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2024-10-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精选7篇)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的特征和《离骚》的历史地位。

2、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3、了解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感受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2、学习诗歌比兴手法(移情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中的“美人”“香草”的意象内涵。

【教学难点】

1、诗中疑难字词以及表达含蓄句子的理解。

2、诗中屈原的情感变化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提问: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 》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二、题解

1、关于作者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主张选贤授能,修明法度,以实现“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怀王死了以后,长子顷襄王继位,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当时,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在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大约此时郢都在庄暴郢之后,“百姓震愆”,“民离散而相失”,他只得去故乡而就远。辗转流离在沅、湘一带大概有九年之久。他远离故国,又无职位,对于国家、宗族之事只有悲叹而已。于是,他又慢慢地顺着沅江,向长沙走去。屈原回楚都既不可能,远游、求贤又不成,这时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即圣君贤相、民本思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的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屈原要求“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符合当时楚国的现实需要,有利于国家富强;外交上,他主张联齐抗秦,是非常正确的路线;他劝阻楚怀王入秦,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也完全是对的。可见屈原心系国家的安危存亡,并且审时度势,很有政治见地。却受到周围群臣的排挤、打击,君王疏远了他,他的忧愤是由国家前途晦暗不明引起的,而不是一己的私愤。

2、《楚辞》与《离骚》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前部分追忆往事,表明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和九死未悔的坚定信念。后两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板书: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黄河流域——西周春秋(四言)(民歌)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长江流域——战国(七言为主)(屈原)

3、“离骚”释义

v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v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v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4、写作背景

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前者的说法更可信。

三、诵读感知

1、放配乐朗读磁带,扫除文字障碍。

kuā

zhuï

chàchì

gîu

miǎn

修姱

谣诼

侘傺

岌岌

攘诟

偭规矩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质疑

对自己不能理解、小组讨论也不能理解的疑难字、词、句进行提问。老师作答。

4、学生说出课文大意

5、有感情的齐诵课文(要求:注意停顿和语气)朗读提示: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1)注意节拍 如:长太息 / 以掩涕兮 余 / 独 / 好修 / 以为常

虽 / 体解 / 吾 / 犹未变兮 岂 / 余心之 / 可惩

(2)注意延长 如:悔相道之不察兮—— 忽反顾以游目兮——

讲解:“兮”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因此读音要延长一些。

(3)注意重音

(4)注意感情

讲解:在理解诗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读出感情。诗人在感叹时要读得深沉而有力,诗人在充满理想时要读得激越而昂扬;读出诗人在遭受屈辱之后的悔恨和愤懑;还要读出诗人在“众女”种种丑态面前所表现出的高昂气节,在崇高理想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往情深。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察看课本前面的插图,仔细看屈原的画像,看看画家是从那些地方把握屈原的个性特征,他是否符合你心中诗人的样子,你心中的诗人又是什么样子呢?为什么?

2、你赞成屈原沉江之举吗?请说出理由。

3、熟读课文之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研讨课文,走进诗人形象

1、理解思想内容(分析、讨论、概括)

第一段: 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第二段: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2、顺势提问:节选的这部分里第一节先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第二节接着却又说“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其未远”,前后是否有矛盾?(讨论)

明确: 第一节写的是诗人因正道直行,不同流合污,而遭小人诬陷,君王是非不分,疏远了他。虽遭多方沉重打击,但他心志弥坚,毫不退缩。第二节里写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求变革。远离政坛,并不意味着放弃操守,因此并不矛盾。

3、赏析重点诗句

讨论: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要求:结合诗句来分析)

明确: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宁客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三、分析特色

过渡句:诗人有着如此美好的品德,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但现状就是小人不容,君王不察。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话不直接说,就可以换种方式说。那么屈子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怀的呢? 【教学预设】

1、运用比喻句/比兴手法,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本指仙人,本文中比喻为楚怀王。“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众女比喻为许多小人,而蛾眉比喻为自己的高尚德行。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喻指自己,而鸟喻指周围的群小。从这些比喻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拓展小结:

(1)王逸《楚辞章句》评《离骚》:

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2)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评《离骚》:

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思考:王逸、司马迁是如何评价屈原在《离骚》这首诗中所运用的比兴手法的?

