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服务中心职责(推荐14篇)
2、开展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统筹做好城乡各类群体的就业服务工作;
3、协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全市就业服务机构工作服务规范和业务操作程序,并在全市组织实施和推广;
4、在市局指导下,负责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发布和汇总,以及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的日常管理;
5、开展政策咨询、信息服务、职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劳动事务代理及农村劳动力就业等管理服务工作;
6、开展跨地区的劳务输出输入业务,以及本市内跨县(区市)劳动力的交流与合作,并提供相应的跟踪管理服务;
7、办理用人单位就业录用和解(续)聘备案手续,指导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8、开展求职(失业)登记,核发《就业创业证》等证件,开展用工登记,用人单位空岗申报,全面掌握劳动力供求信息并向社会发布,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免费提供就业服务和开展再就业援助工作;
9、指导本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业务工作、就业服务功能的拓展,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在1996-2006年这十年间, 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近四倍, 而就业率则降低了23.7个百分点 (见表1) , 结果, 未能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 (见图1) , 2006年甚至已突破百万大关。而且, 2008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很严峻, 毕业生人数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 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那么, 为什么在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 而且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 还会出现如此明显的大学生就业困境?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大学生的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等因素, 当然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然而, 我们认为, 政府仅仅介入大学生的生产和投资环节, 而在分配和安置大学毕业生环节却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 出现了政府职责缺位, 也是无法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政府和市场是配置大学毕业生资源的两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政府应当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中担负重要责任。
数据来源:1996-2005年毕业生数量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毕业生数量数据来源于:《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7年4月26日;1996-2002年的就业率数据来源于:《2003年:100万大学生待业》, 载于《经济参考报》, 2004年1月30日;2003-2004年的就业率数据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今年就业率73%》, 载于《人民日报》 (海外版) , 2004年9月30日;2005年就业率数据来源于:《周济部长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载于《教育部通报》, 2005年12月8日;2006年就业率数据来源于:《陈至立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载于《中国教育报》, 2007年4月26日。
实际上,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经济体制的变化和供需状况的改变, 中国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及在大学生就业领域承诺负有的职责,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明显的差异。以政府出台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标志性文件为线索, 可以将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 “政府严格管制”阶段 (1950-1989年) 。1950年6月22日, 政务院发布《为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 其政策目标是将当时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集中供应于重工业建设重点地区——东北三省, 这标志着政府正式开始使用指令性计划安置大学毕业生。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为服务于国家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政府的大学生就业指令计划的强度越来越大, 执行越来越严格,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受到了政府的严格管制。
第二, “有管制的市场选择”阶段 (1989-2003年)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 政府全面放松了对经济社会生活的管制, 在众多领域, 作为对指令性计划的替代, 政府指导成为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干预方式。1989年3月2日, 国务院批准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这标志着“有管制的市场选择”模式的正式确立。由于在这一时期, 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仍主要处于一种卖方市场状态, “有管制的市场选择”模式较好地完成了对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
第三, “市场主导”阶段 (2003年至今) 。2002年之后, 高校扩招后的大量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 经过市场选择之后无法实现自身就业期望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政府再也无力依靠行政管制保证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充分就业, 以国务院《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的发布为标志, 大学生就业的“市场主导”原则被正式确立。
二、政府介入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性
坚持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纯粹地利用市场来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有问题的, 这是因为大学毕业生不是一般产品, 而是一种特殊产品——准公共产品。我们知道, 如果是私人产品, 其生产和配置只需依靠个人努力就可以了;如果是纯公共产品, 则应当主要依靠政府的努力。正是因为大学生是一种准公共产品, 所以仅仅依靠个人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政府介入。并且, 不但大学生的培养和生产需要政府依靠公共财政机制进行干预, 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也需要政府积极介入。实际上,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政府通过安排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方式已经积极介入了大学生的生产和培养过程中。从财政性教育经费分配的变化趋势来看, 1996-2004年, 用于高等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加了2.49倍, 与此同时, 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只增加了1.53倍 (见图2) , 表明稀缺的教育资源被大量配置于高等教育领域。另外, 虽然个人对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高等教育领域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学杂费之比仍然高达1.46:1, 同样表明了政府在培养和生产大学生过程中的积极干预状态。
数据来源:根据1997-2005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
