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收入证明书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农业银行收入证明书(推荐9篇)

中国农业银行收入证明书 篇1

国务院日前《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发布后,让一众开发商坐在了真正的风口上。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所戏言,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何况,不仅仅是税收,按照国务院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对违法违规制定与企业及其投资者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包括先征后返、列收列支、财政奖励或补贴,以代缴或给予补贴等形式减免土地出让收入等,要坚决予以取消。”

不容地方“拥税自重”

中国的税收权限一直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税收权限的核心是税收立法权,同时还包括征收管理权、政策调整权等。我国几乎所有的地方税的税法、条例,以及大多数税种的实施细则,都由中央制定和颁布,地方只有征收管理权限及制定一些具体的征管办法和补充措施的权限。除了屠宰税这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小税种外,我国并没有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和减免税权限。

现实中,目前各城市所行的招商引资无一例外地都把减费免税当做政策“质押品”做行销宣传。固然,由于某些税收政策存在天然“漏洞”,释法的滞后与缺位,税收实务操作具有“不确定性”。税务部门的顶层释法往往对政策从严解;而地方政府则根据自身利益,进行税收变通,或扩大性解读,或扭曲性解读。税收、非税收入成为地方政府利己主义利益勾兑的玩物。何况,只要有足够的税收寻租空间,路径从来都不是问题。一旦中央与地方的游戏规则被打乱,潜规则成为明规则,破窗效应随之在各地区蔓延发酵,进而损害了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我们看到,新一届政府在全面清理和规范税收、非税等收入优惠政策方面的力度和决心之大,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为防止中央财政政策走形、失控,中央基本上是隔个三五年就会下发一个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不过,作用并不大,貌似一直处于紧一紧松一松这样一个状态。一方面,城市经营、GDP考核、官员升迁等,需要借助“税收洼地”这样一个平台;另一方面,文牍主义大行其道,财经纪律层层懈怠,到了“一线总指挥”那里已经没有人拿着当回事办了。此次清理整顿的环境亦然不同:“新常态”“十八大”“讲忠诚”“高压线”“责任人”“督察组”……足够了。在如此鲜明的大环境下,对国务院此番力主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不能仅仅理解为经济信号的释放,而应从中央向地方各级政府“打政治招呼”的高度去解读。可谓中央下决心终结各地方政府“拥税自重”时机的选择恰到好处。措施不力,行动懈怠,要问责,要拿人。

税法中的“不征税收入”

地方政府几近没有税权,既往的承诺在大环境下难以兑现已经确定无疑。在市场遭遇“霍布森选择”(Hobson's choice)的当口,企业家们有充足的由头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央财税政策中现有的各类税收优惠。我们先来解读税法中的不征税收入。

不征税收入作为税收专业术语是在2007年3月由全国人大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中首次亮相。依此规定,单位或企业收入总额中的下列收入为不征税收入: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所谓财政拨款,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对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拨付的财政资金,但国务院和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是指企业取得的,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专项用途并经国务院批准的财政性资金。

此外,税法另行规定,企业将符合规定条件的财政性资金作不征税收入处理后,在5年内未发生支出且未缴回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的部分,应计入取得该资金第六年的应税收入总额;计入应税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发生的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作为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资产,其计算的折旧、摊销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伴随中国市场化进程,目前企业不仅收入多样,而且获得的各类补贴、奖励款项也五花八门。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税收减免返还、项目扶持资金、资产无偿划拨等,渠道来源既有各级政府财政、政府所属机构,也有国家重点专项等等,税收实务变得十分复杂。如果一一解读,无疑将增加税法厚度。比如,现行政策明确,非营利组织的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为免税收入,而其他企业的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存款利息收入是否应该纳税?再如,企业政策性搬迁和处置收入的税收处理、企业安置残疾人员取得的增值税退税款、供热设施配套建设费供热企业收取的城市供热入网费、企业收到的出口退税和退税差额补贴、企业从劳保部门取得的各项补贴收入,无不涉及复杂的企业所得税征免问题。

现在人们主要关注到的是企业收到当地政府补贴收入的财务处理问题。按照现行规定,企业从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取得的应计入收入总额的财政性资金,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企业能够提供规定资金专项用途的资金拨付文件;财政部门或其他拨付资金的政府部门对该资金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办法或具体管理要求;企业对该资金以及以该资金发生的支出单独进行核算。上述几项条件缺一不可,其紧要处在于要能拿出“文件”。

“免税收入”的确切含义

与不征税收入相对应,税法中还有一个免税收入概念。免税收入是税法中的古董级税收术语,是指属于企业的应税所得,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免税收入,本身已构成应税收入但予以免除,属于税收优惠。而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只是属于国家明确的不予征税的收入,一般不需办理申请手续;免税收入则是国家为了鼓励某个领域某个行业(企业)给予的优惠政策,通常实行行政审批制(现在有些已经改为备案制),需要办理相关免税手续。

从本质上讲,不征税收入是相对于应税收入而言的,而免税收入则是从属于应税收入。我国税法中一般均列有专门的免税条款。这类免税一般由有税收立法权的决策机关规定,并列入相应免税税种的税收法律、税收条例和实施细则之中。免税收入期限一般较长或无期限,免税内容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政策导向性。不征税收入则有明确的范围,与税收优惠中的免税收入有明显的界限。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地方政府以各种名义返还的土地出让金、城市建设配套费、税金等,就不属于“不征税收入”。按照规定,企业取得的上述收入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扣除项目金额时可抵减相应项目的扣除项目金额。对取得的不能区分项目、科目的各类奖励、补贴,以及取得的对已清算项目的奖励、补贴等,亦可直接抵减当前清算项目的土地出让金。

税收中的免税收入具有确切含义。除了权限机关因经济等原因出台的特殊规定外,税法中的免税收入主要包括:(一)国债利息收入。包括财政部发行的各种国库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经国务院批准,对企业和个人取得的2012年及以后年度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二)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三)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四)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具体包括: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捐赠的收入;除税法规定的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但不包括因政府购买服务取得的收入;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孳生的银行存款利息收入;以及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收入。

中国农业银行收入证明书 篇2

王小鲁认为,调查数据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收入户进行调查并取得真实数据面临种种困难;特别是高收入居民有相当大量的灰色收入。他的研究报告,将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他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为了摸清灰色收入的真实情况,王小鲁的课题组于2005-2006年对全国几十个城市和县两千多名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进行了家庭收支调查。调查采用社会学方法进行,调查对象全部是调查员关系密切并了解情况的亲属、朋友、邻居。结果发现,全国城镇居民收入中没有统计到的隐性收入可能达到4.8万亿元。

