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段教学如何准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片段教学如何准备(精选8篇)

片段教学如何准备 篇1

一定要钻研教师用书上写的内容,了解编者意图,不能自己想当然地确定教学目标,草草列出。大纲是在详写教案之前列出的一个大概框架。其中描述了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几个部分,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初步构思,并且将讲课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一一列出。对于准备写教案的应试者来说,做这一部分的工作不仅能使讲授者对于整个备课过程思路清晰,并且使之避免在详细备课时落下细节内容。

(二)搜集教材

在对教学过程有了一个大概构思以后,就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在详写教案之前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并尽可能多地搜集讲课过程中需要的素材。可以看一些经典的课堂教学案例和设计,学习优秀的教案,下载有关的课件。同时准备一些课外扩展知识,以便随时回答学生提问。有的放矢搜集素材,尽量寻找与所要讲的课程密切相关的资料。

(三)详细备课

作为初次试讲的面试者,在课前不能只准备一个讲课的大纲,对于大纲所提及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部分应该在教案中进行具体的分析。试讲者在上课前对计划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执行中才能得心应手,顺利告捷。1.教学内容

任何一部分教学内容都包含有重点、难点和学生较容易理解的部分,对于不同难度及层次的知识点,教师应有不同的详略安排,对于重难点知识应详细地重点讲述,而较容易理解的知识,可以相对简略讲述。而应试者在这一个环节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或是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够准确。对于这个问题,一是要求应试者在备课之前对自己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足够熟悉;二是可以向在职的、经验丰富的学科教师请教。这样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就不太容易出现偏差。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接受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能太多,也不能过于发散,一定要控制在学生可以接受并且能够基本掌握的范围内。2.教学对象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应试者在教学对象的分析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所处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以便于后面其他教学环节的设计。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对于应试者来说,在试讲时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评委,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也应当特别注意。3.教学目标

在详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后,便到教学目标的编写了。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群体,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目标的编写上也要注意层次的区分。应结合教学内容分析中所确定的重难点以及详略,安排不同的教学目标,将所要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应达到的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是不可分开的,在备课时往往整体进行,这一点对于教师非常重要。以英语备课为例,在备课时要注意:(1)理解和掌握课文里的语句、单词和语法。(2)能用教过的单词解释新单词的意思和用法。(3)钻研本课的语法点,能用英语举例说明新语法点的用法。(4)用英语解释课文里的难句,简化课文里的长句。(5)用英语对课文里的句子提问题。

(6)分析课文的结构,用英语概述课文各段的大意,用英语复述课文。(7)用英语对课文作简短的评论。

(8)结合新材料考虑联系和复习哪些旧材料。(9)背诵课文。

(10)考虑应使用哪些新的课堂用语。4.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应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备方法。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这九种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也许有的只需要一种教学方法便可以进行,而有的则需要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使用。试讲人员在刚开始试讲时,经常单一使用讲授法,这种方法相对其他几种方法较容易掌握,但对于缺乏经验的试讲人员,很难把握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思维,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尽可能地详细,切勿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主动学习知识。

(2)备感情。除了备方法外,备好教师的感情也是讲好课的重要条件。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走进教室以前,如果自己是兴奋的、愉快的,而且信心百倍的,那一定会讲得津津乐道,学生也会听得全神贯注,讲课的效果就好。反之,如果课前自己心情不畅,那么这节课的气氛一定会受到影响。所以,有经验的教师,为了使自己上课能感情充沛、气氛活跃,上课前,总要收收心(闭眼深呼吸,抛弃杂念)、养养神(回忆一下讲课的内容),这样讲起课来就能轻松愉快、娓娓动听。

(3)备语言。讲课是一种艺术。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语言技巧,一位教师的知识极为渊博,如果不能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也是一种遗憾。有人说:“老师的语言是蜜,它可以粘住学生的思维。”据调查统计:学生最喜欢语言风趣、有幽默感的老师上课,他可以调节课堂气氛。(4)备教态。讲课时的姿态、动作是表达语言时的重要辅助形式。教态生动活泼、大方自然,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讲课时生硬死板,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无精打采。因此,试讲前,应该认真选择自己的讲课姿态,改进教法,选择语言,备好教态。对于一些疑点,自己不放心的环节,可以利用散步等时间,边走边讲,当然不一定要有人听,也不一定讲出声,权当自己练习便可。5.教学过程

这是整个教学设计的重点部分,其中包含所要讲述教学内容的具体解析、课堂提问与回答、教学内容间的过渡、讲述各部分内容所要用的时间安排、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所要做的事情、板书的设计及书写等等。对于参加面试的人员,每一部分的设计都应该尽可能详细。在能力允许时,还可以设计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如学生提问、课外知识的扩充等。6.课后作业

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完成课后作业便是对所学知识的一种巩固。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一定要注意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设计相结合,设计的课后作业要体现学科特色。练习应从基本的、简单的开始,但不能模式化、固定化。相反,应有一定数量灵活的、综合的、需要创造性思维的练习,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全面、深刻、敏捷和灵活。(四)试做实验

在文科类的课程中,这一部分的准备可能相对少一些,但在一些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也会向学生播放一些音频以及视频素材,那么学科教师就应该在上课之前试播,以检查素材是否能顺利播放。对于理科类课程,这一部分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实验,除了极少部分经验非常丰富的学科教师,其余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试讲时的应试者,都应该在条件允许时提前试做实验。这不仅能及时发现实验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预防,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实验失误所带来的时间浪费,而且对于应试者来说,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时的信心。(五)再次完善教案