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课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一、二类,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正如司马迁所说的那样:“其行洁,故其称物芳。”屈原借助“香草美人”托物喻志的手法,为后代诗人作家所普遍借鉴,成为我国诗歌的抒情传统。借景抒情、托物以讽、悲秋伤春成为唐诗宋词的主调,正说明了这种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和巨大生命力。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2、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舒展自如;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抒情淋漓酣畅,声情并茂;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①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兮”字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用在上下句中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②大量使用对偶句。“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③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如“郁邑”“侘傺”“陆离”是双声词,“岌岌”“菲菲”是叠音词。

四、拓展延伸: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

文字资料:屈原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约九年之久。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离骚〉结尾: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小组讨论:如何看待屈原的沉江之举?结合《离骚》来理解。

教学预设: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用悲壮的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屈原的一生是一首殉道者之歌。

五、课堂小结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相当打的美丽,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六、作业布置

1、反复诵读,背诵名句。

2、预习《孔雀东南飞》

板书设计

离骚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黄河流域——西周春秋(四言)(民歌)《楚辞》——《离骚》——浪漫主义——长江流域——战国(七言为主)(屈原)

追求美政

九死未悔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篇2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且二者交织在一起的学科, 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习语文的途径就是“积累、感悟、熏陶、赏析、运用”, 这就要求学语文必须静下心来, 沉潜书本, 该读的还是要读, 该背的还是要背, 该讲的还得讲, 该析的还得析, 该探究的就得探究, 绝对不能搞一刀切。否则, 整个课堂看起来热之闹之, 最终学生可能空空如也, 一无所获。要知道, 学生的活动绝不等同于只讨论、争辩、发言或表演, 难道学生诵读、沉思、品味就不是活动吗?更要知道, 新课程学习也绝对不只是要合作探究, 还要自主探究或教师引导下的有向探究。一句话, 有益有用的传统教学法还得保留。

比如, 语文课的开头, 就有人要把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相关知识等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否定掉。其实, 这样做是大谬不然的, 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有些对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学习课文、对拓展学生视野、对启迪学生思维等没有什么作用的, 大可不必介绍。但是, 若对上述方面有明显作用的, 还得保留。我记得2009年教师节前夕, 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听语文课《芦花荡》后评价说:“老师讲的是《芦花荡》, 在座的可能有不少老师讲过, 我过去也读过, 但今天和学生们一起读, 觉得别有一番新意。缺点是开始没把作者的简要情况给同学们介绍。既然是讲《芦花荡》, 作者又是孙犁, 是中国现代的著名作家, 他曾经写过什么著作, 有过什么主要经历, 我觉得有必要给学生讲讲, 但是老师没有讲, 也许是上堂课已经讲过或下堂课要讲。”我曾在一个场合听到某个管教学的干部说温总理这种观点落后, 我倒不这么认为。试想, 一个力主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理, 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其识见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差吗?何况他还有很多高参和教育专家跟随呢!相反, 温总理的评课正印证了我的观点:该介绍的老师还得介绍, 而且要介绍好。我上《离骚》就是这么处理的。

因为《离骚》离我们的时代很远, 加上文字艰深, 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不可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的。所以, 一上课我就说:“老师经常说这样一句话, ‘宜昌人民是有福的, 因为一个伟大的男人和一个伟大的女人成就了伟大的宜昌文化’, 同学们知道这个伟大的男人和这个伟大的女人分别是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知道, 是屈原和王昭君!”就这样, 我利用学生对乡土名人的自豪感, 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紧接着, 我就请事先查阅了屈原相关资料的同学对屈原、《离骚》创作背景和端午节等知识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介绍。但学生的介绍有的太繁杂了, 有的重点不突出, 有的要点有遗漏。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了梳理, 明确了以下要点: (1) 屈原 (约前339-约前278) , 《屈原列传》说他名平, 字原;《离骚》中作者则自称名正则, 字灵均。1953年, 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尊崇。 (2) 他是我国东周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 楚王的同姓宗亲, 是我国第一位伟大诗人, 第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3)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它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成为文学的代称。 (4)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立的楚辞体, 是《诗经》之后一次诗体大解放;其主要作品除《离骚》外, 还有《天问》《九章》 (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首) , 《九歌》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 , 《远游》《卜居》和《渔父》。 (5) 屈原有着高洁的情操、“美政”的理想、出色的才干, 却受奸臣陷害, 两次被流放;《离骚》作于第二次流放期间, 是作者政治理想破灭、却仍坚守信念的内心写照。 (6) 因屈原而形成了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端午节”民俗文化, 包括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挂菖蒲艾蒿、喝雄黄酒等。

明确了上述知识点后,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屈原爱《离骚》的热情, 我专门介绍了古今名人对屈原及《离骚》的评价, 如“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离骚》“酌奇而不失其真, 玩华而不坠其实”、“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 , “屈平辞赋悬日月” (李白《江上吟》) , 《离骚》“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其影响后来之文章, 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等。同学们听后, 满脸是景仰之情。

