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办理流程图(通用8篇)
热情接待案件当事人的法律咨询
↓
严格审查案件真实性及证据的合法性
↓
双方协商确定案件代理费收取标准、违约责任及案件全部代理事务程序
↓
双方签订风险代理委托合同书、明确违约责任及签写授权委托书
↓
双方严格履行已签订生效的风险代理委托合同书、严防合同欺诈,及违约纠纷的发生
↓
立案
确定原被告诉讼主体
↓
财产保全
↓
调查案件相关案情
是否需要追加原被告诉讼主体
↓
案件当事人治疗终结收集(或调取)休假证明、护理证明、后续治疗费证明、门诊病历、住院病历等证据材料
↓
告知案件当事人治疗终结三月后可以申请司法鉴定↓
案件当事人同意治疗终结三月后需要进行申请司法鉴定,向人民法院进行申请
↓
向司法鉴定技术部门提交门诊病历、住院病历、身份证复印件等相关材料
↓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技术部门确定的日期时间,原被告双方到场选鉴定机构(1、原被告双方协商
2、原被告双方抽签确定
3、人民法院指定)
↓
根据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技术部门确定的日期时间到确定的鉴定场所带全部的ct片、住院病历、门诊病历等材料接受法医的检查检验,根据法医的工作需要及要求进行
↓
等待鉴定结果、收集本案全部证据
↓
对鉴定结果持有异议再次申请重新鉴定或进行补充鉴定↓
对案件全部证据及本案赔偿项目、赔偿标准进行统计,原件、复印件笼卷,复印件提交法庭,原件质证,妥善保存身份证户口本等证据原件,当事人签订案件证据列表
↓
告知人民法院是否需要对本案进行开庭审理
↓
人民法院进行案件排期确定开庭日期时间及场所、领取开庭传票
↓
开庭日期时间内到达开庭场所
↓
向法官或书记员提交授权委托书、出庭函等手续及全部证据复印件卷宗
↓
按照人民法院一审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进行开庭审理(或进行案件调解)并做笔记总结
↓
需补充证据的根据人民法院指定时间内提交补充证据或新证据
↓
督促人民法院尽快作出判决(按调解程序的可当场领取调解书)
↓
收到人民法院通知、领取判决书(或调解书)告知、讲解判决内容、结果及原由,征询案件当事人是否需要提起上诉
↓
案件需要上诉,组织上诉状向人民法院进行提交并按上诉程序进行全部案件代理工作,期间可对案件证据进行补充,或重新进行司法鉴定,或重新延期鉴定、审理
↓
自收到本判决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双方均未上诉,宣告本判决生效
↓
督促人民法院协调保险公司或被告,严格执行已生效的本判决书或调解书
↓
案件款额到位后持委托手续进行领取
↓
通知当事人本人前来领取扣除风险代理委托合同书双方协商确定案件代理费后剩余全部款额 并由案件当事人
签写收据、出具案件代理费收取票据
↓
如果案件当事人违约,组织材料、起诉依照双方签订风险代理委托合同书进行查封、冻结全部财产及法定程序进行↓
双方解除签订生效履行完毕的风险代理委托合同书
↓
缓刑称暂缓量刑, 也称为缓量刑, 是指对触犯刑律, 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 先行宣告定罪, 暂不予以量刑, 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行为人进行考察, 并根据其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 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我国刑法中的缓刑, 采用的是司法制的缓执行制度。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 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 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在一定考验期内, 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缓执行制度在实践中对教育改造犯罪嫌疑人, 使之改过自新, 预防重新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 近年来各地在办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中存在着适用缓刑过多的问题, 难以达到缓刑的真正目的, 确有必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严格掌握适用缓刑的条件, 以期达到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适用缓刑的范围
我国刑法规定, 对于应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 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 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 可以宣告缓刑。这说明首先从客观方面要求, 在贪污贿赂案件中, 只有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的犯罪嫌疑人才可以被适用缓刑;其次还要求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 这是确定其是否受到教育改造、是否以后不致再犯罪的主观因素。具体分析犯罪嫌疑人的悔罪表现,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嫌疑人应有如实供述罪行的行为。
如实供述罪行是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适用缓刑的先决条件, 如实供述罪行才能证明犯罪嫌疑人具有积极悔罪的表现。缓刑的目的就是利用惩罚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改造犯罪嫌疑人, 使其不再具有社会危害性。如实供述罪行不但要求犯罪嫌疑人认罪, 还要求其如实供述其所有犯罪行为, 包括未被司法机关掌握的罪行。这种情况下更能够验证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积极悔罪的表现, 从而证明其不再具有社会危害性。
2. 犯罪嫌疑人不能有隐瞒犯罪证据消灭犯罪事实等行为。
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属于身份犯, 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找人说情和串供等情况。一旦这种情况发生, 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具有极大的干扰性, 犯罪嫌疑人出于逃避法律制裁的想法进行的上述活动, 从根本上否定了其积极悔罪的可能性, 如果其逃避了应受的刑罚, 会继续危害社会, 不宜判处缓刑。
3. 犯罪嫌疑人应有在判决前积极退赃的行为。
贪污贿赂犯罪属于经济类犯罪, 贪慕金钱等赃物是犯罪嫌疑人犯罪的原因, 其犯罪的主观动机就是为了非法占有国家、集体和私人财产, 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积极退赃行为, 其贪利心理没有改变, 就谈不上积极悔罪、愿意接受教育改造。
三、不适宜适用缓刑的情况
1. 拒不供认犯罪事实而在案证据确实充分。
前面已经讲过, 拒不供认犯罪事实说明犯罪嫌疑人主观方面对其犯罪行为没有悔改的意思, 客观方面也可能实施了隐瞒犯罪事实的行为。与此同时, 能够证明其贪污贿赂的犯罪行为的证据确凿无误, 对这类犯罪嫌疑人不可以姑息迁就, 因其主观恶性尚未消除, 社会危害性比较大, 不适宜使用缓刑。
2. 主观上没有悔罪表现或者避重就轻, 口头上表示悔罪, 但却不如实交代罪行。
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无悔罪表现的, 因其社会危害性尚未消除, 所以不适宜适用缓刑;而犯罪嫌疑人假意悔罪, 行为上却积极的为自己辩解, 试图蒙混过关, 逃避法律制裁, 这些与积极悔罪背道而驰的行为, 只能说明对犯罪嫌疑人不适宜适用缓刑。而这类犯罪嫌疑人通常具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 如何甄别其供词真伪,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 索贿造成他人生活严重困难或向生活严重困难的人索贿以及贪污国家扶贫、救济款物。
