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教学反思(精选11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
2、教育幼儿遇到地震时能听从老师和成人的指挥,做出基本的自救行为。
3、培养幼儿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如何逃生。
活动准备:
1、录像和图片
2、了解地震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活动过程:
一、感受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讲述地震来临时的情况。
看录像
提问:小朋友看了什么?(幼儿回答如:幼儿说说自己的见识和感受)
再看一遍录像
知道遇到地震时不要慌,要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地撤离可以避免危害的发生。
那地震来了我们要怎么办?(幼儿讨论)
2、看录像(ppt)
人们安全撤离的图片(录像)
二、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提问:我们撤离的时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保护自己?幼儿讨论寻找最有效的保护方法。(双手抱头、上身向前弯曲,快速撤离)
2、出示班级撤离图(后门到操场空旷的地方)
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撤离时要走图中标注的路径?使幼儿了解图中标注的撤离路径是离户外安全地带最近的一条通道。
3、启发幼儿讲述撤离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按顺序,不拥挤;听老师的指挥等。
4、组织幼儿“实战演习”。演练室内避震及紧急撤离。如幼儿在撤离情况下出现拥挤、用时过长等情况,教师带幼儿查找原因,再次演习,使幼儿掌握正确、快捷的撤离方法。
三、让幼儿了解防震减灾的一些基本常识。(图片)
(1)大地震的危险振动期大约只有一分钟。强裂地震发生时,在家中的人可暂躲较坚实的家具如床、桌旁边(注意不是下面)、或躲在跨度小、刚度强的小房间暂避,如厨房、卫生间等处。主震后应迅速撤离到户外,撤离时要注意保护头部,可用枕头等软物将头部护住。要注意关闭煤气,切断电源。住在高层建筑里的人不能使用电梯,也不要跑到阳台上,尤其是不能跳楼。
(2)正在上课的学生和幼儿园的小朋友应躲在课桌和小床旁边(注意不是下面)。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要乱跑。在影剧院或其它公共娱乐场所的人们应因地制宜躲避到舞台下、乐池、桌子、柜台两侧,保护好头部,切不可一齐拥向出口。
(3)车上的乘客要抓住座椅或车上的牢固部件,不要急于下车。正在运行的车辆应减速停车,设法停在开阔处。
(4)如果正在过桥,则要紧紧抓住桥栏杆,主震后立即向靠近的岸边转移。
(5)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员不要在狭窄的巷道停留,不要躲进电线、变压器、烟囱及高大建筑物附近。
(6)人还应该远离石化、化学、煤气等易燃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如遇到引起火灾或有毒气污染时,应迅速向上风方向撤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和实际演练,让全班幼儿知道了,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可以从灾难中将伤害降到最低,遇到困难不要退缩,遇到危险不要慌张,要学会冷静对待天灾,小朋友之间要从小培养互帮互助的情感友谊,树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巢屋。
一、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自然灾害知识学习的兴趣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达到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程标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相对独立的内容,但它们之间却有密切联系。其中“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是基础知识,“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多实例,“自然灾害与环境”侧重理性认识并培养科学方法,“防灾与减灾”是目的。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学生由于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的限制,要他们举出很多自然灾害的事例,然后再抽象概括出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有些勉为其难。因此,建议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是:首先,所选用的案例必须源于自然灾害事实;其案例要精选,必须有典型意义;再次,案例要适应教学改革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再通过活泼、多样的形式教育来吸引学生让学生观看地图、电视、电影录像、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以增大教学容量,化虚为实,化远未近,化静为动,调动学生的兴趣;“自然灾害与环境”可以把对自然灾害多发区环境特点的探索建立在问题的基础上。在激发学习兴趣后,尝试提出一系列引起学生对各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发生疑难的问题,以产生探索愿望的原动力。
二、开展第二课堂,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利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汶川纪念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知道怎样预防自然灾害,其发生时,怎样减少其危害,怎样逃生。此外,学校还应利用国旗下讲话、班会、黑板报、安全事故案例图片展等形式,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开展一些活动。学校的教育空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专业的防灾知识和技能方面显然不能与相应的专门机构相提并论,因此,把防灾教育向校外渗透非常必要。参观地震台,直观感受对地震的预报、监测和抗震指导,邀请专家讲学,学习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知识。例如,
地震的前兆: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兆: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前往往有明显的前兆。滑坡前缘土体突然强烈上隆鼓胀,滑坡前缘突然出现局部滑塌,滑坡前缘泉水流量突然异常,滑坡地表池塘和水田突然下降或干涸,滑坡前缘突然出现规律排列的裂缝,滑坡后缘突然出现明显的弧形裂缝,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泥石流沟谷下游洪水突然断流,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
火山喷发的征兆:
1、会有地光(地光是指大地震时人们用肉眼观察到的天空发光的现象)出现;
2、火山口有气体冒出或者比以前的气体冒出速度加快;
3、火山口及周围地区可以闻到刺激性气味。不正常的气体增加,表示火山爆发前某些火山气体已“先行”了。一般是硫磺和硫化氢的味道;
4、周围的电磁波发生异常变化;
5、火山周围的水温会比平时的高很多;
6、小动物(如猪、狗、猫、家禽等)均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状况。
海啸发生前征兆:
海底的突然下沉,会引起水流向下沉的方向流动,从而出现快速的退潮。由于海啸的能量传播要作用于水,一个波与另一个波之间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就为那些有知识的人留下了逃生的时间。通俗来讲:鱼儿抢滩,海水翻滚。深海鱼浮上海滩等征兆可预报海啸。
民间预报冰雹的经验:
“早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
预防雷击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应尽量留在室内,不要外出,关闭门窗,防止球行闪电穿堂入室。
2、尽量不要靠近门窗、炉子、暖气炉等金属的部位,也不要赤脚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脚下最好垫有不导电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划船,以方雷电通过水介击中人体。