看到此种情形, 我立马话锋一转说:“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过,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 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 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这话现在同样适用。我们有了伟大的屈原和他给我们带来的“端午节”文化, 本应该好好珍惜, 倍加呵护, 可是有人却做出了有损民族尊严的事, 比如湖南岳阳竟有企业生产“屈原牌”猪饲料, 侮辱伟大的屈原。再比如, 2004年5月,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专以窃取中国文化为己任的韩国, 将我国的端午节改头换面纳入自己的文化遗产名录, 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 身为中华民俗协会会长的北大社会学教授高某某竟公然为韩国张目, 说韩国的做法是对的, 中国可以和韩国共同申报。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混帐逻辑, 只能说我们有些人太不知道爱惜民族瑰宝!一下子, 同学们群情激昂, 满脸愤怒之色。我知道, 该引导了, 我说:“同学们, 那我们该怎么做, 才是对屈原和‘端午节’文化最大的热爱和保护呢?我们是不是先应该好好学习屈原的诗歌, 学好《离骚》, 为保卫我们的文化遗产尽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呢?”同学们声音洪亮地称是。于是, 在我简要介绍了“楚辞体”诗歌的特点以及诵读和赏析技巧, 消除了同学们的畏难情绪之后, 他们满怀亢奋之色,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对《离骚》的诵读和研讨之中, 最终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离骚(节选)思想探微 篇3

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在节选的五十二句诗中,汹涌澎湃的是屈原的高昂的热情的波涛,而永远矗立在波涛的顶峰的是他所崇爱的祖国的形象,爱国主义精神贯注于诗的首尾。屈原“好修”“信芳”,渴望实施“美政”,栖栖惶惶,不可终日,为的就是战胜危机,引导祖国向前迈进。诗人不只是理性的,而且是感性的认识到祖国高于一切,自己愿为之奉献一切:“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屈原政治理想是以振兴楚国继而统一全国为宗旨的。本来,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那时的形势是“横则秦帝,纵则楚王”,也就是说那时秦、楚两国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在新兴地主阶级统一中国的斗争中,作为一个楚国人,而且与楚王同姓,屈原“眷顾楚国”,希望自己的国家走在时代的前列,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统一大任,这就是屈原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这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一致的,所以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是进步的。值得注意的,祖国与人民对一切进步的诗人,这两个概念常是密合的。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和对于人民的关怀紧密联系着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深切地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正如郭沫若所说:“同情人民,热爱人民,这是屈原的基本精神。”而这种精神在《离骚》里是和爱国主义精神二而一的。另外,由于时代的限制,诗人自然而然也会把君王作为国家的代表看待,屈原的忠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爱国,“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也是二而一的。但《离骚》所表现的对祖国的爱,是至死不渝的无条件的高尚的爱。所表现的对怀王的忠,却不是无条件的愚昧的忠,而是有原则、有理想的。原则就是为了祖国人民,理想就是使祖国人民幸福的“美政”理想。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怀王种种错误的揭露和批判:“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离骚》所显露的爱国精神在客观上是大于忠君的。

揭露混浊的现实,提出“美政”的主张

离骚节选知识点 篇4

《离骚》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下面是他的知识点归纳。

一、重点词语

1.掩涕: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

2.谇: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谏争)

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4.虽: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

5.众女: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

6.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

7.遥诼:谣诼(zhuó)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

8.偭:偭(miǎn)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

9.度: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

10.溘:宁溘(kè)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

11.异道: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

12.尤:忍尤而攘诟(罪过)

13.伏: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

14.相道: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

15.及:及行迷之未远(趁着)

16.止息: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

17.初服: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

18.岌岌: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

19.游目: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

20.缤纷: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

21.未变: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

22.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唯)

23.焉:驰椒丘且焉止息(焉,兼词,于彼,在那里)

24.苟: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25.以:既替余以蕙纕兮(以,因为)

二、通假字

1.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

2.邑:忳(tún)郁邑余侘(chà)傺(chì)兮(通“悒”,忧愁苦闷)

3.圜: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

4.离: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

5.章: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

6.反: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

三、一词多义

长: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

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

虽: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唯,只是)

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

修: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美好)

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

以为 :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

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

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

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

四、词类活用

1.鞿羁: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名作动,约束)

2.淫: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

3.群: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

4.死: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

5.屈、抑: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

6.步: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

7.高: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

8.长:长余佩之陆离 (使动,使……加长)

9.厚:固前圣之所厚(厚,推重,形容词作动词)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

2.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3.改错:偭(miǎn)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4.穷困: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

5.流亡:宁溘(kè)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5.陆离:长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

5.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古:善于投机取巧 今:技艺巧妙)

六、句式

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 不吾知:不知吾,)

2.唯昭质其犹未兮(固定句式)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 岌岌、陆离分别作定语,)

4.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

5.虽体解吾犹未变亏(被动句)

七、难句翻译

1.余虽好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 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拓展阅读:《离骚》艺术赏析