受贿类案件中的索贿行为是一种社会危害性极大的犯罪行为, 犯罪嫌疑人的索贿行为导致他人生活严重困难或犯罪嫌疑人向生活严重困难的人索贿, 更加重了其索贿行为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 犯罪情节严重, 不适宜适用缓刑。贪污扶贫、救济等专项资金的行为属情节严重, 也不适宜适用缓刑。
4. 没有退赃和悔改表现, 挥霍赃款后无能力退赔以及因其行为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 社会危害大。
司法实践中, 对没有退赃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不会适用缓刑, 退赃情节能反映出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悔罪态度。没有退赃的情况有三种, 一种是愿意退赃但确实无力退赃, 另一种是有能力退赃但拒不退赃, 第三种是挥霍赃款导致的无能力退赔。第三种情况的主观恶性最大, 犯罪嫌疑人主观上根本不愿意退赃, 对此不能适用缓刑。因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给国家、集体、个人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的, 社会危害性大, 也不能适用缓刑。
5. 曾因贪污、受贿行为受过行政处分或刑罚处罚。
这种情况说明犯罪嫌疑人主观方面一直存在犯意, 曾经因贪污受贿行为受到过相关处分处罚, 但仍不思悔改, 行政处分或刑罚处罚没有达到相应的预防和惩治效果。刑法规定“累犯”制度的出发点在于累犯主观恶性大, 仅仅通过教育的方法无法纠正其犯罪, 无法消除其社会危害性。在此我们基于同样的原因, 也可以认定此类犯罪嫌疑人拒绝改过自新, 不能够通过缓刑来消除其社会危害性, 应对其加大惩罚和教育力度, 因此不适宜适用缓刑。
6. 赃款赃物用于走私、赌博等非法活动。
利用贪污受贿的赃款赃物进行走私、赌博等活动, 通常也会涉及到涉嫌走私罪、赌博罪等相关罪名, 此种行为社会危害性较大, 适用缓刑无法有效避免犯罪嫌疑人继续破坏社会秩序, 危害社会安全。
7. 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等贪污贿赂案件经常会涉及到共
同犯罪, 此类共同犯罪中的主犯一般都是犯罪的直接受益人或最大受益人, 对犯罪目的的实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此类人不亲自实施犯罪行为, 本身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如对其适用缓刑, 必将助长起侥幸心理, 不利于改造。
四、结语
对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是否适用死刑, 主要考虑的是犯罪情节、主观恶性、悔罪表现、社会危害性以及对犯罪嫌疑人改造的难易等问题。只有对罪行较轻、罪过较小, 积极退赃, 如实供述罪行, 不掩藏、毁灭、伪造证据, 不串供的, 严格把握罪刑相适应原则以的适用尺度, 明确犯罪的一般预防的目的, 才能适用缓刑。
摘要:近年来, 各地办理的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中, 适用缓刑较多, 存在一些问题, 值得分析研究。对这些案件在适用缓刑时, 应严格掌握缓刑的适用条件, 不应过于宽泛。本文就办理贪污贿赂案件中的缓刑适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贪污,贿赂,职务犯罪,缓刑
参考文献
[1]赵春秀:贪污、受贿等职务犯罪案件中缓刑的适用[J].中国法院网, 2004http://www.chinacourt.org/public/detail.php?id=114989
[2]詹艳:论对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缓刑的适用[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2 (2)
一是健全案件受理机制,强化期限监控。该院案管办在受理案件后,首先做好受案登记,详细记载办案期限、羁押期限,标注办案、羁押届满日期,并初步确定案件的办理期限;同时该院案管办与案件承办人随时保持直接沟通、联系,以掌握案件管理流程监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监控工作与诉讼环节、办案流程同步,达到全程监控个案的目的。
二是全面依托应用系统,强化执法办案规范化。该院案管办在工作中为了破除应用系统信息上传不及时、不准确,影响办案规范化的瓶颈,一方面继续强调网上办案的重要性,全面推行网上办案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案件跟踪监督,对分配到各部门的案件全程监控网上办案流程进展情况,适时查阅网上办案记录。此外,该院针对应用系统不断升级的情况,组织各部门学习办案软件的应用,不断更新硬件设备,以增强办案的业务能力,为应用系统顺利运行创造条件。
三是建立办案超期预警机制,强化监管力度。案管部门坚持每天安排人员登录案件应用系统流程監控平台,查看案件进展情况,发现临近到期案件及时进行预警提示。
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障律师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执业行为,根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民事诉讼法》、《律师法》、、《道路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解释》,并参引各省、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有关指导意见等,制定本业务操作流程。
第二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当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勤勉尽责,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恪守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
第三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依据当事人的委托,在委托的权限内依法履行代理职责,不得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律师应当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法律的规定完成委托事项,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第四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当保守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及其它秘密。
第五条 律师不得同时接受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当事人双方的委托代理,不宜在为一方提供法律咨询后,再向另一方提供法律咨询。
第六条 律师不得向委托人就某一案件的判决结果作出承诺。
第七条 律师办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时,不仅应当考虑法律,还可以以适当方式考虑道德、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其他与当事人的状况相关的因素。
第八条 律师办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不得私自接受委托,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收取费用、额外报酬、财物或可能产生的其他利益。