但是, 政府的职责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和生产阶段, 还必须延伸至大学毕业生的配置和安排活动中。只有这样, 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大量公共财政资源和稀缺的大学毕业生资源才不至于过度浪费。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无论是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还是韩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政府都对大学生就业采取了积极干预的政策。例如, 日本以正式立法的形式 (《零短工劳动法》) , 承认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以非正规方式就业, 保障了这一就业群体的基本劳工权利;法国政府的“青年就业法案”, 旨在帮助面临困境的大学毕业生和青年群体就业;巴西政府颁布实施了“初次就业计划”, 以鼓励企业雇佣大学毕业生——这些企业可以从政府获得资助, 享受政府资助的企业必须保证在12个月内不辞退这些初次就业者, 从而给予了大学生实质性的就业帮助;印度为了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 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机会, 长期推行“农村就业计划”,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转轨中国,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仍然十分明显——就业于主要劳动力市场, 还是就业于次要劳动力市场, 会带来巨大的收益差别, 同时, 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提供和岗位匹配功能仍然很不完善。在这种约束条件下, 过分强调市场对大学毕业生资源的配置作用是有问题的。我们知道,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被公认为有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在很多国家, 当这些目标之间发生直接冲突时, 政府往往会首先确保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实际上, 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就业领域的政府责任的重要性, 于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就明确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扩大就业作为重要职责, 统筹协调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而在政府所担负的就业责任中, 扩大大学毕业生群体的就业, 无疑是至为重要的一环。为建设创新性国家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在缓解大学生就业困境中强调政府的责任, 以完善对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职责
1.政府要致力于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由于种种原因,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工资收入较高, 工作稳定,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另一种类型是工资收入较低, 工作不稳定, 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社会保障。如果劳动力市场是充分竞争的, 即劳动力流动是无成本的, 我们可以想象,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过程中会遵循这样一个逻辑, 即首先会在第一种类型的市场上找工作, 如果在这类市场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 则会到第二类市场暂时先就业, 边工作边搜寻, 等有更好的就业岗位后再做调整, 即“骑驴找马”。但实际情况是,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却远非充分竞争的, 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制度性分割, 包括城乡之间的分割、城市中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之间的分割等。这导致大学毕业生一旦去了第二类市场工作, 若要再离开, 就会面临很高的成本。因此,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一般会首先考虑留在城市, 很少一开始就考虑去农村, 甚至宁愿失业也在所不惜, 即很多毕业生是以一种“非马不骑”的心态进行工作搜寻。
因此, 政府应当深化体制改革, 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 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 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从近期来看, 则要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 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 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这样就会有更多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方式, 减少自愿性失业现象的发生。
2.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效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应以四项制度为核心:第一, 大学生就业扶持制度;第二, 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第三, 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第四, 大学生失业预警制度。大学生就业扶持制度, 是通过建立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西部地区就业, 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鼓励大学生在非正规部门就业。大学生就业援助制度, 是在确定存在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前提下, 通过实质性的就业服务对他们给予切实帮助。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在于两点:其一, 依法保障陷入失业困境的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生活;其二, 通过公共培训机构培训失业的大学毕业生, 转变其技能结构, 提升就业能力, 使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能力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工作找寻。大学生失业预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要求政府的劳动统计部门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规范、科学的调查统计, 保证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时了解, 为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不断调控, 提供信息支持。
3.政府要注重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当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 使它们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动及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规模和内部结构, 包括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等。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 高等院校作为一个法人主体, 也具有了独立的目标函数和利益取向, 为了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会十分关注本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以提高学校声誉。而且, 与政府相比, 高等院校与大学生的接触半径更小, 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也更便利, 信息扭曲程度也更小。一旦高等院校拥有相对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就可以面向劳动力市场对专业设置展开评估, 开展学生专业领域适应能力测试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匹配程度, 采用更灵活的学分制和学位申请计划, 这样, 不但可以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人力资本投资需要。另外, 还应当促进大学间自由竞争市场的形成, 这将有利于高等教育进一步规范发展, 能够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政府要创造条件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有数据表明, 在工业化国家中, 公共部门的平均就业水平占非农部门总就业的24%, 而在发展中国家, 相应的数字更高达44%。而且, 对工业化国家的经验研究发现,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 公共部门就业的重要性也逐渐提高。在转轨中国, 由国有企事业单位、军队和各种非营利组织构成的公共部门, 为了应对公共服务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的需要, 本身就要不断吸纳具有较高生产能力和配置能力的劳动力。因此,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公共部门将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应当顺应这一趋势, 为大学生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公共部门就业机会。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困境 扩大就业 政府职责
0 引言
从近期国家各部门公布的最新数据看,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经济效益恶化的状况没有实质性转变,与此同时,大学生及上千万农民工就业问题也异常严峻。为此,加强政府增加就业责任,优化企业生存环境,保证就业增长就成了我国当前经济及政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1 现状