一、文化背景。《离骚》的形式来源于楚国人民的口头创作,诗人又将其加以改造,构成长篇,使之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它的语言精炼,吸收了楚国的不少方言,造句颇有特色。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这超现实的虚幻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表现上的一个补充。诗人设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之上,这是与从原始社会开始形成的一般意识和原型神话相一致的,所以显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学作品中通过死、梦、成仙到另一个世界的处理办法更具有神话的色彩,而没有宗教迷信的味道,形成了这首长诗内部结构上的大开大阖。诗中所写片断的情节只是作为情感的载体,用以外化思想的斗争与情绪变化。然而这些情节却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长篇抒情诗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二、创新价值。《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 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诗人鲜明的个性光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离骚》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句和十字句,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统篇隔句句尾用“兮”字,句中则往往配以“之”、“于”、 “乎”、 “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也有全句不用虚字的。这种新的诗歌表现形式,为《诗经》以后兴起的骚体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艺术价值。《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中国古代文学中讲究文采,注意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这也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离骚节选教学设计 篇5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惟庚寅吾以降 .③乘骐骥以驰骋兮 .A.①② C.①③

②肇锡余以嘉名 .④作《师说》以遗之 .B.②③ D.③④

【解析】 ③④都是连词,表目的,来。①是连词,不译。②是介词,把。【答案】 D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83】

A.惟草木之零落兮 ..B.恐美人之迟暮 ..C.春与秋其代序 ..D.纫秋兰以为佩 ..【解析】 B项,“美人”古义比喻君主,一说,美人是自喻;今义是美貌的女子。C项,“代序”古义是递相更替,今义是代替序言的文章(多自有标题)。D项,“以为”古义是“把„„作为”,今义是认为。

【答案】 A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恐年岁之不吾与 A.肇锡余以嘉名 B.帝高阳之苗裔兮 C.谁为哀者

D.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状语后置句;B项,判断句;D项,被动句。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08902084】

A.名余曰正则兮 .B.朝搴阰之木兰兮 .C.夕揽洲之宿莽 .D.夙兴夜寐 . 【解析】 A项是名词作动词,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答案】 A 5.名句默写。

(1)屈原借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表现了“精勤修德,所行皆忠善长久之道”的含意,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异曲同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2)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此度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08902085】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B.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C.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D.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解析】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是两个句式对称的句子,所以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徒”,是汉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此官职。但是,对于“左徒”的职掌及官阶等情况,《史记》却没有明确记述,其他文献也没有直接的记载。

B.“帝喾”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名。相传是黄帝的曾孙,号高辛氏。

C.“楚怀王”熊槐,芈姓,熊氏,名槐,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执政中期他误信秦国宰相张仪,毁掉齐楚联盟,国土沦落,楚国从崛起走向了衰亡。

D.“上官大夫”战国时楚国大臣。为人奸佞,妒贤忌能。因忌屈原之才,屡向楚怀王进谗言,使之疏远屈原。

【解析】 A项,“是汉朝楚国特有的官名”不对,应该是“是周朝楚国特有的官名”。【答案】 A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选的这段文字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解析】 D项,中古与近古交换位置,即“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答案】 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文:

【答案】(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笔简约,辞义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蜕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语言运用层]

10.请依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导学号:08902086】

屈大夫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一腔热血演绎了生命的价值;杜子美颠沛流离,浪迹无涯,以忧患情怀凸显了生命的价值;

!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答案】 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啸,用满腔热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

11.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仿照示例,从下面几个节日中任选两个,各用一句话,表现它的特点。

【导学号:08902087】

示例:重阳节:拄杖登山,老夫聊发少年狂。①清明节:

②端午节:

③中秋节:

【答案】(示例)①清明时节纷纷雨,点点滴滴落心头。/雨也纷纷泪也涟涟,思也悠悠意也绵绵。

②龙舟竞,千帆舞,汨罗江畔吊屈原。/吃粽子,赛龙舟,一缕英魂万古传。③两岸共赏月,一心盼团圆。/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并据此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一条建议。

【导学号:08902088】

离骚 教学设计 篇6

《离骚》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 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

2 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了解“楚辞”

3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 正音

苗裔 孟陬 庚寅 揽揆 肇锡 扈 芷 汩 搴 骐骥 申椒 昌被 惮 踵 荃 謇 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 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课文诵读。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 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 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离骚》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学习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 (2)概括诗歌内容: 2.学习3-6节 (1)翻译下列句子。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2)概括诗歌内容: 3.学习7-12节 (1)翻译下列句子。 何桀纣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1、对下列句中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朕皇考曰伯庸 考:古时对亡父的尊称 B.唯捷径以窘步 捷径:能快捷地达到目的的道路 C.肇锡余以嘉名 肇:始 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扈:披 纫:连缀,贯串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3、对句中红色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②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③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都不相同

《陌上桑》(节选)教学 篇7

陌上桑 ( 节选)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 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 本名叫罗敷。 罗敷善于养蚕采桑, ( 有一天在) 城南边侧采桑。 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 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 头上梳着堕马髻, 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 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 放下担子捋着胡子 ( 注视她) 。 年轻人看见罗敷, 禁不住脱帽重新整理仪容。 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 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 只是因为观看罗敷。