王小鲁根据“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与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对应”的原理,将样本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了分组比对。结果发现,在恩格尔系数相同的情况下,统计局样本中各高收入组的人均收入都低于此次的调查样本,而且收入越高,差异越大。统计收入的遗漏主要发生在占城镇居民家庭10%的高收入户,占全部遗漏收入的四分之三。城乡合计,全国最高与最低收入10%家庭间的人均收入差距约55倍,而不是按国家统计数据推算的21倍。由于数据不充分,难以重新计算基尼系数,但肯定会明显高于世界银行计算的0.45的水平。

大块的灰色收入从哪里来?王小鲁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公共资金的流失,包括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拨款;第二是金融腐败,主要是官方贷款和民间贷款巨大的利差给金融机构提供了寻租机会;第三是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的寻租行为;第四是土地收益的流失;最后是垄断行业的收入。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的估计:垄断行业的工资加非工资的收入大概相当于其他非垄断行业人均收入的5-10倍。

王小鲁认为,大量灰色收入的存在,主要问题是制度不健全。因此,单靠再分配改革并不能解决巨大的收入差距。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改革,最关键的是透明机制。从长期来看只有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化进程,才能形成公众对政府管理的有效监督,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和公共部门管理的合理化。

声音:加深对现代化文明普世核心价值的认识

进入1990年代以来,80年代形成的中国思想文化界统一的启蒙阵营,开始出现分化。这一分化,无论在现实批判和学理表述层面,都有着复杂的背景、激烈的交锋和错综的关系。作为一种“启蒙的自我瓦解”,对于启蒙的不同理解,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对于启蒙的反思,从根底上看,既是理论论争,也是史实的考查之争。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近日在《经济观察报》上撰写长文《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对民国初年的宪政及英失败这一历史个案做了重新检讨。

袁伟时认为,民国十年中国宪政实验的失败,从思想渊源来说,是鸦片战争以降特别是甲午战争失败后启蒙运动成败的记录。尽管民初宪政在否决行政系统的违法建议等方面有不俗的表现,但是,由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情绪压倒了公民权利诉求,特别是浓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给知识准备带来的不足,使它在两方面存在根本缺陷:第一,它没有为公民的自由权利建构切实的保障;第二,它没有建立彻底的互相制约的制度。

农业银行收入证明 篇3

ABC(2007)5006-6

收入证明书

中国农业银行________支行:

申请人_______(身份证件名称及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我单位员工,自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进入我单位并工作至今, 现在______________部门担任______职务。近一该员工税后月均 收入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元(含税后工资、奖金、津贴、住 房公积金、股份分红及其他收入)。

本单位保证上述证明真实、有效。

(单位公章)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人事部门联系人(签字)____________

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篇4

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是一个新奇的经济社会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 美国在经济起飞过程中被称之为“进步时代”, 同时也被称之为“最坏的时代”, 曾经出现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社会贫富两极分化、政治腐败十分普遍、阶级矛盾冲突的现象。其他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也有类似的过程。

这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即为什么世界工业化已经进行了250年, 而近200个国家中只有少数发达国家?为什么很多国家不能从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为什么很多中等收入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 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 常常“跌跟头”、“忽上忽下”, 甚至可能出现经济停滞或倒退呢?

二、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

通常来说, 一个国家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低收入到中下等或中等收入阶段, 也是经济起飞阶段, 总体上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要素驱动的, 表现为要素高投入、空间低集聚、贸易低附加值、自然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利用后发优势和对外开放优势, 比较容易实现一段时期的高增长。

第二阶段, 从中下等收入到中上等收入阶段, 这一阶段为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期, 这是欠发达经济体成为较发达或发达经济体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有三种可能性:如果转型成功则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或经济起飞, 顺利进入中上等收入;如果转型不成功, 则停滞在原有的水平上;如果转型失败则可能中断经济起飞,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第三阶段, 向高收入或发达经济体过渡, 表现为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 生产要素高度空间集聚, 产品高附加值,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中国自1995年之后就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下等收入阶段, 目前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政治与社会不稳定因素激增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尽管中国一直保持政治稳定, 但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 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以治安案件数、刑事犯罪案件数为例, 自1990年以来都是持续上升的。

实际上,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就提出了中国发展前景的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这充分表明, 党中央早已充分意识到我国目前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是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 也是与当前阶段的发展特征紧密联系的。对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治国方略。这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挑战—应战”模式, 也是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基本思路。

三、当今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

2008年以来,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这其中既有金融危机冲击影响的外因, 也有中国内部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缺陷的内因。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从1978年之后就进入经济起飞阶段, 31年时间保持了GDP年均增速达9.8%的记录, 经济增长速度已不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2009年, 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8.7%, 四年 (指2006—2009年) 已累计完成“十一五”规划预期目标的104.6%, 即中国已经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增长目标。这次金融危机, 中国是G20国家中三个经济高增长的国家之一 (印度为6.5%, 印度尼西亚为4.6%) , 不仅实现了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而且也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经济复苏。

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 应有个适宜的增长区间。就中国基本国情而言, 它的上限就是资源供给约束、环境质量约束、生态容量约束、气候变化约束。从中国的经验来看, 8%~9%的经济增长率是适宜的, 而一旦超过10%, 就偏离了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轨道, 其中2002—2008年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因此, 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问题。从我们 (第三方) 独立评估来看, “十一五”规划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也没有实现, 反而问题更突出, 这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的“加快增长”目标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过度工业化、过度重工业化、过度出口依赖、过度投资驱动、过度粗放增长”的模式, 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映射到社会、政治和生态领域, 就出现了收入分配不平等、官员腐败、城市二元社会 (市民和农民工)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应对的挑战。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实现十几亿人口的经济和社会净福利最大化、各类发展成本最小化, 是“十二五”时期中国发展的基本思路, 这就有赖于我们主动解放思想, 破除新教条主义论 (如增长就是硬道理) , 破除GDP盲目崇拜论, 破除唯经济论。

四、中国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诱因

第一, 经济原因。经济增长过程中各类要素 (土地、资源、能源、劳动等) 成本不可避免地迅速上升, 投入边际报酬不断下降, 因此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也在不断减少。比如, 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 压缩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利润空间, 导致其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此外, 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时期, 这就会出现所谓“超常城市化”, 污染加剧、交通拥挤、公共服务欠缺, 形成各类贫民窟、大量的犯罪等等。