4、在野外遇雷雨时,尽快找一低洼或沟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树、高塔、电线杆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击,应及时进行抢救,救护方法同触电急救相同,及时作人工呼吸和体外心脏按摩等,同时急送医院。
而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灾害发生时自救和互救办法及现代化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会激发他们报效祖国的决心。
三、进行模拟演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对于比较专业的防灾教育,最好请具体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专业人员参与和指导更有利于防灾措施的规范化,使师生们更快地进入防灾情境,更有利于取得好的效果。学校都要按照灾情的情境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同时根据学生数量、楼道设计等设置疏导教师所处的位置,以防止群体踩踏,甚至演练中学生的呼救方式、灾后自救和互救的心理保健等也要科学地安排,要求每个学生经过训练后,能表现出良好的防震意识和应急素质:在听到地震警报后不到十秒钟,都要紧张、有序、准确、迅速地做出应急躲避动作;在听到疏散信号后,楼上楼下的学生从教室的前后两个门有序撤离,不到一分钟,在安全区内排列好一个个方队。通过模拟灾难现场,培养同学们协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生们学会了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何对电源、煤气进行及时恰当处理、妥善应对,如何调节和释放紧张心情,锻炼了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生命高于一切!在公共灾难面前,谁具备了安全防灾知识,谁掌握了一些必要的自救互救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难中处于主动地位,生命就会多一分安全系数。今天,在世界各地,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学校应该教会孩子们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应对措施,以便做到沉着冷静地处置、机智灵活地应对、及时正确地自救,从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这是刻不容缓的责任。
摘要:学校应该教会孩子们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的应对措施,以便做到沉着冷静地处置、机智灵活地应对、及时正确地自救,从而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学会生存;减灾教育;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59-02
【作者简介】1.李树民,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教务处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2.张军,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校长,高级教师。
减灾教育课程是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承中创建的课程,是社会、时代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减灾教育课程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
一、价值追求: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一个永恒话题。纵观人类数百万年的发展史,地球养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同时,地球也以各种自然灾害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生命的顽强。回首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在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自然增添了累累伤痕,人为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吞噬着社会财富,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激烈。探索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自然、趋利避害、珍爱生命、防灾减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选择路径:课程图谱
学校坚持“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的理念,围绕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为价值追求。
为实现减灾教育课程的选择性、实践性、探究性,从学生、学校、学科、社会角度建构课程图谱,架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涵,推进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可选择、适切性的教育。
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以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组织方式,以学生实践、探究、体验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性校本课程。特需课程是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所设置专门课程,是指在某些领域内存在特殊潜能和天赋,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针对学生志趣方向、优势潜能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
一是制定层级化课标。依据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精神,学校制定《减灾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减灾教育的理念、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明确课程实施的直接要求和延伸要求。依据减灾教育课程标准,经过不断积淀和修订完善,最终我校形成《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电与核辐射》《生态环境灾害》《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多元化危害及应对措施》《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防灾减灾英语读本》《重建心灵家园》《人与自然写作素材读本》等校本减灾教育课程丛书。
二是构建课程序列。加强学科联系、连接和整合,构建序列课程目标。以纵向衔接、横向整合的方式设计高一、高二年级、各阶段课程目标,合理组织一种先后有序、上下联系、层层递进、合理而有序列的梯次细化的序列目标。
三是选择性学习。在周三和周五下午某一节课,在“规范性”中体现“选择性”,尝试“走班”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在固定班级和教室,走进减灾教育课程基地探究区域,把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利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问题。
四是融通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学校从社会中集聚减灾教育资源,拓展减灾教育的时空;另一方面,学校向社会辐射教育资源,提升社会的教育含量和教育品位。学校与无锡市国土局、环境保护局、民防局、地震局、气象局等相关单位紧密协作,签订共建协议。使学校教育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延伸,收到良好成效。
五是构建恰当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实行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评价和不同个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纵向发展评价为主。在每年4月、6月、12月,通过学生共同体的自荐、年级推荐,师生测评,无锡市相关部门专家审核,评选优秀学习共同体,以此激励共同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率作用。