选文缘由

“ 美是自由的象征, 审美的语文课堂必将是顺应儿童天性自由成长的课堂。 儿童语文学习中的审美观照, 不仅是引导孩子发现语文学习诸多因素中的审美元素, 享受美丽, 更是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发现生活中、生命成长历程中的美, 从而感受美, 最终享受美丽人生的方法和途径, 这是我们必须终身为之付出心血的目标。 ”这是我们的导师李吉林先生对我所讲的一段话。 所以, 从2009 年开始, 我正式提出了自己的语文教学主张“ 情境审美课堂”。

微型课程“ 小学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 是 “ 情境审美” 语文教学主张的一个载体, 以“ 汉语文传统意象”的阅读为学习内容, 所选教材为蕴含汉语文传统意象的古诗词和现代经典美文。每一个意象主题的阅读文本由不同体裁的若干文本组成一个学习板块。 《 陌上桑 ( 节选) 》 正是我们自编教材六年级“ 美”的意象单元中的一篇。

这篇文本不仅是意象阅读的很好载体, 更重要的是这首汉乐府 ( 尤其是第一部分) 是侧面描写人物的典型佳作, 是进入文学史中的一篇写人的奇文, 它和“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且由于是一首古典诗歌, 留给儿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阔。该文本文字优美轻松, 侧面描写所呈现给儿童的又是一个相当有趣的情境, 实现了语文教学“ 言、意、法”融合共得的目标, 并使“ 自由、 自在、 自主”的审美课堂特质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呈现。

备课构想

任何一个课程, 任何一项教学, 我们只应当提供给儿童适宜的环境条件、 教育条件, 不应当将成人的世界强加于儿童。语文教学是一个面对儿童学习的开放课程, 更不应该将儿童生硬地拖入成人的世界, 以免使儿童身心“ 受伤”。而操作技术的不当会违背课程建设的初衷, 甚至会与课程的目的背道而驰。所有的课程只是提供一种可能, 精心为儿童成长提供一种“ 有准备的环境” ( 蒙台梭利语) ,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 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孩子们完全掌握母语的全部真谛, 所以, 不要把教学设计填得太满, 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 因为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 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 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语文的田野上。

游戏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 因为“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 是好奇的、探索的, 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迈向意识的”。所以, 教师作为成人文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 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 游戏精神”。

所以, 本课的教学依然遵循“ 情境审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定性———儿童主体、游戏精神。具体表现为课堂的学习方式:我们帮助儿童学习的方式应当是具有审美特质的。那就是带有散步意味的流连、欣赏; 带有留白意味的浪漫想象; 带有开放意味的话题互动。

有散步意味的 “ 流连欣赏”。 课堂的节奏张弛有度, 通过层层递进式的阅读, 组成阅读板块, 留给学生大量自主阅读欣赏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感悟留有充分的时空, 不是急于灌输给儿童, 而是让儿童享受阅读、吟诵、涵泳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才会是审美的, 精神的成长才会是自由的。

有留白意味的 “ 浪漫想象”。 对于文字的感悟必定是以引领和鼓励儿童进行合理有度的想象为基础的。在美妙的想象中, 儿童实际在对文字进行个体化的体验和个性化的重构, 这是语文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同时更是让儿童学会对语言或者说对文学作品最基本的鉴赏方法, 且这种浪漫想象是充满儿童深度和儿童趣味的。

有开放意味的 “ 话题互动”。 互动话题的设计或者说产生是为了提供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互动的话题有两种产生的途径, 一是基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的理解所预设的, 还有一种则是从学生的问题中产生的, 这两方面不一定是缺一不可, 相辅相成的, 最理想的状态是重合度比较高。在这篇古诗词的学习中, 对于侧面描写的精妙会产生一系列的话题, 而这些话题正是教师的预设和学生设问的高度统一, 只有这样, 话题才具有开放的意味。开放的话题不是拘泥于教学预案落实的需要, 而是基于儿童获得对文本所提供的“ 言、意、法”最大程度的智慧启迪, 是基于文本本身向儿童心灵无限敞开的互动话题。 只有这样,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价值。

课例呈现

师: 这一节课,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汉乐府古诗———

生: ( 齐) 《 陌上桑》 。

师: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我们来看看它的基本信息。 ( PPT展示《 陌上桑》 基本信息)

师: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汉乐府诗的第一部分。 对照拼音、注释放声地朗读, 读准确。 ( 出示)

( 生自由读, 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小组自学情况。 )

师:刚刚所有的小组都读了, 而且读得都非常准确。好, 现在请同学们对照注释, 读懂它的意思。 ( 出示)

( 小组合作,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

师:现在请各小组组长注意了, 请你负责抽查你们小组的成员有没有读懂这首诗的意思, 可以说一句或两句, 要保证你们组每一位组员都要回答, 明白了吗?

