经济效益>
这种新兴的“绿色度假”旅游活动方兴未艾,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
<特点>
1.这些农场基本上是专业化经营;
2.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为法国农场划出明确定位区域,连接法国各大区农场,成为法国农场强有力的促销策略。
<代表案例>
法国普罗旺斯——普罗旺斯给世人最主要的几大印象:海滩、薰衣草、法式美食、嘉年华、罗马特色的古城堡,是完美的度假组合。在满足经济生产的同时,在旅游吸引力的打造上,具有以下特点:
•打造唯美浪漫的景观环境。•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
3、德国——市民农园:自家庭院的农家生活体验
德国的休闲农业大致可分为度假农场、乡村博物馆及市民农园等三种类型。<特点>
主要是市民农园的形式出现,即由政府或农民将位于都市成近郊的土地出租给城市居民,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为主。
<机制>
市民农园土地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镇、县政府提供的公有土地,一部分是居民提供的私有土地。
4、意大利——绿色假期:从城市走向农村
目前,休闲农业已成为意大利现代农业的一部分,它融合了当地自然、人文、社会等环境,综合开发和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对城乡统筹具有重要意义。“崇尚绿色、注重提高生活质量”,在“绿色假期”出现后成为意大利人的新追求。<特点>
1.意大利最先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味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土地上搭起帐篷野营,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
2.“绿色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得农村成为一个“寓教于农”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有效地扩大了生态农业耕地面积。
3.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完善的管理体系。
我国的乡村旅游主要分为农园依托型、农田依托型、农村依托型三类。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乡村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地方多在经济发达的都市郊区,本文主要选取北京民俗村与成都的农家乐两个地方作为代表进行阐述,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实现旅游模式的深入探究。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占据的比例为10%~25%。乡村地区以乡村性为依托进行旅游活动的开展,国外学者德诺伊研究显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于土地密切相关的旅游经济活动,其存在永久性的非尝试地域的旅游活动,其主要指在飞永久性的经济活动中,逐步提升与农业相关活动,其还明确指出永久性居民的存在是乡村旅游的必要条件。国外学者瑞切尔(Reichel)、罗文格特(Lowengart)和米尔曼(Milman)认为乡村旅游主要是指农村区域的旅游,并且反复强调乡村性是农村旅游的中心与独特的卖点,只有保持乡村的独特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相关研究指出,乡村旅游是传统农业的替代性产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乡村旅游的作用显得异常重要,而且为农民提供了第二个收入来源,带来了更多的就业,从而减少人口流失,带来了城市新观念,这种新的观念增进了乡村紧急的多元化,尤其是手工艺,最终推进基础设施的逐步改造与完善,其能够给城市人体验生活带了机会,提升其对乡村问题的认知。伴随着乡村旅游的逐步发展,其中包括了家庭、老年人,其追求不同体验的城市人,尤其是教育水平中等偏上者,包括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只有逐渐推进管理的本土化,才能最大限度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发展。由于国内旅游需要使用更多的劳动力资源,而且在推进劳动力资源的转化过程中,其中国际旅游的贡献率加大。
二、乡村旅游的分类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古城中,只有逐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规制与扶持,才能推进乡村旅游作为公益事业的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效益,通过政府与非政府间的组织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将乡村旅游作为政治任务或者公益事业发展,提升其社会效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知,乡村旅游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分类:
(一)根据经济效益产生的主体,乡村旅游可以分为管制旅游和管理旅游。其中管制旅游主要指由政府机构带头管理;管理旅游主要指政府通过合适的手段进行监管。
(二)根据市场自由化的程度,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新自由市场与旧自由市场,其中新自由市场主要指通过政府干预对市场进行监管,提倡自由主义贸易;旧自由主义市场主要指在市场阶段,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市场进行核实的监管,推进自由贸易化。
(三)根据自由目标责任性,乡村旅游可以分为责任主体旅游与非责任主体旅游,其中责任主体旅游可以将旅游的相关责任进行认定,指定其目标的准确性,其中非责任主体主要指在当前的环境分为中,可以鉴定旅游的责任性不强,不足以推动当前旅游经济的发展。营特色类型成都农家乐的特色类型包括:农家园林型:以郫县友爱乡农科村为代表。依托花卉、盆景、苗木、桩头生产基地,这是农家乐的发源地。
(四)根据旅游的相关内容,现在乡村旅游可以分为果园型与景区旅社型,其中观光旅游主要指以书房村为代表,同时主要以以水蜜桃、枇杷、梨子为依托,发展春季关光,同时以观光为基础,推进其旅游业的发展,景区旅社型主要指以乡土景区进行观光,同时推动旅游活动的开展。
(五)以乡村旅游的呈现形式可以将乡村旅游分为花园客栈型与乡土农村型,通过以新都县农场改建的花园型为代表,推进生产组织的发展,在农业的发展中推进农事体验型。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措施
根据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走第三条道路,其主要指通过政府再分配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方式整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整合国家的相关支持政策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一)实行乡村旅游形式多元化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只有是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形式都可以采用。根据相关研究可知,在新型旅游发展模式中,原有的乡村旅游计划可以促进新的旅游业的发展。如奥地利的“农村假期”项目,意大利的的Toscana乡村节庆与Ecosert计划,波兰的“波兰绿肺”项目以及泰国的Umphang社区旅游项目等。
(二)实行乡村旅游模型多样化
根据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只有不断推进旅游业的高度发展,才能对其产生最大作用,尤其是通过互联网,推进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推动旅游的发展进展,才能最大限度促进旅游业的灵活发展,其中包括一些乡村旅游法规的制定,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才能为模式的多元化提供方便。在成都农业发展模型中,只有推进农村、农活的发展,才能促进其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直接从业人员与间接从业人员,只有促进直接与间接的转换,才能最大限度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多元化。
(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规范化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互联网热和电子商務的兴起,旅游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乡村旅游更是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以及旅游效益的综合性,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区域平台、电子政务实现在线展现、网上预订、支付、电子认证及统一管理,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必要性
