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1

在学校工作中,我们常遇到有的学生经常违纪,班主任、学校多次教育、处罚,可谓苦口婆心,但学生仍然我行我素,不见好转。因此,有的老师视其为品德、纪律差,为异类,鄙视之,放任自流;有的老师、学校干脆动用校纪班规将其赶出学校为乐事。为什么他们会屡教不改呢?

通过观察调查分析,我认为“问题学生”产生的直接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中小学生的教育,从来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除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之外,家庭的教育也是重要环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家长忙于工作、生活,对子女的学习、思想都无暇顾及。同时,也由于家长的职业、性格、文化素养、思想意识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因素,不少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失当,从而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养而不教,放任自流。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长对子女表现出漠不关心。如:子女在学校的哪个班级,学习的又有那些科目,班主任是谁等等,都不关心,有的家长甚至连子女读哪一年级都说不清。由于家长对子女的放任自流,家庭与学校的联系脱节,致使学生大钻空子:在家哄父母,在校骗老师、骗班干部。

2、娇宠放纵,养尊处优。改革开放,不少人富了,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不少子女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成了家庭的“小皇帝”。一些家长对子女在金钱、物质享受上慷慨满足,有求必应,甚至无求也应,生怕自家孩子的口袋里比不上别人。这是非常危险的。中小学生自制力差,花钱无原则,无计划,一些学生有钱在手,在校吃零食,放学上网吧、玩游戏,暗地里吸烟、赌博;穿着讲究名牌,追求时髦;一上课则无精打采,恹恹欲睡,一下课则如出樊笼,如鱼得水……

3、专横粗暴,严而出格。与前面两种情况相反,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望子成龙心切,对有错误缺点的子女恨铁不成钢,操之过急,稍有不对,便施以拳脚棍棒。这样做会阻碍学生的品质、个性的发展,导致他们的发展走向两个极端:年龄小的、性格内向的,慑于父母的威力,可能整天小心翼翼,“循规蹈矩”、“老实听话”,性格逐渐变得孤僻、忧郁、自卑、怯懦,失去了自立自主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这些学生今后往往变得患得患失,优柔寡断的平庸之辈,成为社会的“次品”。对于那些性格倔强,桀骜不驯的学生来说,家长的简单粗暴会使他们失去家庭的温暖,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形成对抗,以致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这种人容易沦为社会的“害群之马”,成为“危险品”。

4、重言教而不重身教。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模仿性强,家庭中的一切,他们耳濡目染,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子女。“有其父则有其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的家长只知教育子女,自己却不以身作则,只重言教而不重身教。父亲在外面包二奶,儿女当然就会在学校谈恋爱。当发现最终导致子女铸成大错时,家长已回天无力,只能听天由命,把子弟交给学校,学校也就面临了极大的难题。

针对上述家庭教育中的存在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1、要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克服“树大自然直”的糊涂思想。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共同构筑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网

络,防微杜渐,防范未然,把学生的各种错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要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气氛。让子女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融洽的氛围中,能与家长平等交流。家长要尊重子女的合理意见和要求,力争成为他们生活的朋友,人生的导师。

3、要讲究教育的方法方式、尺度和时机。既不放纵溺爱,也不专横粗暴。既关心尊重,又严格要求。不要以势压人,而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4、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长在各方面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做子女的表率和楷模。

亡羊补牢,为之不晚。针对这些的家长,班主任首先要做一些引导工作,让家长明白以上一些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初步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工作。其次,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是屡教不改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然而现在的教育往往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不少学校工作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运作。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学校老师无奈地开展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活动,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的承受能力,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当前,校园中失当教育行为、方法仍在相当程度上阻碍着教育的发展,有的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使用外部强加式教育手段。

在教育实践中,外部强加式教育手段的使用,表现为一些教师对那些反应慢、基础差的学生,习惯于给以不遗余力的反复说教,或者是对那些经常性犯错的所谓“差生”盯住不放,甚至在他们的身边安插“间谍”。这种现象,司空见惯了,大家也不当一回事。可是,这些外部强加式教育手段的使用,便使那些被特殊“关照”的所谓“差生”丧失了主体人格,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所受的特殊对待实际上不外乎意味着自己是无能无用、坏孩子的角色时,他们的一切自尊都丧失殆尽了,只剩下失败者的形象。这样一来,这种外部强加式教育手段的使用,就把差生教育推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2、教师片面理解“师道尊严”和教师威信。

诚然,教师要能顺利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书育人的质量,必须有一定的教师威信。但是,教师威信的建立,它不应该基于传统的“天地君亲师”的等级制度,也不应该基于教师对学生的体力或社会环境上的优势,更不应该基于学生对因为不服从老师而可能招致的处罚的恐惧。威信的建立,它应该产生于教师品德的高尚、业务的精良和善于教书育人上,产生于理解、平等、真诚的综合土壤之中。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出现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

3、教师不能把爱心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一个学生。

爱是教育的营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而不能公平、公正地给予每一个学生,也会把教育推到绝境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是常见到的教师的教育方法失当,某些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优生和差生。例如:优生和差生共同违犯了同一条纪律,有的教师对该差生是进行最严厉、最“细致”、最“有耐心”的教育,甚至把以前犯过但现在早已改正了的事也一并掏出“算总帐”,其间还往往还有不少的教训之词、斥责甚至侮辱之词。在那些教师眼里,那差生就彻头彻尾地坏透了,无药可治了。可是对那优生呢?他要么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要么柔言细语地劝几下,算是“提醒”,更有甚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这种对优生和差生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客观上会恶化屡教不改学生教育环境,把“问题学生”

推到更无挽救的境地,同时也会给某些优生的变质埋下祸根。

4、老师本身的“心理障碍”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有些老师由于自身或是来自于学校的原因,比如性格比较暴躁,或由于学校领导没有正确评价他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或由于利益分配不理想等等问题而使情绪失调,很容易将这一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于是对学生或冷漠、或恐吓、或贬低,而缺少热情,缺少引导和鼓励。