( 各小组抽查, 教师巡视。 )

师:哪些小组已经检查完毕的, 请你向我示意。 好, 八个组全部完成了。 那现在我来抽查, 好吗?

师: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请你说。

生:就是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就把肩上的担子放下, 捋着胡子注视着罗敷。

师:好的。

师: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緋头。 什么意思? 请你说。

生:年轻人看见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仪容。

师:看来刚才我们每个小组学习得都非常认真。 现在我们已经会读了, 而且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三读。 三读的要求是通过朗读来表达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是什么。 ( 出示)

师: 孩子们, 注意我的提醒, 你不要急着去分, 你知道刘老师喜欢问为什么, 所以要想想你为什么这么分呢。 开始。

( 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 )

师:现在分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里展示, 自己先试一试。

师:我们开始在全班同学面前小组展示!哪个小组第一个来?

师:好, 你们一组。 组长首先要告诉大家:你们组是怎么分的? 为什么这么分?

师:学会聆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哦!

( 小组展示)

生1:我们是把第二句分给三个女生读, 关于罗敷的是周子寒读, 行者的话是施雨虹来读, 少年是陈毅清来读, 最后一句我们大家一起读。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1: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展示的机会。 一、二两句我们三个人来读, 能够显示出罗敷的美丽。 因为她是“ 好女” 嘛! 关于罗敷的周子寒读, 因为我觉得她能把罗敷美丽的感觉读出来, 行者施雨虹读, 他自己要求的, 少年也是陈毅清要求的, 我们要遵从每个人的意愿。

师: 他们的理由比较充分, 我们尊重他们的理由, 好吧?那就请你们按照你们的分工读吧!

( 小组展示读)

师: 把掌声送给他们, 不为别的, 就为他们组长能从多个角度来陈述理由, 很有意思。 还考虑到角色适合读什么, 也就是说你们很自觉地把自己融进了作品当中, 这很好。还有哪个组有不一样的分工?

生2: 我们是一人读一句, 因为不同的意思需要不同的人来读。

师:可以, 开始。

(小组展示读)

师: 想读的同学还有哪些? 让我看看, 都很想读, 是吗? 也有人不想读的, 那一组好像无精打采的, 想读吗? 想不想读? 来说说看, 不想读的理由是什么?

生3:我们没分好。

师: 没分好。 哦, 是个理由。 这样吧, 我加入大家做组长来分工, 好不好? 我们是一个大组, 我要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 来猜我这个组长为什么这样分呢。 我是这样分的:我读一、二两句, 所有的女同学从“ 罗敷善蚕桑” 读到“ 紫绮为上襦”, 所有的男同学从“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读到最后。 听清楚没有? 轮到谁读, 谁就站起来。

师: 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

女生: ( 齐)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男生: ( 齐)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师:很好。 大家猜猜我这个组长为什么这样分?

生4: 刘老师, 前面女生读的都是关于女生的。后面行者、少年是男生。

师:那我读的是女生还是男生啊?

( 生大笑)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5:因为罗敷那一段是专门写罗敷, 而下面男生读的是侧面描写罗敷美丽的。

师:非常好! 第一句、第二句是总的介绍这个故事是写谁的, 接下来女生读的部分都是直接写罗敷的, 男生读的呢?

生: ( 齐) 是侧面描写。

师: 对了, 都是写别人怎么表现的, 而不是直接写罗敷的。 现在读着读着, 你觉得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女主角呢?一个字?

生: (齐) 美!

师:两个字?

生: (齐) 很美!

师:三个字?

生: ( 齐) 非常美!

师: 好的, 那我们再读读这首诗, 还从文字中去寻找。你从文字的哪些地方读出罗敷的美丽了? ( 出示)

(生自读)

师:有答案了吗?

生6: 我觉得“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緋头”写了罗敷很美丽。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6:因为老人见到罗敷都会把担子放下来仔细地观察她, 少年看到罗敷都要把帽子摘下来, 整理自己的仪容。说明罗敷非常漂亮, 大家都喜欢看她。

师: 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是不是? 还有吗? 你说!

生7:“ 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我选择这一句是因为耕者、锄者看见罗敷都忘记自己手中的工作了。

师:是啊。 也被她深深地吸引了。 还有吗? 你说。

生8: 我是从“ 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看出来的, 因为他们为了看罗敷而忘记了了自己的工作, 互相埋怨。

师:哇! 究竟是什么样的美人啊!让人们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你说。

生9:这个罗敷她有很多美, 其中一个美就是她心灵手巧。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9: 罗敷善蚕桑, 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师: 你很细心, 也很会读书, 非常棒, 还有吗? 你说。

生10: 罗敷的美还美在她的服装美, 她的珠宝美。“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

师:哦! 她的装扮很美, 她的妆容很精致。 还有吗?

