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2025-0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共8篇)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篇1

甲方:

乙方:

【本合同由盈科研究院赵成伟、刘永沛、牟晋军律师提供】 甲 方: 名称/ 姓名: 住 所: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 电 话:

乙 方: 名称/ 姓名: 住 所: 法定代表人: 身份证号码: 电 话:

【律师提示】:甲方和/或乙方为法人的,请填写名称、住所及法定代表人;甲方和/或乙方为自然人的,请填写姓名、住所及身份证号码;甲方和/或乙方为其它组织的,请填写名称、住所及负责人。

甲、乙双方(以下简称“双方”)经友好协商,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之规定,就双方之间的 产品行销、广告服务、加工承揽、业务拓展、市场开发 等业务合作过程中的商业秘密保守相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本协议由甲乙双方于 地方签署。第一条

保密内容和范围

1.1 本协议所指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能为甲方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甲方要求采用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具体包括:在合作期间,甲方提供给乙方用于企划、加工或者所需的所有业务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客户资料、财务资料、生产基础、生产情况、生产资料、产品成本、产品定价、人事记录、员工资料、货源情报、供应商名单、市场地位资料、业绩评估、销售历史、进料渠道、测试数据、工艺流程、产品配方、销售计划及新业务推广计划、产销策略、财务状况、设计、程序、制作工艺、制作方法、技术资料、管理诀窍、产品开发与研究进程、招投标的标底和标书内容以及尚未经甲方正式对外公布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信息等资料。

1.2 虽不符合商业秘密构成要件,但是甲方明确提出保密要求的资料或者信息,也适用本协议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以下条款提及的“商业秘密”应当理解为包括本款所指的资料或者信息,不再另行指出。

【律师提示】: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此条规定明确本合同中对商业秘密及视作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

第二条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1 乙方用于企划、加工承揽或者所需的各种业务资料由甲方提供。基于该资料或者业务合作而形成的任何的品牌资源、业务资料、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一切相关权利属于甲方独自所有。

2.2 甲方不得将乙方为其企划、设计的方案提供给其他广告企划或者

公司。

2.3 甲方提供给乙方的所有资料,乙方必须由专人负责保管,并保证公司无关人员及公司外人员不得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上述资料。

2.4 在合作期间乙方不得接受与甲方经营同类业务或者类似业务的公司委托提供行销策划或者业务,也不得以合作或者其他形式进行前述业务。

2.5 合作期满三年内,乙方不得利用所掌握的甲方的商业秘密资料,接受与甲方经营同类业务或者类似业务的组织或个人委托提供同类或类似策划或者其他业务。

【律师提示】:此条不是对于竞业限制性的规定,不需要支付相应补偿金。竞业限制性规定适用于劳动关系中或者曾经存在的劳动关系,分在职员工竞业禁止和离职员工竞业禁止。

2.6 合作期满或双方解除合同后,乙方应退还甲方全部的业务资料,不得擅自保留复制品,并仍须谨守保密之责任。

2.7 除上述义务外,乙方应遵守甲方的有关保密制度以及本协议约定的保密义务,并教育乙方员工遵守相同义务。因乙方员工行为(包括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而造成的商业秘密泄露或者不正当利用或者其他任何形式泄密,乙方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8 甲方按照主合同(备注:根据具体情况指出主合同名称、编号和签订日期)约定已经支付或者应当支付给乙方的合同价款在作

价确定价款数额时已经充分考虑乙方应当承担的保密义务因素在内,因此主合同价款已经包含乙方履行或者承担本协议义务的对价在内,甲方无需为本协议向乙方另行支付价款,乙方亦不得据此所要额外价款。

第三条

协议生效及效力期限

本协议自双方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协议的效力及于双方整个合作期间内以及本协议约定的保密和竞业禁止期间。乙方在与甲方合作期间所掌握的商业秘密,不得泄漏或不正当使用,包括本协议效力期满之后,乙方仍应承担保密义务,否则应负相应法律责任。

第四条 违约责任

4.1 乙方及其工作人员违反保密协议规定,私自获取、非法持有、窃取、泄露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侵犯甲方的商业秘密,甲方有权无条件解除相关业务合作协议,并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缴付违约金人民币 万元整。乙方自愿放弃主张违约金过高请求法庭或者仲裁庭予以适当调整的权利。

4.2 乙方若违反协议,非法持有、窃取、泄露或者以其他任何形式侵犯甲方商业秘密,造成甲方经济损失,甲方视情节轻重有权要求对方按照上述条款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包括无形资产、市场占有率、可得利润等损失);情节严重的,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3 商业秘密的非法持有、泄露、窃取,以乙方或者与乙方无关的第三人或者未参与的工作人员知晓,或者市场上有相同或者类似

保密范围之事项为准,而不论其获取方式。乙方对此应负相反举证之责任。

【律师提示】:此条系对保密义务人因违反保密协议规定,从而就违约金以及赔偿事项所作的具体约定

第五条 不可抗力

5.1、发生不以双方意志为转移的不可抗力事件(如火灾,水灾,地震,战争等)妨碍履行本协议义务时,双方当事人应做到:

(1)采取适当措施减轻损失;(2)及时通知对方当事人;

(3)在(某种事件)期间,出具协议不能履行的证明; 5.2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在(合理时间)内,协议延期履行; 5.3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在 情况下,协议只能履行某一部分(具体条款);

5.4发生不可抗力事件,持续时间超过 具体时间),本协议即告终止。

第六条 争议解决

6.1 因本合同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经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按下列第 种方式予以解决:

6.1.1依法向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6.1.2依法向 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6.2 违约方应当承担守约方为主张权利而支出的所有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诉讼/仲裁费用、律师费用、差旅费、调查取证费用等。

【律师提示】:此条系规定争议的解决方法,双方在签署时需明确具体的仲裁委员会予以仲裁,或者就法官管辖之具体约定,若双方可约定由合同签订地或乙方住所地人民法院予以管辖。为避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建议明确选择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管辖为妥。仲裁和诉讼只能选择其一,不可同时适用。

第七条

附则

7.1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其生效。7.2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7.3 本协议为主合同(备注:根据具体情况指出主合同名称、编号和签订日期)之组成部份,与主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7.4 其他:。以下无正文。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授权代表(签字): 授权代表(签字): 签订地点: 签订地点: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篇2

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研究趋势之一——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管理研究,但如何展开对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研究以凸显其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一直没有解决[1]。为此,本文拟在现有研究得基础上对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进行研究,以为进一步研究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提供理论基础。

1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定义及其演变过程

1.1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定义

冲突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存在于正式组织各项活动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种形式、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和所有主体之中[2],电子商务企业间的知识转移中也不例外,也会产生各种冲突,知识产权冲突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不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由于知识产权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所引起的一种对抗情形的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

1.2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演变过程

在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里,冲突主体是不同的电子商务企业,冲突客体是在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所涉及的各种知识产权,冲突的原因是导致不同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的差异和分歧的因素,冲突的结果是电子商务企业意识到和其它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知识产权的差异,分析该冲突的性质,并采取相应行动应对知识产权冲突而产生的结局。该结果可以是积极正面的,也可能是消极负面的,取决于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不同应对过程。通常,冲突结果对电子商务企业具有反馈作用,影响着下一轮冲突的演化过程。当然所有的冲突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面发生并受其影响的,因此,四个要素之间存在如图1所示关系。

在电子商务企业采取行动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过程中,该冲突结果反馈给电子商务企业,从而修正其应对行为,给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协调及管理留下了空间。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协调管理需要以知识产权冲突中的电子商务企业的相互依赖关系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相互对立关系状况的转化或或诊治为重点,寻找知识产权冲突的正面效应并制约其负面效应,调整彼此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产权冲突的协调与管理可以通过转移知识的电子商务企业本身、电子商务企业上级、第三方执行,通常实施者需要考虑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产生原因、冲突应对过程和可能结果,当然也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因素。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可能原因有文化、技术和结构等因素,按照来源可分为两类: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因素和来自于冲突内部要素的因素。外部环境的原因主要是指来自于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的因素,包括文化、技术和结构等。来自于冲突内部要素的原因为知识产权冲突主体和客体特性。