第九条 律师代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应注意区分道路交通事故性质,是否涉及交通肇事刑事犯罪;单方交通事故抑或双方、多方交通事故,并针对不同类型提供咨询解答、制定代理方案。
第二章 律师提供法律咨询
第一节 咨询前的准备
第十条 当事人来访之前,律师应告之来访路线、停车位置等来访信息。
第十一条 在客户预约时,律师或助理应首先大概了解客户的案情,了解当事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的地位,应通知客户带齐相应的法律文件。
第十二条 若在律师事务所接待,应在整洁、安静的会议室进行。
第十三条 接待律师应穿着规范、大方、得体。
第十四条 律师接待面谈咨询,应提前安排前台接迎当事人。
第十五条 当事人进会议室后,律师可以稍候几分钟会谈,方便客户适应环境及了解律所。第十六条 律师进入会议室后,应先自我介绍,并可以递上名片,以便以后客户与自己联系。第十七条 若咨询收费,律师应在客户来访前告之收费依据和标准。
第十八条 律师在接待咨询开始前,应先就咨询收费问题再与客户确认。
第二节 律师接待咨询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十九条 律师接待咨询时,可以先倾听当事人进述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始末,了解当事人在交通事故中所处地位,受损情况,对方当事人情况,有无经过交通警察部门处理等基本信息。
第二十条 律师倾听当事人陈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事人基本信息及其他当事人情况,与在事故中所处的地位;
2、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情况;
3、交警部门处理情况,有无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否有涉及交通肇事刑事犯罪;
4、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情况,造成的财产损失项目;
5、肇事车辆基本信息、肇事机动车保险情况;
6、当事人对事故处理的心理预期。
第三节 律师接待交通事故当事人咨询应了解的信息
第二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如系乘客、行人、非机动车一方当事人前来咨询,律师应了解以下信息:
1、当事人姓名、年龄、户口所在地、婚否、亲属关系等情况;了解当事人有无受伤及治疗情况、有无伤残。如系当事人亲属前来咨询,则应了解其与受害人关系。
2、了解肇事机动车驾驶员、名义车主、实际使用人、挂靠单位等车辆信息,有无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肇事车辆是否另投有商业险。
3、了解事故有无经过交警部门处理,有无交通事故认定书。通过当事人提供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了解交警部门认定当事人是无责、次要责任、同等责任、主要责任抑或是负全责;初步分析事故原因及交警部门认定责任的依据。如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中的责任认定不服,则需要进一步了解与事故发生、责任认定有关的详细情况;了解当事人能否提供足以推翻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证据。
4、当事人如有住院治疗,则进一步了解详细治疗情况,涉及的救治医院、具体治疗项目及治疗费用,结合当事人提供的病历、住院病程记录等资料,了解当事人住院天数、住院期间有无护理人员、误工时间、就医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住宿费用等;
5、如有伤残,则询问有无经过司法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如无,则视情形决定是否需要建议当事人尽快到司法鉴定机构做伤残鉴定或询问当事人是否需要律师提供此项法律帮助,以确定伤残等级;如已做伤残鉴定,则要了解鉴定机构是否合法,当事人伤残等级,出院后是否仍需继续受护理,是否需要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等。
6、了解在同一事故中有无其他受损人及受损情况。根据安徽省高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指导意见第二十一条第四款,同一事由中受伤的人中既有城镇居民又有农村户口的,统一适用城镇居民的标准予以计算赔偿额。如事故属安徽省境内法院管辖,则应考虑到该情形,不宜忽略。
7、咨询中应注意: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尤其是死亡受害人的家属前来咨询的情况,接待律师应当对当事人表现出足够的同情与耐心,同时还要保持客观冷静,注意把握当事人的情绪波动。律师在回答或是询问的时候,语气尽量柔和,多用中性语词,避免使用足以刺激当事人情绪的字眼,更不能在当事人情绪激动的时候施以诱导或刺激,而应通过抚慰性或劝慰性言辞让当事人尽可能保持平静。
第二十二条 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一方前来咨询的,律师应了解以下几方面:
1、了解当事人是否肇事机动车车主或者机动车实际控制人,了解其与机动车车主之间关系:雇佣关系、劳动关系、借用关系抑或其他。
2、了解当事人驾驶证取得时间,准驾车型;所驾驶的机动车型号、车牌号码、有无年检、保险标志;核对事故发生时当事人所持驾驶证与有权机关核发驾驶证是否相符;肇事时所驾驶机动车与驾驶证注明的准驾车型是否相符。
3、了解当事人有无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是否存在以下情形: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严重超载驾驶的;为逃避
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4、通过当事人提供交警部门制作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了解当事人对事故发生所起作用、责任划分;了解当事人承担全部、主要、同等、次要责任或者无责;倾听当事人对事故的看法,对事故认定书的意见。如当事人对认定不服,律师应进一步了解当事人能否提供对其有利的证据。
5、了解机动车投保情况,有无投保交强险、商业保险及保险金额。
6、了解对对方当事人在事故中有无过错、过错程度,当事人有无可以依法减轻赔偿额的情形。
7、了解事故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
第二十三条 律师接待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案件当事人的咨询,了解信息与本流程第十九条略同,不再赘述。
第四节 律师解答与处理咨询
第二十四条 律师在听取咨询当事人的陈述之后,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当事人咨询:
1、以当事人告知、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区分不同情形,为其分析判断该案件在法律上的处理后果:
(1)根据《民法通则》及《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解释》,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可能获得的赔偿项目包括:医药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残疾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其他财物损失等。
(2)肇事机动车投保有交强险情形下,律师可以告知当事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付责任,并可以告知其交强险责任限额,2008年2月1日起适用的标准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机动车一方无责任的赔付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如果机动车一方另投有商业保险的,视投保详情为当事人解答。