将所要涉及的实验都试做完成之后,应该根据实验时所做的详细记录对教案做再一次的修改、补充与完善。应试者一定要再一次检查自己的教案,这不仅只有实验部分,还应包括教案的其他部分,都应做详细的检查与思考,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改与完善。(六)细写讲稿

讲稿不是教案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教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地写出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这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要说的每一句话,所要做的每一个动作,所要写的每一次板书。当然,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试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不一定在写讲稿时都能涉及,并且有可能几乎脱离讲稿而进行。但提前写好讲稿,对于缺少教学经验的应试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很少有机会讲课,课堂驾驭能力不够强,提前写讲稿有助于整理思绪,即使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脱离原来教学设计,也可以参考讲稿及时回到原来的教学设计中。写过一次讲稿,就会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即便试讲时发散的太广,也会及时发现,做出调整。

备课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没有起点和终点,需要不断深化,不仅要倾注时间,还要凝聚智慧。教师要从“为它所控”转变到“为它所动”,最终“为我所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反思,既要学习他人,还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然而在众多的教师公开招聘面试中,更多采用模拟课堂教学,应试者必须在20-50分钟内即兴备课。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备好一节课,能够较好地考查应试者对某门课程的驾驭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备好一节课?我们对应试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根据抽到的课题的内容确定好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再以重难点为中心,围绕它们进行知识线索的建构,设置学生互动的主题,设计板书和精选练习题。这种备课方式粗放而又细腻,简洁而又有序,能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讲课内容,理清教学思路,提高了上课思维的“层次性”和“宏观化”,促进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第二,可进行“脉络备课”,构建课堂大框架。所谓“脉络备课”,就是以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核心,围绕主要的学习环节进行板块设计,并有明确的设计意图。这种备课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有序地理清教学脉络,明确教学方向,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快速达成。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中,有一位试讲者进行了几个板块的设计。一是猜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二是探究——根据所给的小正方体,分组操作(摆一摆长方体或正方体)、研究(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三是交流——根据所填的实验记录表,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四是验证——学生用自己做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来说明,先弄清“长×宽×高”与小正方体总个数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长方体的体积为什么等于“长×宽×高”。五是应用——根据公式求体积;根据体积求其中一个条件;设计判断题加强辨析能力。六是拓展——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备课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安排清楚,相互要联系紧密,一环扣一环,并且要有整体性。备课中要思考学生可能有疑问的地方,试讲时要讲清楚“我觉得此处学生会有怎样的问题,因此我这样处理”。

第四,备课要精心设计引入课题的技巧。所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聪明的教师往往在“导入”上匠心独运,多数老师通过“激趣”、“过渡”、“启发思考”、“激发认知冲突”等手段来导入。应试者可以发挥了解本学科最新前沿动态的优势,可用一个吸引眼球的画面进行导入。

第五,在备课时不要追求面面俱到。一方面备课时间和讲课时间都是有限的,面面俱到可能耗费很多时间而没有突出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另一方面,课堂是动态的,是变化的,如果备得太细,可能会束缚了手脚、局限了思维,对于突发问题不能随机应变。因此,应试者应该积极运用、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进行课堂即时备课,现备现用,使模拟课堂教学成为充分展现自己激情与智慧的舞台。

片段教学如何准备 篇2

一、片段背景

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安排学生在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以及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后, 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乘小数时, 把小数看作整数相乘, 乘数一共是几位小数, 就给积点上几位小数。知识点三句话就可以结束。但是, 个性张扬的孩子们并不是你告诉他方法就可以心服口服地接受, 他们有参与知识构建的要求。因此, 越是简单的计算教学, 越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进行该课的教学时, 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他们尽情猜测这种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提出问题和困惑, 进而引发思考, 解决求证。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片段1:课始, 我提出问题:“昨天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乘整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数乘小数。猜测一下, 小数乘小数的方法可能是怎样?”生1:“我觉得和小数乘整数的方法应该一样, 先把小数看做整数, 然后在得出的积上点上小数点, 如0.3×0.8=2.4。”师:“你的思路很对, 而且还能举例说明, 把没有学过的问题转化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但是同学们, 你们觉得这个积对吗?”全班同学立刻出现了两种意见, 展开辩论。每一方都试图说服对方。学生发言如下:生1:“我认为是对的。我现在列了一个竖式, 乘数的小数点对齐, 积的小数点也要对齐。”该学生说完就在黑板上列了一个小数点对齐的竖式。部分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生2:“我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0.3和0.8在相乘的时候, 如果都看做整数来乘, 那就是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了一位, 分别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积将会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积24就必须缩小100倍, 这样才能相等, 所以要把积的小数点向左边移动两位, 我认为正确的积是0.24。”此学生的观点有理有据, 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我在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表情的同时也在等待更精彩的发言。生3:“刚才他说的是很有道理, 但是我还是觉得积应该是2.4, 因为我们做乘法的时候, 积不总是比乘数大的吗?这样算出来, 0.24就比两个乘数都要小了。”掌声再次响起。生4:“0.3乘8等于2.4, 0.3乘0.8怎么可能还等于2.4呢?所以我认为积一定是0.24。”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谁也说服不了谁, 哪一方都言之凿凿。谁说孩子不会提问题, 这些问题的发现与提出真实地还原了孩子们原本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 每一种说法都似乎有一定的道理, 能与一部分孩子产生共鸣, 所以总能赢得阵阵掌声。哪怕是错误的认知, 也是本课中精彩的亮点。也正是这种认知矛盾的冲突, 激发了孩子们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随后, 我笑着说:“孩子们, 你们的问题太精彩了, 这正是我们在小数乘小数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至于他们谁对谁错, 让我们一起来验证。”