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过程因具体的冲突而异,一般而言,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冲突一般的演化过程如图2。电子商务企业在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冲突。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最终演化结果,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取决于电子商务企业采取对抗行动相互作用过程,当然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是知识产权冲突的背景环境。

通过研究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形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中的规律,可以根据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具体情况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负面影响并促进其积极作用。从防范和解决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虽然都是利益不一致导致的,但是可能的防范途径以及解决程度却因具体冲突类型而异。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将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应对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分为两大类:形式冲突和利益冲突。形式冲突是指通过采取防范措施基本可以消除的冲突,而利益冲突在本质上不能根除,只能通过各种机制设计减少该类冲突的负面影响,诱使冲突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2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主体和客体概述

2.1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主体分析

2.1.1 主体类型。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主体是参与知识转移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创造出更多的知识及各种知识产权,以更好地维护参与知识转移的电子商务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知识生产和知识创造过程的特性决定了知识转移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活动。因此,为了降低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必须保证各类电子商务企业所转移的各种知识资源要具有很明晰的产权关系。在转移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源中,相对来讲知识产权是最为清晰的,从而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某项投入到知识转移中的知识产权而言,涉及到电子商务企业主体有三类: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知识产权的使用者和知识产权的管理者。在知识转移初期阶段,由于知识转移所产生的各种后继结果都处于潜在阶段,因此这三类主体又可以称之为:潜在的投入者、选择者和潜在的使用者。

所有者是对知识产权具备占有、使用、转移、收益的组织,可以是个人、企业、研究院校甚至是政府。知识产权使用者是指在知识转移阶段可以使用某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企业。使用者和所有者是相对而言的,每个参与实体即是自身投入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同时又是其它主体投入知识产权的使用者。管理者是代表整个企业间电子商务寻找、评价、选择潜在参与伙伴、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合作执行的组织。通常,管理者是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的发起者和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的协调组织者。

在企业间电子商务里,所有者须向选择者提供投入资源的相关情况,显示其所具备的各种知识产权能力。电子商务企业知识产权所有者参与知识转移的最终目标在于利用所转移的知识获取更大的知识收益,例如,更短的开发周期和更高质量的知识成果。因此,为了促进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在形成阶段必须对知识产权所有者进行激励,即将知识产权投入到企业间电子商务中获得的收益要足够大。

为实现企业间电子商务目标,知识转移形成阶段管理者主要任务是保证所有投入知识资产最优组合,其工作内容和责任是找出合适的潜在电子商务企业伙伴,激励其真实反映其原有知识产权水平。在知识转移运行阶段管理者主要任务是协调电子商务企业,保证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的顺畅运作和企业间电子商务目标的实现。其中,维护原有知识产权的合理共享、实现知识交流通畅是关键。

2.1.2 参与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动机。

知识产权冲突主体参与企业间电子商务的收益由三部分构成:电子商务企业创造的知识产权或者市场收益的分成,称之为知识收益;转移知识产权的使用和内化而获得的收益,称之为知识转移收益;窃取别人的知识产权而获得的收益,称之为挪用收益,如通过窃取电子商务企业伙伴的技术秘密、技术诀窍、经营秘密而获得竞争优势和效益。

企业间电子商务中这三种收益相互影响。较大的知识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间电子商务伙伴获取挪用收益的动机和努力。电子商务企业伙伴对三种收益预期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其参与知识转移的动机。一个极端为:全心全意贡献自身力量促成知识转移目标的实现,窃取动机为零,称之为合作动机;另一个极端是极力伪装以骗取信任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伙伴,利用知识产权交流和转移机会,偷窃其它参与实体没有转移的或者其没有权利共享的知识产权,称之为窃取动机。由于电子商务中伙伴之间合作与竞争并存性,主体的参与动机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连续分布。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电子商务企业参与知识转移动机的差异会导致知识产权转移平台的质量和使用效果。若多数主体倾向于挪用,则电子商务人人自危,担心转移的知识产权被窃取,甚至丧失自身核心竞争力,从而企业间电子商务难以实现,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失败。因此,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形成阶段,管理者对于各个潜在电子商务企业参与动机识别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影响电子商务伙伴的参与知识转移动机主要因素有: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程度、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力量对比、承担的任务以及电子商务企业在最终产品市场竞争关系。从各个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参与实体在最终产品市场重合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供应商、客户、竞争者、其它的第三方组织。在某次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各个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基本前提,在各自承担任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知识转移程度和电子商务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重合度决定了各个电子商务企业参与知识转移动机(具体关系见图3)。

2.2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客体分析

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实现是电子商务企业知识投入、知识积累和加工、知识转移的过程;知识要素已经成为企业间电子商务的核心和平台。知识要素在企业间电子商务中的地位在知识转移过程中体现得更为重要,知识既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驱动因素又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使能因素与直接目标。

另一方面,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实质是对知识产权客体非法使用或者非法使用方式。知识产权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客体,知识是知识产权内容。知识作为人类创造性智力劳动结晶,不同于有形物质产品。日本学者野中认为组织中的知识有两种类型: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3]。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概念,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对其智力活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权利,知识产权本质上为一种无形财产权[4],是法律赋予给知识拥有主体的一种特殊财产权利。客体的非物质性是知识产权所属权项的共同法律特征,知识产权包含的权利内容和范围随着不同的法律制度而有所出入。知识产权通常既包括隐性知识又包括显性知识,例如一项工艺专利,专利说明书和企业内部编撰的成文内容为显性知识,该项专利包括部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这就是隐性知识。知识产权中专利和技术秘密中隐性知识多一些,而商标、著作权则显性知识比例占大部分。可见,知识是知识产权的内容,而知识产权则是知识财产化的法律手段。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隐性和显性的知识组合,共同完成某一功能任务,实现知识产权的功能效果。

知识产权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客体,其本质上是由创造性智力活动结晶——知识构成的。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有其自身的特征:(1)知识的无形性和知识载体的多样性[5]、知识转移的复杂性[6]、知识转移的协作性[7]、知识转移的公共性[8]。

3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

3.1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表现

企业间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知识转移过程中,电子商务企业必然要相互交流,利用电子商务企业已有和阶段性的知识产权:(1)对各电子商务企业企业数据库的利用;(2)对各自拥有的专利、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经营信息的利用;(3)对各自享有的版权和软件的利用(4)对合作设计、生产过程中各电子商务企业的图纸、资料、说明书等的利用。因此,在动态知识转移过程中,这些知识成果的互相交流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企业投入的知识产权和企业间电子商务阶段性知识成果是企业间电子商务产生和运作的前提,未公开的秘密信息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具有信息专有权。因此,知识转移的公共性和知识产权专有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由于企业间电子商务转移对于电子商务企业影响的两面性,电子商务企业对原有知识产权的专业必然与知识产权的专有产生冲突,具体表现如下:(1)各潜在的参与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是否愿意进入企业间电子商务,是否愿意将原有的知识产权进行转移;这意味着,对于每个参与知识转移的电子商务企业来说,企业间电子商务收益比个体电子商务的收益大,才能对电子商务企业产生知识产权的转移激励。(2)各参与知识转移的电子商务企业是否愿意真实的反映其将要与其它的电子商务企业共享的知识产权,由于知识产权自身的特性,导致知识共享和转移过程中所有者容易丧失知产权的专有性,从而丧失对知识产权收益的垄断性,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不愿意真实反映其转移的知识产权的质量和内容。(3)电子商务企业是否按照规则转移其它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否会挪用窃取知识产权。

因此,为了有效减少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负面效用,企业间电子商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制定原始知识产权转移和收益分配规则,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有效的协调管理,减少知识产权挪用后果。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知识产权使用方式和规则