(3)超出交强险责任限额外的部分,律师可以告知当事人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①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具体比例参照交通事故认定书、各地发布的指导意见。
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具体减轻比例参照交通事故认定书、各地发布的指导意见。
③ 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4)咨询过程中,律师了解到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告知当事人涉案机动车保险人只在交强险医疗费用限额范围内垫付抢救费用,并有权向致害人追偿:
①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或者醉酒的;
②被保险机动车被盗抢期间肇事的;
③被保险人故意制造道路交通事故的;
④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
(5)如涉案机动车驾驶人未投保交强险的,律师可以告知当事人,由机动车驾驶人在应投保交强险责任限额内承担无过错赔偿责任。超出其应投保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外的部分,适用本流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三项。
(6)加害人的赔偿能力问题,对于受害人的赔偿请求能否获得满足亦至关重要,律师应向当事人说明之。
2、结合实际操作,向当事人分析法律理论后果与实际操作上的结果可能会有哪些差异,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事人应报有怎样的态度和心理准备。
3、咨询结束后,当事人如何达到目的解决问题,当事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当事人需要经历哪些阶段、所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
第二十五条 律师回复当事人咨询,不能仅仅将当事人的咨询问题进行了回复作为完成的标志。律师接待当事人的咨询,要分析当事人咨询的目的、要解决什么问题,必要时为当事人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具体计划。
第二十六条 律师在接待咨询时,要善于把握和控制咨询的整个思路、控制咨询时间,在咨询时,律师要起到一个主导地位。
第二十七条 律师在接待咨询时,不能轻易给当事人以保证,或通过不正当途径获 取当事人的信任。第二十八条 律师接待咨询,一般应作记录,制作《律师接待咨询记录表》以便为委托人提供后续法律服务时保持对案情的清晰了解,以及供律师事务所存档及当事人查询。
第二十九条 律师接待面谈咨询,在征求当事人同意后,可以留下当事人联系方式,以便再次联系。第三十条 接待结束后,律师应注意整理咨询记录,保存当事人联系信息。
第三十一条 咨询记录应当做到保密,非经律师事务所批准及当事人同意,严禁外泄。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需要提供的证据
为了便利当事人顺利进行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当事人的诉累,同时提高人民法院审理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案件的工作效率,笔者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结合自己10余年来的律师实务经验,就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应提交的证据归纳如下,希望对人们有所裨益。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1、当事人为公民的,应提交身份证明资料,如身份证或户口本;
2、当事人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应提交主体登记资料,如《工商营业执照》副本或工商登记机关出具的工商注册登记资料、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3、当事人在诉争的法律事实发生后如有变更的,应提交变更登记资料;
4、当事人为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中死者亲属的,应提交死者第一顺序继承人的证明及继承人基本情况的证明;
5、提交肇事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6、提交受损车辆的所有人、实际支配人、驾驶人的证明及其相互关系的证明。
二、证明当事人民事法律关系成立的证据。
1、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制作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书》。因交通事故认定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查明交通事故原因后,根据当事人的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违章行为在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对当事人责任加以认定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它能证实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且关系到当事人承担责任的轻重。
2、提交公安交管部门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因调解终结书是公安交管部门在法定期限内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损害赔偿事宜经调解后无法达成协议而制作的法律文书。当事人收到调解终结书后,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提起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三、证明赔偿事项的证据。
根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赔偿范围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残疾用具费、后续治疗费、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营养费、住宿费、法医鉴定费、交通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财产损失等16项。而上述赔偿费用必须要有相应的证据来予以证实,否则难以得到人民法院的采信和支持。
1、医疗费。它包括医药费、治疗费和住院费等。证明医疗费的证据主要有:门诊病历、住院病历、、门诊收据、住院费收据、住院费用明细清单、诊断证明书;
2、误工费。它是当事人因治疗、伤残鉴定、处理交通事故等原因而导致收入的减少。证明误工费的证据主要有:出院通知单、医院出具的病休证明、法医鉴定书、所在单位的误工证明及出事前三个月工资表。若误工人员的工资超过了国家规定的纳税的起征点,还应当提交税务部门出具的完税凭证。
3、护理费。它是由于受害人无法自理必须护理而支付给护理人员的工资。证明护理费的证据主要有:医疗机构出具的需要护理的证明(包括护理时间和护理人数);护工从事同等级护理证明的劳务报酬标准或者护理人员收入减少的证明;若是家属护理的,应当按照家属的误工费提供证据。
4、住院伙食补助费。它仅是针对受害人在住院期间而言,其主要证据包括住院费收据、出院小结和住院病历。
5、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只要具有死亡证明、公安部门出具的户籍注销证明、殡葬部门出具的火化证明三者之一项即可,并提供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的相关统计数据。
6、残疾赔偿金。它是受害人因劳动能力的丧失致使需给予收入的减少。其证据包括:法医鉴定结论、法医鉴定费收据。