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进一步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天预测全球经济将遭遇60年来的首次收缩——世界经济2009年将以0.5%至1%的年率收缩。”[1]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也提到:“今年全球贸易额将下降9%,这是自二战以来最大幅度的收缩——跌幅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月份预测的2.8%跌幅要大得多。”[2]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的企业由于受到自身经济结构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效益下滑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业的影响日益加重。在众多负面因素影响下,工业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据统计,前2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3.8%,接近7年来最低水平;工业出口交货值降幅扩大为17%,工业品产销率比去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行,2月降幅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3]
在此轮经济危机中受害最深、影响最大、波及最广的无疑是大批中小民营企业,它们的生存环境将进一步恶化,生存状况更加令人担忧。“金融危机来了之后,首先是沿海外向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确实有一些企业停产、歇业,甚至倒闭。我们统计,通过抽样调查,到去年年底,全国中小企业里面歇业、停产或者倒闭的大概占7.5%,这个数字不算少。”[4]
与工业形势急剧恶化相伴的是,约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还有近800万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正在寻找工作等,就业问题已凸显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2月28日与网民互动聊天时说,“就业关乎一个人的生计,也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就业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已成为重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
大量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困难、失业人口压力加大是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出现经济危机的危险信号。
2 对策
针对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我们认为政府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 明确政府职责,确保增加就业。根据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现代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职责应该是增加就业、保持增长、平抑物价、稳定金融、协调收入分配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而这几项重要职责中,首要的应该是增加就业。“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当前,就业问题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重大挑战,只有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才能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许多愿望和目标都将无法实现。”[5]正是由于我们近年来各级政府的发展观念中重GDP轻就业、重经济增长率轻贫富差距、重税收轻居民收入的观念偏差,导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增加就业在社会发展及解决民生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增加就业作为各级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目的来做,这也是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中所必须加强的。
2.2 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就业环境。由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及各企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位置及作用等因素,不可否认,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是我国今后很长一个阶段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主力军。“据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显示,到2007年底,我国有中小企业2930余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实现总产值、利税、出口总额以及就业人口分别占到全国的60%、40%、60%和75%。”[6]只有增加企业活力,尤其是增加中小民营企业活力,才能真正做到增加就业。但不少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税负总体来讲还是比较重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税收从1994年17.52亿元增至2006年达3695.21亿元,2006年是1994年的199.5倍,非公有制企业税收收入增长率除了2006年低于30%以外,大部分年份均高于40%,1995年达到103%,非公有制企业税收收入占全国收入的比重从1997年到2004年基本保持在4%以下,而且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2001年以后,上述比重不断提高,由2001年4.4%上升到2006年的9.3%”。[7]除此之外的各种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组织的评比、检查、考核等等名目繁多的活动,也使得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不堪重负。,“企业的税外收费层出不穷,而且征收极不规范。这在中小企业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8]这种过重的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更加明显。
过重的企业税负,严重恶化了企业的生存环境,抑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活力,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工业经济增长同时也大大限制了中小民营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或机会。
减轻企业负担,就要求我们切实控制政府人员规模,严控行政经费使用,进一步强化人大、政协会议监督、限制政府行为的法定功能,加强审计、监察部门的监督力度,督促政府做节约型社会的典范;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进一步深化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努力促使其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转变。
2.3 创造公平、公正的企业生存环境,促进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增长。竞争是市场的灵魂,缺乏竞争与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残缺不全的市场。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的历史惯性因素,尽管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但至今我们的经济结构、经济环境仍受相当多的非市场经济因素的困扰,在垄断与非垄断行业之间、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在国营与民营企业之间、在大型与中小型企业之间等等,在企业人才流动、税负、债务、贷款等等生存环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严重影响了各类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既制约了我国统一的、完善的竞争市场的形成,也大大压缩了第三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真正转变政府考核指标,淡化GDP及经济增长率、强化政府的市场经济裁判功能和民生责任;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重组,加大垄断行业的市场开放力度,以逐步消除垄断;进一步加大建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力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为各类企业人员创造公平、公正的劳动就业环境;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布局,积极引导金融、信贷部门向第三产业、民营中小企业倾斜,同时在一定范围内鼓励、规范民间借贷资金的合理使用,促进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的快速增长以确保我国新增就业人口的增长。
另外,中小企业自身也要苦练内功,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增加技术研发创新资金,因为创新才是企业自立的根本。政府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及其他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平台,增加他们的软实力,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3 总结
当前遍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触及到实体经济,这次危机既是对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结构及经济体制的考验和测试,同时也是对于政府把握经济全局的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量。在当前的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扩大就业、惠及民生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优化各种经济及社会、政治环境,释放中小民营企业的活力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参考消息.2009年3月21日.第4版.