各参与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投入的知识产权资产在企业间电子商务中的用途有:为完成承担的任务,即自己使用;为其它电子商务企业完成任务提供资源,即知识转移。自己使用时,参与转移主体通过实施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就能保证知识产权合理高效使用。因此,投入知识产权的使用方式和规则主要是对第二种情况进行规范,这属于电子商务知识转移运行阶段对他人共享知识产权使用范畴。

(2)在形成阶段明确投入知识产权的收益分配方案

电子商务企业参与知识转移的前提是企业间电子商务预期收益比个体电子商务收益大。对于某参与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而言,有两种收益来源:契约规定的收益分成,包括新创造知识产权成果或货币收益;通过知识转移和窃取而获取到的其它参与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知识产权带来的自身知识存量和知识资产的增值。

(3)减少知识产权转移过程中的挪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企业间电子商务协调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电子商务要求电子商务企业投入其核心技术,因此,知识产权挪用冲突管理体系的建立就日益重要。这需要企业间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积极的知识共享文化而不是窃取文化,同时建立各种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并贯彻执行到企业间电子商务日常运作中去。

3.2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内容

从上述对知识产权冲突的分类可以看出,企业间电子商务环境下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大类:行式冲突和利益冲突。

知识产权形式冲突主要内容为:

(1) 电子商务模式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冲突。跨区域、全球性的合作更能体现电子商务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然而这种全球性的合作带来了不同法域、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冲突。网络传输的“无国界性”和知识产权固有的“地域性”的特点也必然产生矛盾和冲突。

(2)信息标准和格式不统一带来的冲突。当网络作为知识产权交流和共享通道时,该类形式冲突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因为参与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组织表达形式不完全一样,从而阻碍了信息和知识产权在不同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利用和创造。

(3)企业间电子商务特性带来的冲突。由于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以企业法人长期稳定存在为基础,但是,电子商务的动态性造成了企业间电子商务存在的短暂性、临时性和虚拟性,从而产生了很多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4)信息网络建设不完善带来的冲突:集中体现在知识产权查新方面。由于工具和检索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相关知识产权穷尽,从而为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失败留下隐患。

由于利益冲突在本质上的不可根除性,因此对企业间电子商务中这类知识冲突的研究更加紧迫,更加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故本文的冲突分析和协调管理主要针对利益冲突,其主要内容为:

(1)企业间电子商务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原企业投入的知识产权和阶段性知识成果转移和利用中所产生的冲突。在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过程中,充分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基础,信息和知识的转移必不可少,是企业间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企业间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电子商务企业必然要相互交流,利用各电子商务企业原有知识产权和阶段性知识成果。因此,在动态企业电子商务过程中,这些知识产权的互相交流与利用是必不可少的。充分转移和利用电子商务企业原有的知识产权和阶段性知识成果是企业间电子商务存在和运作的前提,但是未公开的秘密信息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具有信息专有权。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在进行企业间电子商务过程中对原企业投入的知识产权和阶段性知识成果转移和利用中必然会产生知识产权冲突。

(2)企业间电子商务结束阶段电子商务企业对合作完成时知识产权的权利归属、利益分配时所产生的冲突。企业间电子商务企业各电子商务企业由于承担了不同的任务,各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能力与资源实现了转移和利用,企业间电子商务利益也应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分配。为了有效地管理各个知识转移中电子商务企业间的冲突,既能保证企业间电子商务的顺利进行,又能使利益在各知识转移电子商务企业间合理地分配,需要从法学和经济学两个不同视角来创建新的原则以使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达到利益最大化、合理解决冲突。

3.3 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产生原因

从冲突的构成要素来看,冲突产生的原因来自于主体、客体和环境。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环境包括企业间电子商务内部环境以及企业间电子商务外部环境。电子商务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等特性、外部环境中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的发生。但是,事物发展在于内因,因此,从冲突主体和客体方面的原因更主要。

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主体方面可能导致知识产权冲突主要原因有:

(1)参与知识转移的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并存。经济发展到今天,社会需求成现出日益个性化的特征,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一维的价格竞争向价格、质量、服务等多维竞争转变。因此,产品市场的竞争对手有可能进行合作,共同构建满足顾客的基础平台-企业间电子商务。企业间电子商务往往是客户、供应商、第三方组织、以及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竞争者[9]。但是,电子商务之间的合作并未改变电子商务企业之间在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因此,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特性,致使电子商务企业间长期利益对立,从而加大了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的冲突的可能性。

(2)参与知识转移动机差异。电子商务企业的参与知识转移动机在窃取挪用到合作之间移动。参与知识转移动机参差不齐导致整体企业间电子商务冲突加大。由于窃取、挪用知识产权的动机在所有电子商务企业身上都可能发生,只是其概率大小不同而已,因此,电子商务企业在投入其原有知识产权进行转移以及将阶段性知识成果交流时,对于知识产权非法挪用和窃取的忧虑增大,从而更不愿意进行知识转移和交流,加剧了知识产权冲突。

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中,客体方面影响知识产权冲突因素主要有:

(1)知识揭露悖论。由于知识的公共产品特性和无形性等特点的存在,使得知识产权在转移和交流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所有者必须揭露其知识产权的真正内容才能使接受者更有把握决定是否应该进行这次交易;另一方面,一旦知识产权的主要内容被揭露,接受者就没有必要再执行知识转移的交易,因为他已经免费掌握了知识产权。这种现象称为知识产权的揭露悖论。因此,一旦电子商务企业公开和转移其知识产权后,就会受到其他电子商务企业不遵守协议而导致知识产权泄漏和专有性丧失的风险[10]。有时候,其他电子商务企业在主观上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窃取或挪用转移的知识产权,在企业间电子商务日常运作中就能吸收一部分知识产权,造成电子商务企业转移知识产权的贬值。

(2)信息不对称和不完全。信息不对称在所有的市场中都存在,对于知识产权市场来说更为突出。在企业间电子商务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产权的提供方和接受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体现在三方面:接受方对知识产权质量不了解;所有者不了解使用者的真正使用意图;所有者对使用者行动的不可观测性。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知识产权内容是创造性脑力劳动成果,因此其价值很难为某个所有者甚至某个时代所完全认识清楚。知识产权信息不完全通常是指用途和价值的不确定性。

4 结论

本文对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进行一些理论探讨,但仍有很多值得继续研究得方向。例如,如何构建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模型以获得全局稳定性平衡,如何对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进行有效协调以促进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发展等等都是很值得继续研究得问题。

参考文献

[1]苏世彬.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研究趋势之一——电子商务企业间知识转移中知识产权冲突管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9):85-88

[2]郭朝阳.冲突管理:寻找矛盾的正面效应[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3]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2):34-36

[4]黄瑞华.信息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5]CONTRACTOR F J,LORANGE P.The growth of alliances in theknowledge-based economy[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485–502

[6]苏世彬,黄瑞华.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7):118-121

[7]NORMAN P M.Protecting knowledge in strategic alliances Resourceand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2,(13):177–202

[8]LI CHIA-YING,HSIEH CHANG-TSEH.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tickiness on knowledge transfer implementation,internalization,and satisfaction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09,(29):425–435

[9]SALIOLA F,ZANFEI A.Multinational firms,global value chains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Research Policy,2009,38(2):369-381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篇3

摘要:文章分析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主体构成,探讨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多种知识交易方式,指出按知识基本类型可分为显性知识交易和隐性知识交易,按管理方可分为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和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按知识外部获取途径可分为市场采购、正式战略联盟和非正式合作,最后提出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有效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市场;知识管理:交易方式