三、学习变革:跨界学习
减灾教育中的跨界学习并非否定学科性质,并非否定学科边界,而是借助学科与生活的链接、学科与“人”的关联。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知识内化规律以及知识生成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跨学科之界,多学科融合、镶嵌。以学校优势学科——地理学科为主导,辐射和渗透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
在开展题为“地震灾害引起核泄漏”综合实践活动时,从地理角度探究解释地震的成因、学校抗震设防及地震之后的自救,引导学生安全避开灾害。从物理角度探究纵波(P波)和横波(S波),由于横波的运动速度比纵波慢,因此,若能在横波到达并破坏之前的十几秒内迅速躲到安全处,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秒自救机会,或黄金12秒预警时间。结合核辐射探究从核裂变到核电站、核辐射等。从化学角度探究原子结构理论探究。从生物角度探究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核辐射发射出来的高能粒子进人体内后影响和改变DNA分子结构,使其变异,导致DNA所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原本应具有的功能,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如导致细胞的癌变等。
四、组织管理:共同体再造
一是教研共同体。发挥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名师工作室“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在课程开发中,凝聚着共同体合作,强调顶层设计,增强课程建设适切性。学科跨界使学科教研工作从“学科单线制”调整为“学科、共同体复线制”,整体联动,采取集体审议的方式,融通相关学科,打破过去教师个人或松散的教研组织形式。
二是“学校——社会”共同体。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相关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无锡市国土局、环境保护局、民防局、地震局、气象局参与课程建设规划,制定减灾教育课程和课程实施方案。
三是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发形成各种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的组合、成员的角色定位呈现动态变化,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定期进行合作小组调整,让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自然强化。
五、教学组织变革: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有选择性进行学习,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性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地震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地震基本知识,教育学生发生地震时不慌张,到安全的地方躲避。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准备:视频播放,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在漫长的人生路中,总要有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我们是否注意到身边的危险。
“防险之心不可无”。地震时有发生,我们是否知道注意安全、注意防震减灾的重要性?恶魔总是来找无知的人。今天,通过学习,我们将更多的了解一些地震知识,让我们未雨绸缪,为我们的生命买一份保险,为我们的生命加一把锁。
二、地震知识知多少: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地震基本知识,感受地震给我们带来 的巨大灾难。
1.展示地震后的相关图片。
2.了解唐山大地震(播放视频),汶川地震。
三、地震防护知多少:让防震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备无患。
1.地震发生时如何应对。
(播放地震逃生教育短片或安全教育平台视频)2.补充:强震过后如何自救。
A 地震发生后,应积极参与救助工作,可将耳朵靠墙,听听是否有幸存者声音。
B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保持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C 一旦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并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加固环境。
D 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四、地震无情人有情: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1.讨论:当地震发生时,作为非震区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1)号召我们身边的人为地震灾区人民捐助物资。(2)时刻关注地震灾情,必要时做好地震防范工作。2.课件展示震后为灾区献爱心的相关图片。活动小结
地震非常可怕,因为它不可预测,威力大,但是如果我们做好了挑战“天灾” 的思想准备,地震的威力也就在它没有发生前降低了许多。同学们,平时看一些 自我保护方面的书籍,为我们的安全保驾护航!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教学设计2 临泽县城关小学四3班 田学昀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 性。
活动准备: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世界各地的大地震,给无数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说一说 你了解到了哪些地震知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震是怎么产生的,遇到地震应该如何防护?
二、活动过程
1.组内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2.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互相交流。3.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 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4.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1)如果你在室内,应就近躲到坚实的家具下,如写字台、结实的床、农村土的炕沿下,也可躲到墙角或管道多、整体性好的小跨度 卫生间和厨房等处。注意不要躲到外墙窗下、电梯间,更不要跳楼。
(2)如果你在教室里,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蹲到各 自的课桌下。地震一停,迅速有秩序撤离,撤离时千万不要拥挤。
(3)如果你在室外,要尽量远离狭窄街道、高大建筑、高烟囱、变压器、玻璃幕墙建筑、高架桥和存有危险品、易燃品的场院所。地震停下后,为防止余震伤人,不要轻易跑回未倒塌的建筑物内。
(4)如果你在百货商场,应就近躲藏在柱子或大型商品旁,但要尽量避开玻璃柜。在楼上时,要看准机会逐步向底层转移。
(5)如果你在工厂的车间里,应就近蹲在大型机床和设备旁边,但要注意离开电源、气源、火源等危险地点。
(6)如果你在行驶的汽车、电车或火车内,应抓牢扶手,以免摔伤、碰伤,同时要注意行李掉下来伤人。
(7)无论在何处躲避,都要尽量用棉被、枕头、书包或其他软物体保护头部。如果正在使用明火,应迅速把明火灭掉。
5.震防护演习。课堂小结:
为了进一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强化师生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自救能力和学校应对地震火灾等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一、演练指导思想及目的
针对地震突发性事件,让全校师生熟悉教学楼逃生路线,以达到有序、迅速地引导学生安全疏散,确保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通过紧急疏散演习,让学生学到安全防护知识,达到有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的目的,提高抗击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二、演练时间