三、探究新知, 验证猜测

片段2:出示教材中的情境:三个不同大小的街心公园, 长和宽分别是是30米、20米;3米、2米;0.3米、0.2米, 要求学生分别求出第一个和第二个公园的面积。到计算第三个公园的面积时, 又遇到了类似的问题:0.3乘0.2的积到底是0.6还是0.06。学生有的把米换成分米来求, 也就是把小数转换成整数, 得到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三个算式一对比, 学生仿佛明白了什么, 神情若有所思。我于是问:“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开始反应最激烈的学生大声说:“老师, 我改变主意了。0.3乘0.8应该是等于0.24的。”我继续提问:“是什么使你想改变主意?”生:“其实一开始我觉得0.3乘0.8等于0.24有道理的, 因为两个乘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积就会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所以要把积缩小到原来的100倍。但是我觉得我的竖式也有一定道理, 加上我们这边的那个同学说乘法的积应该大于乘数, 所以才坚定了我的信心。”师:“那么你现在觉得你的竖式有问题吗?”生:“我觉得小数乘法的竖式可能和加减法不一样。”师:“是的, 你说的对, 小数乘法的竖式的确与加减法不一样。至于哪里不同, 我们在下节课再继续研究。”看到孩子们频频点头, 我知道, 这一矛盾解决了。知识的构建与经验的积累, 全部来自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感悟。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并没有结束。生:“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积反而比乘数小呢?”课堂再次陷入沉思。生1:“我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 比如0.3乘2的话就是2个0.3, 积当然比0.3大了, 而0.3乘0.8, 只有0.8个0.3, 连1个0.3都不到, 当然比0.3小了。”生2:“0.3乘1就会等于0.3, 0.3乘比1小的数就当然会比0.3小。”学生原生态的对话, 把蕴含其中的算理表达得清清楚楚, 我想孩子自己的语言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师:“现在你们可以肯定地说0.3×0.8=0.24了吗?其实一开始就有同学解释得很清楚, 两个乘数看做整数的时候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积也就会扩到到原来的100倍, 所以要把得到的积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现在你发现小数乘小数的奥秘了吗?遇到小数乘小数, 你觉得应该怎样来计算?”生:“把乘数看做整数来计算, 乘数原来扩大了多少倍, 积就要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生:“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 积也应该有几位小数。”师:“总结得很好, 自己出几道题做做看。”

四、回顾片段, 引发思考

问题是探究新事物的出发点, 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本课中的几个片段, 问题始终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之中, 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一次次诱发了学生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问题的存在就不会深入分析、思考。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猜测的机会, 一些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困惑的机会, 让问题在矛盾的反复冲突中一步步被解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主探究的精神, 而且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小心论证的思维习惯。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想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数学课堂往往是老师提出问题, 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去解决, 所以常感觉学生不会提问题, 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忽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发后, 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开始重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然而, 当面对学生, 面对应试, 教师往往缺乏等待学生提出问题的耐心, 缺乏为他们创设提问的空间和平台。基于以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思, 试图改善这一现状,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片段教学如何准备 篇3

关键词:影视片段;高中历史;教学

目前国内影视行业发展迅速,涌现出许多历史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通俗易懂,具有可观赏性,并且容易获取,因此都适宜作为高中历史的教学材料。然而,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影视片段的利用及整合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找到合理运用影视片段进行教学的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一、精心挑选,找准导入时机

历史影视作品中,虽然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题材,但毕竟不是专门为历史教学服务的,其中有很多片段都和历史教材内容没有太大关系,还有的甚至为了影视效果而改变了历史,没有呈现出真实的历史情况。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精心挑选影视片段,反复对比教材,筛选出适合的历史影视材料,确保影视片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并将其用到历史教学中。例如,学到《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老师可以参考《甲午风云》、《北洋水师》、《走向共和》等历史影视资料,这些影视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演绎了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老师可截取其中的精华片段,向学生展示该历史事件的实际情况,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老师在导入影视片段的时候还要注意找准时机,想好该影视片段是应当用在课前、课中或是课后,是在小结时运用,还是在讲授重点知识时运用。影视片段用在不同的环节,可能起到不同的作用,如果导入时机得当,就能够引起学生兴趣,避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聊。比如,讲到《鸦片战争》一课时,老师可以挑选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一环节,在讲到该知识点时给学生播放《林则徐》影视片段,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合理安排,找准设问时机