第二, 社会原因。经济增长也是“双刃剑”, 它本身既有创造性的一面, 又有摧毁性的一面, 还有加剧不平衡的作用。国内外研究都表明,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政府与社会之间、劳资之间、贫富之间, 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 这些矛盾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反过来对经济增长造成巨大的阻碍, 即“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第三, 政治原因。我们面临着一个“改革悖论”:改革是一个调整既得利益的过程, 是在财富的存量部分做文章。在改革过程中, 最初的推动者由于从一种改革模式中获益, 成为既得利益群体, 可能会退化为下一步改革的阻碍者, 因此改革可能会越改越难, 甚至停滞不前。

第四, 国际原因。当我们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时候, 西方国家普遍抱有怀疑的态度, 不时出现“中国即将崩溃”的悲观论调。改革开放二三十年以后, 西方国家发现, 中国已经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于是又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的声音。现在, 西方国家对我国民主、人权以及民族问题的丑化攻击此起彼伏, 国际贸易上对中国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也层出不穷, 经济全球化的风险越来越大。

五、转型期必须谨慎地选择社会变革方式

当今中国特别是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中等收入转型时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是要从经济入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低水平的发展转向高水平发展, 从低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 从不公平发展转向公平发展, 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 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

有人认为要加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把西方的民主引进来。这似乎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这个时期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都解决了, 文化程度提高了, 开始出现民主诉求。政府要回应老百姓的诉求, 主动或者被动地民主开放, 因此容易形成所谓的“民主高潮”。但是, 一旦任由这种民主特别是“街头民主”诉求无序膨胀, 就可能落入一个南辕北辙的局面, 就会出现“民主乱象”, 掉进“民主陷阱”之中。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初探 篇5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统计资料表明,在此政策下,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都享受到了经济的实惠,特别是居民个人享受到更大的实惠。但国民收入分配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的因素,特别是城乡居民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在收入分配上仍存在着较大差异,收入分配关系需要进一步理顺。

一、居民收入分配中突出的问题

(一)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根据城乡住户调查和人口调查数据,2005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2423亿元,比1978年增长48.4倍,剔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收入年均增长9.2%,基本上与同期的经济增长同步。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上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下降。2005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35.7%上升到70.3%,上升了34.6个百分点;同期,农民收入的比重则由64.3%下降到29.7%,下降了34.6个百分比。如果考虑到城乡居民在住房医疗教育交通以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异,城乡居民的真实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到5~6倍。

(二)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1985年为1.19∶1∶1.07(以中部地区为1),2000年扩大为1.49∶1∶1.06,到2005年这一比例变为1.43∶1∶0.96。东部与中部、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由1985年的71元和44元分别扩大到2005年的3792元和4180元。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后五位是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海南, 最高前五位的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 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上海是收入最低的新疆的2133倍。收入最高省份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收入最低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国家统计局计算,1981—2000 年,省际间的基尼系数由0.06上升到0.16。①

(三)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20003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040元,19个行业门类中,收入的最高行业其平均工资是收入最低行业的4.63倍。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明显。证券、航空和电信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为42582元、33377元、30481元,而同期制造业、建筑业和餐饮业的职工平均工资为12496元、11478元和11083元。如果考虑到工资外收入,行业间收入差距则更为明显。而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显示,按行业分最高工资与行业最低工资之比在1995年之后持续扩大,从2.23一直扩大到2.99。

(四) 城乡弱势人群生活艰难

以家庭人均年收入627元为标准,20002年全国贫困人口为2820万人。若以869元为标准,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82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6.2%。刚刚越过温饱线的农村人口,他们抵御自然灾害和其他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因自然灾害或生病而导致贫困的可能性比较大。城乡贫困人口的生活依旧困难。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全面不断扩大趋势的原因众多,主要由: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市场机制的作用;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社会等级秩序格局的存在;收入分配调控部完善;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城乡体制改革步平等;宏观调控体系的不健全;社会各阶层对社会资源掌握选择权的不同;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客观规律和官员寻租腐败等等。基于对众多影响因素的考虑,本文仅从以下方面探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一)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

我国农村人口量达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量小决定了难于采取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因为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农业方面采取高度机械化技术会造成大量农民事业,从而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然而,大量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使得农业劳动力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投入相比价格低廉,这也是农民城乡水平扩大的一大因素。其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发展部平衡,包括社会基础性资源分配不平衡。当然,这离不开存在已久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着城乡之间物质、信息、生产要素等的合理流动,降低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宏观效率并导致了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业成产效率低下、农民转移困难、城乡就业差别、歧视农民政策、机会不平等、城乡居民福利和负担的差异等等。

(二)政策倾斜和行业垄断

我国大部分垄断行业是因行政限制市场准入而造成的垄断,过多的行政性垄断导致资源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不均。这些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机制不健全,而且国家对这些行业没有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垄断收益流失在这些行业,为其大量增加职工收入、随意增加津贴项目、擅自提高福利标准提供了条件。同时,垄断造成了不同行业职工收入的长期性差异, 尤其是供水、供电、供气和电信等行业长期处于独家垄断地位。这些行业凭借垄断地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这些垄断利益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最终全部或部分变成了这些单位、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收入。

(三)非均衡发展战略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20 世纪80 年代初实行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为利用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加快全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优先开发东部沿海地区,在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较多的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超过内地,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远高于内地居民,而东部收入的资本化又使得他们能够吸引人才和其它资源, 造成“马太效应”, 加剧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同时,现行的财政政策存在着不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因素。目前的金融体制和服务方式,也使金融资源较多的流向东部发达地区。

(四)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也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

市场机制不健全,初次分配中大量存在非规范收入。除垄断因素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分配不公平之外,国有单位以市场为基础的工资形成机制尚未健全,工资外收入较为普遍,不少的地区的津贴、补贴已超过基本工资。还有一些人利用各种方式侵蚀国家资产和民众利益,牟取不正当收入。另外,由于家庭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税务部门对居民收入、财产情况的信息有限,个人所得税偷逃现象时有发生。税收制度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有限。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社会反响巨大不容忽视。其负面影响主要有:过大的利益反差会引起一部分的心理失衡,危及社会的群众基础。一格人对收入的满足感不仅来自于他的绝对收入还取决于与其他人相比的相对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均有所增加,但收入差距同时也迅速全面扩大并且超过了人们习惯于平均分配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满情绪普遍而强烈。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来说便为人心的稳定。当收入差距过大,富人和穷人不再对等尊重,财富和道义不能融合,那么社会稳定又从何谈起呢?在经济体制转型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社会矛盾较突出,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普通大众对政府和党的不信任,从而助长某些不稳定因素的发展。基于收入差距扩大负面影响的考虑,本文接下来提出一些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