2014年12月16日下午大课间。
三、演练地点
由教学楼到集结地点篮球场、羽毛球场集合。
四、演练对象
小圩小学全体师生。
五、演练内容
情景模拟:全校师生在教室里(同时教育学生在课间发生地震怎么办)遇到突发地震时进行安全疏散。
六、疏散演练领导小组
组
长:徐德文
副组长:刘
建
吴书云
成员:张
严
岳德恒
程俊英
各班主任
七、疏散演练工作小组
1、指挥组长:徐德文(职责:总指挥,负责疏散安全管理总调度)副指挥长:刘
建(职责:现场指挥,现场人员总调度)
2、班级疏散小组:负责人(各班班主任)(职责:(1)演习前讲解疏散路线和清点学生人数;(2)带领学生撤退;(3)到达集合场地后清点学生人数并向总指挥汇报;(4)到达集结场地后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3、各楼梯疏散小组:非班主任教师(职责:学生各楼梯口的安全疏散管理)
教学楼东楼梯口:陈晨老师负责一楼东楼梯口,韩荣霞老师负责二楼东楼梯口,高雪妹老师负责三楼东楼梯口。
教学楼中楼梯口:;吕彩萍老师负责一楼中间楼梯口;谢倩老师负责二楼中间楼梯口;张素老师负责三楼中间楼梯口。
4、集合地点指挥小组
1号位置:学校篮球场,总负责张严老师。
职责: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和清点1号位置各班学生人数。撤离到1号位置的班级:三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四年级负责人——班主任。
职责:向1号位置总负责人汇报本班的人数及安全情况。
2号位置:学校羽毛球场,总负责岳德恒老师。
职责: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和清点2号位置各班学生人数。
撤离到2号位置的班级:五年级负责人——班主任;六年级负责人——班主任。
职责:向2号位置总负责人汇报本班的人数及安全情况.5、宣传小组负责人程俊英老师。
职责:具体负责应急人员撤离现场后的宣传教育、报道、心理辅导、摄像等。
八、演练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
①、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问答》内容,让教师明确演练的必要性和基本步骤,了解并掌握应急避震的方法,熟悉地震时紧急疏散的集中地点和途径路线。
②、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并进行就地避震和安全撤离演练的讲解。
③加大宣传,进一步提高师生防震减灾的意识,明确开展演练的意义。
2、正式演练前
①、由总指挥进行最后动员部署,并提出注意事项(如安全、口令等)疏散前的注意事项:为保证快速、有序、安全地疏散,任何人在疏散时不得携带个人物品,更不许逆向跑窜寻找个人物品;师生要统一听从号令,发生地震,无法逃生时,应要求就地避震,迅速蹲在课桌下或课桌旁,有可能找一本书或书包等顶在头上保护头部,可以逃生时,教师根据情况立即组织安全撤离。
②、安全方面:地震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和眼睛,以免被课桌碰伤;撤离的总体要求是“安全、有序、快速”,而首先要保证“安全、快速”,学生在撤离过程中,特别在楼梯口,不准相互推、拉、挤,要手扶栏杆逃离;整个演练过程应保持紧张、严肃,不准喧哗、嬉闹。
3、教室应急避震演练
(1)信号员发出“地震警报”信号。
(2)教室内全体学生学生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远离窗户,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并尽可能用书本保护头部。演练时间为1分钟。
(3)1分钟后,信号员发出解除“地震警报”信号(长哨)。
(4)学生马上双手保护头部,小碎步一路纵队撤离教室,进入紧急疏散演练环节。
(5)学生疏散后,按指定地点集中,清点人数。
九、演练活动结束
各小组向指挥汇报情况,总指挥宣布:事故已排除,险情已结束,宣布小圩小学防震紧急疏散演练圆满结束。徐德文校长作活动总结
下楼镇小圩小学
2014.9.9
教学楼防震疏散演练方案
下楼镇小圩小学
2014.9.9
防震疏散演练活动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害预防知识宣传,提高师生紧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安全,我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地震疏散演习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演习活动组织到位。
为了确保演习活动落到实处,我校成立了校长任组长,主管安全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全体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召开全体教师会议,部署疏散演习工作。要求全体成员首先从思想上要引起重视,增强防震安全意识,在学生中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抓住这次演练机会,提高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校长还着重强调,对于这样的大规模的活动,一定要注意安全,保障措施一定要到位,学校、各年级、各班级要层层落实,以确保这次演习活动顺利进行。
二、认真规划,演练方案安全可行。
根据要求,我校拟定了《防震疏散演练方案》。为了使得演习方案安全可行,我们对这次演习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各年级进一步明确疏散集合地点、疏散顺序和注意事项。要求班主任教育学生,听到警报声后,全体师生必须服从指挥,听从命令,立即快速、安全进行疏散,不能再收拾物品;不得拥挤、推搡,不得重返教室,更不得喧哗、开玩笑;如发现有人摔倒,应将其扶起,帮助一起逃离危险地,到达规定的安全位置。
三、师生参与,演练效果呈现良好。
按照本校的安排,2014年12月16日下午17点00分,开始疏散演习活动。在活动中,都能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都能在规定时间:两层楼房学校应急撤离时限标准为1分10秒内,三层楼房学校应急撤离时限标准为1分30秒内。这次活动共有480余名师生参加,演练按预案进行,整个演练过程既紧张、激烈,又有条不紊。最后徐校长在对这次演练活动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地震演练是对我校《校园突发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一次检验,不仅再次落实了我校应付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而且也提高了我校实际应对和处置实发安全事件的能力,更进一步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增进师生之间的患难真情,真正掌握在危险中迅速逃生、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提高抵御和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整个演练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紧急疏散时,个别学生跑到围墙下躲避,缺少防震常识。
2、防震演练时,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防震姿势不规范。
(二)、改进措施
1、继续加大地震预防知识宣传,高度认识,明确责任。
2、各科任教师结合学科特点教给学生预防地震的知识及方法。
下楼镇小圩小学
2014.12.18
教学楼防震疏散演练活动总结
下楼镇小圩小学
2014年12月18日
应急疏散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徐德文副组长:刘成员:张
建
严 岳德恒
吴书云 程俊英
下楼镇小圩小学
2014.9.9
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小组
指挥组长:徐德文(职责:总指挥,负责疏散安全管理总调度)
副指挥长:刘
指挥成员:张
建(职责:现场指挥,现场人员总调度)
严
岳德恒(职责:集合地点指挥调度)
各班主任(职责:(1)演习前讲解疏散路线和清点学
生人数;(2)带领学生撤退;(3)到达集合
场地后清点学生人数并向总指挥汇报;(4)
到达集结场地后对学生的安全管理。)
非班主任教师(职责:学生各楼梯口的安全疏散管理)
下楼镇小圩小学
活动名称:地震来了 活动目标
1、知道简单的地震知识,有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通过演习,训练教师和幼儿在地震的状况下,根据幼儿园的环境有序地通过安全疏散通道。活动准备、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收集地震的资料或图片。
2、课件: 家庭、学校、户外、公共场所避险视频,活动过程
(一)出示地震后的一组图片,激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看这里发生了什么事?(地震)你怎么知道这里发生了地震?地震发生时还有什么现象?