7、残疾用具费。它是受害人因伤致残需配置残疾用具所花去的费用。其证据应当有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对受害人需要残疾辅助器具的证明;国产普及型器具的价格标准;配置机构出具的更换周期和维护费用的证明。
8、被扶养人生活费。其证据包括扶养人、被扶养人身份证明及家庭情况证明,包括被扶养人有无生活来源。
9、后续治疗费。通常依据法医鉴定结论并参考病例证明。
10、营养费。主要是医疗机构开出的诊断证明,并应在诊断证明中注明加强营养。
11、住宿费。其证据表现为住宿费收据,据实结算。
12、交通费。它是受害人及其必要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事而支出的必要的车、船费。通常就是交通票据。
13、法医鉴定费。它是受害人在法医鉴定机构进行伤情鉴定或者伤残鉴定而用去的费用。有医院病力、诊断证明书、法医鉴定书即可相互印证。
14、精神损害抚慰金。精神损害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和身份权受到不法侵害、遭受到精神上的痛苦。关于具体的赔偿数额,法律对此未作出明确的规定,这涉及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15、财产损失。它是因交通事故的发生造成财物所收到的损失,通常为财物受损的评估报告(如:价格部门的鉴定结论)和修车发票。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的执行
近几年来,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是民事案件中继债务、婚姻案件之后的第三大持续上升的民事案件。与此相反,这类案件普遍存在执结率低的现象。交通事故赔偿案 件执行难主要表现为被执行人是自然人的情况。实践中如果自然人有经济能力,在交警部门交通事故的处理中一般会调解解决。经交警部门调解未果,出具责任认定 书后,通过诉讼程序进入法院的案件,被执行人一般经济都比较困难。这类案件中交通事故已对申请人及其亲属造成伤残或死亡,他们在心理、感情上受到了极大伤 害,思想工作非常难做,一旦处理不善,会造成申请执行人长期缠访;而被执行人在事故中往往是车损人伤,在经济上也受到较大损失,他们总是以自己欠缺执行能 力来对抗法院的执行。这类案件与其他损害赔偿案件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执行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查询保全情况。一般情况下,不论哪一类交通工具的所有人,为了减少风险都为交通工具办理车损险和第三者险。因此执行员执行伊始,首先应当查明肇事车辆是否参加保险,在哪个保险公司参加何种保 险,以及是否索赔,对未索赔和正在索赔中的保险赔款予以控制,同时,也应积极协助被执行人进行保险索赔。
二、掌握和控制肇事交通工具。如在诉讼中未对肇事交通工具采取诉讼保全等控制手段,那么在执行中执行员应当查明肇事交通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可依法对其实施强制措施,并对相应的主管部门办理协助执行手续,避免被执行人通过对肇事车辆办理转户或过户等手续来逃避执行。
三、督促被执行人举报和申报财产。在对被执行人送达执行通知的同时,督促其对自己所有的固定财产、土地使用权、工资收入、银行存款、债券、专利权、股份 和到期水到期的股息红利,股票、股权和投资权益,以及其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未到期的债权等进行申报。相应的采取查询、冻结、查封、扣押、提取、划拔、变 卖、拍卖,转让和履行通知等方法,实施掌握和控制被执行人的财产。同时对申请执行人应当告知其有举报被执行人在何处有何种财产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对自 然人和法人是混合被执行人的情况,应建立健全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互相举报制度,这样也便于执行机构掌握和控制被执行人的财产。
四、对履行能力较弱但有持续履行能力案件的执行。执行实践中,经常遇到被执行人没有一次性履行法律 文书义务的能力,或判令的义务与被执行人已查明的可 供执行的财产数额相近。处理这类案件,如果被执行人履行义务的态度是诚恳的,且根据已掌握的情况、被执行人在现有的财产基础上,有持续地履行义务的能力,执行员应当考虑到让双方共同生存和发展,积极做好申请人的思想工作,促使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切实可行的还款协议,并监督协议的履行。这样,既保证了 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又允许被执行人生存和发展,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违反法定程序的通报
今年以来,我局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我县《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行很强的《监利县卫生行政处罚操作规程(试行)》、《依法行政责任状》、《案件主责任制度》、《案件评审制度》等规章制度。并且通过强化内部制约机制,不断提高我局卫生监督员的行政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各卫生监督员在实际工作中身体力行,严格按照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积极履行职责、行使职权。
但在行政处罚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个别的卫生监督科室执法、守法意识淡薄,没有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在未受理,报请立案、结案审批的情况下,擅自收取容城城区柳邦志、赵训武、李奕等行政相对人的罚款。对上述违反法定程序办案的科室及当事人予以通报批评并取消全年工作评先争优的资格,且严格按照签订的《依法行政责任状》来兑现处理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虽然发生在个别科室单位、个别人身上,却暴露了我们执法部门在依法行政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希望监督局及各卫生监督员务必引起重视,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以后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一定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卫生监督局要加强对卫生监督员的教育和管理、严肃办案纪律,要将针对卫生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确保依法行政各项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
卫生局法审科将在将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对发现的违纪违规的科室和人员将依照《卫生部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依法行政责任状》作出严肃处理,并通报批评、公开曝光。
二、民事案件中律师的作用及如何委托律师:
(一)、及时掌控时效:依照国家法律规定,债权人未在时效(一般为两年)主张权利则失去国家强制保护的权利。实践中诸多当事人皆因不及时主张而过诉讼时效,而对于过诉讼时效之当事人又不能采取相应手段规避法律的规定终因丧失法律的强制保护。本律师曾代理诸多类似案件,有此方面丰富经验。暕言对于即便胜诉后债务人暂无力承担之纠纷仍及时诉讼,以待其有钱时便于其责任承担;
(二)、及时掌控输赢:有当事人认为律师费太高还不如自已上陈,诚然国内现阶段请律师属高消费,但本律师除尽可能降低当事人该方面成本外,并且认为,作为精通法律的专家,律师能帮您看清问题的实质,且律师对证据的收集、对程序的把握、对诉讼及调解、和解过程的大力参与一定能及时为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增大权益。因此,尽早委托律师,对您案件的成败举足轻重!