因此,教师的教育方法的恰当与否,乃是对整个屡教不改学生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要冲出这种对屡教不改学生教育的“围城”,就必须改变这种教育方法失当的局面;要使有这种角色失当的教师认识到:教育从根本上说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唤醒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因此对屡教不改学生进行批评要有针对性,要注意教育方法。怪罪一个并不认为自己有错的孩子——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这并不能使他从错误中解脱出来,反而会引起他的敌意。因此班主任在决定是否应该批评学生以前,要注意冷静查明原因。部分班主任脾气急躁,一看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是听到其他学生的告状,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开始批评学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班主任应该按捺住心中的不快,耐心地核实情况,冷静地分析原因,然后再来决定怎样处理,是否批评,如何批评学生。这不是与学生妥协,这是一种策略,这是一种智慧。

教师对学生教育方法的失当,多是发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冲动、不理智,采取了一些伤害学生的方法。要避免这些失当的教育方法,教师必须认识到: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出现错误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必然现象。正是由于学生会出现错误,才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教师不可以一种完人的形象,苛刻地要求学生。

2、要学会善待、宽容和理解学生。以势压人,批评、激怒的话语,以及冷嘲热讽,只会刺伤学生的心灵,而心灵的创伤格外难以修补。教师是人,也要把学生当人看待,教师要面子,学生也要面子。当代中小学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渴望被人理解和尊重。

3、教师要激励学生,使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失尊严,鼓起他们的信心。

4、屡教不改学生是带病的花朵,需要教师的精心“护理”和“治疗”,更需要教师加倍的爱和耐心。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爱一个屡教不改学生才是对我们的最大考验。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2

一、时代呼唤狼性教育

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像羊一样“听话”的孩子是难以承受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狼一样的独立生存能力、良好竞争心态、超强的韧性及自信好胜的品质。只要具有这些良好品质才能在社会竞争中更好地生存下去。在自然界几百万年的优胜劣汰中, 狼群始终是陆地动物的强者, 更是草原上的霸主;狼之所以成为强者, 是因为它们从一出生的那一天起, 就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他们从小就学会了独立生存。更难能可贵的是狼会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战胜狮子、老虎、豹子等猛兽, 由此可见狼之所以成为强者, 是在逆境中锻炼, 在风雨中成长, 在生存考验中成熟, 在与强大对手的角逐中脱颖而出的结果。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 想要在人类社会这个大空间里里生存下去获得生存, 不仅需要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职业技能, 还需要我们的下一代人才具备一定的狼性气质, 学校教育也需要有超前意识, 努力把学校变成学生进入现实社会的操练场, 而不是他们只会消费享受的安乐窝。狼性教育就是要在逆境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气概。以狼的优秀品质为标准, 培养学生形成自理能力强、勇于挑战困难、不断超越自我以及懂得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 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佼佼者。

二、狼性教育与学生

现代社会中的父母对待自己的独生子女都想把他们培养成生活的强者。许多父母对孩子总是百般呵护, 像对待温室中的盆景那样, 怕他们累着了, 饿着了, 热了, 冻了, 摔了, 伤了。这些孩子在顺境中成长, 遇事以自我为中心, 无衣食之忧。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 虽然很多人取得了令上一辈人羡慕的高学历, 却在一走上求职路就接连遭遇惨败, 变得不敢面对社会, 害怕竞争, 成为家庭社会称谓的“傍老族”。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尽早学会独立生活, 学会独立的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不要有依赖思想。应该像狼那样, 从小就培养他们强者的心态、舍我其谁的自信、逆境奋发的精神、敢拼能赢的气概、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样的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时代精英。这不是宠出来的, 不是惯出来的, 而是在逆境中成长, 在历练中成熟, 很多人都发现, 现在的孩子都是“被抱大的一代”“被宠坏的一代”, 外表任性、霸道、骄傲、张扬, 十足的“狼性”, 而实质上却是孤僻、虚伪、自卑、怯懦、不愿承担责任, 碰到困难就吓成了“小绵羊”。

专家建议, 在当今竞争激烈、张扬个性、提倡挑战的社会中, 我们应该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 吸取传统的东方教育观与西方育人观各自存在的优点。通过教育与训练, 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谦逊、乐观、坦率、真诚、热情、活泼、善良、合群、勤奋、宽容、自制、真诚、幽默等, 以培养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尊重他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行为外在标志。同时, 形成勇敢、独立、敢于挑战困难的内在品质。总之, 培养他们的“强者气质”, 就是把“披着狼皮的羊”变成“披着羊皮的狼”。

三、狼性教育与教师

对于以上问题, 首先要从教育做起。教师需要树立起改变羊性教育思维的意识。教育也需要这种狼性意识, 并以此为标准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培养训练, 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形成良好人格品质, 以保证学生步入社会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性格决定发展, 心态决定命运”。拥有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关键要素。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如何掌握科学知识, 更要从小注重塑造他们的优良品格, 培养他们的“强者气质”。

首先, 要建立自信。面对纷繁复杂、竞争残酷的社会环境, 充满自信心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因此, 培养学生的建立自信心是关键环节。教师平时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感觉良好”状态的培养, 从细微的进步之处着手多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不断进步, 从这些点滴的进步中培养起自信心。

其次, 具有超强自信的人就能支撑自己想成功的人, 只有成功动机才有可能会为了目标不断追求和努力, 这是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和维持因素。这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合理平衡归因, 正确归因, 这是塑造较强成就动机的关键。