2、幼儿自由发表对地震的看法,教师边引导幼儿把话说清楚。
小结:是啊,大地震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啊!小朋友你们想知道地震是怎么产生的吗?
(二)播放地震的课件,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1、看完后教师引导: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2、幼儿交流,教师边引导幼儿把话说清楚。
3、小结:哦,原来地震是因为地壳的运动产生的,是自然现象。如果有一天我们这里发生大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
4、幼儿自由发表。
5、师幼一起总结避险方法:不要慌,不要逃,也不要跳,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听老师或者大人的指挥,就近找安全的小地方躲避,保护好头部。
(三)教幼儿安全有效的撤离
1、学习正确的撤离动作。
2、出示班级撤离图,带幼儿观察并找出班级在紧急情况下撤离的路径和位置。
1.了解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以下五个地区:(1)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2)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3)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4)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5)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
我国地震断裂带十分活跃,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一个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有充分了解地震带的分布,才能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方面做到有的放矢;也让只有民众自己充分了解所处的地理位置才能调动起其防灾的积极性直至自觉性。
2.地震监测预报科学性是防震减灾的前提
地震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对地震信息和地震前兆信息进行连续或定期的科学监视与监测和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和地震影响的准确预测及预报能够极大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因而必须加强预测预报队伍建设,完善预测预报机制,转变以人为本预测预报观念,不能因地震预报可能造成企业的搬迁及人员的流动和经济衰退为理由而保守,处理好预报的准确性同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系。
坚持走专业预测预防同业余预测预防以及学术理论探讨相结合的群测群防道路。现阶段我国地震短临预报仍是科学难题,其准确率仅为20%。所以,在进行科学预测的同时多注意民间预测及学术理论信息,进行重点监控不可缺少。如果川滇地区有一个宁可信其有的王春青以龙小霞的《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为参考和借鉴,加强预测,做好预防,那么同样可能创造第二个青龙奇迹,那将是新世纪世界第一奇迹——汶川奇迹,而不是沉溺于其方法是否科学的无休止的争论中。
3.提高房屋抗震设防标准,转变房屋设计理念,保证房屋抗震性能是防震减灾的基础
在汶川大地震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施的损坏。众多房屋倒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建筑在抗震设计方面本身就存在着的先天性缺陷,难以抵御如此强烈的地震。因此利用四川地震评估资料,补充、完善防震设计规范,提高房屋抗震标准,尤其是学校、医院等弱势人群密集区的设防烈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设计、规划人才队伍,设计队伍在抗震设计理念上下工夫,能保证交处的设计产品无先天性缺陷。规划要使远离灾害易发地,或者说使建筑产品要满足以人为本的理念
强化和加快受损建筑的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 要研究与引入建筑项目的安全设计思想、有效的抗震设计措施。在设计理念上除了适应人们现代生活的需要外,在相关细部作法和设备配置上挖掘其最原始用途,使房屋设计更趋理性化。比如,房屋的“门”本来是出入口和设在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而现在的设计更偏重于防火、防盗的“障碍物”而忽视其出入口功能。防盗门一旦受力变形就不易打开,就丧失其出入口功能;康洁选择的最危险的逃生方式——跳楼,教学楼前面是操场,后面是菜地。“操场上是水泥地,摔下去肯定死,菜地里都是黄土泥巴,跳下去还有一点儿希望”。这一事例再一次说明窗户不仅用来通风、通光,还用来逃生,可将落地窗的防护栏推广到普通窗户并赋予消防、逃生功能。所以门、窗、防护窗,散水外场地硬化等细部做法也必须加以分析、研究,重新完善设计规范。厨房、卫生间管道比较多,作为临时避难场所更应考虑其安全性。不能因综合治理就全部安装防盗门窗,处理好社会安全综合治理同安全逃生的关系。
4.加强房屋建设质量监督是防震减灾的物质支撑,也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
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灾难,考验和拷问的不仅仅是建设的“防震标准”。距北川县城15里路的刘汉希望小学顽强存活的事例再一次证明了加强工程质量建设任重道远,铁的事实提醒我们工程质量监督、监理不仅要实行备案制,还要强调政府监督评估。因为,建筑产品一旦形成,就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社会生活。因而相关部门的“责任标准”也需要“修订”。
5. 对地震分布带上的建筑进行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是以灾为训的切实行动
汶川地震灾后对建筑进行的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为抓好工程质量、防震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利用四川地震评估资料,补充、迅速完善防震减灾规范。凭借四川灾后评估数据对我国23条地震带上的建筑进行安全检测及风险评估,在地震高烈度区,改造或加固危旧房屋,制定城镇和乡村防震规划,新建设施使用新的抗震规范。中小学、医院等人群密集区要成为城乡建设的“特别保护区”,使防震减灾落到实处。
6. 将防灾减灾教育制度化、终身化
政府必须做好地震的教育指导工作,在全民中形成地震是自然现象的科学认识,消除其恐惧心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开设防震减灾课程甚至学科。普及防灾减灾常识和规范,强化国民的防灾自护文化教育。地震中,娃娃连汗毛也没有伤一根的安县桑枣中学再次证明机会总是给予那些有准备的人,要把加强逃生演练作为一种技能进行培训,而不是应付检查的一种形式。
曾经问过一个四川朋友:有一个地震时能打开的防盗门,你会买吗?答:和一般的防盗门相比,价格不太高,可以考虑,因为地震毕竟是百年不遇的。“灾难并不是经常发生的,就是发生也未必轮到我”的思维方式必须转变为“灾难是随时会发生的,绝不可有侥幸心理”,解决“不是不知道,没想到,而是做不到”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定势。国民要形成危机意识,地震没来, 做好预防;地震来了,进行自救和施救。这些常识应该像走路和吃饭那样成为普通人生存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这是既遏制恐慌又减少损失的最好方法。
7. 结论
汲取教训,不是“以灾难为师”的全部。只有转变意识,将防震减灾落实到“人人的行动、技能的行动、时时的行动、事事的行动”中,我们才能在不能成功预测的情况下,使那些悲剧不那么惨烈。“5.1 2”是灾难,它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得以转变提高,最终也会获得对防震减灾的意识的理性认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368150.htm
[2]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5/29/content_15527449.htm
[3]http://house.people.com.cn/GB/98384/99151/7306394.html
地震区划图应适当调整
地震导致建筑物坍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此次“绿博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做了《地震区划与抗震设防》专题演讲。这位著名工程抗震专家结合中国地震区域分布的特点和建筑抗震的现状,对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引起特别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制定了四代地震区划图,图中划分出每个城市、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成为国内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几十年来我国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看,地震区划图所界定的地震区范围基本符合实际,但也有相当多的地震发生在区划图的低烈度区或其周边,而实际地震烈度又比区划图中的设防烈度要大得多。