生11:我觉得“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这句本身就介绍了秦家有个美丽的少女, 名字叫罗敷。

师:很好! 加上我们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我们会读出一个更漂亮的罗敷。罗敷她美到什么程度啊?请同学们加上自己的想象补充括号里的内容。 ( 出示)

师:好, 第一个空谁来填?“ 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 ”这个老人他在想什么?

生12: 我活了这么久能见到这么美的女子也算没白活了。

师:是够美的。 那少年见了罗敷把帽子脱掉, 还把衣服整理整理, 你想想看, 他早上出门是不是衣衫不整啊?不管他是还是不是, 现在他看见罗敷还要把衣服再整理整理, 他心里在想什么?

生13:这姑娘太漂亮了, 我不能穿得太丢脸啊!

师:哈哈, 有意思。

生14: 我觉得他在想遇到这么美的少女, 我可不能给她留下不好的印象。

生15: 我一定要给她留个好印象。

师:这个姑娘实在是太漂亮了!还有傻乎乎地看着罗敷的, 他本来在锄地, 现在不干活了, 想想当时是什么样子?

生16: 就是把锄头扔在一边, 然后眼睛呆呆地看着她。

师: 谁能说得更细致一点, 描述得更准确一点。 他的眼神怎么样? 来, 你说。

生17: 他把锄头扔在一边, 然后两眼紧紧地盯着她。心想, 这位姑娘比天上的仙子还要美。

师:嗯, 惊为天人。 他们忘记了自己的一切, 只知道看罗敷了。 看来罗敷真的非常漂亮, 除了这些人, 还会有砍柴的啊, 打鱼的啊, 你也用两句古文写写看。

生18:樵者忘其斧, 渔者忘其网。

师:可以的。 还有谁想说?

生19:樵者忘其斧, 渔者忘其渔。

师:也可以。 看来我们同学也会写小古文了。 读到这里, 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把她的美读出来。

( 生齐读)

师: 同学们, 你觉得哪个是你心中的罗敷?

生20:倒数第二个。

师: 哦, 他心中的罗敷在这儿, 还有吗?

生21: 我心中的罗敷是第一个。

生22:第二个。

生23:没有!

师:是图上没有还是你心中没有?

生23:图上没有。

师: 我明白了, 图上没有他心中的罗敷。

( 众人笑)

师: 我能理解他的意思, 选不出来, 很正常。 你们若不理解, 待会儿再讨论。

生24:第二行第一个。

……

师: 同学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情况, 大家选的罗敷都不一样?

( 生沉默)

师: 这个问题看来有点难, 没关系, 刘老师读了这首诗呢, 也有我心中的罗敷, 我写在这里, 大家看看。 ( 出示)

师:念念, 我写得怎么样?

(掌声)

师:谢谢! 这是我心中的罗敷, 我们对照原文来读一读。 你更欣赏哪一种写法? 为什么?

( 出示两文)

生25:我更喜欢原文, 因为它还写出了其他人的表情和动作, 侧面烘托了罗敷的美。

师:有见解, 还有吗?

生26:我也觉得原文好, 因为原文没有描写得那么直接, 可以让人们尽情地想象。

师: 你很会读书, 也会思考, 侧面描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大。 第一组写法当然很好, 这是一种直接描写, 但是在写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 对罗敷的介绍显然原文更奇妙。它通过别人的样子、状态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师:罗敷之美不仅仅是我们这段文字中所表现的她的外貌, 罗敷之美还在于她的聪明、 勇敢、 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到初中我们还会学, 当然想一睹为快的同学, 课后可以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师:那你知道我们中国古代有四大典型的美女, 哪四个?

生27: 西施、 貂蝉、 杨贵妃、昭君。

师:你知道关于她们的典故吗?

生27:西施浣纱、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

师:这是关于四大美女的典故, 不知道的同学今天回去了解一下。有两个成语就能把中国古代四位美女的美从侧面烘托出来, 是什么?

生28: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师:就是这两个成语。 我们一起读一读。

师: 你能根据四个典故, 一一对应吗? 沉鱼烘托的是谁?

生: (齐) 西施。

师:落雁呢?

生: ( 齐) 昭君。

师:闭月侧面烘托了谁?

生: (齐) 貂蝉。

师:羞花呢?

生: ( 齐) 杨贵妃。

( 师出示画有四大美女的国画作品)

师: 那老师有问题了, 四大美女, 是不是西施就是这样? 为什么?

生29:不是唯一的, 是现代人凭想象画出来的。

师:想象的依据是什么?

生29: 应该就是这两个成语吧。

师:对, 就凭古代的文字, 就凭这流传千古的两个侧面描写的成语, 100 个画家会有多少个西施?

生: ( 齐) 100 个。

师:1000 个画家就有多少个昭君?

生: ( 齐) 1000 个。

师:10000 个画家就有多少个貂蝉?