[2]参考消息.2009年3月25日.第4版.
[3 曹建海,新闻分析.如何看待当前工业效益大幅下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305cc0100c6ou.html
[4]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2009年3月10日回答记者提问.
[5]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3日.第九版.
[6]盂祥林.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制度设计.中国青岛市委党校学报.2008.12.第18-22页.
[7]张榕明.非公有制企业税负应减轻.经营管理者.2007.12.第26-27页.
就业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全院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服务等工作。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宗旨是: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在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毕业生的求职活动进行指导,提供服务,力求做到使毕业生能学以致用、人尽其才,顺利就业,充分就业。我们将竭诚为学生、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主要工作职责如下:
1、根据国家、省市的大学生就业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制定学院就业工作的实施细则。
2、建立毕业学生档案,专人负责跟踪,准确掌握学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3、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道德观的教育,积极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开设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择业技巧,调适择业心理,培养就业素质,紧紧围绕就业这一中心工作,为教学改革提出合理的建议。
5、举办就业报告会,就业讲座等,对毕业生就业、创业进行系统的指导和训练,随时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咨询服务。
6、收集、汇总、整理、发布就业信息。多渠道,多方式,多门路与用人单位进行联系,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
7、定期不定期的举办双向选择洽谈会,供需见面会,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8、深入劳动用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企业签定劳动合同,订单输送学生就业。
9、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将调查的结果汇总、整理,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创业服务方向。对就业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
10、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
11、积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认真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
1、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有关的法规政策,根据学校办学方针负责拟定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办法
2、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查,指导各学院做好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推荐表、登记表等各类就业工作材料的管理与发放工作 ;
3、维护就业管理系统,编报全校毕业生就业方案,及时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报送毕业生资源情况及就业方案。
4、开展毕业生教育和就业指导:进行辅导员培训,组织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方面的讲座,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有关指导和咨询。
5、负责接待和处理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的来访和来函,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向毕业生发布
6、负责学生就业协议书的鉴证登记。
7、负责优秀学生评选。
7、协助办理毕业生报到证的发放及相关的离校手续。
8、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收集用人单位反馈信息,撰写调研报告。
9、根据不同情况分批次办理毕业生派遣、改派等就业手续 ;
就业指导部主任职责
1、全面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日常工作。
2、贯彻国家政策法规,根据学校要求拟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计划。
3、负责落实本校毕业生资格审查、毕业生资源和就业方案报送
4、负责审核就业协议书鉴证登记
5、组织举办各类就业指导讲座。
6、开展毕业班辅导员培训,为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和咨询。
7、按时做好工作总结,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工作。
就业科工作职责
一、在院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和就业处的领导下,负责本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成立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
二、负责制定本院的就业工作计划和总结。
三、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法和存在的问题。
四、深入开展专业和课程改革,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拓宽就业渠道。
五、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指导毕业生正确选择就业岗位。
六、负责各年级就业指导课的开设。
七、组织专职人员收集一定数量的各类用人信息,并组织好招聘活动。
八、按时统计上报本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九、配合就业处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与回访,写出调查报告,指导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十、配合就业处把毕业生就业信息及时传达到毕业生中。
本报讯 (记者孙军) 青岛市教育局日前建成并开通了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实习就业网 (http://www.jysc qdedu.net) 。
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振江告诉记者, 建成并开通的青岛市中职学校实习就业网, 旨在搭建一个既能够为全市的中职学生提供实习就业指导, 又能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招聘、招考、录用、调入的服务工作平台。据了解, 该网站通过对不同的注册用户的权限管理, 确保了信息真实可信。对职业学校而言, 可以通过网站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 保证专业对口率及优质就业率;对中职学生而言, 可以实现档案查询和快捷可靠的求职信息发布;对企业用户而言, 目前可以查阅青岛市46所中等职业学校, 104个专业的实习学生信息, 便于企业能及时发现急需的技术人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更加严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苏南地区受其影响更为直接、更为突出。常熟职教中心校作为规模型职业学校。有责任开拓新思路,抢抓新机遇,调整新目标,开发新专业,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大力服务就业市场,把职教事业做优、做强,为地方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一、围绕创业就业,构建学校发展新优势