为此,专家建议,综合考虑到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可能增加的费用,适当调整地震区划。
建筑抗震等级需要提高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吸取历次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出各类适合国情的工程抗震技术。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提出“基础深一点、墙壁厚一点、屋顶轻一点”的概念,到1976年唐山地震后创造的砖房加“构造柱圈梁”技术,直到今天实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理论,工程抗震设计的规范标准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然而汶川大地震,依然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北川、映秀等部分城镇被夷为平地。对此,周锡元院士的解释是,个中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按标准建造,二是地震超过了预计强度,三是工程质量不过关。此外,农民住房基本没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最为严重。
但另一面也要看到,建筑物如按7度设防,建安造价(注:建筑安装的每平米造价)要增加10%,8度要增加20%,9度要增加40%。现在想大面积提高房屋防震标准,显然并不现实。怎样少花钱又提高抗震能力,是工程抗震界需要全力攻克的难题。
专家建议各地政府组织抗震和建筑专家,从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出发,研究提高农房抗震能力的措施。此外还要告诉农民,不仅建筑需要按照标准设计,而且需要按照标准施工,否则抗震能力也会打折扣。
“绿博会”期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研究员专程来闽,做了题为《汶川大地震建筑震害的思考》的报告。
他提出:“既然地震不能避免、地震预报又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那我们就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结合自己的现场调研,王亚勇从连梁设计、结构整体性、强柱弱梁、抗震缝、楼梯间、非结构构件和远震长周期效应等七个方面,阐述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多道抗震设防的思想。
学校、医院等应提高设防标准
针对汶川地震中许多中小学校校舍坍塌,造成大量中小学生和教师伤亡的问题,周锡元说,校舍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一是房间大,墙的面积相对小;二是窗户大,相应使得墙的面积大大缩减;三是走廊多且由柱子支撑,抗震作用很弱。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小学校的设防烈度都比所在城市其他建筑物的设防烈度高,既体现对中小学生的高度关爱,又可以在灾难一旦发生时,把中小学校腾出来作为居民的避难场所。
周锡元建议:我们国家也应该对重要工程和学校、医院之类人口密集且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同时要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施工单位来承接工程,建立相应的指导和监督机制,确保建筑质量。
建筑专家还针对各类房屋建筑在汶川地震中的破坏特点,提出了通过加强中小学校建设、农房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逐步提高城市抗震设防水平等建议。
新技术助力“抗震减灾”
“绿博会”期间的福州国际展览城里,一台从高雄带来的“具有逃生梯功能的安全窗”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安全窗”平时是个窗户,而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稍微摆弄几下,它便能“变形”成一只逃生梯子,帮助户主迅速撤离现场。它不仅具有逃生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可以供多人同时使用。
另一项拥有专利的家用地震感知警报器,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能够测试到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的地震S波,只要震级达到3级以上,就会立即发出预警,为主人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它刚露面就马上找到了“婆家”,与福建万宝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对接,签约投资1200万元。像“安全窗”与“预警机”之类的产品,花钱并不多,在危急关头却能救命。
此次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一共推出了51项国内外先进的抗灾防灾项目成果。其中有6项在开幕当天即实现成功对接,包括地震监测系统、信息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新型抗震阻尼器等。
重建还需人文关怀
台湾是地震活动多发地区,台湾同胞不仅在地震的观测与预测、科技救灾,而且在灾后重建和规划方面,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绿博会”上,来自台湾建筑界的专家,结合台湾地区1999年发生的“9·21”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纷纷提出建议。他们提醒大陆兄弟,地震虽然是地质灾害,但地震造成的后果,包括灾后重建,却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问题。现在有一点做法值得推广,就是重建以受灾群众为中心,用受灾群众的眼光观察问题,站在受灾群众的立场上制订计划。
他们认为,震后重建不止是通常意义上的房屋建设,而且要考虑到震区群众在心灵方面受到的巨大创伤,必须注意建设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沟通的场所。譬如,地震后出现了很多失去了家人和家园的老人,如果让他们再住进以前那种独门独户的房子,就未必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考虑为这类人建一些集体住宅,里面既有公用的厨房、餐厅和活动室,又有相对单独的居室。这样子,更有助于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在一起互相抚慰、互相扶持。
沙河中心小学五(1)李榕指导老师 王萍
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防震疏散演练。
星期一下午两点,一进教室就听见王老师说:“我们要进行一次防震演练。”哦,原来今天要举行一次演习呀。好呀,我喜欢。我 们在做防震演练之前,老师讲了一些和防震减灾有关的小知识,而且还看了一些和这次有关的防震演练的视频。
我还知道了一些和防震有关的一些正确做法,有:
1、正在上课时,要在老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背向窗户(防止碎玻璃划伤头面部),用书包或软的坐垫保护头部。服从老师指挥,有组织地撤离,防止发生踩踏。不可慌乱冲出教室,并避免慌张地上下楼梯。不可跳窗逃生。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就地蹲下或趴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电线杆、树、体育器材、围墙等)。不要回到教室去。
3、在家里要躲在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注意千万不要跳楼,不要站在窗外,不要到阳台上去。
防震减灾演练这件事情,和我们的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发生地震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的这几些有关和防震演练的小知识来帮助我们来逃脱。
尊敬的各位业主:
您好!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安全知识教育,加大应急避险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广大业主的临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济宁市地震局将为我小区居民专门举办“家庭防震减灾安全知识讲座”,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间:5月30日(本周五)晚7:30。
二、地点:6号楼北侧“雅境广场”。
活动现场会播放安全知识宣传片,并有精美纪念品发放。如果您希望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请您积极参与此次活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防震减灾;事业文化;减灾实效;对策及建议;地震预报;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50—03
难题一,事业文化与现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方向不平行