三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

收入分配问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的解决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深化居民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市场参与机会均等,分配秩序规范有序,各分配主体按照要素贡献水平、资源稀缺程度和社会调节因素取得合法收入的收入分配机制。在收入分配调整政策中,要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切实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地位,城乡、地区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居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措施具体有:

(一) 进一步调整农业和农村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支出中农业和农村支出比重,逐步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纳入各级财政的重点支持范围。加大对农业科技、农村基础教育和文化、卫生等的投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做法,取消各种乱收费现象。依法惩治蓄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清除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体制障碍,在入学、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创造平等机会,使得进城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加强农村土地转为城镇用地管理,完善征地补偿政策,规范分配行为,切实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研究制定农民承包地使用权交易政策和实施办法,使相关收益成为农民迁移的原始积累或生活保障。

(二)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行之有效的实现共同富裕之路。中等收入者比重越多,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就越快,从而使我国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达到小康乃至富裕生活水平,大大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积极开辟和拓宽工资外渠道,在明确居民要素产权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完善居民获得工资外收入的运行机制,为居民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交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像上海等地,向居民开放原有国有经济独家垄断而又该开放的投资领域,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私人财产的法律保护,维护广大投资者的权益、加强个人理财师的培养,加速居民投资的致富速度;大大发展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 调整地区发展战屡,逐步扭转地区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1.尽快调整和完善地区发展政策。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地区间公共财力差异的调节力度。适时调整改革开放之初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东部倾斜政策,制定更加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给予欠发达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消除人口迁移的体制性障碍,鼓励落后地区的人员进入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和地区。

2.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国家建设基金继续向西部倾斜,支持发展优势产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加快西部地区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的进度。建立生态建设,完善退耕还林和草原生态治理政策。建议发行长期建设国债,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家重大装备、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适当向老工业基地倾斜。适当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和完善老工业企业的退出保障机制。

3继续加大对贫困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可以考虑建立欠发达地区发展基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政府投资中适当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对生活困难的群众进行医疗救助。

(四) 重视保障教育,提升贫困群体的就业能力

能否就业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竞争激烈就业机会不均等的市场经济里,居民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收入增长速度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就业机会的获得。而就业机会的取得又几乎取决于个人能力的高低,最主要是取决于其人力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可以用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当然还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一般来说,贫困群体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缺乏劳动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收入水平难以保障其子女的教育和医疗。基于此,要缩小居民收入 差距,政府除了采取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扩大就业机会之外,重要的是做好保障教育工作,加大对贫困群体健康、教育、技能等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入,避免弱势群体子女上学难的现象。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地弱势群体举办技能培训班,建立教育与市场紧密联系的教育机制,提升贫困群体及其子女的就业能力。

(五)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1.继续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要继续深化电力、铁路、民航机电信等基础产业及金融、保险、公共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允许民间资本参与竞争,减少或消除由于行政性垄断带来不合理的超额利润。

2.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对于社会公益性单位按非营利机构管理,纳入社团系列,允许民间资本或团体参与,实行与其性质相对应的工资制度;开发经营性单位纳入企业系列,进一步推向市场,分别比照垄断行业或一般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工资制度执行。

四、结束语

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根据库兹涅茨倒U理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初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相应扩大,当居民收入水平达到中等水平时,收入分配差距达到最大,之后随着人均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收入分配差距又逐渐缩小。因此,经济增长不仅能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也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在加快经济增长,做大国民生产总值的“蛋糕”的同时,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同时,进一步采取政治、法律和道德等有力措施,消除社会阶层上升障碍,均衡社会资源流向,使人们都能平等享受社会资源,消除社会危机因素,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永恒的动力。

注释:

①刘扬当前我国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J ]1税务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扬.纪宏.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孔泾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3]姜奕波.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初探[J].经济纵横,2004,6(174).

[4]刘扬.对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研究[J].2002,9.

2016中国银行收入证明 篇6

致中国银行:

兹证明__________为本单位职工,已连续在我单位工作_____年。目前在单位担任__________________职务。

兹证明该职工目前一年总收入为______________元。

本单位谨此承诺:上述薪资是真实的,如该职工无实际还款能力,导致不能归还贵行借款本息,本单位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

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单位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

兹证明_______________(先生 / 女士)目前为我单位(全职 / 兼职)员工,身份证号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婚姻状况_______ _(已婚 / 未婚 / 离异)。从_年__月至今在此工作,从事________工作,目前 职务为______ ___。固定月工资(大写)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元;奖金、红利等其他收入月平均(大写)人民币_________元,平均全年总 收入(大写)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_元。

本单位对该证明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情况,特此证明!

单位信息(均为必填,公章加盖于所填内容之上):

单位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领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

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篇3:

中国银行xx支行:

兹证明 先生/女士(身份证号:)在本单位 担任 职务,自 年 月起一直在本单位工作,其上一年度月平均收入(税后)为:

人民币小写:¥ 元整。

人民币大写: 元整。

本单位对上述收入证明愿承担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章):

负责人(或授权人):

年 月 日

单位地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篇4:

兹证明_____________(身份证号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单

位正式在职职工,在我单位任职_______年,部门_______,担任______________职务,年收入为人民币(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____________)。

特此证明。

注:此证明仅供申请___________之用,本单位不承担任何经济担保责任。

中国高收入群体调查初探 篇7

[摘要]通过专门设计的调查,以及对其它相关数据分析,笔者发现,中国现阶段的高收入群体人数超过千万,在职业构成上以私营企业主和高层管理者为主,还包括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高收入群体从年龄上看,多集中在31至50岁;从受教育程度上看,超过半数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从社会来源上看,私营企业主大部分来自干部、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供销员和个体工商户。

关键词:高收入群体 年龄 来源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54(2009)01-054-03

改革30年来,社会分层上的一个最为突出变化,就是产生了一个高收入群体。在关于贫富分化的研究中,“富有”的一端,即高收入群体常常成为研究者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30年前,当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观点的时候,社会上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其实,当时人们也并不清楚,谁会成为高收入者。改革30年后,究竟谁成为高收入者了呢?本文试作出几点分析。