一、引言

1998年,达文波特在《Working Knowledge》一书中首次提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认为在企业内部存在一个与有形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相类似的“知识市场”,市场机制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着知识市场的运行,之后有部分文献开始对企业内部的知识市场进行研究。Matson等(2003)运用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概念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Dai和sheng(2004)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交易模型;Desouzau和Awazu等(2005)用数学模型证明了价格机制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研究的开展,学者们开始关注企业间的知识市场。Eschenfelder等(1998)研究了文化因素对于减少组织问知识流动障碍,保障知识市场顺利运行的作用:Bell等(2002)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知识市场与知识社群在实现企业间知识共享中的关系;Kafentzis等(2004)构建了便于组织间进行知识交易的平台电子知识市场,并对这个交易平台的战略问题、商业模式及收入模式等进行了分析:张旭梅等(2006)初步分析了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但目前尚未见到关于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交易方式的研究报道。本文在分析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主体构成的基础上,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方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主体构成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很大程度上是在市场推动下进行的,供应链企业间也存在一个无形的“知识市场”,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知识在各成员企业间流动,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主要由知识需求方、知识供给方、知识市场管理方及知识交易环境四大部分构成。

知识需求方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进行知识创新而寻找知识的企业,所寻找的知识对他们具有独特的价值,能提高他们的技巧与判断力,帮助它们解决生产或销售中的瓶颈,充实为知识创新而缺乏的关键内容,协助其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他们付出一定代价学习和吸收所需要的知识,并且要求获得一定的回报,如提高敏捷性、扩大生产量、增强竞争力等。知识供给方通常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发现和创新且该知识不涉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他们与其他企业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以此换取经济报酬、行业声望或提高供应链的协作能力等。知识市场管理方作为知识交易的中介,主要职责包括搜集知识信息、建立知识地图、约束和规范企业的知识交易行为、遏制知识交易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从而引导知识市场良性发展。知识市场管理方一般由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担任,究竟由谁担当取决于核心企业的实力和意愿、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的资信及运营状况、总体的运行成本以及知识市场的运行效率等诸多因素。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环境相对于企业内部知识市场更为复杂,主要包括知识市场交易规则、交易场域、支付媒介以及信息基础设施等。

三、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方式

1按知识特性分:显性知识交易和隐性知识交易。

(1)显性知识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显性知识主要指专利、科学发明、产品图纸、工艺规程、工作记录、研究报告、软件代码等。供应链企业间的显性知识交易包括知识编码、知识搜寻、知识定价、货币支付、知识转移及知识评估等过程。由于显性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因此显性知识易于编码、储存和搜寻,也易于定价和转移。供应链企业间显性知识的交易重在找到知识产品,可通过知识交易平台等进行搜寻。显性知识定价可通过多种途径完成,如:可以由供应链企业买卖双方私下谈判,也可以采用明码标价的形式,还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定价等。显性知识的货币支付既可以是一般意义上的金钱货币,也可以是信任、声誉、互惠等特殊“货币”,此外,由于显性知识通常是可编码的知识,因此易于进行知识转移。知识需求方购买知识后,还可对使用显性知识的效果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进一步与知识供给方进行协商与沟通。

(2)隐性知识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隐性知识主要指某种专长,诀窍,设计、制造、管理经验等。与显性知识交易一样,隐性知识交易同样包括知识编码、知识搜寻、知识定价、知识转移、货币支付及知识评估等过程,但由于隐性知识不易被他人理解和掌握、不易衡量其价值,因而隐性知识难以编码、储存和搜寻,也难以定价、转移和评估,比显性知识交易更困难。供应链企业间隐性知识的交易不但要找到知识产品本身,还必须找到知识的提供者。隐性知识的转移可能需要知识提供者面对面、手把手、长时间的传授才能让知识需求方得到所购买的知识。此外,隐性知识的定价有时需要经过买卖双方多次博弈才能达成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增加。

2按管理方分: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

(1)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的交易。核心企业可以作为知识市场的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因为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的领导者,各成员企业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核心企业。同时,知识市场建立后,最直接的受益者也是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交易,主要是发起并组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平台。通过该平台,知识需求方可以发布所需知识的信息,知识供给方也可以发布可出售知识的信息,具有知识差异的企业形成了潜在的供求关系。在核心企业中介职能的作用下,知识供需双方进行博弈(主要是价格博弈),如能达到一致则进行知识交易。由核心企业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有利于知识买卖双方更便捷地搜寻到相关信息,可以适当降低知识的交易成本,同时由于核心企业一般不会因外部竞争条件和自身收益的变化而脱离供应链,知识市场的运行也更为稳定。但由核心企业作为管理方构建知识交易平台难度较大,因为核心企业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软硬件,同时还要从事自己并不擅长的业务,可能导致企业资源的浪费以及知识交易的低效率。

(2)第三方作为管理方的交易。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也可以委托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作为知识市场的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根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应将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以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而将那些不属于核心的或企业不擅长的业务外包出去,充分利用他人的技术、知识、时间和资金等资源为自己服务。由

于第三方知识服务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因此其作为知识市场管理方参与知识交易可以使服务更加专业化。通过业务外包,核心企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但这种方式的知识交易成本较高,第三方自身的运营状况也会对供应链中知识市场运行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同时还可能面临知识泄露等风险。

3按知识外部获取途径分:市场采购、正式战略联盟和非正式合作。

(1)市场采购。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可通过市场采购方式进行,其前提是要求供应链知识市场必须支持基本的知识搜寻、知识定价、知识转移、货币支付及知识评估等知识交易活动。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市场通过市场采购进行知识交易的主要形式如下:①购买相关知识产品。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弥补知识缺口,得到有效的知识产品:⑦进行知识外包。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可通过知识外包的途径在知识市场进行知识交易,主要通过签订合约由承包单位负责研发所需知识,其途径包括产学研合作,顾问咨询等:③招聘知识专家。供应链知识市场中的知识需求方通过知识市场公开招聘拥有所需知识的专家,从而不需要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培训人才及自行研发企业外部已存在的知识,使知识获取速度更快,知识交易更有效率。

(2)正式战略联盟。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双方为了达成双赢的战略目标,可以通过协议结成正式战略联盟,彼此贡献并共享双方的资源,促进知识交易目标的实现。战略联盟根据其正式化与密切程度的不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长期合约关系。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双方为了使知识共享与交流的行为更规范,更持久,可以签订正式的长期合同,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约束和规范,降低合作风险:②虚拟组织。供应链各成员企业可以签定正式的协议,整合成一个虚拟式的组织,为某种特定产品的销售或服务进行分工合作;③人股和合资。这种方式一般要建立在彼此高度信任的基础上。通过资本的整合促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关系更为密切。从而更有利于知识交易的达成。

(3)非正式合作。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还可通过非正式合作的途径进行。通过非正式合作进行知识交易的主要形式如下:①供应商参与实践。供应链一般是围绕某个核心企业而建立的,因此应注重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知识交流,鼓励供应商积极参与实践并进行相应的知识交易活动。例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成立了供应商协会,丰田汽车公司的顾问被派驻到各供应商处,合作发展最佳实践,并通过轮岗共享和扩散最佳实践。这种知识交易的实践活动促使丰田汽车公司把供应商当作创新的伙伴,与之形成了相互信任和依赖的生命共同体,并通过增加订单、延长合作期限等对供应商予以鼓励;②协同商务。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伴随商务活动进行,即供应链的上下游伙伴在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销售、协同服务等商务活动的协同中,共享、交流、转移信息和知识,从而达到提高供应链快速响应市场和协同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有效运行的对策和建议

1优化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交易存在诸多障碍,如: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化水平和地理位置的差异造成知识在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失真,企业间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隐性特征又会阻碍知识的转换和传播。上述障碍的产生与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优化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成员企业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知识跨越组织边界在各个企业间流动,使知识交易有序高效达成,进而促进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有效运行。

2培育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如果供应链中流行知识独占和垄断的文化,那么知识的潜在购买者将无从购买知识,知识交易将无法进行。因此,知识市场管理方应培育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统一和沟通各成员企业的思想,使其对供应链的目标、观念及行为规范产生“认同感”,增进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激发他们参与知识交易的热情,促进知识市场的良性循环。