特别声明:很多当事人都希望律师能承诺“官司一定赢!”,本律师认为如上承诺有违《律师法》规定及职业道德,案件的成败与否需考虑多方面因素,未经调查取证及庭审辩论无最终发言权,本律师从不作如上轻率言行,此亦是本律师赢得无数当事人信赖和尊敬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案件胜诉与否,本律师向来都是通过对案件思路的分析而让当事人重获自信。对此,本律师在此特别声明:对律师期望极高、对要求保护违法利益、对律师服务持对抗或怀疑态度之当事人,本律师概不承办其案件!
(三)、委托律师需要办理什么手续?
律师解答:a、就委托事项和律师费进行协商。
b、决定委托后,携带相关证件和案件材料复印件,交给承办律师归档。
c、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署《委托合同》一式二份明确具体委托事宜。一份交委托人,一份交律师事务所存档;
d、委托人签署《授权委托书》一式六份,作律师交办案机关及存档之用(如委托人为单位,需填写《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及加盖单位印鉴)。
e、交纳律师费用。
f、正式开始诉讼代理服务,委托人配合律师工作。
(四)、需要准备什么证据提供给律师?
律师解答:各类案件均需准备的证据 :
1、证明原告方主体资格
A、当事人是个人的,准备身份证或户口部;
B、当事人是单位的,准备营业执照或社团法人登记证等;
2、证明被告方主体资格
A、对方是个人的,提供身份证复印件,如不能提供,可由律师向公安部门调查取得对方户籍资料;
B、当事人是单位的,提供营业执照或社团法人登记证复印件,如不能提供,可由律师向工商部门调查取得对方工商登记资料;
3、争议金额的计算依据
如:本金及利息的清单、利率的确定依据、计收的起止期限等;除上述各类案件均需提供的证据材料外,以下分别是各类案件还需准备的证据:
(1)、借款纠纷
A、证明借款关系存在的证据材料,例如:借条或欠条、借款合同或协议、还款承诺书等;
B、证明已经归还借款及利息的证据,如:收据、付款证明等;
(2)、货物买卖等债务纠纷
A、证明买卖关系存在的证据材料,例如:订货/供货的合同/协议、订货单,如仅以口头形式确立买卖关系的,提供证人证词或能证明合同已履行的凭证;
B、说明合同履行情况的证据材料,例如:交收货物单据、结算清单、货款确认书、欠款单、还款计划、质量异议书等;
(3)、房产纠纷
A、证明存在房产买卖关系,例如:预售房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
B、与房产承诺有关的证明,例如:房产广告、房地产商书面承诺等;
C、交付房款的证明,例如:发票、收据、银行转款证明、银行贷款合同等;
D、交付房产的证明,例如:入住通知书、收楼须知、验收交接单、住宅钥匙收到书、房屋质量保证书、延期交房催告书等;
E、房产质量问题或面积误差的证明,例如:房地产权证、房屋测绘报告书、质量检测报告等;
(4)、股东权益纠纷
A、股权存在的证明,例如:公司章程、出资证明书、股权凭证、收据、验资报告等;
B、权益受损或其他股东抽逃出资或出资不到位或存在其他损害公司利益的证明,例如:出资证明书、验资报告、股东会决议、利润分配方案、公司报表帐本、不正当竞争的交易单据等;
2009年以来, 钦北区检察院共受理刑事申诉案件13件, 其中不服法院刑事判决、裁定9件, 不服检察机关不批捕、不起诉决定4件。经审查, 立案复查6件, 其中维持原不起诉决定1件, 不予抗诉3件, 提出检察建议1件。从我院近年来办理的刑事申诉案件情况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对不服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的申诉案件受理的比例较大, 占整个立案复查数的83.3%。
2.从复查结果上看, 复查后纠正案件的比例不高。我院2009年以来办理的只有1件刑事申诉案件立案复查后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其余的申诉案件均维持了原决定或裁判。
2.从申诉案件原处理过程上看, 其中多数案件都经过了检委会讨论, 有些案件还曾向上级检察院业务部门汇报, 说明申诉案件普遍具有复杂性及疑难性, 易成为涉检矛盾纠纷的根源。
二、存在问题
(一) 受理审查阶段存在问题
1. 刑事申诉的期限没有限制。
《刑事诉讼法》第145条、第146条规定被害人、被不起诉人在接到人民检察院不起诉决定书后七日以内可以申诉, 检察机关必须复查, 但对七日以后的申诉期限也没有限制。刑事申诉的无时间限制, 虽然有利于保护申诉人的合法权益, 但也会给司法机关带来过多的工作压力, 给案件的调查和处理带来困难。由于案件事过境迁, 复查中获得的证人证言或被害人陈述的准确性和证明力就会相对降低, 物证绝大多数已被处理掉, 或已失去了有效性, 这些状况使得刑事案件结案后, 时间越长, 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申诉案件难度越大。
2. 刑事申诉的审级和次数没有严格限制。
《人民检察院复查刑事申诉案件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8条至第12条就基层人民检察院至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申诉管辖范围作出了规定, 依据《规定》, 刑事申诉的审计和申诉次数并没有严格进行必要的限制。实践中刑事申诉人可以向任何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一次申诉被驳回后, 申诉人仍可以继续提出申诉。这样, 既形成了大量的积案, 也增加了检察机关不必要的工作量, 从而造成了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 也使人们对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刑事处理决定和人们法院已生效刑事判决、裁定的法律严肃性产生怀疑。
3. 刑事申诉受理后是否立案复查及未立案复查案件的审查期限没有限制。
《规定》仅第34条第2款对上级检察院或本级检察长交办一种情形的立案复查审查期限进行了规定, 即在收到交办文书后10日内立案复查, 对其他两种情形并未作出规定, 这样立案复查的期限标准就出现了不统一, 容易导致复查工作的透明度不够, 司法实践中的随意性较大。另外, 根据《规定》第34条第1款规定:“复查刑事申诉案件, 应在立案后三个月内办结。案情复杂的, 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该规定仅仅适用于立案复查的刑事申诉案件, 未立案复查的刑事申诉案件的审查期限并没有进行明确规定。如此在实践中, 便容易出现未立案复查的刑事申诉案件久拖不决的现象。
(二) 立案复查阶段存在问题
1. 对刑事申诉案件的监督效果不够明显。