一、怎样调查高收入群体

社会学者采用入户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收入等情况,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由于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被访者心理上也没有什么忌讳,所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入户调查还是比较好操作的,调研的数据大体上也是真实可靠的。到了90年代中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上升,对于财产的防卫意识增强、个人隐私意识提高。所以,这时的城市居民入户调查就开始有一些难度了。尽管如此,只要安排得好,还是可以操作的。但是收入水平上升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回答有关收入的问题时,是否真实值得质疑,而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在设计问卷的时候加进测谎问题部分地解决。总之,这一时期的城市居民家庭入户问卷调研还是能够运作的。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高收入群体的调查已经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富裕群体的生活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提升了很多,“房屋体制改革”使得大多数城市居民变成了住房的所有者,他们的权益意识也大大增强,往往拒绝生人来访。与此同时,城市的管理模式也发生重大变化,社区居委会的地位下降,在众多新建的物业管理小区中,物业公司的地位大大上升,而物业公司是受雇于业主们的,他们的责任就是保障业主的权利和隐私,入户调查受到他们的限制。这些都使得城市居民的入户调研越来越困难,特别是那些高收入者聚集的高档住宅小区,基本上是无法入户的。

这个阶段,虽然也有众多在城市里操作的入户调查,但是,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调查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是避开了高档住宅小区,这样的调查样本有很大的偏差,反映的往往是中低收入者的状况,而难以反映高收入群体的情况。

如果不采用入户调查方法,还有什么其它方法吗?本文后面所分析的一些数据,来源于对高收入群体的非入户的调研。这次调查时间为2007年10-12月,调查对象是高收入群体,问卷内容集中在旅游、航空消费方面。尽管可以用来分析高收入群体社会地位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如上面所说的,能够寻找到高收入群体,调研本身就很不容易,所以这项调查对于研究高收入群体还是有意义的。本次调查改换了传统的入户方式,主要是尝试了两种调查方法,一种是在高收入群体活动的聚集区域做调查,主要是对参加某些教育培训、商业培训(比如EMBA班)的“老板”们的调查。另一种是采取“滚雪球”方式,即通过熟人关系先了解到哪些人是高收入者,然后通过熟人网络将问卷送到这些高收入人员的手中。这两项调查都是不记名的,所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填答者的压力。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12份,其中填答比较完整的有效样本202份。填答问卷者的地区分布比较广,分布在全国38个城市和地区,其中北京最多占40.6%,东北占18.4%,华北占8%,华东占18%,广东占7%,华中和西部占8%。必须指出,由于本次调查不是随机抽样,样本量也很小,所以,本次调查样本的代表性不强,不能通过本次调查推论全国的情况。上文已述,由于对于高收入者的调研很少、很难,所以,本调研还是提供了一些可以参考的情况。

二、谁是高收入群体

所谓收入上的高、中、低是相对概念,所以,高收入群体不是一个有十分明确界限的群体。下面,试比较一下,不同数据对于高收入群体的描述。

首先,我们看看国家统计局的全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1。2006年,抽样调查户数是56094户。如果选取其中大约1/10的户即5571作为城镇的最高收入户,测算结果是,他们的户平均收入为91266元,家庭平均每人收入是34834元,每月人均不到3000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恐怕难称作是很高的收入群体。换一种方式,还是根据该56094户的数据,按照2006年户总收入分为20组,最低一组为1万元以下,最高一组为10万元以上,这样,最低一组占调查样本的4.85%,最高一组占调查样本的2.07%,从比例上看是收入分组人群中的两端了。最高一组的户平均收入为134528元,人均收入41140元,也就是说人均月收入3428元,虽然看起来,收入也不算很高,但是,这已经是在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开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可以寻找到的最高收入群体了。

其次,按照国家2005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凡年所得达到12万元以上的个人,须主动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纳税。这样就提出了一个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标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资料,2007年全国共有1628706人申报了个税,人均年收入31万元,确实是大大高于一般的收入群体。根据国税总局的数据,该高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烟草、电力、电信、石油、石化、航空、房地产、制造业、医院、高校等较高收入的行业。从地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天津、深圳等省市,这些地区的申报者占了总申报人数的81%。但是,国税总局的数据也显示,申报者多数是工薪阶层。于是,人们提出质疑,老板到哪里去了?

这就涉及到了私营企业主阶层。上个世纪80年代私营经济开始出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更加速了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发展,统计数据充分展示了那时至今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私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态势(参见表1)。

我国的私营企业主有多少人呢?2004年的3650670家私营企业,共有投资者即私营企业主9486288人,即平均每家私营企业有业主2.59人。2006年6月4648297家私营企业,共有投资者即私营企业主11841493人,即平均每家私营企业有业主2.55人。如果按照2006年的比例计算,2007年中国私营企业主共有约13272750人3。

而私营企业主的实际收入状况如何呢?根据2006年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私营企业主的个人年收入平均为18.6万,私营企业主的家庭年收入平均为25.99万4。而根据全国抽样调查私营企业主自己填答的问卷,私营企业主个人的平均年收入超过12万。因此,按照年收入12万的标准,中国的高收入群体估计超过1千万人,而不是申报的163万人。

最后,我们看看小样本的高收入群体调查结果。这次调查的职业群体或阶层,大致可以归纳为五个:私营企业主、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职员。调查发现,高收入群体主要是:私营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虽然在中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也有一些高收入者,但是,与前两种人群比,比例是明显下降的。(参见表2)。

小样本的数据显示,私营企业主的88.6%和高层管理人员的75.6%,年收入是超过15万的,而如果将10-15万的人也加上的话,两个数据分别达到了95.4%和92.3%,所以,私营企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确实属于高收入群体,这与我们一般的社会印象是一致的。该比例与上述全国工商联关于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也相近,所以,国家的《个人所得税法》将年收入12万以上的人视为高收入群体还是比较准确的。当然,上述小样本数据也显示,中层管理人员也有将近半数达到了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水平,要注意到,很多情况下,中层管理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的界限并不是壁垒分明的,所以,也可以将中高层管理者合在一起视为收入较高的群体。相比之下,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则明显不如中高层管理者,所以,虽然专业技术人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收入也有明显上升,但是,如果与中高层管理者比较,收入还是要低很多的,所以,专业技术人员在总体上还算不上是高收入群体。

三、高收入群体的年龄、教育与社会来源

首先我们看看高收入群体的年龄特征。在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单位体制下,收入与年龄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其结果是年轻人长期受压,因而缺乏劳动积极性,多数人熬年头、混日子,劳动生产率低下。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笔者曾根据数据研究发现,年龄与收入的关系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变化,在一些大城市里居然出现了20—30岁的年轻人收入最高,而中年人和老年人收入相对低的现象(该数据是采用严格的PPS抽样入户问卷调查方法,数据是有代表性的)5 。与改革前比,这是一种完全逆转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此种现象呢?笔者认为,这与90年代中期体制转型造成的大量中老年人的失业下岗密切相关。换言之,由于引入了市场机制,有竞争力的年轻人凸现出来,有学历、有文凭、会外语的年轻人进入到高收入的外资外企或新型产业,而中老年人的技术老化,甚至被淘汰,总之,不能适应社会剧变的中老年人的相对收入剧减,于是出现了上述的情况。