现代社会影视行业越来越繁荣,能够用于历史教学的资源也越来越多,而一节历史课的时间极为有限,通常都是40或45分钟,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围绕教学目标,选出最为有效的影视片段,利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此外,还要计划好播放时间,通常而言,要把影视片段的播放时间控制在5到10分钟以内,且播放的片段不宜多于4段,如果播放过多、过杂,就可能会分散学生注意,掩盖教学主题。另外,教师还要找准设问时机,想好是在播放前提问还是在播放后提问。比如,讲到《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时,“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如要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中“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牧关的转折点”这一概念,就可以把影视片段拆为两段进行播放,分别体现遵义会议前后红军的不同情况。在这里,老师还可以设计三个问题:1、遵义会议前红军为什么被动挨打,甚至几乎全军覆没?2、遵义会议后红军为什么行动灵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3、遵义会议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说明了什么道理?通过分析上述问题,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遵义会议的作用,从而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循序渐进,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提出,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学习。要落实这一思想,就要培养并提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若能合理运用影视片段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影视片段教学是符合新课标思路的先进教学方法,也是调节课堂氛围的有效工具,可以协助教师辅导学生,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如今种类繁多的历史影视作品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各式各样的历史性错误,老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教材知识,找出影视材料中存在的错误,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讲到“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这一节时,老师可以让同学观看《宰相刘罗锅》的相关影视片段,学生很容易发现,影片中的时间出现了错误,因为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起,我国历史上就不再有宰相一职了。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历史教学,例如让学生自导自演历史影视片段,自主拍摄下来。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担任编导、演员、评审的职责,编导负责编写剧本和台词,分配角色;演员负责在了解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按照编导所写的具备展开演绎;评审则负责评论剧本的合理性和演员的表现能力,利用所学知识找出该片段中的错误,最后给予解说。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习惯和能力,有利于历史教学的顺利开展。

结束语

从目前情况看,影视片段教学已经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趋势、新方法和新模式。影视片段教学对高中历史老师也提出了更多要求。历史老师需要积极开发并运用合理的影视片段资源,围绕教学目标,精心挑选,认真制作,努力设计出优质高效的影视片段进行历史教学,让影视片段融入高中历史课堂,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片段教学如何准备 篇4

如何进行心理描写 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这是某学生的一段作文,写的是他知道考试成绩前后的心理活动。虽然,他用“紧张得要命”、“很是伤心”等词,但我们并不感觉到他有多紧张,有多伤心,原因就是他用抽象的概述代替具体可感的描写。

思考:如何进行具体可感的心理描写呢?

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包括内心独白、神态描写、梦境和幻觉描写等。间接描写包括环境烘托、动作语言描写。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有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偷看了一个小时的电视。老师啊,发发慈悲,手下留情,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

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语言行动描写: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行动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

内心独白: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

请写出你某一次等待发试卷的经历。

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抄。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水手还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洗礼,反复地试航,不断发现漏洞与缺陷,你才能掌握识别潜流、暗礁的技巧,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水手,扬帆远航。感谢考试,为我们架起人生成功的跳板;感谢考试,为我们铺就攀登高峰的阶梯。从考试中我们经历过失败、痛苦、成功,也得到了磨炼、反省、升华自我的机会。

成功者是需要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的。一个人经历一些挫折并不是坏事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坦途,也有坎坷;有鲜花,也有荆棘。在你伸手摘取美丽的鲜花时,荆棘同时会刺伤你的手。如果因为怕痛,就不愿伸手,那么对于这种人来说,再美丽的鲜花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语言行动描写: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行动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可怜的“48”,我“唉”的一声便瘫在了桌上。推荐人物心理描写教案

一、什么叫心理描写呢?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心理活动的描写,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因此,描写人物,除注意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外,还要学会描写人物的心理。人物的心理活动与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不同,我们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表情、语言、行动来描写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思想感情。通过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让读者感到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老作家杨朔说:“看见一个人的外表容易,想看见一个人的内心却是非常困难的。而看不见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就不能说认识了这个人。”他又说:“我们最摸得准的人,常常是我们最熟悉的人。所以我绝不放松去观察了解我周围的人。这些人整天在你的身边,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惯了,你也许会觉得没什么。要知道,就是这些身边的人,在写作时,常常会给我们最大的帮助。”由此可见,要写好人物的心理活动,就要注意观察了解你周围的人,不但要了解人物在做什么,还要透过人物的神态、语言、行动,知道他在“想什么”。

二 心理描写要求:

(1)人物的心理活动要符合人物的性格;(2)符合文章表达和表现中心的需要;(3)要配合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经历、性格都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和表达心理的方式也不同,只有把这种“不同”表现出来,才能展示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才能形成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一项基本功,其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内心独白、表情描摹、展开联想等。心理描写经常与动作描写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准确地传情达意,但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表现,一定得注意合情合理。

三.进行心理描写应注意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必然产生的心理活动,不能为心理描写而进行心理描写。如大雪寒天里,一般人想的是驱寒取暖,可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就不一定如此想。

第二,写心理活动,要防止左一个心理活动,右一个心理活动。只有在关键的情节、动作、表现出现时,才伴之以心理描写。

第三,写心理活动,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心理活动描写的方式:

1、直接刻画法。让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仿佛面对面地谈话,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完整和丰满,也使人物形象更真切。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常用“他感到„„”、“他觉得„„”、“他认为„„”、“他想到„„”“他想„„”、“他回忆„„”、“他思索着„„”、“他想起„„”等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来表达。当然,也可以不用这些词语,直接通过文章中人物的内心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1)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直接叙述、交代和说明。写作时常用“它想”、“他回忆”、“心里嘀咕”等词语引出。如《詹天佑》中的一段心理描写:“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这段内心活动表现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也是他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

(2)内心独白法。

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里,作者让人物自言自语,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在“我”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之后写了一段内心独白:“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段内心独白表达了对周总理的无比崇敬、爱戴之情。