以钦北区检察院为例, 所立案复查的6件刑事申诉案件中, 除了有1件提出检察建议外, 其余的均维持了原来的决定或裁判, 监督效果仍不够明显。首先, 就不服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的申诉案件来说, 在考虑处理结果时, 往往以法院能否改判作为是否提起抗诉的标准, 如果没有改判的可能, 一般不会提起抗诉。而随着法治化水平的提高, 法院对疑难、复杂案件的处理也非常慎重, 给检察院抗诉可留的余地很小。其次, 立案复查后若需要提出抗诉的, 要由控申部门提出抗诉意见, 连同案卷一并移送审查起诉部门审查, 报请检察长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较强的程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检察机关抗诉效率。而不服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处理决定的申诉, 虽然案件的决定权与申诉复查权实行了分离, 但依然是检察机关内部的自我监督, 难免出现监督力度不够强的局面。
2. 刑事申诉公开审查工作仍需进一步落实。
以钦北区检察院为例, 近年来所办理的刑事申诉案件无一例采取听证会等公开审查形式进行。该项工作在落实中易存在徘徊不前的局面, 既难以贯彻体现“检务公开”, 也使得申诉人与检察机关在对证据事实及适用法律和程序方面认识不一致时, 易导致久诉不息。
3. 办案人员配置不足。
复查刑事申诉案件是控申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也是检察机关对于刑事案件进行法律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 因此对控申部门的干警有着较强的业务能力要求。而基层检察院控申部门干警通常为2至3名、年龄整体偏大, 却要承担着受理举报、控告申诉、处理涉检涉法信访维护社会稳定、法制宣传等多头的工作任务, 难以保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刑事申诉复查工作, 从而制约了控申工作的发展。
三、对策和建议
(一) 完善受理审查工作的建议
1. 完善期限规定, 提高刑事申诉的时效性。
鉴于当前刑事申诉没有期限的问题, 有必要对刑事申诉的期限作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 刑事申诉期限以五较为适宜, 即从人民检察院诉讼终结的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或人民法院生效刑事判决、裁定中的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算五年内。理由如下: (1) 五年时间为申诉人提出申诉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准备, 申诉人足以利用此期间保护其合法权益; (2) 避免了因时间太长给司法机关调查处理申诉案件带来的困难, 有利于复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检察机关刑事申诉办理工作效率, 减少积案; (3) 可以增强申诉人及时申诉的意识, 避免或减少长期反复的缠诉缠访, 降低息诉息访工作的难度。
2. 刑事申诉次数、级别管辖相对固定, 节约司法资源。
针对《规定》中刑事申诉的审级和次数没有严格限制, 建议对于向检察机关提起的刑事申诉, 由作出原处理决定的人民检察院负责处理, 经一级人民检察院复查后, 申诉人仍不服, 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经过两级人民检察院复查后, 可以不再受理。同时对上下级人民检察院之间刑事申诉案件的复查作出一定的灵活规定, 即对经过两级人民检察院复查的、重大复杂的刑事案件的申诉, 上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必要 (如有新的理由和证据) 时, 可以再次复查, 维持或改变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复查决定, 但以一次为限。
3. 刑事申诉受理后是否立案复查及未立案复查案件的审查期限明确化, 提高办案效率。
为更好地开展立案复查工作, 对案件受理后是否立案复查及未立案复查案件的审查期限均应明确予以规范。根据当前的办案实践, 可建议制定如下规定:检察机关收到申诉材料后7日内审查是否受理, 并告知当事人;受理1个月后决定是否立案复查, 其中不需要立案复查的, 应在决定之日起3日内告知当事人不予立案复查及理由;决定立案复查的, 也应当在决定作出之日起3日内告知当事人。
(二) 完善立案复查阶段的建议
1. 强化监督意识, 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
对受理的不服法院生效裁判申诉案件, 发现原审裁判确有错误的, 积极提出监督意见。在监督重点上, 抓住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冤错案件, 特别是注意发现裁判不公背后隐藏的司法腐败;在监督方式上, 用好用足现有的法律监督手段, 力求多样化, 注重实效, 在坚持抗诉方式的同时, 加强对再审检察建议的运用。对受理的不服检察机关处理决定的申诉案件, 努力做好释法说理工作, 对经复查作出维持决定的案件, 不简单下结论了事, 而要与申诉人面对面沟通, 尽最大努力化解申诉人心中的“疙瘩”, 将依法处理与解决实际困难、解决思想问题融为一体, 以缓和矛盾, 真正化解申诉案件。
2. 加强公开审查工作, 完善申诉案件公开审查机制。
积极开展刑事申诉公开审查工作对减少反复申诉及缠诉的作用很大, 因此, 检察机关应出台申诉案件适用公开审查程序的相关规定, 规范办理申诉案件的程序和细则, 要以举办“听证会”为切入点, 但又不局限于“听证会”一种形式, 而是把公开审查贯穿于办案的全过程。以公开为手段, 以公正为目的, 以公开促公正, 不断深化检务公开, 宣传检察职能, 密切检群关系, 在办理刑事申诉案件整个过程中, 始终坚持做到“三个公开”, 即程序公开 (办案前的检务公开、办案中的与当事人的见面公开) 、证据公开 (展示证据公开) 、法律和政策公开 (结案后的答复申诉人公开) , 从而加强办理刑事申诉案件的透明度。
3. 加强控申队伍建设, 保证高质有效地履行对内制约对外监督的职能。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制;社会调查机制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相关规定
2013年1月1日颁布了新《刑事诉讼法》,该法充分体现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在未成年人司法权利保障方面,与1979年旧的《刑事诉讼法》相比有着巨大的进步。既此法颁布后相关机关又出台了大量的司法解释,这些司法解释与我国新《刑事诉讼法》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理机制,它们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增加基本情况调查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八条规定了“公、检、法三机关”可以发起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基本情况调查制度。这样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在起诉、定罪量刑时对未成年人可以酌情考虑,体现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一个全方位关怀;同时也能提到了教育与改造的双重作用。
2.侦查阶段的法律援助