当前,学校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处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节点上。思想观念要转变、体制改革要深化、重大项目要推进、教育质量要提高、品牌特色要凸显、办学层次要提升。只有坚持创业就业、坚持创新创优,才能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为此,学校正努力围绕三个“突出”、加快“三个推进”,即突出自主创新、提升科技支撑力;突出互动并进、提升校企融合力;突出内涵发展、提升办学竞争力。推进品牌专业建设、推进校企紧密合作、推进创业就业。把全面创优、全员创新、全力创业、全程惠民作为工作方针,把质量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作为发展战略,把“适应市场的专业就是好专业。适应创业的学生才是合格毕业生”作为学校发展的硬道理,关注经济发展,关注政策导向,关注市场需求,围绕创业就业,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真正在应对挑战中抢抓机遇,在改革创新中克难求进。
二、围绕发展目标,实现办学水平新提高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就要坚持大目标,实施大动作,迎接大发展。学校正努力打造五大专业群、“五高”教师团队,确立建设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目标,打造服务型专业、创新型教师、创业型学生、惠民型职教。
一是调整培养目标,做强服务型专业。针对常熟地区以民营经济实体为主的特点,把专业建设瞄准到规模小、投资少、起步快、收益高的专业方向上,把培养目标瞄准到服务区域经济、小企业、大市场的就业前景上。把就业能力瞄准到培养民营经济实体的创业能力上。使专业设置与市场内需相匹配、与学生创业相匹配、与服务就业相匹配,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前瞻性,培育技能型、服务型、高素质的经营人才。
二是构建“五高”团队,培养创新型教师。把建设一支“五高教师”(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队伍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基础,打造一支创新型高技能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培养一批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发挥骨干教师在专业建设、就业创业中的带头、示范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把教师锤炼成能教、能做、能经营的创新型教师。
三是推进课程改革。造就创业型学生。一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创业观、就业观,鼓励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培养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另一方面打造学生创业实践载体,学校正在原开设的创业实践项目的基础上,确立“校园就是创业园、师生就是创业者、专业群就是创业载体”的观念。建设校内“生活创业园、文化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在创业中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模块教学、行动导向法的教学,逐步形成专业引领管理,技能引领经营,创业引领发展的格局。
1、在校长领导下进行工作,执行教育部有关招生工作的规章,省教育厅颁布的实施细则和其它有关规定。
2、负责制订学校招生章程和招生方案、政策,拟订学校招生计划、材料申报并组织实施。
3、负责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多渠道宣传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编印、寄发招生
专业介绍、录取通知书及相关宣传材料;负责组织招生宣传、咨询和有关来信、来电、来访的处理;举办多种形式的招生宣传活动;参加有关机构及部门组织的招生咨询活动;接待考生及其家长、社会各界来人或来函来电咨询;就业宣传和咨询工作;起草有关招生和就业工作的各种文件和材料。
4、负责招生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工作,组织招生宣传工作,协调和处理招生工作中的遗留问题。负责录取信息发布、新生名册汇总、归档工作。做好新生入学资格审查、协助学生部做好新生入学报到工作;及时编印新生录取花名册,对录取的新生进行复查并对发现的问题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对新生各类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工作,负责招生工作总结。
5、负责毕业生就业计划、就业方案的编制;牵头组织学校与用人单位工作的研讨会;负责校企(事业)单位定向培养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好产、学、研工作。负责毕业生需求调研工作,并提供专业设置建议,负责毕业生统计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总结就业工作经验。
6、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教育,做好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和网络检索系统,并做好日常的使用与维护工作。负责对外宣传我校毕业生的工作,收集用人单位各种信息,举办大、中、小型双选会。负责毕业生的推荐及就业推荐材料的制作和审查工作;负责收集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负责毕业生就业网站专栏的建设和维护工作。
7、负责日常接待,与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工作。代表学校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负责毕业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工作。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适时调整和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8、做好每年招生与就业的工作总结,统计并公布毕业生就业率,将招生就业情况,及时反馈到校领导,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依据;做好招生就业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为学校申报新专业提供参考资料。
一、主持招生就业处的全面工作。
二、负责招生就业处人员的管理、考核和管理工作。
三、根据国家普通高校招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及学院的相关
规定,组织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实现招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四、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教育厅关于高校招生工作的各项政
策和有关规定。
五、处理和接待各种有关招生的来信、来访或来电。
六、举办招生培训班,对参加招生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七、编印招生宣传资料,开展和组织、落实招生宣传工作。
八、协助教务处、学生处、办公室等部门做好迎新生工作。做
好每年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总结。
九、积极做好招生及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调研工作,协助相关部
分做好学院专业结构调整、学科建设等工作。
十、负责制定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做好本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和工作绩效考核。
十一、负责向用人单位提供毕业信息,开发收集毕业生就业
需求信息,组织好毕业生就业招聘会。
十二、开展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质量追踪、调查研究工作。
十三、协调上级和有关部门工作,为领导决策和教学服务。
答:(1)就业创业登记:办理就业登记的用人单位或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合法劳动收入的劳动者,以及自主就业创业劳动者。
(2)失业登记: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
问: 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哪些?