我捧着这碗热呼呼的姜汤,一股热流流遍我的全身。我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温暖包裹着。这碗姜汤凝聚着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限深情的爱。我一口气喝了下去,姜汤带着温馨,带着深情流到了我的每一根血管。它是那么香,那么甜,香甜中又透出令人振奋的辣味,使我全身的血液都沸腾起来„„顿时,我眼睛发热,鼻子发酸,一颗颗泪珠滚到了腮边„„

这里描写的是一位病了的同学,喝老师送来的姜汤时的心理状态。写得具体而真切,表达了这位同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练习:题目:《误解》提示:写自己被人误解时伤心难受的心理。

2.间接描写法,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刻画得好,往往能从侧面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对人物表情进行形象的描写,对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起这很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就是心理活动,可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反映出来。

即通过动作、神态、表情等其它描写方式来刻画心理。也叫动作暗示法:

即用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有一位同学写《我的妈妈》一文,写到妈妈与邻居王大婶闲谈,夸“我”夸得太过分时,“我脸涨得通红,手不停地绞着衣角,还用胳膊轻轻地挨了妈妈几下„„”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但把妈妈善于炫耀子女的特点表现出来,还把“我”实事求是,对妈妈这种做法表示反感的心理作了成功的刻画。

如《荷花淀》中,水生把报名参军的事告诉他妻子后,妻子的心理:

水生小声地说:“明天我就要到部队上去。”

女人的手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唇里吮一下。

这个动作把她听到这个消息后内心的震惊刻画出来,但又写出了她临事不慌、镇定,“吮”这个动作平衡了自己的思想。

3、梦幻描写法。

作者借助梦境、幻觉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当时的思想。因为梦境、幻觉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密切相关,能折射出人物的心愿和思想感情。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写了凡卡的梦:“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着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这梦不但揭示了凡卡迫切希望爷爷接他回乡的美好心愿,而且暗示了他的希望不过是一场美梦而已,等待的依然是悲惨的学徒生活。

同学们都熟悉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课文中四次写小女孩儿擦燃火柴,四次产生幻觉。第四次是这样描写的: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儿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整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孩儿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里写的梦幻,实际上是作者的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通过小女孩儿的幻觉来写的。这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小女孩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景物衬托法:

即用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人物的心情不同,对周围景物的感受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如一位同学在写《我被评上了“三好生”》中写道:“今天,校园大门两侧插着的彩旗特别鲜艳,花池里的月季花开得也格外美丽„„”这句景物描写,生动地衬托出“我”被评为“三好生”而兴奋不已的心情。自然景物不变,但人的心情不同,景物也就不一样。

孤独时会感到寂寞,使本来动听的蟋蟀叫声产生厌恶,使姹紫嫣红、爽新悦目的景物变得可恶;受挫时会产生悲观的心理,顿觉暗无天日。如老舍《月牙儿》中的一段描写:

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红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一点颜色;这些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心中是个凉的死的东西。

这里既是写景,更是写人,它通过一个被蹂躏被践踏、处在社会低层苦恼人的眼睛去看春,虽然也有绿叶红花。但不过是个凉的死的东西。这样,就把人物的悲苦心情更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练习:雪天,一边走在回家的途中,一边想着:考试连连挂红灯,受不了这窒息的空气。突然,看见墙边的梅花迎风雪怒放,此时你会想„„

三、练习

(一)半框架作文训练1.题目:《获奖》提示:写自己作文获奖时兴奋激动的心理。2.

(二)无框架作文训练

题目:

1.《老师表扬我的时候》

2.《思念》

3.《害怕》

4.《羞愧》

5.《落选以后》

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抄。

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可能是自己。为自己找藉口的人永远不会进步。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不要小看自己,因为人有无限的可能。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水手还告诉我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历过无数风雨的洗礼,反复地试航,不断发现漏洞与缺陷,你才能掌握识别潜流、暗礁的技巧,才能成长为真正的水手,扬帆远航。感谢考试,为我们架起人生成功的跳板;感谢考试,为我们铺就攀登高峰的阶梯。从考试中我们经历过失败、痛苦、成功,也得到了磨炼、反省、升华自我的机会。

成功者是需要坚韧的毅力和非凡的勇气的。一个人经历一些挫折并不是坏事情。“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坦途,也有坎坷;有鲜花,也有荆棘。在你伸手摘取美丽的鲜花时,荆棘同时会刺伤你的手。如果因为怕痛,就不愿伸手,那么对于这种人来说,再美丽的鲜花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幻觉描写:人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眼前或耳边会有虚幻的画面或声音,其内容往往是自己最怕看到或听到的,把这些详细地描绘下来,就能十分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好象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在进行幻觉描写前也要用一些提示语,如:似乎看见,仿佛听到等。

环境描写: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语言行动描写:语言行动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人物的心理通过语言行动向外界传达。人在紧张的状态下他(她)的语言行动就会扭曲,就会与平时不同。

如何准备钢琴比赛 篇5

不知何时,我总结了两句话:参加体育比赛要鼓劲,参加音乐比赛要泄劲。鼓劲,是为了给选手以鼓励,取得好成绩,泄劲,也是为了让选手取得好成绩。鼓劲时可以说:加油,泄劲时就说:估计不行,就当去玩的。泄劲,或者说泄气,是放松心理的技巧,是心理学的运用,并不是打击,贬低。