那么,今天的状况如何呢?此次小样本的数据显示,年轻人占据高收入位置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在此次调查的高收入群体中,中年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30岁及以下的年轻人仅占13.2%,中年人的两个组:31至40岁的占35.0%,41至50岁39.6%,两组合计74.6%,占了绝大多数。而51至60岁组仅占11.7%。可见,高收入群体中,年轻人与老年人人均比例均很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判断,我国体制转型的特殊时期已经度过。在奉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收入与年龄的关系一般是一条倒U形曲线。这反映了收入与人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密切相关——中年人的经验丰富、竞争力最强,因此收入最高。所以,仅从年龄与收入的关系看,我国已经进入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阶段(参见表3)。

其次,我们看看高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个体户、私营业主崭露头角,那时候,这一阶层多是受教育较低的社会群体,根据中国私营企业主阶层研究课题组1993年的全国抽样调查6,当时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教育程度是: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仅占5.5%,其中仅有0.6%是研究生毕业, 大学专科毕业的占11.7%,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合计占35.9%,初中毕业的最多占36.1%,小学毕业的占9.9%,还有1.0%的人是文盲。与此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干部、知识分子等一般都还在体制内就业,收入比较低,“脑体倒挂”现象突出。

90年代中期以后,教育与收入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收入群体的受教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私营企业主的情况看,根据全国工商联2004年关于私营企业主的调查报告7,在其所进行的2998个有效样本的全国抽样调查中,其中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的占20.7%,5.7%是研究生毕业,大学专科毕业的占31.1%,中等专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合计占33.6%,初中毕业的占12.9%,小学毕业的仅占1.7%,这种文化素质水平也大大高于我国在业人员的平均水平。

笔者此次小样本调查的对象都是高收入者,从总体上看,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也比较高。但是,在这个高收入群体内部,如果比较不同的职业层,并不是收入越高的人受教育程度就越高,相反,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如果与其它职业层比较,反而是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

调查显示,在高收入群体内部,教育与收入并不是正比例关系,相关检验也不具备正相关关系。与中层管理人员相比,高层管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反而要低一些,究其原因,恐怕是由于时代背景所致,即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是近年出现的,而占据高位的管理者多是过去受的教育,其学历往往比新一代人的要低。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比私营企业主和中高层管理者明显地要低很多,但是其受教育水平却高很多。所以,在高收入群体内部相互比较,教育对收入的影响并不突出。

最后,我们看看私营企业主的社会来源。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传统地位较高的群体很少进入到个体户和私营工商阶层中,最先敢于从事市场经营的多是社会的边缘群体。1993年的调查证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私营企业主来自农民和工人的比例比较高。农村私营企业主中有53.5%的人是农民;城镇私营企业主中,来自工人的占25.2%,来自农民的占17.2%,两者合计占42.4%。

这种情况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发生了根本改观。2004年调查显示8,开业前有15.6%是机关企事业负责人,有10.4%是一般干部,有14.2%是国有集体企业承租承包人,有2.8%的人是村干部,有1.4%是县处级干部,有13.0%是专业技术人员,有10.6%是供销人员,以上这些从事各类管理、专业技术型职业的人占到了私营企业主总数的68%。2006年的调查证明9,来自干部、国有或集体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供销员和个体工商户的,合计占私营企业主总数的67.4%。这样的一种职业来源的演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改革30年来,私营企业主构成的重大变化。

■ 文献参考:

1 中国城市年鉴编辑部,《中国城市年鉴200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07年12月,第137-141页。

2 材料来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2年-2004年6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75页。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十五期间民营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载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民营经济内参》2006年3月31日,第30页。

3 我们并不清楚有多少私营企业主同时拥有两家以上的企业,因此上述数据只是一个估算。

4 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2006年中国第七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二)”,载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民营经济内参》2007年3月23日,第32页。

5 李强:“市场转型与我国中等阶层的代际更替”,《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6 张绪武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78年-1993年》香港:香港经济导报社出版,1994年,第117页。

7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2年-2004年6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8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等主编:《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2年-2004年6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篇8

一、我国农业所处的困境

(一) 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平衡、生态受破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我国粮食供求平衡、自给自足, 近几年粮食产量也连获丰收,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 如果按人均粮食需要400kg计算, 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影响粮食增产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我国耕地和水资源有限:我国人均0.08hm2的耕地面积占世界人均水平0.27hm2的1/3, 人均水资源2200m3还达不到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近年来, 环境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受破坏。很多农民为了满足市场要求和提高经济效益, 盲目围湖造田、毁林开荒, 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打断生物链循环。

(二) 农产品成本增加, 失去市场竞争力。

目前, 我国物化劳动力在农业投入越来约多, 使得农业的生产成本过高, 导致增产不增收的结果。例如从1988到1996年8年之间, 我国粮食平均亩产量增长27.6%、棉花增长14.7%, 收购价分别上涨了172.7%、272.9%。收购价上涨, 市场的价格却降低, 严重降低农业的收益, 而且农产品质量也差、销量少, 种种原因, 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农产品也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由于我国农产品成本高、质量低, 所以竞争力也不强, 自从1995年就开始下降。一些之前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 比如大米、大豆、棉花、油菜籽等的竞争优势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其中很多已经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 农业科技水平不高, 农民生产素质低。

目前农业科技人员不足, 国家也不重视科技人员的培训, 高校设置农业专业的结构不合理, 未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存在滞后性。再者, 科技的管理体制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 科研研究经费少、标准低、与推广不同步。农村教育落后、经济贫困, 很难引进人才, 农民素质和生产技能自然不能得到提高。

二、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一) 加强科技研究, 提高粮食产量。

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在于加大科技投入, 提高科技技术。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人均粮食稳定, 但是并不能适应人口逐渐增多和土地减少的发展趋势。而且恶化的生态环境, 需要时间去治理。在现有条件下, 我国应该加大科技投入, 引导科技人才下乡为农民服务、提高科研力度和把新技术及时应用于农业种植中, 同时要保护耕地和提高环境质量,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 扩大种植外延, 多渠道提高收入。

生产粮食、棉花、食油等农产品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 近年来农作物由于成本高、效益低, 种植这些农作物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优势已经明显下降。相反, 农作物中的茶叶、烟草、药材、桑麻的市场需求逐渐提高而且经济价值高、种植效益高。所以, 在提高粮食的基础上, 应该同时种植高价值、高效益的农作物, 既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满足市场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以此来提高农民的收入。