答: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就业援助对象包括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一般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且积极求职的就业困难人员,包括“4050”人员、身有残疾但有一定劳动能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记失业、登记失业连续12个月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灾害失业等人员。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的家庭人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市居民家庭。
问: 国家对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有哪些政策措施?
答:(1)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2)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50%的财政贴息。
(3)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此外,2012年2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决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问: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范围具体包括哪些?
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档案;辞职辞退、取消录(聘)用或被开除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档案;与企事业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聘用)关系人员的档案;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的档案;自费出国留学及其他因私出国(境)人员的档案;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档案;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人员的档案;其他实行社会管理人员的档案。
问: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包括哪些基本公共服务?
答: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应当包括:档案的接收和转递;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和归档;档案的整理和保管;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依据档案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为相关单位提供入党、参军、录用、出国(境)等政审(考察)服务;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
问: 哪些类型的创业项目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
答:可申请的项目主要有:商业类——烟酒零售、服装鞋帽零售、日用品零售、小五金零售、糕点食品零售、音像制品零售、书报刊零售、鲜花零售、玩具文具零售、文化用品零售、水果蔬菜零售、其他商品零售等;服务类——餐饮服务、旅店服务、修配服务、家政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社区便民服务、租赁服务、中介服务、搬运运输服务、复印打字、理发、机动车美容养护、音像图书借阅、废品回收等;加工制作类——小五金加工制作、饰品加工制作、木铁器加工制作、食品加工制作、服装鞋帽加工制作、家庭作坊加工制作等;种植养殖类——林果栽培、花草蔬菜种植、家禽家畜水产养殖等。
不可申请的项目主要有:建筑业、娱乐业、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
关键词:服务贸易,就业压力,就业增长,回归分析
近年来, 我国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最有可能产生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的矛盾焦点。据统计, 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超过10%, 2007年全国具有大学毕业文化程度 (指大专以上) 的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38%。而对应劳动力数量不断的增长, 社会对大量低水平劳动力的需求却增长缓慢。针对我国目前劳动力就业现状, 从服务贸易角度来说, 发展对外劳务输出、承包工程等服务出口可以直接带来就业机会。同时, 与货物进口不同, 由于服务进口往往与服务业的外资流入结合在一起, 也可以吸纳劳动力就业。因此, 发展服务贸易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凯恩斯认为, 国内新增加的投资会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 生产资料部门由于需求增加, 就业人数以及人们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 随着收入的提高, 生产资料部门的消费也增加。消费的生产部门的就业和国民收入也随着增加, 如此循环下去, 国民收入的增加就会数倍与原先投资的若干倍。哈伯格 (A.C.Harburger) 和蒙特格勒 ( (L.A.Metgerler) 在国内乘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就像国内新增投资一样, 也能起到增加就业的作用。当商品和服务对外出口时, 本国相应部门的就业量就能够增加。由于关联效应, 该部门能带动其它部门就业的增加。
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积极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 可以使服务业吸纳更多的就业人口,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西方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在世界各国, 服务业一直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统计数据显示, 服务业为我国的就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服务贸易与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模型与数据采集
对服务业就业人数和服务贸易额进行简单回归分析, 以服务业就业人数为被解释变量Y, 服务贸易额和时间为解释变量X1和X2, 设模型为Y=a+B1X1+B2X2;样本期为1983-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额机服务贸易就业人数 (参见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回归分析