生: ( 齐) 10000 个。

师:有多少个画家就有多少个杨贵妃, 这就是侧面描写的奇妙之处。

师: 同学们, 今天学了汉乐府的古诗, 同学们也可以去练一练。我们也可以用侧面烘托的写法来表现一位你熟悉的亲人或同学的特点, 这是今天的第三个作业。

师:现在我们回顾下今天的三个作业。 第一个,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 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第二, 大家都要做的, 了解四大美女的典故和这个典故存在的历史背景; 第三, 就是这个侧面描写小练笔。 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听课反馈

姜树华

刘昕老师的课总是这样美美的, 美美的语言、美美的画面、美美的商洽、美美的启发、美美的想象……但仔细品来, 又何止于一个“ 美” 字。美, 都是有源头的, 源于刘老师语文课堂中的那份筑基之实、韵味之浓、体悟之妙。

筑基之实———美在反复朗读巩固文词的厚度

文言文的特点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完, 诸如它的形象性、 模糊性、 审美性、 音画性等都是无须阐述的。 不管文言文有多少分美感韵味, 但要真正体味到, 首先要落实的还是文言文的正确朗读关。 倘若不加落实, 只会给读者带来阅读理解、 诵读体味的人为障碍。

教学起始, 刘老师出示并强调了“ 难读字音”, 让学生自行正音。 这样直接地呈现字音, 在语文课堂上似乎已经很稀有了。 刘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出示难读字音, 没有顾忌“ 俗套” , 显得如此朴实, 真是个“ 走心”的平实之举。 非但正音如此, 读懂全文意思, 也直接提供了注释, 让学生可以从注释中找到或者通过上下文理解具体的字义。 音、形、义, 字字落实。 教学中刘老师用最原始的方式让学生回到最始初的学习境地, 为这样的“ 坦诚相告” 点上一个赞。

韵味之浓———美在沉潜吟诵人物情态的温度

古诗文从来都不赘语一字, 这是语言的贵族风范, 也是文字凝练的精致魅力。 朱光潜先生曾说:“ 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 思索之后, 一旦豁然贯通, 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 ”这里的“ 艰苦思索”, 应该是沉潜其间, 细细品味, 推敲、 揣摩真意。 作者的创作, 需要历经艰苦的表现过程; 读者的沉潜, 也需要历经艰苦的求索过程。 教学中, 刘老师没有止步于学生已经读出的罗敷直接的美、侧面衬托的美, 而是进一步揣摩他者见到罗敷时的心理。

古诗文的理解忌讳图解化, 言语迁移切忌机械化。 刘老师的不同群体见到罗敷的反应练说恰如等待在学生嘴角, 脱口便是精彩。 无论是人物形态的想象, 人物内心的揣摩, 还是不同人群的拓展联想, 其根源是罗敷的美已立在每个人的心里, 学生的言语才显得如此鲜活, 如此涌流。

体悟之妙———美在品读斟酌拓展描写的深度

诸多作品中, 古诗文尤为含蓄, 用极少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 来传达极为丰富的隐含的内容, 以瞬间来表现永恒, 以有限来延展无限。 刘老师对比方式的品读教学有三点叫绝:

1 . 侧面描写的拓展

《 陌上桑》 一文篇幅不长, 文中主角罗敷读来却是形象灼灼、款款而来的。 这样的无言之美, 恰恰来自于作者行文的构思巧妙, 直观描写后的拓展———侧面描写, 这当属于点睛之笔。 教学中, 可贵的是刘老师在学生们肯定侧面描写带来的想象空间后, 进行了较客观的评价:“ 侧面描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更大。 第一组写法当然很好, 这是一种直接描写, 但是在写人的时候, 特别是在这样一篇文章当中, 对罗敷的介绍显然原文更奇妙。它通过别人的样子、状态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 ”不是所有的写人都一定要侧面描写的, 适切的正面描写还是需要的。 原文中的 “ 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不就是很精妙的正面描写吗?

2 . 心中罗敷的拓展

每个人对美的感觉不一样, 于是刘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古代美女图进行选或者进行再勾画。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设计也是很精妙的。

不同学生选出的不同的美, 甚至选不出美 ( 他心中的美没有找到) , 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也是作者的表达功力。刘老师用这样的方式, 实在高明。当然刘老师还没有就此止步, 她在教学中进一步提示:“ 当然, 罗敷之美不仅仅是我们这段文字中所表现的她的外貌, 罗敷之美还在于她的聪明、 勇敢、 对爱情的忠贞, 这个到初中我们还会学, 当然想一睹为快的同学, 课后可以读一读《 陌上桑》 全文。 ”毫无刻意地提醒学生, 罗敷的美不仅仅在外表, 还有更多内涵, 点燃与激发了学生们进一步阅读的渴望。

3 . 古典成语的拓展

古典作品中对美女的描写当然不只有罗敷, 于是教学中刘老师又补充拓展了“ 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等成语。

上一篇: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下一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