在《进步顺利的学生》这篇文章里,提到某学生参加比赛的准备,是这样的:

学完《喷泉》后,我并没有说是为了比赛。当学生得知要参加比赛时,曲子已经很熟练了。随后又加了表情处理,进行精练。我说:有一个活动,你去锻炼一下吧,就当是玩的,估计预赛选不上,因为学得时间太短。我给学生设想了一个比赛经过:以玩的目的参加比赛——为了锻炼上台——也为了向别人学习——结果预赛被淘汰——高高兴兴回家——继续努力。结果令学生和家长大吃一惊,家长兴高采烈地向我汇报说,学生顺利入围并在决赛中拿了银奖,全家都高兴坏了。其实我心理有数,有可能拿奖。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说有可能拿什么奖,学生容易有思想负担。一旦拿不了预期的奖项,还会对学生造成伤害。

我的文章《如何准备钢琴考级》,同样适用于比赛,很多内容是相通的。我把“考级”两字替换成“比赛”,是这样的:

一、参加钢琴比赛的意义

1、参加比赛给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上台锻炼的机会;

2、比赛给学生提供了接受专家鉴定与指导的机会;

3、获奖证书是学生钢琴学习历程的一个阶段性记录;

4、获奖证书是学生音乐素质与水平的一个反映。

二、如何准备钢琴比赛

1、教学安排要科学

准备比赛时,基础教材的学习建议不要停,至少不要长时间停。教学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有计划进行。上比赛曲目的时间要根据不同情况有所区别,对于很多学生,应该提前将比赛曲子学会。曲子提前学会,给进一步精练留有余地,可以进行模拟练习,到比赛跟前稍作复习便可,个别素质好的学生也可以晚些准备。

2、比赛曲目选择好 比赛选曲3原则:

(1)要适合自己的程度,轻松驾驭;(2)弹起来要顺手;(3)要有舞台效果(音乐形象鲜明的,有一定欣赏性的,有一定篇幅)。

3、曲子精炼5因素

(1)、演奏方法规范正确;(2)、演奏准确,无错音、漏音、错节奏、错指法等;(3)、注意强弱,包括左右手的力度对比、强拍弱拍的对比、渐强渐弱的变化、各种力度标记等;(4)、流畅完整不间断;(5)、把握作品风格,表情与表演动作到位,进场退场有礼貌,台风大方自然。比赛曲目还要练熟背会。

3、比赛发挥很重要

我们发现,凡是比赛成绩不理想的,并不一定是教学质量不高,也不是学生没有好好练琴,而是没有发挥好。比赛发挥三要素是:(1)、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状态 比赛前练琴不要太多,身体不要过于疲劳,要吃好,睡好,玩好,劳役结合。(2)、要培养自信、冷静的心理 钢琴的学习不仅要下工夫苦练,更要敢于上台,善于发挥,要有扎实的基础,要多上台锻炼,以培养自信与高雅的气质。(3)、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家长和老师都不要给学生施加压力,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准备与参加比赛,保证正常发挥。

2008年发表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杂志》2008第二期上的文章《器乐演奏发挥失误原因浅析》,是一篇很精致的文章,可以作为参加比赛时的参考。摘录如下:

器乐演奏在演出、考试,甚至上课时经常出现一些发挥失误,究其原因如下:

一、演奏者心理紧张,是造成器乐演奏发挥失误的主要原因。学生在下面练得很好,一上台,面对千、百双直视的目光,或面对监考老师严肃的面孔,产生怯场心理,不能正常发挥。这种失误往往是过多担心结果而产生了思想压力,使演奏动机与效果出现负效应。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平时辅导时就应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告诉他们,学好一门乐器不仅要下功夫苦练,而且要敢于上台,善于发挥。在演奏时,思想要融入乐曲意境,身心放松,不要考虑与演奏无关的其它事情。另外,在登台或进考场前进行一些模拟训练很有好处。勇于参加各类演出、考级、比赛,使上台发挥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并将其作为学习过程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样做能有效地培养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减少失误的发生。

二、学生基本功水平的问题。演奏曲目的难度高于自己的能力与水平,力所不及,往往不能正常发挥。各种乐器的学习都有基本功,基本功往往需要天天练,只有基础扎实,才能追求高水平。抛开基本功一味地练习一些大型曲目,往往要失败。另外,演奏方法不正确、错误多,也会直接影响发挥。正确的演奏方法是前人经过无数次实践得来的,如果无视其存在,必然要走弯路。个别学生演奏指法不固定,一次一个样,即便在台下练得相当熟练,一旦上台,往往经不起考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基本功训练,强调方法正确,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调整,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更好,增加发挥成功的机率。

三、练琴方面的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把练习看成简单重复,每次都是一遍一遍完整地练,难点不能很好地解决,一旦上台,极易在难点处出问题。练琴时应首先解决难点。对难点应采取分手、分段、慢练、多练的方法进行练习,难点练好了,也就意味着练习的成功。有的学生每次总喜欢从头练,结果,前面的越来越流畅,后面的依旧不熟练。有的学生习惯长时间连续练琴,这样第一个小时出效果,第二个小时没效果,第三个小时出差错。有的学生习惯在做完功课后非常疲劳的状态下练琴,也容易出错。由此看来,培养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犹为重要。练琴要有计划、有规律、有重点。早上练琴比晚上练琴效率要高,每次练琴一般应在1小时以内,连续时间过长中间要休息,练琴时间最好固定下来,养成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减少错误。