3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由于知识交易具有信息不对称性、外部性和产权转移的不完全性等特点,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无法达到完全的信任程度,给知识市场的交易带来一定影响。因此,知识市场管理方应注重供应链企业间信任机制的建立,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减少知识市场的交易风险,使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一方面能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参与知识市场的知识交易活动,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及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4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风险防范机制,由于供应链是由很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所组成的合作联盟,因此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活动面临诸多风险(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敲竹杠”等),能否认识和防范这些风险是构建高效率知识市场的重要方面。为了使知识市场的交易各方都能积极进行知识交易,必须采取一定措施规避供应链知识市场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同模式、建立监督机制等,从而使知识市场的运行更有效率。

5完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激励机制。知识市场管理方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进行知识交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激励可以采取商誉激励、订单激励、价格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与感情激励相结合的模式。对积极参与知识交易与知识共享的行为应予以鼓励,对有损知识交易与知识共享的行为应予以惩罚,从而维护知识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确保知识交易的顺利达成。

参考文献:

1陈菊红,王能民,杨彤,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科研管理,2002,2 3(1):98-102

2Mat son E,Patlath P,Shaver s T,Stimulat-ing knowledge sharing:St rengthening your organi-zations internal knowledge market,OrganizatlonalDynamics,2003,32(3):275-285

3Kafentzi s K,Mentzas G,Apostolou D,andGeorgol ios P,Knowledge marketglaees:strategici s sues and busines s model s,Journal 0f KnowledgeManagement,2004,8(1):130-146

4Desouza K,C,Awazu Y,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market meohani sm,Knowl-edge and Proces s Management,2 005,12(2):99-1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871128)。

作者简介:张玉蓉,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张旭梅,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慧涛,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篇4

甲 方: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

地 址:深圳市福田区福虹路9号世贸广场A座4层

乙 方: 法定代表人: 授权委托人: 地 址:

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就产权转让委托事宜,签订如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第一条 乙方委托甲方转让乙方所有的,委托转让价格为人民币 元。

第二条 甲方接受乙方的委托,通过《深圳商报》、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网站及交易大厅电子显示屏幕公开发布乙方提供的产权转让信息并广泛征集意向受让方。

第三条 乙方保证对公开挂牌转让的产权拥有完全有效的处分权,并保证该产权未被设置任何质押权或其它担保责任。

第四条 乙方保证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并同意甲方按所提交材料的内容发布信息公告。

第五条 乙方承诺遵守《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操作规则》,并按该规则履行相关义务。

第六条 甲方保证向意向受让方提供乙方所提交的材料。

向意向受让方提供材料的方式包括允许其阅读、摘抄、复印相关材料等。

第七条 产权转让信息公告期限:首次信息公告期限不少于20个工作日,自《深圳商报》的首次信息公告日为起始日,其后的第 个工作日为信息公告终结日(只产生一个意向受让方时)。

在信息公告期间产生两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时采用拍卖方式的,信息公告期限自动延长至拍卖公告截止日。

第八条 乙方对从甲方处获得的有关意向受让方的材料负有保密责任,并保证该材料不被用于除本次产权转让以外的其它用途。

第九条 信息公告期间,甲方对意向受让方提交的申请及材料进行齐全性和合规性审核,并在信息公告期满后5个工作日内将意向受让方的登记情况及其资格确认意见书面告知乙方。

第十条 乙方在收到甲方的资格确认意见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予以书面回复。如对意向受让方资格条件存有异议,应当在书面意见中说明理由,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乙方逾期未予回复的,视为同意甲方作出的资格确认意见。

第十一条 信息公告期间,乙方不得擅自要求变更产权转让公告中公布的内容和条件。因特殊原因确需变更信息公告内容的,应当由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出具文件,由甲方在原信息发布渠道进行公告,并重新计算公告期。

第十二条 信息公告期限内未征集到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且不变更信息公告内容的,乙方同意按以下第 种方式进行:

(一)延长信息公告期限 个工作日(应当不少于5个工作日);

(二)不延长期限,信息公告到期自行终结。

第十三条 信息公告期满后,产生两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的,乙方委托深圳产权拍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公开拍卖以确定转让价格和受让方,同时委托甲方于拍卖日前继续接受意向受让方的申请登记。乙方应在信息公告期满后7个工作日内提供拟与受让方签订的《产权转让合同》;只产生一个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的,由甲方组织交易双方按挂牌价与买方报价孰高原则直接签约。涉及转让标的企业其他股东依法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购买权的情形,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乙方应当在确定受让方后的次日起3个工作日内,与受让方签订产权交易合同。

第十五条 产权交易资金包括交易保证金和产权交易价款,一般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

乙方同意由甲方实行交易资金统一进场结算制度,甲方应开设独立的结算账户,组织收付产权交易资金,保证结算账户中交易资金的安全,不得挪作他用。受让方将产权交易价款交付至甲方结算账户,对符合产权交易价款划出条件的,甲方应当及时向乙方划出交易价款。

交易双方为同一实际控制人的,经甲方核实后,交易资金可以场外结算。

第十六条 本次产权转让成交后,乙方同意按以下标准向甲方支付产权交易服务费及信息公告费:

公开拍卖方式的,乙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相关规定支付拍卖佣金; 直接签约方式的,乙方按照广东省物价局(2004)155号文件标准向甲方支付服务费用;

乙方应向甲方支付信息公告费(收费标准以深圳商报工商广告价目表为准); 本次产权转让未成交的,乙方应向甲方支付信息公告费及甲方组织转让活动所产生的其他费用。

第十七条 产权交易双方签订产权交易合同,受让方依据合同约定将产权交易价款交付至甲方资金结算账户,且交易双方支付交易服务费用后,甲方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出具产权交易鉴证书。

第十八条 产权交易涉及主体资格审查、反垄断审查等情形时,甲方在交易行为获得政府相关部门批准后出具产权交易鉴证书。

第十九条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协议发生争议的,应当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通过向人民法院诉讼的方式解决。

第二十条 本协议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篇5

个人插间出租合同

出租方(甲方):身份证号码:

承租方(乙方):身份证号码:

甲、乙双方就房屋租赁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将位于邮局小区六栋四单元 602 室的插间出租给乙方居住使用,租赁期限自 2014 年 11 月 29 日开始。

二、本屋月租金为人民币 450 元,按月结算(最少连续租三个月)。乙方在起租日提前五天内支付给甲方租金,不得拖欠。如果乙方到期后不想再租,需提前 10 天告诉甲方,(其中有 500 元押金,在合同终止时,符合条件要求下由甲方返还乙方)

三、乙方租赁期间,水费、电费、燃气费、宽带费、物业费由甲方承担。

四、房屋主体不能改变,屋内家用家具不得损坏,丢失,否则,照价赔偿。

乙方必须正确用电,用水,时刻注意防火,防盗,防事故,保证自己和他人地生命和财产安全,公共区域不得堆放杂物及垃圾,保证公共区域的整洁。餐具乙方需自己准备不得共用(如电饭锅等),双方不能随便使用对方的物品,五、现金等贵重物品双方必须妥善保管,如有丢失,责任自负。

六、租赁期间内,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转租或转借所承租房屋。

七、不许聚众喝酒、赌博,不许大声喧哗扰民,不许从事一切违法活动,否则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和损失由当事方完全承担。

八、乙方如果没有遵守以上协议,甲方有权解除协议并收回房屋,同时不退还乙方所交租金和押金。

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如有违约,赔偿对方经济损失。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客户样板间委托协议书 篇6

合 作 协 议 书

样板间合作协议书

(定义真正的样板房条件,不以征集样板房作为承揽业务的幌子!)

甲方:施工地址:联系方式:乙方:某装饰公司联系方式:

感谢您选择XXXXX装饰,选择XXXXXX,选择诚信,选择品质!