运用SPSS软件计算结果如下:
Y=4536.212+17.226 X1+673.416 X2 R ㎡ =0.995 (172.634) (3.572) (34.627)
T统计量依次为27.133,7.325和16. 445 p=1454.517 >F0.05 (2.14) =3.74 D=2.080
参数p表示边际就业人数, 17.226表明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加一单位, 我国服务业就业人数课增加17.226个单位。p在0.0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并且拟和优度也很好为0.995, 说明服务业就业人数和服务出口收入之间确实存在线形关系, 服务贸易出口对服务业就业人数, 也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的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弹性分析
我们采用服务贸易出口的就业效应EN (表示服务就业人数对服务出口贸易额的弹性系数) 来分析服务贸易出口额变化对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影响程度, 用SE和SN分别表示服务贸易出口额和服务业就业人数, 可得出:
E N表示服务贸易出口变化对服务业就业人数变化的程度。2006年EN=0.18312005年EN=0.2002, 2004年EN=0.2066, 2003年EN=0.2185, 2002年EN=0.2477, 从2002年至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的就业效应EN皆大于0, 说明服务贸易出口额的增加能促进就业人数的增长, 值越大, 促进作用就越大, 反之亦然。但是从2002年开始, EN值在逐渐减少, 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服务贸易就业的效应在逐渐减少。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 发展服务贸易有利于创造就业机会, 缓解就业压力。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对服务业就业人数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样的服务贸易进口也对我国服务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所以服务贸易的进出口要同时积极发展。
根据我国的国情, 经济发展的时间比较短,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注重一二产业发展, 而忽略了对第三产业的扶植, 所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还不能有效地缓解就业的压力, 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在发达国家, 拓展服务业, 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直是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的问题是服务业发展滞后, 落后于其它国家。因此我国促进就业的策略, 应当是以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和其它经济手段刺激经济增长速度, 避免经济停滞与萎缩;同时, 在保证第一二产业产值稳步增长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尤其是对外贸易活跃的旅游、运输业、软件、教育业和其它新的生活服务业。与我国经济总量和货物贸易额的高速增长相比, 服务业的发展处于严重滞后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服务贸易的发展, 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应当努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既要保住原有比较优势行业的份额, 又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贸易, 扩大在保险、金融等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领域的份额, 以此实现广泛地拓展就业渠道。因此, 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努力加快国内服务业的发展, 增强服务行业的竞争力,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晓峒, 数量经济分析,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年
[2]、赵海越, 国际服务贸易自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3.02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职责
(1)负责辖区内就业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摸底、登记统计工作,对下岗失业人员做到“六清”(即下岗失业时间清、下岗失业原因清、家庭生活状况清、技术特长清、择业愿望清、落实岗位清)。建立下岗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帐,及时登记到劳动力就失业动态登记表,和新增劳动力登记表,并录入就失业专网;
(2)负责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失业登记证》和4050困难人员认定和办证登记、收集资料、初审、困难人员认定公示、录入专网、上交街办劳动保障所等工作;(目前人才集体户口办理居多)
(3)开展失业登记、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再就业援助等就业服务工作,每月做好就业六本台账,及时录入就业单机版台账,月末上报台账报表;
(4)开展辖区空岗调查摸底,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完善登记用工信息备案和用工录入备案工作,收集备案相关资料,及时联系有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参加应聘面试;
(5)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做好残疾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困难就业人员安置工作;积极与辖区用工单位建立用工协议,优先安置本辖区下岗失业人员;
(6)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的申报、登记、初审、公示、季度申报、灵活就业单机版台账录入,上报季度申报台账工作;
(7)负责为自谋职业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办理进行相关宣传工作;
(8)加强外来劳动力管理与服务,组织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和岗前培训。
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职责
(9)建立退休人员个人基本情况台账,帮助了解企业退休人员的家庭基本情况;
(10)建立已接收退休人员台账,每年春节、重阳节发放两次慰问代金券,连续两年发放新年历;