四、身心不佳也易造成发挥失误。生病、情绪不佳、过度疲劳,都会影响器乐演奏的正常发挥。再者,演奏前应适当放松,不应过度练习,造成疲劳。

器乐演奏发挥失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候几方面共存,这就需要演奏者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技巧,高质量的乐器,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竞技状态。我们在器乐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

在教学日志《期末考试前的一节钢琴课》里,也谈到发挥,用到钢琴比赛应该这样说:比赛前要吃好、睡好、玩好,让自己充分放松,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体育术语)。为了形象地说明比赛不要太多练琴,我对学生说:假如9点中要进行长跑比赛,那么你8点钟应该干什么?8点钟只能做些准备活动,总不能去进行长跑锻炼吧!赛前如果废寝忘食地练琴,就像长跑比赛前的长跑锻炼一样,不仅毫无意义,还有副作用,赛前的休息比练琴更重要。

在文章《学钢琴要培养5项能力》里面,主张把上台发挥作为一项必要的能力进行培养(锻炼)。

如何准备教师试讲? 篇6

面试老师主要是试讲,建议一定事先向学校问清楚要试讲的是哪门课。有的学校会明确地告诉你试讲的是某门课的某个章节,教材也都会告诉你,这样比较容易了。

如果只告诉你是某门课程的话,你最好自己购买两三本同类书籍仔细阅读,针对一个章节写出详细的教案,也就是这节课你所教授的内容,预期达到的目标,重点、难点,与学生互动的内容等。学校一般不会强制要求你准备教案,但如果你能够提供的话,相信一定能够大大的突显你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如果学校只告诉你一门大概的课程的话,你重点准备一个章节就好了,因为试讲的时间一般都在15-50分钟,一定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

此外,向学校打听清楚试讲是用PPT还是手写?如果用PPT的话就事先精心准备一个。也有很多学校是用板书的,千万不要以为说清楚了就可以不用写了,不管怎样板书一定是要有的,板书是最能反映老师授课思路清晰与否的了,一定不要忽视。

在授课时不要单纯地讲授理论,最好穿插一些案例、故事等,加入一些提问、互动,这也是学校考察老师的一个重要方面。单纯的说教是很难打动学生的,如果你能表现的开朗活泼,诙谐幽默,落落大方,收放自如,相信一定能够感染面试的老师的。

还有语音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很多老师在试讲时都会有一个通病,就是声音太小,特别是女生,可能自己并没有感觉到,但是如果不能让最后一排的同学都清楚地听到你的声音,那就是不成功的。还有,通常越讲就会越快,这也是不大好的,适当要控制一下语速。还有语调,不能一直都那么平和,随着内容的变化也要有所变化,要让在座的人都感受到你的激情和活力。

在授课时不要总回过头看黑板或PPT,一定要事先充分地熟悉你的教案,讲课时目视前方,和面试的老师一定要有眼神的交流。

语文课如何摆脱片段叠加的窘境 篇7

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这位教师竟然要回避其中一段的解析,原因是不知该用什么方法讲,无从下手,便选择绕道而行。她要避开的是这一段:

河,莱茵,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的气势还要大呢……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这种诗人灵魂的传统的民族,应该有气吞牛斗的表现才对。

这位教师打算把《傳雷家书》两则在一节课内完成,但这又出现一个问题:两则兼顾,两则都无法讲得透彻。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便试图帮助她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我认为,课堂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主要在于教师本人并没有吃透教材,不能对教材进行深入浅出的梳理,不能从两则书信当中提取关键或者精髓的重点、难点,不能连贯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原来的导课是通过美国两个家族八代人之间的对比, 体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这样的导课虽然能切入主题, 但不够活泼, 不能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到文本当中。我想作这样的修改: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 父母是怎么劝慰的;自己很得意的时候, 父母又是怎么劝诫的。告诉学生傅聪的父亲在劝慰和劝诫孩子方面是所有父母的榜样, 问大家想不想听听傅雷劝儿子的那些肺腑之言。我认为这节课不应该学完一则再来下一则, 应该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 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傅聪当时远在海外, 经历过感情的创伤, 同时也收获过钢琴演奏响誉世界的巨大成功。面对儿子的忧与喜, 父亲傅雷用家书来给儿子作正确的引领。我会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傅聪忧和喜的时候, 父亲各提出了怎样的忠告?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同时找出全文的一个核心词。

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全貌理解全文,找到两则书信之间的有机联系,即希望儿子坚强。

对文章细节的处理,我认为还是应该把握一个脉络,以防止把文章解析成一片片或者一块块。通过提取关键词的方法理出文章主线,让学生找到两条清晰的脉络。比如第一则可以找出这样的主线:不必担心———一生都在沉浮———求心理平衡———理智分析———坚强———不伤害自己;第二则可以找出这样的主线:快乐得心都要跳出来———高兴安慰———只要坚强———有赤子之心———气吞牛斗的表现———矛盾总是存在———艺术无止境。问题的答案不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允许学生有自己的发现和侧重,通过对比确定一条最好的主脉。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两则书信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起来。

然后让学生就主脉上的某个点进行质疑,比如在沉浮的时候如何保持心理的平衡?或者何为赤子之心?为什么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再让学生作进一步的细节探究。