(三) 优化资源、重整规划、发展区域特色。

土地因为自然条件和区域不同形成差异, 农业以土地为载体, 就必须根据土地的性质和当地气候特点种植相关作物, 才会符合要求和促进农业发展。据调查研究, 华北、东北等地种植小麦有优势, 而且黑龙江最适合, 接下来是安徽、天津等地区;种植大米适合在湖北, 接下来是吉林、安徽;种植玉米适合在北方和华东部分地区, 大豆则是在东北三省。南方雨水足、田地肥沃, 适合种需水充足的作物;北方气候干旱、田地多, 适合种耐旱、光照需求充足的作物。农业需要因地制宜, 根据各种植业的结构优势来对种植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调整。首先根据土地特性划分好各区域、评定各区域单产的潜力、混合生产的潜力, 再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其次, 计算好投资和收入的效益比例再进行种植。种植要符合市场需求、土地资源优势, 再利用科技作为动力, 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对于沿海或大城市的郊区, 要率先发展出口农业、实现现代化。各地区应根据自然和经济条件的优势, 发展一些比较有地方特色的产品, 使它们成为高附加值、高创汇的产品, 以这种方式去带动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形成产业优势。例如被誉为“中国板栗之乡”的河北省迁西县, 多年来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板栗生产,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在1997年, 农民人均收入是3100元, 整个县在全省一百多个县市中排名21。发展特色农业, 使全县人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借鉴迁西县的成功例子, 我们应该认识到:搞好特色农业要把市场需要与当地农业资源优势结合在一起。首先搞好农业的基础建设, 实施科教兴农政策、努力开发新产品和提高新技术, 提高市场敏感度和竞争意识。

(四) 遵循市场规律, 进行高效生产。

发展农业, 永远要以市场为导向, 才能生产销路正确的农产品, 增加收入。当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时, 也就走进了市场。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大量的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 他们把运输方便、保质期更长的加工品推向市场, 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 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生产符合要求的产品。掌握市场动态, 提高技术实力, 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经营方式由粗犷向集约转化, 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五) 调整、改变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 农产品的多样化由市场需求来决定。以前, 农业以单一模式发展, 现在则变成双重或多重类型。农业不仅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 更应该适应现代化和国际化对产品质量提出的新要求, 克服产品供给季节性、品种性、地区性出现的问题, 不断接受更大的挑战。发展多样化农产品, 比如玉米可以分为高油特质玉米和鲜穗、爆裂等特殊用途的玉米两种;稻谷分为优质食用稻和其他经过加工的产品, 比如饲料稻;小麦用来加工面包、饼干或糕点。

(六) 加强农业政策保护。

制定农业保护政策, 是为了构建和谐的市场经济体制, 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因此, 首先应该调查粮棉油的市场价格, 把价格规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政府也要进行宏观调控, 间接控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保证农产品的市场稳定、供求稳定, 提供一个交易成本低、竞争公平的市场环境。其次, 政府应建立惠农的政策、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实行生产资料限价、减少农产品的税收, 帮助农民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益。最后, 政府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的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来发展优质的农产品, 提高竞争力。

三、结语

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 需要先认识农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所处的劣势地位, 调整结构、扩大种植外延、提高技术和引进人才、因地制宜、优化资源和制定优惠保护政策, 做到改善质量、提高效益、满足市场要求, 才能真正地提高市场竞争力, 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也只有这样, 才能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存在生产成本高、质量低的问题, 导致农民收入低、生活贫困。提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策略, 是我国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入WTO和适应世界新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决策。本文将根据市场规则对种植业进行重新规划、优化资源和扩大种植外延等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关键词:农业种植,农业结构,结构调查,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窦详胜.物流与包装技术[J].北京市农业管理部学院学报, 2000

[2].彭崑生.立足实际、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

银行收入证明(集锦) 篇9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证明了吧,证明是可供核验事实的凭证。一起来参考证明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银行收入证明,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银行收入证明1

兹有 同志,身份证号码:,系我单位正式工作人员,任 职务。其本人月收入为 元人民币,年收入为 元人民币,特此证明。

上述情况属实,我单位愿意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工作证明《交通银行工作证明》。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备注:

⒈单位全称:

⒉法定地址:

⒊人事部门负责人姓名:

⒋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银行收入证明2

兹证明xxx为本单位职工,已连续在我单位工作x年,学历为xxx毕业,目前在我单位担任xx职务。近一年内该职工在我单位平均年/月收入为(税后)xx元,(大写:xx万xx仟xx佰xx拾xx元整)。

特此证明

单位名称xxxx

xx年xx月xx日

银行收入证明3

兹证明 女士/先生(身份证号码:)系本单位正式员工,已在本单位工作 年,任 部 职务。月收入 元人民币。特此证明!

此证明仅限办理xxx银行信用卡使用,只证明资料的真实性,单位不承担任何担保责任。

xxx公司

20xx年xx月xx日

银行收入证明4

一、怎么开银行贷款收入证明

大部分贷款的收入证明是银行流水,一般需要借款人最近半年流水,可以直接携带银行卡和身份证到银行打印,打印银行流水不会收费,不过在打印后需要银行加盖相关印章。

银行流水一般指银行账户进行存取款交易的记录,一般包括工资、转账、消费等方面,银行流水根据账户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对公流水和个人流水;个人银行流水是申请贷款时必不可少的材料,比如房贷、车贷、信用贷款等等都需要提交。

如果贷款的额度比较大,银行流水不能满足贷款要求,这时需要提交其它财力证明材料,达到银行要求后才会放款,如果能够提前知道自己需要贷款,可以提前半年刷流水,这样就可以得到一份非常漂亮的银行流水。

二、开银行贷款收入证明有哪些注意事项

1、不能开假收入证明

开假证明本身是违反法律的,一旦被银行发现,不仅贷款被拒,还有可能承担法律责任,即使是已经审核通过的贷款,被银行的风控查出来骗贷,会被立即收回之前发放的贷款,所以开假收入证明这条路千万不要走。

2、并不是收入开的越高越好

除了假收入证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收入证明上的额度,一般来说,银行对贷款人月收入的要求为:每月收入是买房贷款月供至少两倍,收入直接影响了买房贷款额度,所以有些人觉得把月收入开的越高越好,这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也不是一味的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银行贷款收入证明内容答疑

网友提问:

银行贷款收入证明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律师回答:

收入证明的内容不多,总的来说包含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等;