最后, 要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好胜心强就会力求做到更好, 每一天, 每一周, 每个月都要求自己有进步。教师要多创设相应的刺激环境, 多运用激励的语言、合理的竞争气氛促使学生进取内动力的形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狼的生活环境非常艰辛, 身边危机四伏, 为求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它们必须具备高度的危机意识, 时刻准备应付突如其来的危机, 所以它们应变能力和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从而化险为夷, 战胜对手。德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与教育学家鲍勒诺夫告诉我们:“危机是一种打断日常生活的因果链而直面人生的突发事件和精神状态, 每当危机出现时, 人将直面自己的处境, 并深切地面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无疑, 这是教育应该抓住的‘节点’。”

浅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3

首先,传统的德育教育虽然在内容上顾及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能逐步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但是在方法方式上却忽视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

就拿道德规范或知识学习来说,在儿童道德思维发展的初期,还未有完善的理性思维,其人际交往活动区域和与外界有效交流量较小,此时直接向儿童传授具体的行为规范,先入为主,排斥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影响,使正确的道德行为在大脑中形成条件反射,也许是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当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逻辑思维开始发达,人际交往频繁,对外界社会的交流和了解增多,单纯地进行灌输,容易使他们对所灌输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导致其道德价值观的混乱,进而会感到成人社会的虚伪,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可以说,学生中出现对德育工作的逆反心理和“抗药性”与此不无关系。总之,道德教育不应仅仅在内容上,也应该在所采取的方法和方式上适应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忽视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依然沿用大中小学生一个样的德育方式方法,必然劳而无功。

其次,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时代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特有的心理倾向。对上一代人极为有效的方法,若全盘照搬,对下一代则可能收效甚微,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德育方法在某个阶段或时期有效而在另一个阶段或另一个时期又不那么有效的现象。当今的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当代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喜欢创新、变化和憧憬,老一套的方法和与他们时空距离较远的内容,对他们的作用自然十分有限。无论是哪一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比较单调和枯燥,缺乏生动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递减。

第三,忽视了道德的内化过程,学生的道德认知过于感性化而理性程度不足。

对中小学生采取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方法来进行道德行为准则的养成教育,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作用。但如果道德教育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思维与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他们对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认识和操作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则难以培养其自律品质。因为他律必然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当学生处于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中,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

第四,存在忽视道德教育形式和本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有机联系和统一的倾向。

在道德教育中,教育形式或教育方法本身不是目的,它们只是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手段。单纯的活动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活动一定要和必要的事先、事后或进行当中的道德诱导和启发密切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益,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如在开展学雷锋活动时,有的教师一味要求学生做好事,而忽视了必要的思想引导,没有帮助学生去正确认识学雷锋活动的实质。在情感教育中也存在片面性倾向,如仅仅强调了教师这一头以情感人,却未能很好地研究如何激发学生那一头的道德情感升华。

第五,忽视学生的潜在能动作用。

学生到达一定年龄,自我意识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他们逐步形成了自我评价标准,并会根据这些标准逐步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世界,自我评价逐步成为他们行为的主要调节器,并开始调节、控制自我。当然,学生的自我认识、评价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片面性,他们评价别人的品质比较清楚,但评价自己的品质则显得模糊和软弱无力,而且他们的自控能力还比较薄弱。如果学校、教师能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正常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挥他们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潜力,逐步深入地剖析自己个性品质中的优缺点,并设计和调节自我,加强自制力,就能推动他们自我道德的发展和完善。但在我们学校目前的道德教育活动中仍存在由教师布置、组织、安排等包办代替、从头管到脚的现象,致使学生在品德和心理上不是有严重的依赖性就是有很大的随意性,而缺乏自主性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自制力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这些不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有了问题就必须寻求解决的办法,否则,我们的教育工作将很难向更高的层次进步。

那么,怎样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或许有些老师认为,小学生犯了错,只要训斥几声就可以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作为一名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理解、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

其次,老师要从爱心出发。以爱心出发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做为教师,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预防生铁炼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从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2、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学生,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因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作为一个教师,要注意班风建设,有了良好的班风,可以使学生在外部的影响中是积极向上。班风好的班级后进生少,就是因为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德育素质。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4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应该如朝阳一般充满活力与生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因素影响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导致他们出现许多心理问题。据国内的大量调查:10%~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忧郁、强迫症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末成年人有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这些心理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德性问题上

对学习没有兴趣,讨厌学习。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老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更加严重者则不听课,破坏课堂纪律,甚至出现逃学、弃学和离家出走。学生经常对老师或家长撒谎,他们恐吓,勒索别人。或者参加不良组织,经常抽烟、喝酒,甚至偷窃。

二、一般适应性问题上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的退缩、自暴自弃。并且由于身心还没有发展成熟,出现自负、嫉妒、逆反等心理。这些学生的人际关系不良,总是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紧张抑郁,不爱说话。他们有性别角色紊乱、性意识困惑、过度

手淫等。

三、学习问题上

学生学习没有计划,意识不稳定,遇到困难时,缺乏自己动脑思考,动手解决的能力。他们注意力不集中,用时不合理,听课不得法,复习无技巧,用脑不科学。有些学生学习动机过强,过度好胜,而有些学生则动机不足,厌学。部分学生学习过度疲劳,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导致考试焦虑,学习成绩不良。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未引起老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学校教育关心的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使我们的中小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因此,加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我们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保障学校的正常动作,保证家庭的幸福安康

因为我们的人的心理状态有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和不健康状态。如果一个人处于不平衡状态或者不健康状态下,可能会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地扰乱社会的安定秩序,或是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动作,使我们的家庭失去幸福。如有些未成年人从开始的抽烟喝酒起,到偷窃,再到杀人放火。这种人往往是品德不良的人。由于在最初的时候没有得到老师或

者家长的及时帮助,一步步地走向犯罪的深渊。如果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违法犯罪行为,使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校心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其次,要消除青少年一些非道德行为,如抽烟,喝酒,对家长或老师撒谎,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只有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适应社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相反,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学生,往往最易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总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敏感的阶段。个体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经历着重大的变化,他们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