至于这位教师要避开的那个段落,可作这样的处理:找一段傳聪的钢琴曲,一起到音乐的海洋中去体会傅聪的这种表现,去体会文字中所出现的那些形象———江声浩荡,钟声复起,滔滔流水,黄河奔流,落木萧萧,民族精神。

在设计相关练习的时候,这位教师采取给父亲写一封信的形式,在信中表达对父爱的感恩。这样的形式有利于感情的升华,可以拉近学生与父亲的感情。但是我觉得还有更好的设计方式,而且还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方法就是让学生就文中的某一句话,来感知天下父母心。比如“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又向谁诉呢”一句,这句话可以让学生懂得,父母都愿意与孩子同甘共苦。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从而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

以上是我对语文课如何摆脱片段叠加窘境的一些思考和设想,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何提高学生的片段习作水平 篇8

关键词:片段训练;习作指导;教学效果;训练方法

中国分类号:G633.34

语文学科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工具性、一个是人文性。其中的工具性是一种交流的功能,书面交流和口头交流。人文性是学生对文化的继承和传承,对文学的感悟和积淀。因此学生从一入学开始学习生字、词组、句子开始,就是为作文打基础呢。低年级学生的作文主要形式是片段练习。因为一二年级的学生写成文还有困难,应该从片段开始训练,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训练。这是学生写作文的开始,也是写作文的基础阶段,作为教师要重视这一时期的片段练习,让学生有兴趣写,有能力写。下面谈谈自己对低年级学生片段练习的思考和实践。

一、让学生有兴趣写

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的学习是带着情绪的,他们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程。因此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和学生之间搞好融洽的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就高涨了。因此首先是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其次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融入游戏教学,效果就会大大不同,老师把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富有童趣的游戏性质的安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这样课堂的气氛得到活跃,教学质量也达到高效性。比如我常这样安排学生的习作训练,为学生设计一个小游戏,然后让学生将这个小游戏的过程叙述一遍,最后书写在本子上,这样可以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而且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非常感兴趣,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例如,学生上学路上的见闻就是习作素材,但是很多时候学生是熟视无睹或者是不认为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好机会。我把这个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机会抓住了,让学生强迫自己观察生活,进而能描述生活。我设计了一个小品:由学生自己扮演上学路上的陌生人,并把印象深刻的陌生人的行为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然后在用语言描述出来。小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感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表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延长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

二、从句向段过度

以往很多老师对低年级学生的习作训练只重视写完整的句子,不重视片段的训练,因此学生能写几句连贯完整的话很困难。新课改实施后,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尤其是写作能力,因为这是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教材中关于片段训练的指向性不明确,教师自己就要进行教材的拓展和外延,根据一个单元一次习作训练的节奏安排学生的习作练习。在训练说的基础上训练写的能力。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主,教师应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比如学习了“天”字,可以让学生给“天”字组词,然后根據词语说一句话,进而说几句话,并写在本子上。写的过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确定,不宜写的太多,容易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泯灭了。学生说出天空的词汇,然后又有人说出天空有白云,还有人说天空晴朗,还有的学生说天空有太阳。然后我把这三个句子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将这三句话连贯起来说,可以修改。学生个说个的。其中一个学生说:太阳挂在天空上,晴朗的天空上有白云飘。对这个结果我让学生给予掌声鼓励,给学生一个享受成功的机会。这样坚持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因为学生识字量的限制,书写是很费劲的,他们有很多的字不会写,影响他们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情况可以让学生用拼音代替不会写的生字词。当然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以说为主,多让学生说,以说代写,说得好就会促进写,最后可以写得好。

另外识字的过程中,要顺便进行习作的训练。比如将生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识读,学生可以通过整个句子理解词汇的含义,然后模仿文章的句子进行造句的训练。用一个词说几个句子,或者是说出几个围绕这个词的含义的句子。

三、营造写片段的情境

低年级小学生阅历有限、阅读量有限、识字量有限,这几条就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怎样让学生步入写作的轨道,营造情境是主要的。教师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真实含义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营造一种适合的氛围,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这种方法是借助课外的资源为学生营造一种习作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比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春天的景色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看图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屏幕出示春天里万物复苏的景色,蝴蝶、蜻蜓、青蛙等这些春天的使者纷纷出现在画面中,嫩绿的小草、吐蕊的野花、绽绿的枝条等等,学生通过多媒体声光色的刺激,他们的思维也会变得活跃起来。说出一些富有文采的句子,带来一些富有创意的思考,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目标。

四、借助课文中的图片

图片是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构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教师而言,借助课文中图片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也是一条最好的途径。学生年龄小,对于色彩鲜艳的图片有着特殊的喜爱,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看图说话和写话也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一资源,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比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课文中的一幅冰天雪地的插图,就是非常震撼的画面,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连同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一些词汇造句,将冬天的景色和气候的特点说出来。坚持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说和写的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习作训练也是一个重点,构成了整个课程体系。教师要利用一切资源,采取一切手段,重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片段是低年级学生写作文的一个必经阶段,通过对片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已经被很多的老师所认同,并且在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坚持长久的训练才能获得富有成效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练琴霞.让课堂小练笔点燃学生才情[J].新课程(小学).2010(09)

2.潘慧俊.浅议课堂巧练笔[J].语文天地.2009(17)

上一篇:依法行政工作总结情况报告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原理最新计算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