(一)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传统经营模式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的演变,能够将消费者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满足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使用网络搜索了解旅游信息,实现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是顺应市场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实现服务者和消费者“零距离”。规模零散、服务标准低一直是制约乡村旅游做强做大的瓶颈,通过电子商务为服务者和消费者提供的便捷交流平台,服务者可以不断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还便于及时向消费者作出信息反馈,并汇总分析后制定出符合市场趋势的经营策略。消费者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了解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信息,从而做出理性选择。
(三)提升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其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相比传统的纸质媒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投入成本。其二可以有效提高旅游项目销量。电子商务可以提供给乡村旅游企业更加通畅的销售渠道,便于乡村旅游融入市场营销体系中。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商务网站平台获取旅游信息的消费者已经超过80%.到各门户网站查询旅游信息的消费者也近六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乡村旅游经营变得更为主动。
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卖双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运营中旅游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企业 (Business,简称 B)、顾客/客户 (Consumer,简称 C)和政府机构 (Government,简称 G)。其中的企业既包括旅游和非旅游的直接经营企业,也包括旅游中间商或分销商。顾客是指旅游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泛指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形式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组织 (如公司客户等)。
三、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以上三类交易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因乡村旅游的消费终端主要是个人和组织,本文仅就就面对终端消费者的网上零售BtoC模式、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和CtoC模式做以分析探讨。
(一 ) 网上零售BtoC模式
网上零售BtoC模式作为一种直销模式,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和呼叫中心为服务载体,配合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旅游业的创新性融合,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模式。网上零售BtoC模式更加突出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沟通,具有减少市场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供需交易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旅游企业运用这种经营模式,初衷在于突破中间商对客源的垄断和控制,建立一种直销模式,直接面对最终顾客。但旅游中间商市场中介参与的专业化程度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并为顾客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由此可见,旅游中间商的功能并不能被网上零售BtoC模式完全取代。
(二 )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
中间商是链接旅游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帮助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作用。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是指在线旅游企业通过网站和中央预订系统等渠道,帮助经营乡村旅游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销售,并收取相应的费用或佣金。
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存在两种类型中间商。其一是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其二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二者发挥着相似的作用,但又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在交易中发挥着轴心的作用,往往与一方交易后再与另一方联系。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于市场,并不直接参与供需双方的交易活动,它作为一种交易媒体,主要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为交易双方提供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信息。因为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的存在,使顾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能。例如携程网中的乡村旅游资讯和预订服务,服务于自助游游客,开发的“结伴同游”、“活动召集”、“线路推荐”等特色版块,提供了景区完善的农家乐住宿和餐饮预订产品。有力地拉动了乡村旅游接待业的发展。
(三)CtoC模式
CtoC模式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前面的C是指卖方 (经营乡村旅游的个体),后面的C是指顾客。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准入门槛底,参与人数众多,交易频率大,农村创业者往往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有偿或者无偿使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专业C2C交易平台,发布服务信息,进行业务洽谈、销售和支付,从而获得收益。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淘宝网、拍拍网等,也可以通过个人网站、BBS论坛、博客等。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不同于普通的购物网。一是实地体验式消费,可以消除顾客的诚信顾虑,二是不存在乡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担忧,因此,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农朝幸.《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8 )
[2]《2017-2022年互联网+乡村旅游行业运营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J/OL].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17-01-18].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61116/1121076117739086.shtml
[3]《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析》. [J/OL].中商情报网,2015:[2015-09-16]. http://www.askci.com/
【乡村旅游经营模式浅谈】推荐阅读:
浅谈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07-01
乡村旅游调研方案10-25
乡村旅游发展情况小结07-04
乡镇乡村旅游年度总结10-03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10-08
乡村旅游工作汇报材料11-01
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06-15
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论文07-17
贵阳市乡村旅游论文10-15
乡村旅游项目调研调查问卷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