社会地位之间往往发生矛盾。如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青少年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这些矛盾使他们容易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但又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指导来摆脱困境。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特点,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达到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悦纳;协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所处的环境,学习与人交际的技巧,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协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力和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发展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协助学生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促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同时协助学生了解生涯发展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婚恋观、人生观、职业观念和价值观。

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失业、个人前途的不确定等因素的增多,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许多不良的消极作用。如家庭气氛紧张压抑,父母态度恶劣粗暴,经常因为小事争吵而且拿孩子出气,或者父母离婚,使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数缺乏礼貌,性格粗野固执,智力发展受到压抑,使青少年容易产生烦恼、郁闷、焦虑的心境,从而产生许多不良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充分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孩子们的优点和长处,把孩子从生活的阴影中带出来,给他们阳光和温暖,用赏识教育这把金钥匙

打开他们的心锁,教育学生首先应该客观认识自己的情意特点,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风浪。其次,要求学生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在逆境中磨砺坚强意志。要求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自己能做的事不推诿,学会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评价,学会接受批评和失败等等。我的部分家境如此的学生,经过的我教育下,都在逆境中学习并且快乐地成长。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5

虎门镇中心小学 周桂芳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个人前途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加之社会上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程度不高,人们特别是学生群逐渐出现了一些心理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本文结合自身经历和学习体会,简单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据国内大量调查表明:10%--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类型各异、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当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嫉妒、自我中心、任性、孤僻、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杭州有个9岁的小学生,学习优秀,班长少先队中队长,一次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也是小学生)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张毅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张毅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然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用红领巾吊死在窗框上。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一所名牌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无力自拔,留下了遗书,匆匆就走了。

我曾教过的一位男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喜欢上课打闹,甚至故意破坏课堂的纪律。私下了解原来这学生只是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关注,于是,我经常鼓励他要自信自强,告诉他老师同学都很喜欢他,希望他能争气。这位学生发觉到自己在群体里的重要性,从此他变得非常的乖巧,并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中的事务,成绩更是有明显的进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进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觉得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有三个方面意义。

一是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是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处于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时,才最容易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道德规范,适应社会,逐步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青少年,往往易于接纳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从而逐步形成不良的品德。

三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的生活与发展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地生活、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面向全体中小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二、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的不断升高,家庭气氛压抑,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更别说“单亲家庭”,“问题家庭”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学校方面来看,激烈的升学竞争、片面追求升学率,频繁的测验,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从社会方面来看,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自我调控,尤为重要。

三、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需要。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不健康状态。个体在一般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生活事件”,如挫折、欲望不能满足、受到威胁等,会使人心理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通过自我调节来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如果单靠自我无法调节,就得通过他人疏导,使之消除心中的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如果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或者他人疏导恢复正常状态,则会出现心里不健康状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人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违法犯罪与异常行为,使学校、社会 的正常治安和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学生家庭的幸福。

总之,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严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一个人是否有健康快乐人生的关键,而这正也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6

(1)应把对学生的信任、尊重、理解,贯穿于广义的教育活动中,而不应拘泥学生一时所犯错误上,不因为学生说谎而不信任学生;不因学生屡教不改而百般歧视,要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2)要“蹲下来,和学生平等交流”,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要通过理解去激励学生,撞击出学生自信的火花;

(3)要善解人意,要靠渊博的学识来维持,要靠高尚的价格魅力来升华,理解学生,不失严格要求;平等待生,不失师者的风范;赏识学生,不失谆谆引导。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7

一、全面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

接手初一班主任的第一天, 学生的成长记录就开始了。利用学生家长带孩子报名的机会尽量和家长沟通, 了解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 脾气秉性, 并做好记录。同时, 也把自己对孩子们的要求以及一些家庭教育策略打印成小文章, 发到家长手里。通过和孩子们的短暂接触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个性。往往很多孩子在第一次进入中学的大门都表现得很兴奋, 很激动。对于他们来说, 进入中学离开父母就意味着长大了, 在万分期待和新奇中他们的表现大多都是积极的, 主动的。然而, 一周之后, 他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生活不习惯, 开始想家;学习负担重, 开始疲倦;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小学教师的不同, 开始茫然……诸多的不习惯容易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打退堂鼓。因此, 开学第一周, 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了解学生, 做好学生的后勤、安全保障工作, 做好他们最可以依赖和信任的长辈, 做他们最踏实的心理依赖对象。要做到这点, 还得深入到学生当中。我拿着我的小笔记本, 记录下孩子们的点点滴滴。洋洋的生活费每周40元, 晚上有上厕所的习惯, 胆小, 怕黑;小芳和李阳是好朋友, 他们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 周末回家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 每月生活费150元……一周之后, 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我如数家珍。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 给学生最温暖的支持

来到陌生的环境, 孩子们太需要习惯。有的老师说第一周是让学生习惯自己的关键时刻, 因此在和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 老师的架子要端够, 要给他们下马威。我却不完全认同, 第一周是彼此习惯的关键周, 但是彼此之间应该留下的是良好的印象。我每天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都保持一颗积极上进的心态, 轻松诙谐的语言。我要做到的是在我温暖的目光下孩子们自然快乐的成长。第一周, 他们在学习上一般还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一个月之后, 他们面对繁琐的7个科目的学习, 压力自然就有了。如果彼此之间有了好印象, 孩子们就能够及时给班主任反映自己学习上的问题, 或者是科任教师, 或者是自己的问题。作为班主任, 一个月之后的班科协调会议上, 要详细介绍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还要对他们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 和科任教师取得联络, 并及时解决问题。对于农村中学来说, 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英语, 因此大多数的孩子的英语的学习上最容易出现厌学。因此, 我和英语教师之间的联系相对更多一些, 我甚至亲自到课堂中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个叫李慧的孩子, 不习惯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英语口语化教学, 很是烦恼。我和英语老师一起让她多听英语口语训练, 半年之后, 这个孩子的英语水平是全班最好的。