中国地震局提出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和安徽省地震局提出的一个中心四个面向就饱含着所从事事业的文化精髓。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提出无疑给地震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对策与思路,增强了对政府负责的自信。但剖析三大工作体系给人们带来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我觉得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完善其底蕴,才能又快又好地加快防震事业前进的步伐。监测预报、震灾预防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仅就紧急援助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首先紧急援助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被动的工作形式或工作体系格局,讲究的是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为,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必然要进行紧急援助,无需以一种策略形式或事业文化宣言来加以强调,完全可以归为震灾预防范畴,应该从更高层次上,从源头上主动救援上下工夫认真研究解决这种被动形式下事业宣言。要知道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防震减灾事业要想站在队伍前列,就不能没有理论的创新,并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要求,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胡锦涛所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某,仅仅以被动形式应付自然灾害,援救受难的人民是远远不能满足最大人民利益的需要的,试想,援助工作做得再好再完善,受难已逝的亲人能回来吗?损毁的家园能还原吗?不能!仅能从精神或物质上借以活着的人们对死去的亡灵祭慰问罢了。7.28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巨大地震的后果足以惊动人们的良心的。显然以和谐为基准的和谐发展观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人的自身生命在自然界中都难得到保证,还怎能求得统一发展。所以注重维护人的利益的公平合理,特别是人的生命利益,解决人们最关心最需要最现实的生存问题,是事业发展和管理绩效的价值体现;所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握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理性,有效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平行方向;所以地震部门还是要下一番功夫认真研究解决的,着力解决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瓶径问题,突破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思路、策略,条条框框。
安徽省地震局在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指导下,从防震减灾的战略、目标、思路、措施等方面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与2005年提出以震情为中心,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和面向科技,也可以说是对社会,对员工提出的文化宣言,无疑对全局员工起到了引导规范作用。但有些思路提的具有盲目性,缺乏有效能的对现阶段工作思想的指导意义,或至少在现阶段缺乏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如面向市场,震情信息是地震部门责任范围内无条件的提供给政府的服务信息,用以支撑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不能运用市场价值规律去操作、去体现。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论述,以精神需求辅佐物质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追求,企业有文化内涵,事业也应有自己的文化标志,但应避免好高骛远,脱离现实,干事业要有脚踏实地之风。
夯实地震事业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及建议
地震事业要想永续发展和繁荣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坚持以人为主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推动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因此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好整体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为干好地震事业、推动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但在文化宣言中看不到人的“影子”。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方针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的思想脉络,才能使得地震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要认真总结前一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的成功和缺失,以汶川地震为教训,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现有的工作体系格局,考察借鉴国外先进的防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吸取精华,建立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体系。
难题二,防震减灾实效低与防震减灾发展缓慢
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配合以高效的运行机制来支撑。我国地域辽阔,洪水、飓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现在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与社会和公众期望的需求相差甚远,在破坏性地震来临之前还不能给政府和人民打一声招呼,汶川地震就是一个例子。其根本原因除了地震预报本身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也与目前的地震科技力量在地震面前仍显得薄弱,在震灾预防研究方向或途径上出现了偏差有关。一方面研究地震内容的实质被一些地球物理表面现象所迷惑,始终徘徊在一种混沌状态,似乎能看到预报成功的曙光,似乎不能,不能有所突破,这也可能是地震预报当中必需要等待的难熬的一个漫长阶段。另一方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过程基本上还是靠单轮驱动,过分强调监测预报,在当今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缺乏另一只轮子来支撑事业的前进,而震灾预防工作是一个社会性全面的系统性工作,所以两者显得极不平衡,是运行机制问题致使目前的防震减灾实效较低。
防震减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各个防灾减灾科技资源领域缺乏统一的宏观协调管理,各领域主要关注自身的防科技发展,就整个减灾系统来讲它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各自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资料设备,救灾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使资源条件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的整体创新优势,科技整体支撑能力不高。
防灾减灾支撑的对策及建议
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常设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和决策,协调各灾种之间,部门之间沟通、联动,如制定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架接起部门之间的协调,逐步改变由单一部门的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完善创新支撑防灾减灾体系的法规与政策,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防震减灾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培育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研究群体。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明确事权,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县(市)人民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的建设,切实保证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创建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成立联动领导委员会,联合公安消防总队与地震局、卫生厅、建设厅、民政厅等单位共同组建紧急救灾队伍配备相应的专业装备,经常性的实地演练。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的应急反应、迅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难题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和地震预报可行性与公共需求差距较大