为保证甲乙双方切实建立和谐关系,本着友好合作,互利互惠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协商,就样板间合作事宜达成如下内容:

一、样板间必备条件及双方权利、义务:

1、新小区,有市场开拓前景;在领取钥匙前已经交齐首款,领取钥匙一周内可以开工。

2、经双方洽谈,甲方自愿做样板房;

3、工程预算基础装修满三万元或三万元以上;包干价装修(建筑面积100平米以上)最终合同不得低于六万元。

4、房型独特,业主具有比较前卫的装修意识、有独特、新颖的设计;

5、样板房只针对新房装修(不含出租房、二手房翻新、业主自行设计或他人设计等);

6、施工过程中允许乙方客户随时到工地参观;

7、竣工后三个月内,甲方同意乙方保有甲方样板间入户门钥匙,以便乙方随时带领客户参观,若甲方在约定期限内已入住,乙方应提前12小时通知甲方确定时间。具体时间为竣工后年月日至年月日。

8、样板间使用仅限于客户参观,不得用作它用;

9、乙方必须注意现场卫生的维护,注意成品的保护,若乙方及乙方所带客户造成的物品损坏,由乙方负责免费维修或赔偿;

10、家具进场摆位以后,允许乙方进行拍摄样片,并在公众媒体上展示,乙方不得登载甲方的全称;

11、乙方免费为甲方提供二次保洁,分别于竣工后及样板间合作结束时实行,将干净整洁的房屋交付予甲方。

二、客户享受的待遇:

1.首席以上级别的设计接待,并设计方案;

2.选派公司金牌工长组织施工,执行精装标准,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3.金牌监理的工地监管;

4.总经理在样板间施工过程中不少于四次的工地巡检;

5.预算报价中,免收全部的管理费;

6.送保洁两次。

7.免收设计费。

8.免收量房费。

9.后期配合客户选购家具,窗帘壁纸灯具等软装部分的设计配合选购,不收取任何设计

费用。

三、备注:

本协议作为《装修合同》的附件之一,具有与其同等的法律效力。如果甲方未能履行此协议,则乙方有权中止《装修合同》内规定的保修时间,保修单同时失效。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双方签字(盖章)后即生效。合同内容不得再作任何更改,否则此协议视为无效。

甲方:

日期:年月日

乙方(签章):XXXXXXXXX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

乙方代表(签字):

企业间知识产权协议 篇7

关键词:知识转移,仿真,联盟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以向战略合作伙伴学习知识、增强竞争力为目的的知识联盟开始兴起。知识联盟为知识流动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成为企业获取知识, 进行知识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知识联盟中, 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 知识转移的有效程度, 直接影响了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和效果。因此, 如何在联盟中进行有效的知识转移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转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马克斯.H.博伊索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信息空间理论, 为社会系统内的知识流动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Albino等 (1993) 研究了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过程, 并将其分解为“沟通过程”和“认知过程”两个基本过程[1]。Anil.K.G (2000) 通过实证研究了转移渠道、知识存量、获取知识的动力以及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的影响。傅荣 (2006) 以交互概率、知识存量、知识认知度以及对知识的需求为参量建立了参与者交互偏好对知识网络演化的仿真模型。张喜征 (2007) 通过分析交互概率、知识差距与知识存量的关系, 构建了项目开发中参与主体间知识转移机制的仿真模型。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 目前对于知识转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描述和实证研究方面, 在定量描述和数学建模方面不是很多。其中, 在数学建模中还存在假设不合理、模型变量过少等缺陷。如文献[4]中参与者对某类专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仿真过程中保持不变的假设, 以及设定参与者的交互概率仅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这一单一因素来决定等都是不合理的。此外, 文献[5]在构建仿真模型时, 仅仅考虑了交互概率和知识差距两个因素对知识禀赋的影响, 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本文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着手, 通过分析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对各企业知识存量的影响, 探讨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化和扩散的特点及演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仿真模型, 说明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的内在机理。最后利用多智能体仿真软件Blanche模拟了联盟内部企业向合作伙伴学习新技术, 解决自身技术难题的过程, 并对企业间技术交流活动中的知识转移状态进行了仿真描述。

1 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仿真模型设计

联盟企业为了获得新的互补技术, 加快学习过程, 进而获得技术乃至产品上的创新, 取得协作经济效益, 与其他企业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知识合作网络, 在这一网络中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知识转移。知识转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 在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接受源的过程中受到沟通意愿、对知识的需求、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差距、吸收能力等多个干扰因素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些干扰因素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对参与者知识禀赋的影响, 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相应的仿真模型, 以探寻联盟内部知识转移的演化过程 (见图1) 。

1.1 模型假设

模型假定参与联盟的企业有n个, 联盟企业各方都会积极主动地指导或学习有价值的, 企业所需的知识。模型中涉及6个变量, 各符号的含义表示如下:

向量K (k1, k2…km) 表示联盟内的知识种类, 为了简化起见, kxi (x=1…m) 表示为企业i对知识x的掌握程度或者说是企业i对知识x的知识禀赋, 用取值为一个[0, 1]间的数值表示。“1”代表对某种知识完全掌握。“0”表示对某种知识的完全缺乏。

向量R (r1, r2, …rn) 表示企业的吸收能力, rx (x=1…m) 则表示企业i对知识x的吸收能力, 取值[0, 1]。

向量P (p1, p2…pn) 表示企业通过合作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的价值, 其可以用企业绩效的增量与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量的比值来表示, 但由于知识存量难以测量, 因而, 可以用能够提高企业存量的各种投资、成本等来替代知识存量。为简单起见, P的取值为[0, 1], 在现实中, 这种假设或许是不合理的, 但在仿真过程中, 关注的只是P取值的大小对知识禀赋的影响, 所以这样的简化应该是可以接受的。pi表示企业i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的价值。

向量TK (tk1, tk2…tkm) 表示企业在某项任务中对知识kx的需求程度。TK的分量取值为0或者1, 以表示对某种知识的需求, 参见文献[4]。

Kkxij表示企业i对企业j掌握知识kx的认知程度, 取值[0, 1]。

Commij为企业i与企业j进行交互的主观概率反映了企业间的沟通意愿, 取值[0, 1]。

ncommij表示1个交互周期中企业i与企业j的交互次数。

tcommij表示在T个交互周期中企业i与企业j的交互次数。

1.2 模型构建

张喜征 (2007) 在对项目中多个参与主体间知识转移机制进行仿真分析时, 将知识转移机制模型表达如下:

kmj (T) =kmjt0* (1+r) *δmjT/ (1+δmjT (*)

其中, kmj (T) 表示进行交互活动后项目各方的知识禀赋, δmjT表示在T个交互周期内交互的次数, r表示参与方学习能力与其他综合因子。

但模型在构建知识禀赋的影响变量时, 主要考虑了知识差距和交互概率这两个因素, 而将其他因素, 诸如学习能力等合并成为一个干扰因子, 并未对更多的因素的影响进行具体的分析。本文试将企业新增知识价值、知识认知程度单独抽出, 以期望得到它们与联盟内知识转移之间的相关关系。此外, Cohen & Levinthal (1990) 认为吸收能力是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最重要因素[2]。因而, 本文将上述模型中的r 表示为联盟企业的吸收能力。

Ⅰ 企业在通过知识共享得到新的互补知识, 进行知识创新时, 会根据任务的需要, 产生对各种知识不同的需求TK, 继而产生对各种知识的存量的不同要求。因而,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由企业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pi, 同该企业所拥有的各类知识的存量的平均值是正相关的。该平均值记为:

undefinedi*v (1)

其中undefined

设pi的取值为一个位于[0, 1]上的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值, 其均值为μki, 方差为σki。方差的取值是一个经验值, 说明企业获得的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的变化程度。

Ⅱ Cohen & Levinthal (1990) 认为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评估、消化外部知识并最终商业化应用的能力, 是企业以前知识库的函数, 具有累积性和路径依赖性特点[3]。因而, 可以认为企业对知识x的吸收能力rx与联盟内部所有企业拥有知识x的存量的平均值, 即与联盟内部各企业掌握知识x的一般程度是有关的。记为:

undefinedi/n (2)

设rx的取值为一个位于[0, 1]上的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值, 其均值为μkx, 方差为σkx。方差的取值是一个经验值, 说明知识存量的变化程度。