三、用真诚感动学生, 做他们信赖的朋友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特点, 孩子们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不再像刚到上初中的时候那么单纯, 他们对异性悄悄产生了好感。而这种朦胧感觉也让他们既羞涩, 又不敢表达。针对这样的情况, 我就性心理成长给学生上了一堂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心理辅导课。首先让学生了解自我生命的由来, 认识到每个生命来之不易,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其次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让自己的生命张力尽量发挥到极致。每个孩子写下了自己的理想, 我抓住机会给他们及时的引导, 告诉孩子们现在这个关键的学习期间, 他们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同时, 告诉他们出现这种情愫是正常现象, 不用大惊小怪。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案例,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他们分享了自己在他们这个年龄的特殊心理状态。毕竟是初一的小孩子, 丽华还主动讲述她自己的小故事。她喜欢上了一个男生, 还给他递了小纸条, 结果遭到回绝。心里很难受, 觉得自己贱, 抬不起头来。现在听了老师的讲解, 知道喜欢别人是正常的, 也就不再感觉到自己不好意思了。我知道类似丽华的同学一定还有, 但是我没有揭穿他们的小秘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 让他们把朦胧的美好的情感处理好, 健康快乐的过好初中生活。

四、多动嘴, 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阶段, 教师和家长有着相当的权威, 在孩子们的初中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进入中学, 他们的独立性增强, 从内心需要更多的民主。而他们所谓的民主, 就是更多的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经费, 如果父母不同意, 就会滋生叛逆心理。和老师闹矛盾, 多半也是他们的“民主”思想作祟的结果。因此, 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 要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 随时告诉家长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定期和科任教师取得联系, 征集学生情况, 反馈学生对学科的信息。只有让学生联系最紧密的家长和老师们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 调整和孩子相处的方式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才能轻松一些。除了和家长、科任教师经常取得联系, 也需要和他们的小团体取得联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孩子们进入中学之后, 自然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组成一个个的小集体。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动态, 深入到每个小团体中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 还可以在他们中间挑选有威信的同学担任他们的帮扶队长。经常请小队长们来聊聊, 对班主任工作也是能够起到推动作用的。

浅谈对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篇8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是一项特殊的职业,从业者经常处于金钱诱惑及各种利益冲突中。对将来从事这种职业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并达到期望的效果,是十分必要的。道德有以下三种含义;1、道德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道德学说都是对利益选择问题的回答;2、道德是人“应然的处理方式”。“应然”是一个人应该有的伦理规范,个人应当具有的品质美德。与此对应的是“实然”,即现实存在的状态,道德不仅指善的正义的情感,也包括善的社会制度,从此含义而言,法律制度也属于道德范畴。因此,对将来要从事会计这种特殊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自然,应该的事情,但就现在的环境现实而言,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下列方面:

一、促进会计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学生在校期间,一方面接受知识教育,一方面完成人格的塑造,这些,都将影响他们一生的生活和工作。对会计学生而言,走出校门,接触到的就是和财务有关的事物和活动,也就是说他们经常处在金钱的诱惑中,这就是考验一个人成熟的心理和知识水平。因此说,对会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明确表述会计职业应有的一种价值取向、开发、引导和培养他们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有利于塑造社会人的性格和特点,避免学生以单纯的思维去就业。这样也有利于形成社会道德评价体系,达到社会意识共享。

二、会计这种特殊专业的需要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但需要结合会计实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会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在各种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会计的道德困境,告诉他们面对具体问题,具体矛盾时如何解决,教会他们一个道德指南。例如,保持注册会计执业时的独立性是很重要的职业道德规划。这点很多学生通过一般的课程学习都会知道,但具体什么情况下独立性会削弱。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又要以什么样的伦理思维去判断独立性是否被削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性能削弱又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从伦理学的原理出发,结合各种具体的会计设计案例,揭示会计中的伦理原则和培养学生解决会计道德困境推理能力,最终让学生知道从业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耍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好。这些都是会计这一特殊专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对会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其功能发挥离不开社会制度因素与前提,在它的执业过程中,会促进制度环境的改变,并在制度环境适宜时,发挥实质性作用。杜威就曾经说过:通过法律制度、通过社会鼓励和讨伐,社会就会以一种多少有些机遇性和偶然性的方式来调整和形成它自身,但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确地和有效地朝着它所希望的塑造自身。这对于社会尤其是对学生对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它对维护公平、正义、促进正气上扬都有积极作用。

对会计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具体说,会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可设定三个递进的目标。

1、掌握基本的伦理原则,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不当,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案例教学较少,而且案例较简单,大都有明确的答案,学生只能作为被动的接收器,理解、接受程度不高。因此,我认为应该将基础的伦理原则寓于现实的案例当中,让学生在分析,破解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还要结合当今社会实际,设计一些结合实际的案例,留一些悬念调动学生分析、推理地积极性,让他们在查阅资料,找书本的同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变枯燥的条条框框为生动的实例,以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让学生了解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其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前面已经了解法律制度也属于道德范畴。因此,应当为会计学生多开几门法律、法规课程作选修课,让学生掌握较宽泛的知识面,由于在校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易于接受积极向上的知识,如果在让他们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了解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就更能使他们在塑造自身时有更大的辨别空间,从而使这一段时期成为培育他们职业道德理论基础的最佳时期。

浅谈对优等生的教育 篇9

w.5Y k J.cO m文秘

浅谈对优等生的教育

前言:

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曾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式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教师的关爱和期待,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烛光。

合格的教师是不会以学生的智商高低、家庭条件、家长社会地位和学习成绩的优劣而区别看待。因为每个人的禀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都不会相同,所以,各人的长处、缺点也会不一样,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公平、公正,从而促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生活充满兴致,对未来有所期待。

正文:

在一个班集体中,优等生是怒放的花朵,中等生是含苞欲放的花蕾,后进生是叶,而教师就是要使花蕾早日开放,绿叶充满生机。根深、叶茂、花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班级中的优等生,首先应该是学习上的优胜者,同时也应该是思想、行为上的表率者,大部分同学都有以这类学生为榜样,所以要树立全体同学公认的班级典型,使全班同学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要充分利用他们领头雁的作用,带领全班同学积级向上,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总之,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以人们对他们往往是赞扬多,批评少。很多教师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后进生的身上,忽视了对优等生的教育,甚至姑息他们的缺点,可谓“一好遮百丑”。然而,事实证明,忽视优等生的教育,比忽视后进生的教育危害更大。

对优等生教育的意义:

一、教育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复杂的工程,需要更多人更多的努力。加强对优等生的教育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优等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优者,是跟本班或本校学生比较而言的,而到另一个学校或另一个班级,并不一定还是优秀的。优等生不一定在德智体几方面全突出,也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所以,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优等生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切不可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他们,盲目乐观,放松教育,优等生的提高是无止境的。

(二)优等生是发展变化着的,尽管优等生在某一阶段各方面表现都比较好,但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由于受到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也存在着许多消极因素。这就可能对他们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在思想上也不能放松教育。何况,优等生多数是班级骨干,在班级里享有较高的威信,影响力较大,一旦变差,其危害不同于一般学生,将直接关系到一个集体的健全。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对优等生的教育。

二、优等生的特征:

(一)优等生富有进取精神,学习刻苦、勤奋

优等生有一股力争上游的劲头,有自己独立去干,且要干好的满腔热情,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步掌握学习的技巧,形成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学习成绩优良。

(二)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分明的立场

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较强的是非判断能力,对社会上复杂现象,对周围的事物都有比较正确的见解和评价。

(三)具有较强的荣誉感、自尊心

较强的荣誉感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等生能严格要求自己,主动关心和维护集体的荣誉,他们会因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人、给集体带来荣誉而高兴,也会为自己做了对集体不利的事情而感到羞愧。

同时较强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甘落后。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不如其他同学,就暗下决心,鞭策自己,力求赶上,超过别人。

(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自觉性比较强,无须教师和家长过多的提醒,就会主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自控能力比较强,能克服各种诱惑和干扰。他们善于抓住时机,相信自己的力量。还具有较好的坚持性,决不会虎头蛇尾或半途而废。

(五)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一般来说,优等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做到课前预习,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三、但是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优等生虽然具有良好的品质,但是也潜伏着一些往往易被人们所忽视的不良因素。

(一)优越感强

优越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长处。由于成绩、表现好,优等生往往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宠爱,同学朋友的羡慕。这种特殊的待遇级易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被滋生优越感,形成只爱受表扬,不愿接受批评的习气,产生蛮横无理、虚荣、爱出风头等不良品质。

(二)高傲妒嫉

优等生具有不甘落后,争取好胜的特点。成绩好、能力强是他们的优点。但是有的优等生却随之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高傲,具体表现为惟我独尊。妒嫉,表现在他们总想比别人强一截,高人一头。发现别人比自己优秀的时候,有时会搞知识保密,甚至打击别人。

此外,有些优等生由于学习和生活太一帆风顺,依赖性强,缺乏适应挫折的能力,一旦遇到困难曲折,就易感到难以承受而气馁颓废。有的优等生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影响下,存在着高分低能的弱点。连一些普通的生活琐事都不会做,比如:洗衣服、叠被子、削苹果。

但一般来说,这些特征不是每个优等生都具有的,他们的表现形式和程度不尽一致。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区别对待。

四、措施

在现实的生活中,优等生在德智体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但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消极因素。受外部条件的影响,有些优等生变为后进生,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事例并不罕见。因此对于优等生的教育,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那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优等生的理想、人生观教育

不管优等生能否升大学,但若干年后,他们将是各条战线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品质表现和学习、工作质量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部分优等生缺乏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缺乏为振兴中华而献身的精神,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过多考虑个人得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加强对优等生的思想和人生观教育的重要性,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来抓好对他们的培养工作。

(二)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向优等生提出前进的新目标

优等生上进心和自尊心强,富有荣誉感和进取精神,学习和工作能力较强。因此,我们不能以一般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地适时地向他们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使他们奋斗不止,引导他们追求更高的目标,更上一层楼。如果按照一般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致使他们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三)对优等生要一分为二,做到长善救失

优等生的积极因素,在他们身上固然占主导地位,但他们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人,总是或多或少的隐藏着一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消极因素。因此我们要事实就是的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对于他们的优点(学习成绩好)要充分的肯定,发扬他们的长处,创造条件让他们更好的在班集体中发挥骨干作用,在同学中各方面起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另外,要善于发现优等生的消极因素,对他们的缺点,哪怕是微小的缺点,也要设法帮助他们改正。因此,要对优等生一分为二,要引导他们多了解自己的不足,虚心地学习其他同学的长处,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严于律己,宽于责人”,培养他们善于正确评价自己的习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矫正,以求不断提高自我。

(四)根据优等生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优等生尽管在学习、品德特征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但我们应该看到,在他们当中,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才能都有各自的特点。要善于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措施。

结尾: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处于变化时期,心理障碍不但会发生在差生身上,也会发生在品学兼优的学生身上,我们要像对差生那样耐心细致地做好优等生的教育工作。总之,对优等生,老师不能因为他们有较多的优点而忽视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俗语说得好“好鼓还要重擂”,对优等生的要求应该更高、更严,更重视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莲山 课件 w w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10

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

(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

(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

(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 1

学生的多元需求。融合教育目前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目前较有成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西欧诸国、纽西兰、澳洲,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