监测、预报、科研相对独立,搞预报的人不懂监测,搞监测的人不懂得预报,或搞监测与预报的人仅停留在几个经验公式的应用上,对地震地质、地球物理联系缺乏一定的了解,缺乏新的创新理论能力。科研项目成果通常表现为发表了几篇文章,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虽然地震预报的长、中、短、临预报思路是科学的,但仅有一定的科学性,总体科学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长期预报(十年以上),准确率较低;中期预报(1至几年),准确率仍然较低;短期预报(年度至数月)准确率更低;临震预报(几天至几小时)准确率基本是零,综观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以来,仅海城地震能算得上有准确意义的临震预报,而且减灾实效明显,通过汶川地震看当前的地震预报水平与唐山地震时期基本相同,没有明显提高。地震预报成功缓慢的原因,科学技术认知水平对地震成因联系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人类对地学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因此应该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工作,创新观测思路和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监测是基础,监测决定预报水平,预报不能从学术研究上指导监测工作,监测与预报各自为政,监测仅保证数据生产,预报仅停留在应用数据上,对数据获取途径、方法、参考量、制约因素等不清楚,仅利用现有的成式进行所谓的理论推导,加之学术保密及其它沟通障碍,造成科研项目、监测仪器生产、监测、预报研究各部分间没有一个很好的联系、沟通平台,无法协调各部分间的学术及科研,以致监测、预报与科研脱节。地震预报有没有捷径,只有变换政策做提前预防,将民居安全普查,地震地质勘探,建筑工程按抗震设防要求处理,工程建筑设施避开活断层等工作做在前边,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才可以有效的避免灾害袭击。
创新地震预报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建立监测、预报、科研工作的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监测、预报、科研阶段性成果,找出三个部分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地震预报是一个人类科学探索性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人类的研究不应该因其未突破而放弃,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科技水平。地震预报不应成为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能,而应是一个学术团体的主要职能和主攻方向,其研究成果作为政府部门开展减灾工作决策依据。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地震预报工作应给予科学家足够的学术思想自由,促进地震预报由经验主义向物理意义的转变。同时加快对人的培训管理,协调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储备及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才能凝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任何实践都是以人为依托,没有人的参与,构建的只是一个空中楼阁,人的思想工作也是一种生产力,要让系统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以此来启迪和开发员工的创新思路。要能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破解地震预报难题。要从重大项目、人才队伍、配套政策等认真分析规划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路观念,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局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地震科学发展迈向新台阶。
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社会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一是要组织开展好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管力度,解决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二是组织开展对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震害预测工作,加强城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和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广大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普遍偏低,重要城镇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活断层探测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普遍未开展,在以后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要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对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指导,主动联合建设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各个市县建立民居抗震设防管理中心,尽快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进行抗震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要把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安全的自觉行动。三是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加快推进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应急与救援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决定减灾的成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积极开展应急工作检查,进行应急培训,适时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使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四是地震是群灾之首,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务必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做好相关纪念日和地震宣传工作,如“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等,以学校为阵地,开辟系列科普宣传园地。五是通过5.12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反思我国地震预报现状,开发研制破坏性地震下高层建筑屋内地震生命保险柜,高层建筑设计考虑生命保障空间。六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新制定群策群防工作,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面加强新时期的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把防震减灾落到实处。
【防震减灾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06-05
防震减灾常识09-14
社区防震减灾总结06-26
节粮、防震减灾标语07-06
《防震减灾》主题班会09-08
防震减灾教材教案10-08
防震减灾宣讲教案10-09
防震减灾演练讲话10-23
防震减灾法学习记录05-28
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