Ⅲ 某一时刻Kkxij的取值是一个位于[0, 1]上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其均值μkkxij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影响:参与者j掌握知识kl的程度; (t-1) 时刻的参与者i对参与者j掌握知识kl的认知程度;知识联盟中其它参与者对参与者j知识的认知程度, 参看文献[4]。该均值记为:

μkkxij=α1*klj+α2*klijundefinedundefinedil) *Commkj*Kklkj) (3.1)

其中α= (α1, α2, α3) 为权重。

Commij表示企业i与企业j间的沟通意愿用。企业间的联盟就是为了获取新知识, 得到技术或产品上的创新, 继而提高自身的绩效, 因而前一时期的新知识价值所带来的价值对当前企业间的沟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 对合作伙伴掌握知识高低的认知以及交互双方知识的差距同样会影响企业的沟通意愿。故某一时刻联盟内部企业间的沟通强度与 (t-1) 时刻企业的新知识所带来的价值pi (t-1) ;企业i对企业j掌握的各种知识的认知程度的平均值, 即企业i对企业j总体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以及交互双方的知识差距有关。

其模型可设为:

Comm-ij=w1*pundefinedkXundefinedi-kxj) ) (3.2)

权重 (w1, w2, w3) 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为了计算方便, 每次互动由Commij来截取具体的交互数, 该交互数用ncommij表示为:

URAND (0, 1) 表示 (0, 1) 上的均匀分布。

T个交互周期中, 企业i与企业j的交互次数tcommij则表示为:

tcommundefinedijt) (3.4)

Ⅳ 根据以上的分析, 由模型 (1) , (2) , (3.4) 可以得到本文所设计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 如下, 联盟内部企业间每次互动都伴随着知识的转移和共享, 导致知识存量kxi发生变化:

kxi=θ1*r*tcomm/ (1+tcomm) +θ2*p (t-1) (4)

其中:θ= (θ1, θ2) 为权重。

模型 (4) 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型 (*) 中所存在的模型变量过少的缺陷, 也弥补了文献[4]在模型假设上的不足。

在模型中没有对其取值进行说明的变量, 将在下面的仿真假设中设定。

2 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演化仿真

2.1 参数设定

在利用Blanche进行仿真前, 先对模型中相关变量进行参数实例化, 如下:

设定1:联盟中有n=9个企业;

设定2:模型中个权重系数在仿真过程中分别设定为:

α= (α1, α2, α3) = (0.7, 0.2, 0.1) , w= (w1, w2, w3) = (0.5, 0.3, 0.2) , θ= (θ1, θ2) = (0.7, 0.3)

设定3:在仿真过程中, 假定任务的知识需求特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 如在10个仿真周期内保持不变, 即:TK在每隔10个仿真进行一次随机变化, 参看文献[4]。

2.2 仿真结果

利用Blanche对该模型进行仿真, 仿真周期T=100, 模型计算结果如下, 选取知识点k2、知识点k4、联盟企业2、联盟企业3 、联盟企业4、联盟企业7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1:如图2所示, 可以看到0 ~ 30 次交互期间联盟内部各企业对知识k2的掌握程度 (或知识禀赋) 显著上升, 之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通过仿真易知, 这一规律对于其他知识点同样适用。各企业在进行交互后知识禀赋都有很大的提高, 各方的知识差距也有所缩小, 这反映了联盟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效果。

结论2:随着交互时间的推进、交互接触次数的增加, 企业对于合作伙伴掌握知识的程度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认知, 如图3, 联盟企业7对联盟企业2掌握知识k2的认知程度随着时间的演化, 越来越贴近联盟企业2 对知识k2的掌握程度。

结论3:随着交互次数的增多, 联盟内部各企业自身的知识禀赋都有所增加 (结论1) , 同时, 企业对合作伙伴知识禀赋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清晰 (结论2) 。这意味着随着交互时间的推进, 联盟企业间的知识差距在缩小, 而他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变化。于是, 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交互双方在交互初期, 由于知识存量的差距较大, 沟通意愿很强烈, 而到了中后期, 随着知识差距不断缩小, 双方交互的概率逐渐稳定下来,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如图4所示, 在0~70次交互期间联盟企业3同其他企业间的交互率逐渐上升并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而在70~90次交互期间该交互率则由此稳态逐渐下滑至另一个稳态。

在知识联盟中, 由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对于企业间知识的转移也有影响。新知识所带来的价值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的知识禀赋, 一方面它决定了企业是否参与交互, 另一方面它也决定了用于丰富企业知识存量的研发投入的多少。因此, 在某一特定仿真周期中, 可以为p设置一个阀值, 以此来观察其对知识禀赋的影响。该阀值记为:η

当η=0.2, η=0.7时, 分别利用Blanche软件进行仿真, 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4:由新知识所创造出的价值P对企业的知识禀赋有着积极的影响。如图5, 图6, 通过对两图的对比, 易发现当P值较大时, 联盟企业4对于知识k4的掌握程度要优于P值较小的时候。如图, 在30次之后的交互周期中, 图5的k4 4大致是介于0.6到0.8之间, 而图6的k4 4则是介于0.7到0.9之间。通过仿真计算, 这一规律对于其他知识点同样适用。由此说明,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由新知识创造出的价值越高, 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越有效。

通过多次仿真运行可以看出, 首先, 随着企业间技术交流的不断深入, 各企业自身的知识禀赋有了显著的提高, 与合作伙伴的知识差距也逐步缩小, 这反映了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效果。其次, 随着技术交流次数的增加, 各企业对于合作伙伴的知识掌握程度有了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这共同导致了技术交流各方的交互意愿由低到高再降低到一个稳态情况的出现, 简单说来, 在技术交流初期由于对合作伙伴知识掌握度了解不深、各方知识差距较大, 联盟企业有进一步进行交流沟通的意愿, 这一沟通意愿在一定时期内会持续上升。而随着交流的深入, 知识差距不断缩小, 了解不断加深, 各方对知识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联盟企业各方的沟通意愿会逐渐平稳下来,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最后, 在进行技术交流时, 由新知识创造出的价值的高低对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有着积极的影响。

3 结束语

知识联盟是企业获取新知识,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知识能否有效的传递和转化决定了联盟的成败。本文针对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建立了一个演化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 得到了以上结论。但是, 在现实的知识联盟中, 知识的转移总是存在这些或那些的问题, 并没有随着企业各方技术交流的深入而有效地进行。这与仿真计算得到的结论有所出入, 其原因可能在于知识联盟内部各企业组织文化的差异、时间跨度、知识传输渠道等情境因素的影响。因此, 为了保证知识转移的有效进行, 企业在知识联盟时,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 建立有利于知识转移的企业文化, 同时注意彼此之间企业文化的相容性, 这有利于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2) 建立信任, 保持伙伴间的紧密联系。企业间的信任, 可以降低知识转移的成本, 增加知识流动的速度, 促进企业间的知识转移; (3) 建立稳定持久的联盟, 为各企业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接受或改变知识; (4) 将企业知识模块化、标准化, 减少知识流动的成本, 以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 (5) 提高企业的学习、吸收能力, 这有利于加快企业间知识的流动速度, 缩短知识创新的周期。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 本文仅仅是对联盟内部企业间的知识转移进行建模仿真, 缺少实证分析。其次, 本文所建模型虽然引入交互率、新增知识价值、知识认知度、知识差距等因素作为模型变量, 但实际中的知识传

递和转移要复杂得多, 本文没有对所有影响因素加以考虑, 因此可能不能很好的模拟现实中的知识转移的演化。这些将是本文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卢兵, 岳亮, 廖貅武.企业通过联盟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三阶段模型[J].管理工程学报, 2008, 22 (1) :16-23.

[2]简兆权, 吴隆增, 黄静.吸收能力、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 2008, 29 (1) :80-86.

[3]王菁娜, 韩德昌.基于知识吸收能力视角的学习型战略联盟成因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7, 25 (1) :69-72.

[4]傅荣, 裘丽, 张喜征.产业集群参与者交互偏好与知识网络演化:模型与仿真[J].中国管理科学, 2006, 14 (4) :128-133.