融合教育的信念乃基于:所有的学生有权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接受免费的公共教育,即使对于障碍儿童。学校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容纳他们于普通班接受指导;其次学校和孩子的父母合作订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EP可能包含其他相关的服务,便提供适当的机会使孩子能达成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基本上融合教育乃采取一元的教育系统,教育的对象是班级内所有具特殊需求的学生,而由普通教师、特殊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分担责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其要点为:

(一)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

(二)提供融合教育之普通班或学校足够且适宜的支援;

(三)需针对特殊学生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

(四)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均蒙其利。

融合教育之内涵为强调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相似性,主张在相同环境中提供特殊方法、透过转介服务、合作咨询与教学,同侪指导,部分参与,以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使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能有最大的互动,又能使双方获益,让特殊学生尽早接触自然且真实的环境,普通学生养成接纳身心障碍学生的观念,以达到人性化的结合。

所以融合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将特殊学生放在普通班级中,而是要经过缜密的计划,配合足够的支援系统,并能统合各项资源方得竟其功。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么样从他们的共同发展性和差异性着手,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融合教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师方面绝不可孤军奋战,应更懂得寻求支援与协助,以使所有学生都能适性的学习,所以针对融合教育的实施,要针对教学方法,课程的调整以及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落实才能将融合教育理念落实。

一、教学方法的改变:(一)合作学习

融合教育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关系。合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因素: 1.积极的相互依赖;

2.面对面的口语沟通(或其他的沟通方式);

3.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不同的、个别的、能计划的工作,或完成团体的共同任务;

4.学生要利用积极正向的一些人际技巧或是小组技巧。此时老师就要负责监控学生小组讨论之进行及小组互动的情形;

5.在小组中能自我评鉴并了解整个小组运作是否具功能性,小组的目标是否达成。

(二)适应性教学法

1.教学法植基于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被正确的评量过,提供的材料及指示步骤都可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能力来学习;

2.阶段性的评量强调给学生反馈以帮助成长;

3.学生在评量个别能力,计划学习活动及评鉴自己专长上负有责任; 4.替代活动或其他可选择的材料都是必备的,以提供学生更大选择自由;

5.学生有选择自己的教育目标、表现及活动的权利。

二、课程上的调整

为了让特殊学生能参与一般学生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融合班在相关课程上也需作一些特殊安排:(一)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

此即指同一课程领域内确认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可在同一课或同一活动中一起教他们。具体而言,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在普通教育实施时可将课程内容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等六大领域。(二)课程的重叠

课程的重叠其实是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的一种变化,当个别的教育目标在团体教育活进行中,必须从不同的课程领域中产生时,就出现了课程的重叠现象。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是在同一课程中选取不同水平的课程材料,而课程的重叠则是在不同的课程中选取性质相近或相关的材料,这在学科技能上尤其适用。

(三)结构化的社会接触

由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教室中安排结构化的情境,并鼓励普通生和特殊生正向的互动,指导他们互动的技巧、社交技巧,结果双方不管在社会接受度或学业成就上都有进步。(四)人力资源合作

在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学生、同学、教师、家庭、专业助理、管理人员、相关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课程的成功开展。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根据融合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融合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实现教育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需求更显的十分重要。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制定培养目标;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制定后需要贯彻执行。在融合班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发展,也需要考虑到整个融合班的具体环境。实施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教师全面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以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教师若能针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善加运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力量,按照个别教育计划提供有步骤的支持,可以使融合班的学生够得到更适合的教育,这样会让更多有身心障碍的儿童能够从融合教育中受益。

参考资料:

1、徐丽杰.美国应对融合教育的有关教学模式[J].绥化学院学报,2012,8,31-33

浅谈对小学生的逆反心理的教育 篇11

一、爱心感化,拉近师生距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技巧的奥秘,全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尤其是那些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对于他们,教师要真诚、肯放下架子,改变观念,不要总认为他们是小孩子,不屑和他们交往,要勇于走到他们中间,去理解、信任、关爱他们,用挚爱去温暖感化他们,融洽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和你亲近,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自信心

生活中,不论是成人或是小孩,都有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在学校,学生是受教育者,特别是对那些逆反心理重的学生,教师更要设法为他们多提供自我表现、展示才华的机会,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三、注重心理疏导,讲究说教艺术

对待具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学生对抗行为的加剧,要认真对待、冷静思考、耐心疏导,化解矛盾,尽量缓和对抗。当然,要做好学生的疏导工作,还得讲究“说教”的艺术。首先,“说教”要真诚且具有启发性。教师要将心比心,坚持表扬肯定为主的原则,以平易近人的态度,通俗易懂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思考,便于学生接受,做到以理服人,以诚待人。其次,要有针对性,讲究灵活性。要了解学生可能存在的防御心理,对立情绪,要紧扣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承受能力,性格特点,及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调整“说教”方式,是直言曲说、硬话软说、急话慢说、还是明语暗说、严话宽说、选择那一种方式,更换那一种方式,这都要看教师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来决定,说教的内容,力求做到情真意切,言简意赅,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发挥主体育人的作用

浅谈对屡教不改的学生的教育 篇12

中国传统的体育是指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传承发展下来,益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体育锻炼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各个时期、不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文化传统知识。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是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蕴含着古代文人义士的思想精华,更值得人们去学习和领会。

一、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

在我国的教学课程当中,留学生的课程教育是国家教学课程当中的重要一部分,是传播国家的文化传统、人文素养、扩大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国家尽快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扩大认知和认同。因此,在大力倡导留学教育发展的时代,对留学生进行体育传统教育也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1.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

我国具有5000年的传承文明,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包含着人生的哲理。例如太极拳,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运动。易于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但是,太极拳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刚柔相济,相互融合。从其动作的要领、姿势和展示的形态以及其打法和发挥的威力,都是值得去学习和反思。更值得留学生去认真的思考和体会。从中能够体会到我国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逐步建立起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将国家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其都认同中国。令中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更好的发扬出去,传播出去。