《刑事诉讼法》规定:律师可以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前介入。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没有委托律师的,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有义务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他们指派援助律师。新刑诉法的这种规定有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在诉讼过程中的合法权益,有效限制和防止公权力在侦查过程中的滥用。
3.附条件不起诉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触犯刑法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并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罚的未成年人,倘若有悔罪的表现可以对其附条件不起诉。此规定就是我国所确立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此制度体现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思想,也贯彻了“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是整个社会给予了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4.少年法庭制度
新《刑事诉讼法》设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将我国之前的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规定以及司法解释都加以整合,作为特别程序而单独列出,这就给我国正式设立少年法庭提供了程序基础。专设少年法庭大大维护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体现出了国家对这部分人的保护。
5.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设立了“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将未成年人的记录鞥存起来,可以为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减小阻碍。此制度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初衷一样,都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而设立的。
二、我国办理机制的不足
但是,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机制的相关规定,我国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批捕与起诉合一。我国实施的未成年人批捕与起诉合一的机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起到了保护作用,符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的需要,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这些程序统一在检察院内部进行的话,就使他们的工作缺乏监督,进而就失去了检察职能精细化与司法功能精密化的效果。
第二,分案起诉。我国实行的将检察机关受理的未成年人案件与成年人案件分开办理的机制,这会导致破坏刑事诉讼程序的完整性,也浪费了司法资源。因为分案起诉时,要再次制作一次起诉意见书、犯罪嫌疑人的卷宗材料也需要重新装订。
第三,调查机制的不足。目前来说,对于社会调查机制的有关规定,我国的立法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主体模糊问题。实践中调查权的行使主体不明确,就会导致检察人员和审判人员职能交叉或是相互推诿,不利于司法实践。
第四,组织机构存在建设滞后问题。我国法院的机构编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以少年法庭来说,虽然我国设置了少年法庭。但是其他的相关部门则没有设置此专门机构,这就使得案件的处理缺乏效率,不利于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如何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办理机制
1.建立完善的分案起诉和专人办理相结合的制度
随着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数量的逐步增加,有关分案起诉的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提上了日程。我们应做更深入的思考,以确保分案起诉制度得以依法、高效实行。首先,做到专案小组专人办理。这样有利于提高办理该类案件的专业性,还能提高办案的效率,再次,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受理后,原则上,应当指定专门承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检察官办理。
2.健全对未成年人的审查起诉制度
我国新刑诉法没有扩大对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只是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起诉的前提条件,即犯罪情节轻微。从保护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要将不起诉的条件改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将认罪态度、主观恶性等因素纳入到考察范围内。而且可以对情节轻微的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参照民事诉讼法的调解与和解程序进行刑事调解与和解,如果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能够得到平复,就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不起诉决定。
3.建立品格调查制度
【案件办理流程图】推荐阅读:
办理诉讼案件的流程总结10-12
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09-12
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的意见12-10
案件管理中心工作流程09-10
户口办理流程05-23
房贷办理流程06-13
烟草证办理流程05-28
重庆社保办理流程06-24
公司办理社保流程07-01
北京社保办理流程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