[5]张喜征, 刘祚艾, 刘捷.项目开发中多个参与主体间知识转移机制及仿真分析[J].情报杂志, 2007 (11) :10-12.

[6]马克斯.H.博伊索特, 张群群, 陈北, 译.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7]ANIL K GUPTA, VIJAY GOVINDARAJAN.Knowledge Flows Within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 (4) :473-496.

[8]王娟茹, 赵嵩正, 杨瑾.基于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知识联盟动态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 2005, 13 (1) :107-110.

[9]卢兵, 岳亮, 廖貅武.组织通过外部学习进行隐性知识转移的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10) :35-43.

[10]周密, 赵西萍, 李徽.个人关联绩效与团队知识转移成效、团队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2) :138-143.

组织间的知识转移 篇8

组织知识何以重要?

过去20年来的研究表明,企业能够通过企业内外的知识转移来利用其它企业的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知识和创新能力。然而,知识转移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实践中,很难获得成功。即使在企业内部,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这样相对简单的知识转移,也有很多因素影响转移有效性和转移结果。因为涉及边界、文化和转移过程等多个方面,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更为复杂。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组织学习和组织知识可以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之间可以同时互为伙伴、竞争者、供应商和客户。日益增长的知识分享有助于组织的绩效和创新。如果企业能够理解知识转移过程和影响转移过程的变量,企业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一言以蔽之,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管理组织间知识转移过程的需求。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框架

图中的框架是建立在动态知识转移的基础上的,包括四类要素:知识贡献企业和知识接受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交流的知识的本质,组织间关系的动态性。

首先,知识贡献企业和知识接受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对称程度的问题,原因有两个:通过联盟和顾客/供应商网络,双方的角色和关系发生了变化,知识的转移可能是双向的;其次,最好的老师通常是最好的学生。两种情形下的关键要素是吸收能力,即认识到新知识的价值,并加以吸收和使用的能力。接受企业的吸收能力取决于它过去的经验、文化和知识保持能力。一旦知识从外部资源进入组织内部,企业就需要依靠自身组织内知识转移的能力来传播知识,使得知识能够被吸收和利用,这个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同时,知识贡献企业也需要吸收能力来鉴定转移给接受企业的知识的潜在价值。如果要把信息以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接受企业的话,贡献企业需要组织内部转移能力。吸收能力和组织内部转移能力相互影响,一个善于吸收外部知识的组织也应该善于在自己的边界内传播知识。

此外,接受企业必须有获取知识的动机,贡献企业必须有值得贡献的知识。接受者的学习意图是知识转移程度的主要决定因素,贡献者的传授动机也同样重要。事实上,二者相互影响,缺少传授的动机可能会降低学习的热情,反之亦然。

组织间的知识转移至少涉及两个组织,我们需要理解这些组织之间的相互动态关系。其中有四个主要的因素:权力关系、信任和风险、结构和机制、社会关系。贡献企业和接受企业通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前者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接受方获得知识的速度是影响其相对讨价还价能力的主要因素,而学习会改变二者的依赖关系。当接受方发现,很难再从贡献企业那里学到什么时,合作的基础就会恶化。

贡献企业经常感知到无意识的知识转移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其竞争优势受到侵蚀。这种危险是真实存在的,接受者可能面临的风险是,它接受的知识没有价值或者质量不高。资源的可信性是一个相关因素,这与组织间的信任有关。信任能够创造一种安全感,使得知识转移更加容易。

组织之间关系的结构是指知识转移发生的情境,和该情境下知识转移的机制。在知识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之前,组织经常不得不建立某种形式的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形式有多种,从非资产性联盟(如许可)到资产性联盟(如合资),联盟形式影响组织互动的方式和知识转移的方式。

研究表明,如果不考虑组织间关系的结构,同一组织内部或不同组织之间,不同成员之间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是相隔遥远的不同地方之间知识交流的更佳渠道。这些关系可能也会有助于减轻组织之间存在的民族文化差异或企业文化差异。

最后,知识转移的本质,如隐性的程度、模糊性、复杂性等都会影响知识转移。知识的模糊性直接、消极地影响知识转移,而且,模糊性更多地和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相关。

需要关注的问题

(1)贡献企业和接受企业的特征、知识本身和企业之间的界限如何影响转移过程?

尽管支持或抑制学习过程的变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什么样的界限对知识转移的影响最大呢?哪些特征最能有效提高组织间的知识转移?研究认为,组织特征(如组织规模和吸收能力)正向影响知识转移。

学习意图对知识转移非常关键。敢于承担风险的公司更愿意把显性知识转移给接受企业。空间是企业间学习的一个障碍,除非企业投资来克服它。从知识自身的本质来看,企业间的合作中,技术的、市场的和管理的知识相对重要。

吸收能力、动机或学习意图、权力、风险承担和地理位置是影响转移过程的主要特征。而未来需要关注的问题包括:吸收能力的影响变量(组织层面的),知识的本质如何影响转移过程。

(2)何以证明学习已经发生?

知识转移的测量可以使用知识的变革、创新水平或接受企业的绩效表现等。问题是企业获得的知识大部分是隐性的,难以测量。通过测量绩效变化来评估知识转移的话,很难控制那些跟知识转移不相关的因素。要确定知识转移是否发生,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

有文章已经提出了一些新的测量知识的方法。如要求受访者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如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对知识的特征进行描述。如果知识是有价值的,接受企业就愿意吸收。在接受企业看来,那些拥有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知识的贡献企业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知识有隐性和显性之分。知识的模糊性对于知识的转移起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3)在知识转移的哪个阶段使用什么样的机制?

知识从一个企业转移到另一个企业的机制有很多种。例如,对员工进行培训、有计划的社会化活动、熟练人才的转移等。多个企业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支持组织之间和个体之间正式和非正式的互动的机制越多,多种类型的知识的转移就越可能发生。

知识转移的两种机制是知识清晰化和知识编码化。知识清晰化包括会议或企业间的审查,而知识编码化包括契约、文件、审查过程或决策支持系统。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知识转移过程的不同阶段。

(4)合作和竞争之间的紧张关系如何影响知识转移的动力?

企业间的知识转移经常发生在战略联盟的背景下。传统认为,战略联盟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这种观点正在受到学习竞赛概念的挑战。认为自己处在学习竞赛中的企业比起那些不这么认为的企业来说,二者可能在知识转移和获得的过程中表现有所不同。相对隐性知识来说,显性知识的转移更加危险,因为后者更容易被复制。

“合作”的问题并没有被广泛提及,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在关注和管理合作和竞争之间的平衡。

(5)哪种类型的结构能够为知识转移提供更加有效的平台?

结构代表了一种鼓励或妨碍知识转移的情境。通常的结构形式是战略联盟和网络,包括研发的合并、特许、共同生产的协议、许可、合资等。这些关系的发展能够影响知识转移的数量和价值,知识转移是建立在交换的集中性和便利性基础上的。

由于网络中的关系和企业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不同,组织内的知识转移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的层级结构影响企业间规则建立的方式以及知识的“清晰化”和“编码化”发生的地方。未来可以探讨不同形式的层级结构是如何影响知识转移的。

(6)知识来源企业和知识接受企业之间的文化不同是否阻碍知识转移?

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知识经常嵌入在企业内部,得到企业文化的支持。但当它转移到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去时,它的意义就可能被扭曲,从而失去有效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问题更加复杂。文化距离阻碍知识转移,尤其是组织内的知识转移。也有研究表明,组织内的知识转移和组织间的知识转移没有显著不同。

(7)在不同的分析层次上,知识转移过程如何展开?

组织间的知识转移可以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分析,也可以在其他层面上分析,如个体层面和网络层面。个体是组织知识和组织学习的载体。能够转移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使其适应新的情境。贡献企业和接受企业之间人际互动会影响知识转移的结果。在网络层面上,企业相对于其他网络成员的结构位置可能会影响它从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忘不了童年的回忆作文下一篇:3《花儿朵朵》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