2. 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

留学生教育是项国际化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民族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知识层面和生活方式的融合教育。留学生在各高校的学习过程当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当地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本质习惯,能够增进对当地国家的认同感和接受其传统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是一个将国家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机遇,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当今,是大力倡导和发展留学的时代,是文化相互融合发展的时代,我国要把握时代发展的旋律,奏响时代的凯歌,利用这一机遇扩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3. 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国际化的发展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留学生教育将是推动时代融合重要桥梁。留学生既能够了解本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了解国外的传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融合。这也将是我国进入国际化轨道的重要纽带,也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要素。留学生教育也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准,适应国际化潮流的方向,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办学水平和提高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意义

21世纪以来,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融合发展,高校的教育也呈现出融合之势,留学生的队伍不断壮大,对留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提升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声誉。

我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在历史中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特色的体育精神,例如中国的功夫,在国际上也占据着一席之地,深受外国友人的推崇。但是,他们都是在膜拜功夫的暴力,对暴力的崇拜或是种可以宣泄的工具,不能够理解其内涵。因此,要通过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转变对中国体育文化的误解,转变思维,充分诠释中国传统体育的内涵,树立体育大国形象,提升国家的体育文化声誉。

2. 便于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

随着留学生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成为社会上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是国家文化交流、传承的重要媒介。例如中国的武术这类项目,学校要对留学生专门开设武术课程,提升他们对武术的内在认可。将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到世界,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国家地位的提升。

3. 促进对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讲究身心和谐统一的关系。对留学生的教育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让其深受文化的熏陶,思想随着学习发生转变,摒弃本国的思维束缚,对国家传统的体育文化形成认同感。

结语

预测未来几十年内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只增不减,留学生队伍必将随之不断地壮大,对留学生进行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的方法,对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提升国家传统体育文化的地位、推动国际化教学发展的步伐的重要举措,也是对留学生教育的目的。

摘要:留学生是高校教学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传统的体育文化教育,将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精神,让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国际上快速的推广,获得国际上的认可,提升国家的声誉和国际地位。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留学生,高校

参考文献

[1]汪军.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体育社会科学,2014年9月.

[2]石鸿儒.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04期.

浅谈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篇13

一、青少年法制教育刻不容缓目前,青少年犯罪正是当今世界各国不愿面对而又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呈逐步上升趋势,数量多、蔓延快、危害大。就我们建邺区近几年犯罪情况来看,2000年青少年犯罪人数137名,占涉案总人数693名的20%;2001年179名,占涉案总数463名的39%;2002年1—9月137名,占涉案总数392名的42%。青少年犯罪已逐渐成为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对象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14—18岁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重较大;二是犯罪类型多元化,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犯罪手段成人化,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能够做到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四是犯罪方式团伙化,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五是犯罪对象上,在校生犯罪突出,社会闲散青少年、聋哑等特殊群体青少年犯罪较多。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的失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近年来,离婚率直线上升,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父爱母爱,相当一部分对子女失去管教或管教不严,使他们浪迹社会,到社会上寻求温暖,而被犯罪分子所用,也有一些家长自身素质差,行为不检点,涉足“黄、赌、毒”等,不良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有的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简单粗暴,使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甚至丧失,导致子女自私、偏激、冷漠、自卑,思想和行为易走向极端。形成~人格,家庭教育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二是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充斥~、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黄、赌、毒”以及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现象等不正之风,直接侵害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三厅一吧”(游戏厅、歌舞厅、录像厅、网吧)等文化市场经营不规范,管理不到位,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三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目前,教育体制改革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对后进生和差生缺乏耐心、关怀和帮助,批评多、鼓励少,导致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甚至厌学、逃学、辍学,有的甚至视为包袱,竟令其退学或开除,将其过早地推向社会,致使他们走向犯罪。四是青少年自我约束能力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判,青少年身体生理发育出现早熟现象,而其心理成熟滞后,缺乏独立自理、自我约束、辨别是非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而误入歧途。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向家庭、学校、社会敲响警钟,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波及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各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更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加强对青少年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二、目前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尽管提了很长时间,但目前在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中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对青少年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多年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始终受制于社会、家长及政府职能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升学率上去了,可“一好遮百丑”,学校就是“先进学校”,不愁生源,雨后春笋般的“特色学校”,“改制学校”,“名校”,都来自升学率。在这种背景下,学校能把德育真正放在首位?法制教育谈何重视也无从谈起,心理教育更是滞后甚至空白。也有的学校认为我们学校一直是重点学校,有问题的学生只是个别,或者事情不是发生在本校内,因而认为法制教育只要说一说就行了。有的家长也有一些不正确的观点,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违法犯罪,对他们经常讲什么“违法、犯罪”有些小题大做,也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一切都好,更有的认为违法犯罪与自己的孩子无关,让其长大自然通,有问题再解决也不迟,等等,这些认识上的偏见和误区,给青少年法制教育蒙上了阴影。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实效不明显。现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头轻举动,重灌输轻实效,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存在着上面重视下面忽视的情况,有的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法制课,但被“挪为他用”的现象时常发生,更有学校还没有开设法制课,有的学校自己有了兼职老师,但兼职而不问,徒有虚名。有的职能部门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搭班子、建组织、图形式、走过场,实效不明显。

(三)、施教者学法不够。扎实推进普法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基础,经过前三个五年普法教育,公民的法制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但由于受到基础、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再加之新的法律不断颁布,普法的任务仍然艰巨,普法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未成年人保~》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两部专门法律,他们分别施行也近11年和3年,但扪心自问,包括家长、老师在内的施教者对这两部法律知之多少,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知之甚少。要人知需自先知,自不知何以教人知,更怎能教人懂法、守法、~。(四)、青少年法制教育经费缺乏,也很大程度影响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

上一篇:人生需要磨练的散文下一篇:小学数学期中总结