(11)帮助企业退休人员的遗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
(12)协助进行领取养老金的资格认证,对要求入户的退休人员,我们上门进行年审,保证他们按时领到足额养老金;
(13)协助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经常参加党组织活动。
(14)积极为退休人员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
(15)协助退休人员参与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工作,提供方便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
(16)协助退休人员开展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指导和帮助退休人员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开展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等。
(17)为户籍且居住在本辖区内的企业人员,出具社区退休人员居住证明;
(18)办理居住我辖区异地退休人员养老金资格年审证明,以及退休人员异地医疗证明。
三、城乡劳动力管理工作职责
(19)收集、整理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综合管理、开发和利用劳动力资源,建立辖区劳动力资源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提供上报区就业局相关信息;
(20)组织辖区人力市场,帮助开展跨区域的劳务协作,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今年已协助街道超额完成50人的劳务输出任务)
四、社会保障和劳动监察工作职责
(21)建立辖区用工单位基本台账,掌握用工单位信息动态,及时录入劳动监察网;
(22)每年年初对辖区单位进行上一年度社保年审工作,及时录入劳动监察网;
(23)每季度在劳动监察网对辖区单位进行更新录入;
(24)掌握辖区内各类企业、个体劳动者按政策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辖区散居儿童办理少儿互助金等社会保险的参保、征缴等工作;
(25)负责辖区企业违法用工、非法职介的监督举报,指导用工单位改正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行为,协助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查处违法案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每年年初对辖区的工地用工单位,对农民工是否有拖欠工资行为,进行专项检查工作。
(26)督促辖区各类用工单位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协助做好劳动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今年已协调用工纠纷5起)
五、宣传、咨询工作职责
(27)全面贯彻《劳动法》、《社保法》,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
(28)开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咨询工作;
1.岗位职责:
(1)制定并实施学校招生计划,完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招生任务;
(2)向学校提出招生工作意见和专业设置方案。制定招生简章,组织开展招生宣传和招生工作;
(3)制定并实施学生实习及就业安置计划,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完成学生实习及就业安置任务;
(4)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宣传和学生职业观教育,及时发表职业教育及招生工作信息,负责职业教育和招生就业工作文件撰写,参与学校重要材料起草;
(5)开展市场调查,采集就业信息,分析职业教育形势,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编发职业教育宣传资料,组织编辑《临泽职教》;
(6)配合教务处开展专业课质量评估、学生专业训练与测评;
(7)按学校总体要求开展校企合作和校校联合,建立学生;
(8)负责全员招生工作考核,配合教务处抓好学额巩固;
(9)做好新生录取建档工作,负责清收学员相关费用;
(10)加强处室人员管理,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11)总结招生就业工作,做好招生就业资料整理、保管工作。
2.责任目标:
(1)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工作措施,力争完成或超额完成市、县下达的招生任务;
(2)招生工作意见具体可行,专业设置方案符合人才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适时制定招生简章,招生宣传力度大,效果好,招生工作措施有力,安排部署科学周密,招生工作责任落实好。制止非法招生和虚假招生,维持正常招生秩序;
(3)学生实习及就业安置计划周详,完善就业工作制度,完成学生实习及就业安置任务。有跟踪服务保障措施,工作资料规范齐全。学生就业岗位待工资待遇好、劳动保障好,就业稳定率和社会满意度高;
(4)办好职业教育宣传栏,及时更新内容;坚持每月开展1次职业教育讲座。每学期在市
级以上信息网络发表职业教育信息2条,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职业教育信息3条,临泽公务网上发表职业教育信息2条,临泽教育信息网上发表职业教育信息3条。材料上报及时,质量较高;
(5)每学期编发1期职业教育宣传册,编辑出版1期《临泽职教》校刊。
(6)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及时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反馈到教学,用市场的眼光指导配合教务处开展专业课质量评估、学生专业训练与测评。
(7)及时签订合作协议,确保协议公正、公平、合法、有效,保障学校和学生利益。巩固现有实习就业基地,开辟发展新的实习就业基地。
(8)配合教务处落实学额巩固责任制,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5%以上,在籍学生(含电大)学生人数保持在1800人以上。全员招生制度落实好,按时完成教职工招生及学额巩固工作考核。
(9)及时办理新生录取建档工作,学籍动态管理台账清楚。及时清收学员相关费用,每学期向学校递交电大学员和实习生交费情况报告1份。
(10)对工作人员管理严格,工作人员职责明确,履职敬业,团结协作,工作中无责任事故发生。
【就业服务中心职责】推荐阅读:
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电话12-20
就业服务平台建设06-24
转移就业服务站12-27
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总结06-07
就业服务部工作汇报07-16
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09-15
地铁服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09-22
再就业与城市妇女服务10-21
就业服务机关管理制度12-17
全国大学生就业服务网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