一方面是单位信息,包括单名名称、单位地址、联系电话、负责人签字、单位盖章等;

一方面个人收入情况,包括个人在单位的月收入、税前税后工资、奖金、津贴、住房公积金、股份分红以及其他收入。

银行收入证明5

我司员工***’身份证号88888888888888,平均月薪999999元,特此证明,工商银行收入证明。“盖个单位公章。

兹证明________是我公司员工,在________部门任________职务。至今为止,一年以来总收入约为__________元。

特此证明。

本证明仅用于证明我公司员工的工作及在我公司的工资收入,不作为我公司对该员工任何形势的担保文件。

盖 章:

日 期:______年___月___日

银行收入证明6

xx银行:

兹有我单位职工,职业,行政职务,技术职务,已工作 年,月平均收入 元(或税后年收入 元)。

我单位对上述证明的真实准确性负责。

特此证明。

证明单位名称:xxxxxx

证明单位章:xxx

xx年x月x日

银行收入证明7

兹证明xxx为本单位在职员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xx年。该员工目前在我单位xx部门担任xx职务,在单位年收入(税前)为 xxx元,(大写:人民币 万 仟 佰 拾元整)。该职工身体状况(良好、差)。

本证明仅限于申请工商银行信用卡,若发生任何相关法律责任或经济纠纷均与本单位无关。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年 月 日

银行收入证明8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xx支行:

兹证明______________系我单位正式职工,担任职务_____________,且已连续工作________年。该职工平均每月月收入为____________元,上年年收入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

本单位承诺以上资料真实、有效。

填写人: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

单位公章

银行收入证明9

个人收入证明(交通银行专用)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女士)系本单位_________(1.正式工;2.合约工;3.临时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_____年,目前在本单位担任_________职务,银行按揭收入证明。目前该职工的最高学历为___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_。近一年内该职工的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_____元人民币。本单位承诺以上情况是正确属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行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愿承担一切责任。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人事部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收入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员工:,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学历:,在本单位担任: 职务,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时间: 年,年内每月平均收入为 元。

特此证明!

我单位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本收入证明仅限于该员工向贵行申请贷款之用。

人事部门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单位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个人收入证明(交通银行专用)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女士)系本单位_________(1.正式工;2.合约工;3.临时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_____年,目前在本单位担任_________职务。目前该职工的最高学历为___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_。近一年内该职工的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_____元人民币。本单位承诺以上情况是正确属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行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愿承担一切责任。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人事部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收入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员工:,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学历:,在本单位担任: 职务,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时间: 年。年内每月平均收入为 元。

特此证明!

我单位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本收入证明仅限于该员工向贵行申请贷款之用。

人事部门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单位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个人收入证明(交通银行专用)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女士)系本单位_________(1.正式工;2.合约工;3.临时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_____年,目前在本单位担任_________职务。目前该职工的最高学历为___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_。近一年内该职工的`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_____元人民币。本单位承诺以上情况是正确属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行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愿承担一切责任。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人事部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收入证明

兹证明我单位员工:,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学历:,在本单位担任: 职务,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时间: 年。年内每月平均收入为 元。

特此证明!

我单位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可靠。本收入证明仅限于该员工向贵行申请贷款之用。

人事部门联系人:

联系电话:

单位地址:

单位盖章:

日期: 年 月 日

银行收入证明10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支行/小额贷款营业部:

兹证明xxxxxxxxxxx(先生/女士)身份证号:xxxxxxxxxx系本单位xx(1.正式工、2.合约工、3.临时工)已连续在本单位正常工作xxxxx年,无停薪留职、长期病休等情况。目前在本单位担任xxxxxxx职务。近一年内该职工

单位电话:xxxxxxxxxxxxxxxxxx

单位联系人:xxxxxxxxxxxxxxxxxx(以上必填)本单位承诺以上情况属实,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两导致贵行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愿承担一切责任。特此证明。保证人联系方式(以下必填):

固定电话:xxxxxxxxxxxxxxxxxx

手机:xxxxxxxxxxxxxxxxxx

居住地址:xxxxxxxxxxxxxxxxxx

xxxxxxxxx(单位公章)

银行收入证明11

工商银行信用卡中心:

兹证明x为本单位在职员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x年。该员工目前在我单位x部门担任x职务,在单位年收入(税前)为x元,(大写:人民币x万x仟x佰x拾元整)。该职工身体状况(良好、差)。

本证明仅限于申请工商银行信用卡,若发生任何相关法律责任或经济纠纷均与本单位无关。

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年 月 日

银行收入证明12

交通银行江岸支行

兹证明_________(先生/女士)系本单位_________(1.正式工、2.合约工、3.临时工),已连续在本单位工作_____年,目前在本单位担任_________职务.目前该职工的最高学历为________,身体状况_________.近一年内该职工的平均月收入(税后)为____________元人民币.本单位在承诺以上情况是正确属实的,如因上述证明与事实不符而导致贵行经济损失的,本单位愿承担一切责任.特此证明

单位公章或人事部门章:

人事部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个人收入证明

银行收入证明13

兹有 同志,身份证号:,系我单位工作人员,在我单位工作 年,任 职务,其年收入为 万元。特此证明。

上述证明真实无误,我单位对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人事(劳资)部门公章

年 月 日

备注:

1、单位全称:

2、法定地址:

3、人事(劳资)部门负责人姓名:

4、联系电话: 邮政编码:

银行收入证明14

致中国银行xx行:

兹证明xx先生/女士(已婚 未婚 离婚)系我单位(正式 临时 兼职)在职员工,其现在我单位担任xx职务,职称xx ;已在我单位工作x年,我单位性质为xx。

其月均总收入为人民币x万x仟x佰x拾x元整(小写¥xx)。

身份证号为:xx。

对以上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我单位负法律责任。

特此证明。

单位地址:xx

人事劳资部门联系人:xx

联系电话:xx

单位盖章:

xx年xx月xx日

注:1、所填写姓名与户口簿、身份证一致。

2、所有文章文字书写规范,无涂改;选择项以“√”表示。

3、盖章为公章或劳动人事部门印章有效,加盖完整、清晰。

银行收入证明15

中国农业银行:(身份证件名称及号码____ ____)系我单位员工,自年月日进入我单位并工作至今,现在 部门担任 职务。

近一年度该员工税

后月均收入人民币元(含税后的工资、奖金、津贴、住房公积金、股份分红及其他收入)。

本单位保证上述证明真实、有效。

(单位公章)年月日

单位地址

单位人事部门联系人(签字)

上一篇:诚信书信下一篇:黑山羊认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